CN108199072B - 充电电池 - Google Patents

充电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99072B
CN108199072B CN201810039814.4A CN201810039814A CN108199072B CN 108199072 B CN108199072 B CN 108199072B CN 201810039814 A CN201810039814 A CN 201810039814A CN 108199072 B CN108199072 B CN 1081990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guide plate
cell
tab
rechargeabl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98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99072A (zh
Inventor
郭志君
张捷
王鹏
朱涛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3981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99072B/zh
Priority to EP18171215.9A priority patent/EP3512005A1/en
Priority to US15/978,447 priority patent/US10826047B2/en
Publication of CN108199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99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99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99072B/zh
Priority to US17/024,732 priority patent/US11929521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电池,包括电芯和连接构件,所述电芯包括电芯主体和从所述电芯主体延伸出的极耳,所述连接构件包括导引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导引板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宽度方向向所述导引板的外侧延伸,所述极耳相对于纵向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导引板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电芯主体一侧凸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抵靠所述电芯。本申请的充电电池可以提高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方形充电电池中,电芯的极耳与连接构件连接,连接构件中与电芯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一般平行于电芯纵向方向。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地需要较大电流的电池。为了满足电池过流温升要求,需要保证第一连接板与极耳之间有足够的焊接面积,从而需要第一连接板在电芯纵向方向上有足够的尺寸,这势必会占用更多的空间,导致电芯的空间利用率不高,能量密度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电池,旨在提高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电池,包括电芯和连接构件,所述电芯包括电芯主体和从所述电芯主体延伸出的极耳,所述连接构件包括导引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导引板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宽度方向向所述导引板的外侧延伸,所述极耳相对于纵向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导引板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电芯主体一侧凸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抵靠所述电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电芯主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电芯主体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包括夹持于所述凸出部和所述电芯主体之间的被夹持部,所述被夹持部沿所述宽度方向向外侧贴伏于所述电芯主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板包括主板体和翻边部,所述翻边部位于所述主板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侧边缘并朝向远离所述电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所述翻边部与所述导引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板包括主板体和设置于所述主板体上并朝向所述电芯主体一侧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形成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主板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构件由片材整体制成,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导引板之间具有刻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导引板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于所述导引板可弯折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导引板的弯折部位包括分别处于相对两端的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其中,在所述第一根部处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导引板上的第一凹槽和/或在所述第二根部处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导引板上的第二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构件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的所述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导引板的上端,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导引板的连接部位的顶端的起始高度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由片材折弯一体形成,在所述导引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折弯处设有至少一个凸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从所述电芯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构件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的所述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充电电池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两组所述电芯,每组所述电芯的同极极耳与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板中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所述电芯包括一个电芯,每个所述电芯的所述极耳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从所述电芯主体的远离另一组所述电芯的一侧延伸出,或者,每个所述电芯的所述极耳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从所述电芯主体的靠近另一组所述电芯的一侧延伸出。
基于本申请提供的充电电池,由于第一连接板沿宽度方向向导引板的外侧延伸,极耳相对于纵向方向弯折并与第一连接板连接,相对于第一连接板平行于电芯纵向方向的现有技术而言,第一连接板和极耳在纵向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减少,电芯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进一步地,由于导引板至少部分相对于第一连接板朝向电芯主体一侧凸出形成凸出部,凸出部抵靠电芯,在充电电池发生振动或冲击时,受力主要由导引板承担,从而可以有效缓解因振动或冲击导致的极耳拉裂现象,进而可以提高充电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进一步地,极耳的活动范围相对减少,极耳受到挤压后***电芯主体的可能性减小,从而可以降低电池内部短路的风险,也有利于提高充电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充电电池去除了壳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充电电池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导引板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导引板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电芯的主视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电芯的仰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去除了壳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仰视图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导引板弯折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导引板弯折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7的F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导引板弯折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的连接构件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导引板弯折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与顶盖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实施例的连接构件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导引板弯折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2所示实施例的连接构件在第一连接板相对于导引板弯折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本申请的描述中,所述的“纵向方向”指的是电芯100的纵向方向,对应于图1中的X方向,所述的“宽度方向”指的是充电电池的厚度方向,对应于图1中的Y方向,所述的“高度方向”指的是垂直于纵向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方向,对应于图1中的Z方向。
图1至图21示出了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及其零部件的结构。
如图1至图21所示,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包括电芯100和连接构件35。电芯100包括电芯主体110和从电芯主体110延伸出的极耳120。连接构件35包括导引板353、连接于导引板353的第一连接板351和第二连接板352。导引板353沿宽度方向Y延伸。第一连接板351沿宽度方向Y向导引板353的外侧延伸。极耳120相对于纵向方向X弯折并与第一连接板351连接。导引板353至少部分相对于第一连接板351朝向电芯主体110一侧凸出形成凸出部,凸出部抵靠电芯100。
相对于第一连接板平行于电芯纵向方向的现有技术而言,由于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充电电池中第一连接板沿宽度方向Y向导引板353的外侧延伸,极耳120相对于纵向方向X弯折并与第一连接板351连接,第一连接板351和极耳120在纵向方向X上占用的空间减少,电芯100的空间利用率可以提高,从而提高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
如果连接构件的第一连接板与导引板处于同一平面内,电芯沿其纵向方向的定位和固定主要通过极耳的未经弯折的部分受力实现,连接构件受到的作用力会直接传递到极耳未经弯折的部分,此时,当充电电池发生振动或冲击时,极耳120易出现拉裂现象。而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由于导引板353至少部分相对于第一连接板351朝向电芯主体110一侧凸出形成凸出部,凸出部抵靠于电芯100,在充电电池发生振动或冲击时,大部分受力由导引板353承担,从而可以有效缓解因振动或冲击导致的极耳120拉裂现象。
同时,由于极耳由多个薄片结构层叠形成。极耳的薄片结构厚度很薄,受力后支撑强度有限,如果连接构件的第一连接板与导引板处于同一平面内,当充电电池发生振动或冲击时,极耳的薄片结构有***电芯主体的可能,从而存在电池内部短路的风险隐患。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极耳120的活动范围因导引板353具有朝向电芯主体110一侧的凸出部且凸出部抵靠于电芯100而有效减小,极耳120受到挤压后***电芯主体110内部的可能性随之有效减小,从而降低电池内部短路的风险。
由于极耳120拉裂的可能性及极耳***电芯主体110的可能性均减小,可以提高电芯100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以下结合图1至图21对本申请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充电电池包括壳体20、顶盖30、电芯100和连接构件35。壳体20和顶盖30形成安装空间,电芯100和连接构件35的位于顶盖30以下的部分位于安装空间内,连接构件35与顶盖30上的电极部件连接。如图1所示,顶盖30上有防爆阀32、正极电极部件31和负极电极部件34。
其中,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35可以先与顶盖30及其上的电极部件固定连接,再与电芯100连接,然后将连接构件35的位于顶盖30以下的部分与电芯100一同装入壳体20内,装好连接构件35与电芯100后,顶盖30恰好盖在壳体20的敞口处,之后再密封连接顶盖30和壳体20。
电芯100包括电芯主体110和从电芯主体110延伸出的极耳120。电芯100是由正极片、隔离膜、负极片叠置后卷绕形成的方形电芯。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的宽度方向形成电芯100的纵向方向X。
正极片和负极片各自包括基片和涂覆于基片上的活性物质。基片上涂覆有活性物质的区域形成涂覆区域。隔离膜用于隔离正极片和负极片以防充电电池内部短路。正极片的基片可以为第一金属箔,例如为铝箔;负极片的基片可以为第二金属箔,例如为铜箔。
电芯100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由第一金属箔的一侧边缘上的未涂覆活性物质的部分形成。负极极耳由第二金属箔一侧边缘上的未涂覆活性物质的部分形成。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位于电芯100的纵向方向X的两端,并凸出于隔离膜的相应端部。
如图2所示,连接构件35位于电芯100的纵向方向X端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00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连接构件35。其中一个连接构件35与电芯100的正极极耳连接,另一个连接构件与电芯100的负极极耳连接。与电芯100的正极极耳连接的连接构件35与正极电极部件31连接,与电芯100的负极极耳连接的连接构件35与负极电极部件34连接。
电芯100两端的连接构件35与对应一端的极耳120的连接方式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以位于电芯100的纵向方向X一端的连接构件35及连接构件35与电芯100的连接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连接构件100包括导引板353、连接于导引板353的第一连接板351和连接于导引板353的上部的第二连接板352。第一连接板351与极耳120电连接。第二连接板352位于电芯100的上方并朝向电芯100一侧弯折形成。
第二连接板352可以作为充电电池的电极部件或者与充电电池的电极部件电连接,从而用于与充电电池的外部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352与电极部件电连接。具体地,可以通过设置于第二连接板352上的连接孔与电极部件连接。
如图2至图5所示,导引板353沿宽度方向Y延伸。导引板353第一连接板351位于导引板353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并垂直于纵向方向X。导引板353包括相对于第一连接板351朝向电芯主体110一侧凸出的凸出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4所示,导引板353的凸出部与电芯100贴合。一些实施例中,导引板353整体与电芯主体110的端面贴合。该设置可以使极耳120在充电电池受到振动或冲击时受到损伤及***电芯主体110的可能更小,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芯100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连接构件35由片材整体制成。一些实施例中,导引板353相对于电芯100位置确定后,第一连接板351在平行于纵向方向X的状态下与极耳120固定连接,之后向导引板353的外侧弯折第一连接板351,完成连接构件35与电芯100的组装。如图2至图5所示,组装完毕后,极耳12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连接板351与电芯主体110之间。
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中,导引板353相对于电芯100位置确定后,第一连接板351也可以在偏离纵向方向X一定角度的状态下与极耳120固定连接,之后向导引板353的外侧弯折第一连接板351完成连接构件35与电芯100的组装。
以上各组装方式中,导引板353相对于电芯100位置确定后,第一连接板351在与电芯主体100的端面成一定角度的状态下与极耳120固定连接,之后向导引板353的外侧弯折,在第一连接板351与极耳120连接时,操作空间较大,易于实现极耳120与第一连接板110之间固定连接,利于确保极耳120与第一连接板351之间的连接质量。
如图2至图8所示,导引板353包括主板体3531和翻边部3532,翻边部3532位于主板体3531的侧边缘并朝向远离电芯100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板351通过翻边部3532与主板体3531连接。该设置使导引板353相对于第一连接板351形成一个朝向电芯主体110一侧的台阶状结构。其中主板体3531为平板。
图2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翻边部3532与主板体3531垂直。在其它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翻边部3532还可以向主板体3531的内侧倾斜,或者翻边部3532向主板体3531的外侧倾斜。
如图2至图5、图8所示,第一连接板351平行于主板体3531。此时第一连接板351与主板体3531均垂直于电芯100的纵向方向X。
如图3至图8所示,第一连接板351与导引板353之间具有刻痕35A。设置刻痕35A使得第一连接板351与导引板353之间形成薄弱部位,在第一连接板351相对于导引板353折弯时折弯位置更准确,从而有利于连接构件35弯折后的尺寸准确,也有利于充电电池组装。而且,刻痕35A使第一连接板351折弯时更省力,从而减少因折弯对电芯100及其极耳120可能产生的损伤。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120从电芯主体110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位置延伸出。如图9所示,极耳120从电芯100的厚度方向的后部延伸出,而在电芯100的厚度方向的前部未延伸出极耳120,从而形成了厚度方向的空缺122。该设置使得第一连接板351相对于导引板353向外侧弯折后极耳120在纵向方向X上占用的厚度减薄,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板351可以设置得更靠近电芯主体110,连接构件35和电芯100在纵向方向X上的整体尺寸进一步减小,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电芯主体110与第一连接板351可以设置得更为接近,极耳120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减小,利于防止极耳120损伤及防止极耳120***电芯主体110而引起充电电池内部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120包括分别设置于电芯主体110的长度方向(在充电电池中为纵向方向X)的两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优选地,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在厚度方向(在充电电池中为宽度方向Y)分布的位置一致。
如图11所示,极耳120设置于电芯主体1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一些实施例中,极耳120设置于电芯主体110的厚度方向的中分面的一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极耳120位于电芯主体110的高度方向(在充电电池中为高度方向Z)的中部。如图10所示,在电芯主体110的高度方向上,极耳120的上下各形成一空缺121。该设置使极耳120更容易弯折,从而使极耳120位于第一连接板351与电芯主体110之间。
如图2至图5所示,连接构件35包括设置于导引板353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板351,充电电池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电芯100,两个电芯100的同极极耳120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板351连接。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电芯100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120设置于电芯主体110的厚度方向(充电电池的宽度方向Y的一侧,两个电芯100中每个电芯100的极耳120从电芯主体110的延伸出的位置位于远离另一个电芯100的一侧,即极耳120的从电芯主体110延伸出的位置位于充电电池的宽度方向Y的外侧。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充电电池的厚度方向上,极耳120设置于导引板353的外侧。连接构件35的主板体3531与电芯主体110贴合。具体地,连接构件35的主板体3531与纵向方向X端部的隔离膜端面贴合。该设置使得极耳120几乎不承担电芯100在纵向方向X固定和定位的功能,外部受力直接从导引板353通过凸出部传递至电芯主体110,从而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极耳120不受损伤。同时,电芯100在振动工况下不会沿纵向方向相对于导引板产生运动,即极耳不会因为振动受力而***电芯主体110内部。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构件35的第一连接板351与电芯100的极耳120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或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实现电连接和一定强度的固定连接。焊接连接后通过将连接构件35的第一连接板351向外侧翻折从而减少连接构件35和电芯100在纵向方向X占用的内部空间,利于提高能量密度。而连接构件35的主板体3531贴合于电芯100的隔离膜端面后压紧电芯100,起到沿电芯100的纵向方向X支撑固定及定位电芯100的作用,防止充电电池组装好后电芯100在壳体20内部产生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120设置于电芯主体1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时,还可以是两个电芯100中每个电芯100的极耳120从电芯主体110的延伸出的位置位于靠近另一个电芯100的一侧,即极耳120的从电芯主体110延伸出的位置位于充电电池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
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充电电池包括电芯100、连接构件35、壳体和顶盖30。电芯100和连接构件35位于壳体和顶盖30形成的安装空间内,连接构件35与顶盖30上的电极部件连接。顶盖30上有防爆阀32、正极电极部件31、负极电极部件34和注液孔。其中W代表第一连接板351与极耳120的焊接位置。
连接构件35的结构和电芯100的结构分别与图1至图11所示实施例的连接构件35的结构和电芯100的结构整体相同,但是极耳120的从电芯主体110延伸出的位置位于充电电池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其中,导引板351的主板体3511抵靠于极耳120的表面上。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120包括夹持于导引板353的凸出部和电芯主体110之间的被夹持部,被夹持部沿宽度方向Y向外侧贴伏于电芯主体110。如图13所示,极耳120的从电芯主体110延伸出的位置位于导引板353与电芯主体110之间,导引板353的相对于第一连接板351向电芯100凸出的凸出部抵靠于极耳120的被夹持部上,由于被夹持部沿宽度方向Y向外侧贴伏于电芯主体110,凸出部与电芯100配合更为紧密,一方面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在充电电池受到振动或冲击时,电池主体110处于其纵向方向X两端的导引板353的凸出部的夹持之下,从而大部分受力由导引板353承担,可以有效缓解极耳120因振动或冲击导致的极耳拉裂现象;极耳120的活动范围有效减小,受到挤压后***电芯主体110的可能性减小,减少充电电池内部短路的风险,进而提高电芯100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图12至图13对应的实施例中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可参考其它实施例的相关部分。
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构件35的第一连接板351还可以与一组电芯100连接。其中,每组电芯100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电芯100。例如,连接构件35可以包括设置于导引板353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板351,充电电池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两组电芯100,每组电芯100的同极极耳与两个第一连接板351中的一个第一连接板351连接。
在图14至图16所示的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35的替代实施例中,连接构件35的第一连接板351的厚度设置为小于导引板353的厚度。采用该连接构件35,与连接构件的导引板353等于第一连接板353的厚度相比,可以使得连接构件35在弯折后占用的充电电池空间进一步减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由于第一连接板353厚度减小,可以有效改善第一连接板353与充电电池的极耳120的焊接装配质量。而导引板353的厚度仍保持相对较大,则可以减小导引板353的电阻,使充电电池的内阻符合需求,保证充电电池在大倍率电流充放电时不会急剧发热。另外,第一连接板353的厚度相对于导引板353的厚度较小,还利于第一连接板353弯折,从而减少弯折过程中对电芯主体110或极耳120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至图19所示,连接构件35包括在导引板353与第一连接板351的连接部位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凹槽35B,下端部设有第二凹槽35C。设置第一凹槽35B,和/或第二凹槽35C可以使得连接构件35在弯折过程中不易出现连接构件35在连接部位的端部破坏的现象,有效改善连接构件35在弯折过程中的开裂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构件35包括设置于导引板353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352连接于导引板353的上端。其中两个第一连接板与导引板353的连接部位的顶端的起始高度不同。
如图20至图21所示,连接构件35包括位于导引板35两侧的第一连接板351A和第一连接板351B。连接构件35的导引板353与第二连接板352连接的一侧为电流进出侧,即连接构件35的上侧。第一连接板351A的与导引板353的连接部位的顶端高于另一侧第一连接板351B的与导引板353的连接部位的顶端。第一连接板351A的顶端与第一连接板351B的顶端的高度差为H。
充电电池的快充需求越来越大,需要连接构件35有较大的过流面积。由于第一连接板351有弯折需求,导引板353与第一连接板351连接的部分宽度受限,有时只能设置得较窄,在连接构件35的电流传送路径上会存在一个缩口,如果位于导引板35两侧的第一连接板顶部高度一致,则缩口的尺寸为主板体的宽度尺寸,如果两个第一连接板的顶端起始高度不同,则缩口的尺寸变为在主板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板对应的高度点的连线,从而可以扩大导引板353的过流面积,提高充电电池的安全性能。
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构件35的导引板353和第二连接板352之间由片材弯折一体形成,在导引板353和第二连接板352的折弯处设置至少一个凸痕35D。凸痕35D可以使导引板353和第二连接板352在第一连接板351弯折时易于保持相对位置,从而使组装充电电池时与连接构件35连接的各部件如电芯、顶盖和壳体等相互间的位置准确统一,从而利于组装工作顺利完成,也利于提高充电电池的质量。另外,在充电电池受到冲击和振动时,凸痕35D利于保证导引板353与第二连接板352的相对位置,从而利于保护极耳120。该实施例中,沿着导引板353和第二连接板352的折弯处均匀设置了两个凸痕35D。
在图20和图21所示的连接结构中,第二连接板352通过其上设置的焊接部3521与充电电池的电极部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至图24所示,充电电池的连接构件35包括导引板353、分别连接于导引板353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侧边缘的两个第一连接板351和连接于导引板353顶部的第二连接板352。导引板353包括主板体3531和设置于主板体3531上并朝向电芯主体110一侧凸出的凸台3533,凸台3533形成前述凸出部,第一连接板351连接于主板体3531。
当凸台3533与主板体3531一体压制成型时,凸台3533的背面(即背对电芯100)的一侧形成凹口。
参考图22至图24。凸台3533的数量为一个;凸台3533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凸台3533的边缘分别平行于宽度方向Y和高度方向Z;在连接构件35的高度方向Z上,凸台3533的顶端低于第一连接板351的顶端,凸台3533的底端高于第一连接板351的底端;凸台3533的底面为平面。
在导引板353上设置有凸台的情况下,凸台的结构可以做出多种变化。例如:凸台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凸台优选地阵列排布,例如,可以沿连接构件35的高度方向上依次排布;凸台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方形,例如也可以为长圆形;凸台的位置不限于在第一连接板的顶端和底端之间,而是可以设置为凸台的顶端高于第一连接板的顶端或凸台的底端低于第一连接板的底端,还可以将凸台整体设置为高于第一连接板的顶端和/或低于第一连接板的底端;凸台的底面也不限于平面,例如也可以为弧形面等等。
在导引板353上设置有凸台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板351弯折后可以设置为与导引板353的主板体3531大致平齐。
本申请以上各实施例中,只要不发生矛盾,均可以参考或组合其余实施例的相关内容。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4)

1.一种充电电池,包括电芯(100)和连接构件(35),所述电芯(100)包括电芯主体(110)和从所述电芯主体(110)延伸出并设置于所述电芯主体(110)的纵向方向(X)的端部的极耳(120),所述连接构件(35)包括导引板(353)、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353)的第一连接板(351)和第二连接板(352),所述导引板(353)沿宽度方向(Y)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351)沿所述宽度方向(Y)向所述导引板(353)的外侧延伸,所述极耳(120)相对于纵向方向(X)弯折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5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板(353)至少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51)朝向所述电芯主体(110)一侧凸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抵靠所述电芯(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12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51)与所述电芯主体(11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电芯主体(110)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120)包括夹持于所述凸出部和所述电芯主体(110)之间的被夹持部,所述被夹持部沿所述宽度方向(Y)向外侧贴伏于所述电芯主体(1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板(353)包括主板体(3531)和翻边部(3532),所述翻边部(3532)位于所述主板体(3531)的所述宽度方向(Y)的侧边缘并朝向远离所述电芯(10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351)通过所述翻边部(3532)与所述导引板(35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板(353)包括主板体(3531)和设置于所述主板体(3531)上并朝向所述电芯主体(110)一侧凸出的凸台(3533),所述凸台(3533)形成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一连接板(351)连接于所述主板体(353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35)由片材整体制成,所述第一连接板(351)与所述导引板(353)之间具有刻痕(35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51)的厚度小于所述导引板(353)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51)相对于所述导引板(353)可弯折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351)与所述导引板(353)的弯折部位包括分别处于相对两端的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其中,在所述第一根部处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51)和所述导引板(353)上的第一凹槽(35B)和/或在所述第二根部处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51)和所述导引板(353)上的第二凹槽(35C)。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35)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353)的所述宽度方向(Y)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351A、351B),所述第二连接板(352)连接于所述导引板(353)的上端,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板(351A、351B)与所述导引板(353)的连接部位的顶端的起始高度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板(353)与所述第二连接板(352)由片材折弯一体形成,在所述导引板(353)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52)的折弯处设有至少一个凸痕(35D)。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120)从所述电芯主体(110)的所述宽度方向(Y)的一侧延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35)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353)的所述宽度方向(Y)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351),所述充电电池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Y)上并排设置的两组所述电芯(100),每组所述电芯(100)的同极极耳与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板(351)中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板(351)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电池,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电芯(100)包括一个电芯(100),每个所述电芯(100)的所述极耳(120)在所述宽度方向(Y)上从所述电芯主体(110)的远离另一组所述电芯(100)的一侧延伸出,或者,每个所述电芯(100)的所述极耳(120)在所述宽度方向(Y)上从所述电芯主体(110)的靠近另一组所述电芯(100)的一侧延伸出。
CN201810039814.4A 2018-01-16 2018-01-16 充电电池 Active CN1081990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9814.4A CN108199072B (zh) 2018-01-16 2018-01-16 充电电池
EP18171215.9A EP3512005A1 (en) 2018-01-16 2018-05-08 Rechargeable battery
US15/978,447 US10826047B2 (en) 2018-01-16 2018-05-14 Rechargeable battery
US17/024,732 US11929521B2 (en) 2018-01-16 2020-09-18 Rechargeable batter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9814.4A CN108199072B (zh) 2018-01-16 2018-01-16 充电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99072A CN108199072A (zh) 2018-06-22
CN108199072B true CN108199072B (zh) 2020-06-23

Family

ID=62142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9814.4A Active CN108199072B (zh) 2018-01-16 2018-01-16 充电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826047B2 (zh)
EP (1) EP3512005A1 (zh)
CN (1) CN1081990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014792U (zh) 2018-01-16 2018-10-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构件和充电电池
CN111384350A (zh) 2018-12-29 2020-07-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KR20200114805A (ko) 2019-03-29 2020-10-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CN111864172A (zh) 2019-04-25 2020-10-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JP7469091B2 (ja) * 2020-03-23 202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1446408A (zh) * 2020-05-14 2020-07-24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电芯、电池及电池制造方法
CN113782921B (zh) * 2021-08-13 2022-06-24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34135B2 (ja) * 2000-09-22 2012-09-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49833B1 (ko) * 2009-06-23 2011-07-15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KR101285940B1 (ko) * 2011-01-26 2013-07-12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이차전지
US9559339B2 (en) * 2011-04-19 2017-01-31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JP5663415B2 (ja) * 2011-06-24 2015-02-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N103296241A (zh) * 2012-03-02 2013-09-11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件以及一种电池
US9287550B2 (en) * 2012-06-11 2016-03-15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675621B1 (ko) * 2013-04-18 2016-11-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1675623B1 (ko) * 2013-10-17 2016-11-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6165152B (zh) * 2014-04-18 2019-07-12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
CN204029909U (zh) * 2014-06-30 2014-12-17 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
US10532423B2 (en) * 2015-12-09 2020-01-14 Lg Chem, Ltd.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911768B2 (ja) * 2016-01-28 2021-07-2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KR102629053B1 (ko) * 2016-08-08 2024-0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집전부재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CN206574809U (zh) * 2017-02-07 2017-10-20 山东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壳电芯结构
KR102571487B1 (ko) * 2017-08-31 2023-08-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그 조립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99072A (zh) 2018-06-22
US10826047B2 (en) 2020-11-03
EP3512005A1 (en) 2019-07-17
US20190221820A1 (en) 2019-07-18
US20210005867A1 (en) 2021-01-07
US11929521B2 (en)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99072B (zh) 充电电池
CN108598353B (zh) 充电电池
CN108198989B (zh) 连接构件和充电电池
EP3512001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vehicle
EP2731174B1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EP2725639B1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EP1760804B1 (en) No-welding contact type secondary battery
EP398935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using battery as power source
US2017027909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head cover assembly,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US11824285B2 (en) Connection member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EP3139425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manufactured using the same
WO2024139209A1 (zh)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WO2024087376A1 (zh) 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US10763465B2 (en) Secondary battery head cover assembly,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112234244A (zh) 锂离子电池
CN220895784U (zh) 引脚固定结构及电池
CN219658933U (zh) 引脚结构、电芯及电池包
CN221176566U (zh) 用于电池的隔圈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3989130U (zh) 电芯输出件、电芯模组和二次电池
CN203026565U (zh) 电池组
KR102245122B1 (ko) 전극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