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5136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5136A
CN108135136A CN201680049335.XA CN201680049335A CN108135136A CN 108135136 A CN108135136 A CN 108135136A CN 201680049335 A CN201680049335 A CN 201680049335A CN 108135136 A CN108135136 A CN 108135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olution
driving device
straight trip
connection
suppor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93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桂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35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51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3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配置有驱动装置63、323和转向箱318。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位于驱动装置63、323的一侧的操纵部5配置有直行操作件44以及回旋操作件43。对于将转向箱318和设置于驱动装置63、323的输出控制部326联动连结的连结连杆体346,将其支承于对操纵部5进行支承的纵支柱327。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割取在田间栽植的穗秆而收集谷粒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采用如下结构:将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发动机的动力经由驱动装置而向行驶履带等左右的行驶部传递。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是履带式的联合收割机。根据设置于操纵部的主变速杆、转向手柄的操作量来调节驱动装置的输出。主变速杆和转向手柄借助操作量转换用的转向箱以及连结连杆体而联动连结于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虽然是履带型的联合收割机,但是,通过转向箱的内部机构的作用,能够以与四轮汽车相同的操作间隔进行操纵。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55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驱动装置、发动机是产生振动的振动源。所述以往的结构中,转向箱一般配置成与驱动装置分离,因此,有可能因驱动装置等的振动而使得挠曲、拉伸施加于将转向箱和驱动装置连结的连结连杆体。在连结连杆体的挠曲、拉伸的程度较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在主变速杆、转向手柄的操作量与驱动装置的输出之间产生大幅的偏差。
本申请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研究如上所述的现状而实施了改善的联合收割机。
本申请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对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左右的行驶部传递该动力;直行操作用的直行操作件;回旋操作用的回旋操作件;以及转向箱,该转向箱根据两个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量而对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进行变更操作,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前部配置有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转向箱,在所述行驶机体前部的、位于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的操纵部配置有两个所述操作件,其中,对于将所述转向箱和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控制部联动连结的连结连杆体,将其支承于对所述操纵部进行支承的纵支柱。
本申请发明的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在所述操纵部的、所述驱动装置附近的侧部配置有操纵柱,所述操纵柱和所述驱动装置由所述纵支柱连结,在所述行驶机体前部的、所述操纵部的下方安装有所述转向箱,使得所述连结连杆体从所述转向箱朝向所述驱动装置侧延长,将所述连结连杆体的中途部支承于所述纵支柱。
本申请发明的第三方案在第二方案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具备对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的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以及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作为所述输出控制部,具有针对所述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的直行输出控制部、以及针对所述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回旋输出控制部,作为所述连结连杆体,具有与所述直行输出控制部连结的直行连结连杆体、以及与所述回旋输出控制部连结的回旋连结连杆体,将所述回旋连结连杆体的中途部支承于所述纵支柱。
本申请发明的第四方案在第三方案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所述直行连结连杆体支承于托架板,所述托架板立起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的上表面。
根据本申请发明,对于将转向箱和设置于驱动装置的输出控制部联动连结的连结连杆体,将其支承于对操纵部进行支承的纵支柱,因此,即便要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振动而使得挠曲或拉伸作用于所述连结连杆体,也能够利用对所述操纵部进行支承的所述纵支柱以高刚性对所述连结连杆体进行支承,从而能够抑制所述连结连杆体的变动、变形。因此,在直行操作件、回旋操作件的操作量与驱动装置的输出之间不会产生大幅的偏差,无需担忧变为操作者意料之外的行驶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发明的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从左斜前方观察行驶机体前部的立体图。
图5是联合收割机的驱动***图。
图6是驱动装置的驱动***图。
图7是液压无级变速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8是从左斜前方观察驾驶台以及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驾驶台以及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放大说明图。
图11是从右斜前方观察驾驶台以及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左斜前方观察驾驶台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从右斜前方观察驾驶台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搭载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驱动装置的附图,对使得本申请发明实现了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3,对联合收割机的概要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时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同样地,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的右侧简称为右侧。
如图1~图3所示,作为作业车辆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具备由作为行驶部的、橡胶履带制的左右一对履带2支承的行驶机体1。利用单动式的升降用液压缸4以能够进行升降调节的方式,将一边割取、一边取入稻谷、麦子、大豆或玉米等未收割穗秆的割取部3装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
在行驶机体1的左侧搭载有脱粒部9,该脱粒部9用于对从割取部3供给的割取穗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部9的下部配置有谷粒筛选机构10,该谷粒筛选机构10用于进行摆动筛选以及风力筛选。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右侧搭载有供操作者搭乘的作为操纵部的驾驶台5。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7配置于驾驶台5(驾驶坐席42的下方)。在驾驶台5的后方(行驶机体1的右侧)配置有:谷粒箱6,其从脱粒部9取出谷粒;以及谷粒排出输送机8,其将谷粒箱6内的谷粒朝向卡车货箱(或集装箱等)排出。构成为:使谷粒排出输送机8向收割机外侧倾转,从而利用谷粒排出输送机8将谷粒箱6内的谷粒输出。
割取部3具备:供料室11,该供料室11与脱粒部9前部的脱粒口9a连通;以及横长斗状的谷物收割台12,该谷物收割台12设置为与供料室11的前端连接。在谷物收割台12内将耙拢绞龙13(平台式绞龙)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耙拢绞龙13的前部上方配置有带搂齿梁的耙拢卷筒14。在谷物收割台12的前部配置有推子状的第一割刀15。在谷物收割台12前部的左右两侧突出设置有左右的分禾体16。另外,在供料室11内设有供给输送机17。在位于供给输送机17的输送末端侧的脱粒口9a设置有割取穗秆喂入用脱粒滚筒18(前方旋转件)。借助升降用液压缸4而将供料室11的下表面部和行驶机体1的前端部连结,利用升降用液压缸4使得割取部3以后述的割取输入轴89(供料室输送机轴)为升降支点而进行升降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耙拢卷筒14对左右的分禾体16之间的未收割穗秆的穗稍侧进行耙拢,利用第一割刀15对未收割穗秆的茎根侧进行割取,通过对耙拢绞龙13的旋转驱动而使得割取穗秆汇集于谷物收割台12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的供料室11入口附近。构成为:利用供给输送机17对谷物收割台12的所有割取穗秆进行输送,并利用脱粒滚筒18将这些割取穗秆向脱粒部9的脱粒口9a喂入。此外,还可以具备使得谷物收割台12绕水平控制支点轴进行转动的水平控制用液压缸(省略图示),利用所述水平控制用液压缸对谷物收割台12的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进行调节,从而相对于田间地面水平地对谷物收割台12、第一割刀15以及耙拢卷筒14进行支承。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脱粒部9的脱粒室内将脱粒筒21设置为能够旋转。将脱粒筒21轴支承于在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上延长的脱粒筒轴20。在脱粒筒21的下侧张紧架设有使得谷粒向下漏出的承接网24。此外,在脱粒筒21前部的外周面以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方式突出设置有螺旋状的螺旋叶片状的取入叶片25。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脱粒筒21的旋转而将由脱粒滚筒18从脱粒口9a喂入的割取穗秆朝向行驶机体1的后方输送,并且,在脱粒筒21与承接网24之间等处进行混炼、脱粒。比承接网24的网眼小的谷粒等脱粒物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通过脱粒筒21的输送作用而将未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的秸秆屑等从脱粒部9后部的排尘口23向田间排出。此外,在脱粒筒21的上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装配有对脱粒室内的脱粒物的输送速度进行调节的多个送尘阀(省略图示)。可以根据割取穗秆的品种、性状并通过对所述送尘阀的角度调整而调节处于脱粒室内的脱粒物的输送速度(滞留时间)。
另一方面,作为在脱粒部9的下方配置的谷粒筛选机构10,具备比重筛选用的摆动筛选盘26,该摆动筛选盘26具有谷粒盘、粗筛、谷粒筛以及逐稿器等。另外,作为谷粒筛选机构10,具备向摆动筛选盘26供给筛选风的送风风扇状的扬谷机29等。对于利用脱粒筒21进行脱粒并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的脱粒物,通过摆动筛选盘26的比重筛选作用和送风风扇状的扬谷机29的风力筛选作用而将其筛选为谷粒(精粒等一等品)、谷粒与秸秆的混合物(带有枝梗的谷粒等二等品)、以及秸秆屑等并将它们取出。
在摆动筛选盘26的下方,作为谷粒筛选机构10而具备一等品输送机构30以及二等品输送机构31。对于通过摆动筛选盘26以及送风风扇状的扬谷机29的筛选而从摆动筛选盘26掉落的谷粒(一等品),利用一等品输送机构30以及扬谷输送机32而将其收集至谷粒箱6。对于谷粒与秸秆的混合物(二等品),借助二等品输送机构31以及二等品还原输送机33等而使其向摆动筛选盘26的筛选起始端侧返回,并利用摆动筛选盘26进行再筛选。构成为:从行驶机体1后部的排尘口23将秸秆屑等向田间排出。
此外,如图1~图4所示,在驾驶台5配置有操纵柱41、以及供操作者乘坐的驾驶坐席42。在操纵柱41配置有:加速杆40,其对发动机7的转速进行调节;圆形的操纵手柄43,其通过操作者的旋转操作而变更行驶机体1的行进路线;主变速杆44和副变速杆45,它们对行驶机体1的移动速度进行切换;割取离合器杆46,其对割取部3进行驱动或停止操作;以及脱粒离合器杆47,其对脱粒部9进行驱动或停止操作。另外,在谷粒箱6的前部上表面侧借助遮阳蓬支柱48而安装有遮阳用的车顶体49,利用遮阳用的车顶体49而将驾驶台5的上方覆盖。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左右的履带架50。在履带架50设置有:驱动链轮51,其将发动机7的动力向履带2传递;张紧辊52,其维持履带2的张紧状态;多个履带辊53,它们将履带2的接地侧保持为接地状态;以及中间辊54,其对履带2的非接地侧进行保持。利用驱动链轮51对履带2的前侧进行支承,利用张紧辊52对履带2的后侧进行支承,利用履带辊53对履带2的接地侧进行支承,利用中间辊54对履带2的非接地侧进行支承。
接下来,参照图4~图6,对联合收割机的驱动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图6所示,具有直行泵64a以及直行马达64b的行驶变速用的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设置于变速箱63。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右侧上表面搭载有发动机7,在行驶机体1前部且是发动机7的左侧配置有变速箱63。利用发动机输出带67将从发动机7向左侧突出的输出轴65和从变速箱63向左侧突出的变速输入轴66连结为能够传递动力。此外,将对升降用液压缸4等进行驱动的作业部供给泵68以及冷却风扇69配置于发动机7,由发动机7对作业部供给泵68以及冷却风扇69进行驱动。
另外,构成为:具有回旋泵70a以及回旋马达70b的转向用的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设置于变速箱63,使发动机7的输出经由变速输入轴66而向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传递,另一方面,利用操纵手柄43、主变速杆44以及副变速杆45对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和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进行输出控制,借助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而对左右的履带2进行驱动,由此使得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内等处行驶移动。实施方式中,在变速箱63的右侧面上部配置有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以及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本申请发明的驱动装置构成为包括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以及变速箱63。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脱粒部9的前表面侧配置有对脱粒筒轴20的前端侧进行轴支承的脱粒筒驱动箱71。并且,对脱粒筒21进行驱动的左右横长的脱粒筒输入轴72轴支承于脱粒筒驱动箱71。另外,具备在脱粒部9的左右方向上贯穿的副轴73。将从脱粒部9的左右一侧至左右另一侧的副轴73设置成:从脱粒筒21的下方通过且在左右方向上将脱粒部9贯穿。在副轴73的右侧端部设置有作业部输入带轮83。借助张紧带轮型的脱粒离合器84和作业部驱动带85而将副轴73的右侧端部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结于发动机7的输出轴65。
在比副轴73靠上方的位置且是脱粒筒21的前方设置有:脱粒筒输入轴72,其沿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脱粒滚筒18,其配置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上;以及割取输入轴89,其沿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此外,作为将副轴73的驱动力向脱粒筒输入轴72传递的脱粒筒输入机构90,具备脱粒筒驱动带轮86、87和脱粒筒驱动带88,脱粒筒输入机构90(脱粒筒驱动带轮86、87和脱粒筒驱动带88)配置于副轴73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来自发动机7的驱动力向该副轴73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传递。另外,作为将副轴73的驱动力向割取输入轴89传递的割取输入机构100,具备割取驱动带轮106、107和割取驱动带114,割取输入机构100(割取驱动带轮106、107和割取驱动带114)配置于配置有脱粒筒输入机构90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的相反侧、亦即副轴73的另一端部。
此外,如图4所示,在行驶机体1上表面侧的脱粒部9的前方设置有割取支承框体36。在割取支承框体36的前表面侧借助割取轴承体而将割取输入轴89轴支承为能够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上转动,并且,在割取支承框体36的内部借助脱粒滚筒轴82而将脱粒滚筒18轴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在割取支承框体36的左侧外表面安装有正反转切换箱121,并且,在割取支承框体36的上表面侧安装有脱粒筒驱动箱71。
另一方面,具备对供料室11内的供给输送机17进行驱动的左右朝向的割取输入轴89。对于从发动机7向副轴73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传递的割取驱动力,将其从发动机7的相反侧的副轴73的另一端部向割取正反转切换箱121的正反转传递轴122传递。借助割取正反转切换箱121的正转用锥齿轮124或反转用锥齿轮125而对脱粒滚筒轴82进行驱动。另外,构成为:将所述割取驱动力从对脱粒滚筒18进行轴支承的脱粒滚筒轴82向割取输入轴89传递。
即,如图5所示,构成为:脱粒滚筒18轴支承于左右朝向的脱粒滚筒轴82,从脱粒滚筒轴82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向割取部3传递发动机7的驱动力,在脱粒滚筒轴82的发动机7的相反侧的左右另一端部配置有割取正反转切换箱121,从发动机7的相反侧的副轴73的另一端部向割取正反转切换箱121传递发动机7的驱动力。
另外,如图5所示,构成为:在脱粒部9前侧具备左右朝向的脱粒筒输入轴72,对于从发动机7向副轴73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传递的驱动力,将其向脱粒筒输入轴72的发动机7侧一端部传递,在脱粒部9前侧设置有脱粒筒输入轴72,脱粒筒输入轴72配置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方向上,脱粒筒21轴支承于在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上配置的脱粒筒轴20,借助锥齿轮机构75而将脱粒筒轴20前端侧与脱粒筒输入轴72的发动机7的相反侧的左右另一端部连结,并且,将发动机7的驱动力从副轴73的发动机7的相反侧的左右另一端部向对脱粒后的谷粒进行筛选的谷粒筛选机构10、以及割取部3传递。
借助脱粒筒驱动带轮86、87和脱粒筒驱动带88而将脱粒筒输入轴72的右侧端部与靠近发动机7的那侧的、副轴73的右侧端部连结。借助锥齿轮机构75而将脱粒筒轴20的前端侧与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脱粒筒输入轴72的左侧端部连结。构成为:使发动机7的动力从副轴73的右侧端部经由脱粒筒输入轴72而向脱粒筒轴20的前端侧传递,从而将脱粒筒21驱动为朝一个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借助扬谷机驱动带轮101、102和扬谷机驱动带103而将远离发动机7的那侧的副轴73的左侧端部与对送风风扇状的扬谷机29进行轴支承的扬谷机轴76的左侧端部连结。构成为:使发动机7的动力从副轴73的左侧端部向扬谷机轴76的左侧端部传递,从而将扬谷机29驱动为朝一个方向旋转。
此外,借助输送机驱动带111而将扬谷机轴76的左侧端部与一等品输送机构30的一等品输送机轴77的左侧端部以及二等品输送机构31的二等品输送机轴78的左侧端部连结。借助摆动筛选带112而将二等品输送机轴78的左侧端部与对摆动筛选盘26后部进行轴支承的曲柄状的摆动驱动轴79的左侧端部连结。因此,构成为:通过操作者对脱粒离合器杆47的操作而对脱粒离合器84进行通断控制,通过脱粒离合器84的接通操作而对谷粒筛选机构10的各部分和脱粒筒21进行驱动。
此外,借助一等品输送机轴77而对扬谷输送机32进行驱动,由此将一等品输送机构30的一等筛选谷粒收集至谷粒箱6。另外,借助二等品输送机轴78而对二等品还原输送机33进行驱动,由此使得混有二等品输送机构31的秸秆屑的二等筛选谷粒(二等品)向摆动筛选盘26的上表面侧返回。另外,在排尘口23设置有秸秆屑飞散用的撒布器(spreader,省略图示)的构造中,借助撒布器驱动带轮104和撒布器驱动带105而将扬谷机轴76的左侧端部与所述撒布器连结。
另一方面,具备对脱粒滚筒18进行轴支承的脱粒滚筒轴82。在远离发动机7的那侧的脱粒滚筒轴82的左侧端部配置有正反转切换箱121。将脱粒滚筒轴82的左侧端部***于正反转切换箱121内,并且,正反转传递轴122和正反转切换轴123设置于正反转切换箱121。脱粒滚筒轴82和正反转传递轴122大致配置于同一轴心线上。借助割取驱动带轮106、107、割取驱动带114以及割取离合器115(张紧带轮)而将正反转传递轴122的左侧端部与副轴73的左侧端部连结。
如图5所示,具备对供给输送机17的输送末端侧进行轴支承的作为输送机输入轴的割取输入轴89。在谷物收割台12的右侧部背面侧将收割台驱动轴91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借助割取驱动链116以及链轮117~119而将脱粒滚筒轴82的右侧端部和割取输入轴89的右侧端部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收割台驱动轴91的左侧端部连结。具备对耙拢绞龙13进行轴支承的耙拢轴93。借助耙拢驱动链92而将收割台驱动轴91的中间部与耙拢轴93的右侧端部连结。
另外,具备对耙拢卷筒14进行轴支承的卷筒轴94。借助中间轴95以及卷筒驱动链96、97而将收割台驱动轴91的中间部与卷筒轴94的右侧端部连结。借助第一割刀驱动曲柄机构98而将第一割刀15与收割台驱动轴91的右侧端部连结。构成为:通过对割取离合器115的通断操作而对供给输送机17、耙拢绞龙13、耙拢卷筒14以及第一割刀15进行驱动控制,从而连续地对田间的未收割穗秆的穗稍侧进行割取。
如图5所示,在正反转切换箱121内设有:正转用锥齿轮124,其与正反转传递轴122一体形成;反转用锥齿轮125,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割取输入轴89;以及中间锥齿轮126,其将反转用锥齿轮125与正转用锥齿轮124连结。使得中间锥齿轮126始终与正转用锥齿轮124以及反转用锥齿轮125啮合。另一方面,通过花键卡合而将滑块127滑动自如地轴支承于脱粒滚筒轴82。构成为:能够借助爪式离合器形状的正转离合器128而使得滑块127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正转用锥齿轮124卡合,并且,构成为:能够借助爪式离合器形状的反转离合器129而使得滑块127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反转用锥齿轮125卡合。
另外,构成为:具备对滑块127进行滑动操作的正反转切换轴123,在正反转切换轴123设置有正反转切换臂130,通过对正反转切换杆(正反转操作件)的操作,使正反转切换臂130摆动而使得正反转切换轴123转动,使滑块127与正转用锥齿轮124或反转用锥齿轮125接触、分离,借助正转离合器128或者反转离合器129而使滑块127择一地卡止于正转用锥齿轮124或反转用锥齿轮125,由此使得割取输入轴89与正反转传递轴122正转连结或反转连结。
如图5所示,借助张紧带轮型的绞龙离合器56以及绞龙驱动带57而将绞龙驱动轴58的右侧端部与发动机7的输出轴65连结。借助锥齿轮机构59而将谷粒箱6底部的横向输送绞龙60前端侧与绞龙驱动轴58的左侧端部连结。借助锥齿轮机构61而将谷粒排出输送机8的纵向输送绞龙62与横向输送绞龙60的后端侧连结。另外,具备对绞龙离合器56进行通断操作的谷粒排出杆55。构成为:在谷粒箱6前表面的、驾驶坐席42后方的前表面安装有谷粒排出杆55,操作者能够从驾驶坐席42侧对谷粒排出杆55进行操作。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具备与推子状的第一割刀15大致相同的长度形状的推子状的第二割刀133。作为将第二割刀133装配于行驶机体1的第二割刀框架,具备左侧框架134、右侧框架135以及中央框架136。在左侧框架134、右侧框架135以及中央框架136的前端侧固接有第二割刀台137,由此构成第二割刀机构132。
在第二割刀台137的两端部设置有左右的接地橇体138。在第二割刀台137中的左右的接地橇体138之间将第二割刀133安装为能够往复移动。另一方面,在行驶机体1的驾驶台框架将右侧框架135的基端侧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在行驶机体1的前侧框架将中央框架136的基端侧支承为能够转动。
如图5所示,具备将驱动力从正反转切换箱121向第二割刀133传递的第二割刀驱动机构171。第二割刀驱动机构171具有:第二割刀驱动轴172,其将驱动力向第二割刀133传递;偏心旋转轴174,其借助锥齿轮机构173而与第二割刀驱动轴172连结;以及第二割刀驱动曲柄机构175,其与偏心旋转轴174连结。使第二割刀驱动轴172的一端侧突出进入正反转切换箱121内而以卡合的方式将所述中间锥齿轮126轴支承于第二割刀驱动轴172,借助中间锥齿轮126而将第二割刀驱动轴172与正反转传递轴122连结。
第二割刀驱动曲柄机构175具备:偏心旋转体177,其设置于偏心旋转轴174;摆动旋转轴178,其与偏心旋转体177连结;摆动驱动臂179,其与摆动旋转轴178连结;以及推拉杆180,其将第二割刀133与摆动驱动臂179连结。此外,可以设置将偏心旋转轴174与正反转传递轴122连结的一组链轮和传动链而取代第二割刀驱动轴172和锥齿轮机构173,并借助所述链轮和传动链而将第二割刀133的驱动力从正反转传递轴122向第二割刀驱动曲柄机构175传递。
根据上述结构,构成为:将偏心旋转轴174的朝一个方向的旋转转换为摆动旋转轴178的摆动旋转(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正转、反转的往复旋转),由此使得摆动驱动臂179摆动,借助推拉杆180而使第二割刀133进行往复滑动,并利用第二割刀133将刚由第一割刀15割取后的田间的残留穗秆(穗秆的茎根侧)切断,使得残留于田间的茎根的高度降低。
另外,如图4所示,具备:圆筒状的传动框架181,其内设有第二割刀驱动轴172;以及四方箱状的锥齿轮箱182,其内设有锥齿轮机构173。传动框架181的一端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紧固连结于正反转切换箱121,并且锥齿轮箱18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紧固连结于传动框架181的另一端侧。即,借助偏心旋转轴174、锥齿轮箱182、传动框架181而将左侧框架134支承于正反转切换箱121。此外,第二割刀驱动曲柄机构175配置于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支承于左侧框架134的第二割刀驱动罩185内(参照图1以及图3)。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割取离合器115的接通操作而对割取部3进行驱动,由此使得第二割刀133与第一割刀15一同进行动作,利用第一割刀15对田间的未收割穗秆的穗稍侧进行割取,将该穗秆的穗稍侧从供料室11向脱粒部9输入,并将谷粒从谷粒筛选机构10向谷粒箱6取出。另一方面,利用第二割刀133将由第一割刀15对田间的穗秆进行割取而残留的剩余植株(残留穗秆)切断为适当的高度,使得收割作业后残留于田间的剩余植株(茎根)的高度统一降低为大致恒定的高度。通过使收割作业后残留于田间的剩余植株的高度较低,能够提高田间的后处理作业性(耕耘作业性等)。
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对变速箱63等动力传递构造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变速箱63设置有:行驶变速用的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其具有直行泵64a以及直行马达64b;以及转向用的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其具有回旋泵70a以及回旋马达70b。构成为:借助齿轮使变速箱63的变速输入轴66分别与直行泵64a的泵轴258以及回旋泵70a的泵轴259连结而对它们进行驱动。在变速输入轴66中的变速箱63外的突出端侧设置的变速输入带轮169绕挂有发动机输出带67。借助发动机输出带67而将发动机7的输出向变速输入带轮169传递,由此对直行泵64a以及回旋泵70a进行驱动。
如图6所示,借助发动机输出带67以及变速输入轴66而将从发动机7的输出轴65输出的驱动力分别向直行泵64a的泵轴258以及回旋泵70a的泵轴259传递。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中,利用传递至泵轴258的动力,将工作油从直行泵64a朝向直行马达64b适当地送入。同样地,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中,利用传递至泵轴259的动力,将工作油从回旋泵70a朝向回旋马达70b适当地送入。此外,在回旋泵70a的泵轴259安装有向直行泵64a、直行马达64b、回旋泵70a以及回旋马达70b供给工作油的变速器供给泵151。
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根据配置于操纵柱41的主变速杆44、操纵手柄43的转动操作量来变更调节直行泵64a的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由此对朝向直行马达64b的工作油的排出方向以及排出量进行变更。其结果,从直行马达64b突出的直行马达轴260的旋转方向以及转速被任意地调节。
如图6所示,直行马达轴260的旋转动力从直行传递齿轮机构250向副变速齿轮机构251传递。副变速齿轮机构251具备:由彼此联动的副变速换档器(shifter)252、253进行切换的副变速低速齿轮254、副变速中速齿轮255以及副变速高速齿轮256。低速用副变速换档器252轴支承于位于副变速齿轮机构251的输出侧的停车制动轴265(副变速输出轴)。高速用副变速换档器253轴支承于构成直行传递齿轮机构250的副变速副轴270。通过对配置于操纵柱41的副变速杆45的操作,在低速、中速或高速这三个阶段的变速档之间择一地对直行马达轴260的输出转速进行切换。实施方式中,在副变速的低速与中速之间设置有中立位置(副变速的输出为零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停车制动轴265(副变速输出轴)设置有滚筒式的停车制动器266。来自副变速齿轮机构251的旋转动力从固接于停车制动轴265的副变速输出齿轮267向左右的差动机构257传递。左右的差动机构257分别具备行星齿轮机构268。在停车制动轴265上设置有直行用脉冲发生器292。在直行用脉冲发生器292的外周侧对置配置有直行车速传感器293(参照图9)。利用直行车速传感器293对直行输出的转速(也称为直行车速、副变速输出齿轮267的变速输出)进行检测。
如图6所示,左右各行星齿轮机构268分别具备:一个太阳齿轮271,其与副变速输出齿轮267啮合;多个行星齿轮272,它们与太阳齿轮271啮合;环形齿轮273,其与行星齿轮272啮合;以及行星架274,多个行星齿轮272在该行星架274配置为能够在同一圆周上旋转。左右的行星架274以隔开适当的间隔的状态对置位于同一轴线上(后述的太阳齿轮轴275以及左右的强制差速输出轴277的轴线上)。左右的太阳齿轮271固接于太阳齿轮轴275的轴向两端侧。在太阳齿轮轴275的轴向中途部固接有中央齿轮276。
左右各环形齿轮273以内周面的内齿与多个行星齿轮272啮合的状态与太阳齿轮轴275配置为同心状。各环形齿轮273外周面的外齿借助后述的左右回旋输出用的中间齿轮287、288而与转向输出轴285连结。各环形齿轮27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从行星架274的外侧面朝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左右的强制差速输出轴277嵌合。借助末端传动齿轮(final gear)278a、278b而将左右的车轴278与左右的强制差速输出轴277连结。在左右的车轴278安装有驱动链轮51。因此,从副变速齿轮机构251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传递的旋转动力以相同方向的相同转速而从左右的车轴278向各驱动链轮51传递,并以相同方向的相同转速对左右的履带2进行驱动,由此使得行驶机体1进行直行(前进、后退)移动。
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根据配置于操纵柱41的主变速杆44、操纵手柄43的转动操作量而变更调节回旋泵70a的旋转斜板的倾斜角度,由此对朝向回旋马达70b的工作油的排出方向以及排出量进行变更。其结果,从回旋马达70b突出的回旋马达轴261的旋转方向以及转速被任意地调节。在转向副轴280(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上设置有回旋用脉冲发生器294。在回旋用脉冲发生器294的外周侧对置配置有回旋车速传感器295(参照图9)。利用回旋车速传感器295对回旋输出的转速(也称为回旋车速)进行检测。
如图6所示,在变速箱63内设置有:湿式多板型的回旋制动器279(转向制动器),其设置于回旋马达轴261(转向输入轴)上;转向副轴280,其借助上游减速齿轮281而与回旋马达轴261连结;转向输出轴285,其借助下游减速齿轮286而与转向副轴280连结;左侧输入齿轮机构282,其借助反转齿轮284而使得转向输出轴285与左侧环形齿轮273连结;以及右侧输入齿轮机构283,其使得转向输出轴285与右侧环形齿轮273连结。
回旋马达轴261的旋转动力经由上游减速齿轮281而向转向副轴280传递。传递至转向副轴280的旋转动力,作为经由左侧输入齿轮机构282的左侧中间齿轮287和反转齿轮284的反转旋转动力而向左侧环形齿轮273传递,另一方面,作为经由右侧输入齿轮机构283的右侧中间齿轮288的正转旋转动力而向右侧环形齿轮273传递。
在使得副变速齿轮机构251形成为中立状态的情况下,动力从直行马达64b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的传递受到阻止。在将副变速齿轮机构251设定为中立以外的变速档的情况下,动力经由副变速低速齿轮254、副变速中速齿轮255或副变速高速齿轮256而从直行马达64b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传递。
另一方面,在使得回旋泵70a的输出形成为中立(neutral)状态、且使得回旋制动器279形成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动力从回旋马达70b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268的传递受到阻止。在使得回旋泵70a的输出形成为中立以外的状态、且使得回旋制动器279形成为切断状态的情况下,回旋马达70b的旋转动力经由左侧输入齿轮机构282以及反转齿轮284而向左侧环形齿轮273传递,另一方面,经由右侧输入齿轮机构283而向右侧环形齿轮273传递。
在回旋马达70b正转(反转)时,左侧环形齿轮273和右侧环形齿轮273彼此以相反方向的相同转速进行转动,其中,左侧环形齿轮273反转(正转),右侧环形齿轮273正转(反转)。即,各马达轴260、261的变速输出分别经由副变速齿轮机构251或者左右的差动机构257而分别向左右的履带2的驱动链轮51传递,由此确定了行驶机体1的车速(行驶速度)以及行进方向。
即,如果使回旋马达70b停止而在使得左右环形齿轮273静止固定的状态下对直行马达64b进行驱动,则直行马达轴260的旋转输出以左右相同的转速向左右太阳齿轮271传递,并以相同方向的相同转速经由行星齿轮272以及行星架274而对左右的履带2进行驱动,由此使得行驶机体1进行直行行驶。
反之,如果使直行马达64b停止而在使得左右太阳齿轮271静止固定的状态下对回旋马达70b进行驱动,则利用回旋马达轴261的旋转动力而使得左侧环形齿轮273正转(反转)、且使得右侧环形齿轮273反转(正转)。其结果,左右的履带2的驱动链轮51的一方进行前进旋转、且另一方进行后退旋转,行驶机体1在此时变换方向(也称为信地回旋、侧转弯)。
另外,如果利用直行马达64b对左右的太阳齿轮271进行驱动、且利用回旋马达70b对左右的环形齿轮273进行驱动,则左右的履带2的速度产生差异,从而行驶机体1前进或者后退,并且,以大于信地回旋半径的回旋半径向左侧或右侧回旋(U形转弯)。此时的回旋半径取决于左右的履带2的速度差。在发动机7的行驶驱动力始终向左右的履带2传递的状态下向左侧或右侧进行回旋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7,对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构造进行说明。在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200具备:直行泵64a、直行马达64b、回旋泵70a、回旋马达70b以及变速器供给泵151。直行泵64a和直行马达64b由直行第一油路201a以及直行第二油路201b连接为闭环状。直行第一油路201a以及直行第二油路201b构成直行闭合油路201。回旋泵70a和回旋马达70b由回旋第一油路202a以及回旋第二油路202b连接为闭环状。回旋第一油路202a以及回旋第二油路202b构成回旋闭合油路202。利用发动机7的旋转动力对直行泵64a以及回旋泵70a进行驱动并对直行泵64a、回旋泵70a的斜板角进行控制,由此变更朝向直行马达64b、回旋马达70b的工作油的排出方向以及排出量,使得直行马达64b、回旋马达70b进行正转、反转动作。
如图7所示,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200具备:直行阀203,其与主变速杆44的手动操作对应地进行切换动作;以及直行缸204,其借助直行阀203而与变速器供给泵151连接。如果使得直行阀203进行切换动作,则执行如下直行变速动作:直行缸204工作而对直行泵64a的斜板角进行变更,从而使得直行马达64b的直行马达轴260的转速无级地变化或者反转。另外,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200还具备直行变速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05。利用液压伺服机构205执行通过直行泵64a的斜板角控制而使得直行阀203恢复为中立状态的反馈动作,使直行泵64a的斜板角与主变速杆44的手动操作量成正比地变化,由此变更直行马达60b的直行马达轴260的转速。
另一方面,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200具备:回旋阀206,其与操纵手柄43的手动操作对应地进行切换动作;以及回旋缸207,其借助回旋阀206而与变速器供给泵151连接。如果使回旋阀206进行切换动作,则执行如下左右回旋动作:回旋缸207工作而对回旋泵70a的斜板角进行变更,从而使得回旋马达70b的回旋马达轴261的转速无级地变化或者反转,并且,行驶机体1向左右侧变更行驶方向而在田间畦头未耕地进行方向的变换或者对行进路线进行修正。另外,驱动装置的液压回路200还具备回旋变速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08。利用液压伺服机构208执行通过回旋泵70a的斜板角控制而使得回旋阀206恢复为中立状态的反馈动作,使回旋泵70a的斜板角与操纵手柄43的手动操作量成正比地变化,由此变更回旋马达70b的回旋马达轴261的转速。
如图7所示,在两个闭合油路201、202的所有油路201a、201b、202a、202b均连接有供给分支油路219(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在供给分支油路219与直行第一油路201a之间设置有针对直行第一油路201a的单向阀(check valve)211。在供给分支油路219与直行第二油路201b之间设置有针对直行第二油路201b的单向阀211。因此,直行闭合油路201具备两个单向阀211。另外,在供给分支油路219与回旋第一油路202a之间设置有针对回旋第一油路202a的单向阀212。在供给分支油路219与回旋第二油路202b之间设置有针对回旋第二油路202b的单向阀212。因此,回旋闭合油路202也具备两个单向阀212。
在直行第一油路201a和直行第二油路201b连接有直行旁通油路213。在直行旁通油路213设置有直行侧双向溢流阀215。在回旋第一油路202a和回旋第二油路202b连接有回旋旁通油路214。在回旋旁通油路214设置有回旋侧双向溢流阀216。因此,各闭合油路201、202均具备一个双向溢流阀215、216。
此外,变速器供给泵151的吸入侧与处于变速箱63内的粗滤器217连接。在变速器供给泵151的排出侧连接有供给导入油路218。在供给导入油路218的下游侧连接有供给分支油路219。如上所述,供给分支油路219与两个闭合油路201、202的所有油路201a、201b、202a、202b连接。因此,在发动机7的驱动过程中,始终向两个闭合油路201、202补充来自变速器供给泵151的工作油。供给分支油路219借助直行阀203而与直行缸204连接,并且,借助回旋阀206而与回旋缸207连接。供给分支油路219借助剩余的溢流阀220而与后述的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连接。因此,借助剩余的溢流阀220并经由无级变速箱323而使得来自变速器供给泵151的剩余的工作油向变速箱63内返回。
接下来,参照图1~图3以及图8~图13,对操纵手柄43等驾驶操作构造进行说明。如图8~图13所示,具备构成驾驶台5的操作者搭乘用的搁脚平坦部的踏板框架311。多个支脚框架312立起设置于行驶机体1的上表面侧,在支脚框架312上端侧架设有踏板框架311。在踏板框架311的右侧收割机外侧部的支脚框架312的侧面固接有乘降用踏板313,在乘降用踏板313的收割机内侧部配置有工作油箱315,并且,在行驶机体1上表面的、踏板框架311前端部下方安装有液压阀单元体314。
另外,具备转向箱318,该转向箱318具有回旋输入轴316和主变速输入轴317。箱支承横向框架319的两端与踏板框架311前部下表面侧的左右的支脚框架312之间连结,转向箱318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紧固连结于大致水平的箱支承横向框架319。转向箱318借助箱支承横向框架319而以多层状支承于液压阀单元体314的正上方。回旋输入轴316从转向箱318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借助转向轴321而将回旋输入轴316与操纵手柄43连结,并且,主变速输入轴317从转向箱318的左侧面朝向左侧突出设置,借助主变速操作杆322而将主变速输入轴317与主变速杆44连结。
根据前述说明可知:踏板框架311设置于支脚框架312组的上端侧,在处于该踏板框架311上的驾驶台5(操纵部)配置有作为直行操作用的直行操作件的主变速杆44、以及作为回旋操作用的回旋操作件的操纵手柄43。在处于踏板框架311前部下侧的左右的支脚框架312之间架设安装有箱支承横向框架319。在箱支承横向框架319安装有将主变速杆44以及操纵手柄43和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联动连结的转向箱318。隔着转向箱318而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两个箱支承横向框架319。并且,利用前后两个箱支承横向框架319对转向箱318进行支承。另外,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转向箱318的下方安装有针对搭载于行驶机体1的液压设备(例如升降用液压缸4等)的液压阀单元体314。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8~图13明确可知:在处于踏板框架311前部下侧的左右的支脚框架312之间架设安装有箱支承横向框架319,在箱支承横向框架319安装有将主变速杆44以及操纵手柄43和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联动连结的转向箱318,因此,因箱支承横向框架319的存在而能够实现行驶机体1前部(特别是驾驶台5附近)的刚性的提高。利用承担对行驶机体1的前部进行加强的作用的箱支承横向框架319,能够以高刚性对转向箱318进行支承。因此,主变速杆44以及操纵手柄43的操作量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输出之间不会产生大幅的偏差,无需担忧变为操作者意料之外的行驶状态。可以将加强用的箱支承横向框架319兼用作转向箱318的安装部,并且无需转向箱318专用的安装台,因此,有助于抑制成本。
特别地,根据实施方式,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转向箱318的下方安装有针对搭载于行驶机体1的液压设备(例如升降用液压缸4等)的液压阀单元体314,因此,能够在驾驶台5下方的、转向箱318以及液压阀单元体314的后方确保广阔的空间,能够简单地进行例如后述的液压配管329、347等的布设。还能够实现液压阀单元体314的维护作业性的提高。
具备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和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组装而成的无级变速箱323。无级变速箱323固接于变速箱63的上部右侧,在无级变速箱323的前后表面配置有直行用以及回旋用的各操作臂体324。构成为:直行用以及回旋用的各操作臂体324分别与在转向箱318的背面侧设置的直行连结连杆体345和回旋连结连杆体346连结,通过操纵手柄43的转向操作和主变速杆44的变速操作,对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64和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70的动作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变更左右履带2的行进路线和移动速度。此外,在无级变速箱323的前方外侧面,作为直行输出控制部的直行控制轴325朝向前方突出,在无级变速箱323的后方外侧面,作为回旋输出控制部的回旋控制轴326朝向后方突出。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是,在直行控制轴325连结有直行用的操作臂体324(参照图8),在回旋控制轴326连结有回旋用的操作臂体324。
如图12详细所示,对于将转向箱318和作为回旋输出控制部的回旋控制轴326联动连结的回旋连结连杆体346,将其支承于对驾驶台5进行支承的纵支柱327。在该情况下,在驾驶台5的、作为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附近的侧部的左侧部配置有操纵柱41。利用纵支柱327将操纵柱41和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连结。具体而言,纵支柱327的上端侧与操纵柱41的左侧部连结,纵支柱327的下端侧与变速箱63的上表面侧连结。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驾驶台5的下方安装有转向箱318。直行连结连杆体345以及回旋连结连杆体346从转向箱318朝向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侧延长。回旋连结连杆体346的中途部支承于纵支柱327。另外,直行连结连杆体345支承于托架板328,该托架板328立起设置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上表面。实施方式中,托架板328立起设置于无级变速箱323的上表面前部。直行连结连杆体345的中途部支承于托架板328的背面侧。此外,可以将直行连结连杆体345支承于纵支柱327,或者,将两个连结连杆体345、346均支承于纵支柱327。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12明确可知:对于将转向箱318和设置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回旋控制轴326(回旋输出控制部)联动连结的回旋连结连杆体346,将其支承于对驾驶台5进行支承的纵支柱327,因此,即便要通过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振动而使得挠曲或拉伸作用于回旋连结连杆体346,也能够利用对驾驶台5进行支承的纵支柱327以高刚性对回旋连结连杆体346进行支承,从而能够抑制回旋连结连杆体346的变动、变形。因此,主变速杆44、操纵手柄43的操作量与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的输出之间不会产生大幅的偏差,无需担忧变为操作者意料之外的行驶状态。
如图8~图13所示,在俯视时呈四边形的踏板框架311的右侧下方配置有工作油箱315,在踏板框架311的左侧下方配置有无级变速箱323,并且,在踏板框架311的前部下方以上下多层状而配置有液压阀单元体314和转向箱318,因此,能够容易地经由工作油箱315与无级变速箱323之间形成的空间而在转向箱318后部的发动机7(工作油泵348)、前方的液压阀单元体314、工作油箱315以及各部分的液压设备(升降用液压缸4)之间对液压配管进行延伸设置,并且,能够提高液压设备的维护作业性等。
如图8~图13所示,在驾驶台5的下侧前部配置有转向箱318,在转向箱318的下方配置有针对搭载于行驶机体1的液压设备(例如升降用液压缸4等)的液压阀单元体314,在驾驶台5的后方配置有发动机7。在驾驶台5下侧(踏板框架311下侧)的、由转向箱318、液压阀单元体314、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以及发动机7包围的区域配置有用于贮存向液压设备(例如升降用液压缸4等)供给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315以及液压配管329、347。
实施方式中,使得工作油箱315位于踏板框架311的右侧下方。使得将设置于发动机7的工作油泵348和工作油箱315连结的液压配管329、以及将工作油箱315和液压阀单元体314连结的液压配管329位于踏板框架311的左侧下方。另外,在踏板框架311下方以左右横跨的方式配置有将变速器供给泵151和无级变速箱323的上表面侧连结的液压配管347。在驾驶台5下侧的所述区域配置有对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内的工作油进行过滤的滤油器349。滤油器349位于液压配管347的中途部,并悬吊固定于踏板框架311的右侧下部。
根据上述记载以及图8~图13明确可知:在驾驶台5下侧的、由转向箱318、液压阀单元体314、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以及发动机7包围的区域配置有用于贮存向液压设备(例如升降用液压缸4等)供给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315以及液压配管329、347,因此,不仅能够将驾驶台5下侧这样的死角有效地用作转向箱318以及液压阀单元体314的配置空间,还能够将其有效地用作工作油箱315以及液压配管329的配置空间。因此,通过将液压阀单元体314、工作油箱315以及液压配管329、347配置为彼此接近,能够实现液压***的紧凑化。还能够避免为了确保工作油箱315的配置空间而导致联合收割机大型化。
特别地,根据实施方式,在驾驶台5下侧的所述区域配置有对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内的工作油进行过滤的滤油器349,因此,能够缩短将驱动装置(无级变速箱323以及变速箱63)和滤油器349连结的液压配管347的长度,液压配管347的布设变得简单。能够将与液压相关的部件集中配置于驾驶台5下侧,从而还有助于组装作业性、维护作业性的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行驶机体
7 发动机
63 变速箱
64 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
70 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
311 踏板框架
312 支脚框架
313 乘降用踏板
314 液压阀单元体
315 工作油箱
318 转向箱
319 箱支承横向框架
323 无级变速箱
325 直行操作轴
326 回旋操作轴
327 纵支柱
328 托架板
329、347 液压配管
345 直行连结连杆体
346 回旋连结连杆体
348 工作油泵
349 滤油器

Claims (4)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
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对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左右的行驶部传递该动力;
直行操作用的直行操作件;
回旋操作用的回旋操作件;以及
转向箱,该转向箱根据两个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量而对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进行变更操作,
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前部配置有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转向箱,在所述行驶机体前部的、位于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的操纵部配置有两个所述操作件,其中,
对于将所述转向箱和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控制部联动连结的连结连杆体,将其支承于对所述操纵部进行支承的纵支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纵部的、所述驱动装置附近的侧部配置有操纵柱,所述操纵柱和所述驱动装置由所述纵支柱连结,在所述行驶机体前部的、所述操纵部的下方安装有所述转向箱,使得所述连结连杆体从所述转向箱朝向所述驱动装置侧延长,将所述连结连杆体的中途部支承于所述纵支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具备对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的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以及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作为所述输出控制部,具有针对所述直行液压无级变速器的直行输出控制部、以及针对所述回旋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回旋输出控制部,作为所述连结连杆体,具有与所述直行输出控制部连结的直行连结连杆体、以及与所述回旋输出控制部连结的回旋连结连杆体,将所述回旋连结连杆体的中途部支承于所述纵支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行连结连杆体支承于托架板,所述托架板立起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的上表面。
CN201680049335.XA 2015-10-13 2016-10-07 联合收割机 Pending CN1081351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1986 2015-10-13
JP2015201986A JP2017073984A (ja) 2015-10-13 2015-10-13 コンバイン
PCT/JP2016/080027 WO2017065115A1 (ja) 2015-10-13 2016-10-07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5136A true CN108135136A (zh) 2018-06-08

Family

ID=58517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9335.XA Pending CN108135136A (zh) 2015-10-13 2016-10-07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73984A (zh)
CN (1) CN108135136A (zh)
WO (1) WO2017065115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41706B1 (en) * 1993-09-03 1999-06-09 YANMAR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 Ltd. Working vehicle
CN1247691A (zh) * 1998-09-11 2000-03-22 野马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的行走装置
CN201290237Y (zh) * 2008-08-15 2009-08-19 卓本与 一种新型割草机
CN101827515A (zh) * 2008-09-16 2010-09-08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1883709A (zh) * 2007-12-19 2010-11-10 洋马株式会社 行驶车辆
CN201928602U (zh) * 2010-11-02 2011-08-17 于延军 改进的田园喷灌机转向机构
JP2012085598A (ja) * 2010-10-21 2012-05-10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2425338U (zh) * 2011-12-26 2012-09-12 柳州翔越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甘蔗收割机龙门前桥装置
JP2014196076A (ja) * 2013-03-29 2014-10-1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203884233U (zh) * 2013-04-19 2014-10-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辆
JP2014210538A (ja) * 2013-04-19 2014-11-13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JP2015121229A (ja) * 2015-01-22 2015-07-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搭載用のエンジ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4225B2 (ja) * 2004-09-27 2007-05-16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クローラ作業車
JP4542475B2 (ja) * 2005-07-25 2010-09-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WO2012140973A1 (ja) * 2011-04-15 2012-10-1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14176342A (ja) * 2013-03-14 2014-09-25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41706B1 (en) * 1993-09-03 1999-06-09 YANMAR AGRICULTURAL EQUIPMENT Co., Ltd. Working vehicle
CN1247691A (zh) * 1998-09-11 2000-03-22 野马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的行走装置
CN101883709A (zh) * 2007-12-19 2010-11-10 洋马株式会社 行驶车辆
CN201290237Y (zh) * 2008-08-15 2009-08-19 卓本与 一种新型割草机
CN101827515A (zh) * 2008-09-16 2010-09-08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2085598A (ja) * 2010-10-21 2012-05-10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1928602U (zh) * 2010-11-02 2011-08-17 于延军 改进的田园喷灌机转向机构
CN202425338U (zh) * 2011-12-26 2012-09-12 柳州翔越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甘蔗收割机龙门前桥装置
JP2014196076A (ja) * 2013-03-29 2014-10-1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203884233U (zh) * 2013-04-19 2014-10-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辆
JP2014210538A (ja) * 2013-04-19 2014-11-13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JP2015121229A (ja) * 2015-01-22 2015-07-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搭載用のエンジン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成华: "《设备控制基础[M].》", 31 March 20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73984A (ja) 2017-04-20
WO2017065115A1 (ja) 2017-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6086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941399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503630B (zh) 联合收割机
JP5460298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138928B (zh) 液压式变速装置
CN108135136A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430747A (zh) 联合收割机
JP6919006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0446427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9112265A (ja) 収穫機
JP5057575B2 (ja) 収穫機
CN108349382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以及联合收割机
JP6538517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及びコンバイン
CN106413379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402077B (zh) 联合收割机
WO2017065116A1 (ja) コンバイン
JP714080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44886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1167094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347882A (zh) 联合收割机
WO2018159088A1 (ja) コンバイン
JP679429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072729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7073986A (ja) コンバイン
JP5693828B2 (ja) 走行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YANMAR Co.,Ltd.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