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05859A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05859A
CN108105859A CN201711312900.XA CN201711312900A CN108105859A CN 108105859 A CN108105859 A CN 108105859A CN 201711312900 A CN201711312900 A CN 201711312900A CN 108105859 A CN108105859 A CN 108105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eflecto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conditioner indoo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129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05859B (zh
Inventor
刘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1290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058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05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05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05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05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8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bearings, pivots or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中,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具有相对设置的前壁面和后壁面;第一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后壁面设置的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第二导风板,以所述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散风孔;以及第三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前壁面之间的第二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能够有效兼容制冷、制热及无风功能,并且给用户更多的模式选择,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用于该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之一。现有的空调器大多同时具有制冷及制热功能,以使室内环境温度维持在舒适的范围内。当空调器长时间处于制冷或制热模式时,由于冷风或热风长时间直吹人体,会给用户造成不适感。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市面上出现了具有无风感功能的空调器,但其在实现无风感功能的同时,往往会牺牲掉远距离送风及暖足等功能,从而使用户的体验舒适性大打折扣。因此,现有的空调器很难有效兼容制冷、制热及无风感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使空调器能够有效兼容制冷、制热及无风感功能,以真正提升用户的体验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具有相对设置的前壁面和后壁面;
第一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后壁面设置的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
第二导风板,以所述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散风孔;以及
第三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前壁面之间的第二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枢轴位于所述后壁面的切向延长面的背离所述前壁面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三导风板沿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00mm~300mm]。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前壁面设置的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导风板上设有散风孔。
优选地,在预设位置,所述第四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的边缘适于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的边缘相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孔呈矩阵布置,且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或及
所述第四导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孔呈矩阵布置,且在所述第四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
优选地,所述前壁面凹设有容置槽,所述第四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壁面、并可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无风感模式、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开启空调室内机,选择出风模式;
S2:当选择制冷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以将气流沿所述后壁面的切向延长面导出;
S3:当选择制热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以将气流向下导出;
S4:当选择无风感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及第三导风板,以将气流水平导出。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无风感第一阶段,在无风感第一阶段,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在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上下两侧形成两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气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二阶段,在无风感第二阶段,转动所述第二导风板,而使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之间呈一预设角度。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前壁面设置的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导风板上设有散风孔;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三阶段,在无风感第三阶段,转动所述第四导风板,以使所述第四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的边缘相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壳体上设置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及第三导风板,通过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及第三导风板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及无风感模式均能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以提升用户的体验。
具体地,在制冷模式,第二导风板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大体贴合的位置,第一导风板转动至与风道的后壁面的切向面大体重合的位置,相当于延长了风道,从而能够有效增加送风距离,达到较好的制冷效果,第三导风板可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大体平行设置以进一步延长风道。在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及第三导风板可相互配合以将气流向下导出,从而使暖气流尽可能多的导向地面,以实现暖足效果。在无风感模式时,第一导风板及第三导风板相互配合以将气流水平导出,以避免气流直吹人体,第二导风板转动至与风道的后壁面呈一定的夹角,以使部分气流经由第二导风板上的散风孔的散风作用,变得更为柔和,进一步增强了无风感体验。
此外,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采用同轴设计,能够实现风道出风口处的空间优化,在制冷及制热模式下不影响出风口处的出风量。同时,还使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的运动结构简化,便于空调室内机在风感模式与无风感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能够有效兼容制冷、制热及无风功能,并且给用户更多的模式选择,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第一阶段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第二阶段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第三阶段的示意图;
图7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壳体 130 第二导风板
110 风道 140 第三导风板
111 前壁面 141 第二枢轴
112 后壁面 150 第四导风板
113 容置槽 151 第三枢轴
120 第一导风板 160 散风孔
121 第一枢轴 170 保温层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0、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及第三导风板140。其中,所述壳体100内形成有风道110,所述风道110的出风口处具有相对设置的前壁面111和后壁面112。第一导风板120以邻近所述后壁面112设置的第一枢轴121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0上。第二导风板130以所述第一枢轴121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20的迎风侧,所述第二导风板130上设有散风孔160。第三导风板140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121与所述前壁面111之间的第二枢轴141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0上。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用以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壳体100包括底盘、面框及面板,壳体100上设有进风口,壳体100内部形成有风道110,壳体100内还设有换热器组件及风机等,外界空气自进风口进入壳体100,经由换热器的换热作用后,再在风机的作用下,经由风道110的出风口送出。具体地,第一导风板120通过第一枢轴121转动安装于壳体100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枢轴121可以是沿第一导风板1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轴,也可以是设于第一导风板120的长度方向相对两侧的短轴,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转轴,只要能够将第一导风板120转动连接至壳体100上即可。第二导风板130以第一枢轴121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导风板120的迎风侧,即第二导风板130与第一导风板120为同轴设置,也就是说通过第一转轴可以实现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的各自的独立转动。同样地,第二枢轴141的具体结构可参照第一枢轴121,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二导风板130上设有散风孔160,可以理解的是,散风孔160为沿第二导风板130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且散风孔160的延伸方向可与第二导风板130的板面垂直或者呈一定角度倾斜。散风孔160的形状可为圆形、方形、长条形、或异形孔等等。
在关机状态下,如图1所示,第二导风板130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并与第一导风板120贴合设置,第一导风板120的远离第一枢轴121的边缘与第三导风板140的靠近第二枢轴141的边缘相接。在第一导风板120与第三导风板140的配合下使出风口闭合,一方面能够防止灰尘从出风口进入,另一方面能够使空调室内机整体更为美观。
在制冷模式时,如图2所示,第一导风板120转动至与风道110的后壁面112的切向延长面大体重合的位置,相当于延长了风道110,增加了送风距离。第二导风板130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20相贴合的位置,使得出风口处的送风量不受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切向延长面为一虚拟平面,是指与风道110的后壁面112的边缘相切并延伸的平面。在制冷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20优选为与该切向延长面重合,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导风板120在该切向延长面的附近摆动一定角度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三导风板140可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20大体平行的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风道110,增加送风距离。当然,第三导风板140也可在出风口的出风区域内摆动,以改变风向,从而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在制热模式时,如图3所示,可将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及第三导风板140均转动至接近竖直的位置以将气流向下导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热气流吹到地面。由于热气流密度较低会向上升,从而能够给用户更好的制热体验,达到“暖足”功能。
在无风感模式时,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三导风板140可相互配合以将气流水平导出,而避免气流直吹人体,并且通过调节第二导风板130的转动位置,以使气流能够通过第二导风板130的散风孔160的散风作用而变得柔和,以给用户较好的无风感体验。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壳体100上设置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及第三导风板140,通过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及第三导风板140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及无风感模式均能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此外,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采用同轴设计,能够实现风道110出风口处的空间优化,在制冷及制热模式下不影响出风口处的出风量。同时,还使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的运动结构简化,便于空调室内机在风感模式与无风感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能够有效兼容制冷、制热及无风功能,并且给用户更多的模式选择,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舒适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枢轴121位于所述后壁面112的切向延长面的背离所述前壁面11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枢轴121设置于后壁面112的切向延长面的背离所述前壁面111的一侧,使得第一导风板120的后侧边缘与后壁面112的出风边缘之间形成错位配合,从而能够有效减小第一导风板120与风道110出风口处的间隙,防止漏风,同时能够保证第一导风板120能转动至与后壁面112的切向延长面大体重合的位置以延长风道110,增加送风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导风板140沿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00mm~300mm]。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风板140采用延长式设计,第三导风板140的宽度相较于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的宽度更宽,使得在制冷模式时,气流在通过第三导风板140时,由于气流的附壁效应而被吹得更远。在制热模式时,气流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而能够被更多地导向地面,从而有效提升了制冷及制热效果。其中,第三导风板140的宽度可为100mm、200mm、300mm等,第三导风板140越宽其延长风道110的效果越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要兼顾生产成本及空调室内机的具体尺寸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一导风板120上产生凝露,在第一导风板120的迎风侧设置有保温层170。其中,保温层170既可以是无机纤维材料制成,如矿物棉、岩棉、玻璃棉等;也可以是有机保温材料制成,如聚乙烯(PE)泡沫、聚苯乙烯(PS)泡沫、聚氨酯(PU)泡沫等。此外,保温层170还可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20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150,所述第四导风板150以邻近所述前壁面111设置的第三枢轴151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0上,所述第四导风板150上设有散风孔16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四导风板150可进一步提升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具体地,请参照图6,在无风感模式,可转动第四导风板150至风道110的出风流通面上,使得气流能够通过第四导风板150上的散风孔160的散风作用后吹出。通过调节第四导风板150的位置,还能实现对风道110出风口处风力输出大小的调节。优选地,在预设位置,所述第四导风板150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151的边缘适于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30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121的边缘相接。也即在转动到预设位置时,第二导风板130与第四导风板150相互配合而盖合整个出风口,风道110内的气流只能自第二导风板130及第四导风板150上的散风孔160吹出,从而实现出风口处全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第二导风板130与第四导风板150相接,并不一定需要两者完全密封抵接,例如,第二导风板130与第四导风板150之间也可以留有一定的出风间隙,只要该出风间隙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影响到整个区域内的无风感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风板130上的多个散风孔160呈矩阵布置,且在所述第二导风板13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160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或及所述第四导风板150上的多个散风孔160呈矩阵布置,且在所述第四导风板15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160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导风板130或/及第四导风板150上的散风孔160设计成交错设置,使得气流在通过散风孔160后相互扰乱,产生干涉,进一步降低风速,使气流变得更为柔和。
请继续参照图6,由于第二导风板130与第四导风板150相接时会与水平方向呈一定的倾斜角度,优选地,第二导风板130上的散风孔160在第二导风板130的宽度方向上背离第一枢轴121倾斜延伸,第四导风板150上的散风孔160在第四导风板150的宽度方向上背离第三枢轴151倾斜延伸。如此,使得由风道110吹出的气流经由倾斜设置的散风孔160后仍能大体沿水平方向导出。
进一步地,所述前壁面111凹设有容置槽113,所述第四导风板150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壁面111、并可收容于所述容置槽113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容置槽113,使得在制冷模式时,第四导风板150能够收容于容置槽113内,从而避免对气流产生阻力,影响出风。容置槽113的深度可根据第四导风板150的厚度进行设置,优选为当第四导风板150转动至容置槽113内时,容置槽113的槽口边缘与第四导风板150的外表面大致平齐,或者将第四导风板150完全隐藏于容置槽113内。
下面参考图1至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室内机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无风感模式、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开启空调室内机,选择出风模式。具体地,空调室内机的面板或者空调遥控器上设置有多个按钮,通过不同的按钮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
当选择制冷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以将气流沿所述后壁面112的切向延长面导出。具体地,如图2所示,转动第一导风板120至与风道110的后壁面112的切向延长面大体重合的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120的后端与风道110的后壁面112错位配合,相当于延长了风道110,从而能够有效增加风口的压力,使得送风距离更远。并且第二导风板130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20大体贴合的位置,从而不会影响风道110出风口处的出风量。优选地,在此模式下,第三导风板140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20大体平行的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风道110,增加送风距离。当然,也可以控制第三导风板140在出风口的出风区域内摆动,以改变风向,从而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当选择制热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以及第三导风板140,以将气流向下导出。具体地,如图3所示,控制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及第三导风板140均转动至接近竖直的位置以将气流向下导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热气流吹到地面。由于热气流密度较低会向上升,从而能够给用户更好的制热体验,达到“暖足”功能。
当选择无风感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及第三导风板140,以将气流水平导出。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三导风板140均转动至与水平面大体平行的位置,使得气流能够水平导出,从而能够避免气流直吹人体,有效降低用户的风感体验。第二导风板130可在风道110内转动而具有不同的转动位置,以对无风感状态下的风力输出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无风感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无风感第一阶段,在无风感第一阶段,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以及第三导风板140,在所述第三导风板140的上下两侧形成两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气流通道。
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选择无风感按钮时,空调室内机自动进入无风感第一阶段,此时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三导风板140均转动至与水平方向大体平行的位置,从而在第三导风板140的上下两侧形成两个气流通道,使得气流能够水平导出。第二导风板130转动至与第一导风板120大体贴合的位置,而不影响风道110出风口处的出风量。此阶段,可以避免气流直吹人体以降低用户的风感体验,同时还能保证气流具有一定的能力输出,使室内温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当然,无风感模式还可包括其他多个阶段,空调室内机可通过检测控制单元检测室内的温度或湿度,再在检测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自行选择进入相应的无风感阶段,以给用户最优的无风感体验。其中,检测控制单元可以是温度或湿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二阶段,在无风感第二阶段,转动所述第二导风板130,而使所述第二导风板130与所述第一导风板120之间呈一预设角度。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无风感第二阶段,第二导风板130背离第一导风板120转动,而使第二导风板130与所述第一导风板120之间呈一预设角度。如此,以使气流能够通过第二导风板130的散风孔160的散风作用而变得柔和,以给用户较好的无风感体验。同时能够在无风感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减小风力输出。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150,所述第四导风板150以邻近所述前壁面111设置的第三枢轴151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0上,所述第四导风板150上设有散风孔160。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三阶段,在无风感第三阶段,转动所述第四导风板150,以使所述第四导风板150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151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30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121的边缘相接。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无风感第三阶段,转动第四导风板150,而使第四导风板150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151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30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121的边缘相接。如此,第二导风板130与第四导风板150相互配合而盖合整个出风口,风道110内的气流只能自第二导风板130及第四导风板150上的散风孔160吹出,从而进一步减小无风感模式下的风力输出,最终实现全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具有相对设置的前壁面和后壁面;
第一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后壁面设置的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
第二导风板,以所述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散风孔;以及
第三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前壁面之间的第二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轴位于所述后壁面的切向延长面的背离所述前壁面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板沿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00mm~300mm]。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前壁面设置的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导风板上设有散风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预设位置,所述第四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的边缘适于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的边缘相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孔呈矩阵布置,且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或及
所述第四导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孔呈矩阵布置,且在所述第四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面凹设有容置槽,所述第四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壁面、并可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
8.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无风感模式、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开启空调室内机,选择出风模式;
S2:当选择制冷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以将气流沿所述后壁面的切向延长面导出;
S3:当选择制热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以将气流向下导出;
S4:当选择无风感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及第三导风板,以将气流水平导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无风感第一阶段,在无风感第一阶段,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在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上下两侧形成两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气流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二阶段,在无风感第二阶段,转动所述第二导风板,而使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之间呈一预设角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前壁面设置的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导风板上设有散风孔;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三阶段,在无风感第三阶段,转动所述第四导风板,以使所述第四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的边缘相接。
CN201711312900.XA 2017-12-11 2017-12-11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1058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12900.XA CN108105859B (zh) 2017-12-11 2017-12-11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12900.XA CN108105859B (zh) 2017-12-11 2017-12-11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05859A true CN108105859A (zh) 2018-06-01
CN108105859B CN108105859B (zh) 2020-05-22

Family

ID=62208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12900.XA Active CN108105859B (zh) 2017-12-11 2017-12-11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0585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40727A (zh) * 2018-08-31 2019-01-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42716A (zh) * 2018-10-15 2019-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导风控制方法
CN110319563A (zh) * 2019-08-09 2019-10-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0319564A (zh) * 2019-08-09 2019-10-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5711A (ja) * 2007-03-26 2007-08-16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4697061A (zh) * 2015-02-13 2015-06-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28068A (zh) * 2017-06-27 2017-11-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流装置和空调器
CN107388370A (zh) * 2017-07-31 2017-11-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5711A (ja) * 2007-03-26 2007-08-16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4697061A (zh) * 2015-02-13 2015-06-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28068A (zh) * 2017-06-27 2017-11-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流装置和空调器
CN107388370A (zh) * 2017-07-31 2017-11-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40727A (zh) * 2018-08-31 2019-01-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140727B (zh) * 2018-08-31 2020-04-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42716A (zh) * 2018-10-15 2019-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导风控制方法
CN110319563A (zh) * 2019-08-09 2019-10-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0319564A (zh) * 2019-08-09 2019-10-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05859B (zh)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88058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755578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940720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07211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050593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105859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755578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974089A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123120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控制方法
CN107388370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29740B (zh) 组合风道空调器室内机
CN104728931A (zh) 空调***
CN106225072A (zh) 空调***及其换热结构
CN102954537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091322A (zh) 出风面板结构、空调器、空调器出风的控制方法
CN110043953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402811A (zh) 风管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361810U (zh) 空调柜机
CN205860419U (zh) 出风面板结构、空调器
WO2023246591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18817U (zh) 空调器
CN109442573A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06145929U (zh) 一种顶出风立式空调器
CN205939404U (zh) 空调器
CN205208740U (zh) 风管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