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9753B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49753B
CN107949753B CN201680052036.1A CN201680052036A CN107949753B CN 107949753 B CN107949753 B CN 107949753B CN 201680052036 A CN201680052036 A CN 201680052036A CN 107949753 B CN107949753 B CN 1079497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flow
flap
baffl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20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49753A (zh
Inventor
樽木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49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9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49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97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6Arrangements for air-circulation by means of induction, e.g. by fluid coupling or thermal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在不损坏风向控制部件的外观设计性的同时,提高风向控制性能。在空调室内机(10)中,在前挡板群(30)(前挡板(31)以及副前挡板(32))与后挡板(40)之间夹着风路空间,通过该风路空间的吹出空气,直到到达比吹出口(15)的最下端还靠下方的位置为止,以被前挡板(31)阻挡向前方的扩散的状态沿着该风路空间前进,当离开该风路空间时变成沿着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的气流,因此,能充分地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对象空间的舒适性为目的,广泛普及一种空调机,其将吹出空气向安装有室内机的壁面的下方吹出并沿着壁面、地板面流动,从而进行室内的温度调节。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18894号公报)所述的空调机中,吹出口配置有两个横挡板,若制热运转开始,则调和空气被该两个横挡板面向壁面向斜下方送出。调和空气因附壁效应而沿着壁面下降,在地板上流通并在室内循环。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空调机中,因为通过两个横挡板之间的调和空气变成向后下方的气流之后,立刻就从前侧横挡板的下端向前方扩散,所以有可能不能充分地产生向后下方的气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能抑制向后下方的气流在中途扩散,并且能够产生充分量的向后下方的气流。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空调室内机是挂壁式空调室内机,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的侧壁,通过多个挡板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具备前挡板和后挡板。前挡板调节吹出空气的风向。后挡板在比前挡板靠近侧壁的位置调节吹出空气的风向。前挡板具有第一气流面。在吹出空气通过夹在后挡板与前挡板之间的风路空间时,该第一气流面使吹出空气沿着它流动。后挡板具有第二气流面。在吹出空气通过风路空间时,该第二气流面使吹出空气沿着它流动。此外,前挡板在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使其下端位于比吹出口的最下端还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后挡板在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采取规定姿势。该规定姿势是,使后挡板的下端位于比上端靠侧壁侧的位置、并使气流面相对于垂直面倾斜的姿势。
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夹在前挡板与后挡板之间的风路空间的吹出空气,直到到达比吹出口的最下端还靠下方的位置为止,以被前挡板阻挡向前方的扩散的状态沿着该风路空间前进,当离开该风路空间时,变成沿着后挡板的第二气流面的气流,因此能充分地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二气流面具有在规定姿势下向前侧鼓起的弯曲面。
该空调室内机中,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不仅后挡板的下端已经面向侧壁侧,而且第二气流面的弯曲面向前侧鼓起,所以弯曲面终端的接线比后挡板的倾斜方向更面向侧壁侧。
因此,离开后挡板的第二气流面之后的吹出空气确实变成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三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二气流面还具有平面。并且,在第二气流面上,从后挡板的上端向下端,按照平面、弯曲面的顺序配置。
该空调室内机中,因为吹出空气沿着第二气流面按照平面、弯曲面的顺序流动,所以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吹出空气变成沿着平面的向下气流之后,因附壁效应而被拉近到弯曲面,变成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因此,能容易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四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观点或第三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弯曲面的半径为200mm以上。该空调室内机中,能容易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五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前挡板在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采取使其下端位于比上端靠侧壁侧的位置、并使第一气流面相对于垂直面倾斜的姿势。
该空调室内机中,前挡板使其下端位于比上端靠侧壁侧的位置并相对于垂直面倾斜,由此,第一气流面与水平相比向下90°以上,因此,可以将吹出空气转向为侧壁侧,能容易实现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六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前挡板包括小挡板和大挡板。大挡板比小挡板大,并且在吹出空气的流动中,位于比小挡板靠下游侧的位置。
该空调室内机中,因为被小挡板导向的空气沿着比该小挡板大的大挡板流动,所以吹出空气不会在中途脱离,而会被导向到目标方向。
本发明的第七观点的空调室内机在第六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小挡板和大挡板形成构成规定角度的两个面。
该空调室内机中,因为吹出空气被小挡板和大挡板的两个面导向到规定的风向,所以能容易控制气流。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夹在前挡板与后挡板之间的风路空间的吹出空气,直到到达比吹出口的最下端还靠下方的位置为止,以被前挡板阻挡向前方的扩散的状态沿着该风路空间前进,当离开该风路空间时变成沿着后挡板的第二气流面的气流,因此,能充分地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不仅后挡板的下端已经面向侧壁侧,而且气流面的弯曲面向前侧鼓起,所以弯曲面终端的接线比后挡板的倾斜方向更面向侧壁侧。因此,离开后挡板的第二气流面之后的吹出空气确实变成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三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因为吹出空气沿着第二气流面按照平面、弯曲面的顺序流动,所以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吹出空气变成沿着平面的向下气流之后,因附壁效应而被拉近到弯曲面,变成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因此,能容易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四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容易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五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前挡板使其下端位于比上端靠侧壁侧的位置并相对于垂直面倾斜,由此第一气流面与水平相比向下90°以上,因此,可以将吹出空气转向为侧壁侧,能容易实现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本发明的第六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因为被小挡板导向的空气沿着比该小挡板大的大挡板流动,所以吹出空气不会在中途脱离,而会被导向到目标方向。
本发明的第七观点的空调室内机中,因为吹出空气被小挡板和大挡板的两个面导向到规定的风向,所以能容易控制气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空调室内机在运转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的前挡板以及后挡板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停止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面图。
图5是在利用副前挡板的向前下方气流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面图。
图6是图5中的前挡板、副前挡板以及后挡板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在不利用副前挡板的向前下方气流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剖面图。
图8是循环气流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剖面图。
图9是中间气流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剖面图。
图10是第一变形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前挡板、副前挡板以及后挡板的放大剖面图。
图11是第二变形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前挡板、副前挡板以及后挡板的放大剖面图。
图12是第三变形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前挡板、副前挡板以及后挡板的放大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后挡板和吹出口的位置关系的该后挡板附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空调室内机10在运转时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面图。在图1以及图2中,空调室内机10是挂壁式。另外,图1以及图2中,风向模式都被设定为向后下方气流模式,即将吹出空气朝向设置有空调室内机10的侧壁的下部。
空调室内机10搭载有主体壳体11、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框架17、以及控制部50。
主体壳体11具有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背面板11c、倾斜底面部11d以及水平底面部11e,并且其内部收纳有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框架17、以及控制部50。
顶面部11a位于主体壳体11的上部,从顶面部11a的前部到后部设有吸入口(未图示)。
前面面板11b构成室内机的前面部,成为无吸入口的平坦形状或者曲率大的弯曲形状。此外,前面面板11b的上端转动自如地支承在顶面部11a,从而前面面板11b能够进行铰式动作。
室内热交换器13以及室内风扇14安装于框架17。室内热交换器13和通过它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从侧面观察室内热交换器13时,室内热交换器13成为其两端向下方弯曲的倒V字形的形状,并且室内风扇14位于该室内热交换器13的下方。室内风扇14是横流式风扇,使从室内吸入的空气接触室内热交换器13并通过该室内热交换器13后,向室内吹出。
主体壳体11的下部设有吹出口15。在吹出口15转动自如地安装有后挡板40,该后挡板40变更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方向。后挡板40被马达(未图示)驱动,不仅变更吹出空气的方向,还能对吹出口15进行打开和闭合。后挡板40能采取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姿势。
此外,吹出口15的附近设有前挡板31。前挡板31通过马达(未图示)能采取向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在停止运转时被收容于收容部130,该收容部130设于前面面板11b的下端与吹出口15之间的倾斜底面部11d。前挡板31能采取倾斜角度不同的多个姿势。
在吹出空气的流动中比前挡板31靠上游侧的位置,可转动地配置有副前挡板32。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挡板31、副前挡板32以及后挡板40产生向后下方的气流。另外,将前挡板31和副前挡板32总称为前挡板群30。
此外,吹出口15通过吹出流路18与主体壳体11的内部连通。吹出流路18是夹在框架17的上涡旋171与下涡旋172之间的风路。
室内空气通过室内风扇14的运转,经过吸入口、室内热交换器13,被吸入到室内风扇14,而从室内风扇14经过吹出流路18后,从吹出口15吹出。
控制部50配置于设于前接露盘61与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上隔壁161之间的空间。控制部50进行室内风扇14的转速控制、后挡板40以及前挡板群30的动作控制。
前接露盘61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的前方下部的下方,接受在室内热交换器13的前部产生的结露水。
(2)详细结构
在以下说明中,对于各部件的“前端、后端”的表述,在该部件采取铅垂姿势或接近铅垂姿势的情况下,为了便于说明,转换为以“下端、上端”来表述。
(2-1)主体壳体11
如图1所示,主体壳体11具有从后方向前方逐渐向下方倾斜的顶面部11a。顶面部11a设有吸入口(未图示)。
主体壳体11的前面部由前面面板11b构成。前面面板11b从主体壳体11的前方上部到前方下部形成流畅的圆弧曲面。
主体壳体11的下部前侧由连接前面面板11b的下端与吹出口15的上端的倾斜底面部11d而构成。倾斜底面部11d形成有向主体壳体11的内侧凹陷的区域。该区域的凹陷深度被设定为与前挡板31的厚度尺寸匹配,成为收容前挡板31的收容部130。收容部130的表面也是流畅的圆弧曲面。
主体壳体11的下部后侧由从吹出口15的后端侧向背面下部延伸的水平底面部11e而构成。
(2-2)吹出口15
如图2所示,吹出口15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下部,是以横方向(与图2纸面垂直交叉的方向)为长边的长方形开口。吹出口15由吹出口形成壁16形成轮廓。
吹出口形成壁16包括形成吹出口15的上表面的上隔壁161和形成吹出口15的下表面的下隔壁162。在上隔壁161设有从吹出口15的前端位置向铅垂下方突出的前凸缘15a。
隔着前凸缘15a与上隔壁161相反的一侧(前凸缘15a的前方)配置有收容部隔壁131。收容部隔壁131是形成收容部130的上表面的壁。上隔壁161、前凸缘15a、和收容部隔壁131被成形为一体。
此外,下隔壁162设有从吹出口15的后端位置向铅垂下方突出的后凸缘15b。下隔壁162和后凸缘15b被成形为一体。
(2-3)框架17
框架17是以与室内风扇14对峙的方式弯曲的隔壁。框架17包括上涡旋171和下涡旋172。上涡旋171的终端,在接线方向邻接有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上隔壁161。此外,下涡旋172的终端,在接线方向邻接有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下隔壁162。
通过吹出流路18的空气沿着上涡旋171和下涡旋172前进,被送到该涡旋的终端的接线方向后,沿着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上隔壁161和下隔壁162前进,从吹出口15吹出。
(2-4)垂直风向调节板20
垂直风向调节板20具有沿着吹出口15的长边方向(垂直于图2纸面的方向)配置的多个叶片201。垂直风向调节板20配置于在吹出流路18中比后挡板40靠近室内风扇14的位置。多个叶片201通过沿着吹出口15的长边方向进行水平往复移动,以相对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左右摆动。
(2-5)前挡板31
图3是图2中的前挡板31以及后挡板40的放大剖面图。此外,图4是停止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面图。图3和图4中,在停止空调运转期间,前挡板31被收容于收容部130。
前挡板31通过转动从收容部130离开。前挡板31的转动轴被设定在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上隔壁161的前凸缘15a的下方,前挡板31的后端与转动轴连结,并保持着规定的间隔。因此,前挡板31按照下述方式旋转,即前挡板31越转动而从收容部130离开,前挡板31的后端的高度位置越低。
就前挡板31而言,通过向从正面观察图4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前挡板31的前端和后端都按照圆弧轨迹从收容部130离开。此外,通过向从正面观察图2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前挡板31靠近收容部130,最终被收容于收容部130。
作为前挡板31的运转状态的姿势,有被收容于收容部130的姿势(参见图4)、旋转而向前上方倾斜的姿势、进一步旋转而大致水平的姿势、进一步旋转而向前下方倾斜的姿势、进一步旋转而向后下方倾斜的姿势(参见图2、3)。
前挡板31具有第一面31a和第二面31b,在前挡板31被收容于收容部130的姿势时,第一面31a成为外侧的面,第二面31b成为内侧的面。在前挡板31采取图3的向后下方倾斜的姿势时,第一面31a和第二面31b分别成为后表面和前表面。
如图3所示,第一面31a设有向前挡板31的厚度方向尺寸变小的凹陷部311。从前挡板31的中央观察,凹陷部311位于靠转动轴的位置。
此外,前挡板31的长边方向(垂直于图2纸面的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与后挡板4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相同或者比后挡板4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长。其理由是,例如在风向为向上的情况下,前挡板31承受被后挡板40调节风向后的所有吹出空气,其作用、效果是,防止从前挡板31的侧方吹出的空气造成短路。
(2-6)副前挡板32
副前挡板32是板状部件,其位于在吹出空气的流动中比前挡板31靠上游侧的位置。虽然副前挡板32比前挡板31小,但是副前挡板32的大小被设定为足够将通过吹出流路18的空气导向到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
副前挡板32在不使用时,被收容于收容部16a,收容部16a设于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上隔壁161。副前挡板32具有第一面32a和第二面32b,在副前挡板32被收容于收容部16a的姿势时,第一面32a成为下侧的面,第二面32b成为上侧的面。在副前挡板32采取图3的姿势时,第一面32a和第二面32b分别成为后表面和前表面。
收容部16a通过将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上隔壁161向厚度方向凹陷而形成。收容部16a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收容副前挡板32时,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与上隔壁161的表面相比,不向流路侧突出。
此外,副前挡板32在使用时,通过转动从收容部16a移动而比上隔壁161的表面向流路侧突出。副前挡板32的转动轴被设定于收容部16a的上游侧端部的下方。
例如,如图3所示,在前挡板31采取向后下方倾斜的姿势时,副前挡板32以其尖端进入前挡板31的凹陷部311的方式转动。此时,若整个副前挡板32从收容部16a离开,则吹出空气会从上隔壁161与副前挡板32的间隙分流。为了防止该现象,副前挡板32的后端留在收容部16a,以此抑制上隔壁161与副前挡板32的间隙扩大。
之后,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和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成为气流导向面30a,与后挡板40共同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
(2-7)后挡板40
如图4所示,后挡板40具有能塞住吹出口15的程度的面积。后挡板40具有第一面40a和第二面40b,在关闭吹出口15的姿势时,第一面40a成为外侧的面,第二面40b成为内侧的面。在后挡板40采取图3中的向后下方倾斜的姿势时,第一面32a和第二面32b分别成为后表面和前表面。
第一面40a重视外观设计性,加工成向外侧凸出的平滑的圆弧曲面。与此对比,第二面40b包括平面40ba和弯曲面40bb,如图3所示,从后挡板40的上端向下端,按照平面40ba、弯曲面40bb的顺序来配置。此外,在图3中,弯曲面40bb是半径200mm以上的向前侧鼓起的弯曲面。
后挡板40的转动轴被设定于与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下隔壁162的后凸缘15b邻接的位置。后挡板40通过围绕转动轴向从正面观察图4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后挡板40以从吹出口15的前端逐渐离开的方式动作而打开吹出口15。相反地,后挡板40通过围绕转动轴向从正面观察图2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后挡板40以靠近吹出口15的前端的方式动作而关闭吹出口15。
在后挡板40打开吹出口15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大致沿着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流动。
(3)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作为控制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手段,根据每个风向模式变更前挡板31、副前挡板32、以及后挡板40的姿势,从而调节吹出空气的方向。下面,参照附图对于各风向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各风向模式可以以自动变更的方式来控制,也可以由用户通过遥控器等选择。
(3-1)向后下方气流模式
向后下方气流模式是将吹出空气面向设置有空调室内机10的侧壁的下部的模式。在向后下方气流模式中,吹出空气从侧壁的下部流至地板面,沿着地板面向对面的侧壁流动。该气流因为不直接接触居住者,让他难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所以也被称为“无感气流”。
在向后下方气流模式中,前挡板31、副前挡板32以及后挡板40采取图1-图3所示的姿势。对图3而言,副前挡板32使其下端位于比上端靠前侧的位置,并相对于垂直面倾斜角度α(0-10°)。
此外,前挡板31使其下端位于比上端靠侧壁侧的位置,并相对于垂直面倾斜角度β(0-20°)。因此,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和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形成向前侧鼓起的凸形状的气流导向面30a。
此时,前挡板31的下端位于比“从吹出口15的后端位置向铅垂下方突出的后凸缘15b”的尖端的高度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后凸缘15b的尖端是吹出口15的最下端。
另一方面,后挡板40使其下端位于比上端靠侧壁侧的位置,并使第二面40b相对于垂直面倾斜。具体地,如图3所示,后挡板40倾斜到后挡板40的第一面40a接触或者接近后凸缘15b的尖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后挡板40与后凸缘15b的间隙成为一定值(5mm)以下,所以空气流过该间隙时的通风阻力增大,从而吹出空气避开该间隙,流向更广的通路亦即夹在气流导向面30a与第二面40b之间的风路空间。
因此,吹出空气通过夹在气流导向面30a与第二面40b之间的风路空间。此时,被副前挡板32导向的吹出空气沿着比该副前挡板32大的前挡板31流动。因为前挡板31使其下端位于比上端靠侧壁侧的位置,并相对于垂直面倾斜,所以能将吹出空气导向到与水平相比向下90°以上的侧壁下部。
此外,通过夹在气流导向面30a与第二面40b之间的风路空间的吹出空气,直到到达比后凸缘15b的尖端(吹出口15的最下端)的高度位置靠下方的位置为止,以被前挡板31阻挡向前方的扩散的状态,沿着该风路空间前进。因为当吹出空气离开该风路空间时,变成沿着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的气流,所以能够充分地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
并且,吹出空气沿着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按照平面40ba、弯曲面40bb的顺序流动。弯曲面40bb被设定为半径200mm以上,以便发挥附壁效应,因此,吹出空气变成沿着平面40ba的向下气流之后,因附壁效应而被拉近到弯曲面40bb,变成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
如上述说明,通过由前挡板31与副前挡板32构成的前挡板群30和后挡板40的互相配合,能容易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向后下方的气流(无感气流)。
(3-2)向前下方气流模式
在向前下方气流模式中,可以自动地或者由用户选择利用副前挡板32的模式和不利用副前挡板32的模式中的任一方。
(3-2-1)利用副前挡板32的模式
图5是在利用副前挡板32的向前下方气流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面图。另外,图6是图5中的前挡板31、副前挡板32以及后挡板40的放大剖面图。
图5和图6中,首先前挡板31转动而采取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比水平向下倾斜规定角度x1的姿势。另外,在因第一面31a为圆弧面而难于确定角度基准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可以将连接第一面31a的两端的线作为角度基准。
此外,副前挡板32也转动而采取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比水平向下倾斜规定角度y1的姿势。此时,若整个副前挡板32从收容部16a离开,则吹出空气从上隔壁161与副前挡板32的间隙会分流。因此,为了防止该现象,副前挡板32的后端留在收容部16a,以此抑制上隔壁161与副前挡板32的间隙扩大。
并且,后挡板40也转动而采取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的平面40ba比水平向下倾斜规定角度z1的姿势。
如图6所示,当从水平方向前方观察前挡板31和副前挡板32时,副前挡板32的前端部,在吹出空气的流动中比前挡板31靠上游侧且比前挡板31的后端面靠铅垂下方的位置,与前挡板31的后端部重叠尺寸L。
就前挡板31、副前挡板32以及该两个挡板之间的间隙的位置关系而言,从吹出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观察,为按照副前挡板32、该间隙、前挡板31的顺序排列的关系。因为该间隙被在其上游侧的副前挡板32遮蔽,所以通过吹出流路18后被导向到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的空气自然不会迂回到该间隙,而会流向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结果,即使该间隙存在,也可以防止空调空气分流到该间隙。
如上述说明,利用副前挡板32的向前下方气流模式中,因为副前挡板32采取阻挡通过上隔壁161与前挡板31的间隙的气流的姿势,防止吹出空气以前挡板31的上端为边界沿着前挡板31的两面流动,所以前挡板31的上端不成为通风阻力。结果,能够防止室内风扇14的耗电量的上升、节能性能的降低。
此外,利用副前挡板32的向前下方气流模式,尤其在制冷运转中产生向前下方的吹出空气时有用。这是因为被冷却的空气不流向前挡板31的第二面31b侧,从而起到防止结露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产生向上的气流的情况以外,在制冷运转中都使用副前挡板32。
(3-2-2)不利用副前挡板32的模式
图7是在不利用副前挡板32的向前下方气流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面图。在图7中,副前挡板32被收容于收容部16a,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沿着邻接的上隔壁161的延长面上,不会阻挡沿着上隔壁161的空气的流动。
在不利用副前挡板32的向前下方气流模式中,副前挡板32本身不成为通风阻力。但是,因为副前挡板32不能阻挡通过上隔壁161与前挡板31的间隙的气流,所以不能否定前挡板31的上端会成为通风阻力。
(3-3)前方气流模式
在前方气流模式中,自动地选择或由用户选择将吹出空气强势地向前方送出的循环气流模式或者拓宽吹出空气的范围并将吹出空气向前方送出的中间气流模式。
(3-3-1)循环气流模式
图8是循环气流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部分剖面图。在图8中,前挡板31采取水平姿势或者将其前端面向着水平前方的姿势。副前挡板32被收容于收容部16a。后挡板40采取倾斜姿势,该倾斜姿势中,第二面40b的平面40ba沿着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下隔壁162终端的接线的延长线。下隔壁162也以沿着下涡旋172终端的接线的延长线的方式倾斜,因此,下涡旋172、下隔壁162和平面40ba以形成一个涡旋壁的方式排列,使得空气的流动不受妨碍而被导向到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上。
在循环气流模式中,因为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与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的间隔很窄,所以吹出空气被缩窄而增加流速,并且强势地被向前方送出,从而搅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结果,可以消除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停滞。
(3-3-2)中间气流模式
图9是中间气流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部分剖面图。在图9中,前挡板31采取前端朝向比水平向上的姿势。副前挡板32被收容于收容部16a。后挡板40采取第二面40b的平面40ba向前下方倾斜的姿势。
乍看,容易认为吹出空气会沿着后挡板40的平面40ba向前下方流动,但是,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因附壁效应而被拉近到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变成水平以及比水平稍微向上的气流而被送出。
在此,附壁效应指的是,当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附近存在壁时,即使流动方向与壁的方向不同,气体或流体也会向沿着壁面的方向流动的现象。(朝仓书店《法则之辞典》)。
在图9中,要在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产生附壁效应,就有必要前挡板31和后挡板40成为规定的敞开角度以下。对于该两者的位置关系,因为在由申请人于2011年9月30日提出的专利文献(日本专利特开2013-76530)中有记载,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4)特征
(4-1)
在空调室内机10中,在前挡板群30(前挡板31以及副前挡板32)与后挡板40之间夹着风路空间,通过该风路空间的吹出空气,直到到达比吹出口15的最下端还靠下方的位置为止,以被前挡板31阻挡向前方的扩散的状态沿着该风路空间前进,当离开该风路空间时,变成沿着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的气流,因此,能充分地产生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无感气流”。
(4-2)
在空调室内机10中,在产生向后下方的气流(无感气流)时,因为不仅后挡板40的下端已经面向侧壁侧,而且第二面40b的弯曲面40bb向前侧鼓起,所以弯曲面40bb终端的接线比后挡板40的倾斜方向更面向侧壁侧。因此,离开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后的吹出空气确实会变成向后下方的气流。
(4-3)
在空调室内机10中,因为吹出空气沿着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按照平面40ba、弯曲面40bb的顺序流动,所以在产生向后下方的气流时,吹出空气变成沿着平面40ba的向下气流之后,因附壁效应而被拉近到弯曲面40bb,变成朝向侧壁的下部的气流。因此,能容易产生向后下方的气流。
(4-4)
在空调室内机10中,前挡板31使其下端位于比上端靠侧壁侧的位置并相对于垂直面倾斜,由此,第一面31a与水平相比向下90°以上,因此,能容易实现向后下方的气流。
(4-5)
在空调室内机10中,因为被副前挡板32导向的空气沿着比副前挡板32大的前挡板31流动,所以能容易控制气流。
(5)变形例
(5-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将凹陷部311设于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构成为副前挡板32的尖端进入该凹陷部31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凹陷部设于副前挡板32侧。
图10是第一变形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前挡板31、副前挡板32以及后挡板40的放大剖面图。在图10中,形成有副前挡板32的尺寸从副前挡板32的第二面32b侧向厚度方向变小的凹陷部321。
在第一变形例中,在风向模式为向后下方气流模式时,成为前挡板31和副前挡板32重叠的姿势。此时,因为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的上端角部嵌入副前挡板32的凹陷部321,所以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和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之间产生的阶梯差变小,从而抑制气流的湍流。
(5-2)第二变形例
此外,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以及图10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副前挡板32的下端部分与前挡板31从其第一面31a侧重叠。但不限于此,副前挡板32的下端部分也可以与前挡板31从第二面31b侧重叠。
图11是第二变形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前挡板31、副前挡板32以及后挡板40的放大剖面图。图11中,与图3以及图10所示的相比,副前挡板32的位置向前方移动。伴随该移动,收容部16a的位置和形状也有变更。
通过副前挡板32以被设定于后端侧的转动轴为中心向从正面观察图11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副前挡板32的下端部分与前挡板31从第二面31b侧重叠。
除重叠部以外的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和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形成向前方凸出的气流导向面30a,因此,吹出空气在副前挡板32的第一面32a转向为向前下方之后,立刻被前挡板31的第一面31a转向为向后下方。
结果,吹出空气流过夹在气流导向面30a与后挡板40的第二面40b之间的风路空间,变成向后下方的气流。
(5-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副前挡板32被收容于设于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上隔壁161的、凹状的收容部16a,并构成为通过转动向流路突出。但是不限于此,副前挡板32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直线移动向流路突出。
图12是第三变形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前挡板31、副前挡板32以及后挡板40的放大剖面图。在图12中,上隔壁161形成有收容部16a,该收容部16a是使副前挡板32贯通并收容于其里面的空间。
副前挡板32在不使用时进入收容部16a内,进入到副前挡板32的前端藏在上隔壁161的程度。并且,在利用副前挡板32的向前下方气流模式时,通过直线移动向流路内突出。
(6)其他
图13是表示后挡板40和吹出口15的位置关系的该后挡板40附近的剖面图。图3中,后挡板40的上端成为半径D2的圆弧,该圆弧中心和后挡板40的转动中心大致一致。
后挡板40通过转动使其下端(在水平姿势时,前端)从水平前方向后下方移动。转动时,后挡板40的上端的圆弧面与从吹出口15的后端位置向铅垂下方突出的后凸缘15b保持着一定的间隙D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间隙D1设定为5mm以下。
通过后挡板40的上端的吹出空气,如果要流过间隙D1,由于通风阻力与其他通风路相比过大,所以不会通过间隙D1,而会从上端向第二面40b侧流动。
如上述说明,因为间隙D1被设定为一定值以下,所以吹出空气不会通过间隙1流向第一面40a侧。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后挡板40的第一面40a不参与风向控制,而可以将该第一面40a作为主体壳体11的外观设计的一部分使用。
标号说明
10 空调室内机
15 吹出口
30 前挡板群(前挡板)
30a 气流导向面(气流面)
31 前挡板(大挡板)
32 副前挡板(小挡板)
40 后挡板
40b 第二面(气流面)
40ba 平面
40bb 弯曲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18894号公报

Claims (6)

1.一种空调室内机(10),其为挂壁式空调室内机,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的侧壁,通过多个挡板变更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其特征在于,具备:
前挡板(30),其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风向;以及
后挡板(40),其在比所述前挡板(30)靠近所述侧壁的位置调节所述吹出空气的风向,
所述前挡板(30)包括:
小挡板(32),其配置于上隔壁(161),具有在运转停止时成为下侧的面的第一面(32a),所述上隔壁(161)是形成所述吹出口(15)的轮廓的吹出口形成壁(16)的上表面,越靠前方越向下方倾斜;以及
大挡板(31),其比所述小挡板(32)大,并且在所述吹出空气的流动中位于比所述小挡板(32)靠下游侧的位置,
并且,所述前挡板(30)形成第一气流面(30a),在所述吹出空气通过夹在所述后挡板(40)与所述前挡板(30)之间的风路空间时,使所述吹出空气沿着所述第一气流面(30a)流动,
所述后挡板(40)具有第二气流面(40b),在产生向前方送出的气流时、以及产生通过所述风路空间而朝向所述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使所述吹出空气沿着所述第二气流面(40b)流动,
所述前挡板(30)在产生朝向所述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通过如下方式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面(30a):所述大挡板(31)以比所述上隔壁(161)的终端靠所述侧壁侧的方式使其下端位于比所述吹出口(15)的最下端还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小挡板(32)以采取所述第一面(32a)成为后表面的姿态的方式比所述上隔壁(161)向下方突出,
所述后挡板(40)在产生朝向所述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采取规定姿势,该规定姿势是使所述后挡板(40)的下端位于比上端靠所述侧壁侧的位置、并使所述第二气流面(40b)相对于垂直面倾斜的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面(40b)具有在所述规定姿势下向前侧鼓起的弯曲面(40b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面(40b)还具有平面(40ba),并从所述后挡板(40)的所述上端向所述下端,按照所述平面(40ba)、所述弯曲面(40bb)的顺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面(40bb)的半径为200m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30)在产生朝向所述侧壁的下部的气流时,采取使所述前挡板的所述下端位于比所述上端靠所述侧壁侧的位置、并使所述第一气流面(30a)相对于垂直面倾斜的姿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挡板(32)和所述大挡板(31)形成构成规定角度的两个面。
CN201680052036.1A 2015-09-10 2016-09-06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79497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8822 2015-09-10
JP2015178822A JP6137254B2 (ja) 2015-09-10 2015-09-10 空調室内機
PCT/JP2016/076196 WO2017043492A1 (ja) 2015-09-10 2016-09-06 空調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49753A CN107949753A (zh) 2018-04-20
CN107949753B true CN107949753B (zh) 2020-10-02

Family

ID=58239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2036.1A Active CN107949753B (zh) 2015-09-10 2016-09-06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348929B1 (zh)
JP (1) JP6137254B2 (zh)
CN (1) CN107949753B (zh)
AU (1) AU2016319451B2 (zh)
ES (1) ES2801173T3 (zh)
WO (1) WO20170434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25315A (ja) * 2016-08-08 2018-0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733822B2 (ja) 2017-08-07 2020-08-05 Tdk株式会社 スピン流磁気抵抗効果素子及び磁気メモリ
JP7082293B2 (ja) 2019-09-17 2022-06-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7025672B2 (ja) 2019-09-17 2022-0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6947266B2 (ja) 2019-09-17 2021-10-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EP4086528A4 (en) * 2019-12-30 2024-01-31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INDOOR UNIT OF AN AIR CONDITIONER
JP2021156497A (ja) * 2020-03-27 2021-10-0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8894A (ja) * 2003-01-14 2004-08-05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方法
CN1906447A (zh) * 2003-11-28 2007-01-31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1839522A (zh) * 2009-03-20 2010-09-2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及其风向控制方法
JP2011202896A (ja) * 2010-03-26 2011-10-1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12251676A (ja) * 2011-05-31 2012-12-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1764A (ja) * 1994-08-19 1996-03-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3356257B2 (ja) * 1996-06-06 2002-12-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3686963B2 (ja) * 2003-11-28 2005-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458826B2 (ja) * 2003-11-28 2010-04-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887316B2 (ja) * 2013-08-30 2016-03-1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164013B2 (ja) * 2013-09-30 2017-07-1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8894A (ja) * 2003-01-14 2004-08-05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方法
CN1906447A (zh) * 2003-11-28 2007-01-31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1839522A (zh) * 2009-03-20 2010-09-2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及其风向控制方法
JP2011202896A (ja) * 2010-03-26 2011-10-1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12251676A (ja) * 2011-05-31 2012-12-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801173T3 (es) 2021-01-08
CN107949753A (zh) 2018-04-20
JP6137254B2 (ja) 2017-05-31
EP3348929B1 (en) 2020-04-01
JP2017053567A (ja) 2017-03-16
AU2016319451A1 (en) 2018-04-19
EP3348929A1 (en) 2018-07-18
WO2017043492A1 (ja) 2017-03-16
AU2016319451B2 (en) 2019-08-15
EP3348929A4 (en) 2018-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9753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027165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068049B (zh) 柜式空调器和柜式空调器的关机控制方法
JP6702255B2 (ja) 空調室内機
JP2017125678A5 (zh)
KR102168704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WO2014199590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015246A (ja) 空調室内機
CN106662341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3137160A (ja) 空調室内機
JP5408319B1 (ja) 空調室内機
JP6233369B2 (ja) 空調室内機
CN108507012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1177348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EP4001790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198157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EP3604938B1 (en) Indoor air-conditioning hanging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JP5741545B2 (ja) 空調室内機
CN110431360B (zh) 空气调节机
CN21768547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693443U (zh) 壁挂式空调
EP4012285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JP2020041730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710073A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JP202217435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