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47063A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47063A
CN107847063A CN201680011322.3A CN201680011322A CN107847063A CN 107847063 A CN107847063 A CN 107847063A CN 201680011322 A CN201680011322 A CN 201680011322A CN 107847063 A CN107847063 A CN 107847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bag
heating
steam
heating devi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13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源基
村井隆男
东幸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47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70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的水分就良好地进行烹调的加热烹调器。加热烹调器(101)的内盖(22)上所设置的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直径为2mm以上、5mm以下,加热烹调器(101)具有第一烹调模式,在该第一烹调模式下,加热部(15)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收纳在内胆中的食材进行加热烹调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具有将收纳有食材的内胆放入(装入)具有加热部的本体部中以进行加热烹调的加热烹调器(例如,专利文献1)。这样的加热烹调器将收纳有食材的内胆放入本体部中之后无需持续烹调,因此可以将烹调时间分配给其它工作,所以对使用者而言便利性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13-223705号公报(2013年10月31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外,具有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水分来进行烹调的方法。这是一种利用来自食材的水分或者少量水分,并抑制水分蒸发的烹调方法,可以抑制来自食材的营养成分及鲜味的流失。但是,现有的加热烹调器在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进行烹调时,从内胆排出的水蒸汽量较大,将会产生内胆烧焦或饭菜水分过分流失(干透)等不良,无法良好地进行烹调。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水分就良好地进行烹调的加热烹调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涉及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内胆,其收纳食材;盖部,其覆盖所述内胆,且设有对所述内胆的内外进行通气的通气孔;本体部,其具有加热所述内胆的加热部,并可放入或取出地收纳所述内胆;所述通气孔的直径为2mm以上、5mm以下,加热烹调器具有所述加热部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的第一烹调模式。
此外,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内胆,其收纳食材;盖部,其覆盖所述内胆,且设有对所述内胆的内外进行通气的通气孔;本体部,其具有加热所述内胆的加热部,并可放入或取出地收纳所述内胆;蒸汽管道单元,其与所述通气孔连接,并将来自所述通气孔的蒸汽排出至外部;所述蒸汽管道单元具备:水储存部,其设有与所述通气孔连通的开口;覆盖部,其设有用于排出蒸汽的蒸汽口,且覆盖所述水储存部;所述覆盖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加热烹调器即使不添加水分或者仅添加少量水分,也可以进行烹调并防止内胆或食材烧焦,此外,可以防止饭菜干燥。即,起到可以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水分就良好地进行烹调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加热烹调器的开盖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合盖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打开盖体且将内盖从外盖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从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取出后的内胆的俯视立体图。
[图5]为表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在无水烹调模式下烹调时的温度及水蒸汽量的表格。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中的加热烹调器的盖体上所设置的蒸汽管道单元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中的加热烹调器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图7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盖体打开37度的状态的图。
[图9]为表示图7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盖体的全开(90度)状态的图。
[图10](a)为铰链盖体的外侧的正视图,(b)为安装有减振器的铰链盖体的内侧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下面,基于图1~6,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加热烹调器的概要)
图1表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烹调器101的内部的概略结构。图2表示了加热烹调器101的外观。
如图1所示,加热烹调器101具备加热烹调器本体(本体部)1、和可开合地安装在该加热烹调器本体1上的盖体2。
(加热烹调器本体1)
如图1所示,加热烹调器本体1包含:内胆收纳部11,其收纳装有作为烹调对象的被加热物(蔬菜、肉、鱼、调味料等食材)的内胆3;把手收纳部12,当内胆3收纳在内胆收纳部11中时,其收纳设置在上述内胆3上的把手部31。
进一步地,加热烹调器本体1在内胆收纳部11的上部外侧设有与爪接受部23卡合的卡合爪13,该爪接受部23设置在后述盖体2的外盖21上。通过卡合爪13与爪接受部23卡合,盖体2与加热烹调器本体1卡定。卡合爪13和爪接受部23的卡合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设于外盖21的表面上的释放开关24来解除。
内胆收纳部11收纳内胆3并加热该内胆3。在内胆收纳部11中,用于加热内胆3的加热部15配置在内胆3收纳在内胆收纳部11中时与内胆3接触的位置。作为加热部15,例如,可以举出感应加热线圈等,但不限定于此。在此,内胆3收纳在内胆收纳部11中时与内胆3接触的位置表示,例如,内胆收纳部11中与内胆3的底壁3a(参照图5)相对的位置或者与内胆3的底壁3a及周壁3b(参见图5)相对的位置。此外,在内胆收纳部11中,收纳内胆3后与内胆3接触的位置处还配置有温度传感器16,用于检测该内胆3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6的检测信号发送给后述控制单元17。后面将对温度传感器16的检测信号的利用进行说明。
此外,虽未图示,加热烹调器本体1上配置有包括电源电路及逆变器电路等的电源部等。
(盖体2)
盖体2具备外盖21及内盖(盖部)22。外盖21通过铰链弹簧(施力部件)4安装在加热烹调器本体1上。由此,盖体2以开合收纳在热烹调器主体1中的内胆3的开口,而可转动地支撑在加热烹调器本体1上。
图3为加热烹调器101打开盖体2的状态的立体图,进一步地,表示了从外盖21卸下内盖22的状态。如图3所示,外盖21由底部211和上部212构成,其中,底部211设有用于嵌入内盖22的凹陷部,上部212覆盖底部211。底部211和上部212之间的空间(外盖21内部)内设有未图示的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上配置有控制单元17,该控制单元17执行控制加热烹调器101的各种操作。
控制单元17由未图示的运算单元及存储单元以及其它电子部件等构成,基于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程序及输入数据等而控制加热部15等,从而实现一系列的烹调动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17配置在外盖21的内部,但配置位置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配置在加热烹调器本体1上。
如图2所示,外盖21具有覆盖至加热烹调器本体1的把手收纳部12的形状,在外盖21的上部212,设有用于释放盖体2的释放开关24、形成于该释放开关24附近的开口即窗部21a、及设有多个操作按钮25a或显示灯等显示部25b等的操作部25。
此外,在外盖21上,隔着操作部25,在与窗部21a的相反侧可拆卸地设有蒸汽管道单元26,蒸汽管道单元26形成有蒸汽口26b。蒸汽管道单元26使内胆3中产生的蒸汽在内部凝结并返回内胆3,从而使蒸汽循环,同时,控制蒸汽的排出量。由此,加热烹调器101可以仅利用来自食材的水分进行烹调,使得烹调可以充分发挥食材的营养成分及风味。蒸汽管道单元26与后述内盖22的蒸汽引导用开口(通气孔)40d连接,导入内胆3中所产生的蒸汽。
蒸汽管道单元26以可从外盖21拆卸的方式进行设置。详细内容将在实施方式二中进行说明,而且,蒸汽管道单元26可以分解为覆盖部和水储存部这上下两部分。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蒸汽管道单元26内部的清扫,从而保持清洁。
此外,如图3所示,外盖21上具备水蒸汽传感器27,用于检测内胆3内产生的蒸汽。该水蒸汽传感器27的检测信号也传送给加热烹调器101的控制单元17。后面将对水蒸汽传感器27的检测信号的利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蒸汽传感器27为热敏电阻,基于温度检测蒸汽。利用热敏电阻检测沸腾状态时的温度上升并检测“沸腾”。另外,水蒸汽传感器27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检测单位空间的水蒸汽量(例如,每分钟3~5g等)的结构。
另外,图2中,以外盖21的上部212隔着操作部25与窗部21a相对一侧上设有蒸汽管道单元26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这些操作部25、窗部21a、蒸汽管道单元26的配置仅为一个例子,没有特别限定。
另一方面,内盖22在外盖21的底部211与内胆3的相对面侧具有可拆卸安装在底部211上的内盖主体40。在内盖主体40的外周缘部上,以环绕该内盖主体40的外周缘部的方式,整周设有大直径密封圈41。合上盖体2时,大直径密封圈41与内胆3的开口上缘上设置的凸缘部3c的上面密合。由此,大直径密封圈41堵塞内盖22和内胆3的间隙,防止食材从内胆3流出的同时,有效地将来自食材的水分转换为蒸汽并使其循环。
内盖主体40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开口40a,嵌入耐热性玻璃或者透明树脂等耐热性透明材料(玻璃部)40e。该开口40a形成在将内盖22安装在外盖21后与上述外盖21的窗部21a重叠的位置。由此,可以通过外盖21的窗部21a及透明材料40e观察内胆3的内部。嵌入开口40a的透明材料40e因外盖21的窗部21a开口而露出至外部,因此暴露在外部气体中。因此,由于透明材料40e的相反面(露出面)被外部气体冷却,附着在透明材料40e与内胆3的相对面上的蒸汽作为水滴返回至内胆3。因此,可以使蒸汽在内盖主体40和内胆3形成的空间内有效地进行循环。另外,由玻璃形成的透明材料40e较树脂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冷却。
内盖主体40除开口40a之外,在内盖主体40与内胆3相对面的一部分上还设有多个小凸部40b。凸部40b使附着在内盖主体40上的蒸汽形成水滴并返回内胆3。通过在内盖主体40上设置凸部40b,可以使蒸汽在该内盖主体40和内胆3所形成的空间内有效地进行循环。
内盖主体40上形成凸部40b的部分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使附着在内盖主体40上的蒸汽形成水滴并返回内胆3,优选为容易凝结的材质,例如金属等。
而且,内盖主体40上形成有传感器用开口40c及蒸汽引导用开口40d,其中,传感器用开口40c用于使形成在外盖21上的水蒸汽传感器27贯通;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用于将内胆3内所产生的蒸汽引导至外盖21的蒸汽管道单元26。
在此,蒸汽引导用开口40d设置为直径2mm以上、5mm以下。图1及图3中,作为蒸汽引导用开口40d,公开有五个孔,五个孔组合而成的孔的直径为2mm以上、5mm以下。另外,蒸汽引导用开口40d也可以设置为直径2mm以上、5mm以下的一个孔。另外,若以面积表示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则为3mm2以上、20mm2以下。
作为盖体2,当使加热烹调器本体1为闭塞状态时,内盖22对收纳在加热烹调器本体1的内胆收纳部11中的内胆3进行密闭,外盖21覆盖把手收纳部12。即,当使加热烹调器本体1为闭塞状态时,盖体2覆盖加热烹调器本体1的内胆收纳部11及把手收纳部12。
(内胆3)
图4为内胆3的俯视立体图,表示从加热烹调器本体1取出后的状态。内胆3为上方开口的凹形状的加热容器,其具有如图3所示的底壁3a及从底壁3a向上方垂直设置的周壁3b,且上方开口。内胆3中由底壁3a及周壁3b围成的内部空间为烹调空间,通过加热部15进行加热而作为加热室起作用。
此外,在内胆3的周壁3b的上端部,周壁3b的整周形成有面向内胆3的外侧水平延伸的凸缘部3c。通过这样在内胆3的周壁3b的上端部设置凸缘部3c,内胆3的上面与盖体2的内盖22上形成的大直径密封圈41的抵接面积增加,从而可以提高内盖22对内胆3的密闭性。
另外,在图1~4所示的内胆3中,以形成内胆3的内部空间的开口部从上面看形成为圆形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内胆3的开口形状不限定于此,可以采用任意形状。
内胆3由高导热部件形成,例如铝等。另外,可以在内胆3的外面粘贴磁性体,例如不锈钢等,用于提高加热效率,也可以在内胆3的内面涂布氟树脂等,用于防止食材附着。
此外,在内胆3中,两个把手部31彼此相对地设置在上部的外周缘部的一部分上。把手部31由具有耐热性及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塑料等。
(加热烹调)
加热烹调器101具有通过各种(例如,根据每个菜单)加热执行烹调的烹调模式,各烹调模式由使用者通过操作部25选择。控制单元17根据所选择的烹调模式控制加热部15的加热。此外,控制单元17基于温度传感器16及水蒸汽传感器27的检测结果控制加热部15的加热,由此自动进行加热控制。通过这样控制加热,加热烹调器101根据所选择的烹调模式执行烹调。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7通过控制对所述加热部的通电在连通和切断之间切换来进行加热控制。
而且,控制单元17具备计时器单元(无图示),可以进行烹调时间管理,同时,进行预订烹调。
这样一来,由于加热烹调器101为容易进行温度管理的烹调器,因此,不仅可以制备土豆炖牛肉及咖喱等炖菜,也可以制备不易进行温度管理的发酵食物(酸奶等),或者煮面类,如上所述,由于可以有效地将内胆3内来自食材的水分转换为蒸汽并使其循环,因此可以不添加水分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进行烹调。
下面,作为加热烹调器101所执行的烹调模式的一个例子,使用图5,对不添加水分进行烹调或者使用少量水分进行烹调的无水烹调模式(第一烹调模式)进行说明。图5为表示无水烹调模式下的温度及水蒸汽量的变化的图表。图5中,较粗的实线表示温度传感器16测得的温度,虚线表示水蒸汽传感器27测得的温度,较细的实线表示加热部15的输出。
当加热烹调器101选择无水烹调模式时,控制单元17控制加热部15,当水蒸汽传感器27检测到规定量的蒸汽之前,以600W的输出执行加热,当水蒸汽传感器27检测到规定量的蒸汽之后,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15的最大输出为600W。控制单元17通过控制对所述加热部的通电在连通和切断之间切换,加热部15可以实现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例如,通过在一分钟内打开加热部15三十秒,可以输出300W;通过在一分钟内打开加热部15二十秒,可以输出200W。当然这些仅为示例,例如,也可以具备最大输出为200W以上、300W以下的加热部。
图5中,白圈为水蒸汽传感器27检测到规定值80℃的时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检测水蒸汽传感器检测到80℃的时刻作为沸腾。另外,80℃仅为示例,例如,也可以将检测到100℃的时刻作为沸腾进行检测。此外,当水蒸汽传感器27检测水蒸汽量时,规定值为规定的水蒸汽量。
在水蒸汽传感器27检测到规定值的时刻之前,通过向加热部15连续通电(连续连通),加热部15以600W进行输出。在水蒸汽传感器检测到规定值的时刻之后,通过连通/切断向加热部15的通电,加热部15以200W以上、300W以下进行输出。
在加热烹调器101中,如上所述,使内盖22的内外通气的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直径为2mm以上、5mm以,在无水烹调模式下,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因此,即使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水分,也可以进行烹调并防止内胆及食材烧焦,此外,可以防止饭菜干燥。即,可以不添加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
此外,加热烹调器101在水蒸汽传感器27检测到规定值之前,以600W进行加热,由此,可以快速地加热收纳在内胆中的食材。接着,当水蒸汽传感器27检测到规定值之后,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由此,可以不添加水分高效且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高效且良好地进行烹调。在此,上面将水蒸汽传感器27所检测到的规定值作为80℃进行了说明,但其仅为示例,不限定于该数值。
而且,在无水烹调模式下,当温度传感器16检测到超过100℃规定值以上时,控制单元17控制加热部15停止加热。图5中,黑圈为温度传感器16检测到超过100℃规定值以上的时刻,然后快速切断向加热部15的通电。在此,上述规定值为例如6℃。即,当温度传感器16检测到超过100℃6℃,即检测到106℃时,控制加热部15停止加热。另外,数值仅为示例,不限定于此。
这样一来,在加热烹调器101中,当在无水烹调模式下检测到内胆3的温度超过100℃规定值以上时,停止加热。由于自动停止加热,因此可以不添加水分自动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自动进行烹调。可以防止来自食材的水分过度蒸发,能够提供各种美味的饭菜。
另外,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直径为1mm左右时,烹调器进行压力烹调,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1不能进行压力烹调。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直径为2mm以上、5mm以下时,可以不添加水分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进行烹调。特别是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直径为2mm时,可以不添加水分更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更良好地进行烹调。此外,蒸汽引导用开口40d为6mm以上时,可以使用水分进行普通烹调。
如上所述,加热烹调器101利用控制单元17对收纳在加热烹调器本体1中的内胆3进行加热控制,加热收纳在该内胆3中的食材从而进行烹调。
(变形例1)
蒸汽引导用开口40d可以设置为尺寸可变。此时,作为改变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的方法,例如,可以设置挡板等。
当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可变时,可以制成适合烹调的尺寸。例如,在进行减少(飞散)水分的烹调时,增大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相反,在进行保存水分的烹调时,减小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即可。
可以为自动变更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的结构,也可以为手动变更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的结构。例如,在加热烹调器101设置为可以根据每个菜单选择烹调模式的情况下,当选择烹调模式时,自动改变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直径的尺寸。或者,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在手动的情况下,当选择烹调模式时,若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未根据该烹调模式变化,则不会开始烹调(不接受开始),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尺寸变更为与烹调模式对应之后,才开始烹调。
(变形例2)
也可以在加热烹调器101上设置搅拌装置,用于烹调时搅拌内胆3内部。这样一来,通过设置搅拌装置,可以在密闭状态下搅拌内胆3中的食材,因此,可以无需降低内胆3的温度而进行烹调,从而,起到能够有效烹调的效果。
﹝实施方式二﹞
下面,基于图1、2、6,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说明,与实施方式一中所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带有相同符号,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1A具备蒸汽管道单元260来代替实施方式一中所说明的加热烹调器101的蒸汽管道单元26,除此之外,其它结构与加热烹调器101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1A中,蒸汽引导用开口40d的直径不限定于2mm以上、5mm以下。也可以大于5mm。
图6为蒸汽管道单元260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蒸汽管道单元260具备水储存部26c、及覆盖水储存部26c的覆盖部26a。
水储存部26c上设有第一开口26f及第二开口26g,其为与内盖22的蒸汽引导用开口40d连通的开口。此外,水储存部26c的下方具备用于安装在外盖21上的卡合部26d。此外,第一开口26f的周围26e向蒸汽管道单元260的内侧突起。换而言之,从水储存部26c的底部向蒸汽管道单元260的内侧突起的凸部的前端开口。
水储存部26c的第一开口26f形成为尺寸大于第二开口26g。
覆盖部26a的上部设有蒸汽口26b,用于将蒸汽排出至外部。在覆盖部26a上,与第一开口26f相对的区域(金属区域)26a-2由金属形成,其它区域26a-1由树脂形成。另外,其它区域26a-1也可以由金属形成,即,覆盖部26a整体也可以由金属形成。作为用于金属区域26a-2的金属,例如,可以举出铝,但不限定于此。
从内胆3排出的蒸汽经由蒸汽引导用开口40d和第一开口26f及第二开口26g进入蒸汽管道单元26的内部(由水储存部26c和覆盖部26a围成的空间)。蒸汽在蒸汽管道单元26的内部凝结,凝结而成的水分从第二开口26g经由蒸汽引导用开口40d返回内胆3。未凝结的蒸汽从蒸汽口26b排出外部。
在此,由于第一开口26f的周围突起,因此与突起量对应地高于水储存部26c的底部的位置形成蒸汽进入蒸汽管道单元260内的入口。因此,即使水储存部26c的底部(突起下方的位置)存留水分,蒸汽也可以从第一开口26f进入蒸汽管道单元260内。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开口26g的周围未突起,因此,可以从第二开口26g将水储存部26c的水分返回内胆3。
在此,由于第一开口26f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26g,因此可以使更多的蒸汽从第一开口26f进入蒸汽管道单元260内。此外,由于第二开口26f的尺寸小于第一开口26g,因此,即使第二开口26f配置在第一开口26g下方的位置,即,烹调时容易溢出食材及汤汁等的位置,也可以抑制其溢出。另外,即使第二开口26f小于第一开口26g,在将水分返回内胆3方面也不存在障碍。例如,第一开口26f的直径可以为5mm,第二开口26g的直径3mm。当然,这些仅为示例,不做限定。
作为覆盖部26a上所设置的金属区域26a-2,其与水储存部26c的相对面的相反面露出至外部。由于该相反面露出至外部,因此暴露在外部气体中。因此,金属区域26a-2的相反面(露出面)被外部气体冷却,由此从内胆3排出并附着在金属区域26a-2与水储存部26c的相对面上的蒸汽形成水滴,并经由第二开口26g及蒸汽引导用开口40d返回内胆3。因此,可以使蒸汽在内盖22和内胆3所形成的空间内有效地进行循环。另外,由于金属区域26a-2由金属形成,因此可以高效冷却。
如上所述,加热烹调器101A可以使蒸汽在内盖22和内胆3所形成的空间内有效地进行循环,因此即使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水分,也可以进行烹调并防止内胆或食材烧焦,此外,可以防止饭菜干燥。即,可以不添加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
另外,将蒸汽管道单元的金属区域26a-2由金属替换为树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当金属区域26a-2由金属形成时,较由树脂形成时多凝结2g。
﹝实施方式三﹞
下面,使用图7~10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说明,与实施方式一或实施方式二中所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带有相同符号,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实施方式一的加热烹调器101或实施方式二的加热烹调器101A中,具备相对于加热烹调器本体1打开或合上盖体2的开合机构50。
图7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1合上盖体2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为加热烹调器101自水平方向以规定锐角打开盖体2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为加热烹调器101垂直打开(全开)盖体2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7~9所示,开合机构50主要具备铰链轴(旋转轴)52、铰链弹簧4、卡合爪13、爪接受部23、减振器54、减振器凸轮51。
盖体2设置为通过沿铰链轴52转动可以相对于加热烹调器本体1开合。卡合爪13及爪接受部23通过彼此卡合来维持盖体2的闭合状态。铰链弹簧4安装在铰链轴52上,向盖体2打开方向施力。当解除卡合爪13及爪接受部23的卡合时,盖体2通过铰链弹簧4绕铰链轴52转动并打开。
减振器54在垂直方向上伸缩,以抑制盖体2的转动。减振器凸轮51是用于按下减振器的部件。另外,减振器54上具备减振器盖(连接部)53,通过减振器凸轮51按下减振器盖53,减振器被按下。
减振器凸轮51安装在铰链轴52上,与减振器盖53接触配置。减振器凸轮51如下构成,即,从盖体2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锐角(例如,37度)打开的状态起,开始按下减振器,并持续按下直至盖体形成垂直打开的状态。铰链轴52如下构成,即,空转至规定角度,在规定角度以后的角度下抵接于减振器凸轮51并施加负荷。由此,从盖体2打开规定角度的状态起,减振器凸轮51开始按下减振器。
在此,一般认为,由于铰链弹簧4的尺寸差异,当施力较强时,加热烹调器本体1上浮,相反当施力变弱时,盖体2不会打开。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减振器54控制盖体2的转动,因此,可以消除上述差异引起的故障。此外,由于减振器54在垂直方向上伸缩,因此,能够获得制动动作的冲程,所以可以对负载进行微调整。
此外,由于减振器凸轮51与减振器盖53接触配置,因此它们之间没有间隙,所以,可以防止使用者的手指被夹伤等。由此,加热烹调器101可以采用有利于安全性的形状。
图10(a)为铰链盖体55的外侧的正视图,图10(b)为安装减振器54后的铰链盖体55的内侧的正视图。如图10所示,减振器54配置在铰链盖体55上。因此,将减振器54配置在铰链盖体55之后,将铰链盖体55安装在于合上盖体2的状态下所配置的加热烹调器本体1上。由于在合上盖体2的状态,即,减振器54未施加负荷的状态下组装加热烹调器101,因此提高了加热烹调器101的组装性。
另外,虽然也具有向旋转方向动作的减振器,该减振器体积较小因此节省空间,但负载随之减弱,负载的微调整效果较小。此外,作为向旋转方向动作的减振器,其需要在安装盖体时于盖体打开的状态下进行安装,因此,需要在施加制动的状态下安装盖体,所以组装性较差。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成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得新的技术特征。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一中的加热烹调器(101),具备:内胆(3),其收纳食材;盖部(内盖22),其覆盖所述内胆,且设有对所述内胆的内外进行通气的通气孔(蒸汽引导用开口40d);本体部(加热烹调器本体1),其具有加热所述内胆的加热部(15),并可放入或取出地收纳所述内胆,其中,所述通气孔的直径为2mm以上、5mm以下,所述加热烹调器(101)具有第一烹调模式,在第一烹调模式下,所述加热部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加热烹调器盖部的通气孔为2mm以上、5mm以下,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由此,即使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水分,也可以进行烹调并防止内胆及食材的烧焦,此外,可以防止饭菜干燥。即,根据上述结构,起到可以不添加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二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方式一中,具备检测所述内胆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6);在所述第一烹调模式下,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超过100℃规定值以上时,所述加热部停止所述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烹调模式下,当内胆的温度超过100℃规定值以上时,停止加热。由于自动停止加热,因此可以不添加水分自动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自动进行烹调。可以防止来自食材的水分过度蒸发,能够提供更美味的饭菜。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三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方式一或二中,具备检测所述内胆内产生的蒸汽的水蒸汽传感器(27);在所述第一烹调模式下,当所述水蒸汽传感器检测到规定值之后,所述加热部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在所述水蒸汽传感器检测到规定量的蒸汽之前,以较检测到该蒸汽后更大的输出执行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在水蒸汽传感器检测到规定值之前,以较检测到该蒸汽之后更大的输出执行加热,由此,可以迅速加热收纳在内胆中的食材。接着,当水蒸汽传感器检测到规定值之后,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由此,可以不添加水分高效且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高效且良好地进行烹调。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四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方式一至方式三的任一个中,所述加热部的最大输出为600W,通过将对该加热部的通电在连通及切断之间进行切换,可以实现以200W以上、300W以下进行输出。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利用最大输出为600W的加热部,实现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加热部的最大输出也可以为200W以上、300W以下。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五中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内胆,其收纳食材;盖部,其覆盖所述内胆,且设有对所述内胆的内外进行通气的通气孔;本体部,其具有加热所述内胆的加热部,并可放入或取出地收纳所述内胆;蒸汽管道单元,其与所述通气孔连接,并将来自所述通气孔的蒸汽排出外部,其中,所述蒸汽管道单元具备:水储存部,其设有与所述通气孔连通的开口;覆盖部,其设有用于排出蒸汽的蒸汽口,且覆盖所述水储存部,所述覆盖部具备金属区域,该金属区域由金属形成,且露出与所述水储存部的相对面的相反面。
根据上述结构,蒸汽管道单元的覆盖部具备金属区域,金属区域与水储存部的相对面的相反面露出至外部。由于该相反面露出至外部,因此暴露在外部气体中。因此,通过金属区域的相反面(露出面)被外部气体冷却,从内胆排出且附着在金属区域与水储存部的相对面上的蒸汽形成水滴,并经由水储存部的开口及盖部的通气孔返回内胆。因此,可以使蒸汽在盖部和内胆形成的空间内有效地进行循环。另外,由于金属区域由金属形成,因此可以有效冷却。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即使不添加水分或者利用少量水分,也可以进行烹调并防止内胆及食材的烧焦,此外,可以防止饭菜干燥。即,起到可以不添加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的效果。
另外,覆盖部的整个区域也可以均为金属区域,即,整个覆盖部由金属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六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方式五中,作为所述开口,设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周围向蒸汽管道单元内突起。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设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因此从内胆排出的蒸汽从这些开口进入蒸汽管道单元。由于第一开口的周围突起,仅突起的部分高于水储存部的底部的位置,变为到蒸汽管道单元260内的蒸汽的入口。因此,即使水储存部26c的底部(突起下方的位置)存留水分,也可以使蒸汽从第一开口进入蒸汽管道单元260内。另一方面,第二开口的周围未突起,因此,存留在水储存部的水分可以从第二开口26g返回内胆。
在此,由于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因此可以使更多的蒸汽从第一开口进入蒸汽管道单元内。此外,由于第二开口的尺寸小于第一开口,因此,即使第二开口配置在第一开口下方的位置,即,烹调时食材或汤汁等容易溢出的位置,也可以抑制其溢出。另外,即使第二开口小于第一开口,在将水分返回内胆方面也不存在障碍。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七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方式一至第六的任一个中,所述盖部形成为所述通气孔的尺寸可变。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气孔的尺寸可变,因此可以形成适合烹调的尺寸。例如,在进行减少(飞散)水分的烹调时,增大通气孔的尺寸,相反,在进行保存水分的烹调时,减小通气孔的尺寸,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变更即可。作为变更通气孔尺寸的方法,例如,可以设置挡板等。
可以为自动变更通气孔尺寸的结构,也可以为手动变更通气孔尺寸的结构。例如,可以如下构成,即,在加热烹调器设置为可以根据每个菜单选择烹调模式的情况下,当选择烹调模式时,自动改变通气孔的直径的尺寸。或者,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在手动的情况下,当选择烹调模式时,若通气孔的尺寸未根据该烹调模式变化,则不会开始烹调(不接受开始),通气孔的尺寸变更为与烹调模式对应之后,才开始烹调。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八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方式一至方式七中的任一个中,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内胆的相对面上,向所述内胆设有突出的多个凸部(40b)。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盖部上向内胆突出设置的多个凸部,可以容易地将附着在盖部上的蒸汽形成为水滴并返回内胆。通过在盖部上设置凸部,可以使蒸汽在盖部和内胆所形成的空间内有效地进行循环。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不添加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良好地进行烹调。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九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所述方式一至方式八中的任一个中,所述盖部具备玻璃部,所述玻璃部的一部分由玻璃形成,所述玻璃部的上部露出至外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盖部的玻璃部的上部露出至外部,因此暴露在外部气体中。因此,通过玻璃部的相反面(露出面)被外部气体冷却,附着在玻璃部与内胆的相对面上的蒸汽形成水滴并返回内胆。因此,可以使蒸汽在盖部和内胆所形成的空间内有效地进行循环。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不添加水分更良好地进行烹调或者利用少量水分更良好地进行烹调。
本发明的方式十中的加热烹调器(101,101A),其特征在于,具备:本体部(加热烹调器本体1),其具有内胆收纳部(11),所述内胆收纳部(11)收纳装有食材的内胆;盖体(2),其用于覆盖所述内胆收容部的上部,且设置为可通过转动使盖体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开合;所述盖体的开合机构(50);所述开合机构具备:用于所述转动的旋转轴;卡合部(卡合爪13,爪接受部23),其维持所述盖体的闭合状态;施力部件(铰链弹簧4),其向所述盖体打开方向施力;减振器,其制动所述转动,并在垂直方向上伸缩。
一般认为,根据施力部件的尺寸差异,当施力较强时,本体部上浮,相反,当施力变弱时,盖体不会打开,但根据上述结构,可以通过减振器控制盖体的转动,因此可以消除上述差异所引起的障碍。
在此,向旋转方向动作的减振器的体积较小因此节省空间,但负载随之减弱,负载的微调整效果较小。此外,想要获得冲程时,体积增大。针对如上向旋转方向动作的减振器,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具备在垂直方向上伸缩的减振器。由于减振器在垂直方向上伸缩,因此,能够获得制动操作的冲程,所以可以对负载进行微调。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十一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方式十中,也可以如下构成,即,具备:减振器凸轮,其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并与所述减振器的连接部(减振器盖53)接触而配置;从所述盖体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锐角打开的状态起,开始按下减振器,并持续按下直至盖体打开为垂直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从盖体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锐角打开的位置(盖体打开状态的中途)起,利用减振器进行制动。减振器凸轮与减振器的连接部接触配置,因此它们之间没有间隙,所以,可以防止使用者的手指被夹伤等。由此,加热烹调器可以采用有利于安全性的形状。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十二中的加热烹调器,在方式十或方式十一中,所述减振器也可以配置于覆盖所述施力部件的铰链盖体上。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在铰链盖体上配置减振器之后,将铰链盖体安装在于合上盖体的状态下所配置的本体部上。由于在合上盖体的状态,即,减振器未施加负荷的状态下组装加热烹调器,因此提高了加热烹调器的组装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对收纳在内胆中的食材进行加热烹调的加热烹调器。
符号说明
1 加热烹调器本体
2 盖体
3 内胆
4 铰链弹簧(施力部件)
11 内胆收纳部
13 卡合爪
15 加热部
16 温度传感器
17 控制单元
21 外盖
22 内盖(盖部)
23 爪接受部
24 释放开关
25 操作部
26,260 蒸汽管道单元
26a 覆盖部
26b 蒸汽口
26c 水储存部
26f 第一开口
26g 第二开口
27 水蒸汽传感器
40b 凸部
40d 蒸汽引导用开口(通气孔)
40e 透明材料(玻璃部)
41 大直径密封圈
51 减振器凸轮
52 铰链轴
53 减振器盖(连接部)
54 减振器
55 铰链盖体
101,101A 加热烹调器

Claims (9)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胆,其收纳食材;
盖部,其覆盖所述内胆,且设有对所述内胆的内外进行通气的通气孔;
本体部,其具有加热所述内胆的加热部,并可放入或取出地收纳所述内胆;
所述通气孔的直径为2mm以上、5mm以下;
具有所述加热部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的第一烹调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内胆的温度;
在所述第一烹调模式下,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超过100℃规定值以上时,所述加热部停止所述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水蒸汽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内胆内产生的蒸汽;
所述加热部在所述第一烹调模式下,所述水蒸汽传感器检测到规定值后,以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执行加热;在所述水蒸汽传感器检测到规定量的蒸汽之前,以较检测到该蒸汽后更大的输出执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的最大输出为600W,其通过将对所述加热部的通电在连通和切断之间切换,实现200W以上、300W以下的输出。
5.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胆,其收纳食材;
盖部,其覆盖所述内胆,且设有对所述内胆的内外进行通气的通气孔;
本体部,其具有加热所述内胆的加热部,并可放入或取出地收纳所述内胆;
蒸汽管道单元,其与所述通气孔连接,并将来自所述通气孔的蒸汽排出至外部;
所述蒸汽管道单元具备:水储存部,其设有与所述通气孔连通的开口;覆盖部,其设有排出蒸汽的蒸汽口,且覆盖所述水储存部;
所述覆盖部具备金属区域,所述金属区域由金属形成,与所述水储存部的相对面的相反面露出至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设有作为所述开口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的周围向蒸汽管道单元内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形成为所述通气孔的大小可变。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内胆的相对面上设有面向所述内胆的多个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具备一部分由玻璃形成的玻璃部;
所述玻璃部的上部露出至外部。
CN201680011322.3A 2015-06-09 2016-02-10 加热烹调器 Pending CN1078470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7035 2015-06-09
JP2015117035A JP2017000392A (ja) 2015-06-09 2015-06-09 加熱調理器
PCT/JP2016/053927 WO2016199448A1 (ja) 2015-06-09 2016-02-10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47063A true CN107847063A (zh) 2018-03-27

Family

ID=57503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1322.3A Pending CN107847063A (zh) 2015-06-09 2016-02-10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00392A (zh)
CN (1) CN107847063A (zh)
WO (1) WO201619944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7392A (zh) * 2019-06-28 2020-12-29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89921A1 (ja) * 2017-04-11 2018-10-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39077A (en) * 1983-05-05 1984-11-07 Charles Scott Cover member for a cooking vessel
JPH0290738U (zh) * 1988-12-29 1990-07-18
CN102802294A (zh) * 2011-05-27 2012-1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加热装置
CN203290704U (zh) * 2013-05-31 2013-11-20 常永富 一种电饭煲
CN103672992A (zh) * 2012-09-25 2014-03-26 上海松下微波炉有限公司 微波炉的蒸汽料理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28236A (en) * 1966-07-11 1969-02-18 Phillips Petroleum Co Container cover
JPS57115222A (en) * 1981-01-10 1982-07-17 Tokyo Aruminiumu Kogyo Kk Kettle
JPS59105425A (ja) * 1982-11-23 1984-06-18 ヘニング・モ−ガン・ヘンダ−ソン 穴あきカバ−アセンブリ−
JPH0759649A (ja) * 1993-08-23 1995-03-07 Zojirushi Corp 電気調理器
JPH0824120A (ja) * 1994-07-12 1996-01-30 Toshiba Home Technol Corp 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39077A (en) * 1983-05-05 1984-11-07 Charles Scott Cover member for a cooking vessel
JPH0290738U (zh) * 1988-12-29 1990-07-18
CN102802294A (zh) * 2011-05-27 2012-1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加热装置
CN103672992A (zh) * 2012-09-25 2014-03-26 上海松下微波炉有限公司 微波炉的蒸汽料理控制方法
CN203290704U (zh) * 2013-05-31 2013-11-20 常永富 一种电饭煲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7392A (zh) * 2019-06-28 2020-12-29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CN112137392B (zh) * 2019-06-28 2023-05-30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烹调环境形成装置以及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00392A (ja) 2017-01-05
WO2016199448A1 (ja) 2016-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07360B2 (ja) 調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構成要素
CN212368782U (zh) 烹饪设备
CN106551630B (zh) 烹饪器具及其上盖、烹饪器具的焖烧控制方法
CN105615640A (zh) 烹饪装置及烹饪方法
JP6754173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7847063A (zh) 加热烹调器
JP4137203B2 (ja) 容器入り麺付き米飯
JP7318063B2 (ja) 加熱調理器
JP7079824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2238742A (ja) 煮炊調理器
KR200287789Y1 (ko) 다중 취사 전기 밥솥
JP2004242714A (ja) 調理容器
KR200315455Y1 (ko) 이중 취사 전기 밥솥
TWM493953U (zh) 蒸煮電鍋
JP2003212276A (ja) 食品保存用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