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31644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31644B
CN107831644B CN201710423073.5A CN201710423073A CN107831644B CN 107831644 B CN107831644 B CN 107831644B CN 201710423073 A CN201710423073 A CN 201710423073A CN 107831644 B CN107831644 B CN 1078316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image carrier
transfer
driving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230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31644A (zh
Inventor
田中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503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579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31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1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31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1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承载形成在其外周面上的图像并且沿着该外周面环行地移动;环行构件,该环行构件环行地移动并且在其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的外周面上或记录材料上从所述图像载体接收图像的转印;驱动所述图像载体以环行地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该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环行构件以通过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的驱动力环行地移动;负荷检测器,该负荷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一者的驱动负荷;以及驱动调节器,该驱动调节器调节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使得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变成预定负荷。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已知一种配备有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该转印单元将诸如感光体或中间转印体之类的图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诸如纸张之类的记录材料上。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中为了适当地控制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圆周速度差或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圆周速度差,二次转印马达驱动单元155驱动二次转印马达300以满足用于中间转印带51和二次转印辊81的从动条件。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为了通过使可弹性地拉伸的弹性体带的旋转速度在短期和长期都保持恒定来高质量地稳定转印色调剂图像,通过根据转印输送带7的旋转速度(该旋转速度由光斩波器38检测)使用控制器110控制张力调节机构40而向转印输送带7施加根据环境温度或磨损状态而改变的适当张力,从而使得转印区段T1中的记录材料P的输送速度收敛于预定值。
专利文献1:JP-A-2013-076948
专利文献2:JP-A-2010-175720
发明内容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将图像载体和环行构件之间的圆周速度差控制为期望值,对图像载体或环行构件进行直接控制或直接检测。因而,对于控制或检测来说该构造变得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实现期望圆周速度差,而不用对图像载体或环行构件进行直接控制或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承载形成在其外周面上的图像并且沿着该外周面环行地移动;
环行构件,该环行构件沿着其外周面环行地移动并且在其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的外周面上或在被夹持在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和所述环行构件的外周面之间的同时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从所述图像载体接收图像的转印;
驱动所述图像载体以环行地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
第二驱动单元,该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环行构件以通过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的驱动力环行地移动;
负荷检测器,该负荷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负荷;以及
驱动调节器,该驱动调节器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从而使得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变成预定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驱动调节器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从而使得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变成预定固定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第一方面的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
接触/分离装置,该接触/分离装置在所述环行构件和所述图像载体彼此接触的接触位置与所述环行构件和所述图像载体彼此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改变所述环行构件和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
存储器,该存储器存储在所述环行构件和所述图像载***于分离位置时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其中
所述驱动调节器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从而使得在所述接触位置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负荷变成相对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负荷具有预定关系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
所述驱动调节器在如下范围内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在接收图像的转印时第二驱动单元的负荷大于在没有向所述环行构件的外周面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下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
所述环行构件在所述记录材料上接收图像的转印;并且
所述驱动调节器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从而使得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变成根据所述记录材料的类型而定的预定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一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
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环行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弹性比接收所述第一和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对应一个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的旋转轴的弹性高的弹性层,所述弹性层形成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环行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
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负荷;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对所述环行构件进行驱动的旋转体;
所述环行构件包括第一负荷构件,该第一负荷构件在所述环行构件与所述旋转体接触的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向所述环行构件的环行运动施加负荷;并且
所述旋转体包括刚性模量小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的刚性模量的弹性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旋转体包括刚性模量等于或小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的刚性模量的1/10的弹性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第七或第八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
所述图像载体由金属制成;并且
所述旋转体的弹性层由橡胶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
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负荷;以及
第二驱动单元驱动与所述环行构件成一体的旋转体或驱动与所述环行构件分离并驱动该环行构件的旋转体,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
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施加负荷的第二负荷构件。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实现了图像载体和环行构件之间的期望圆周速度差,而不用对图像载体或环行构件执行控制或检测。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与不使用固定值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简化了控制。
与不使用图像载体和环行构件彼此分离时的负荷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提高了控制精度。
与转印时间时的负荷等于或小于在自由状态中时的负荷的情况相比,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提高转印性能。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提供与记录材料类型对应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与不设置弹性层的情况相比改善了记录材料的输送性能。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即使在设置了负荷构件时也实现了期望的圆周速度差。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高精度地实现了期望的圆周速度差。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高精度地实现了期望的圆周速度差。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通过对第二驱动单元执行负荷检测和驱动控制而实现了期望的圆周速度差。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意性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驱动控制的曲线图;
图3是示出了从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提取的用以评价控制施加条件的部件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计算刚度模量所需的一般量的视图;
图5是示出了辊构件A和B之间的相对硬度对控制误差的影响的曲线图;以及
图6是示出了设置在本发明中限定的示例性第二负荷构件的情况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视图。
图像形成设备1是使用直接转印方法的所谓单色打印机。
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感光鼓10。感光鼓10由鼓支撑框架10A可旋转地支撑并且由感光马达16驱动以在箭头A的方向上旋转。充电单元11、曝光单元12和显影装置13围绕感光鼓10设置。色调剂图像通过由充电单元11进行充电、由曝光单元12进行曝光以及由显影装置13进行显影的各个过程而形成在感光鼓10的表面上。色调剂图像承载在感光鼓10上。这里,曝光单元12根据从图像形成设备1的外部发送的图像数据使感光鼓10曝光,并且由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作为色调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0上。为了确保曝光精度,由感光马达16以稳定旋转速度驱动感光鼓10。感光鼓10相当于本发明的图像载体的示例,而感光马达1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示例。
同时,作为一种类型的记录材料的纸张P(所谓的切割纸张)由纸张输送单元(未示出)在箭头X方向上输送并且经过感光鼓10和稍后将描述的转印装置20之间的转印区域T。于是,在纸张P经过转印区域T的同时将感光鼓10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在转印区域T中转印色调剂图像之后,感光鼓10上的剩余色调剂由清洁器14从感光鼓10清除。
在转印区域T中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被进一步在箭头Y的方向上输送以发送到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包括在箭头D的方向上旋转的加热辊31和在箭头E的方向上旋转的压力辊32。加热辊31和压力辊32彼此接触以形成定影区域S。在箭头Y的方向上输送的纸张P进入定影区域S,并且在纸张P经过定影区域S的同时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被加热和加压,从而被定影在纸张P上。由于定影,在纸张P上形成了由定影的色调剂图像构成的图像。已经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由纸张排放单元(未示出)发送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外部。
转印装置20包括转印辊21、压力接触辊22、分离辊23和围绕这些辊环绕的环状转印带24。转印辊21、压力接触辊22和分离辊23由转印单元支撑框架20A可旋转地支撑。
转印辊21由转印马达26而驱动以在箭头B的方向上旋转并且驱动转印带24。转印带24是具有低弹性的树脂带,并且通过来自转印辊21的驱动力在箭头C的方向上环行地移动。转印带24相当于本发明的环行构件的示例,而转印马达2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驱动单元的示例。
转印辊21在纸张行进方向上布置在感光鼓10的旋转中心轴线的上游,并且从转印带24的内侧将转印带24压靠在感光鼓10上。感光鼓10和转印带24彼此接触的转印区域T的上游端由转印辊21限定。
另外,压力接触辊22在纸张行进方向上布置在感光鼓10的旋转中心轴线的下游,并且从转印带24的内侧将转印带24向上推向感光鼓10。转印区域T的下游端由压力接触辊22限定。
另外,分离辊23具有比转印辊21小的直径。分离辊23使转印带23的行进方向快速弯曲以由此将处于放置在转印带24上的状态下的纸张P的前端从转印带24分离。从转印带24分离的纸张P由引导构件41引导而在箭头Y的方向上行进并被发送到以上描述的定影装置30。
另外,转印装置20包括清洁器25。由清洁器25从转印带24将附着至转印带24的色调剂或其他污染物清除。
转印辊21连接至电源(未示出),并且从该电源向转印辊21施加转印偏压。通过转印偏压的作用,在纸张P经过转印区域T的同时将感光鼓10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
转印辊21具有由轴支撑框架212可旋转地支撑的旋转轴211。轴支撑框架212由支撑整个转印装置20的转印单元支撑框架20A(参见图1)可竖直移动地支撑。
压缩弹簧27设置在轴支撑框架212和鼓支撑框架10A之间以在从鼓支撑框架10A分离的方向上偏压轴支撑框架212。另外,转印装置20设置有螺线管28,该螺线管28固定至转印单元支撑框架20A以克服压缩弹簧27的偏压力将轴支撑框架212推向鼓支撑框架10A侧。图1示出了当轴支撑框架212被螺线管28推压时转印辊21将转印带23压靠在感光鼓10上的状态。
转印装置30包括控制器29,该控制器29设置有作为操作单元的CPU和作为存储器29A的RAM或ROM。螺线管28通过控制器29的控制而开启/关闭。当螺线管28关闭时,轴支撑框架212被压缩弹簧27沿从鼓支撑框架10A后退的方向挤压。结果,转印辊21和转印带24从感光鼓10分离开。压缩弹簧27和螺线管28的组合相当于本发明的接触/分离装置的示例。
控制器29不仅控制转印马达26对转印辊21的驱动,而且还通过监控供应至转印马达26的驱动电流而检测转印马达26的负荷。控制器29将检测到的负荷存储在存储器29A中。因而,控制器29基于所检测到的负荷来控制转印马达26的驱动,从而调节转印带24的驱动,以与感光鼓10的圆周面速度相符。控制器29相当于既用作本发明的负荷检测器又用作本发明的驱动调节器的示例,而存储器29A相当于本发明的存储器。
图2是说明书驱动控制的曲线图。
在图2中,水平轴代表作为与感光鼓10的圆周速度的比的转印带24和感光鼓10之间的圆周速度差,而竖直轴代表马达的驱动电流值。另外,在图2所示的曲线图中,以白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1代表感光马达16的驱动电流值,而以黑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2代表在转印带24与感光鼓10接触的状态下驱动转印辊21的转印马达26的驱动电流值。另外,虚曲线L3代表在转印带24与感光鼓10分离的状态下驱动转印辊21的转印马达26的驱动电流值。
这些马达的驱动电流值代表这些马达的驱动负荷。由于在转印带24与感光鼓10分离的状态下没有外力从感光鼓10施加至转印带24,因此如虚曲线L3所示,在转印带24的圆周速度稳定时转印马达26的驱动电流值基本没有改变。
同时,以白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1和以黑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2代表在感光鼓10和转印带24彼此接触的状态下这些马达的驱动电流值。
因而,当感光鼓10和转印带24彼此接触时,转印马达26和感光马达16处于相互辅助旋转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该曲线图的左侧,以白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1升高以表现出大负荷,而以黑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2降低以表现出小负荷。因而,该曲线图的左侧代表感光鼓10辅助转印辊24的旋转。相反,在该曲线图的右侧,以白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1降低,而以黑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2升高。因而,该曲线图的右侧代表转印带24辅助感光鼓10的旋转。
从转印马达26的驱动电流值的角度,在该曲线图的左侧中,以黑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2比虚曲线L3低。因而,在转印带24与感光鼓10接触的状态下转印马达26的驱动负荷小于在没有外力从感光鼓10施加至转印带24的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负荷,因而转印马达26接收旋转辅助。另外,该曲线图的右侧,以黑色圆圈标记的曲线L2高于虚曲线L3。因而,在转印带24与感光鼓10接触的状态下转印马达26的驱动负荷大于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负荷,从而转印马达26辅助感光鼓10的旋转。
因而,基于自由旋转状态中的驱动电流值来控制在转印带24与感光鼓10接触的状态下转印马达26的驱动电流值,从而调节转印带24和感光鼓10之间的相互旋转辅助关系。也就是说,当转印带24与感光鼓10接触的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被控制成与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相等时,转印带24和感光鼓10进入它们不相互辅助的状态。另外,当转印带24和感光鼓10接触的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被控制成略微大于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时,转印带24进入略微辅助感光鼓10的旋转的状态。
在实际控制中,针对驱动转印辊21的转印马达26的驱动进行驱动控制,以使驱动负荷大于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负荷,从而使得转印带24的旋转比感光鼓10快了例如大约1%的圆周速度差。因而,当转印带24比感光鼓10更快地旋转时,提高了色调剂图像从感光鼓10到转印带24的转印性能,此外,防止了结合在从转印马达26延伸到转印辊21的驱动***中的齿轮的反冲。
另外,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控制的参考值的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由控制器29以适当时间间隔重新检测。因而,重置驱动控制的参考值,从而提高了控制精度。另外,即使当不执行重新检测时,也使用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作为控制参考值,从而例如校正图像形成设备1的机器差,并且提高控制精度。
接下来,将描述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同的另一个示例实施方式。该示例性实施方式具有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不过转印带24是例如由比转印辊21的弹性更高的橡胶制成的弹性带,而不是树脂带。作为弹性带的转印带24相当于本发明的弹性层的示例,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将转印辊21作为本发明的旋转轴的示例。
即使当转印带24为弹性带时,也如在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中一样,通过检测转印马达26的负荷来确定转印带24和感光鼓10之间的旋转辅助关系,并且通过控制转印马达26的驱动来调节该旋转辅助关系以使转印马达26的负荷具有适当值。然而,当转印带24为弹性带时,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可能并不适合作为控制转印马达26的驱动的参考值。因而,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控制转印马达26的驱动的参考值为在确认转印带24和感光鼓10之间的圆周速度差为零(0)的状态下(例如制造该设备时)预先测量并存储的驱动电流值的固定值。当使用该固定值作为参考值时,驱动控制变得简单。
另外,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转印马达26的驱动控制成使得转印马达26的负荷变成比转印带24和感光鼓10之间的圆周速度差为零(0)时的负荷高。因而,在作为弹性带的转印带24和纸张P之间发生滞后摩擦,从而提高了转印带24对纸张P的输送性能。
另外,转印马达26的驱动被控制成使得转印马达26的负荷随着纸张P的厚度越厚而增加。通过该控制,随着纸张P的厚度增加,实现了更高的输送性能,并且纸张P可靠地经过转印带24和感光鼓10之间。另外,当将转印马达26的驱动被控制成使得转印马达26的负荷随着纸张P表面更光滑而增加时,也可以获得根据纸张P的类型的适当输送性能。
接下来,将对用于如下每种情况的条件进行详细描述:(i)适合基于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控制转印马达26的情况;以及(ii)适合基于驱动电流值的固定值控制转印马达26的情况。
图3是示出了从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1提取以评价用于控制应用的条件的视图。
如图3所示,转印带24插设在感光鼓10和转印辊21之间,并且当清洁器25等与转印带24接触时,该清洁器25等成为向转印带24施加旋转运动负荷的负荷构件。该负荷经由转印带24传递至感光鼓10和转印辊21。驱动感光鼓10的感光马达16和驱动转印辊21的转印马达26分担该负荷。从发明人来看,负荷的分担通过感光鼓10和转印辊21之间的刚性模量比来确定。这里,将描述刚性模量。
图4是示出了计算刚性模量必需的一般量的视图。
刚性模量表示物体抵抗剪切力的硬度。如图4所示,假定在沿着物体的表面的方向向该物体的表面施加力F而发生位移Δx,该物体具有长度(厚度)L和横截面面积(表面面积)A。刚性模量G由剪切应力τxy和剪切应变γxy定义如下:
G=τxy/γxy,并且
剪切应力τxy和剪切应变γxy分别表示为:
τxy=F/A
γxy=Δx/L
因而G=(F/A)/(Δx/L)=FL/AΔx。
同时,由于刚性模量G由杨氏模量E和泊松比ν表示如下:
G=E/2(1+ν)
因此在将上述表达式彼此组合时获得关系表达式F=f(E/L)Δx。最终,通过等价于弹簧常数的f(E/L)而将力F和位移Δx彼此相关。这说明,诸如感光鼓10和转印辊21之类的辊状构件(辊构件)用作抵抗在切向方向上施加至其圆周表面的力的弹簧常数为f(E/L)的弹簧。
另外,当如图3所示将带构件C插设在辊构件A和B如感光鼓10、转印辊21与转印带24之间时,经由带构件C传递的外部负荷由辊构件A和B的两个平行弹簧支撑。每个弹簧的强度与每个辊构件A和B的刚性模量成比例。因而,当辊构件A的刚性模量为G1并且辊构件B的刚性模量为G2时,经由带构件C传递的外部负荷F0的贡献分配表示如下:
与辊构件A成比例的贡献=F0×G1/(G1+G2)
与辊构件B成比例的贡献=F0×G2/(G1+G2)
例如,当辊构件A和B具有相同刚性模量时,贡献比例变成1:1。
由负荷构件如清洁器25引起的外部负荷F0可以由于例如图像形成设备1的安装环境变化而改变、由于构件变动而改变,由于安装变动而改变,等等。因而,外部负荷F0成为辊构件的驱动负荷检测或驱动控制时的误差。特别是当基于驱动电流值的固定值进行控制,并且对相同辊构件侧(例如辊构件B侧)进行负荷检测和驱动控制时,认为外部负荷F0对受控侧的辊构件的贡献比例完全变成误差。因而,当受控侧的辊构件(例如,辊构件B)比另一侧的辊构件(例如,辊构件A)更柔软时,外部负荷F0向受控侧的贡献比例小于另一侧,因而导致小的控制误差。因此,基于驱动电流值的固定值的驱动控制是合适的。
将详细描述由外部负荷F0导致的误差。
图5是示出了辊构件A和B之间的相对硬度对控制误差的影响的曲线图。
在图5中,水平轴表示辊构件A和B之间的弹性硬度(JIS-A硬度)的比(A/B),而竖直轴表示辊构件A和B之间的弹性厚度的比(A/B)。
辊构件A和B之间的刚性模量比等于弹性硬度比和弹性厚度比的乘积。因而,当刚性模量比恒定时,获得了如图5的曲线图中所示的反比曲线。
以圆圈标记的曲线L4代表辊构件A比辊构件B硬并且具有40的刚性模量比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针对辊构件B侧进行负荷检测和驱动控制时,控制误差(即外部负荷F0对于辊构件B的贡献比例)变成外部负荷F0的1.2%。
以菱形标记的曲线L5表示刚性模量比为20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负荷的误差变成2.5%。
以正方形标记的曲线L6表示刚性模量比为10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负荷的误差变成5%。
以三角形标记的曲线L7表示刚性模量比为5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负荷的误差变成10%。
以“×”标记的曲线L8表示刚性模量比为2.5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负荷的误差变成20%。
当辊构件(例如,转印辊21)的驱动控制中误差较大时,在转印时间控制图像位置时发生问题。然而,当该误差仅仅为大约5%时,在控制图像位置时没有任何问题。因而,当受控侧的辊构件为柔性并且具有10或更大的刚性模量时,通过基于驱动电流值的固定值的控制以足够高的精度实现驱动控制。换言之,当受控侧的辊构件的柔性达到外部负荷对于受控侧的贡献比例等于或小于5%时,以足够高的精度实现驱动控制。从另一角度来看,当受控侧的辊构件对在辊构件的圆周表面的切向方向上施加的力具有小的弹簧常数并且弹簧常数比等于或大于10时,以足够高精度实现驱动控制。
在下文中,将使用具体示例描述控制误差。
当辊构件A为由以铝作为金属制成的感光鼓时,并且辊构件B为由泡沫弹性橡胶制成的弹性厚度为8mm、硬度为40的转印辊时,弹性硬度比(A/B)=100/40=2.5。另外,由于可以将辊构件A的弹性厚度看做几乎为零(0),因此该弹性厚度比(B/A)=8/0=∞。因而,刚性模量比=弹性硬度比(A/B)×弹性厚度比(B/A)=∞,因而可以将外部负荷的误差看做几乎为零%。一般来说,当非受控侧的辊构件由金属制成时并且受控侧的辊构件由橡胶制成时,外部负荷误差变成几乎为零%。
接下来,将对如下情况进行描述:辊构件A和B均由橡胶制成,辊构件A具有0.5mm的弹性厚度和70的硬度,而辊构件B具有6mm的弹性厚度和30的硬度。在这种情况下,弹性硬度比(A/B)=70/30=2.3,而弹性厚度比(B/A)=6/0.5=30。因而,刚性模量比=弹性硬度比(A/B)×弹性厚度比(B/A)=69。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外部负荷的误差看做几乎为零%。
接下来,将对如下情况进行描述:辊构件A为由铝制成的感光鼓,辊构件B为由铝制成的转印辊。在这种情况下,弹性硬度比(A/B)=100/100=1,而弹性厚度比(B/A)=0/0=1。因而,由于刚性模量比=弹性硬度比(A/B)×弹性厚度比(B/A)=1,外部负荷误差变成50%。在这种情况下,在基于驱动电流值的固定值进行控制时可能产生问题。
然而,为了如上所述在辊构件A和辊构件B之间分担外部负荷F0,前提是使诸如清洁器25之类的负荷构件在与受控侧辊构件(例如,辊构件B)和带构件C接触的一侧不同的一侧与带构件C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负荷构件相当于本发明中限定的第一负荷构件的示例。
同时,当负荷构件向受控侧辊构件的旋转运动施加外部负荷时,该负荷构件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负荷构件的示例,并且不会发生以上所述的负荷分担。
图6是示出了设置在本发明中限定的示例性第二负荷构件的情况的视图。
图6示出了如图3一样转印带24插设在感光鼓10和转印辊21之间的状态。然而,与图3不同,清洁器25在清洁器25面对转印辊21(转印带24插设在清洁器25和转印辊21之间)的部位与转印带24接触。由于转印带24插设在清洁器25和转印辊21之间,该清洁器25向转印辊21施加旋转运动负荷。在图6所示的布置中,由清洁器25引起的外部负荷完全由转印辊21承受,感光鼓10不分担该外部负荷。
如上所述,当给转印辊21侧(即受控侧)造成外部负荷而没有给感光鼓10侧造成外部负荷时,这相当于仅给转印辊21造成内部负荷的情况。因而,基于自由旋转状态下的驱动电流值对转印辊21进行驱动控制(例如,对转印马达26进行控制)是合适的。
同时,在本发明中限定的第二负荷构件不仅是在带构件插设在负荷构件和受控侧的辊构件之间的情况下的负荷构件,而且还是在受控侧的辊构件和非受控侧的辊构件彼此直接接触并且不使用带构件的情况下与受控侧的辊构件接触的负荷构件。
在以上描述中,将切割纸张描述为本发明的记录材料的示例。然而,本发明的记录材料可以是连续纸张。
另外,在以上描述中,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单色打印机。然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彩色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多功能机。
以上描述已经公开了检测转印马达26的负荷以用于转印马达26的驱动控制的示例。然而,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检测感光马达16的负荷以用于转印马达26的驱动控制。
在以上描述中,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使用直接转印方法的设备。然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使用经由中间转印体将图像从感光体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间接转印方法的设备。在使用间接转印方法的设备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构造可以应用于图像从感光体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位置或图像从中间转印体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位置。
在以上描述中,作为本发明的弹性层的示例描述了弹性带。然而,本发明中的弹性层可以是形成在辊状构件的表面上的弹性层。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即使对图像载体或环行构件不进行直接控制或直接检测,也能够实现期望的速度差。然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与图像载体或环行构件的直接控制或直接检测结合地使用,例如用来实现高精度的控制。
为了图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是为了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用于各种实施方式并且具有适合于所设想的实际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随后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承载形成在该图像载体的外周面上的图像并且沿着该外周面环行地移动;
环行构件,该环行构件沿着其外周面环行地移动并且在其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的外周面上或在被夹持在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环行构件的外周面之间的同时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从所述图像载体接收图像的转印;
驱动所述图像载体以环行地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
第二驱动单元,该第二驱动单元通过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的驱动力驱动所述环行构件以环行地移动;
负荷检测器,该负荷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一者的驱动负荷;以及
驱动调节器,该驱动调节器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使得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变成预定固定值,
其中,
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负荷;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对所述环行构件进行驱动的旋转体;
所述环行构件包括第一负荷构件,该第一负荷构件在除了所述环行构件与所述旋转体接触的位置之外的位置处向所述环行构件的环行运动施加负荷;并且
所述旋转体包括刚性模量小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的刚性模量的弹性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
接触/分离装置,该接触/分离装置在所述环行构件与所述图像载体彼此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所述环行构件与所述图像载体彼此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改变所述环行构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
存储器,该存储器存储在所述环行构件和所述图像载***于所述分离位置时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其中
所述驱动调节器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使得在所述接触位置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变成相对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负荷具有预定关系的负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调节器在如下范围内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在接收所述图像的转印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负荷大于在没有向所述环行构件的外周面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负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环行构件在所述记录材料上接收所述图像的转印;并且
所述驱动调节器调节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进行的驱动,使得由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的负荷变成根据所述记录材料的类型而定的预定固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环行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的弹性比接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对应一个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的旋转轴的弹性高,包括在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环行构件中的至少一者中的所述弹性层形成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环行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外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旋转体包括刚性模量等于或小于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的刚性模量的1/10的弹性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图像载体由金属制成;并且
所述旋转体的弹性层由橡胶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负荷检测器检测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负荷;以及
第二驱动单元驱动与所述环行构件成一体的旋转体或与所述环行构件分离并驱动该环行构件的旋转体,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
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施加负荷的第二负荷构件。
CN201710423073.5A 2016-09-16 2017-06-07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78316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2142 2016-09-16
JP2016182142 2016-09-16
JP2016250304A JP6945790B2 (ja) 2016-09-16 2016-12-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50304 2016-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1644A CN107831644A (zh) 2018-03-23
CN107831644B true CN107831644B (zh) 2022-01-28

Family

ID=61621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23073.5A Active CN107831644B (zh) 2016-09-16 2017-06-07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4167B2 (zh)
CN (1) CN10783164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5575A (ja) * 1996-06-04 1997-12-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621956A (zh) * 2003-11-28 2005-06-0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8375A (zh) * 2006-04-19 2007-10-24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传送装置,图像扫描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1248112A (ja) * 2010-05-27 2011-12-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
CN103226316A (zh) * 2012-01-27 2013-07-31 京瓷办公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869651A (zh) * 2012-12-17 2014-06-1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71100A (ja) * 2014-09-30 2016-05-0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部材用の導電性組成物、および、電子写真用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2532B2 (en) * 2002-08-29 2005-12-06 Xerox Corporation Controlled motor coast in media handling system
US7711301B2 (en) * 2006-03-10 2010-05-0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transfer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80131161A1 (en) * 2006-11-30 2008-06-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apparatus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53048B2 (ja) 2007-05-31 2013-1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半導体装置
US8059998B2 (en) 2007-05-31 2011-11-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device adapted to control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first rotary member and second rotary member
JP5090827B2 (ja) * 2007-09-03 2012-1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4891B2 (ja) 2008-06-04 2012-09-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75720A (ja) 2009-01-28 2010-08-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675318B2 (ja) * 2010-12-16 2015-0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0645B2 (ja) 2011-09-30 2016-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98054B2 (ja) 2014-07-04 2019-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658578B2 (en) 2015-01-23 2017-05-23 Ricoh Company, Ltd.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5575A (ja) * 1996-06-04 1997-12-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621956A (zh) * 2003-11-28 2005-06-0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8375A (zh) * 2006-04-19 2007-10-24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传送装置,图像扫描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1248112A (ja) * 2010-05-27 2011-12-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
CN103226316A (zh) * 2012-01-27 2013-07-31 京瓷办公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869651A (zh) * 2012-12-17 2014-06-1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71100A (ja) * 2014-09-30 2016-05-0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部材用の導電性組成物、および、電子写真用部材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热打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李月娟;《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620(第18期);第24-2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1644A (zh) 2018-03-23
US10394167B2 (en) 2019-08-27
US20180081303A1 (en) 2018-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0440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ixing device
US851531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rotatable belt member adjustment roller
US903701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48662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EP2851753B1 (en) Fix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images formed on shee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is fixing apparatus
US8837997B2 (en) Belt driving device
US85830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decreases a sheet transportation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a registration device and a transfer device
CN10791825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63903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lubricant to an image-bearing member
US2011030548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831644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105959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985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1942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20082989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65189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steering apparatus
JP7180232B2 (ja)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8905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48785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82487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7685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457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3261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030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098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