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9401B - 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9401B
CN107539401B CN201610509307.3A CN201610509307A CN107539401B CN 107539401 B CN107539401 B CN 107539401B CN 201610509307 A CN201610509307 A CN 201610509307A CN 107539401 B CN107539401 B CN 1075394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wheel
steering shaft
steer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093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9401A (zh
Inventor
刘富德
郑大伟
彭秋怡
熊汉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0930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394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39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94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94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94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该交通工具包括第一车架、第一车轮、第二车架、第二车轮和转向轴。该交通工具的第一车架与第二车架之间可转动连接,操作者在需要转向时,可以通过倾斜第一车架,使第一车轮的行进方向和第二车轮的行进方向不一致,并且第二车轮的偏离方向刚好与第一车轮的行进方向可以转向配合,从而转向半径小,操作者可轻松、便捷地实现转向。上述交通工具具有安全、易于操作、结构简单、成本低、转弯半径小等优点。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理念。自行车或电动车等微型交通工具作为一种有效代替燃油汽车的绿色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目前,传统自行车或电动车都是通过旋转车龙头(即水平旋转第一车轮)来实现转向,存在转向半径大、费力等缺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转向的交通工具。
一种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车架、第一车轮、第二车架、第二车轮和转向轴;所述第一车轮设在所述第一车架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车架转动;所述第二车轮设在所述第二车架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车架转动;所述第一车架与所述第二车架通过所述转向轴连接;
所述第一车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在同一方向时,所述交通工具直线行进;所述第一车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围绕所述转向轴转动而不在同一方向时,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同时转向,并且所述第一车轮与第二车轮的行进方向不同,从而实现同步配合转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车架与所述转向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车架与所述转向轴限位连接且与所述转向轴的连接部位相对于所述转向轴位置固定,所述第一车架通过所述转向轴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车架倾斜和转动;
当将所述第一车架相对于所述第二车架倾斜时能同步带动所述第一车轮倾斜并转向,并能够经由所述转向轴同步带动所述第二车架及所述第二车轮向与所述第一车轮的转向方向相反的方向偏转,使所述第二车轮的行进方向偏离原方向,以与所述第一车轮配合进行转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轴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向所述第二车架的尾部偏离或向所述第一车架的前部偏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的度数为5°~8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轴与所述第二车架之间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所述轴承的转动平面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轮的转动平面与所述第一车架的位置相对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架具有转向操控部、车轮安装部及导向部,所述转向操控部设在所述导向部的一端,所述导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轴限位连接,所述车轮安装部位于所述转向操控部的下方;所述第一车轮安装在所述车轮安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操控部设有把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轴位于所述第一车轮与所述第二车轮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车架包括主体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呈锐角或垂直设置;所述转向轴与所述连接部可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所述连接部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车轮设在所述主体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轮与所述第二车轮的总数量不小于3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车架上设有臀部支撑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通工具还包括控制装置、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及驱动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所述可充电的供电组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车轮和/或所述第二车轮连接以驱动相应的车轮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通工具还包括警示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及所述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分别电性连接的照明装置和/或与所述控制装置及所述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分别电性连接的无线通讯装置。
上述交通工具的第一车架与第二车架之间通过转向轴可转动连接,在需要转向时,只要将第一车架靠近转向轴的一端与第二车架靠近转向轴的一端围绕转向轴转动,使不在同一方向即可,此时,第一车架带动第一车轮偏转,第二车架带动第二车轮偏转,也即第一车轮与第二车轮同时转向,并且第一车轮与第二车轮的行进方向不同,从而实现同步配合转向,转向半径小,可轻松、便捷地实现转向。上述交通工具具有安全、易于操作、结构简单、成本低、转弯半径小等优点。
进一步,第二车架与转向轴可转动连接,第一车架与转向轴限位连接且与转向轴的连接部位相对于转向轴位置固定,第一车架通过转向轴能够相对于第二车架倾斜和转动,当需要转向时,可以通过倾斜第一车架,使第一车轮的行进方向和第二车轮的行进方向不一致实现配合转向。
更进一步,通过设置转向轴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朝向第二车架的尾部偏离,操作者倾斜第一车架的方向与交通工具转动的方向一致,保证了身体的重力与转向时产生的离心力平衡,从而保证了操作者的安全性;另外这种转向方式更符合人的工程力学及身体直觉,能带给操作者更多的体验感和骑行乐趣,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若设置转向轴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朝向第一车架的前部偏离,则倾斜第一车架的方向与需要转向的方向相反才能向需要转向的方向转向。不同的转向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转向轴指向第二车架尾部的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交通工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交通工具简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其它实施例中转向轴指向第一车架的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交通工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结合图1、图2和图3,一实施例的交通工具10包括第一车架100、第一车轮200、第二车架300、第二车轮400及转向轴500。
第一车架100用于转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车架100具有转向操控部110、车轮安装部120及导向部130。
转向操控部110设在导向部130的一端。转向操控部110设有把手140。把手140与转向操控部110固定连接,以用于操控转向。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它自动控制导向的机构操控转向操控部110。
车轮安装部120位于转向操控部110的下方。车轮安装部120为岔开的结构,以用于安装第一车轮200。
导向部130的另一端与转向轴500限位连接。所述限位连接是指导向部130与转向轴500的连接部位相对于转向轴500位置固定。可理解,当转向轴500上具有多级可调的用于与导向部130的连接位时,只要在每个连接位上,导向部130与转向轴500的连接部位相对于转向轴500位置固定也属于上述限位连接。导向部130与转向轴500的限位连接用于限制导向部130相对于转向轴500在水平方向转动。
在交通工具10行进时(若是可折叠结构,是指在展开状态下的行进),转向操控部110、车轮安装部120及导向部130之间的位置均相对固定。转向操控部110、车轮安装部120及导向部130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多根连接杆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构成。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车架100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面所述,只要第一车架100能够用于安装第一车轮200,并与转向轴500限位连接即可。
第一车轮200设在第一车架100上且能够相对于第一车架100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车轮200的转动平面相对于转向操控部110、车轮安装部120及导向部130的位置固定不变,从而第一车轮200相对第一车架100不可转向,也即与传统的通过水平转动第一车轮200转向的方式不同,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10不可通过传统的水平转动第一车轮200来转向。
本实施例的第一车轮200有一个。第一车轮200可转动安装在第一车架100的车轮安装部120。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车轮200在第一车架100上的安装方式不限于上面所述,车轮安装部120也不限于岔开的结构。第一车轮200的数量也不限于一个,如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等,多个第一车轮200之间可通过可变形的连杆结构连接,在倾斜转向时,该连接结构可变形,如可以从长方形变形为非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等。
第二车架300用于供操作者站立或坐骑。对于可以坐骑的交通工具,可以在第二车架300上设置臀部支撑组件。该臀部支撑组件可以与第二车架300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与第二车架300可折叠式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车架300包括主体部310及连接部320。连接部320与主体部310之间呈呈锐角或垂直设置。优选的,连接部320与主体部310之间呈锐角设置,如5°~85°的锐角。更优选的,连接部320与主体部310之间的夹角为10°~40°。通过设置与主体部310呈一定夹角设置的连接部320,便于转向轴500安装。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车架300不限于采用主体部310与连接部320的结构设置,也可以只有该主体部310,此时可认为主体部310与连接部320呈0°夹角设置。
第二车轮400设在第二车架300的主体部310上且可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车轮400有两个,两个第二车轮400与一个第一车轮200构成三轮车式结构。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车轮400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如也可以只有一个,或者三个或三个以上等。
第一车轮200与第二车轮400的总数量优选为至少三个,也可以为两个,对于总数量为两个,第一车轮200与第二车轮400至少其中一个的轮宽较大,以便于在转向时形成稳定支撑。
转向轴500可转动设在第二车架300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轴500与第二车架300的连接部320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轴承的转动平面与连接部320平行,转向轴500的轴向与连接部320及轴承的转动平面垂直设置。
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转向轴500也不限于通过轴承与第二车架300可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轴500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朝向第二车架300的尾部偏离。优选的,转向轴500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为锐角,如在5°~85°之间。更进一步优选的,转向轴500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为10°~40°。该夹角设置使得在第一车架100与第二车架300通过转向轴500连接后,第一车架100通过转向轴500能够相对于第二车架300倾斜,并且当操作者需要转向时,可将第一车架100相对于第二车架300倾斜,就能同步带动第一车轮200倾斜和转向,并能够经由转向轴500同步带动第二车架300及第二车轮400向与第一车轮200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偏转,使第二车轮400的行进方向偏离原方向,与第一车轮200配合进行转向。由于在转向时,第二车轮400也配合发生转向,不再局限于通过第一车轮200转向,因此所需的转弯半径小。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经过研究发现,通过上述转向轴500及相应的夹角设置,在引起第二车架300与第二车轮400向与第一车轮200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偏转时,随着转向的进行,由于转向轴500相对第二车架300的转动,第一车架100及第一车轮200也随后被带动向所需的转向方向偏转,即第一车架100及第一车轮200由相对第二车架300倾斜逐渐变为相对于第二车架300发生水平方向上的转向转动,直至第一车架100复位为竖直。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当转向轴500的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朝向第一车架100时,通过与上述类似的转向轴500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设置,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实现转向,不同的是,在转向操作时,需要以与转向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第一车架100。该种转向方式,可应用在一些趣味车中,以使操作者体验不同的转向感受。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轴500位于该交通工具10的第一车轮200和第二车轮400之间,便于操作者倾斜第一车架10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交通工具10还包括控制装置(图未示)、警示装置(图未示)、照明装置(图未示)、无线通讯装置(图未示)、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图未示)及驱动装置(图未示)。控制装置、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及驱动装置设在第一车架100和/或第二车架300上。控制装置、可充电的供电组件与驱动装置电性连接。照明装置、警示装置及无线通讯装置与控制装置及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分别电性连接。警示装置可以为LED尾灯、转向灯等。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可以为但不限于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铅酸电池或镍氢电池等。驱动装置与第一车轮200和/或第二车轮400连接以驱动相应的车轮转动。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该交通工具10还可以为脚踏式驱动方式等。
上述交通工具10的第一车轮200的转动平面与第一车架100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第一车轮200相对第一车架100不可转向,即不能通过水平旋转第一车轮200的方式实现转向。第一车架100与第二车架300之间可转动连接,操作者在需要转向时,可以通过倾斜第一车架100,使第一车轮200的行进方向和第二车轮400的行进方向不一致,并且第二车轮400的偏离方向刚好与第一车轮200的行进方向可以转向配合,从而转向半径小,操作者可轻松、便捷地实现转向。上述交通工具10具有安全、易于操作、结构简单、成本低、转弯半径小等优点。
进一步,通过设置转向轴500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朝向第二车架300的尾部偏离,且转向轴500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优选为锐角,操作者倾斜第一车架100的方向与交通工具10转动的方向一致,保证了身体的重力与转向时产生的离心力平衡,从而保证了操作者的安全性;另外这种转向方式更符合人的工程力学及身体直觉,能带给操作者更多的体验感和骑行乐趣,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不限于整个第一车架100相对于与第二车架可倾斜或可转动,只要第一车架100靠近转向轴500的一端与第二车架300靠近转向轴600的一端能够相对转动,并且第一车轮200与第二车轮400的行进方向不同,实现同步配合转向即可,相应地,当第一车架100靠近转向轴500的一端与第二车架300靠近转向轴500的一端在同一方向时,交通工具10直线行进;第一车架100靠近转向轴500的一端与第二车架300靠近转向轴500的一端在围绕转向轴500转动而不在同一方向时,第一车架100带动第一车轮200偏转,并能够经由转向轴500同步带动第二车架300及第二车轮向400与第一车轮200的转向方向相反的方向偏转,使第二车轮400的行进方向偏离原方向,以与第一车轮200配合进行转向。
此外,可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转向方式与传统的水平转动车把手带动第一车轮转向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本文所述“固定”是指各部件之间位置相对固定,包括采用焊接、螺纹连接等固定方式固定,也包括在多级可调状态下的某一级状态下各部件的位置相对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车架、第一车轮、第二车架、第二车轮和转向轴;所述第一车轮设在所述第一车架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车架转动;所述第二车轮设在所述第二车架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车架转动;所述第一车轮的转动平面与所述第一车架的位置相对固定,用于使第一车轮相对第一车架不可转向;所述第一车架与所述第二车架通过所述转向轴连接;
所述第一车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在同一方向时,所述交通工具直线行进;所述第一车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围绕所述转向轴转动而不在同一方向时,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同时转向,并且所述第一车轮与第二车轮的行进方向不同,从而实现同步配合转向;
所述第二车架与所述转向轴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车架与所述转向轴限位连接且与所述转向轴的连接部位相对于所述转向轴位置固定,所述第一车架通过所述转向轴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车架倾斜和转动;
当将所述第一车架相对于所述第二车架倾斜时能同步带动所述第一车轮倾斜并转向,并能够经由所述转向轴同步带动所述第二车架及所述第二车轮向与所述第一车轮的转向方向相反的方向偏转,使所述第二车轮的行进方向偏离原方向,以与所述第一车轮配合进行转向;
所述第一车架具有转向操控部、车轮安装部及导向部,所述转向操控部设在所述导向部的一端,所述导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轴限位连接,所述车轮安装部位于所述转向操控部的下方;
所述第二车架包括主体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呈锐角或垂直设置;所述转向轴与所述连接部可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所述连接部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车架上设有臀部支撑组件,用于供操作者乘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向所述第二车架的尾部偏离或向所述第一车架的前部偏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的度数为5°~8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与所述第二车架之间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所述轴承的转动平面垂直。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安装在所述车轮安装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操控部设有把手。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位于所述第一车轮与所述第二车轮之间。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轮设在所述主体部上。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与所述第二车轮的总数量不小于3个。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及驱动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所述可充电的供电组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车轮和/或所述第二车轮连接以驱动相应的车轮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警示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及所述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分别电性连接的照明装置和/或与所述控制装置及所述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分别电性连接的无线通讯装置。
CN201610509307.3A 2016-06-29 2016-06-29 交通工具 Active CN1075394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09307.3A CN107539401B (zh) 2016-06-29 2016-06-29 交通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09307.3A CN107539401B (zh) 2016-06-29 2016-06-29 交通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9401A CN107539401A (zh) 2018-01-05
CN107539401B true CN107539401B (zh) 2023-11-03

Family

ID=60965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09307.3A Active CN107539401B (zh) 2016-06-29 2016-06-29 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39401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5893A (en) * 1993-06-29 1996-01-23 Summers; Thomas W. Vehicle
CN1805724A (zh) * 2003-06-11 2006-07-19 库德哈拉公司 助力车辆
CN201002682Y (zh) * 2007-01-23 2008-01-09 美国锐哲有限公司 由使用者侧向移动驱动前行的滑行车
CN101203414A (zh) * 2005-05-31 2008-06-18 荷兰布瑞克斯西玛斯公司 自平衡车辆
JP2011046273A (ja) * 2009-08-27 2011-03-10 Equos Research Co Ltd 車両
CN202641974U (zh) * 2012-06-21 2013-01-02 侯志谦 一种含有转向平衡器的三点轮式车
CN103204217A (zh) * 2013-04-24 2013-07-17 上海大学 手驱动脚控制三轮代步器
CN103387028A (zh) * 2012-07-19 2013-11-13 亚伯拉罕·尼诺·瑞森伯格 机动车
CN104044675A (zh) * 2014-07-03 2014-09-17 上律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转向的滑板车
TWM503368U (zh) * 2015-03-10 2015-06-21 Yu Long Star Co Ltd 電動三輪車轉向結構
WO2015166456A1 (es) * 2014-04-30 2015-11-05 Universidad Eafit Vehículo propulsado de tres puntos de contacto con un mecanismo frontal basculante para dirección trasera
CN205998050U (zh) * 2016-06-29 2017-03-08 广州道动新能源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15233C2 (nl) * 2000-05-18 2001-11-20 Brinks Westmaas Bv Kantelvoertuig voorzien van zwenkbare achterwielen.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5893A (en) * 1993-06-29 1996-01-23 Summers; Thomas W. Vehicle
CN1805724A (zh) * 2003-06-11 2006-07-19 库德哈拉公司 助力车辆
CN101203414A (zh) * 2005-05-31 2008-06-18 荷兰布瑞克斯西玛斯公司 自平衡车辆
CN201002682Y (zh) * 2007-01-23 2008-01-09 美国锐哲有限公司 由使用者侧向移动驱动前行的滑行车
JP2011046273A (ja) * 2009-08-27 2011-03-10 Equos Research Co Ltd 車両
CN202641974U (zh) * 2012-06-21 2013-01-02 侯志谦 一种含有转向平衡器的三点轮式车
CN103387028A (zh) * 2012-07-19 2013-11-13 亚伯拉罕·尼诺·瑞森伯格 机动车
CN103204217A (zh) * 2013-04-24 2013-07-17 上海大学 手驱动脚控制三轮代步器
WO2015166456A1 (es) * 2014-04-30 2015-11-05 Universidad Eafit Vehículo propulsado de tres puntos de contacto con un mecanismo frontal basculante para dirección trasera
CN104044675A (zh) * 2014-07-03 2014-09-17 上律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转向的滑板车
TWM503368U (zh) * 2015-03-10 2015-06-21 Yu Long Star Co Ltd 電動三輪車轉向結構
CN205998050U (zh) * 2016-06-29 2017-03-08 广州道动新能源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9401A (zh) 2018-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4559B (zh) 倒立摆型移动体
CN104859770A (zh) 可变形的自平衡电动两轮车
CN105365965B (zh) 一种自平衡和骑行两用的电动车
US9493205B2 (en) Tricycle with foldable double-wheel assembly
US20170203801A1 (en) Modular electric vehicle
CN203996652U (zh)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其组装车架
US20180326294A1 (en) Compactable foot-deck-based vehicle
CN104071275A (zh)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其组装车架
US10457325B2 (en) Omnidirectional vehicle
CN104271434A (zh) 具有姿势控制功能的车辆
CN106080911A (zh) 折叠式滑板车
CN106080908B (zh) 集成自平衡独轮车的电动自行车
CN105857474B (zh) 滑板车
CN205998050U (zh) 交通工具
CN205872315U (zh) 折叠式滑板车
CN107628174A (zh) 全向球轮驱动无车把自平衡自行车
CN107539401B (zh) 交通工具
CN207257871U (zh) 全向球轮驱动无车把自平衡自行车
CN107539408B (zh)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CN205872314U (zh) 一种可折叠叉式结构及折叠式滑板车
TWI622518B (zh) Intelligent electric balance car and its intelligent control device
CN203581275U (zh) 身体操控转向滑板车
CN205906155U (zh) 带有协调稳定装置的电动滑板车
CN108945217A (zh) 一种可在中部转向的交通工具
CN103950490A (zh) 联杆操纵后轮转向电动三轮助力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30

Address after: 510000 No. 31 Kefeng Road,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South China New Material Innovation Park G2 Building 318, No. 31 Kefeng Road, Science City,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PANGU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