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2870B - 热交换器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2870B
CN107532870B CN201680023056.6A CN201680023056A CN107532870B CN 107532870 B CN107532870 B CN 107532870B CN 201680023056 A CN201680023056 A CN 201680023056A CN 107532870 B CN107532870 B CN 1075328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inner tube
water
insertion body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30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2870A (zh
Inventor
小石原一贵
町田和彦
山冈由树
青柳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2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2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6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 F28F13/12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by creating turbulence, e.g. by stirring, by increasing the force of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helically coi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spirally coi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 F28D7/10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consisting of two coaxial conduits or modules of two coaxia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1/00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28F21/06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of plastics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至少将压缩机、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蒸发器环状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和控制装置,具有使蒸发器的结霜融化的除霜运转模式,热交换器具有:内管,在内管中流动水;***到内管中的***体;和设置在内管的外周的外管,在外管中流动制冷剂,***体具有轴部和形成在轴部的外表面的螺旋状突出部,水在由内管的内表面、轴部和螺旋状突出部形成的螺旋状流路中流动,制冷剂与水的流动方式为相向流,***体为树脂制。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紧凑且经济性好、品质性能和热交换性能高的热交换器和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流体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这种热交换器,提案有将水管和制冷剂管二重螺旋状卷绕而成的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提案有在水管上卷绕制冷剂管的热交换器(例如专利文献2)。
装载有这种热交换器的热泵热水器,主要是在夜间花费一定的时间烧开水的装置,在烧热运转时,流过该热水器所具有的热交换器的水的流速比较小。
因此,流过热交换器的水流是层流,所以为了提高作为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必须搅乱水流来提高水方面的传热性能。
图11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热交换器的概要图(局部截面图)。图12是表示图11的热交换器的截面的放大图。
热交换器201包括:水管202;和相对于1根水管202设置的1 根以上的制冷剂管203。水管202通过螺旋卷绕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制冷剂管203在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水管202的外周以规定的间距螺旋卷绕。而且,制冷剂管203至少一处以上遍及水管202的大致全长接合。流过水管202的水的流动方向,是与流过制冷剂管203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
通过如上所述水管202螺旋状卷绕,离心力对流过水管的水起作用,在与管轴垂直的截面内产生如图12记载的箭头那样的二次流。在此,对流过螺旋状流路的水起作用的离心力的大小,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下式(1)表示。
式(1)中,F表示离心力,M(M=V×ρ)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表示密度,v表示旋转速度,r表示旋转半径。
根据式(1)可知,越是温度低密度大的流体越是大的离心力起作用,并且朝向螺旋状流路的外侧。因此,传热面上的水与制冷剂的温差扩大,传热被促进。
因此,即使水流为层流也会因二次流而改善与主流垂直的截面内的温度场,所以与将水管和制冷剂管接合而成的直管状的热交换器相比能够大幅提高传热性能。
图13是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现有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图。
热交换器301包括:具有直线部的水管302;和相对于1根水管 302设置的1根以上的制冷剂管303。制冷剂管303卷绕在水管302上,在水管302的内部作为传热促进机构***有扭转带。
像这样,通过在水管中***扭转带来产生旋转流,搅乱水方面的流动,从而提高传热性能。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是将管螺旋状地卷绕来形成热交换器,所以根据管的材质和管径、壁厚,有可能水管变得扁平或压弯。
因此,考虑到扁平导致的变薄需要增大水管的壁厚,为了不发生压弯需要增大螺旋管的曲率直径D。这导致成本上升,并且会增大热交换器的体积。而且,具有离心力所致的二次流的传热促进效果变小的问题。
另外,如果将管的卷绕间距取得较大则能够减少压弯的风险,但是会成为死空间多的冗长的热交换器,也具有热交换器的体积不必要地变大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用由扭转带产生的旋转流来改善传热面附近的温度分布,但离传热面的距离最远的水管的中心轴上的温度分布的改善效果比传热面附近小。
即,在水管的中心轴上会形成传热贡献小的死水区域。另外,如果为了减少死水区域而缩小水管的管径,则水压损会变得过大,水输送泵的动力变大。由此,具有装载有热交换器的设备的日常运转成本增加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051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5014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且经济性好、品质性能和热交换性能高的热交换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包括:内管,在该内管中流动第一流体;***到内管中的***体;和设置在内管的外周的外管,在该外管中流动第二流体。***体包括轴部和形成在轴部的外表面的螺旋状突出部。第一流体在由内管的内表面、轴部和螺旋状突出部形成的螺旋状流路中流动。
由此,第一流体所流动的螺旋状流路,能够由内管和具有螺旋状突出部的***体这两个部件形成,所以流路的形成不需要使内管卷绕。因此,不会使内管压弯或扁平,能够将管的壁厚做成必要的最小限度,从而能够提供经济性好的轻量的热交换器。
另外,能够将螺旋状流路的曲率直径设定得比现有技术小,所以能够提供二次流带来的传热促进效果大且紧凑的热交换器。
而且,第一流体离传热面的最长距离,由***体的轴径和螺旋状突出部的突出部高度决定。由此,流路截面积能够通过变更螺旋状突出部的间距而使其成为水输送泵能够允许的水压损。因此,能够提供在水压损的限制范围内大幅减小了死水区域的热交换性能高的热交换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紧凑且经济性好、品质性能和热交换性能高的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外管的流体的流动的立体图。
图2B是表示该热交换器的内管的流体的流动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部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该螺旋状圆管内的热传递率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体的外观图。
图5B是图5A的B部的放大图。
图6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截面图。
图6B是图6A的C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接头和***体的立体图。
图8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详细截面图。
图9是表示该***体前端宽度与热交换能力的关系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现有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热交换器的截面的放大图。
图13是现有的另一热交换器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发明的热交换器包括:内管,在该内管中流动第一流体;***到内管中的***体;和设置在内管的外周的外管,在该外管中流动第二流体。***体包括轴部和形成在轴部的外表面的螺旋状突出部。第一流体在由内管的内表面、轴部和螺旋状突出部形成的螺旋状流路中流动。
由此,第一流体所流动的螺旋状流路,能够由内管和具有螺旋状突出部的***体这两个部件形成,所以不会使内管压弯或扁平,能够提供将管的壁厚做成必要的最小限度的经济性好且轻量的热交换器。
另外,能够将螺旋状流路的曲率直径设定得比现有技术小,所以能够提供二次流带来的传热促进效果大且紧凑的热交换器。
而且,第一流体离传热面的最长距离,由***体的轴径和螺旋状突出部的突出部高度决定,流路截面积能够设计成为水输送泵能够允许的水压损,因此,能够提供在水压损的限制范围内大幅减小了死水区域的热交换性能比现有技术高的热交换器。
第二发明特别是在第一发明中,外管的卷绕方向与螺旋状突出部的螺旋方向为相同方向,并且,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式为相向流。
由此,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能够以相向流动进行热交换,所以能够提供热交换性能高的热交换器。
第三发明特别是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外管配置在内管的外周且螺旋状流路的相向部。
由此,在热交换器的大致整个区域,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所以能够提供热交换性能更高的热交换器。
第四发明特别是在第一~第三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具有分别固定内管、***体的接头。
由此,不论设置状态(纵置、横置、斜置)如何,内管中的具有螺旋状突出部的***体的配置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能够提供设置自由度提高了的热交换器。
第五发明特别是在第一~第四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螺旋状突出部具有与内管接触的多个突起,多个突起沿轴向连续地排列。
由此,在除了突起部之外的螺旋状突出部与内管之间产生间隙,除了螺旋状流路,还形成有沿热交换器的轴向连通的流路。其结果是,能够利用二次流来对流动进行搅拌,并且在作用于第一流体的离心力大的大流量时增加流过该间隙的第一流体的旁通量。
因此,即使在大流量时也能够抑制热交换器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输送第一流体的输送泵所需的动力变少,所以设备的节能性提高。
另外,在第一流体的流入温度高的情况下,需要增加第一流体的流量以使得第一流体的流出温度不会异常变高。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加用同样扬程的泵能够输送的流量,所以能够确保将第一流体的流出温度限制在规定的温度以下的充足的流量,设备的可靠性提高。
第六发明特别是在第一~第五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当螺旋状突出部的前端宽度为t1,根部宽度为t2时,满足t1<t2的关系。
由此,能够扩大内管与***体2之间形成的螺旋状流路所流动的第一流体向在外管的内部流动的第二流体去的传热面积,所以能够提供热交换性能高的热交换器。
第七发明是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包括:至少将压缩机、第一~第六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蒸发器环状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和控制装置,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使蒸发器的结霜融化的除霜运转模式,***体是树脂制的。
通过使第一流体的流路的一部分用比热比金属大的树脂形成,热交换器的蓄热量增加,能够在除霜时从热交换器利用更多的热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结束除霜运转,提高设备的除霜性能。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1的概略图(局部截面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1包括:内管1;以与内管1的外表面紧贴的方式呈螺旋状卷绕的外管3;和***到内管1的内部的***体2。***体2由***体轴部21和螺旋状突出部22构成。
而且,外管3的螺旋状的卷绕方向与螺旋状突出部22的螺旋方向是相同方向,另外,卷绕间距也相同。
对于如上构成的热交换器,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11是作为第一流体的水和作为第二流体的二氧化碳经由内管1和外管3进行热交换的结构。
热交换器11中,水流动的流路,是由内管1的内表面、***体轴部21的外表面、和相邻的螺旋状突出部22形成的螺旋状流路,由内管1和***到内管1的***体2这两个部件形成。
因此,不需要为了形成该水流路而进行弯折加工,所以内管1不会变得压弯、扁平,能够将内管1的壁厚做成基于设计思想(考虑到耐压的壁厚+腐蚀量)的最小壁厚。由此,能够提供经济性好的轻量的热交换器。
接着,对螺旋状流路的曲率直径D和管内的热传递率进行说明。
关于像螺旋管那样弯折的圆管内扩展的区域的热传递率,在日本机械学会传热工学资料修改第五版中如下所示。
此处,Nu表示努塞尔特数,Pr表示普朗特数,Re表示雷诺数。而且,D是螺旋状流路中心轴的曲率直径,d是管的等效直径。图4表示用上述式(3)计算雷诺数Re=2000、水温40℃的条件下使(d/D) 变化时的努塞尔特数Nu。纵轴表示努塞尔特数Nu,横轴表示d/D。
根据上述式(2)、式(3)和图4可知,在同样雷诺数、同样普朗特数下,管的等效直径d越大或者曲率直径D越小,圆管内的努塞尔特数越大。
即,管内的热传递率变高,所以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提高。现有的热泵热水器中装载的与专利文献1类似的热交换器的(d/D)为0.2 以下。与之相对地,本发明的热交换器11用两个部件构成螺旋状流路,所以能够使水流动的螺旋状流路的曲率直径D比现有技术大幅缩小。因此,(d/D)变大,二次流带来的搅拌效果增加。由此,能够提供传热促进效果提高并且紧凑的热交换器。
图2A和图2B是表示流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11 的流体的流动的立体图。
作为第一流体的水,在由内管1的内表面、***体轴部21的外表面、和相邻的螺旋状突出部22形成的螺旋状流路中流动。***体2的螺旋状突出部22与卷绕方向,其间距是同步的,作为在螺旋状流路的相向部卷绕的外管3的内部中流动的第二流体的二氧化碳和作为第一流体的水进行热交换。
在此,在内管1与***体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中流动的水与在外管3的内部流动的二氧化碳,流动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如图2A和图 2B所示,能够遍及热交换器11的大致整个区域以相向流动进行热交换,能够提供高效率的热交换器。
另外,可以不是卷绕的外管3的所有部位都卷绕在螺旋状流路的相向部上,只要在装载其的设备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范围即可。另外,具有多根供第二流体流动的外管3,交替地卷绕在螺旋状流路的相向部上。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1的截面图。热交换器的水流路由内管1和***体2两个部件构成,所以离水侧传热面的最长距离,能够根据***体轴部21的直径a和螺旋状突出部22的突出部高度th设计。
另外,流路截面积S能够通过变更***体2的螺旋状突出部22的卷绕间距P来设计,以成为设备中输送水的水输送泵能够允许的水压损。由此,能够在水压损制约范围内大幅减小死水区域。在此,***体轴部21的直径a和螺旋状突出部22的突出部高度th,优选设计成在下式(4)的范围内,热交换性能满足规定的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作为水流路的螺旋状流路的流路截面形成为由内管1的内表面、***体轴部21和螺旋状突出部22 形成的矩形截面,与截面为圆形的情况相比更容易产生漩涡,二次流的效果变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用内管1和具有螺旋状突出部 22的***体2这两个部件构成水流路,不使内管1卷绕就能够形成螺旋流路。由此,能够提供使内管1的壁厚为必要最小限度的轻量且经济性优秀的热交换器。
另外,相比现有技术能够大幅减小螺旋状流路的曲率直径D,所以能够提供紧凑且传热性能高的热交换器。
而且,离水侧流路的传热面的最长距离,能够用***体轴部21的直径a和螺旋状突出部22的突出部的高度th来设计,流路截面积S 能够通过变更螺旋状突出部22的卷绕间距P来设计以使得水压损处于限制内。由此,能够提供在水压损的限制范围内大幅减小了死水区域的传热性能高的热交换器。
(实施方式2)
图5A和图5B是本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1的***体2的螺旋状突出部22的放大图。图6A和图6B是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截面图。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接头和***体的立体图。
其中,对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如图5B所示,在构成本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1的***体2的螺旋状突出部22的外表面,沿热交换器11的轴向、即***体2的轴向设置有连续排列的突起25。另外,如图7所示,***体2的轴向的端部为凸部23,接头4具有与***体2的端部的凸部23嵌合的凹部 24。
***体2将***体2的轴向的端部的凸部23与接头4的凹部24 嵌合,螺旋状突出部22的外表面的突起25以与内管1接触的方式被固定。
另外,关于***体2与接头4的嵌合部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2 中为凸部和凹部,但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嵌合的任意形状。
对于如上构成的热交换器,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除突起25之外的螺旋状突出部22与内管1之间产生间隙,所以除了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螺旋状流路,还形成有沿热交换器11的轴向、即***体2的轴向连通的流路(旁通流路50)。
本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1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形成于内管 1与***体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流动的作为第一流体的水,与作为第二流体的在外管3的内部流动的二氧化碳,经由内管1和外管3以相向流动进行热交换。
在此,在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流入水温度高的情况下,被加热的水在热交换器11内有可能沸腾,所以增加输送到热交换器11的水的流量,以将流出热水温度调整为规定的温度以下。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热交换器,是使管卷绕来形成螺旋状流路,所以与直线上流路相比流路长度较长。因此,大流量时热交换器的水压损变大,所以存在输送水的设备的泵动力变得过大而有损设备的节能性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热交换器11的水压损超过泵的输送能力的情况下,无法将流出热水温度限制在规定的温度以下,存在有损设备的可靠性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1,在螺旋状流路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在除了内管1和突起25之外的内管1的内表面与螺旋状突出部22之间具有沿热交换器11的轴向、即***体2的轴向连通的旁通流路50。
因此,在利用二次流搅拌水流同时,增加在作用于水的离心力大的大流量时在热交换器11的轴向即***体2的轴向上连通的流路中流动的水的旁通量。
因此,相比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热交换器,能够抑制大流量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输送泵所需的动力变少,所以设备的节能性提高。
另外,能够抑制水压损的增加,增加用同样扬程的泵能够输送的流量,所以能够确保将流出的水的出热水温度限制在规定的温度以下的充足的流量,设备的可靠性提高。
而且,接头4采用了与***体2嵌合,将内管1从外方覆盖且用***销5等紧固体来固定的结构(参照图1),***体2和内管1的位置被固定。由此,不论设置状态(纵置、横置、斜置)如何,都能够确保在螺旋状突出部22与内管1之间沿热交换器11的轴向即***体2 的轴向连通的流路。
因此,能够提供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并且设置自由度提高的热交换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2中,在***体2的螺旋状突出部22的外表面具有沿热交换器11的轴向连续排列的突起25,以突起25与内管1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用接头4固定内管1、***体2。由此,除了螺旋状流路,还在热交换器11的轴向上形成流路,所以能够提供即使在流过热交换器11的水为大流量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水压损的增加的热交换器11。由此,装载有本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11的设备的节能性提高。
另外,即使在没有突起25的情况下,也通过使接头4采用与***体2嵌合,将内管1从外方覆盖且用紧固体来固定的结构(参照图5A),不论设置状态(纵置横置、斜置)如何,都能够确保在螺旋状突出部22与内管1之间沿热交换器11的轴向即***体2的轴向连通的流路(旁通流路50)。由此,通过将螺旋状突出部22与内管1之间设定在适当的距离,能够提供抑制水压损的增加并且设置自由度提高的热交换器 11。
(实施方式3)
图8是本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截面图。其中,对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体2的螺旋状突出部22的前端宽度t1与根部宽度t2的关系为t1<t2。
对于如上构成的热交换器,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记载。
本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11也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在形成于内管1与***体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流动的作为第一流体的水,与作为在外管3的内部流动的作为第二流体的二氧化碳,经由内管1和外管3以相向流动进行热交换。
热交换器11的在形成于内管1与***体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流动的作为第一流体的水,向在外管3的内部流动的作为第二流体的二氧化碳的传热面的宽度L,如图8所示,为从螺旋状突出部22的螺距P 减去螺旋状突出部22的前端宽度t1,即P-t1。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体2的螺旋状突出部22的形状构成为t1<t2。由此,能够维持与像实施方式1的图3所示那样的螺旋状突出部22的厚度固定的情况同样的水侧流路截面积S,同时相比螺旋状突出部22的厚度固定的情况,能够扩大在形成于内管1与***体 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流动的作为第一流体的水向在外管3的内部流动的作为第二流体的二氧化碳的传热面的宽度L。
即,在形成于内管1与***体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流动的作为第一流体的水,向在外管3的内部流动的作为第二流体的二氧化碳的传热面积扩大,所以能够提供热交换性能更高的热交换器。
图9表示将形成于内管1与***体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的长度和水侧流路截面积S固定、即水侧压力损失同等条件下的***体突出部前端宽度t1与热交换能力Q的关系。
根据图9可知,螺旋状突出部22的前端宽度t1越小,在形成于内管1与***体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流动的作为第一流体的水向在外管3 的内部流动的作为第二流体的二氧化碳的传热面积扩大。由此,热交换能力提高。
另外,螺旋状突出部22的根部形状为了抑制根部的二次流的剥离、降低水侧压力损失,可以为R形状。由此,能够减小涡旋所致的水的摩擦损失,所以能够提高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和装载其的设备的能量效率。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3中,***体2的螺旋状突出部22的前端宽度t1与根部宽度t2的关系为t1<t2。由此,不变更水侧流路条件(形成于内管1与***体2之间的螺旋状流路的长度和水侧流路截面积S)、即处于水侧压力损失同等条件下,能够使在形成于内管1与***体2 之间的螺旋状流路流动的作为第一流体的水向在外管3的内部流动的作为第二流体的二氧化碳的传热面的长度。其结果是,能够扩大传热面积,所以能够提供热交换性能高的热交换器。
(实施方式4)
图10是本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
其中,对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图10是例如装载于热泵热水器的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101、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中记载的热交换器11的散热器102、作为电子膨胀阀的减压装置103、和蒸发器104,将它们连接成环状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5。
制冷剂回路包括检测从蒸发器10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蒸发器出口温度检测单元107,制冷循环装置具有控制装置110和除霜运转模式。
在制冷剂回路105中封入有作为制冷剂的二氧化碳,压缩机101 运转时,高压侧以超临界状态运转。
另外,构成散热器102(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热交换器11)的具有螺旋状突出部22的***体2,为比热比金属大的树脂制。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以下说明其动作和作用。
当压缩机101运转时,被高压压缩而排出的制冷剂,被送到散热器102,与由水输送泵113通过入水配管111送来的低温水进行热交换而散热。由此加热后的低温水变成高温水,通过出热水配管112,被送到贮热水容器(未图示)而作为高温的热水贮热水。
从散热器102流出的制冷剂,被供给到减压装置103进行减压膨胀后,被送到蒸发器104,与由风机106导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而气化。气化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101。
接着,对热泵热水器的除霜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当以外部空气温度低的状态进行贮热水运转时,蒸发器104着霜,蒸发器104的热交换能力会大幅降低。
于是,控制装置110对附着于蒸发器104的霜进行除霜,进行使蒸发器104的热交换能力恢复的除霜运转动作。除霜运转动作在蒸发器104上附着霜,由蒸发器出口温度检测单元107检测出的温度低于规定的温度时执行。以下,对除霜运转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控制装置110使对散热器102送水的水输送泵113和风机 106停止,减小减压装置103的流路阻力。由压缩机101压缩后的高温的制冷剂,通过散热器102和减压装置103,流入到蒸发器104,用制冷剂所具有的热进行除霜后,被吸入到压缩机101。
然后,当由蒸发器出口温度检测单元107检测出的温度高于规定的温度时,除霜运转动作结束,进行烧热运转。
在该除霜运转时,除了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的热量,还有效利用散热器102中积蓄的热量来对蒸发器104进行除霜。
通过使作为散热器102的流路的一部分的***体2采用比热比金属大的树脂,散热器102的蓄热量增加,能够在除霜时从散热器102 利用更多的热量。由此,能够在短时间结束除霜运转,提高设备的除霜性能。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具有螺旋状突出部22的***体2 采用树脂制(PPS),但PPS以外的树脂或比热大的材料也能够期待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中,在外管3中流动的制冷剂采用二氧化碳,但采用烃类、HFC类(R410A等)制冷剂、或它们的替代制冷剂也能够期待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不仅以上的各个实施方式,以上的各个实施方式的组合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交换器,能够提供一种紧凑且经济性好、品质性能和热交换性能高的热交换器。因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装载有在流体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 内管
2 ***体
3 外管
4 接头
5 止动环(***销)
11 热交换器
21 ***体轴部
22 螺旋状突出部
23 凸部
24 凹部
25 突起
50 旁通流路
101 压缩机
102 散热器
103 减压装置
104 蒸发器
105 制冷剂回路。

Claims (6)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至少将压缩机、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蒸发器环状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和
控制装置,
具有使所述蒸发器的结霜融化的除霜运转模式,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
内管,在所述内管中流动水;
***到所述内管中的***体;和
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周的外管,在所述外管中流动制冷剂,
所述***体具有轴部和形成在所述轴部的外表面的螺旋状突出部,
所述水在由所述内管的内表面、所述轴部和所述螺旋状突出部形成的螺旋状流路中流动,
所述制冷剂与所述水的流动方式为相向流,
所述***体为树脂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中,所述外管的卷绕方向与所述螺旋状突出部的螺旋方向为相同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中,所述外管配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周且所述螺旋状流路的相向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分别固定所述内管、所述***体的接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螺旋状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内管接触的多个突起,
所述多个突起沿轴向连续地排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螺旋状突出部的前端宽度为t1,根部宽度为t2时,满足t1<t2的关系。
CN201680023056.6A 2015-04-28 2016-04-05 热交换器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7532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1026 2015-04-28
JP2015-091026 2015-04-28
PCT/JP2016/001909 WO2016174826A1 (ja) 2015-04-28 2016-04-05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2870A CN107532870A (zh) 2018-01-02
CN107532870B true CN107532870B (zh) 2019-08-30

Family

ID=57199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3056.6A Active CN107532870B (zh) 2015-04-28 2016-04-05 热交换器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290854B1 (zh)
JP (1) JP6687022B2 (zh)
CN (1) CN107532870B (zh)
WO (1) WO20161748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89860A1 (ja) * 2017-04-13 2018-10-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水冷媒熱交換器及び水熱交換器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WO2019087311A1 (ja) * 2017-10-31 2019-05-09 学校法人上智学院 放熱装置
WO2019130386A1 (ja) * 2017-12-25 2019-07-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及び熱交換器
JPWO2019167136A1 (ja) * 2018-02-27 2020-08-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7012204B2 (ja) * 2018-12-06 2022-0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給湯機
JP7129602B2 (ja) * 2019-05-31 2022-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336634B2 (ja) * 2019-11-22 2023-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温水生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8370A (ja) * 2001-01-30 2002-08-14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
JP2010127610A (ja) * 2008-12-01 2010-06-10 Atago Seisakusho:Kk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09368C1 (de) * 1999-03-03 2000-08-10 Hde Metallwerk Gmbh Wärmetauscherrohr
JP2002162175A (ja) * 2000-11-22 2002-06-07 Sunpot Co Ltd 二重管式熱交換器
JP2003329376A (ja) * 2002-05-13 2003-11-19 Atago Seisakusho:Kk 2重管式熱交換器
CN100451531C (zh) * 2005-03-25 2009-01-14 清华大学 一种热水器换热管
JP4805179B2 (ja) * 2007-02-05 2011-11-02 株式会社コロナ 水冷媒熱交換器
JP2008292107A (ja) * 2007-05-28 2008-12-0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熱交換器、熱交換システム及び熱交換システムの施工方法
JP5141486B2 (ja) * 2008-10-03 2013-02-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温水システム
KR200459178Y1 (ko) * 2011-07-26 2012-03-22 최건식 이중관형 열교환파이프
JP5785883B2 (ja) * 2012-02-08 2015-09-3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2015034664A (ja) * 2013-08-08 2015-02-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地中設置式熱交換器及び地中設置式熱交換器用の螺旋状の空気案内部材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8370A (ja) * 2001-01-30 2002-08-14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器
JP2010127610A (ja) * 2008-12-01 2010-06-10 Atago Seisakusho:Kk 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2870A (zh) 2018-01-02
WO2016174826A1 (ja) 2016-11-03
EP3290854A4 (en) 2018-05-02
EP3290854A1 (en) 2018-03-07
JPWO2016174826A1 (ja) 2018-02-22
JP6687022B2 (ja) 2020-04-22
EP3290854B1 (en) 202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2870B (zh) 热交换器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EP2354743A2 (en) Double-pipe heat exchanger
US20140262185A1 (en) Heat Exchanger Containing Multiple Tubes,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JP2008069993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US20110168368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4006534A (zh) 供热水装置
CN104006533A (zh) 供热水装置
JP4699945B2 (ja) 渦巻き多段形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及び渦巻き多段形熱交換器
EP3191784B1 (en) Turbulators in enhanced tubes
JP4437487B2 (ja) 捩り管形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4063237B2 (ja) 熱交換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JP5929012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JP5785883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5898892B2 (ja) 中間熱交換器
JP2010255856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2006162165A (ja) 熱交換器
JP5566001B2 (ja) 二酸化炭素冷媒を使用したガスクーラー用内面溝付伝熱管
JP5540683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給湯機
CN207649173U (zh) 一种微通道管道换热器
JP5533328B2 (ja) 熱交換器
JP2010255857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KR101016696B1 (ko) 턴핀형 열교환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5760105B2 (ja) 給湯用熱交換器
JP2005188789A (ja) 二酸化炭素用伝熱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322856A (zh) 用于冰箱的冷凝器和具有其的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