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88942B - 扁平缝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扁平缝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88942B
CN107488942B CN201710432225.8A CN201710432225A CN107488942B CN 107488942 B CN107488942 B CN 107488942B CN 201710432225 A CN201710432225 A CN 201710432225A CN 107488942 B CN107488942 B CN 1074889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
feeding
belt
sewing machine
f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322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88942A (zh
Inventor
小田洋
高添秀一
佐藤邦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496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853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88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88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88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88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9/00Hem-stitch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10Electrical or electromagnetic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以在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不产生速度差的方式进行输送,不对被缝制物造成损伤。一种扁平缝缝纫机(10),其通过多个缝针(11)形成沿被缝制物(C)的进给方向的多根线迹,并且进行将跨越多个线迹之间的装饰线缝入的扁平缝制,扁平缝缝纫机(10)具有上进给带机构(50),该上进给带机构(50)具有:多个进给带,它们从上方与针板(12)上的被缝制物接触而向进给方向输送被缝制物;以及进给电动机(52),其成为进给动作的驱动源,上进给带机构的多个进给带具有:中央进给带(511),其相对于落针位置在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以及侧方进给带(512、513),其在该中央进给带的相邻处与被缝制物接触。

Description

扁平缝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扁平缝缝纫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扁平缝缝纫机,在针板上一边通过从针板下侧进出的进给齿、和从上方对针板上的被缝制物进行按压的布料压脚而在上下保持衣料的状态下进行输送,一边进行缝制。
但是,被缝制物的重叠的上侧的布料被布料压脚按压,下侧的布料直接与进给齿接触而进行进给,因此在上下的布料之间进给量产生差异,有可能在被缝制物发生松弛等而发生缝制品质的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正在对将上下进给缝纫机的进给机构转用于扁平缝缝纫机的情况进行研究。
上下进给缝纫机具有下述构造,即,在针板上侧,沿进给方向进行往复的摆动的输送脚部和不进行摆动的压脚脚部交替地进行上下移动,在输送脚部下降的定时该输送脚部朝向进给方向下游侧进行摆动,在压脚脚部下降而输送脚部上升的定时该输送脚部向进给方向上游侧进行摆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进给齿和输送脚部同步地输送被缝制物,因此能够减少在被缝制物的上侧的布料和下侧的布料之间产生的进给量之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57906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使用了输送脚部的上下进给机构,由于是通过进给齿和输送脚部从上下将被缝制物夹入而送出的构造,因此在具有厚度的被缝制物、具有台阶的被缝制物的情况下,夹持压力变高而有可能对被缝制物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行良好的输送的扁平缝缝纫机。
(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扁平缝缝纫机,
该扁平缝缝纫机通过多个缝针形成沿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多根线迹,并且进行将跨越所述多个线迹之间的装饰线缝入的扁平缝制,
该扁平缝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上进给带机构,该上进给带机构具有:多个进给带,它们从上方与针板上的被缝制物接触而向所述进给方向输送被缝制物;以及进给电动机,其成为该多个进给带的进给动作的驱动源,
所述上进给带机构的所述多个进给带具有:中央进给带,其相对于落针位置在所述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以及侧方进给带,其在该中央进给带的相邻处与被缝制物接触。
(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所述中央进给带配置为与被缝制物接触的位置和所述落针位置沿所述进给方向排列,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落针位置在所述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
(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或(2)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所述中央进给带的底部与所述侧方进给带的底部相比配置于低位置。
(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两根所述侧方进给带隔着所述中央进给带,配置在所述中央进给带的两侧。
(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通过所述进给电动机对进给速度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调节盘,该调节盘通过旋转操作对所述进给电动机的进给速度进行设定输入。
(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所述上进给带机构具有两个所述进给电动机,
将所述多个进给带内的一根所述侧方进给带、和其余的其他所述进给带利用所述两个进给电动机单独地进行驱动。
(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所述多个进给带能够输送地由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的压脚板进行支撑,
所述压脚板以能够将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作为支点而使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进行升降的方式被支撑,并且该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通过弹性部件而向下降方向被施加弹性力。
(8)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所述多个进给带配置为,能够输送地由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的压脚板进行支撑,且在所述压脚板的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方倾斜,
该扁平缝缝纫机具有凸部件,该凸部件在与所述压脚板相比的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多个进给带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凸出。
(9)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8)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所述凸部件的下端是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方倾斜的形状。
(10)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扁平缝缝纫机中,
具有下进给带机构,该下进给带机构具有:多个进给带,它们从下方与针板上的被缝制物接触,向所述进给方向输送被缝制物;以及进给电动机,其成为该多个进给带的进给动作的驱动源,
所述下进给带机构的所述多个进给带具有:中央进给带,其相对于落针位置在所述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以及侧方进给带,其在该中央进给带的相邻处与被缝制物接触。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具有进给电动机,因此能够对被缝制物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单独地调节进给量,另外,由于通过进给带而与被缝制物接触,因此即使是具有台阶的被缝制物、具有厚度的被缝制物,也能够减少损伤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扁平缝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扁平缝缝纫机的落针位置周边的斜视图。
图3是布料压脚机构及上进给带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布料压脚机构及上进给带机构的下端部的斜视图。
图5是布料压脚的斜视图。
图6是布料压脚的压脚板的正视图。
图7是布料压脚的放大斜视图。
图8是布料压脚的侧视图。
图9是具有两台进给电动机的上进给带机构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
图10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缝缝纫机的针板周边的斜视图。
图11是搭载于扁平缝缝纫机的下进给带机构的斜视图。
图12是下进给带机构的侧视图。
标号的说明
10、10B 扁平缝缝纫机
11 缝针
12、12B 针板
30 布料压脚机构
50、50A 上进给带机构
52 进给电动机
53 引导机构
70B 下进给带机构
72B 下进给电动机(进给电动机)
90 控制装置
91 操作面板
92 调节盘
311 压脚板
312 直立设置部
313、314 针***部
351 第一左辊
352 第二左辊
353 第一右辊
354 第二右辊
355 第一中央辊
356 第二中央辊
357 第三中央辊
511 中央进给带(进给带)
512 左进给带(侧方进给带、进给带)
513 右进给带(侧方进给带、进给带)
711B 中央进给带(进给带)
712B 左进给带(侧方进给带、进给带)
713B 右进给带(侧方进给带、进给带)
C 被缝制物
C1 折回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
基于图1~图8,对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扁平缝缝纫机10进行说明。
图1是扁平缝缝纫机10的斜视图,图2是扁平缝缝纫机10的落针位置周边的斜视图。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水平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水平且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垂直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另外,如图1所示,将X轴方向的一方设为“前”,将另一方设为“后”,将Y轴方向的一方设为“左”,将另一方设为“右”而进行下面的说明。
扁平缝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架20;未图示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将缝纫机电动机作为驱动源,使两根缝针11上下移动;未图示的下打环器机构,其在针板12的下侧,将缝纫机电动机作为驱动源,使下打环器往复移动而使下打环线***至两根缝针的上线的线环;未图示的拉线器机构,其对上装饰线进行引导,以使得上装饰线在Y轴方向上向由两根缝针11形成的两根线迹缝入;未图示的下进给机构,其使进给齿从针板12的下侧进出,将被缝制物向沿X轴方向的进给方向下游侧输送;布料压脚机构30,其通过布料压脚31从上方对被缝制物进行按压;上进给带机构50,其使进给带从上方与位于针板12上的被缝制物接触而向进给方向下游侧(前方)输送;布料切除机构80,其将折回的被缝制物的端部切除;线调节器机构13;天秤机构14;以及控制装置9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控制。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20具有:缝纫机底座部21,其在扁平缝缝纫机10的下部沿Y轴方向延伸;纵向机体部22,其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一端部直立设置;以及缝纫机臂部23,其从纵向机体部22的上端部向与缝纫机底座部21相同的方向伸出。
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与纵向机体部22相反侧的端部上表面设置有针板12,向在该针板12形成的针孔进行两根缝针11的落针。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具有:针棒15(参照图3),其能够沿Z轴方向上下移动地支撑于缝纫机臂部23的前端部;两根缝针11,它们保持于该针棒15的下端部;以及曲轴机构,其从缝纫机电动机对针棒15施加上下移动动作。
针棒15在其下端部,将两根缝针11以在Y轴方向排列的状态进行保持。
在扁平缝缝纫机10中,朝向X轴方向前方输送被缝制物,通过两根缝针11沿X轴方向形成在Y轴方向排列的两根线迹。
[线调节器机构及天秤机构]
扁平缝缝纫机10进行通过两根上线、下打环线和上装饰线实现的缝制,线调节器机构13由对这些各线施加线张力的多个线调节器器构成。
天秤机构14具有摆动式的天秤,该天秤使在线调节器机构13中被施加了线张力的两根上线***。该天秤从缝纫机电动机得到摆动的动力,与缝针11的上下移动同步地摆动,由此在适当的定时进行各上线的提起。
[下打环器机构]
下打环器机构具有:下打环器,其配置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内部,沿Y轴方向进行往复的进退动作;以及传递机构,其从缝纫机电动机对下打环器施加进退动作。
下打环器是朝向Y轴方向左侧伸出的尖锐的部件,配置在针板12的下侧,在其前端部形成供下打环线***的穿线孔。而且,在朝向左方前进时,进入至在下降的两根缝针11中穿过的上线的线环中,能够将下打环线***两根上线的线环中。
另外,下降而来的两根缝针11进入至在下打环器向右方后退时形成的下打环线的线环中,将两根上线***。通过交替地重复这些动作,从而形成沿X轴方向的两根线迹。
[拉线器机构]
拉线器机构具有:拉线器,其配置在针板上方,通过前端部对上装饰线进行引导;以及转动机构,其施加转动动作,以使得拉线器的前端部沿Y轴方向往复。
转动机构将缝纫机电动机作为驱动源,与缝针11的上下移动同步地进行拉线器的往复转动动作的施加。
被拉线器引导的上装饰线,与两根缝针11的落针同步地向左右摆动,能够交替地向在被缝制物形成的两根线迹缝入。
[下进给机构]
下进给机构具有:进给齿,其使齿顶从针板12的开口部进出;以及绕转机构,其使进给齿以沿X轴方向的长圆轨迹进行绕转。
绕转机构具有将缝纫机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而进行往复转动的水平进给轴和上下进给轴,对支撑进给齿的进给台施加上下的往复动作、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从而对进给齿施加长圆的绕转动作。
进给齿在经过长圆轨迹的上部时使齿顶从针板的开口部向上方凸出,此时,进给齿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由此,齿顶从下侧与针板上的被缝制物接触,能够间歇地以固定的进给间距将被缝制物向前方输送。
[布料切除机构]
被缝制物C是右侧缘部向下侧折回的衣料,布料切除机构80在与落针位置相比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为了将被缝制物C的折回部分的Y轴方向宽度对齐为固定值而进行该折回部分的前端部的切除。
布料切除机构80如图2所示,具有:定位标尺81,其与在缝制时被缝制物C的成为折回部分C1(参照图5)的折痕的右侧缘部抵接;固定切刀82及可动切刀83,它们在被缝制物C的下侧将折回的左侧缘部切除;以及切刀上下移动机构,其使可动切刀83上下移动。
定位标尺81是沿X-Z平面的平板状部件,在其左平面与被缝制物C的折痕部分(右侧缘部)抵接。该定位标尺81能够沿Y轴方向进行位置调节,由此,能够对被缝制物C的折回部分的Y方向宽度进行调节。
固定切刀82将刃尖朝向上方配置,可动切刀83朝向固定切刀的刃尖下降,能够将经过固定切刀82和可动切刀83之间的被缝制物C的折回后的左侧缘部切除。
切刀上下移动机构具有将缝纫机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而进行往复转动的驱动轴,通过该驱动轴的前端部对可动切刀83进行支撑。而且,可动切刀83通过被施加往复转动动作,从而能够使其前端部上下移动而进行被缝制物C的切除。
[布料压脚机构]
图3是布料压脚机构30及上进给带机构50的侧视图,图4是布料压脚机构30及上进给带机构50的下端部的斜视图,图5是布料压脚31的斜视图。
如图2~图5所示,布料压脚机构30具有:布料压脚31;压脚棒32,其在下端部对布料压脚31进行支撑;气缸33,其对布料压脚31施加压脚压力;以及手动的压脚压力解除机构34。
压脚棒32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撑于缝纫机臂部23的前端部,其上端部与气缸33的柱塞连结。而且,通过气缸33的工作,能够对通过布料压脚31实现的针对被缝制物C的压脚压力的施加和通过布料压脚31的上升实现的压脚压力的解除进行切换。
另外,在气缸33附设有从外部的空气压力源供给空气压力空气的两个阀331、332,对一个阀331从外部的空气压力源经由未图示的减压阀而供给低压(例如,2kgf/cm2)的空气,对另一个阀332从外部的空气压力源不经由减压阀而供给高压(例如,4kgf/cm2)的空气。
而且,各阀331、332分别具有对空气的供给和停止进行切换的手动的按钮333、334,通过这些按钮333、334的切换操作,能够对布料压脚31的压脚压力的强弱进行切换。
压脚压力解除机构34如图3所示,具有:棒抱持部341,其固定装备于压脚棒32;输入轴342,其与未图示的手动的压脚抬起杆连结;转动臂343,其固定装备于输入轴342;以及连杆部件344,其将转动臂343的转动端部和棒抱持部341连结。
通过该结构,如果手动地使压脚抬起杆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转动臂343的转动端部经由输入轴342向上方转动,能够经由连杆部件344将压脚棒32及布料压脚31提起。
布料压脚31如图3~图8所示,具有:压脚板311;以及直立设置部312,其设置于压脚板311的前侧中央。此外,在图5中省略了直立设置部312的图示。
在直立设置部312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将压脚棒32的下端部***的连结孔,能够通过平头螺钉对压脚棒32进行保持。
压脚板311具有将来自前述的气缸33的压脚压力施加至被缝制物C的功能,在该压脚板311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两个针***部313、314。经过该针***部313、314,进行通过两根缝针11、11实现的向压脚板311的下侧的被缝制物C的落针。
另外,压脚板311还具有下述功能,即,以能够沿进给方向输送的方式对后面记述的上进给带机构50的三根进给带即中央进给带511、左进给带512、右进给带513进行引导,以使得从其上表面经由后端部或与后端部相比少许前侧的位置而经过底面。
因此,用于对左进给带512进行输送的第一左辊351和第二左辊352能够旋转地配置在压脚板311的左后端部和左前端上部。
另外,用于对右进给带513进行输送的第一右辊353和第二右辊354能够旋转地配置在压脚板311的右后端部和右前端上部。
另外,从压脚板311的前端部至中央部形成较大的切口,用于对中央进给带511进行输送的第一中央辊355及第二中央辊356能够旋转地沿前后排列而配置在其内侧。而且,第三中央辊357能够旋转地配置在压脚板311的中央前端上部。
此外,第二左辊352、第二右辊354及第三中央辊357不由压脚板311支撑,而是由直立设置部312支撑。
中央进给带511、左进给带512、右进给带513通过这些辊351~357,能够以在Y轴方向排列的状态、且在压脚板311的底面朝向前方而顺利地输送,能够通过压脚板311的压脚压力而与被缝制物C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将被缝制物C的上表面向前方送出。
另外,第一中央辊355沿X轴方向(进给方向)与成为落针位置的针***部313、314并列地配置、且与该针***部313、314相比配置在前方(进给方向下游侧)。
与此相对,第一左辊351及第一右辊353位于针***部313、314的左侧和右侧,并且与该针***部313、314相比配置在后方(进给方向上游侧)。
由此,中央进给带511在与落针位置相比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而进行输送,左进给带512和右进给带513在与落针位置相比的进给方向上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而进行输送。
另外,如图6所示,中央进给带511、左进给带512、右进给带513的与被缝制物C接触的各个底部被支撑于不同的高度。即,被支撑为,中央进给带511的底部成为最低位置,左进给带512的底部成为次低位置,右进给带513的底部成为最高位置。
此外,中央进给带511的底部的高度通过第一中央辊355及第二中央辊356的设置高度而进行调节,左进给带512和右进给带513的底部的高度通过在压脚板311的底面侧形成的对各个进给带进行引导的槽311a、311b的深度而进行调节。
因此,对被缝制物C而言,成为中央进给带511针对因落针而容易对进给产生阻力的中央部而与被缝制物C压接得最紧密的状态,因此对相对于左右的延迟进行抑制,能够稳定地输送被缝制物。
另外,在将被缝制物C的右侧缘部折回而进行缝制的情况下,落针位置的左侧不存在折回部分C1,与落针位置的右侧相比左侧的被缝制物实质上变薄,因此将左进给带512的底部与右进给带513的底部相比配置在低位置,由此能够使左进给带512和右进给带513针对被缝制物而左右平衡性良好地压接,能够稳定地输送被缝制物C而不会发生左右偏斜。
另外,如图7所示,压脚板311的前端部(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能够相对于直立设置部312绕Y轴摆动地轴支撑于未图示的支点轴。由此,压脚板311的后端部(进给方向上游侧端部)将在压脚板311的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设置的未图示的支点轴作为支点而进行摆动,能够上下升降。
并且,在压脚板311的左侧面,通过阶梯螺钉315而装备有作为弹性部件的扭转螺旋弹簧316,该扭转螺旋弹簧316的一端部卡止于直立设置部312侧,另一端部与压脚板311的后端部上表面压接。由此,压脚板311成为对其后端部施加向下方侧的弹性力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图7中,省略了各进给带511~513及各辊351~357的图示。
压脚板311通过气缸33经由压脚棒32向下方被按压,因此在通常的缝制时,压脚板311的底面维持水平状态而进行被缝制物C的按压。
但是,压脚板311如前述所示,能够相对于直立设置部312摆动,因此如果在被缝制物C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从后方朝向前方输送而来,则压脚板311的后端部对抗扭转螺旋弹簧316向上方摆动而容易越过台阶部,即使针对具有台阶部的被缝制物C也能够进行顺利且良好的输送。
另外,如图8所示,中央进给带511、左进给带512及右进给带513,均从布料压脚31的压脚板311的前端部(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朝向前斜上的方向而以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伸出。
而且,在布料压脚31的直立设置部312的前端部(进给方向下游侧端部)、且与压脚板311的前端部相比处于前方的位置,形成有凸部件317。该凸部件317在从侧方观察时向斜上延伸,与中央进给带511、左进给带512及右进给带513相比朝向前方凸出。
凸部件317在从侧方观察时,具有从与压脚板311的底面前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朝向前斜上的面向下方的倾斜面317a。而且,该倾斜面317a以与各进给带511、512、513相比平缓的角度朝上倾斜。因此,凸部件317在从侧方观察时,成为与各进给带511、512、513相比向前方及下方凸出的状态。
在假设该凸部件317不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各进给带511、512、513被向前方输送的被缝制物C,在与压脚板311的底面前端部相比的前方,以向上方凸起的方式而容易发生松弛。如果发生如上所述的松弛,则对被缝制物C的良好的进给动作造成妨碍,因此缝纫机的作业者需要一边将被缝制物C向前方拉伸、一边进行缝制,以使得不发生松弛。
但是,通过将上述凸部件317设置于布料压脚31的前端部,从而在与压脚板311的底面前端部相比的前方发生被缝制物C的松弛的空间消失,能够抑制松弛的发生。
并且,凸部件317的下部是具有倾斜面317a的形状,因此能够一边将松弛消除、一边将被缝制物C良好地向前方输送。由此,缝纫机的作业者不需要进行将被缝制物C向前方拉伸的作业,能够实现缝制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此外,凸部件317的下部例示出了笔直地朝向前斜上的倾斜面317a,但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凸部件317的下部也可以是具有下述弯曲面的形状,即,从与压脚板311的底面相同水平的状态起一边弯曲一边逐渐地向上。
另外,凸部件317可以相对于布料压脚31的直立设置部312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形成为分体部件。
[上进给带机构]
上进给带机构50具有:作为多个进给带的无端环状的中央进给带511、左进给带512、右进给带513;进给电动机52,其成为进给带进给的驱动源;以及引导机构53,其从进给电动机52至布料压脚31为止对各进给带511~513进行引导。
进给电动机52是能够对转速进行控制的电动机,例如,使用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等。
而且,进给电动机52在将输出轴朝向左方的状态下,经由电动机托架521而固定装备于缝纫机臂部23的前端部的前面侧。
另外,在进给电动机52的输出轴装备有对各进给带511~513的一端部进行卷绕的电动机带轮522。
引导机构53主要由下述部件构成:由第一和第二连杆部件531、532构成的引导臂533;以及在从电动机带轮522至布料压脚31为止的进给带路径的各部能够旋转地设置的多个引导辊534。
引导臂533的第一连杆部件531,其一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电动机托架521的下部连结,其另一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第二连杆部件532的一端部连结。
第二连杆部件532的另一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紧固部件535连结,该紧固部件535在布料压脚31的紧上侧抱持紧固于压脚棒32的下端部。
第一连杆部件531和第二连杆部件532均具有左右一对、且沿X-Z平面的平板状的侧壁部,相互的侧壁部相对。而且,在各连杆部件531、532的相互相对的侧壁部的相对面上的各位置配置有引导辊534,由此,各进给带511~513的进给带路径形成为沿引导臂533的各连杆部件531、532。
引导辊534除了各连杆部件531、532以外,还配置在电动机托架521的各位置。
各个引导辊534为了形成规定的进给带路径,在配置于路径的角部等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包含作为以压接状态配置的张紧辊起作用的结构而使得在各进给带511~513不发生松弛。
各进给带511~513的一端部卷绕于电动机带轮522,经过各引导辊534,另一端部卷绕于在布料压脚31设置的各辊351~357。
由此,如果进给电动机52进行驱动,则各进给带511~513通过其转矩,在布料压脚31的底面侧朝向前方输送。
此外,关于进给电动机52的转速,原则上,进行控制以使得布料压脚31的底面处的各进给带511~513的输送速度、与将通过下进给机构实现的间歇性的进给速度进行平均化而换算为连续的进给速度的假想的进给速度一致。
但是,在被缝制物C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的进给速度产生速度差的情况下,进行使进给电动机52的转速增减的调整控制。
另外,布料压脚31在将压脚压力解除时,经由压脚棒32而上升移动至上方的退避位置,因此引导臂533的第二连杆部件532的另一端部与压脚棒32一起向上方产生移动,但引导臂533的两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被连结,第一连杆部件531和第二连杆部件532也能够绕Y轴转动地被连结,因此在第一连杆部件531和第二连杆部件532之间弯折角度会变化,由此能够应对布料压脚31的上升。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90是具有CPU、RAM、数据存储器等的控制电路,经由驱动器电路而与缝纫机电动机、进给电动机52等连接,能够进行这些驱动的开始和停止、驱动速度等的控制。
另外,在控制装置90经由未图示的接口连接有图1所示的操作面板91和调节盘92。
操作面板91具有:按钮、键等输入部,其将与缝制有关的各种设定输入;以及显示部,其执行对设定作业进行辅助的显示。
从该操作面板91,例如输入缝纫机电动机的转速、通过上进给带机构50实现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速度、缝制的开始等。
通过上进给带机构50实现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速度并不限定于直接的速度,例如,也可以是相对于下进给机构的进给速度的速度差、速度比的输入。
在上述各种的数值设定时,例如使用增减键,输入在显示部进行显示的设定值的增减,通过决定键而决定设定值。
调节盘92能够进行旋转输入操作,通过内置的编码器等旋转量检测传感器对输入量进行检测,输入至控制装置90。
该调节盘92是专用于将上进给带机构50的进给速度的调节输入的输入单元,通过正旋转而输入上进给带机构50的进给速度的设定值的增加,通过逆旋转而输入进给速度的设定值的减少。
另外,从调节盘92输入的进给速度的设定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以在旋转操作时实时地反映于进给电动机52的速度控制,也可以在通过调节盘92进行旋转操作而将设定值输入后通过决定键等决定输入操作而反映于进给电动机52的速度控制。另外,在通过决定键等进行决定的输入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操作面板91的决定键,假设能够对调节盘92的转盘进行压入操作、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这些压入或点击操作而能够进行决定。
[第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上述扁平缝缝纫机10具有:进给电动机52,其成为被缝制物C的进给动作的驱动源;以及上进给带机构50,其具有相对于落针位置在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C接触的中央进给带511、在中央进给带511的左相邻处与被缝制物C接触的左进给带512、以及在中央进给带511的右相邻处与被缝制物C接触的右进给带513,因此独立于缝纫机电动机而对进给电动机52的速度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减少被缝制物C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的进给量之差。
并且,各进给带511、512、513与被缝制物C的上侧接触而进行输送,因此与从上下由进给齿夹持而送出的情况不同,即使在具有台阶、厚度的被缝制物C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因夹持压力而产生的损伤、压痕的发生。
另外,中央进给带511配置为,与被缝制物C接触的位置和落针位置沿X轴方向排列,且配置为相对于落针位置在进给方向下游侧(前侧)与被缝制物C接触。
因此,在缝针11刺入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产生阻力而与左右相比容易在被缝制物C的输送中产生延迟,但通过配置为中央进给带511与落针位置的进给方向下游侧接触,从而能够以将被缝制物C拉伸的方式进行输送,因此减少中央部的延迟,能够整体性良好地将被缝制物C输送。
另外,中央进给带511的底部与左进给带512及右进给带513的底部相比配置在低位置,因此成为中央进给带511针对因落针而容易对进给产生阻力的中央部而与被缝制物C压接得最紧密的状态,因此对相对于左右的延迟进行抑制,能够稳定地输送被缝制物。
另外,左进给带512及右进给带513隔着中央进给带511而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其两侧,因此能够通过三根进给带511~513而直进性优异地进行输送。
另外,扁平缝缝纫机10具有通过进给电动机52对进给速度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90,因此能够对通过上进给带机构50实现的进给量相对于下进给机构的比率任意地进行调节,能够在被缝制物C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平衡性良好地进行适当的输送,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并且,控制装置90具有调节盘92,因此能够以高操作性进行下进给机构的进给量的调节,并且能够直观地进行调节作业,因此在缝制过程中等也能够自由地进行调节。
另外,布料压脚机构30的布料压脚31的压脚板311,以能够将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作为支点而使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进行升降的方式被支撑,并且该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通过扭转螺旋弹簧316而向下降方向被施加弹性力。
因此,即使在被缝制物C具有台阶部的情况下、在被缝制物C具有厚度变化的部分的情况下,压脚板311的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能够升降而维持与被缝制物C密接的状态,能够抑制进给量的变动,进行稳定的进给动作。
另外,在布料压脚机构30的布料压脚31,在与压脚板311相比的进给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相对于多个进给带511~513向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凸出的凸部件317。
由此,在与压脚板311的底面前端部相比的前方发生被缝制物C的松弛的空间消失,能够对松弛的发生进行抑制。
另外,凸部件317的下部具有倾斜面317a,因此能够一边将松弛消除、一边将被缝制物C良好地向前方送出,缝纫机的作业者不需要进行将被缝制物C向前方拉伸的作业,能够实现缝制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上进给带机构的其他例子]
图9示出上进给带机构的其他例子。该上进给带机构50A与前述的上进给带机构50的不同点在于,具有两台进给电动机52,其他点大体相同。因此,关于上进给带机构50A,对与上进给带机构5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上进给带机构50A具有将两个进给电动机52、52上下排列而支撑的电动机托架521A,该电动机托架521A在与前述的电动机托架521相同的位置安装于缝纫机臂部23。
在各进给电动机52的输出轴均装备有电动机带轮522,在上侧的进给电动机52的电动机带轮522仅卷绕有左进给带512,在下侧的进给电动机52的电动机带轮522卷绕有中央进给带511及右进给带513。
或者,也可以是在上侧的进给电动机52的电动机带轮522卷绕有左进给带512和中央进给带511,在下侧的进给电动机52的电动机带轮522仅卷绕有右进给带513。
如上所述,通过设为将左进给带512和右进给带513利用不同的进给电动机52进行输送的结构,从而控制为在两个进给电动机52、52的进给速度设置速度差,由此能够控制为将被缝制物C的进给方向向右弯曲或者向左弯曲,能够容易且良好地应对向右弯曲或者向左弯曲的缝制。另外,通过将两个进给电动机52、52的进给速度差任意地设定,从而能够控制出向右弯曲或者向左弯曲的曲率。
此外,两个进给电动机52、52的进给速度差的设定,优选是通过前述的操作面板91的输入操作进行的。
另外,可以再设置一个与前述的调节盘92相同的调节盘,通过该新的调节盘的正旋转或逆旋转,能够将两个进给电动机52、52的进给速度差设定输入。
并且,也可以具有三台进给电动机,分别针对中央进给带511、左进给带512和右进给带513而单独地对进给带进给速度进行控制。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10~图12,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缝缝纫机10B进行说明。
图10是扁平缝缝纫机10B的针板周边的斜视图,图11是搭载于扁平缝缝纫机10B的下进给带机构70B的斜视图,图12是下进给带机构70B的侧视图。
此外,关于扁平缝缝纫机10B,也将水平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水平且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垂直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另外,如图1所示,将X轴方向的一方设为“前”,将另一方设为“后”,将Y轴方向的一方设为“左”,将另一方设为“右”而进行下面的说明。
扁平缝缝纫机10B与扁平缝缝纫机10的不同点在于,取代前述的下进给机构,而具有从下方将针板12B上的被缝制物C输送的下进给带机构70B。
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与扁平缝缝纫机1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主要对下进给带机构70B进行说明。
[下进给带机构]
下进给带机构70B具有:作为多个进给带的无端环状的中央进给带711B、左进给带712B、右进给带713B;作为进给电动机的下进给电动机72B,其成为进给带进给的驱动源;以及引导机构73B,其在从下进给电动机72B经过针板12B的路径上对各进给带711B~713B进行引导。
下进给电动机72B是能够对转速进行控制的电动机,例如使用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等。
而且,下进给电动机72B以将输出轴朝向右方的状态,经由电动机托架721B而固定装备于缝纫机底座部21的前端部的前面侧。
另外,在下进给电动机72B的输出轴装备有对各进给带711B~713B的一部分进行卷绕的电动机带轮722B。
引导机构73B具有:引导框731B,其对各进给带711B~713B进行引导;多个引导辊732B,它们形成从电动机带轮722B至针板12B为止的中央进给带711B的进给带路径;以及引导辊733B,其设置于引导框731B,以沿缝纫机底座部21的外周环绕一周的方式,将左进给带712B及右进给带713B能够输送地进行支撑。
引导框731B在从Y轴方向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的框体,以将缝纫机底座部21的前端部包围的方式装备于该缝纫机底座部21。
另外,该引导框731B的上部与针板12连结,能够在针板12B的上表面对支撑于引导框731B的各进给带711B~713B进行引导。
中央进给带711B的引导辊732B设置于下述位置:处于电动机带轮722B和针板12B之间的位置;以及在针板12B的针孔121B附近、且成为该针孔121B的进给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针板12B从其前端部中央至针孔121B的近端为止形成切口,在该切口的内侧配置有一个引导辊732B。
而且,中央进给带711B的一端部架设于电动机带轮722B,另一端部架设于针板12B的切口的内侧的引导辊732B。另外,中途的两个引导辊732B作为张紧辊起作用,以使得在中央进给带711B不发生松弛。
左进给带712B和右进给带713B的引导辊733B设置于引导框731B的四角,形成将缝纫机底座部21的前端部包围的大致矩形的进给带路径。另外,在引导辊733B包含作为张紧辊起作用的结构,其配置为使左进给带712B及右进给带713B以不发生松弛的状态与电动机带轮722B压接。
在针板12B的上表面,隔着针孔121B而在Y轴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两根沿X轴方向的引导槽。各进给带711B~713B通过各引导辊733B进行引导,以使得经过针板12的两根引导槽的内侧。
这些引导槽是隔着针孔121B而在Y轴方向的两侧沿X轴方向形成的,槽的深度与各进给带712B、713B的厚度相比形成得较浅,以使得从下侧与在针板12B的上表面载置的被缝制物C良好地接触。
通过上述引导机构73B及针板12B,中央进给带711B在作为落针位置的针孔121B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从下方与针板12B上的被缝制物C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被缝制物C的输送。
另外,左进给带712B及右进给带713B在作为落针位置的针孔121B的左右两侧,在从与针孔121B相比的进给方向上游侧至下游侧为止的范围从下方与针板12B上的被缝制物C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被缝制物C的输送。
上述下进给电动机72B也通过控制装置90对其旋转动作进行控制。在该情况下,下进给电动机72B,作为原则,以使上进给带机构50的进给电动机52和被缝制物C的进给速度相等方式进行控制。
但是,为了应对在被缝制物C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的进给速度产生速度差的情况,可以构成为,能够独立于进给电动机52而进行使下进给电动机72B的转速增减的调整控制。
在将下进给电动机72B的进给速度独立地控制的情况下,从操作面板91输入下进给电动机72B的进给速度、或输入相对于上进给带机构50的进给速度的速度差或速度比。
另外,如上进给带机构50的进给电动机52的情况所示,下进给电动机72B也可以设置通过旋转操作而输入进给速度的增减的调节盘。
[第二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上述扁平缝缝纫机10B设置有下进给带机构70B,因此与进行通过间歇地与被缝制物C接触的进给齿而实现的输送的下进给机构不同,能够对于被缝制物,通过进给带711B~713B始终与被缝制物C接触而进行输送。因此,能够在从上下通过进给带始终接触的状态下对被缝制物C进行输送,在被缝制物C的上部和下部不易产生偏移,能够以高缝制品质进行缝制。
并且,各进给带711B、712B、713B与被缝制物C的下侧接触而进行输送,因此与通过进给齿送出的情况不同,即使在具有台阶或厚度的被缝制物C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由进给齿引起的损伤、压痕的发生。
另外,中央进给带711B配置为与被缝制物C接触的位置和落针位置(针孔121B)沿X轴方向排列,且配置为相对于落针位置在进给方向下游侧(前侧)与被缝制物C接触。
因此,能够减少由缝针11引起的被缝制物C的输送的延迟,整体性良好地对被缝制物C进行输送。
另外,左进给带712B及右进给带713B隔着中央进给带711B而在Y轴方向上配置在其两侧,因此能够通过三根进给带711B~713B进行直进性进一步优异的输送。
此外,在下进给带机构70B的情况下,也与图9所示的上进给带进给机构同样地,可以具有两台下进给电动机,通过一个下进给电动机使中央进给带711B和左进给带712B进给,通过另一个下进给电动机使右进给带713B进给,将这些下进给带进给速度单独地控制。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个下进给电动机使中央进给带711B和右进给带713B进给,通过另一个下进给电动机使左进给带712B进给,将这些下进给带进给速度单独地控制。
或者,也可以具有三台下进给电动机,针对中央进给带711B、左进给带712B和右进给带713B单独地对下进给带进给速度进行控制。
[其他]
此外,在上述上进给带机构50、50A中,对将进给带设为三根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进给带也可以为两根。在该情况下,去掉的进给带优选为左进给带512或右进给带513。
如上所述,即使在将进给带以两根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将进给电动机52的速度独立于缝纫机电动机而进行控制,从而也能够减少被缝制物C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的进给量之差。
另外,关于下进给带机构70B,同样也可以将进给带设为两根(中央进给带711B和左进给带712B或中央进给带711B和右进给带713B)。
另外,在将左进给带512(或者左进给带712B)去掉的情况下,容易对被缝制物C进行引导以使得向右侧弯曲,在将右进给带513(或者右进给带713B)去掉的情况下,容易对被缝制物C进行引导以使得向左侧弯曲,通过手动操作进行的弯曲线迹的形成也能够容易地进行。

Claims (9)

1.一种扁平缝缝纫机,其通过多个缝针形成沿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多根线迹,并且进行将跨越所述多根线迹之间的装饰线缝入的扁平缝制,
该扁平缝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上进给带机构,该上进给带机构具有:多个进给带,它们从上方与针板上的被缝制物接触而向所述进给方向输送被缝制物;以及进给电动机,其成为该多个进给带的进给动作的驱动源,
所述上进给带机构的所述多个进给带具有:中央进给带,其相对于落针位置在所述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以及侧方进给带,其在该中央进给带的相邻处与被缝制物接触,
所述中央进给带的底部与所述侧方进给带的底部相比配置于低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进给带配置为与被缝制物接触的位置和所述落针位置沿所述进给方向排列,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落针位置在所述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两根所述侧方进给带隔着所述中央进给带,配置在所述中央进给带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通过所述进给电动机对进给速度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调节盘,该调节盘通过旋转操作对所述进给电动机的进给速度进行设定输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进给带机构具有两个所述进给电动机,
将所述多个进给带内的一根所述侧方进给带、和其余的其他所述进给带利用所述两个进给电动机单独地进行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进给带能够输送地由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的压脚板进行支撑,
所述压脚板以能够将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作为支点而使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进行升降的方式被支撑,并且该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通过弹性部件而向下降方向被施加弹性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进给带配置为,能够输送地由从上方按压被缝制物的压脚板进行支撑,且在所述压脚板的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方倾斜,
该扁平缝缝纫机具有凸部件,该凸部件在与所述压脚板相比的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多个进给带向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扁平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件的下端是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方倾斜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缝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下进给带机构,该下进给带机构具有:多个进给带,它们从下方与针板上的被缝制物接触,向所述进给方向输送被缝制物;以及进给电动机,其成为该多个进给带的进给动作的驱动源,
所述下进给带机构的所述多个进给带具有:中央进给带,其相对于落针位置在所述进给方向下游侧与被缝制物接触;以及侧方进给带,其在该中央进给带的相邻处与被缝制物接触。
CN201710432225.8A 2016-06-10 2017-06-09 扁平缝缝纫机 Active CN107488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6372 2016-06-10
JP2016-116372 2016-06-10
JP2017-049694 2017-03-15
JP2017049694A JP6918530B2 (ja) 2016-06-10 2017-03-15 扁平縫い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88942A CN107488942A (zh) 2017-12-19
CN107488942B true CN107488942B (zh) 2022-01-07

Family

ID=60642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32225.8A Active CN107488942B (zh) 2016-06-10 2017-06-09 扁平缝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889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3989A (zh) * 2019-03-21 2019-06-28 许宁 一种张力控制自动缝纫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3039A (en) * 1999-12-07 2000-09-26 Yugen Kaisha Niiken Kogyosho Endless-belt type walking presser foot
CN101403167A (zh) * 2007-10-05 2009-04-0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CN203487351U (zh) * 2013-10-10 2014-03-19 詹国强 带式同步锁边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03777A (ja) * 1994-05-11 1995-11-21 Takatori Corp パンティストッキングの股上部縫製装置
AT406170B (de) * 1995-06-02 2000-03-27 Naehtechnik Sahl Ges M B H Vorrichtung zum zuführen eines gummibandes od. dgl. in den nähbereich einer nähmaschine
CN2332742Y (zh) * 1998-03-09 1999-08-11 吕学忠 密封带式送布装置
JP2007252495A (ja) * 2006-03-22 2007-10-04 Juki Corp ミシン
DE102008030797A1 (de) * 2008-06-28 2009-12-31 Dürkopp Adler AG Näh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derartigen Näh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3039A (en) * 1999-12-07 2000-09-26 Yugen Kaisha Niiken Kogyosho Endless-belt type walking presser foot
CN101403167A (zh) * 2007-10-05 2009-04-0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CN203487351U (zh) * 2013-10-10 2014-03-19 詹国强 带式同步锁边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88942A (zh) 2017-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08742B2 (ja)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JP2007252495A (ja) ミシン
JPH01303188A (ja) ベルトを縫付けるための縫製ミシン
JP6918530B2 (ja) 扁平縫いミシン
CN107488942B (zh) 扁平缝缝纫机
JP5468236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KR101553263B1 (ko) 루프재 공급장치
US4459925A (en) Cycle sewing machine
KR20010049305A (ko) 단추 구멍 재봉 미싱
JP5544056B2 (ja) 飾り縫いミシン
US8904946B2 (en) Upper feed device and sewing machine
CN108425187B (zh) 缝纫机
JP4769537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4038112B2 (ja) 差動送りミシン
WO2019064394A1 (ja) ミシン及び縫製装置、並びに縫製方法
JP2007089987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3531524B2 (ja) ミシンの下糸切断装置
JP4482358B2 (ja) シークイン供給装置
JP7137329B2 (ja) ミシン
CN114302987A (zh) 缝制方法和缝制装置
JP6581853B2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JP2007037650A (ja) ミシンの布端切断装置
JP5241244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1198373A (ja)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JP4975311B2 (ja) ミシンの針糸繰り出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