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9325A -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9325A
CN107409325A CN201680019323.2A CN201680019323A CN107409325A CN 107409325 A CN107409325 A CN 107409325A CN 201680019323 A CN201680019323 A CN 201680019323A CN 107409325 A CN107409325 A CN 107409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sent
component carrier
schedule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93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9325B (zh
Inventor
武田树
武田一树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409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93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93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93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扩展载波聚合中,将HARQ‑ACK适当地进行发送。能够利用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具有:接收单元,接收从无线基站发送的调度信息;控制单元,基于调度信息,决定仅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应用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以及发送单元,利用PUCCH格式3来发送送达确认信号。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的用户终端、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被规范化(非专利文献1)。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及高速化为目的,LTEAdvanced被规范化,进而,正在探讨例如称作FRA(Future Radio Access(未来无线接入))的LTE的后继***。
LTE Rel.10/11的***带域包含将LTE***的***带域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这样,将汇集多个分量载波进行宽带化的技术称作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
在作为LTE的进一步的后继***的LTE Rel.12中,正探讨多个小区在不同的频带(载波)使用的各种方案。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实质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应用上述载波聚合。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考虑应用双重连接(DC:DualConnectivity)。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的解决的课题
在LTE Rel.10/11/12的载波聚合中,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被限制为最大5个。在LTE Rel.13以后,为了实现更灵活且高速的无线通信,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为6个以上,正探讨将这些分量载波进行聚合的扩展载波聚合。
在LTE Rel.10/11/12中,作为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所实现的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发送方法,导入了能够应用最大2个分量载波的具有信道选择的PUCCH格式1b(PUCCH format 1b with channel selection)及能够应用最大5个分量载波的PUCCH格式3(PUCCH format 3)。
但是,在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为6个以上的扩展载波聚合中,尚未规定怎样发送HARQ-ACK。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扩展载波聚合中适当地发送HARQ-ACK的用户终端、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是,能够利用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无线基站发送的调度信息;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调度信息,决定仅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应用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以及发送单元,利用PUCCH格式3来发送所述送达确认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扩展载波聚合中适当地发送HARQ-ACK。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现有的载波聚合中的PUCCH格式3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关于现有的载波聚合中的PUCCH格式3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关于FDD中的空间捆绑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关于第一方式中的空间捆绑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关于第二方式中的空间捆绑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关于空间捆绑的变化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概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LTE Rel.13中,探讨消除了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的限制的扩展载波聚合。在扩展聚合中,探讨将例如最大32个分量载波进行聚合。通过扩展载波聚合,实现更灵活且高速的无线通信。此外,通过扩展载波聚合,能够将连续的超宽带域的大量分量载波进行聚合。
在扩展载波聚合中,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或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等控制信息在上行控制信道中被反馈。
一般而言,在能够在PUCCH中发送的有效载荷尺寸和所需SINR(Signal to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中存在此消彼长(trade off)的关系。即,如果为了能够发送许多分量载波的HARQ-ACK而增加有效载荷,则所需SINR变高,所以导致载波聚合的应用区域缩小。如果想要将所需SINR较低地保持,则需要减少有效载荷,因而变得无法发送许多分量载波的HARQ-ACK。
通过LTE Rel.10/11/12的载波聚合导入的PUCCH格式3在5个以下的分量载波的情况下是有效的。设想在支持Rel.13的扩展载波聚合的用户终端也利用该PUCCH格式3。
现有的PUCCH格式3能够将最大5个分量载波量的HARQ-ACK进行复用。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的情况下,每最大2个码字(CW:Codeword)中能够复用5个分量载波量的HARQ-ACK,所以能够发送10比特量(5CC×2CW)的HARQ-ACK(参照图1A)。
在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的情况下,每最大5个分量载波中能够复用4个子帧(SF:Subframe)量的HARQ-ACK,所以能够发送20比特量(5CC×4SF)的HARQ-ACK(参照图1B及图1C)。子帧方向的HARQ比特数基于被调度的数量来计数。在用户终端中,通过无线基站,利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含有的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AI:Downlink Assignment Index)来通知HARQ比特数。在HARQ比特数超过合计20比特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所有的分量载波及所有的子帧中应用空间捆绑。
图1B及图1C所示的表,如图2所示,设想将UL-DL结构#2的分量载波聚合5个的TDD载波聚合。在该情况下,最大能够发送40比特量(5CC×2CW×4SF)的HARQ比特。但是,用户终端即使在由DAI通知的HARQ比特数为40比特以下的情况下,也在PUCCH发送时判断HARQ比特数是否超过20比特,从而决定可否应用空间捆绑。在图1B所示的例子中,HARQ比特数为合计18比特,所以用户终端不应用空间捆绑。在图1C所示的例子中,HARQ比特数超过20比特,所以用户终端在所有的分量载波的所有的下行链路子帧中将空间(码字)方向的HARQ比特进行捆绑,并将HARQ比特压缩为20比特以下。
在扩展载波聚合中导入了例如能够支持最大32个分量载波为止的新PUCCH格式的情况下,设想新PUCCH格式是与现有的PUCCH不同的结构。
这样的新PUCCH格式和现有的PUCCH无法在同一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Resource Block)中复用的可能性高。
在支持现有的载波聚合的用户终端、和支持扩展载波聚合的用户终端中,当利用不同的物理资源块进行PUCCH发送时,上行链路的开销变大。由此,能够利用于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减少。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了用于在扩展载波聚合中利用现有的PUCCH格式3来支持最大10个分量载波为止的结构。
在FDD的情况下,因为尚未导入空间捆绑,所以通过与TDD的情况同样地导入空间捆绑,能够实现HARQ比特的压缩。通过与TDD的情况同样地导入空间捆绑,能够将最大HARQ比特数保持在10比特,且将PUCCH格式3的最大分量载波数增加到10为止(参照图3)。
但是,若如图3所示那样应用空间捆绑,则变得无法实现每个码字的极精细的HARQ控制。此外,当在2个码字中的任一个发送否定应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时,双方的码字被重发。因此,有可能导致每个分量载波的下行链路的吞吐量劣化。
(第一方式)
因此,在第一方式中,用户终端仅在选择的分量载波中应用空间捆绑。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可以按照规定的规则进行选择,也可以预先通过高层信令等设定。
作为规定的规则,可以在小区索引或副小区(SCell:Secondary Cell)索引相对大的分量载波中应用空间捆绑。作为规定的规则的一个例子,考虑现有的载波聚合支持最大5个分量载波为止,设CC#6以后必须应用空间捆绑,根据设定的分量载波数,以小区索引(CC#)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总HARQ比特数成为10比特的空间捆绑。例如,在设定了CC#6及CC#7的情况下,在CC#6及CC#7中应用空间捆绑,进而为了将总HARQ比特数设为10比特,在CC#5及CC#4中也应用空间捆绑。通过这样,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由所设定的分量载波数来唯一决定,所以能够减少信令开销。
作为高层信令,能够使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通过使得能够利用RRC信令来指示向任意的分量载波应用空间捆绑,由此例如不在最后追加的分量载波中应用空间捆绑,而在CC#3及CC#4中应用空间捆绑等,能够灵活地控制分量载波间的HARQ控制。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用户终端通过仅在选择的分量载波即CC#5及CC#6中应用空间捆绑,发送6个分量载波量的HARQ比特。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用户终端通过从CC#4至CC#7中应用空间捆绑,发送7个分量载波量的HARQ比特。
通过仅在进行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中的特定的分量载波中应用空间捆绑,能够不对例如主小区(PCell:Primary Cell)等规定的分量载波的下行链路吞吐量造成空间捆绑的影响,而减少发送的HARQ比特。由此,在PUCCH中复用的总有效载荷保持为规定的值(在此为10比特),能够增加将HARQ比特进行复用的分量载波数。
通过在现有的载波聚合中也使用的PUCCH格式3能够支持最大10个分量载波为止,所以能够将支持现有的载波聚合的用户终端的PUCCH和支持扩展载波聚合的用户终端的PUCCH在同一PRB中复用。由此,能够削减上行链路开销。
另外,在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没有检测出下行链路分配的用户终端,在PUCCH的该HARQ比特中发送NACK应答。即,与是否检测出分配无关,使总有效载荷始终相同,对不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反馈有分配的分量载波或码字的量的HARQ比特,对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反馈1比特的HARQ比特。
(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当仅在选择的分量载波中应用空间捆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由在PDCCH中含有的DAI通知的HARQ比特数是否超过10比特,决定可否应用空间捆绑。这与在TDD的情况下,根据HARQ比特数是否超过20比特来决定可否应用空间捆绑的结构相同。但是与TDD的现有的空间捆绑不同,在该情况下,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仅为特定的分量载波,对这之外的分量载波不应用空间捆绑。
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设用户终端被设定有6个分量载波。用户终端接收在各子帧中调度下行链路的PDCCH或EPDCCH,确认其中含有的DAI比特。在DAI表示10以上的PDSCH分配的情况下,要求发送的HARQ比特数超过10比特,所以用户终端在CC#5及CC#6中应用空间捆绑。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因为由DAI通知的HARQ比特数不超过10比特,所以用户终端不应用空间捆绑。这样,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被调度的码字或TB(Transport Block(传输块))的个数,判断可否应用空间捆绑。
(变化1)
用户终端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以外的分量载波(图6A中从CC#1至CC#4)中,通过由高层设定的分量载波数和发送模式(TM:Transmission Mode)准静态地决定HARQ比特数。在此之上,用户终端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图6A中CC#5及CC#6)中,可以基于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配数、即调度信息,动态地决定可否应用空间捆绑。
此时,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以外的分量载波中,尽管已由高层进行了设定,但关于没有分配的分量载波或码字,用户终端却发送否定应答(NACK)。
在图6A所示的例子中,在仅对CC#5或CC#6的其中一方分配了PDSCH的情况下,因为HARQ比特数不超过10比特,所以用户终端不应用空间捆绑。虽然在CC#5及CC#6双方存在PDSCH的分配,但双方都是只有CW1或只有CW2被调度的情况下,因为HARQ比特数不超过10比特,所以用户终端不应用空间捆绑。在CC#5及CC#6双方存在PDSCH的分配,并且,在至少1CC中CW1及CW2双方被调度的情况下,因为HARQ比特数超过10比特,所以用户终端应用空间捆绑。
通过这样,在追加使用的分量载波中,仅在业务量较多时、即仅在2个码字被同时分配时才应用空间捆绑,在不是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将HARQ比特分离而进行极精细的控制。其结果是,能够兼顾分量载波数增加实现的吞吐量改善效果和灵活的HARQ控制。
(变化2)
用户终端还包含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图6B中CC#5及CC#6)以外的分量载波,基于由高层设定的分量载波及发送模式整体的PDSCH分配数、即调度信息,可以动态地决定可否向特定的分量载波应用空间捆绑。
用户终端根据针对所有的分量载波(图6B中从CC#1至CC#6)分配了几个PDSCH这样的调度信息,决定可否应用空间捆绑。此时,被设定但没有分配的分量载波或码字(CW2)不包含于HARQ比特。在图6B所示的例子中,针对所有的分量载波的HARQ比特数不超过10比特,所以用户终端不应用空间捆绑。在针对所有的分量载波的HARQ比特数超过10比特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例如CC#5及CC#6)中应用空间捆绑。
在基于调度信息动态地决定HARQ比特数或可否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用户终端进行的调度信息的检测错误有可能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例如,在上述变化1的情况下,设想尽管针对CC#5及CC#6双方的分量载波有过2个码字的调度,但用户终端将CC#6的调度信息检测错误。此时,用户终端不将CC#5的CW1和CW2的HARQ比特进行空间捆绑就进行发送(参照图6A)。但是,本来因为在CC#5和CC#6双方存在调度,所以用户终端应当应用空间捆绑。此外,关于CC#6被进行了调度但没有分配,所以用户终端应当发送否定应答(NACK)。
在上述变化2的情况下,所有的分量载波中的HARQ比特能够基于调度信息而发生变化,所以用户终端进行的调度信息的检测错误的影响更大。
因此,可以将表示向几个分量载波及码字进行了调度,或者,向几个分量载波或码字进行了调度的信息的DAI包含于调度信息(PDCCH或EPDCCH)中。
在上述变化1的情况下,如果被调度信息(PDCCH或EPDCCH)通知在CC#5和CC#6中向几个CC/CW进行了调度的信息,则在用户终端只能检测出CC#5的调度信息时,能够识别将CC#6的调度信息检测错误。这样,如果能够识别有无对于CC#6的调度,则用户终端能够识别可否对CC#5的HARQ比特应用空间捆绑。由此,能够解决用户终端和无线基站的HARQ比特识别不一致。
在上述变化1的情况下,可以将表示分配有无的DAI仅包含于对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图6A中CC#5及CC#6)的PDSCH进行调度的PDCCH中。由此,在对无法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的PDSCH进行分配的PDCCH或EPDCCH中将不存在相应于DAI的几比特,所以能够削减PDCCH/EPDCCH开销。
可以将该DAI包含于对所有的分量载波(图6A中CC#1至CC#6)的PDSCH进行调度的PDCCH或EPDCCH。在该情况下,除去准静态地决定HARQ比特数的分量载波,将这之外的分量载波的CC/CW分配数通过DAI进行通知就足够了。由此,因为能够根据任意的PDCCH掌握DAI的值,所以能够实现可靠的识别一致。另外,通过不将准静态地决定HARQ比特数的分量载波的CC/CW数通过DAI进行通知,由此能够通过DAI通知的值的范围减小,所以能够削减总的DAI比特长,抑制开销。
在上述变化2的情况下,即便是CC#1至CC#4,对没有调度的CC/CW也不分配HARQ比特,所以关于这些分量载波也需要通过DAI通知有无分配。
在上述变化2的情况下,优选将表示有无分配的DAI包含于所有的分量载波(图6B中CC#1至CC#6)的PDCCH中。在该情况下,需要通过DAI来通知在所有的分量载波中存在多少分配。
(无线通信***的结构)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无线通信***中,应用进行上述空间捆绑的无线通信方法。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结构图。在该无线通信***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的***带宽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和双重连接双方、或任一方。
如图7所示,无线通信***1包括多个无线基站10(11及12)、和位于由各无线基站10形成的小区内且构成为能够与各无线基站10通信的多个用户终端20。无线基站10分别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并经由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
在图7中,无线基站11由例如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宏基站构成,形成宏小区C1。无线基站12由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小型基站构成,形成小型小区C2。另外,无线基站11及12的数量不限于图7所示的数量。
例如,可以是在授权带域运用宏小区C1、在非授权带域运用小型小区C2的方式。或者,可以是在非授权带域运用小型小区C2的一部分,在授权带域运用剩余小型小区C2的方式。无线基站11及12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而彼此连接。
用户终端20能够与无线基站11及无线基站12双方连接。设想用户终端20将使用不同的频率的宏小区C1及小型小区C2通过载波聚合或双重连接而同时使用。
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含有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于此。
在无线通信***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DCCH(增强的PDCCH))、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规定的SIB(System InformationBlock(***信息块))。通过PDCCH、EPDCCH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无线通信***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8所示,无线基站10具备用于MIMO(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接口单元106。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发送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接口单元106而向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输入。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进行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而线各发送接收单元103转发。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反变换等发送处理而向各发送接收单元103转发。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照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下行信号转换至无线频带。放大器单元102将频率转换的无线频率信号放大而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进行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发送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
关于上行信号,在各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102放大,并在各发送接收单元103进行频率转换而转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入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于输入的上行信号所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反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且经由接口单元106向上位站装置30转发。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解放等呼叫处理、或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或无线资源的管理。
接口单元106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与邻接无线基站发送接收信号(回程信令)。或者,接口单元106经由规定的接口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主要功能结构图。如图9所示,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构成为至少包含控制单元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
控制单元301控制在PDSCH发送的下行用户数据、在PDCCH和扩展PDCCH(EPDCCH)的双方或任一方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下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此外,控制单元301也进行在PRACH传输的RA前导码、在PUSCH传输的上行数据、在PUCCH或PUSCH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参考信号的调度的控制(分配控制)。与上行链路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用户数据)的分配控制有关的信息利用下行控制信号(DCI)向用户终端20通知。
控制单元301基于来自上位站装置30的指示信息或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控制针对下行链路信号及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也就是说,控制单元301具有作为调度器的功能。在控制单元301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而生成下行信号,向映射单元303输出。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生成通知下行信号的分配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及通知上行信号的分配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另外,在下行数据信号中,按照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等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式等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或信号生成电路。
映射单元3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的下行信号映射于规定的无线资源,向发送接收单元103输出。在映射单元303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在PUSCH发送的数据信号、在PRACH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处理结果向控制单元301输出。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可以利用接收到的信号对接收功率(例如,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接收质量(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或信道状态等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可以向控制单元301输出。在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测量装置。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0所示,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应用单元205。
在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202放大,在发送接收单元203被频率转换而转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该下行链路的数据中的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向应用单元205转发。应用单元205进行有关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中的广播信息也向应用单元205转发。在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发送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
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调度信息。发送接收单元203将送达确认信号利用PUCCH格式3进行发送。
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输入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HARQ)的发送处理、或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处理、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处理等而向各发送接收单元203转发。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频带。之后,放大器单元202将频率转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进行发送。
图11是表示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主要功能结构图。在图11中,主要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用户终端20也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它功能块。如图11所示,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构成为至少包含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
控制单元401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取得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在PDCCH/EPDCCH发送的信号)及下行数据信号(在PDSCH发送的信号)。控制单元401基于下行控制信号、或判定针对下行数据信号是否需要重发控制的结果等,控制上行控制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进行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及映射单元403的控制。
控制单元401基于接收到的调度信息,决定仅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应用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或者,控制单元401在通过接收到的调度信息而在超过10个的分量载波中分配有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情况下,决定仅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应用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而生成上行链路信号,并向映射单元403输出。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的上行控制信号。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而生成上行数据信号。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在从无线基站10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含有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从控制单元401被指示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或信号生成电路。
映射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生成的上行信号向无线资源映射,并向发送接收单元203输出。在映射单元403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对下行链路信号(例如,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在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从无线基站10接收到的信息向控制单元401输出。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例如将广播信息、***信息、寻呼信息、RRC信令、DCI等向控制单元401输出。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可以利用接收到的信号,对接收功率(RSRP)、接收质量(RSRQ)或信道状态等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可以向控制单元401输出。
在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测量装置。
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使用的框图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构成单元)通过硬件及软件的任意组合而实现。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不被特别限定。各功能块可以由物理结合的一个装置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分离的两个以上的装置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且由该多个装置实现。
例如,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利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实现。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也可以由包含处理器(CPU)、网络连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储器、保存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的计算机装置实现。
处理器或存储器等由用于信息通信的总线连接。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例如为软盘、光磁盘、ROM、EPROM、CD-ROM、RAM、硬盘等存储介质。程序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从网络发送。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可以包含输入键等输入装置或显示器等输出装置。
无线基站10及用户终端20的功能结构可以通过上述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实现,也可以由两者的组合来实现。处理器使操作***进行工作来控制用户终端全体。处理器从存储介质将程序、软件模块或数据读取到存储器,根据它们来执行各种处理。该程序只要是使计算机执行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可以通过存储于存储器且由处理器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其它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实现。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所图示的大小或形状等,不限于此,能够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此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能够进行适当变更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2015年3月31日申请的特愿2015-072399。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0)

1.一种用户终端,能够利用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无线基站发送的调度信息;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调度信息,决定仅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应用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以及
发送单元,利用PUCCH格式3来发送所述送达确认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能够应用所述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通过高层信令被设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能够应用所述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是小区索引或副小区索引相对大的分量载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当通过所述调度信息在超过10个的分量载波中被分配有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仅在能够应用所述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应用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针对能够应用所述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的所述调度信息,对于能够应用所述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动态地决定可否应用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针对所有分量载波的所述调度信息,对于能够应用所述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动态地决定可否应用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度信息包含表示对几个分量载波和/或码字进行了调度的下行链路分配索引。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链路分配索引包含于针对能够应用所述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的所述调度信息中。
9.一种无线通信***,具有利用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接收从所述无线基站发送的调度信息;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调度信息,决定仅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应用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以及
发送单元,利用PUCCH格式3来发送所述送达确认信号。
1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是能够利用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
接收从所述无线基站发送的调度信息的步骤;
基于所述调度信息,决定仅在能够应用空间捆绑的分量载波中应用送达确认信号的空间捆绑的步骤;以及
利用PUCCH格式3来发送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步骤。
CN201680019323.2A 2015-03-31 2016-03-18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74093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2399 2015-03-31
JP2015-072399 2015-03-31
PCT/JP2016/058868 WO2016158536A1 (ja) 2015-03-31 2016-03-18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9325A true CN107409325A (zh) 2017-11-28
CN107409325B CN107409325B (zh) 2021-11-30

Family

ID=57004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9323.2A Active CN107409325B (zh) 2015-03-31 2016-03-18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5858B2 (zh)
EP (1) EP3280173A4 (zh)
JP (1) JP6405450B2 (zh)
CN (1) CN107409325B (zh)
CA (1) CA2977925C (zh)
WO (1) WO20161585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534823A (ja) * 2015-09-22 2018-11-22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コントロール情報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0686576B2 (en) * 2017-11-17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 (HARQ-ACK) feedback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in new radio
EP3588836B1 (en) * 2018-02-27 2022-01-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harq-ack signal
KR102477129B1 (ko) 2019-11-06 2022-1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22236526A1 (zh) * 2021-05-10 2022-11-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载波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4461A (zh) * 2011-03-25 2011-06-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空间合并配置及应答信息反馈方法、***和设备
CN102823180A (zh) * 2010-04-05 2012-12-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多载波操作的harq ack/nack 传输
CN103095433A (zh) * 2011-11-04 2013-05-0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CN103202059A (zh) * 2010-11-09 2013-07-10 夏普株式会社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3314560A (zh) * 2010-11-03 2013-09-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具有下行链路载波聚合的时分双工***中的自动重复请求确认的发送的编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03370970A (zh) * 2010-11-03 2013-10-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载波聚合的下行链路的tdd***中的harq-ack信息生成及harq-ack信号功率控制
US20130279480A1 (en) * 2011-01-08 2013-10-24 Dong Hyun Park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nd transmitting an harq ack/nack signal, and device u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2009882A2 (pt) * 2009-10-26 2016-11-22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reconhecimento em recepção ou em transmissão para uma e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CN103036660B (zh) * 2010-04-30 2015-09-16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数据接收状况的方法
WO2012022714A1 (en) * 2010-08-16 2012-02-2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hannel selec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WO2012036514A1 (ko) * 2010-09-17 2012-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수신 확인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P2624497B1 (en) * 2010-09-28 2020-09-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ception confirmation in wireless system
WO2012044115A2 (ko) * 2010-09-30 201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885496B2 (en) * 2010-10-08 2014-11-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n backward compatible PUCCH format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US8842609B2 (en) * 2010-10-21 2014-09-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information in multicarrier-suppor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577510B1 (ko) * 2011-01-02 2015-1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Tdd 기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7104761B (zh) * 2011-05-12 2020-07-31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ES2601895T3 (es) * 2011-05-17 2017-02-16 Lg Electronics Inc. Procedimiento de transmisión de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y dispositivo para el mismo
EP3346658B1 (en) * 2011-09-23 2021-02-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217646B1 (ko) * 2012-05-24 2021-02-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송수신 방법
KR20130125695A (ko) * 2012-05-09 2013-11-19 주식회사 팬택 인터밴드 tdd 전송 방식에서 채널 셀렉션 전송을 위한 harq-ack 인덱스 매핑 및 업링크 자원 할당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4014319A1 (ko) * 2012-07-19 2014-0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채널의 전송 전력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US10306611B2 (en) * 2013-03-19 2019-05-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enabling terminal to transmit and receiv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687316B2 (en) * 2014-07-17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enabling component carriers for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20220165792A (ko) * 2014-12-08 2022-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170366380A1 (en) * 2014-12-08 2017-12-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pucch when more than five cells are used according to carrier aggregation
KR20170094190A (ko) * 2014-12-09 2017-08-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5개를 초과하는 셀을 반송파 집성에 따라 사용하는 경우 하향링크 데이터에 대한 harq ack/nack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치
EP3664341B1 (en) * 2014-12-31 2021-02-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using same
US10511427B2 (en) * 2015-01-30 2019-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 acknowledging increased number of 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s
US10341000B2 (en) * 2015-03-13 2019-07-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3180A (zh) * 2010-04-05 2012-12-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多载波操作的harq ack/nack 传输
CN103314560A (zh) * 2010-11-03 2013-09-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具有下行链路载波聚合的时分双工***中的自动重复请求确认的发送的编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03370970A (zh) * 2010-11-03 2013-10-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载波聚合的下行链路的tdd***中的harq-ack信息生成及harq-ack信号功率控制
CN103202059A (zh) * 2010-11-09 2013-07-10 夏普株式会社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US20130279480A1 (en) * 2011-01-08 2013-10-24 Dong Hyun Park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nd transmitting an harq ack/nack signal, and device using same
CN102104461A (zh) * 2011-03-25 2011-06-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空间合并配置及应答信息反馈方法、***和设备
CN103095433A (zh) * 2011-11-04 2013-05-0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58536A1 (ja) 2018-02-01
EP3280173A1 (en) 2018-02-07
US11115858B2 (en) 2021-09-07
CA2977925C (en) 2023-06-27
CA2977925A1 (en) 2016-10-06
US20180084454A1 (en) 2018-03-22
WO2016158536A1 (ja) 2016-10-06
EP3280173A4 (en) 2018-11-21
CN107409325B (zh) 2021-11-30
JP6405450B2 (ja) 2018-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1806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のデータ再送信方法及び前記方法を利用する通信装置
EP2460285B1 (en)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87163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channel in intra-cell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EP3358877A1 (en)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432018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696943A (zh) 用于新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数据信道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CN104243108B (zh) 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装置和***
CN110431875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352582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支持多个发送时间间隔、多个子载波间隔或多个处理时间的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或接收方法及其设备
CN104365139B (zh) 终端装置和缓冲区划分方法
CN107432015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101842809B1 (ko) 업링크 제어 정보 송신 방법, 사용자 장비, 및 기지국
CN110098911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05703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back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532201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source mapping for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s over wireless backhaul link
CN102783206A (zh)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210778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710813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409325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5912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211280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432017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5913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079439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03527B (zh) 长期演进-高级时分双工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功率控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