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80116A - 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80116A
CN107380116A CN201710265776.XA CN201710265776A CN107380116A CN 107380116 A CN107380116 A CN 107380116A CN 201710265776 A CN201710265776 A CN 201710265776A CN 107380116 A CN107380116 A CN 107380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ont wall
inflator
fixed
fore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657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80116B (zh
Inventor
神村信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380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80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80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80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包括:前围(30),其包括前围板(31)和在向前方向上从前围板(31)的前端部延伸的前围前板(34);充气机(65),其以充气机(65)的纵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状态安置,并且固定于前围前板(34);安全气囊(64),其安置在前围前板(34)的上方,并且通过来自充气机(65)的气体而在车辆向后和向上方向上倾斜地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地展开;和支撑部件(80),其具有固定于前悬挂塔(14)的一端部(82),朝着前围(30)延伸,并且相对于充气机(65)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在车辆前侧上固定于前围前板(34)。

Description

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优选实施例涉及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03-252139公开了一种行人安全气囊装置,其中,具有安全气囊和充气机的安全气囊模块安置在构成前围的前围板的上方。安全气囊模块利用充气机的双头螺栓而紧固和固定于前围板的前端部。
发明内容
在这种连接中,在前围前板安置在前围中以在车辆向前方向上从该前围板的前端部延伸的一些车辆中,存在安全气囊模块安置在前围前板的上方的情况。前围前板具有从车辆后侧支撑的悬臂结构,所以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作用在充气机上的反作用力施加于该前围前板,导致前围在很大程度上变形。结果,存在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不再稳定的可能性。
考虑到上述情况,优选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在充气机安置在前围前板的上方的结构中,该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够有效地控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围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围、充气机、安全气囊和支撑部件。所述前围包括前围板和前围前板,所述前围前板在向前方向上从所述前围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延伸。所述充气机以其纵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状态安置在所述前围前板的上方,并且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所述安全气囊安置在所述前围前板的上方,并且通过从所述充气机排出的气体在车辆向后和向上方向上倾斜地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地膨胀和展开。所述支撑部件具有固定于前悬挂塔的一端部,所述支撑部件朝着所述前围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充气机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在车辆前侧固定于前围前板。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支撑部件具有固定于坚固且刚性的前悬挂塔的一端部,并且朝着前围延伸。支撑部件相对于充气机的后端在车辆前侧上固定于前围前板。这里,当安全气囊从充气机供给气体并且在车辆向后和向上方向上倾斜地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膨胀和展开时,向前且向下方向倾斜的反作用力和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充气机上。前围前板由相对于充气机的后端在车辆前侧上的支撑部件支撑。因此,能够有效地控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围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方面,而且,所述前悬挂塔被构造成位于所述充气机的车辆前侧上,并且所述支撑部件的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前围板。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支撑部件的一端部固定到位于充气机的车辆前侧上的前悬挂塔,并且支撑部件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前围板。支撑部件相对于充气机的后端在车辆前侧上固定于前围前板。因此,能够使得当充气机启动时的前围前板的振动经由支撑部件逃逸到诸如前围板这样的车辆后侧上的部件。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二方面,而且,所述前围还包括前围撑杆,所述前围板包括前壁、后壁和底壁,所述前围撑杆固定于所述前围板的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由所述前壁、所述后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前围撑杆形成腔室,并且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前壁与所述前围撑杆互相固定的部分。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中,支撑部件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前围板的前壁与前围撑杆互相固定的部分。前围撑杆固定于前围板的前壁和后壁,并且与前围板的前壁、后壁和底壁一起形成腔室。前围板的前壁与前围撑杆互相固定的部分通过腔室而得以加强,所以强力地支撑支撑部件的另一端部。因此,提高了支撑部件支撑前围前板的刚性,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围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项,而且,所述充气机至少在两个紧固部处紧固且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两个所述紧固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齐,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布置了所述充气机的区域内,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前围前板互相固定的部分与所述紧固部中的至少一个对齐。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充气机至少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对齐的两个紧固部处紧固且固定于前围前板。如上所述,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内的作用力作用在充气机上。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的反作用力也作用在两个紧固部上。关于该点,在该方面中,支撑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前悬挂塔,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布置了充气机的区域中,支撑部件与前围前板互相固定的部分与至少一个紧固部对齐。因此,作用在至少一个紧固部上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内的力能够有效地由支撑部件支撑。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四方面,而且,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前围前板互相固定的部分布置在两个所述紧固部之间。
在本公开的第五方面中,充气机至少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对齐的两个紧固部处紧固且固定于前围前板,所以前围前板的两个紧固部之间的部分由充气机加强。支撑部件与前围前板互相固定的部分位于该加强部分中。因此,与该部分和两个紧固部隔开放置的情况相比,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作用在紧固部上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的力能够有效地由支撑部件支撑。而且,在正常行驶时输入到前悬挂塔的力经由支撑部件传递到由充气机加强的部分,所以控制了在该加强部分处的前围前板的变形,并且提高了支撑部件的支撑刚性。结果,支撑部件的一端部所固定到的前悬挂部件通过支撑部件加强,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转向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至第五方面的任意一项,而且,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齐的左右一对所述充气机,并且一对所述充气机从安置在它们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的气体排出部排出气体,并且它们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由连接部件连结。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左右一对充气机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由连接部件连结。因此,当左右一对充气机从安置在它们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的气体排出部排出气体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侧施加的反作用力能够抵消。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意一项,而且,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具有左右一对支撑部件,各个所述支撑部件具有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前悬挂塔中的任意一个的一端部,并且充气机布置在所述前围前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从安置在所述充气机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左右一对气体排出部排出气体。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充气机置于前围前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中,并且从安置在充气机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左右一对气体排出部排出气体。此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作用在充气机的两端部上的反作用力能够通过充气机自身抵消。此外,在该方面中,左右一对支撑部件均具有固定于左右一对前悬挂塔中的任意一个的一端部,朝着前围延伸,并且相对于充气机的后端在车辆前侧固定于前围前板。因为该方面以这种方式构成,所以左右支撑部件与前围前板互相固定的部分能够置于充气机的左右气体排出部的车辆前侧附近。因此,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施加于左右气体排出部的倾斜向前且向下的反作用力能够有效地由左右支撑部件支撑。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至第七方面的任意一项,而且,所述支撑部件具有倾斜地定位在所述充气机的车辆前下侧的支撑部,并且所述支撑部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
在本公开的第八方面中,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反作用力在车辆向前且向下方向上倾斜地作用于充气机,支撑部定位于该反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上。因此,反作用力能够有效地由支撑部支撑。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至第八方面的任意一项,而且,所述前围板具有前壁、后壁和底壁,所述前围前板的后端部固定于安置在所述前壁的上端部处的前凸缘。所述前围还包括前围支架,所述前围支架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的后端部,所述前围支架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前围支架的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前围板的所述底壁或所述后壁。
在本公开的第九方面中,前围前板的后端部固定于安置在前围板的前壁的上端部处的前凸缘。前围支架的一端部固定于前围前板的后端部。前围支架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前围板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前围板的底壁或后壁。因此,前围前板由前围支架从车辆后侧支撑,所以能够加强所述前围前板相对于倾斜向前且向下的所述反作用力的支撑。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至第九方面的任意一项,而且,所述支撑部件的一端部构造成固定于所述前悬挂塔的顶壁。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支撑部件具有固定于前悬挂塔的顶壁的一端部,并且从顶壁朝着前围延伸。因此,支撑部件能够安置于在前悬挂塔和前围周围的区域中所设置的部件(发动机、变速器、辅助装置等)的车辆上侧,所以容易确保用于安置支撑部件的空间,并且可以提高支撑部件的形状设定的灵活性。
如上所述,在优选实施例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充气机安置在前围前板的上方的结构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围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线F3-F3的截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示出沿着图2的线F4-F4的截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示出沿着图2的线F5-F5的截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示出沿着图2的线F6-F6的截面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从车辆下侧观看的图7所示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9是对应于图3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用于描述正常行驶时的前围前板的振动抑制;
图10是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并且用于描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
图11是对应于图3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用于描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和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作用在充气机上的斜向前和向下的反作用力;
图12是对应于图5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用于描述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作用在充气机上的斜向前和向下的反作用力;
图13是对应于图2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用于描述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作用在充气机上的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的反作用力;
图14是对应于图2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用于描述在正常行驶时的前悬挂塔的加强部。
图15是对应于图6的一部分的截面图,示出安全气囊展开时的情形。
图16是对应于图2的俯视图,示出关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以及
图17是对应于图2的俯视图,示出关于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将基于图1至图15描述关于第一实施例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在下文中简称为“车辆前部结构10”)。需要注意的是:将存在这样的情况:从图中省略一些部件的参考标号,从而使得更容易看出在那些图中示出了什么。此外,在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FR、箭头UP和箭头RH分别表示车辆的向前方向(行驶方向)、向上方向和向右方向。在下文中,当简单地使用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向进行描述时,除非特别指定,否则这些方向被理解为是指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车辆竖直方向上的上/下和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
(构造)
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前部结构10应用到的车辆V的前部安置有左右一对挡板上梁部件12、左右一对前悬挂塔14、前挡风玻璃16、前围30、安全气囊模块60以及左右一对转向稳定撑杆(支撑部件)80。安全气囊模块60包括安全气囊64和左右一对充气机65。此外,如图3至图6所示,封闭发动机室18的上端处的开口的罩20(在图1和图2中未示出)安置在车辆V的前部中。车辆前部结构10由前围30、安全气囊64、左右一对充气机65以及左右一对转向稳定撑杆80构成。下面将详细描述这些构成元件。
(挡板上梁部件和悬挂塔的构造)
例如,左右一对挡板上梁部件12均通过冲压钢板而制成,并且在发动机室18的左右两侧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左右前悬挂塔14安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且左右挡板上梁部件12的车辆下侧处。
例如,左右悬挂塔14是铝铸件。前轮的前悬挂(在图中未示出)容纳在左右悬挂塔14中。前悬挂的上端部所紧固和固定到的悬挂固定部14A1安置在左右悬挂塔14的顶壁14A的中心部。
(罩的构造)
罩20置于发动机室18的上方。罩20是通过将形成车辆V的设计表面的罩外板22的外周缘部与置于该罩外板22的车辆下侧的罩内板24的外周缘部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例如,罩外板22和罩内板24均通过冲压钢板而制成。
(前围的构造)
前围(cowl)30置于罩20的车辆后侧处和将发动机室18与驾驶室26隔开的隔板(dash panel)28上方,并且前围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前围30包括:前围板31、前围侧板32(参见图1)、前围上盖板33、前围前板34、左右一对前围撑杆37(参见图2和图5),以及左右一对前围支架38(参见图2和图6)。例如,前围30的各个构成部件通过冲压钢板而制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左右一对前围撑杆37由比前围30的其它构成部件的钢板厚的钢板制成。
前围板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如图3至图6所示,前围板31具有从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其车辆上侧敞口的帽状截面。具体地,前围板31装备有:前壁31A和后壁31B,其大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互相对置;和底壁31C,其大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前壁31A的下端部和后壁31B的下端部。在车辆向前方向上延伸的前凸缘31A1安置在前壁31A的上端部处,并且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的后凸缘31B1安置在后壁31B的上端部处。前围侧板32(参见图1)接合于前围板3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前凸缘31A1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前围板的前端部”。
隔板28的上缘部连接于前围板31的底壁31C的前部的下表面。此外,前围板加强部31R以该前围板加强部31R跨越底壁31C和后壁31B的状态而接合于前围板31的车辆后侧。此外,如图3所示,用于空气导管的开口39形成在前围板31的底壁31C的一部分中,并且空气导管支架40在开口39的缘部处装接于底壁31C的上表面。
前围上板33在前围板31的车辆上侧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前围上板33的后端部接合于前围板31的后凸缘31B1的上表面,并且前围上板33从后凸缘31B1在车辆向前方向上延伸。前围上板33经由密封部件41支撑前挡风玻璃16的下端部。需要注意的是:雨刷器42(参见图3、图5和图6;在图1、图2和图7中未示出)置于前挡风玻璃16的下端部的上方,并且前围通风孔43结合到前挡风玻璃16的下端。
如图2至图8所示,前围前板34通过将前围前板下梁35(在下文中简称为“下板35”)与前围前板上梁36(在下文中称为“上板36”)接合在一起而构成。下板35在前围板31的车辆前侧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下板35的后端部35R接合于前围板31的前凸缘31A1的上表面,并且下板35从前凸缘31A1在车辆向前方向上延伸。下板35在车辆向前方向上越过前挡风玻璃16延伸,并且处于罩20的后缘部的下方。后端部35R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前围前板的后端部”。
上板36在下板35的车辆前侧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上板36的后部置于下板35的前部的上表面的顶部,并且上板36的前部越过下板35在车辆向前方向上延伸。上板36使用排列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多个螺栓45和焊接螺母46而紧固和固定于下板35的前部。上板36的前端部36F经由稍后描述的树脂盖51支撑罩密封件52。
如图2所示,左右前围撑杆37相对于车辆V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左右两侧,并且稍微置于左右悬挂塔1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如图5所示,各个前围撑杆37桥接前围板31的前壁31A与后壁31B,并且固定于前壁31A和后壁31B。具体地,各个前围撑杆37具有:前紧固部37A,其置于前凸缘31A1的上表面的顶部;撑杆本体37B,其从前紧固部37A的后端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和后接合部37C,其在车辆向上方向上从撑杆本体37B的后端延伸,并且接合于后壁31B的前表面。前紧固部37A使用螺栓47和焊接螺母48而紧固和固定于前凸缘31A1和稍后描述的加强部支架31F。各个前围撑杆37与前壁31A、后壁31B和底壁31C一起形成腔室。即,形成由点划线围绕的区域CS,如图12所示。
如图2所示,左右前围支架38相对于车辆V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位于左右两侧,并且位于左右前围撑杆37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对应于这些前围支架38,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架紧固部35R1(参见图6)形成在前围前板34的后端部35R处。前围支架38桥接支架紧固部35R1与前围板31的底壁31C,并且固定于支架紧固部35R1和底壁31C。
具体地,各个前围支架38具有:前紧固部38A,其置于支架紧固部35R1的下表面处,并且使用螺栓49和螺母50紧固和固定于该支架紧固部35R1;支架本体38B,其在车辆向后和向下方向上从前紧固部38A倾斜地延伸;和后接合部38C,其在车辆向后和向上方向上从支架本体38B的下端倾斜地延伸,并且接合于前围板31的底壁31C的上表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左右前围撑杆37和左右前围支架38形成为两侧不对称形状,但是它们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形成为两侧对称形状。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左右前围支架38的后接合部38C接合于底壁31C,但是后接合部38C不限于此,并且可以接合于后壁31B。
(安全气囊模块的构造)
安全气囊模块60构成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并且安置在前围前板34的上方。安全气囊模块60包括:安全气囊盖61(参见图3至图6;在图1、图2和图7中未示出)、安全气囊64(参见图1;在图2至图7中未示出)、以及左右一对充气机65。
如图3至图6所示,安全气囊盖61具有盖下部件62和盖上部件63,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盖下部件62例如通过冲压板金属而制成,并且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其车辆上侧敞口的大致帽状。盖上部件63例如由树脂制成,并且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其车辆下侧敞口的大致帽状。盖下部件62和盖上部件63具有置于彼此的顶部的凸缘部,并且借助诸如爪配件或双面压敏粘合带而互相接合。因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安全气囊盖61形成为大致矩形中空体。
需要注意的是:在安全气囊盖61的车辆前侧处在车辆向上方向上膨出的膨出部(未指定参考标号)安置在前围前板34处。此外,树脂盖51安置在安全气囊盖61的车辆前侧处,并且前围前板34的前部由树脂盖51从车辆上侧覆盖。树脂盖51桥接盖上部件63的前缘部的上表面与前围前板34的上板36的前端部36F的上表面,并且借助诸如爪配件或双面压敏粘合带而固定于盖上部件63和前端部36F。例如,由橡胶制成的罩密封件52装接于树脂盖5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
安全气囊64(参见图1)和左右一对充气机65容纳在安全气囊盖61内。例如,通过布设两个基布并且将它们的外周部缝在一起而使安全气囊64形成为大致C状袋。安全气囊64通过从左右充气机65排出的气体而从罩20的后端部与前挡风玻璃16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隙在车辆向后和向上方向上倾斜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膨胀和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图10中的箭头ED1和箭头ED2表示安全气囊64膨胀和展开的方向。
在安全气囊64已经膨胀和展开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安全气囊64的气囊本体64A沿着前挡风玻璃16的下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前挡风玻璃16的下端部的前表面由气囊本体64A覆盖。此外,左右一对气囊侧部64B从气囊本体64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在车辆向后和向上方向上倾斜地延伸,并且前挡风玻璃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和左右一对前立柱(在图中未示出)的前表面由气囊侧部64B覆盖。在安全气囊64已经通过诸如手风琴折叠或滚动折叠这样的预定折叠方法折叠的状态下,安全气囊64容纳在安全气囊盖61中。需要注意的是:图2至图7并非示出处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64。此外,上述安全气囊64的展开形状是一个实例,并且能够适当地改变。
左右充气机65以它们的纵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状态相对于车辆V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放置在左右两侧处。左右充气机65在安全气囊盖61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且互相之间分开有一定间隔。如图2所示,左右充气机65位于车辆后侧处,并且相对于左右悬挂塔14稍微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充气机65均包括充气机本体66和装接支架67。
充气机本体66是所谓的筒式,并且以其轴向沿着大致车辆宽度方向的姿态放置。装接支架67通过冲压板金而制成,并且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以圆弧状弯曲的支架本体67A。支架本体67A置于充气机本体66的车辆上侧,并且通过缠绕充气机本体66的外周表面的左右一对固定带(金属带)68而固定于该充气机本体66。
左右一对紧固片67B在车辆向前方向上从支架本体67A的前缘延伸。左右一对紧固片67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互相间隔地布置。左右一对紧固片67B的前部置于前围前板34的前部的上表面的顶部,并且使用左右一对焊接螺栓69和螺母70而紧固且固定于该前围前板34的前部。因此,各个充气机65相对于充气机本体66在车辆前侧处紧固且固定于前围前板34的前部。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在充气机65与前围前板34互相紧固且固定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中,将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紧固部称为“内紧固部71”,并且将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紧固部称为“外紧固部72”。内紧固部71和外紧固部72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两个紧固部”。
爆管(***装置)(附图中未示出)安置在各个充气机6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中。而且,各个充气机65的内部充有在燃烧时产生大量气体的气体发生剂。此外,气体排出部66A安置在各个充气机6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多个气体排出孔形成在各个气体排出部66A的周壁处,并且当各个充气机65启动时,从多个气体排出孔排出气体。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该实施例的充气机65使用了气体发生剂,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中密封有高压气体的充气机。
充气机65电连接于安置在驾驶室26的地板的中央部附近的控制器(安全气囊ECU)(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电连接于安置在车辆V的前保险杠(在图中未示出)中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在图中未示出)或冲击预测传感器(在图中未示出)。作为冲击检测传感器,例如能够应用腔室型或光纤型;在所述腔室型中,长的压力管或压力室和压力传感器沿着前保险杠安置在前保险杠加强部的前表面侧。此外,作为冲击预测传感器,例如,能够应用使用毫米波雷达或立体摄像机来预测与诸如行人这样的冲击体的冲击的预碰撞传感器。
当已经基于冲击检测传感器或冲击预测传感器的输出而检测或预测到与行人的冲击时,控制器将启动信号输出到左右充气机65。因此,气体从充气机65的气体排出部66排出到安全气囊64的内部,并且安全气囊64膨胀和展开。此时,在罩2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中,至少后端部由弹出罩装置(在图中未示出)在车辆向上方向上推(参见图11、图12和图15)。此外,此时,安全气囊盖61的盖上部件63接收安全气囊64的膨胀压力,并且变得与盖下部件62分离。
(转向稳定撑杆的构造)
左右一对转向稳定撑杆80是用于提高车辆V的转向稳定性的部件,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桥接左右悬挂塔14与前围30。各个转向稳定撑杆80具有:撑杆本体81,其充当梁本体,由长状的金属管等制成,并且以其纵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上一致的状态布置;固定支架82,其充当固定于撑杆本体81的前端部的悬挂塔固定部;和支架85,其充当固定于撑杆本体81的后端侧的支撑部。
各个固定支架82位于悬挂固定部14A1的车辆后侧处,并且处于各个悬挂塔14的顶壁14A的上表面上。例如,固定支架82通过冲压板金属而制成,并且其后部借助焊接而固定于撑杆本体81的前端部。螺栓孔(在图中未示出)形成在固定支架82的前部处,并且穿过该螺栓孔而***的螺栓83穿过形成在顶壁14A处的螺栓孔(在图中未示出)而***,并且拧入到螺母(在图中未示出)内。因此,每个固定支架82,即转向稳定撑杆80的前端部,均紧固且固定在悬挂塔14的顶壁14A处。
各个撑杆本体81从固定支架82朝着前围30延伸。具体地,支架本体81从固定支架82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且稍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并且撑杆本体81的后端侧处于前围前板34的车辆下侧处。作为转向稳定撑杆80的后端部的撑杆本体81的纵向后端部处于前围撑杆37的车辆前侧处。
如图5和图8所示,被压成平板状的前围紧固部81R形成在各个撑杆本体81的后端部。前围紧固部81R处于前围撑杆37的前紧固部37A的上表面的顶部,并且使用螺栓47和焊接螺母48而紧固且固定在该前紧固部37A和前围板31的前凸缘31A1处。因此,左右悬挂塔14经由左右转向稳定撑杆80而连接到前围30的安置了左右前围撑杆37的部分。在下文中,将各个前围紧固部81R、各个前紧固部37A和各个前凸缘31A1互相紧固的部分称为“前围撑杆固定部84”。
需要注意的是:加强部支架31F处于各个前围撑杆固定部84的车辆下侧处。加强部支架31F接合于前围板31的前壁31A的前表面,并且安置在加强部支架31F的上端部处的凸缘31F1处于前凸缘31A1的下表面处。焊接螺母48接合于凸缘31F1的下表面,使得凸缘31F1、前凸缘31A1、前紧固部37A和前围紧固部81R以四层层叠状态互相紧固和固定。前围撑杆固定部84均通过加强部支架31F加强。
支架85在前围紧固部81R的车辆前侧处安置在各个撑杆本体81的后端侧。支架85分别处于前围前板34的前部的下方,并且稍微置于各个充气机65的内紧固部7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各个支架85在车辆向上方向上从撑杆本体81的上表面延伸。各个支架85倾斜地定位在充气机65的车辆前下侧处。例如,各个支架85通过冲压板金属而制成,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具有大致帽状。
具体地,各个支架85是由处于前围前板34的前部的下表面处的上紧固部85A、在车辆向下方向上从上紧固部85A的前后两端延伸的前腿85B和后腿85C、在车辆向前方向上从前腿85B的下端延伸的前接合部85D和在车辆向后方向上从后腿85C的下端延伸的后接合部85E而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支架85的构造不限于以上所描述的,并且能够适当地修改。例如,各个支架85还可以具有省略后腿85C和后接合部85E的构造。此外,支架85(支撑部)的材料不限于板金属,并且支架85还可以由金属管等制成。
前接合部85D和后接合部85E处于撑杆本体81的上表面的顶部,并且借助诸如焊接而接合于该撑杆本体81。使用将前围前板34的下板35与上板36互相紧固的多组螺栓45和焊接螺母46而将上紧固部85A紧固且固定于该前围前板34。因此,前围前板34的前部通过支架85,即转向稳定撑杆80,从充气机65的车辆前侧和车辆下侧受到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支架85与前围前板34互相紧固且固定的各个部分称为“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支撑部件与前围前板互相固定的部分”。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均定位在充气机本体66的车辆前侧处,并且相对于充气机65的后端65R(参见图2和图10)处于车辆前侧处。各个后端65R是充气机本体6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车辆向后方向上定位得最远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充气机本体66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稍微倾斜,使得它们变得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越位于车辆向后方向上,所以充气机65的后端65R定位在充气机本体6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上。
此外,如图2、图7和图10所示,在布置了充气机6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区域内,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被布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与内紧固部71和外紧固部72对齐。具体地,各个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布置在任意一个充气机65的内紧固部71与外紧固部72之间,并且布置成与内紧固部7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相邻。
需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左右转向稳定撑杆80形成为两侧不对称形状,但是左右转向稳定撑杆80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形成为两侧对称形状。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左右转向稳定撑杆80的撑杆本体81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弯曲,但是撑杆本体81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形成为直线状。此外,左右转向稳定撑杆80的形状能够依据它们与安置在发动机室18内的部件(发动机、变速器、附件等)的关系而适当地改变。
(作用和效果)
接着,将描述该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前部结构10中,转向稳定撑杆80的前端部固定于坚固且刚性的悬挂塔14,该转向稳定撑杆80朝着前围30延伸。转向稳定撑杆80相对于充气机65的后端65R在车辆前侧处固定于前围前板34,并且支撑该前围前板34的前部。
这里,当充气机65启动时,安全气囊64在车辆向后和向上方向上倾斜地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地膨胀和展开(参见图10中的箭头ED1和箭头ED2)。此时,如图11所示,倾斜地向前并向下的反作用力RF1作用在充气机65上,但是前围前板34由相对于充气机65的后端65R在车辆前侧处的所述转向稳定撑杆80支撑。因此,能够有效地控制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围30的变形。结果,变得能够使安全气囊64稳定地膨胀和展开到其期望位置。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安置在转向稳定撑杆80的前端部处的固定支架82固定于悬挂塔14,并且安置在转向稳定撑杆80的后端部处的前围紧固部81R固定于前围板31。转向稳定撑杆80相对于充气机65的后端65R在车辆前侧处固定于前围前板34。因此,能够使得当充气机65启动时的前围前板34的振动经由该转向稳定撑杆80而逃逸到安置在前围前板34的车辆后侧处的部件,诸如前围板31。结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围30的变形。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作为转向稳定撑杆80的后端部的前围紧固部81R固定于前围撑杆固定部84,该前围撑杆固定部84是安置在前围板31的前壁31A上的前凸缘31A1与前围撑杆37互相固定的部位。前围撑杆37固定于前围板31的前壁31A和后壁31B,并且与前壁31A、后壁31B和底壁31C一起形成腔室(参见图12中的由点划线围绕的区域CS)。前围撑杆固定部84通过所述腔室加强,所以强力地支撑转向稳定撑杆80的前围紧固部81R。因此,提高了转向稳定撑杆80支撑前围前板34的刚性,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前围30的变形。特别地,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前围30相对于倾斜向前且向下的反作用力RF1的变形。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充气机6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齐的内紧固部71和外紧固部72处紧固且固定于前围前板34的前部处。在安全气囊展开时,除了倾斜向前且向下的反作用力RF1之外,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的反作用力RF2作用在充气机65上。此时,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的力F1和F2也作用在充气机65的内紧固部71和外紧固部72上。
关于该点,在该实施例中,在布置了充气机6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区域内,作为转向稳定撑杆80与前围前板34互相固定的部分的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内紧固部71和外紧固部72对齐。因此,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的力F1和F2能够有效地由转向稳定撑杆80支撑。结果,控制了由于力F1和F2引起的前围前板34的变形,所以更加提高了使安全气囊64的展开方向稳定的效果。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充气机65在内紧固部71和外紧固部72处紧固且固定于前围前板34,如上所述,所以前围前板34的在内紧固部71与外紧固部72之间的部分由充气机65加强。另外,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布置在这些加强部分中。因此,例如,与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与内紧固部7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分离地布置和布置在该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情况或者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与外紧固部7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离地布置和布置在该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情况相比,提高了控制前围前板34相对于力F1和F2的变形的效果。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在正常行驶时,从前悬挂施加到悬挂塔14的顶壁14A的车辆水平方向输入力FS经由转向稳定撑杆80传递到前围前板34(参见图14中的箭头FC)。转向稳定撑杆80固定于前围前板34的由充气机65加强的部分,如上所述,所以控制了前围前板34在这些加强部分处的变形,并且提高了转向稳定撑杆80的支撑刚性。结果,转向稳定撑杆80的前端部所固定到的悬挂塔14由该转向稳定撑杆80加强,所以能够提高车辆V的转向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需要注意的是:转向稳定撑杆80桥接悬挂塔14与前围板30,但是因为前围板30由板厚度薄的钢板等制成,所以其刚性不高并且趋向于由于从悬挂塔14传递的车辆水平方向输入力而变形。在转向稳定撑杆80并非固定于前围前板34的在充气机65周围的部位的构造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充分地实现转向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提高,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因为如上所述的构造而能够实现转向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提高。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各个转向稳定撑杆80具有倾斜地定位在各个充气机65的车辆前下侧上的支架85,并且各个支架85固定于前围前板34。各个支架85定位在反作用力RF1作用的方向上。因此,反作用力RF1能够有效地由支架85支撑,所以进一步提高了控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围30的变形的效果。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均作为前围支架38的前端部的前紧固部38A固定于前围前板34的后端部35R。各个前围支架38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作为前围支架38的后端部的后接合部38C固定于前围板31的底壁31C。因此,前围前板34经由前围支架38从车辆后侧受到支撑。因此,能够在充气机65处加强对于倾斜地作用在车辆向前且向下方向上的反作用力RF1的支撑,所以能够更加提高控制安全气囊展开时的前围30的变形的效果。
以这种方式,在该实施例中,因为充气机65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侧被有效地支撑,所以控制了由于倾斜向前且向下的反作用力RF1引起的前围30的变形,能够有效地使安全气囊64的展开方向稳定。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各个转向稳定撑杆80相对于作为重物的充气机65的后端65R在车辆前侧上固定于前围前板34。因此,能够有效地控制在正常行驶时的前围前板34在车辆向上和向下方向(参见图9中的箭头U和箭头D)上的振动。也就是说,在前围前板34的前部不被转向稳定撑杆80支撑的构造的情况下,前围前板34具有其后端部35R被支撑在前围板31上的悬臂结构。由于该原因,存在前围前板34的前部侧随着车辆V行驶而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很大程度地振动并且前围30的耐久性关于多年行驶期间的输入力而减小的可能性。关于该点,在该实施例中,控制了前围前板34的振动,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前围30的耐久性。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转向稳定撑杆80的前端部固定至位于发动机室18的上端侧的悬挂塔14的顶壁14A,并且转向稳定撑杆80从顶壁14A朝着前围30延伸。因此,转向稳定撑杆80能够安置于在悬挂塔14和前围30周围的区域中所设置的部件(发动机、变速器、辅助装置等)的车辆上侧,所以容易地确保用于安置转向稳定撑杆80的空间,并且可以提高转向稳定撑杆80的形状设定的灵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例如,还能够想到安置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在车辆向上方向上从车辆骨架部件诸如接合于悬挂塔14的下端部的前侧部件延伸,并且想到将该支撑部件固定于前围前板34。然而,在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与前述部件(发动机、变速器、辅助装置等)的关系而变得难以确保用于安置该支撑部件的空间,并且支撑部件的形状设定的灵活性可能下降,但是在该实施例中能够避免这样的情况。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用于提高车辆V的转向稳定性的转向稳定撑杆80还用作用于控制前围30的变形的支撑部件。由于该原因,与支撑部件和转向稳定撑杆80分离地安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车辆V的质量和部件的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该实施例中,作为转向稳定撑杆80与前围前板34互相固定的部分的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布置在充气机65的内紧固部71与外紧固部72之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可以与内紧固部7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相邻地布置,或者可以与外紧固部7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相邻地布置。在该情况下,优选地将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布置成与内紧固部71或外紧固部72尽可能近。这样使得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充气机65在两个紧固部(内紧固部71和外紧固部72)处分别固定于前围前板3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充气机65还可以在三个以上的紧固部处固定于前围前板。
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和作用基本相同的构造和作用,将利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第二实施例>
在图16中,通过对应于图2的俯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与:其具有连接部件102,连接部件10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左右一对充气机65。例如,连接部件102由金属管制成,并且以其纵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状态布置于左右充气机65之间。连接部件102的纵向上的两端部经由支架(在图中未示出)固定于左右充气机6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因此,左右充气机6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通过连接部件102互相连接。需要理解的是:连接部件102的材料不限于金属管,并且可以适当地改变,但是优选诸如金属或纤维强化塑料这样的坚固和刚性的材料。在该实施例中,除了上述之外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当左右充气机65从安置在它们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中的气体排出部66A排出气体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施加于左右充气机65的反作用力RF2起作用,从而在连接部件102的轴向上压缩该连接部件102。因此,反作用力RF2能够抵消。结果,能够控制由于反作用力RF2引起的前围前板34的变形,这更加有助于使安全气囊64的展开方向稳定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
在图17中,通过对应于图2的俯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10。关于该实施例的安全气囊模块60装备有一个充气机112,而不是关于第一实施例的左右一对充气机65。充气机112布置于前围前板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并且具有充气机本体114和装接支架116。充气机本体114是像充气机65一样的筒式的充气机,但是其在轴向上的两端部具有气体排出部114A,并且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得比各个充气机65的尺寸大。
装接支架116与关于第一实施例的装接支架67具有相同的构造,但是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得比装接支架67的尺寸大。装接支架116具有:支架本体116A,其固定于充气机本体114的上表面;和多个(此处,三个)紧固片116B,其在车辆向前方向上从支架本体116A的前缘部延伸。三个紧固片116B的前部使用焊接螺栓69和螺母70而紧固且固定于前围前板34的前部(参见图4)。因此,充气机112在充气机本体114的车辆前侧紧固且固定于前围前板34的前部。
当充气机112通过控制器(在图中未示出)启动时,充气机112从左右气体排出部114A排出气体。左右气体排出部114A置于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即,转向稳定撑杆80与前围前板34互相固定的部分,的车辆后侧的附近。在该实施例中,除了上述构造之外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当充气机112从左右气体排出部114A排出气体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施加于充气机1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反作用力RF2能够通过充气机112自身抵消。此外,左右气体排出部114A置于左右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的车辆后侧的附近。因此,施加于左右气体排出部114A的倾斜向前且向下的反作用力RF1(在图17中未示出)能够有效地由左右转向稳定撑杆80支撑。结果,能够有效地控制由于反作用力RF1引起的前围30的变形。
<实施例的补充描述>
在各个实施例中,描述了下板35与上板36互相结合以构成前围前板34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前围前板的构造能够适当地修改。例如,前围前板可以由单个板构成。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悬挂塔14(前悬挂塔)置于充气机65的车辆前侧,并且作为转向稳定撑杆80(支撑部件)的后端部的前围紧固部81R固定于前围板3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例如,在各个支撑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前悬挂塔并且各个支撑部件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前围前板的情况下,前悬挂塔可以置于充气机的车辆下侧。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置于充气机65的车辆前侧,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还可以置于充气机65的车辆下侧,或者可以置于充气机65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然而,优选地,转向稳定撑杆固定部86定位在作为重物的充气机65的后端65R的车辆前侧。
此外,各个实施例具有装备有左右一对前围撑杆37和左右一对前围支架38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还可以具有省略左右一对前围撑杆37和左右一对前围支架38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构造。
此外,在各个实施例中,转向稳定撑杆80具有倾斜地定位在充气机65的车辆前后侧的支架85,并且支架85固定于前围前板3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撑杆本体81的一部分还可以在车辆向上方向上弯曲并且直接固定于前围前板34。
此外,在各个实施例中,转向稳定撑杆80在车辆向后方向上从悬挂塔14的顶壁14A延伸,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转向稳定撑杆80还可以在车辆向后方向或车辆向上方向上从悬挂塔14的车辆后侧上的壁或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壁延伸。
不用说,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实施例。

Claims (11)

1.一种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包括:
前围(30),该前围包括前围板(31)和前围前板(34),所述前围前板(34)在向前方向上从所述前围板(31)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延伸;
充气机(65),该充气机以所述充气机(65)的纵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状态安置在所述前围前板(34)的上方,并且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34);
安全气囊(64),该安全气囊安置在所述前围前板(34)的上方,并且通过从所述充气机(65)排出的气体而在车辆向后且向上方向上倾斜地膨胀和展开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地膨胀和展开;和
支撑部件(80),该支撑部件具有被构造成固定于前悬挂塔(14)的一端部(82),该支撑部件朝着所述前围(30)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充气机(65)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在车辆前侧上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其中
所述前悬挂塔(14)被构造成位于所述充气机(65)的车辆前侧上,并且
所述支撑部件(80)的另一端部(81R)固定于所述前围板(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其中
所述前围(30)还包括前围撑杆(37),
所述前围板(31)包括前壁(31A)、后壁(31B)和底壁(31C),
所述前围撑杆(37)固定于所述前围板(31)的所述前壁(31A)和所述后壁(31B),
由所述前壁(31A)、所述后壁(31B)、所述底壁(31C)和所述前围撑杆(37)形成腔室,并且
所述支撑部件(80)的所述另一端部(81R)固定于所述前围板(31)的所述前壁(31A)与所述前围撑杆(37)互相固定的部分(8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其中
所述充气机(65)至少在两个紧固部(71、72)处紧固且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34),所述两个紧固部(71、7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齐,并且
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布置了所述充气机(65)的区域内,所述支撑部件(80)与所述前围前板(34)互相固定的部分(86)与所述紧固部(71、72)中的至少一个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其中,所述支撑部件(80)与所述前围前板(34)互相固定的部分(86)布置在所述充气机(65)的所述两个紧固部(71、7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0),其中
所述车辆前部结构(100)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齐的左右一对所述充气机(65),并且
一对所述充气机(65)从安置在它们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的气体排出部(66A)排出气体,并且一对所述充气机(6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通过连接部件(102)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10),其中
所述车辆前部结构(110)具有左右一对支撑部件(80),每个所述支撑部件(80)都具有被构造成固定于左右一对所述前悬挂塔(14)中的任意一个的一端部(82),并且
充气机(112)布置在所述前围前板(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从安置在所述充气机(1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左右一对气体排出部(114A)排出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其中,所述支撑部件(80)具有倾斜地定位在所述充气机(65)的车辆前下侧的支撑部(85),并且所述支撑部(85)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34)。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其中
所述前围板(31)具有前壁(31A)、后壁(31B)和底壁(31C),所述前围前板(34)的后端部(35R)固定于安置在所述前壁(31A)的上端部处的前凸缘(31A1),并且
所述前围(30)还包括前围支架(38),所述前围支架(38)的一端部(38A)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34)的后端部(35R),所述前围支架(38)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前围支架(38)的另一端部(38C)固定于所述前围板(31)的所述底壁(31C)或所述后壁(31B)。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其中
所述前围前板(34)的后端部(35R)固定于安置在所述前壁(31A)的上端部处的前凸缘(31A1),并且
所述前围(30)还包括前围支架(38),所述前围支架(38)的一端部(38A)固定于所述前围前板(34)的后端部(35R),所述前围支架(38)在车辆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前围支架(38)的另一端部(38C)固定于所述前围板(31)的所述底壁(31C)或所述后壁(31B)。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10),其中,所述支撑部件(80)的一端部(82)被构造成固定于所述前悬挂塔(14)的顶壁(14A)。
CN201710265776.XA 2016-04-28 2017-04-21 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 Active CN1073801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1033A JP6365585B2 (ja) 2016-04-28 2016-04-28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前部構造
JP2016-091033 2016-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80116A true CN107380116A (zh) 2017-11-24
CN107380116B CN107380116B (zh) 2019-06-14

Family

ID=60081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65776.XA Active CN107380116B (zh) 2016-04-28 2017-04-21 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5421B2 (zh)
JP (1) JP6365585B2 (zh)
CN (1) CN107380116B (zh)
DE (1) DE102017104683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004044A1 (de) * 2017-04-26 2018-10-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Airbaganordnung im Bereich eines Windlaufs
JP7172723B2 (ja) * 2019-02-26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2141A (ja) * 2002-02-26 2003-09-10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442330A (zh) * 2002-03-01 2003-09-17 高田株式会社 外展式气囊装置
US20090145681A1 (en) * 2007-12-07 2009-06-11 Toyoda Gosei Co., Ltd. Actuator
CN101905684A (zh) * 2009-06-03 2010-12-08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有前窗玻璃气囊的汽车
EP3012161A1 (en) * 2014-10-24 2016-04-27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on ariba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0158B2 (ja) * 2002-02-26 2007-11-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923286B2 (en) 2002-02-26 2005-08-02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JP3975866B2 (ja) * 2002-08-30 2007-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243754B2 (en) * 2004-03-17 2007-07-17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airbag system
JP4481782B2 (ja) * 2004-09-28 2010-06-1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非乗員保護装置
JP2006182197A (ja) * 2004-12-27 2006-07-13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4291821B2 (ja) * 2006-01-25 2009-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43371B2 (ja) * 2006-05-09 2011-1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669884B2 (en) 2006-05-09 2010-03-02 Honda Motor Co., Ltd. Air bag device
JP5342213B2 (ja) * 2007-11-20 2013-1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149753A (ja) * 2008-12-25 2010-07-08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121480A (ja) * 2009-12-10 2011-06-23 Kanto Auto Works Ltd ブラケット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DE102010039672A1 (de) 2010-08-24 2012-03-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orderwagen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1085330A1 (de) * 2011-01-27 2012-08-02 Takata-Petri Ag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1101627B4 (de) 2011-05-14 2015-05-21 Audi Ag Airbagvorrichtung an einem Fahrzeug mit einem Scheibenairbagmodul
JP5987753B2 (ja) * 2013-03-29 2016-09-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208513A (ja) * 2013-03-29 2014-11-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75484B2 (ja) * 2013-04-26 2018-08-2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2015067182A (ja) * 2013-09-30 2015-04-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46192B2 (ja) * 2013-12-24 2016-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69524B2 (ja) * 2015-02-10 2018-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2141A (ja) * 2002-02-26 2003-09-10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442330A (zh) * 2002-03-01 2003-09-17 高田株式会社 外展式气囊装置
US20090145681A1 (en) * 2007-12-07 2009-06-11 Toyoda Gosei Co., Ltd. Actuator
CN101905684A (zh) * 2009-06-03 2010-12-08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有前窗玻璃气囊的汽车
EP3012161A1 (en) * 2014-10-24 2016-04-27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on ariba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313277A1 (en) 2017-11-02
CN107380116B (zh) 2019-06-14
DE102017104683A1 (de) 2017-11-02
US10005421B2 (en) 2018-06-26
JP6365585B2 (ja) 2018-08-01
DE102017104683B4 (de) 2024-02-08
JP2017197091A (ja) 2017-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34880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一体成形織り布地の費用効果的使用
US6237937B1 (en) Protective bag for vehicle occupant&#39;s head
CN101326081B (zh) 包括可膨胀气囊并布置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客约束***
JP6142298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955634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JP4893043B2 (ja)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7533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83663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00084840A1 (en) Airbag configuration for a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having the airbag configuration
US20050052003A1 (en) Inflatable windshield curtain
CN102555974A (zh)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CN107380116B (zh) 装备有行人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前部结构
JP5192819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US8534700B2 (en) Airba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KR101320080B1 (ko) 안전장치
JP2006062542A (ja) センサ配設構造
JP5651711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453417B1 (ko) 에어백
CN100354160C (zh)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JP504857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JP3787106B2 (ja) 歩行者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06801A (ja) 車両用カウル構造
JP2019073223A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構造
JP5229260B2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20653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