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8952B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8952B
CN107208952B CN201580072716.5A CN201580072716A CN107208952B CN 107208952 B CN107208952 B CN 107208952B CN 201580072716 A CN201580072716 A CN 201580072716A CN 107208952 B CN107208952 B CN 107208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sealing
amoun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27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8952A (zh
Inventor
森田久登
齐藤信
佐多裕士
池田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08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8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制冷装置具有:热源侧单元,所述热源侧单元具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液体收容器及过冷热交换器;利用侧单元,所述利用侧单元具有膨胀阀及利用侧热交换器;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将热源侧单元与利用侧单元连接;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基于过冷热交换器的温度效率,判定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所述制冷剂回路由热源侧单元、利用侧单元、以及制冷剂配管形成;以及报知部,所述报知部报知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封入量关联的信息,控制装置在进行追加并封入制冷剂的追加封入时,在温度效率小于预先设定的判定阈值的情况下使报知部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在结束追加封入时求出不足封入量并使报知部报知,所述不足封入量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有封入制冷剂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冷装置中,制冷剂量的过量和不足的发生成为使制冷剂装置的能力降低或构成设备的损伤这样的不良情况产生的原因。因此,为了防止这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已知有具备对封入的制冷剂量的过量和不足进行判定的功能的制冷装置。
作为以往的制冷装置中的制冷剂封入方法,例如,提出了如下方法:在将过冷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除以过冷热交换器的最大温度差而得到的温度效率为预先设定的判定阈值以上时,基于冷凝器、液体延长配管、气体延长配管及蒸发器各自的内部的制冷剂的密度和内部容积,算出不足封入量,所述不足封入量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26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制冷装置中的制冷剂封入分为初始封入、追加封入、最终追加封入这三个阶段进行。在以往的制冷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通过初始封入将一定量的制冷剂封入后,分为数次进行追加封入直到过冷热交换器的温度效率成为预先设定的判定阈值以上,并在超过判定阈值的阶段进行用于补充富余量的最终追加封入,由此封入适当量的制冷剂。在这里,由于一次追加封入最短也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以往的构成中要求数次追加封入直到超过上述判定阈值,所以存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工夫这样的课题。
另外,以往,为了使温度效率的值稳定,在初始封入之后使压缩机连续运转预定时间(例如30分钟),但在初始封入量过少的情况下,压缩机会由于低压保护或排出温度异常而停止。因此,存在再次要求压缩机达到预定时间的连续运转这样的课题。并且,由于以往的制冷装置是在各封入时计算封入量并显示的构成,所以存在如下课题:在显示封入量之前不能够知道与制冷剂封入量关联的信息。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花费工夫的情况下以少的时间封入更适当量的制冷剂的制冷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制冷装置具有:热源侧单元,所述热源侧单元具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液体收容器及过冷热交换器;利用侧单元,所述利用侧单元具有膨胀阀及利用侧热交换器;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将热源侧单元与利用侧单元连接;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基于过冷热交换器的温度效率,判定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所述过冷热交换器的温度效率是将过冷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除以过冷热交换器的最大温度差而得到的值,所述制冷剂回路由热源侧单元、利用侧单元及制冷剂配管形成;以及报知部,所述报知部报知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封入量关联的信息,控制装置在进行追加并封入制冷剂的追加封入时,在温度效率小于预先设定的判定阈值的情况下使报知部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在结束追加封入时求出不足封入量并使报知部报知,所述不足封入量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判定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的控制装置在追加封入期间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在结束追加封入时算出不足封入量并报知,所以能够顺畅地执行初始封入后的追加封入,并精度良好地算出不足封入量,因此能够在不花费工夫的情况下以少的时间封入更适当量的制冷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的、包括压缩机及液体收容器的压缩单元配置于室内的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的、包括压缩机的压缩单元配置于室内的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封入适当制冷剂时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量不足时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量判定动作的流程图。
图5A是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满足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进行示例的概念图。
图5B是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不满足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进行示例的概念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热源侧热交换器3内的制冷剂密度与冷凝温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配管内的制冷剂密度与液管温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配管内的制冷剂密度与蒸发温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蒸发器内的平均密度与蒸发温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9B是与图9A的图表对应,并表示蒸发器内的平均密度与蒸发温度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液体收容器内的平均密度与冷凝温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报知部上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具有例如配置于室外的热源侧单元100和例如配置于室内的利用侧单元200。热源侧单元100具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热源侧热交换器3、液体收容器4、过冷热交换器5及储液器8。利用侧单元200具有膨胀阀6及利用侧热交换器7。热源侧单元100和利用侧单元200通过例如由液体配管构成的第一配管10和例如由气体配管构成的第二配管11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形成有使制冷剂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热源侧热交换器3、液体收容器4、过冷热交换器5、膨胀阀6、利用侧热交换器7及储液器8依次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即,制冷剂回路由热源侧单元100、利用侧单元200、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第一配管10及第二配管11形成。在本实施方式1中,热源侧热交换器3作为由压缩机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利用侧热交换器7作为从热源侧热交换器3经由液体收容器4及膨胀阀6输送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在热源侧单元100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二温度传感器18及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16,在利用侧单元200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19。第一温度传感器15设置于从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出口侧至过冷热交换器5的入口侧的流路中的任意位置,并检测流经该流路的制冷剂的温度。以下,将第一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温度称为“冷凝器出口温度TH5”。此外,冷凝器出口温度TH5也可以用检测压力并进行饱和温度换算的方法求出。
第二温度传感器18设置于从过冷热交换器5的出口侧至膨胀阀6的入口侧的流路中的任意位置,并检测流经该流路的制冷剂的温度。以下,将第二温度传感器18的检测温度称为“过冷热交换器出口温度TH8”。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16检测与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热交换的空气的温度。以下,将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16的检测温度称为“外部空气温度TH6”。
第三温度传感器19设置于从膨胀阀6的出口侧至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入口侧的流路中的任意位置,并检测流经该流路的制冷剂的温度。以下,将第三温度传感器19的检测温度称为“蒸发温度ET”。此外,蒸发温度ET也可以用检测压力并进行饱和温度换算的方法求出。
另外,热源侧单元100具有控制装置20和报知部21,所述控制装置20判定封入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所述报知部21例如由7段LED构成,并报知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封入量关联的信息。控制装置20例如由设置在制冷装置的控制基板上的微机等构成。本实施方式1的报知部21设置于控制装置20,并报知后述的各种判定结果或各种信息作为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封入量关联的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1中,控制装置20使用与过冷度相比由运转条件导致的变动较小的过冷热交换器5的温度效率ε(以下也简称为“温度效率ε”),判定制冷剂量是否合适。向控制装置20输入由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二温度传感器18、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16及第三温度传感器19检测出的温度信息。控制装置20使用温度信息算出温度效率ε。
在进行追加并封入制冷剂的追加封入时,控制装置20根据温度效率ε与预先设定的判定阈值εline1、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大小关系,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催促制冷剂封入速度降低的内容或催促制冷剂封入中断的内容,在结束追加封入时,求出不足封入量并使报知部21报知,所述不足封入量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更具体而言,在压缩机1的运转期间,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以上小于判定阈值εline1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另外,在压缩机1的运转期间,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以上小于预先设定的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速度降低的内容。并且,在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以上为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中断的内容。
控制装置20基于经由基板等从外部输入的现场信息来算出初始封入量,并使报知部21报知算出的初始封入量。在这里,现场信息至少包括第一配管10及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规格(例如内部容积)以及目标蒸发温度或低压保护通值、断值的信息。更具体而言,现场信息包括热源侧热交换器3、第一配管10、第二配管11、利用侧热交换器7及液体收容器4各自的内部容积的信息。
控制装置20至少基于热源侧热交换器3、第一配管10、第二配管11、利用侧热交换器7及液体收容器4各自的内部的制冷剂的密度和内部容积算出不足封入量,并使报知部21报知算出的不足封入量,所述不足封入量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
在本实施方式1中,现场信息所包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内部容积的信息以温度带的信息(例如目标蒸发温度或低压保护断值)为基础,预先分为两种以上模式(pattern)。更具体而言,上述各模式至少包括满足冷藏条件的模式和满足冷冻条件的模式,例如,在将冷藏条件及冷冻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细分化的情况下,由三种以上模式构成。控制装置20构成为:在求出不足封入量时,使用上述各模式的值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内部容积。
在这里,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从容量可变的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由油分离器2分离内含的制冷机油后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3。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3中被冷凝而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液体或二相状态),存储在液体收容器4中。存储在液体收容器4中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进一步在过冷热交换器5中热交换,从而成为过冷的液体制冷剂。在过冷热交换器5中成为高压液体的制冷剂在利用侧单元200的膨胀阀6中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并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7。然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7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储液器8返回到压缩机1。
在图1中,对将一个利用侧单元200与一个热源侧单元100连接的情况进行了示例,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将任意数量的利用侧单元200与热源侧单元100连接。采用该构成的制冷装置具有:多根第一配管10,所述多根第一配管10的一端与过冷热交换器5连接且另一端与多个膨胀阀6连接;以及至少一根第二配管11,所述至少一根第二配管11的一端与压缩机1连接且另一端与至少一个利用侧热交换器7连接。即,可以设置多个利用侧单元200,多个利用侧单元200可以是至少包括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的构成。而且,也可以是,在求出不足封入量时,控制装置20适当使用单元冷却器的内部容积、陈列柜的内部容积、或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混合的情况下的内部容积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内部容积。
另外,也可以是,在设置多个利用侧单元200的情况下,在求出不足封入量时,控制装置20使用多个利用侧单元200各自的内部的蒸发温度带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规格信息。在该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控制装置20以多个利用侧单元200各自的内部的蒸发温度带为基础,使用预先设定的温度阈值将多个利用侧单元200分为两个以上的组(例如,作为利用侧单元200使用的蒸发温度为冷藏带的组、蒸发温度为冷冻带的组等),并适当使用各组的内部容积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内部容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判定被封入到将热源侧单元100和利用侧单元200连接而形成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例如像冷凝单元(condensing uinit)那样,通过制冷剂配管(液体配管、气体配管)与在现场安装时现场布置的利用侧单元200接合而形成制冷剂回路(制冷循环)。
并且,如图1A或图1B所示,可以将热源侧单元100的一部分分离地配置在室内。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的、包括压缩机1及液体收容器4的压缩单元300A配置于室内的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的、包括压缩机1的压缩单元300B配置于室内的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在图1A所示的例子中,热源侧单元100A内的热源侧热交换器3与压缩单元300A通过延长配管12连接。另外,图1A的制冷装置不具有过冷热交换器5,在压缩单元300A内具有电子膨胀阀13和二重管过冷器14。在图1B所示的例子中,热源侧单元100B与压缩单元300B通过延长配管12连接。即,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装置在包括压缩机1的压缩单元300A及300B设置于室内且包括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热源侧单元100A及100B设置于室外的遥控式冷凝单元中也能够实现。
另外,例如也能够如冷却单元那样,设为在一个单元内设置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1、热源侧热交换器3、过冷热交换器5、膨胀阀6、利用侧热交换器7及其他附属设备,并利用配管将它们连接而成的制冷装置。并且,制冷剂回路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各构成。例如,也可以设为设置有切换制冷剂流路的四通阀等并能够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构成。另外,也可以设为不设置油分离器2、液体收容器4及储液器8中的至少一个的构成。
接着,说明制冷剂封入量与过冷度的关系。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封入适当制冷剂时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示意图。另外,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量不足时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示意图。在图2及图3中,纵轴表示温度,越为上部,温度越高。另外,横轴表示热源侧热交换器3、过冷热交换器5及过冷热交换器5的出口侧配管(液管)的各制冷剂流路。
图2的箭头a表示向制冷装置封入适当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各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温度变化。在向制冷装置封入适当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来自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二相制冷剂由液体收容器4分离为气液,在液体收容器4,成为存储有液体制冷剂的饱和液体状态。因此,来自液体收容器4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过冷热交换器5,由过冷热交换器5进行的热交换有助于全部液体制冷剂的过冷。
图3的箭头b表示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的各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温度变化。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出口成为干的状态,在液体收容器4不存储液体制冷剂,成为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过冷热交换器5的状态。因此,通过由过冷热交换器5进行的热交换,进行二相制冷剂的冷凝液化和过冷。因此,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与上述图2的箭头a的情况相比,过冷度减少。需要说明的是,图2及图3中的过冷热交换器5相当于图1A所示的二重管过冷器14。
(制冷剂封入量判定动作)
在这里,说明与由控制装置20进行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的判定相关的动作。本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20基于过冷热交换器5的温度效率ε,判定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过冷热交换器5的温度效率ε是将过冷热交换器5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冷凝器出口温度TH5-过冷热交换器出口温度TH8)除以过冷热交换器5的最大温度差(冷凝器出口温度TH5-外部空气温度TH6)而得到的值,用下述数学式1表示。
[数学式1]
过冷热交换器5的温度效率ε表示过冷热交换器5的性能,如上所述,与过冷度相比,由运转条件导致的变动较小。因此,能够在不对每个运转条件设定阈值的情况下提高制冷剂量不足的判定精度。
接着,基于图4所示的封入步骤,对使用过冷热交换器5的温度效率ε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的判定动作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剂量判定动作的流程图。
(S101~S102)
例如,在操作制冷装置的控制基板上的开关等,并设定为制冷剂量判定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开始制冷剂量判定动作(图4:步骤S101)。接着,让现场的作业人员输入第一配管10、第二配管11及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规格以及目标蒸发温度或低压保护通值、断值的信息(现场信息)(图4:步骤S102)。关于第一配管10及第二配管11,以管径及配管长度为基础确定规格。另外,关于利用侧热交换器7,作为被连接的利用侧单元200,假想陈列柜、单元冷却器及陈列柜与单元冷却器的混合这三种情况并确定规格。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根据目标蒸发温度或低压保护断值,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规格例如分为6种模式。因此,现场的作业员以目标蒸发温度或低压保护断值为基础,进行利用侧单元200满足哪个冷冻条件或满足哪个冷藏条件这样的判断,将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规格设定为上述6种模式中的任一个。
(S103)
接着,控制装置20以在步骤S102中输入的现场信息为基础,算出初始封入量。更具体而言,控制装置20按第一配管10、第二配管11及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规格,使用预先设定的配管长度的函数式算出初始封入量。另外,控制装置20使报知部21报知算出的初始封入量(图4:步骤S103)。在本实施方式1中,报知部21例如由7段LED构成,并使初始封入量的信息显示。此外,以下也假想报知部21为7段LED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报知的方法不限于此。
(S104~S105)
接着,开始压缩机1的运转。即,控制装置20使压缩机1以预定的运转频率运转(图4:步骤S104)。此外,在进行制冷剂量判定的情况下,在以整个运转范围为对象的检测方法中,不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制冷剂不足的有无。其原因在于,在压缩机1以高的运转频率运转的状态下,过冷热交换器5的出口有时会成为二相制冷剂,在该状态下,当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增减时,压力损失较大地变化,不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制冷剂不足。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排除压力损失的影响,使压缩机1以将上述情况为基础确定的预定的运转频率运转。
此外,在本动作说明中,对假想压缩机1为定速机并使压缩机1以固定于50Hz或60Hz的状态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压缩机1也可以是变速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进一步减少压力损失的影响,以预定的固定频率运转并判定制冷剂量是否合适,但不限于该判定方法,也可以使压缩机1以压力损失的影响小的预定范围内的频率运转。
控制装置20从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二温度传感器18、第三温度传感器19及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16取得算出温度效率ε所需的温度信息(温度效率ε的算出所需的温度信息)(图4:步骤S105)。
(S106~S113)
控制装置20以温度信息为基础使用数学式1算出温度效率ε,以算出的温度效率ε的值为基础,使用预先设定的判定阈值εline1及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判断制冷剂封入状况。此外,在判定阈值εline1与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之间,有“判定阈值εline1<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关系。
更具体而言,在压缩机1正在运转且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例如3分钟)以上小于判定阈值εline1的情况下(图4:步骤S106/否),控制装置20判定为制冷剂量少,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该报知以经过预定时间为前提。控制装置20例如通过使作为报知部21的7段LED显示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从而催促制冷剂封入(图4:步骤S107)。然后,控制装置20取得算出温度效率ε所需的温度信息(图4:步骤S105),判定制冷剂量是否少(图4:步骤S106)。即,控制装置20在判定为制冷剂量少的期间(图4:步骤S106/否),重复步骤S105~步骤S107。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1正在运转且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例如3分钟)以上为判定阈值εline1以上的情况下(图4:步骤S106/是),控制装置20判定为制冷剂量达到基准量,并转移至作为下一步骤的使用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判定处理。
在使用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判定处理(图4:步骤S108~S113)中,控制装置20首先从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在前面的步骤中开始制冷剂封入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封入继续(图4:步骤S108)。接着,控制装置20判定封入开始后是否压缩机1正在运转且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例如2分钟)以上小于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图4:步骤S109)。
在封入开始后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例如2分钟)以上为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以上的情况下(图4:步骤S109/否),控制装置20判断为已充分封入制冷剂,为了中断制冷剂封入,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中断的内容。例如,控制装置20使作为报知部21的7段LED显示“StoP”(图4:步骤S113)。
另一方面,在温度效率ε小于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情况下(图4:步骤S109/是),控制装置20取得温度效率ε的算出所需的温度信息(图4:步骤S110),判定是否压缩机1正在运转且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例如2分钟)以上为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以上(图4:步骤S111)。
在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例如2分钟)以上为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以上的情况下(图4:步骤S111/是),控制装置20判断为已充分封入制冷剂,为了中断制冷剂封入,从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中断的内容(图4:步骤S113)。
另一方面,在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例如2分钟)以上小于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情况下(图4:步骤S111/否),由于制冷剂封入量逐渐接近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所以控制装置20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速度降低的内容。例如,为了使制冷剂封入的速度降低,控制装置20使作为报知部21的7段LED显示“Slou”(图4:步骤S112)。接着,控制装置20取得温度效率ε的算出所需的温度信息(图4:步骤S110)。即,控制装置20重复步骤S110~S112,直到温度效率ε连续预定时间(例如2分钟)以上为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以上(图4:步骤S111/是)。
在这里,制冷剂封入速度的标准如下。
·步骤S108开始后,在一分钟内封入最大封入制冷剂量的3%左右。
·“Slou”显示后,在一分钟内封入最大封入制冷剂量的1%左右。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装置,由于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分为数次进行追加封入量的指示,所以能够省略各封入所需的时间(最短10分钟)和工夫。
[不可检测条件的判定处理]
另外,同时,控制装置20判定当前的运转状态是否符合不可检测条件。作为不可检测条件,例如,预先设定下述条件,在符合下述任一个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判定为符合不可检测条件,将使用数学式1算出的温度效率ε设为无效值。其原因在于,在符合下述条件的情况下,处于温度效率ε的值不稳定或者温度效率ε的值变小而发生误检测这样的状况。
·周围温度为运转温度范围外的情况。
·冷凝器出口温度TH5与外部空气温度TH6的温度差大的情况。
·温度效率ε为负的情况,或温度效率ε的计算式(数学式1)的分母为0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不可检测条件的判定处理在以后的封入步骤中也始终进行,并不限于在本封入步骤中进行。
另外,在上述步骤S107中控制装置20所报知的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与在上述步骤S108中控制装置20所报知的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可以是不同的信息。例如,在后者的情况下,也可以报知如下信息,所述信息包括控制装置20转移至使用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判定处理的内容。
(S114~S115)
当接收内容为催促制冷剂封入中断的报知并中断制冷剂封入时,控制装置20使压缩机1连续运转预定时间。然后,控制装置20将在压缩机1的连续运转开始以后算出的各温度效率ε存储在设置于内部或外部的缓存器内(图4:步骤S114)。
另外,控制装置20待机,直到制冷剂封入中断后的压缩机1的连续运转时间达到用于使温度效率ε的数值稳定的稳定基准时间(例如30分钟)(图4:步骤S115)。即,控制装置20在中断制冷剂封入后,为了等待温度效率ε的数值的稳定,使压缩机1连续运转直到经过稳定基准时间(图4:步骤S115)。在压缩机1的连续运转时,由于已经经过上述步骤S106~S113,在制冷剂回路中封入有制冷剂封入时的必要最低限度的制冷剂,所以能够防止由封入量过少导致的压缩机1的异常停止的发生。
(S116~S117)
控制装置20判定是否满足平均温度效率εA的算出条件。平均温度效率εA的算出条件是指如下条件:在上述步骤S114及S115中存储于缓存器的最新的多个(例如10个)温度效率ε是有效值而不是无效值(图4:步骤S116)且处于稳定判定条件内(图4:步骤S117)。
在这里,对稳定判定条件进行说明。图5A是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满足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进行示例的概念图。图5B是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不满足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进行示例的概念图。作为稳定判定条件,设定在步骤S115中算出的多个(例如10个)温度效率ε和各算出时的运转频率不较大地变动的条件。
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如在压缩机1的频率满足下述数学式2的条件的情况下和温度效率ε满足下述数学式3的条件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判定为满足稳定判定条件。
[数学式2]
[数学式3]
即,如图5A所示,在从对象数据的平均值的变化量全部收敛于预定值η的情况(空心圆形标记)下,判定为满足稳定判定条件(图4:步骤S117/是)。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从对象数据的平均值的变化量中的至少一个超过预定值(η)的情况(黑色圆形记号)下,判定为不满足稳定判定条件(图4:步骤S117/否)。但是,在温度效率ε的值小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变化幅度的偏差大,所以超过预定值η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在温度效率ε小于预定值(例如0.25)的情况下,无视上述稳定判定条件。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20通过在温度效率ε和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稳定的状态下算出后述的平均温度效率εA,能够更精度良好地判定制冷剂量是否合适。此外,控制装置20根据上述不可检测条件等,在最新多个温度效率数据内有无效值的情况下及不满足上述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判定为不可判定。
(S118~S121)
控制装置20在判定为不满足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图4:S117/否),判断为不可判定,并使报知部21交替地报知催促其他方法的内容(催促利用其他方法进行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和错误(不可判定的原因等)。例如,控制装置20在作为报知部21的7段LED上,交替地进行催促利用其他方法进行制冷剂封入的显示和表示不可判定的原因的错误显示(图4:步骤S120)。
在这里,制冷剂封入的其他方法例如有如下方法:通过利用作为报知部21另行设置的LED灯,如果温度效率ε为阈值以上则设为开灯,如果小于阈值则设为闪烁,如果是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时或热敏电阻处于异常的状态则设为灭灯,从而能够进行需要量的制冷剂封入。另外,也有如下方法:通过预先将窗口安装于第一配管10,一边确认窗口一边封入制冷剂直到闪发气体(flash gas)消失,闪发气体消失后追加封入10%左右的制冷剂作为不足量,从而确保需要量的制冷剂。还有如下等方法:通过预先将窗口安装于液体收容器4,一边确认窗口一边封入制冷剂直到设定的液面高度,从而确保需要量的制冷剂。如上所述,在一次成为不可判定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再次进行制冷剂量判定会花费大量的工夫。另外,例如在由于外部空气温度等温度条件的变化而成为不可判定的情况下,即使再次试行,成为不可判定的可能性也高。因此,在成为不可判定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例如按上述方式利用预先具备的LED灯或窗口,经由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不过,也可以是,在数次成为不可判定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报知催促其他方法的内容。
另一方面,控制装置20在判定为满足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图4:步骤S117/是),将在步骤S114中算出的多个温度效率ε的平均值算出作为平均温度效率εA(图4:步骤S118)。然后,控制装置20判定平均温度效率εA是否小于预先设定的平均判定阈值εlineA(图4:步骤S119)。
在平均温度效率εA小于平均判定阈值εlineA的情况下(图4:步骤S119/是),控制装置20判断为制冷剂不足,报知催促利用其他方法进行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和不可判定的原因(图4:步骤S120)。另一方面,控制装置20在步骤S120中在平均温度效率εA为平均判定阈值εlineA以上的情况下(图4:步骤S119/否),算出不足封入量,所述不足封入量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图4:步骤S121)。
此外,在超过平均判定阈值εlineA时,在制冷剂封入量已经超过容许封入量的情况下,不需要让作业人员封入制冷剂。让作业人员确认到制冷剂封入量超过平均判定阈值εlineA为止封入了几kg制冷剂。另一方面,如果封入的制冷剂量小于容许封入量,则追加封入算出的不足封入量的制冷剂。以下,说明与最终追加封入相关的动作的详细情况。
(不足封入量的算出动作)
控制装置20基于热源侧热交换器3、第一配管10、第二配管11、利用侧热交换器7以及液体收容器4各自的内部的制冷剂的密度和内部容积,求出不足封入量ΔMr,所述不足封入量ΔMr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季节等导致的外部空气状况的变化而制冷剂封入量出现偏差的情形,并封入适当量的制冷剂。
更具体而言,控制装置20利用下述数学式4,将制冷装置的构成中的、制冷剂量变动大的五个元件(液体收容器4、热源侧热交换器3、利用侧热交换器7、第一配管10、第二配管11)各自的不足封入量合计而算出不足封入量ΔMr。
[数学式4]
ΔMr=ΔMrcond+ΔMrPL+ΔMrPG+ΔMreva+ΔMrrecG…(数学式4)
在这里,ΔMrcond是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不足封入量。ΔMrPL是第一配管10的不足封入量。ΔMrPG是第二配管11的不足封入量。ΔMreva是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不足封入量。ΔMrrecG是液体收容器4的不足封入量。以下,说明各不足封入量的算出动作的详细情况。
[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不足封入量ΔMrcond]
控制装置20基于预先设定的热源侧热交换器3内的制冷剂密度ρcond与冷凝温度的关系、冷凝器出口温度TH5,求出预先设定的基准密度与制冷剂的密度(封入时的密度)的差值(密度变动Δρcond),将求出的差值与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内部容积Vcond相乘,求出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不足封入量ΔMrcond
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密度ρcond与冷凝温度的关系例如如图6所示。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热源侧热交换器3内的制冷剂密度与冷凝温度的关系的图表。如图6所示,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密度根据冷凝温度进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图表的斜率为“1.7”,是下述数学式5的系数。上述基准密度例如根据热源侧热交换器3内的制冷剂密度成为最大的基准条件进行设定。
在图6的例子中,当将制冷剂密度成为最大的冷凝温度60℃设为基准条件时,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密度变动Δρcond能够利用下述数学式5求出。即,控制装置20将利用数学式5求出的密度变动Δρcond与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内部容积Vcond相乘,算出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不足封入量ΔMrcond(数学式6)。
[数学式5]
Δρcond=1.7×(60-CT)…(数学式5)
[数学式6]
ΔMrcond=Δρcond×Vcond…(数学式6)
[第一配管10的不足封入量ΔMrPL]
控制装置20基于预先设定的第一配管10内的制冷剂密度ρPL与液管温度的关系、过冷热交换器出口温度TH8,求出预先设定的基准密度与制冷剂的密度(封入时的密度)的差值(密度变动ΔρPL),将求出的差值与第一配管10的内部容积VPL相乘,求出第一配管10内的不足封入量ΔMrPL
第一配管10的制冷剂密度ρPL与液管温度的关系例如如图7所示。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配管10内的制冷剂密度ρPL与液管温度的关系的图表。如图7所示,第一配管10的制冷剂密度根据液管温度进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图7所示的图表的斜率为“-5”,是下述数学式7的系数。上述基准密度例如根据第一配管10内的制冷剂密度成为最大的基准条件进行设定。
在图7的例子中,当将制冷剂密度成为最大的液管温度17℃设为基准条件时,第一配管10的密度变动ΔρPL能够利用下述数学式7求出。即,控制装置20将利用数学式7求出的密度变动ΔρPL与第一配管10的内部容积VPL相乘,算出第一配管10的不足封入量ΔMrPL(数学式8)。
[数学式7]
ΔρPL=-5×(17-TH8)…(数学式7)
[数学式8]
ΔMrPL=ΔρPL×VPL…(数学式8)
[第二配管11的不足封入量ΔMrPG]
控制装置20基于预先设定的第二配管11内的制冷剂密度ρPG与蒸发温度ET的关系、蒸发温度ET,求出预先设定的基准密度与制冷剂的密度(封入时的密度)的差值(密度变动ΔρPG),将求出的差值与第二配管11的内部容积VPG相乘,求出第二配管11内的不足封入量ΔMrPG
第二配管11的制冷剂密度ρPG与蒸发温度ET的关系例如如图8所示。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配管内的制冷剂密度与蒸发温度的关系的图表。如图8所示,第二配管11的制冷剂密度根据蒸发温度ET进行变化,蒸发温度ET变动的幅度(ΔET)为5℃。需要说明的是,图8所示的图表的斜率为“0.8”,是下述数学式9的系数。上述基准密度例如根据第二配管11内的制冷剂密度成为最大的条件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1中,也假想实际使用的目标蒸发温度ETm与制冷剂封入时的蒸发温度ET不同的情况,在图8的例子中,控制装置20利用下述数学式9算出第二配管11的密度变动ΔρPG。另外,控制装置20将算出的密度变动ΔρPG与第二配管11的内部容积VPG相乘,算出第二配管11的不足封入量ΔMrPG(数学式10)。
[数学式9]
ΔρPG=0.8×(ΔET(=5)+(ETm-ET))…(数学式9)
[数学式10]
ΔMrPG=ΔρPG×VPG…(数学式10)
[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不足封入量ΔMreva]
控制装置20基于预先设定的利用侧热交换器7内的制冷剂密度ρeva、蒸发温度ET及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入口温度的关系、蒸发温度ET、过冷热交换器出口温度TH8,求出预先设定的基准密度与制冷剂的密度(封入时的密度)的差值(密度变动Δρeva),将求出的差值与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内部容积Veva相乘,求出利用侧热交换器7内的不足封入量ΔMreva
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密度ρeva与蒸发温度ET的关系例如如图9所示。图9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利用侧热交换器7内的平均密度与蒸发温度的关系的图表。图9B是与图9A的图表对应并表示蒸发器内的平均密度与蒸发温度的关系的示意图。在图9A及图9B的例子中,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入口状态表示成为(1)最大~(4)最小的条件。另外,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密度ρeva根据蒸发温度ET和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入口状态(入口温度)进行变化,蒸发温度ET变动的幅度(ΔET)为5℃。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不是变频制冷机而是定速制冷机的情况下,使用低压保护通值来代替目标蒸发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图9A所示的图表的斜率为“3”,是下述数学式11的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1中,也假想实际使用的目标蒸发温度ETm与制冷剂封入时的蒸发温度ET不同的情况,控制装置20利用下述数学式11算出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密度变动Δρeva。即,控制装置20将利用数学式11算出的密度变动Δρeva与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内部容积Veva相乘,算出利用侧热交换器7内的不足封入量ΔMreva(数学式12)。
[数学式11]
[数学式12]
ΔMreva=Δρeva×Veva…(数学式12)
[液体收容器4的不足封入量ΔMrrecG]
控制装置20基于预先设定的液体收容器4内的制冷剂密度ρrecG与冷凝温度的关系、冷凝器出口温度TH5,求出预先设定的基准密度与制冷剂的密度(封入时的密度)的差值(密度变动ΔρrecG),将求出的差值与液体收容器4的内部容积VrecG相乘,求出液体收容器4的不足封入量ΔMrrecG
液体收容器4的制冷剂密度ρrecG与冷凝温度的关系例如如图10所示。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液体收容器4内的平均密度与冷凝温度的关系的图表。如图10所示,液体收容器4的制冷剂密度根据冷凝温度进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图10所示的图表的斜率为“3.3”,是下述数学式13的系数。上述基准密度例如根据液体收容器4内的制冷剂密度成为最大的基准条件进行设定。
在图10的例子中,当将制冷剂密度成为最大的冷凝温度60℃设为基准条件时,液体收容器4的密度变动ΔρrecG能够利用下述数学式13求出。即,控制装置20将利用数学式13求出的密度变动ΔρrecG与液体收容器4的内部容积VrecG相乘,算出液体收容器4的不足封入量ΔMrrecG(数学式14)。
[数学式13]
ΔρrecG=3.3×(60-GT)…(数学式14)
[数学式14]
ΔMrrecG=ΔρrecG×VrecG…(数学式14)
在这里,示出了根据制冷剂变动量多的元件算出不足封入量的例子,但如果包括压缩机1、储液器8、油分离器2等元件或将各元件连接的配管、喷射回路的信息来算出不足封入量,则能够算出更准确的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由于判定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的控制装置20在追加封入期间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催促制冷剂封入速度降低的内容或催促制冷剂封入中断的内容,在结束追加封入时算出不足封入量并报知,所以能够顺畅地执行初始封入后的追加封入,并精度良好地算出不足封入量,因此能够在不花费工夫的情况下以少的时间封入更适当量的制冷剂。
即,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构成为:在初始封入后的追加封入时,在制冷剂封入量超过一定量时,控制装置20催促制冷剂封入速度降低。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由于能够连续地进行速度不同的制冷剂封入,并一次结束追加封入,所以不需要如以往的制冷装置那样分为数次且花费时间地进行追加封入,能够在不足封入量的算出之前封入必要最低限度的制冷剂。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由于在追加封入结束后要求预定时间的压缩机1的连续运转,所以能够防止由制冷剂封入量少导致的异常停止的发生。即,在图4的步骤S114以后的压缩机1的连续运转时,由于已经经过上述步骤S106~S113,所以在制冷剂回路中封入有制冷剂封入时的必要最低限度的制冷剂,因此能够防止由封入量过少导致的压缩机1的异常停止的发生。并且,由于控制装置20在温度效率ε和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稳定的状态下算出平均温度效率εA,所以能够更精度良好地判定制冷剂量是否合适。
另外,在以往的构成中,基于伴随着温度变化的制冷剂量变化比较大的热源侧热交换器3、第一配管10、第二配管11及利用侧热交换器7中的制冷剂的密度和内部容积求出不足封入量,所述不足封入量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然而,在也考虑气体制冷剂密度的变化幅度的情况下,在容积比较大的液体收容器4这样的元件中制冷剂量的变化也较大,需要考虑液体收容器4中的制冷剂量的变化作为制冷剂封入量的计算条件。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采用如下构成:扩张计算元件,即,控制装置20在不足封入量的算出时使用液体收容器4的规格信息。因此,能够更精度良好地算出相对于期望的基准制冷剂量需要封入的不足封入量。
并且,以往的制冷装置构成为:如果是符合预先设置的成为不可判定的条件(不可检测条件、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制冷剂封入量的判定强制结束,不实施此后的判定。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在判定为不满足稳定判定条件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0使报知部21交替地报知催促其他方法的内容和错误,所以能够完成制冷剂的封入作业。即,能够通过一次判定实施完成制冷剂封入,而不会因温度条件等,制冷剂封入量的判定返回到出发点。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装置中,存在如下课题:仅进行封入量的显示或封入完成显示,不能够掌握与制冷剂封入量关联的信息(当前处于哪个封入阶段、再封入多少就显示不足封入量等信息)。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控制装置20构成为根据温度效率ε与判定阈值εline1、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的大小关系,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催促制冷剂封入速度降低的内容或催促制冷剂封入中断的内容,所以能够适当掌握到当前为止的制冷剂封入量这样的与制冷剂封入量关联的信息。
而且,在以往的构成中,在判定开始时点要求冷凝器、蒸发器或延长配管长度等现场信息的输入,但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课题:作为蒸发器侧信息,应对的负荷设备仅有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这两种选择,不能够应对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混合的情况。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中,多个利用侧单元200构成为至少包括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控制装置20构成为在求出不足封入量时,使用单元冷却器的内部容积、陈列柜的内部容积或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混合的情况下的内部容积的信息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7的规格信息,所以在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混合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
[实施方式2]
接着,基于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装置。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报知部21上的显示例的示意图,具体而言,示出制冷剂封入量判定期间的7段LED的显示。即,本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装置在如下点具有特征:能够通过采用作为报知部21的7段LED,报知制冷剂封入量判定期间的各信息。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20在使报知部21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时,也一并报知温度效率ε。在这里,图11所示例的各显示是在不进行初始封入量、不足封入量或错误代码等的特定显示的情况下显示的内容。如图11所示,通过依次显示“当前的制冷剂封入阶段”、“低压压力”、“温度效率ε的值”,从而当前的制冷剂封入状态(处于怎样的制冷剂封入状态)变得明确。另外,控制装置20构成为使瞬时值作为温度效率ε的值显示。因此,例如,在图4的步骤S109~S111中,只要知道预先设定的中断判定阈值εline2,作业人员就能够判断以后以何种程度降低封入速度,并以何种程度停止封入。
在上述说明中,以应用7段LED作为报知部21的情况为例说明报知的方法,但不限于此,例如报知部21也可以是液晶显示器。另外,报知部21也可以进行利用多个LED灯等的等级(level)显示或使LED的发光颜色变化等任意的显示。并且,报知部21的报知方法不限定于显示,例如也可以通过蜂鸣音或语音等报知特定的信息。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装置中,也采用控制装置20在追加封入期间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且在结束追加封入时算出不足封入量并报知的构成,能够顺畅地执行初始封入后的追加封入,并精度良好地算出不足封入量,所以能够在不花费工夫的情况下以少的时间封入更适当量的制冷剂。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装置通过使用由7段LED等构成的报知部21,依次报知“当前的制冷剂封入阶段”、“低压压力”、“温度效率ε的值”等信息,能够使作业人员明确地认识到制冷剂封入作业的进展状况或制冷剂封入状态等,所以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即,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装置,由于能够通过在制冷剂量判定时进行的LED显示等使能够报知的信息更详细,所以能够扩展本技术的应对范围,且容易掌握制冷剂封入时的作业水平。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装置的封入步骤。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封入步骤的流程图。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及2相同的构成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3的控制装置20构成为:利用其他方法实施初始封入后的从压缩机1的运转开始以后到追加封入完成为止的各步骤(图4:步骤S105~S113),在压缩机1的连续运转(图4:步骤S114)以后,实施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封入步骤。
在这里,作为上述其他方法,例如能够利用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制冷剂封入的其他方法同样的方法。即,其他方法例如是:确认另行设置的LED灯并封入制冷剂直到温度效率ε成为阈值以上且LED灯开灯的方法;一边确认预先安装于第一配管10的窗口一边封入制冷剂直到闪发气体消失的方法;或一边确认预先安装于液体收容器4的窗口一边封入制冷剂直到设定的液面高度的方法等。
因此,本实施方式3的控制装置20在步骤S104完成时,不转移至步骤S105,而执行用于利用上述示例的方法等实施制冷剂封入的报知。在根据该报知完成追加封入的作业人员进行基板操作等,通知已完成追加封入的内容时,控制装置20转移至步骤S114以后的封入步骤。
本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装置的控制装置20采用如下构成:利用其他方法实施初始封入后的压缩机运转开始以后的封入步骤即追加封入的各步骤,在结束利用其他方法的封入时,算出不足封入量并报知。因此,由于通过无视追加封入步骤中的不可检测条件及稳定判定条件,能够顺畅地执行制冷剂封入,所以能够顺畅地封入适当量的制冷剂。即,根据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装置,由于在制冷剂量判定时不进行是否满足不可检测条件及稳定判定条件的判定,所以能够封入适当量的制冷剂而不会成为不可判定。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制冷装置的优选具体例,特别是只要没有限定本发明的记载,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这些方式。例如,在图1~图3中,示例了报知部21设置于控制装置20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报知部21也可以作为与控制装置20不同的构成进行设置。另外,示出了控制装置20在判定为不满足稳定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图4:S117/否)交替地报知催促其他方法的内容和错误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作业人员能够选择任意的报知信息。并且,在图11中,示出了控制装置20使作为报知部21的LED段依次显示“当前的制冷剂封入阶段”、“低压压力”、“温度效率ε的值”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作业人员选择任意的显示信息并切换。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2油分离器,3热源侧热交换器,4液体收容器,5过冷热交换器,6膨胀阀,7利用侧热交换器,8储液器,10第一配管(液体配管),11第二配管(气体配管),12延长配管,13电子膨胀阀,14二重管过冷器,15第一温度传感器,16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18第二温度传感器,19第三温度传感器,20控制装置,21报知部,100、100A、100B热源侧单元,200利用侧单元,300A、300B压缩单元,ET蒸发温度,ETm目标蒸发温度,TH5冷凝器出口温度,TH6外部空气温度,TH8过冷热交换器出口温度,VPG、VPL、Vcond、Veva、VrecG内部容积,ΔMr不足封入量,ΔρPG、ΔρPL、Δρcond、Δρeva、ΔρrecG密度变动,ε温度效率,εA平均温度效率,εline1判定阈值,εline2中断判定阈值,εlineA平均判定阈值,η预定值,ρPG、ρPL、ρcond、ρeva、ρrecG制冷剂密度。

Claims (7)

1.一种制冷装置,其中,所述制冷装置具有:
热源侧单元,所述热源侧单元具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液体收容器及过冷热交换器;
利用侧单元,所述利用侧单元具有膨胀阀及利用侧热交换器;
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将所述热源侧单元与所述利用侧单元连接;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过冷热交换器的温度效率,判定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是否合适,所述过冷热交换器的温度效率是将所述过冷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除以所述过冷热交换器的最大温度差而得到的值,所述过冷热交换器的最大温度差是冷凝器出口温度与外部空气温度之差,所述制冷剂回路由所述热源侧单元、所述利用侧单元及所述制冷剂配管形成;以及
报知部,所述报知部报知与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封入量关联的信息,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压缩机的运转期间进行追加并封入制冷剂的追加封入时,在所述温度效率连续预定时间以上小于预先设定的判定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报知部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的内容,
在所述温度效率连续预定时间以上为所述判定阈值以上之后,
在所述温度效率连续预定时间以上小于比所述判定阈值设定得大的中断判定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报知部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速度降低的内容,在所述温度效率连续预定时间以上为所述中断判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报知部报知催促制冷剂封入中断的内容,
在结束所述追加封入时求出不足封入量并使所述报知部报知,所述不足封入量是制冷剂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制冷剂量的不足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由所述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
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经由所述液体收容器及所述膨胀阀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送来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配管包括:
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的一端与所述过冷热交换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膨胀阀连接;以及
第二配管,所述第二配管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基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所述第一配管、所述第二配管、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及所述液体收容器各自的内部的制冷剂的密度和内部容积求出所述不足封入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基于所述第一配管及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内部的制冷剂的密度和内部容积算出初始封入量,并使所述报知部报知算出的所述初始封入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所述利用侧单元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至少包括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
所述控制装置在求所述不足封入量时,使用单元冷却器的内部容积、陈列柜的内部容积、或连接有单元冷却器和陈列柜这两方的情况下的该单元冷却器和该陈列柜的合计内部容积作为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内部容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内部容积以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带的信息为基础预先分为两种以上模式,
所述控制装置在求所述不足封入量时,使用所述各模式的值作为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内部容积。
7.根据权利要求1、2及4~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使所述报知部报知催促所述制冷剂封入的内容时,也一并报知所述温度效率。
CN201580072716.5A 2015-02-27 2015-02-27 制冷装置 Active CN107208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5894 WO2016135956A1 (ja) 2015-02-27 2015-02-27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952A CN107208952A (zh) 2017-09-26
CN107208952B true CN107208952B (zh) 2019-12-20

Family

ID=5678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2716.5A Active CN107208952B (zh) 2015-02-27 2015-02-27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89727B2 (zh)
CN (1) CN107208952B (zh)
WO (1) WO201613595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42306A1 (en) * 2005-10-25 2008-07-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method of refrigerant filling i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method of judging state of refrigerant filling i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frigerant filling/piping cleaning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1331372A (zh) * 2005-12-16 2008-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
CN101432584A (zh) * 2006-04-28 2009-05-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2077041A (zh) * 2008-06-27 2011-05-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EP2535670A2 (en) * 2004-06-11 2012-12-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4321597A (zh) * 2012-05-23 2015-01-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21632A (ja) * 2002-10-04 2004-04-22 A & D Co Ltd 電子血圧計
JP5036790B2 (ja) * 2009-11-16 2012-09-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1012958A (ja) * 2010-10-22 2011-0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789756B2 (ja) * 2010-11-30 2015-10-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674452B2 (ja) * 2010-12-22 2015-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12159229A (ja) * 2011-01-31 2012-08-23 Toshiba Carrier Corp 冷凍機および冷凍装置
EP2884458A4 (en) * 2012-08-09 2016-04-27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JP5505477B2 (ja) * 2012-10-01 2014-05-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方法
JP6067455B2 (ja) * 2013-03-28 2017-01-2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自動二輪車の車高調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35670A2 (en) * 2004-06-11 2012-12-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EP1942306A1 (en) * 2005-10-25 2008-07-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method of refrigerant filling i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method of judging state of refrigerant filling i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frigerant filling/piping cleaning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1331372A (zh) * 2005-12-16 2008-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
CN101432584A (zh) * 2006-04-28 2009-05-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2077041A (zh) * 2008-06-27 2011-05-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CN104321597A (zh) * 2012-05-23 2015-01-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89727B2 (ja) 2018-03-07
WO2016135956A1 (ja) 2016-09-01
CN107208952A (zh) 2017-09-26
JPWO2016135956A1 (ja) 2017-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31490B2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having condenser unit connected to compressor unit with on-site pipe interposed therebetween and remote from the compressor unit
AU2007244357B2 (en) Air conditioner
US7980086B2 (en) Air conditioner
US9303908B2 (en) Air conditioner
US7946121B2 (en) Air conditioner
AU2007264431B2 (en) Air conditioner
KR100989623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열원 유닛
EP3026371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20090044550A1 (en) Air conditioner
US8033123B2 (en) Air conditioner
US20230134047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2012132639A (ja) 冷凍装置
JP6444577B1 (ja) 空気調和機
JPWO2019053880A1 (ja) 冷凍空調装置
WO2007114180A1 (ja) 空調室外機
JP6611929B2 (ja) 冷凍装置
CN109073304B (zh) 制冷装置
JP6490237B2 (ja) 冷媒量管理装置及び冷媒量管理システム
CN107208952B (zh) 制冷装置
JP2010133636A (ja) 冷凍装置
JP465510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33635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