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15701A - 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15701A
CN107015701A CN201710116704.9A CN201710116704A CN107015701A CN 107015701 A CN107015701 A CN 107015701A CN 201710116704 A CN201710116704 A CN 201710116704A CN 107015701 A CN107015701 A CN 107015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
touch
control
cab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67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15701B (zh
Inventor
陈志成
郭怡辰
刘贵文
陈政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15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5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15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5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单元、第一触控单元、第二触控单元、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与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每个子像素单元至少具有像素电极。第一触控单元具有第一传送电极与第一感应电极。第一传送电极至少包含第一子电极以及多个与第一子电极交错的第二子电极。第一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三子电极,设置于第一容纳区域中。第二触控单元包含第二传送电极与第二感应电极。第二传送电极至少包含第四子电极以及多个与第四子电极交错的第五子电极。

Description

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显示面板,特别是一种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电容式触控屏幕搭配手势动作判别的使用者界面,引领电子产品导入触控屏幕功能的趋势。一般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操作原理,主要是利用触控面板上的触控电极与人体手指或导电物体间因接触而形成的电容感应,通过后端运算,转为可供作业***判读的坐标数据。
为了实现坐标判读,在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结构中,一般会有单层或双层的触控电极,以不同轴向(例如定义为X轴与Y轴)交错的方式排列。这些触控电极再经由导线电连接到触控IC的前端电路,以作为触控信号的传递。当没有任何导电物体接触时,各个触控电极之间都会有一个固定的耦合电容,此时电极与电极之间的电场分布是固定的。
目前较为常见的有自容与互容两种判断方式。在线自容的判断方式中,理想上,当使用者以单指或单点触碰触控面板时,同时会有一条X轴向的触控电极与一条Y轴向的触控电极产生电容值变化。因此,经由X轴与Y轴的交集,即可取得单点触控的坐标位置。但是,当以两指触碰触控屏幕时,对于采取自容技术判断方式的触控IC来说,前端电路会感知到有两条X轴向的触控电极与两条Y轴向的触控电极产生感应电容变化的信号反应,而交集产生四个触碰点。因此,在多指或多点触控的情况下,前端电路会产生误报鬼点(Ghost Points)的情况,而无法判断出实际触碰的坐标点。因此,以目前的技术来说,自容式的感测方式并不适用于真实多点触碰的功能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以在避免误报鬼点的情况下,也能进一步地缩短触控检测的时间。
本发明揭露了一种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所述的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单元、第一触控单元、第二触控单元、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与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每个子像素单元至少具有像素电极。第一触控单元具有第一传送电极与第一感应电极。第一传送电极至少包含第一子电极以及多个与第一子电极交错的第二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一容纳区域。第一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三子电极,设置于第一容纳区域中。第二触控单元,包含第二传送电极与第二感应电极。第二传送电极至少包含第四子电极以及多个与第四子电极交错的第五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二容纳区域。其中,第一容纳区与第二容纳区分别以一列(column)与行(row)方向排成一矩阵。第二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六子电极,设置于第二容纳区域中。其中,第一子电极、第二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三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四子电极、第五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和第六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分别重叠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安排在列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的一奇数列且一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和位于第二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奇数行的第六子电极。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安排在列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和位于第二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六子电极。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安排在行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二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安排在行方向,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二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
于另一实施例中,整合触控的显示面版更具有第三触控单元、第四触控单元、至少两条第五触控走线与至少两条第六触控走线。第三触控单元位于第一触控单元与第二触控单元之间。且第三触控单元具有第三传送电极与第三感应电极。第三传送电极至少具有第七子电极以及多个与第七子电极交错的第八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三容纳区域。第三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九子电极,设置于第三容纳区域中。第四触控单元位于第二触控单元之外。第四触控单元具有第四传送电极与第四感应电极。第四传送电极至少包含第十子电极以及多个与第十子电极交错的第十一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四容纳区域。第四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十二子电极,设置于第四容纳区域中。至少两条第五触控走线,安排在行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四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十二子电极其中一者。至少两条第六触控走线,安排在行方向,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四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十二子电极其中一者。而且,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可更具有至少两条第七触控走线与至少两条第八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七触控走线安排在列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九子电极和位于四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奇数行的第十二子电极。至少两条第八触控走线安排在列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九子电极和位于第四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十二子电极。
本发明揭露了另一种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所述的另一种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子像素单元、第一触控单元、第二触控单元与第三触控单元。每个子像素单元至少包含像素电极。第一触控单元至少包含两个第一子单元,第一子单元设置在列方向的倾斜方向和行方向的倾斜方向上。且各第一子单元至少包含第一传送电极、第一感应电极与第一连接电极。第一传送电极至少包含第一子电极以及与第一子电极交错的第二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一容纳区域。第一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三子电极,设置于第一容纳区域中。第一连接电极的一端连接第一子电极,另一端连接第二子电极。第二触控单元至少包含第二子单元,且第二子单元至少包含第二传送电极、第二感应电极与第二连接电极。第二传送电极至少包含第四子电极以及与第四子电极交错的第五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二容纳区域。第二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六子电极,设置于第二容纳区域中。第二连接电极的一端连接第四子电极,另一端连接第五子电极。第三触控单元至少包含第三子单元。且第三子单元至少包含第三传送电极、第三感应电极与第三连接电极。第三传送电极至少包含第七子电极以及与第七子电极交错的第八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三容纳区域。其中,第一容纳区、第二容纳区与第三容纳区分别以一列(column)与行(row)方向排成矩阵。第三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九子电极,设置于第三容纳区域中。第三连接电极的一端连接第七子电极,另一端连接第八子电极。其中,第一子电极、第二子电极、第三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一连接电极至少一部分、第四子电极、第五子电极、些第六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二连接电极、第七子电极、第八子电极、第八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和第三连接电极分别重叠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
于又一实施例中,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更具有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与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安排在列方向上。第一触控走线其中一条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二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奇数行的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以及第一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安排在列方向上。第二触控走线其中一条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二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第二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安排在行方向上。第三触控走线其中一条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三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第三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位于第二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安排在行方向上。第四触控走线其中一条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三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第四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位于第二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第一容纳区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
综合以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具有多个触控单元与多条触控走线。触控单元具有传送电极与感应电极,触控走线分别连接第一感应电极或是第二感应电极。通过上述的结构,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得以同时对所有的感应电极进行检测,因此得以在面板尺寸增加导致触控通道数大增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触控检测的时间。另一方面,经由后续的判断,更可以检测出显示面板上的多个触碰点,避免了误报鬼点的情形。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图1所绘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更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图5所绘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图7所绘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又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图9所绘示的部分触控单元与显示面板中其他元件于一种实施态样中的相对位置布局示意图。
图11A为根据本发明图10所绘示11A-11A剖面示意图。
图11B为根据本发明图10所绘示11B-11B剖面示意图。
图11C为根据本发明图10所绘示11C-11C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图9所绘示的部分触控单元与显示面板中其他元件于另一种实施态样中的相对位置布局示意图。
图13A为根据本发明图12所绘示13A-13A剖面示意图。
图13B为根据本发明图12所绘示13B-13B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显示面板控制方式的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记
1~6显示面板
111~116、111’~116’ 传送电极
113~118、113’~118’ 感应电极
1111~1188、6111~6132 子电极
A1~A4、A1’~A3’ 容纳区域
D1、D2 方向
N1、N2 点
RX11~RX84、RX11’~RX44’ 触控走线
TX1~TX6、TX11’~TX42’ 传送走线
U1~U4、U1’~U3’ 触控单元
U11’~U42’ 子单元
W11~W24 走线
AS 半导体层
COM 共通电极层
COM1~COM3 共通电极层的部分
G 基板
GI、BP1~BP3、PL 绝缘层
M1~M3 导体层
M11、M12、M21~M23 导体子层
P 子像素单元
PX 像素电极层
PXe 像素电极
O1~O6 开口
Z 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书及图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请参照图1,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1(后续以显示面板1简要称之)具有多个子像素单元(未绘示于图1)、第一触控单元U1、第二触控单元U2、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与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在此实施例中,是举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2、RX13、RX14、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2、RX23、RX24、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2、RX33、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2、RX43、RX44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更具有传送走线TX1、TX2、TX3、TX4。
每个子像素单元至少具有像素电极(未绘示于图1)。子像素单元与像素电极的相关细节请容后详述。请一并参照图2以对显示面板1中各元件的相对关系进行详述,图2为根据本发明图1所绘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单元U1相邻于第二触控单元U2。具体而言,显示面板1可以具有多个第一触控单元U1与多个第二触控单元U2。各第一触控单元U1与各第二触控单元U2是以如图1所示的排列顺序而沿x轴循环排列。其中,第一触控单元U1具有第一传送电极111与第一感应电极113。第二触控单元U2具有第二传送电极115与第二感应电极117。
第一传送电极111至少包含第一子电极1111以及多个与第一子电极1111交错的第二子电极1112~1115。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1111是沿y轴方向设置,第二子电极1112~1115是分别沿x轴方向设置。详言之,于图2的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1111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而第二子电极1112~1115的延伸方向则为x轴方向,且第二子电极1112~1115分别沿着y轴方向而排列设置。因此,第一子电极1111与第二子电极1112~1115交错而定义出多个第一容纳区域A1。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1111与第二子电极1112~1115为一体成形,但于实务上也可以通过不同道的工艺分别形成第一子电极1111与第二子电极1112~1115,再以其他的工艺令其彼此连接,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第一感应电极113至少包含多个第三子电极,在此是举第三子电极1131~1138以作说明。第三子电极1131~1138分别设置于各第一容纳区域A1中,且第三子电极1131~1138不接触第一传送电极111。在此实施例中,第三子电极1131~1138为矩形,以便于布局各电极。惟第三子电极1131~1138的形状是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得依实际所需而调整,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于另一实施例,第一触控单元U1可更包含如图1所示的传送电极111’与感应电极113’。传送电极111’具有相仿于传送电极111的结构,感应电极113’具有相仿于感应电极113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一触控单元U1的范围并不囿于图1中的虚框所限,而可以更往y轴延伸至显示区的末端。
于第二触控单元U2中,第二传送电极115至少包含第四子电极1151以及多个与第四子电极1151交错的第五子电极1152~1155,以定义出多个第二容纳区域A2。在此实施例中,第四子电极1151是沿y轴方向设置,第五子电极1152~1155是分别沿x轴方向设置。详言之,于图2的实施例中,第四子电极1151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而第五子电极1152~1155的延伸方向则为x轴方向,且第五子电极1152~1155分别沿着y轴方向而排列设置。因此,第四子电极1151与第五子电极1152~1155交错而定义出多个第二容纳区域A2。在此实施例中,第四子电极1151与第五子电极1152~1155为一体成形,但不以此为限。
第二感应电极117至少包含多个第六子电极,且以第六子电极1171~1178来举例说明。第六子电极1171~1178是分别设置于各第二容纳区域A2中,且第六子电极1171~1178不接触第二传送电极115。在此实施例中,第六子电极1171~1178为矩形,以便于布局各电极。惟第六子电极1171~1178的形状是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得依实际所需而调整,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于另一实施例,第二触控单元U2可更包含如图1所示的传送电极115’与感应电极117’。传送电极115’具有相仿于传送电极115的结构,感应电极117’具有相仿于感应电极117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二触控单元U2的范围并不囿于图1中的虚框所限,而可以更往y轴延伸至显示区的末端。
第一子电极1111、第二子电极1112~1115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子电极1131~1138的至少一部分、第四子电极1151、第五子电极1152~1155的至少一部分和第六子电极1171~1174的至少一部分分别重叠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相关细节请容后详述。
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4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y轴方向上。以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2来说,第一触控走线RX11分别连接位于各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而第一触控走线RX12分别连接位于各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以图2具体地来说,第一触控走线RX11连接第三子电极1131与第三子电极1133,且第一触控走线RX12连接第六子电极1171与第六子电极117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触控单元U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三子电极1131~1138)排列成第一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1171~1178)排列成第二阵列。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一触控走线RX11连接第一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一触控走线RX12连接第二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的列例如是沿着图面中的y轴方向延伸,所述的行例如是沿着图面中的x轴方向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的其中一条不连接另一条第一触控走线所对应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换句话说,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三子电极或对应的其中一个第六子电极只连接到其中一条第一触控走线。
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4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y轴方向上。以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2来说,第二触控走线RX21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而第二触控走线RX22分别连接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以图2具体地来说,第二触控走线RX21连接第三子电极1136与第三子电极1138,且第二触控走线RX22连接第六子电极1176与第六子电极1178。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触控单元U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三子电极1131~1138)排列成第一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1171~1178)排列成第二阵列。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二触控走线RX21连接第一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二触控走线RX22连接第二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触控走线的其中一条不连接另一条第二触控走线所对应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换句话说,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三子电极或对应的其中一个第六子电极只连接到其中一条第二触控走线。
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x轴方向上。以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2来说,第三触控走线RX3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2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且第三触控走线RX3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2分别连接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以图2具体地来说,第三触控走线RX31连接第三子电极1135与第六子电极1175,且第三触控走线RX32连接第三子电极1137与第六子电极1177。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触控单元U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三子电极1131~1138)排列成第一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1171~1178)排列成第二阵列。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三触控走线RX3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2用以分别连接第一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且第三触控走线RX3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2用以分别连接第二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于本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可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触控单元U1与第二触控单元U2中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如以图2的第三触控走线RX31为例,则可将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三子电极1135与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六子电极1175相互连接,且可通过第三触控走线RX31传递第三子电极1135与第六电极1175的数据或信号。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的其中一条不连接另一条第三触控走线所对应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换句话说,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三子电极或对应的其中一个第六子电极只连接到其中一条第三触控走线。
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x轴方向上。以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2来说,第四触控走线RX41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用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且第四触控走线RX41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用以分别连接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以图2具体地来说,第四触控走线RX41连接第三子电极1132与第六子电极1172,且第四触控走线RX42连接第三子电极1134与第六子电极1174。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触控单元U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三子电极1131~1138)排列成第一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1171~1178)排列成第二阵列。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四触控走线RX41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用以分别连接第一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且第四触控走线RX41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用以分别连接第二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于本实施例中,第四触控走线可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触控单元U1与第二触控单元U2中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如以图2的第四触控走线RX41为例,则可将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三子电极1132与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六子电极1172相互连接,且可通过第四触控走线RX41传递第三子电极1132与第六电极1172的数据或信号。图2是以第一触控单元U1与第二触控单元U2分别为2列x4行阵列的感应电极来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一触控单元U1与第二触控单元U2亦可为4列x4行阵列的感应电极来设置。在一实施例中,第四触控走线的其中一条不连接另一条第四触控走线所对应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换句话说,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三子电极或对应的其中一个第六子电极只连接到其中一条第四触控走线。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传送电极111与第一感应电极113相互隔开来,第二传送电极115与第二感应电极117互相隔开来。换句话说,第一传送电极111与第一感应电极113彼此不相接触,第二传送电极115与第二感应电极117彼此不相接触。于一种作法中,上述各子电极是以同一道掩模与相关图案化工艺形成于显示面板的某一层中,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面板包含两基板以及一夹设于所述的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其中,所述的基板定义有于所述的子像素单元,且上述的各第一触控单元与上述的各第二触控单元位于所述的基板之间。
请接着参照图14以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作动方式,图1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显示面板控制方式的步骤流程图。在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具有控制模块(未绘示),控制模块电连接各传送走线、各第一触控走线、各第二触控走线、各第三触控走线与各第四触控走线,且各传送走线分别连接于各传送电极。控制模块是先经由传送走线TX同时提供第一测试信号至各传送电极(步骤S101)。接着,控制模块依据触控走线的信号变化量来判断目前显示面板是否存在触碰点(步骤S102)。具体而言,控制模块依据各第一触控走线与各第二触控走线上或各第三触控走线与各第四触控走线上的信号变化量,判断目前显示面板上是否存在有至少一触碰点,举例而言,当触控走线上有信号变化量时,则会被视为至少有一触碰点,亦即有触控的作动发生;反之,则被视为没有触碰点。
更详细地来说,显示面板1例如定义有一平面坐标系,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4与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4分别对应于平面坐标系中其中一轴向上的坐标点,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分别对应于平面坐标系中其中另一轴向上的坐标点。由具有相对高电压准位的各触控走线或具有相对低电压准位的各触控走线即可判断出触碰点是位于显示面板1上的相对位置。后续分别举例详述。
当显示面板存在触碰点时,再依据各触控走线的电压准位来判断其触碰点的数量是否为多个(步骤S103)。举例而言,当检测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4与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4中,有多条触控走线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或者,当检测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中,有多条触控走线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则判断触碰点的数量为多个。反过来说,当检测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4与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4中,只有一条触控走线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而且,检测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中,只有一条触控走线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则判断触碰点的数量为一个。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步骤S103可用以判断出被使用者是否以多指触碰触控面板。所述的触碰点例如为使用者以手指或者是触控笔接触显示面板所产生的接触点。控制模块例如为显示驱动器整合晶片(Touch with Display Driver,TDDI),但并不以此为限。
当触碰点的数量为一个时,则依据触控走线上的信号变化量判断出触碰点的坐标(步骤S107)。于本实施例中,可依据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的电压准位或依据第三触控走线与第四触控走线上的信号变化量找出触碰点的坐标。举例来说,当检测得第一触控走线RX11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且检测得第四触控走线RX41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时,判断在第一触控走线RX11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的交错点附近具有一触碰点。
确认触碰点中是否均关联于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当中的其中之一或是第三触控走线与第四触控走线当中的其中之一(步骤S104)。举例来说,当判断第一触控走线RX12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且第三触控走线RX32、第三触控走线RX33与第三触控走线RX34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则可判断有多个触碰点同时关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2。或者,在另一种状况中,当判断第四触控走线RX42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且第一触控走线RX12、第一触控走线RX13与第一触控走线RX14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则可判断有多个触碰点同时关联于第四触控走线RX42。
依据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当中的其中之一的信号变化量或第三触控走线与第四触控走线当中的其中之一的信号变化量,来找出触碰点的坐标(步骤S108)。延续步骤S104中所举的例子,判断触碰点为多个,且多个触碰点关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4与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4其中之一时,更依据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中具有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者判断出所述的多个触碰点的位置。更确切的来说,是判断出触碰点关联于哪些触控走线的交错点。举例来说,当第一触控走线RX22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低电压准位,且第三触控走线R32、R33的电压准位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低电压准位时,由第一触控走线RX22可以判断出有触碰点位于第一触控走线的附近而定出触碰点在其中一个轴向上的坐标。且由第三触控走线R32、R33可以判断出在所述的轴向上有两个触碰点,此二触碰点在其中一个轴向上的坐标系关联于第一触控走线RX22,此二触碰点在另外一个轴向上的坐标系分别关联于第三触控走线R32、R33。藉此,在上述的情况中定义出多个触碰点的相对坐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步骤S108可用以判断出被使用者是否以多指触碰触控面板的同一轴向。
依序提供第二测试信号至触碰点所关联的至少一传送电极。(步骤S105)。当提供第二测试信号至其中一传送电极时,依据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的信号变化量或第三触控走线与第四触控走线上的信号变化量判断出触碰点的坐标(步骤S106)。
举一实际的例子来说,当有两个触碰点,且其中一个触碰点关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2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其中另一个触碰点关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时,即第一触控走线RX12、第一触控走线RX14、第四触控走线RX41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皆为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低电压准位。若直接由第一触控走线RX12、第一触控走线RX14、第四触控走线RX41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进行判断,则会得到四个交错点。其中两个交错点对应于实际的触碰点,而另外两个交错点则为鬼点。而在上述提出的方法中,则可避免误报鬼点的问题。
以图1来说明的话,在步骤S105中,是依序提供第二测试信号至传送走线TX1~TX4。换句话说,在此步骤中,于同一时间中,只提供第二测试信号至传送走线TX1~TX4的其中之一。在此并不限制是以何顺序提供第二测试信号给传送走线X1~TX4,亦不限制第二测试信号的态样。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测试信号可相同于第一测试信号。以下是以依序提供第二测试信号至传送走线TX1、传送走线TX2、传送走线TX3以至传送走线TX4为例进行说明。
传送走线TX1是对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且对应于第二触控走线RX2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当提供第二测试信号给传送走线TX1时,第一触控走线RX11、第二触控走线RX21、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皆不具有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因此,判断无触控点关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且无触控点关联于第二触控走线RX2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
传送走线TX2是对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2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且对应于第二触控走线RX22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当提供第二测试信号给传送走线TX2时,第一触控走线RX12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皆具有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因此,判断有一触控点第一触控走线RX12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的交错点附近。
传送走线TX3是对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3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且对应于第二触控走线RX23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当提供第二测试信号给传送走线TX3时,第一触控走线RX13、第二触控走线RX23、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皆不具有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因此,判断无触控点关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3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且无触控点关联于第二触控走线RX23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
传送走线TX4是对应于第一触控走线RX14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且对应于第二触控走线RX24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交点。当提供第二测试信号给传送走线TX4时,第一触控走线RX1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皆具有相对的高电压准位或相对的低电压准位。因此,判断有另一触控点位于第一触控走线RX1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的交错点附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步骤S105可用以判断出被使用者是否以多指触碰触控面板的多个轴向。
在图1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走线方向为一致,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走线方向也可以是不同。请接着参照图3以说明显示面板的其他实施态样,图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为了叙述简洁,在此简要定义由图面的左边往右边的方向为正x轴方向,由图面的右边往左边为负x轴方向,由图面的下往上为正y轴方向,由图面的上往下为负y轴方向。
在图1与图2所述的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走线方向都是沿正x轴方向,亦即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都是经由感应电极(显示区)往非显示区沿伸,且其延伸方向皆为正x轴方向。于此实施例中,欲接收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信号的触控电路或晶片,则可设置于感应电极的同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是沿正x轴方向走线,并在正x轴方向上连接对应的第三子电极或第六子电极。具体而言,以第三触控走线RX31来说,第三触控走线RX31是由点N1起始,往正x轴方向延伸而出,并在正x轴方向上连接对应的第三子电极或第六子电极。换言之,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是经由感应电极(显示区)往非显示区沿伸,且其延伸方向皆为正x轴方向。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走线方向则是沿负x轴方向走线,并在负x轴方向上连接对应的第三子电极或第六子电极。详言之,以第四触控走线RX41来说,第四触控走线RX41是由点N2起始,往负x轴方向延伸而出,并在负x轴方向上连接对应的第三子电极或第六子电极。
于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更具有至少两条第一走线W11~W14与第二走线W21~W24。至少两条第一走线W11~W14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的至少两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且第一走线W11~W14沿着y轴方向延伸。至少两条第二走线W21~W24分别连接所述的至少两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且第二走线W21~W24的方向沿着列方向延伸。以图3所示,具体地来说,第一走线W11~W14的一端是分别连接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而第一走线W11~W14的另一端则例如连接至相关的控制电路,以传输信号。第二走线W21~W24的一端是分别连接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而第二走线W21~W24的另一端则例如连接至相关的控制电路,以传输信号。通过第一走线W11~W14与第二走线W21~W24的设置,可将欲接收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信号的触控电路或晶片,则可设置于感应电极的同侧。详言之,于本实施例中,不论是欲接收感应电极或发送传送电极的信号的触控电路、晶片或触控接垫皆可设置于感应电极的同侧(即感应之下方)。
请一并参照图4,图4为根据本发明更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第一走线W11~W14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的接点以及第二走线W21~W2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接点皆可以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内或显示区外。图3所对应的实施例是将第一走线W11~W14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的接点以及第二走线W21~W2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接点皆设置于显示区外。图4所对应的实施例是将第一走线W11~W14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的接点以及第二走线W21~W2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接点皆设置于显示区内,使得显示面板3得以具有较窄的边框,或趋近于无边框。
第一走线W11~W14与第二走线W21~W24的材料可以是透光或者是不透光。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W11与第三触控走线RX31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成,第一走线W12与第三触控走线RX32、第一走线W13与第三触控走线RX33、第一走线W14与第三触控走线RX34、第二走线W21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第二走线W22与第四触控走线RX42、第二走线W23与第四触控走线RX43、第二走线W24与第四触控走线RX44分别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第一走线W11~W14与第二走线W21~W24是以同一道掩模与相关的图案化工艺设置于显示面板中。
请接着参照图5与图6,图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图5所绘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相对于图1,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4更具有第三触控单元U3与第四触控单元U4,而第三触控单元U3位于第一触控单元U1与第二触控单元U2之间,且第四触控单元U4位于第一触控单元U1或第二触控单元U2之外。显示面板4具有多个第一触控单元U1、多个第二触控单元U2、多个第三触控单元U3与多个第四触控单元U4,且各触控单元是以如图5所示的排列顺序沿着x轴循环排列。详细来说,各触控单元依序以第四触控单元U4、第一触控单元U1、第三触控单元U3与第二触控单元U2为周期来重复排列。
于本实施例中,第三触控单元U3具有第三传送电极112与第三感应电极114,而第四触控单元U4具有第四传送电极116与第四感应电极118。请同时参阅图5与图6,第三传送电极112至少包含第七子电极1121以及多个与第七子电极1121交错的第八子电极1122~1125,而第七子电极1121是沿y轴方向设置,第八子电极1122~1125是分别沿x轴方向设置。于图6的实施例中,第七子电极1121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而第八子电极1122~1125的延伸方向则为x轴方向,且第八子电极1122~1125分别沿着y轴方向而排列设置。因此,第七子电极1121与第八子电极1122~1125交错而定义出多个第三容纳区域A3。在此实施例中,第七子电极1121与第八子电极1122~1125为一体成形,但于实务上也可以通过不同道的工艺分别形成第七子电极1121与第八子电极1122~1125。
第三感应电极114至少包含多个第九子电极,且以第九子电极1141~1148来作说明。第九子电极1141~1148分别设置于各第三容纳区域A3中,且第九子电极1141~1148不接触第三传送电极112。在此实施例中,第九子电极1141~1148为矩形,以便于布局各电极,但可依实际所需而调整,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于另一实施例,第三触控单元U3可更包含如图5所示的传送电极112’与感应电极114’。传送电极112’具有相仿于传送电极112的结构,感应电极114’具有相仿于感应电极114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三触控单元U3的范围并不囿于图1中的虚框所限,而可以更往y轴延伸至显示区的末端。
于本实施例中,第四触控单元U4具有第四传送电极116与第四感应电极118。请同时参阅图5与图6,第四传送电极116至少包含第十子电极1161以及多个与第十子电极1161交错的第十一子电极1162~1165,以定义出多个第四容纳区域A4。在此实施例中,第十子电极1161是沿y轴方向设置,第十一子电极1162~1165是分别沿x轴方向设置。详言之,于图6的实施例中,第十子电极1161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而第十一子电极1162~1165的延伸方向则为x轴方向,且第十一子电极1162~1165分别沿着y轴方向而排列设置。因此,第十子电极1161与第十一子电极1162~1165交错而定义出多个第四容纳区域A4。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第十子电极1161与第十一子电极1162~1165为一体成形,但不以此为限。
第四感应电极118至少包含多个第十二子电极,在此是以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8来举例说明之。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8是分别设置于各第四容纳区域A4中,且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8不接触第四传送电极116。在此实施例中,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8为矩形,但可依实际所需而调整,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于另一实施例,第四触控单元U4可更包含如图5所示的传送电极116’与感应电极118’。传送电极116’具有相仿于传送电极116的结构,感应电极118’具有相仿于感应电极118的结构。也就是说,第四触控单元U4的范围并不囿于图1中的虚框所限,而可以更沿y轴延伸至显示区的末端。
第七子电极1121、第八子电极1122~1125的至少一部分、第九子电极1141~1148的至少一部分、第十子电极1161、第十一子电极1162~1165的至少一部分和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4的至少一部分分别重叠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相关细节请容后详述。
相较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4更具有至少两条第五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六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七触控走线与至少两条第八触控走线。在此是举第五触控走线RX51、RX52、第六触控走线RX61、RX62、第七触控走线RX71~RX74与第八触控走线RX81~RX84为例进行说明。
于本实施例中,第五触控走线RX51、RX52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y轴方向上,且第五触控走线RX51分别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第五触控走线RX52则分别连接第四容纳区域A4的部分第十二子电极。以图6所示,第五触控走线RX51连接第九子电极1141与第九子电极1143,且第五触控走线RX52连接第十二子电极1181与第十二子电极118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三触控单元U3中的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1141~1148)排列成第三阵列,第四触控单元U4中的第四容纳区域A4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8)排列成第四阵列。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五触控走线RX51连接第三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九子电极,第五触控走线RX52连接第四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十二子电极。在一实施例中,第五触控走线的其中一条不连接另一条第五触控走线所对应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换句话说,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三子电极或对应的其中一个第六子电极只连接到其中一条第五触控走线。
第六触控走线RX61、RX62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y轴方向上。进一步来说明,第六触控走线RX61分别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而第六触控走线RX62分别连接第四容纳区域A4的部分第十二子电极。以图6所示,第六触控走线RX61连接第九子电极1146与第九子电极1148,且第六触控走线RX62连接第十二子电极1186与第十二子电极1188。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三触控单元U3中的第三容纳区域A3(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1141~1148)排列成第三阵列,第四触控单元U4中的第四容纳区域A4(或者说各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8)排列成第四阵列。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六触控走线RX61连接第三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九子电极,第六触控走线RX62连接第四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十二子电极。在一实施例中,第六触控走线的其中一条不连接另一条第六触控走线所对应的第九子电极与第十二子电极。换句话说,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九子电极或对应的其中一个第十二子电极只连接到其中一条第六触控走线。
第七触控走线RX71、RX72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x轴方向上。第七触控走线RX71与第七触控走线RX72分别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且第七触控走线RX71与第七触控走线RX72分别连接第四容纳区域A4的部分第十二子电极。以图6具体地来说,第七触控走线RX71分别连接第九子电极1145与第十二子电极1185,而第七触控走线RX72连接第九子电极1147与第十二子电极1187。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三触控单元U3中的第三容纳区域A3(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1141~1148)排列成第三阵列,第四触控单元U4中的第四容纳区域A4(或者说各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8)排列成第四阵列。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七触控走线RX71与第七触控走线RX72连接第三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九子电极,且第七触控走线RX71与第七触控走线RX72连接第四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十二子电极。于本实施例中,第七触控走线可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三触控单元U3与第四触控单元U4中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九子电极与第十二子电极。如以图6的第七触控走线RX71为例,则可将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九子电极1145与第四触控单元U4的第十二子电极1185相互连接,且可通过第七触控走线RX71传递第九子电极1145与第十二电极1185的数据或信号。于其他实施例中,当显示面板4具有周期性排列的第一触控单元U1、第三触控单元U3、第二触控单元U2与第四触控单元U4时,则第七触控走线则可连接多个位于偶数列且奇数行(以上述第三矩阵与第四矩阵来起算)的第九子电极与第十二子电极。在一实施例中,第七触控走线的其中一条不连接另一条第七触控走线所对应的第九子电极与第十二子电极。换句话说,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九子电极或对应的其中一个第十二子电极只连接到其中一条第七触控走线。
第八触控走线RX81、RX82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x轴方向上。第八触控走线RX81与第八触控走线RX82分别连接位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且第八触控走线RX81与第八触控走线RX82分别连接第四容纳区域A4的部分第十二子电极。以图6具体地来说,第八触控走线RX81连接第九子电极1142与第十二子电极1182,且第八触控走线RX82连接第九子电极1144与第十二子电极1184。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三触控单元U3中的第三容纳区域A3(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1141~1148)排列成第三阵列,第四触控单元U4中的第四容纳区域A4(或者说各第十二子电极1181~1188)排列成第四阵列。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八触控走线RX81与第八触控走线RX82连接第三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九子电极,且第八触控走线RX81与第八触控走线RX82连接第四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十二子电极。于本实施例中,第八触控走线可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三触控单元U3与第四触控单元U4中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九子电极与第十二子电极。如以图6的第八触控走线RX81为例,则可将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九子电极1142与第四触控单元U4的第十二子电极1182相互连接,且可通过第八触控走线RX81传递第九子电极1142与第十二电极1182的数据或信号。于其他实施例中,当显示面板4具有周期性排列的第一触控单元U1、第三触控单元U3、第二触控单元U2与第四触控单元U4时,则第八触控走线则可连接多个位于奇数列且偶数行(以上述第三矩阵与第四矩阵来起算)的第九子电极与第十二子电极。在一实施例中,第八触控走线的其中一条不连接另一条第八触控走线所对应的第九子电极与第十二子电极。换句话说,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九子电极或对应的其中一个第十二子电极只连接到其中一条第八触控走线。
在此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4的走线方向不同于第五触控走线RX51~RX54的走线方向以及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4的走线方向不同于第六触控走线RX61~RX64的走线方向。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除了如前述地,第一传送电极111与第一感应电极113相互隔开来,第二传送电极115与第二感应电极117相互隔开来,,在实施例中,第三传送电极112与第三感应电极114相互隔开来,且第四传送电极116与第四感应电极118相互隔开来。换句话说,第三传送电极112与第三感应电极114彼此不相接触,且第四传送电极116与第四感应电极118彼此不相接触。各感应电极与各传送电极是位于相同的构层之间。于实务上,各感应电极与各传送电极例如是以同一道掩模与相关图案化工艺形成于显示面板的某一层中,但不以此为限。
请再接着参照图7与图8,图7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图7所绘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面板5具有多个子像素单元、第一触控单元U1’、第二触控单元U2’与第三触控单元U3’。每个子像素单元至少包含一像素电极。子像素单元与像素电极的相关细节请容后续详述。第一触控单元U1’至少具有两个第一子单元,第二触控单元U2’至少包含一第二子单元,第三触控单元U3’至少包含一第三子单元。在此是举第一子单元U11’、第一子单元U12’、第二子单元U21’与第三子单元U31’为例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在图7与图8中,为避免图式紊乱,部分元件是搭配网底呈现,以适当地区别各元件,因此网底在此仅用以示意区隔,并非用以指示其材质或剖切面。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单元U1’至少具有两个第一子单元,如第一子单元U11’与U12’,而第一子单元U11’与第一子单元U12’分别设置在一列方向的一倾斜方向和一行方向的一倾斜方向上。以图7来说,第一子单元U11’与第一子单元U12’是沿方向D1而设置,而方向D1并不平行于x轴向或y轴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子单元U11’与第一子单元U12’所形成的连接结构并不平行于图面中的x轴向或y轴向。以第一子单元U11’来说,第一子单元U11’具有第一传送电极511、第一感应电极512与第一连接电极513。在此实施例中,方向D1大致上为正x轴方向顺时针旋转45度的方向,而方向D2大致上为正x轴方向逆时针旋转45度的方向。
第一传送电极511至少包含一第一子电极以及一与第一子电极交错的第二子电极,在此是举第一子电极5111与第二子电极5112为例说明之。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子电极5111是沿y轴向而设置,第二子电极5112是沿x轴向而设置。第一子电极5111与第二子电极5112交错而定义出多个第一容纳区域A1’。
第一感应电极512至少包含多个第三子电极。在此是举第三子电极5121~5124为例说明之。第三子电极5121~5124分别设置于第一容纳区域A1’中,且第三子电极5121~5124不接触第一传送电极511。在此实施例中,第三子电极5121~5124为矩形,以便于布局各电极。惟第三子电极5121~5124的形状是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得依实际所需而调整,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第一连接电极513具有环绕部5131与至少一连接部5132。环绕部5131环绕至少部分的第一传送电极511与至少部分的感应电极512。第一连接电极513的环绕部5131连接第一传送电极511的第一子电极5111与第一传送电极511的第二子电极5112。第一连接电极513的连接部5132连接环绕部5131。在此实施例中,各环绕部大致上成口字形,而依据环绕部所在的位置,环绕部可以是完整的口字形或不完整的口字形。以图8中的环绕部5131来说,环绕部5131为完整的口字形,即封闭式,而两两的环绕部可通过各连接部所连接。更详细地来说,依据环绕部所在的位置,或依据环绕部是否为完整的口字形,第一连接电极具有一个或两个连接部,且所述的连接部是连接于环绕部的口字形的至少一个角,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连接部亦可位于环绕部的至少一边上。
此外,相邻的不同子单元的第一连接电极是经由其连接彼此连接。举例来说,第一子单元U12’的第一连接电极是经由其连接部连接第一子单元U11’的第一连接电极51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送电极511、第一感应电极512与第一连接电极513为一体成形。于实务上,第一子单元U11’与第一子单元U12’可以是以同一道掩模以及相关的图案化工艺形成于显示面板中。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单元U2’至少包含第二子单元U21’,而第二子单元U21’具有第二传送电极514、第二感应电极515与第二连接电极516。以下分别就第二传送电极514、第二感应电极515与第二连接电极516进行说明。
第二传送电极514至少包含一第四子电极以及一与第四子电极交错的第五子电极,在此是举第四子电极5141与第五子电极5142为例说明之。在此实施例中,第四子电极5141是沿y轴向而设置,第二子电极5142是沿x轴向而设置。第四子电极5141与第二子电极5142交错而定义出多个第二容纳区域A2’。
第二感应电极515至少包含多个第六子电极,在此是举第六子电极5151~5154为例说明之。第六子电极5151~5154分别设置于第二容纳区域A2’中,且第三子电极5151~5154不接触第二传送电极514。在此实施例中,第六子电极5151~5154为矩形,以便于布局各电极。惟第六子电极5151~5154的形状是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得依实际所需而调整,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第二连接电极516连接第二传送电极514与第二感应电极515。第二连接电极516具有环绕部5161与至少一连接部5162。环绕部5161环绕至少部分的第一传送电极514与至少部分的感应电极515。第二连接电极516的环绕部5161连接第一传送电极514的第一子电极5141与第一传送电极514的第二子电极5142。第二连接电极516的连接部5162连接环绕部5161。在此实施例中,各环绕部大致上成口字形,而依据环绕部所在的位置,环绕部可以是完整的口字形或不完整的口字形。以图8中的环绕部5161来说,环绕部5161为不完整的口字形,即非封闭式,而两两的环绕部可通过连接部所连接于。更详细地来说,依据环绕部所在的位置,或依据环绕部是否为完整的口字形,第二连接电极具有一个或两个连接部,且所述的连接部是连接于环绕部的口字形的至少一个角,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连接部亦可位于环绕部的至少一边上。此外,第二子单元U21’的第二连接电极516更连接另一第二子单元U22’的连接电极。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传送电极514、第二感应电极515与第二连接电极516为一体成形。于实务上,第二子单元U21’与其他的第二子单元可以是以同一道掩模以及相关的图案化工艺形成于显示面板中。
于本实施例中,第三触控单元U3’至少包含第三子单元U31’,而第三子单元U31’具有第三传送电极517、第三感应电极518与第三连接电极519。以下分别就第三传送电极517、第三感应电极518与第三连接电极519进行说明。
第三传送电极517至少包含一第七子电极以及一与第七子电极交错的第八子电极。在此是举第七子电极5171与第八子电极5172为例说明之。在此实施例中,第七子电极5171是沿y轴向而设置,第八子电极5172是沿x轴向而设置。第七子电极5171与第八子电极5172交错而定义出多个第三容纳区域A3’。
第三感应电极518至少包含多个第九子电极。在此是举第九子电极5181~5184为例说明之。第九子电极5181~5184分别设置于第三容纳区域A3’中。第九子电极5181~5184不接触第三传送电极517。在此实施例中,第九子电极5181~5184为矩形,以便于布局各电极。惟第九子电极5181~5184的形状是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得依实际所需而调整,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第三连接电极519连接第三传送电极517与第三感应电极518。第三连接电极519具有环绕部5191与至少一连接部5192。环绕部5191环绕至少部分的第一传送电极517与至少部分的感应电极518。第三连接电极519的环绕部5191连接第一传送电极517的第一子电极5171与第一传送电极517的第二子电极5172。第三连接电极519的连接部5192连接环绕部5191。在此实施例中,各环绕部大致上成口字形,而依据环绕部所在的位置,环绕部可以是完整的口字形或不完整的口字形。以图8中的环绕部5191来说,环绕部5191为完整的口字形,即封闭式,而两两的环绕部可通过连接部所连接。更详细地来说,依据环绕部所在的位置,或依据环绕部是否为完整的口字形,第三连接电极具有一个或两个连接部,且所述的连接部是连接于环绕部的口字形的至少一个角,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连接部亦可位于环绕部的至少一边上。此外,第三子单元U31’的第三连接电极519更连接另一第三子单元的连接电极。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传送电极517、第三感应电极518与第三连接电极519为一体成形。于实务上,第三子单元U31’与其他的第三子单元可以是以同一道掩模以及相关的图案化工艺形成于显示面板中。
如图7所示,第一容纳区域A1’、第二容纳区域A2’与第三容纳区域A3’分别以沿x轴方向与y轴方向排成矩阵。而图7中的第一子电极、第二子电极、第三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一连接电极至少一部分、第四子电极、第五子电极、第六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二连接电极、第七子电极、第八子电极、第八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和第三连接电极分别重叠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相关细节请容后详述。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5更具有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与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在此是举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2’、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2’、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2’与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2’进行说明。
第一触控走线RX11’、RX12’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y轴方向上。第一触控走线RX11’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且第一触控走线RX12’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以图8具体地来说,第一触控走线RX11’分别连接第三子电极5121、第六子电极5151与’连接第九子电极5181,而第一触控走线RX12’分别连接第三子电极5221、第六子电极5251与第九子电极5281。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一子电极5121~5124)排列成第五阵列,而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2’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一子电极5221~5224)排列成第六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5151~5154)排列成第七阵列,则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2’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5251~5254)排列成第八阵列。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1’中的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5181~5184)排列成第九阵列,而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2’中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5281~5284)排列成第十阵列。
延续前述,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一触控走线RX11’用以连接第五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一触控走线RX11’用以连接第七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且第一触控走线RX11’用以连接第九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一触控走线RX12’用以连接第六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一触控走线RX12’用以连接第八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且第一触控走线RX12’用以连接第十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可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触控单元的第一子单元、第二触控单元的第二子单元与第三触控单元的第一子单元中的奇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第六子电极与第九子电极。如以图8的第一触控走线RX11’为例,则可将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1’的第三子电极5121、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的第六子电极5151与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1’的第九子电极5181相互连接,且可通过第一触控走线RX11’传递第第三子电极5121、第六子电极5151与第九子电极5181的数据或信号。
第二触控走线RX21’、RX22’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y轴方向上。第二触控走线RX21’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且第二触控走线RX22’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以图8具体地来说,第二触控走线RX21’连接第三子电极5124,第二触控走线RX21’连接第六子电极5154,第二触控走线RX21’连接第九子电极5184。第二触控走线RX22’连接第三子电极5224。第二触控走线RX22’连接第六子电极5254。第二触控走线RX22’连接第九子电极5284。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一子电极5121~5124)排列成第五阵列,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2’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一子电极5221~5224)排列成第六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5151~5154)排列成第七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5251~5254)排列成第八阵列。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1’中的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5181~5184)排列成第九阵列。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2’中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5281~5284)排列成第十阵列。
延续前述,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二触控走线RX21’用以连接第五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二触控走线RX21’用以连接第七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且第二触控走线RX21’用以连接第九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二触控走线RX22’用以连接第六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二触控走线RX22’用以连接第八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且第二触控走线RX22’用以连接第十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于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走线可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触控单元的第一子单元、第二触控单元的第二子单元与第三触控单元的第一子单元中的偶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第六子电极与第九子电极。如以图8的第一触控走线RX21’为例,则可将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1’的第三子电极5124、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的第六子电极5154与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1’的第九子电极5184相互连接,且可通过第一触控走线RX21’传递第第三子电极5124、第六子电极5154与第九子电极5184的数据或信号。
第三触控走线RX31’、RX32’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y轴方向上。第三触控走线RX31’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且第三触控走线RX32’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以图8具体地来说,第三触控走线RX31’连接第三子电极5223,第三触控走线RX31’连接第九子电极5183。第三触控走线RX32’连接第三子电极5123。第三触控走线RX32’连接第六子电极5253。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一子电极5121~5124)排列成第五阵列,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2’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一子电极5221~5224)排列成第六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5151~5154)排列成第七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5251~5254)排列成第八阵列。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1’中的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5181~5184)排列成第九阵列。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2’中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5281~5284)排列成第十阵列。
延续前述,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三触控走线RX31’用以连接第六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三触控走线RX31’用以连接第九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九子电极。第三触控走线RX32’用以连接第五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三触控走线RX32’用以连接第八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于本实施例中,第三触控走线可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触控单元的第一子单元、第二触控单元的第二子单元与第三触控单元的第一子单元中的偶数列且奇数行的第三子电极、第六子电极与第九子电极。如以图8的第一触控走线RX31’为例,则可将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2’的第三子电极5223与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2’的第九子电极5183相互连接,且可通过第三触控走线RX32’传递第三子电极5223第九子电极5183的数据或信号。由于图式篇幅有限,并未绘示出第三触控走线RX32’与其他子电极的连接关系,然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由上述的内容当可判断出第三触控走线RX32’与其他子电极的连接关系,且可判断出其他得第三触控走线与其他子电极的连接关系,于此不再赘述。
第四触控走线RX41’、RX42’安排在如图面所示的y轴方向上。第四触控走线RX41’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且第四触控走线RX42’分别连接位于第一容纳区域A1’的部分第三子电极、第二容纳区域A2’的部分第六子电极与第三容纳区域A3’的部分第九子电极。以图8具体地来说,第四触控走线RX41’连接第三子电极5222,第四触控走线RX41’连接第九子电极5182。第四触控走线RX42’连接第三子电极5122。第四触控走线RX42’连接第六子电极5252。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一子电极5121~5124)排列成第五阵列,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2’中的第一容纳区域A1’(或者说各第一子电极5221~5224)排列成第六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5151~5154)排列成第七阵列,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1’中的第二容纳区域A2’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六子电极5251~5254)排列成第八阵列。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1’中的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5181~5184)排列成第九阵列。第三触控单元U3’的第三子单元U32’中第三容纳区域A3’容纳区域(或者说各第九子电极5281~5284)排列成第十阵列。
延续前述,以各阵列于图面的左上方作为计数起点的话,第四触控走线RX41’用以连接第六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四触控走线RX41’用以连接第九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九子电极。第四触控走线RX42’用以连接第五阵列中位于偶数列且位于偶数行的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第四触控走线RX42’用以连接第八阵列中位于奇数列且位于奇数行的至少一个第六子电极。于本实施例中,第四触控走线可以分别连接位于第一触控单元的第一子单元、第二触控单元的第二子单元与第三触控单元的第一子单元中的奇数列且偶数行的第三子电极、第六子电极与第九子电极。如以图8的第一触控走线RX42’为例,则可将第一触控单元U1’的第一子单元U11’的第三子电极5122与第二触控单元U2’的第二子单元U22’的第六子电极5252相互连接,且可通过第四触控走线RX42’传递第三子电极5122与第六子电极5252的数据或信号。由于图式篇幅有限,并未绘示出第四触控走线RX42’与其他子电极的连接关系,然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由上述的内容当可判断出第四触控走线RX42’与其他子电极的连接关系,且可判断出其他得第四触控走线与其他子电极的连接关系,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1至图7的实施例所示,各感应电极中相邻的子电极不同是分别连接于不同方向的触控走线。以图2来说,第三子电极1131连接第一触控走线RX11,且第一触控走线RX11是沿y轴方向延伸。第三子电极1131是相邻于第三子电极1132与第三子电极1135。第三子电极1132连接第四触控走线RX41,且第四触控走线RX41是沿x轴方向延伸。第三子电极1135连接第三触控走线RX31,且第三触控走线RX31是沿x轴方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三子电极1131、第三子电极1132与第三子电极1135中的相邻两者是分别连接于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藉此,使得触碰点可以总是关联于感应电极中的其中两个子电极,而定义出触碰点在x轴上与y轴上的位置,从而定义出触碰点相对于显示面板的相对位置。
请接着参照图9、图10、图11A、图11B与图11C,图9为根据本发明又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各触控单元的布局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发明图9所绘示的部分触控单元与显示面板中其他元件于一种实施态样中的相对位置布局示意图,图11A为根据本发明图10所绘示11A-11A剖面示意图,图11B为根据本发明图10所绘示11B-11B剖面示意图,图11C为根据本发明图10所绘示11C-11C剖面示意图。图9所示的元件布局是相仿于图4所示的元件布局,为了图式简明,重新以图9标号说明。简要来说,图10中是绘示有显示单元与其他元件在XY平面上的相对布局,图11A、图11B与图11C则绘示出显示单元与其他元件在YZ平面所形成的层叠结构。相关细节请见后续详述。在图10中,为避免图式紊乱,部分元件是搭配网底呈现,因此网底在此仅用以示意区隔,并非用以指示其材质或剖切面。
相仿于前述地,显示面板6具有第一传送电极611与第一感应电极613。第一传送电极611更具有第一子电极6111与第二子电极6112、6113,第一感应电极613更具有第三子电极6131、6132。相关细节是如前述,于此不再赘述。后续是以图9中的区域Z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10、图11A~图11C中则绘示出基板G、导体层M1、M2、M3、半导体层AS、绝缘层GI、BP1、BP2、BP3、PL、像素电极层PX与共通电极层COM在XY平面上或YZ平面上的相对关系。如图所示,第一传送电极611与第一感应电极613分别涵盖了至少一个子像素单元P,每一子像素单元P包含了至少一个像素电极PXe与共通电极层COM中的至少部分。导体层M1具有导体子层M11与导体子层M12。导体层M2具有导体子层M21与导体子层M22。
在此实施例中,共通电极层COM是与像素电极层PX分隔开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共通电极层COM是与像素电极层PX彼此并不相接触。如图10所示,共通电极层COM具有第一部分COM1、第二部分COM2与第三部分COM3。第一部分COM1、第二部分COM2与第三部分COM3彼此不相接触。在一种定义方式中,第一传送电极611即为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一部分COM1,第一感应电极613的第三子电极6131为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二部分COM2,而第一感应电极613的第三子电极6132为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于实务上,在这种定义方式中,共通电极层COM例如经由图案化工艺而形成,共通电极层COM具有多个不相接触的部分,这些不相接触的部分在***规范的时点中被用以作为各触控单元中的各电极使用。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第一传送电极611与第一感应电极613分别重叠像素电极层PX中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PXe。因此,当前述的各实施例具有图10~图11C所示的结构时,前述的第一子电极、第二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三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四子电极、第五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和第六子电极至少一部分是分别由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子像素单元P的共通电极所构成。而第一感应电极613中的第三子电极6131与第三子电极6132是分别经由开口O2、O3连接至对应的导体层。
请接着参照图11A、图11B与图11C,以更具体地说明基板G、导体层M1、M2、M3、半导体层AS、绝缘层GI、BP1、BP2、BP3、PL、像素电极层PX与共通电极层COM于一种实施态样中的层叠关系或连接关系。
以相对位置而言,导体层M1设置于基板G上。绝缘层GI设置于基板G与导体层M1之上,且绝缘层GI覆盖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1。半导体层AS设置于绝缘层GI之上,导体子层M21、M22设置于绝缘层GI之上,导体层M21、M22分别接触半导体层AS,而导体子层M21与导体子层M22彼此不相接触。绝缘层BP1设置于半导体层AS、导体子层M21与导体子层M22之上,且绝缘层BP1覆盖半导体层AS与导体子层M21,且绝缘层BP1覆盖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2。绝缘层PL位于绝缘层BP1之上以形成一平坦层。导体层M3位于绝缘层PL之上。绝缘层BP2位于绝缘层PL之上并覆盖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共通电极层COM位于绝缘层BP2之上。绝缘层BP3位于绝缘层BP2与共通电极层COM之上,且绝缘层BP3覆盖至少部分的共通电极层COM。像素电极位于绝缘层BP3之上。
就连接关系而言,如图11A与图11B所示,绝缘层BP1、绝缘层PL、绝缘层BP2与绝缘层BP3被蚀刻而形成开口O1,使得部分的导体子层M22于开口O1处未被各绝缘层覆盖。因此,像素电极PXe可经由开口O1接触导体子层M22。另一方面,绝缘层BP2被蚀刻而形成开口O2,使得部分的导体层M3于开口O2处并未被绝缘层BP2所覆盖。因此,共通电极层COM可经由开口O2而接触导体层M3。举例而言,于图11A中,共通电极层COM2与导体层M3接触,于图11B中,共通电极层COM1亦与导体层M3接触。而如图11C所示,绝缘层GI、绝缘层BP1、绝缘层PL与绝缘层BP2被蚀刻而形成开口O3,使得部分的导体层M1于开口O3处并未被各绝缘层所覆盖。因此,共通电极层COM可经由开口O3而接触导体层M1。于本实施例中,导体子层M11是用以作为扫描线或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的栅极,导体子层M21是用以作为数据线或是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的其中之一,导体子层M22是用以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其中之另一。此外,导体子层M12则用以作为如前述的第三触控走线或第四触控走线,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是用以作为如前述的第一触控走线或第二触控走线。
请参照图10,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二部分COM2是作为第一感应电极613的第三子电极6131。再参阅图11A,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二部分COM2是经由开口O2连接于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因此,如图9所示,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是作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之用,如触控走线RX11。换句话说,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二部分COM2用以产生感应信号,并经由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传输。
图10中所绘示的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一部分COM1是作为部分的第一传送电极611。再参照图11B,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一部分COM1是经由开口O2连接于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因此,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是作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传送走线之用,如触控走线RX41。换句话说,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一部分COM1用以经由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接收得第一测试信号或第二测试信号。在一实施例中,用以传输感应信号的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与用以传输第一测试信号或第二测试信号的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彼此并不接触。
请参阅图10,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是作为第一感应电极613的第三子电极6132。再参照图11C,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是经由开口O2连接于导体层M1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12。因此,导体层M1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12是作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之用。换句话说,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用以产生感应信号,并经由导体层M1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12传输。
如上述,在此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1是作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是作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而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2是作为显示面板的数据线。
请接着参照图12、图13A与图13B,图12为根据本发明图9所绘示的部分触控单元与显示面板中其他元件于另一种实施态样中的相对位置布局示意图。图13A为根据本发明图12所绘示13A-13A剖面示意图。图13B为根据本发明图12所绘示13B-13B剖面示意图。简要来说,图12中是绘示有显示单元与其他元件在XY平面上的相对布局,图13A与图13B则绘示出显示单元与其他元件在YZ平面所形成的层叠结构。在图12中,为避免图式紊乱,部分元件是搭配网底呈现,因此网底在此仅用以示意区隔,并非用以指示其材质或剖切面。
相仿于前述地,显示面板6具有第一触控单元U1”,第一触控单元具有第一传送电极611与第一感应电极613。第一传送电极611更具有第一子电极6111与第二子电极6112、6113,第一感应电极613更具有第三子电极6131、6132。在图12、图13A与图13B中则绘示出了基板G、导体层M1、M2、M3、半导体层AS、绝缘层GI、BP1、BP2、BP3、PL、像素电极层PX与共通电极层COM在XY平面上或YZ平面上的相对关系。如图所示,第一传送电极611与第一感应电极613分别涵盖了至少一个子像素单元P,每一子像素单元P包含了至少一个像素电极PXe与共通电极层COM中的至少部分。导体层M1具有导体子层M11与导体子层M12。导体层M2具有导体子层M21与导体子层M22。
在此实施例中,共通电极层COM是与像素电极层PX分隔开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共通电极层COM是与像素电极层PX彼此并不相接触。如图12所示,共通电极层COM具有第一部分COM1、第二部分COM2与第三部分COM3。第一部分COM1、第二部分COM2与第三部分COM3彼此不相接触。在一种定义方式中,第一传送电极611即为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一部分COM1,第一感应电极613的第三子电极6131为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二部分COM2,而第一感应电极613的第三子电极6132为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于实务上,在这种定义方式中,共通电极层COM例如经由图案化工艺而形成,共通电极层COM具有多个不相接触的部分,这些不相接触的部分在***规范的时点中被用以作为各触控单元中的各电极使用。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第一传送电极611与第一感应电极613分别重叠像素电极层PX中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PXe。因此,当前述的各实施例具有图13A与图13B所示的结构时,前述的第一子电极、第二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三子电极至少一部分、第四子电极、第五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和第六子电极至少一部分是分别由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子像素单元P的共通电极所构成。而第一感应电极613中的第三子电极6131与第三子电极6132是分别经由开口O2、O3连接至对应的导体层。
请接着参照图13A与图13B,以更具体地说明基板G、导体层M1、M2、M3、半导体层AS、绝缘层GI、BP1、BP2、BP3、PL、像素电极层PX与共通电极层COM于另一种实施态样中的层叠关系或连接关系。导体层M2具有导体子层M21、导体子层M22与导体子层M23。
以相对位置而言,导体层M1设置于基板G上。绝缘层GI设置于基板G与导体层M1之上,且绝缘层GI覆盖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1。半导体层AS设置于绝缘层GI之上,导体子层M21、M22设置于绝缘层GI之上,导体子层M21、M22分别接触半导体层AS,而导体子层M21与导体子层M22彼此不相接触。绝缘层BP1设置于半导体层AS、导体层M21与导体层M22之上,且绝缘层BP1覆盖半导体层AS与导体层M21,且绝缘层BP1覆盖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2。绝缘层PL位于绝缘层BP1之上以形成一平坦层。导体层M3位于绝缘层PL之上。绝缘层BP2位于绝缘层PL之上并覆盖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共通电极层COM位于绝缘层BP2之上。绝缘层BP3位于绝缘层BP2与共通电极层COM之上,且绝缘层BP3覆盖至少部分的共通电极层COM。像素电极位于绝缘层BP3之上。
就连接关系而言,如图13A所示,绝缘层BP1、绝缘层PL、绝缘层BP2与绝缘层BP3被蚀刻而形成开口O4,使得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2于开口O4处未被各绝缘层覆盖。因此,像素电极PXe可经由开口O4接触导体子层M22。另一方面,绝缘层BP1、绝缘层PL与绝缘层BP2被蚀刻而形成开口O5,使得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3于开口O5处未被各绝缘层覆盖。因此,部分的共通电极层COM经由开口O5接触导体子层M23。另外,绝缘层BP3亦可容纳于开口O5而覆盖共通电击层COM1。于图13B中,绝缘层BP2被蚀刻而形成开口O6,使得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于开口O6处未被绝缘层BP2覆盖。因此,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可经由开口O6接触导体层M3。
于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1是用以作为扫描线或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TFT)的栅极,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1是用以作为数据线或是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的其中之一,而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2是用以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其中之另一。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3是用以作为如前述的第一触控走线或第二触控走线,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则是用以作为如前述的第三触控走线或第四触控走线。
请再参照图12,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二部分COM2是作为第一感应电极613的第三子电极6131。而进一步参照图13A,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二部分COM2是经由开口O5连接于导体层M2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3。因此,再参照如图13A,导体层M2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3是作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之用,如触控走线RX11。换句话说,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二部分COM2用以产生感应信号,并经由导体层M2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子层M23传输。
请再参照图12,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是作为第一感应电极613的第三子电极6132。而进一步参照图13B,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是经由开口O6连接于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因此,再参照如图9,导体层M3是作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之用,如触控走线RX41。换句话说,共通电极层COM的第三部分COM3用以产生感应信号,并经由导体层M3传输。
如上述,在此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3是作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2是作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触控走线,而至少部分的导体层M2是作为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另一方面,于上述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是具有共用电极层而得以适用于边界电场切换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的架构,但不以此为限。
综合以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具有例如前述的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具有第一触控单元、第二触控单元与多条触控走线。第一触控单元具有第一传送电极与第一感应电极,第二触控单元具有第二传送电极与第二感应电极,触控走线分别连接第一感应电极或是第二感应电极。通过上述的结构,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的控制模块得以提供触控感测信号给所有的传送电极,并同时对所有的感应电极进行触控检测。因此,在面板尺寸增加导致触控通道数大增的情况下,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得以有效地降低触控检测的时间。另一方面,经由后续的判断,更可以检测出显示面板上的多个触碰点,避免了误报鬼点的情形。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发明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权利要求书。

Claims (10)

1.一种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面板包含:
多个子像素单元,每个子像素单元至少包含一像素电极;
一第一触控单元,包含:
一第一传送电极,至少包含一第一子电极以及多个与所述第一子电极交错的第二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一容纳区域;以及
一第一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三子电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容纳区域中;
一第二触控单元,包含:
一第二传送电极,至少包含一第四子电极以及多个与所述第四子电极交错的第五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二容纳区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容纳区域与所述多个第二容纳区域分别以一列方向与行方向排成一矩阵;以及
一第二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六子电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容纳区域中,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所述多个第二子电极至少一部分、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至少一部分、所述第四子电极、所述多个第五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分别重叠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
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列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一奇数列且一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
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列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一偶数列且一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
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行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
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行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传送电极与所述多个感应电极皆相互隔开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三触控走线的走线方向相互不同,且各所述第四触控走线的走线方向相互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触控走线其中一条不连接所述第三触控走线另一条所对应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触控走线其中一条不连接所述第四触控走线另一条所对应的第三子电极与第六子电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面板更包含:
一第三触控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单元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之间,且所述第三触控单元包含:
一第三传送电极,至少包含一第七子电极以及多个与所述第七子电极交错的第八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三容纳区域;以及
一第三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九子电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三容纳区域中;
一第四触控单元,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之外,且所述第四触控单元包含:
一第四传送电极,至少包含一第十子电极以及多个与所述第十子电极交错的第十一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四容纳区域;以及
一第四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十二子电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四容纳区域中;
至少两条第五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行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四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十二子电极其中一者;
至少两条第六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行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四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十二子电极其中一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面板更包含:
至少两条第七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列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容纳区域的一奇数列且一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九子电极和位于所述第四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十二子电极;以及
至少两条第八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列方向上,以分别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容纳区域的一偶数列且一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九子电极和位于所述第四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十二子电极。
8.一种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面板包含:
多个子像素单元,每个子像素单元至少包含一像素电极;
一第一触控单元,至少包含两个第一子单元,所述第一子单元设置在一列方向的一倾斜方向和一行方向的一倾斜方向上,且各所述第一子单元至少包含:
一第一传送电极,至少包含一第一子电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子电极交错的第二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一容纳区域;
一第一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三子电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容纳区域中;以及
一第一连接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单元其中之二之间;
一第二触控单元,至少包含一第二子单元,且所述第二子单元至少包含:
一第二传送电极,至少包含一第四子电极以及一与所述第四子电极交错的第五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二容纳区域;
一第二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六子电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容纳区域中;以及
一第二连接电极,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二子单元其中之二之间;
一第三触控单元,至少包含一第三子单元,且所述第三子单元至少包含:
一第三传送电极,至少包含一第七子电极以及一与所述第七子电极交错的第八子电极,以定义出多个第三容纳区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容纳区域、所述多个第二容纳区域与所述多个第三容纳区域分别以一列方向与行方向排成一矩阵;
一第三感应电极,至少包含多个第九子电极,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三容纳区域中;以及
一第三连接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三子单元其中之二之间,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子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二子电极、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至少一部分、所述多个第一连接电极至少一部分、所述第四子电极、所述第五子电极、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七子电极、所述第八子电极、所述多个第八子电极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三连接电极分别重叠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像素电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面板更包含:
至少两条第一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列方向上,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其中一条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一奇数列且一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以及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以及
至少两条第二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列方向上,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其中一条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一偶数列且一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以及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面板更包含:
至少两条第三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行方向上,所述第三触控走线其中一条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三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以及所述第三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奇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以及
至少两条第四触控走线,安排在所述行方向上,所述第四触控走线其中一条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所述偶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三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九子电极其中一者以及所述第四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六子电极其中一者和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所述奇数列且所述偶数行的所述多个第三子电极其中一者。
CN201710116704.9A 2016-12-20 2017-03-01 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 Active CN107015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2257 2016-12-20
TW105142257A TWI601048B (zh) 2016-12-20 2016-12-20 整合觸控之顯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5701A true CN107015701A (zh) 2017-08-04
CN107015701B CN107015701B (zh) 2020-05-19

Family

ID=59440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16704.9A Active CN107015701B (zh) 2016-12-20 2017-03-01 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15701B (zh)
TW (1) TWI60104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6081A (zh) * 2017-08-31 2017-12-2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0488543A (zh) * 2019-01-21 2019-11-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736726A (zh) * 2020-06-22 2020-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4370B (zh) * 2019-02-14 2020-05-2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系統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450A (zh) * 2010-04-29 2011-11-09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碰面板的扫描方法
CN103631432A (zh) * 2012-08-21 2014-03-12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感测电极结构及触控装置
CN104536229A (zh) * 2015-01-12 2015-04-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WO2015183413A1 (en) * 2014-05-29 2015-12-03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In-cell touch scanning modes for simultaneous touch and display
US20150370380A1 (en) * 2012-07-23 2015-12-2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screen panel and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5373271A (zh) * 2014-08-11 2016-03-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传感器集成型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75484B2 (en) * 2009-06-02 2015-07-07 Pixart Imaging Inc. Sensor patterns for mutual capacitance touchscreens
US8194047B2 (en) * 2009-11-16 2012-06-05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touch panel
TW201407436A (zh) * 2012-08-10 2014-02-16 Wintek Corp 觸控感測結構及觸控裝置
TWI537805B (zh) * 2014-12-11 2016-06-1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單層電容式觸控面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6450A (zh) * 2010-04-29 2011-11-09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碰面板的扫描方法
US20150370380A1 (en) * 2012-07-23 2015-12-2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screen panel and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3631432A (zh) * 2012-08-21 2014-03-12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感测电极结构及触控装置
WO2015183413A1 (en) * 2014-05-29 2015-12-03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In-cell touch scanning modes for simultaneous touch and display
CN105373271A (zh) * 2014-08-11 2016-03-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传感器集成型显示装置
CN104536229A (zh) * 2015-01-12 2015-04-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6081A (zh) * 2017-08-31 2017-12-2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0488543A (zh) * 2019-01-21 2019-11-2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488543B (zh) * 2019-01-21 2022-01-2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736726A (zh) * 2020-06-22 2020-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736726B (zh) * 2020-06-22 2023-07-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5701B (zh) 2020-05-19
TW201823944A (zh) 2018-07-01
TWI601048B (zh) 2017-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79368B1 (ko) 게이트 구동 회로 아래에 여분의 신호 배선을 갖는 표시 패널
EP2381346B1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06450919U (zh)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103809316B (zh) 集成有触摸屏的显示设备
CN107015701A (zh) 整合触控的显示面板
CN206619376U (zh) 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装置
KR102579383B1 (ko) 비대칭 블랙 매트릭스 패턴을 갖는 터치 인식 가능 표시 패널
CN104679327B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式显示装置
CN106325608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6648195A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6933407A (zh) 触摸屏集成型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634467B (zh) 觸控顯示整合驅動電路以及使用其之觸控顯示裝置
CN103577018A (zh) 触控感测结构及触控装置
KR102082409B1 (ko) 표시 장치
KR20140126287A (ko) 정전 용량 인셀 터치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398822A (zh) 触控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1937293A (zh) 信息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4750306B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式显示装置
CN105807979A (zh)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KR20170003388A (ko) 터치 센서 일체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3598282A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or
CN103176641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KR20150114008A (ko) 터치 감지 패널
US20170090625A1 (en) Conductive sheet, touch panel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60306487A1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