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2836A - 变速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变速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2836A
CN107002836A CN201580066535.1A CN201580066535A CN107002836A CN 107002836 A CN107002836 A CN 107002836A CN 201580066535 A CN201580066535 A CN 201580066535A CN 107002836 A CN107002836 A CN 1070028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od
sprocket wheel
pinion type
chain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65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下宏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JAT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02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28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2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chains or toothed belts, belts in the form of links; Chains or belt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h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52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 F16H55/54Pulleys or friction discs of adjustable construction of which the bearing parts are radially adjus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provided with radially-actuatable elements carrying the bel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6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变速机构,具备:复合链轮(5),其具有相对于输入输出动力的旋转轴(1)在径向上可动地被支承的小齿轮式链轮(20)、使小齿轮式链轮(20)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的移动机构;链条(6),其卷绕于两组复合链轮(5、5),通过变更包围小齿轮式链轮(20)且与之相切的圆的半径,来变更变速比。多个导杆(29)具有:第一导杆(291),其无论切圆(A)的半径大小如何,都总是引导链条(6);第二导杆(292),其至少在切圆(A)的半径最大时,引导链条(6),并且位于第一导杆(291)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扩大传动比范围。

Description

变速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通过一边相对于旋转轴维持等距离一边沿径向可动地被支承并绕旋转轴的轴心公转(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多个小齿轮式链轮(pinionsprocket)和卷绕于该多个小齿轮式链轮的链条,来传递动力。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初级带轮和次级带轮上卷绕有驱动带的变速器正在被实用化。在该变速器中,使用通过施加于各带轮的可动滑轮的推力而在各带轮和驱动带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在这种变速器中,在传递大的动力时,需要使推力增大来确保摩擦力。这时,驱动用于产生推力用的油压的油泵的驱动源(发动机或电动机)的负担就会增大,有可能导致与其相关的能量消耗量增加,另外,导致在构造性地产生打滑的部分产生摩擦损耗。
因此,开发了一种不使用上述的推力或摩擦力,而是通过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和卷绕于这些小齿轮式链轮的链条来传递动力的变速机构。
作为这种变速机构,可列举出在输入侧及输出侧分别设有外观上的大链轮(以下,称为“复合链轮”),且通过卷绕于这些复合链轮的链条来传递动力的变速机构,该外观上的大链轮是由一边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心维持等距离一边沿径向可动地且以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并绕旋转轴的轴心公转的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各自以构成多边形的顶点的方式形成的。
这种变速机构的链条通过与设置在小齿轮式链轮的圆周上的齿啮合来传递动力,并且通过导杆来引导。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如下变速机构,即,在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的轴向端部侧分别并列设置两种盘(主轴spindle),在各盘上设有放射状槽,与旋转轴一体旋转的固定盘的放射状槽(以下,称为“固定放射状槽”)和相对于旋转轴可相对旋转的可动盘的放射状槽(以下,称为“可动放射状槽”)彼此以在轴向观察交叉的方式配置,在固定放射状槽和可动放射状槽交叉的部位支承有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
当变更固定盘和可动盘的相对角度(相位)时,固定放射状槽和可动放射状槽的交叉部位就沿径向移动。因此,支承于这种交叉部位的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分别通过两盘的相对旋转而沿径向移动。
这样,通过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各自一边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心维持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多边形的大小相似性地发生变化,通过变更包围所有小齿轮式链轮且相切的圆(切圆)的半径,能够变更变速比。
但是,扩大变速机构的传动比范围(变速比的可动范围)是有效的。例如,车辆的变速机构的传动比范围的扩大有助于车辆的加速性能或燃料消耗性能的提高。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变速机构中,因为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各自都位于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心等距离的位置,所以传动比范围的扩大会受到限制。这是因为,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各自有可能在规定的径向位置的内侧发生相互干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71315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传动比范围的变速机构。此外,不局限于这里所说的目的,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可实现通过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而导出的作用效果,即,无法通过现有技术而得到的作用效果。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变速机构具备:具备:两组复合链轮,其具有输入或输出动力的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轴沿径向可动地被支承的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及多个导杆、使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及所述多个导杆各自一边维持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的移动机构;链条,其卷绕于所述两组复合链轮,通过变更包围所有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且与所有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都相切的圆的半径即切圆的半径,来变更变速比,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杆具有:第一导杆,其无论所述切圆半径的大小如何,都总是引导所述链条;第二导杆,其至少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大时,引导所述链条,并且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小时,位于所述第一导杆的径向内侧。即,至少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大时,所述第一导杆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导杆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的距离相等。
(2)优选的是,在所述切圆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时,所述第一导杆及所述第二导杆位于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等距离的位置,在所述切圆的半径小于所述规定半径时,所述第二导杆位于所述第一导杆的径向内侧。
(3)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导杆及所述第二导杆沿着周向而交替地配置。
(4)优选的是,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小时,所述第二导杆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抵接,所述第一导杆与所述第二导杆的外周面抵接。
(5)优选的是,所述移动机构具备:固定盘,其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并形成有多个固定放射状槽,所述多个固定放射状槽内插有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的各支承部件,并且以随着朝向外周而相对于径向向滞后角侧及超前角侧中的任一侧位移的方式设置;可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盘配置为同心且可相对旋转,并形成有多个可动放射状槽,所述可动放射状槽在轴向观察时在分别与所述固定放射状槽交叉的交叉部位存在有所述支承部件,所述小齿轮式链轮形成为扇形齿轮形状,该扇形齿轮形状具有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小时,沿着所述切圆的圆周而配置并与所述链条啮合的齿部,所述齿部具有:以至少一个齿存在于所述固定放射状槽的槽宽内的方式配置的第一齿部、从所述第一齿部向所述一侧延伸设置的第二齿部,所述第二导杆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小时,相对于所述第二齿部位于径向内侧的空间或所述空间的周边。
(6)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具有不自转的一个固定小齿轮式链轮和其它的自转小齿轮式链轮。
根据本发明的变速机构,在切圆的半径最小时,能够避免第二导杆与第一导杆或小齿轮式链轮的干涉。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切圆的半径,作为结果,能够扩大传动比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着重于复合链轮及链条的主要部分的径向剖面图(横剖面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着重于复合链轮及链条的主要部分的轴向剖面图(纵剖面图);
图3是着重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固定盘的侧面图,该图3对应于图2的向视A-A;
图4是着重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可动盘的侧面图,该图4对应于图2的向视B-B;
图5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中小齿轮式链轮等的径向移动用固定盘及可动盘、通过这两个固定盘及可动盘而移动的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是对移动链轮机构及移动导杆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切圆的半径按(a)、(b)、(c)的顺序增大,此外,(a)表示最小的切圆半径,(c)表示的是最大的切圆半径;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径向剖面图,该图6是图2的C-C向视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径向剖面图,该图7是图2的D-D向视剖面图;
图8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第一凸轮槽及第二凸轮槽的主要部分放大图,该图8是图2的E-E向视图;
图9是示意地放大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着重于复合链轮的主要部分的径向剖面图(横剖面图);
图10是取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一个小齿轮式链轮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着重于复合链轮及链条的主要部分的径向剖面图(横剖面图),该图11表示对应于图1的部位;
图12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着重于复合链轮及链条的主要部分的轴向剖面图(纵剖面图),该图12表示对应于图2的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变速机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可用于车辆用变速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变速机构的旋转轴的轴心或平行于该轴心的方向设为轴向,以旋转轴的轴心为基准,分别规定径向及周向。以径向为基准的内侧或外侧是指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心而言的距离(半径)短的一侧或长的一侧。另外,以变速机构的公转方向为基准,规定超前角侧及滞后角侧。
(I.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进行说明。
(1.结构)
如图1所示,变速机构具备两组复合链轮5、5和卷绕于这些复合链轮5、5的链条6。这里,作为链条6,例示无声链条,但也可以使用滚子链条作为链条6。此外,图1的空白箭头表示公转方向。
两组复合链轮5、5中的一方是与输入侧的旋转轴1(输入轴)同心地一体旋转的一组复合链轮5(图1中,左方所示),另一方是与输出侧的旋转轴1(输出轴)同心地一体旋转的复合链轮5(图1中,右方所示)。因为这些复合链轮5、5分别具有同样的结构,所以主要着重对输入侧的复合链轮5说明其结构。
复合链轮5是指以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及多个导杆29构成多边形(这里,十八边形)的顶点的方式形成的外观上的大链轮。该复合链轮5具有旋转轴1和相对于该旋转轴1沿径向可动地被支承的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详细地说,沿着以旋转轴1的轴心C1为中心的圆周的周向而等间隔地配置有六个小齿轮式链轮20,另外,在小齿轮式链轮20彼此间分别配置有两根导杆29。
通过变更(缩放)以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构成多边形的顶点的方式形成的外观上的大链轮的外径即复合链轮5的外径,来变更变速机构的变速比。该变速机构因为能够连续地变更变速比,所以也能够构成为无级变速机构,但也能够构成为有级地变更变速比的多级的有级变速机构。
复合链轮5的外径对应于包围所有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且与所有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都相切的圆(以下,称为“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即,小齿轮(pinion)切圆A的直径是复合链轮的外径。
上述的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也对应于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和链条6的接触半径,即,复合链轮5的节圆的半径。因此,在变速机构中,通过变更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来变更链条6的卷绕半径,变更变速比。
图1例示小齿轮切圆A在输入侧最小且在输出侧最大的例子。在下面的说明中,关于小齿轮切圆A,将最小的称为最小小齿轮切圆A1,将最大的称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另外,在不着重于大小或长度的情况下,简称为小齿轮切圆A。
虽然在图1中省略了图示,但复合链轮5具备:相对于固定盘10而相对旋转地驱动可动盘19的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使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移动的链轮移动机构40A、使多个导杆29移动的杆移动机构40B。后面对这些机构进行详细描述。
下面,对变速机构的复合链轮5进行说明。
在复合链轮5的结构说明中,作为基本构成元件,按照与旋转轴1一体旋转的固定盘10、相对于固定盘10可相对旋转地设置的可动盘19、与固定盘10一体旋转的第一旋转部15、与可动盘19一体旋转的第二旋转部16、与链条6啮合的小齿轮式链轮20、对链条6进行引导(导向)的导杆29的顺序进行说明。其次,作为使基本构成元件工作的机构类,按照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链轮移动机构40A、杆移动机构40B的顺序进行说明。
固定盘10、可动盘19、第一旋转部15、第二旋转部16配设为与旋转轴1的轴心C1同心,盘10、19的径向与旋转轴1的径向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分别在旋转轴1的轴向两端侧(图2的上端侧及下端侧),彼此相邻地装设有固定盘10和可动盘19,在旋转轴1的轴向中间部,配置有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以及卷绕于它们的链条6。另外,固定盘10及可动盘19中的可动盘19配置于轴向内侧即接近小齿轮式链轮20、导杆29、链条6的一侧。
此外,图2是为便于理解而示意地表示的图,在同剖面上表示有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以及后述的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且表示在输入侧的复合链轮5和输出侧的复合链轮5之间设有间隔。
(1-1.固定盘及可动盘)
固定盘10及可动盘19分别成对地设置于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及多个导杆29的轴向两端部,这里,着重对设置于一侧的固定盘10、可动盘19说明其结构。
(1-1-1.固定盘)
固定盘10以与旋转轴1形成为一体的方式结合,或者以都与旋转轴1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
如图3所示,在固定盘10形成有:分别与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对应设置的多个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分别与多个导杆29对应设置的多个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这两种固定放射状槽。此外,图3的空白箭头表示公转方向。
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是用于引导相对应的小齿轮式链轮20的槽。即,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沿着相对应的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移动路径而形成。
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分别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因此,着重对一个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进行说明。
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内插有小齿轮式链轮20的第一支承部216。该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相对于固定盘10的第一径向Dr1设置为向滞后角侧倾斜。即,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设置为随着朝向外周(径向外侧)而相对于第一径向Dr1向滞后角侧位移。“第一径向Dr1”是指通过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的内周端部11a的径向。因此,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延伸的方向DS1相对于第一径向Dr1以第一倾斜角θ1向滞后角侧倾斜。
这里,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形成为直线状。因此,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延伸的方向DS1平行的第二径向Dr2存在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的滞后角侧。反过来说,当使第二径向Dr2如黑色箭头所示向超前角侧平行移动(位移)时,就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延伸的方向DS1一致。此外,第二径向Dr2是指通过旋转轴1的轴心C1的方向。
分别在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内插有导杆29的杆支承轴29a。这种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是用于引导相对应的导杆29的槽。即,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沿着相对应的导杆29的径向移动路径而形成。
这种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大体分为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及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都是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这两种。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的内周端部13a与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的内周端部14a相比,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较远。即,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的内周端部13a位于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的内周端部14a的径向外侧。另一方面,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的外周端部13b和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的外周端部14b分别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相等。
这里,与上述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同样,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形成为直线状,并设置为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相对于径向向滞后角侧位移。
详细地说,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延伸的方向DS2相对于第三径向Dr3以第二倾斜角θ2向滞后角侧倾斜。“第三径向Dr3”指的是通过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的内周端部13a的径向。另外,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延伸的方向DS3相对于第四径向Dr4以第三倾斜角θ3向滞后角侧倾斜。“第四径向Dr4”指的是通过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的内周端部14a的径向。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的第二倾斜角θ2比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的第三倾斜角θ3大。因此,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沿着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的径向而形成。
此外,图3例示在周向上且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彼此之间形成有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和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这两个槽的例子。
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分别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另外,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分别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不特别将这些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14区别开来时,就称为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
固定用放射状槽11、12的各槽宽具有与内插部件的外径相对应的槽宽。具体地说,槽宽设定为比内插部件的外径稍大。因此,内插部件可顺畅地沿着固定放射状槽11、12移动。此外,对作为内插部件的支承部件216、支承轴29a后面进行详细描述。
(1-1-2.可动盘)
如图2所示,可动盘19分别夹着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而设置于一侧及另一侧。这些可动盘19通过连结轴19A而相互连结。这里,如图1所示,在各小齿轮式链轮20彼此之间分别设有连结轴19A(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由此,一侧的可动盘19和另一侧的可动盘19一体地旋转。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可动盘19(图5中虚线所示)上形成有在轴向观察时分别与上述固定放射状槽11、12交叉的多个可动放射状槽19a、19b(都是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图5中虚线所示)。此外,可动盘19的外形为圆形,在轴向观察时,与固定盘10的外形(圆形)一致并重合,但为了方便起见,在图5中,对可动盘19的外形圆进行了缩小表示。另外,图4的空白箭头表示公转方向。
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在轴向观察时分别与相对应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交叉。
如图4所示,在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内插有小齿轮式链轮20的第二支承部217。这里,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相对于径向向滞后角侧倾斜,并设置为曲线状。
在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b内插有导杆29的杆支承轴29a。这种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b在轴向观察时与相对应的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交叉。这种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b大体区分为在轴向观察时分别与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交叉的第一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1、在轴向观察时分别与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交叉的第二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2。
与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2同样,第一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1的内周端部与第二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2的内周端部相比,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较远。另一方面,第一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1的外周端部和第二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2的外周端部分别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相等。
可动用放射状槽19a、19b的各槽宽具有与内插部件的外径相对应的槽宽。具体地说,槽宽设定为比内插部件的外径稍大。因此,内插部件可顺畅地沿着可动用放射状槽19a、19b移动。此外,对作为内插部件的第二支承部217、杆支承轴29a后面进行详细描述。
(1-2.第一旋转部)
如图2所示,第一旋转部15是与固定盘10一体旋转的部分即与旋转轴1一体旋转的部分。这里,第一旋转部15设置于旋转轴1的局部。该第一旋转部15配设于固定盘10及可动盘19的轴向外侧。
如图2、图7及图8所示,在第一旋转部15设有第一凸轮槽15a。该第一凸轮槽15a沿着旋转轴1的轴向设置为凹槽。这里,第一凸轮槽15a形成为与旋转轴1的轴心C1平行。图7例示第一凸轮槽15a(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三个部位的例子,但第一凸轮槽15a的形成部位或形成个数只要根据周围的结构或请求规格等而设定即可,可采用各种形状或个数的凸轮槽。此外,图7的空白箭头表示公转方向。
(1-3.第二旋转部)
如图2、图6及图7所示,第二旋转部16经由连接部17与可动盘19连接。此外,图6的空白箭头表示公转方向。
首先,对连接部17进行说明。
连接部17以与可动盘19及第二旋转部16一体旋转,且覆盖固定盘10的方式配设。该连接部17具有:覆盖固定盘10的外周的轴向连接部17a、覆盖固定盘10的轴向外侧的径向连接部17b。
在连接部17,可动盘19和第二旋转部16的连接中的连接轴向成分的间隔的是轴向连接部17a,连接径向间隔的是径向连接部17b。
轴向连接部17a设置为与旋转轴1的轴心C1同心,并且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如图2所示,该轴向连接部17a的轴向内侧与可动盘19的外周端部(外周部)19t结合,轴向外侧与下面说明的径向连接部17b连接。
径向连接部17b的径向外侧与轴向连接部17a连接,径向内侧与第二旋转部16连接。该径向连接部17b设置为与旋转轴1的轴心C1同心,并且呈利用下面说明的减薄部17c而从径向延伸的圆盘中进行了减薄的形状。
如图6及图7所示,在径向连接部17b设有减薄部17c。这里,设置于三个部位的扇形的减薄部17c例示的是彼此间夹着径向连接部17b而设置为等间隔的例子。此外,减薄部17c的形状或形成个数只要根据周围的结构或请求规格等而设定即可,可采用各种形状或个数的减薄部。其中,径向连接部17b也可以省略减薄部17c而形成为圆盘状。
接着,参照图2、图6~图8对第二旋转部16进行说明。
第二旋转部16经由上述连接部17a、17b与可动盘19的外周端部19t连结,并且以覆盖第一旋转部15附近的外周的方式设置,形成为与旋转轴1的轴心C1同心的圆筒形状。
在第二旋转部16设有第二凸轮槽16a。该第二凸轮槽16a与第一凸轮槽15a的外周相邻,并且沿着旋转轴1而设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凸轮槽15a交叉。另外,第二凸轮槽16a以在轴向上交叉的方式设置。
此外,图7例示第二凸轮槽16a(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设置于三个部位的例子,但第二凸轮槽16a的形成部位或形成个数可根据第一凸轮槽15a的形成部位或形成个数而设定。
(1-4.小齿轮式链轮及导杆)
如图1所示,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绕旋转轴1的轴心C1公转。这里所说的“公转”是指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分别以旋转轴1的轴心C1为中心而旋转。当旋转轴1旋转时,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就分别与该旋转连动地公转。即,旋转轴1的转速和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公转的转速相等。
这些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仅进行公转,不进行自转。这里所说的“自转”是指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分别以自身的轴心为中心而旋转。
(1-4-1.小齿轮式链轮)
小齿轮式链轮20沿着以旋转轴1的轴心C1为中心的圆周的周向而配置为等间隔。具体地说,配置有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第二小齿轮式链轮220、第三小齿轮式链轮230、第四小齿轮式链轮240、第五小齿轮式链轮250、第六小齿轮式链轮260。这些小齿轮式链轮210、220、230、240、250、260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小齿轮式链轮210、220、230、240、250、260统称为小齿轮式链轮20。另外,着重对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例示在轴向上设有一列小齿轮式链轮210的例子。其中,小齿轮式链轮210的列数例如可根据变速机构的传递转矩的大小而变更。
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具有主体部211和支承部件215。
主体部211具有齿部212和基部213。
齿部212设置于基部213的径向外侧,与链条6啮合。
如图9及图10所示,齿部212具有多个(这里,4只)齿。即,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的齿部212不是设置于整个一周,而是设置于局部,形成为扇形齿轮(扇形齿轮)形状。该齿部212沿着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圆周而设置。具体地说,在成为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在齿部212,各齿的前端(外周端)与最小小齿轮切圆A1相切。图9的空白箭头表示公转方向。
另外,齿部212大体区分为第一齿部22a和第二齿部22b。
第一齿部22a以至少一个齿(一只齿)存在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的槽宽内的方式配置。即,第一齿部22a的至少一个齿在轴向观察时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的槽重叠。这里,齿部212的超前角侧的两只齿对应于第一齿部22a。
第二齿部22b是从第一齿部22a向滞后角侧延伸设置的部位。该第二齿部22b相对于第一齿部22a延伸设置直到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延伸的方向DS1平行的第二径向Dr2的区域。即,第二齿部22b相对于第一齿部22a偏置而延伸设置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延伸的方向DS1和与之平行的第二径向Dr2之间的距离以上。这里,齿部212的滞后角侧的两只齿对应于第二齿部22b。
基部213呈切掉了第二齿部22b的径向内侧那样的形状。换句话说,在基部213的滞后角侧即第二齿部22b的径向内侧形成有空间S。该基部213由下面说明的支承部件215支承。
如图2、图9及图10所示,支承部件215从轴向端部起依次具有第一支承部216、第二支承部217、第三支承部218,分别设置于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的两侧。而且,第一支承部216和第二支承部217结合,第二支承部217和第三支承部218结合。
如上所述,第一支承部216内插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内。即,第一支承部216的轴向位置和固定盘10的轴向位置相同。该第一支承部216形成为以横跨径向的规定长度而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接触的方式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在使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自转那样的旋转力起作用时,第一支承部216对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传递旋转力,并且防止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因该旋转力的反作用(阻力)而自转。
即,第一支承部216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内形成为具有止转功能的形状。此外,第一支承部216的“规定长度”是指可确保使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自转那样的旋转力的阻力的长度。
这里,第一支承部216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径向的方式形成为例如长方体状的键形状。因此,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也可以说是键槽。在驱动转矩的传递时,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的内壁向第一支承部216传递驱动转矩。换句话说,驱动转矩的反作用力(驱动力的旋转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一支承部216和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的内壁。
另外,如果在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的内壁接触的第一支承部216的侧壁特别是第一支承部216的四个角上安装轴承,就能够确保第一支承部216的圆滑的径向移动。
如上所述,第二支承部217内插在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内。即,第二支承部217的轴向位置和可动盘19的轴向位置相同。这里,第二支承部217形成为圆柱状。
第三支承部218与基部213结合。换句话说,第三支承部218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这里,例示第三支承部218形成为比第二支承部217小径的圆柱状的例子。
此外,如图2所示,在输出侧的复合链轮5中,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如上述的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那样设置为曲线状,内插在该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内的第一支承部216′的形状也设置为相对应的形状。作为该第一支承部216′,可使用如上述的第二支承部217那样形成为圆柱状的支承部,另外,也可以使用长度方向沿着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而形成的支承部。
另外,在输出侧的复合链轮5中,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如上述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那样设置为直线状,内插在该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内的第二支承部217′的形状也设置为相对应的形状。例如,第二支承部217′形成为在径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长方体形状(键形状)。在该输出侧的复合链轮5中,驱动转矩及其反作用力作用于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和第二支承部217′。
(1-4-2.导杆)
如图1所示,多个导杆29用于引导链条6,以减小链条6和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的变动(链条6的卷绕半径的变动),即,使链条6绕旋转轴1旋转的轨道尽可能地接近圆轨道。这些导杆29设置为可在径向上移动,并且被链条6卷绕而构成多边形的顶点。另外,导杆29与小齿轮式链轮20不同,不与链条6啮合,无助于动力传递。
这种导杆29大体区分为第一导杆291(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及第二导杆292(都是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这两种。
第一导杆291分别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另外,第二导杆292分别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不将这些导杆291、292特别区别开来时,都称为导杆29。
如图2所示,导杆29是在杆支承轴29a的外周外插有圆筒状的导向部件29b而成的导杆,由杆支承轴29a支承,通过导向部件29b的外周面,来引导链条6。
导杆29的轴向两端部29A(仅在一个轴向端部附加符号)的杆支承轴29a在轴向上从导向部件29b突出。该突出的杆支承轴29a支承于固定盘10及可动盘19。
即,导杆29具有杆支承轴29a、部分地外装于杆支承轴29a的与链条6接触的轴向位置的圆筒状的导向部件29b。
如图5及图9所示,第一导杆291无论径向位置(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的大小)如何,都总是引导链条6。与此相对,第二导杆292虽然在成为最小小齿轮切圆A1或其附近的状态下不引导链条6,但在成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与第一导杆291一同引导链条6。即,在成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所有导杆29都引导链条6。
如果着重这些导杆291、292的相对径向位置来换句话说,则第二导杆292在成为最小小齿轮切圆A1或其附近的状态下配置于第一导杆291的径向内侧。另一方面,在成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分别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相等。
如图9所示,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的第二导杆292位于在基部213的滞后角侧即第二齿部22b的径向内侧形成的空间S的周边。具体地说,第二导杆292位于比空间S稍靠滞后角侧。此外,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的第二导杆292也可以相对于第二齿部22b而位于径向内侧的空间S内。在这种情况下,使基部213的滞后角侧的切口量增多,并且形成为对应第二导杆292的放射状槽14、192的形状。
因此,以导杆291、292的径向位置成为上述的位置的方式设定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14及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1、192的形状。
这里,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沿着周向而交替地配置。具体地说,在第一小齿轮式链轮210的滞后角侧依次配置有第二导杆292、第一导杆291。
此外,导杆29不局限于在小齿轮式链轮20彼此间分别设有两根的配置,另外,总根数不局限于十二根。导杆29的根数越多,复合链轮5越接近真圆,越能够减小链条6和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的变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第一导杆291的根数越多,越有可能导致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半径增大,除此以外,还有可能导致由零件增加带来的制造成本或重量的增加,所以优选考虑这些来设定导杆29的根数。
(1-5.相对旋转驱动机构)
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是使复合链轮5、5机械地连动的机构。该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具备:除配设于上述的设置于第一旋转部15的第一凸轮槽15a和设置于第二旋转部16的第二凸轮槽16a内还配设于第一凸轮槽15a和第二凸轮槽16a交叉的第一交叉部位CP1的凸轮辊90、使该凸轮辊90在轴向上移动的变速用拨叉35、使该变速用拨叉35在轴向上移动的轴向移动机构31。
下面,依次对凸轮辊90、变速用拨叉35、轴向移动机构31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7所示,凸轮辊90形成为圆柱状。该凸轮辊90具有沿着与旋转轴1的轴心C1正交的方向的轴心,插通于第一凸轮槽15a和第二凸轮槽16a交叉的第一交叉部位CP1(都是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因此,凸轮辊90与旋转轴1的旋转连动地以旋转轴1的轴心C1为中心而旋转。此外,在凸轮辊90的外周,且在对应于第一凸轮槽15a的部位,外装有轴承91a,同样地,在对应于第二凸轮槽16a的部位,外嵌有轴承91b。
凸轮辊90的一端部90a设置为从第一交叉部位CP1向径向外侧突出。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凸轮辊90被实施了适当的止脱加工,以使其不会从凸轮槽15a、16a中脱落。作为这种止脱加工,例如可举出:在凸轮辊90的另一端部设置头部或追加止脱销,以使凸轮辊90可在轴向上移动且不在径向上移动。
变速用拨叉35横跨两组复合链轮5、5而设置。这里,变速用拨叉35在轴向观察时形成为眼镜形状。
该变速用拨叉35具有:对应于各复合链轮5、5而设置的圆环状凸轮辊支承部35a(仅在一侧附加符号)、连结各凸轮辊支承部35a的桥部35b。在凸轮辊支承部35a的径向内侧,配设有上述的第一旋转部15及第二旋转部16。
此外,变速用拨叉35是平行于盘10、19的板状部件,相对于以链条6为基准时的盘10、19而言,并列设置于轴向外侧。
在凸轮辊支承部35a,遍及径向内侧的整个一周凹设有槽部35c。槽部35c具有与凸轮辊90的突出长度相对应的深度,收纳有凸轮辊90的一端部90a。即,槽部35c具有径向长度为凸轮辊90的突出长度的圆环状空间。
在该槽部35c设有可与凸轮辊90滚动接触的滚动体35d(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该滚动体35d是为抑制在以旋转轴1的轴心C1为中心而旋转的凸轮辊90与槽部35c的侧壁接触时凸轮辊90绕轴心旋转而设置的。即,在形成槽部35c的侧壁的凸轮辊支承部35a配设有滚动体35d。这里,多个滚动体35d遍及槽部35c的整个一周而配设。此外,作为滚动体35d,例示的是滚针轴承,但也可以使用球轴承来代替之。
轴向移动机构31为使变速用拨叉35沿轴向移动而具备:电动机32、将电动机32的输出轴32a的旋转运动切换为直线运动的运动变换机构33、支承变速用拨叉35并且通过运动变换机构33而作直线运动的拨叉支承部34。此外,作为电动机32,可使用步进电机。
下面,按照拨叉支承部34、运动变换机构33的顺序对轴向移动机构31进行说明。
拨叉支承部34形成为具有与电动机32的输出轴32a同心的筒轴的圆筒状。在该拨叉支承部34内插有电动机32的输出轴32a。
另外,拨叉支承部34在内周螺纹设置有与形成于电动机32的输出轴32a的外螺纹部32b螺合的内螺纹部34a,在外周凹设有与变速用拨叉35的桥部35b卡合的拨叉槽34b。
拨叉槽34b形成为与变速用拨叉35的桥部35b的厚度(轴向长度)相对应的宽度(轴向长度)。在该拨叉槽34b内嵌入有桥部35b的中间部(两个复合链轮5、5之间),拨叉支承部34和变速用拨叉35的桥部35b结合为一体。
运动变换机构33具有输出轴32a的外螺纹部32b和拨叉支承部34的内螺纹部34a。当输出轴32a旋转时,通过外螺纹部32b和内螺纹部34a的螺合,形成有内螺纹部34a的拨叉支承部34就在轴向上移动。即,轴向移动机构31利用运动变换机构33将电动机31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通过该直线运动,使拨叉支承部34沿轴向作直线运动。
包含上述的变速用拨叉35、轴向移动机构31的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设置为,在轴向上从小齿轮式链轮21、22、23位移。
下面,对由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实现的可动盘19相对于固定盘10的相对旋转驱动进行说明。
当拨叉支承部34通过轴向移动机构31而沿轴向作直线运动时,与拨叉支承部34结合的变速用拨叉35就一体地沿轴向移动,随着该移动,凸轮辊90也沿轴向移动。
当配设于第一凸轮槽15a和第二凸轮槽16a交叉的第一交叉部位CP1的凸轮辊90沿轴向移动时,第一交叉部位CP1也沿轴向移动。因为设有第一凸轮槽15a的第一旋转部15与旋转轴1及固定盘10一体旋转,所以当第一交叉部位CP1沿轴向移动时,设有第二凸轮槽16a的第二旋转部16就相对于第一旋转部15进行相对旋转。
由于第二旋转部16与可动盘19一体旋转,且第一旋转部10与固定盘10一体旋转,因此,当第二旋转部16相对于第一旋转部15进行相对旋转时,可动盘19就相对于固定盘10进行相对旋转。
(1-6.移动链轮机构及移动导杆机构)
接着,参照图2及图5对链轮移动机构40A及杆移动机构40B进行说明。
链轮移动机构40A以小齿轮式链轮20为移动对象,另外,杆移动机构40B以多个导杆29为移动对象。该杆移动机构40B兼具以第一导杆291为移动对象的第一杆移动机构401和以第二导杆292为移动对象的第一杆移动机构402。
这些移动机构40A、40B(401、402)使各移动对象同步地沿径向移动。
链轮移动机构40A由固定盘10、可动盘19、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参照图2及图7)构成。同样,杆移动机构40B由固定盘10、可动盘19、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构成。这样,各自的移动机构40A、40B的结构只是各移动对象不同,其他结构都同样。
接着,参照图5(a)~图5(c)对移动机构40A及40B的移动进行说明。
图5(a)表示成为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的可动盘19相对于固定盘10的相位。这时,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和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9a交叉的第二交叉部位CP2最接近旋转轴1的轴心C1
同样地,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3和第一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1交叉的第三交叉部位CP3、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4和第二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92交叉的第四交叉部位CP4分别最接近旋转轴1的轴心C1。该第四交叉部位CP4位于第三交叉部位CP3的径向内侧。这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与第二导杆292配置于第一导杆291的径向内侧的情况相对应。
而且,当通过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而使可动盘19的旋转相位相对于固定盘10变更时,交叉部位CP2、CP3、CP4就按照图5(b)、图5(c)的顺序分别同步地远离旋转轴1的轴心C1
这样,链轮移动机构40A使由第二交叉部位CP2支承的小齿轮式链轮20分别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的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同样地,第一杆移动机构401使由第三交叉部位CP3支承的第一导杆291分别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的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同样,第二杆移动机构402使由第四交叉部位CP4支承的第二导杆292分别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的等距离,一边在最小小齿轮切圆A1及其附近状态以外的状态下,以与第一导杆291保持大致同径的方式同步地沿径向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利用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将可动盘19的旋转相位的变更方向设为与上述的方向相反,则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的移动方向就会翻转,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就接近旋转轴1的轴心C1
(2.作用及效果)
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因为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所以能够得到如下所述的作用及效果。
(1)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212沿着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圆周而设置。因此,与具有现有链轮齿轮形状的小齿轮式链轮相比,在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212,能够确保与链条6啮合的齿数。换句话说,与具有链轮齿轮形状的小齿轮式链轮相比,能够将齿部212形成得大。因而,能够减轻与链条6啮合的齿部212的负担。因此,能够可靠地传递转矩。
另外,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因为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212沿着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圆周,所以齿部212和链条6稳定地啮合,能够可靠地传递转矩。
(2)在齿部212沿着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圆周而设置,并且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以随着朝向外周而相对于第一径向Dr1向滞后角侧位移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即,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相对于第一径向Dr1倾斜设置的情况下,相对于构成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如下那样几何学地规定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212的位置。
随着小齿轮切圆A增大,第二径向Dr2越以与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交叉的部位为基准而向超前角侧,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212相对于构成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的位置越远。如图9的点划线所示,尤其在成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随着朝向超前角侧,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212(图中,特别是成为超前角侧的第一齿部22a的右端的齿)相对于构成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圆周的位置越远。
因而,在以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延伸的方向DS1为基准具有分别朝向超前角侧及滞后角侧的对称齿部的小齿轮式链轮中,特别是超前角侧的齿部相对于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较远。
这样规定齿部212相对于构成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的位置的理由是,在使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中心沿着第二径向Dr2移动了的情况下,在第二径向Dr2和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交叉的部位,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圆周与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相切。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中,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212具有:以存在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的槽宽内的方式配置的第一齿部22a、从该第一齿部22a向滞后角侧延伸设置的第二齿部22b。因而,即使在成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第二齿部22b也易沿着构成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圆周。因此,无论小齿轮切圆A的大小如何,都能够使第二齿部22b和链条6的啮合稳定,能够可靠地传递转矩。
另外,因为固定盘10的固定放射状槽11、12相对于径向而倾斜设置,所以容易确保固定放射状槽11、12和可动盘19的可动放射状槽19a、19b的交叉角度。因而,能够降低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的径向移动时的可动盘19相对于固定盘10的旋转转矩,能够抑制固定放射状槽11、12及可动放射状槽19a、19b内的小齿轮式链轮20的支承部件216、217及导杆29的杆支承轴29a的卡死(卡住)。
(3)第二齿部22b相对于第一齿部22a延伸设置到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延伸的方向DS1平行的第二径向Dr2的区域。因此,能够在第二径向Dr2与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交叉的部位设置第二齿部22b,无论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如何,都能够使第二齿部22b的位置沿着小齿轮切圆A的圆周。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传递转矩。
(4)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以随着向外周而相对于第一径向Dr1向滞后角侧位移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使驱动转矩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分力)向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延伸的方向DS1中的径向外侧起作用。即,在驱动转矩的传递时,通过使小齿轮式链轮20向径向外侧移动的力起作用,能够抑制链条6的松弛,能够防止本变速机构的各种机构松动。
(5)第一支承部216形成为以横跨径向的规定长度而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接触的方式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在使小齿轮式链轮20自转那样的旋转力起作用时,能够通过旋转力的反作用(阻力)来防止小齿轮式链轮20相对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自转。
(6)导杆29具有: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引导链条6的第一导杆291、位于第一导杆291的径向内侧的第二导杆292。因此,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能够避免第二导杆292与第一导杆291或小齿轮式链轮20的干涉。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半径。作为其结果,能够大大地确保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移动距离,能够扩大传动比范围。这时,因为链条6由第一导杆291引导,所以能够抑制链条6的卷绕半径的变动。因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动力传递,能够确保静音性。
在至少成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两者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相等。即,在成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所有导杆29都引导链条6。因此,能够通过全部的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来引导链条6。即,在卷绕于复合链轮5的链条6变成最长的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能够确保引导链条6的导杆29的根数。因而,能够高效地抑制链条6的卷绕半径的变动。
(7)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的第二导杆292位于形成在基部213的滞后角侧即第二齿部22b的径向内侧的空间S的周边。因为该空间S也可以说是通过使第二齿部22b从第一齿部22a延伸而形成的,所以可以说是本变速机构所特有的。利用这种空间S,能够收纳(存储)第二导杆292。即,在本变速机构中,能够有效地使用不能不说是所谓死空间的空间S作为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的第二导杆292的收纳空间。此外,如果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使第二导杆292位于空间S内,则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空间S作为第二导杆292的收纳空间。
(8)因为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沿着周向而交替地配置,所以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二导杆292高效地收纳于径向内侧。
(II.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主要是小齿轮式链轮自身的结构和导杆的收纳状态及径向移动路径不同。此外,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结构以外,其余结构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关于这些结构,附加同样的符号,省略各部的说明。
(1.结构)
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变速机构具备两组复合链轮5′、5′和卷绕于这些复合链轮5′、5′的链条6′。此外,图11的空白箭头表示公转方向。
复合链轮5′具有旋转轴1′和相对于该旋转轴1′沿径向可动地被支承的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这些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绕旋转轴1′的轴心C1公转。这里,以由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构成二十一边形的顶点的方式形成的外观上的大链轮形成复合链轮5′。详细地说,沿着以旋转轴1′的轴心C1为中心的圆周的周向以等间隔地配置有三个小齿轮式链轮20′,另外,在小齿轮式链轮20′的彼此之间,分别配置有六根导杆29′。
如上所述,在本变速机构中,通过缩放复合链轮5′的外径即小齿轮切圆A′,从而变更变速比。
下面,对复合链轮5′进行说明。
复合链轮5′作为基本构成元件,除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同样的第一旋转部15、第二旋转部16及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以外,还具备小齿轮式链轮20′、导杆29′、固定盘10′、可动盘19′、旋转轴1′。进而,复合链轮5′作为使基本构成元件工作的机构类,除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同样的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以外,还具备移动链轮机构40A′、移动导杆机构40B′、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
下面,按照小齿轮式链轮20′、导杆29′、固定盘10′、可动盘19′、旋转轴1′的顺序对复合链轮5′的基本构成元件进行说明。其次,按照移动链轮机构40A′、移动导杆机构40B′、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的顺序对复合链轮5′的使基本构成元件工作的机构类进行说明。
(1-1.小齿轮式链轮)
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分别形成为在外周部整个一周都形成有齿部的链轮式齿轮形状。当然,分别形成于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的形状尺寸及节距都为同一规格。此外,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也可以使用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部212(参照图9等)小的齿部。
这些小齿轮式链轮20′由不自转的一个小齿轮式链轮(以下,称为“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和以该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为基准时公转的旋转相位分别配置于超前角侧及滞后角侧且可自转的两个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构成。将这两个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中的、以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为基准时配置于超前角侧的称为第一自转小齿轮式链轮(超前角侧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将配置于滞后角侧的称为第二自转小齿轮式链轮(滞后角侧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3′。
此外,关于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因为不自转,所以也可以仅在与链条6′啮合的区域局部地形成有齿部。即,也可以不在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的径向内侧形成有齿部。
各小齿轮式链轮21′、22′、23′都与设置于其中心的支承轴(小齿轮式链轮轴)21′a、22′a、23′a结合。即,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分别绕支承轴22′a、23′a的轴心C2、C3自转。此外,各支承轴21′a、22′a、23′a的轴心C2、C3、C4及旋转轴1′的轴心C1都相互平行。
因为第一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和第二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3′除配设部位及自转方向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所以这里,着重对第一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进行说明。
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不区别使用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第一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及第二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3′时,均简称为小齿轮式链轮20′,同样地,在不区别使用支承轴21′a、22′a、23′a时,也称为支承轴20′a。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小齿轮式链轮20′在轴向上具备三列齿轮20′g(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对应于这些各列齿轮也卷绕有三根链条6′。这里,三列齿轮20g′设置为经由隔套20′s(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而相互隔开间隔。此外,小齿轮式链轮20′的齿轮20′g的列数取决于变速机构的传递转矩的大小,可以为二列或四列以上,也可以为一列。
此外,图12是为便于理解而示意性地表示的图,在同剖面上表示有第一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及导杆29′以及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且表示在输入侧的复合链轮5′和输出侧的复合链轮5′之间设有间隔。
(1-2.导杆)
导杆29′如果着重于一根,则在杆支承轴29′a的外周外插有圆筒状的导向部件29′b,从导向部件29′b向轴向突出的杆支承轴29′a由固定盘10′及可动盘19′支承。
但是,导杆29′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杆29而言,配置于小齿轮式链轮20′彼此间的根数、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的收纳状态及径向移动路径不同。
如图11所示,导杆29′大致区分为第一导杆291′(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及第二导杆292′(都是仅在一个部位附加符号)这两种。
第一导杆291′分别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另外,第二导杆292′分别除配置部位不同以外,其余结构都相同。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不特别将这些导杆291′、292′区别开来时,都称为导杆29′。
这里,在小齿轮式链轮20′彼此间配置有六根导杆29′。这六根导杆29′由四根第一导杆291′和两根第二导杆292′构成。另外,当将两根第一导杆291′和一根第二导杆292′看做是一组时,则彼此在周向上相邻,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沿着周向而交替地配置。
第一导杆291′无论径向位置(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如何,都总是引导链条6′。与此相对,第二导杆292′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时引导链条6′。因此,在成为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所有导杆29′都引导链条6′。这里所说的规定半径是比最小小齿轮切圆A1′大且比最大小齿轮切圆A2′小的半径,设定为第一导杆291′和第二导杆292′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为规定半径时不发生干涉(接触)那样的大小。
着重于这些导杆291′、292′的相对径向位置而换句话说,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小于规定半径时,第二导杆292′配置于第一导杆291′的径向内侧。另一方面,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时,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分别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相等。因此,当然,即使在呈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第二导杆292′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也与第一导杆291′的相等,引导链条6′。
随着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比规定半径小,第二导杆292′位于第一导杆291′的径向内侧。因此,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第二导杆292′相对于第一导杆291′而位于径向最内侧。
另外,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第二导杆292′与旋转轴1′的外周面1′a抵接,第一导杆291′从径向外侧与该第二导杆292′抵接。这样,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第二导杆292′收纳(存储)于第一导杆291′的旋转轴1′的轴心C1侧。
换句话说,以导杆291′、292′的径向位置成为上述位置的方式设定形成于下面说明的盘10′、19′的放射状槽的形状。
(1-3.固定盘及可动盘)
在固定盘10′上形成有:分别与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对应设置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和分别与多个导杆29′对应设置的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2这两种固定放射状槽。
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内插有小齿轮式链轮20′的支承轴20′a,另外,在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2内插有导杆29′的杆支承轴29′a。这里,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及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2分别放射状地延伸,相对于径向而倾斜地设置于滞后角侧。
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2大致区分为内插有第一导杆291′的杆支承轴29a′的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和内插有第二导杆292′的杆支承轴29′a的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这两种。
在可动盘19′形成有在轴向观察分别与上述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交叉的多个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19,还形成有在轴向观察分别与上述的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2交叉的多个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29。这里,可动放射状槽119、129分别相对于径向而倾斜地设置于超前角侧。
在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19内,在与上述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交叉的交叉部位CP2′,内插有小齿轮式链轮20′的支承轴20′a。另外,在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29内,在与上述的杆用固定放射状槽112交叉的交叉部位,内插有导杆29′的杆支承轴29′a。这里,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19及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29分别相对于径向而倾斜地设置于超前角侧。
杆用可动放射状槽129大致区分为在与上述的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交叉的交叉部位内插有第一导杆291′的杆支承轴29′a的第一杆用可动放射状槽、和在与上述的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交叉的交叉部位内插有第二导杆292′的杆支承轴29′a的第二杆用可动放射状槽。
第二导杆292′的放射状槽是比第一导杆291′的放射状槽长的长槽。第一导杆291′的放射状槽在比包含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成规定半径的位置在内的位置更靠外侧时,相对于各盘10′、19′的径向的斜度形成为与第一导杆291′的放射状槽的同样,另外,在比这种规定半径更靠径向内侧时,相对于各盘10′、19′的径向的斜度形成为比第一导杆291′的放射状槽的小。各放射状槽的形状对应于上述的导杆291′、292′的移动轨迹而设定。
(1-4.旋转轴)
如图11所示,在旋转轴1′形成有可收纳小齿轮式链轮20′各者的凹部2。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在凹部2最深地收纳有小齿轮式链轮20′。随着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位置从该状态向外周侧(扩径侧)移动,小齿轮式链轮20′向凹部2的收纳度(收纳深度)越来越小,当径向位置进一步向外侧移动时,小齿轮式链轮20′就能不收纳于凹部2。
凹部2通过对旋转轴1′凹陷设置而形成为对应于相对应的小齿轮式链轮20′的形状。例如,凹部2形成为从圆柱状的旋转轴中去掉了一部分而成的形状,该一部分是以连接小齿轮式链轮20′的各齿部的前端(外周端)而形成的圆为底面或上面的圆柱的一部分。
此外,如果在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上局部地形成有齿部而在径向内侧未形成有齿部,则凹部2就形成为对应于该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的形状。
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小齿轮式链轮20′分别与各凹部2抵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齿轮式链轮20′以咬入旋转轴1′的方式收纳于凹部2。另外,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如上所述,第二导杆292′与位于凹部2彼此间的旋转轴1的外周面1a抵接。
(1-5.移动链轮机构及移动导杆机构)
移动链轮机构40A′除移动对象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小齿轮式链轮20不同的小齿轮式链轮20′这一点以外,其余结构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链轮机构40A相同。即,移动链轮机构40A′由固定盘10′、可动盘19′、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构成。
另外,移动导杆机构40B′除移动对象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杆29不同的的导杆29′这一点以外,其余结构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导杆机构40B同样。即,移动导杆机构40B′由固定盘10′、可动盘19′、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构成。
该移动导杆机构40B′兼作以第一导杆291′为移动对象的第一移动导杆机构和以第二导杆292′为移动对象的第二移动导杆机构。
这些移动机构40A′、40B′用于使各移动对象同步地沿径向移动。
其中,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小于(不足)规定半径时,第二移动导杆机构使第二导杆292′向第一导杆291′的径向内侧移动。特别是,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第二移动导杆机构使第二导杆292′移动且收纳于第一导杆291′的径向内侧。此外,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时,通过移动导杆机构40B′,导杆291′、292′都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的等距离,一边沿径向移动。
接着,对由移动机构40A′、40B′实现的小齿轮式链轮20′及导杆291′、292′的移动进行说明。
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和链轮用可动放射状槽119交叉的第二交叉部位CP2′最接近旋转轴1的轴心C1。同样地,第一杆用固定放射状槽和第一杆用可动放射状槽交叉的第三交叉部位、第二杆用固定放射状槽和第二杆用可动放射状槽交叉的第四交叉部位分别最接近旋转轴1′的轴心C1。该第四交叉部位位于比第三交叉部位更靠径向内侧。这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与第二导杆292′配置于比第一导杆291′更靠径向内侧相对应。
在呈该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第二导杆292′与旋转轴1′的外周面1′a抵接,第一导杆291′与第二导杆292′的外周面抵接。
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相对旋转驱动机构30来变更可动盘19′相对于固定盘10′的旋转相位时,第二交叉部位CP2′、第三及第四交叉部位就分别同步地远离旋转轴1′的轴心C1
这样,移动链轮机构40A′使由第二交叉部位CP2′支承的小齿轮式链轮20′分别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同样地,第一移动导杆机构使由第三交叉部位支承的第一导杆291′分别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另外,同样地,第二移动导杆机构使由第四交叉部位支承的第二导杆292′分别一边维持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
如果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小于(不足)规定半径,则第二导杆292′位于比第一导杆291′更靠旋转轴1的轴心C1侧。这时,三个小齿轮式链轮20′及十二根第一导杆291′形成十五边形,该十五边形构成复合链轮5′。另一方面,如果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则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都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位于等距离。这时,三个小齿轮式链轮20′、十二根第一导杆291′及六根第二导杆292′形成二十一边形。该二十一边形构成复合链轮5′。
(1-6.机械式自转机构)
接着,参照图12对机械式自转机构50进行说明。这里,因为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夹着小齿轮式链轮20′而构成为对称,所以着重对一侧的结构进行说明。
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是随着由移动链轮机构40A′实现的多个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移动即与移动链轮机构40A′连动,而机械地自转驱动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以使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旋转而消除相对于链条6′的小齿轮式链轮20′间的相位偏离的机构。
其中,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也具有不使径向移动时的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自转的结构。
首先,对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的用于不使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自转的结构进行说明。
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的支承轴21′a(参照图11)在固定盘10′中插通在相对应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内。在该支承轴21′a上一体地结合有支承部件。
支承部件内插在相对应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内,沿径向被引导。该支承部件以横跨径向的规定长度而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在使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自转那样的旋转力起作用时,支承部件对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传递旋转力,并且通过该旋转力的反作用(阻力)来防止(固定)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的自转。即,支承部件在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内可沿径向滑动,形成为具有止转功能的形状。此外,这里所说的规定长度是可确保使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自转那样的旋转力的阻力的长度。
例如,内插支承部件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形成为在径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矩形状,可使用形成为比该矩形状小的矩形状的支承部件。进而,如果在与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的内壁接触的支承部件的侧壁,特别是在支承部件的四个角上安装轴承,则能够确保支承部件的更顺畅的滑动。
接着,对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的用于自转驱动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的结构进行说明。
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具有:以与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的支承轴22′a、23′a各自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设置的小齿轮、以与小齿轮各自对应啮合的方式设置的齿条。
小齿轮分别设置于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的各支承轴22′a、23′a的轴向两端部。分别对应于这种小齿轮的齿条沿着相对应的链轮用固定放射状槽111的延伸方向而固定设置。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第一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的小齿轮(超前角侧小齿轮)51称为第一小齿轮51,将与该第一小齿轮51啮合的齿条(超前角侧齿条)53称为第一齿条53。同样地,在第二小齿轮式链轮23′上,也将小齿轮(滞后角侧小齿轮)称为第二小齿轮,将与该第二小齿轮啮合的齿条(滞后角侧齿条)称为第二齿条。另外,在不区别对待第一小齿轮51及第二小齿轮的情况下,简称为“小齿轮”。在不区别对待第一齿条53及第二齿条的情况下,简称为“齿条”。图12仅例示第一小齿轮51及第一齿条53。
在以公转方向为基准时,第一齿条53相对于第一小齿轮51而配置于滞后角侧。相反地,在以公转方向为基准时,第二齿条相对于第二小齿轮而配置于超前角侧。因此,小齿轮及齿条以如下方式配设:当小齿轮向扩径向或缩径向移动时,小齿轮就通过分别与它们啮合的齿条而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
即,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是根据通过移动链轮机构40A′而移动的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位置,来设定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的自转的旋转相位的机构。即,通过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位置和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的自转的旋转相位成为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这样,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以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不自转的方式进行引导,且以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自转的方式进行引导。
此外,除齿条相对于小齿轮的位置关系不同以外,第一小齿轮51和第二小齿轮具有同样的结构,另外,第一齿条53和第二齿条具有同样的结构。
(2.作用及效果)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因为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所以能够得到如下所述的作用及效果。
(1)导杆29′具有: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引导链条6′的第一导杆291′、位于比第一导杆291′更靠径向内侧的第二导杆292′。因此,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能够避免第二导杆292′和第一导杆291′或小齿轮式链轮20′的干涉。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半径。作为其结果,能够大幅确保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移动距离,能够扩大传动比范围。这时,因为链条6′由第一导杆291′引导,所以能够抑制链条6′的卷绕半径的变动。因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动力传递,能够确保静音性。
至少在呈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分别相对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相等。因此,在呈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能够由所有的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来引导链条6′。即,在呈卷绕于复合链轮5′的链条6′变成最长的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能够确保引导链条6′的导杆29′的根数。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链条6′的卷绕半径的变动。
(2)详细地说,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时,导杆291′、292′位于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等距离的位置,所以在呈最大小齿轮切圆A2′的状态下不用说,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时,能够由所有的导杆291′、292′来引导链条6′,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链条6′的卷绕半径的变动。
另一方面,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小于(不足)规定半径时,因为第二导杆292′位于比第一导杆291′更靠径向内侧,所以既能够避免第一导杆291′和第二导杆292′的干涉,又能够使第二导杆292′相对于第一导杆291′而位于径向内侧。
因而,既能够抑制链条6′的卷绕半径的变动,又能够扩大传动比范围。
(3)因为第一导杆291′及第二导杆292′沿着周向而交替地配置,所以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二导杆292′高效地收纳于径向内侧。
(4)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因为第二导杆292′与旋转轴1′的外周面1a抵接,且第一导杆291′与第二导杆292′的外周面抵接,所以能够抑制导杆291′、292′的挠曲或扭曲等变形。由此,链条6′与旋转轴1′的轴心C1的距离的变动得到抑制,有助于振动或噪音的降低。另外,能够确保旋转轴1′的假想截面积,能够使可传递的转矩增大。
(5)因为小齿轮式链轮20′具有不自转的固定小齿轮式链轮21′和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所以在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移动时,即,在变速比的变更时,通过适当调节小齿轮式链轮20′间的链条长度,能够一边进行动力传递一边变更变速比。
具体地说,机械式自转驱动机构50因为随着由移动链轮机构40A′实现的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移动,而与移动链轮机构40A′连动地自转驱动自转小齿轮式链轮22、23,以使其消除小齿轮式链轮20′相对于链条60的相位偏离,所以能够一边进行动力传递一边变更变速比。
(6)因为在旋转轴1′的外周形成有可收纳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的小齿轮式链轮20′的凹部2,所以通过小齿轮式链轮20′以咬入的方式收纳于凹部2,能够使小齿轮式链轮20′的径向位置更接近旋转轴1′的轴心C1。由此,能够减小最小小齿轮切圆A1。因此,能够实现传动比范围的扩大。
(III.其它)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形。上述之一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取舍选择,也可以适当组合。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杆29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的导杆29′那样构成为,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小于规定半径时,第二导杆292位于比第一导杆291更靠径向内侧,在小齿轮切圆A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时,导杆291、292位于距旋转轴1的轴心C1等距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放射状槽及可动放射状槽都形成为相对应的形状。
另外,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杆29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的导杆29′那样采用如下结构:在呈最小小齿轮切圆A1′的状态下,第二导杆292与旋转轴1的外周面抵接,第一导杆291与第二导杆292的外周面抵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抑制导杆29的变形,有助于振动或噪音的降低,通过确保旋转轴1′的假想截面积,能够使可传递的转矩增大。
另外,导杆29、29′的导向部件29b、29′b也可以省略。即,导杆29、29′也可以由杆支承轴29a、29′a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小最小小齿轮切圆A1、A1′,有助于传动比范围的扩大。

Claims (6)

1.一种变速机构,具备:两组复合链轮,其具有输入或输出动力的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轴沿径向可动地被支承的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及多个导杆、使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及所述多个导杆各自一边维持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等距离一边同步地沿径向移动的移动机构;链条,其卷绕于所述两组复合链轮,
通过变更包围所有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且与所有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都相切的圆的半径即切圆的半径,来变更变速比,其中,
所述多个导杆具有:第一导杆,其无论所述切圆半径的大小如何,都总是引导所述链条;第二导杆,其至少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大时,引导所述链条,并且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小时,位于所述第一导杆的径向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在所述切圆的半径为规定半径以上时,所述第一导杆及所述第二导杆位于距所述旋转轴的轴心等距离的位置,
在所述切圆的半径小于所述规定半径时,所述第二导杆位于所述第一导杆的径向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导杆及所述第二导杆沿着周向而交替地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小时,所述第二导杆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抵接,所述第一导杆与所述第二导杆的外周面抵接。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备:
固定盘,其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并形成有多个固定放射状槽,所述多个固定放射状槽内插有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的各支承部件,并且以随着朝向外周而相对于径向向滞后角侧及超前角侧中的任一侧位移的方式设置;
可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盘配置为同心且可相对旋转,并形成有多个可动放射状槽,所述可动放射状槽在轴向观察时在分别与所述固定放射状槽交叉的交叉部位存在有所述支承部件,
所述小齿轮式链轮形成为扇形齿轮形状,该扇形齿轮形状具有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小时,沿着所述切圆的圆周而配置并与所述链条啮合的齿部,
所述齿部具有:以至少一个齿存在于所述固定放射状槽的槽宽内的方式配置的第一齿部、从所述第一齿部向所述一侧延伸设置的第二齿部,
所述第二导杆在所述切圆的半径最小时,相对于所述第二齿部位于径向内侧的空间或所述空间的周边。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多个小齿轮式链轮具有不自转的一个固定小齿轮式链轮和其它的自转小齿轮式链轮。
CN201580066535.1A 2014-12-09 2015-12-08 变速机构 Pending CN1070028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9399 2014-12-09
JP2014-249399 2014-12-09
PCT/JP2015/084343 WO2016093204A1 (ja) 2014-12-09 2015-12-08 変速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2836A true CN107002836A (zh) 2017-08-01

Family

ID=56107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6535.1A Pending CN107002836A (zh) 2014-12-09 2015-12-08 变速机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328447A1 (zh)
EP (1) EP3232085A4 (zh)
JP (1) JP6262375B2 (zh)
KR (1) KR101877697B1 (zh)
CN (1) CN107002836A (zh)
WO (1) WO201609320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0367A (zh) * 2023-09-26 2023-11-07 山东大博泵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研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84184A1 (en) * 2014-05-27 2017-06-29 Jatco Lt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N106015482B (zh) * 2016-08-17 2018-08-31 丁震中 一种机械式可变链轮无级变速器
US11371592B2 (en) * 2020-07-16 2022-06-28 James Leslie Kalkstein Continuously variable-ratio transmission
JP6883831B1 (ja) * 2021-03-11 2021-06-09 株式会社アイトロニクス 変速機構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00728Y (zh) * 1994-08-20 1995-06-14 明建 行星链轮准无级定位变速机构
TW200422543A (en) * 2004-04-13 2004-11-01 Fu-Sen Zheng Automatic step-less gearshift mechanism
KR20080083934A (ko) * 2007-03-14 2008-09-19 박선만 무단 변속기
CN101435493A (zh) * 2008-10-23 2009-05-20 金哲跟 齿啮合传动无级变速器
US20110059821A1 (en) * 2009-09-08 2011-03-10 Vmt Technologies, Llc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202402581U (zh) * 2011-12-20 2012-08-29 湖南科技大学 基于变节圆半径的星形链传动无级变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44498B (en) * 2002-08-12 2003-08-01 Fu-Sen Jeng Automatic stepless speed changing mechanism
JP2005351466A (ja) * 2004-06-14 2005-12-22 Jen Fu-Shen 自動無段変速装置
JP2009092232A (ja) * 2007-10-11 2009-04-30 Toshimasa Matsumoto ボルト歯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00728Y (zh) * 1994-08-20 1995-06-14 明建 行星链轮准无级定位变速机构
TW200422543A (en) * 2004-04-13 2004-11-01 Fu-Sen Zheng Automatic step-less gearshift mechanism
KR20080083934A (ko) * 2007-03-14 2008-09-19 박선만 무단 변속기
CN101435493A (zh) * 2008-10-23 2009-05-20 金哲跟 齿啮合传动无级变速器
US20110059821A1 (en) * 2009-09-08 2011-03-10 Vmt Technologies, Llc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202402581U (zh) * 2011-12-20 2012-08-29 湖南科技大学 基于变节圆半径的星形链传动无级变速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0367A (zh) * 2023-09-26 2023-11-07 山东大博泵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研磨装置
CN117000367B (zh) * 2023-09-26 2024-01-09 山东大博泵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研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93204A1 (ja) 2017-07-06
JP6262375B2 (ja) 2018-01-17
WO2016093204A1 (ja) 2016-06-16
KR20170093202A (ko) 2017-08-14
EP3232085A1 (en) 2017-10-18
KR101877697B1 (ko) 2018-07-12
US20170328447A1 (en) 2017-11-16
EP3232085A4 (en) 201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2837A (zh) 变速机构
CN107002836A (zh) 变速机构
CN105190095B (zh) 摆线式驱动器
JP6182095B2 (ja) 無段変速機構
CN106415068A (zh) 变速机构
JP6592348B2 (ja) 変速機構
JP6067665B2 (ja) 変速機構
JP6182094B2 (ja) 無段変速機構
JP5960733B2 (ja) 無段変速機構
JP6113112B2 (ja) 変速機構
JP6175026B2 (ja) 変速機構
JP6145063B2 (ja) 位相ずれ許容動力伝達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無段変速機構
JP6194421B2 (ja) 変速機構
JP6592347B2 (ja) 変速機構
JP6113113B2 (ja) 変速機構
JP6092801B2 (ja) 無段変速機構
WO2015111339A1 (ja) 無段変速機構
JP6046648B2 (ja)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無段変速機構
JP5512028B1 (ja) 反動力発生装置
JP6517947B2 (ja) 変速機構
JP6162629B2 (ja) 多段変速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