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56900A - 循环式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循环式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56900A
CN106956900A CN201710003111.1A CN201710003111A CN106956900A CN 106956900 A CN106956900 A CN 106956900A CN 201710003111 A CN201710003111 A CN 201710003111A CN 106956900 A CN106956900 A CN 106956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road
supply
recovery
suppl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031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56900B (zh
Inventor
古田光
山田泰
原顺
原顺一
神户祐二
赤岩诚
山本笃史
百濑和纪
皆川恭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SHIN Co Ltd
D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956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56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56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569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04Load carriers other than helical or spiral channels or cond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16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of vibrators, i.e. devices for producing movemen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small amplitude
    • B65G27/24Electromagneti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34Jigging conveyors comprising a series of co-operat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1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 B65G47/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kind or type of conveyors
    • B65G2812/03Vibrating conveyors
    • B65G2812/0384Troughs, tubes or the like
    • B65G2812/0388Troughs, tube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 Attitude Control For Articles On Conveyors (AREA)
  • Jigging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实现一种循环式输送装置,其能够减轻伴随输送物的微型化产生的输送不良或输送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输送速度的高速化或输送形态的高密度化;本发明的循环式输送装置(10)设有使被从供给侧排列路(11a)排除的输送物向回收侧输送路(12a)转移的回收转移部(X)和使利用回收侧输送路(12a)输送来的输送物向供给侧排列路(11a)转移的供给转移部(Y);在回收转移部(X)中,来自供给侧排列路(11a)的输送物的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在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或者,在供给转移部(Y)中,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下游端部在供给侧排列路(11a)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

Description

循环式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循环式输送装置,尤其是涉及一边使输送物在排列路上进行排列一边将被从排列路上排除的输送物返回上游侧并再次供给至排列路的循环式输送装置的输送体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输送装置中存在如下构成的类型:即,通过控制输送中途的输送物的姿势,由此将输送物以统一为所希望的姿势的排列状态进行输送。作为这种输送装置,已知有例如被称为送料器(parts feeder)或直线送料器(linear feeder)等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在这样的输送装置中,通过一边将输送物在排列路上进行输送一边将不处于所希望姿势的输送体抖落或利用气流吹走,由此对输送物进行分选或者使输送物进行翻转等而改变姿势,从而能够将供给至排列路的出口的所有输送物统一为所希望的姿势。
已知一种具有回收侧输送体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中,回收侧输送体是用于下述情况的输送体:即,在上述的输送物的排列过程中,处于不恰当姿势的输送物会被从排列路上排除,因此,回收侧输送体用于将该输送物回收并使其返回上游侧后再次供给至排列路上(例如,参照以下的专利文献1及2)。在该循环式输送装置中,呈并行地设置有供给侧输送体和回收侧输送体,供给侧输送体中形成有供给侧排列路和供给侧输送路,供给侧排列路用于将输送物以排列状态进行供给,供给侧输送路与该供给侧排列路并排,并且接收被从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并将其向供给侧排列路的下游侧输送,回收侧输送体中形成有从供给侧输送路的下游端部接收输送物并将其向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侧输送的回收侧输送路。另外,在供给侧输送体和回收侧输送体之间,设有使输送物从供给侧输送路向回收侧输送路转移的回收转移部和使输送物从回收侧输送路向供给侧排列路以及供给侧输送路转移的供给转移部,回收转移部和供给转移部分别具备如下结构:即,具有不会对输送物的移动带来障碍的程度的间隙及高低差且使两输送体呈相对这一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01-063816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特开2002-068460号
但是,近年来电子器件呈急剧的微型化发展,目前情况下多使用0604(0.6mm×0.4mm)或0402(0.4mm×0.2mm)尺寸的立方体状的电子器件(电阻、电容器、电感器、二极管、晶体管等),但是,作为下一代的零件尺寸,可以预想会研究0201(0.25mm×0.125mm)尺寸等、今后电子器件的微型化会越来越得到发展。若如此般输送物微型化发展时,容易产生如下问题:由于尘埃等导致输送物堵塞在输送路径中或粘附在输送面上而产生的输送不良,或者由于污渍附着在输送物上而产生不良情况的输送污染等问题。另外,在两输送体具有少许间隙及高低差而相对的上述回收转移部和供给转移部中,也存在由于输送物卡入或尘埃堵塞而对输送动作带来障碍的情况。
另外,由于在上述那样的电子器件微型化的同时电子***的生产线中的装配线速度也日益高速化,因此,对于输送装置也要求输送速度的高速化以及输送形态的高密度化,并且,由于当不小心供给了不恰当姿势的电子器件时用于复原的装配线停止时间会导致损失增大,因此对输送物的排列精度的要求标准程度也不断提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实现一种循环式输送装置,该循环式输送装置能够减轻伴随输送物的微型化所产生的输送不良或输送污染,并且也能够有助于实现输送速度的高速化或输送形态的高密度化。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涉及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具备供给侧输送体和回收侧输送体,所述供给侧输送体呈现用于将输送物向规定供给方向输送的振动形态且具有供给侧排列路,所述回收侧输送体呈现用于将输送物向与所述供给方向反向的回收方向输送的振动形态且具有回收侧输送路,该回收侧输送路接收被从所述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并将其向所述回收方向输送,且使该输送物的至少一部分返回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侧。
在本发明中优选:设有回收转移部以及供给转移部,其中,所述回收转移部使被从所述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向所述回收侧输送路转移,所述供给转移部使利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输送来的输送物向所述供给侧排列路转移;在所述回收转移部中,来自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输送物的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hang over),或者,在所述供给转移部中,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
由此,在回收转移部或供给转移部中,来自供给侧排列路的输送物的排除路径或回收侧输送路的下游端部分别在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或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因此,即使输送物微型化,也能够防止在回收转移部或供给转移部中由于输送物或尘埃卡入供给侧输送体和回收侧输送体之间的间隙中而导致两输送体发生干扰、或者输送物发生破损、或产生尘埃等情况。该情况下,毋容置疑优选:在回收转移部中,来自供给侧排列路的输送物的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在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并且,在供给转移部中,回收侧输送路的下游端部在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回收转移部中的伸出(hang over)结构(供给侧输送体的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相对于回收侧输送体的回收输送路的上游部在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的结构,以下同样。),是通过在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中设置上游侧突出部而构成,其中,所述上游侧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形成有来自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输送物的所述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的部分的下方而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另外,优选:所述供给转移部中的伸出结构(回收侧输送体的回收输送路的下游端部相对于供给侧输送体的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在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的结构,以下同样。),是通过在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上设置下游侧突出部而构成,其中,所述下游侧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形成有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部分的上方而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
由此,回收转移部以及供给转移部的伸出结构均是通过在回收侧输送体中设置朝向供给侧输送体的上方或下方而向侧方突出的上游侧突出部及下游侧突出部而构成,从而能够优先设计供给侧输送体的输送结构,因此,能够使供给侧排列路上的输送物的输送状态稳定化,并且能够提高输送性能或排列性能。尤其是,通过使供给侧输送体容易构成为对称的形状,能够确保利用振动的输送形态的稳定性并且提高输送速度。另外,能够确保两输送体的内侧部彼此之间的侧方间隔,并且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供给侧输送体上进一步设有供给侧输送路,该供给侧输送路与所述供给侧排列路并行,并且具备如下下游端部作为所述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其中,上述如下下游端部是指:在将被从所述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接收并向所述供给方向输送的部位处在与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之间构成所述回收转移部的下游端部。
由此,被从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利用作为上述排除路径的供给侧输送路而被向供给方向输送,并且,在其下游端部中经由回收转移部而被转移至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因此,即使将回收转移部设置于限定的范围,也能够确保进行供给侧排列路中的输送物的排除的分选区域较宽。
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所述回收转移部中,所述供给侧输送路的所述下游端部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另外,优选:该伸出结构是通过在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上设置所述上游侧突出部而构成,其中,所述上游侧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形成有所述供给侧输送路的所述下游端部的部分的下方而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作为所述供给转移部,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外周侧下游端部和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之间设置使利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输送来的输送物转移至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外周侧供给转移部,在此基础上,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内周侧下游端部和所述供给侧输送路的上游部之间设置使利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输送来的输送物转移至所述供给侧输送路的内周侧供给转移部,来作为第二供给转移部。
在上述的外周侧供给转移部中,优选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外周侧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该伸出结构优选是通过在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上设置下游侧外周突出部而构成,其中,所述下游侧外周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形成有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部分的上方而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
另外,在上述的内周侧供给转移部中,优选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内周侧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给侧输送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该伸出结构优选是在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上设置下游侧内周突出部而构成,其中,所述下游侧内周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形成有所述供给侧输送路的上游部的部分的上方而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至少下游侧区域中设有:形成于外周侧且对输送物进行分选并使输送物通过的外周侧分选路部、形成为紧接于该外周侧分选路部的下游侧之后并到达至所述外周侧下游端部的外周侧输送路部、以及形成为与所述外周侧分选路部的内侧并行并到达至所述内周侧下游端部的内周侧输送路部。
该情况下,外周侧分选路部通过根据输送路的宽度限制或高度限制等进行分选、单列化、单层化、姿势选择、姿势转换等,从而对输送物的输送形态进行控制。由此,将输送物的供给量、姿势、输送密度等在回收侧输送路内进行控制后将输送物返回供给侧排列路,因此,能够提高供给侧排列路中的输送物的量或排列状态的稳定性,从而能够谋求高速、高密度输送化以及排列状态的高精度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回收转移部和所述供给转移部之间,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供给侧内侧部与所述回收侧输送体的回收侧内侧部相互在侧方相对;在所述供给侧内侧部设有相比所述回收侧内侧部更加朝向上方延伸的间隔壁。该情况下,优选所述间隔壁上设有遮盖部,该遮盖部具有从上方将所述供给侧内侧部和所述回收侧内侧部之间的间隙覆盖的形状。
由此,通过使供给侧内侧部和回收侧内侧部构成为相互在侧方相对的形状,能够在回收转移部中使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以隔有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供给侧排列路的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的下方,且使回收侧输送路相对于供给侧排列路相对地慢慢上升,并且,能够在供给转移部中使回收侧输送路的下游端部以隔有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上方。
另外,通过在供给侧内侧部设置相比回收侧内侧部更加朝向上方延伸的间隔壁,能够抑制被从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落到供给侧内侧部和回收侧内侧部的彼此相对区域的间隙内。尤其是,通过在该间隔壁上设置具有从上方将供给侧内侧部和回收侧内侧部之间的间隙遮盖的形状的遮盖部,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被从供给侧排列路排除并被向供给侧输送路排入的输送物落到供给侧内侧部和回收侧内侧部的彼此相对区域的间隙内。在此优选:上述遮盖部形成为从间隔壁延续并向回收侧输送体侧伸出。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供给侧排列路(以及有设置时的所述供给侧输送路)构成为直线状,并且,所述回收侧输送路具有如下的平面形状:即,设置于所述上游侧突出部的上游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游侧突出部的下游部朝向所述供给侧输送体侧的侧方突出的、“]”(square bracket)形或“〕”(tortoise shell bracket)形的平面形状。
由此,能够使供给侧输送体构成为直线状,并且容易构成为在供给方向上呈左右对称,因此,容易确保供给侧排列路的排列性能,并且容易提高输送性能,也容易使输送形态稳定化。尤其是,通过降低供给侧输送体的左右方向的非对称性,能够精确地实现理想的振动形态,因此能够提高输送性能。另一方面,虽然回收侧输送体的概略结构在回收方向上呈左右非对称,但是,通过上述伸出结构的设置,除去上下方向上重合的部分之外,能够避免与供给侧输送体发生干扰,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两输送体的内侧部彼此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并且容易谋求装置整体的小幅化、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供给侧输送体和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之间的间隙的最小值大于所述输送物的最大尺寸值。由此,能够抑制输送物卡入上述间隙中而导致两输送体发生干扰、或者由于尘埃堵塞在上述间隙内而引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在此,上述最大尺寸值是指:对于输送物沿各个方向测得的长度之中的最大值。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分别具有使所述供给侧输送体振动的供给侧激振机构以及使所述回收侧输送体振动的回收侧激振机构。
另外,优选:利用所述供给侧激振机构进行振动的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振动频率大于利用所述回收侧激振机构进行振动的所述回收侧输送体的振动频率。
进而,优选: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振动的上下动以及振幅小于所述回收侧输送体的振动的上下动以及振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实现如下的循环式输送装置这一出色的效果,该循环式输送装置能够减轻伴随输送物的微型化所产生的输送不良或输送污染,并且也能够有助于实现输送速度的高速化或输送形态的高密度化。
附图说明
图1中的(a)是表示从斜前方的回收侧输送体侧观察本发明涉及的循环式输送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从斜前方的供给侧输送体侧观察本发明涉及的循环式输送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放大成图3的两倍)放大俯视图。
图3中的(a)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左视图,(b)是主视图,(c)是右视图。
图4是将同一实施方式的图2中沿A-A线的剖面表示于箭头方向的剖面向视图。
图5是将同一实施方式的图2中沿B-B线的剖面表示于箭头方向的剖面向视图。
图6是将同一实施方式的图2中沿C-C线的剖面表示于箭头方向的剖面向视图。
图7是将同一实施方式的图2中沿D-D线的剖面表示于箭头方向的剖面向视图。
图8是将同一实施方式的图2中沿E-E线的剖面表示于箭头方向的剖面向视图。
(符号说明)
10…循环式输送装置
11…供给侧输送体
11a…供给侧排列路
11b…供给侧输送路
11be…下游端部
11s…倾斜面
11D…分选区域
11E…基础块体
11F…辅助块体
11t…间隔壁
11ta…遮盖部
12…回收侧输送体
12a…回收侧输送路
12b…外周侧分选路部
12c…外周侧输送路部
12ce…外周侧下游端部
12d…内周侧输送路部
12de…内周侧下游端部
12E…上游侧突出部
12F…下游侧突出部
12Fo…外周侧突出部
12Fi…内周侧突出部
13…供给侧激振机构
14…回收侧激振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循环式输送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至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置整体的外观图,图4至图8是图2所示的各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循环式输送装置10具有:搭载于供给侧激振机构13的上部的供给侧输送体11、以及搭载于回收侧激振机构14的上部的回收侧输送体12。供给侧输送体11和回收侧输送体12以相互并行的姿势安装。供给侧输送体11由搭载于供给侧激振机构13上部的基础块体(base block)11E和安装于该基础块体11E上部的辅助块体(attachment block)11F构成。
供给侧激振机构13具有未图示的顶板,其中,该顶板在前后两处上分别经由呈相对于供给方向朝向斜前方稍微倾斜的姿势的板簧而被弹性支撑在未图示的底板上,并且,该供给侧激振机构13构成为:利用由未图示的压电驱动体(压电元件)或电磁驱动体(电磁铁)等构成的激振源产生朝向供给方向F的前方且斜上方的往返振动。而且,供给侧输送体11(实际上是上述基础块体11E)搭载于上述顶板上。
在上述供给侧激振机构13的侧方配置有搭载有上述回收侧输送体12的回收侧激振机构14。该回收侧激振机构14也在与供给侧激振机构13共同的底板上具有与供给侧激振机构13同样的未图示的弹性支撑用板簧以及顶板,并且也构成为利用与上述同样的激振源与上述同样地产生往返振动。而且,回收侧输送体12搭载于该顶板上。
但是,利用该回收侧激振机构14产生的振动,为朝向与上述供给方向F呈反向的回收方向B的前方且斜上方的往返振动。由此,供给方向F与回收方向B相互呈反向,其中,供给方向F是供给侧输送体11上的供给侧排列路11a以及供给侧输送路11b中的输送物的输送朝向,回收方向B是回收侧输送体12上的回收侧输送路12a中的输送物的输送朝向。
另外,供给侧激振机构13一般构成为:通过以高振动频率(例如300Hz~1.5kHz)相对地减小振动的上下动且也减小振幅,从而以几乎不含有输送方向以外的振动模式的方式对供给侧输送体11赋予稳定的振动,由此在供给侧排列路11a中将输送物以稳定的姿势高速地进行输送。由此,在输送中输送物变得难以上下乱动,输送姿势也呈稳定的姿势。
另一方面,回收侧输送体12必须如后述那样形成为在以供给侧排列路11a或供给侧输送路11b为基准时使回收侧输送路12a相对地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呈上坡状,因此,若利用回收侧激振机构14赋予的振动的上下动或振幅不相对变大的话,则输送物容易滞留,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输送。因此,在回收侧激振机构14中,为了有效地使输送物在呈上坡的回收侧输送路12a中移动,优选赋予低振动频率(例如,50Hz~200Hz左右)的振动并且将该振动的上下动或振幅增大一定程度。
另外,在振动式输送装置中是理所当然的前提事项,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上述那样供给侧输送体11和回收侧输送体12被驱动为呈各自的振动形态,因此,为了使两输送体11和12工作时不会互相接触,而将该两输送体11和12配置成具有规定的间隙(至少比输送物的最大尺寸值大的间隙)。
供给侧输送体11的上述基础块体11E上形成有安装座部和直线状的供给侧输送路11b,其中,安装座部用于安装呈沿着供给方向F延伸的形状的辅助块体11F,直线状的供给侧输送路11b构成为在该安装座部的侧方与供给方向F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在安装于上述安装座部的上述辅助块体11F上,形成有以沿供给方向F延伸的方式构成的直线状的供给侧排列路11a。供给侧排列路11a是将基本上排列成单层、单列的输送物呈直线状地输送的路径,并且具有周知的分选区域11D,分选区域11D用于将在上游部接收到的输送物进行单层、单列化或者进行分选且具有如下构成,即:将针对输送物的宽度限制结构或高度限制结构、按照检测输送物的姿势或形状等的传感器输出进行工作的排除用气流的喷射结构11p或翻转用气流的喷射结构等与V槽状或R槽状的轨道(track)结构进行组合的构成。
另外,供给侧排列路11a并未特别限定,但为了实现可靠的输送状态的控制或高效率输送,而设定为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延伸。
另外,在辅助块体11F中,在相对于上述供给侧排列路11a与供给侧输送路11b侧邻接的部分上形成有倾斜面(输送物进行滑落的面)11s,其中,该倾斜面11s用于使利用上述各结构而被从供给侧排列路11a排除的输送物朝向供给侧输送路11b落下。
而且,为了防止输送物的粘附,在供给侧输送路11b的输送底面和该倾斜面11s上均形成有沿着输送物移动的方向延伸的多个R槽,且多个R槽呈带状地平行地形成。在此,优选使R槽之间的平坦部的宽度构成为在输送物的尺寸以下。另外,也可以取代该R槽结构或者在该R槽结构的基础上,对输送面或倾斜面实施利用喷丸机等进行的其他的防止粘附加工或低摩擦树脂涂层等。
如上述那样,供给侧输送体11利用具有高振动频率且较小的上下动以及振幅的振动使输送物朝向供给方向F移动,而在微小的电子器件等细微且轻型的输送物的情况下由于输送物易粘附在输送面上且不易顺畅地移动从而容易滞留,因此采取如上的对策是特别有效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循环式输送装置10中输送的输送物并未特别限定,作为一例,可以为电阻、电容器(叠层陶瓷电容器)、电感器、二极管、晶体管等电子器件,并设想为具有角部被弄圆的立方体形状的零件。该输送物的尺寸具有一般称作“0201”的尺寸,具体而言为:长度L=0.25mm、厚度以及宽度d=0.125mm。
在此,在上述那样的立方体形状的输送物的情况下,上述输送物的最大尺寸值是指:在将长度方向一端部的四个顶点中的一个顶点和另一端部的四个顶点中的处于与前述一个顶点呈对角位置的顶点(即,从前述一个顶点仅经由一条棱线或一个表面而无法到达的顶点)连接的方向上测得的、与上述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当的长度。
另外,与上述输送物对应的本实施方式的装置尺寸,在供给方向上的全长为200mm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供给侧输送路11b构成为直线状,且形成为与上述供给侧排列路11a并行。在此,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从供给方向F所观察到的坡度,也可以与上述供给侧排列路11a同样地呈水平,但是,为了使输送物更加高速且可靠地移动,也可以如图示那样形成为呈少许的下坡状。
另外,在供给侧输送路11b中,从上游部至下游部为止形成为具有落水管状的剖面槽的直线形状,其下游端部11be朝向侧方开口并且具有形成为呈稍微下坡的输送面。另外,该下游端部11be的输送底面上也形成有上述的多个R槽,但是,这些R槽并非是如供给侧输送路11b的其他部分那样沿供给方向F延伸的形状,而是具有在沿着下坡的方向、即朝向相邻的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侧方上延伸的形状。
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和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上游部构成后述的回收转移部X。
另外,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沿着与根据供给侧输送体11的振动方向而确定的供给方向F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为了将输送物顺利地排出至回收侧输送路12a上,而使输送底面朝向回收侧输送路12a倾斜仅规定的角度B从而形成为呈下坡状。在图示例中,角度β为5°~10°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回收侧输送路12a具有配置于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下方的上游部,并且形成为朝向回收方向呈稍微的上坡状。如图4所示,回收侧输送路12a整体具有呈落水管状的剖面,而到达下游部为止具有朝向外周侧沿宽度方向倾斜的输送底面12ad。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上述输送底面12ad在保持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朝向下游侧慢慢上升。而且,在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下游部分,如图6所示,在回收侧输送路12a宽度方向的外周侧自上游侧起被缩窄的窄幅的外周侧分选路部12b与上述输送底面12ad的下游侧相连而形成。
另外,如图7所示,在该外周侧分选路部12b的下游侧紧接着形成有外周侧输送路部12c,该外周侧输送路部12c形成为具有凹状(落水管状)的剖面结构。该外周侧输送路部12c到达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为止,并构成使输送物转移至上述供给侧排列路11a的上游部的外周侧供给转移部Yo。
另外,回收侧输送路12a上形成有内周侧输送路部12d,该内周侧输送路部12d形成为与上述外周侧分选路部12b并行且具有凹状(落水管状)的剖面结构。该内周侧输送路部12d到达内周侧下游端部12de为止,并构成使输送物转移至上述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上游部的内周侧供给转移部Yi。
另外,外周侧供给转移部Yo和内周侧供给转移部Yi构成上述的供给转移部Y。
如图4所示,回收侧输送体12具有上游侧突出部12E,其中,该上游侧突出部12E的与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上游部分对应的部位朝向供给侧输送体11向侧方突出,并被配置于供给侧输送体11的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的下侧。该上游侧突出部12E的上表面形成有上游端部12ae,其中,该上游端部12ae在沿上述回收方向B呈直线状的回收侧输送路12a的端部朝向相对于该回收方向B弯曲的方向、即朝向供给侧输送体11笔直地或倾斜地延伸。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上游端部12ae的输送底面,与其下游侧的回收侧输送路12a的其他部分同样地构成为朝向外周侧、即朝向远离供给侧输送体11的一侧呈下坡状(角度α)。在此,该角度α用于使输送物向回收侧输送路12a内的外周侧部位聚集,并使输送物沿后述的外周侧分选路部12b高密度地进行排列。角度α通常为5°~10°左右。
另外,与供给侧输送路11b不同,图示例的回收侧输送路12a的输送底面12ad不具有多个R槽结构。这是因为:由于回收侧输送体12的振动的上下动和振幅大于供给侧输送体11的振动的上下动和振幅,因此不易发生输送物粘附在输送底面12ad上或输送物滞留在一些部位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结构,在回收转移部X中,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构成为在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上游部(在图示例中为上游端部12ae)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hangover)。即,构成上述下游端部11be的供给侧输送体11的一部分通过朝向侧方突出,从而相对于具有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上游端部12ae的回收侧输送体12的上游侧突出部12E以远离的状态配置于上方。由此构成为:从下游端部11be落至上游端部12ae的输送物变得不易进入供给侧输送体11和回收侧输送体12之间的间隙中,并且,即使输送物或尘埃等进入该间隙中,输送物或尘埃等也不会卡入两输送体之间。
例如,如图4所示,在上述伸出(hang over)结构中,优选确保两输送体11和1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Gtx大于输送物的尺寸的最大尺寸。但是,考虑到供给侧输送体11和回收侧输送体12各自的振动的上下动的行程,为了在两输送体的振动呈反相时不会发生由于振动的上下动而导致输送物卡入的情况,而将该上下方向的间隙Gtx设计成比输送物的最大尺寸值大的值。例如,若输送物为上述的0201尺寸,则当也考虑到上述的振动的上下动的行程时,优选该间隙Gtx为0.4mm以上,在图示例中,使上述间隙Gtx为0.4mm~0.5mm左右的值。如此,则不仅能够防止输送物,也能够防止尘埃等堵塞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图7以及图8所示,回收侧输送体12具有下游侧突出部12F,该下游侧突出部12F在回收侧输送体12的下游侧端部附近朝向供给侧输送体11的旁边(侧方)突出,并且配置于供给侧输送体11的供给侧排列路11a以及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上游部的上方。该下游侧突出部12F具有外周侧突出部12Fo和内周侧突出部12Fi,其中,外周侧突出部12Fo在上述外周侧供给转移部Yo中构成外周侧输送路部12c的上述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内周侧突出部12Fi在上述内周侧供给转移部Yi中构成内周侧输送路部12d的上述内周侧下游端部12de。在此,外周侧突出部12Fo上所形成的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具有在供给侧排列路11a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的结构,内周侧突出部12Fi上所形成的内周侧下游端部12de具有在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的结构。
在此,由于供给侧排列部11a位于相比供给侧输送路11b更加远离回收侧输送体12的位置处,因此,外周侧突出部12Fo朝向侧方的突出(伸出)量大于内周侧突出部12Fi朝向侧方的突出(伸出)量。
另外,在该供给转移部Y(外周侧供给转移部Yo以及内周侧供给转移部Yi)中,上下方向的间隙Gtyo(参照图8)和Gtyi(参照图7)也与上述间隙Gtx同样优选为比输送物的最大尺寸值大的值,例如优选为0.4mm以上,在图示例中分别被设计为0.5mm~0.6mm左右的值。
如图8所示,由于外周侧输送路部12c的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朝向与回收方向B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为了使输送物能够在该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的输送面上顺利地移动并转移至上述供给侧排列路11a中,而将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形成为朝向伸出前端呈下坡状(角度γ)。该角度γ通常为5°~10°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回收侧输送体12上的回收侧输送路12a在上游端部12ae处位于比供给侧输送体11上所形成的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低的位置,并且,在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及内周侧下游端部12de处位于比供给侧输送体11上所形成的供给侧排列路11a的上游部及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上游部高的位置。因此,回收侧输送体12必须构成为:在供给侧输送体11的侧方且上游部和下游部的中途使输送面的高度反转。因此,在处于回收侧输送体12的上述上游侧突出部12E与下游侧突出部12F之间的区域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回收侧输送体12的内侧部和供给侧输送体11的内侧部被配置为相互在侧方隔开间隔而相对。
此时,当被从供给侧排列路11a排除的输送物落至供给侧输送路11b中时,有可能发生由于气流等的势头过猛而导致输送物落至上述内侧面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隙Gs中或卡入间隙中的情况。同样地,即使不是输送物,也存在尘埃等堵塞间隙Gs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左右方向的间隙Gs与上述间隙Gtx、Gtyo、Gtyi同样地设定为比输送物的最大尺寸值大的值,以防止输送物卡入。在图示例中,将间隙Gs设计为0.5mm~1.0mm左右。
另外,为了使输送物不会朝向间隙Gs中落下,而在供给侧输送体11的内侧部中、即上述供给侧输送路11b的内侧(与回收侧输送体12相对的一侧),形成有比回收侧输送体12的内侧部高的间隔壁11t。另外,在该间隔壁11t的上部形成有以从上方覆盖的方式将上述间隙Gs遮住的遮盖部11ta。通过设置该遮盖部11ta,能够完全消除输送物或尘埃等进入间隙Gs中的可能性。在图示例中,遮盖部11ta具有从间隔壁11t(优选其上端)连续并向供给侧输送体12侧伸出的结构。
如图2所示,俯视观察时,回收侧输送体12形成为回收侧输送路12a呈“]”或“〕”形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形状,可充分确保间隙使两输送体11和12不会互相干扰,并且,能够如上那样在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别形成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伸出的回收转移部X和供给转移部Y。对于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回收侧输送体12具有上游侧突出部12E和下游侧突出部12F,从而在沿与供给方向F及回收方向B垂直的剖面观察时也显示回收侧输送路12a呈“]”或“〕”形状。这样的结构有助于确保两输送体11和12之间的间隙,并且有助于使装置整体构成为小型化。
另外,排出部12p是为了在输送物的批量替换等时将残留的输送物排出而设置的。另外,当从循环式输送装置10的外部供给新的输送物时,使用料斗等将输送物等供给至相比回收侧输送路12a的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或外周侧分选路部12b更为上游侧的中途位置处等即可。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回收转移部X以及供给转移部Y(外周侧供给转移部Yo及内周侧供给转移部Yi)中分别设置上述的伸出结构,由此,即使输送物微型化,也能够防止输送物或尘埃的卡入,从而能够避免使输送物损坏、或产生尘埃、或对振动形态产生影响。
另外,利用上述伸出结构,在回收转移部X以及供给转移部Y(外周侧供给转移部Yo及内周侧供给转移部Yi)中能够对供给侧输送体11和回收侧输送体12之间赋予较大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间隙Gtx、Gtyo、Gtyi、Gs,因此,即使在供给侧输送体11的振动形态和回收侧输送体12的振动形态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或者另外,回收侧输送体12的振动的上下动以及振幅较大的情况下,也无需考虑各转移部中的由于高低差或间隙的变动所引起的对输送物造成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供给侧输送体11上设置与供给侧排列路11a并行的供给侧输送路11b,并且使回收侧输送体12的上游侧突出部12E以及下游侧突出部12F朝向供给侧输送体11向侧方突出,由此构成回收转移部X以及供给转移部Y,因此,即使在将供给侧输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或回收侧输送路12a的下游端部(外周侧下游端部12ce及内周侧下游端部12de)形成在限定于供给方向F及回收方向B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使输送物转移。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与限定了上述各下游端部的幅度相对应程度地相对更广泛地确保分选区域11D(参照图2),其中,分选区域11D是能够用于供给侧排列路11a上的分选处理的供给方向F上的范围。
尤其是,近年来对于欲通过尽可能地限定应供给的输送物的输送距离从而减少输送物的污染等这一需求不断加强,因此欲使输送装置整体的尺寸(尤其是,从供给方向F以及回收方向B观察时的装置的全长)变小,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分选精度的要求标准程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必须一定程度地确保分选区域11D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结构,即使装置全长缩短也能够确保分选区域11D的设定比例较大,因此能够确保分选精度并缩短输送物的输送距离。
另外,本发明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图示例,毋庸置疑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追加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供给侧输送体11上设置供给侧输送路11b,在回收侧输送路12a上形成外周侧分选路部12b、外周侧输送路部12c以及内周侧输送路部12d,但是也可以构成为至少不设置上述部件中的一个。

Claims (9)

1.一种循环式输送装置,具备供给侧输送体和回收侧输送体,所述供给侧输送体呈现用于将输送物向规定供给方向输送的振动形态且具有供给侧排列路,所述回收侧输送体呈现用于将输送物向与所述供给方向反向的回收方向输送的振动形态且具有回收侧输送路,该回收侧输送路接收被从所述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并将其向所述回收方向输送,且使该输送物的至少一部分返回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侧,
所述循环式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有回收转移部和供给转移部,所述回收转移部使被从所述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向所述回收侧输送路转移,所述供给转移部使利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输送来的输送物向所述供给侧排列路转移;
在所述回收转移部中,来自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输送物的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或者,
在所述供给转移部中,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收转移部中,来自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输送物的所述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并且,
在所述供给转移部中,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间隔而伸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转移部中的伸出结构是通过在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中设置上游侧突出部而构成,其中,所述上游侧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形成有来自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输送物的所述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的部分的下方而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供给转移部中的伸出结构是通过在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中设置下游侧突出部而构成,其中,所述下游侧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形成有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的部分的上方而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侧输送体和所述回收侧输送体之间的间隙的最小值大于所述输送物的最大尺寸值。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侧输送体中进一步设有供给侧输送路,
所述供给侧输送路与所述供给侧排列路并行,并且具备如下下游端部作为所述排除路径的下游端部,其中,上述如下下游端部是指:在将被从所述供给侧排列路排除的输送物接收并向所述供给方向输送的部位处在与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上游部之间构成所述回收转移部的下游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供给转移部,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外周侧下游端部和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上游部之间设置使利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输送来的输送物转移至所述供给侧排列路的外周侧供给转移部,
作为第二供给转移部,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内周侧下游端部和所述供给侧输送路的上游部之间设置使利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输送来的输送物转移至所述供给侧输送路的内周侧供给转移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收侧输送路的至少下游侧区域中设有:
外周侧分选路部,其形成于外周侧且对输送物进行分选并使输送物通过,
外周侧输送路部,其形成为紧接于所述外周侧分选路部的下游侧之后并到达至所述外周侧下游端部,以及
内周侧输送路部,其形成为与所述外周侧分选路部的内侧并行并到达至所述内周侧下游端部。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收转移部和所述供给转移部之间,所述供给侧输送体的供给侧内侧部与所述回收侧输送体的回收侧内侧部相互在侧方内侧相对;
在所述供给侧内侧部设有相比所述回收侧内侧部更朝向上方延伸的间隔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上设有遮盖部,该遮盖部具有从上方将所述供给侧内侧部和所述回收侧内侧部之间的间隙覆盖的形状。
CN201710003111.1A 2016-01-12 2017-01-04 循环式输送装置 Active CN1069569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3535A JP6189979B2 (ja) 2016-01-12 2016-01-12 循環式搬送装置
JP2016-003535 2016-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56900A true CN106956900A (zh) 2017-07-18
CN106956900B CN106956900B (zh) 2019-06-14

Family

ID=59053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03111.1A Active CN106956900B (zh) 2016-01-12 2017-01-04 循环式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89979B2 (zh)
KR (1) KR101741371B1 (zh)
CN (1) CN106956900B (zh)
TW (1) TWI65124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3658A (zh) * 2017-11-27 2018-05-04 苏州迪纳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异型薄片零件自动分选设备
CN114604580A (zh) * 2022-03-24 2022-06-10 深圳市晶展鑫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往返式输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8572B2 (ja) * 2018-01-12 2022-05-17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パーツフィーダ
JP7071623B2 (ja) * 2018-02-07 2022-05-19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CN113277291B (zh) * 2021-05-28 2022-06-21 深圳市深科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送料装置及送料***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3109A (ja) * 1983-01-18 1984-07-31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循環式振動部品供給機
JPS6246807A (ja) * 1985-08-23 1987-02-28 Hitachi Ltd 循環式リニアフイ−ダ
JP2001063816A (ja) * 1999-08-25 2001-03-13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循環式リニアフィーダ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0843B2 (ja) * 2000-08-23 2011-03-30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チップの整面1列整列搬送用フィダー
JP3704314B2 (ja) * 2002-01-15 2005-10-12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3109A (ja) * 1983-01-18 1984-07-31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循環式振動部品供給機
JPS6246807A (ja) * 1985-08-23 1987-02-28 Hitachi Ltd 循環式リニアフイ−ダ
JP2001063816A (ja) * 1999-08-25 2001-03-13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循環式リニアフィーダ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3658A (zh) * 2017-11-27 2018-05-04 苏州迪纳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异型薄片零件自动分选设备
CN114604580A (zh) * 2022-03-24 2022-06-10 深圳市晶展鑫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往返式输送装置
CN114604580B (zh) * 2022-03-24 2023-07-25 深圳市晶展鑫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往返式输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24882A (ja) 2017-07-20
TWI651249B (zh) 2019-02-21
CN106956900B (zh) 2019-06-14
JP6189979B2 (ja) 2017-08-30
TW201725160A (zh) 2017-07-16
KR101741371B1 (ko) 2017-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56900A (zh) 循环式输送装置
CN102673959A (zh) 工件供给装置
JP2006232493A (ja) 振動ボウルおよび振動ボウルフィーダ並びに真空蒸着装置
EP1327590B1 (en) Vibratory parts-feeding unit
CN112654438A (zh) 快递分拣机
JP5958704B2 (ja) コンベア搬送設備用シュート
JP2011105444A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JP4287328B2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JP2016013907A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CN110155683A (zh) 物品自动理货***
JP3922850B2 (ja) 微小部品整列供給装置
JP2015189577A (ja) 供給装置
KR100795107B1 (ko) 풍력 선별장치
CN211970732U (zh) 一种支架振动盘
JP2007022780A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CN106743189B (zh) 塑胶密封圈自动供料机
CN216369050U (zh) 一种双层四通道履带色选机
CN218641994U (zh) 上进料防尘***
CN217675001U (zh) 振动盘输送设备
US20220234832A1 (en) Trough belt conveyor
CN212883620U (zh) 一种石英砂色选处理线
JP3597071B2 (ja) 形状選別機
KR20130002421A (ko) 슈트용 라이너
TWM336249U (en) Track structure for vibration feeding machine
FI98606C (fi) Lajittelulai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