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5953B - 液压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液压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5953B
CN106715953B CN201580050644.4A CN201580050644A CN106715953B CN 106715953 B CN106715953 B CN 106715953B CN 201580050644 A CN201580050644 A CN 201580050644A CN 106715953 B CN106715953 B CN 1067159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ylinder
end plate
fitting portion
outside
hydraulic bjuf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06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15953A (zh
Inventor
柴原和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15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15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 F16F9/324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of cylinder ends, e.g. ca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 F16F9/325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in twin-tube typ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更简单地构成排气构造的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在使滞留在第一液室(13A)的上侧角部(35)的空气与动作液一起经由连通路(37)、环状通路(36)、节流孔(41)以及流路(40)向储液器(6)排出地构成的排气构造中,在内筒(3)的内侧嵌合端板(4)的内侧嵌合部(31)而封堵内筒(3)的左端部(33)。由此,能够使形成于端板(4)的外侧嵌合部(32)与内筒(3)的外侧之间的环形状的间隙成为排气构造的环状通路(36),能够更简单地构成排气构造。

Description

液压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铁道车辆等的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构成为使滞留在液室的上侧角部的空气经由环状通路以及节流孔向储液器的下部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36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所述液压缓冲器中,由于在端板上嵌合有内筒的外侧(外周面),因此通常,需要提高作为一般公差的内筒的外径精度,即需要对内筒的外周进行机械加工(精加工)。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简单地构成排气构造的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压缓冲器为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其利用端板封堵同心配置的外筒以及内筒的两端,而构成为将液体和气体封入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环状的储液器,在所述内筒的一端部与所述端板的嵌合部形成环状通路,使滞留在安装状态下成为上部侧的所述内筒内的液室的角部的气体经由所述环状通路以及衰减力产生用节流孔向所述储液器释放,所述端板具有:嵌合在所述内筒的内侧的内侧嵌合部、嵌合在所述内筒的外侧的外侧嵌合部,使所述外侧嵌合部与所述内筒的外侧之间的间隙比所述内侧嵌合部与所述内筒的内侧之间的间隙大而成为所述环状通路,在所述端板或所述内筒形成有将所述内筒内的液室的上侧角部与所述环状通路连通起来的连通路。
发明的效果
利用本发明,能够更简单地构成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的排气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示意构造的轴平面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此,对在铁道车辆的车体与转向架之间,作为左右移动缓冲器,配置为大致水平的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1(以下称为“液压缓冲器1”)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图1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直接定义为安装状态下的液压缓冲器1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液压缓冲器1具有同心配置的、即共有轴线的外筒2以及内筒3。外筒2、内筒3的左端以及右端利用端板4以及端板5封堵。由此,在外筒2与内筒3之间,形成有环形状的储液器6。端板5分割为封堵外筒2的右端的端板7和封堵内筒3的右端的端板8而构成。在端板7上固定有与铁道车辆的车体侧连结的托架9。端板5通过使形成于端板8的右端侧的轴部10与端板7的相对于托架9的相反侧(左侧)的端面的凹部11嵌合,而使端板7与端板8一体化。此外,在端板7的外周与外筒2的右端之间形成有内低结合部29。
在内筒3的内侧,活塞12能够滑动地被嵌合。内筒3的内部利用活塞12,被左右划分为第一液室13A、第二液室13B。在第一液室13A以及第二液室13B中封入有动作液。此外,在储液器6内封入有动作液、空气。在活塞12上连结有活塞杆14的右端。活塞杆14的左端侧通过第一液室13A以及端板4通过向内筒3的外部延伸。在活塞杆14的左端固定有与铁道车辆的转向架侧连结的托架15。在托架15上安装有覆盖从端板4延伸的活塞杆14的筒形状的罩16。
在活塞12上设置有收缩侧溢流阀17,收缩侧溢流阀17在活塞杆14的收缩行程时,阻止动作液从第二液室13B向第一液室13A的移动,在第二液室13B的液压到达一定压力时,使第二液室13B的液压向第一液室13A释放。另外,在活塞12上设置有伸长侧溢流阀18,伸长侧溢流阀18在活塞杆14的伸长行程时,阻止动作液从第一液室13A向第二液室13B移动,在第一液室13A的液压到达一定压力时,使第一液室13A的液压向第二液室13B释放。进一步地,在端板8上设置有溢流阀19,溢流阀19根据第二液室13B的液压而开阀,使第二液室13B的液压向储液器6释放。另外,在端板8上设置有单向阀20,单向阀20仅允许动作液从储液器6向第二液室13B流通。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端板8为大致形成为帽形的铸铁部件。在端板8的右端形成有所述轴部10。在端板8的与轴部10相反侧,形成有构成端板8的侧壁的一部分的圆环形的外侧嵌合部21。在外侧嵌合部21的内周面21B嵌合有内筒3的右端部22的外周面22A。另外,在外侧嵌合部21的内周面21B形成有环形状的密封槽23,利用安装于该密封槽23的密封部件24将内筒3与端板8之间密封。此外,内筒3的右端(右端部22端面)与端板8的底部25抵接。另外,内筒3的外径以一般公差形成,端板8的外侧嵌合部21、内筒3的右端部22以预先确定的嵌合公差嵌合。
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端板4为大致形成为圆筒形的铸铁部件。如图2所示,端板4的托架15侧(左侧)的外周面26与形成于外筒2的左端部27的内侧的端板嵌合部28嵌合。此外,端板嵌合部28通过机械加工形成外筒2的左端部27的内侧。另外,外筒2、端板4以预先确定的嵌合公差嵌合。此外,也可以不使端板8以及端板4由铸铁部件构成,而成为烧结部件。
在端板4的右端侧,即,与托架15侧的反对侧设置有与内筒3的内侧嵌合的内侧嵌合部31、与内筒3的外侧嵌合的外侧嵌合部32。换言之,内筒3的左端部33的前端***形成在端板4的内侧嵌合部31与外侧嵌合部32之间的环形状的槽34。此外,端板4的外侧嵌合部32相对于内侧嵌合部31向右方向延伸。这样,内筒3的左端部33的外周面33A利用外侧嵌合部32覆盖。另外,内筒3的左端部33的前端与端板4的槽34的底部抵接。由此,内筒3与端板4在轴线方向(左右方向)上相对定位。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端板4的外侧嵌合部32与内筒3的外侧之间的间隙,即,外侧嵌合部32的内周面32B与内筒3的左端部33的外周面33A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端板4的内侧嵌合部31与内筒3的内侧之间的间隙,即,内侧嵌合部31的外周面31A与内筒3的左端部33的内周面33B之间的间隙大。例如,内侧嵌合部31与内筒3的内侧通过过渡配合而嵌合,外侧嵌合部32与内筒3的外侧通过间隙配合而嵌合。由此,能够使外侧嵌合部32与内筒3的外侧之间的间隙比内侧嵌合部31与内筒3的内侧之间隙大。
另外,在液压缓冲器1上构成有排气构造,排气构造用于使滞留在第一液室13A的上侧角部35空气向储液器6排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外侧嵌合部32与内筒3的外侧之间的间隙作为构成排气构造的一部分的环状通路36发挥作用。排气构造包括用于使环状通路36与第一液室13A的上侧角部35连通的连通路37。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通路37通过在端板4的内侧嵌合部31的上部形成切口而形成。换言之,连通路37通过在形成于端板4的槽34的上部(最上位置)向左侧以及下侧形成切口而形成。此外,环状通路36的右端通过密封部件38划分。另外,密封部件38安装在形成于端板4的外侧嵌合部32的内周面32B的密封槽39。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气构造包括:将储液器6的左端的下侧区域,换言之,储液器6的包围外侧嵌合部32的外周面32A的区域与环状通路36的下部(最下位置)连通起来的流路40。流路40形成在端板4的外侧嵌合部32的下部。在流路40的上端设置有向环状通路36的下部开口的节流孔41。这样,排气构造使第一液室13A的上侧角部35经由连通路37、环状通路36、节流孔41以及流路40,与储液器6的左端的下侧区域连通。在此,角部35优选为上侧,更优选在安装有液压缓冲器1的状态下,位于最上侧的位置。但是,记为上侧,不一定必须是上,例如也可以在比中间位置靠近上侧的位置设置角部35。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液室13A、第二液室13B的压力排出空气。
在端板4的左端部,即,嵌合于外筒2的端板嵌合部28的部分与端板4的右端部,即,形成内侧嵌合部31以及外侧嵌合部32的部分之间,在外筒2的内周面2B之间形成有具有一定间隙的中间部42。中间部42通过使在与外筒2的端板嵌合部28嵌合的部分之间形成的台阶部43与形成在外筒2的内周面2B与端板嵌合部28之间的台阶部44发生干涉,而形成为不会使内筒3的左端部33的前端与端板4的槽34的底部不能抵接。此外,在端板4,在中间部42的上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12点的位置)形成有切口45,在该切口45卡合有形成于外筒2的左端部27的铆接部46。由此,形成阻止端板4相对于外筒2的绕轴线的相对移动的止回构造。另外,作为止回构造,也可以不形成铆接部46,而在外筒2的内周形成凸部。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铁道车辆的车体与转向架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时,横向配置的液压缓冲器1的活塞杆14伸缩。在活塞杆14的伸长行程时,第一液室13A的动作液通过活塞12的伸长侧溢流阀18向第二液室13B流动。同时,第一液室13A的动作液经由连通路37、环状通路36、节流孔41以及流路40向储液器6排出。这样,第一液室13A的动作液通过溢流阀18以及节流孔41,从而产生伸长侧的衰减力。
在所述的活塞杆14的伸长行程中,在第一液室13A的上侧角部35滞留有空气的情况下,该空气与动作液一起经由连通路37、环状通路36、节流孔41以及流路40向储液器6排出。此外,在活塞杆14的伸长行程时,活塞杆14从第一液室13A退出的体积量的动作液从储液器6经由端板8的单向阀20向第二液室13B导入。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14的收缩行程时,第二液室13B的动作液通过活塞12的收缩侧溢流阀17向第一液室13A流动。同时,活塞杆14向第一液室13A进入的体积量的动作液从第二液室13B经由端板8的溢流阀19向储液器6排出。这样,第二液室13B的动作液通过溢流阀17以及溢流阀19,从而产生收缩侧的衰减力。
利用第一实施方式,使环状通路36与第一液室13A的最上位置即上侧角部35连通而构成排气构造,因此即便使活塞杆14以比较小的振幅伸缩(振动)的液压缓冲器1的动作,滞留在第一液室13A的上侧角部35的空气也能够与动作液一起经由连通路37、环状通路36、节流孔41以及流路40可靠地向储液器6排出。另外,滞留在第一液室13A的上侧角部35的空气通过连通路37而向位于更高位置的环状通路36的最上部顺利地移动,因此能够防止通过连通路37而到达环状通路36的上部的空气返回第一液室13A。这样,对于小振幅的输入,也能够可靠地缓冲,能够提高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1的可靠性。
另外,在以往技术的液压缓冲器中,即,不使端板4与内筒3的内侧嵌合,而使端板4仅与内筒3的外侧嵌合来封堵内筒3的左端部33的液压缓冲器中,需要使内筒3的外径形成为比一般公差更严格的公差,因此内筒3的外周面3A被机械加工,考虑到机械加工余量,与选择壁厚的材料(内筒3)相互作用而成为制造成本增大的主要原因。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端板4的内侧嵌合部31与内筒3的内侧嵌合而封堵内筒3的左端部33,因此内筒3的外径的公差保持一般公差而不需要严格化,因此对于所述以往技术的液压缓冲器,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内筒3的内侧嵌合端板4的内侧嵌合部31而封堵内筒3的左端部33,因此能够使形成于端板4的外侧嵌合部32与内筒3的外侧(左端部33的内周33B)之间的环形状的间隙作为排气构造的环状通路36使用,能够更简单地构成排气构造。
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端板4的中间部42的最上部的切口45上,使铆接外筒2的侧壁而形成的铆接部46卡合,因此能够防止端板4的相对于外筒2的绕轴线的相对移动(旋转),并且在向铁道车辆安装时,能够防止液压缓冲器1上下颠倒配置,换言之,防止连通路37与节流孔41上下颠倒配置。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如下所示地构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端板4以及端板8利用压铸件等铸铁成形,例如,也能够通过烧结、切削成形。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连通路37形成于端板4,来构成排气构造,例如,通过使形成于内筒3的左端的上部(最上位置)的切口(狭缝)作为连通路37,而能够构成排气构造。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端板4的内侧嵌合部31形成切口而形成连通路37,换言之,在端板4成形的同时形成连通路37,使第一液室13A的上侧角部35与环状通路36连通而构成排气构造,如图3所示,能够通过朝向端板4的槽34的上部向左斜上方向形成钻孔,来形成连通路37。
在该情况下,通过钻孔形成的连通路37(参照图3)的最上部位于比利用切口形成的连通路37(参照图2)的最上部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通过连通路37而到达环状通路36的上部的空气返回第一液室13A。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端板4的外侧嵌合部32与内筒3的外侧之间的间隙,即,外侧嵌合部32的内周面32B与内筒3的左端部33的外周面33A之间的间隙作为环状通路36使用而构成排气构造,但在内筒3的外径的误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能够在端板4的外侧嵌合部32的内周面32B形成辅助环状槽47来确保流路地构成排气构造。
在该情况下,辅助环状槽的截面积与仅利用环状槽确保流路而构成的以往技术的排气构造的环状槽的截面积相比,能够形成为比较小,能够防止端板4(外侧嵌合部32)向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大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结构,标注同一名称以及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内筒3的左端部33与封堵该左端部33的端板4之间构成的排气构造适用于内筒3的右端部22与封堵该右端部22的端板8之间。
在端板8的左端侧,即,相对于轴部10的相反侧,设置有与内筒3的内侧嵌合的内侧嵌合部51、与内筒3的外侧嵌合的外侧嵌合部52。换言之,内筒3的右端部22的前端***形成于端板8的内侧嵌合部51与外侧嵌合部52之间的环形状的槽54。此外,端板8的外侧嵌合部52相对于内侧嵌合部51向左方向延伸。这样,内筒3的右端部22的外周面22A利用外侧嵌合部52覆盖。另外,内筒3的右端部22的前端与端板8的槽54的底部抵接。由此,内筒3与端板8,进而使内筒3与外筒2在轴线方向(左右方向)上相对定位。
端板8的外侧嵌合部52与内筒3的外侧之间的间隙,即,外侧嵌合部52的内周面52B与内筒3的右端部22的外周面22A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端板8的内侧嵌合部51与内筒3的内侧之间的间隙,即,内侧嵌合部51的外周面51A与内筒3的右端部22的内周面22B之间的间隙大。例如,内侧嵌合部51与内筒3的内侧通过过渡配合而嵌合,外侧嵌合部52与内筒3的外侧通过间隙配合而嵌合。由此,外侧嵌合部52与内筒3的外侧之间的间隙能够比内侧嵌合部51与内筒3的内侧之间隙大。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外侧嵌合部52与内筒3的外侧之间的间隙作为构成排气构造的一部分的环状通路56发挥作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排气构造包括用于使环状通路56与第二液室13B的上侧角部55连通的连通路57。连通路57通过在端板8的内侧嵌合部51的上部形成切口而形成。换言之,连通路57通过在形成于端板8的槽54的上部(最上位置)向右侧以及下侧形成切口而形成。此外,环状通路56的左端通过密封部件58划分。另外,密封部件58安装在形成于端板8的外侧嵌合部52的内周面52B的密封槽59。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排气构造包括:储液器6的右端的下侧区域,换言之,储液器6的包围外侧嵌合部52的外周面52A的区域与环状通路56的下部(最下位置)连通起来的流路60。流路60形成于端板8的外侧嵌合部52的下部。在流路40的上端设置有向环状通路56的下部开口的节流孔61。这样,排气构造使第二液室13B的上侧角部55经由连通路57、环状通路56、节流孔61以及流路60,与储液器6的右端的下侧区域连通。另外,密封部件81安装在形成于外侧嵌合部52的内周面52B的密封槽80。这样,通过设置备用密封,而能够用于高压的液压缓冲器。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铁道车辆的车体与转向架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时,横向配置的液压缓冲器1的活塞杆14伸缩。在活塞杆14的收缩行程时,第二液室13B的动作液通过活塞12的收缩侧溢流阀17向第一液室13A流动。此时,在第二液室13B的上侧角部55滞留有空气的情况下,该空气与动作液一起经由连通路57、环状通路56、节流孔61以及流路60而向储液器6排出。
利用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效果。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构造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构造并用,当然,也能够单独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构造来构成液压缓冲器1。
附图标记说明
1 液压缓冲器
2 外筒
3 内筒
4、5 端板
6 储液器
13A、13B 液室
31 内侧嵌合部
32 外侧嵌合部
33 左端部(内筒的一端部)
35 上侧角部
36 环状通路
37 连通路
41 节流孔

Claims (5)

1.一种液压缓冲器,该液压缓冲器为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其利用端板封堵同心配置的外筒以及内筒的两端,而构成为将液体和气体封入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环状的储液器,在所述内筒的一端部与所述端板的嵌合部形成环状通路,使滞留在安装状态下成为上部侧的所述内筒内的液室的角部的气体经由所述环状通路以及衰减力产生用节流孔向所述储液器释放,所述液压缓冲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具有:嵌合在所述内筒的内侧的内侧嵌合部、嵌合在所述内筒的外侧的外侧嵌合部,
使所述外侧嵌合部与所述内筒的外侧之间的间隙比所述内侧嵌合部与所述内筒的内侧之间的间隙大而成为所述环状通路,
在所述端板或所述内筒形成有将所述内筒内的液室的上侧角部与所述环状通路连通起来的连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通过铸造或烧结而形成于所述端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为形成于所述端板,并相对于所述内筒的轴线倾斜形成的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嵌合部形成有与所述连通路连通的环状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嵌合部形成有与所述连通路连通的环状槽。
CN201580050644.4A 2014-09-30 2015-08-25 液压缓冲器 Active CN106715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1647 2014-09-30
JP2014201647 2014-09-30
PCT/JP2015/073862 WO2016052008A1 (ja) 2014-09-30 2015-08-25 液圧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5953A CN106715953A (zh) 2017-05-24
CN106715953B true CN106715953B (zh) 2019-03-15

Family

ID=55630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0644.4A Active CN106715953B (zh) 2014-09-30 2015-08-25 液压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50185B2 (zh)
CN (1) CN106715953B (zh)
GB (1) GB2544245B (zh)
WO (1) WO20160520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7885B2 (ja) * 2017-09-27 2022-05-16 Kybモーターサイクルサスペンション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及びフロントフォーク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3273A (zh) * 2009-01-30 2010-08-04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缸装置
CN101857039A (zh) * 2009-04-10 2010-10-13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铁道车辆用线性减震器
CN102003428A (zh) * 2009-08-31 2011-04-06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缸体装置
CN202326886U (zh) * 2011-11-10 2012-07-11 浙江森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双筒液压减振器自排气装置
CN102606667A (zh) * 2012-04-01 2012-07-25 常州朗锐凯迩必减振技术有限公司 机车车辆用横向减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3582B2 (ja) * 1994-08-23 2003-09-0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ダンパにおけるエア抜き構造
JP3926479B2 (ja) * 1998-05-29 2007-06-06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ダンパ
JP5126509B2 (ja) * 2008-03-31 2013-01-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液圧緩衝器
JP5424166B2 (ja) * 2009-06-26 2014-02-2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横置きシリン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3273A (zh) * 2009-01-30 2010-08-04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缸装置
CN101857039A (zh) * 2009-04-10 2010-10-13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铁道车辆用线性减震器
CN102003428A (zh) * 2009-08-31 2011-04-06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缸体装置
CN202326886U (zh) * 2011-11-10 2012-07-11 浙江森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双筒液压减振器自排气装置
CN102606667A (zh) * 2012-04-01 2012-07-25 常州朗锐凯迩必减振技术有限公司 机车车辆用横向减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544245A (en) 2017-05-10
GB2544245B (en) 2020-06-24
WO2016052008A1 (ja) 2016-04-07
CN106715953A (zh) 2017-05-24
JPWO2016052008A1 (ja) 2017-04-27
GB201704079D0 (en) 2017-04-26
JP6250185B2 (ja) 2017-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94960B2 (en) Hydropneumatic piston/cylinder arrangement
US8794406B2 (en) Stiff damper
US11629772B2 (en)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CN105317906B (zh) 缓冲器
US9879777B2 (en) Shock absorber and piston
CN108779826A (zh) 用于列车连接装置的反冲抑制液压阻尼器
US8641022B2 (en) Front fork
US10330170B2 (en) Shock absorber
CN106715953B (zh) 液压缓冲器
US20170261061A1 (en) Shock absorber
CN101016927A (zh) 一种油压减振器的密封结构
US11898615B2 (en) Cylinder apparatus
US10138975B2 (en) Pressure buffer device and flow path forming member
CN102606666A (zh) 汽车减震器
JP2016098895A (ja) 圧力緩衝装置
JP2009121497A (ja) 複筒型緩衝器
CN104481966B (zh) 一种驾驶室液压随动式油缸的结构
JP6223072B2 (ja) 緩衝器
CN104364553A (zh) 减震器中的改进
JP5292501B2 (ja) 複筒型緩衝器
CN109219711A (zh) 止回阀组件
CN107806490A (zh) 油压减振器
CN204828454U (zh) 减震器的导向油封结构
KR102386300B1 (ko) 차량용 내장형 가변 댐퍼의 바디 밸브 어셈블리
US20170167316A1 (en) End reinforced valve stem seal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1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