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2789A - 电致变色元件和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元件和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2789A
CN106662789A CN201580042388.4A CN201580042388A CN106662789A CN 106662789 A CN106662789 A CN 106662789A CN 201580042388 A CN201580042388 A CN 201580042388A CN 106662789 A CN106662789 A CN 106662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free
electrochromic
compound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23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2789B (zh
Inventor
山本谕
永井清
永井一清
堀内保
油谷圭郎
油谷圭一郎
金硕灿
冈田吉智
高桥裕幸
藤村浩
内城祯久
辻和明
平野成伸
匈坂俊也
后藤大辅
鹰氏启吾
井上满美子
八代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18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235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18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725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340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8748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0368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021129A1/en
Publication of CN106662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2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0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aused by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in organic liquid solutions, e.g. viologen solu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17/00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07C217/78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07C217/80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non-condensed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 C07C217/82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non-condensed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non-condensed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217/92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and eth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non-condensed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non-condensed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the nitrogen atom of at least one of the amino groups being further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19/00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st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07C219/32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st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and est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or to carbon atoms of rings other than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19/00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st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07C219/34Compounds containing amino and est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having amino groups and esterified hydroxy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of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33/00Carboxylic acid amides
    • C07C233/01Carboxylic acid amides having carbon atoms of carboxamide groups bound to hydrogen atoms or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 C07C233/34Carboxylic acid amides having carbon atoms of carboxamide groups bound to hydrogen atoms or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having the nitrogen atom of at least one of the carboxamide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hydrocarbon radical substituted by amino groups
    • C07C233/42Carboxylic acid amides having carbon atoms of carboxamide groups bound to hydrogen atoms or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having the nitrogen atom of at least one of the carboxamide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hydrocarbon radical substituted by amino groups with the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 bound to the nitrogen atom of the carboxamide group by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233/44Carboxylic acid amides having carbon atoms of carboxamide groups bound to hydrogen atoms or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having the nitrogen atom of at least one of the carboxamide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hydrocarbon radical substituted by amino groups with the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 bound to the nitrogen atom of the carboxamide group by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having the carbon atom of the carboxamide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n unsaturated carbon skelet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9/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5 or 15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9/02Phosphorus compounds
    • C07F9/28Phosphorus compounds with one or more P—C bonds
    • C07F9/38Phosphonic acids [RP(=O)(OH)2]; Thiophosphonic acids ; [RP(=X1)(X2H)2(X1, X2 are each independently O, S or Se)]
    • C07F9/3804Phosphonic acids [RP(=O)(OH)2]; Thiophosphonic acids ; [RP(=X1)(X2H)2(X1, X2 are each independently O, S or Se)] not used, see subgroups
    • C07F9/3882Arylalkanephosphon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2Polyamines
    • C08G73/026Wholly aromatic poly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9/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9D161/00 - C09D177/00
    • C09D179/02Poly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32Radiation-absorbing pai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9/00Tenebrescent materials, i.e. materials for which the range of wavelengths for energy absorption is changed as a result of excitation by some form of energy
    • C09K9/02Organic tenebrescent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408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425Non-condensed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10Filters, e.g. for facilitating adaptation of the eyes to the dark; Sunglasses
    • G02C7/101Filters, e.g. for facilitating adaptation of the eyes to the dark; Sunglasses having an electro-optical light val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1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 G02F1/151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2F1/15165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1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 G02F1/151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2F2001/1517Cyano complex compounds, e.g. Prussian blu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2001/16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the electrolyte is made of 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0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 G02F2202/02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polymeric
    • G02F2202/023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polymeric curabl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电致变色元件,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其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元件和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致变色元件和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背景技术
在施加电压时氧化-还原反应被可逆地引起从而可逆地改变颜色的现象被称为电致变色。在电致变色中,氧化-还原反应在如下结构中发生:一般由一对两个面对的电极构成,该电极填充有能够传导离子的电解质层。当两个面对电极其中一个的邻近区域中引起氧化反应时,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逆向反应——在另一电极的邻近区域发生。
在生产透明显示装置或生产青色(C)、洋红色(M)和黄色(Y)三种着色层层压的装置时,在这种电致变色元件中,利用无色透明材料构成该元件是非常重要的(参见PTL1)。
作为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实例,有可任意控制透射光强度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被广泛使用,如通过利用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作为建筑的窗能够调节入室光强度的调光窗、通过利用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作为眼镜透镜能够根据个人感觉减弱眩光的调光透镜、和能够减少低角度阳光或后方汽车头灯的反射光的防眩光镜。为了获得高对比率,元件由在期望波长范围下具有尽可能小的消光系数的材料构成对于这种电致变色调光元件非常重要。
关于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材料,有紫罗碱化合物,其引起电致变色现象,其中其在中性状态是透明的,并且在还原状态着色。氧化钛适当地与紫罗碱化合物组合使用。据报道,在已知的氧化钛中,在元件层压结构中氧化钛颗粒作为电致变色化合物承载颗粒使用可维持高光密度或高对比率。
此外,三芳基胺化合物已被报道作为电致变色材料,其在中性状态是透明的,并且在氧化状态着色(参见NPL1和NPL2)。
然而,NPL1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层压了10和几层包含具有三芳基胺化合物和聚(甲基丙烯酸胆碱)(PCM)的共聚物材料的材料。不能说公开即实用,因为生产过程是复杂的。虽然其中评价最优结构耐受约500次重复,但没有与耐光性相关的公开内容。
NPL2公开氧化钛用作三芳基胺化合物的承载颗粒,并且元件具有优越的重复表现。然而,氧化钛,一种光催化活性材料,使电致变色化合物和其它构成元件分解,从而降低电致变色元件的耐光性。作为抑制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措施,提出采用金红石型氧化钛。然而,很难改善耐光性减少。
此外,氧化钛作为三芳基胺化合物承载颗粒的使用造成有损电致变色元件稳定运行的问题。因此,考虑采用三芳基胺化合物低分子材料被原样施加的方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无法获得均匀涂覆膜的问题,因为三芳基胺化合物低分子材料具有不良成膜能力。
此外,氧化钛已知是一种折射率为约2.5的高折射性材料。与构成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其它部件相比,氧化钛具有显著高的折射率,因此,氧化钛容易在与其它部件的界面处引起光散射,导致透射减少。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1-128200
[非专利文献]
[NPL 1]
Chem.Mater.2006,18,5823-58259。
[NPL 2]
Org.Electron.2014,15,428-43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能够稳定运行并且具有优越耐光性的电致变色元件。
[问题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电致变色元件包含: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
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该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提供能够稳定运行并且具有优越耐光性的电致变色元件。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2]图2是示例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3]图3是示例利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4]图4是示例利用电致变色元件的电致变色调光眼镜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5]图5是示例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并且按需可进一步包含其它部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认真进行研究,并且注意到热固化性或光固化性三芳基胺化合物——其在实践中用于电子照相***的影印机感光体。
包含热固化性或光固化性三芳基胺化合物的感光体是与影印机除定影步骤以外的成像过程(例如,充电步骤、曝光步骤、显影步骤、转印步骤和分离步骤)相关的重要部件。
在影印机的成像过程中,感光体始终暴露于包含湿气和氧气的大气。另外,感光体在曝光步骤和电荷中和步骤过程中暴露于强光,并且被设计以高速反复地重复静电充电(electrostatic charge)和电荷中和。
发明人已注意到类似于氧化-还原过程的这种与耐光性和重复性静电充电和电荷中和耐性相关的耐久性。具体地,他们发现了抑制常规电致变色元件的影响的效果,具体地,优越的耐重复性和耐光性,可通过如下获得:选择在用于电致变色元件时可满足所需物理性能(例如,中性状态透明、溶解性和可层压)的热固化性或光固化性三芳基胺化合物骨架,和适当地优化电致变色元件的构成条件和位置。
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该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此外,基于聚合物产物溶解度和耐久性,优选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获得的交联产物,其中该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在本说明书中,短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包括:如下实施方式——其中电致变色层层压在第一电极上,该电致变色层由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形成;如下实施方式——其中两层或更多层该电致变色层层压在第一电极上;和如下实施方式——其中该电致变色层层压在部分第一电极上。
此外,短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获得的交联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包括:如下实施方式——其中电致变色层层压在第一电极上,该电致变色层由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获得的交联产物形成;如下实施方式——其中两层或更多层该电致变色层层压在第一电极上;和如下实施方式——其中电致变色层层压在部分第一电极上。
<电致变色组合物>
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优选进一步包含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填充剂,还更优选进一步包含聚合引发剂。电致变色组合物可按需进一步包含其它组分。
《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对于在第一电极表面具有氧化-还原反应而赋予电致变色功能的目的非常重要。
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下列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通式1>
(化1)
An-Bm
注意,n为2时m是0,并且n为1时m是0或1。A和B中至少一种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A具有下列通式2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至R15的位置键合至B。B具有下列通式3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6至R21的位置键合至A。
<通式2>
(化2)
<通式3>
(化3)
注意,在通式2和3中,R1至R21是可相同或不同的单价有机基团,并且该单价有机基团中的至少一种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单价有机基团-
通式2和通式3中的各单价有机基团独立地是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硝基、氰基、羧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羰基、酰胺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单烷基氨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二烷基氨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单芳基氨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二芳基氨基羰基、磺酸基团、可具有取代基的烷氧基磺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氧基磺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磺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磺酰基、磺酰胺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单烷基氨基磺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二烷基氨基磺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单芳基氨基磺酰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二芳基氨基磺酰基、氨基、可具有取代基的单烷基氨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二烷基氨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炔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氧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硫基团、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硫基团、和可具有取代基的杂环基。
其中,烷基、烷氧基、氢原子、芳基、芳氧基、卤素基团、烯基、炔基在稳定运行和耐光性方面特别优选。
卤素原子的实例包括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烷基的实例包括甲基、乙基、丙基、和丁基。
芳基的实例包括苯基和萘基。
芳烷基的实例包括苄基、苄基、苯乙基、和萘甲基。
烷氧基的实例包括甲氧基、乙氧基、和丙氧基。
芳氧基的实例包括苯氧基、1-萘氧基、2-萘氧基、4-甲氧基苯氧基、和4-甲基苯氧基。
杂环基的实例包括咔唑,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噻吩、恶二唑、和噻二唑。
上述取代基的实例包括卤素原子;硝基;氰基;烷基,如甲基和乙基;芳氧基,如甲氧基和乙氧基;芳氧基,如苯氧基;芳基,如苯基和萘基;和芳烷基,如苄基和苯乙基。
-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可以是任何具有碳-碳双键并且具有自由基聚合性的基团。
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的实例包括下述1-取代亚乙基官能团和1,1-取代亚乙基官能团。
(1)1-取代亚乙基官能团例如是下列通式(i)表示的官能团。
(化4)
CH2=CH-X1-
通式(i)
注意,在通式(i)中,X1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烯基、-CO-基团、-COO-基团、-CON(R100)-基团(其中R100表示氢、烷基、芳烷基、和芳基)、或-S-基团。
通式(i)中亚芳基的实例包括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萘基和亚苯基。
亚烯基的实例包括亚乙烯基、亚丙烯基、和亚丁烯基。
烷基的实例包括甲基和乙基。
芳烷基的实例包括苄基、萘基甲基、和苯乙基。
芳基的实例包括苯基和萘基。
通式(i)表示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的具体实例包括乙烯基、苯乙烯基、2-甲基-1,3-丁二烯基、乙烯基羰基、丙烯酰基、丙烯酰氧基、丙烯酰基酰胺基、和乙烯基硫醚(thioehter)基团。
(2)1,1-取代亚乙基官能团例如是下列通式(ii)表示的官能团。
(化5)
CH2=C(Y)-X2-通式(ii)
注意,在通式(ii)中,Y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卤素原子、氰基、硝基、烷氧基、-COOR101基团[其中R101表示氢原子、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或CONR102R103(其中R102和R103表示氢原子、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其中每一种可相同或不同)]。此外,X2表示与通式(i)中的X1相同的取代基、单键、或亚烷基。注意,Y和X2中的至少一种表示氧羰基、氰基、亚烯基、或芳环。
通式(ii)中芳基的实例包括苯基和萘基。
烷基的实例包括甲基和乙基。
烷氧基的实例包括甲氧基和乙氧基。
芳烷基的实例包括苄基、萘基甲基、和苯乙基。
通式(ii)表示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的具体实例包括α-丙烯酰氧基氯基团、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氧基、α-氰基亚乙基、α-氰基丙烯酰氧基、α-氰基亚苯基、和甲基丙烯酰基。
注意,X1、X2和Y表示的基团中的取代基的实例包括烷基,如卤素原子、硝基、氰基、甲基、乙基;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芳氧基,如苯氧基;芳基,如苯基、萘基;和芳烷基,如苄基、苯乙基。
在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中,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特别优选。
作为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下列通式(1-1)至(1-3)表示的化合物是适当的。
(通式1-1)
(化6)
(通式1-2)
(化7)
(通式1-3)
(化8)
在通式(1-1)至(1-3)中,R27至R88全部都是单价有机基团,其可各自相同或不同,并且该单价有机基团中的至少一种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单价有机基团和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与通式(1)表示的基团相同。
示例性的通式(1)和通式(1-1)至(1-3)表示的化合物如下。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不限于下列化合物。
<示例性化合物1>
(化9)
<示例性化合物2>
(化10)
<示例性化合物3>
(化11)
<示例性化合物4>
(化12)
<示例性化合物5>
(化13)
<示例性化合物6>
(化14)
<示例性化合物7>
(化15)
<示例性化合物8>
(化16)
<示例性化合物9>
(化17)
<示例性化合物10>
<示例性化合物11>
(化18)
<示例性化合物12>
(化19)
<示例性化合物13>
(化20)
<示例性化合物14>
(化21)
<示例性化合物15>
(化22)
<示例性化合物16>
(化23)
<示例性化合物17>
(化24)
<示例性化合物18>
(化25)
<示例性化合物19>
(化26)
<示例性化合物20>
(化27)
<示例性化合物21>
(化28)
<示例性化合物22>
(化29)
<示例性化合物23>
(化30)
<示例性化合物24>
(化31)
<示例性化合物25>
(化32)
<示例性化合物26>
(化33)
<示例性化合物27>
(化34)
<示例性化合物28>
(化35)
<示例性化合物29>
(化36)
<示例性化合物30>
(化37)
<示例性化合物31>
(化38)
<示例性化合物32>
(化39)
<示例性化合物33>
(化40)
<示例性化合物34>
(化41)
<示例性化合物35>
(化42)
<示例性化合物36>
(化43)
<示例性化合物37>
(化44)
<示例性化合物38>
(化45)
<示例性化合物39>
(化46)
<示例性化合物40>
(化47)
《其它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s》
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是包括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
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实例包括单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双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三官能或更多官能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官能单体、和自由基聚合性低聚物。其中,双官能或更多官能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特别优选。
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相同。其中,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特别优选。
单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实例包括2-(2-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苯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2-丙烯酰氧基乙基琥珀酸酯、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2-羟基乙基丙烯酸酯、2-羟基丙基丙烯酸酯、四氢糠基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卡必醇丙烯酸酯、3-甲氧基丁基丙烯酸酯、苄基丙烯酸酯、环己基丙烯酸酯、异戊基丙烯酸酯、异丁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三乙二醇丙烯酸酯、苯氧基四乙二醇丙烯酸酯、鲸蜡基丙烯酸酯、异硬脂基丙烯酸酯、硬脂基丙烯酸酯、和苯乙烯单体。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
双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实例包括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EO改性双酚A二丙烯酸酯、EO改性双酚F二丙烯酸酯、和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
三官能或更多官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EO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PO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HPA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甘油三丙烯酸酯、ECH改性甘油三丙烯酸酯、EO改性甘油三丙烯酸酯、PO改性甘油三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羟基五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烷基改性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DTMPTA)、季戊四醇乙氧基四丙烯酸酯、EO改性磷酸三丙烯酸酯、和2,2,5,5-四羟基甲基环戊酮四丙烯酸酯。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
注意,“EO改性”意为“乙烯氧基改性”,并且“PO改性”意为“丙烯氧基改性”,如上所述。
官能性单体的实例包括氟原子取代化合物,如八氟戊基丙烯酸酯、2-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全氟异壬基乙基丙烯酸酯;以及乙烯基单体、丙烯酸酯、和具有聚硅氧烷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B)No.5-60503和6-45770描述的具有20至70个硅氧烷重复单元的硅氧烷丙烯酰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乙基、甲基丙烯酰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乙基、丙烯酰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丙基、丙烯酰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丁基、和二丙烯酰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基。这些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自由基聚合性低聚物的实例包括环氧丙烯酸酯系低聚物、尿烷丙烯酸酯系低聚物、和聚酯丙烯酸酯系低聚物。
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包含两种或更多种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因为其可形成交联物。
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量优选相对于电致变色组合物总量为10质量%至100质量%,更优选30质量%至90质量%。
当其量为10质量%或更多时,充分呈现电致变色层的电致变色功能,并且层耐久性良好——即使对其反复施加电压,导致良好颜色敏感性。
即使其量为100质量%,也可呈现电致变色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厚度的颜色敏感性最高。相反,与给出和接收电荷所需的离子液体的相容性可以很低。因此,层的电性能可由于层伴随电压向其施加反复使用而恶化,并且耐久性降低。需要的电性能根据所用过程而不同,因此无法一概而言,但其量更优选为30质量%至90质量%——考虑性能:颜色敏感性和反复耐久性的平衡。
《聚合引发剂》
为了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交联反应高效进行,如需,电致变色组合物优选包含另一聚合引发剂。
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包括热聚合引发剂和光聚合引发剂,但光聚合引发剂在聚合效率方面是优选的。
热聚合引发剂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过氧化物系引发剂,如2,5-二甲基己烷-2,5-二氢过氧化物、二枯烯基过氧化物、苯甲酰基过氧化物、叔丁基枯烯基过氧化物、2,5-二甲基-2,5-二(过氧苯甲酰基)己炔-3、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叔丁基氢过氧化物、枯烯氢过氧化物、和月桂酰基过氧化物;和偶氮系引发剂,如偶氮异丁基腈、偶氮环己烷腈、偶氮甲基异丁酸酯、偶氮异丁基脒盐酸酯、和4,4’-偶氮-4-氰基戊酸。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
光聚合引发剂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苯乙酮系或缩酮系光聚合引发剂,如二乙氧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基)酮、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并苯基)丁酮-1、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甲基-2-吗啉并(4-甲基硫苯基)丙烷-1-酮、和1-苯基-1,2-丙烷二酮-2-(o-乙氧基羰基)肟;安息香醚系光聚合引发剂,如安息香、安息香甲基醚、安息香乙基醚、安息香异丁基醚、和安息香异丙基醚;二苯甲酮系光聚合引发剂,如二苯甲酮、4-羟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基甲基苯甲酸酯、2-苯甲酰基萘、4-苯甲酰基联苯基、4-苯甲酰基苯基醚、丙烯酸化二苯甲酮、和1,4-苯甲酰基苯;和噻吨酮系光聚合引发剂,如2-异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硫呫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和2,4-二氯噻吨酮。
其它光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包括乙基蒽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乙氧基氧化膦、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双(2,4-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甲基苯基乙醛酸酯、9,10-菲、吖啶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和咪唑系化合物。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
注意,呈现光聚合改善效果的化合物可单独或与光聚合引发剂组合使用。其实例包括三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4-二甲基氨基乙基苯甲酸酯、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异戊基、苯甲酸(2-二甲基氨基)乙基、和4,4’-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
聚合引发剂量优选相对于100质量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为0.5质量份至40质量份,更优选1质量份至20质量份。
《填充剂》
填充剂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有机填充剂和无机填充剂。
无机填充剂的实例包括金属粉末,如铜、锡、铝、和铟;金属氧化物,如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铟、氧化锑、氧化铋、氧化钙、掺锑氧化锡(ATO)、和掺锡氧化铟;和金属氟化物,如氟化锡、氟化钙、和氟化铝。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其中、金属氧化物是优选的,并且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掺锑氧化锡(ATO)是特别优选的,因为其透明度和稳定性优越,并且其表面处理容易进行。
有机填充剂的实例包括树脂,如聚酯、聚醚、多硫化物、聚烯烃、硅酮、和聚四氟乙烯;低分子量化合物,如脂肪酸;和色素,如酞菁。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其中,树脂在透明度和溶解度方面优选。
填充剂的平均初级颗粒尺寸优选为1μm或更小,更优选10nm至1μm。当其平均初级颗粒尺寸为1μm或更小时,粗颗粒不存在于填充剂中,所得膜的表面状态良好,并且膜表面平滑度优越。
填充剂量优选相对于100质量份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总量为0.3质量份至1.5质量份,更优选0.6质量份至0.9质量份——基于其固体含量浓度。
当填充剂量为0.3质量份或更多时,通过添加填充剂获得了充分效果并且成膜性优越。当其量为1.5质量份或更小时,包含三芳基胺的化合物的比例适宜,因此可实现生产的电致变色元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其它组分》
上述其它组分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溶剂、增塑剂、流平剂、增敏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和抗氧化剂。
电致变色层可通过下文描述的生产电致变色元件的方法来生产。
第一电致变色层的平均厚度优选为0.1μm至30μm,更优选0.4μm至10μm。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无具体限制并且可以根据预期目的适当选择,只要其是具有导电性的透明材料。其实例包括无机材料,如掺锡氧化铟(在下文被称为“ITO”)、掺氟氧化锡(在下文被称为“FTO”)、掺锑氧化锡(在下文被称为“ATO”)、和氧化锌。其中,InSnO、GaZnO、SnO、In2O3、和ZnO是优选的。
此外,可使用这样的电极:其中具有透明性的碳纳米管或具有高导电性和不渗透性的材料如Au、Ag、Pt、Cu形成精细网络形状,从而保持透射性并且提高导电性。
调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每一种的厚度,从而获得电致变色层的氧化-还原反应所需的电阻值。
在ITO用作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的情况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每一种的厚度优选为50nm至500nm。
作为生产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每一种的方法,可采用真空蒸镀、溅射、和离子镀(ion plating)。
方法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只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每一种的材料可被涂覆形成电极。其实例包括各种印制方法,如旋涂、铸造、微凹版涂覆、凹版涂覆、棒涂、辊涂、线棒涂覆、浸涂、狭缝涂覆、毛细管涂覆、喷涂、喷嘴涂覆、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柔版印刷、胶版印刷、反向印刷、和喷墨印刷。
<电解质>
电解质被填充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
电解质的实例包括无机离子盐(例如,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季铵盐、和酸或碱的支持电解质。其具体实例包括LiClO4、LiBF4、LiAsF6、LiPF6、LiCF3SO3、LiCF3COO、KCl、NaClO3、NaCl、NaBF4、NaSCN、KBF4、Mg(ClO4)2、和Mg(BF4)2
作为电解质材料,可使用离子液体。其中有机离子液体是优选的,因为其具有在包括室温在内的宽范围温度区间中呈现液体状态的分子结构。
作为阳离子组分,分子结构的实例包括咪唑衍生物,如N,N-二甲基咪唑盐、N,N-甲基乙基咪唑盐、和N,N-甲基丙基咪唑盐;吡啶衍生物,如N,N-二甲基吡啶盐、和N,N-甲基丙基吡啶盐;和脂肪族季铵系化合物,如三甲基丙基铵盐、三甲基己基铵盐、和三乙基己基铵盐。
此外,作为分子结构中的阴离子组分,鉴于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优选使用含氟化合物,并且其实例包括BF4 -、CF3SO3 -、PF4 -,和(CF3SO2)2N-
作为电解质,可优选使用与阳离子组分和阴离子组分组合任选地配制的离子液体。
离子液体可直接溶于光聚合性单体、低聚物、或液晶材料。注意,当离子液体溶解度差时,可将离子液体溶于少量溶剂,然后可将获得的溶液与所用光聚合性单体、低聚物或液晶材料混合。
溶剂的实例包括碳酸亚丙酯、乙腈、γ-丁内酯、碳酸亚乙酯、环丁砜、二氧戊环、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1,2-二甲氧基乙烷、1,2-乙氧基甲氧基乙烷、聚乙二醇、醇类、和上述溶剂的任意组合的混合溶剂。
电解质不必是低粘度液体,可以是各种实施方式,如凝胶、交联聚合物和液晶分散液。当电解质以凝胶状态或固体状态形成时,这是有益的,因为可实现元件强度提高和可靠性提高。
关于固化方法,优选将电解质和溶剂保持在聚合物树脂中。其结果是,可获得高离子传导率和固体强度。
此外,作为聚合物树脂,与通过热聚合或溶剂蒸发形成薄膜的方法相比,光固化性树脂是优选的,因为光国化性树脂的使用可实现在低温下和短期的元件生产。
由电解质形成的电解质层的平均厚度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但其优选为100nm至10μm。
<其它部件>
其它部件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支撑体、多孔绝缘层、抗退化层,和保护层。
-支撑体-
作为支撑体,可原样使用本领域已知的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条件是其是透明材料并且可支撑各层。
作为支撑体,例如,可使用玻璃基底,如无碱玻璃、硼硅酸盐玻璃、浮法玻璃(floatglass)、钠钙玻璃。此外,作为支撑体,例如,可使用树脂基底,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酯、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酚树脂、聚尿烷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
此外,支撑体表面可涂有透明绝缘层、UV切割层和防反射层,从而提高水蒸气阻隔性、气体阻隔性、紫外线耐受性、和可视性。
支撑体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或圆形,并且无具体限制。
支撑体可以是彼此上下布置的多个支撑体。可通过将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夹在两个玻璃基底之间来提高水蒸气阻隔性和气体阻隔性。
-多孔绝缘层-
多孔绝缘层具有保留电解质以及隔离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从而电绝缘的功能。
多孔绝缘层的材料非任何限制地是多孔材料,并且优选为具有高绝缘性能和耐久性并且成膜性优越的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或其复合材料。
作为生产多孔绝缘层的方法,例如,可采用烧结法(其中通过添加粘合剂或类似物,使聚合物精细颗粒或无机颗粒彼此部分融合,从而在颗粒之间生成孔);萃取法(其中利用溶剂可溶性有机物或无机物和溶剂不溶性粘合剂形成组分层,然后利用溶剂溶解有机物或无机物,从而形成细孔);发泡法(其中使材料发泡);倒相法(其中使用良好溶剂和不良溶剂,从而将高聚物混合物分离到一个相中);和辐射照射法(其中照射各种辐射,从而形成细孔)。
-抗退化层-
抗退化层被配置以进行与电致变色层相反的化学反应(逆向反应),从而平衡电荷,和防止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通过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腐蚀或恶化。注意,逆向反应不仅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在抗退化层中进行的情况,而且包括抗退化层充当电容器的情况。
抗退化层的材料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条件是其被配置以防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腐蚀。作为其材料,例如,可使用氧化锑锡、氧化镍、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或包含多种上述材料的导电性或半导电性金属氧化物。
抗退化层可由对电解质注入没有不利影响的多孔薄膜构成。例如,通过利用粘合剂(例如,丙烯酸(acryl)系粘合剂、醇酸(alkyd)系粘合剂、异氰酸酯系粘合剂、尿烷系粘合剂、环氧系粘合剂、和酚系粘合剂)在第二电极上固定导电性或半导电性金属氧化物颗粒(例如,氧化锑锡、氧化镍、氧化钛、氧化锌、和氧化锡),可获得满足电解质渗透并充当抗退化层的优选多孔薄膜。
-保护层-
保护层被配置以保护元件隔绝外力或洗涤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以防止电解质泄漏,和防止大气中的非必要物质如湿气或氧气的污染,从而稳定地运行电致变色层。
保护层的厚度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但其优选为1μm至200μm。
作为保护层的材料,例如,可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其具体实例包括丙烯酸系树脂、尿烷系树脂和环氧系树脂。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的方法)
生产本发明的电致变色元件的方法是生产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的电致变色元件的方法;并且
其中方法包括涂覆步骤,优选包括交联步骤,和如需进一步包括其它步骤。
<涂覆步骤>
涂覆步骤是在第一电极上涂覆电致变色组合物的步骤,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填充剂。
作为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填充剂,可使用与电致变色元件中描述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涂覆涂布液,该涂布液包括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填充剂。如需,涂布液用溶剂稀释并涂覆。
溶剂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醇系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醇、和丁醇;酮系溶剂,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和环己酮;酯系溶剂,如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醚系溶剂,如四氢呋喃、二恶烷、和丙基醚;卤素系溶剂,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和氯苯;芳香族溶剂,如苯、甲苯、和二甲苯;和溶纤剂(cellosolve)系溶剂,如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和乙酸溶纤剂(cellosolve acetate)。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
注意,溶剂的稀释比例根据组合物溶解度、涂覆方法、预期电致变色层厚度而不同,并且可被适当选择。
涂覆涂布液可通过例如浸涂法、喷涂法、珠涂法、和环涂法进行。
<交联步骤>
交联步骤是通过施加热能或光能使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的步骤。
电致变色组合物被涂覆以在第一电极上成膜,然后通过施加外部能量使涂覆膜固化,从而形成电致变色层。
外部能量的实例包括热、光、和辐射。
作为添加热能的方法,利用气体如空气和氮气;蒸气;或各种热介质;红外线;或电磁波,从涂覆面侧或支撑体侧加热涂覆膜。
加热温度无具体限制和根据预期目的适当选择,但其优选为60℃至170℃。
作为光能,具有紫外辐射(UV)发射波长的高压汞蒸气灯或UV照射光源如金属卤化物灯是可用的。可见光源可根据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或光聚合引发剂的吸收波长来选择。
UV照射光照射光量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但其优选为5mW/cm2至15,000mW/cm2
<其它步骤>
上述其它步骤的实例包括形成第一电极的步骤、形成第二电极的步骤、形成多孔绝缘层的步骤、抗退化层的步骤、形成保护层的步骤、和贴合(bonding)步骤。
在此,图1示例电致变色元件结构的实例,其中本发明的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用作电致变色化合物。
如图1所示,电致变色元件包括显示电极1、面对显示电极1而提供的反电极2——显示电极1和反电极2之间存在空间、和在显示电极1和反电极2之间提供的电解质3。
显示电极1的表面包含电致变色化合物4,即本发明的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在电致变色元件中,电致变色化合物4通过显示电极1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着色和消色(discharge)。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包括第一支撑体、第一电极、第一电致变色层、面对第一支撑体而提供的第二支撑体、第二电极、第二电致变色层、和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和其它部件,如需。
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致变色层由因氧化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形成,并且因氧化反应而着色的材料是选自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和普鲁士蓝型复合物、氧化镍的至少一种,并且第二电致变色层由因还原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形成。
发现上述第一电致变色层的材料与上述第二电致变色层的材料在两电极(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如上所述组合使用,因此所得电致变色元件可在恒定电压下运行,并且重复耐久性优越和具有高对比率。
认为电致变色元件是电化学元件,因此通过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者上均产生电化学反应可获得稳定装置运行。为提高着色密度和对比率,着色反应优选在两电极上均发生。
选自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普鲁士蓝型复合物、和氧化镍的至少一种——用于第一电极上——因氧化反应而从透明状态着色,因此,因可逆还原而从透明状态着色的材料优选用于与第一电极对立的第二电极上。
作为呈现中性状态是透明状态并且在还原状态下显色的电致变色现象的材料,使用紫罗碱系化合物、二吡啶系化合物、和氧化钨。这些材料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在这些材料的组合中,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作为因氧化反应而着色的材料)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用于第一电致变色层,并且紫罗碱系化合物或二吡啶系化合物(作为因还原反应而着色的材料)优选用于第二电致变色层,因为由此获得的元件可在恒定电压下运行,重复耐久性优越,并且具有高对比率。
<第一电致变色层>
第一电致变色层由因氧化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形成。
因氧化反应而着色的材料是选自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普鲁士蓝型复合物、和氧化镍的至少一种。
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将在下文描述。
普鲁士蓝型复合物的实例包括由例如Fe(III)4[Fe(II)(CN)6]3形成的材料。可使用分散这些色素的精细颗粒的溶液。
氧化镍是无机材料,因此耐候性优越。
其中,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是特别优选的,因为可获得可在恒定电压下运行、重复耐久性优越并且具有高对比率的电致变色元件。
作为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可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化合物相同的化合物。
<第二电致变色层>
作为第二电致变色层,可使用因还原反应而从透明状态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
在第二电致变色层中使用具有与第一电致变色层相同色调的材料,因此可提高其最大着色密度并可增强对比率。此外,使用具有不同色调的材料,因此可实现混合颜色。当两电极上均允许电致变色层反应时,驱动电压可有效降低并且重复耐久性可提高是有利的。
第二电致变色层中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实例包括无机电致变色化合物、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和导电性聚合物。
无机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实例包括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铱、和氧化钛。其中,氧化钨是优选的,因为其具有低着色和消色电压,并且呈现优越的色值。
与紫罗碱系化合物相比,氧化钨在颜色变化和着色效率方面有问题。然而,氧化钨是有益的,因为其具有低还原电势并且是无机材料,导致耐久性优越。
导电性聚合物的实例包括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和其衍生物。
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低分子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如偶氮苯系化合物、蒽醌系化合物、二芳基乙烯系化合物、dihydroprene系化合物、二吡啶系化合物、苯乙烯基系化合物、苯乙烯基螺吡喃系化合物、螺恶嗪系化合物、螺噻喃系化合物、硫靛系化合物、四thiafulvalene系化合物、对苯二甲酸(telephthalic acid)系化合物、三苯基甲烷系化合物、三苯基胺系化合物、萘并吡喃系化合物、紫罗碱系化合物、吡唑啉系化合物、吩嗪系化合物、苯二胺系化合物、吩恶嗪系化合物、吩噻嗪系化合物、酞菁系化合物、荧烷系化合物、俘精酸酐系化合物、苯并吡喃系化合物、和茂金属系化合物。这些可单独或以其组合使用。
其中,紫罗碱系化合物和二吡啶系化合物是优选的,因为其具有低着色和消色电压,并且呈现优越的色值。
紫罗碱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JP-B No.3955641和JP-A No.2007-171781公开的化合物。
紫罗碱系化合物优选与氧化钛颗粒组合使用,如下文描述。以这种方式,通过使用紫罗碱系化合物与氧化钛颗粒的组合可有利于保持高光密度和高对比率。
二吡啶系化合物的实例包括JP-A No.2007-171781和2008-116718公开的化合物。
其中,下列通式1表示的二吡啶系化合物是优选的,因为其呈现优越的着色色值。
(通式1)
(化48)
在通式1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是可具有取代基并且具有1至8个碳原子的烷基、或芳基,其中R1和R2中的至少一种具有选自COOH、PO(OH)2、和Si(OCkH2k+1)3的取代基(条件是k是1至20的整数)。
在通式1中,X是单价阴离子。单价阴离子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只要其与阳离子位点稳定地成对。单价阴离子的实例包括Br离子(Br-)、Cl离子(Cl-)、ClO4离子(ClO4 -)、PF6离子(PF6 -)、和BF4离子(BF4 -)。
在通式1中,n、m和l各自表示0、1、或2。A、B和C各自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并且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烷基、芳基、或杂环基。
金属复合物系电致变色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系电致变色化合物的实例包括无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如氧化钛、氧化钒、氧化钨、氧化铟、氧化铱、氧化镍、和普鲁士蓝。
第二电致变色层可具有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承载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精细颗粒上的结构。具体地,上述结构是这样的结构:其中具有约5nm至约50nm颗粒直径的精细颗粒烧结在电极表面上,然后包含膦酸或极性基团如羧基或硅烷醇基团的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吸附在所得颗粒表面上。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利用精细颗粒的大表面效应,电子被有效注入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因此与常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相比可实现高速响应。此外,通过利用精细颗粒可形成透明膜作为显示层,因此可获得通过电致变色化合物具有高颜色光密度的产物。此外,多种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可承载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精细颗粒上。
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精细颗粒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但金属氧化物是优选的。金属氧化物的实例包括由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氧化铈、氧化钇、氧化硼、氧化镁、钛酸锶、钛酸钾、钛酸钡、钛酸钙、氧化钙、铁氧体、氧化铪、氧化钨、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镍、氧化钴、氧化钡、氧化锶、氧化钒、铝硅酸盐、磷酸钙、或铝硅酸盐作为主要组分形成的金属氧化物。这些可单独或组合。
其中,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铟、和氧化钨在电学特性如导电性和物理特性如光学性能方面特别优选。
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精细颗粒的形状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为有效承载电致变色化合物,采用其单位体积具有大表面积(在下文被称为“比表面积”)的形状。例如,当精细颗粒是纳米颗粒的聚集体时,其聚集体的比表面积大。因此,电致变色化合物可更有效地产生,导致显示对比率、着色和消色优越。
作为形成第二电致变色层的方法,例如,可采用真空蒸镀、溅射、或离子镀。此外,可采用各种印制方法,如旋涂、铸造、微凹版涂覆、凹版涂覆、棒涂、辊涂、线棒涂覆、浸涂、狭缝涂覆、毛细管涂覆、喷涂、喷嘴涂覆、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柔版印刷、胶版印刷、反向印刷、和喷墨印刷,条件是第二电致变色层的材料可被涂覆从而成膜。
第二电致变色层的平均厚度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但其优选为0.2μm至5.0μm。当其厚度小于0.2μm时,难以获得充足的着色密度。当其厚度大于5.0μm时,生产成本增加,并且可视性容易因染色而退化。
电致变色层和导电或半导电层可通过真空成膜法形成,但鉴于产率,其优选通过包含分散在其中的颗粒的涂料浆形成。
<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
第一支撑体被配置以支撑第一电极、第一电致变色层、和多孔绝缘层。
第二支撑体被配置以支撑第二电极、第二电致变色层、和多孔绝缘层。
作为支撑体,可使用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体相同的支撑体。
作为支撑体,具有球形形状的透镜是优选的。由此,电致变色元件上的图像失真低,并且可预期高视角和设计性提高。例如,透镜用于眼镜或车窗的调光透镜,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优选在球形结构上形成。具体地,当其用于眼镜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全部元件均在球形表面上形成的实施方式在亮度和可加工性方面是优选的。
透镜的材料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条件是透镜充当眼镜的透镜。优选具有高透明度,厚度薄,并且重量轻的材料。此外,透镜的材料优选是热史(heathistory)造成的膨胀少的材料,并且优选是玻璃化转变温度(Tg)高的材料、和线性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关于透镜的材料,具体地,可使用除玻璃之外的日本专利局的技术概括出版物公开的与高折射率玻璃透镜相关的任何材料。其实例包括环硫化物系树脂、硫代尿烷系树脂、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尿烷系树脂和其混合物。如需,底层涂料(primer)可在其上形成以提高硬涂层性能和粘合力。
透镜包括透镜功率(折射率)未经调节的透镜(即,简单玻璃板)。
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电解质、多孔绝缘层、抗退化层、和保护层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电解质、多孔绝缘层、抗退化层、和保护层相同。
生产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的方法与生产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的方法相同。
在此,图2是示例本发明的电致变色元件的一个实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参考图2,电致变色元件包括第一支撑体11、第一电极12、与第一电极12接触提供的第一电致变色层13——相继在第一支撑体11上形成;第二支撑体18、第二电极17、与第二电极17接触提供的第二电致变色层16——相继在第二支撑体18上形成;在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7之间提供并且被配置以防止两电极发生电短路的多孔绝缘层14;和与第一电致变色层13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6接触提供并且被配置以在电极之间传导离子的电解质层15。
作为生产电致变色元件10的方法,提供第一电极12、第一电致变色层13、和多孔绝缘层14依此顺序层压在第一支撑体11上的物体;和第二电极17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6依此顺序层压在第二支撑体18上的物体,然后通过电解质层15贴合上述产物,从而生产电致变色装置10。当电解质层15可通过光或热固化时,可在贴合产物后将其固化。可选地,多孔绝缘层可形成在第一电致变色层13上,可形成在第二电致变色层16上,或可与电解质层15一起作为一层形成。
<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图3是示例施加至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本发明电致变色元件的一个实例的横截面图。参考图3,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包括布置在透镜121(作为第一支撑体)和透镜127(作为第二支撑体)之间的薄膜调光功能单元130。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的平面形状可例如是圆形。
薄膜调光功能单元13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第一电极122、第一电致变色层123、电解质层124、第二电致变色层125、和第二电极126相继层压;并且是被配置以使第一电致变色层123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25着色和脱色(调光)的单元。
薄膜调光功能单元130的厚度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但其优选为2μm至200μm。当其厚度小于2μm时,不可获得充足的调光功能。当其厚度大于200μm时,在透镜加工成圆形透镜期间可发生透镜龟裂或剥离,这可不利地影响透镜的光学性能。
<电致变色调光眼镜>
图4是示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调光眼镜的一个实例的透视图。参考图4,电致变色调光眼镜50包含电致变色调光透镜51、眼镜架52、开关53和电源54。电致变色调光透镜51是各自通过将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加工成期望形状而制备的透镜。
将两电致变色调光透镜51并入眼镜架52。为眼镜架52提供开关53和电源54。用电线(未示例)通过开关53将电源54电连接至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6。
通过利用开关53,可从例如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6之间施加正电压的状态、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4之间施加负电压的状态、和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4之间不施加电压的状态选择一种状态。
作为开关53,例如,可使用任意开关,如滑动开关和按动开关,。然而,所用开关是能够至少在上述三种状态之间切换的开关。
作为电源54,可使用任意DC电源,如纽扣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电源54可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6之间施加大约负或正(±)若干电压的电压。
例如,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6之间施加正电压时,两电致变色调光透镜51以预定颜色着色。此外,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6之间施加负电压时,两电致变色调光透镜51消色并且变透明。
然而,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用于电致变色层的材料的性能,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6之间施加负电压时电致变色调光透镜着色,而在施加正电压时电致变色调光透镜消色并且变透明。注意,在其着色后,在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6之间不施加电压的情况下着色状态保持。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本发明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其中构成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具有透光性。
作为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可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化合物相同的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构成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具有透光性。
在此,“具有透光性”意为在可见光区(400nm至700nm)的透光度平均值为80%或更多。
其平均值以算术方式计算,其中该值通过对1nm间隔的可见光区(400nm至700nm)获得的透光度值取平均来确定。
透光度可利用例如分光光度计(U-33000型分光光度计,Hitachi,Ltd.的产品)来测量。
构成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的雾度值优选为2%或更小,更优选0.5%或更小。
雾度值可利用例如雾度计(NDH-5000;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的产品)来测量。
构成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的实例包括电极、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支撑体、多孔绝缘层、抗退化层和保护层。
期望具有高对比率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实现。也就是说,需要在着色时具有高着色密度并且在消色时具有高透射率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为获得高着色密度,优选增厚用于电极表面层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层厚度。然而,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当电致变色材料自身的吸光度高时,消色状态下的透光性退化。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材料,使用紫罗碱系化合物,其呈现电致变色现象——其中中性状态是可见区透明状态并且其在还原状态下着色。据报道,紫罗碱系化合物与在可见区具有低吸光度指数的氧化钛颗粒组合使用,因此可获得高光密度和良好响应速度(着色和消色速度)。具体地,其适用于包括电致变色材料的反射型显示元件。然而,这种方法的问题仍在。氧化钛已知是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其中折射率为约2.5,这与构成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例如,电极、电致变色层和电解质层)相比是显著高的数值。因此,容易发生界面处的光分散和反射,并且可导致透光性退化。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2-98628中,提供了多个氧化钛颗粒层——每层具有不同密度,并且这些层被层压从而彼此相邻,因此实现电极或电解质层界面处造成的反射光退化。然而,提出的这种方法因生产过程复杂而不实用。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发现在不利用上述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如氧化钛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一电极上提供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电致变色层,可提供对比率、重复耐久性和响应速度优越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优选形成在支撑体上,并且支撑体优选具有弯曲表面。由此,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上的图像失真减少,并且可预期高视角和设计性提高。例如,当透镜用于眼镜或车窗的调光透镜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优选形成在球形结构上。具体地,当其用于眼镜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全部元件均形成在球形表面上的实施方式在亮度和可加工性方面是优选的。
<支撑体>
作为支撑体,可使用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撑体相同的支撑体。
作为支撑体,透镜是适宜的。
透镜的材料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条件是其充当眼镜的透镜。其材料优选是具有高透明度、厚度薄并且重量轻的材料。此外,透镜材料优选是热史造成的膨胀少的材料,并且更优选是玻璃化转变温度(Tg)高和线性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作为透镜的材料,具体地,可使用除玻璃之外日本专利局的技术概括出版物公开的与高折射率玻璃透镜相关的任何材料。其实例包括环硫化物系树脂、硫代尿烷系树脂、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尿烷系树脂和其混合物。如需,其上可形成底层涂料,从而提高硬涂层性能和粘合力。
注意,在本发明中,透镜包括透镜功率(折射率)未经调节的透镜(即,简单玻璃板)。
在本发明中,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优选形成在支撑体上,并且支撑体优选具有弯曲表面。由此,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上的图像失真减少,并且可预期高视角和设计性提高。例如,当透镜用于眼镜或车窗的调光透镜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优选形成在球形结构上。具体地,当其用于眼镜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全部元件均形成在球形表面上的实施方式在亮度和可加工性方面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电解质、多孔绝缘层、抗退化层,和保护层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电解质、多孔绝缘层、抗退化层和保护层相同。
生产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方法与生产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元件的方法相同。
在此,图5是示例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一个实例的横截面图。参考图5,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包含透镜120作为支撑体、和层压在透镜120上的薄膜调光功能单元130。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的平面形状可以是例如圆形。
薄膜调光功能单元130具有如下结构:其中第一电极131、电致变色层132、多孔绝缘层133,第二电极134、抗退化层135和保护层136依此顺序层压;并且是被配置以使电致变色层132着色和消色(调光)的单元。注意,保护层136不必在第一电极131、电致变色层132、多孔绝缘层133、第二电极134和抗退化层135的每个侧面上形成,只要其在抗退化层135的顶表面(透镜120的相反面)上形成即可。
在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中,第一电极131被提供在透镜120上,并且电致变色层132与第一电极131接触而被提供。
第二电极134被提供在电致变色层132上以通过多孔绝缘层133面对第一电极131。
多孔绝缘层133被提供以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4之间绝缘,并且多孔绝缘层133包含绝缘金属氧化物颗粒。夹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4之间的多孔绝缘层133填充有电解质(未示例)。
第二电极134是多孔电极,其中沿厚度方向形成穿透该层的多个通孔。抗退化层135被提供在第二电极134的外侧。抗退化层135也是多孔层——其中沿厚度方向形成穿透该层的多个通孔,并且也填充有电解质(未示例)。
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4之间施加电压时,由于通过电致变色层132进行的电荷交换,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着色或消色。
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的生产过程包含:在透镜120上相继层压第一电极131和电致变色层132;以第二电极134通过多孔绝缘层133面对第一电极131的方式,在电致变色层132上层压第二电极134——其是多孔电极,其中形成通孔;在第二电极134上形成多孔抗退化层135,其中形成通孔;用来自通过抗退化层135和第二电极134在抗退化层135和第二电极134中形成的通孔的电解质填充夹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4的多孔绝缘层133;和在抗退化层135上形成保护层136。
具体地,抗退化层135和第二电极134中每一项中形成的通孔是在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的生产过程中用于在多孔绝缘层133或类似物中填充电解质的注入端口。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中,电解质可通过抗退化层135和第二电极134中形成的通孔填充夹在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4的多孔绝缘层133。因此,可以这种电解质填充前形成低电阻第二电极134,因此可提高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的性能。
此外,在抗退化层135被提供在第二电极134上时,可实现重复和稳定地运行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在第二电极中形成,因此抗退化层可在与第二电极接触的第二电极外侧(彼此面对的两个电极的外侧)形成。这是因为离子可通过第二电极中形成的通孔从第二电极前侧移至后侧,或反之。由此,不必在第二电极下方形成抗退化层,因此可避免在第二电极形成时溅射或类似情况对抗退化层施加的损害。
此外,在抗退化层的情况下,根据抗退化层在渗透性多孔绝缘层上形成时的情况、或抗退化层在第二电极上形成时的情况,可适当地选择可形成均匀抗退化层的方法。可选地,按需,可在第二电极的两侧上均形成抗退化层。
在图5中,电致变色层132与第一电极131接触形成,并且抗退化层135与第二电极134接触形成。电致变色层132和抗退化层135具有如下关系:当一层中进行氧化反应时,另一层中进行还原反应,并且当一层中进行还原反应时,另一层中进行氧化反应。因此,这些层的形成位置可颠倒。具体地,抗退化层135可与第一电极131接触形成,并且电致变色层132可与第二电极134接触形成。
此外,电致变色层132可与第一电极131接触形成,并且抗退化层可在第二电极134的上侧和下侧、与第二电极134接触形成。此外,抗退化层135可与第一电极131接触形成,并且电致变色层132可在第二电极134的上侧和下侧、与第二电极134接触形成。
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抗退化层和电致变色层均可被称为电活性层。具体地,在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中,薄膜调光功能单元130包含层压在透镜120上的第一电极131、层压在第一电极131上的第一电活性层、层压在第一电活性层上的多孔绝缘层133、层压在多孔绝缘层133上的多孔的第二电极134、和与第二电极134接触在第二电极134的上侧、底侧或两侧形成的多孔的第二电活性层,其中第一电活性层或第二电活性层是电致变色层132,和另一者是抗退化层135。
在电致变色调光元件110的生产中,保护层136在注入电解质后的涂覆步骤中形成。因此,所得电致变色调光元件与具有两透镜贴合结构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相比可被制得厚度薄或重量轻,并且成本也可降低。
薄膜调光功能单元130的厚度无具体限制并且可根据预期目的而适当选择,但其厚度优选为2μm至200μm。当其厚度小于2μm时,不可获得充足的调光功能。当其厚度大于200μm时,在将透镜加工成圆形透镜的过程中可发生透镜龟裂或剥离,这可不利地影响透镜的光学性能。
-应用-
本发明的电致变色元件可稳定地工作。并且光学耐久性优越。因此,其可适用于电致变色显示器、大型显示板如股票价格显示板、防眩光镜、调光元件如调光玻璃、低电压驱动元件如触摸面板式按键开关、光学开关、光学存储器、电子纸、和电子相册。
本发明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可稳定地工作,并且光学耐久性优越。因此,其可适用于防眩光镜、调光玻璃、眼镜透镜。
[实例]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不被解释为受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A1)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制备具有如下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以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配方-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上述示例性化合物1):50质量份
IRGACURE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50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通过旋涂将所得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在充当第一电极的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利用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所得涂覆膜60秒,然后在6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具有0.4μm平均厚度的交联电致变色层。
-在第二电极上形成抗退化层-
通过旋涂法将氧化钛纳米颗粒分散液(商品名:SP210,Showa Titanium Co.,Ltd.的产品,平均颗粒直径:约20nm)涂覆在充当第二电极的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以形成抗退化层,然后在120℃下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由具有1.0μm厚度的氧化钛颗粒膜制成的纳米结构半导体材料。
-电解质的装载-
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解液。
IRGACURE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质量份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氰基硼酸盐(Merk Co.的产品):50质量份
将所得电解液称重并利用微量移液管收集30mg,并滴加在具有抗退化层的ITO玻璃基底上。在其上层压具有交联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以形成电极引出部分的方式,从而生成贴合元件。
通过UV(波长:250nm)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贴合元件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以上述方式,生成电致变色元件。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着色蓝绿色,这是源自交联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的电致变色。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测试1:重复测试>
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在-3V下5秒和在+3V下5秒的着色和消色重复500次。将测试期间可见范围(400nm至800nm)内的最大吸光度确定为λmax。通过Ocean Optics制造的USB400测量吸光度变化,并基于下列标准评价。结果显示在表A1中。注意,λmax根据材料而变化。在实施例A1的情况下,λmax为680nm。
-评价标准-
A: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90%或更大。
B: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80%或更大,但小于90%。
C: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50%或更大,但小于80%。
D: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小于50%。
<测试2:耐光性测试>
在与测试1相同的重复条件下测试1,持续施加可见光(过滤器:切割UV、IR、热射线,照度:50,000Lx),并通过Ocean Optics制造的USB400测量耐光性测试之前和之后λmax下对可见光的吸光度变化,并且基于下列标准评价耐光性。结果显示在表A1中。注意,λmax根据材料而变化。在实施例A1的情况下,λmax为680nm。
-评价标准-
I:与测试1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80%或更大。
II:与测试1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50%或更大,但小于80%。
III:与测试1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小于50%。
(实施例A2至A40)
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分别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三芳基胺的示例性化合物1被下表A1所示的三芳基胺示例性化合物2至40中的每一种替代。
所制电致变色元件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均进行测试1和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A1中。
(比较例A1)
在比较例A1中,使用承载在氧化钛上的三芳基胺化合物。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氧化钛颗粒膜-
在充当第一电极层的ITO玻璃基底(40mm×40mm,平均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通过旋涂施加氧化钛纳米颗粒分散液(产品名:Showa Denko Ceramics Co.,Ltd.的SP210,平均颗粒直径:约20nm),然后在120℃下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具有约1.0μm厚度的氧化钛颗粒膜,充当抗退化层。
随后,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以提供承载在氧化钛上的电致变色化合物。
下列结构式表示的三芳基胺化合物101:50质量份
<三芳基胺化合物101>
(化49)
甲醇::950质量份
通过旋涂将所得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到氧化钛颗粒膜上,然后在12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氧化钛颗粒膜。
随后,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进行第二电极上抗退化层的形成和电解质填充,从而生产电致变色元件。
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1和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A1中。
(比较例A2)
以与比较例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三芳基胺化合物101被三芳基胺化合物102替代。
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1和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A1中。
<芳基胺化合物102>
(化50)
(比较例A3)
在比较例A3中,使用三芳基胺连接至主链的聚合物。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制备具有如下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
下列通式表示的三芳基胺聚合物103:50质量份
<三芳基胺聚合物103>
(化51)
注意,n为180至150(根据聚苯乙烯转化而定)。
甲苯:950质量份
随后,通过旋涂将所得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到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然后在12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电致变色层。
随后,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进行第二电极上抗退化层的形成和电解质填充,从而生产电致变色元件。
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1和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A1中。
[表A1]
*测试2之列中比较例A3中的“NA”意为其不能测量。
表A1的结果显示,示例性化合物1至40的全部三芳基胺化合物均呈现优越的电致变色,并且在500次重复驱动后几乎观察不到恶化,如染色。此外,在耐光性方面,示例性化合物1至40具有等于或高于标准的耐性。关于重复测试,具体地,其中三芳基胺的苯基4位处的碳被取代(非氢原子)的化合物呈现更优选的结果。
另一方面,比较例A1和比较例A2中使用的在氧化钛中承载的三芳基胺化合物可重复使用500次,但观察到染色。此外,在进行耐光性测试后,目视观察到染色。
比较例A3所用的三芳基胺聚合物导致因重复使用而造成的显著恶化。
(实施例A41)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方面研究下列电致变色组合物的配方。
具体地,通过在100至0(=X)的范围内调节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1)的质量比,研究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1)与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质量比,如表A2所示。
除上述那些之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1):X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X)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为确认组合物差异,将所得电致变色元件进行着色评价、消色评价、像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展示在表A2中。
<着色和消色>
关于着色,将-3V电压施加至各元件5秒以着色,并通过Ocean Optics制造的USB400测量在此操作过程中的透射率变化。Λmax下透射率为50%或更大的情况确定为I,λmax下透射率为50%或更小但元件着色的情况确定为II,和元件不着色的情况确定为III。
关于消色,将+3V电压施加至各着色的电致变色元件5秒。λmax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情况确定为I,透射率降低但没有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情况确定为II,和透射率无变化的情况确定为III。
<像素评价>
在数字显微镜(KH-7700,HIROX Co.,Ltd.的产品)下观察经过500次-3V着色5秒和+3V消色5秒的像素。感觉评价重复后的着色度和消色度,以进行像素评价。
<综合判断>
关于综合判断,其根据着色、消色和像素评价的结果并基于下列标准评价综合判断。
-评价标准-
I:满足着色、消色和像素评价全部。
II:满足着色、消色和像素评价中任一项。
III:着色和消色未恰当运作。
[表A2]
X(质量份) 着色 消色 像素评价 综合评价
100 II I 着色微弱 II
90 I I 优越 I
80 I I 优越 I
70 I I 优越 I
60 I I 优越 I
50 I I 优越 I
40 I I 优越 I
30 I I 消色慢 I
20 II II 着色微弱,擦除不掉 II
10 II II 着色微弱,擦除不掉 II
0 III III 无着色 III
(实施例A42)
以与实施例A4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使用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并且质量比变化如表A3所示。
以与实施例A41相同的方式将所得电致变色元件进行着色、消色、像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展示在表A3中。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8):X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2-(2-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Tokyo Chemical Industry Co.,Ltd.的产品):(100-X)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表A3]
(实施例A43)
以与实施例A4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使用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并且质量比变化如表A4所示。
以与实施例A41相同的方式将所得电致变色元件进行着色、消色、像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展示在表A4中。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12):X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丙烯酸酯单体(DPCA-60,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X)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表A4]
根据实施例A41至A43的结果,当质量比X在100至10范围内时,500次重复后未观察到材料恶化,如变黄。发现特别是在质量比X在90至30范围内时,呈现优越的着色和消色表现。
(实施例A44)
以与实施例A4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使用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并且质量比变化如表A5所示。
以与实施例A41相同的方式将所得电致变色元件进行着色、消色、像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展示在表A5中。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40):X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1质量份
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LEMMER PME400,NOF Corporation的产品):(100-X)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表A5]
(实施例A45)
以与实施例A4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使用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并且质量比变化如表A6所示。
以与实施例A41相同的方式将所得电致变色元件进行着色、消色、像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展示在表A6中。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40):X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3质量份
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LEMMER PME1000,NOF Corporation的产品):(100-X)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表A6]
X(质量份) 着色 消色 像素评价 综合评价
100 II II 着色微弱 II
90 I I 优越 I
80 I I 优越 I
70 I I 优越 I
60 I I 优越 I
50 I I 优越 I
40 I I 优越 I
30 I I 优越 I
20 II II 着色微弱,擦除不掉 II
10 II II 着色微弱,擦除不掉 II
0 III III 无着色 III
根据实施例A44至A45的结果,当质量比X在100至10的范围内时,500次重复后未观察到材料恶化,如变黄。发现特别是在质量比X在90至30的范围内时呈现优越的着色和消色表现。
(实施例A46)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为形成电致变色层,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
(配方)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1):50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50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880质量份
MEK-ST溶液(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Ltd.的产品,二氧化硅的甲基乙基酮溶液,固体含量:30质量%):20质量份
通过旋涂将所得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到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通过UV(250nm)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涂覆膜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然后在6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具有0.4μm平均厚度的交联电致变色层。
-在第二电极上形成抗退化层-
随后,通过旋涂将氧化钛颗粒分散液(产品名:Showa Denko Ceramics Co.,Ltd.的SP210,平均颗粒直径:约20nm)施加到充当第二电极层的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然后在120℃下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纳米结构的半导体材料,其由具有1.0μm平均厚度的氧化钛颗粒膜构成并且充当抗退化层。
-电解质填充-
关于电解质,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解液。
(配方)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质量份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氰基硼酸盐(Merck Co.的产品):50质量份
将所得电解液称重并利用微量移液管收集30mg。将收集的电解液滴加到具有抗退化层的ITO玻璃基底上。在其上贴合具有交联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以形成电极引出部分,从而生产贴合的元件。
通过UV(波长:250nm)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贴合元件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以上述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着色蓝绿色,这是源自交联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的电致变色。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测试3:成膜性评价》
通过旋涂(通过1H-DX,MIKASA CO.,LTD.的产品,在1,500rpm下,20秒)在第一电极上施加电致变色组合物后,观察形成的涂覆膜的表面状态,并基于下列标准评价其成膜性。结果显示在表A7中。
-评价标准-
I:形成均匀的连续膜。
II:形成连续膜,但在少数地方形成少数细孔。
III:形成连续膜,但局部形成细孔。
《测试4:CV特性评价》
通过CH660C(电源)和USB 4000(光学测量)(Ocean Optics的产品),以-3V/+3V扫描电压范围在0.1V/s扫描速率下,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循环伏安法(cyclicvoltammetry,CV)测量。基于下列标准评价CV特性。结果显示在表A7中。注意,利用通过消色状态样品的光作为参考测量透射率。
-评价标准-
I:在施加-2.0V电压时,透射率小于20%。
II:在施加-2.0V电压时,透射率为20%或更大但小于30%。
III:在施加-2.0V电压时,透射率为30%或更大。
(实施例A47)
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电致变色组合物中的MEK-ST溶液量变为30质量份(固体含量:0.9质量份),并且甲基乙基酮量变为870质量份。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7中。
(实施例A48)
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电致变色组合物中的MEK-ST溶液量变为10质量份(固体含量:0.3质量份),并且甲基乙基酮量变为890质量份。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7中。
(实施例A49)
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电致变色组合物中的MEK-ST溶液量变为40质量份(固体含量:1.2质量份),并且甲基乙基酮量变为860质量份。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7中。
(实施例A50)
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电致变色组合物中的MEK-ST溶液量变为50质量份(固体含量:1.5质量份),并且甲基乙基酮量变为850质量份。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7中。
(实施例A51)
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电致变色组合物中不掺混MEK-ST溶液,并且甲基乙基酮量变为900质量份。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7中。
[表A7]
根据表A7的结果,发现由于添加了填充剂,可以形成还更均匀的包含三芳基胺的电致变色层。尤其当MEK-ST溶液量为20质量份和30质量份(固体含量:0.6质量份和0.9质量份)时,在测试3和测试4中获得优越的结果。
(实施例A52)
制备下列ATO分散液(固体含量:4.5质量%)。
*ATO:掺锑氧化锡金属颗粒
T-1(Mitsubishi Materials Electronic Chemicals Co.,Ltd.的产品):45质量份
粘合剂树脂(HW140SF,DIC Corporation的产品):49质量份
四氟丙醇:906质量份
随后,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20质量份MEK-ST溶液被180质量份ATO分散液(固体含量:0.8质量份)替代。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8中。
(实施例A53)
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20质量份MEK-ST溶液被60质量份ATO分散液(固体含量:0.3质量份)替代。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8中。
(实施例A54)
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20质量份MEK-ST溶液被10质量份氧化铝分散液(TOYOCOLOR CO.,LTD.的产品,固体含量:75质量%)替代。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8中。
(实施例A55)
以与实施例A46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20质量份MEK-ST溶液被4质量份氧化铝分散液(TOYOCOLOR CO.,LTD.的产品,固体含量:75质量%)替代。
以实施例A46与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测试3和测试4。结果展示在表A8中。
[表A8]
根据表A8的结果,发现甚至在所用填充剂类型变为ATO和氧化铝时也获得了与MEK-ST(二氧化硅)获得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B1)
<形成第一电致变色层>
为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第一电致变色层,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
(配方)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1(示例性化合物1):50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50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随后,通过旋涂将所得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到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
通过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涂覆膜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然后在6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具有0.4μm平均厚度的交联的第一电致变色层。
<形成第二电致变色层>
随后,通过旋涂将氧化钛纳米颗粒分散液(产品名:Showa Denko Ceramics Co.,Ltd.的SP210,平均颗粒直径:约20nm)施加到充当第二电极的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然后在120℃下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纳米结构的半导体材料——其由具有约1.0μm厚度的氧化钛颗粒膜构成并且充当第二电致变色层。
随后,将包含1质量%的下列结构式A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的2,2,3,3-四氟丙醇(在下文被称为“TFP”)溶液施加到所得氧化钛颗粒膜上,然后在120℃下退火10分钟。以上述方式,形成由氧化钛颗粒膜和电致变色化合物构成的第二电致变色层。
-下列结构式A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
(化52)
<电解液填充>
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解液。
(配方)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质量份
1-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Sigma-Aldrich的产品):50质量份
将所得电解液称重并利用微量移液管收集30mg。将收集的电解液滴加到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一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上。将具有第二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贴合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以形成电极引出部分。
通过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贴合元件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以上述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着色一种颜色,这是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的电致变色;和蓝绿色,这是由于第二电致变色层中结构式A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着色。结果是,透射率(λ=650nm)下降至10%。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实施例B2)
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下列结构式B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用于第二电致变色层。
-下列结构式B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
(化53)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着色一种颜色,这是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的电致变色;和紫色,这是由于第二电致变色层中结构式B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着色。结果是,透射率(λ=550nm)下降至5%。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实施例B3)
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下列结构式C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用于第二电致变色层。
-下列结构式C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
(化54)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着色一种颜色,这是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的电致变色;和深蓝色,这是由于第二电致变色层中结构式C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着色。结果是,透射率(λ=550nm)下降至10%。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比较例B1)
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第二电致变色层的氧化钛颗粒膜未涂覆有电致变色材料。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不到电致变色运行。当驱动电压调节至-3V时,确认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的着色,但透射率(λ=650nm)仅下降至约30%。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实施例B4至B42)
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生产各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中的三芳基胺化合物1(示例性化合物1)被下表B1所示的三芳基胺化合物替代。
(比较例B2至B40)
以与比较例B1相同的方式生产各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中的三芳基胺化合物1(示例性化合物1)被下表B2所示的三芳基胺化合物替代。
(实施例B43)
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第一电致变色层的条件改变。具体地,通过旋涂施加下列结构式D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普鲁士蓝颗粒)分散在甲苯中的溶液。其后,退火在120℃下进行5分钟,从而形成由有机材料形成的第一电致变色层。
-下列结构式D表示的电致变色化合物-
(化55)
Fe(III)4[Fe(II)(CN)6]3
随后,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解液作为电解质。
(配方)
高氯酸锂:1.4质量份
聚乙二醇(重均分子量:200):6质量份
碳酸亚丙酯:8质量份
UV固化材料(3301,Henkel Japan,Ltd.的产品):10质量份
将所得电解液称重并利用微量移液管收集30mg。将收集的电解液滴加到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一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上。将具有第二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贴合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以形成电极引出部分。
通过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贴合元件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以上述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着色一种颜色,这是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的电致变色;和深蓝色,这是由于第二电致变色层着色。结果是,透射率(λ=650nm)下降至20%。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比较例B41)
以与实施例B43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电致变色材料不被施加至第二电致变色层的氧化钛膜。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不到电致变色运行。当驱动电压调节至-4V时,确认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着色,但透射率(λ=650nm)下降至仅约40%。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5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实施例B44)
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第二电致变色层的条件改变。具体地,通过RF溅射,氧化钨被沉积作为第二电致变色层,从而形成具有500nm平均厚度的膜。
随后,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解液作为电解质。
(配方)
高氯酸锂:1.4质量份
聚乙二醇(重均分子量:200):6质量份
碳酸亚丙酯:8质量份
UV固化材料(3301,Henkel Japan,Ltd.的产品):10质量份
将所得电解液称重并利用微量移液管收集30mg。将收集的电解液滴加到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一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上。将具有第二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贴合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以形成电极引出部分。
通过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贴合元件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以上述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着色一种颜色,这是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的电致变色;和深蓝色,这是由于第二电致变色层着色。结果是,透射率(λ=650nm)下降至20%。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比较例B42)
以与实施例B44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三芳基胺化合物1未被添加至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不到电致变色运行。当驱动电压调节至-4V,确认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着色,但透射率(λ=650nm)下降至仅约45%。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4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以下列方式将各所制电致变色元件进行着色密度测试(测试1)和重复测试(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B1和B2中。
<测试1:着色密度测试>
通过Ocean Optics制造的USB400在λmax下测量所制电致变色元件的着色状态的透射率,并基于下列标准评价。
-评价标准-
I:透射率为20%或更小。
II:透射率大于20%。
<测试2:重复测试>
将所制电致变色元件在-2V下5秒和在+2V下5秒的着色和消色重复1,000次。将测试期间可见范围(400nm至800nm)内的最大吸光度确定为λmax。通过Ocean Optics制造的USB400测量吸光度变化,并基于下列标准评价。注意,λmax根据材料而变化。在实施例B1的情况下,λmax为680nm。
-评价标准-
A: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90%或更大。
B: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80%或更大,但小于90%。
C: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50%或更大,但小于80%。
D: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小于50%。
[表B1]
[表B2]
根据表B1和B2的结果,发现与比较例B1至B42的电致变色元件相比,实施例B1至B44的电致变色元件具有优越特性。
(实施例B45)
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调光透镜,条件是支撑体用硫代尿烷树脂形成的球形透镜替代。
注意,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各自通过溅射沉积具有约100nm厚度的ITO膜而形成。
将一对所制电致变色调光透镜***眼镜架,从而生产电致变色调光眼镜。注意,将驱动电源、信号控制电路、开关和电线安装至眼镜架。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调光眼镜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打开着色开关,以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着色一种颜色,这是源自第一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的电致变色;和蓝绿色,这是由于第二电致变色层着色。
在打开消色开关时,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2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实施例C1)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制备具有如下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以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
(配方)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1(示例性化合物1):50质量份
IRGACURE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50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通过旋涂法将所得电致变色组合物涂覆在充当第一电极的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利用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所得涂覆膜60秒,然后在6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具有0.4μm平均厚度的交联电致变色层。
-电解质填充-
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解液。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质量份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氰基硼酸盐(Merck Co.的产品):50质量份
用微量移液管收集所得电解液30mg。将收集的电解液滴加到充当第二电极的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在其上贴合具有交联电致变色层的ITO玻璃基底以形成电极引出部分,从而生产贴合的元件。
通过UV(波长:250nm)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贴合元件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以上述方式,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着色和消色>
确认所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着色和消色。具体地,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重叠的区域着色蓝绿色,这是源自交联电致变色层的三芳基胺(示例性化合物1)的电致变色。
随后,在第一电极层的引出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引出部分之间施加+3V电压5秒。结果是,确认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重叠的区域消色和并且变透明。
<测试1:重复测试>
将所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在-3V下5秒和在+3V下5秒的着色和消色重复500次。将测试期间可见范围(400nm至800nm)内的最大吸光度确定为λmax。通过Ocean Optics制造的USB400测量吸光度变化,并基于下列标准评价。结果显示在表C1中。注意,λmax根据材料而变化。在实施例C1的情况下,λmax为680nm。
-评价标准-
A: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90%或更大。
B: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80%或更大,但小于90%。
C: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为50%或更大,但小于80%。
D:与初始状态相比,λmax下的吸光度小于50%。
<测试2:透光性测试>
通过分光光度计(U-33000型分光光度计,Hitachi,Ltd.的产品)测量消色状态的所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对可见光区(400nm至700nm)的光的透光性。关于参考,使用与该元件具有相同厚度的玻璃基底(QA10,NSG Group的产品,厚度:0.7mm(两个板))。
此外,通过雾度计(NDH-5000,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的产品),将消色状态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行雾度值(%)测量。
根据这些测量结果,基于下列标准评价透光性。结果显示在表C1中。
-评价标准-
I:对可见光范围(400nm至700nm)的透射率的平均值为80%或更大,并且雾度值为2%或更小。
II:对可见光范围(400nm至700nm)的透射率的平均值为60%或更大但小于80%,并且雾度值为大于2%但5%或更小。
III:对可见光范围(400nm至700nm)的透射率的平均值小于60%、或雾度值大于5%。
(实施例C2至C40)
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条件是将三芳基胺化合物1(示例性化合物1)用下表C1所示的三芳基胺化合物2至40(示例性化合物2至40)替代。
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将各所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行测试1和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C1中。
(比较例C1)
在比较例C1中,使用承载在氧化钛上的三芳基胺化合物。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氧化钛颗粒膜-
在充当第一电极层的ITO玻璃基底(40mm×40mm,平均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通过旋涂施加氧化钛纳米颗粒分散液(产品名:Showa Denko Ceramics Co.,Ltd.的SP210,平均颗粒直径:约20nm),然后在120℃下退火15分钟,从而形成具有约1.0μm厚度的氧化钛颗粒膜,充当抗退化层。
随后,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提供承载在氧化钛上的电致变色化合物。
下列结构式表示的三芳基胺化合物101:50质量份
<三芳基胺化合物101>
(化56)
甲醇::950质量份
通过旋涂将所得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到氧化钛颗粒膜上,然后在12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氧化钛颗粒膜。
随后,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进行抗退化层在第二电极上的形成和电解质填充,从而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行测试1和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C1中。
(比较例C2)
以与比较例C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元件,条件是三芳基胺化合物101被三芳基胺化合物102替代。
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行测试1和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C1中。
<芳基胺化合物102>
(化57)
(比较例C3)
在比较例C3中,使用三芳基胺连接至主链的聚合物。
-电致变色组合物的配方-
下列通式表示的三芳基胺聚合物103:50质量份
<三芳基胺聚合物103>
(化58)
注意,n为180至150(根据聚苯乙烯转化而定)。
甲苯:950质量份
随后,通过旋涂将所得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到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上,然后在12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电致变色层。
随后,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进行抗退化层在第二电极上的形成和电解质填充,从而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将所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行测试1和测试2。结果展示在表C1中。
[表C1]
*测试2列中比较例C3中的“NA”意为其不能测量。
表C1的结果显示,利用示例性化合物1至40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全部都呈现优越的电致变色,并且在500次重复干燥后几乎没有观察到恶化,如染色。此外,其具有优越的透光性。关于重复测试,具体地,三芳基胺的苯基4位的碳被取代(非氢原子)的化合物呈现更优选的结果。
另一方面,使用承载在氧化钛中的三芳基胺化合物的比较例C1和C2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可重复使用500次,但其透光度低。
此外,使用三芳基胺聚合物的比较例C3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导致在重复使用后显著恶化。
(实施例C41)
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方面研究下列电致变色组合物的配方。具体地,通过如表C2所示在100至0(=X)的范围内调节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1)的质量比,研究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示例性化合物1)和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质量比。
除上述那些之外,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电致变色组合物的配方-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示例性化合物1)的三芳基胺化合物1:X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X)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为确认组合物差异,将所得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行着色评价、消色评价、像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展示在表C2中。
<着色和消色>
关于着色,将-3V电压施加至各元件5秒以着色,并通过Ocean Optics制造的USB400测量在此操作过程中的透射率变化。Λmax下透射率为50%或更大的情况确定为I,λmax下透射率为50%或更小但元件着色的情况确定为II,和元件不着色的情况确定为III。
关于消色,将+3V电压施加至各着色的元件5秒。λmax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情况确定为I,透射率降低但没有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情况确定为II,和透射率无变化的情况确定为III。
<像素评价>
在数字显微镜(KH-7700,HIROX Co.,Ltd.的产品)下观察经过500次-3V着色5秒和+3V消色5秒的像素。感觉评价重复后的着色度和消色度,以进行像素评价。
<综合判断>
关于综合判断,将其根据着色、消色和像素评价的结果综合判断,并基于下列标准评价。
-评价标准-
I:满足着色、消色和像素评价全部。
II:满足着色、消色和像素评价中任一项。
III:着色和消色未恰当运作。
[表C2]
X(质量份) 着色 消色 像素评价 综合评价
100 II I 着色微弱 II
90 I I 优越 I
80 I I 优越 I
70 I I 优越 I
60 I I 优越 I
50 I I 优越 I
40 I I 优越 I
30 I II 消色慢 I
20 II II 着色微弱,擦除不掉 II
10 II II 着色微弱,擦除不掉 II
0 III III 无着色 III
(实施例C42)
以与实施例C4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条件是使用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并且质量比变化如表C3所示。
以与实施例C41相同的方式,将所得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行着色、消色、像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展示在表C3中。
-电致变色组合物的配方-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2(示例性化合物2):X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2-(2-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Tokyo Chemical Industry Co.,Ltd.的产品):(100-X)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表C3]
X(质量份) 着色 消色 像素评价 综合评价
100 II I 着色微弱 II
90 I I 优越 I
80 I I 优越 I
70 I I 优越 I
60 I I 优越 I
50 I I 优越 I
40 I I 优越 I
30 I I 优越 I
20 I II 擦除不掉 II
10 II II 着色微弱,擦除不掉 II
0 III III 无着色 III
(实施例C43)
以与实施例C4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条件是使用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并且质量比变化如表C4所示。
以与实施例C41相同的方式,将所得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行着色、消色、像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展示在表C4中。
-电致变色组合物的配方-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3(示例性化合物3):X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丙烯酸酯单体(DPCA-60,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X)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表C4]
X(质量份) 着色 消色 像素评价 综合评价
100 II I 着色微弱 II
90 I I 优越 I
80 I I 优越 I
70 I I 优越 I
60 I I 优越 I
50 I I 优越 I
40 I I 优越 I
30 I I 优越 I
20 I II 擦除不掉 II
10 II II 着色微弱,擦除不掉 II
0 III III 无着色 III
根据实施例C41至C43的结果,当质量比X在100质量份至10质量份的范围内时,在500次重复后未观察到材料恶化,如变黄。发现特别是在质量比X在90质量份至30质量份的范围内时,呈现优越的着色和消色表现。
(实施例C44)
<生产包含中间层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制备具有如下配方的电致变色组合物。
-制备电致变色组合物-
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的三芳基胺化合物1(示例性化合物1):50质量份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包含二官能丙烯酸酯的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50质量份
甲基乙基酮:900质量份
通过旋涂将所得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到ITO玻璃基底(40mm×40mm,厚度:0.7mm,ITO膜厚:约100nm)。
通过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涂覆膜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然后在60℃下退火10分钟,从而形成具有0.4μm平均厚度的交联电致变色层。
-形成绝缘多孔层-
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绝缘多孔层涂布液。
MA-ST-UP(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Ltd.的产品,固体含量:20质量%):50质量份
3质量%的聚乙烯基醇(PVA)水溶液(Tokyo Chemical Industry Co.,Ltd.的产品,聚合度:3,500):10质量份
纯水:20质量份
通过旋涂将所得绝缘多孔层涂布液施加到所制电致变色层上,并将所得膜在烘箱中120℃加热60秒以使膜干燥和固化,从而形成绝缘多孔层。
-电解质填充-
制备具有下列配方的电解液作为电解质。
IRGACURE 184(BASF Japan Ltd.的产品):5质量份
PEG400DA(Nippon Kayaku Co.,Ltd.的产品):100质量份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氰基硼酸盐(Merck Co.的产品):50质量份
将所得电解液称重并利用微量移液管收集30mg。将收集的电解液滴加到ITO玻璃基底上。在其上贴合具有电致变色层和绝缘多孔层的ITO玻璃基底——以形成电极引出部分的方式。
通过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贴合元件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以固化,从而生产包含中间层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实施例C45)
<生产包含中间层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以与实施例C44相同的方式,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变色层和绝缘多孔层,和制备电解液。
-形成中间层-
将所得电解液称重并收集30mg,并滴加在绝缘多孔层上。将气体阻隔膜(TETRON膜G2,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imited的产品)贴合到电解液上——以形成电极引出部分的方式。
通过UV辐射装置(SPOT CURE,USHIO INC.的产品),将所得贴合元件在10mW下用UV射线照射60秒以固化。固化后,将膜剥离,从而形成中间层。
-形成第二电极-
利用ITO靶通过溅射在所得中间层上形成具有60nm膜厚的第二电极。以上述方式,生产包含中间层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实施例C46)
<生产在曲线化透镜表面上形成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利用硫代尿烷树脂透镜作为支撑体,以下列方式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形成第一电极-
首先,利用ITO靶通过溅射在硫代尿烷树脂透镜的凸面上形成具有60nm膜厚的第一电极。
-形成电致变色层、中间层和第二电极-
接着,以与实施例C45相同的方式在第一电极上相继形成电致变色层和中间层。
随后,利用ITO靶通过溅射在中间层上形成具有60nm膜厚的第二电极。以上述方式,生产在充当支撑体的树脂透镜的弯曲表面上形成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比较例C4)
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条件是支撑体被一个表面配置ITO膜的PET膜替代。将所制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贴合到与实施例C46所用相同的树脂透镜的凸面上,从而生产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测试5:评价视角和失真>
在平板上形成的实施例C1、实施例C46和比较例C4均被固定至眼前的位置并且距眼镜透镜所在处的距离相似,并在通过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观看图像时基于下列标准评价图像的视角和失真。结果展示在表C5中。
与不提供元件的状态相比视角显著有限或图像失真的情况被评价为“II”,而其它情况被评价为“I”。
[表C5]
视角 失真
实施例C1 II I
实施例C46 I I
比较例C4 I II
表C5的结果显示,实施例C1的视角狭窄,并且图像周边区域因膜皱褶而失真。实施例C46在视角和图像失真方面均具有优越的结果。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例如如下:
<1>电致变色元件,包含: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
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2>根据<1>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获得的交联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3>根据<2>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或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包含两种或更多种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4>根据<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中<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由下列通式1表示:
<通式1>
(化59)
An-Bm
其中在n为2时m为0,并且在n为1时m为0或1;A和B中至少一种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其中A具有下列通式2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至R15的位置键合至B,B具有下列通式3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6至R21的位置键合至A:
<通式2>
(化60)
<通式3>
(化61)
其中通式2和3中的R1至R21是可相同或不同的单价有机基团,并且其中所述单价有机基团中的至少一种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进一步包含填充剂。
<8>根据<7>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填充剂是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锡、掺锑氧化锡、氧化铝、氧化锆、和氧化铟的至少一种。
<9>根据<7>或<8>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填充剂基于其固体浓度的量相对于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总量为0.3质量份至1.5质量份。
<10>根据<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的交联通过加热单元或光能照射单元进行。
<11>电致变色元件的生产方法,包括:
将电致变色组合物施加到第一电极上,
其中电致变色元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并且
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填充剂。
<12>根据<11>所述的生产方法,进一步包括施加热能或光能至被施加的电致变色组合物,以使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例如如下:
<1>电致变色元件,包括:
第一支撑体;
第一电极;
第一电致变色层,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一电致变色层依此顺序被提供在第一支撑体上;
第二支撑体,被面对第一支撑体提供;
第二电极;
第二电致变色层,其中第二电极和第二电致变色层依此顺序被提供在第二支撑体上;和
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第一电致变色层包含因氧化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并且所述材料是选自下列的至少一种:
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
普鲁士蓝复合物,和
氧化镍,和
其中第二电致变色层包含因还原反应而着色的材料。
<2>根据<1>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第一电致变色层包含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
<3>根据<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第一电致变色层包含通过包含具有三芳基胺结构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第一电致变色组合物与不同于具有三芳基胺结构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交联而获得交联产物。
<4>根据<3>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或不同于具有三芳基胺结构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包含两种或更多种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5>根据<3>或<4>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不同于具有三芳基胺结构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由下列通式1表示:
<通式1>
(化62)
An-Bm
其中在n为2时m为0,并且在n为1时m为0或1;A和B中至少一种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其中A具有下列通式2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至R15的位置键合至B,B具有下列通式3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6至R21的位置键合至A:
<通式2>
(化63)
<通式3>
(化64)
其中通式2和3中的R1至R21是可相同或不同的单价有机基团,并且其中所述单价有机基团中的至少一种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因还原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包含选自紫罗碱系化合物、二吡啶系化合物和氧化钨的至少一种。
<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第二电致变色层进一步包含导电或半导电颗粒以承载该材料。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均是具有弯曲表面的透镜。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例如如下:
<1>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包含: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
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其中构成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具有透光性。
<2>根据<1>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获得的交联产物,其中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3>根据<2>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或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包含两种或更多种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4>根据<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由下列通式1表示:
<通式1>
(化65)
An-Bm
其中在n为2时m为0,并且在n为1时m为0或1;A和B中至少一种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其中A具有下列通式2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至R15的位置键合至B,B具有下列通式3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6至R21的位置键合至A:
<通式2>
(化66)
<通式3>
(化67)
其中通式2和3中的R1至R21是可相同或不同的单价有机基团,并且其中所述单价有机基团中的至少一种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电解质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并且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包含交联产物,该交联产物是固化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一步包括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中间层,
其中中间层由绝缘多孔层和电解质构成。
<9>根据<7>或<8>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电解质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与电致变色组合物中包含的不同于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相同。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进一步包含支撑体,
其中支撑体具有弯曲表面,并且构成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在支撑体的弯曲表面上形成。
<11>根据<10>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支撑体是透镜。
[参考标记列表]
1:显示电极
2:反电极
3:电解质
4:电致变色化合物
10:电致变色元件
11:第一支撑体
12:第一电极
13:第一电致变色层
15:电解质层
16:第二电致变色层
17:第二电极
18:第二支撑体
110: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120:支撑体(透镜)
131:第一电极
132:电致变色层
134:第二电极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电致变色元件,其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
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获得的交联产物,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或所述不同于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包含两种或更多种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不同于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由下列通式1表示:
<通式1>
(化1)
An-Bm
其中在n为2时m为0,并且在n为1时m为0或1;A和B中至少一种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其中A具有下列通式2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至R15的位置键合至B,B具有下列通式3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6至R21的位置键合至A:
<通式2>
(化2)
<通式3>
(化3)
其中通式2和3中的R1至R21是可相同或不同的单价有机基团,并且其中所述单价有机基团中的至少一种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进一步包含填充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填充剂是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锡、掺锑氧化锡、氧化铝、氧化锆、和氧化铟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填充剂基于其固体浓度的量相对于所述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总量为0.3质量份至1.5质量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的交联通过加热单元或光能照射单元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进一步包括第一支撑体、第一电致变色层、面对所述第一支撑体提供的第二支撑体、和第二电致变色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依此顺序被提供在所述第一支撑体上,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依此顺序被提供在所述第二支撑体上,并且所述电解质被提供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包含因氧化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并且所述材料是选自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普鲁士蓝复合物和氧化镍的至少一种,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包含因还原反应而着色的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因还原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包含选自紫罗碱系化合物、二吡啶系化合物和氧化钨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包含导电或半导电颗粒以承载所述材料。
13.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
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其中构成所述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具有透光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进一步包括支撑体,其中所述支撑体具有弯曲表面,并且构成所述电致变色元件的部件在所述支撑体的所述弯曲表面上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所述支撑体是透镜。

Claims (16)

1.电致变色元件,其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
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交联获得的交联产物,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和不同于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或所述不同于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包含两种或更多种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不同于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另一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中包含的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是丙烯酰氧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由下列通式1表示:
<通式1>
(化1)
An-Bm
其中在n为2时m为0,并且在n为1时m为0或1;A和B中至少一种包含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其中A具有下列通式2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至R15的位置键合至B,B具有下列通式3表示的结构,并且在选自R16至R21的位置键合至A:
<通式2>
(化2)
<通式3>
(化3)
其中通式2和3中的R1至R21是可相同或不同的单价有机基团,并且其中所述单价有机基团中的至少一种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进一步包含填充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填充剂是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锡、掺锑氧化锡、氧化铝、氧化锆、和氧化铟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填充剂基于其固体浓度的量相对于所述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总量为0.3质量份至1.5质量份。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的交联通过加热单元或光能照射单元进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进一步包括第一支撑体、第一电致变色层、面对所述第一支撑体提供的第二支撑体、和第二电致变色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依此顺序被提供在所述第一支撑体上,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依此顺序被提供在所述第二支撑体上,并且所述电解质被提供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包含因氧化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并且所述材料是选自通过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聚合而获得的聚合物产物、普鲁士蓝复合物和氧化镍的至少一种,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包含因还原反应而着色的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因还原反应而着色的材料包含选自紫罗碱系化合物、二吡啶系化合物和氧化钨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致变色元件,其中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包含导电或半导电颗粒以承载所述材料。
14.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
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的电解质,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通过电致变色组合物聚合获得的聚合物产物,其中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包含含有三芳基胺的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
其中构成所述电致变色调光元件的部件具有透光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进一步包括支撑体,其中所述支撑体具有弯曲表面,并且构成所述电致变色元件的部件在所述支撑体的所述弯曲表面上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致变色调光元件,其中所述支撑体是透镜。
CN201580042388.4A 2014-08-08 2015-07-23 电致变色元件和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Active CN106662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2598 2014-08-08
JP2014-162598 2014-08-08
JP2014171858A JP6623507B2 (ja) 2014-08-26 2014-08-26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JP2014-171846 2014-08-26
JP2014171846A JP6572523B2 (ja) 2014-08-26 2014-08-26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調光素子
JP2014-171858 2014-08-26
JP2015134017A JP6987485B2 (ja) 2014-08-08 2015-07-03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34017 2015-07-03
PCT/JP2015/003687 WO2016021129A1 (en) 2014-08-08 2015-07-23 Electrochromic element and electrochromic dimming el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2789A true CN106662789A (zh) 2017-05-10
CN106662789B CN106662789B (zh) 2020-05-12

Family

ID=58669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2388.4A Active CN106662789B (zh) 2014-08-08 2015-07-23 电致变色元件和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177963B1 (zh)
CN (1) CN10666278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2069A (zh) * 2015-11-30 2018-07-17 株式会社理光 电致变色元件
CN109240015A (zh) * 2018-11-08 2019-01-18 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玻璃的制作方法
CN111164495A (zh) * 2017-10-24 2020-05-15 依视路国际公司 包括可激活光学滤光片的眼镜镜片以及包括这种眼镜镜片的光学设备
CN112505114A (zh) * 2020-11-28 2021-03-16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全聚合物自支撑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柔性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CN114989379A (zh) * 2022-07-14 2022-09-02 绍兴迪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聚度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极化变色光学膜上的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6771A (zh) * 2020-12-25 2021-04-16 广州熵能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及其制备的电致变色器件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154B1 (en) * 1997-12-19 2001-03-20 Nippon Mitsubishi Oil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element
US6208452B1 (en) * 1998-10-22 2001-03-27 Nippon Mitsubishi Oil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692304A (zh) * 2002-12-20 2005-11-02 C·R·F·阿西安尼顾问公司 具有电致变色和光致变色性能的渗透金属结构
CN1938395A (zh) * 2004-03-31 2007-03-28 伊斯曼柯达公司 新的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
JP2011180454A (ja) * 2010-03-02 2011-09-15 Taiyo Holdings Co Ltd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CN102936494A (zh) * 2012-12-06 2013-02-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多功能的自供能电致变色材料的设计与集成的电致变色器件
CN102965096A (zh) * 2012-11-21 2013-03-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紫精化合物电致变色材料及其电致变色器件
CN103582844A (zh) * 2011-03-04 2014-02-12 纺织和塑料研究协会图林根研究院 稳定的电致变色模块
CN103834009A (zh) * 2012-11-27 2014-06-04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透明电致变色聚酰亚胺与其形成方法与电致变色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209366T1 (de) * 1996-03-15 2001-12-15 Ecole Polytech Elektrochrome oder photoelektrochrome vorrichtung
WO2008075565A1 (ja) * 2006-12-21 2008-06-2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表示素子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154B1 (en) * 1997-12-19 2001-03-20 Nippon Mitsubishi Oil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element
US6208452B1 (en) * 1998-10-22 2001-03-27 Nippon Mitsubishi Oil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692304A (zh) * 2002-12-20 2005-11-02 C·R·F·阿西安尼顾问公司 具有电致变色和光致变色性能的渗透金属结构
CN1938395A (zh) * 2004-03-31 2007-03-28 伊斯曼柯达公司 新的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
JP2011180454A (ja) * 2010-03-02 2011-09-15 Taiyo Holdings Co Ltd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
CN103582844A (zh) * 2011-03-04 2014-02-12 纺织和塑料研究协会图林根研究院 稳定的电致变色模块
CN102965096A (zh) * 2012-11-21 2013-03-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紫精化合物电致变色材料及其电致变色器件
CN103834009A (zh) * 2012-11-27 2014-06-04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透明电致变色聚酰亚胺与其形成方法与电致变色组件
CN102936494A (zh) * 2012-12-06 2013-02-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多功能的自供能电致变色材料的设计与集成的电致变色器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ASUHIKO SHIROTA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93》", 31 December 1994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2069A (zh) * 2015-11-30 2018-07-17 株式会社理光 电致变色元件
CN108292069B (zh) * 2015-11-30 2021-02-09 株式会社理光 电致变色元件
CN111164495A (zh) * 2017-10-24 2020-05-15 依视路国际公司 包括可激活光学滤光片的眼镜镜片以及包括这种眼镜镜片的光学设备
CN111164495B (zh) * 2017-10-24 2021-11-16 依视路国际公司 包括可激活光学滤光片的眼镜镜片以及包括这种眼镜镜片的光学设备
CN109240015A (zh) * 2018-11-08 2019-01-18 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玻璃的制作方法
CN112505114A (zh) * 2020-11-28 2021-03-16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全聚合物自支撑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柔性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CN114989379A (zh) * 2022-07-14 2022-09-02 绍兴迪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聚度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极化变色光学膜上的应用
CN114989379B (zh) * 2022-07-14 2023-07-14 绍兴迪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聚度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极化变色光学膜上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7963A4 (en) 2017-06-14
CN106662789B (zh) 2020-05-12
EP3177963A1 (en) 2017-06-14
EP3177963B1 (en) 2020-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ulloch et al. An electrochromic painter’s palette: Color mixing via solution co-processing
CN106662789A (zh) 电致变色元件和电致变色调光元件
Gu et al. Emerging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for future displays
US11209713B2 (en) Electrochromic element and electrochromic dimming element
JP6323154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調光レンズ
Sonmez et al. Polymeric electrochromics for data storage
Somani et al.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present and future
Mortimer et al.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CN105074543B (zh) 电子可切换的保密装置
CN104487890B (zh) 电致变色装置和用于制造电致变色装置的方法
US7586663B1 (en) Gel polymer electrolytes
CN108292069A (zh) 电致变色元件
Lo et al. Fine-tuning the color hue of π-conjugated black-to-clear electrochromic random copolymers
Mortimer et al. Novel color-reinforc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 based on surface-confined ruthenium purple and solution-phase methyl viologen
Oh et al. User-customized, multicolor, transparent electrochemical displays based on oxidatively tuned electrochromic ion gels
CN103998529B (zh) 着色组合物和图像显示结构
Bulloch et al. Mapping the broad CMY subtractive primary color gamut using a dual-active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07111196A (zh) 电致变色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886117A (zh) 电致变色装置和电致变色调光装置
CN107849174A (zh) 用于电光介质的聚合物制剂
CN108164508A (zh) 紫精化合物以及包含该紫精化合物的电解质、透光率可变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90001486A (ko) 장식 부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7540708A (zh) 电致变色材料以及包含其的透射率可变面板和显示装置
Otley et al. Color‐Tuning Neutrality for Flexible Electrochromics Via a Single‐Layer Dual Conjugated Polymer Approach
Kao et al. High contrast and low-driving voltage electrochromic device containing triphenylamine dendritic polymer and zinc hexacyanoferr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