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9302A - 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 Google Patents

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59302A
CN106659302A CN201580029207.4A CN201580029207A CN106659302A CN 106659302 A CN106659302 A CN 106659302A CN 201580029207 A CN201580029207 A CN 201580029207A CN 106659302 A CN106659302 A CN 106659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board
backrest
lateral margin
chair
b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92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59302B (zh
Inventor
高木裕郎
高木裕一郎
亚历山大·猴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mura Corp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168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48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108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2937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59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9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59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9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04Stackable chairs; Nesting chairs
    • A47C3/045Stackable chairs; Nesting chairs with tipping-up sea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2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of detachable or loose type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椅子的靠背(30)及椅子(1)在侧缘支承部(32)的比嵌合孔(33)的形成部更靠近上方侧的区域设置有:薄壁的背板延长部(51),其在后表面侧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形成有减重部且与背板部(31)的前表面连续;加强筋(52),其从背板延长部(51)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向后方侧突出。加强筋(52)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且下端侧的截面积逐渐增大地与嵌合孔(33)的形成部连接。另外,本发明的椅子的靠背(30)及椅子(1a、101、201)设置:承受就座者的负重的板状的背板部(31)、与背板部(31)的相反的一对对边一体地形成并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一对侧缘支承部(32)。在背板部(31)形成用于使背板部(31)容易变形的多个开口(34)。在背板部(31)的一端侧延伸设置朝向背板相反侧弯曲的弯曲部(35)。使在背板部(31)的弯曲部(35)附近形成的开口(34)为沿着侧缘支承部(32)的延伸方向的长孔状,并至少形成于跨弯曲部(35)的范围。

Description

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本申请基于2014年6月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4-116826号以及2014年10月1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4-210862号要求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用于办公用途等的椅子,在脚柱的上部安装有:支承就座者臀部的座、以及支承就座者背部的靠背。靠背要求柔软的接触感、对就座者背部的保持性等。以往提出有应对这种要求的椅子的靠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5)。
专利文献1所述的椅子的靠背,与大致矩形的背板部的左右两侧一体地形成有前后的厚度比背板部更厚的侧缘支承部,在该侧缘支承部的下缘设置有供靠背支柱嵌入的嵌合孔。靠背的左右缘部通过嵌合孔部分与左右的靠背支柱结合。在该椅子的靠背的情况下,在背板部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连续地设置有前后的厚度较厚的侧缘支承部。因此,当施以就座者上半身的负重时,能够使背板部柔软地变形,并利用左右的侧缘支承部保持刚性,以包入的方式保持乘员上半身。
另外,专利文献2、3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大致矩形的背板部的外周区域被刚性比背板部更高的框部包围,框部左右的侧边部分与靠背支柱连结。在该椅子的靠背的情况下,能够使背板部柔软地变形,并利用框部保持外周区域部的刚性。
另外,专利文献4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在刚性高的靠背框架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背板,在该背板上设置有网眼状的多个开口。在该靠背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靠背框架确保支承刚性,使得被靠背框架支承的背板能够利用网眼状的开口容易地伸缩变形,从而获得柔软的接触感、保持性。
但是,专利文献4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采用了具备靠背框架以及与该靠背框架为非一体部件的背板的构造,因此零部件个数多,组装作业容易变得繁琐。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5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在合成树脂制的负重支承板上一体地设置有强度高的框部以及柔软的可挠曲变形的背板部,从而解决了零部件个数增多的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专利文献2、5所述的靠背,在合成树脂制的大致矩形的负重支承板的左右的侧缘部和上边部及下边部上,形成有利用筋等对内部进行加强的厚壁的框部。另外,在框部的内侧区域形成有薄壁的背板部,在背板部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状的多个开口。在该靠背的情况下,利用厚壁的框部来确保支承刚性,并利用具有多个开口的薄壁的背板部获得柔软的接触感、保持性。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911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2952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14-09098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389508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52763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3所述的靠背,在就座者以常规姿势就座并直身向后方倚靠时,均不会给就座者造成不适感,且能够以包入的方式保持就座者上半身。
但是,在专利文献1~3所述的靠背的情况下,在就座者使上半身向侧方弯曲或扭身倚靠于靠背时,则有可能就座者上半身与刚性高的侧缘支承部或框部接触而给就座者造成压迫感等不适感。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椅子的靠背及椅子,其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于靠背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时,能够以包入的方式保持就座者上半身,并且在就座者上半身偏向左右倚靠时,侧缘支承部能够柔软地变形,消除给就座者造成的不适感。
另外,在专利文献2、5所述的椅子的靠背中,如果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能够向后方侧柔软地变形,则能够确保柔软的接触感以及对就座者背部的保持性。但是,专利文献2、5所述的靠背实际上在背板部的上边部和下边部连续地形成有厚壁的框部。因此,在背板部的上下的端部,尤其是在从就座者背部承受较大负重的上端部,容易因框部而妨碍背板部的柔软的变形。因此,在专利文献2、3所述的靠背中,希望进一步提高柔软的接触感、保持性。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椅子的靠背及椅子,其不会导致零部件个数增多,并能够获得较高的支承刚性以及在背板部的更加柔软的变形。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椅子的靠背具有:大致矩形的背板部、与背板部的左右两侧一体地形成且前后的最大厚度比背板部更厚的一对侧缘支承部,在侧缘支承部的下缘形成有供靠背支柱从下方嵌入的嵌合孔,在所述椅子的靠背中,在侧缘支承部的比嵌合孔的形成部更靠近上方侧的区域设置有:薄壁的背板延长部,其在后表面侧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形成有减重部且与背板部的前表面连续;加强筋,其从背板延长部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向后方侧突出,加强筋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且下端侧的截面积逐渐增大地与所述嵌合孔的形成部连接。
由此,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于靠背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时,背板部的中央区域会柔软地变形,并可利用侧缘支承部的加强筋以较高的刚性保持背板部的侧部。尤其是,与下方的嵌合孔的形成部的刚性相比,虽然加强筋的截面刚性较低,但是由于朝向截面刚性较高的嵌合孔的形成部其截面积逐渐增大,因此能够高效地使作用于加强筋的上方侧的负重支承于嵌合孔的形成部。
另一方面,在就座者上半身偏向左右倚靠时,背板延长部会柔软地变形,能够减弱就座者上半身抵接时的抵抗感。另外,虽然在背板延长部的后部局部地突出设置有加强筋,但是与嵌合孔的形成部的刚性相比,加强筋的刚性较低,因此就座者承受的抵抗力减小。
优选地,背板延长部的前表面朝向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向后方侧弯曲。
在此情况下,在就座者上半身推压背板延长部的前表面时,背板延长部容易向后方侧变形,就座者感受的抵抗感进一步减小。
另外,也可以使背板延长部从加强筋起的延伸长度朝向上端侧逐渐减小。
靠背越朝向上端侧,就越远离基于靠背支柱的支承部,对于外力就越容易发生变形。但是,在该构造的情况下,背板延长部的延伸长度朝向上端侧逐渐减小,因此背板延长部自身向侧部后方侧的变形量越朝向上端侧就越小。因此,能够使侧缘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的挠曲容易程度均衡,避免仅侧缘支承部的一部分大幅挠曲变形的问题。
进一步地,也可以使背板部与侧缘支承部的上缘部朝向后方侧弯曲或折弯。
在此情况下,可利用弯曲或折弯的部分来提高靠背的上端部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使侧缘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的挠曲容易程度均衡。
另外,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椅子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及靠背支柱。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三方式的椅子的靠背具备:承受就座者的负重的板状的背板部、与背板部的相反的一对对边一体地形成并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一对侧缘支承部,在背板部形成有用于使背板部容易变形的多个开口,在所述椅子的靠背中,在背板部中的沿着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侧,延伸设置有弯曲部,该弯曲部朝向与从就座者承受负重的背板侧相反的背板相反侧弯曲,在背板部的弯曲部附近形成的开口为大致沿着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长孔状的开口,长孔状的开口至少形成于跨弯曲部的范围。
由此,能够利用一对侧缘支承部来确保较高的支承刚性,一对侧缘支承部之间的背板部能够利用多个开口在与就座者接触的接触部获得柔软的变形。尤其是,由于在背板部中的沿着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侧设置有弯曲部,并且至少在跨弯曲部的范围设置有大致沿着侧缘支承部延伸方向的长孔状的开口,因此在弯曲部附近不会受到大的束缚力而是在背板方向上柔软地变形。因此,背板部的整个区域容易追随背板部的远离弯曲部的区域上的变形,而柔软地变形。
优选地,背板部与侧缘支承部的背板侧的面由连续的面形成,背板部的背板相反侧的面相对于侧缘支承部的背板相反侧的面在背板侧形成有台阶。
在此情况下,背板部与侧缘支承部的背板侧的面由连续的面形成,因此不会给就座者造成不适感,能够使背板部高效地变形。另外,就座者的负重作为压缩方向的负重从背板部输入侧缘支承部的背板侧的端部。因此,与背板部的背板相反侧的面偏向侧缘支承部的背板相反侧的面方向连设的情况不同,拉伸负重不易集中在背板部与侧缘支承部的连接部分,背板部易于在更大的范围柔软地变形。
优选地,侧缘支承部的背板方向的壁厚形成为比背板部的背板方向的壁厚更厚。
在此情况下,能够利用侧缘支承部以更高的刚性支承从背板部输入侧缘支承部的负重。
在背板部中的沿着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端缘支承部。另外,也可以是,端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与一对侧缘支承部一体地连结,弯曲部形成于背板部中的沿着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
在此情况下,在弯曲部侧的挠曲变形量以增大的方式设定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一对侧缘支承部和端缘支承部将背板部的其余三边的刚性维持得足够高。
也可以是,弯曲部以延伸方向的端部达到超过90°的变化角的方式弯曲,长孔状的开口以跨弯曲部中的沿着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最端部位置的方式形成。
在此情况下,由于长孔状的开口以跨弯曲部的最端部位置的方式形成,因此背板部的挠曲变形即使在最端部位置附近的部分也难以受到限制。因此,能够获得背板部的更加柔软的变形,并且在负重直接从就座者输入弯曲部的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弯曲部柔软地变形。
也可以是,在侧缘支承部的至少弯曲部所在侧的端缘,形成为筒状构造,该筒状构造由面向背板侧的板状的表面侧支承壁与面向背板相反侧的板状的背面侧支承壁在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上呈环状连接而成,表面侧支承壁形成为与背板部大致相同的厚度。
在此情况下,利用具有表面侧支承壁与背面侧支承壁的筒状构造,来支承背板部的至少弯曲部所在侧的端缘。因此,能够不使重量增加地获得侧缘支承部上的较高的支承刚性。另外,由于表面侧支承壁形成为与背板部大致相同的厚度,因此不易在背板部中的与表面侧支承壁邻接的邻接部上限制挠曲变形。进一步地,由于在表面侧支承壁与背面侧支承壁之间设置中空部,也能够在移动椅子时等将背面侧支承壁作为把手进行把持。
也可以是,表面侧支承壁与背面侧支承壁的一个连接部形成为弯曲形状,连接部以与弯曲部的侧缘连续的方式连接。
在此情况下,利用表面侧支承壁与背面侧支承壁的一端侧的连接部,来支承弯曲部的侧缘部。因此,在弯曲部承受来自就座者的负重时,能够使弯曲部的变形动作稳定。
本发明第四方式的椅子,上述第三方式的任一靠背被具有脚部的支承构造体所支承。
另外,也可以是,靠背以弯曲部在上端侧向后方弯曲的方式被支承构造体所支承。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靠背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时,能够利用背板部的柔软的变形和加强筋的刚性以包入的方式保持就座者上半身。而且,在就座者上半身偏向左右倚靠时,由于侧缘支承部利用薄壁的背板延长部柔软地变形,从而能够消除给就座者造成的压迫感等不适感。
根据本发明,在背板部中的沿着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侧设置弯曲部,并且至少在跨弯曲部的范围设置有大致沿着侧缘支承部延伸方向的长孔状的开口。因此,是不会导致零部件个数增多的构造,并能够获得基于侧缘支承部的较高的支承刚性以及在弯曲部附近的柔软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与图2的III-III截面对应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局部截面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以图2的V-V部分为截面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后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与图6的VII-VII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与图6的VIII-VIII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靠背的与图6的IX-IX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将座掀起的状态的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后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后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变形例的背板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椅子1上以常规姿势就座的人的前方称为“前”、其相反侧称为“后”。另外,对于“上”、“下”和“左”、“右”,将在椅子1上以常规姿势就座的人的上方称为“上”、其相反侧称为“下”,将在椅子上以常规姿势就座的人的左侧方称为“左”、其相反侧称为“右”。另外,图中箭头FR指示前方、箭头UP指示上方、箭头LH指示左侧方。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从正面观察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图,图2是从左侧方观察该椅子1的图。另外,图3是以椅子1的一部分做成截面并从上方侧观察的图。
如这些图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具备:载置于地面上的脚部10、支承就座者臀部的座20、配置于座20的后方侧来支承就座者背部的靠背30。
脚部10一体地具备:由左右一对构成的脚框架11、11、以及将这些左右的脚框架11、11之间彼此连结前框架12。脚框架11、11和前框架12由金属制的管材形成。
左右的各脚框架11具有:从下端向后方侧倾斜并立起的前支柱部13、从下端向前方侧倾斜并立起的后支柱部14、将前支柱部13的上端部和后支柱部14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连结的连结支柱部15。在前支柱部13和后支柱部14的各下端安装有用于可滚动地载置于地面上的脚轮16。连结支柱部15从前端侧的与前支柱部13连接的连接位置起朝向后端侧的与后支柱部14连结的连结位置,向斜上方缓和地倾斜。
另外,在后支柱部14中的比与连结支柱部15连结的连结位置更靠近上方侧的区域,形成有安装靠背30的安装基座18。
另外,前框架12沿左右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其两端部与左右的脚框架11、11的各前支柱部13的上端部连结。对左右的脚框架11、11在作用有就座者的负重的状态下前部侧向左右方向的开度进行限制。另外,前框架12通过与座20的前缘部的下表面抵接来承受座20的负重。此外,由于左右的后支柱部14、14(安装基座18、18)与靠背30连结,因此,左右的脚框架11、11的后部侧向左右方向的开度受到靠背30限制。
在左右的后支柱部14中的与连结支柱部15连结的连结位置和安装基座18之间,延伸设置有向前部下方侧延伸并与座20的后缘部连结的支承臂部29。因此,座20介由前框架12与支承臂部29支承于脚部10。另外,在左右的安装基座18、18上延伸设置有:向上方突出并与靠背30的左右的下缘连结的靠背支柱40(参照图4、图5)、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扶手41。
靠背30整体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靠背30具备:承受就座者背部的负重的大致矩形板状的背板部31、与背板部31左右的侧端部一体地形成的一对侧缘支承部32。侧缘支承部32在上下方向的各高度位置上的前后的最大厚度,设定为比背板部31的前后的厚度更厚。
背板部31整体形成为大致一定的壁厚,在除了左右侧部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以外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形成有用于使背板部31容易变形的多个开口34。开口34大部分都是沿着大致上下方向的长孔状。因此,当从就座者背部向背板部31的前表面侧输入负重时,则背板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会朝向后方柔软地挠曲变形。
另外,背板部31形成为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向后方侧缓和地凹陷成凹状的弯曲形状,并且在背板部31的上端侧延伸设置有朝向后方侧(背板相反侧)弯曲至接近大致水平姿势的弯曲部35。
图4、图5是将靠背30的一部分做成截面来表示的图。
在靠背30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的下缘形成有供靠背支柱40嵌入的嵌合孔33。在脚框架11的后支柱部14上端的安装基座18上,一体地形成有从靠背支柱40的突出位置朝向靠背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紧固片19。在紧固片19上形成有用于将靠背30螺丝紧固于安装基座18的螺丝孔19a。
另一方面,在靠背30的侧缘部的下表面,在嵌合孔33的靠背宽度方向内侧邻接地形成长孔状的保持孔36,在该保持孔36的底部侧一体地形成有供紧固片19的上表面抵靠的凸台部37。紧固片19在被***保持孔36内的状态下与凸台部37抵靠,利用螺丝38紧固于该凸台部37。通过将靠背30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的嵌合孔33与左右的对应的靠背支柱40嵌合,并且将安装基座18的紧固片19***保持孔36中来将紧固片19螺纹固定于凸台部37,从而将靠背30一体地连结于脚部10。在朝向后方侧的较大的变形负重作用于靠背30的下端侧的侧缘部时,***保持孔36中的紧固片19以抑制靠背30的侧缘部的以靠背支柱40为中心的变形的方式发挥作用。另外,在朝向后方侧的变形负重作用于靠背30的上端部附近时,紧固片19也以限制靠背30的下端部以靠背30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为支点向前方变位的方式发挥作用。
另外,靠背30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以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为界分为:靠背宽度方向的宽度窄的上部区域、靠背宽度方向的宽度比该上部区域更宽的上部区域。供靠背支柱40嵌入的嵌合孔33形成于下部区域。由于靠背支柱40的直径与背板部31的厚度相比足够大,因此,侧缘支承部32的形成有嵌合孔33的下部区域,以呈大致圆筒状鼓出的方式与背板部31的侧部连设。以下将侧缘支承部32的下部区域称为支柱连结部50。在支柱连结部50的上端侧的外侧缘、与侧缘支承部32的上部区域的下端侧的外侧缘之间,如图4所示,设置有在正面视角下从下端朝向上方顺滑地向靠背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连设部44。
图6是从后面侧观察靠背30的左侧缘的图,图7~图9是表示靠背30的左侧缘的截面的图。此外,虽然以下参照图6~图9对靠背30的侧缘部的构造进行说明,但是靠背30的右侧缘的构造也与左侧缘相同。
在侧缘支承部32的比支柱连结部50更靠近上方侧的区域设置有:背板延长部51,其在后表面侧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形成减重部并以与背板部31大致相同的厚度从背板部31的侧端部向侧方延伸;加强筋52,其从背板延长部51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向后方侧突出。
背板延长部51与加强筋52沿着靠背30的大致上下方向连续地形成。如图7~图9所示,背板延长部51的前表面与背板部31的前表面顺滑地连续,并且朝向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向后方侧弯曲。另外,加强筋52的截面积朝向下方逐渐增大,与嵌合孔33的形成部即支柱连结部50的上端部顺滑地连续。
进一步地,在沿着靠背30的宽度方向的截面视角下,背板延长部51的后表面与加强筋52以开口于靠背宽度方向的后侧方的方式顺滑地弯曲形成。
另外,如图7~图9所示,背板延长部51从加强筋52起的延伸长度朝向靠背30的上端侧逐渐减小。背板延长部51与加强筋52在靠背30的上端部朝向背板部31侧弯曲,与背板部31的上端的弯曲部35连接。
如以上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靠背30,其在背板部31的左右两侧设置侧缘支承部32,该侧缘支承部32的下端介由嵌合孔33支承于左右的靠背支柱40。侧缘支承部32以加强筋52沿上下方向与被刚性地支承于靠背支柱40的支柱连结部50的上部连续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以较高的刚性支承作用于背板部31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靠背负重。
具体而言,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于靠背30的大致中央位置时,背板部31的中央区域会向后方侧柔软地变形,同时可利用侧缘支承部32的支柱连结部50和在其上方连续的加强筋52以较高的刚性保持背板部31的侧部。此时,虽然与下方的支柱连结部50相比,侧缘支承部32的加强筋52的截面刚性较低,但是由于采用了朝向截面刚性较高的支柱连结部50其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构造,因此能够高效地使从背板部31作用于加强筋52的上方侧的负重支承于支柱连结部50。
因此,在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背板部31的柔软的变形和加强筋52的刚性以包入的方式切实地保持就座者上半身。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靠背30,其在侧缘支承部32的支柱连结部50的上方侧设置薄壁的背板延长部51,并在从背板延长部51的靠背宽度方向的端部远离的位置上突出设置有加强筋52。因此,在就座者上半身与侧缘支承部32的靠背宽度方向的端缘接触时,该部分能够柔软地变形,减弱抵抗力。
具体而言,在就座者上半身的偏向靠背30的左右倚靠时,加强筋52的整体会向后方侧缓和地弯曲,且薄壁的背板延长部51会向后方侧柔软地变形,由此减弱就座者上半身抵接时的抵抗力。在这里,虽然加强筋52设定为在就座者以常规姿势就座时能够在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以充分的刚性支承靠背负重,但是与侧缘支承部32下方的支柱连结部50相比截面积较小,而相应地刚性变小。因此,即使就座者上半身与背板延长部51上的加强筋52的前表面位置抵接,就座者承受的推压感也会变小。
因此,在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况下,能够消除给就座者造成的压迫感等不适感。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靠背30中,背板延长部51的前表面朝向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向后方侧弯曲。因此,在就座者上半身推压背板延长部51的前表面时,背板延长部51容易向后方侧变形,就座者承受的压迫感进一步减小。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靠背30中,背板延长部51从加强筋52起的延伸长度朝向上端侧逐渐减小。因此,在就座者的靠背负重集中于靠背30的上角部附近时,也能够抑制靠背30的上角部向后方侧极端地大幅变形的问题。即,靠背30越朝向上端侧,与支柱连结部50的间隔距离就越长,承受外力时的变形量就越大。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使背板延长部51从加强筋52起的延伸长度朝向上端侧逐渐减小,从而使得侧缘支承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挠曲容易程度均衡。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况下,能够避免仅侧缘支承部32的一部分大幅挠曲变形的问题。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背板部31的上端部设置朝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部35,侧缘支承部32的上端部与该弯曲部35连续。由此,由于能够利用弯曲部35进一步提高侧缘支承部32的上端部的刚性,因此能够使侧缘支承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挠曲容易程度均衡。也可以在背板部31的上端设置折弯部来取代弯曲部35。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靠背30中,在支柱连结部50的上端侧的外侧缘与侧缘支承部32的上部区域的下端侧的外侧缘之间,设置有从下端朝向上方顺滑地向靠背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连设部44。此外,背板延长部51的后表面与加强筋52以在靠背宽度方向的后侧方开口的方式顺滑地弯曲形成。因此,在朝向后方侧的负重输入靠背30的上部时,不易在侧缘支承部32的各部发生应力集中。即,若在侧缘支承部32的任意的部位存在角部,则容易在负重输入时在该角部发生应力集中。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述这样使侧缘支承部32的各部为顺滑地弯曲的形状,因此能够避免应力集中。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朝向后方侧的负重输入靠背30的上部时,能够使侧缘支承部32的整个区域均衡地挠曲变形。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况下,在背板部31左右的侧部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支柱连结部50上端侧的连设部44附近)设置有未形成多个开口34的区域。因此,在靠背30的靠背30的上部区域以与下部区域的边界部附近(连设部44附近)为支点向后方变位时,能够防止过大的应力作用于开口34的端部而使背板部31劣化的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1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1a进行说明。
此外,在对下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1a的主视图,图11是该椅子1a的右视图。另外,图12是将座20掀起的状态下的该椅子1a的局部截面侧视图,图13是该椅子1a的后视图,图14是该椅子1a的俯视图。
座20如后面详述的那样能够以后部侧为支点向上方侧掀起转动。
另外,在座20被转动操作至大致水平姿势时,前框架12通过与该座20的前缘部的下表面抵接来承接座20的负重。
另外,在脚部10的左右的安装基座18、18上设置有:向上方突出并与靠背18的左右的端部连结的未图示的连结支柱部、向前部下方侧延伸并与座20的后缘部可转动地连结的支承臂部18a。
如图12所示,座20具有:由金属制的管材构成的座框架21、覆盖座框架21下表面的下部罩22、覆盖座框架21上方的座面部件23。座20形成为在俯视视角下呈大致矩形,在后端侧左右的两缘部延伸设置有连结臂25,该连结臂25与左右的安装基座18的各支承臂部18a可转动地连结。座20能够适当地切换为:以左右的支承臂部18a为支点向上方掀起的图12所示的掀起姿势、以及以左右的支承臂部18a为支点向前方侧大致水平地倾倒的图11所示的前倒姿势。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靠背30构成了椅子的负重支承体。另外,上述的脚部10和座20构成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支承构造体。
靠背30具备:承受就座者背部负重的大致矩形板状的背板部31、与背板部31左右的对边一体地形成并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一对侧缘支承部32、与背板部31的下边一体地形成并与侧缘支承部32同样地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端缘支承部23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侧缘支承部32在安装于脚部10的状态下,朝向后部上方侧略微倾斜并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
背板部31形成为在正面视角下呈大致矩形,准确地讲是左右的侧边形成为相互平行的直线状,并且上边形成为带有缓和的圆弧的直线状,下边形成为向下方呈凸状鼓出的大致圆弧形状。
背板部31整体形成为大致一定的壁厚,在其大致整个区域上形成有用于使该背板部31容易变形的多个开口34。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开口34大部分都是沿着大致上下方向(沿着侧缘支承部32的延伸方向)的长孔状。背板部31由于开口34大部分都是沿着大致上下方向的长孔状的开口,因此在负重输入背板部31的前表面侧(承受负重侧)时,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容易朝向后方呈凹状挠曲。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多个开口34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或略微弯曲的大致直线状排列,该开口34沿上下方向排列成的列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个。并且,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列的开口34彼此呈交错状沿上下方向错开地配置。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背板部31的开口34形成为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状,容易因来自前表面侧的输入负重而将在宽度方向上扩张,并且开口34如上述这样呈交错格子状配置,相邻的开口34之间彼此不会妨碍在宽度方向上扩张的动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获得背板部31的更加柔软的变形。
另外,背板部31形成为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向后方侧缓和地呈凹状凹陷的弯曲形状,并且在背板部31的上端侧(沿着侧缘支承部32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延伸设置有朝向后方侧(承受负重侧的相反侧)弯曲至接近大致水平姿势的弯曲部35。上述的开口34至少形成于跨弯曲部35的范围。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置于弯曲部35的开口34与形成于背板部3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区域的开口34相比,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较长且形成为到达弯曲部35的末端附近。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弯曲部35的开口34的宽度方向的邻接间距设定为,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上的邻接间距P1比两侧的端部区域上的邻接间距P2更窄。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弯曲部3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上的开口34的邻接间距P1较窄,因此开口34在弯曲部3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上的一定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能够使弯曲部3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上的变形量与两侧的端部区域上的变形量相比进一步增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靠背31的就座感和保持性。
背板部31的左右两侧的侧缘支承部32形成为:从与安装基座18的未图示的连结支柱部嵌合的下端部起朝向上方侧缓和地向前变细的大致锥状的圆柱形状。与背板部31的壁厚相比,侧缘支承部32的前后方向的壁厚(直径)在整体上设定得足够厚。另外,侧缘支承部32的上缘部朝向上端侧缓和地向后方侧弯曲,弯曲的区域与背板部31的弯曲部35的侧缘以使壁厚逐渐接近的方式连接。
另外,背板部31的下边的端缘支承部233形成为直角部位于前表面侧下端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截面形状,两侧的端部与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的下端侧面连结。端缘支承部233的前后方向的壁厚与侧缘支承部32同样地设定为比背板部31的壁厚更厚。
在这里,背板部31、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以及下边的端缘支承部233的前表面(背板侧的面)由大致无台阶的顺滑地连续的面形成。但是,背板部31的后表面(背板相反侧的面)相对于侧缘支承部32、端缘支承部233的后表面(背板相反侧的面),在前方侧(背板侧)形成有台阶。
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1a在使座20以左右的支承臂部18a为支点大致水平地倒向前方侧且座20的前部下表面被支承于前框架12的状态下使用。若在该状态下就座者落座于座20、将背部倚靠于靠背30,则靠背30的背板部31在前表面侧承受就座者的负重,背板部31的纵长的多个开口34被向左右方向推挤张开,从而使背板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向后方侧呈凹状挠曲变形。
此时,靠背30的背板部31的左右的侧边介由刚性高的侧缘支承部32支承于脚部10的左右的安装基座18、18,下边同样地介由刚性高的端缘支承部233和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的下端支承于左右的安装基座18、18。因此,从就座者背部输入靠背30的负重被以较高的刚性支承于脚部10。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1a中,在靠背30的背板部31的上端侧设置朝向后方侧弯曲的弯曲部35,至少在跨弯曲部35的范围形成有纵长的长孔状的开口34,因此在负重从就座者背部向后方侧输入背板部31的上端部侧时,能够在弯曲部35附近不受大的束缚力而使与就座者接触的接触部柔软地变形。即,虽然弯曲部35的延伸端侧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不分离地连续的形状,但是至少在与背板部31的前表面的一般面连续的弯曲部35的基端部附近存在有纵长的开口34。因此,能够将对弯曲部35的延伸端上的变形的限制抑制为最小限度,容许背板部31的前表面上部的较大的挠曲变形。
若进一步详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朝向后方侧弯曲的弯曲部35形成有长孔状的开口34,因此从就座者背部作用于背板部31的一般面的负重,与其说是欲使各开口34在宽度方向上扩张,不如说更多地是作为使弯曲部35整体的前表面侧向俯视视角下的后方弯曲的力发挥作用。另外,此时由于弯曲部35的各开口34朝向后方侧纵长地延伸,因此,不会仅弯曲部35的一部分大幅变形,跨弯曲部35的宽度方向的大范围的多个开口34的侧缘部,以与各开口34的侧缘部的长度对应的量缓和地挠曲变形。由此,在负重从就座者背部作用于背板部31的普通面时,能够减小背板部31上端侧的变形的限制,获得背板部31的一般面的更加柔软的变形。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1a的靠背30是由一体成型件构成的构造,并且能够获得基于侧缘支承部32的较高的支承刚性以及在上端部附近的柔软的变形。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1a的靠背30的情况下,前表面侧由大致无台阶的顺滑地连续的面形成,因此不会给背部倚靠于靠背30的就座者造成不适感,能够使背板部31高效地挠曲变形。
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靠背30的情况下,在后表面侧,背板部31的后表面相对于侧缘支承部32、端缘支承部233的后表面在前方侧形成有台阶。因此,就座者倚靠于后部时的负重,会作为压缩方向的负重从背板部31输入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的前表面侧的端部。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靠背30中,在就座者背部的负重作用于背板部31时,与背板部31的后表面偏向侧缘支承部32、端缘支承部233的后表面侧连设时不同。因此,拉伸负重不易集中在背板部31与侧缘支承部32的连接部分,因此能够使背板部31在更大的范围内柔软地变形。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靠背30中,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的前后方向的壁厚比背板部31的前后方向的壁厚更厚。因此,能够利用侧缘支承部32以较高的刚性对支承从背板部31输入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的负重。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靠背30,其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端缘支承部233在背板部31的下边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地设置,该端缘支承部233的两端部与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的下端连结。因此,即使在较大地设定上端的弯曲部侧的挠曲变形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左右的侧缘支承部32和下边的端缘支承部233充分地确保背板部31周缘的其余三方的刚性。
(第三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101的背面的图。此外,在对下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101除了靠背130以外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靠背130具备:承受就座者背部负重的大致矩形板状的背板部31、与背板部31左右的对边一体地形成并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一对侧缘支承部32,但是没有在背板部31的下边形成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端缘支承部(233)。
因此,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靠背130中,不仅能够使背板部31的上端侧的挠曲变形增大,也会使下端侧的挠曲变形增大。
在这里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在背板部31的下端侧设置向背部侧弯曲的弯曲部,但是也可以与背板部31的上端侧同样地在下端侧也设置弯曲部,并在跨该下端侧的弯曲部的范围内形成纵长的开口。在此情况下,背板部31的上下两侧的挠曲变形不易受到限制,能够从就座者背部承受负重而使背板部31更加柔软地变形。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图16及图1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对下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6是从右斜上方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椅子201的立体图,图17是从背面上部观察该椅子201的立体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椅子201,除了靠背230以外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靠背230整体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具备:大致矩形的背板部231、与背板部231左右的对边一体地形成并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一对侧缘支承部232、232。
背板部231整体形成为大致一定的壁厚,在其大致整个区域上形成有用于使背板部231容易变形的多个开口34。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口34也形成为沿着大致上下方向(侧缘支承部232的延伸方向)较长的长孔状。多个开口34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并列,该开口34沿上下方向排列成的列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个,并且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列的开口34彼此呈交错状沿上下方向错开地配置。
另外,背板部231形成为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向后方侧缓和地凹陷的弯曲形状,并且在背板部231的上端侧延伸设置有朝向后方侧(背板相反侧)弯曲的弯曲部235。但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弯曲部235以延伸端超过大致水平姿势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即,以弯曲部235的延伸方向的端部达到超过90°的变化角的方式弯曲。上述的多个长孔状的开口34也跨弯曲部235形成,但是该长孔状的开口34的端部延伸到弯曲部235的延伸端附近的位置,即越过弯曲部235的顶部(延伸端位置)延伸到后部下方略微折弯的位置。因此,长孔状的开口34以沿前后方向横切弯曲部235的顶部的方式延伸。
背板部231的左右两侧的侧缘支承部232从下端部起到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为角柱状,在该角柱部240的上部连设有大致椭圆状的筒状部243(筒状构造),该筒状部243通过在上下端将面向前方侧(背板侧)的板状的表面侧支承壁241、和面向后方侧的板状的背面侧支承壁242相互连结而成。将表面侧支承壁241与背面侧支承壁242连接的上端侧的连接部244形成为在侧视视角下呈圆弧状的弯曲形状。表面侧支承壁241形成为大致平板状,但是背面侧支承壁242不是平板状,而是形成为在侧面视角下向后方侧略微呈凸状弯曲的弯曲形状。在表面侧支承壁241与背面侧支承壁242之间设置有中空部245,背面侧支承壁242使得人可以将手指***到中空部245中而将其作为把手进行把持。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表面侧支承壁241形成为与背板部231大致相同的厚度。
另外,背板部231形成为前后方向的厚度比左右的侧缘支承部232更薄,其两侧部与左右的侧缘支承部232的表面以在同一面上连续的方式连接。尤其是背板部231的大致上半部的两侧部与筒状部243的表面侧支承壁241以保持大致相同的厚度地连续的方式连接。并且,在背板部231的上部延伸设置的弯曲部235的两侧部,与筒状部243的上部的弯曲的连接部244连接。弯曲部235的两侧部也相对于筒状部243的连接部244以保持大致相同的厚度地连续的方式连接。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椅子201的靠背230,其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但是由于上述特有的结构,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230,其背板部231的弯曲部235的延伸端侧以超过大致水平姿势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曲地形成,多个长孔状的开口34以跨该弯曲部235的顶部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因此,在从就座者背部输入负重时,即使在弯曲部235的顶部附近部分,背板部231的挠曲变形也难以受到限制。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230中,能够获得背板部231的更加柔软的变形,并且在负重从就座者直接输入弯曲部235的顶部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弯曲部235柔软地变形。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230中,在侧缘支承部232的上方侧的缘部,表面侧支承壁241与背面侧支承壁242在上下端呈环状连接,构成了筒状部243(筒状构造)。因此,不会导致重量增加,便能够获得侧缘支承部232的上缘部的较高的支承刚性,尤其是前后方向的较高的支承刚性。
进一步地,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230的情况下,由于表面侧支承壁241的厚度形成为与邻接的背板部231大致相同的厚度,因此背板部231在与表面侧支承壁241的邻接部上变形不易受到限制。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230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背板部231的更加柔软的变形。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230中,在侧缘支承部232设置有筒状部243,在筒状部243的背面侧支承壁242的前方侧形成有中空部245,因此具有在移动椅子201时等人可以将手指***到中空部245中将背面侧支承壁242作为把手容易地进行把持这样的优点。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230中,侧缘支承部232的上端侧的连接部244形成为弯曲形状,该连接部244以与背板部231的上部侧的弯曲部235的侧缘连续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弯曲部235的侧缘支承于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侧缘支承部232的上部侧的连接部244。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230的情况下,在弯曲部235从就座者背部承受负重时,能够使弯曲部235的变形动作稳定。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靠背构成了椅子的负重支承体,但是负重支承体并不限于靠背,也可以是座。
另外,形成于靠背的背板部的开口,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全部是由沿着大致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状的开口形成,但是例如也可以像图18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在背板部上混杂地形成长孔状的开口34以及圆形状等非长孔状的开口34a。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就座者上半身倚靠于靠背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时,能够利用背板部的柔软的变形和加强筋的刚性以包入的方式保持就座者上半身,而且在就座者上半身偏向左右倚靠时,侧缘支承部能够利用薄壁的背板延长部柔软地变形,从而消除给就座者造成的压迫感等不适感。
另外,在背板部中的沿着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侧设置弯曲部,并且至少在跨弯曲部的范围设置有大致沿着侧缘支承部延伸方向的长孔状的开口,因此是不会导致零部件个数增多的构造,并且能够获得利用侧缘支承部的较高的支承刚性以及在弯曲部附近的柔软的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1a、101、201 椅子
30、130、230 靠背
31、231 背板部
32、232 侧缘支承部
33 嵌合孔
233 端缘支承部
34 开口
35、235 弯曲部
40 靠背支柱
51 背板延长部
52 加强筋
241 表面侧支承壁
242 背面侧支承壁
244 连接部

Claims (14)

1.一种椅子的靠背,其具有:
大致矩形的背板部、
与所述背板部的左右两侧一体地形成且前后的最大厚度比所述背板部更厚的一对侧缘支承部,
在所述侧缘支承部的下缘形成有供靠背支柱从下方嵌入的嵌合孔,
在所述椅子的靠背中,
在所述侧缘支承部的比所述嵌合孔的形成部更靠近上方侧的区域设置有:薄壁的背板延长部;其在后表面侧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形成有减重部且与所述背板部的前表面连续;加强筋,其从该背板延长部的靠背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部向后方侧突出,
所述加强筋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且下端侧的截面积逐渐增大地与所述嵌合孔的形成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延长部的前表面朝向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向后方侧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延长部从所述加强筋起的延伸长度朝向上端侧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部与所述侧缘支承部的上缘部具有朝向后方侧弯曲或折弯的弯曲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板部形成有用于使该背板部容易变形的多个开口,
在所述背板部的所述弯曲部附近形成的所述开口是大致沿着所述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长孔状的开口,
该长孔状的开口至少形成于跨所述弯曲部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部与所述侧缘支承部的所述背板侧的面由连续的面形成,
所述背板部的所述背板相反侧的面相对于所述侧缘支承部的所述背板相反侧的面在所述背板侧形成有台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缘支承部的背板方向的壁厚形成为比所述背板部的背板方向的壁厚更厚。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板部中的沿着所述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的端缘支承部,该端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与一对所述侧缘支承部一体地连结,
所述弯曲部形成于所述背板部中的沿着所述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以延伸方向的端部达到超过90°的变化角的方式弯曲,
所述长孔状的开口以跨所述弯曲部中的沿着所述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的最端部位置的方式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缘支承部的至少所述弯曲部所在侧的端缘,形成为筒状构造,该筒状构造由面向所述背板侧的板状的表面侧支承壁与面向所述背板相反侧的板状的背面侧支承壁在所述侧缘支承部的延伸方向上呈环状连接而成,
所述表面侧支承壁形成为与所述背板部大致相同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侧支承壁与所述背面侧支承壁的一端侧的连接部形成为弯曲形状,该连接部以与所述弯曲部的侧缘连续的方式连接。
12.一种椅子,其具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靠背及所述靠背支柱。
13.一种椅子,权利要求5~11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靠背被具有脚部的支承构造体所支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是以所述弯曲部在上端侧向后方弯曲的方式被所述支承构造体所支承。
CN201580029207.4A 2014-06-05 2015-06-03 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Active CN106659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6826A JP6344847B2 (ja) 2014-06-05 2014-06-05 椅子の荷重支持体、及び、椅子
JP2014-116826 2014-06-05
JP2014210862A JP6429373B2 (ja) 2014-10-15 2014-10-15 椅子の背凭れ、及び、椅子
JP2014-210862 2014-10-15
PCT/JP2015/066017 WO2015186731A1 (ja) 2014-06-05 2015-06-03 椅子の背凭れ、及び、椅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9302A true CN106659302A (zh) 2017-05-10
CN106659302B CN106659302B (zh) 2020-02-21

Family

ID=54766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9207.4A Active CN106659302B (zh) 2014-06-05 2015-06-03 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68645B2 (zh)
EP (1) EP3153069A4 (zh)
CN (1) CN106659302B (zh)
WO (1) WO20151867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09315S1 (en) * 2016-01-13 2018-02-06 Paragon Furniture, Inc. Chair
USD808677S1 (en) * 2016-01-13 2018-01-30 Paragon Furniture, Inc. Chair
USD808678S1 (en) * 2016-01-13 2018-01-30 Paragon Furniture, Inc. Chair
USD818732S1 (en) * 2016-01-13 2018-05-29 Paragon Furniture, Inc. Chair shell
JP1619486S (zh) * 2018-03-01 2018-12-03
USD895996S1 (en) * 2019-03-12 2020-09-15 Dongguan Changyu Furniture Co. Ltd. Office chair
USD973382S1 (en) * 2020-01-15 2022-12-27 Chih-Cheng Su Chair
CN111772399B (zh) * 2020-07-09 2024-04-12 广东阅木居定制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椅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375101A1 (en) * 1999-05-27 2000-12-07 Steelcase Inc. Synchrotilt chair
CN1618374A (zh) * 2003-11-18 2005-05-25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的背部芯材结构
CN1822780A (zh) * 2002-09-12 2006-08-23 斯蒂尔凯斯发展公司 具有舒适表面的座位
CN101233978A (zh) * 2007-02-01 2008-08-06 普罗-科德有限公司 带可变形靠背的椅子
CN101415352A (zh) * 2005-11-04 2009-04-22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椅子靠背装置
EP2215931A1 (en) * 2007-11-02 2010-08-11 Okamura Corporation Backrest of chair and its fixing device
JP2011125615A (ja) * 2009-12-21 2011-06-30 Okamura Corp 椅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9767A (en) * 1967-08-18 1970-10-21 Hille And Company Ltd S Moulded chair shell
JP3006999B2 (ja) 1994-09-08 2000-02-07 チトセ株式会社 椅子の背もたれクッション取付構造
JP3895084B2 (ja) 1999-11-09 2007-03-22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用基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椅子
JP4491124B2 (ja) 2000-10-30 2010-06-30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におけるクッション体の取付構造
US7063384B2 (en) * 2004-01-09 2006-06-20 Huang Chang Liu Flexible chair back
JP4295267B2 (ja) 2005-11-04 2009-07-15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肘掛け取付構造
US7513567B2 (en) * 2006-05-03 2009-04-07 Tsung-Chieh Huang Foldable chair with pull rods
JP5276304B2 (ja) 2007-11-09 2013-08-28 株式会社内田洋行 椅子の背もたれ構造
EP2110051A1 (en) * 2008-04-18 2009-10-21 Pro-Cord S.P.A. Chair
CA2698242C (en) * 2008-05-26 2017-10-24 Gordon J. Peterson Conforming back for a seating unit
US20110272986A1 (en) * 2010-04-13 2011-11-10 Joseph Iacovoni Chair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therefore
JP2012040062A (ja) 2010-08-16 2012-03-01 Kokuyo Co Ltd 椅子
CA2780114C (en) * 2011-06-13 2019-09-03 Allseating Corporation Nesting chair
US9237809B2 (en) * 2012-11-02 2016-01-19 Paragon Furniture LP Chair system
JP2014090988A (ja) 2012-11-06 2014-05-19 Kokuyo Furniture Co Ltd 椅子
US9826838B2 (en) * 2014-12-04 2017-11-28 Pro-Cord S.P.A. Chair with elastically-deformable seat and/or backres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375101A1 (en) * 1999-05-27 2000-12-07 Steelcase Inc. Synchrotilt chair
CN1822780A (zh) * 2002-09-12 2006-08-23 斯蒂尔凯斯发展公司 具有舒适表面的座位
CN1618374A (zh) * 2003-11-18 2005-05-25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的背部芯材结构
CN101415352A (zh) * 2005-11-04 2009-04-22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椅子靠背装置
CN101233978A (zh) * 2007-02-01 2008-08-06 普罗-科德有限公司 带可变形靠背的椅子
EP2215931A1 (en) * 2007-11-02 2010-08-11 Okamura Corporation Backrest of chair and its fixing device
JP2011125615A (ja) * 2009-12-21 2011-06-30 Okamura Corp 椅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68645B2 (en) 2019-08-06
US20170196360A1 (en) 2017-07-13
WO2015186731A1 (ja) 2015-12-10
EP3153069A1 (en) 2017-04-12
EP3153069A4 (en) 2018-04-04
CN106659302B (zh) 2020-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9302A (zh) 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JP6572266B2 (ja) 椅子
US4557521A (en) Chair having a resiliently interconnected seat and back
JP5030808B2 (ja) 変形可能な背もたれを備えたイス
AU2010246557B2 (en) One Piece Plastic Chair
US7213277B1 (en) Rocking bed
CN102946762A (zh) 椅子
JP2007143716A (ja) 椅子の背凭れ装置
CN101889794A (zh) 婴儿秋千
JP2009106422A (ja) 椅子
CN101589884A (zh) 桌子用支撑结构
CN112535371A (zh) 塑钢椅
JP2013132402A (ja) 椅子
JP6382501B2 (ja) 椅子
JP5684593B2 (ja) 椅子
JP2006239079A (ja) 椅子
JP5650979B2 (ja) 椅子
CN214072591U (zh) 椅子及其座板结构
CN117241706A (zh) 预制椅子
JP6279883B2 (ja) 椅子における表装部材の取付構造
JP3145765U (ja) ロッキングチェアー
KR101073585B1 (ko) 교구용 의자
JP6344847B2 (ja) 椅子の荷重支持体、及び、椅子
JP3172848U (ja) 椅子
JP5078311B2 (ja) 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