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8428A - 键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键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8428A
CN106558428A CN201610862989.6A CN201610862989A CN106558428A CN 106558428 A CN106558428 A CN 106558428A CN 201610862989 A CN201610862989 A CN 201610862989A CN 106558428 A CN106558428 A CN 106558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key top
base portion
key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629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松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Component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Compon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Component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Component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58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84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键开关装置,具有:键顶,可被进行按压操作;基部;及连结机构,配设在所述键顶和所述基部之间,并以可使所述键顶相对于所述基部进行升降的方式而对所键顶进行支撑。所述键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机构具有配置为四边形状的四个连结件,所述连结件具有可在所述基部上进行滑动的滑动部、用于安装所述键顶的安装部、及用于对相邻的所述连结件进行连接的连结部。

Description

键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键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个人电脑都具有作为信息输入装置的键盘。键盘上设置了与所要输入的文字等相对应的多个(本文中,多个指两个以上)键开关。
现有技术中存在着这样一种键开关,即,键顶下具有两个连结部件,每个连结部件的基板侧(下部)形成有齿轮(gear),其上部可旋转地连接于键顶。
在键顶被手指等进行了按压的情况下,由于每个连结部件上所形成的齿轮相互啮合,所以两个连结部件可同时摇动,据此键顶可水平地进行升降(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60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由两个连结部件对键顶进行支撑的键开关装置中,各连结部件需要接近与键顶可旋转连接的旋转支点,并且旋转支点通常被设置在键顶的中央位置。在由连结部件对键顶的中央位置进行支撑的结构中,如果键顶中央部以外的位置被按压,则连结部件会发生扭转,键顶会出现以旋转支点为中心的类似跷跷板那样的倾斜,所以存在着操作感不良的问题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操作感的键开关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键开关装置,其具有:
键顶,可被进行按压操作;
基部,用于对所述键顶进行支撑;及
连结机构,配设在所述键顶和所述基部之间,可使所述键顶相对于所述基部进行升降动作。
其中,所述连结机构具有配置为四边形状的四个连结件,
所述连结件具有在所述基部上可进行滑动的滑动部、用于安装所述键顶的安装部、及对相邻的所述连结件进行连接的连结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可提高操作感。
附图说明
[图1]一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2]表示连结机构的平面图,其中,(A)表示连接前的状态,(B)表示连接后的状态。
[图3]表示连结件的图,其中,(A)为平面图,(B)为正视图,(C)为仰视图,(D)为侧面图。
[图4]表示连结件的图,其中,(A)为从斜上方观察时的斜视图,(B)为从斜下方观察时的斜视图,(C)为从侧方观察时的斜视图。
[图5]连结机构的斜视图,其中,(A)为表示非操作状态的图,(B)为表示操作状态的图。
[图6]连结机构的截面图,其中,(A)为表示非操作状态的图,(B)为表示操作状态的图。
[图7]用于对一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图8]一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的非操作状态的截面图。
[图9]一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的操作状态的截面图。
[图10]表示配设在基部上的连结机构的斜视图,其中,(A)为表示非操作状态的图,(B)为表示操作状态的图。
[图11]其他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2]其他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的非操作状态的截面图。
[图13]其他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的操作状态的截面图。
[图14]用于对其他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符号说明]
10A、10B 键开关装置
20 膜片开关(membrane switch)
21 橡胶驱动器(rubber actuator)
22 LED
25 印刷基板(print substrate)
30 基部
33 开口部
34 支柱部
40 连结机构
41、41A~41D 连结件
42、42A~42D 主体部
43、43A~43D 滑动部
44、44A~44D 卡合部
45、45A~45D 安装部
46 连结部
47、47A~47D 凸部
48、48A~48D 凹部
49 支撑部
50、51 臂
52 孔部
53 空间
60A、60B 键顶(key top)
61 上板部
62 侧壁部
63A、63B 突出部
64 轴孔
65 卡合孔
66 透光孔
70 弹簧部
71 框状部
72A~72D 臂部
73 安装孔
80 电开关
81、82 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并非用于进行限定的例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对应的部件或部品赋予了相同或相对应的参照符号,并对重复的说明进行了省略。另外,在没有特别指定的情况下,附图并不是以对部件或部品之间的相对比例进行限定表示为目的。所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参考以下的并非用于进行限定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对具体尺寸进行适当的确定。
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也不是用于对发明进行限定的例示,实施方式中所记述的所有特征和/或其组合也不一定都是本发明的本质内容。
图1是用于对键开关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分解斜视图。
图1所示的键开关装置10A具有膜片开关20、基部30、连结机构40、及键顶60A。
膜片开关20具有形成了上侧电极的上侧层、形成了与上侧电极相对配设的下侧电极的下侧层、及对上侧层和下侧层进行分离的分离部。一对上侧电极和下侧电极构成一个开关部,各开关部上还配设了橡胶驱动器21。
键顶60A被进行了按压操作时,橡胶驱动器21对开关部进行按压,据此开关部可变为ON状态。另外,键顶60A的按压操作解除后,橡胶驱动器21恢复原状,据此开关部可变为OFF状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橡胶驱动器21在键顶被按下时会使操作者感到一种“点击(click)感”。
基部30具有四边形状,并可介由连结机构40对键顶60A进行支撑。基部30由树脂一体形成,并具有底面部31、侧壁部32、开口部33、及支柱部34。
基部30配设在膜片开关20上。基部30的中央处形成了可供橡胶驱动器21插通的开口部33。另外,基部30的外周还立设了侧壁部32,其中,相对的二个侧壁部(由符号32b、32d所示的侧壁部)上形成了突起36。
支柱部34具有四棱柱形状,并且如图1和图7(C)所示形成在基部30的四角位置。支柱部34上形成了导引沟34a和***沟34b。
导引沟34a和***沟34b连接成L字状。具体而言,导引沟34a在支柱部34的下端沿着底面部31被形成,而***沟34b则在支柱部34上沿着侧壁部32被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各支柱部34上所形成的导引沟34a和***沟34b与相邻支柱部34上所形成的导引沟34a和***沟34b相对设置(参照图7(B))。
接下来,在图1的基础上再参照图2~图6对连结机构40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连结机构的平面图,图3和图4是表示一个连结件的图,图5是连结机构的斜视图,图6是连结机构的截面图。
连结机构40配设在基部30和键顶60A之间,可使键顶60A相对于基部30进行升降动作。连结机构40具有四个的连结件41A~41D。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键顶60A相对于基部30的升降动作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键顶60A朝向基部30移动的方向称为“下方向”,将键顶60A从基部30离开的方向称为“上方向”。
连结件41A~41D分别与基部30的四个侧壁部32相对配置。所以,连结件41A~41D如图2所示在平面图中被配置为四边形状。
每个连结件41A~41D都具有相同的形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分别对每个连结件进行指定说明的情况下,将其分别记述为连结件41A~41D,而在笼统地对连结件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则将其统一记述为连结件41。
如图3(A)~图3(D)和图4(A)~图4(C)所示,连结件41为板状部件,并具有主体部42、滑动部43、卡合部44、安装部45、及连结部4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连结件41为板状部件,所以其抗扭转能力很强。
主体部42具有梯形形状,下底部分一体地形成了滑动部43,而上底部分则一体地形成了安装部45。滑动部43和安装部45具有圆柱形状。另外,滑动部43的两端还形成了从主体部42向外侧突出的卡合部44。
连结部46用于对相邻的连结件41A~41D进行连结,并具有形成为球状的凸部47和形成为半球状的凹部48。
凸部47设置在安装部45的一个端部。凸部47的两端部由支撑部49支撑。另外,在凸部47和主体部42之间还形成了孔部52。再有,安装部45的延伸方向和支撑部49的延伸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图3(C)中由α1所示的角度)被设定为45°。
凹部48分别形成在相对配置的臂50、51的内侧面。臂50、51被设置在安装部45的配设了凸部47那一侧的相反侧。
形成在臂50、51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凹部48形成了大致为球状的空间。该球状空间的直径被设定为与凸部47的直径相等。所以,凸部47可与臂50、51上所形成的凹部48卡合,并可在凹部48的内部处于旋转的状态。另外,安装部45的延伸方向和臂50、51的延伸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图3(C)中由α2所示的角度)也被设定为45°。
对连结机构40进行组装时,如图2(A)所示,可将连结件41A~41D配置为四边形状。此时,滑动部43A~43D位于外侧,而比滑动部43A~43D短的安装部45A~45B则位于内侧。
接下来,在四个位置处的连结部46上,分别使连结件41的凸部47A~47D和相邻连结件41的凹部48A~48D卡合。具体而言,通过在连结件41A上所形成的凹部48A内***相邻连结件41B上所形成的凸部47B,可对连结件41A和连结件41B进行连接。另外,对于连结件41B和连结件41C、连结件41C和连结件41D、及连结件41D和连结件41来说,也可进行同样的连接。
图5和图6示出了对连结件41A~41D进行连接了的组装状态的连结机构40。
图5(A)和图6(A)示出了键顶60A没有被进行按压操作时的状态(以下称“非操作状态”),而图5(B)和图6(B)则示出了键顶60A被进行了按压操作时的状态(以下称“操作状态”)。另外,图6(A)是沿图5(A)中A2-A2线的截面图,则图6(B)则是沿图5(B)中A3-A3线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通过采用连结部46对连结件41A~41D进行连接的方式,四个安装部45A~45D构成了四边形的四个边。所以,安装部45A~45D的内侧形成了四边形状的空间53。
然而,在连结件41A~41D的滑动部43A~43D的那侧,它们彼此之间却没有相互连接。所以,安装部45A~45D向上方移动时,如图5(A)所示,滑动部43A~43D可向内侧方向(箭头B1方向)进行移动。而安装部45A~45D向下方移动时,如图5(B)所示,滑动部43A~43D可向外侧方向(箭头B2方向)进行移动。
如图6(A)、(B)所示,凸部47(47B、47D)处于被夹在臂50(50A、50C)和臂51(51A、51C)之间的状态,另外,凸部47(47B、47D)和凹部48(48A、48C)的半径被设定为相等。为此,凸部47(47B、47D)可在凹部48(48A、48C)的内部进行旋转。所以,即使安装部45A~45D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凸部47也不会从臂50、51上发生脱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45A~45D移动时,尽管臂50、51可相对于凸部47进行移动,但是由于在主体部42的配设了凸部47的位置附近形成了可供臂50、51***的孔部52,所以臂50、51也不会与相邻的主体部42接触。
键顶60A在键开关装置10A操作时可***作者进行按压操作。键顶60A如图8所示具有上板部61、侧壁部62、及突出部63A。
上板部61具有四边形状,侧壁部62被形成为从上板部61的外周四边开始向基部30进行延伸的形状。四个侧壁部62的在与基部30上所形成的突起36的形成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了卡合孔65。
卡合孔65在键顶60A被安装在基部30上时与突起36卡合。另外,卡合孔65被形成为沿键顶60A的按压方向延伸(较长)。卡合孔65的沿键顶60A的按压方向的长度大致等于键顶60A被进行按压操作时的行程。通过突起36与卡合孔65进行卡合,键顶60A不仅可相对于基部30进行升降,而且还不会从基部30上发生脱离。
突出部63A如图8所示在上板部61的背面被形成为向基部30进行突出。图8是对被进行了组装的键开关装置10A沿图1的箭头A1-A1所示的直线进行了截断时的截面图。
突出部63A的下部形成了与连结机构40的安装部45A~45D相对应的四个轴孔64。安装部45A~45D可在旋转状态下与轴孔64卡合。通过安装部45A~45D与轴孔64进行卡合,键顶60A可被连接至连结机构40。
由于使用了四个连结件41A~41D,所以在连结件41A~41D相互连结了的状态下,四个安装部45A~45D在俯视图中被配置为四边形状。为此,与仅使用了两个连结件时相比,就用于对安装部45A~45D进行卡合的轴孔64、即、安装部45A~45D的旋转支点之间的间隔而言,其可比现有技术中的由两个连结件对键顶进行支撑的齿轮连接方式的键开关装置时的间隔还宽。
接下来,基于图7对键开关装置10A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图7(A)示出了设置了橡胶驱动器21的膜片开关20。膜片开关20具有多个开关部,橡胶驱动器21被设置为分别与各个开关部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为了方面仅图示了一个橡胶驱动器21。
膜片开关20上如图7(B)所示设置了基部30。此时橡胶驱动器21被配置为***基部30的中央处所形成的开口部33。所以,在将基部30安装在膜片开关20上的状态下,橡胶驱动器21处于从基部30的底面部31突出了的状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将基部30固定于膜片开关20的固定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粘接剂等来进行固定。
接下来,将四个连结件被连接了的连结机构40安装在形成于基部30的支柱部34上。将连结机构40安装在支柱部34上时,可将形成于滑动部43A~43D的两个端部的卡合部44A~44D***支柱部34的***沟34b内。卡合部44A~44D通过插至***沟34b的下端可与导引沟34a卡合。
通过使卡合部44A~44D与导引沟34a卡合,连结机构40可被安装在基部30上。图7(D)示出了连结机构40被安装在基部30上的状态。通过将连结机构40安装在基部30上,卡合部44A~44D可被导引沟34a导引,滑动部43A~43D变成了可在底面部31上沿内侧和外侧方向(图5中由箭头B1、B2所示的方向)进行移动的状态。此时,由于滑动部43A~43D总是在底面部31上与其一边接触一边滑动,所以可使滑动部43A~43D稳定地进行滑动。
连结机构40被安装在基部30上后,可将键顶60A安装在连结机构40上。将键顶60A安装在连结机构40上时,可朝向基部30按压键顶60A,以使安装部45A~45D***轴孔64。与此同时,基部30上所形成的突起36还可与键顶60A上所形成的卡合孔65相卡合。据此,键顶60A就可被安装在基部30和连结机构40上。
在键顶被安装在了连结机构上的状态下,从基部30的中央处突出的橡胶驱动器21与图8所示的突出部63A的底面63A-1抵接,键顶60A藉由橡胶驱动器21的弹力可被向上方进行施力。所以,通过这样地将键顶60A安装在基部30和连结机构40上,就可形成键开关装置10A。
接下来,对键开关装置10A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处于非操作状态时的键开关装置10A进行说明。图8示出了处于非操作状态时的键开关装置10A。
在非操作状态下,键顶60A藉由橡胶驱动器21的弹力被向上方进行了施力。与此同时,连结机构40的安装部45A~45D也向上方移动,如图10(A)所示变成从基部30向上方突出了的状态。另外,通过安装部45A~45D向上方移动,滑动部43A~43D在导引沟34a内被导引,变成向内侧(B1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非操作状态下,由于基部30上所形成的突起36与键顶60A的卡合孔65的下缘部分抵接,所以,即使被橡胶驱动器21进行了施力,键顶60A也不会再往上移动,即,键顶60A再往上的移动受到了限制。
操作者对键顶60A向下方进行了按压操作后(如图8的大白箭头所示),键顶60A会抵抗橡胶驱动器21的弹力而向下方进行移动。图9和图10(B)示出了键顶60A被按压至最下位置的状态。
在操作状态下,键顶60A介由橡胶驱动器21可对形成在膜片开关20上的开关部进行按压。据此,与被进行了按压操作的键顶60A相对应的膜片开关20的开关部就会变为ON状态。
另外,通过对键顶60A进行按压操作,安装部45A~45D可分别向下方移动。安装部45A~45D向下方移动后,卡合部44A~44D在导引沟34a内被导引,滑动部43A~34D可在底面部31上向外侧(B2方向)进行滑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操作者的对键顶60A所进行的按压操作解除后,橡胶驱动器21的弹力会使连结机构40沿与按压时相反的方向进行动作,这样键顶60A就会向上方移动并返回非操作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10A中,键顶60A由被配置为四边形状的四个连结件进行了支撑。通过将安装部45A~45D配置为四边形状,例如,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两个连结件的上部所形成的齿轮进行啮合的齿轮连接方式的键开关装置相比,可使相对设置的安装部45A和安装部45C、以及、安装部45B和安装部45D之间的隔离设定为较长(图8和图9中,安装部45B和安装部45D之间的距离由箭头L所示)。为此,与安装部45A~45D卡合的轴孔64之间的间隔也可扩大,这样,藉由连结件41A~41D就可更稳定地对键顶60A进行支撑。
另外,由于可进一步扩大相对设置的安装部45A和45C、以及、45B和45D之间的间隔,所以,也可使安装部45A~45D的旋转支点偏离键顶60A的中心。这样,通过使旋转支点偏离键顶60A的中心,操作者即使在偏离键顶60A的中心的位置进行了按压操作,键顶60A也不会产生晃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四个安装部45A~45D在相邻连结件41A~41D的连结部之间连接了的状态下被配置为四边形状,所以,即使在对键顶60A进行了按压的情况下,其也可被相邻的连结件进行支撑,所以,连结件不会发生扭转。
另外,在键顶60A上下移动时,由于四个连结件被连结部46进行了连接,所以四个连结件41A~41D可同步移动。这样,就可使键顶60A进行不会发生倾斜且稳定的升降动作。
另外,在将键顶按压至最下面的状态下,如图10(B)所示,连结件41A~41D可处于与基部30的底面部31大致水平接触的状态。为此,不仅可确保键顶60A的行程,还可实现键开关装置10A的薄型化。
接下来,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14是用于对其他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10B进行说明的图。图11是键开关装置10B的分解斜视图,图12是键开关装置10B的非操作状态的截面图,图13是键开关装置10B的操作状态的截面图,图14是用于对键开关装置10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斜视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1~14中对与图1~图10所示的要素相对应的要素赋予了相同的符号,并对其说明进行了适当的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键开关装置10B的基板使用了印刷基板25。另外,在印刷基板25的基部30的配设位置上还配设了作为发光元件的LED22。
基部30的一个侧壁部(由符号32c所示的侧壁部)上配设了一对端子81、82。端子81、82弯曲形成为L状,形成为基板实装部81a、82a和接点部81b、82b(参照图12)。接点部81b和接点部82b被配置为沿侧壁部32c相互分离,以不相接触。
基板实装部81a、82a被形成为从基部30的底部朝向外侧进行延伸的形状。另外,接点部81b、82b在一个侧壁部32的内壁上沿图12所示的上下方向被进行了配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中,并没有设置橡胶驱动器21,连结机构40和键顶60B是由弹簧部70被朝向上方进行施力的。弹簧部70由具有弹性和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弹簧部70上还一体地形成了框状部71和臂部72A~72D。
框状部71为四边形状的框状体,固定在基部30的四角处所设置的支柱部34的上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将框状部71固定在支柱部34上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通过螺丝固定来实现,也可通过焊接等方式来进行固定。
臂部72A~72D分别形成在框状部71的各边上。四个臂部72A~72D被形成为从框状部71的各边朝下方进行了延伸的形状。
如图12所示,在弹簧部70安装在了基部30上的状态下,臂部72A与连结件41A的滑动部43A接触,臂部72C与滑动部43C接触。另外,图12中尽管没有表示,臂部72B还与滑动部43B进行了接触,臂部72D也与滑动部43D进行了接触。
各臂部72A~72D通过与滑动部43A~43D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可对滑动部43A~43D朝向内侧(箭头B1方向)进行施力。借助臂部72A~72D的弹力,卡合部44A~44D在导引沟34a(参照图14(B))内被导引,滑动部43A~43D在底面部31上向内侧(B1方向)进行移动,所以在非操作状态下,安装部45A~45D向上方进行移动。
另外,在形成了端子81、82的侧壁部32上,臂部72C被构成为与接点部81b、82b相向配置。端子81、82和臂部72C可构成电开关,并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侧壁部32上。通过臂部72C与端子81、82的双方进行接触,端子81和端子82导通,键开关装置10B可变为ON状态,而通过臂部72C从端子81、82离开,键开关装置10B则可变为OFF状态。
键顶60B的中央处形成有透光孔66。透光孔66被形成为贯通上板部61和突出部63B的形状。在键顶60B被安装在了基部30上的状态下,透光孔66与印刷基板25上所配设的LED22相对。
接下来,根据图14对键开关装置10B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图14(A)示出了安装了LED22的印刷基板25。其中,在印刷基板25的键开关装置10B的配设位置处设置了LED22,并在与端子81、82(基板实装部81a、82a)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了电极(图中未示)。印刷基板25上可配设多个LED22和电极,但图14中为了方便仅图示了一个LED22。
印刷基板25上如图14(B)所示配设了基部30。在将基部30配设在印刷基板25上时,LED22形成在基部30的中央处,并***开口部33内。据此,LED22为从基部30的底面部31突出了的状态。另外,端子81、82的基板实装部81a、82a可通过焊接等方式被固定在印刷基板25上所形成的电极上。
将基部30安装在印刷基板25上后,如图14(B)和图14(C)所示,通过使卡合部44A~44D与支柱部34上所形成的导引沟34a卡合,可将连结机构40安装在基部30上。
接下来,在安装了连结机构40的基部30的上部如图14(D)所示配设弹簧部70。在将弹簧部70安装在基部30上时,如图14(E)所示,弹簧部70的四角可被固定于基部30的四角位置处所形成的支柱部34的上部。
在弹簧部70被固定在基部30上的状态下,弹簧部70的臂部72A~72D可与滑动部43A~43D接触。所以臂部72A~72D可对滑动部43A~43D朝内侧进行施力,如图14(E)所示,安装部45A~45D可从图14(D)的状态开始向上方进行移动。另外,在形成了端子81、82的侧壁部32上,臂部72C与接点部81b、82b相对。
弹簧部70被安装在了基部30上后,可将键顶60B安装在连结机构40上。由于连结机构40的中央部分形成了空间53,所以在将键顶60B安装在了连结机构40上的状态下,透光孔66可位于LED22之上。
这样,通过将键顶60B安装在基部30和连结机构40上,就可形成键开关装置10B。
接下来,对键开关装置10B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非操作状态的键开关装置10B进行说明。图12示出了非操作状态的键开关装置10B。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表示,图12中示出了将键顶60B从连结机构40上卸下来了的状态。
在非操作状态下,藉由臂部72A~72D的弹力,连结机构40的滑动部43A~43D朝内侧(B1方向)被进行了施力,与此同时,安装部45A~45D向上方进行了移动。为此,安装在了安装部45A~45D上的键顶60B也位于上方。另外,臂部72C与接点部81b、82b分离,键开关装置10B变为OFF状态。
在非操作状态下,键顶60B被朝下方进行了按压操作后,键顶60B会对连结机构40的安装部45A~45D朝下方进行按压,所以安装部45A~45D会向下方进行移动。通过安装部45A~45D向下方进行移动,滑动部43A~43D可抵抗臂部72A~72D的弹力而向外侧(朝B2方向)进行移动。
另外,通过滑动部43C向外侧(朝B2方向)进行移动,与滑动部43C接触的臂部72C会发生弹性变形,如图13所示,可与基板实装部81a、82a接触。据此,臂部72C可使基板实装部81a和基板实装部82a进行电连接,以使键开关装置10B变为ON状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解除键顶60A的按压操作后,藉由臂部72A~72D的弹力,连结机构40会朝与按压时的相反方向进行动作,这样,键顶60B就会向上方进行移动并返回非操作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10B中,与上述键开关装置10A同样地,由配置为四边形状的安装部45A~45D对键顶60B进行了支撑,所以,操作者即使在偏离键顶60B的中心的位置对键顶60B进行了按压操作,键顶60B也不会发生晃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键开关装置10B中,由基部30上所配设的端子81、82和形成有臂部72A~72D的弹簧部70构成了电开关。再有,本实施方式的连结件可被弹簧部上所形成的臂进行施力。为此,键开关装置10B上可不需要再设置膜片开关和橡胶驱动器。
另外,由于不再需要安装橡胶驱动器和膜片开关,所以可在键开关装置10B的中央处设置LED22,这样,就可将键开关装置10B作为照光开关来使用。
另外,由于不需要将橡胶驱动器设置在键开关装置的中央处,并且,配置为四边形状的安装部也可对键顶进行支撑,所以可在键顶的中央处形成透光孔等开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例示了通过在键顶60B上设置透光孔66可将键开关装置10B作为照光开关来使用的例子,但是也可不设置透光孔66,而是通过采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来形成键顶60B的方式,也可将其作为照光开关来使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介绍的具有基于端子81、82和弹簧部的电开关的结构以及在键顶中央处形成了透光孔的结构也并不一定非得要组合使用。
因此,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了如下一种键开关装置,其具有:键顶,可被进行按压操作;基部;及连结机构,配设在所述键顶和所述基部之间,并以可使所述键顶相对于所述基部进行升降动作的方式对所键顶进行支撑。所述键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机构具有配置为四边形状的四个连结件,所述连结件具有在所述基部上可滑动的滑动部、用于安装所述键顶的安装部、及对相邻的所述连结件进行连接的连结部。
其中,所述连结部具有:凸部,形成在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及凹部,形成在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并可与其他连结件上所形成的所述凸部进行旋转卡合。
其中,还具有设置了橡胶开关的膜片开关。所述基部上形成了供所述橡胶开关***的开口,所述橡胶开关可介由所述开口与所述键顶接触。
其中,所述基部上设置有电开关,通过所述滑动部的滑动动作,所述电开关可在ON和OFF之间进行切换。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还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和变更。

Claims (5)

1.一种键开关装置,具有:
键顶,可被进行按压操作;
基部;及
连结机构,配设在所述键顶和所述基部之间,并以可使所述键顶相对于所述基部进行升降的方式对所键顶进行支撑,
所述键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机构具有配置为四边形形状的四个连结件,
所述连结件具有可在所述基部上进行滑动的滑动部、用于安装所述键顶的安装部、及用于对相邻的所述连结件进行连接的连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开关装置,其中,所述连结部具有:
凸部,形成在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及
凹部,形成在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并可与其他连结件上所形成的所述凸部旋转地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键开关装置,还具有:
设置了橡胶开关的膜片开关,
其中,所述基部上形成了供所述橡胶开关***的开口,所述橡胶开关可经由所述开口与所述键顶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键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基部上设置有电开关,所述电开关通过所述滑动部的滑动动作可在ON和OFF之间进行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基部上设置有电开关,所述电开关通过所述滑动部的滑动动作可在ON和OFF之间进行切换。
CN201610862989.6A 2015-09-30 2016-09-29 键开关装置 Pending CN1065584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5014A JP2017069095A (ja) 2015-09-30 2015-09-30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2015-195014 2015-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8428A true CN106558428A (zh) 2017-04-05

Family

ID=58409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62989.6A Pending CN106558428A (zh) 2015-09-30 2016-09-29 键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24835B2 (zh)
JP (1) JP2017069095A (zh)
CN (1) CN10655842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57444B2 (en) * 2020-06-04 2023-01-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Keyboard key switch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3311A (en) * 1996-12-27 1998-08-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Low profile keyboard
US20020185364A1 (en) * 2001-06-07 2002-12-12 Kouki Takahashi Key switch and keyboard
CN102280292A (zh) * 2010-06-11 2011-12-14 苹果公司 窄按键开关
US20140231234A1 (en) * 2013-02-21 2014-08-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and keyboard thereof
CN104124091A (zh) * 2013-04-26 2014-10-2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按键开关装置及键盘
TWM502942U (zh) * 2014-11-24 2015-06-1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按鍵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86061A (ja) 2011-03-07 2012-09-27 Fujitsu Component Ltd 照光式キーボー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3311A (en) * 1996-12-27 1998-08-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Low profile keyboard
US20020185364A1 (en) * 2001-06-07 2002-12-12 Kouki Takahashi Key switch and keyboard
CN102280292A (zh) * 2010-06-11 2011-12-14 苹果公司 窄按键开关
US20140231234A1 (en) * 2013-02-21 2014-08-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and keyboard thereof
CN104124091A (zh) * 2013-04-26 2014-10-2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按键开关装置及键盘
TWM502942U (zh) * 2014-11-24 2015-06-1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按鍵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69095A (ja) 2017-04-06
US20170092443A1 (en) 2017-03-30
US9824835B2 (en) 2017-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3128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及び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JP5295678B2 (ja) 小型スイッチ
CN104299827A (zh) 超薄型键盘开关
CN109314006A (zh) 开关及键盘
JP2001202198A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装置
JP4263199B2 (ja) キー構造
JP2008177091A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06558428A (zh) 键开关装置
CN103295821B (zh) 开关装置
US6956179B2 (en) Rocker/pushbutton switch
JP5003286B2 (ja)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CN106952765A (zh) 开关
TWI601173B (zh) 按鍵結構
CN106971872B (zh) 开关
JP2004139752A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
JP2006040699A (ja)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CN104979122A (zh) 按键开关和键盘装置
KR100306849B1 (ko) 키보드스위치액추에이터어셈블리
CN104916481B (zh) 输入装置
JP3040744U (ja) 開閉器装置
JP4330697B2 (ja) 多方向スイッチ
JP3102120U (ja) 薄型スイッチ装置
JP3003466U (ja) コンピュータ用キースイッチ
JP3068277U (ja) キ―ボ―ドのパンタグラフ式キ―
TWM364963U (en) Linkage structure for input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