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1976B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Google Patents

渐进屈光力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1976B
CN106461976B CN201580029658.8A CN201580029658A CN106461976B CN 106461976 B CN106461976 B CN 106461976B CN 201580029658 A CN201580029658 A CN 201580029658A CN 106461976 B CN106461976 B CN 1064619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gressive
power
region
curvature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96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1976A (zh
Inventor
加贺唯之
篠原俊英
伊藤步
浅见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 Ltd Of Hao Ya Eyeglass Thailand
Original Assignee
Co Ltd Of Hao Ya Eyeglass Thailan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 Ltd Of Hao Ya Eyeglass Thailand filed Critical Co Ltd Of Hao Ya Eyeglass Thailand
Publication of CN106461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1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1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1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8Special properties achie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ront and back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02C7/066Shape, location or size of the viewing zon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近用部,其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度数;远用部,其具有用于观看比观看近处时远的距离的度数;以及中间部,其连接远用部和近用部,上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在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由作为非球面的物体侧的面和作为非球面的眼球侧的面构成,物体侧的面是相对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中心旋转对称的面,并且物体侧的面具有:第1稳定区域(20),其相对于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并且包含所述设计中心;以及非球面区域(23),其配置成与所述第1稳定区域的外侧相接,相对于所述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第1稳定区域(20)中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Peak to Vally,峰谷)值为0.12D以内。

Description

渐进屈光力镜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渐进屈光力镜片。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老视等的视力矫正的眼镜用镜片,开发了渐进屈光力镜片。例如,在远近两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设置有:从镜片的上方到中心具有用于观看远处的屈光力的区域(远用部);在镜片的下方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屈光力的区域(近用部);以及平滑地连接屈光力不同的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区域(中间部)。该中间部是屈光力从远用部的屈光力连续变化到近用部的屈光力的区域。
通过作为眼镜镜片佩戴这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从而由老视导致的难以聚焦于近处的状态得到改善,即使在使视线在观看远处和观看近处之间移动的情况下,在从观看远处到观看近处的广阔范围内也能够实现不适感少的视线移动。
可是,在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在同一镜片上存在屈光力不同的区域,所以当佩戴者通过该镜片观看物体时,会感到物体的像的晃动、变形,损害了佩戴时的舒适度。作为改善这样的像的晃动、变形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例如示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专利文献1中,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物体侧的面中,使该镜片的水平方向的面屈光力比垂直方向的面屈光力大。通过这样,即使视线在水平方向移动,也能抑制视线通过该镜片的角度的变动。结果,减少了通过该镜片观看的像的各像差,因此改善了像的晃动。
此外,作为减少像的晃动、变形的尝试,例如示出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着眼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镜片面的配置,相对于传统上在物体侧的面(外表面)配置示出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屈光面,而是在眼球侧的面(内表面)配置渐进屈光面,用球面构成物体侧的面的所谓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该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中,通过将形成有屈光力是不同的区域(远用部,近用部等)的渐进屈光面(曲率变化的面)作为内表面,将形成有屈光力是固定的区域的面(曲率固定的面)作为物体侧的面,从而使作为决定眼镜用镜片的倍率的因子之一的“形状因子”成为固定,由此减少眼镜用镜片中产生的倍率差。
具体地,在图11所示的镜片100中,眼镜用镜片的倍率(S.M.)使用形状因子(MS)和度数因子(Mp)以下述的式1来表示。
S.M.=Ms·Mp …式1
此外,Ms以下述的式2来表示,Mp以下述的式3来表示。
[数式1]
[数式2]
其中,D1表示物体侧的面200的基础曲线,t表示镜片中心的厚度,n表示镜片的折射率,L表示从眼球侧的面300的顶点(内侧顶点)到眼球E(严格来说是角膜顶点)的距离,P表示内侧顶点处的度数。
根据上述式1,很明显,眼镜用镜片的倍率根据形状因子和度数因子而变化。
在这里,根据上述式2,因为形状因子中的D1是物体侧的面的基础曲线,所以当将物体侧的面设为渐进屈光面时,在远用部和近用部中屈光力、即基础曲线不同,因此D1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因此,形状因子发生变动。
此外,关于度数因子,因为根据对镜片附加的度数(远用度数,近用度数,加入度数等),上述式3所示的P被唯一决定,所以不能自由设定P。
可是,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那样,如果将渐进屈光面设为眼球侧的面、将物体侧的面设为球面的话,基础曲线不发生变化而是固定的。因此,通过使物体侧的面为球面使形状因子为固定,从而关于眼镜镜片的倍率(S.M.)的差,形状因子导致的倍率的变动部分消失,因此能够减少倍率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768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8521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构成为在物体侧的面中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曲率不同,在眼球侧的面中配置带来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要素。这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是所谓的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已知其加工制造非常困难。
具体来说,由于在物体侧的面中水平方向的曲率变得比垂直方向的曲率大,所以在镜片的研磨或抛光时,不能使用用于将镜片固定在镜片保持器的通常的定位环,必须制作专用的定位环。
此外,即使在使用专用的定位环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在向镜片保持器的固定中,由于在固定一个面进行加工等之后再固定另一个面来进行加工等,所以可能发生另一个面的固定位置相对于一个面的固定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或逆时针方向上从设计上要对应的位置处偏离的旋转偏离。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由于对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双方设定有渐进要素,所以当产生旋转偏离时,一个面的渐进要素与另一个面的渐进要素的组合的位置精度变差。结果在加工后的最终镜片中,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不能像设计那样组合起来,实际的屈光力分布从设计的屈光力分布发生变化。特别是关于附加有用于矫正散光的镜片面,在上述的旋转偏离发生的情况下,存在不仅是度数的偏离,还有散光轴的偏离变大、最终镜片的光学性能变差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在物体侧的面配置渐进屈光面的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相比较,可以减小像的晃动、变形。可是,在专利文献2中仅改善了形状因子导致的倍率的变动部分。因此,在例如基于远用部的度数和近用部的度数的差异大的处方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度数差导致的倍率差变大,存在像的晃动、变形的减少不充分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关于像的纵横比没有任何考虑。纵横比是通过镜片观看物体的像的纵横的长度的比。在纵横比为1的情况下,通过镜片看到物体的纵横的长度的比,与实际的物体的纵横的长度的比相同,这意味着可获得不适感少的舒服的视野。因此,考虑像的纵横比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中是重要的。
可是,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用球面构成物体侧的面,所以因为球面的特性,当用该镜片的下方附近观看物体时,与用该镜片的中心附近观看物体的情况相比,在远视用的镜片的情况下物体的像看上去在纵向上被拉伸。在对该镜片进行镜片形状加工来制成眼镜用镜片的情况下,通常眼镜用镜片的远用部对应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上方到中心附近,近用部对应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下方。因此,在作为眼镜用镜片佩戴专利文献2公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通过近用部观察到的像与通过远用部观察到的像相比在纵向上被拉伸,存在近用部的像的纵横比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通过提高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相对的组合位置精度从而能够维持镜片的光学性能,并且能够改善通过镜片观察时的像的晃动、变形,改善近用部的像的纵横比。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
包含:近用部,其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度数;远用部,其具有用于观看比观看近处时远的距离的度数;以及中间部,其连接远用部和近用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在于,
渐进屈光力镜片由作为非球面的物体侧的面和作为非球面的眼球侧的面构成,
物体侧的面是相对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中心旋转对称的面,并且
所述物体侧的面具有:第1稳定区域,其相对于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并且包含设计中心;以及
非球面区域,其配置成与第1稳定区域的外侧相接,相对于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
所述第1稳定区域中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Peak to Valley,峰谷)值为0.12D以内。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区域具有:曲率变化区域,其与第1稳定区域的外侧相接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条件1)
从设计中心朝向物体侧的面的外周的经线方向的曲率比第1稳定区域中的经线方向的曲率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优选曲率变化区域中的经线方向的曲率及圆周方向的曲率的任一方随着朝向经线方向而单调减少。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在曲率变化区域中,经线方向的曲率比圆周方向的曲率小。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区域具有:第2稳定区域,其配置成与曲率变化区域的外侧相接,相对于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在第2稳定区域中,经线方向的曲率比圆周方向的曲率小。此外,优选经线方向的曲率实质上是固定的。优选第2稳定区域中的经线方向的面屈光力的PV值(Peak to Valley,峰谷)为0.25D以内。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远用度数测定位置在第1稳定区域中。在该情况下,优选近用度数测定位置在曲率变化区域或第2稳定区域中。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近用度数测定位置在第1稳定区域中。在该情况下,优选远用度数测定位置在曲率变化区域或第2稳定区域中。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眼球侧的面具有与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变化区域导致的面屈光力的变化相抵消的面屈光力变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通过提高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相对的组合位置精度从而能够维持镜片的光学性能,并且能够改善通过镜片观察时的像的晃动、变形,改善近用部的像的纵横比。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剖面概略图,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远用部、近用部和中间部的配置的一例的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物体侧的面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物体侧的面中的经线方向的曲率和圆周方向的曲率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倍率差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像的纵横比的差异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工序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镜片高度的图表。
图8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2的晃动指数的图表。
图9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2的平均眼镜倍率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2的像的纵横比的图表。
图11是用于说明眼镜用镜片的倍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按以下顺序详细说明本发明。
1.渐进屈光力镜片
1-1 物体侧的面
1-1-1 第1稳定区域
1-1-2 曲率变化区域
1-1-3 第2稳定区域
1-2 眼球侧的面
1-3 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组合
2.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
3.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4.变形例
(1.渐进屈光力镜片)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是将位于物体侧的面(物体侧的面2)和位于眼球E侧的面(眼球侧的面3)组合起来构成的镜片。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的远用部、近用部和中间部的配置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渐进要素配置在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两面,该渐进要素实现了渐进屈光作用,渐进屈光作用用于获得图1(b)所示的远用部等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是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
如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具有屈光力不同的远用部11和近用部12,还具有将远用部11和近用部12平滑地连接、屈光力连续变化的中间部13。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是远用部11的度数为正或0的远视用或正视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作为眼镜用镜片佩戴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的情况下,透过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的光按照对图1(b)所示的远用部等设定的屈光力分布而构成像,该像最终在眼球E的视网膜成像。因此,图1(b)所示的图,是使用远用部、近用部和中间部示意性表示将物体侧的面2和眼球侧的面3组合起来的镜片1示出的屈光力分布的图,其不是表示物体侧的面2的屈光力分布的图,也不是表示眼球侧的面3的屈光力分布的图。
接着,针对作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镜片面的物体侧的面2和眼球侧的面3进行说明。
(1-1物体侧的面)
图2表示物体侧的面2的俯视图,在作为眼镜用镜片佩戴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将相当于镜片的垂直方向的方向设为Y轴,将相当于镜片的水平方向的方向设为X轴。进而,如图1(a)所示,将镜片1的厚度方向设为Z轴。Z轴是与X轴和Y轴双方垂直的轴,在图2中是垂直于纸面的轴。换句话说,图2是将从Z轴方向观察的物体侧的面2投影到XY平面上的图。因此,物体侧的面2能够使用坐标(x,y,z)来表示,Z轴方向的坐标根据物体侧的面的屈光力分布来设定。
此外,在物体侧的面2设定有设计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中,将作为Z轴与物体侧的面2的交点的物体侧的面2的顶点(极)作为设计中心。在图2中,将该设计中心投影到XY平面上,与X轴和Y轴的交点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物体侧的面2形成为将设计中心(X轴与Y轴的交点)作为旋转中心O的旋转对称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中心、即旋转中心O与物体侧的面2的几何中心一致,但也可以不必须一致。具体来说,优选设计中心(旋转中心O)存在于从几何中心起半径5.0mm的圆内。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物体侧的面2同心圆状地分为3个区域(第1稳定区域20,曲率变化区域21,第2稳定区域22)。换句话说,相对于旋转中心O形成有3个旋转对称的区域。各区域平滑地连接,构成连续的1个面。
此外,也可以考虑将物体侧的面2分为第一稳定区域20、和将曲率变化区域21与第二稳定区域22合起来的同心圆状的区域这2个区域。另外,将曲率变化区域21和第二稳定区域22合起来的区域也可以说是通过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区域23构成的。
(1-1-1第1稳定区域)
第1稳定区域20是由包含作为设计中心的旋转中心O的面构成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稳定区域是将第1稳定区域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值控制在0.12D(屈光度)以下的范围中的区域。另外,PV值是表示面精度的值,定义为有效范围内的平均面屈光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考虑到在ISO标准中在的范围内的平均面屈光力为±0.06D以内,上述范围作为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量是非常小的,球面镜片的面精度可以表示制造镜片时形成物体侧的面时的制造误差。换句话说,第1稳定区域20可以说是由上述具有制造误差的球面构成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第1稳定区域定义为任意方向上的曲率cO为固定的区域、即球面,“曲率cO为固定”与将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是相同意思。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稳定区域不是理论上的意义的球面,而是实质的球面。图3表示在物体侧的面中图2所示的经线方向和圆周方向上的曲率的变化。根据图3很明显,在第1稳定区域中在经线方向与圆周方向上曲率相同且固定,表示曲率cO的变化极其小。另外,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cO的值根据佩戴者的处方等来决定即可。
此外,当将旋转中心O设为XY平面的原点时,从旋转中心O到半径rO的球面为第1稳定区域20。此外,Z轴方向的坐标能够使用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cO如下述的式4那样来表示。
[数式3]
其中,r使用XY平面上的坐标(x,y)用下述的式4来表示。
[数式4]
第1稳定区域的半径rO根据佩戴者的处方等来决定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rO为10mm左右。
(1-1-2曲率变化区域)
如图2所示,曲率变化区域21在第1稳定区域20的外侧以包围第1稳定区域20的方式配置,是从半径rO到r1的环状的区域。此外,Z轴方向的坐标能够以下述式6的方式表示。
[数式5]
其中,a1是非球面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曲率变化区域21中,经线方向的曲率c1m从旋转中心O朝向物体侧的面2的外侧从cO起单调减少。这时,优选圆周方向的曲率c1c也从cO起单调减少。换句话说,曲率变化区域21是在物体侧的面2的经线方向和圆周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屈光力单调减少的区域。由于曲率变化区域21由平滑的曲面构成,所以当例如使经线方向的曲率变化时,为了维持曲面,圆周方向的曲率也发生变化。具体在之后叙述,经线方向的曲率c1m和圆周方向的曲率c1c通过从cO起减少,从而能够减少像的晃动、变形。
作为上述设定的结果,本实施方式的曲率变化区域21的一个例子满足以下的条件。
(条件1)
从设计中心朝向物体侧的面的外周的经线方向的曲率比第1稳定区域中的经线方向的曲率小。
(条件2)
作为与经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曲率的圆周方向的曲率比第1稳定区域中的圆周方向的曲率小。
另外,如果满足条件1则自然也满足条件2。因此,优选至少满足条件1。
此外,从旋转中心O朝向物体侧的面2的外侧单调减少的也可以是经线方向的曲率c1m和圆周方向的曲率c1c的至少任一个。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曲率变化区域21中,经线方向的曲率c1m比圆周方向的曲率c1c小。具体在后面叙述,通过这样能够改善像的纵横比。
另外,由于曲率变化区域21是屈光力单调减少的区域,所以在曲率变化区域21配置渐进要素,该渐进要素用于实现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所带来的渐进屈光作用。
综上所述,曲率co是固定的第1稳定区域20配置在物体侧的面2的设计中心,在其外侧配置有曲率变化区域,曲率变化区域具有经线方向的曲率c1m和圆周方向的曲率c1c朝向物体侧的面的外侧减少的关系。具体在后面叙述,结果是不仅提高了使用固定环将镜片固定到镜片保持器时的保持性,而且获得了第1稳定区域带来的稳定的度数,也能减少像的晃动、变形,改善像的纵横比。
(1-1-3第2稳定区域)
物体侧的面2可以由上述的第1稳定区域20和曲率变化区域21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物体侧的面2在曲率变化区域21的外侧还具有以包围曲率变化区域21的方式配置的第2稳定区域22。第2稳定区域如图2所示,是半径r比r1大的环状的区域。此外,Z轴方向的坐标能够以下述式7的方式表示。
[数式6]
其中,c1、r2及z1使用以下的式8~13来表示。
[数式7]
[数式8]
[数式9]
[数式10]
[数式11]
[数式12]
第2稳定区域是将经线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值控制在0.25D以下的范围中的区域。该范围比第1稳定区域20中的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量的范围大。即,关于第2稳定区域的经线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与第1稳定区域20的平均面屈光力相比以更大范围估计了制造误差。因此,经线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量与第1稳定区域的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量相同程度也可,从制造上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述的范围内控制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量。
经线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量的范围虽然比第1稳定区域的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量的范围大,但经线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量的范围也在制造误差内。考虑该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稳定区域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值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定义为平均面屈光力实质上是固定的。因此,与第1稳定区域同样,“经线方向的曲率c2m实质上固定”与将平均面屈光力的变化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是相同意思。此外,第2稳定区域的圆周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超过上述经线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值的范围进行变化,因此实质上不是固定的。因此,第2稳定区域22不是球面。
通过经线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实质上是固定的,从而镜片的周缘部变薄,能够抑制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两个面变凸。结果,镜片的制造变得容易。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包含第2稳定区域的物体侧的面形成为相对于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面,所以在一边使镜片旋转一边进行加工时,加工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平滑地(连续地)连接,所以曲率变化区域中的经线方向的曲率c1m和圆周方向的曲率c1c的大小关系也反映到第2稳定区域中。因此,如图3所示,相同位置中的经线方向的曲率c2m也比圆周方向的曲率c2c小。因此,在第2稳定区域中,经线方向的曲率c2m也维持在比圆周方向的曲率c2c小的状态。结果是与曲率变化区域同样地,能够改善像的纵横比。
(1-2眼球侧的面)
眼球侧的面只要构成为与物体侧的面组合,能够对透射镜片的像带来规定的渐进屈光作用的话,并没有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眼球侧的面具有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变化区域的面屈光力的变化相抵消的面屈光力变化,配置有用于带来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要素。
(1-3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组合)
上述的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分别是只是镜片面,单独的情况下不能获得实现远用部、近用部和中间部的功能的渐进屈光作用。通过将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组合,对该镜片的透射像带来渐进屈光作用,在该镜片的佩戴者的视网膜上成像为获得了渐进屈光作用的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具有上述结构的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组合,在获得了渐进屈光作用的像中,能够减少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倍率差导致的像的晃动和变形。这样的效果能够通过以下所示的机理来获得。
如图4(a)所示,在通过度数为固定的镜片来观看时,在镜片的任何部分,物体的像以相同方式被放大,在像中不产生晃动、变形。相对于此,在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对远用部的度数加入规定的度数来设定远用部的度数。因此,如图4(b)所示,由于通过中间部和近用部看到的像比通过远用部看到的像大,所以在作为眼镜用镜片佩戴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在像中产生晃动、变形。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组合而获得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远用部所对应的区域的附近被配置成与第1稳定区域相向,将该镜片的中间部和近用部所对应的区域的附近被配置成与曲率变化区域(根据需要还有第2稳定区域)相向。
如上所述,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中的曲率(c1m,c1c,c2m,c2c)比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cO小。因此,第1稳定区域的度数与曲率变化区域及第2稳定区域的度数的差,能够消除中间部和近用部的度数相对于远用部的度数的增加量。结果,能够减少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倍率差,能够减少像的晃动、变形。
即,优选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相当于远用部的区域主要对应于物体侧的面的第1稳定区域。通常,由于在远用部中度数变化(曲率变化)少,所以优选在物体侧的面中使不发生度数变化的第1稳定区域对应于远用部。特别是优选作为用于测定远用度数的基准点的远用度数测定点位于(对应于)物体侧的面的第1稳定区域内。这是因为如果远用度数测定点对应于第1稳定区域内,则能够用度数变化小的区域来测定远用度数,因此能够进行精度高的测定。
此外,优选相当于中间部的区域和相当于近用部的区域主要对应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在中间部中屈光力连续变化,近用部中的屈光力的变化比远用部中的屈光力的变化大,因此优选经线方向的曲率和圆周方向的曲率中的至少一方变化的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与这些区域对应。特别是优选作为用于测定近用度数的基准点的近用度数测定点位于(对应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变化区域或第2稳定区域内。这是因为如果近用度数测定点与曲率变化区域或第2稳定区域内对应的话,在中间部和近用部就可获得曲率变化的效果。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通过将具有上述结构的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组合,从而能够改善像的纵横比。因为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用于远视,所以远用度数为正。于是,在作为眼镜用镜片佩戴该眼镜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配置在接近镜片的中心的位置的远用部,近用部配置在镜片的下方,所以与远用部相比,在近用部中物体看上去在纵方向上被拉伸。在用+3.00D(屈光度)的球面构成物体侧的面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眼镜用镜片1a的近用部中的纵横比大幅脱离1,在近用部和远用部中像的纵横比不同。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曲率变化区域中,使经线方向的曲率c1m比圆周方向的曲率c1c小。由于曲率变化区域由平滑的曲面构成,所以当经线方向的曲率变小时,为了维持曲面,圆周方向的曲率也变小。其中,圆周方向的曲率c1c没有小到经线方向的曲率c1m的程度,在曲率变化区域中,经线方向的曲率c1m和圆周方向的曲率c1c中产生差。
在产生这样的曲率的差的状态下,当通过与曲率变化区域对应的区域来观看时,看上去物体在圆周方向上被拉伸。另一方面,曲率变化区域中的经线方向的曲率对应于近用部的垂直方向的曲率,曲率变化区域中的圆周方向的曲率相当于近用部的水平方向的曲率。结果,通过存在曲率变化区域而产生的横方向上的拉伸效果消除了图5所示的纵方向上的拉伸效果,与不存在曲率变化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近用部中的像的纵横比接近1。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是相对于旋转中心O旋转对称的环状的区域,所以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有时也对应于远用部的上方。在该情况下,只要在眼球侧的面中设定与对应于远用部的上方的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的曲率变化相抵消的曲率分布即可。
(2.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
接着,基于图6所示的工序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制造方法主要分为镜片设计工序S1和镜片加工工序S2。
(镜片设计工序S1)
在镜片设计工序S1中,取得镜片信息、处方信息等的眼镜规格(眼镜规格取得工序S11),基于眼镜规格中包含的信息中的、为了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所需要的信息(远用度数、近用度数、加入度数等)来设计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以下,针对镜片设计工序S1中包含的渐进屈光力分布设计工序S12、物体侧面设计工序S13和眼球侧面设计工序S14进行具体说明。
(渐进屈光力分布设计工序S12)
在本工序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之前,进行将与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相同的屈光力分布仅设定在内表面(位于眼球侧的面)的设计。即进行如下设计:内表面由获得与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相同的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屈光面构成,用球面构成外表面(位于物体侧的面)。即,仅对内表面设定实现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要素。
作为设计这样的渐进屈光力分布的方法使用公知的方法即可。例如,在内表面的设计中,以在主注视线上像散变得最小的方式进行设定,之后根据期望的渐进屈光面设定该面的各位置处的屈光力,形成将其平滑地连接的渐进屈光面。进而,使用光线跟踪法等进行渐进屈光面的校正即可。
(物体侧面设计工序S13)
在本工序中,基于为了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所需要的信息,根据获得的内表面的屈光力分布和外表面的球面度数,对作为球面预先设定的物体侧的面进行校正,对物体侧的面设定旋转中心、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和直径、曲率变化区域的曲率和直径、以及第2稳定区域的曲率和直径进行设定。例如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和外表面的曲率相同即可。
通过这样,对物体侧的面设定相对于旋转中心旋转对称的第1稳定区域、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
(眼球侧面设计工序S14)
在本工序中,根据设计的物体侧的面和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透射屈光力分布,以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变化区域导致的面屈光力的变化相抵消的方式计算出眼球侧的面的面屈光力变化即可。在计算眼球侧的面时使用矢量运算等公知的方法即可。
通过经过以上工序,设计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接着,基于获得的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设计数据,制造渐进屈光力镜片。
(镜片加工工序S2)
镜片加工工序S2至少包含定位工序S21、研磨工序S22和抛光工序S23。在镜片加工工序S2中,首先基于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设计数据,准备具有最优的基础曲线的基材(半成品镜片)。例如,准备具有与物体侧的面的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相同的基础曲线的基材即可。将该基材设置在研磨装置等的加工装置,对加工装置输入设计数据,以成为设计数据中设定的屈光力的分布的方式进行基材的加工。基材的加工利用公知的方法来进行即可,例如在使用研磨装置对基材的表面进行研磨来形成光学面之后,使用抛光装置进行抛光。
(定位工序S21)
在本工序中将准备的基材固定在镜片保持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镜片保持器由成为基材的基座的夹具、和用于固定夹具与基材的低熔点合金构成。在固定夹具和基材时,首先将夹具固定在安装台,在夹具的周围配置圆形的定位环。然后,在定位环上载置基材,使基材的凸面被定位环支承。此时,夹具与基材没有接触,在夹具与安装台与定位环与基材之间形成有空间。在该空间中填充低熔点合金使其固化,由此能够固定夹具和基材,将夹具和基材从安装台和定位环卸下,能够得到被镜片保持器保持的基材。
用于固定夹具和基材的定位环的高度通常形成为固定,根据加工的基材的大小、基础曲线等准备数个直径和高度不同的定位环。
可是,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通常具有旋转非对称的两面。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眼球侧的面配置有旋转非对称的渐进面,在物体侧的面配置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曲率不同的旋转非对称的面。因此,即使是相同直径的镜片位置,Z轴坐标、即高度也不同。当将具有这样的面的镜片载置在高度固定的定位环上时,定位环只有一部分进行支承。结果,在固定环上容易发生镜片的不稳定,容易偏离。因此,为了支承这样的旋转非对称面,需要专用的定位环,耗费成本。
相对于此,在物体侧的面形成为旋转对称的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只要是相同直径的镜片位置Z轴坐标就相同,所以即使载置在高度固定的定位环,该镜片也被定位环整体整体支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能够使用通常的定位环,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
此外,在使用定位环固定镜片的情况下,因为对加工后的外表面进行固定来对内表面进行加工,所以内表面的加工位置相对于外表面的固定位置有可能从设计上应该对应的位置偏离。由于定位环是圆形,所以该偏离主要是以镜片的设计中心附近为中心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产生的旋转性的偏离。当在产生了这样的偏离的状态下进行镜片的研磨、抛光时,一个面和另一个面组合起来形成的最终镜片的屈光力分布从设计的屈光力分布发生变化,不能获得所希望的屈光力分布。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那样的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旋转对称的面,所以当在一个面产生旋转性的偏离时,在偏离前的位置示出的屈光力和偏离后的位置中的屈光力变得不同的情况很多。结果,不能实现要通过组合获得的(设计的)屈光力分布,在最终镜片中产生度数的偏离,散光轴的偏离变大,制造的最终镜片的光学性能大幅变差。
相对于此,在物体侧的面旋转对称地形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物体侧的面是旋转对称的,所以即使产生旋转性的偏离,由于偏离前的位置处的屈光力与偏离后的位置处的屈光力相同,所以在组合获得的最终镜片中没有产生度数的偏离,也能够抑制散光轴的偏离。
(研磨工序S22和抛光工序S23)
接着,将保持基材的镜片保持器设置在研磨加工装置进行研磨加工,形成光学面(研磨工序S22)。在研磨加工之后,从研磨加工装置取下保持基材的镜片保持器,设置在抛光加工装置,进行抛光加工(抛光工序S23)。在这样的研磨装置、抛光装置中,由于一边使基材旋转一边进行加工,所以由旋转对称的区域构成的面的加工容易。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虽然在镜片的两面设有渐进要素,但与通常的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物体侧的面的加工,也能够提高成品率。之后,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涂覆等的表面处理和镜片形状加工,制造眼镜用镜片。
(3.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在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两面设定了渐进要素的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通过使物体侧的面为旋转对称的面,从而能够维持光学性能并且制造容易。
即,通过使物体侧的面旋转对称,从而在示出相同直径的镜片位置处镜片的高度(Z轴坐标)相同。因此,在高度固定的通常的定位环上载置该镜片对该面进行支承的情况下,由于该面被定位环整体支承,所以不会产生不稳定,在固定时难以产生镜片的偏离,能够确保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组合位置精度。
进而,在通过镜片保持器对镜片的加工了的外表面逐次固定进行加工等的情况下,即使在假设内表面的加工位置相对于外表面的固定位置从设计上应该对应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偏离导致的对光学性能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
即,将镜片固定在镜片保持器时产生的位置偏离,是以镜片的设计中心附近为中心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产生的旋转性的偏离。可是,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物体侧的面是由将该设计中心附近作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面构成的。因此,即使在固定镜片时产生旋转性的偏离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度数变化,即使在产生散光轴的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偏离抑制到最小限度。
此外,在将实现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面配置位于眼球侧的眼球侧的面(内表面)、将位于物体侧的物体侧的面(外表面)设为球面的内表面渐进镜片中,通过使规定眼镜用镜片倍率的2个因子中的形状因子设为固定,从而能够消除形状因子的变动部分,减少像的晃动、变形。可是,即使在将物体侧的面设为球面的情况下,例如在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度数差大的情况下,像的晃动、变形的减少不够充分。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用球面构成物体侧的面,而是将可看成任意方向的曲率是固定的第1稳定区域(实质上的球面)配置物体侧的面的中心,在其外侧配置将经线方向的曲率从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减少的非球面区域而做成复合面。通过这样,在上述制造上的优点之外,能够在与第1稳定区域对应的镜片区域(主要是远用部)中实现稳定的度数,并且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度数差的一部分通过在物体侧的面中产生的度数差而被消除,能够减少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度数差导致的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倍率差。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物体侧的面的第1稳定区域对应于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的实现作为远用部的功能的区域,在远用部中确保稳定的度数。此外,使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对应于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的实现作为中间部和近用部的功能的区域。曲率变化区域配置第1稳定区域的外侧,经线方向的曲率和圆周方向的曲率朝向镜片的外侧从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起减少。因此,曲率变化区域与第1稳定区域相比获得减小像的效果。换句话说,度数从近用部到远用部变大。因此,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度数差的一部分被消除,能够减少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倍率差。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发挥改善像的纵横比的效果。即,在远视用的正镜片中,位于镜片下方的近用部与位于镜片的中心附近的远用部相比,像在纵向上被拉伸。结果,在近用部中像的纵横比大幅脱离1。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曲率变化区域中,经线方向的曲率被控制成比圆周方向的曲率小。此外,对应于近用部的区域主要是配置在第1稳定区域的外侧的曲率变化区域。曲率变化区域中的经线方向在近用部中相当于纵方向,曲率变化区域中的圆周方向在近用部中相当于横方向。结果,在近用部中由于存在曲率变化区域,曲率在纵方向上比横方向上变小,因此产生将像向横向拉伸的效果。于是,该效果消除了将像在纵向上拉伸的效果,像的纵横比接近1,能够实现不适感少的舒服的视野。
即使在物体侧的面中形成有第2稳定区域的情况下,由于至少经线方向的曲率比第1稳定区域的曲率小,所以与曲率变化区域同样地能够减少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倍率差。
此外,第2稳定区域的经线方向的曲率相当于曲率变化区域的外周部的曲率,其变化量被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结果,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不会变凸,因此制造容易。进而,由于经线方向的曲率与圆周方向的曲率相比变小,所以在第2稳定区域中与曲率变化区域同样地获得改善像的纵横比的效果。
此外,通过将设计中心设定在物体侧的面的几何中心附近,使物体侧的面为相对于该设计中心旋转对称的面,从而即使是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也能容易地进行物体侧的面的加工。
(4.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眼球侧的面设定了用于实现渐进屈光作用的屈光力,但眼球侧的面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对用于实现渐进屈光作用的屈光力附加了矫正散光用的屈光力的屈光力分布。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XY平面上的投影图中,第1稳定区域的形状设为圆,但只要在投影图中是旋转对称的话也可以是圆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椭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物体侧的面中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分别作为1个区域而配置,但曲率变化区域和第2稳定区域只要是配置在旋转对称的位置的话,也可以分别作为多个区域来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远用度数测定点位于第1稳定区域内,近用度数测定点位于曲率变化区域或第2稳定区域内,但也可以是远用度数测定点位于曲率变化区域或第2稳定区域内,近用度数测定点位于第1稳定区域。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获得在中间部和远用部中改善曲率变化的纵横比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有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有各种改变。
实施例
以下,进一步基于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被这些实施例所限定。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设计了实现远用度数是+4.00D(屈光度)、加入度数是2.00D(屈光度)的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物体侧的面以如下方式设计。第1稳定区域采用将曲率cO设为9.441、在向XY平面的投影图中半径为10mm的圆。曲率变化区域采用使经线方向的曲率c1m在9.441~6.425单调减少、在向XY平面上的投影图中半径为10~25mm的环状。第2稳定区域采用将经线方向的曲率c2m设为6.425、在向XY平面的投影图中半径为25~35mm的环状。
眼球侧的面在将实现上述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屈光力分布设计到内表面之后,根据该渐进屈光力分布和物体侧的面的屈光力分布而获得。
关于设计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测定使该镜片的凸面朝下的情况下的镜片的高度,进而计算出晃动指数(IDs)、平均眼镜倍率和近用部的纵横比。晃动指数(IDs)表示垂直/水平格子线的移动面积,指的是矩形图案的整体形状的变形的大小。晃动指数表示将后述的比较例2的晃动指数设为1的情况下的值。此外,平均眼镜倍率用纵倍率和横倍率的积的平方根来表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晃动指数小、平均眼镜倍率小,优选纵横比接近1。在图7中示出镜片的高度的结果,在图8中示出晃动指数的结果,在图9中示出平均眼镜倍率的结果,在图10中示出纵横比的结果。
(比较例1)
在比较例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计了远用度数是+4.00D(屈光度)、加入度数是2.00D(屈光度)的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是在物体侧的面配置了垂直方向的曲率和水平方向的曲率不同的超环面(atoric),在眼球侧的面配置有渐进面的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在该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均是旋转非对称的。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针对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测定了使该镜片的凸面朝下的情况下的镜片的高度。结果如图7所示。
根据图7,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镜片高度相同,但在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确认了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镜片高度不同。因此,当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使用高度固定的通常的定位环时,确认了镜片容易产生偏离,需要专用的定位环,耗费成本。
(比较例2)
设计了示出实施例1中设定的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面,将该面设为眼球侧的面,设计了物体侧的面用曲率为9.063的球面构成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该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计算了晃动指数(IDs)、平均眼镜倍率和近用部的纵横比。在图8中示出晃动指数的结果,在图9中示出平均眼镜倍率的结果,在图10中示出纵横比的结果。
根据图8,确认了在远用部、中间部、近用部的所有区域中,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2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相比晃动指数小。此外,根据图9,确认了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2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相比平均眼镜倍率小。因此,即使是相同的处方,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减少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倍率差,能够减少像的晃动、变形。
此外,根据图10,确认了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2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相比,近用部的纵横比接近1,即使在通过近用部来观看的情况下,像在纵向上被拉伸的情况少,能够实现不适感少的舒服的视野。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特征,虽然是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也能将物体侧的面做成旋转对称的面。将该特征加入到到此为止的记载内容中的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另外,该特征本身也具有大的技术特征。在以下对该特征进行总结。
“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具有近用部,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均是非球面并具有渐进要素,所述近用部具有观看近处用的度数,其中,
物体侧的面是旋转对称的面且具有包含旋转中心的第1稳定区域,第1稳定区域中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值(Peak to Vally)为0.12D以内。”
附图标记说明
1:渐进屈光力镜片;
11:远用部;
12:近用部;
13:中间部;
2:物体侧的面;
20:第1稳定区域;
21:曲率变化区域;
22:第2稳定区域;
23: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区域;
3:眼球侧的面。

Claims (10)

1.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近用部,其位于镜片的下方,并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度数;远用部,其位于从镜片的上方到中心,并具有用于观看比观看近处时远的距离的度数;以及中间部,其连接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在于,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由作为非球面的物体侧的面和作为非球面的眼球侧的面构成,
在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的两面配置实现渐进屈光作用的渐进要素,
所述物体侧的面,是相对于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中心旋转对称的面,并且
所述物体侧的面具有:第1稳定区域,其相对于所述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并且包含所述设计中心;以及
非球面区域,其配置成与所述第1稳定区域的外侧相接,相对于所述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
所述第1稳定区域中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值即峰谷值为0.12D以内,
所述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区域具有:曲率变化区域,其与所述第1稳定区域的外侧相接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条件1:
从所述设计中心朝向所述物体侧的面的外周的经线方向的曲率比所述第1稳定区域中的所述经线方向的曲率小,并且
在所述曲率变化区域中,所述经线方向的曲率比作为与所述经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曲率的圆周方向的曲率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率变化区域中的所述经线方向的曲率及作为与所述经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曲率的圆周方向的曲率的任一方随着朝向所述经线方向而单调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区域具有:第2稳定区域,其配置成与所述曲率变化区域的外侧相接,相对于所述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
在所述第2稳定区域中,所述经线方向的曲率比作为与所述经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曲率的圆周方向的曲率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对称的非球面区域具有:第2稳定区域,其配置成与所述曲率变化区域的外侧相接,相对于所述设计中心是旋转对称的,
在所述第2稳定区域中,所述经线方向的曲率实质上是固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稳定区域中的所述经线方向的平均面屈光力的PV值即峰谷值为0.25D以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远用度数测定位置在所述第1稳定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近用度数测定位置在所述曲率变化区域或所述第2稳定区域中。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近用度数测定位置在所述第1稳定区域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远用度数测定位置在所述曲率变化区域或所述第2稳定区域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眼球侧的面具有与所述物体侧的面的所述曲率变化区域导致的面屈光力的变化相抵消的面屈光力变化。
CN201580029658.8A 2014-06-04 2015-06-03 渐进屈光力镜片 Active CN1064619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6284 2014-06-04
JP2014116284 2014-06-04
PCT/JP2015/066109 WO2015186766A1 (ja) 2014-06-04 2015-06-03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1976A CN106461976A (zh) 2017-02-22
CN106461976B true CN106461976B (zh) 2019-12-06

Family

ID=54766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9658.8A Active CN106461976B (zh) 2014-06-04 2015-06-03 渐进屈光力镜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2070B2 (zh)
EP (1) EP3153914B1 (zh)
JP (1) JP6515098B2 (zh)
CN (1) CN106461976B (zh)
BR (1) BR112016028281B8 (zh)
ES (1) ES2971062T3 (zh)
WO (1) WO20151867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90391A1 (ja) * 2015-05-26 2016-12-01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セット
JP6815027B2 (ja) * 2016-11-10 2021-01-20 伊藤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EP3683618A1 (en) * 2019-01-21 2020-07-22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monstrating an optical disorder
EP4083686A4 (en) * 2019-12-24 2024-01-03 Hoya Lens Thailand Ltd. SEMI-FINISHED EYEGLASSE LEN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EYEGLASSE LENS
TWI799975B (zh) * 2021-08-31 2023-04-21 永勝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多焦點眼用鏡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7826B1 (en) * 1998-08-06 2002-10-01 John B. W. Lett Multifocal aspheric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95789B1 (fr) * 1980-12-05 1986-02-14 Suwa Seikosha Kk Lentille multifocale progressive
DE3517321A1 (de) * 1985-05-14 1986-11-20 Fa. Carl Zeiss, 7920 Heidenheim Multifokale brillenlinse mit mindestens einer gleitsichtflaeche
JPH0690368B2 (ja) * 1985-07-09 1994-1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及び眼鏡
FR2587505B1 (fr) * 1985-09-13 1987-12-18 Essilor Int Verre progressif perfectionne
FR2642854B1 (fr) * 1989-02-03 1991-05-03 Essilor Int Lentille optique a vision simultanee pour la correction de la presbytie
US5719657A (en) * 1993-11-19 1998-02-1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gressive power lens
US5867246A (en) * 1994-10-21 1999-02-02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Enhanced ophthalmic lens
US5574518A (en) * 1995-01-10 1996-11-12 Les Laboratoires Opti-Centre Inc. System incorporation two different sphero-non-spherical contact lenses for correcting presbytia
US6019470A (en) 1995-11-24 2000-02-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n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yeglass lens and 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ns
US6260966B1 (en) * 1998-03-11 2001-07-17 Menicon Co. Ltd. Multifocal ocular lens
US6030077A (en) * 1998-03-11 2000-02-29 Menicon Co., Ltd. Multifocal ocular lens having intermediate region with continuously varying optical power
JP2000122006A (ja) * 1998-10-16 2000-04-28 Menicon Co Ltd 多焦点型眼用レンズ
US6186627B1 (en) * 1998-12-03 2001-02-13 Asahi Kogaku Kabushiki Kaisha Back-surface progressive power lens
WO2003102671A1 (en) * 2002-05-31 2003-12-11 Crossbows Optical Limited Progressive addition power lens
US7118215B2 (en) * 2002-10-08 2006-10-10 Hoy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tical value of lens of eyeglasses, process for producing lens of eyeglasses, lens of eyeglasses and its ordering/ordr receiving system
US7370962B2 (en) * 2002-10-31 2008-05-13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Pupil regulated multifocal contact lenses
JP3882764B2 (ja) 2003-02-19 2007-0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FR2880428B1 (fr) * 2005-01-04 2007-10-26 Essilor Int Verre ophtalmique progressif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verre
JP4973027B2 (ja) * 2005-08-22 2012-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AU2006301940B2 (en) 2005-10-12 2012-03-29 Carl Zeiss Vision Australia Holdings Limited Ophthalmic lens element for myopia correction
FR2906621B1 (fr) * 2006-09-28 2008-11-28 Essilor Int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une lentille ophtalmique
TWI467266B (zh) 2007-10-23 2015-01-01 Vision Crc Ltd 眼科鏡片元件
US9022563B2 (en) * 2009-02-12 2015-05-05 Mitsui Chemicals, Inc. Ophthalmic lenses with aspheric optical features
WO2011030673A1 (ja) * 2009-09-10 2011-03-17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US8113655B1 (en) * 2010-07-22 2012-02-14 Albert Tyrin Training method for accommodative and vergence systems, and multifocal lenses therefor
JP5822483B2 (ja) * 2011-02-23 2015-11-24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眼鏡用レンズ
US9010932B2 (en) * 2011-02-23 2015-04-21 Hoya Lens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s Inc. Spectacle lens
JP5789108B2 (ja) * 2011-03-08 2015-10-07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2012233959A (ja) * 2011-04-28 2012-11-29 Seiko Epson Corp 眼鏡用レンズ、眼鏡、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及び設計装置
JP5747279B2 (ja) * 2011-04-28 2015-07-15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視力矯正用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5952541B2 (ja) 2011-09-30 2016-07-13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光学レンズ、光学レンズの設計方法、および光学レンズの製造装置
JP5976366B2 (ja) * 2012-04-05 2016-08-23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ITPE20130007A1 (it) * 2013-06-21 2014-12-22 Parsek Srl Sistema per strumento musicale a percussione elettronico con sensore elettromagnetico
JPWO2015186767A1 (ja) * 2014-06-04 2017-04-20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HOYA Lens Thailand Ltd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7826B1 (en) * 1998-08-06 2002-10-01 John B. W. Lett Multifocal aspheric l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71062T3 (es) 2024-06-03
EP3153914C0 (en) 2023-12-20
JP6515098B2 (ja) 2019-05-15
BR112016028281B8 (pt) 2022-11-16
US20170115510A1 (en) 2017-04-27
WO2015186766A1 (ja) 2015-12-10
BR112016028281B1 (pt) 2022-10-11
BR112016028281A2 (pt) 2017-08-22
EP3153914B1 (en) 2023-12-20
JPWO2015186766A1 (ja) 2017-04-20
EP3153914A1 (en) 2017-04-12
CN106461976A (zh) 2017-02-22
US10642070B2 (en) 2020-05-05
EP3153914A4 (en) 2018-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01566B1 (ko) 안과용 렌즈
CA2657118C (en) Toric contact lenses with controlled optical power profile
CN106461976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
JP2004264365A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TW201326960A (zh) 用於設計非圓形軟式隱形眼鏡的方法
CN106461977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
CN117321480A (zh) 眼镜镜片及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
WO2012004783A2 (en)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EP3004973B1 (en) Non-progressive corridor bi-focal lens with substantially tangent boundary of near and distal visual fields
JP5989317B2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5036946B2 (ja) わずかな拡大差を有する漸進的な眼鏡レンズ
JP2002122822A (ja) 眼鏡レンズ
US10656439B2 (en) Lenses with improved management of distortion
JP2019144277A (ja) 眼鏡レンズおよび眼鏡レンズ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04109813A (ja)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JP2018077401A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WO2013094153A1 (ja) 眼鏡レンズ
JP2013186296A (ja) 眼鏡用レンズ及び眼鏡用レンズ設計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