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32042A -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 Google Patents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32042A
CN106232042A CN201580021018.2A CN201580021018A CN106232042A CN 106232042 A CN106232042 A CN 106232042A CN 201580021018 A CN201580021018 A CN 201580021018A CN 106232042 A CN106232042 A CN 106232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line
heating
heating function
pincers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10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篠智之
武井祐介
田中千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32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20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0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085Forceps, scis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10Power sourc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059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8/00071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A61B2018/00083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ow, i.e.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01Cut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636Sen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ergy
    • A61B2018/00696Controlled or regulated parameters
    • A61B2018/00702Power or energ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636Sen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ergy
    • A61B2018/00773Sensed parameters
    • A61B2018/00791Temperat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2018/145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including means for cutt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把持处置单元包括第1钳构件和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的第2钳构件。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发热线从第1延伸设置端不分支地连续到第2延伸设置端,通过向所述发热线流入电流而在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到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的全长范围产生热量。在发热部中,在自所述发热线产生热量的状态下,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处置面上,从所述发热部传递来的传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Description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由发热部(发热体)产生的热量对所把持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把持处置单元。另外,涉及具有该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两个钳构件(把持部)之间把持处置对象的把持处置器具。在该把持处置器具中,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在一个钳构件上设有多个发热体(发热线)。使用由发热体(发热部)产生的热量对把持在钳构件之间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另外,在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上设有测温芯片作为温度检测部。利用测温芯片来检测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处的温度。根据测温芯片中的检测结果,调整发热体中的发热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15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使用热量对把持在两个钳构件之间的处置对象(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的一例,有在长度方向上仅使钳构件的顶端部(例如,从钳构件的顶端到钳构件的全长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尺寸的范围)接触处置对象、并使用热量切开处置对象的处置(微创法;small-bite-method)。在该处置中,仅钳构件的顶端部与处置对象相接触,因此在设有发热体(发热部)的钳构件中,仅从顶端部的外表面向处置对象散发热量,来自顶端部的散热量较大。因此,在钳构件的顶端部,温度较低,处置对象的切开性降低,因此处置要花费较长时间。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增大了向发热体供给的电力,因此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整体的温度升高。由此,在处置(微创法)中不与处置对象相接触的(即,不向处置对象散发热量的)钳构件的基端部,温度过度升高。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容易的结构实现在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中仅在顶端部增大来自发热体的发热量的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某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把持处置单元,其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而进行处置,其中,该把持处置单元包括:第1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并具有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第2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该第2钳构件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发热部,其具有发热线,该发热线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设置在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该发热线在延伸设置方向上从作为该发热线的一端的第1延伸设置端不分支地连续到作为该发热线的另一端的第2延伸设置端、并且通过流有电流而在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到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的全长范围产生热量,在自所述发热线产生所述热量的状态下,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比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大;以及处置面,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外表面,并且与所述第2钳构件相对,在从所述发热部传递来的传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的状态下、该处置面对所述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以容易的结构实现在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中仅在顶端部增大来自发热体的发热量的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的概略图。
图2是以第1钳构件与第2钳构件之间打开的状态概略表示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用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和第2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4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2钳构件的结构按照各个构件进行分解并概略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热线(发热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热线在第1发热区域中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热线在第2发热区域中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发热线在第1发热区域中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发热线在第2发热区域中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在第1发热区域中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在第2发热区域中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第6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8是用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7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和第2钳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把持处置***1的图。如图1所示,把持处置***1具有把持处置器具2。把持处置器具2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是顶端方向(图1的箭头C1的方向),与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基端方向(图1的箭头C2)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处置器具2是使用热量作为能量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热处置器具,并且是使用高频电力(高频电流)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高频处置器具。
把持处置器具2包括保持单元(手柄单元)3和连结于保持单元3的顶端方向侧的筒状的轴(护套)5。在本实施方式中,轴5的中心轴线成为长度轴线C。保持单元3包括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筒状壳体部6和从筒状壳体部6朝向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某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手柄7。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壳体部6与轴5同轴设置,轴5通过从顶端方向侧向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而安装于保持单元3。固定手柄7与筒状壳体部6形成为一体。另外,保持单元3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筒状壳体部6的可动手柄8。通过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筒状壳体部6转动,从而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
在保持单元3(筒状壳体部6)上连接有线缆11的一端。把持处置***1具有例如作为电力生成器的能源单元10。线缆11的另一端连接于能源单元10。在本实施方式中,能源单元10包括热能源(能源)12、高频能源13以及控制部15。热能源12和高频能源13例如是输出电能的输出电路。控制部15由例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置单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处置器形成。另外,能源单元10电连接于脚踏开关等能量操作输入部16。
在轴5的顶端方向侧连结有把持处置单元20。把持处置单元20包括作为第1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和作为第2把持部的第2钳构件22。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能够开闭。即,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能够相对开闭。
图2是表示包括把持处置单元20的把持处置器具2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图。图2表示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的状态。图3是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表示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的图。图3表示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了的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第1钳构件21具有第1钳构件轴线J1。第1钳构件轴线J1是第1钳构件21的中心轴线,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在此,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平行的两个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长度方向(第1钳构件长度方向)。而且,钳构件长度方向(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顶端方向(第1钳构件顶端方向),与钳构件顶端方向(第1钳构件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基端方向(第1钳构件基端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顶端方向与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顶端部的方向一致,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基端方向与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基端部的方向一致。
另外,第2钳构件22具有第2钳构件轴线J2。第2钳构件轴线J2是第2钳构件22的中心轴线,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在此,与第2钳构件轴线J2平行的两个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长度方向(第2钳构件长度方向)。而且,钳构件长度方向(长度方向)的一个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顶端方向(第2钳构件顶端方向),与钳构件顶端方向(第2钳构件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基端方向(第2钳构件基端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顶端方向与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顶端部的方向一致,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基端方向与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基端部的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钳构件22在轴5的顶端部相对于轴5固定。第2钳构件轴线J2与轴5的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第1钳构件21借助支点销23安装于轴5的顶端部。第1钳构件21能够以支点销23为中心相对于轴5转动。另外,在轴5的内部,从基端方向侧朝向顶端方向侧延伸设置有棒状的杆25。杆25能够相对于轴5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杆25的基端部在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连结于可动手柄8。杆25的顶端部借助连接销26连接于第1钳构件21。通过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从而杆25相对于轴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由此,第1钳构件21相对于轴5转动,第1钳构件21相对于第2钳构件22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此时,由于第2钳构件22固定于轴5,因此第2钳构件22相对于第1钳构件21打开或闭合。即,借助杆25相对于轴5的移动,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或闭合。因而,可动手柄8成为开闭操作输入部,该开闭操作输入部用于输入使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与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之间打开或闭合的开闭操作。
在此,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第2钳构件22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1的方向),在第1钳构件21中自第2钳构件22离开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打开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2的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是与第1钳构件轴线J1交叉(垂直)的某一个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打开方向(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是与钳构件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另外,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第1钳构件21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3的方向),在第2钳构件22中自第1钳构件21离开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打开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4的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第2钳构件闭合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轴线J2交叉(垂直)的某一个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打开方向(第2钳构件打开方向)是与钳构件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而且,与第1钳构件轴线J1交叉(垂直)、并且与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打开方向和钳构件闭合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成为钳构件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1的方向和箭头W2的方向)。钳构件宽度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轴线J2交叉(垂直)、并且与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打开方向和钳构件闭合方向垂直的方向。
第2钳构件22包括固定于轴5的支承构件(第2支承构件)31和固定于支承构件31的承受构件32。支承构件31和承受构件32在从第2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利用支承构件31在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向钳构件打开方向(第2钳构件打开方向)的钳构件背面(第2钳构件背面)27。另外,在第2钳构件22中,在支承构件31的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有承受构件32。承受构件3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承受构件32包括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的基底面33和从基底面33朝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在从第2钳构件22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在此,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是指在第2钳构件22中暴露于外部的表面。
第2钳构件22具有利用基底面33固定于承受构件32的电极构件(第2电极构件)36。电极构件36从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于承受构件32的基底面33。另外,电极构件36由导电材料形成。电极构件36在从第2钳构件22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并形成为包围承受构件32的突出部35的环状。
在电极构件36的基端部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2高频电力供给线)37的一端。电力供给线37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源单元10的高频能源13。从高频能源13输出的高频电力经由电力供给线37向第2钳构件22的电极构件36供给。通过向电极构件36供给电力,从而电极构件36作为高频电力的一个电极(第2电极)发挥作用。另外,由于承受构件3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支承构件31和承受构件32中未供给(传递)有高频电力。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承受构件32的突出部35和电极构件36在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第1钳构件21相对的处置面(第2处置面)28。处置面(第2处置面)28是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并朝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第2钳构件闭合方向)。
图4是将第1钳构件21按照各个构件进行分解表示的图。如图2~图4所示,第1钳构件21包括安装于轴5及杆25的支承构件(第1支承构件)41和固定于支承构件41的隔热构件42。支承构件41和隔热构件42在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利用支承构件41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向钳构件打开方向(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的钳构件背面(第1钳构件背面)51。另外,在第1钳构件21中,在支承构件41的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有隔热构件42。隔热构件4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在此,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是指在第1钳构件21中暴露于外部的表面。
另外,在第1钳构件21中,在隔热构件4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侧(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有刀片(电极构件)43。刀片43由导热性较高的导电材料形成。在钳构件打开方向(打开方向)和钳构件闭合方向(闭合方向)上,在隔热构件42与刀片43之间形成有空洞45。空洞45被隔热构件42和刀片43包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刀片43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与第2钳构件22的处置面(第2处置面)28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处置面(第1处置面)52。处置面(第1处置面)52是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并朝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
在刀片(切开部)43的基端部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1高频电力供给线)53的一端。电力供给线53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源单元10的高频能源13。从高频能源13输出的高频电力(高频电能)经由电力供给线53向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供给。通过向刀片43供给电力,从而刀片43作为电位不同于电极构件36的高频电力的电极(第1电极)发挥作用。另外,由于隔热构件4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支承构件41和隔热构件42中未供给(传递)有高频电力。
在利用刀片43形成的处置面(把持面)52上设有在使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的状态下能够抵接于承受构件32的突出部35的抵接面(抵接部)55。因而,在承受构件32上形成有承受抵接面55的承受面38。承受面38是处置面(把持面)28的一部分,仅由承受构件32形成。通过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没有处置对象的状态下使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从而抵接面55抵接于承受面38。在抵接面55抵接于承受面38的状态下,刀片43不与第2钳构件22的电极构件36相接触,在刀片43与电极构件36之间具有间隙。由此,防止了电位彼此不同的第2钳构件22的电极构件36与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之间的接触。
另外,将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设为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1的方向),将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2)的方向。在第1钳构件21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上,在抵接面55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设有倾斜面(第1倾斜面)57A,在抵接面55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设有倾斜面(第2倾斜面)57B。在倾斜面(分开部)57A上,越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倾斜面(分开部)57A距第2钳构件22的处置面(把持面)28的距离越小。另外,在倾斜面(分开部)57B上,越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倾斜面(分开部)57B距第2钳构件22的处置面28的距离越小。刀片43形成为抵接面55从倾斜面57A、57B朝向第2钳构件22(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侧)突出的形状。
在第1钳构件21中,在隔热构件42与刀片43之间的空洞45内设有发热部40。发热部40具有作为发热体的发热线(加热器线)50。发热部40固定于隔热构件42,并且固定于刀片43。发热部40的外壳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向刀片43供给的高频电力不向发热线50供给。发热部40(发热线50)设置在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与刀片43的设置面47之间。即,在设置面(接触面)46、47上设置有包括发热线50的发热部40,发热部40与设置面46、47相接触。另外,在两个把持部(21、22)中的一者上设有发热部40(发热线50)的情况下,将设有发热部40的一者设为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将未设有发热部40的另一者设为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在作为发热钳构件(发热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上仅设有一条发热线50,而不是设有多条发热线。
图5是表示发热线50(发热部40)的结构的图。如图4和图5所示,发热线50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具有成为发热线50的两端的第1延伸设置端E1和第2延伸设置端E2,从第1延伸设置端E1不分支地连续到第2延伸设置端E2。即,发热线50在延伸设置方向上从作为一端的第1延伸设置端E1不分支地连续到作为另一端的第2延伸设置端E2。第1延伸设置端E1和第2延伸设置端E2位于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基端部。另外,发热线50在第1延伸设置端E1与第2延伸设置端E2之间具有折回位置E3。折回位置E3位于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发热线50从第1延伸设置端E1朝向顶端部侧(钳构件顶端方向)延伸设置到折回位置E3,从折回E3朝向基端部侧(钳构件基端方向)延伸设置到第2延伸设置端E2。因而,折回位置E3成为第1延伸设置端E1与第2延伸设置端E2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由于如上所述发热线50延伸设置,因此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在钳构件长度方向上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设有发热线50。因此,在第1钳构件21中,在设置面(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和刀片43的设置面47)上,在钳构件长度方向上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设置有发热部40(发热线50)。
在发热线50的第1延伸设置端E1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1热电力供给线)58A的一端,在发热线50的第2延伸设置端E2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2热电力供给线)58B的一端。电力供给线58A、58B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源单元10的热能源12。从热能源(能源)12输出的电力(热电能)经由电力供给线58A、58B向第1钳构件21的发热线50供给。通过向发热线50供给电力,从而在第1延伸设置端E1与第2延伸设置端E2之间产生电压(电位差),向发热线(加热器线)50流入电流。此时,在发热线50中,电流在第1延伸设置端E1与第2延伸设置端E2之间不分流地流动。通过使电流在发热线50中流动,从而利用发热线50的热阻产生热量。此时,在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在发热线50的从第1延伸设置端E1到第2延伸设置端E2的全长范围产生了热量。
在发热线50中产生的热量经由设置面47向刀片43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传递。利用传递到处置面(把持面)52的热量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检测处置面52的顶端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的温度传感器(热电偶)61安装于刀片43。在温度传感器61上连接有由电信号线等形成的信号线62A、62B的一端。信号线62A、62B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源单元10的控制部15。基于温度传感器61中的检测结果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62A、62B向控制部15传递。控制部15根据检测到的处置面52的顶端部的温度来控制电力自热能源12的输出状态。
发热线50包括第1发热区域63和设于第1发热区域63的基端部侧(钳构件基端方向侧)的第2发热区域6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之间,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发生变化。即,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之间的交界位置X1,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发生变化。第1发热区域63设置在从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到交界位置X1的整个范围内,第2发热区域65设置在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交界位置X1的整个范围内。因而,发热线50的第1延伸设置端E1和第2延伸设置端E2位于第2发热区域65,发热线50的折回位置E3位于第1发热区域63。在某一实施例中,交界位置X1与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一致。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交界位置X1位于从第1钳构件21的顶端向基端部侧离开了与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的全长的三分之一尺寸相应的距离的位置。
图6表示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图7表示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宽为B0且是均匀的,例如为0.1mm。另外,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厚也是均匀的。在此,发热线50的线宽是指与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方向垂直、并且与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刀片43的设置面47)平行的方向(即,发热线50的宽度方向)上的、发热线50的尺寸。另外,发热线50的线厚是指与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方向垂直、并且与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刀片43的设置面47)垂直的方向(即,发热线50的厚度方向)上的、发热线50的尺寸。
另外,在发热线50中,多个延伸设置图案67重复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1小于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2。例如,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P1为0.3mm,而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P2成为0.5mm。
由于在第1发热区域63中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P1较小,因此刀片43的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第1发热区域63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数密度(数量)高于刀片43的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第2发热区域65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数密度(数量)。由此,在第1发热区域63(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与第2发热区域65(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相比,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较长。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路径长度较长,因此与第2发热区域65相比,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较大。即,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在自发热线50(发热部40)产生了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另外,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之间的交界位置X1与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一致的实施例中,与比第1钳构件21的中间位置靠基端部侧的区域(第2发热区域65)相比,在比中间位置靠顶端部侧的区域(第1发热区域63)中,来自设置面(46、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较大。在第1钳构件21中,由于与基端部相比,在顶端部来自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较大,因此在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上,与基端部相比,在顶端部从发热部40传递来的传热量较大。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20、把持处置器具2及把持处置***1的作用和效果。在使用把持处置***1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时,将把持处置单元20(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向体内***,将处置对象配置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然后,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闭合动作,输入把持处置单元20的开闭操作。由此,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把持处置对象。在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利用能量操作输入部16输入能量操作。由此,利用控制部15中的控制,从热能源12输出电力(热电能),并且从高频能源13输出高频电力(高频电能)。
然后,通过从热能源12向发热线50供给电力,从而在发热线50中产生热量,所产生的热量向形成于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传递。由此,抵接于处置面(把持面)52的处置对象被灼烧,处置对象被切开。在此,通过减小发热线50中的发热量,降低处置面52的温度,从而处置对象凝固。通过调整向发热线50供给的电力,从而能够调整发热线50中的发热量。在切开处置对象时,处置面52的温度为230℃~350℃左右,优选为250℃~300℃左右。在使处置对象凝固时,处置面52的温度为200℃左右。因而,在使用了由发热线50产生的热量的处置中,处置面52的温度成为200℃~350℃。
另外,通过从高频能源13向第2钳构件22的电极构件36和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供给高频电力,从而电极构件36和刀片43作为电位彼此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由此,高频电流经由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处置对象(生物体组织)在电极构件36与刀片43之间流动。利用高频电流,使处置对象改性,促进凝固。
另外,在把持处置器具2中,仅使各个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的顶端部(例如,在各个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中,是从顶端到钳构件长度方向上的全长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尺寸的整个范围)接触处置对象,进行使用热量重复切开处置对象的处置(微创法)。在该处置中,在设有发热线50(发热部40)的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仅顶端部与处置对象相接触。因此,在第1钳构件21中,仅从顶端部的外表面(处置面52的顶端部)向处置对象散发热量,来自处置面(把持面)52的顶端部顶端部的散热量较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与基端部(第2发热区域65)相比在顶端部(第1发热区域63)中较长。因此,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了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因而,在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上,与基端部相比,在顶端部从发热部40传递来的传热量较大。由此,即使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的散热量较大的处置(微创法)中,由于向处置面(第1处置面)52的顶端部传递的传热量较大,因此也抑制了在处置面52的顶端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温度降低。由于维持了处置面(把持面)52的顶端部的温度不降低,因此确保了处置对象的切开性,能够迅速地进行处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通过增大向发热线50供给的电力来增大来自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即,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来自发热线50的发热量较大的状态下,在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将来自发热线50的发热量维持得较小。因而,在处置(微创法)中,抑制了不与处置对象相接触的(即,不向处置对象散发热量的)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中的温度过度升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仅设有一条的发热线50流入电流,就能够仅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第1发热区域63)中增大来自发热线50的发热量。例如,通过在第1钳构件(21)中设置多条发热线(发热体),并控制电力经由对应的电力供给线向各条发热线的供给状态,从而在第1钳构件(22)中能够仅在顶端部提高发热量(温度)。但是,在该情况下,各个发热体与电力源之间的布线等的结构较复杂,并且电力自电力源的输出状态的控制也变复杂。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容易的结构和容易的电力的输出控制,实现了仅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第1发热区域63)增大来自发热线50的发热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温度传感器61对处置面(第1处置面)52的顶端部的温度进行检测,根据温度的检测结果,控制部18控制电力自热能源12的输出状态。因此,通过控制电力自热能源12的输出状态,从而能够将处置面(把持面)52的顶端部的温度容易地调整为适合于处置(微创法)的目标温度(例如250℃)。另外,也可以是在能源单元10中设有存储器(未图示)等,并存储有目标温度、电力与处置面52的顶端部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变形例)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1比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2小,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以图8~图10为参照说明第1变形例。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发热线50(发热部40)的结构的图。另外,图9表示本变形例的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图10表示本变形例的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如图8~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宽为B0且是均匀的,例如为0.1mm。另外,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厚也是均匀的。
另外,在发热线50中,多个延伸设置图案67重复连续。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和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为P0且是均匀的,例如为0.4mm。在本变形例中,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钳构件宽度方向(图8的箭头W1的方向和箭头W2的方向)上的尺寸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是不同的。即,在本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63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1大于第2发热区域65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2。例如,第1发热区域63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1为0.8mm,而第2发热区域65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2成为0.6mm。
由于第1发热区域63的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因此在第1发热区域63(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与第2发热区域65(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相比,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较长。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路径长度变长,因此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与第2发热区域65相比较大。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了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另外,在图11~图13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是均匀的。因而,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为P0且是均匀的,例如为0.4mm。另外,第1发热区域63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2发热区域65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图11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发热线50(发热部40)的结构的图。另外,图12表示本变形例的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图13表示本变形例的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
但是,在本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发热线50的线宽B1小于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发热线50的线宽B2。例如,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发热线50的线宽B1为0.05mm,而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发热线50的线宽B2成为0.1mm。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厚是均匀的。因此,在第1发热区域63(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与第2发热区域65(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相比,发热线50的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截面积较小。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截面积较小,因此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比第2发热区域65大。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了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另外,在图14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发热线50的线厚T1小于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发热线50的线厚T2。例如,第1发热区域63中的发热线50的线厚T1为0.01mm,而第2发热区域65中的发热线50的线厚T2成为0.02mm。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宽为B0且是均匀的,例如为0.1mm。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2变形例同样,使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均匀。
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2变形例同样,在第1发热区域63(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与第2发热区域65(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相比,发热线50的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截面积较小。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截面积较小,因此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比第2发热区域65大。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了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另外,在图15所示的第4变形例中,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以及发热线50的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截面积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均匀。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中,形成发热线50的材料发生变化。即,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形成发热线50的材料的电阻在第1发热区域63(顶端部)中比在第2发热区域65(基端部)中高。例如,在第2发热区域65中利用不锈钢形成发热线50,而在第1发热区域63中利用电阻比不锈钢的电阻高的镍铬合金来形成发热线50。另外,在图15所示的发热线50中,利用点状的阴影表示第1发热区域63,利用没有阴影的空白表示第2发热区域。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电阻较高,因此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比第2发热区域65大。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了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之间的交界位置X1,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发热线50的截面积等发生变化,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5变形例如图16所示,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发热线50中,也可以是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从基端部(钳构件基端方向)朝向顶端部(钳构件顶端方向)逐渐变小(即,也可以递减。)。另外,在图16中,发热线50用线状表示,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等相同地使发热线50具有线宽。
在本变形例中,由于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P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递减,因此刀片43的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数密度(数量)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逐渐升高。由此,在第1钳构件21的发热线50中,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从钳构件基端方向朝向钳构件顶端方向逐渐变长。因而,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递增(逐渐变大。)。通过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了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另外,通过应用第1变形例~第4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发热线50的结构,从而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也可以使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递增。例如,在应用了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50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通过使发热线50的线宽从基端部朝向端部递减,从而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递增(逐渐变大。)。
另外,作为第6变形例如图17所示,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钳构件长度方向(长度方向)上,发热线50也可以被分割为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彼此不同的3个发热区域(区域)71~发热区域(区域)73。在本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71位于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第2发热区域72与第1发热区域71的钳构件基端方向侧连续。而且,第3发热区域73与第2发热区域72的钳构件基端方向侧连续,并位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另外,在图17中,发热线50用线状表示,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等相同地使发热线50具有线宽。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71与第2发热区域72之间的交界位置X2以及第2发热区域72与第3发热区域73之间的交界位置X3,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发生变化。即,在本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71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3小于第2发热区域72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4。而且,第2发热区域72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4小于第3发热区域73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5。
因此,在本变形例中,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第1发热区域71中比在第2发热区域72中大,在第2发热区域72中比在第3发热区域73中大。即,在3个发热区域(区域)71~发热区域(区域)73中,越是位于顶端部侧(钳构件顶端方向侧)的区域,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越大。通过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从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另外,通过应用第1变形例~第4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发热线50的结构,从而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也可以使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第1发热区域71中比在第2发热区域72中大,在第2发热区域72中比在第3发热区域73中大。例如,在应用了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50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第1发热区域71与第2发热区域72之间的交界位置X2以及第2发热区域72与第3发热区域73之间的交界位置X3使发热线50的线宽发生变化,从而使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第1发热区域71中比在第2发热区域72中大,在第2发热区域72中比在第3发热区域73中大。
另外,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钳构件长度方向(长度方向)上,发热线50也可以被分割为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彼此不同的4个以上的发热区域(区域)。在该情况下也与发热线50被分割为3个发热区域71~发热区域73的第6变形例同样,在发热区域(区域)中,越是位于顶端部侧(钳构件顶端方向侧)的区域,来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越大。
另外,作为第7变形例如图18所示,设有发热部40的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也可以固定于轴5。在本变形例中,未设有发热部40的第2钳构件22以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5。如图1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使第2钳构件22由支承构件31、承受构件32以及电极构件36形成。而且,利用承受构件32和电极构件36形成了与第1钳构件21相对的处置面(第2处置面)28。
另外,第1钳构件21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由支承构件41、隔热构件42、刀片43以及发热部40形成。而且,利用刀片43形成了与第2钳构件22相对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在本变形例中,也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上仅设有一条发热线50。在第1钳构件21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发热线50延伸设置。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作为发热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因而,在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上,与基端部相比,在顶端部从发热部40传递来的传热量较大。
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两者成为设有发热部(40)的发热钳构件。在该情况下,在各个发热钳构件(21、22)中仅设有一条发热线(50)。而且。在各个发热钳构件(各个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等的第1钳构件21同样,发热线(50)延伸设置。因此,与上述第的实施方式等的第1钳构件21同样,在各个发热钳构件(21、22)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来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两个钳构件(21、22)中的一者(例如第2钳构件22)固定于轴5,两个钳构件(21、22)中的另一者(例如第1钳构件21)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两者以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5。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杆2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从而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两者相对于轴5转动。由此,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或闭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能源单元10中设有高频能源13,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不必向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供给高频电力。因而,只要在作为两个把持部(21、22)之一的第1钳构件21中至少设有发热线50、在能源单元10中设有输出向发热线50供给的电力的热能源12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也包括变形例)中,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能够开闭,在第1钳构件(21)中,在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设置有发热线(50)。发热线(50)从第1延伸设置端(E1)不分支地连续到第2延伸设置端(E2),并且通过流有电流,从而在从第1延伸设置端(E1)到第2延伸设置端(E2)的全长范围产生热量。在发热部(40)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因此,在第1钳构件(21)中,在以与第2钳构件(22)相对的状态设置的处置面(52)上,从发热部(40)传递来的传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等,当然能够不脱离发明的主旨地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13)

1.一种把持处置单元,其用于把持生物体组织而进行处置,其中,该把持处置单元包括:
第1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并具有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
第2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该第2钳构件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
发热部,其具有发热线,该发热线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设置在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该发热线在延伸设置方向上从作为该发热线的一端的第1延伸设置端不分支地连续到作为该发热线的另一端的第2延伸设置端、并且通过流有电流而在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到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的全长范围产生热量,在自所述发热线产生所述热量的状态下,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比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大;以及
处置面,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外表面,并且与所述第2钳构件相对,在从所述发热部传递来的传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的状态下、该处置面对所述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第1钳构件具有形成所述处置面、并且利用传递到所述处置面的所述热量来切开所述生物体组织的切开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利用所述发热线产生了所述热量的所述状态下的所述处置面的温度成为200℃~3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部中,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的沿着所述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比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部中,所述发热线的与所述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截面积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比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部中,形成所述发热线的材料的电阻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比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部中,来自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的所述发热量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递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限定了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发热部中,来自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的所述发热量在比所述中间位置靠顶端部侧的区域大于在比所述中间位置靠基端部侧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发热部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为3个以上的区域,在该3个以上的区域中来自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的所述发热量相对于彼此不同,
在所述3个以上的区域中,越是位于顶端部侧的区域,来自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的所述发热量越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发热线在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与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之间具有折回位置,
所述发热线的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和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位于所述基端部,
所述发热线的所述折回位置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位于所述顶端部,
所述发热线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朝向顶端部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折回位置,从所述折回位置朝向基端部侧延伸设置到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
11.一种把持处置器具,其中,该把持处置器具包括:
权利要求1的把持处置单元;
保持单元,其设于比所述把持处置单元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该保持单元能够被保持;以及
开闭操作输入部,其设于所述保持单元,并用于输入使所述把持处置单元的所述第1钳构件与所述第2钳构件之间打开或闭合的开闭操作。
12.一种把持处置***,其中,该把持处置***包括:
权利要求1的把持处置单元;以及
能源,其输出经由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和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向所述发热线供给的电力,该能源通过输出所述电力而向所述发热线流入所述电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把持处置***,其中,该把持处置***还包括:
温度检测部,其用于检测所述处置面的所述顶端部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检测到的所述处置面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温度,将所述电力自所述能源的输出状态控制为所述处置面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温度成为目标温度的状态。
CN201580021018.2A 2014-09-05 2015-07-22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Pending CN1062320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1414 2014-09-05
JP2014181414 2014-09-05
PCT/JP2015/070886 WO2016035471A1 (ja) 2014-09-05 2015-07-22 把持処置ユニット、把持処置具及び把持処置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32042A true CN106232042A (zh) 2016-12-14

Family

ID=55439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1018.2A Pending CN106232042A (zh) 2014-09-05 2015-07-22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49781B2 (zh)
EP (1) EP3189805B1 (zh)
JP (1) JP5977908B2 (zh)
CN (1) CN106232042A (zh)
WO (1) WO201603547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53524A (zh) * 2017-06-20 2020-02-04 阿莱西外科有限公司 外科手术组件、***和电极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92278A1 (ja) * 2016-11-18 2018-05-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処置具
WO2018131126A1 (ja) * 2017-01-12 2018-07-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熱処置具
CN110234283B (zh) * 2017-01-18 2023-05-1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处置器具
WO2018185815A1 (ja) 2017-04-03 2018-10-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熱処置具
WO2019097608A1 (ja) 2017-11-15 2019-05-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DE102019108140A1 (de) * 2019-03-28 2020-10-01 Karl Storz Se & Co. Kg Bipolares elektrochirurgisches Werkzeug
CN110432982A (zh) * 2019-09-05 2019-11-12 成都美创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凝电切钳
CN110432981A (zh) * 2019-09-05 2019-11-12 成都美创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术钳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5086A (ja) * 1988-08-30 1990-03-05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加熱体
JPH08250266A (ja) * 1995-03-15 1996-09-27 Ushio Inc 棒状発熱体
US20030208201A1 (en) * 2002-05-06 2003-11-0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Therapeutic device for tissue from living body
JP2004144183A (ja) * 2002-10-24 2004-05-20 Ntn Corp ラジアル転がり軸受
JP2004188012A (ja) * 2002-12-12 2004-07-08 Olympus Corp 医療器械
US20070135808A1 (en) * 2004-06-23 2007-06-14 Aesculap Ag & Co. Kg Surgical instrument
US20090299367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Maquet Cardiovascular Llc Surg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EP2535013A1 (en) * 2011-06-17 2012-12-19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Tissue sealing forcep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7560A (en) * 1982-10-27 1985-07-09 Masreliez Carl J Medical or dental probe with self-heating tip and methods for making
JP2600835B2 (ja) * 1988-08-25 1997-04-16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用加熱体、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349139B2 (ja) * 2000-01-20 2002-11-20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凝固切開システム
JP5631716B2 (ja) * 2010-12-14 2014-11-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治療用処置装置
JP2012161565A (ja) 2011-02-09 2012-08-30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治療用処置装置
JP5988885B2 (ja) * 2013-01-30 2016-09-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治療用処置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5086A (ja) * 1988-08-30 1990-03-05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加熱体
JPH08250266A (ja) * 1995-03-15 1996-09-27 Ushio Inc 棒状発熱体
US20030208201A1 (en) * 2002-05-06 2003-11-0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Therapeutic device for tissue from living body
JP2004144183A (ja) * 2002-10-24 2004-05-20 Ntn Corp ラジアル転がり軸受
JP2004188012A (ja) * 2002-12-12 2004-07-08 Olympus Corp 医療器械
US20070135808A1 (en) * 2004-06-23 2007-06-14 Aesculap Ag & Co. Kg Surgical instrument
US20090299367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Maquet Cardiovascular Llc Surg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EP2535013A1 (en) * 2011-06-17 2012-12-19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Tissue sealing forcep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53524A (zh) * 2017-06-20 2020-02-04 阿莱西外科有限公司 外科手术组件、***和电极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35471A1 (ja) 2016-03-10
EP3189805A1 (en) 2017-07-12
US20170014175A1 (en) 2017-01-19
JPWO2016035471A1 (ja) 2017-04-27
US9949781B2 (en) 2018-04-24
JP5977908B2 (ja) 2016-08-24
EP3189805A4 (en) 2018-06-13
EP3189805B1 (en) 2019-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32042A (zh)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CN106604688B (zh)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
CN104840247B (zh) 包括电极支承的外科器械
US11617394B2 (en) Low-temperature baked vaporizer and low-temperature baked smoking set
CN106794042A (zh) 把持处置单元及把持处置器具
CN107072709A (zh) 处置器具及处置***
CN102711646B (zh) 手术***与用于手术器械的控制方法以及用于连接身体组织的方法
RU2020134241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гревания куритель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CN103519888B (zh) 兼具测温功能和测阻抗功能的射频电极和射频消融仪
JP2014516622A5 (zh)
CN107920852A (zh) 医疗设备
JP2017517358A5 (zh)
CN105828662A (zh) 用于熔合热塑性长丝的端部的装置
BR112020024997A2 (pt) aquecedor indutivo para um dispositivo gerador de aerossol, sistema de aquecimento por indução para um dispositivo, aquecedor indutivo para um dispositivo e método de fabricação de um aquecedor indutivo
CN106999228A (zh) 把持处置单元
JP3899355B2 (ja) 2本の溶着ボスを同時にカシメ止め可能な溶着装置用抵抗発熱体
CN211153803U (zh) 一种螺旋形发热元件
CN212678369U (zh) 一种用于卷烟的加热器
WO2020187443A3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onsumable for electronic cigarette, smoking system and method
CN216315581U (zh) 一种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06794039A (zh) 消融设备
JP3183644U (ja) カートリッジヒーターの端子構造
Kim et al. Heat transfer simulation for design of electrothermal bipolar vessel sealing device
CN203495109U (zh) 一种冷镦机的棒材感应加热装置
RU2004109927A (ru) Электрохирургический биполярный пинце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220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