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20115B - 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20115B
CN106120115B CN201610533536.9A CN201610533536A CN106120115B CN 106120115 B CN106120115 B CN 106120115B CN 201610533536 A CN201610533536 A CN 201610533536A CN 106120115 B CN106120115 B CN 1061201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p thread
electric cylinders
plate
fabric
l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35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20115A (zh
Inventor
陆振乾
孙淑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iaohong Textile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Yang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53353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201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20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20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20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20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5/00Smallware looms, i.e. looms for weaving ribbons or other narrow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3/00General weaving methods not special to the production of any particular woven fabric or the use of any particular loom; Weaves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ther single group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7/0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 D03D47/12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wherein single picks of weft thread are inserted, i.e. with shedding between each pick
    • D03D47/18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wherein single picks of weft thread are inserted, i.e. with shedding between each pick two weft inserters meeting at or near the middle of the shed and transferring the weft from one to the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织造方法,该织样机包括机架、经纱定位板、织物托板,以及连接在机架上的Z纱织轴、Z纱导辊、经纱织轴、经纱导辊、第一电缸、综框、钢筘、第二电缸和剑杆;Z纱织轴和经纱织轴位于经纱定位板的一侧,综框、钢筘、剑杆和织物托板顺序排列在经纱定位板的另一侧,且综框离经纱定位板最近;经纱定位板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一电缸上,织物托板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二电缸上。该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可以实现一机多用,在同一台机器上实现既可以织造单层织物,又可以织造多层织物。

Description

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样机,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织样机织口固定,且只有一个剑杆投纬。该织样机可以织造传统的单层织物。但是,在织造多层织物时,特别是三维多层正交织物时,织物存在多个开口,采用传统的织样机无法织造。此时必须采用专门的三维织样机。而三维织样机只能用于织造三维织物,无法织造单层织物。这样,在纺织领域中,传统织样机用于织造单层织物,采用三维织样机织造多层的三维织物。织样机功能单一。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实现一机多用,在同一台机器上实现既可以织造单层织物,又可以织造多层织物。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该织样机包括机架、经纱定位板、织物托板,以及连接在机架上的Z纱织轴、Z纱导辊、经纱织轴、经纱导辊、第一电缸、综框、钢筘、第二电缸和剑杆;Z纱织轴和经纱织轴位于经纱定位板的一侧,综框、钢筘、剑杆和织物托板顺序排列在经纱定位板的另一侧,且综框离经纱定位板最近;经纱定位板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一电缸上,织物托板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二电缸上。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还包括定位板夹具和第一电缸固定支架,经纱定位板的底端与定位板夹具的一端固定连接,定位板夹具的另一端与第一电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一电缸通过第一电缸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在机架上。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还包括第二电缸支架,织物托板的底端与第二电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二电缸顶端通过第二电缸支架固定连接在机架上。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还包括盖板,盖板与织物托板固定连接,盖板与织物托板之间形成的空腔。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经纱定位板包括板体和设置在板体上孔眼,孔眼成行布设。
作为优选例,每行孔眼中,相邻两个孔眼之间的距离为8-15mm,相邻两行孔眼之间的垂直距离为50-80mm。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织样机织造正交三维织物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经纱和Z纱引入织口;
S20调整第一电缸和第二电缸复位,使得剑杆处于待织织物多层经纱的底层或者顶层,将剑杆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
S30将第一电缸和第二电缸同步同向移动,每次移动距离为两层织口之间的中心距离;每次移动后,剑杆与待织织物的一层开口相对,将剑杆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直至待织织物所有层开口都引入纬纱;
S40将剑杆回缩,钢筘向前打纬,将织入的多根纬纱打入织口后返回,形成织物;综框上下运动,Z纱形成下一个开口,利用卷取机构将织好的织物拉出织口。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S50步骤S40结束后,剑杆处于待织织物多层经纱的顶层或者底层,将剑杆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并返回步骤S30,直至结束织造。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S10具体包括:将经纱经过经纱定位板,引入织口;将Z纱经过经纱定位板和综框,引入织口。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的织样机中加入了可以改变织口位置的装置,使其能够织造三维正交织物,实现一机多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织样机,在织样机织口前端加上一个第二电缸,来升降前部织口,同时在织样机后部加入一个经纱定位板,同时,将经纱定位板夹持在第一电缸上,可以实现与第二电缸同步升降,将织物的织口整体上下移动,改变织口与剑杆的位置,将纬纱引入每层织口,从而实现正交多层织物的织造。当第一电缸和第二电缸的位置固定时,织口与剑杆的位置也固定,可实现普通单层织物的织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经纱定位板的正视图。
图中有:Z纱织轴1、Z纱导辊2、Z纱3、经纱织轴4、经纱5、经纱导辊6、经纱定位板7、定位板夹具8、第一电缸固定支架9、第一电缸10、综框11、钢筘12、盖板13、织物托板14、第二电缸支架15、第二电缸16、纬纱17、剑杆18、织口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包括机架、经纱定位板7、织物托板14,以及连接在机架上的Z纱织轴1、Z纱导辊2、经纱织轴4、经纱导辊6、第一电缸10、综框11、钢筘12、第二电缸16和剑杆18。Z纱织轴1和经纱织轴4位于经纱定位板7的一侧。综框11、钢筘12、剑杆18和织物托板14顺序排列在经纱定位板7的另一侧,且综框11离经纱定位板7最近。经纱定位板7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一电缸10上,织物托板14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二电缸16上。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经纱定位板7包括板体701和设置在板体701上孔眼702,孔眼702成行布设。作为优选例,每行孔眼中,相邻两个孔眼之间的距离为8-15mm,相邻两行孔眼之间的垂直距离为50-80mm。这样的距离设置可以保证每根经纱在水平上间隔固定,经纱的层与层之间开口清晰。
经纱5穿过经纱定位板7的孔眼702。每个孔眼702穿入一根经纱5。经纱定位板7随第一电缸10的活塞杆移动,与前部的织物托板14同步上下移动,使前后经纱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实现织口19位置的改变。同时,经纱定位板7上可以设置多行孔眼702,通过设置不同行距,实现不同间距纱线的定位。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电缸10改变经纱定位板7的高度,通过第二电缸16改变织物托板14的高度,通过经纱定位板7和织物托板14位置同步改变,实现织口位置的改变。织口位置的改变,可以实现织造多层织物。当然,织口19位置保持不变,可以实现织造单层织物。也就是说,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织样机,可以织造单层织物,也可以织造多层织物,实现了一机多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还包括定位板夹具8和第一电缸固定支架9,经纱定位板7的底端与定位板夹具8的一端固定连接,定位板夹具8的另一端与第一电缸10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一电缸10通过第一电缸固定支架9固定连接在机架上。通过设置定位板夹具8,可以因织物不同,实现经纱定位板7的灵活安装和拆卸。当需要使用经纱定位板7时,利用定位板夹具8将经纱定位板7连接在第一电缸10的活塞杆上。当不需要使用经纱定位板7时,松开定位板夹具8,将经纱定位板7拆下来,拆卸方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还包括第二电缸支架15,织物托板14的底端与第二电缸16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二电缸16顶端通过第二电缸支架15固定连接在机架上。利用第二电缸16的活塞杆带动织物托板14上下移动。第二电缸支架15连接在第二电缸16顶端处,既实现将第二电缸16连接在机架上的目的,又减少因活塞杆移动而导致第二电缸16顶端的晃动,影响织物托板14的稳定性。
为便于存放织好的织物,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还包括盖板13,盖板13与织物托板14固定连接,盖板13与织物托板14之间形成的空腔。该空腔用于存放织物。盖板13用于夹持固定织好的多层织物,并随织物托板14上下运动。
所述的Z纱导辊2和经纱导辊6中均设有张力调节装置。张力调节装置可以调整Z纱导辊2和经纱导辊6的位置,来平衡织口19位置改变所引起纱线张力变化,来保持纱线张力均匀。
上述实施例的织样机可以用于织造普通的单层织物,也可以用于织造正交三维多层织物。
织造正交三维织物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经纱5和Z纱3引入织口;
S20调整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复位,使得剑杆处于待织织物多层经纱的底层或者顶层,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
S30将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同步同向移动,每次移动距离为两层织口之间的中心距离;每次移动后,剑杆与待织织物的一层开口相对,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直至待织织物所有层开口都引入纬纱;
S40将剑杆18回缩,钢筘12向前打纬,将织入的多根纬纱打入织口后返回,形成织物;综框11上下运动,Z纱形成下一个开口,利用卷取机构将织好的织物拉出织口。
通过步骤S10—S40,实现一次完整的正交三维织物的织造。
上述实施例的织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50步骤S40结束后,剑杆18处于待织织物多层经纱的顶层或者底层,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并返回步骤S30,直至结束织造。
通过步骤S50,实现连续的正交三维织物的织造。
下面例举一织造方法的具体实例。
织造三维正交多层织物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将经纱5由经纱织轴4引出,经经纱导辊6后穿过经纱定位板7的孔眼702,引入织口;将Z纱3由Z纱织轴1引出,经Z纱导辊2后穿过经纱定位板7的孔眼702,再穿过综框11的综丝眼,引入织口;
步骤102)将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复位,控制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上升,使得剑杆处于待织织物多层经纱的底层,剑杆18与底层开口相对,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并引入第一根纬纱;
步骤103)将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同步下降,第一电缸和第二电缸移动的距离为两层织口之间的中心距离,此时,剑杆与待织织物倒数第n层的开口相对,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并引入第n根纬纱;n=2+p,p表示步骤104)返回步骤103)的次数,p的初始值为0;
步骤104)返回步骤103),直至剑杆与待织织物顶层开口相对,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并引入位于顶层的一根纬纱;
步骤105)将剑杆18回缩,钢筘22向前打纬,将织入的多根纬纱打入织口后返回,形成织物;综框11上下运动,Z纱形成下一个开口,利用卷取机构将织好的织物拉出织口。
通过上述方法,实现了正交多层织物的织造。为了连续织造正交多层织物,本优选例还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06):剑杆18处于待织织物的最上层,剑杆18与待织织物的顶层开口相对,控制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一根纬纱;
步骤107):将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同步上升,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上升的距离为两层织口之间的中心距离,此时,剑杆18与待织织物第m层的开口相对;控制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一根纬纱;m=2+q,q表示步骤108)返回步骤107)的次数,q的初始值为0;
步骤108)返回步骤107),直至剑杆与待织织物底层开口相对,控制剑杆伸出,引入纬纱;
步骤109)将剑杆18回缩,钢筘向前打纬,将织入的纬纱打入织口后返回,形成织物;综框11上下运动,Z纱3形成下一个开口,卷取机构将织好的织物拉出织口。
步骤102)至105),实现了从下向上织造正交多层织物。步骤106)至109),实现了从上向下织造正交多层织物的目的。在步骤105)完成之后,剑杆18处于待织织物的最上层,通过步骤106)至109),实现了连续织造正交多层织物,而不必调整剑杆18处于待织织物的最下层,再次从下向上织造正交多层织物,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实现连续生产,本优选例的方法还包括步骤110),返回步骤102),重复步骤102)至步骤109),直至结束。
上述实施例中,步骤102)至105)是先从下向上织造正交多层织物,也可以是先从上向下织造正交多层织物,然后再从下向上织造正交多层织物,以此循环,直至结束。
利用上述实施例的织样机,织造单层织物时,通过调节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回到最低位置,去除经纱定位板7后,织样机回归到常规织机状态。这时,调整经纱导辊6的位置,经纱穿入综框11后,通过胸梁进入卷布辊。这时,织样机的织口正好与剑杆相对,即可直接织造单层织物。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其特征在于,该织样机包括机架、经纱定位板(7)、织物托板(14),以及连接在机架上的Z纱织轴(1)、Z纱导辊(2)、经纱织轴(4)、经纱导辊(6)、第一电缸(10)、综框(11)、钢筘(12)、第二电缸(16)和剑杆(18);
Z纱织轴(1)和经纱织轴(4)位于经纱定位板(7)的一侧,综框(11)、钢筘(12)、剑杆(18)和织物托板(14)顺序排列在经纱定位板(7)的另一侧,且综框(11)离经纱定位板(7)最近;经纱定位板(7)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一电缸(10)上,织物托板(14)的底端固定连接在第二电缸(16)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板夹具(8)和第一电缸固定支架(9),经纱定位板(7)的底端与定位板夹具(8)的一端固定连接,定位板夹具(8)的另一端与第一电缸(10)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一电缸(10)通过第一电缸固定支架(9)固定连接在机架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缸支架(15),织物托板(14)的底端与第二电缸(16)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二电缸(16)顶端通过第二电缸支架(15)固定连接在机架上。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13),盖板(13)与织物托板(14)固定连接,盖板(13)与织物托板(14)之间形成的空腔。
5.按照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纱定位板(7)包括板体(701)和设置在板体(701)上孔眼(702),孔眼(702)成行布设。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其特征在于,每行孔眼中,相邻两个孔眼之间的距离为8-15mm,相邻两行孔眼之间的垂直距离为50-80mm。
7.一种织样机织造正交三维织物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经纱(5)和Z纱(3)引入织口;
S20调整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复位,使得剑杆处于待织织物多层经纱的底层或者顶层,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
S30将第一电缸(10)和第二电缸(16)同步同向移动,每次移动距离为两层织口之间的中心距离;每次移动后,剑杆与待织织物的一层开口相对,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直至待织织物所有层开口都引入纬纱;
S40将剑杆(18)回缩,钢筘(12)向前打纬,将织入的多根纬纱打入织口后返回,形成织物;综框(11)上下运动,Z纱形成下一个开口,利用卷取机构将织好的织物拉出织口。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样机织造正交三维织物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50步骤S40结束后,剑杆(18)处于待织织物多层经纱的顶层或者底层,将剑杆(18)伸出,通过该层开口,引入该层纬纱;并返回步骤S30,直至结束织造。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样机织造正交三维织物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10具体包括:将经纱(5)经过经纱定位板(7),引入织口;将Z纱(3)经过经纱定位板(7)和综框(11),引入织口。
CN201610533536.9A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Active CN1061201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3536.9A CN106120115B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3536.9A CN106120115B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20115A CN106120115A (zh) 2016-11-16
CN106120115B true CN106120115B (zh) 2017-08-01

Family

ID=57282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3536.9A Active CN106120115B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201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3509B (zh) * 2020-06-18 2021-11-16 常熟理工学院 一种三维多层仿形织造过程多机协同智能控制***
CN112176500A (zh) * 2020-10-22 2021-01-05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在单台织机同时织造多匹面料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2097C (de) * 1926-07-27 Walter Nicolet Web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usfuehrung desselben
GB1337723A (en) * 1969-11-29 1973-11-21 Cotton Silk Manmade Fibres Res Woven structures
CH633591A5 (de) * 1978-12-07 1982-12-15 Rueti Ag Maschf Reihenfachwebmaschine mit einem webrotor.
US5767023A (en) * 1991-09-24 1998-06-16 Berger; Michel Process and machine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 composite material reinforced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continuous fibre structure and composite material so obtained
US7644737B2 (en) * 2005-09-02 2010-01-12 Textilma Ag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a velvet ribbon with double-sided nap and ribbon weaving machine for carrying out said method
CN101294327B (zh) * 2008-06-20 2013-01-09 武汉科技学院 新型三维织机
EP2145989A1 (de) * 2008-07-15 2010-01-20 Textilma AG Webmaschine zum Herstellen eines im Querschnitt profilierten Gewebes, insbesondere eines Seiles
DE102012101016A1 (de) * 2012-02-08 2013-08-08 Institut Für Verbundwerkstoffe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rofilierten Faserverbundhalbzeuges, ein danach hergestelltes Faserverbundhalbzeug, ein Faserverbundwerkstoff sowie eine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profilierten Faserverbundhalbzeuges
CN104328564B (zh) * 2014-10-22 2016-03-02 杭州创兴云智能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织口高度可调的双层织物纺织机
CN105113106B (zh) * 2015-08-27 2017-03-22 浙江理工大学 重平垂纱组合式三维机织物的结构设计织造装置及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20115A (zh)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27001B (zh) 一种缂丝半自动小样机装置
CN102844482B (zh) 用于制造带有附加纬面花纹的织物的方法和织机
CN108251955A (zh) 一种双针床双贾卡多色纯色提花网布编织工艺
CN103774317A (zh) 菱形布织物及其织造工艺
CN104903503B (zh) 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CN105926140B (zh) 一种可用于织造三维正交多层织物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CN106120115B (zh) 一种可改变织口位置的织样机及其织造方法
KR102240621B1 (ko) 자카드 직기를 이용한 꼬임 레노직물의 무늬 및 홀 선명도 개선방법 및 장치
CN207919096U (zh) 经编机的张力调整机构以及经编机
CN107675335A (zh) 一种带衬经三维机织物的制备方法
CN112410974B (zh) 一种隐性阴影图案的平纹布及其织造方法
CN104947292B (zh) 一种一体编织成型的四叉织带及其编织方法和织机
CN106381603B (zh) 一种在小样织机上织造经向间断式泡泡纱的装置及其织造方法
CN105755647B (zh) 云锦直径纱的织造方法
WO2007093504A1 (en) Machine for weaving and concurrent embroidering of clothing items, specifically embroidered headgear
CN105113106B (zh) 重平垂纱组合式三维机织物的结构设计织造装置及工艺
CN111020791A (zh) 一种编织妆花罗的织造设备及其织造方法
CN208328264U (zh) 一种织机配套用模块化矩阵式经纱储存释放装置
CN106567180B (zh) 一种在小样织机上织造四面泡泡纱的装置及其织造方法
CN113388944B (zh) 无固定绞组二经绞纱罗织物的上开口机构及穿综方法
CN104562390A (zh) 一种提花赤耳红边牛仔面料及制作工艺以及制作机器
KR100907882B1 (ko) 직물의 제직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3802237A (zh) 精梳棉天丝纤维混纺60s满天星提花布及其织造工艺
CN201459347U (zh) 塑料编织喷水织机的新型分经筘
KR101093774B1 (ko) 다변화 패턴 직물 제조용 종광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26

Address after: Room 1518, 15 / F, investment building, 1757 Tushan East Road, Bengb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engbu Jingt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24051 No. 211 army building East Road, Jiangsu, Yancheng City

Patentee before: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8

Address after: 311200 Yuzhuang Village, Guali Town,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Xiaohong Text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518, 15 / F, investment building, 1757 Tushan East Road, Bengb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Bengbu Jingt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