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0931B - 马达绕组 - Google Patents

马达绕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90931B
CN105990931B CN201510065046.6A CN201510065046A CN105990931B CN 105990931 B CN105990931 B CN 105990931B CN 201510065046 A CN201510065046 A CN 201510065046A CN 105990931 B CN105990931 B CN 1059909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art
coil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oiling unit
motor wind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650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90931A (zh
Inventor
陈冠铭
林长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90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0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90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09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6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consisting of printed condu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绕组,用以降低马达绕组的生产成本,该马达绕组包括一个基板及数个绕线单元。该基板具有至少一个承载部,该承载部上设有一个绕线单元,该绕线单元由数个线圈构成,该线圈通过印刷或电铸等布线方式形成于该承载部。各该线圈具有一个中心位置,其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二个线圈能够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该绕线单元另包含一个绝缘层与一个导电层,且该二个线圈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电性连接一个电性接点,该绝缘层设置于该承载部的表面且包覆该二个线圈,该导电层贯穿该绝缘层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线圈的电性接点,使该二个线圈经由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马达绕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马达绕组,尤其是一种使基板无须开设电连接孔,即可使数个线圈相互电性连接者的马达绕组。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现有马达8包含一基板81、一马达绕组82及一转子83。该马达绕组82结合于该基板81,该转子83可旋转地结合该基板81,该马达绕组82包含一载板821及设置于该载板821的数个线圈822,所述线圈822透过印刷或电铸等布线(layout)方式形成于该载板821;藉此,所述线圈822可与该转子83产生磁交链感应,以驱动该转子83旋转作动。其中类似于所述现有马达8的详细结构组成及作动原理,已揭露于中国台湾公告第I384723号「微型马达」发明专利。
其中,该载板821上的数个线圈822必须相互电性连接。详言之,各该线圈822具有一中心位置C,且各该线圈822均具有二端部,该线圈822环绕一顺时针方向或一逆时针方向成形,因此该线圈822的二端部分别为一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与一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由于所述线圈822均透过布线方式形成于该载板821,导致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无法跨越该线圈822以电性连接其它线圈822或是外部电源。据此,该载板821必须在各该线圈822的中心位置C开设贯穿该载板821的电连接孔,并且于所述电连接孔中设置铜柱、导线或导电层等导体,使得各该线圈822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能够经由该载板821的另一侧电性连接其它线圈822或是外部电源;或者,该载板821可以透过跳线来电性连接各该线圈822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
然而,在该载板821上开设电连接孔,并且于所述电连接孔中设置铜柱、导线或导电层等导体来电性连接该载板821上的线圈822,会大幅增加现有马达8的生产成本及结构复杂度。再者,若该载板821透过跳线来电性连接各该线圈822,由于跳线容易与该载板821的其它元件相互干扰,将提升现有马达82的制程难度,且设置跳线将导致该载板821的整体厚度提升,明显不符现有马达8薄型化的设计需求。
请参照图2所示,一种现有马达绕组9包含一可挠性基板91及一绕线组92。该可挠性基板91具有数个载板911,该数个载板911之间各以一桥部912连接;该绕线组92具有数个绕线单元921,该数个绕线单元921分别设置于该数个载板911,且该数个绕线单元921之间各以一线路922电性连接,该线路922则设置于该桥部912。藉此,该可挠性基板91经折迭后,可将该数个载板911相互堆叠构成能够应用于马达的多层绕线结构,以简化组装流程及增加绕组之匝数。其中,类似于所述现有马达绕组9的详细结构组成及作动原理,已揭露于中国台湾公告第I422123号「轴向磁通绕组装置及包含该轴向磁通绕组装置之马达」发明专利。所述现有马达绕组9可安装于各式马达结构,该马达绕组9之数个绕线单元921通电后,可用以驱动该马达结构之一转子旋转作动。
与前述现有马达8之马达绕组82所具有的问题类似,该现有马达绕组9的各个载板911上的绕线单元921除了以一线路922相互电性连接外,当该可挠性基板91经折迭后,尚需于各个载板911上开设贯穿载板911的电连接孔,以经由所述电连接孔进一步电性连接各个载板911上的绕线单元921,使各个载板911上的绕线单元921能够形成所需之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等电路结构。详言之,各个载板911上的绕线单元921可以包含数个线圈921a,每一线圈921a亦具有二端部,且各该线圈921a同样具有一中心位置C,该线圈921a环绕一顺时针方向或一逆时针方向成形,因此该线圈921a的二端部分别为一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与一邻近中心位置C的端部。由于前述线路922与所述线圈921a均透过布线方式形成于各该载板911,线路922将无法跨越各该线圈921a,使得线路922仅能电性连接该线圈921a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换言之,线路922无法跨越各该线圈921a以电性连接各该线圈921a邻近中心位置C的端部,因此该载板911必须在各该线圈921a的中心位置C开设贯穿该载板911之一电连接孔,使得该可挠性基板91经折迭后,各该线圈921a邻近中心位置C的端部可以经由置于所述电连接孔中的铜柱、导线或导电层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孔形成电性连接。
惟,在各个载板911上开设电连接孔,并且于所述电连接孔中设置铜柱、导线或导电层等导体来电性连接各该载板911上的绕线单元921,同样会大幅增加现有马达绕组9的生产成本及结构复杂度,且相较前述现有马达8仅具有单一载板821,现有马达绕组9具有数个载板911,由于各该线圈921a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经由该载板911的另一侧电性连接其它线圈921a或是线路922,因此当该可挠性基板91经折迭后,受到该载板911二侧均设有导电构造所影响,可能使各该载板911上的绕线单元921不当形成短路,该现有马达绕组9必须在数个载板911之间进行绝缘处理(例如:于各该载板911之间设置绝缘体),以提供绝缘效果,使得该现有马达绕组9的制程难度较高,且可能额外增加该现有马达绕组9的整体厚度。
有鉴于此,亟需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良之马达绕组,以解决前述现有马达8之马达绕组82或是现有马达绕组9需要在载板821、911上开设电连接孔所衍生之「生产成本较高」、「结构复杂」与「制程困难」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马达绕组,用以使基板的承载部无须开设电连接孔,即可使各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相互电性连接者。
本发明马达绕组其包括: 一个基板,该基板具有至少一个承载部,该承载部上设有一个绕线单元,该绕线单元由数个线圈构成,该线圈通过印刷或电铸等布线方式形成于该承载部; 各该线圈具有一个中心位置,其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二个线圈能够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该绕线单元另包含一个绝缘层与一个导电层,且该二个线圈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电性连接一个电性接点,该绝缘层设置于该承载部的表面且包覆该二个线圈,该导电层贯穿该绝缘层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线圈的电性接点,使该二个线圈经由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绝缘层由二氧化硅、绝缘光阻或阻焊剂形成,该导电层由导体材质成形于该绝缘层外侧,该绝缘层通过蚀刻处理于该二个线圈的中心位置预留通道,使该导电层穿过所述通道以贯穿该绝缘层并且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线圈的电性接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至少一个承载部的数量为数个,每一个承载部上具有一个绕线单元,且该基板为具有可供折叠功能的基板。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二个相邻承载部之间设有一个桥接部,所述数个绕线单元之间以数条线路电性连接,所述数条线路设置于该基板,该线路穿过该承载部或该桥接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组成该绕线单元的线圈包含二个外侧线圈,该二个外侧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二个线路,且该二个外侧线圈形成串联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绕线单元另包含至少一个内侧线圈,该二个外侧线圈与该至少一个内侧线圈沿一个圆周方向排列设置于该承载部的表面,其中一个外侧线圈经由该至少一个内侧线圈间接电性连另一个外侧线圈,使该二个外侧线圈与该至少一个内侧线圈形成串联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各该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形成串联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二个相邻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以一个线路电性连接,该线路二端分别电性连接其中一个绕线单元的一个外侧线圈与另一个绕线单元的一个外侧线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各该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中,位于最外二侧的二个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分别电性连接二个线路作为电源输入端,所述二个电源输入端用以电性连接一个驱动电路。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二个相邻承载部的绕线单元中,其中一个绕线单元另包含二个串接线圈,该二个串接线圈形成串联连接,且该二个串接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二个线路,该绕线单元的一个外侧线圈经由线路电性连接另一个绕线单元的其中一个外侧线圈,该绕线单元的一个串接线圈经由线路电性连接另一个绕线单元的另一个外侧线圈,使得该二个绕线单元上的线圈形成串联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绕线单元的外侧线圈与串接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二个线路作为电源输入端,所述二个电源输入端用以电性连接一个驱动电路。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各该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形成并联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各该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形成并联连接,各该绕线单元的其中一个外侧线圈所连接的线路均为一个电源输入端,用以电性连接一个驱动电路的一个第一导线,各该绕线单元的另一个外侧线圈所连接的线路均为一个电源输入端,用以电性连接该驱动电路的一个第二导线。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各该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以串联搭配并联的方式相互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基板的桥接部的线路包含至少一个分接线路,该分接线路二端电性连接该线路二端。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桥接部的上的线路或分接线路的线径大于该承载部上的线路的线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基板的数个承载部中央分别设有一个组装孔。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基板的数个承载部各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第二表面,所述绕线单元设置于该第一表面。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基板沿着所述数个承载部之间的桥接部被折叠,且每一个承载部朝向相邻的另一个承载部的第二表面折叠。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该基板另包含一个驱动电路部,该驱动电路部连接该承载部。
借助上述马达绕组,于一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二线圈可以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因此在将该基板予以折叠后,无须于该承载部上开设电连接孔,即可电性连接该绕线单元中的各个线圈,以达到降低马达绕组的生产成本、结构复杂度与制程困难度等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马达绕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现有马达绕组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图3的一区域A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于折叠过程中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折叠为多层绕线结构的立体外观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一多层绕线结构的结合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外观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本发明〕
1 基板
11 承载部 111 第一表面
112 第二表面 113 组装孔
12 桥接部
13 驱动电路部
131 第一导线 132 第二导线
2 绕线单元 2’ 绕线单元
21 线圈 21a 外侧线圈
21a’ 串接线圈 21b 内侧线圈
211 电性接点 22 绝缘层
23 导电层
3 线路 31 分接线路
A 区域 C 中心位置
I 电源输入端
〔现有〕
8 现有马达
81 基板
82 马达绕组
821 载板 822 线圈
83 转子
9 现有马达绕组
91 可挠性基板
911 载板 912 桥部
92 绕线组 921 绕线单元
921a 线圈 922 线路
C 中心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3所示,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一实施例包含一基板1,该基板1具有至少一承载部11,且该承载部11上设有一绕线单元2,该绕线单元2可设置于该承载部11表面。
所述绕线单元2可借助如印刷或电铸等布线方式设置于该承载部11之表面,且当该至少一承载部11的数量为数个时,所述数个绕线单元2各设置于上述基板1的数个承载部11,亦即每一个承载部11上具有一个绕线单元2。其中,该绕线单元2由数个线圈21构成,同理,该线圈21可利用如印刷或电铸等布线方式形成于上述承载部11。
其中,各该线圈21具有一中心位置C,已知各该线圈21必须经由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以及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与其它线圈21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当中,于一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二线圈21可以通过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且其中一线圈21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可以通过布线、导线连接或焊接等方式与另一线圈21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实施者;或者,请一并参照图3A所示,是图3的一区域A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在该区域A当中,于一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二线圈21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
更详言之,由于所述数个绕线单元2借助如电铸或布线等方式设置于该数个承载部11的表面,因此相邻的二线圈21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无法直接通过电铸或布线方式相互电性连接。据此,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单元2另包含一绝缘层22与一导电层23,且各该线圈21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电性连接一电性接点211,用以电性连接该线圈21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该绝缘层22设置于该承载部11的表面且包覆各该线圈21,该导电层23则贯穿该绝缘层22以分别电性连接相邻之二线圈21的电性接点211。藉此,于一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二线圈21即可经由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电性接点211与导电层23相互电性连接,且由于该导电层23与该线圈21之间设有该绝缘层22,能够确保该导电层23不会接触该线圈21而形成短路。
请续参照图3A所示,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一实施例实际制作时,预先于二线圈21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的位置设置该电性接点211,该电性接点211电性连接各该线圈21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接着,于该承载部11的表面利用微影制程或镀膜制程设置该绝缘层22,该绝缘层22可以由二氧化硅、绝缘光阻或阻焊剂等绝缘材质形成,该绝缘层22可以通过蚀刻处理于该二线圈21的中心位置C预留通道。最后,以金属或其他导体材质于该绝缘层22外侧成形该导电层23,该导电层23可以通过印刷或涂布等方式成形,并且使该导电层23穿过该绝缘层22于该二线圈21的中心位置C预留的通道,即可使该导电层23贯穿该绝缘层22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二线圈21的电性接点211。
据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绕组借助于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设置一绝缘层22与一导电层23,且该绕线单元2的其中二线圈21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分别电性连接一电性接点211,使得至少一组于一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二线圈21可以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换言之,该绕线单元2的各个线圈21可以通过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亦可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因此,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一实施例无须于该承载部11上开设电连接孔,即可电性连接该绕线单元2中的各个线圈21,可达到降低马达绕组的生产成本与结构复杂度等功效。
已知在该第一实施例的马达绕组中,该基板1具有单一承载部11。惟,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二实施例,在该第二实施例中,该基板1具有数个承载部11,当该至少一承载部11的数量为数个时,上述基板1可选自软性印刷电路板、可挠性基板或其他具有可供折叠功能的基板,本发明不加以限制。藉此,当该基板1被折迭后,该数个承载部11能够相互堆叠构成一多层绕线结构。此外,二相邻承载部11之间设有一桥接部12,使所述数个承载部11之间可以串接连结,本发明不加以限制该桥接部12的形状。
由于每一个承载部11上具有一个绕线单元2,因此该马达绕组共包含数个绕线单元2,所述数个绕线单元2之间以数条线路3电性连接,该线路3设置于该基板1,且该线路3可以穿过该承载部11或该桥接部12,故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可通过该线路3形成电性导通状态。
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二实施例具有数个承载部11的实施态样实际应用于马达结构时,请参照图5所示,可沿着上述数个承载部11的间的桥接部12将该基板1予以折叠后,使该数个承载部11相互堆叠构成一多层绕线结构,该数个承载部11彼此之间可选用如压合或胶合等方式予以固定。藉此,请参照图6所示,当所述数个承载部11相互堆叠后,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所具有的线圈21将沿着一轴向方向相互重合,以增加线圈的有效匝数。其中,由于相邻的二线圈21可以通过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或是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因此在将该基板1予以折叠后,无须于各该承载部11上开设电连接孔,即可电性连接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1,可达到降低马达绕组的生产成本与结构复杂度等功效。
请续参照图4所示,每一个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由数个线圈21构成,因此组成该绕线单元2的线圈21至少包含二外侧线圈21a,该二外侧线圈21a分别电性连接二线路3,且该二外侧线圈21a直接或间接相互电性连接,使该二外侧线圈21a形成串联连接。如前所述,于一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二线圈21可以通过远离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亦可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据此,该二外侧线圈21a可以直接相互串联连接;或者,该绕线单元2可另包含至少一内侧线圈21b,该二外侧线圈21a与该至少一内侧线圈21b可以沿一圆周方向排列设置于该承载部11的表面,其中一外侧线圈21a经由该至少一内侧线圈21b间接电性连接另一外侧线圈21a,使该二外侧线圈21a与该至少一内侧线圈21b形成串联连接。
更详言之,在本实施例中,该绕线单元2共包含四个内侧线圈21b,使得每一绕线单元2共由六个线圈21组成。该二外侧线圈21a与所述四个内侧线圈21b沿一圆周方向排列设置于该承载部11的表面,其中,所述四个内侧线圈21b形成串联连接,其中一外侧线圈21a可以电性连接在该圆周方向上与其相邻的一内侧线圈21b,另一外侧线圈21a可以电性连接在该圆周方向上与其相邻的另一内侧线圈21b。据此,其中一外侧线圈21a能够经由所述四个内侧线圈21b间接电性连接另一外侧线圈21a,使该二外侧线圈21a与所述四个内侧线圈21b形成串联连接。
借助上述结构,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可以经由该二外侧线圈21a所电性连接的线路3与其它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当中,二相邻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以一线路3电性连接,换言之,该线路3二端分别电性连接其中一绕线单元2的一外侧线圈21a与另一绕线单元2的一外侧线圈21a,使得二相邻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能够经由该线路3形成电性导通。据此,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将形成串联连接。其中,由于二相邻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是以其中一绕线单元2的一外侧线圈21a经由线路3电性连接另一绕线单元2的一外侧线圈21a,因此位于最左侧(依图面而言)的绕线单元2的另一外侧线圈21a所连接的线路3为一电源输入端I,可供电性连接驱动电路;同理,位于最右侧(依图面而言)的绕线单元2的另一外侧线圈21a所连接的线路3亦为一电源输入端I,可供电性连接驱动电路。换言之,位于最外二侧的二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分别电性连接二线路3作为电源输入端I,所述二电源输入端I可供电性连接驱动电路。
请续参照图5及6所示,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二实施例实际应用于马达结构时,将沿着上述数个承载部11之间的桥接部12将该基板1被折叠,使该数个承载部11相互堆叠构成多层绕线结构。其中,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形成串联连接,各该绕线单元2所包含之外侧线圈21a与内侧线圈21b亦形成串联连接,因此仅需将最外二侧的二承载部11(亦即堆叠后位于最上方与最下方的承载部11)所连接的二电源输入端I电性连接驱动电路,即可形成通电回路,以同时对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供电。该马达绕组的数个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通电后,即可驱动马达结构的一转子旋转作动;其中本发明马达绕组用以驱动转子的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容不赘述。
由此可知,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二实施例在将该基板1予以折叠后,确实无须于各该承载部11上开设电连接孔,即可利用一驱动电路同时对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供电。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基板1的数个承载部11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111及一第二表面112,上述绕线单元2较佳设置于该第一表面111,亦即,该第二表面112上并不设置绕线单元2,因此,所述线圈21、绝缘层22与导电层23均形成于该第一表面111。藉此,请参照图3、5及6所示,当该基板1沿着上述数个承载部11之间的桥接部12被折叠时,较佳将每一承载部11朝向相邻的另一承载部11的第二表面112折叠,以确保每一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所具有的线圈21形成朝向相邻的另一承载部11的第二表面112。据此,由于该第二表面112上并不设置绕线单元2,因此该第二表面112可以提供良好绝缘效果,能够避免该承载部11上的线圈21或导电层23与其他承载部11上的线圈21或导电层23接触,使该马达绕组可以无须另行于所述数个承载部11之间进行绝缘处理,亦即,该马达绕组可以无须于各该承载部11之间设置绝缘体。
请续参照图4、5及6所示,上述基板1可另包含一驱动电路部13,该驱动电路部13可连接该承载部11,该驱动电路部13设置一驱动电路。藉此,可将该驱动电路及上述绕线单元2进行整合,以提升组装便利性。所述驱动电路可以包含一第一导线131与一第二导线132,该第一导线131与该第二导线132可以分别电性连接最外二侧的二承载部11所连接的二电源输入端I,使该驱动电路与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共同形成通电回路。其中,该驱动电路部13的连接位置本发明不加以限制,举例而言,该驱动电路部13可连接于相邻的二个承载部11之间,或者连接于最外侧的承载部11。再者,当将上述基板1的数个承载部11之间的桥接部12予以折叠,使该数个承载部11相互堆叠构成上述多层绕线结构后,该驱动电路部13可以如图7所示位于该多层绕线结构的最底层,或者,亦可选择位于该多层绕线结构的最顶层,本发明不加以限制。此外,当该基板1被折迭时,该驱动电路部13未设置该第一导线131与该第二导线132的一表面较佳被朝向一承载部11弯折,藉以避免该承载部11上的线圈21或导电层23与该驱动电路部13上的第一导线131、第二导线132或其它电子元件接触。
又,请参照图4及6所示,上述基板1的数个承载部11中央可分别设有一组装孔113,该组装孔113贯穿该第一表面111及第二表面112,当该数个承载部11相互堆叠构成多层绕线结构时,该数个承载部11的组装孔113可沿着该轴向方向相互对位;藉此,利用该组装孔113的设计,该多层绕线结构可以套设于如马达轴管等构件,以增加结合稳固性。
请参照图8所示,是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前述实施态样的承载部11的数量为四个,然而在本实施态样中,该承载部11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换言之,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所述数个承载部11的数量。再者,在前述实施态样中,该绕线单元2共包含四个内侧线圈21b,使得每一绕线单元2共由六个线圈21组成;惟,在本实施态样中,该绕线单元2仅包含二个内侧线圈21b,使得每一绕线单元2共由四个线圈21组成。据此,本发明亦不对该至少一内侧线圈21b的数量进行限制。
又,请参照图8所示,上述设置于该基板1的桥接部12的线路3可包含至少一分接线路31,该分接线路31二端电性连接该线路3二端;藉此,当将上述基板1的数个承载部11之间的桥接部12予以折叠的过程中,即使该线路3因折迭而形成断路时,仍可利用该分接线路31使该数个绕线单元2彼此之间相互电性导通,以有效提升马达绕组的生产良率、使用寿命及使用安全性。
此外,当该桥接部12被折叠时,穿过该桥接部的12的线路3或分接线路31会因为弯折使其整体长度被拉长,造成穿过该桥接部的12的线路3或分接线路31阻抗容易变大。据此,为了避免穿过该桥接部的12的线路3或分接线路31阻抗变化过大而影响其导电性,该桥接部的12上的线路3或分接线路31的线径较佳大于该承载部11上的线路3的线径,使得该桥接部12上的线路3或分接线路31经过弯折后所产生的阻抗变化较小,避免影响其导电性。
请参照图9所示,是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三实施例,相较前述第二实施例中,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形成串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形成并联连接。详言之,各该绕线单元2的其中一外侧线圈21a所连接的线路3均为一电源输入端I,用以电性连接驱动电路的一第一导线131;相对地,各该绕线单元2的另一外侧线圈21a所连接的线路3均为一电源输入端I,用以电性连接驱动电路的一第二导线132。藉此,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将形成并联连接。
请参照图10所示,是本发明马达绕组第四实施例,相较前述第二或第三实施例中,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分别形成串联或并联连接,在本实施例当中,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能够以串联搭配并联的方式相互电性连接。详言之,该第四实施例的数个承载部11可以区分为数个承载部组,各该承载部组均包含数个承载部11,且在各该承载部组中,其各个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如前述第一实施例形成串联连接,因此各该承载部组分别电性连接二线路3作为电源输入端I。借助将各该承载部组的二电源输入端I分别电性连接该驱动电路部13的第一导线131与第二导线132,即可使各该承载部组形成并联连接。举例而言,如图10所示的实施态样中,即包含二组承载部组,位于左侧(依图面而言)的二承载部11形成串联连接以组成同一承载部组,位于右侧(依图面而言)的二承载部11亦形成串联连接以组成同一承载部组,且该二承载部组形成并联连接。据此,该第四实施例的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能够以串联搭配并联的方式相互电性连接。
请续参照图4所示,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当数个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形成串联连接时,是由最外二侧的二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分别电性连接二线路3作为电源输入端I,造成远离该驱动电路部13的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所连接的线路3必须穿过各该承载部11与桥接部12以电性连接驱动电路的一第二导线132。请参照图11所示,是本发明马达绕组第五实施例,包含二相邻承载部11,该二承载部11的绕线单元2形成串联连接,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相异的处在于:二相邻承载部11中,其中一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除了前述二外侧线圈21a外,另包含二串接线圈21a’。更详言之,该二外侧线圈21a与该二串接线圈21a’可以沿一圆周方向排列设置于该承载部11的表面。该二外侧线圈21a形成串联连接,该二串接线圈21a’亦形成串联连接,且该二外侧线圈21a分别电性连接二线路3,该二串接线圈21a’亦分别电性连接二线路3。藉此,该绕线单元2’的一外侧线圈21a可以经由线路3电性连接另一绕线单元2的其中一外侧线圈21a,该绕线单元2’的一串接线圈21a’可以经由线路3电性连接另一绕线单元2的另一外侧线圈21a,使得该二绕线单元2、2’上的线圈21可以形成串联连接。其中,该绕线单元2’的外侧线圈21a与串接线圈21a’分别电性连接二线路3作为电源输入端I。由此可知,该第五实施例虽然同样使二绕线单元2、2’上的线圈21形成串联连接,然而借助于该绕线单元2’上设置该二串接线圈21a’,即可让该绕线单元2’的外侧线圈21a与串接线圈21a’分别电性连接二线路3作为电源输入端I,换言之,该第五实施例的马达绕组能够使电源输入端I连接于同一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能够在驱动电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I进行电性连接时,有效简化走线难度,同时避免线路3必须穿过各该承载部11与桥接部12所造成的故障风险。其中,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类似,该二外侧线圈21a之间可以设有至少一内侧线圈21b,使该二外侧线圈21a与该至少一内侧线圈21b 形成串联连接;同理,该二串接线圈21’之间同样可以设有至少一内侧线圈21b,使该二串接线圈21与该至少一内侧线圈21b 形成串联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马达绕组借助使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由数个线圈21构成,且于一圆周方向上相邻之二线圈21可以透过远离该中心位置C之端部相互电性连接,亦可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C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无须于各该承载部11上开设电连接孔,即可电性连接该绕线单元2中的各个线圈21。相较前述现有马达8或现有马达绕组9需要在载板821、911上开设电连接孔以电性连接该载板821、911上的线圈822、921a,因而导致现有马达8或现有马达绕组9的生产成本及结构复杂度大幅增加,本发明各实施例确可达到降低马达绕组的生产成本与结构复杂度等功效。此外,当该至少一承载部11的数量为数个时,组成该绕线单元2的线圈21至少包含二外侧线圈21a,且该二外侧线圈21a直接或间接相互电性连接,使该二外侧线圈21a形成串联连接,因此在将该基板1予以折迭后,确实无须于各该承载部11上开设电连接孔,即可电性连接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1,以利用一驱动电路同时对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供电。
再者,由于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马达绕组无须于各该承载部11上开设电连接孔,因此不会产生各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不当形成短路的疑虑,相较前述该现有马达绕组9必须在数个载板911之间进行绝缘处理,本发明各实施例确可达到降低马达绕组的制程困难度的功效。此外,各个承载部1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111及一第二表面112,透过将上述绕线单元2设置于各该承载部11的第一表面111,可以在该基板1沿着数个承载部11之间的桥接部12被折叠时,将每一承载部11朝向相邻的另一承载部11的第二表面112折叠,以确保每一该承载部11上的绕线单元2所具有的线圈21形成裸露或者朝向相邻的另一承载部11的第二表面112,该第二表面112可以提供良好绝缘效果,使该马达绕组确实可以无须于所述数个承载部11之间进行绝缘处理,相较现有马达绕组9必须于各该载板911之间设置绝缘体,本发明各实施例将可进一步降低马达绕组的制程困难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得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参考本发明的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3)

1.一种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基板,该基板具有至少一个承载部,该承载部上设有一个绕线单元,该绕线单元由多个线圈构成,该线圈通过印刷或电铸布线方式形成于该承载部;
各线圈具有一个中心位置,其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线圈能够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该绕线单元另包括一个绝缘层与一个导电层,该绝缘层由二氧化硅、绝缘光阻或阻焊剂形成,且通过蚀刻处理于该两个线圈的中心位置预留通道,该两个线圈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电性连接一个电性接点,该绝缘层设置于该承载部的表面且包覆该两个线圈,该导电层由导体材质成形于该绝缘层外侧,该导电层穿过所述通道以贯穿该绝缘层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两个线圈的电性接点,使该两个线圈经由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个承载部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承载部上具有一个绕线单元,且该基板具有折叠功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相邻承载部之间设有一个桥接部,所述多个绕线单元之间以多条线路电性连接,所述多条线路设置于该基板,该线路穿过该承载部或该桥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板的多个承载部中央分别设有一个组装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板的多个承载部各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第二表面,所述绕线单元设置于该第一表面。
6.一种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基板,具有折叠功能,该基板具有多个承载部,每个承载部上均设有一个绕线单元,该绕线单元由多个线圈构成,该线圈通过印刷或电铸布线方式形成于该承载部,两个相邻承载部之间设有一个桥接部,所述多个绕线单元之间以多条线路电性连接,所述多条线路设置于该基板,该线路穿过该承载部或该桥接部;
各线圈具有一个中心位置,其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线圈能够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该绕线单元另包括一个绝缘层与一个导电层,且该两个线圈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电性连接一个电性接点,该绝缘层设置于该承载部的表面且包覆该两个线圈,该导电层贯穿该绝缘层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两个线圈的电性接点,使该两个线圈经由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其中,组成该绕线单元的线圈包括两个外侧线圈,该两个外侧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两个线路,且该两个外侧线圈形成串联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绕线单元另包括至少一个内侧线圈,该两个外侧线圈与该至少一个内侧线圈沿一个圆周方向排列设置于该承载部的表面,其中一个外侧线圈经由该至少一个内侧线圈间接电性连接另一个外侧线圈,使该两个外侧线圈与该至少一个内侧线圈形成串联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形成串联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板的多个承载部中央分别设有一个组装孔。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板的多个承载部各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第二表面,所述绕线单元设置于该第一表面。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相邻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以一个线路电性连接,该线路两端分别电性连接其中一个绕线单元的一个外侧线圈与另一个绕线单元的一个外侧线圈。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中,位于最邻近及最远离的两个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分别电性连接两个线路作为电源输入端,所述两个电源输入端用以电性连接一个驱动电路。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相邻承载部的绕线单元中,其中一个绕线单元另包括两个串接线圈,该两个串接线圈形成串联连接,且该两个串接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两个线路,该绕线单元的一个外侧线圈经由线路电性连接另一个绕线单元的其中一个外侧线圈,该绕线单元的一个串接线圈经由线路电性连接另一个绕线单元的另一个外侧线圈,使得该两个绕线单元上的线圈形成串联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绕线单元的外侧线圈与串接线圈分别电性连接两个线路作为电源输入端,所述两个电源输入端用以电性连接一个驱动电路。
15.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形成并联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形成并联连接,各绕线单元的其中一个外侧线圈所连接的线路均为一个电源输入端,用以电性连接一个驱动电路的一个第一导线,各绕线单元的另一个外侧线圈所连接的线路均为一个电源输入端,用以电性连接该驱动电路的一个第二导线。
17.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承载部上的绕线单元以串联搭配并联的方式相互电性连接。
18.一种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基板,具有折叠功能,该基板具有多个承载部,每个承载部上均设有一个绕线单元,该绕线单元由多个线圈构成,该线圈通过印刷或电铸布线方式形成于该承载部,两个相邻承载部之间设有一个桥接部,所述多个绕线单元之间以多条线路电性连接,所述多条线路设置于该基板,该线路穿过该承载部或该桥接部;
各线圈具有一个中心位置,其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线圈能够通过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该绕线单元另包括一个绝缘层与一个导电层,且该两个线圈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电性连接一个电性接点,该绝缘层设置于该承载部的表面且包覆该两个线圈,该导电层贯穿该绝缘层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两个线圈的电性接点,使该两个线圈经由邻近该中心位置的端部相互电性连接,其中,上述基板的桥接部的线路包括至少一个分接线路,该分接线路两端电性连接该线路两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桥接部上的线路或分接线路的线径大于该承载部上的线路的线径。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板的多个承载部中央分别设有一个组装孔。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板的多个承载部各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第二表面,所述绕线单元设置于该第一表面。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板沿着所述多个承载部之间的桥接部被折叠,且每一个承载部朝向相邻的另一个承载部的第二表面折叠。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马达绕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板另包括一个驱动电路部,该驱动电路部连接该承载部。
CN201510065046.6A 2015-01-27 2015-02-09 马达绕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90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2731 2015-01-27
TW104102731A TWI551008B (zh) 2015-01-27 2015-01-27 馬達繞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90931A CN105990931A (zh) 2016-10-05
CN105990931B true CN105990931B (zh) 2019-01-11

Family

ID=537154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88814.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517534U (zh) 2015-01-27 2015-02-09 马达绕组
CN20151006504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90931B (zh) 2015-01-27 2015-02-09 马达绕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88814.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517534U (zh) 2015-01-27 2015-02-09 马达绕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80615B2 (zh)
CN (2) CN204517534U (zh)
TW (1) TWI5510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7067B (zh) * 2014-10-16 2016-08-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繞線組
TWI551008B (zh) * 2015-01-27 2016-09-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繞組
TWI547066B (zh) * 2015-06-11 2016-08-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繞線組
WO2017164715A1 (ko) * 2016-03-25 2017-09-28 주식회사 아모텍 다층 인쇄회로기판을 이용한 적층형 스테이터, 이를 이용한 단상 모터와 쿨링 팬
CN105871089B (zh) * 2016-04-01 2018-03-09 擎声自动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电路板定子
JP6650336B2 (ja) * 2016-04-28 2020-02-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US11177726B2 (en) 2017-01-11 2021-11-16 Infinitum Electric, In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xial field rotary energy device
US10135310B2 (en) 2017-01-11 2018-11-20 Infinitum Electric In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modular axial field rotary energy device
US10186922B2 (en) 2017-01-11 2019-01-22 Infinitum Electric In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xial field rotary energy device
DE102017102344B4 (de) * 2017-02-07 2020-07-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eiterplatte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Leiterplatte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und Elektromotor
TWI629854B (zh) * 2017-06-03 2018-07-1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Stator for motor
TWI651918B (zh) * 2017-07-10 2019-02-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馬達驅動之半導體封裝結構及馬達
TWI786130B (zh) * 2017-07-10 2022-12-11 美商E電路馬達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軸向磁通電動機及發電機之改良平面複合結構
TWI651919B (zh) * 2017-07-10 2019-02-2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馬達之驅動組件及用於馬達激磁之半導體封裝結構
WO2019190959A1 (en) 2018-03-26 2019-10-03 Infinitum Electric In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xial field rotary energy device
CN108736593A (zh) * 2018-08-20 2018-11-02 上海适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蛇形绕组定子及电动机
JP2020038865A (ja) * 2018-09-03 2020-03-12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モーター用コイル基板とモーター用コイル基板の製造方法
US11283319B2 (en) 2019-11-11 2022-03-22 Infinitum Electric, Inc. Axial field rotary energy device with PCB stator having interleaved PCBS
US20210218304A1 (en) 2020-01-14 2021-07-15 Infinitum Electric, Inc. Axial field rotary energy device having pcb stator and variable frequency drive
CN113497536B (zh) * 2020-04-01 2022-10-18 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 致动器及其形成方法、驱动方法、电子设备和成像模组
US11482908B1 (en) 2021-04-12 2022-10-25 Infinitum Electric, Inc.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rect liquid-cooled axial flux electric machine with PCB sta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0833A (en) * 1979-11-26 1982-07-20 Kangyo Denkikiki Kabushiki Kaisha Miniature motor coil
US6005324A (en) * 1997-06-25 1999-12-21 Daewoo Electronics Co., Ltd. Brushless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tator of the brushless motor
TW200929804A (en) * 2007-12-18 2009-07-0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Winding module for motor
CN202231503U (zh) * 2011-08-31 2012-05-23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
CN203119643U (zh) * 2013-02-07 2013-08-07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薄形定子及其构成的马达
CN204517534U (zh) * 2015-01-27 2015-07-29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绕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6625C2 (de) * 1986-05-21 2001-08-09 Papst Licensing Gmbh & Co Kg Permanentmagnetisch erregbarer Elektromotor
TWI384723B (zh) 2009-11-12 2013-02-0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微型馬達
TW201306422A (zh) * 2011-07-26 2013-02-01 Juin-Jia Huang 節能電源配電裝置
TWI459687B (zh) * 2011-12-30 2014-11-01 Metal Ind Res & Dev Ct 馬達構造及其折疊式定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0833A (en) * 1979-11-26 1982-07-20 Kangyo Denkikiki Kabushiki Kaisha Miniature motor coil
US6005324A (en) * 1997-06-25 1999-12-21 Daewoo Electronics Co., Ltd. Brushless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tator of the brushless motor
TW200929804A (en) * 2007-12-18 2009-07-0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Winding module for motor
CN202231503U (zh) * 2011-08-31 2012-05-23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定子
CN203119643U (zh) * 2013-02-07 2013-08-07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薄形定子及其构成的马达
CN204517534U (zh) * 2015-01-27 2015-07-29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绕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18577A1 (en) 2016-07-28
TWI551008B (zh) 2016-09-21
CN204517534U (zh) 2015-07-29
TW201628312A (zh) 2016-08-01
CN105990931A (zh) 2016-10-05
US9780615B2 (en) 2017-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90931B (zh) 马达绕组
US10170953B2 (en) Planar composite structures and assemblies for axial flux motors and generators
JP4471538B2 (ja) 複合ブレード構造を用いた電気機械
US8736133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windings
KR101256643B1 (ko) 모터 고정자
CN103023170A (zh) 条绕定子组件的连接模块和制造条绕定子组件的方法
US11509180B2 (en) Stator
CN103117612A (zh) 多层微型线圈总成
JP2020043711A (ja) モーター用コイル基板とモーター、モーター用コイル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20038865A (ja) モーター用コイル基板とモーター用コイル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5931815B (zh) 平面变压器
CN109037211A (zh) 电容阵列结构
JP2014131467A (ja) 電動機に統合することができる母線、電気機械および母線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5591481B (zh) 马达绕线组
JP2020088921A (ja) コイル基板と積層型コイル基板、モータ用コイル基板、モータ
CN110870180B (zh) 用于轴向磁通马达及发电机的改进的平面复合结构及组件
JP2020527014A5 (zh)
JP2013220018A (ja) 多層ブラシ
CN101764448A (zh) 马达定子装置
GB2606896A (en) A field coil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CN106300748A (zh) 马达绕线组
TW202205790A (zh) 壓縮端蓋空間之方法及端蓋結構
JP2020114100A (ja) モータ用コイル基板とモータ
JP2020072551A (ja) モータ用コイル基板とモータ
CN214380369U (zh) 一种适用于无齿槽电机的折叠式绕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he new Taiwan China Ya Lu Kaohsiung City No. 30 Lane 296

Applicant after: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Are China Taiwan Lingya Kaohsiung No. 120 12 floor 1

Applicant before: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1

Termination date: 202202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