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4658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4658B
CN105814658B CN201480067214.9A CN201480067214A CN105814658B CN 105814658 B CN105814658 B CN 105814658B CN 201480067214 A CN201480067214 A CN 201480067214A CN 105814658 B CN105814658 B CN 1058146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put
output
terminal part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72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4658A (zh
Inventor
荒谷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14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4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01Means for preventing or breaking contact-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H01H1/5805Connections to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多对固定端子部(512、534),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成对且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分离配置并能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并且,成对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的前端部(52a、54a)在俯视下被配置为沿着在与虚拟直线(II、III)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VI、VII)排列为一列,配置有成对的前端部(51a、52a以及53a、54a)的直线(VI、VII)按照每一对而在与虚拟直线(II、III)正交的方向上错开。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与布线基板上的电气布线连接的开关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与布线基板上的电气布线连接的开关而利用了电磁继电器。以往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部,其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此外,以往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可动端子部,其能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这种以往的电磁继电器例如已被下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3-0806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以往的电磁继电器中,具备多对(两对)固定端子部,该固定端子部具有成对且被分离配置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并且,两对固定端子部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以全部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从主体向外部突出。并且,各个前端部与布线基板的布线图案电连接。
此时,由于两个前端部被配置在内侧,因此在并排设置前端部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布线图案的情况下,需要使与存在于内侧的前端部电连接的布线图案弯曲。若这样使布线图案弯曲,则形成布线图案所需的空间会变大,难以实现节省空间化。
此外,可动端子部成为在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接触时进行一体动作的构成。因而,有可能发生可动端子部中形成的可动接点的任一者与对应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或者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中形成的固定接点无法接触的不良状况。
如此,在现有技术中,有可能损坏电磁继电器的连接可靠性。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布线图案的节省空间化的电磁继电器、或者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的电磁继电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多对固定端子部,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成对且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分离配置,并且能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可动端子部,能使相互成对的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衔铁,能够使所述可动端子部移动,使得切换所述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电磁铁部,具有一对线圈端子部,产生驱动所述衔铁的电磁力,使得所述可动端子部移动;和主体,是对所述衔铁以及所述电磁铁部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支承的基座部,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各自的前端部向外部突出,成对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在俯视下被配置为沿着在与虚拟直线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排列为一列,配置有成对的前端部的直线按照每一对而在与所述虚拟直线正交的方向上错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所述主体在俯视下具有实质上为长方形的轮廓,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被设置在构成所述主体的长方形的对置的两条边各自的附近。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所述多对固定端子部在俯视下具有点对称的形状。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具备:水平部、从所述水平部的一个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和从所述水平部的另一个侧面朝向上方延伸并在其表面设置有固定接点的立起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多对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被配置为一列,使得所述立起部沿着所述虚拟直线。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水平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水平部之中、所述立起部被配置在内侧的端子部的水平部,沿着所述固定接点排列的方向延伸,被配置在内侧的立起部和具有该立起部的端子部的前端部,在俯视下在所述固定接点排列的方向上隔开给定的距离来配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成对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构成前端部能相互被电连接的一对外部端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具备:固定端子部,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能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可动端子部,能使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衔铁,能够使所述可动端子部移动,使得切换所述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电磁铁部,具有一对线圈端子部,能够产生驱动所述衔铁的电磁力,使得所述可动端子部移动;固定器,将所述可动端子部固定于所述衔铁;第1悬臂梁部,是所述可动端子部中的、能够通过被所述衔铁移动而在以所述固定器为固定端来弯曲的同时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部分;第2悬臂梁部,是所述可动端子部中的、能够与所述第1悬臂梁部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的部分,并且能够通过被所述衔铁移动而在以所述固定器为固定端来弯曲的同时与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和第1-第2梁连接部,是所述可动端子部中的、对所述第1悬臂梁部的固定端侧的端部和所述第2悬臂梁部的固定端侧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并且对所述第1悬臂梁部和所述第2悬臂梁部进行电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所述第1-第2梁连接部整体被收纳在所述固定器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所述电磁继电器具备被设置在所述第1悬臂梁部与所述第2悬臂梁部之间的绝缘壁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具备:第3悬臂梁部,与所述第1悬臂梁部接触并沿着所述第1悬臂梁部延伸;第4悬臂梁部,与所述第2悬臂梁部接触并沿着所述第2悬臂梁部延伸;和第3梁-第4梁连接部,是对所述第3悬臂梁部的固定端侧的端部和所述第4悬臂梁部的固定端侧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并且对所述第3悬臂梁部和所述第4悬臂梁部进行电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与所述第3悬臂梁部、所述第4悬臂梁部以及所述第3梁-第4梁连接部相比,所述第1悬臂梁部以及所述第2悬臂梁部的弹性模量相对高。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是:与所述第1悬臂梁部以及所述第2悬臂梁部相比,所述第3悬臂梁部、所述第4悬臂梁部以及所述第3梁-第4梁连接部的导电率相对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能够实现布线图案的节省空间化的电磁继电器、或者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太阳能发电***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继电器被分解为盖罩和继电器本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继电器本体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继电器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主体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绕组、线圈端子、以及绕线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继电器本体的主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的特征的第1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的特征的第2示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的特征的第3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端子部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固定端子部的仰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继电器本体的平面剖视图,但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以及2的电磁继电器的双方而将设置辅助固定端子部的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位置虚拟地绘制出的图。
图19是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底面时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仰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被搭载的印刷布线基板的部分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被搭载的印刷布线基板中的布线图案的示意图。
图25是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被搭载的印刷布线基板中的第1比较例的布线图案示意图。
图26是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被搭载的印刷布线基板中的第2比较例的布线图案示意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未接触的状态(OFF)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相接触的状态(ON)的立体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本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1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本体的立体图,是表示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的可动接点和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固定接点相接触的状态的放大的部分立体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本体的侧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本体的后视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例的继电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2例的继电器本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2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3例的继电器本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3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4例的继电器本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4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
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5例的继电器本体的立体图,是用于说明第5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
图4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6例的辅助可动端子部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的图。
图4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第1~第6例的继电器本体的仰视图。
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露出在外部的多个种类的端子部的电路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未接触的状态(OFF)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相接触的状态(ON)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已熔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其中,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附图的参照符号,有时不带括号地记载的参照符号和记载于括号内的参照符号会连续记载。在该情况下,不带括号地记载的参照符号彼此对应,并且记载于括号内的参照符号彼此对应。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28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
假定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与太阳能发电***中的交流电路电连接。
如图1所示,假定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太阳能发电***具备接受太阳光来进行发电的太阳能发电面板70。太阳能发电面板70将通过太阳能而发电出的直流电流经由直流继电器80而发送给直流/交流转换器90。在直流/交流转换器90中,前述的直流电流被转换为交流电流。该交流电流经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而发送给负载110。在这种太阳能发电***中,电磁继电器100作为用于选择使交流电流流过的状态以及不使交流电流流过的状态当中的任一种状态的开关来发挥功能。
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并不限定于在太阳能发电***中的电路之中使用,也可以在其他的任何***中使用。此外,只要电磁继电器100作为开关来发挥功能,则也可以与直流电路电连接。
以下,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的外侧表面。不过,电磁继电器100的外侧表面的形状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继电器本体2、和作为覆盖继电器本体2的盖部件的盖罩1。盖罩1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盖罩1由树脂形成。其中,盖罩1既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
其中,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实质上为长方体”,是指即便有稍许的凹凸,沿着其外表面的占大部分的面绘制出的虚拟的6面体整体上也呈长方体形状。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继电器本体2具备作为基座部的主体10。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主体10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电磁铁部20、复位弹簧30、可动部40以及一组固定端子部50。
以下,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直接地支承”,是指支承的部件与被支承的部件接触。此外,所谓“间接地支承”,是指在支承的部件与被支承的部件之间夹着其他部件。
电磁铁部20产生电磁力。可动部40由于电磁铁部20所产生的电磁力而被吸引为靠近电磁铁部20。在可动部40中,如图4所示,在构成可动部40的可动端子部47的前端部的附近,作为一例而设置有可动接点45a。
若可动部40朝向电磁铁部20被吸引,则逆着复位弹簧30的恢复力,可动接点45a(45b、46a、46b)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与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上端部的附近所设的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接触。另一方面,在电磁铁部20的电磁力消失的情况下,可动部40由于金属制的复位弹簧30的恢复力而返回至图4所示的位置。这些部分的构成以及动作的详情将后述。
如图6所示,主体10是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而一体式成形的成形品。因此,从主体10的底板部9的内侧面立起的部分构成了绝缘壁部11、12、13。此外,沿着与绝缘壁部11、12、13实质上垂直的方向延伸且从主体10的底板部9的内侧面立起的部分构成了分隔壁部14。这些壁的功能将后述。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电磁铁部20具备:铁芯26、铁芯26所***的绕线管21、被卷绕于绕线管21的绕组25、和被安装于绕线管21的跟片27。绕线管21具备:上凸缘部22、下凸缘部23、以及对上凸缘部22和下凸缘部23进行连接的圆柱部24。
上凸缘部22具备设置后述的实施方式2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支承部21a1、21a2。下凸缘部23被固定在主体10的底板部9的上表面。在圆柱部24卷绕有绕组25。在绕线管21的下凸缘部23设置有一对贯通孔,在一对贯通孔中***了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25a2。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以及25a2分别与绕组25的两端部电连接。另外,绕线管21为树脂制的成形品。
此外,如图7所示,跟片27具备用于构成收纳后述的衔铁41的凹部的突出部27a、27b。衔铁41以跟片27的由突出部27a、27b形成的凹部的底面27c为杠杆的支点,通过电磁铁部20所产生的电磁力而如跷跷板那样转动。这些部分的功能的详情将后述。
参照图9~图1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可动端子部47(48)。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可动部40具备:衔铁41、固定器42以及可动端子部47、48。下面,关于可动部40,分别具体说明衔铁41、固定器42以及可动端子部47、48。
衔铁41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衔铁41被定位在电磁铁部20的上方。衔铁41具备通过电磁铁部20所产生的电磁力而以跟片27的凹部的底面27c为支点来转动的水平部41b。衔铁41具备从水平部41b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41c。此外,衔铁41具备复位弹簧30所***的贯通孔41d。
固定器42为绝缘性的树脂成形品。在固定器42形成有使上下的空间连通的***孔42a。***孔42a在其内部被划分为分别独立的两个贯通孔。在固定器42的***孔42a内的一个贯通孔中,衔铁41的垂直部41c从上方向下方***。在固定器42的***孔42a内的另一个贯通孔中,可动端子部47以及可动端子部48各自的上端部从下方朝向上方***。因此,在固定器42内,衔铁41的垂直部41c和可动端子部47以及可动端子部48各自的上端部被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固定器42的一部分绝缘。
参照图9以及图10来说明可动端子部47的详情。
可动端子部47具备:导电性的可动弹簧43a、和被设置为与可动弹簧43a的前面接触的导电性的触头43b。可动弹簧43a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板状,相对于由纯铜形成的触头43b而由弹性模量相对大的铜合金来形成。触头43b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板状,相对于由铜合金形成的可动弹簧43a而由导电率相对高的纯铜来形成。因此,可动端子部47成为兼备高弹力性能和高导电性双方的两层(多层)的合成构造体。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整体上为大致板状”包含:严格意义上的长方体的板部件、和虽然严格意义上的长方体的板部件的角部被加工得圆润但通过延长其大部分的平面而能够绘制出长方体的形状。
可动弹簧43a具备:板状的第1悬臂梁部43a1、和板状的第2悬臂梁部43a2。第1悬臂梁部43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相互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第1悬臂梁部43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分别与固定器42延伸的方向实质上垂直地延伸。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实质上平行”或者“实质上垂直”,是指在设计上沿着虚拟线延伸的零件彼此在设计上被预定成相互配置为“平行”或者“垂直”。换言之,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实质上平行”或者“实质上垂直”,是指由于各零件的制造误差而沿着虚拟线延伸的零件彼此也可以不配置为严格意义下的“平行”以及“垂直”。
第1悬臂梁部43a1的一个端部和第2悬臂梁部43a2的一个端部通过板状的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而在物理上被连接。由此,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电连接了第1悬臂梁部43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其整体被收纳在固定器42内。
触头43b具备:板状的第3悬臂梁部43b1、和板状的第4悬臂梁部43b2。第3悬臂梁部43b1以及第4悬臂梁部43b2相互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第3悬臂梁部43b1以及第4悬臂梁部43b2分别与固定器42延伸的方向实质上垂直地延伸。第3悬臂梁部43b1的一个端部和第4悬臂梁部43b2的一个端部通过板状的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而在物理上被连接。由此,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电连接了第3悬臂梁部43b1和第4悬臂梁部43b2。
通过上述的第1悬臂梁部43a1和第3悬臂梁部43b1而形成了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通过上述的第2悬臂梁部43a2和第4悬臂梁部43b2而形成了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
在可动弹簧43a的第1悬臂梁部43a1的前端部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贯通孔401a以及402a。在触头43b的第3悬臂梁部43b1的前端部以及第4悬臂梁部43b2的前端部设置有贯通孔401b以及402b。在一对贯通孔401a以及401b中***了可动接点45a。在一对贯通孔402a以及402b中***了可动接点45b。由此,可动弹簧43a和触头43b相互接触的同时形成了一体构造部。
参照图9以及图10来说明可动端子部48的详情。
可动端子部48具备:导电性的可动弹簧44a、和被设置为与可动弹簧44a的前面接触的导电性的触头44b。可动弹簧44a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板状,相对于由纯铜形成的触头44b而由弹性模量相对大的铜合金来形成。触头44b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板状,相对于由铜合金形成的可动弹簧44a而由导电率相对高的纯铜来形成。因此,可动端子部48成为兼备高弹力性能和高导电性双方的两层(多层)的合成构造体。
可动弹簧44a具备:板状的第1悬臂梁部44a1、和板状的第2悬臂梁部44a2。第1悬臂梁部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4a2相互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第1悬臂梁部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4a2分别与固定器42延伸的方向实质上垂直地延伸。
第1悬臂梁部44a1的一个端部和第2悬臂梁部44a2的一个端部通过板状的第1梁-第2梁连接部44a3而在物理上被连接。由此,第1梁-第2梁连接部44a3电连接了第1悬臂梁部44a1和第2悬臂梁部44a2。第1梁-第2梁连接部44a3其整体被收纳在固定器42内。
触头44b具备:板状的第3悬臂梁部44b1、和板状的第4悬臂梁部44b2。第3悬臂梁部44b1以及第4悬臂梁部44b2相互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第3悬臂梁部44b1以及第4悬臂梁部44b2分别与固定器42延伸的方向实质上垂直地延伸。
第3悬臂梁部44b1的一个端部和第4悬臂梁部44b2的一个端部通过板状的第3梁-第4梁连接部44b3而在物理上被连接。由此,第3梁-第4梁连接部44b3电连接了第3悬臂梁部44b1和第4悬臂梁部44b2。
通过第1悬臂梁部44a1和第3悬臂梁部44b1而形成了第1合成悬臂梁部44ab1。通过第2悬臂梁部44a2和第3悬臂梁部44b2而形成了第2合成悬臂梁部44ab2。
在可动弹簧44a的第1悬臂梁部44a1的前端部以及第2悬臂梁部44a2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贯通孔403a以及404a。在触头44b的第3悬臂梁部44b1的前端部以及第4悬臂梁部44b2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贯通孔403b以及404b。在一对贯通孔403a以及403b中***了可动接点46a。在一对贯通孔404a以及404b中***了可动接点46b。由此,可动弹簧44a和触头44b相互接触的同时形成了一体构造部。
如图11所示,在可动端子部47与可动端子部48之间***了主体10的绝缘壁部13。在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与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之间***了绝缘壁部11。在第1合成悬臂梁部44ab1与第2合成悬臂梁部44ab2之间捅入了绝缘壁部12。绝缘壁部11、12以及13相互与主体10的底板部9垂直且相互平行地延伸。
利用图12~图15来说明可动端子部47(48)的动作。
若衔铁41从电磁铁部20接受到电磁力,则可动部40如前述那样以跟片27的凹部的底面27c为支点来转动,由此来变更其姿势。此时,可动接点45a、45b、46a、46b沿着图12以及图1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分别移动,以便与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接触。其结果,如图12所示,可动端子部47(48)以固定器42为悬臂梁的固定端来弯曲。
此时,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以及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均是相互独立的悬臂梁,因此如图14所示,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因而,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分别能够与图15所示的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接触。
即,防止了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当中的任一者与固定接点52b、51b、54b、53b之中的对应的接点无法接触的不良状况的产生。可动接点45a、45b、46a、46b以及固定接点52b、51b、54b、53b,分别通过与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导电性相同或者具有比其高的导电性的金属来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9中,出于组合弹力性能高的部件和导电性高的部件的观点,利用的是可动弹簧43a(44a)和触头43b(44b)这两层构造的可动端子部47(48)。然而,只要可利用弹力性能以及导电性双方高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将仅可动弹簧43a(44a)被固定器42固定的可动端子部用在电磁继电器100中。由此,多个可动接点也能分别安装于独立的悬臂梁部的前端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绕着可动端子部47(48)延伸的方向的轴而可动端子部产生了扭转力的情况下具有优点。该优点是,在前述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两个可动接点45a、45b(46a、46b)之中任一者应该接触与其对应的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时却未接触的不良状况的产生。
接下来,参照图15~图19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固定端子部512(534)。
如图15~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两对固定端子部512以及534。两对固定端子部512以及534均通过具有与上述的可动端子部47(48)相同程度的导电性的金属来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对固定端子部的一例而示出具有两对固定端子部的电磁继电器100。然而,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为具备三对以上的固定端子部的电磁继电器。即,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为具备多对固定端子部的电磁继电器。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固定端子部512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能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以相互分离独立的状态来配置,使得构成一对端子部。可动端子部47能够使相互成对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电连接。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固定端子部534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能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可动端子部48能够使相互成对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电连接。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以相互分离独立的状态来配置,使得构成一对端子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外部输入/输出端子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是指通过可动端子部而被电连接的一对端子部(固定端子部)。在某情况下,一对端子部之中的一者成为外部输入端子部,另一者成为外部输出端子部。此外,在其他情况下,一对端子部之中的前述的一者成为外部输出端子,另一者成为外部输入端子部。无论相对于交流以及直流的哪种电路而连接了电磁继电器100,同一外部端子部均是既有时作为外部输入端子部来发挥功能又有时作为外部输出端子部来发挥功能。
如图15~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端子部512之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构成了能被电连接的一对端子部。此外,在固定端子部534之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构成了能被电连接的一对端子部。
如图15~图17所示,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具备:沿着直线延伸的水平部51d、和从水平部51d的一个端部的一个侧面(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一个外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51a。此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具备:从水平部51d的另一个端部的另一个侧面(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一个内侧面)朝向上方延伸、且在其表面设有固定接点51b的立起部51c。
如图15~图17所示,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具备:水平部52d、和从水平部52d的一个侧面(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另一个外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52a。此外,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具备:从水平部52d的另一个侧面(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另一个内侧面)朝向上方延伸、且在其表面设有固定接点52b的立起部52c。
水平部51d沿着固定接点51b、54b、53b排列的方向延伸,但水平部52d仅设置在与固定接点52b对应的位置。
由图16以及图17可知,立起部51c和立起部52c沿着虚拟直线II延伸。水平部51d和水平部52d沿着虚拟直线IV延伸。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沿着虚拟直线VI延伸。这些虚拟直线II、IV以及V1分别与对固定接点52b、51b、54b、52b排列的方向进行规定的图18所示的虚拟直线I平行或者实质上平行。此外,虚拟直线II与后述的虚拟直线III存在于同一直线上。
如图15~图17所示,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具备:水平部53d、和从水平部53d的一个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53a。此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具备:从水平部53d的另一个侧面朝向上方延伸、且在其表面设有固定接点53b的立起部53c。
如图15~图17所示,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具备:呈直线状延伸的水平部54d、和从水平部54d的一个端部的一个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54a。此外,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具备:从水平部54d的另一个端部的另一个侧面朝向上方延伸、且在其表面设有固定接点54b的立起部54c。
水平部54d沿着固定接点54b、51b、52b排列的方向延伸,但水平部53d仅设置在与固定接点53b对应的位置。
由图16以及图17可知,立起部53c和立起部54c沿着虚拟直线III延伸。水平部53d和水平部54d沿着虚拟直线V延伸。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沿着虚拟直线VII延伸。这些虚拟直线1II、V、以及V11分别与对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排列的方向进行规定的图18所示的虚拟直线I平行或者实质上平行。此外,虚拟直线III与前述的虚拟直线II存在于同一直线上。
另外,水平部51d、52d的一个侧面以及水平部53d、54d的另一个侧面分别构成了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一个外侧面以及一组固定端子部50的另一个外侧面。因此,在沿着包含前述的虚拟直线II以及虚拟直线III的直线来观察固定端子部512以及534的情况下,在中央的位置配置有立起部51c、52c、53c、54c。在该情况下,在中央的位置的一侧的位置配置有成对的前端部51a、52a。此外,在中央的位置的另一侧的位置配置有成对的前端部53a、54a。
此外,由图15~图17可知,立起部51c、52c、53c、54c如下那样构成。立起部52c以及53c在沿着第2以及第3虚拟直线II以及III的方向上相对地被配置在外侧的位置。立起部51c以及54c在沿着第2以及第3虚拟直线II以及III的方向上相对地被配置在内侧的位置。即,在同一直线上排列为一列的立起部51c以及54c被配置在同一直线上排列为一列的立起部52c与立起部53c之间。按照立起部53c、立起部54c、立起部51c、以及立起部52c的顺序被排列为一列。在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中,立起部51c和前端部51a在俯视下在固定接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上隔开给定的距离来配置。立起部51c和前端部51a在俯视下在与固定接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特定的距离来配置。此外,在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中,立起部54c和前端部54a在俯视下在固定接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上隔开与前述的给定的距离相同的距离来配置。立起部54c和前端部54a在俯视下在与固定接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与前述的特定的距离相同的特定的距离来配置。不过,前述的给定的距离彼此相同、以及前述的特定的距离彼此相同并不是本发明的必需的构成要件,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也包含这些距离彼此不同的情形。
另一方面,在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中,立起部52c和前端部52a在俯视下,在固定接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上不隔开距离来配置。即,立起部52c和前端部52a在俯视下被配置为在与固定接点53b、54b、51b、52b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此外,在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中,立起部53c和前端部53a在俯视下,在固定接点53b、54b、51b以及52b排列的方向上不隔开距离来配置。即,立起部53c和前端部53a在俯视下被配置为在与固定接点53b、54b、51b、52b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
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以虚拟线VI上的、与立起部51c以及54c对置的位置为基准位置,在虚拟线VI上被配置在一个外侧的位置。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成对。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以虚拟线VI上的、与立起部51c以及54c对置的位置为基准位置,在虚拟线VI上被配置在与前述的一个外侧的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个外侧的位置。此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以虚拟线VII上的、与立起部51c以及54c对置的位置为基准位置,在虚拟线VII上被配置在一个外侧的位置。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成对。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以虚拟线VII上的、与立起部51c以及54c对置的位置为基准位置,在虚拟线VII上被配置在与前述的一个外侧的位置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个外侧的位置。
由图16以及图17可知,固定端子部512以及534分别在俯视以及仰视下具有点对称的形状。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被配置为点对称,具有相同形状。此外,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和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被配置为点对称,具有相同形状。因此,能够由2个种类的模具来制造4个部位的端子部。
由图18可知,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的状态下,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分别被配置为与固定接点52b、51b、54b、53b对置。另外,在图18中,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位置被虚拟地绘制出。在本实施方式1中,未设置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
如图19~图22所示,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以及53的前端部51a以及53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以及54的前端部52a以及前端部54a从主体10的底板部9的底面即下表面突出。此外,如图19~图22所示,线圈端子部25a1、25a2也贯通主体10的底板部9而从主体10的下表面突出。具体而言,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前端部51a、52a、53a、54a从主体10的底面朝向与底面垂直的方向(下方)突出。
如图23所示,在前述那样的电磁继电器100被搭载的印刷布线基板1000中设置有***孔250a1、250a2。***孔250a1、250a2分别被设置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与线圈端子部25a1、25a2对应的位置。因此,在电磁继电器100被搭载于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情况下,在***孔250a1、250a2中分别***线圈端子部25a1、25a2。此外,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中设置有***孔510a、520a、530a、540a。***孔510a、520a、530a、540a分别被设置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与固定端子部51、52、53、54的前端部51a、52a、53a、54a对应的位置。因此,在***孔510a、520a、530a、540a中分别***前端部51a、52a、53a、54a。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固定端子部512(534)具有图15~图24所示的构造。因而,能够以如下所述的形态来配置前端部51a、52a、53a、54a。其结果,具有之后描述的优点。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被配置在虚拟直线VI上,与构成主体10的矩形的底面的轮廓的一对对置的边分别平行地配置。此外,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被配置在与前面刚刚描述的虚拟直线VI平行的虚拟直线VII上。此外,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与构成主体10的矩形的底面的轮廓的一对对置的边分别平行地配置。
这样,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成对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的前端部52a、54a在俯视下被配置为:沿着在与虚拟直线(第2、第3虚拟直线II、III)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第6虚拟直线VI、第7虚拟直线VII)排列为一列。在俯视下,配置成对的前端部51a、52a的直线VI和配置成对的前端部53a、54a的直线VII在与虚拟直线II、III正交的方向上错开。
如图24所示,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构成了相互能被电连接的一对外部端子。此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构成了相互能被电连接的一对外部端子。各个外部端子通过整体收纳在盖罩1内(不向盖罩1的外部突出)的可动端子部47、48而相互能被电连接。
通过以上的前端部51a、52a、53a、54a的配置,如图24所示,能够将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以及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设置于印刷布线基板1000。在图24中,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输入/输出布线510b和输出/输入布线520b被配置为沿着虚拟直线VIII延伸。此外,输入/输出布线530b和输出/输入布线540b被配置为沿着与前面刚刚描述的虚拟直线平行的虚拟直线IX延伸。一对输入/输出布线510b以及输入/输出布线530b和一对输出/输入布线520b以及输出/输入布线540b被配置为相互平行地延伸。即,在图24中,虚拟直线VIII和虚拟直线IX相互平行或者实质上平行地配置。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如图24所示,能够沿着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短边方向使多个输入/输出布线(输出/输入布线)相互平行地配置。
通过上述那样的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布线的配置,也能够整齐地配置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也包含其他布线的所有布线。例如,在图24中,能够将线圈端子部25a1、25a2所分别连接的一对布线与一对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以及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分别平行地配置。在此情况下,由于电磁继电器100的附近的布线全部平行地配置,因此能够实现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极其整齐的输入/输出布线以及输出/输入布线的配置。其结果,能够减小布线所需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布线图案的节省空间化(减少布线图案占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表面的比例)。
除了上述构成之外,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还如图24所示被设置在电磁继电器100的主体10的实质上为矩形的底面的一对对置的边各自的附近。此外,前端部53a和前端部54a被设置在电磁继电器100的主体10的实质上为矩形的底面的一对对置的边各自的附近。因此,成为电磁继电器100的垫板的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输入/输出布线以及输出/输入布线的长度较短。因而,输入/输出布线以及输出/输入布线的断线之虞被降低。研讨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及其印刷布线基板上的布线图案。认为该比较例的从主体10的底面突出的固定端子部的四个前端部是如下描述那样形成的。该四个前端部52a、51a、54a、53a分别从靠近图18所示的对应的固定接点52b、51b、54b、53b的一侧的构成主体10的底面的边的附近的位置起贯通主体10的底板部9,并从主体10突出。
研讨图25以及图26所示的比较例的具有四个前端部52a、51a、54a、53a的电磁继电器被搭载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情况下的布线。在该情况下,认为一对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以及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如图25或者图26所示那样被配置为沿着印刷布线基板1000的长边方向延伸。这样的一对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以及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的配置与图24所示的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以及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的配置相比,显然是不整齐的。
根据以上,可理解在上述的前端部51a、52a、53a、54a的配置上具有优点。
下面,参照图18、图24、图27以及图28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若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25a2中流动交流电流,则电磁铁部20的绕组25中流动交流电流。其结果,电磁继电器100从图27所示的OFF状态变化为图28所示的ON状态。
在OFF状态下,如图18所示,可动端子部47以及48的可动接点45a、45b、46a、46b未分别与固定端子部512以及534的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接触。在此情况下,由图24可知,在固定端子部512的前端部51a与前端部52a之间不流动电流,此外,在固定端子部534的前端部53a与前端部54a之间不流动电流。另一方面,在ON状态下,可动端子部47以及48的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分别与固定端子部512以及534的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接触。由此,由图24可知,在固定端子部512的前端部51a与前端部52a之间流动电流,此外,在固定端子部534的前端部53a与前端部54a之间流动电流。
(I)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第1局面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构成以及效果进行归纳,则如下所述。
(1)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如下构成(i)~(x)。
(i)固定端子部512,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能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
(ii)可动端子部47,能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电连接;
(iii)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具有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能与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电连接的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
(iv)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能使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电连接;
(v)衔铁41,能够使可动端子部47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分别移动,使得切换可动端子部47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分别电连接、且切换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是否与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以及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分别电连接:
(vi)电磁铁部20,产生驱动衔铁41的电磁力,使得可动端子部47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移动;
(vii)主体10,具有对衔铁41以及电磁铁部20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支承的底板部9,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以及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向外部突出;
(viii)可动端子部47的可动接点45a、45b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的可动接点46a、46b在俯视下被设置为沿着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排列为一列,并且能够在横穿第1虚拟直线I的方向上移动;
(ix)固定端子部512的设有一个固定接点51b的立起部51c以及固定端子部512的设有另一个固定接点52b的立起部52c,分别在俯视下沿着在与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虚拟直线II(参照图16、图17、图18)而延伸;
(x)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设有一个固定接点54b的立起部54c以及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设有另一个固定接点53b的立起部53c,分别在俯视下沿着在与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3虚拟直线III(参照图16、图17、图18)而延伸;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第2虚拟直线II和第3虚拟直线III存在于同一直线上。
(xi)固定端子部512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水平部51d以及固定端子部512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水平部52d,分别在俯视下沿着在与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4虚拟直线IV(参照图16、图17)、且从立起部51c以及立起部52c沿着主体10的底面平行地延伸;
(xii)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水平部53d以及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水平部54d,分别在俯视下沿着在与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5虚拟直线V(参照图16、图17)、且从立起部53c以及立起部54c沿着主体10的底面延伸;
(xiii)固定端子部512的前端部51a以及前端部52a分别在俯视下,在与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6虚拟VI(参照图16、图17)的直线上,相互隔开给定的距离来配置,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水平部51d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水平部52d朝向下方延伸;
(xiv)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的前端部53a以及前端部54a分别在俯视下,在与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7虚拟直线VII(参照图16、图17)上,相互隔开特定(或者给定)的距离来配置,从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水平部53d以及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水平部54d朝向下方延伸。
根据上述这种构成,如后述,能够整齐地配置印刷布线基板上的布线。
另外,期望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以及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分别被配置在虚拟的长方形的四个角部。由此,可整齐地配置多个前端部51a、52a、53a、54a。
此外,在主体10的底面(下表面)具有实质上为长方形的轮廓的情况下,期望前端部51a和前端部52a分别被设置在构成主体10的底面的长方形的对置的一条边以及另一条边的附近。此外,期望前端部53a以及54a也分别被设置在主体10的构成实质上为长方形的对置的一条边以及另一条边的附近。由此,能够缩短成为电磁继电器100的垫板的布线的长度,因此能够极力抑制输入/输出布线以及输出/输入布线的断线。
另外,所谓实质上为长方形,是指包含严格意义下的长方形的角部稍微圆润的形状等、通过延长构成一边的大部分的线段而整体上能够辨识为长方形的形状。
(2)期望固定端子部512以及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在俯视下具有点对称的形状,在与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厚度。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利用同一模具来制造固定端子部512以及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
另外,只要意图使固定端子部以及其他的固定端子部在其设计时形成为点对称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厚度即可,由于制造上必然产生的形状以及厚度的误差,也可以不形成为严格意义下的点对称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厚度。
(3)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体具备搭载电磁继电器100的印刷布线基板1000。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设置有如下的布线(i)~(iv)。
(i)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电连接的输入/输出布线510b;
(ii)电连接了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输出/输入布线520b;
(iii)电连接了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其他的输入/输出布线530b;
(iv)电连接了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其他的输出/输入布线540b。
以上述为前提,输入/输出布线510b以及输出/输入布线520b分别沿着与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第8虚拟直线VIII(参照图24)延伸。其他的输入/输出布线530b以及其他的输出/输入布线540b分别沿着与第1虚拟直线I(参照图18)平行的第9虚拟直线IX(参照图24)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整齐地配置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的输入/输出布线510b、530b以及输出/输入布线520b、540b。
(II)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第2局面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构成以及效果进行归纳,则如下所述。
(1)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如下构成(i)~(viii)。
(i)固定端子部512(534),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能与外部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
(ii)可动端子部47(48),能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电连接;
(iii)衔铁41,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使得切换可动端子部47(48)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分别电连接;
(iv)电磁铁部20,产生驱动衔铁41的电磁力,使得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
(v)固定器42,将可动端子部47(48)固定于衔铁41;
(vi)第1悬臂梁部43a1(44a1),是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能够通过被衔铁41移动而在以固定器42为固定端来弯曲的同时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电连接的部分;
(vii)第2悬臂梁部43a2(44a2),是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能够与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的部分,并且能够通过被衔铁41移动而在以固定器42为固定端来弯曲的同时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
(viii)第1-第2梁连接部43a3(44a3),是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对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的固定端侧的端部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固定端侧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并且对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进行电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分别在俯视下可动端子部47(48)发生了扭转时,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因而,能够抑制可动端子部47(48)在俯视下的扭转所引起的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的接触不良。具体而言,能够防止尽管电磁继电器100为ON状态但可动接点45a、45b、46a、46b无法分别与固定接点52b、51b、54b、53b之中的对应的接点接触的不良状况的产生。
(2)期望电磁继电器100具备被设置在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之间的绝缘壁部11(12)。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之间的电磁的相互干扰。因此,能够使得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更接近。其结果,不会增大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整体的占有宽度,能够增大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各自的宽度。
(III)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第3局面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构成以及效果进行归纳,则如下所述。
(1)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如下构成(i)~(x)。
(i)固定端子部512(534)),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能与外部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
(ii)可动端子部47(48),能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电连接;
(iii)衔铁41,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使得切换可动端子部47(48)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分别电连接;
(iv)电磁铁部20,产生驱动衔铁41的电磁力,使得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
(v)固定器42,将可动端子部47(48)固定于衔铁41;
(vi)第1悬臂梁部43a1(44a1),是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能够通过被衔铁41移动而以固定器42为固定端来弯曲的部分;
(vii)第2悬臂梁部43a2(44a2),是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能够与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的部分,并且能够通过被衔铁41移动而以固定器42为固定端来弯曲;
(viii)第3悬臂梁部43b1(44b1),是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与第1悬臂梁部43a1(44a1)接触并沿着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延伸的部分;
(ix)第4悬臂梁部43b2(44b2),是可动端子部47(48)中的、与第2悬臂梁部43a2(44a2)接触并沿着第2悬臂梁部43a2(44a2)延伸的部分;
(x)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44b3),是对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的固定端侧的端部和第4悬臂梁部43b2(44b2)的固定端侧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并且对第3悬臂梁部43b1(44b1)和第4悬臂梁部43b2(44b2)进行电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形成了由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3悬臂梁部43b1(44b1)构成的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此外,形成了由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以及第4悬臂梁部43b2(44b2)构成的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
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分别在俯视下可动端子部47(48)发生了扭转时,能够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因而,能够抑制俯视下的可动端子部47(48)的扭转所引起的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的接触不良。
(2)期望与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第4悬臂梁部43b2(44b2)以及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44b3)相比,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弹性模量相对高。
由此,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能够灵活地改变相对于固定器42的姿势。
(3)期望与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相比,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第4悬臂梁部43b2(44b2)以及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44b3)的导电率相对高。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升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整体的导电性。
(4)在兼备上述的(2)以及(3)的情况下,与由一个部件来形成悬臂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兼备高弹性模量以及高导电率双方的可动端子部47(48)。
(5)期望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44a3),是对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的固定端侧的端部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固定端侧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并且对第1悬臂梁部43a1(44a1)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进行电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存在由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以及第1梁-第2梁连接部43a3(44a3)构成的第1导电路径。此外,存在由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第4悬臂梁部43b2(44b2)以及第3梁-第4梁连接部43b3(44b3)构成的第2导电路径。即,形成了第1导电路径和第2导电路径合并的合成导电路径。因此,导电路径的截面面积变大,所以能够提升可动端子部47(48)的导电性。
(6)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由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3悬臂梁部43b1(44b1)构成的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此外,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由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以及第4悬臂梁部43b2(44b2)构成的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期望在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与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之间具备绝缘壁部11(12)。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与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之间的电磁的相互干扰。因此,能够使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和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更接近。其结果,能够增大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以及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各自的宽度。在此情况下,根据上述构成,存在也可以不增大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1(44ab1)以及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的整体的占有宽度的优点。
(7)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在第3悬臂梁部43b1(44b1)设置第1可动接点45a(46a)。第1可动接点45a(46a)可以与第1固定接点52b(54b)对置,使得能够与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所设的第1固定接点52b(54b)接触。也可以在第4悬臂梁部43b2(44b2)设置第2可动接点45b(46b)。第2可动接点45b(46b)可以与第2固定接点51b(53b)对置,使得能够与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所设的第2固定接点51b(53b)接触。
根据上述构成,导电性相对高的第3悬臂梁部43b1(44b1)与导电性相对低的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相比,被设置在更靠近第1可动接点45a(46a)以及第1固定接点52b(54b)的位置。因而,相比于与前述相反的情况,能够减小由第1悬臂梁部43a1(44a1)以及第3悬臂梁部43b1(44b1)构成的第1合成悬臂梁部43abI(44ab1)中的发热量。
此外,导电性相对高的第4悬臂梁部43b2(44b2)与导电性相对低的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相比,被设置在更靠近第2可动接点45b(46b)以及第2固定接点51b(53b)的位置。因而,相比于与前述相反的情况,能够减小由第2悬臂梁部43a2(44a2)以及第4悬臂梁部43b2(44b2)构成的第2合成悬臂梁部43ab2(44ab2)中的发热量。
不过,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第1悬臂梁部43a1(44a1)设置第1可动接点45a(46a),在第2悬臂梁部43a2(44a2)设置第2可动接点45b(46b)。
此外,第1悬臂梁部43a1(44a1)的宽度和第3悬臂梁部43b1(44b1)的宽度相同。第2悬臂梁部43a2(44a2)的宽度和第4悬臂梁部43b2(44b2)的宽度相同。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它们的宽度彼此相同的构造。
(实施方式2)
参照图29~图45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100。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与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相比,在基本构造上具有大致相同的构成。因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说明中,不反复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过的构成。此外,对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过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构成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因此,在以下的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不同的点。
(第1例)
如图29~图35所示,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5。此外,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为使辅助可动端子部65与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电连接,具备被安装于衔铁41的辅助驱动部61。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仅将这些构成追加到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关于该追加的构成以外的构成,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和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100具有相同的构成。如图29~图35所示,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具有与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过的固定端子部512以及534不同的形态。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具备: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和能与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电连接的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辅助可动端子部65是具有与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过的可动端子部47以及48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辅助可动端子部65能使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64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电连接。
上述的“具有不同形态的端子部”,是指在与其他的端子部的比较中形状、图样以及色彩之中至少任一者不同的端子部。
如图29所示,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64被绕线管21的从矩形的上凸缘部22(参照图8)的角部突出的支承部21a1支承。支承部21a1将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高度设定在适当的位置。如图29所示,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被绕线管21的从矩形的上凸缘部22的角部突出的支承部21a2支承。支承部21a2将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高度设定在适当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5一体式形成的例子,但它们也可以独立地形成。在此情况下,辅助可动端子部65与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和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64分别电连接。因此,衔铁41使辅助可动端子部65朝向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和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64分别移动。
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根部在与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处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另一方面,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前端部被折弯,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下方处延伸。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固定接点64a。在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被折弯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可动接点65a。因而,辅助固定接点64a和辅助可动接点65a对置。辅助可动接点65a被设置在若辅助可动端子部65向上方移动则与辅助固定接点64a接触的位置。
另外,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分别由具有与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相同程度的导电性的金属来形成。辅助可动接点65a以及辅助固定接点64a均由具有与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相同程度或者比其高的导电性的金属来形成。
在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衔铁41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时,由于衔铁41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侧的端部向上方移动,因此辅助驱动部61推起辅助可动端子部65。由此,辅助可动接点65a与辅助固定接点64a接触。因而,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被电连接。其结果,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连接。即,在前端部62a与前端部63a之间形成了能流动电流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N时,由于衔铁41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侧的端部向下方移动,因此辅助驱动部61向下方移动,使得远离辅助可动端子部65。由此,辅助可动接点65a远离辅助固定接点64a。其结果,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切断。
本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特征构成示出在图29、图30、图33以及图34中。如图示那样,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的前端部52a(54a)从主体10的下侧面向外部突出。除此之外,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也从主体10的下侧面向外部突出。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意味着能由辅助可动端子部电连接的成对的外部端子部。在某情况下,一对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之中的一者成为辅助外部输入端子,另一者成为辅助外部输出端子部。此外,在其他情况下,一对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之中的前述的一者成为外部输出端子,前述的另一者成为外部输入端子部。在熔接等的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的动作不良的检测中,一对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均是既有时作为输入端子部来发挥功能又有时作为输出端子部来发挥功能。
在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一对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64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构成了能由辅助可动端子部65电连接的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辅助可动端子部65移动。
如图29以及图34所示,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被辅助可动端子部65推起的结果,因弹性变形而略发生弯曲。然而,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作为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接触的结果而发生移动,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作为构成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一部分的情形来提及。
如图29~图35所示,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驱动部61具有:推起部61a、和安装部61b、61c。推起部61a是为将辅助可动端子部65向上方推起而从衔铁41突出的突出部。推起部61a通过推起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从而使辅助可动接点65a与辅助固定接点64a接触。安装部61b以及安装部61c分别具备卡止衔铁41的卡止部。衔铁41和辅助驱动部61通过安装部61b以及安装部61c各自的卡止部而相互被固定。因此,辅助驱动部61和衔铁41作为一体构造来移动。
期望辅助驱动部61通过具有绝缘性的部件例如树脂成形品来形成。其原因在于,即便衔铁41具有导电性,也可防止衔铁41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5被电连接。由此,能够使得以衔铁41以及辅助驱动部61为媒介而可动端子部47(48)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5被电连接的不良状况的产生概率极低。
由图35可知,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一部分与电磁铁部20被设置在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的盖罩1内。具体而言,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在俯视下被设置在盖罩1(主体10)的角部10b、10c与电磁铁部20的中心位置C之间的空间(参照图18)。另外,电磁铁部20的中心位置C与圆筒形的绕线管21的中心轴一致。此外,如图34所示,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与电磁铁部20的绕组25(参照图7以及图8)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因此,可有效利用电磁继电器100内的空间。
在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驱动部61的推起部61a将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从下侧朝向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推起。因而,利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自重,能够使得辅助可动接点65a和辅助固定接点64a的电连接变得良好。
(第2例)
如图36所示,在第2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取代第1例的将辅助驱动部61安装于衔铁41,而衔铁41将棒状延伸的辅助驱动部41a作为其一部分来包含。关于该构成以外的构成,第2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与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相同。
在第2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衔铁41和辅助驱动部41a也作为一体构造来动作。具体而言,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时,由于衔铁41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侧的端部向上方移动,因此辅助驱动部41a推起辅助可动端子部65。由此,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辅助可动接点65a与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辅助固定接点64a接触。其结果,以辅助可动端子部65为媒介,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N时,衔铁41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侧的端部向下方移动。因而,辅助驱动部41a向下方移动,使得远离辅助可动端子部65。由此,辅助可动接点65a远离辅助固定接点64a。其结果,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切断。
在第2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驱动部41a以与衔铁41相同的材料而与衔铁41一体式形成。除了该点以外,第2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与前述的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相同的构成。
根据上述这种第2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由于辅助驱动部41a为衔铁41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利用同一模具而在一次的成形工序中形成衔铁41和辅助驱动部41a。此外,能够降低电磁继电器100的零件个数。
由图36可知,在第2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也与第1电磁继电器100同样,辅助驱动部41a朝向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而将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从其下侧推起。因而,利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自重,能够使得辅助可动接点65a和辅助固定接点64a的电连接变得良好。
由图36可知,在第2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一部分也与电磁铁部20被设置在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的盖罩1内。具体而言,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被设置在盖罩1(主体10)的角部10b、10c与电磁铁部20的中心位置C之间的空间(参照图18)。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与电磁铁部20的绕组25(参照图7以及图8)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因此,可有效利用电磁继电器100内的空间。
(第3例)
如图37所示,在第3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取代第1例的辅助驱动部61而设置有辅助驱动部610。辅助驱动部61和辅助驱动部610彼此的形状不同。在该构成以外的构成中,第3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与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实质上相同。
在第3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衔铁41和辅助驱动部610也作为一体构造来动作。具体而言,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的状态下,辅助驱动部610推起辅助可动端子部65。由此,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辅助可动接点65a与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辅助固定接点64a接触。其结果,以辅助可动端子部65为媒介,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N时,由于衔铁41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侧的端部向下方移动,因此辅助驱动部610向下方移动,使得远离辅助可动端子部65。由此,辅助可动接点65a远离辅助固定接点64a。其结果,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切断。
在第3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驱动部610由与衔铁41分体的部件来形成。因而,与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同样,期望辅助驱动部610由具有绝缘性的部件例如树脂成形品来形成。由此,即便衔铁41具有导电性,也可防止衔铁41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5被电连接。
此外,根据第3例的辅助驱动部610,与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驱动部61相比,推起的位置更靠近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前端侧的端部。因而,能够减小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前端侧的弯曲量。
由图37可知,在第3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也与第I电磁继电器100同样,辅助驱动部610朝向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而将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从下侧推起。因而,利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自重,能够使得辅助可动接点65a和辅助固定接点64a的电连接变得良好。
由图37可知,在第3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一部分也与电磁铁部20被设置在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的盖罩1内。具体而言,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被设置在盖罩1(主体10)的角部10b、10c与电磁铁部20的中心位置C之间的空间(参照图18)。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与电磁铁部20的绕组25(参照图7以及图8)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因此,可有效利用电磁继电器100内的空间。
(第4例)
如图38所示,在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取代前述的第1例的辅助驱动部61而辅助可动端子部660被安装于衔铁41。取代前述的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而设置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取代前述的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而设置有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
本第4例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均构成了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一部分。辅助可动端子部660具有导电性。因此,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以辅助可动端子部660为媒介而被电连接。
在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取代前述的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可动接点65a而在辅助可动端子部660设置有两个辅助可动接点660a1以及660a2。取代前述的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固定接点64a而在辅助输入/输出端子部640(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设置有辅助固定接点640a以及650a。在这些构成以外的构成中,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与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相同。
在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也是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的状态下,衔铁41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60作为一体构造而向上方推起。由此,两个辅助可动接点660a1以及660a2分别与两个辅助固定接点640a以及650a接触。其结果,以辅助可动端子部660为媒介,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N时,安装于衔铁41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60向下方移动,使得远离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由此,辅助可动接点660a1以及辅助可动接点660a2远离辅助固定接点640a以及650a。其结果,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切断。
如图38所示,在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可动端子部660被直接安装于衔铁41。在此情况下,能够将辅助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640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以及650形成为镜面对称。
由图38可知,在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可动端子部660将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从其下侧推起。因而,利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的自重,能够使得辅助可动接点660a1以及660a2和辅助固定接点640a以及650a的电连接变得良好。
由图38可知,在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一部分也与电磁铁部20被设置在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的盖罩1内的空间。具体而言,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被设置在盖罩1的角部10b、10与电磁铁部20的中心位置C之间的空间(参照图18)。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与电磁铁部20的绕组25(图7以及图8)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因此,可有效利用电磁继电器100内的空间。
(第5例)
如图39所示,在第5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取代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驱动部61而设置有绝缘性的辅助驱动部6700以及6600。
辅助驱动部6700和辅助驱动部6600被连接成相互能够转动。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由一对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来构成。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被固定于主体10。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的外部侧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的外部侧的前端部63a分别从主体10的底面向下方突出。
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0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固定接点6400a。在辅助可动端子部6500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可动接点6500a。在这些构成以外的构成中,第5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与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实质上相同。
在第5例中,辅助驱动部6700以及6600作为一体构造来动作。具体而言,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的状态下,若衔铁41的辅助驱动部6700侧的端部向上方移动,则与辅助驱动部6700连接的辅助驱动部6600从下方推起辅助可动端子部6500。
由此,与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连续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00的辅助可动接点6500a和构成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0的辅助固定接点64a接触。其结果,以辅助可动端子部6500为媒介,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被电连接。其结果,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的前端部62a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的前端部63a被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N时,由于衔铁41的辅助驱动部6700侧的端部向下方移动,因此辅助驱动部6700向下方移动。由此,辅助驱动部6600向下方移动,使得远离辅助可动端子部6500。此时,辅助可动接点6500a远离辅助固定接点6400a。其结果,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的前端部63a被电切断。
在第5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辅助驱动部6700以及6600由与衔铁41分体的部件来形成。因而,与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同样,辅助驱动部6700以及6600能够由具有绝缘性的部件例如树脂成形品来形成。在此情况下,即便衔铁41具有导电性,也可防止衔铁41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500被电连接。
此外,第5例的辅助驱动部6600在俯视下被形成在盖罩1(主体10)的角部10b、10c与电磁铁部20的中心位置C之间的空间(参照图18)。辅助驱动部6600与电磁铁部20的绕组25(参照图7以及图8)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因而,有效利用盖罩1内的空间与上述的第1~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相同。
此外,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被固定于主体10。因而,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的整体的长度变短。由于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被设置在电磁铁部20与盖罩1之间的空间,因此可有效利用电磁继电器100内的空间。
(第6例)
如图40所示,在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与图38所示的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同样,取代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驱动部61而辅助可动端子部660被安装于衔铁41。取代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而设置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取代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而设置有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
在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均构成了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一部分。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在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的前端部被分为端子接点部641和端子接点部642这两个分支的点上,不同于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在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的前端部被分为端子接点部651和端子接点部652这两个分支上,不同于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
为此,在端子接点部64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固定接点641a。在端子接点部64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固定接点642a。在端子接点部65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固定接点651a。在端子接点部65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固定接点652a。在辅助可动端子部66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辅助可动接点660a1以及660a2。
在上述构成以外的构成中,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与第4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实质上相同。
在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也是衔铁41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60作为一体构造来动作。具体而言,若电磁继电器100成为OFF状态,则衔铁41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60侧的端部向上方移动。由此,辅助可动端子部660向上方移动。其结果,两个辅助可动接点660a1以及660a2分别与辅助固定接点641a、642a以及辅助固定接点651a、652a接触。其结果,以辅助可动端子部660为媒介,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N时,由于衔铁41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60侧的端部向下方移动,因此辅助可动端子部660向下方移动。由此,辅助可动接点660a1以及660a2远离辅助固定接点641a、642a、651a、652a。其结果,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被电切断。
如图40所示,辅助可动端子部660被直接安装于衔铁41。在此情况下,能够将辅助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640和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以及650形成为镜面对称。
在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如上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0的前端部被分为端子接点部641和端子接点部642这两个分支。此外,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50的前端部被分为端子接点部651和端子接点部652这两个分支。因而,根据辅助可动端子部660的倾斜状态,端子接点部641、端子接点部642、端子接点部651以及端子接点部652分别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其结果,辅助接点660a1、660a2和辅助固定接点641a、642a、651a、652a成为接触不良的状态之虞被降低。
(第1例~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共同事项)
由图41可知,在上述的第1~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均在沿着与主体10的底面垂直的方向来观察该底面时具有如下优点。其中,如图41所示,主体10的底面具有实质上为矩形的底面。所谓实质上为矩形,包含即便角部圆润也由延长了各边时的虚拟线绘制出长方形的形状。此外,所谓实质上为矩形,包含即便轮廓包含稍许凹凸也能通过延长主要的线而绘制出虚拟的长方形的形状的形状。
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在与实质上为矩形的主体10的底面的对置的相互平行的两条边相平行的虚拟直线(参照图41的虚拟线VI)上排列。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在与实质上为矩形的主体10的底面的对置的相互平行的两条边相平行的虚拟直线(参照图41的虚拟线VII)上排列。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在与实质上为矩形的主体10的底面的对置的相互平行的两条边相平行的虚拟直线(参照图41的虚拟线X)上排列。
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和线圈端子部25a2在与实质上为矩形的主体10的底面的对置的相互平行的两条边相平行的虚拟直线(参照图41的虚拟线X)上排列。线圈端子部25a1、线圈端子部25a2、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在同一虚拟直线(参照图41的虚拟线X)上排列。因此,从主体10的底面突出的多个外部端子的配置整齐。
由图41可知,主体10的底面包含具有由参照符号10a确定的凹部的表面形状。因而,根据由凹凸10a确定的图案可容易理解在哪个位置存在电磁铁部20等各零件。因此,可容易理解从主体10的底面突出的多个外部端子的任一个是何种端子。其原因在于,固定端子部512以及534侧的边具有突出部。
由此,纵使假设前端部62a、63a具有与前端部51a、52a、53a、54a相同的形状,前端部62a、63a也能从前端部51a、52a、53a、54a以视觉的方式来被分辨出。另外,在主体10的底面,也可以取代凹凸10a的形状,而通过涂料等来绘制与该凹凸形状相同的图案。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图41可知,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具有能从前端部51a、前端部52a、前端部53a、以及前端部54a容易分辨出的形状。此外,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具有能从线圈端子部25a1以及线圈端子部25a2容易分辨出的形状。因此,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能基于它们的形状,从前端部51a、52a、53a、54a以视觉的方式来分辨出。
如图42所示,电磁继电器100的电路图在图24所示的电路图中追加了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若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25a2中流动交流电流,则电磁铁部20的绕组25中流动交流电流。其结果,与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同样,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从图43所示的OFF状态变化为图44所示的ON状态。
如图43所示,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的状态下,电磁铁部20不产生基于电磁力的吸引力。因而,衔铁41以及辅助驱动部61将辅助可动端子部65向上方推起。其结果,辅助可动接点65a和辅助固定接点64a接触,使得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输入/输出端子部64被电连接。因此,利用检查装置,能够在前端部62a与前端部63a之间流动电流。
此时,可动端子部47(48)沿着大致铅直方向而下垂。因而,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分别不与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接触。因此,在前端部51a与前端部52a之间不流动电流,此外,在前端部53a与前端部54a之间也不流动电流。
如图44所示,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N状态下,电磁铁部20产生基于电磁力的吸引力。由此,将衔铁41向下侧吸引。因而,辅助可动端子部65远离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其结果,辅助可动接点65a远离辅助固定接点64a。
此时,即便利用检查装置,在前端部62a与前端部63a之间也不流动电流。此外,可动端子部47(48)由于衔铁41的动作而被朝向固定端子部512(534)推顶。其结果,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分别与固定接点52b、51b、54b、53b接触。因此,在前端部51a与前端部52a之间流动电流,此外,在前端部53a与前端部54a之间流动电流。
接下来,参照图45来说明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已熔接的状态的电磁继电器100。
图45表示可动端子部47、48的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和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固定接点52b、51b、54b、53b已熔接的状态。若电磁继电器100被设为OFF,则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和固定接点52b、51b、54b、53b必须变为本来未接触的状态。然而,若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熔接,则可动接点45a、45b、46a、46b不会离开固定接点52b、51b、54b、53b。在该状态下,辅助可动接点65a远离辅助固定接点64a。即,在可动接点45a、45b、46a、46b和固定接点52b、51b、54b、53b已熔接的情况下,电磁继电器100从电路的观点来看成为与ON状态同样的状态。
因而,即便通过检查装置而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与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之间施加电压,在前端部62a与前端部63a之间也不流动电流。因此,根据具有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电磁继电器100,能够利用检查装置而容易地检测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的熔接。
以下,具体说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构成以及效果。
(1)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如下的(i)~(v)的构成。
(i)固定端子部512(534),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能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
(ii)可动端子部47(48),能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电连接;
(iii)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是具有与固定端子部512(534)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具有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和能与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电连接的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
(iv)辅助可动端子部65、660、6500,是具有与可动端子部47(48)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能使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电连接;
(v)衔铁41,使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分别移动,使得在切换可动端子部47(48)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分别电连接的情况下,切换辅助可动端子部65是否与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电连接。
根据上述的(i)~(v)的构成,能够将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作为电磁继电器100的异常状态的检测用的端子来使用。该异常状态是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动作不良。作为该动作不良,例如将可动端子部47(48)与固定端子部512(534)之间的熔接考虑为一例。
一般而言,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动作不良为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的熔接的情形较多。然而,认为除了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的熔接以外,也存在因某些原因而使得可动端子部47(48)成为与固定端子部512(534)接触的状态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来检测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动作不良。
另外,上述的构成(i)~(v)所记载的参照符号51、52、53、54、47、48、62、63、65所确定的各端子部以及衔铁41的形状可以为任意的形状。即,只要能检测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动作不良,这些形状便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此外,具备上述(1)所记载的构成(i)~(v)的电磁继电器100包含内部构造未被盖罩1以及主体10覆盖的情况下的电磁继电器。上述的利用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熔接等的检测方法在如下项目(a)~(c)所记载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如下项目(a)~(c)均是难以直接视觉辨认或者无法直接视觉辨认可动端子部以及固定端子部有无动作不良的情况的一例。
(a)在暗的房间内设置有电磁继电器的情况;
(b)可动部(可动端子部、固定端子部、衔铁)被其他的部件包围使得从外部看不到的情况;
(c)必须在与可动端子部以及固定端子部相距较远的位置检测它们的熔接的情况。
另外,在能够视觉辨认辅助可动端子部65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从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被视觉辨认出的状态来检测可动端子部以及固定端子部的动作不良。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考虑盖罩1的至少一部分为透明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能够从电磁继电器100的外部来视觉辨认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状态。因此,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根据以视觉的方式辨识出的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的状态来检测可动端子部以及固定端子部的动作不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以及可动端子部47(48)分别为独立的部件。然而,在本发明中,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当中的任意一者和可动端子部47(48)也可以形成为一体构造。
除此之外,在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中,如图38以及图40所示,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60、6500也可以分别为独立的部件。然而,在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中,由图29以及图37可知,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当中的任意一者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5也可以形成为一体构造。
另外,上述的“具有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是指在与其他的端子部的比较中形状、图样、以及色彩之中至少任一者不同的端子部。
(2)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被设置在固定端子部512(534)以及可动端子部47(48)与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之间的分隔壁部14。
一般而言,因固定端子部512(534)和可动端子部47(48)的接触和非接触的重复而使得磨损粉飞散。然而,根据上述构成,由分隔壁部14可防止磨损粉附着在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660、6500的各个端子部。
(3)电磁继电器100切换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是否被电连接。作为为了该动作而利用的部分,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与辅助可动端子部65接触的同时使辅助可动端子部65移动的辅助驱动部61、610、6700以及6600。在此情况下,辅助驱动部也可以被安装于衔铁41(图29、图37、图39)。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利用与衔铁41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形成辅助驱动部。
例如,通过塑料部件等比衔铁41轻量的部件来形成辅助驱动部,从而能够实现电磁继电器100的轻量化。
(4)也可以衔铁41由导电性的部件来形成,辅助驱动部61、610、6700以及6600由绝缘性的部件来形成(图29、图37、图39)。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衔铁41和辅助可动端子部65电绝缘。
(5)衔铁41也可以包含:辅助驱动部41a,与辅助可动端子部65接触的同时使辅助可动端子部65移动,使得切换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是否被电连接(图36)。
根据上述构成,不会附加新的制造工序,能够与衔铁41的形成一起形成辅助驱动部41a。
(6)辅助可动端子部660也可以被直接安装于衔铁41(图38、图40)。
由此,能够将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形成为镜面对称。
(7)衔铁41也可以使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分别移动,使得:在固定端子部512(534)和可动端子部47(48)被电连接时,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不被电连接。这是在上述的第1例~第6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所有情形中共同利用的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N状态时,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与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之间不流动电流。因而,在电磁继电器100的使用中,能够防止经由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而流动不必要的电流。
不过,本发明的形态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衔铁41也可以使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分别移动,使得:在固定端子部512(534)和可动端子部47(48)被电连接时,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被电连接。
(8)辅助可动端子部65也可以通过从下方朝向上方被推起而与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例如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电连接(第1例~第6例中全部相同)。
根据上述构成,利用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例如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自重,能够使得辅助可动端子部65和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例如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4)的电连接变得良好。
(9)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电磁铁部20,产生驱动衔铁41的电磁力,使得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移动。在此情况下,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也可以分别被电磁铁部20的卷绕有绕组25的绕线管21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利用作为电磁继电器100的原有零件的绕线管21来设置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
所谓“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被绕线管21直接地支承”,是指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与绕线管21直接接触的状态。此外,所谓“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被绕线管21间接地支承”,是指辅助可动端子部65以及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在它们与绕线管21之间夹着某些其他部件的状态。
此外,通常,绕线管21具有上凸缘部22和下凸缘部23。因而,在大多的电磁继电器100中,衔铁41被定位在上凸缘部22的上方。因而,期望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被直接地设置在绕线管21上、或者被设置在绕线管21所设的其他材料之上。
由此,能够缩短从衔铁41至可动端子部47(48)的距离。因而,能够缩短为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而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设于衔铁41的其他部件、或者用于使可动端子部47(48)移动的衔铁41的部分的长度。因而,能够抑制这种其他部件或者衔铁41的部分的弯曲。
(10)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电磁铁部20,产生驱动衔铁41的电磁力,使得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移动。此外,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对固定端子部512(534)、可动端子部47(48)、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辅助可动端子部65、衔铁41以及电磁铁部20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支承的基座部。基座部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10。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的前端部52a(54a)、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分别从主体10向外部突出。
一般而言,电磁继电器100被搭载为主体10的底面与印刷布线基板1000接触。在该情况下,能够缩短前端部51a(53a)、52a(54a)、62a、63a的各个前端部与印刷布线基板1000之间的距离。
此外,上述的“直接地支承”是指衔铁41或者电磁铁部20与主体10直接接触从而被主体10支承。上述的“间接地支承”是指在主体10与衔铁41或者电磁铁部20之间夹着某些部件的状态下衔铁41或者电磁铁部20被主体10支承。
(11)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也可以被主体10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利用作为原有零件的主体10来设置辅助可动端子部。具体而言,如图39所示,也可以将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00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00固定于主体10。
所谓“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被主体10直接地支承”,是指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与主体10直接接触从而被主体10支承的状态。此外,所谓“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被主体10间接地支承”,是指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在其与主体10之间夹着某些部件的状态下被主体10间接地支承的状态。
(12)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盖罩1,被安装于主体10,使得将固定端子部512(534)、可动端子部47(48)、辅助固定端子6243、辅助可动端子部65、衔铁41以及电磁铁部20包含在内部。
在该情况下,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被盖罩1和主体10包含在内部。因而,若盖罩1为不透明,则电磁继电器100的内部构造无法从电磁继电器100的外部以视觉的方式被辨识。因此,仅以视觉的方式来辨识电磁继电器100,无法发现在可动端子部47(48)与固定端子部512(534)之间是否发生了熔接。
另外,所谓“被盖罩1和主体10包含在内部”,包含无法从电磁继电器100的外部以视觉的方式来辨识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有无动作不良(熔接)的状态。此外,“无法直接以视觉的方式辨识的状态”,包含无法从外部间接地掌握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有无动作不良(熔接)的状态。“无法从外部间接地掌握有无动作不良(熔接)的状态”,包含无法以视觉的方式来辨识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以外的其他部件例如衔铁41的状态等状态的状态等。
因此,上述的盖罩1并非完全隐藏电磁继电器100的内部构造。上述的盖罩1还包含:虽然能够以视觉的方式来辨识电磁继电器100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但是却无法确定可动端子部47(48)以及固定端子部512(534)有无动作不良(熔接)的情形。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从电磁继电器100的外部将检查装置的电极与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分别电连接。由此,能够通过检查装置而在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与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之间流动电流。
其结果,根据在前端部62a与前端部63a之间是否流动电流,能够推测在可动端子部47(48)与固定端子部512(534)之间是否发生了熔接。因此,不用将盖罩1从主体10取下,便能够检测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有无熔接。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检测被盖罩1和主体10包含在内部且无法从外部视觉辨认的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有无产生熔接。
另外,在上述中,从主体10朝向下方示出前端部51a(53a)、52a(54a)、62a、63a向外部突出的电磁继电器100。然而,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100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100只要能够利用辅助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固定端子部来检测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的动作不良例如熔接,便可以是任意的构成。
例如,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100可以为前端部51a(53a)、52a(54a)、62a、63a从盖罩1向外部突出的电磁继电器。在此情况下,检查装置的电极向从电磁继电器100突出的前端部51a(53a)、52a(54a)、62a、63a进行的接触变得容易。
(13)盖罩1也可以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的内部空间。在此情况下,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也可以在俯视下被设置在盖罩1的四个角部之中的比可动端子部47(48)更靠近电磁铁部20的角部10b、10c(参照图18)与电磁铁部20之间的空间。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有效地利用盖罩1内的空间来设置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
此外,期望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在俯视下被定位在:将被定位于比分隔壁部14更靠电磁铁部20侧的盖罩1的角部(对应于主体的角部10b、10c)和绕组25的中心位置C进行连结的线上。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所利用的图18中的中心C与具有矩形的轮廓的主体10的角部10b以及10c的各个角部之间,设置有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输出/输入端子部63。另外,图18基本上被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但为了便于说明,也绘制出了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100的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剖面。
上述的“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也包含长方体的角部圆润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各边正交的严格意义下的长方体。“实质上为长方体形状”,是指包含虽然某几条边相对于其他边而略有倾斜但整体上能够辨识为长方体形状的形状。
本申请的发明者作为非公开的技术而研讨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的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有无产生动作不良的检测方法如下所述。
首先,电磁继电器100被设为OFF。此时,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应当未接触。在该状态下,利用检查装置来尝试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向固定端子部512(534)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流动电流。即,在电磁继电器100被设为OFF的状态下,检测是否从前端部51a(53a)向前端部52a(54a)流动电流。
其结果,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的状态下检测到从前端部51a(53a)流向前端部52a(54a)的情况下,判断为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产生了熔接。
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到从前端部51a(53a)流向前端部52a(54a)的情况下,判断为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未产生熔接。其原因在于,若可动端子部47(48)与固定端子部512(534)未产生熔接,则在电磁继电器100为OFF的状态下,应当不会从前端部51a(53a)流向前端部52a(54a)。
根据上述的本申请的发明者作为非公开的技术而研讨的熔接的检查方法,需要在将电磁继电器100暂时设为OFF状态的基础上,检测有无产生熔接。然而,期望能够在不使电磁继电器100为OFF状态下检测有无熔接。因而,需要将用于检测可动端子部47(48)和固定端子部512(534)有无产生熔接的专用的辅助端子设于电磁继电器100。
为了对应上述的必要性,本申请的发明者们研讨了预先在电磁继电器100中将为了流动电流而利用的多个能使用端子部设为富余一个的情形。其原因在于,能够将具有相同形状的多个能使用端子部之中的任意一个作为用于检测可动端子部和固定端子部有无产生熔接的专用的辅助端子部来使用。然而,在该情况下,检查作业者无法以视觉的方式来分辨出本来在电磁继电器100中使用的端子和辅助端子部。
为此,本申请的发明者如下那样能够以视觉的方式来分辨出本来在电磁继电器100中使用的端子部、和用于检测有无产生熔接的辅助端子部。其构成以及效果如下所述。
(14)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也可以分别具有:能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的前端部52a(54a)分别以视觉的方式来分辨出的外观。
根据上述构成,仅从电磁继电器100的外观,即观察主体10的底面,便能够确定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
前述的能以视觉的方式分辨出的外观只要为形状、颜色、样子、位置、以及配置等电磁继电器100的使用者能通过视觉与其他的外观区分开的形态,便可以为任意的外观。
(15)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在各自的截面面积中也可以小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的前端部52a(54a)。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减小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中流动的电流。因而,能够减轻用于检查的耗电量。
(16)将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53)的前端部51a(53a)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54)的前端部52a(54a)进行连结的虚拟直线,也可以与将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进行连结的虚拟直线实质上平行。
所谓“实质上平行”,是指虚拟的平行线彼此也可以不在严格意义下平行,容许稍许的制造误差。
根据上述构成,在印刷布线基板1000上能够将从电磁继电器100引出的多个输入/输出布线配置为相互平行。具体而言,能够将从前端部51a(53a)以及前端部52a(54a)分别引出的布线和从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分别引出的输出/输入布线配置为相互平行。
(17)实施方式2的其他的局面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如下的(i)~(vii)的构成。
(i)固定端子部512,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能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
(ii)可动端子部47,能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电连接;
(iii)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具有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能与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电连接的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
(iv)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能使其他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和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电连接;
(v)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是具有与固定端子部512以及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具有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和能与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电连接的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
(vi)辅助可动端子部65、660、6500,是具有与可动端子部47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不同的形态的端子部,能使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电连接;
(vii)衔铁41,使可动端子部47、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分别移动,使得:在切换可动端子部47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分别电连接、且切换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是否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以及其他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分别电连接的情况下,切换辅助可动端子部65是否与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分别电连接。
根据上述的(i)~(vii)的构成,能够将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作为动作不良的检测用端子来利用。检测的动作不良为可动端子部47以及固定端子部512的动作不良、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以及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当中的至少任意一种动作不良。
(18)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电磁铁部20,产生驱动衔铁41的电磁力,使得可动端子部47、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以及辅助可动端子部65移动。
此外,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基座部。基座部也可以对固定端子部512、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可动端子部47、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辅助固定端子部6243、辅助可动端子部65、衔铁41以及电磁铁部20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该基座部也可以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10。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1的前端部51a、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2的前端部52a、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53的前端部53a、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54的前端部54a、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分别也可以从主体10向外部突出。
进而,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盖罩1。盖罩1也可以被安装于主体10,使得将固定端子部512、其他的固定端子部534、可动端子部47、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辅助固定端子6324、辅助可动端子部65、衔铁41以及电磁铁部20包含在内部。
期望前述的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分别具有:能从前端部51a、前端部52a、前端部53a以及前端部54a分别以视觉的方式来分辨出的外观。
根据上述构成,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能从其他的端子部的前端部51a、52、53a、54容易地分辨出。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利用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的检查。
(19)可动端子部47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也可以在俯视下被设置为在虚拟直线上排列为实质上一列,由于电磁力而在横穿虚拟直线的方向上移动。
所谓实质上一列,是指可动端子部47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可以是并未严格地排列为一列而从直线略有偏离。因此,可动端子部47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只要整体上被配置为能分辨出沿着虚拟直线大致排列为一列的状态即可。这意味着容许可动端子部47以及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在制造上的误差。
根据上述构成,与可动端子部47和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在它们移动的方向上空出间隔地排列为多列的电磁继电器100相比,能够缩短俯视下的与虚拟直线垂直的方向的电磁继电器100的长度。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包含可动端子部47和其他的可动端子部48被排列为构成多列的电磁继电器。通过该电磁继电器,也可获得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所获得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设有两个可动端子部的例子。然而,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可动端子部。即,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包含多个可动端子部被排列为一列的情形。此外,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包含在直线上排列的多个可动端子部的组被排列为多列的情形。
(20)考虑沿着与主体10的底面垂直的方向来观察该主体1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比较如下的(i)以及(ii)的距离。
(i)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的各个前端部与前端部51a、前端部52a、前端部53a以及前端部54a的各个前端部之间的距离;
(ii)前端部51a、前端部52a、前端部53a以及前端部54a彼此之间的距离。
期望距离(i)大于距离(ii)。由此,能够降低前端部51a、前端部52a、前端部53a以及前端部54a中流动的电流由于电磁干扰而给前端部62a与前端部63a之间流动的电流带来的不良影响。
(21)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具备: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25a2,与电磁铁部20的绕组25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且从主体10突出。在该情况下,期望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62的前端部62a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63的前端部63a具有能从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25a2分别以视觉的方式来分辨出的外观。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从一对线圈端子部25a1、25a2容易地分辨出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
(22)电磁继电器100也可以在沿着与主体垂直的方向观察该主体10的底面时,该底面具有能从其他的端子部分辨出前端部51a、52a、53a、54a的形状或者图案。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迅速地进行利用上述检查装置的检查作业。
前述的形状或者图案只要为前端部62a以及前端部63a能从前端部51a、52a、53a、54a分辨出的形态,便可以是主体10的底面所设的凹凸形状、颜色或者图样等的任意的形态。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一例。因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即便在该实施方式以外,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则可以根据设计等来进行各种变更,这是不言而喻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实现布线图案的节省空间化的电磁继电器、或者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的电磁继电器。

Claims (11)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对固定端子部,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成对且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分离配置,并且能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
可动端子部,能使相互成对的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
衔铁,能够使所述可动端子部移动,使得切换所述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
电磁铁部,具有一对线圈端子部,产生驱动所述衔铁的电磁力,使得所述可动端子部移动;和
主体,是对所述衔铁以及所述电磁铁部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支承的基座部,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各自的前端部向外部突出,
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具备:水平部、从所述水平部的一个侧面朝向下方延伸的前端部、和从所述水平部的另一个侧面朝向上方延伸并在其表面设置有固定接点的立起部,
成对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在俯视下被配置为沿着在与虚拟直线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排列为一列,配置有成对的前端部的直线按照每一对而在与所述虚拟直线正交的方向上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在俯视下具有实质上为长方形的轮廓,
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前端部被设置在构成所述主体的长方形的对置的两条边各自的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对固定端子部在俯视下具有点对称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多对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被配置为一列,使得所述立起部沿着所述虚拟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的水平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的水平部之中、所述立起部被配置在内侧的端子部的水平部,沿着所述固定接点排列的方向延伸,
被配置在内侧的立起部和具有该立起部的端子部的前端部,在俯视下在所述固定接点排列的方向上隔开给定的距离来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成对的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构成前端部能相互被电连接的一对外部端子。
7.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端子部,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能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
可动端子部,能使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
衔铁,能够使所述可动端子部移动,使得切换所述可动端子部是否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
电磁铁部,具有一对线圈端子部,能够产生驱动所述衔铁的电磁力,使得所述可动端子部移动;
固定器,将所述可动端子部固定于所述衔铁;
第1悬臂梁部,是所述可动端子部中的、能够通过被所述衔铁移动而在以所述固定器为固定端来弯曲的同时与所述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电连接的部分;
第2悬臂梁部,是所述可动端子部中的、能够与所述第1悬臂梁部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的部分,并且能够通过被所述衔铁移动而在以所述固定器为固定端来弯曲的同时与所述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
第1-第2梁连接部,是所述可动端子部中的、对所述第1悬臂梁部的固定端侧的端部和所述第2悬臂梁部的固定端侧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并且对所述第1悬臂梁部和所述第2悬臂梁部进行电连接;
第3悬臂梁部,与所述第1悬臂梁部接触并沿着所述第1悬臂梁部延伸;
第4悬臂梁部,与所述第2悬臂梁部接触并沿着所述第2悬臂梁部延伸;和
第3梁-第4梁连接部,是对所述第3悬臂梁部的固定端侧的端部和所述第4悬臂梁部的固定端侧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并且对所述第3悬臂梁部和所述第4悬臂梁部进行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第2梁连接部整体被收纳在所述固定器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备被设置在所述第1悬臂梁部与所述第2悬臂梁部之间的绝缘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3悬臂梁部、所述第4悬臂梁部以及所述第3梁-第4梁连接部相比,所述第1悬臂梁部以及所述第2悬臂梁部的弹性模量相对高。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1悬臂梁部以及所述第2悬臂梁部相比,所述第3悬臂梁部、所述第4悬臂梁部以及所述第3梁-第4梁连接部的导电率相对高。
CN201480067214.9A 2013-12-13 2014-12-09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5814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7750A JP6341361B2 (ja) 2013-12-13 2013-12-13 電磁リレー
JP2013-257750 2013-12-13
PCT/JP2014/006138 WO2015087542A1 (ja) 2013-12-13 2014-12-09 電磁リレ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4658A CN105814658A (zh) 2016-07-27
CN105814658B true CN105814658B (zh) 2017-12-05

Family

ID=53370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7214.9A Active CN105814658B (zh) 2013-12-13 2014-12-09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41517B2 (zh)
JP (1) JP6341361B2 (zh)
CN (1) CN105814658B (zh)
WO (1) WO20150875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1361B2 (ja) * 2013-12-13 2018-06-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CN106571268B (zh) * 2016-12-05 2018-07-10 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一种桥式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JP2018170241A (ja) * 2017-03-30 2018-11-0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I11881U1 (fi) * 2017-09-15 2017-12-05 Abb Oy Kytkinlaite, jonka kiinteä kosketin on varustettu mittausliittimellä
DE102018109856B3 (de) * 2018-04-24 2019-08-0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Relais
US11527909B2 (en) 2018-05-11 2022-12-13 Assembled Products Corporation Magnetic charging device
JP2022106097A (ja) * 2021-01-06 2022-07-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2106095A (ja) * 2021-01-06 2022-07-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8149A (zh) * 2003-02-28 2005-11-1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95559A (zh) 1973-12-28 1975-07-30
JPS5095559U (zh) * 1973-12-30 1975-08-11
JPS5199146U (zh) * 1975-02-07 1976-08-09
DE3224468A1 (de) * 1982-06-30 1984-01-05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Relais mit brueckenkontaktfeder
US4456896A (en) * 1982-12-30 1984-06-26 Trw Canada Limited Low cost relay
JPH0186149U (zh) * 1987-11-30 1989-06-07
JPH06310009A (ja) * 1993-04-28 1994-11-04 Idec Izumi Corp 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WO2004077472A1 (ja) * 2003-02-28 2004-09-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接点装置
JP4742954B2 (ja) * 2006-03-31 2011-08-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02006021203B3 (de) * 2006-05-06 2008-01-17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Elektrisches Relais
JP4952324B2 (ja) * 2007-03-22 2012-06-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4952325B2 (ja) * 2007-03-22 2012-06-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058643B2 (ja) * 2007-03-26 2012-10-2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206157B2 (ja) * 2008-06-30 2013-06-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EP3059754B1 (en) * 2009-06-23 2022-03-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623873B2 (ja) * 2010-11-08 2014-1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DE102010063229A1 (de) * 2010-12-16 2012-06-21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Relais mit verbesserter Kontaktfeder
JP4883232B1 (ja) * 2011-03-14 2012-02-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807174B2 (ja) * 2011-03-23 2015-11-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5864960B2 (ja) * 2011-09-01 2016-02-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984087B2 (ja) 2011-09-22 2016-09-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5992721B2 (ja) * 2012-04-27 2016-09-1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4139898A (ja) * 2013-01-21 2014-07-31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JP2015035403A (ja) * 2013-08-09 2015-02-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JP6245557B2 (ja) * 2013-12-13 2017-12-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6341361B2 (ja) * 2013-12-13 2018-06-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6403476B2 (ja) * 2014-07-28 2018-10-10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8149A (zh) * 2003-02-28 2005-11-1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14921A1 (en) 2016-10-27
CN105814658A (zh) 2016-07-27
JP6341361B2 (ja) 2018-06-13
WO2015087542A1 (ja) 2015-06-18
US9741517B2 (en) 2017-08-22
JP2015115247A (ja) 2015-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4658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5814659B (zh) 电磁继电器
JP5794938B2 (ja) 高電圧用電気接続箱
CN104170194B (zh) 带有噪声滤波器的汇流条装置
CN205092120U (zh) 集成变压器
CN107077996A (zh) 电磁继电器
JP7022791B2 (ja) 電気機械式リレー、レール端子ブロックおよび電気機械式リレーアセンブリ
CN104733229B (zh) 磁接触器
CN1983484B (zh) 带开关件和电子部件的开关设备及该设备的辅助电子电路
CN108305817A (zh) 电磁接触器
KR20050078988A (ko) 적어도 하나의 계전기 구동기를 갖는 전자기 계전기와계전기 구동기용 리셉터클
JP2006042586A (ja) 自動車用電気接続箱
CN103987192A (zh) 线路布置
EP3016125A2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9148222A (zh) 一种集合插座功能的工控电磁继电器
CN108155064A (zh) 电磁接触器
TW202314746A (zh) 平板變壓器
CN107564884B (zh) 集成磁芯电感的转接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6864402U (zh) 一种可变换截流面积的引出片的电磁继电器
CN107833792B (zh) 一种高耐压的超小型电磁继电器
JP2016220361A (ja)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9026947A1 (ja) 電磁継電器
JP2009259990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US5095406A (en) Circuit board arrangement for electronic/electromechanical apparatus
JP3875661B2 (ja) 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