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2653A -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2653A
CN105812653A CN201610019561.5A CN201610019561A CN105812653A CN 105812653 A CN105812653 A CN 105812653A CN 201610019561 A CN201610019561 A CN 201610019561A CN 105812653 A CN105812653 A CN 105812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 data
angle
region
sensitive surfac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195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2653B (zh
Inventor
木村光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069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3468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069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951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12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2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2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26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28Alteration of picture size, shape,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e.g. zooming, rotation, rolling,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正交,取得1次图像数据;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该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该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其使用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和所述校正角度,生成2次图像数据,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了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构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构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所得;以及图像显示装置,其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从摄像元件获得的1次图像数据实施变形处理的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数字照相机等摄像装置以仰视的姿势拍摄例如作为被摄体的建筑物的情况下,在图像中,建筑物向上缩窄地变形为梯形。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43545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技术: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拍摄被摄体时的摄像装置的姿势,进行自动校正被摄体的梯形变形的梯形校正处理。
此外,已知有以下技术:在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的摄像装置中,根据使用者的指示,使进行自动对焦的区域即AF区域的位置移动。
如日本特开2007-43545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那样,在对所拍摄的图像实施梯形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有时由于梯形校正处理的执行而使拍摄前由使用者指定出的AF区域的位置移动到非使用者的意图的位置。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拍摄按照使用者的意图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的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基于所述2次图像数据的图像;以及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转换处理,所述AF控制部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使得在所述受光面上的、与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所述AF区域对应的位置处,所述摄像镜头成为对焦状态。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摄像方法,该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基于所述2次图像数据的图像;以及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该摄像方法具有以下步骤:通过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通过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转换处理;以及通过所述AF控制部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使得在所述受光面上的、与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所述AF区域对应的位置上,所述摄像镜头成为对焦状态。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以及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所述AF区域的坐标变更为所述剪切区域内的坐标。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以及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整个所述2次图像数据和表示该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的AF区域图标显示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摄影方法,该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以及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该摄影装置的摄像方法具有以下步骤:通过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通过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以及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所述AF区域的坐标变更为所述剪切区域内的坐标。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摄像方法,该摄像装置具有: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以及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该摄像装置的摄像方法具有以下步骤:通过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通过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以及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整个所述2次图像数据和表示该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的AF区域图标显示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梯形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梯形校正处理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梯形校正处理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梯形校正处理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梯形校正处理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梯形校正处理的图。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的AF区域移动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AF区域显示图标的显示例的图。
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AF区域显示图标的显示例的图。
图13是第1实施方式的AF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AF区域移动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2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1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AF区域显示图标的显示例的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AF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第3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梯形校正处理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梯形校正处理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梯形校正处理的图。
图24是第3实施方式的AF区域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AF区域显示处理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AF区域显示处理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AF区域显示处理的图。
图28是第4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图29是第4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图像显示和AF区域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图30是用于对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和AF区域显示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31是第5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图32是第5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图像显示和AF区域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图33是第5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对焦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设各结构要素为附图上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所以,使比例尺按照每个结构要素而不同,本发明不仅仅限于这些附图所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的比率和各结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3、图像显示装置6、输入装置7和控制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摄像装置1具有所谓数字照相机的形式,具有收纳摄像元件3和控制部10的主体部2、以及被固定于该主体部2的摄像镜头4,将由摄像镜头4成像的光学像存储为电子数据。另外,摄像装置1可以为能够从主体部2卸下摄像镜头4的所谓镜头更换式的数字照相机,也可以为无法从主体部2卸下摄像镜头4的镜头一体式的数字照相机。
以下,作为摄像装置1的姿势方向的定义,将摄像镜头4的光轴方向定义为Z轴。此外,在使摄像装置1为直立状态的情况下,将与光轴垂直且成为水平的方向设为X轴,将与光轴垂直且成为垂直的方向设为Y轴。此外,为了表示摄像装置1的姿势变化的方向,将摄像装置1的绕X轴的旋转方向称作俯仰方向,绕Y轴的旋转方向称作偏航方向,将绕Z轴的旋转方向称作滚动方向。
摄像元件3具有矩形的受光面。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被配置为与摄像镜头4的光轴垂直。摄像镜头4具有AF机构部4a,该AF机构部4a能够进行自动对焦动作,为了使对焦距离变化而使一部分或全部镜头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摄像镜头4为可变更焦距的所谓变焦镜头。摄像镜头4的变焦动作可以为借助由使用者输入的力来进行的手动变焦的方式,也可以为借助组装到摄像镜头4内的电动马达产生的力来进行的电动变焦的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4具有焦距检测部4b,该焦距检测部4b将摄像镜头4的当前的焦距信息输出到控制部10。焦距检测部4b的结构为使用旋转编码器来检测焦距的方式或对使变焦动作用的步进电机动作的脉冲数进行计数的方式等公知的技术。另外,例如在摄像装置1为镜头一体式的情况下,焦距检测部4b可以为包含在控制部10中的方式。
摄像装置1可以具有镜头快门机构或焦平面快门机构。此外,摄像装置1可以在摄像镜头4中具有光圈机构。
图像显示装置6由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EL显示装置等构成,对图像进行显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6的显示面的外形为矩形。图像显示装置6进行摄像装置1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显示、在摄像动作中作为取景器发挥作用的实时取景的显示和所记录的图像数据的显示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图像显示装置6配置于主体部2。另外,图像显示装置6可以为与主体部2分离,且配设于通过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主体部2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的方式。
输入装置7由例如杠杆开关、拨盘开关、按钮开关、触摸传感器等用于由使用者输入摄像装置1的动作指示的一个或多个操作部件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输入装置7具有:电源操作开关7a、释放开关7b、4向开关7c、拨盘开关7d、触摸面板7e和2路开关7f。触摸面板7e配设在图像显示装置15的显示面上。另外,输入装置7的一部分或全部为以下的方式:与主体部2分离,且配设于通过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主体部2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
释放开关7b为具有借助不同的按入量或不同的按入力进行动作的第1释放开关和第2释放开关的所谓2级的按钮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施加到释放开关7b的按入力增大的情况下,首先第1释放开关成为接通状态,接着第2释放开关成为接通状态。仅第1释放开关为接通状态的状态是所谓半按下的状态,第2释放开关为接通状态的状态是所谓全按下的状态。
控制部10构成为具有CPU(运算装置)11、RAM(存储装置)12、闪存(辅助存储装置)13、图像处理部16、输入输出装置和电力控制装置等,并具有根据规定的程序对摄像装置1的后述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装置1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作为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的闪存13等中。
控制部10与摄像元件驱动部8电连接。摄像元件驱动部8按照控制部10的控制,对摄像元件3进行驱动。此外,摄像元件驱动部8将从摄像元件3输出的2维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即1次图像数据。根据1次图像来生成的图像的外形为矩形。以下,将根据1次图像来生成的图像简单称作1次图像数据。关于1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在将摄像装置1保持为直立状态的情况下,将沿着视野中的垂直方向的轴设为y轴,将沿着视野中的水平方向的轴设为x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摄像元件3和摄像元件驱动部8作为分体进行了示出,但是也可以是将摄像元件驱动部8一体地包含在摄像元件3内的方式。
在RAM12中具有控制程序12a、图像数据缓存器12b和日志信息缓存器12c的多个存储区。控制程序12a为在摄像装置1的电源接通时,对从闪存13读出的控制程序进行存储的存储区。
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为对从摄像元件驱动部8输出的1次图像数据、或后述的由图像处理部16生成的2次图像数据进行存储的存储区。以下,在关于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的数据无需1次图像数据和2次图像数据的区别的情况下,简称作图像数据。
另外,图像数据缓存器12b可以为设置在供图像处理部16处理的图像数据专用的视频存储器中的存储区。此外,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为对在后述的梯形畸变校正处理的执行中使用的变量和AF位置指定坐标等进行存储的存储区。
AF控制部14检测摄像镜头4在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的规定区域内的成像状态,对摄像装置1的自动对焦动作进行控制。更详细而言,AF控制部14检测1次图像数据中的规定区域即AF区域内的对比度,同时对AF机构部4a进行控制并使对焦距离变化,使摄像镜头4为对焦状态。即,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能够进行通常被称为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另外,摄像装置1的自动对焦动作的方式不限于上述的对比度检测方式。例如,摄像装置1具有在摄像面上配置有对被摄体像的相位差进行检测的测距传感器的摄像元件3,并能够进行通常被称为对比度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该自动对焦动作根据由测距传感器检测出的相位差信息(散焦量),对摄像镜头4进行驱动使该摄像镜头4为对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使用者对输入装置7的操作相应地变更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坐标。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者对触摸面板7e或4向开关7c等输入装置7进行操作,由此进行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坐标的变更。
另外,可以为控制部10根据规定的程序自动进行变更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坐标和大小的方式。
AE控制部15进行针对从摄像元件3取得的1次图像数据的曝光量的控制。AE控制部15根据从1次图像数据获得的被摄体亮度,计算曝光值。
图像处理部16对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的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以下,将由图像处理部16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称作2次图像数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部16包含用于对图像数据实施后述的梯形校正的梯形畸变校正系数计算部16a和校正处理部16b。
梯形校正系数计算部16a使用从焦距检测部4b获得的摄像镜头4的焦距的值和经由输入装置7输入的后述的校正角度的值,计算执行梯形校正的运算处理所需的校正系数。校正处理部16b根据由梯形校正系数计算部16a计算出的校正系数,对1次图像数据进行伴随坐标转换的图像插值处理。所述图像插值处理用于实施双三次插值或双线性插值等图像插值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上述的AF控制部14、AE控制部15和图像处理部16的功能结构包含在控制部10中。另外,AF控制部14、AE控制部15和图像处理部16的功能结构可以为使用例如执行各自的功能的专用的处理器电路等专用的硬件的方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具有:与商用电源、AC适配器或电池等电源20连接的电源连接部21、和与闪存卡等存储介质22连接的存储介质连接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电源20为电池,以可拆装的方式收纳在主体部2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存储介质22为闪存卡,以可拆装的方式收纳在主体部2内。另外,作为电源20的电池和存储介质22可以为固定在主体部2内的方式。此外,存储介质22可以为与主体部2分离,且配设于通过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主体部2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的方式。
接着,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对在图像处理部16中执行的梯形校正处理进行说明。梯形校正处理概略地为以下处理:针对在不与被摄体正对的位置上拍摄的1次图像数据实施对梯形畸变进行校正的几何学的变形处理,由此生成如从与被摄体正对的虚拟的视点拍摄的2次图像数据。
以下,关于对梯形畸变进行校正的几何学的变形处理,为了使说明简单,对相对于与被摄体正对的位置,将摄像装置1的姿势配置于在俯仰方向(在上下方向上晃动并产生倾斜角的方向)上构成规定角度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在从靠近地面的实际视点P以仰视的方式由摄像装置1对建筑物40的矩形的前表面40a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在1次图像数据50上,前表面40a成为向上缩窄地变形为梯形的形状。这时,在从实际视点P进行的拍摄中,摄像装置1成为使摄像镜头4的光轴从水平起在俯仰方向上朝向上方第1角度αy的姿势。在1次图像数据50上,前表面40a变形是因为越从下向上摄像装置1到前表面40a的距离越远,由此在上下方向上摄影倍率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将摄像装置1配置于与建筑物40的前表面40a正对的虚拟视点P’并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1次图像数据50上,前表面40a为矩形。
在梯形校正处理中,以使得从实际视点P拍摄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被摄体像成为与如图9所示从虚拟的视点即虚拟视点P’拍摄的被摄体像近似的形状的方式,对1次图像数据50进行变形,并将其作为2次图像数据50’。换言之,将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平行的平面A上的1次图像数据50投影到相对于平面A在俯仰方向上倾斜第1角度αy的平面B上所得的数据为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
具体而言,在梯形校正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31中,从焦距检测部4b取得摄像镜头4的焦距f的值,并存储到RAM12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
接着,在步骤S32中,取得校正角度,并存储到RAM12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这里,如上所述,校正角度包含相对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即第1角度αy和相对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即第2角度αx这2个角度的值。
使用者对输入装置7进行操作,由此确定校正角度的值。例如,使用者在上下方向上对4向开关7c进行操作,由此第1角度αy的值增减,使用者在左右方向上对4向开关7c进行操作,由此第2角度αx的值增减。此外,例如,可以为第1角度αy和第2角度αx的值与使用者在触摸面板7e上进行描绘的拖动操作的方向相应地增减的方式。校正角度的值可以为连续变化的方式,也可以为按阶梯状变化的方式。
接着,在步骤S33中,使用存储在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的焦距f的值和校正角度的值,对1次图像数据50实施梯形校正处理,生成2次图像数据50’。
下述公式(1)是表示平面A的1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和相对于平面A在俯仰方向上倾斜了角度α的平面B的2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之间的关系的式。
[式1]
y={H·k1·y’}/{H-k2·y’}
x={H·x’}/{H-k2·y’}
这里,k1和k2为转换系数,
k1=cosα-sinα·tanβ
k2=H-2sinα·tanβ。
H为与由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7输入的校正角度对应的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规定的边的像素数。例如,如图7所示,在以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长边为水平地进行拍摄,并进行视野的上下方向的梯形畸变的校正的情况下,H为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短边方向的像素数。具体而言,与H对应的像素数为将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短边方向的长度除以摄像元件3中的每1个像素的长度(像素间距)所得的结果。此外,虽然未图示,在以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长边为水平地进行拍摄,并进行视野的左右方向的梯形畸变的校正的情况下,H为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长边方向的像素数。在该情况下,与H对应的像素数为将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除以摄像元件3的每1个像素的长度(像素间距)所得的结果。
此外,角度β由下述公式(2)来计算。
[式2]
β=arctan{L/(2·f)}
L为与由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7输入的校正角度对应的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规定的边的长度(单位用mm来表示)。例如,如图7所示,在以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长边为水平地进行拍摄,并进行视野的上下方向的梯形畸变的校正的情况下,L为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此外,虽然未图示,在以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长边为水平地进行拍摄,并进行视野的左右方向的梯形畸变的校正的情况下,L为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长边方向的长度。f为摄像镜头4的焦距(单位用mm表示)。即,角度β为摄像装置1进行梯形畸变的方向的视场角的一半的值。
另外,焦距f的值可以为由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7输入的值。例如,在摄像装置1为镜头更换式且安装有无法取得焦距信息的摄像镜头4的情况下,使用者输入焦距f的值,由此能够实施使用者期望的梯形校正。此外,使用者能够输入焦距f的值,由此能够进行产生与使用者的意图相应的远近感的梯形校正。另外,也可以设置以下单元:在使用者能够输入焦距f的值的情况下,选择使用摄像镜头4取得的值和由使用者输入的值中的哪一个来执行梯形校正。
在步骤S33中,通过使用上述公式(1)和(2),对1次图像数据50实施短边方向的梯形校正处理,生成2次图像数据50’。通过对上述公式(1)示出的与1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的关系式进行逆运算,计算梯形校正后的2次图像数据的坐标(x’,y’)。更具体而言,在步骤S33中,使用上述公式(1)和(2),对1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与梯形校正后的2次图像数据的坐标(x’,y’)的关系式进行定义。接着,对基于该定义后的公式(1)的关系式进行逆运算,根据所输入的1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求出2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由此,根据俯仰方向的校正角度,针对如在图7中示为一例的1次图像数据50,实施一次图像数据50的短边方向(在图7的例子中为y方向)的梯形校正处理,生成图9所示的各种2次图像数据50’。
在以上的例子中说明了对视野中的垂直方向(俯仰方向)进行梯形校正处理的作用。另外,对于视野中的水平方向(偏航方向)也同样地进行梯形校正处理。该情况下的梯形校正处理例如执行使实际视点P拍摄的1次图像数据近似于虚拟视点P’拍摄的图像的梯形校正,其中,在实际视点P,建筑物40的前表面40a和摄像镜头4的光轴在水平方向上所成的角度不是直角,虚拟视点P’与建筑物40的表面40a正对。在这样的摄影条件下,建筑物40的矩形的前表面40a在1次图像数据中在左右方向上成为非对称。在该情况下的梯形校正处理中,将实施了把1次图像数据50或实施了俯仰方向的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投影到平面B上的变形处理后所得的数据作为2次图像数据50’,其中,该平面B相对于平面A在偏航方向上倾斜了第2角度αx。具体而言,相对于平面A在偏航方向上倾斜了第2角度αx的平面B的2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成为如下的关系式,该关系式是针对所述公式(1),将1次图像的坐标的变量(x,y)置换为(y,x),进而将2次图像的坐标的变量(x’,y’)置换为(y’,x’)而得到的。此外,针对所述公式(2),与β的值有关的L(mm)为摄像元件3的有效像素区域的长边方向的长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部16生成2次图像数据,该2次图像数据为实施了将1次图像数据50投影到平面B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期中,该平面B在俯仰方向上相对于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平行的平面A构成第1角度αy、且在偏航方向上相对于受光面构成第2角度αx。
另外,由于以上所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生成所需的图像处理的详细内容为公知的技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对具有以上所说明的结构的摄像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的流程图示出在摄像装置1的电源为接通状态,且为摄像动作模式的情况下的动作。在摄像动作模式下,作为初始状态,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该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从摄像元件3取得1次图像数据,将被图像处理部16图像处理后的2次图像数据逐次显示并输出到图像显示装置6。此外,在摄像动作模式下,摄像装置1执行以下动作:摄像装置1根据对释放开关7b的操作输入,将被摄体像作为电子数据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另外,也可以是,摄像装置1能够执行将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的图像的电子数据再现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再现模式。
例如在由使用者操作了电源操作开关7a并进行了使摄像装置1为休止状态的输入的情况下、在输入了切换到另一个动作模式的操作的情况下、或在进行了控制部10转移到休止状态的判断的情况下,摄像动作模式结束。在图3的流程图中省略了结束该摄像动作模式的判定处理。
在摄像动作模式下,向摄像元件3和摄像元件驱动部8供给电力。此外,为了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从摄像元件3取得1次图像数据50。在摄像动作模式下,首先,在步骤S11中,将从摄像元件驱动部8输出的1次图像数据50存储在RAM12的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
接着,在步骤S12中,判定使用者是否选择了梯形校正模式。梯形校正模式是摄像装置1使用图像处理部16对1次图像数据50实施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动作模式。例如在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GUI中,使用者对4向开关7c或触摸面板7e进行操作,由此对梯形校正模式的选择的有无进行切换。
在步骤S12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被使用者选择出的情况下,在步骤S13中执行了图4所示的梯形校正处理后,转移到步骤S14。将通过执行步骤S13对1次图像数据50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而得到的2次图像数据50’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未被使用者选择出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13,转移到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将存储在RAM12的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的图像数据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这里,在跳过步骤S13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将未实施梯形校正处理的1次图像数据50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另一方面,在执行了步骤S13的情况下,将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
在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中,如图9所示,摄像装置1的视野不再是矩形。在步骤S14中,可以将整个2次图像数据50’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也可以将如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所示将2次图像数据50’修剪为矩形的区域后所得的一部分区域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
接着,在步骤S15中,判定是否经由输入装置7,进行了对AF区域的移动进行指示的输入。如上所述,使用者对触摸面板7e或4向开关7c等输入装置7进行操作,由此进行本实施方式中的对AF区域的移动进行指示的输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使用者触摸了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图像数据的区域内的情况下,控制部10判定为进行了对AF区域的移动进行指示的输入。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将与被使用者触摸的位置对应的图像数据中的坐标识别为AF位置指定坐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如图11所示,无论在步骤S14中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图像数据是否为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数据,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图像中的AF区域图标60的形状都为由与图像显示装置6的矩形的显示面的外形的4边平行的4边包围而成的正方形或矩形。
在步骤S15中判定为进行了指示AF区域的移动的输入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40。在步骤40中,执行图10的流程图所示的AF区域移动处理。
在AF区域移动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41中,判定梯形校正模式是否被使用者选择。在步骤S41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未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取得由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7输入的AF位置指定坐标。这里,由于未执行梯形校正模式,所以在图像显示装置6中,将未实施梯形校正处理的1次图像数据50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因此,步骤S42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用平面A的1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表示。
接着,在步骤S43中,将AF位置指定坐标存储到RAM12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然后,在步骤S44中,如图11所示,在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上重叠显示表示AF区域的位置的AF区域图标60。在步骤S44的执行后,返回图3的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AF区域移动处理的步骤S41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45。
在步骤S45中,取得由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7输入的AF位置指定坐标。这里,由于执行了梯形校正模式,所以在图像显示装置6中,将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因此,步骤S45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用相对于平面A在俯仰方向上倾斜了角度α的平面B的2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表示。
接着,步骤S46中,将AF位置指定坐标存储到RAM12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然后,在步骤S47中,如图12所示,在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上重叠显示表示AF区域的位置的AF区域图标60。在步骤S47的执行后,返回图3的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5中判定为未进行指示AF区域的移动的输入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判定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是否为接通状态。即,判定释放开关7b是否为半按下状态。
在步骤S16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1。即,在操作释放开关7b以前,与规定的帧周期同步地反复执行步骤S11到步骤S15的动作。通过与规定的帧周期同步地反复执行步骤S11到步骤S15的动作,进行始终更新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1次图像数据50或2次图像数据50’的实时取景动作。此外,通过与规定的帧周期同步地反复执行步骤S11到步骤S15的动作,从而使AF位置指定坐标根据使用者对输入装置7的操作输入而变更,实时取景显示中的AF区域图标60的位置根据AF位置指定坐标的变化而变化。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7。在步骤S17中,执行图13的流程图的AF处理。
在AF处理中,首先,如步骤S61所示,判定梯形校正模式是否被使用者选择。
在步骤S61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未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62。
在步骤S62中,读入存储在RAM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然后,在步骤S63中,利用AF控制部16,一边检测1次图像数据50中的以AF位置指定坐标为中心的AF区域内的对比度值,一边对AF机构部4a进行控制并使对焦距离变化,使摄像镜头4为对焦状态。另外,如上所述,在摄像装置1能够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自动对焦动作的情况下,使用由以AF位置指定坐标为中心的AF区域内的测距传感器检测出的相位差信息,进行自动对焦动作。然后,在步骤S64中,例如通过使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AF区域图标60的颜色变化,显示摄像镜头4处于对焦状态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步骤S61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65。
在步骤S65中,读入存储在RAM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接着,在步骤S66中,执行将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和2次图像数据50’中的正方形或矩形的AF区域投影到1次图像数据50的转换处理。使用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公式(1),进行该转换处理。
例如,通过执行步骤S66,如图12所示图像显示装置6利用正方形的AF区域图标60’显示的AF区域在1次图像数据50中如图14所示成为与正方形不同的形状。
然后,在步骤S67中,利用AF控制部16一边检测在步骤S66中计算出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区域内的对比度值或相位差信息,一边对AF机构部4a进行控制并使对焦距离变化,使摄像镜头4为对焦状态。然后,在步骤S64中,例如通过使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AF区域图标60的颜色变化,显示摄像镜头4处于对焦状态。
在AF处理的执行后,转移到步骤S18。在步骤S18中,判定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是否为断开状态。在步骤S18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判断为使用者停止了取景操作,再次返回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8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9。在步骤S19中,判定释放开关7b的第2释放开关是否为接通状态。
在步骤S19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2释放开关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9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2释放开关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20,执行摄像动作。在摄像动作中,对摄像元件3进行驱动以使用由AE控制部15计算出的曝光值进行摄像,将所获得的图像数据作为摄像用图像数据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
接着,在步骤S21中,判定梯形校正模式是否被使用者选择。在步骤S21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被使用者选择出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22,对摄像用图像数据执行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然后,在步骤S23中,将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摄像用图像数据作为规定形式的电子文件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未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22,转移到步骤S23,将摄像用图像数据作为规定形式的电子文件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具有:摄像元件3,其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焦距检测部4b,其与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摄像镜头4的焦距;输入装置7,其输入由第1角度αy和第2角度αx构成的包含2个角度的值的校正角度,其中,该第1角度αy是相对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该第2角度αx是相对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16,其与帧周期同步地使用焦距的值和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第1角度αy且相对于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第2角度αx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以及图像显示装置6,其与帧周期同步地显示基于2次图像数据的图像。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能够执行针对摄像装置1的俯仰方向和偏航方向这2个方向校正被摄体的梯形畸变的梯形校正处理,使用者通过对输入装置7进行操作,能够自由变更该梯形校正处理的程度(校正角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结果即2次图像数据50’作为实时取景而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并且变更了校正角度的结果立即反映到实时取景的显示中。所以,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则使用者能够按照意图对图像进行梯形校正处理。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还具有AF控制部14,该AF控制部14进行使摄像镜头4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通过输入装置7受理对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2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进行指定的输入,通过图像处理部16执行将2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投影到包含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的转换处理,通过AF控制部14使摄像镜头4的对焦距离变化,使得在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上的、与投影到包含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AF区域对应的位置处,摄像镜头4成为对焦状态。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使用者通过一边将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确认为实时取景,一边对输入装置7进行操作,能够使进行自动对焦的区域即AF区域的位置移动。并且,由该使用者输入的AF区域的位置被转换为实施梯形校正处理以前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坐标,并根据该坐标,执行自动对焦动作。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使用者指定了被摄体中的位置的AF区域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不会由于梯形校正处理而偏移,能够拍摄按照使用者的意图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实时取景显示中,AF区域为由与图像显示装置6的矩形的显示面的外形的4边平行的4边包围而成的正方形或矩形。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次图像数据中,AF区域是由与作为矩形的1次图像数据的外形的4边平行的4边包围而成的正方形或矩形。即,AF区域相当于在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上由与受光面的外形的4边平行的4边包围而成的区域。
因此,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步骤S40的AF区域移动处理和步骤S17的AF处理的内容不同。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AF区域移动处理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的AF区域移动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41中,判定梯形校正模式是否被使用者选择。在步骤S41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未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42。
在梯形校正模式未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步骤S42到步骤S44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步骤S44的执行后,返回图3的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42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45。
在步骤S45中,取得由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7输入的AF位置指定坐标。这里,由于执行了梯形校正模式,在图像显示装置6中,将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因此,步骤S45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用相对于平面A在俯仰方向上倾斜了角度α的平面B的2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表示。
接着,在步骤S50中,执行将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投影到1次图像数据50的转换处理。使用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公式(1),进行该转换处理。通过执行步骤S50,AF位置指定坐标用平面A的1次图像数据50的坐标(x,y)表示。然后,在步骤S51中,将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存储到RAM12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
接着,在步骤S52中,如图16所示,在1次图像50中,生成以在步骤S50中计算出的AF位置指定坐标为中心的规定大小的正方形或矩形的1次AF区域61。接着,在步骤S53中,执行将1次图像60中的1次AF区域61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而生成2次AF区域61’的转换处理。通过使用以根据1次图像数据的坐标(x,y)获得2次图像数据的坐标(x’,y’)的方式对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公式(1)进行变形而得到的公式,进行该转换处理。如图17所示,根据梯形校正处理的结果,2次图像数据50’中的2次AF区域61’成为与1次AF区域61不同的形状。
然后,在步骤S54中,如图18所示,在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上重叠显示表示2次AF区域61’的AF区域图标62’。在步骤S54的执行后,返回图3的步骤S11。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AF处理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的AF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71中,读入存储在RAM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
然后,在步骤S72中,利用AF控制部16一边检测1次图像数据50中的以AF位置指定坐标为中心的AF区域内的对比度值,一边对AF机构部4a进行控制并使对焦距离变化,使摄像镜头4为对焦状态。然后,在步骤S73中,例如通过使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AF区域图标的颜色变化,显示摄像镜头4处于对焦状态的情况。在AF处理的执行后,转移到图3的步骤S18。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使用者通过一边将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确认为实时取景,一边对输入装置7进行操作,能够使进行自动对焦的区域即AF区域的位置移动。并且,由该使用者输入的AF区域的位置被转换为实施梯形校正处理以前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坐标,并根据该坐标,执行自动对焦动作。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使用者指定了被摄体中的位置的AF区域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不会由于梯形校正处理而偏移,能够拍摄按照使用者的意图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日本特开2007-43545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那样,在对所拍摄的图像实施梯形校正处理的情况下,有时在拍摄前由使用者指定出的AF区域的位置由于梯形校正处理的执行而移动到非使用者的意图的位置。例如,在对所拍摄的图像实施梯形校正处理的情况下,由于梯形校正处理后的图像中的摄像装置的视野的外形成为梯形等不是矩形的形状,所以考虑将梯形校正处理后的图像的视野内的一部分区域剪切为矩形并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在该情况下,如果将AF区域的位置指定为视野的外缘部附近,则通过梯形校正处理的变形,AF区域位于剪切后的图像外。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拍摄按照使用者的意图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的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对图像数据实施图4所示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处理部16。,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部16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生成2次图像数据,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了将1次图像数据50投影到相对于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平行的平面A在俯仰方向上成第1角度αy且相对于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第2角度αx的平面B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
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在从靠近地面的实际视点P以仰视的方式通过摄像装置1拍摄建筑物40的作为矩形的前表面40a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在1次图像数据50上,前表面40a成为向上缩窄地变形为梯形的形状。这时,在从实际视点P进行的拍摄中,摄像装置1成为使摄像镜头4的光轴从水平起在俯仰方向上朝向上方第1角度αy的姿势。在1次图像数据50上前表面40a变形是因为,越从下向上摄像装置1到前表面40a的距离越远,由此在上下方向上摄影倍率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将摄像装置1配置于与建筑物40的前表面40a正对的虚拟视点P’并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在1次图像数据50上,前表面40a为矩形。
在梯形校正处理中,以使得从实际视点P拍摄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被摄体像成为与如图23所示从虚拟的视点即虚拟视点P’拍摄的被摄体像近似的形状的方式,对1次图像数据50进行变形,并将其作为2次图像数据50’。换言之,将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平行的平面A上的1次图像数据50投影到相对于平面A在俯仰方向上倾斜第1角度αy的平面B上所得的数据为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摄像动作进行说明。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摄像动作的流程图。图20的流程图示出在摄像装置1的电源为接通状态,且为摄像动作模式的情况下的动作。在摄像动作模式下,作为初始状态,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该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从摄像元件3取得1次图像数据,将被图像处理部16图像处理后的2次图像数据逐次显示并输出到图像显示装置6。此外,在摄像动作模式下,摄像装置1执行以下动作:根据对释放开关7b的操作输入,由摄像装置1将被摄体像作为电子数据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另外,摄像装置1能够执行将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的图像的电子数据再现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再现模式。
例如在由使用者操作了电源操作开关7a并进行了使摄像装置1为休止状态的输入的情况下、在输入了切换到另一个动作模式的操作的情况下、或在进行了控制部10转移到休止状态的判断的情况下,摄像动作模式结束。在图20的流程图中省略了结束该摄像动作模式的判定处理。
在摄像动作模式下,向摄像元件3和摄像元件驱动部8供给电力。此外,为了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动作,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来从摄像元件3取得1次图像数据50。在摄像动作模式下,首先,在步骤S311中,将从摄像元件驱动部8输出的1次图像数据50存储在RAM12的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
接着,在步骤S312中,从RAM12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取得1次图像数据中的表示AF区域的坐标的信息即AF位置指定坐标。
接着,在步骤S313中,判定梯形校正模式是否被使用者选择。梯形校正模式是指摄像装置1使用图像处理部16对1次图像数据50实施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动作模式。例如在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GUI中,使用者对4向开关7c或触摸面板7e进行操作,由此对梯形校正模式的选择的有无进行切换。
在步骤S313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未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328,将基于存储在RAM12的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的1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即,将未实施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
接着,转移到步骤S329,在基于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1次图像数据50的显示上重叠显示表示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的AF区域显示图标。在步骤S329的执行后,转移到步骤S317。
另一方面,在步骤S313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被使用者选择出的情况下,在步骤S314中,执行图4所示的梯形校正处理。将通过执行步骤S314对1次图像数据50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而得到的2次图像数据50’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
接着在步骤S315中,将基于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的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即,将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
这里,在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50’中,如图23所示,摄像装置1的视野不再是矩形。因此,在步骤S315中,将2次图像数据50’中的摄像装置1的视野中的一部分区域即剪切区域51’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具体而言,如图23中用双点划线所示,剪切区域51’被设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摄像装置1的视野中的、用规定的纵横比的矩形的区域剪切出的区域。在步骤S315的执行后,转移到步骤S316。
在步骤S316中,执行图24的流程图所示的AF区域显示处理。在AF区域显示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371中,执行将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的转换处理。为了说明方便,对在步骤S371中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的AF位置指定坐标标注60’的标号。使用对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公式(1)进行变形后所得的公式,进行步骤S371中的转换处理。
接着,在步骤S372中,判定在之前的步骤S37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是否被收纳在剪切区域51’内。这里,剪切区域51’是指如上所述地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中的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区域。
例如,如图25所示,在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位于1次图像数据50的外缘部附近的情况下,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有可能位于剪切区域51’的区域外。
如图26所示,在步骤S372中判定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未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373。
在步骤S373中,如图27所示,使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移动到剪切区域51’内的新的坐标即2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该步骤S373中的从AF位置指定坐标60’向2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的移动是在如下条件下进行的:整个AF区域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且AF位置指定坐标60’和2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之间的距离成为最短。这里,向2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的移动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例如为移动到剪切区域51’内的中央的、在规定条件下自动对2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进行再次选择的结构。
接着在步骤S374中,执行将在步骤S373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中的2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投影到1次图像数据50的转换处理。将投影到1次图像数据50后的坐标作为1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使用对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公式(1)进行变形后所得的公式,进行步骤S375中的转换处理。
然后,在步骤S375中,利用在步骤S374中计算出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1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来置换存储在RAM12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
接着在步骤S376中,如图27所示,在基于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上的、基于存储在RAM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的2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的坐标上重叠显示AF区域图标62。在步骤S376的执行后,转移到图20的步骤S317。
另外,在步骤S376中,可以将告知使用者AF区域图标62的位置与使用者输入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不同的警告与AF区域图标62共同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于梯形校正处理而使由使用者指定出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从剪切区域51’内偏移的情况下,自动地使AF位置指定坐标移动到剪切区域51’内。
另一方面,在步骤S372中判定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379。在步骤S379中,在基于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上的、基于在S7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的坐标上重叠显示AF区域图标62。在步骤S379的执行后,转移到图20的步骤S317。
接着,在步骤S317中,判定是否经由输入装置7,进行了指示AF区域的移动的输入。如上所述,使用者对触摸面板7e或4向开关7c等输入装置7进行操作,由此进行本实施方式中的对AF区域的移动进行指示的输入。例如,在使用者触摸了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图像数据的区域内的情况下,控制部10判定为进行了指示AF区域的移动的输入。然后,控制部10将与被使用者触摸的位置对应的图像数据中的坐标识别为AF位置指定坐标。
在步骤S317中,在判定为进行了指示AF区域的移动的输入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11,反复上述的动作。
另一方面,步骤S317中,在判定为未进行指示AF区域的移动的输入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318。
在步骤S318中,判定释放开关7b的第2释放开关是否为接通状态。即,判定释放开关7b是否为半按下状态。
在步骤S318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11。即,在操作释放开关7b以前,与规定的帧周期同步地反复执行步骤S311到步骤S317的动作。通过与规定的帧周期同步地反复执行步骤S311到步骤S317的动作,对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1次图像数据50或2次图像数据50’始终进行被更新的实时取景动作。此外,通过与规定的帧周期同步地反复执行步骤S311到步骤S317的动作,与使用者对输入装置7的操作输入相应地变更AF位置指定坐标,实时取景显示中的AF区域图标60的位置根据AF位置指定坐标的变化而变化。
另一方面,在步骤S318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19。在步骤S319中,执行AF处理。
在步骤S319的AF处理中,一边读出存储在RAM的日志信息缓存器12c中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检测1次图像数据50中的以AF位置指定坐标为中心的AF区域内的对比度值,一边对AF机构部4a进行控制并使对焦距离变化,使摄像镜头4为对焦状态。
这里,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的值有时保持为由使用者指定出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也有时为在上述的AF区域显示处理的步骤S373中自动计算出的1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
在步骤S319的AF处理结束后,在步骤S320中,例如通过使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AF区域图标62的颜色变化,显示摄像镜头4处于对焦状态的情况。
接着,在步骤S321中,判定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是否为断开状态。在步骤S321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判断为使用者停止了取景操作,再次返回步骤S3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321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1释放开关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322。在步骤S322中,判定释放开关7b的第2释放开关是否为接通状态。
在步骤S322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2释放开关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3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322中判定为释放开关7b的第2释放开关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323并执行摄像动作。在摄像动作中,对摄像元件3进行驱动以使用由AE控制部15计算出的曝光值进行摄像,将所获得的图像数据作为摄像用图像数据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
接着在步骤S324中,判定梯形校正模式是否被使用者选择。在步骤S324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被使用者选择出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325,对摄像用图像数据执行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然后,在步骤S326中,将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摄像用图像数据作为规定形式的电子文件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
另一方面,在步骤S324中判定为梯形校正模式未被使用者选择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325,转移到步骤S326,将摄像用图像数据作为规定形式的电子文件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具有:摄像元件3,其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50;焦距检测部4b,其与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摄像镜头4的焦距;输入装置7,其输入由第1角度αy和第2角度αx构成的包含2个角度的值的校正角度,其中,该第1角度αy是相对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该第2角度αx是相对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图像处理部16,其与帧周期同步地使用焦距的值和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50’,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50’是实施了将1次图像数据50投影到相对于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构成第1角度αy且相对于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构成第2角度αx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以及图像显示装置6,其与帧周期同步地显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51’内的图像。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能够执行针对摄像装置1的俯仰方向和偏航方向这2个方向校正被摄体的梯形畸变的梯形校正处理,使用者通过对输入装置7进行操作,能够自由变更该梯形校正处理的程度(校正角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结果即基于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作为实时取景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并且变更了校正角度后的结果立即反映到实时取景的显示中。所以,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则使用者能够按照意图对图像进行梯形校正处理。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还具有AF控制部14,该AF控制部14进行使摄像镜头4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通过输入装置7受理对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区域的位置进行指定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的输入,通过图像处理部16执行将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中的坐标的转换处理,在该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位于剪切区域51’外的情况下,将AF位置指定坐标变更为位于剪切区域51’内的新的2次AF位置指定坐标61’。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即使在通过梯形校正处理对1次图像数据50进行了变形的情况下,执行AF动作的区域即AF区域也始终位于实时取景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图像中。所以,能够防止由于AF动作而使摄像镜头4与位于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外的被摄体对焦,并能够拍摄按照使用者的意图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
(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以下仅说明与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图28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摄像动作模式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315和S316中的、针对梯形校正模式中的图像显示装置6的实时取景用的图像显示和AF区域显示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29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图像显示和AF区域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和AF区域显示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481中,执行将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的转换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对在步骤S481中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的AF位置指定坐标标注60’的标号。使用对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公式(1)进行变形后所得的公式,进行步骤S481中的转换处理。
接着,在步骤S482中,判定在之前的步骤S48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是否被收纳在剪切区域51’内。这里,剪切区域51’是指如上所述地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中的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区域。
在步骤S482中,如图26所示,在判定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未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483。
在步骤S483中,将基于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的整个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这时,基于整个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的显示面积大于基于1次图像的图像50,所以缩小显示为图像显示装置6能够显示的图像尺寸。并且,在步骤S484中,在基于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整个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上的、基于在步骤S48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的坐标上,重叠显示AF区域图标62。这时,与缩小显示基于步骤S483中的整个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对应地,缩小显示AF区域图标62。
图30示出步骤S483和步骤S484的执行后的图像显示装置6的显示的例子。在步骤S484的执行后,转移到图28的步骤S317。
另一方面,在步骤S482中判定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488。
在步骤S488中,将基于2次图像数据50’的剪切区域51’内的图像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然后,在步骤S489中,在基于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剪切区域51’的图像上的、基于在步骤S48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的坐标上,重叠显示AF区域图标62。在步骤S489的执行后,转移到图28的步骤S317。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于梯形校正处理而使使用者指定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从剪切区域51’内偏移的情况下,将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切换为整个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即使在通过梯形校正处理对1次图像数据50进行了变形的情况下,执行AF动作的区域即AF区域也始终位于实时取景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图像中。所以,在进行AF动作时,使用者的目标的对焦区域不会从被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丢失,能够指示对焦区域。由此,摄像镜头4能够对使用者的目标的位置的被摄体进行对焦,并能够拍摄按照使用者的意图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
(第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以下仅说明与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虽然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由于梯形校正处理而使使用者指定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从剪切区域51’内偏移的情况下,始终在实时取景显示中对整个第2图像数据50’进行显示,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对整个第2图像数据50’进行显示的时期不同。
图31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摄像动作模式的流程图。图32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图像显示和AF区域显示处理的流程图。图33是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对焦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3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图像显示和AF区域显示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581中,执行将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的转换处理。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对在步骤S581中投影到2次图像数据50’的AF位置指定坐标标注60’的标号。使用对上述的梯形校正处理的公式(1)进行变形后所得的公式,进行步骤S581中的转换处理。
接着,在步骤S582中,判定在之前的步骤S58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是否被收纳在剪切区域51’内。这里,剪切区域51’是指如上所述地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2次图像数据中的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区域。
在步骤S582中,如图26所示,在判定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未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587。
在步骤S587中,将基于2次图像数据50’的剪切区域51’内的图像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并且,不执行显示AF区域图标62的处理,而是转移到图31的步骤S317。
另一方面,在步骤S582中判定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588。
在步骤S588中,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将基于2次图像数据50’的剪切区域51’内的图像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并且,在步骤S589中,在基于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剪切区域51’的图像上的、基于在步骤S58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的坐标上,重叠显示AF区域图标62。在步骤S589的执行后,转移到图31的步骤S31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的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后执行的步骤S320的对焦显示处理中,首先如图33的步骤S591所示,判定在之前的步骤S58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是否被收纳在剪切区域51’内。
在步骤S591中,如图26所示,在判定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未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592。
在步骤S592中,将基于存储在图像数据缓存器12b中的整个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然后,在步骤S593中,例如图26所示,在基于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整个2次图像数据50’的图像上的、基于在步骤S58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的坐标上,重叠显示AF区域图标62。并且,通过使例如AF区域图标62的颜色为规定颜色,显示摄像镜头4为对焦状态。在步骤S593的执行后,转移到图31的步骤S321。
另一方面,在步骤S591中判定为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收纳到剪切区域51’内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598。
在步骤S598中,将基于2次图像数据50’的剪切区域51’内的图像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并且,在步骤S599中,在基于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的剪切区域51’的图像上的、基于在步骤S581中计算出的2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的坐标上,重叠显示AF区域图标62。在步骤S599的执行后,转移到图31的步骤S321。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于梯形校正处理使而使用者指定的1次图像数据50中的AF位置指定坐标60从剪切区域51’内偏移的情况下,仅在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后的对焦显示时,将整个2次图像数据50’和AF区域图标62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6。
在这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通过梯形校正处理对1次图像数据50进行了变形的情况下,使用者也能够确认AF区域的位置。所以,在进行AF动作时,使用者意图地指示的对焦区域不会从实时取景显示的图像丢失,能够得知所指示的对焦区域。由此,摄像镜头4能够与使用者意图的位置的被摄体进行对焦,并能够拍摄按照使用者的意图实施了梯形校正处理的图像。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伴随这种变更的摄像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数字照相机的形式,也可以是例如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的形式。作为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考虑有移动通信终端、游戏机、数字介质播放器、手表、声音记录装置、望远镜等。
本申请以2015年1月16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06978号和特愿2015-006979号为优先权的基础进行申请,上述公开内容被引用到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中。

Claims (10)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
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
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
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
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基于所述2次图像数据的图像;以及
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
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
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转换处理,
所述AF控制部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使得在所述受光面上的、与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所述AF区域对应的位置处,所述摄像镜头成为对焦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外形为矩形,
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和形状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转换处理,
所述AF控制部根据所述受光面上的、与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所述AF区域内对应的图像的对比度值或相位差信息,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使得所述摄像镜头成为对焦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光面上的所述AF区域的外形为矩形,
所述图像处理部实施将所述受光面上的所述AF区域的外形投影到包含所述2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将投影到包含所述2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所述AF区域的形状重叠显示在基于所述2次图像数据的图像上。
4.一种摄像装置的摄像方法,该摄像装置具有:
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
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
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
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
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基于所述2次图像数据的图像;以及
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
该摄像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含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
通过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转换处理;以及
通过所述AF控制部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使得在所述受光面上的、与投影到包含所述1次图像数据的平面上的所述AF区域对应的位置处,所述摄像镜头成为对焦状态。
5.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
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
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
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
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以及
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
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
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所述AF区域的坐标变更为所述剪切区域内的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所述AF区域的坐标变更至如下的区域:该区域为所述剪切区域内的坐标,并且与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之间的距离最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在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所述AF区域的坐标变更为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内的中央位置的坐标区域。
8.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
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
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
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
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以及
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
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
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整个所述2次图像数据和表示该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的AF区域图标显示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
9.一种摄像装置的摄像方法,该摄像装置具有:
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
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
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
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
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以及
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
该摄像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含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以及
通过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所述AF区域的坐标变更为所述剪切区域内的坐标。
10.一种摄像装置的摄像方法,该摄像装置具有:
摄像元件,其被配置为受光面与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按照每个规定的帧周期取得1次图像数据;
焦距检测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取得所述摄像镜头的焦距;
输入装置,其受理由第1角度和第2角度构成的包含2个值的校正角度的输入,其中,所述第1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所成的角度,所述第2角度是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所成的角度;
图像处理部,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使用所述焦距的值和所述校正角度的值,生成2次图像数据,其中,该2次图像数据是实施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投影到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俯仰方向上成所述第1角度且相对于所述受光面在偏航方向上成所述第2角度的平面上的变形处理而得到的;
图像显示装置,其与所述帧周期同步地显示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矩形的剪切区域内的图像;以及
AF控制部,其进行使所述摄像镜头的对焦距离变化的控制,
该摄像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含以下步骤:
通过所述输入装置受理指定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AF区域的位置的输入;以及
通过所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将所述1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投影到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坐标上的转换处理,在所述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坐标位于所述剪切区域外的情况下,将整个所述2次图像数据和表示该2次图像数据中的所述AF区域的位置的AF区域图标显示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
CN201610019561.5A 2015-01-16 2016-01-13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12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6978A JP2016134686A (ja) 2015-01-16 2015-01-16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15-006978 2015-01-16
JP2015-006979 2015-01-16
JP2015006979A JP6395156B2 (ja) 2015-01-16 2015-01-16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2653A true CN105812653A (zh) 2016-07-27
CN105812653B CN105812653B (zh) 2019-05-10

Family

ID=56408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1956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12653B (zh) 2015-01-16 2016-01-13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774782B2 (zh)
CN (1) CN10581265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3355A (zh) * 2017-09-28 2020-05-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
CN111768341A (zh) * 2020-07-01 2020-10-13 成都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13452920A (zh) * 2021-07-26 2021-09-28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点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2653B (zh) * 2015-01-16 2019-05-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CN105100782B (zh) * 2015-07-28 2017-10-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560780B1 (ko) * 2016-10-05 2023-07-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이미지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이미지 처리 시스템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7167119B (zh) * 2017-03-29 2020-08-28 中交烟台环保疏浚有限公司 投影变形的数据处理方法
KR20210013614A (ko) * 2018-05-25 2021-02-04 리 마고 엘티디 데이터의 실시간 디지털 동기화를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 매체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8021A (ja) * 2003-07-15 2005-02-10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入力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で実行するプログラム
CN101034197A (zh) * 2006-03-07 2007-09-12 乐金电子(沈阳)有限公司 校正梯形失真/倾斜的投射镜及远程校正方法
JP2008118387A (ja) * 2006-11-02 2008-05-22 Canon Inc 撮像装置
CN101271575A (zh) * 2008-04-09 2008-09-24 东华大学 用于工业近景摄影中测量图像的正投影化校正方法
US20110187834A1 (en) * 2010-02-03 2011-08-04 Takafumi Morifuji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20110242339A1 (en) * 2010-03-31 2011-10-06 Sony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JP2011215258A (ja) * 2010-03-31 2011-10-27 Casio Computer Co Ltd 撮像装置、af評価値算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9837B2 (ja) 2005-08-04 2010-08-2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補正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098784B2 (ja) * 2012-09-06 2017-03-2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5812653B (zh) * 2015-01-16 2019-05-1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8021A (ja) * 2003-07-15 2005-02-10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入力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で実行するプログラム
CN101034197A (zh) * 2006-03-07 2007-09-12 乐金电子(沈阳)有限公司 校正梯形失真/倾斜的投射镜及远程校正方法
JP2008118387A (ja) * 2006-11-02 2008-05-22 Canon Inc 撮像装置
CN101271575A (zh) * 2008-04-09 2008-09-24 东华大学 用于工业近景摄影中测量图像的正投影化校正方法
US20110187834A1 (en) * 2010-02-03 2011-08-04 Takafumi Morifuji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US20110242339A1 (en) * 2010-03-31 2011-10-06 Sony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program
JP2011215258A (ja) * 2010-03-31 2011-10-27 Casio Computer Co Ltd 撮像装置、af評価値算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UL SHEARER: "CORRECTING CAMERA SHAKE BY INCREMENTAL SPARSE APPROXIMATION", 《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3355A (zh) * 2017-09-28 2020-05-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及摄像装置的控制程序
CN111133355B (zh) * 2017-09-28 2021-12-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US11412128B2 (en) 2017-09-28 2022-08-09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of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program of imaging device to change zoom track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contrast values
CN111768341A (zh) * 2020-07-01 2020-10-13 成都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11768341B (zh) * 2020-07-01 2023-09-19 成都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13452920A (zh) * 2021-07-26 2021-09-28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点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452920B (zh) * 2021-07-26 2022-10-21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点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12331A1 (en) 2016-07-21
CN105812653B (zh) 2019-05-10
US9774782B2 (en) 2017-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2653A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CN101990079B (zh) 投影机以及梯形失真修正方法
CN104238068B (zh) 摄影设备、摄影设备的控制方法、摄影设备***
US8995785B2 (en) Light-fiel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amera control, and user interfaces and interaction on light-field capture devices
US20100111441A1 (en) Methods, components, arrangement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handling images
US20170111574A1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method
CN101086604A (zh) 成像设备、成像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US10742963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2014078826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TWI484285B (zh) 全景影像的拍攝方法
JP6579899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US11252347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mage pickup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2014017665A (ja)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20107956A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017125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モニタリング画像の表示方法
JP2006017632A (ja) 3次元画像処理装置、光軸調整方法、光軸調整支援方法
JP2019087924A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960046B1 (ko) Vr 이미지 획득 방법,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vr 촬영 프로그램이 설치된 휴대 단말기, 그리고 이 vr 촬영 프로그램을 휴대 단말기에 제공하는 서버
JP2016134686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7051586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9515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21005168A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625210A (zh) 一种大屏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JP2020034759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2457662A (zh) 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