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2841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32841B
CN105632841B CN201610058260.3A CN201610058260A CN105632841B CN 105632841 B CN105632841 B CN 105632841B CN 201610058260 A CN201610058260 A CN 201610058260A CN 105632841 B CN105632841 B CN 1056328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ntact
yoke
coil
terminal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582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32841A (zh
Inventor
高桥俊男
森博之
野吕荣树
福井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32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2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32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28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2Ventilating; Cooling;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01H9/04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01H9/047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provided with ven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该电磁继电器(1)在底座(2)上形成有分别用于使与线圈连接的线圈端子、安装有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端子及与可动触点电连接的可动触点端子贯穿的端子用切口(7、9、11),在底座(2)上形成有用于将在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气体排出以及将在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水蒸气排出的通气口(41、42、43),将通气口(41、42、43)形成为与端子用切口(7、9、11)相连。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本发明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2/066085,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6月22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280030877.4,名称为“电磁继电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搭载于车辆等的电磁继电器。
本申请基于2011年6月28日向日本提出的申请特愿2011-142815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例如,搭载于车辆等的电磁继电器具有底座、以及其底座侧形成开口的箱状的罩子。并且,由底座和罩子形成密闭空间。在该密闭空间中内置有卷绕于线圈架的线圈、***于线圈架中的铁心、与铁心一同形成磁路的磁轭、以及基于铁心的励磁及消磁来进行开闭动作的触点部等。
触点部由与可动触点端子相连接的可动触点、以及与固定触点端子相连接的固定触点所构成。可动触点端子和固定触点端子经由形成于底座的切口朝外部突出。而且,可动触点端子及固定触点端子与外部负载相连接。
在上述结构中,基于线圈的励磁及消磁,可动触点抵接到固定触点(接通)或可动触点远离固定触点(断开)。随着这一触点的接通、断开,将未图示外部电源的电流提供给负载、或者切断电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例如,搭载于车辆等的电磁继电器在底座上将触点部与对铁心进行励磁及消磁的线圈相邻设置。在该情况下,触点部由与可动触点端子相连接的可动触点、以及与固定触点端子相连接的固定触点所构成。而且,基于线圈的消磁及励磁,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抵接或可动触点远离固定触点。
具体而言,将可动触点设置在板簧状可动触点板的一端侧,板簧的另一端侧由与铁心一同形成磁路的磁轭所支承。此外,在该磁轭上还安装有可动触点端子的基端。这样,通过工作触点板和磁轭,将可动触点和可动触点端子相连接。而且,以彼此离开的状态来设置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
若在该状态下对线圈进行通电,则可动触点由线圈产生的电磁力而被固定触点吸引并与其抵接,两者电连接,从而对固定触点端子和可动触点端子进行通电。另一方面,若切断对线圈的通电,由于设有可动触点的板簧的弹性作用,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远离,从而切断固定触点端子和可动触点端子的通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086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对于上述搭载于车辆等的电磁继电器而言,在触点接通、断开时,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放电的能量较大。因此,与其它电阻负载、电容性负载相比,氮氧化物(NOx)的生成量增加。此外,线圈架一般由树脂来形成。因此,由该树脂所吸湿的水分在电磁继电器工作时,在由底座和罩子形成的密闭空间内产生水蒸气。此时,氮氧化物和水蒸气发生反应,在密闭空间内产生硝酸。
此处,在由底座和罩子所形成的密闭空间的气密性较高的情况下,每次切断负载时消耗密闭空间内的氧,电弧能量也逐渐减小。因此,氮氧化物的生成量也减少,从而硝酸生成量达到某种程度后则饱和。
然而,为了维持气密性,需要对底座和罩子采用例如氧透过性低的LCP等昂贵的树脂,或者需要采用能维持底座的可动触点端子和固定触点端子周围的屏蔽性的粘接技术。因此,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成本有可能增加。
此外,若发生极少的气密泄漏,则从罩子外部向密闭空间内提供氧和水分,硝酸生成量增加。因此,电磁继电器的寿命有可能缩短。
此外,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抵接时的冲击,可动触点板会弹回,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产生抵接和远离快速重复的称作反弹(bounce)的现象。该反弹产生的期间所产生的电弧能量通过重复通电的接通、断开来促进触点的磨损。其结果是,电磁继电器的产品寿命有可能缩短。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廉价地延长寿命的电磁继电器。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能抑制反弹发生,从而抑制触点磨损加快,实现产品寿命的延长。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在电磁继电器中,在由底座和安装于该底座的罩子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中,设置卷绕有线圈的铁心、基于该铁心的励磁及消磁进行开闭动作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在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端子用切口,该端子用切口用于分别贯穿有线圈端子、固定触点电子和可动触点端子,该线圈端子与所述线圈相连接,该固定触点端子安装有所述固定触点,该可动触点端子与所述可动触点电连接。在所述底座上形成有通气口,该通气口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气体排出以及将所述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水蒸气排出,所述通气口形成为与所述端子用切口相连。
通过形成上述通气口,能经由通气口将内部空间中所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水蒸气排出到外部。即,通过形成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相通的完整的通气结构,能抑制在内部空间中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发生反应,抑制硝酸的生成。因此,无需高精度地维持内部空间的气密性,能廉价地实现电磁继电器的寿命延长。
此外,能容易与端子用切口一并形成,能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在所述底座上形成至少2个所述通气口。
通过上述结构,能可靠且迅速地将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水蒸气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在所述底座上形成沿所述端子用切口的周缘的凹部,所述通气口由所述凹部与贯穿于形成有该凹部的端子用切口的固定触点端子及可动触点端子所包围的开口部构成。
如上所述,在底座本身中设置通气口,从而能对各端子继续使用现有构件,能提高生产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在固定触点端子和可动触点端子的至少任一个的、与所述端子用切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凹部,所述通气口由所述凹部与所述端子用切口的周缘所包围的开口部构成。
如上所述,在各端子本身中设置通气口,从而能对底座继续使用现有构件,能提高生产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至第4方式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通气口形成为该通气口的开口面积A满足A≥1.4mm2,并且所述通气口形成为直径设定为0.15mm的球体无法通过。
如上所述,通过将通气口的开口面积A设定为满足
A≥1.4mm2···(1),
能可靠排出氮氧化物和水蒸气。
此外,将通气口形成为直径设定在0.15mm的球体无法通过,从而能防止蚂蚁入侵到内部空间。
此处,为了防止蚂蚁入侵,调查了世界上头部最小的蚂蚁,其结果发现号称世界最小的蚂蚁头部的最小宽度比0.15mm要大。因此,通过将底座上所形成通气口形成为直径设定在0.15mm的球体无法通过,从而能防止蚂蚁入侵到内部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至第5方式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通气口形成为俯视时呈长方形,所述通气口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设定为满足W<0.15mm。
通过形成上述结构,能容易形成通气口。除此之外,能容易形成直径设定在0.15mm的球体无法通过的通气口。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电磁继电器,能经由通气口将内部空间中所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水蒸气排出到外部。即,通过形成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相通的完整的通气结构,能抑制在内部空间中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发生反应,抑制硝酸的生成。因此,无需高精度地维持内部空间的气密性,能廉价地实现电磁继电器的寿命延长。
此外,能容易与端子用切口一并形成,能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箭头方向视图。
图3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硝酸离子生成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氮氧化物的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磁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A箭头方向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1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表示未通电的状态。
图11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表示正在通电的状态。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初级电流、次级电流和磁通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电磁继电器)
接着,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图1是电磁继电器1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A箭头方向视图,图3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图4是底座2的俯视图。
如图1~图4所示,电磁继电器1是用于进行例如搭载于车辆的空调用磁离合器等感应性负载的接通、断开的装置。电磁继电器1包括:线圈4,该线圈4设置在由底座2和安装于该底座2的罩子17所形成的内部空间K内;触点部3,该触点部3配置在底座2与线圈4之间且由可动触点21和固定触点22构成。
作为可动触点21和固定触点22的触点材料,例如,对于形成阳极的一侧触点,使用银-氧化锡-氧化铟类触点,对于形成阴极的一侧触点,使用银-氧化锌类触点。
罩子17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为底座2一侧形成开口的箱状。罩子17的开口形成为与底座2的外形相对应,以将罩子17的开口密闭的方式安装底座2。然后,底座2和罩子17通过彼此嵌合或粘接来进行固定。
(底座)
底座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形状。在底座2的长边方向一端侧(图1、图4的左端,图3的右端),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线圈端子用切口7、7。各线圈端子用切口7以沿着底座2的长边方向延长的方式形成,俯视时呈大致长方形状。在这样形成的各线圈端子用切口7,7中分别贯穿有线圈端子8,8。
此外,线圈端子用切口7构成为在该线圈端子用切口7中贯穿有线圈端子8的状态下,这些线圈端子用切口7与线圈端子8之间几乎不形成间隙。贯穿线圈端子用切口7的线圈端子8从底座2的一表面(图1~图3的下表面)突出。线圈端子8与线圈4相连接,经由线圈端子8对线圈4进行通电。
此外,在底座2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图1、图4的右端,图3的左端),形成有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以沿着与底座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的方式形成,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状。在这样形成的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中贯穿有下述的可动触点端子10。
此外,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构成为在该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中贯穿有可动触点端子10的状态下,该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与可动触点端子10之间几乎不形成间隙。
此外,在底座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形成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以沿着与底座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的方式形成,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状。在这样形成的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中贯穿有下述的固定触点端子12。
此外,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构成为在该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中贯穿有固定触点端子12的状态下,该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与固定触点端子12之间几乎不形成间隙。
此处,在各端子用切口7、9、11的内侧缘,沿着该内周缘形成凹部7a、9a、11a。而且,由这些凹部7a、9a、11a与各端子8、10、12所包围的开口部形成通气口41~43。各通气口41~43是将在电磁继电器1工作时、在由底座2和罩子17所形成的内部空间K内所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水蒸气排出到外部的结构。各通气口41~43分别沿着所形成的端子用切口7、9、11的长边方向形成,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状。
即,对于各线圈端子用切口7、7,在彼此相对的一侧的内侧缘上形成通气口41。通气口41沿着线圈端子用切口7的长边方向形成,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状。
此外,对于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在底座2的长边方向内侧的内侧缘上形成通气口42。通气口42沿着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的长边方向形成,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状。
此外,对于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在形成有线圈端子用切口7一侧的内侧缘上形成通气口43。通气口43沿着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的长边方向形成,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状。
此处,各通气口41~43形成为它们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W3分别满足以下关系:
W1<0.15mm···(2)
W2<0.15mm···(3)
W3<0.15mm···(4)。
而且,将各通气口41~43的各开口面积A(图4中阴影部的面积)进行合计的总开口面积Aa设定为满足以下关系:
Aa≥1.4mm2···(5)。
此外,在底座2的长边方向一端侧,第1支柱5朝与各端子8、10、1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图1、图3的上侧)突出设置。此外,在底座2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第2支柱6朝与各端子8、10、1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设置。
在这些第1支柱5和第2支柱6上支承着磁轭19,该磁轭19形成为截面大致呈L字形。磁轭19构成为形成磁路,通过在金属板上实施冲压加工使金属板弯曲来形成。而且,磁轭19具有:上壁19a,该上壁19a与底座2隔着规定间隔相对;以及纵壁19b,该纵壁19b从上壁19a的第2支柱6侧端相对于上壁19a大致垂直地弯曲延伸。进一步地,磁轭19形成为上壁19a与纵壁19b相连的方向变长。
此处,底座2上所设的第1支柱5形成为其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另一方面,在磁轭19的上壁19a的第1支柱5侧端上弯曲延伸着卡合片19c,该卡合片19c能***到该第1支柱5的内侧。由此,在第1支柱5上支承着磁轭19的一端。
另一方面,第2支柱6在与底座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两端分别配置。第2支柱6以在与其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两端夹持磁轭19的纵壁19b的方式来支承纵壁19b。
在磁轭19的上壁19a的中央处固定有由磁性材料形成为棒状的铁心18。铁心18从磁轭19的上壁19a朝底座2垂直设置。铁心18上从外侧嵌入并固定有线圈4。即,线圈4以配置在底座2上的状态来设置。此外,在铁心18的前端形成有凸缘部18a,其用来防止线圈4从铁心18脱落。
线圈4由线圈架14和线圈线材15构成,其中,线圈架14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为筒状,线圈线材15卷绕于线圈架14上。从铁心18的磁轭19的上壁19a一侧观察时,线圈线材15以顺时针方向卷绕。而且,线圈线材15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分别通过熔融与线圈端子8相连接。此外,各线圈端子8、8之间以跨过两者的方式设置有缓冲器16。缓冲器16是用于吸收线圈4的反向电压的构件。
此处,在磁轭19的纵壁19b上安装有可动触点弹簧20。可动触点弹簧20是用于支承可动触点21的构件,可动触点21构成触点部3的一部分。可动触点弹簧20由具有导电性的板簧材料形成为截面大致呈L字形。可动触点弹簧20由安装于磁轭19的纵壁19b上的安装座31和致动片32构成,致动片32从安装座31的底座2侧端开始弯曲延伸使其夹在该底座2与线圈4之间。
安装座31在磁轭19的纵壁19b中央的大部分上形成,且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呈U字形。即,安装座31由一对臂部31a、31a以及连结部31b构成,该一对臂部31a、31a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连结部31b以跨过这些臂部31a、31a的与底座2相反一侧的端部彼此的方式延伸且将臂部31a、31a进行连结。
在连结部31b的、形成与各臂部31a、31a的连接部分的两端上,分别设定有焊接点P1。通过对这些焊接点P1实施点焊等,从而在磁轭19的纵壁19b上安装可动触点弹簧20。
致动片32由支承片32a、32a以及主体部32b构成,支承片32a、32a从各臂部31a、31a的前端弯曲延伸,主体部32b从支承片32a、32a的前端延伸且将该主体部32b的板宽设定为能将这些支承片32a、32a进行连结。而且,在主体部32b的前端上安装有可动触点21。此外,在主体部32b的线圈4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铁片25。在致动片32中,将铁片25设置为铁片25与铁心18的凸缘部18a有间隔。而且,在通过对线圈线材15通电来使铁心18励磁时,致动片32发生弹性变形,铁心18吸附铁片25。
此外,在磁轭19的纵壁19b上安装有可动触点端子10。可动触点端子10是安装于纵壁19b上的安装座33和与外部连接部34一体成形的构件,外部连接部34从该安装座33开始夹着底座2朝与磁轭19相反的一侧延伸。
可动触点端子10的安装座33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呈L字形。即,安装座33具有第1臂部33a,该第1臂部33a与构成致动片32的安装座31的2个臂部31a、31a中的一个、即图2中位于右侧的臂部31a在正交于纵壁19b的长边方向的方向上相对。此外,第1臂部33a形成为沿纵壁19b的长边方向加长。
而且,在第1臂部33a的前端一体成形有第2臂部33b,该第2臂部33b以与该第1臂部33a大致正交的方式弯曲延伸。
而且,在第1臂部33a的与第2臂部33b相反一侧的基端上设定有焊接点P2。通过对该焊接点P2实施点焊等,从而在磁轭19的纵壁19b上安装可动触点端子10。此外,在第2臂部33b的前端上连接有外部连接部34。
该外部连接部34贯穿着在底座2中所形成的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由此,外部连接部34从底座2的与线圈4相反一侧的表面突出,与负载(未图示,例如空调用磁离合器)电连接。
另一方面,与可动触点端子10一同与未图示的负载电连接的固定触点端子12具有贯穿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的外部连接部35。外部连接部35的基端向底座2的线圈4一侧突出,在该突出的基端上,内部触点部36向可动触点21一侧弯曲延伸。内部触点部36的前端夹在可动触点21与线圈4之间。而且,在内部触点部36的前端上安装有固定触点22。由此,可动触点21和固定触点22隔着规定间隔彼此相对地配置。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
接着,基于图1、图4~图6,对电磁继电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在未对线圈4的线圈线材15进行通电的状态下,构成触点部3的可动触点21和固定触点22之间存在间隔。
另一方面,若通过线圈端子8对线圈线材15进行通电,则铁心18发生励磁。
若铁心18发生励磁,则会对可动触点弹簧20上所设铁片25施加朝铁心18一侧的吸引力。
因此,可动触点弹簧20发生弹性变形,铁心18上吸附铁片25,并且,可动触点21与固定触点22抵接(触点接通)。于是,经由这些可动触点21和固定触点22,可动触点弹簧20和固定触点端子12电连接。
可动触点弹簧20经由磁轭19的纵壁19b与可动触点端子10电连接,因此,可动触点端子10与固定触点端子12电连接。由此,将外部电源(未图示)的电流提供给负载(未图示,例如空调用磁离合器)。
此外,若再次停止对线圈线材15进行通电,则铁心18被消磁。于是,铁片25由可动触点弹簧20的弹性作用从铁心18远离(触点断开)。从而,可动触点21从固定触点22远离。由此,可动触点端子10与固定触点端子12的电连接被切断,停止向未图示负载提供电流。
此处,随着触点接通、断开,有可能在固定触点22与可动触点21之间产生电弧放电。由于该电弧放电能量,在底座2与罩子17形成的内部空间K内生成氮氧化物。此外,由于电磁继电器1工作,树脂制成的线圈架14所吸湿的水分在内部空间K内产生水蒸气。此时,由于在底座2形成有通气口41~43,因此通过该通气口41~43将内部空间K内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水蒸气排出到外部。
此处,对于通气口41~43,将它们的开口面积(图4中阴影部的面积)进行合计的总开口面积Aa设定为满足式(5),因此可靠地将氮氧化物和水蒸气排出。
基于图5、图6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5是纵轴表示在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空间K内由氮氧化物和水蒸气的反应所生成的硝酸离子的生成量[μg]、横轴表示通气口41~43的总开口面积为[mm2]时的硝酸离子生成量的变化的曲线图。图6是纵轴表示氮氧化物(NOx)的浓度[ppm]、横轴表示经过时间[分钟]时的、表示通气口41~43的总开口面积Aa为14mm2的情况下的氮氧化物的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如图5所示,若将通气口41~43的总开口面积Aa设定为1.4mm2,则在内部空间K内几乎不生成硝酸离子。
其原因如下:如图6所示,在通气口41~43的总开口面积Aa为1.4mm2的情况下,在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空间K内产生的氮氧化物经由通气口41~43迅速排出,氮氧化物产生之后的约3分钟后,内部空间K内几乎不残留氮氧化物。
此处,若底座2形成有通气口41~43,则有可能蚂蚁从该通气口41~43入侵。然而,如图4详细示出那样,将通气口41~43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W1~W3设定为分别满足式(2)~式(4),因此,能防止各种蚂蚁的入侵。
更具体说明的话,为了防止蚂蚁入侵,调查了世界上头部最小的蚂蚁,其结果发现号称世界最小的蚂蚁头部的最小宽度比0.15mm要大。换言之,将通气口41~43形成为直径在0.15mm的球体无法通过,从而使得蚂蚁无法通过通气口41~43。为了满足该条件,将通气口41~43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将其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W3设定为满足式(2)~(4)。因此,能可靠地防止蚂蚁经由通气口41~43入侵到内部空间K中。
(效果)
因而,根据上述实施方式1,能可靠抑制在由底座2和罩子17所形成的内部空间K内氮氧化物和水蒸气发生反应并生成硝酸。此外,无需高精度地维持内部空间K的气密性,仅通过形成通气口41~43,就能廉价地实现电磁继电器1的寿命延长。
此外,能防止各种蚂蚁经由通气口41~43入侵到内部空间K中,能防止该蚂蚁的入侵所造成的电磁继电器1的损伤。由此,能实现电磁继电器1的寿命延长。
而且,在各端子用切口7、9、11上分别形成有通气口41~43。即,形成有多个(2个以上)通气口41~43,因此能可靠且快速地排出氮氧化物和水蒸气。
而且,在形成于底座2的各端子用切口7、9、11的内侧缘,形成有通气口41~43。即,在各端子用切口7、9、11上分别形成有各通气口41~43,且各切口与通气口连通。因此,与将通气口41~43形成为通气口41~43同各端子用切口7、9、11之间具有间隔的情况相比,能降低底座2的制造成本。
此外,将底座2的各端子用切口7、9、11形成为沿底座2的长边方向变长、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将这些端子用切口7、9、11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W3设定为分别满足式(2)~式(4)。因此,通气口41~43成为单纯的形状,能防止蚂蚁从这些通气口41~43入侵到内部空间K内。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1,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包含对上述实施方式1进行各种变更的情况。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将底座2的各端子用切口7、9、11形成为沿底座2的长边方向变长、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将这些端子用切口7、9、11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1~W3设定为分别满足式(2)~式(4)。然而,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只要将各端子用切口7、9、11形成为直径设定成0.15mm的球体无法通过即可。
此处,将各端子用切口7、9、11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呈长方形,将它们各自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各宽度W1~W3形成为分别满足式(2)~式(4),从而使得直径设定成0.15mm的球体无法通过各端子用切口7、9、1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形成于底座2的各端子用切口7、9、11的内侧缘上分别连通形成有通气口41~43。然而,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在与底座2的各端子用切口7、9、11隔开的位置处形成有通气口41~43。此外,可在各端子用切口7、9、11上分别形成有通气口41~43,也可在底座2中形成有至少1个通气口。
而且,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不在底座2的各端子用切口7、9、11的内侧缘上分别形成通气口41~43,而是在贯穿各端子用切口7、9、11的线圈端子8、可动触点端子10和固定触点端子12上形成凹部51~53,从而在底座2上形成通气口141~143。
(变形例)
更具体地,基于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通气口41~4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的变形例的底座2的俯视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方式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底座2的各端子用切口7、9、11中分别贯穿有线圈端子8、可动触点端子10和固定触点端子12。
此处,在线圈端子8的与线圈端子用切口7对应的位置处,沿线圈端子8的贯穿方向形成有凹部51。而且,由这些凹部51和线圈端子用切口7的内侧缘所包围的开口部发挥通气口141的功能。即,在底座2上形成通气口141。
此外,在可动触点端子10的外部连接部34上,在与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对应的位置处,沿外部连接部34的贯穿方向形成有凹部52。而且,由该凹部52和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的内侧缘所包围的开口部发挥通气口142的功能。即,在底座2上形成通气口142。
此外,在固定触点端子12的外部连接部35上,在与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11对应的位置处,沿外部连接部35的贯穿方向形成有凹部53。而且,由该凹部53和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9的内侧缘所包围的开口部发挥通气口143的功能。即,在底座2上形成通气口143。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带来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电磁继电器)
接着,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
图8是电磁继电器201的侧视图,图9是图8的A箭头方向视图,图10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
如图8~图10所示,电磁继电器201是用于进行例如搭载于车辆的灯(车灯)的点亮、熄灭的装置。电磁继电器201在底座202上具有线圈204。而且,电磁继电器201在这些底座202与线圈204之间配置有由可动触点221和固定触点222构成的触点部203。而且,这些触点部203和线圈204由罩子217所覆盖。
底座20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形状。在底座202的长边方向一端侧(图8的左端、图10的右端),在短边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线圈端子用切口207、207。在这些线圈端子用切口207、207中分别贯穿有线圈端子208、208,各线圈端子208、208从底座202的一表面(图8~图10的下表面)突出。线圈端子208与线圈204相连接,经由线圈端子208对线圈204进行通电。
此外,在底座202的长边方向一端侧,第1支柱205朝与各端子208、210、21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图8、图10的上侧)突出设置。此外,在底座202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第2支柱206朝与各端子208、210、21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突出设置。
在这些第1支柱205和第2支柱206上支承着磁轭219,该磁轭219形成为截面大致呈L字形。磁轭219构成为形成磁路,通过在金属板上实施冲压加工使金属板弯曲来形成。而且,磁轭219具有:上壁219a,该上壁219a与底座202隔着规定间隔相对;以及纵壁219b,该纵壁219b从上壁219a的第2支柱206侧端相对于上壁219a大致垂直地弯曲延伸。进一步地,磁轭219形成为上壁219a与纵壁219b相连的方向变长。
此处,相对于底座202突出设置的第1支柱205形成为其横截面大致呈C字形。另一方面,在磁轭219的上壁219a的第1支柱205侧端上弯曲延伸着卡合片219c,该卡合片219c能***到该第1支柱205的内侧。由此,在第1支柱205上支承着磁轭219的一端。
另一方面,第2支柱206分别配置在底座202的短边方向两端。第2支柱206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的短边方向两侧夹持磁轭219的纵壁219b,从而支承磁轭219的纵壁219b。
在磁轭219的上壁219a的中央处固定有由磁性材料形成为棒状的铁心218。铁心218从磁轭219的上壁219a朝底座202垂直设置。在铁心218上从外侧嵌入并固定有线圈204。即,线圈204以配置在底座202上的状态来设置。此外,在铁心218的前端形成有凸缘部218a,其用来防止线圈204从铁心218脱落。
线圈204由筒状的线圈架214和卷绕于线圈架214的线圈线材215构成。从铁心218的磁轭219的上壁219a一侧观察时,线圈线材215以顺时针方向卷绕。而且,线圈线材215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分别通过熔融与线圈端子208相连接。此外,各线圈端子208、208之间以跨过两者的方式设置有缓冲器(register)216。缓冲器216是用于吸收线圈204的反向电压的构件。
此处,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安装有可动触点弹簧220。可动触点弹簧220是用于支承可动触点221的构件,可动触点221构成触点部203的一部分。可动触点弹簧220由具有导电性的板簧材料形成为截面大致呈L字形。可动触点弹簧220由安装于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的安装座231和致动片232构成,致动片232从安装座231的底座202侧端开始弯曲延伸使其夹在该底座202与线圈204之间。
安装座231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中央的大部分上形成,且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呈U字形。即,安装座231由一对臂部231a、231a以及连结部231b构成,该一对臂部231a、231a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在短边方向上相对,连结部231b以跨过这些臂部231a、231a的与底座202相反一侧的端部彼此的方式延伸且将两个臂部231a、231a进行连结。
在连结部231b的、形成与各臂部231a、231a的连接部分的两端上,分别设定有用于进行铆接或焊接的连接点P201。通过对这些连接点P201实施点焊等,从而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安装可动触点弹簧220。
致动片232由支承片232a、232a以及主体部232b构成,支承片232a、232a从各臂部231a、231a的前端弯曲延伸,主体部232b从支承片232a、232a的前端延伸且该主体部232b的板宽被设定为能将这些支承片232a、232a进行连结。而且,在主体部232b的前端上安装有可动触点221。此外,在主体部232b的线圈204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铁片225。在致动片232中,将铁片225设置为铁片225与铁心218的凸缘部218a有间隔。而且,在通过对线圈线材215通电来使铁心218励磁时,致动片232发生弹性变形,铁心218吸附铁片225(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此外,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安装有可动触点端子210。可动触点端子210是安装于纵壁219b上的安装座233和外部连接部234一体成形的构件,外部连接部234从该安装座233开始夹着底座202朝与磁轭219相反的一侧延伸。
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233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呈L字形。即,安装座233具有第1臂部133a,该第1臂部133a与构成致动片232的安装座231的2个臂部231a、231a中的一个、即图9中位于右侧的臂部231a在纵壁219b的短边方向上相对。此外,第1臂部233a形成为沿纵壁219b的长边方向较长。
而且,在第1臂部233a的前端一体成形有第2臂部233b,该第2臂部233b以与该第1臂部233a大致正交的方式弯曲延伸。
而且,在第1臂部233a的与第2臂部233b相反一侧的基端上设定有用于进行铆接或焊接的连接点P202。通过对该连接点P202实施点焊等,从而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安装可动触点端子210。此外,在第2臂部233b的前端上连接有外部连接部234。
此处,在底座202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图8的右端、图10的左端),形成有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209。在该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209中贯穿有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外部连接部234。由此,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外部连接部234从底座202的与线圈204相反一侧的表面突出。
此外,在底座20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形成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211。在该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211中贯穿有固定触点端子212。
固定触点端子212具有贯穿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211的外部连接部235。外部连接部235的基端向底座202的线圈204一侧突出,在该突出的基端上,内部触点部236向可动触点221一侧弯曲延伸。内部触点部236的前端夹在可动触点221与线圈204之间。而且,在内部触点部236的前端上安装有固定触点222。由此,可动触点221和固定触点222隔着规定间隔彼此相对地配置。
(电磁继电器的动作)
接着,基于图9、图10、图11A及图11B,对电磁继电器20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1A和图11B是电磁继电器201的动作说明图,与图10相对应。而且,图11A表示未对线圈204的线圈线材215进行通电的状态。图11B表示对线圈204的线圈线材215进行通电的状态。
如图11A所示,在未对线圈204的线圈线材215进行通电的状态下,构成触点部203的可动触点221和固定触点222之间存在间隔。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若向线圈端子208提供电流I201(下面将提供给线圈端子208的电流称作初级电流),电流经由该线圈端子208而流过线圈线材215,铁心218发生励磁。此时,从铁心218的磁轭219的上壁219a一侧观察时,线圈线材215以顺时针方向卷绕。因此,由于线圈线圈215通电而形成的磁场J1的方向为从磁轭219的上壁219a朝向铁心218的凸缘部218a的方向。
若铁心218发生励磁,则会对可动触点弹簧220上所的设铁片225施加朝铁心218一侧的吸引力。因此,可动触点弹簧220发生弹性变形,铁心218上吸附铁片225,并且,可动触点221与固定触点222抵接。于是,经由这些可动触点221和固定触点222,可动触点弹簧220和固定触点端子212电连接。可动触点弹簧220经由磁轭219的纵壁219b与可动触点端子210电连接,因此,可动触点端子210与固定触点端子212电连接。由此,将外部电源(未图示)的电流I202提供给负载(未图示,例如灯)。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提供给可动触点端子210和固定触点端子212的电流称作次级电流。
此处,基于图9、图11B,对次级电流的方向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9、图11B所示,若可动触点端子210和固定触点端子212电连接,则电流从可动触点端子210经由可动触点弹簧220流向固定触点端子212。此时,可动触点端子210和可动触点弹簧220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的短边方向上相对地配置。因此,在图9中,电流从右向左流动,即电流从连接点P202向连接点P201流动(参照图9的箭头Y1)。此外,在图11B中,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电流从纸面前表面向里面的方向流动。
即,由于可动触点端子210和固定触点端子212通电,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产生图11B中顺时针方向的磁场J2。
此处,磁场J2的方向与铁心218上因线圈线材215通电而形成的磁场J1的方向相同。因此,磁场J2叠加于该磁场J1。因此,励磁后的铁心218对铁片225的吸引力增大。
基于图12,对该磁力变化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2是纵轴表示初级电流、次级电流和铁心218上产生的磁场J1的磁通密度的大小、横轴表示时间时的、表示初级电流、次级电流和磁通的变化的曲线图。
如图11B、图12所示,若向线圈线材215提供初级电流,则会在铁心218上产生磁场J1。该磁场J1的磁通密度在提供初级电流后开始急剧增大。而且,若磁场J1的磁通密度接近规定值,则磁通密度的增加率急剧减小。若磁场J1的磁通密度大致达到规定值,则由于铁心218对铁片225的吸引力,铁心218吸附铁片225。
于是,固定触点222与可动触点221抵接,向可动触点端子210和固定触点端子212提供次级电流。此时,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由该次级电流产生磁场J2,该磁场J2叠加于磁场J1。
此处,进一步详细说明的话,若次级电流的上升瞬间发生在初级电流上升的过程中,则初级电流未使磁路发生饱和,因此,次级电流产生的磁场J2叠加于初级电流产生的磁场J1。此时,由于磁场J1与磁场J2叠加,从而初级电流减小(参照图12的C部)。
这样,由于磁场J1与磁场J2叠加,铁心218上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密度成为磁场J1的磁通密度与磁场J2的磁通密度相加的大小。因此,铁心218上产生的磁力增大量与磁通J2叠加的量相对应,铁心218对铁片225的吸引力增大。由此,铁心218可靠地吸附铁片225,从而可靠地将固定触点222与可动触点221抵接。
而且,若再次停止提供初级电流,则铁心218发生消磁。于是,铁片225由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弹性作用从铁心218远离。从而,可动触点221从固定触点222远离。由此,可动触点端子210与固定触点端子212的电连接被切断,停止提供次级电流。
(效果)
因而,根据上述实施方式2,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安装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并且,将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233以其与该安装座231的臂部231a在纵壁219b的短边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安装,从而使次级电流在安装座231、233之间流动,能将这样在磁轭219上产生的磁场J2叠加于由初级电流在线圈204上产生的磁场J1。因此,与磁场J2不叠加于磁场J1的情况相比,铁心218产生的磁力增大,发生励磁的铁心218对铁片225的吸引力比以往增大。由此,能抑制在可动触点221与固定触点222之间发生的反弹。其结果是,抑制了触点磨损的加快,能实现电磁继电器201的产品寿命的延长。
此外,将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形成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的短边方向的大部分上,从而能提高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刚性。即,安装于磁轭219之后,将反复进行弹性变形的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的设置空间确保为比不可动的可动触点端子210要大,从而能提高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刚性。因此,能可靠防止可动触点弹簧220的金属疲劳造成的损伤,能实现电磁继电器201的寿命延长。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2,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包含对上述实施方式2进行各种变更的情况。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安装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将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233以其与该安装座231的臂部231a在纵壁219b的短边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安装。然而,不限于上述结构,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和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233相对于磁轭219的安装位置只要能使在安装座231、233之间流动的次级电流在磁轭219上产生的磁场J2与在线圈204上产生的磁场J1叠加,则可以是任意位置。
对其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即,例如,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流过线圈线材215的电流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方向相反,线圈线材215对于线圈架214的卷绕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方向相反,从而在线圈204上产生的磁场J1的方向为从铁心218的凸缘部218a朝向磁轭219的上板219a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在图11B中,磁场J1的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方向相反,即为逆时针方向。因此,将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233以其与构成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的2个臂部231a、231a中的、位于图9左侧的臂部231a相对的方式进行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中央的大部分上形成,且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呈U字形。然而,不限于该结构,只要形成为磁场J2在规定方向上产生即可。
此处,由从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233上所设定的连接点P202向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上所设定的连接点P201流动的电流,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形成磁场J2。因此,若能确保这些连接点P201、P202之间的距离较长,则能使磁场J2的磁通密度与其相应增大。由此,优选为,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形成为确保其刚性且能确保连接点P201、P202之间的距离尽可能长。
此外,只要磁场J2在规定方向上发生即可,因此,可将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233配置在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231内侧。
基于图13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变形例)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01的变形例的主视图,与图9相对应。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方式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3所示,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331沿磁轭219的磁壁219b的外周部较大地形成,在俯视时大致呈U字形。即,安装座331由一对臂部331a、331a以及连结部331b构成,该一对臂部331a、331a在长边方向上延伸且配置在纵壁219b的短边方向两侧,连结部331b以跨过这些臂部331a、331a的与底座202相反一侧的端部彼此的方式延伸且将两个臂部331a、331a进行连结。而且,在各臂部331a、331a的连结部331b一侧,分别设定有连接点P201。通过对这些连接点P201实施点焊等,从而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安装可动触点弹簧220。
另一方面,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333沿磁轭219的纵壁219b的长边方向形成为带状,配置在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331的内侧。
而且,在安装座333的前端设定有连接点P202。通过对该连接点P202实施点焊等,从而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安装可动触点端子210。
此处,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333并非位于构成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安装座331的一对臂部331a、331a之间的大致中央处,而是靠近一个臂部331a,即在图13中位于比中央稍稍更靠右侧。因此,一个臂部331a即图13中右侧臂部331a与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333之间的距离为L1,另一臂部331a即图13中左侧臂部331a与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333之间的距离为L2,设定为L2比L1更长。
在上述结构下,对线圈204提供初级电流,从而将可动触点端子210和固定触点端子212电连接。于是,在磁轭219的纵壁219b上,在可动触点弹簧220的各臂部331a、331a与可动触点端子210的安装座333之间有电流流过。
更具体而言,电流从安装座333向一臂部331a即向图13中的右方向流动(参照图13中的箭头Y2)。此外,电流从安装座333向另一臂部3231a即向图13中的左方向流动(参照图13中的箭头Y3)。
此处,从安装座333向一臂部331a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从安装座333向另一臂部331a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彼此相反,形成彼此反向的磁场。因此,两者形成的磁场彼此抵消。然而,安装座333与一臂部331a之间的距离为L1,安装座333与另一臂部331a之间的距离为L2,将L2设定为比L1更长。因此,将残留由从安装座333向另一臂部331a流动的电流(参照图13中的箭头Y3)所形成的磁场。该磁场与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磁场J2方向相同。因此,叠加于线圈204上产生的磁场J1,铁心218对于铁片225的吸引力增大。
工业上的实用性
根据上述电磁继电器的本发明,能经由通气口将在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水蒸气排出,因此,无需高精度地维持内部空间的气密性,能廉价地实现电磁继电器的寿命延长。
标号说明
1、201 电磁继电器
2 底座
3 触点部
4、204 线圈
7a、9a、11a 线圈端子用切口(端子用切口)
51、52、53 凹部
9 可动触点端子用切口(端子用切口)
11 固定触点端子用切口(端子用切口)
15、215 线圈线材(线圈)
17 罩子
18、218 铁心
21、221 可动触点
22、222 固定触点
41、42、43、141、142、143 通气口
A 开口面积
Aa 总开口面积(开口面积)
K 内部空间
210 可动触点端子
212 固定触点端子
219 磁轭
219a 上壁(壁表面)
219b 纵壁(壁表面)
220 可动触点弹簧
225 铁片
J1、J2 磁场

Claims (2)

1.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
卷绕有线圈的铁心;
对该铁心进行支承并与所述铁心一同形成磁路的磁轭;
设置有固定触点的固定触点端子;
可动触点板簧,该可动触点板簧的一端安装到所述磁轭,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配置的可动触点,以能使该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方式进行支承;以及
一端安装在所述磁轭上的可动触点端子,
安装在所述可动触点板簧上的铁片被吸引到通过向所述线圈通电而被励磁的铁心,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抵接,从而使所述固定触点端子以及所述可动触点端子通电,
该电磁继电器中,
所述磁轭由相互交叉的两个壁面构成,且截面大致形成为L字形,使得这两个壁面连接的方向较长,
所述铁心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壁面,所述可动触点板簧的一端与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一端在所述磁轭的短边方向上排列并固定于另一个所述壁面,
所述另一个所述壁面与所述可动触点板簧的一端的电连接固定点、和所述另一个所述壁面与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一端的电连接固定点设定为以彼此能够电流流通的方式在所述磁轭的短边方向上相对,
通过对所述固定触点端子以及所述可动触点端子进行通电而在所述另一个所述壁面与所述可动触点板簧的一端的电连接固定点、和所述另一个所述壁面与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一端的电连接固定点之间流通电流,由该所流通的电流所形成的产生于所述磁轭的所述另一个所述壁面上的磁场的方向、与通过对所述线圈进行通电而形成的磁场的方向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板簧的一端形成在所述另一个壁面的短边方向中央的大部分区域,所述可动触点端子配置在所述另一个壁面的短边方向的一侧。
CN201610058260.3A 2011-06-28 2012-06-22 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32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2815 2011-06-28
JP2011-142815 2011-06-28
CN201280030877.4A CN103620722A (zh) 2011-06-28 2012-06-22 电磁继电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0877.4A Division CN103620722A (zh) 2011-06-28 2012-06-22 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2841A CN105632841A (zh) 2016-06-01
CN105632841B true CN105632841B (zh) 2018-04-13

Family

ID=474240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0877.4A Pending CN103620722A (zh) 2011-06-28 2012-06-22 电磁继电器
CN20161005826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32841B (zh) 2011-06-28 2012-06-22 电磁继电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0877.4A Pending CN103620722A (zh) 2011-06-28 2012-06-22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41516B2 (zh)
EP (2) EP3128529B1 (zh)
JP (1) JP5806311B2 (zh)
CN (2) CN103620722A (zh)
WO (1) WO20130021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14663A1 (de) * 2013-12-20 2015-06-25 Eaton Industries Austria Gmbh Schaltgerät
CN104124105A (zh) * 2014-07-29 2014-10-2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防风型瓦斯继电器防雨罩
CN104576216B (zh) * 2015-01-21 2017-01-1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继电器
JP2017201593A (ja) * 2016-05-02 2017-11-09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5788959B (zh) * 2016-05-03 2018-04-03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州市供电公司 瓦斯继电器防雨罩
JP6768258B2 (ja) * 2016-12-28 2020-10-14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磁継電器
JP6698012B2 (ja) * 2016-12-28 2020-05-27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磁継電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6073A (en) * 1970-09-25 1972-04-11 Teledyne Inc Electrical relay with magnetic armature retention means
CN1224915A (zh) * 1998-01-27 1999-08-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706856Y (zh) * 2004-06-15 2005-06-29 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
JP2010108661A (ja) * 2008-10-28 2010-05-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継電器
CN201608119U (zh) * 2009-12-31 2010-10-13 宁波天波纬业电器有限公司 超小型继电器
CN201608111U (zh) * 2010-01-14 2010-10-13 中国振华集团群英无线电器材厂 大电流小型汽车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1787Y2 (zh) 1977-11-11 1986-06-30
JPS585264U (ja) 1981-07-01 1983-01-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S6244922A (ja) 1985-08-23 1987-02-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密封型電気機器
JPH0379149U (zh) 1989-12-04 1991-08-12
JPH0379148U (zh) 1989-12-04 1991-08-12
JPH0425143U (zh) 1990-06-26 1992-02-28
JP2604346Y2 (ja) 1993-12-24 2000-05-08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磁継電器
JP4307182B2 (ja) * 2003-08-22 2009-08-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05203290A (ja) 2004-01-19 2005-07-28 Daiichi Denki Kk 小型リレー
JP4466505B2 (ja) * 2005-08-12 2010-05-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4950561B2 (ja) 2006-05-31 2012-06-13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磁継電器
JP4811435B2 (ja) 2008-08-04 2011-11-0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
JP2010062042A (ja) * 2008-09-04 2010-03-18 Fujitsu Component Ltd リレー
JP5131218B2 (ja) 2008-09-12 2013-01-30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131219B2 (ja) * 2009-02-02 2013-01-30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201402758Y (zh) 2009-04-10 2010-02-10 无锡韩光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透气装置
CN201663105U (zh) 2010-03-10 2010-12-01 泰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应用于电子元件外壳上的气孔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6073A (en) * 1970-09-25 1972-04-11 Teledyne Inc Electrical relay with magnetic armature retention means
CN1224915A (zh) * 1998-01-27 1999-08-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2706856Y (zh) * 2004-06-15 2005-06-29 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
JP2010108661A (ja) * 2008-10-28 2010-05-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電磁継電器
CN201608119U (zh) * 2009-12-31 2010-10-13 宁波天波纬业电器有限公司 超小型继电器
CN201608111U (zh) * 2010-01-14 2010-10-13 中国振华集团群英无线电器材厂 大电流小型汽车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02154A1 (ja) 2013-01-03
EP2728604A1 (en) 2014-05-07
US9741516B2 (en) 2017-08-22
EP3128529B1 (en) 2019-06-05
US20140118097A1 (en) 2014-05-01
EP2728604A4 (en) 2015-03-18
CN103620722A (zh) 2014-03-05
EP3128529A1 (en) 2017-02-08
JP5806311B2 (ja) 2015-11-10
CN105632841A (zh) 2016-06-01
JPWO2013002154A1 (ja) 201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32841B (zh) 电磁继电器
US8847714B2 (en) Relay
US9013253B2 (en) Relay
US9336965B2 (en) Sealed contact device
CN103339706B (zh) 电磁继电器
US9437382B2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US2019003558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6716588B (zh) 电磁继电器
US20160372286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605580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0658140B2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US11309154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7251182A (zh) 触点机构及具备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US9196433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CN115083840A (zh) 电磁继电器
US896366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2955994A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JP2001118450A (ja) 接点装置
JP2013098134A (ja) 保護素子
CN205657030U (zh) 能引弧的电磁脱扣器及小型断路器
US20210366678A1 (en) Relay
JP5635456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327557B2 (ja) 回路遮断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接続コネクタ、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CN205657031U (zh) 后置磁轭式电磁脱扣器及小型断路器
JP2022141411A (ja) 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