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06063B - 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06063B
CN105606063B CN201610055587.5A CN201610055587A CN105606063B CN 105606063 B CN105606063 B CN 105606063B CN 201610055587 A CN201610055587 A CN 201610055587A CN 105606063 B CN105606063 B CN 105606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pe
strain
monitoring
stability
side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555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06063A (zh
Inventor
贺可强
郭璐
王菲
梁运培
张拥军
贺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05558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060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06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06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06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06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2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 G01B21/32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for 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in a solid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Z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6Z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边坡最危险滑移面的确定;步骤二:边坡正交应变监测网格的布置;步骤三:各监测网格结点处垂直与水平应变的监测与数据记录;步骤四:边坡监测网格正交应变比参数的确定;步骤五:边坡正交应变比稳定性判据与滑移塑性区的测定;步骤六:边坡坡体损伤变量及损伤变量临界值的确定;步骤七: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步骤八:边坡整体滑移面的确定。本方法可准确确定边坡塑性区及评价边坡稳定性,在边坡稳定性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岩土体正交应变比参数的土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滑坡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的特点,长期以来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大型工程进行修建,致使滑坡灾害的发生规模与频率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已成为对人类社会安全有极大威胁与影响的地质环境灾害之一。由于受到边坡几何形状、土体参数,以及地质条件差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边坡稳定性评价与监测预警及其防治技术至今没有很好的满足工程建设的安全与减灾防灾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边坡稳定性的位移监测定量判据及滑坡滑移面的确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超前分析与判定,是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滑坡灾害防治领域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目前在边坡工程稳定性评价领域,运用最为广泛和实用的方法是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数值分析法与位移时序法等。其中极限平衡法如Fellenuis(费伦纽斯)法、Terzaghi法、Bishop法、Janbu法等,均是以刚体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将滑坡坡体进行简化,将滑坡坡体视为刚体并假设滑移面为圆弧形滑移面,分析其沿滑移面的力学平衡状态,进而分析和确定边坡的稳定性。由于此类方法不考虑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因而无法考虑变形与稳定的关系,且该类方法对滑坡边界条件及坡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要求极为苛刻,建立力学评价模型为不含时间因素的静态评价模型,因此也无法评价边坡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此外,该方法假设边坡滑移面为圆弧滑移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对于非均质土层边坡,其地质条件复杂性与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边坡通常并不是沿单一均匀的圆弧滑移面破坏,滑面形状实际上往往呈非圆弧任意形状,这种情况下极限平衡法仍将滑面简化为圆弧滑移面,很难真实反映边坡稳定性状态,由此导致错误的评价结果。以有限元为代表的数值计算方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方法考虑了边坡岩土体本身的变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而且能给出边坡岩土体中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及分析边坡破坏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等。然而这类方法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滑移面,此外该类方法计算复杂,不易被技术人员掌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与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相比,位移时序预测方法以边坡位移监测为基础、以位移参数及其变化作为边坡稳定与否和稳定程度的预测参数与评价准则。其位移监测以其精度高、易实施,且反映边坡稳定性状态综合直观等优点,所以该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法的不足与局限,并已在我国重大工程边坡稳定性监测与滑坡防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该方法所采用的位移预测参数是一个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出现振荡及多期加速阶梯状振荡变化的监测评价参数,且这种位移加速阶梯状振荡变化并不一定能代表边坡的稳定性降低或滑坡的整体失稳,此外该类方法的位移预测参数没有统一失稳判据,其临界失稳位移值随边坡的规模、岩土体类型等因素变化而不同,因而无法依据其临界失稳判据对滑坡灾害的发生时间做出准确判别与预测。此外,该类方法主要通过监测钻孔深部位移的变化,根据位移的突变随时监测边坡滑移面的出现,然而位移的突变并不一定预示坡体一定出现塑性区,因动力(如降雨、库水位)的突变也可引发其位移的突变,所以单纯依靠位移参数确定边坡滑移面存在一定的或然性和不确定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传统土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局限与不足,本发明研究和确定了基于正交应变比参数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该方法在用极限平衡法确定边坡最危险滑移面的基础上,采用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传感器组成监测网格监测边坡坡体内水平横向与垂直竖向应变,以此为基础确定正交应变比参数,并根据正交应变比参数的变化规律可确定边坡的塑性区范围。同时,依据损伤变量原理确定边坡损伤变量及其稳定性判据,进而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以达到对边坡进行科学、有效、及时预警及治理的目的。
本发明的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边坡最危险滑移面的确定;
步骤二:边坡正交应变监测网格的布置;
步骤三:各监测网格结点处垂直与水平应变的监测与数据记录;
步骤四:边坡监测网格正交应变比参数的确定;
步骤五:边坡正交应变比稳定性判据与滑移塑性区的测定;
步骤六:边坡坡体损伤变量及损伤变量临界值的确定;
步骤七: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步骤八:边坡整体滑移面的确定。
进一步地,各步骤的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一:边坡最危险滑移面的确定
对待评价边坡进行初步勘察与测绘,确定边坡分布范围与几何尺寸特征,根据Fellenuis法,假定其边坡滑移面形状为圆弧滑移面,确定出边坡内部可能发生滑移的多个潜在滑移面及相应滑移面的稳定性系数FS;对比各确定的稳定性系数FS,并取其最小值作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其相应的圆弧线即为最危险滑移面。(所述的Fellenuis法及稳定性系数FS的确定均是本领域公知常识及常规技术手段。)
对均质粘性土坡:当内摩擦角时,其最危险滑移面通过坡脚;当时,其最危险滑移面通过或不通过坡脚,这取决于土坡坡脚和坡底下卧硬土层埋藏深度(见原理1)。
步骤二:边坡正交应变监测网格的布置
(1)在边坡主滑区确定一代表性坡体横断面,并以此确定最危险滑移面与边坡顶面交点;
(2)沿该边坡横断面从坡顶至坡脚以间距0.5m-1m布置m根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的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其中m>1;
(3)在边坡顶与最危险滑移面的边坡顶面交点之间,沿上述坡体横断面1.5d-2d横向距离的另一横断面以间距0.5m-1m垂直布置n根竖向均匀分布的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所述d为水平方向所选用的应变计的埋设孔径直径;在最危险滑移面的边坡顶面交点外侧以间距1m-3m垂直布置1~3根竖向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以此构成m×[n+(1~3)]的的正交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监测网,并保证水平应变计与竖向应变计之间互不干扰;其中n>1;
(4)在应变计与边坡坡体接触表面埋设传感器装置与数据采集***,且保证埋设的传感器不改变边坡自身稳定状态,从而形成水平与垂直方向交叉分布的应变监测网格。
步骤三:各监测网格结点处垂直与水平应变的监测与数据记录
将第i行与第j列应变计交点处的结点命名为结点Ji-j,其中i=1、2、...m,j=1、2、...n,并以k天为时间间隔同步同周期分别对监测网格各结点Ji-j的边坡垂直与水平应变进行实时监测,应变计的监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读出,并根据监测数据采集***分别记录下不同时刻监测网格各结点Ji-j处水平应变值εx与垂直应变值εy,并将整理好的数据详细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数据记录。其中k≥1。
步骤四:边坡监测网格正交应变比参数的确定
将某一时刻边坡监测结点处垂直应变与水平应变的比值定义为边坡该正交结点的正交应变比,即:
其中εy,εx分别为监测点的垂直应变和水平应变;
根据边坡各网格结点处的不同监测时间间隔的垂直应变与水平应变值数据以及式(1),确定各监测网格结点处不同时刻的边坡正交应变比λk
步骤五:边坡正交应变比稳定性判据与滑移塑性区的测定
根据数理统计均方差理论的基本原理,将正交应变比时间序列均值作为边坡监测结点整体稳定性水平基本评价参数,将正交应变比时间序列的均方差作为边坡监测结点稳定性降低演变的统计评价参数,因此可将正交应变比时间序列均值与(1~3)倍均方差之和作为边坡塑性区形成与演化程度的评价判据,依此可建立边坡稳定性演化与滑移塑性区判据如下:
其中:为正交应变比时间序列均值,σ为均方差,
(1)当坡顶到坡底各层的网格监测线结点处λ值为一定值,或以某一定值上下波动,即时,则判定边坡无潜在塑性区出现;
(2)当网格监测结点处的λ值出现增大,即时,则判定边坡该范围内的坡体已形成初步滑移塑性区,且其初步滑移塑性区将不断扩展与增大;
(3)当网格监测结点处的λ值继续增大并发生突变,即出现时,表明突变范围内的坡体已形成整体滑移塑性区。
步骤六:边坡坡体损伤变量及损伤变量临界值的确定
(1)根据步骤五塑性区形成判据,对最危险滑移面内各水平层塑性区发展情况进行判定,当该层未出现潜在塑性区时,记为X1;当出现初步滑移塑性区时,记为X2;当出现滑移塑性区时记为X3;分别统计X1,X2,X3的个数C1,C2,C3
(2)根据式(3)确定边坡坡体的损伤变量(见原理3):
(3)考虑到边坡工程的重要性、参数的不确定性,为边坡设定一个安全系数K作为其稳定性安全储备,安全系数K可根据边坡的重要等级参照相关边坡工程规范(如《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等)确定(安全系数K的确定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进而根据式(4)确定边坡坡体损伤变量临界值:
Dcr即为运用安全系数所确定的边坡整体稳定性判据。
步骤七: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根据边坡整体稳定性判据,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以下分析与评价:当边坡坡体损伤变量D<Dcr时,表明边坡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边坡坡体损伤变量D≥Dcr时,表明边坡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步骤八:边坡整体滑移面的确定
当边坡坡体损伤变量D≥Dcr时,依据步骤五判断边坡出现初步滑移塑性区及滑移塑性区对应的层位,取每层各监测网格结点的正交应变比λ的极值点;若某层两监测结点处λ出现双高值点,则找到两个λ值最高的结点,然后将这两个结点连线,取连线的中点作为极值点;根据上述极值点的取法,分别确定每层监测线正交应变比极值点;将出现塑性区的的各层正交应变比极值点对应的结点从上至下依次用平滑曲线进行连线,所得到的曲线便为边坡整体滑移面。
本发明方法的基本原理与依据如下:
原理1:
根据现有技术中费伦纽斯法的大量计算结果发现,内摩擦角的简单土坡的最危险滑移面为通过坡脚的圆弧,其圆心位于图2中AO与BO两线的交点,图2中β1、β2坡角或坡度的关系见表1。
表1β1、β2的确定
的土坡,最危险滑弧圆心位置如图3所示:
①首先按法确定O点
②后作E点,E点的位置距坡脚B点水平距离4.5H(H为坡高),距坡顶A点垂直距离2H,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最危险滑动圆弧圆心位置即在EO连线的延长线上。
③在EO的延长线上取圆心O1、O2、O3……等,分别算出相应的Fs1、Fs2、Fs3……等,通过O1、O2、O3……等分别以垂直OE的不同大小线段代表Fs1、Fs2、Fs3……值,连其端点,则曲线上最小的Fs值对应的Om点即是最危险滑弧圆心。通过最危险滑弧圆心位置即可确定出潜在滑移面的位置。
原理2:
当坡体处于弹性压缩变形阶段时,在坡体的线弹性变形范围内,根据弹性力学中平面问题的物理方程:
将σxy=1:B2即σy=B2σx带入式(5)得:
此时坡体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形量分别为:
Dx=ξxl (8)
Dy=ξyh (9)
根据正交应变比的定义得:
式(5)-(10)中,ξx、ξy、σx、σy、E、μ、B2、h、l分别代表水平应变、垂直应变、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应力比例常数、坡体长度、坡体厚度。
从式(10)可以看出,坡体的正交应变比大小只与坡体的泊松比和应力比例常数B2有关。对于弹性状态和应力比例常数B2为定值的边坡,其坡体泊松比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弹性稳定变形状态下其坡体的正交应变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量。
边坡在压缩弹性变形阶段结束后,随着其应力的调整与变化,将在坡体内部不同部位形成应力集中区。当集中区的剪应力大于或等于坡体的抗剪强度时便在边坡内部形成塑性区。随着塑性区的不断扩大,不同塑性区将连接贯通进而形成完整的塑性滑移区,此时坡体将出现不连续非线性的塑性变形和位移,同时坡体将转入塑性变形阶段,预示着将向整体失稳方向发展。
设均匀各向同性体堆积层边坡倾角为θ。以平行坡面和垂直坡面方向建立X′、Y′直角坐标系。其坡体内某点的有效主应力σ1′与X′轴的夹角为α;通过该点的两条滑移特征线为β-和β+为每个特征线通过该点的位移速率分量;其合成速率量为(图5)。
根据塑性力学分析原理,设坡体塑性主应变率与塑性屈服函数f(σ1′,σ2′,σ3′)切线斜率成正比,则
其中:σ1′、σ2′、σ3′分别代表塑性主应力、c代表有效粘聚力、代表有效内摩擦角。
根据塑性流动规则,将上式对σ1′,σ2′,σ3′求导,可得:
式中:代表塑性主应变率,χ为一确定比例系数。
由式(12)和式(14)可得到平均主应变率和最大剪应变率分别为:
从式(15)和式(16)消去χ,可得边坡变形连续方程为
令U和V分别为坡体在X和Y方向的位移速率分量,且压缩变形速率为正,为此可定义变形速率如下:
利用变形速率转换方程,根据式(18)和(19),可得:
α为坡体内某点的有效主应力σ1′与X′轴的夹角,为水平方向应变,为垂直方向应变。
根据式(20)和式(21)及坡体变形连续条件,可得塑性变形阶段边坡正交应变比为:
由式(22)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根据库伦破坏准则,当坡体由压缩弹性变形进入塑性变形时,随着坡体塑性区扩展与增大及应力的调整,其有效主应力σ1′与X′轴的夹角α将逐渐降低或增大并趋于这个塑性稳定性降低过程比引起坡体正交应变比的增大;当坡体塑性区扩展并完全贯通时,其坡体滑带的α值将等于此时由公式(22)可以看出边坡的正交应变比将趋近无穷大。该结果表明坡体出现塑性滑移面时,其深部屈服部位塑性正交应变比将出现突变,这种突变必然会引起边坡正交应变比的突变。
由原理2可知,当边坡正交应变比基本为稳定值或以某一定值为基准上下波动时,表明边坡处于弹性稳定状态,其塑性破坏区并未出现;当边坡正交应变比逐渐增大或减小,其增大或减小幅度或变化速率与不同坡体滑移变形性质和滑带塑性区发展的规模有关,表明边坡由弹性稳定状态向塑性阶段发展,其坡体塑性区开始出现并不断扩展与增大;当边坡正交应变比出现突变,表明边坡进入整体滑移阶段,其滑带塑性破坏区完全贯通。上述边坡正交应变比演化规律表明正交应变比参数与边坡稳定性状态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各层监测网格结点处正交应变比参数变化规律判断边坡的塑性区及其稳定性。
原理3:
从损伤力学的角度看,滑坡的孕育过程就是潜在滑带岩土体的损伤演化过程。根据损伤力学基本原理,损伤过程与损伤程度可以运用损伤变量(Dt)来描述与刻画。由损伤变量的定义,损伤变量可表示为:
式中:Dt为土体损伤变量,E0为土体初始弹模,Et为发生损伤后变形模量。
由式(23)可知,当边坡未受损伤时,Et=E0,Dt=0,当边坡处于完全损伤破坏状态时,Et=0,Dt=1。
本发明根据边坡潜在滑移面内各水平层塑性区发展情况进行判定,当该层未出现潜在塑性区时,记为X1,当出现初步滑移塑性区时,记为X2,当出现滑移塑性区时记为X3。分别统计X1,X2,X3的个数C1,C2,C3,其总数为q。在此基础上定义损伤变量为:
由式(24)可知当边坡未受损伤时,C1=q,C2=C3=0,D=0,当边坡完全损伤时,C3=q,C1=C2=0,D=1。
因此式(23)和式(24)在描述和评价边坡损伤变形规律时具有等效性,运用该式来定义损伤变量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从而可运用该损伤变量公式对任何变形阶段的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本发明根据“全息信息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土层边坡坡体内部横向与竖向应变耦合监测参数确定边坡塑性区与稳定性评价的方法,该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可克服传统极限平衡法无法监测和分析边坡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局限及有限元法计算复杂的问题,同时又可克服传统位移监测法无明确的定量稳定性与失稳判据以及无法判定边坡变形性质的弊端,运用该参数及其稳定性失稳判据可准确确定边坡塑性区及评价边坡稳定性。上述特点均体现了该方法在边坡稳定性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流程图;
图2为内摩擦角时,最危险滑移面图;
图3为内摩擦角时,最危险滑移面图;
图4为正交应变监测网格布置图;
图5为倾角为θ的均匀滑坡位移速率直角坐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阐述本发明,下面以某长江沿岸堆积层滑坡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一:边坡最危险滑移面的确定
对待该评价边坡进行初步勘察与测绘,确定边坡分布范围与尺寸如图4,根据瑞典圆弧费伦纽斯法,假定其边坡滑动面形状为圆弧,确定出边坡内部可能发生滑移的多个潜在滑移面及相应滑动面的稳定性系数FS。对比其稳定性系数FS,并取其最小值作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其相应的圆弧线即为最危险滑动面,如图4。
步骤二:边坡正交应变监测网格的布置
1)在边坡主滑区确定某一代表性坡体横断面,并以此确定最危险滑移面与边坡顶面交点B;
2)沿该边坡横断面从坡顶至坡脚(图4中CA)以0.5m间距布置12根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的多点应变计;
3)在边坡顶与最危险滑移面的边坡顶面交点(图4中BC)之间,沿上述坡体横断面120mm横向距离的另一横断面(d为60mm)以0.8m间距垂直布置10根沿竖向均匀分布的多点应变计;在最危险滑移面的边坡顶面交点外侧适当放大间距以1.6m间距布置2根竖向多点应变计,以此构成12×12的正交多点应变计监测网,并保证水平应变计与竖向应变计之间互不干扰(应变计布置如图4);
4)在应变计与边坡坡体接触表面埋设传感器装置与数据采集***,且保证埋设的传感器不改变边坡自身稳定状态,从而形成水平与垂直方向交叉分布的应变监测网格。
步骤三:各监测点垂直应变与水平应变的监测与记录
将第i行与第j列应变计交点处的结点命名为结点Ji-j(i=1、2、...12,j=12...12),以5天为时间间隔同步同周期分别对边坡网格各结点Ji-j处垂直应变与水平应变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读出,并分别记录下监测网格各结点Ji-j处水平应变与垂直应变值(εx,εy),并将数据整理形成有竖向应变和水平应变数据详细录入Excel表格,如表2。
表2各监测网格结点垂直与水平应变监测数据
步骤四:边坡正交应变比的确定
将某一时刻边坡监测点垂直应变与水平应变的比值定义为边坡的正交应变比,即:
其中εy,εx分别为监测点的垂直应变和水平应变;
根据各监测网格结点的不同监测时间间隔(5天、10天、15天……55天)的垂直与水平应变值数据,根据式(1)确定各监测网格结点不同时间间隔的滑坡正交应变比λk,如表3。
表3各监测网格结点不同时间间隔的滑坡正交应变比λk
步骤五:边坡正交应变比稳定性判据与滑移塑性区的测定
根据边坡稳定性演化与滑移塑性区判据:
其中:为正交应变比时间序列均值,σ为均方差,
依据表3中各层监测网格结点处正交应变比参数λ变化规律判断边坡的塑性区及其稳定性。
以点J1-3为例,在前50天正交应变比在左右波动,表明边坡无潜在塑性区出现,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边坡在55天时,σ=3.24,表明第1层出现滑移塑性区。
同理根据其他层位监测结点判定该边坡在55天时边坡部分层位(6,7,8,9,10,11,12)结点出现表明边坡这部分结点所在区域出现初步滑移塑性区,另一部分层位(1,2,3,4,5)正交应变比发生突变,出现表明边坡这部分结点所在区域出现滑移塑性区。
步骤六:边坡损伤变量及损伤变量临界值的确定
1)根据步骤五塑性区的判据对各水平层塑性区发展情况进行判定,当边坡监测到第55天时,所有层位都出现塑性区,第6,7,8,9,10,11,12层出现初步滑移塑性区,记为X2,第1,2,3,4,5层出现滑移塑性区,记为X3。分别统计X1,X2,X3的个数C1,C2,C3为0,7,5。
2)根据式(3)确定边坡的损伤变量:
3)考虑到边坡工程的重要性、参数的不确定性,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等)确定K=1.25,进而根据式(4)确定边坡损伤变量临界值。
Dcr即为运用滑坡安全系数所确定的边坡整体稳定性判据。
步骤七: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根据边坡整体稳定性判据,损伤变量D=0.708<Dcr=0.80,因此判断边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Claims (7)

1.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边坡最危险滑移面的确定;
步骤二:边坡正交应变监测网格的布置;
步骤三:各监测网格结点处垂直与水平应变的监测与数据记录;
步骤四:边坡监测网格正交应变比参数的确定;
步骤五:边坡正交应变比稳定性判据与滑移塑性区的测定;步骤五的具体方式为:
边坡稳定性演化与滑移塑性区判据为正交应变比时间序列均值与1~3倍均方差之和:
<mrow> <mi>&amp;lambda;</mi> <mo>=</mo> <mover> <mi>&amp;lambda;</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o>&amp;PlusMinus;</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n>3</mn> <mo>)</mo> </mrow> <mi>&amp;sigma;</mi> </mrow>
其中:为正交应变比时间序列均值,σ为均方差,
(1)当坡顶到坡底各层的网格监测线结点处λ值为一定值,或以某一定值上下波动,即时,则判定边坡无潜在塑性区出现;
(2)当网格监测结点处的λ值出现增大,即时,则判定边坡该范围内的坡体已形成初步滑移塑性区,且其初步滑移塑性区将不断扩展与增大;
(3)当网格监测结点处的λ值继续增大并发生突变,即出现时,表明突变范围内的坡体已形成整体滑移塑性区;
步骤六:边坡坡体损伤变量及损伤变量临界值的确定;步骤六的具体方式为:
(1)根据步骤五塑性区形成判据,对最危险滑移面内各水平层塑性区发展情况进行判定,当该层未出现潜在塑性区时,记为X1;当出现初步滑移塑性区时,记为X2;当出现滑移塑性区时记为X3;分别统计X1,X2,X3的个数C1,C2,C3
(2)根据下列公式确定边坡坡体的损伤变量D:
<mrow> <mi>D</mi> <mo>=</mo> <mfrac> <mrow> <msub> <mi>C</mi> <mn>2</mn> </msub> <mo>&amp;times;</mo> <mn>0.5</mn> <mo>+</mo> <msub> <mi>C</mi> <mn>3</mn> </msub> </mrow> <mrow> <msub> <mi>C</mi> <mn>1</mn> </msub> <mo>+</mo> <msub> <mi>C</mi> <mn>2</mn> </msub> <mo>+</mo> <msub> <mi>C</mi> <mn>3</mn> </msub> </mrow> </mfrac> </mrow>
(3)根据边坡的重要等级参照相关边坡工程规范为边坡设定一个安全系数K,进而确定边坡坡体损伤变量临界值:
<mrow> <msub> <mi>D</mi> <mrow> <mi>c</mi> <mi>r</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n>1</mn> <mi>K</mi> </mfrac> </mrow>
Dcr即为运用安全系数所确定的边坡整体稳定性判据;
步骤七: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步骤八:边坡整体滑移面的确定;步骤八的具体方式为:
当边坡坡体损伤变量D≥Dcr时,依据步骤五判断边坡出现初步滑移塑性区及滑移塑性区对应的层位,取每层各监测网格结点的正交应变比λ的极值点;若某层两监测结点处λ出现双高值点,则找到两个λ值最高的结点,然后将这两个结点连线,取连线的中点作为极值点;根据上述极值点的取法,分别确定每层监测线正交应变比极值点;将出现塑性区的的各层正交应变比极值点对应的结点从上至下依次用平滑曲线进行连线,所得到的曲线便为边坡整体滑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的具体方式为:对待评价边坡进行初步勘察与测绘,确定边坡分布范围与几何尺寸特征,根据Fellenuis法,假定其边坡滑移面形状为圆弧滑移面,确定出边坡内部可能发生滑移的多个潜在滑移面及相应滑移面的稳定性系数FS;对比各确定的稳定性系数FS,并取其最小值作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其相应的圆弧线即为最危险滑移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均质粘性土坡:当内摩擦角时,其最危险滑移面通过坡脚;当时,其最危险滑移面通过或不通过坡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的具体方式为:
(1)在边坡主滑区确定一代表性坡体横断面,并以此确定最危险滑移面与边坡顶面交点;
(2)沿该边坡横断面从坡顶至坡脚以间距0.5m-1m布置m根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的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
(3)在边坡顶与最危险滑移面的边坡顶面交点之间,沿上述坡体横断面1.5d-2d横向距离的另一横断面以间距0.5m-1m垂直布置n根竖向均匀分布的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所述d为水平方向所选用的应变计的埋设孔径直径;在最危险滑移面的边坡顶面交点外侧以间距1m-3m垂直布置1~3根竖向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以此构成m×[n+(1~3)]的正交多点应变计或分布式应变计监测网,并保证水平应变计与竖向应变计之间互不干扰;
(4)在应变计与边坡坡体接触表面埋设传感器装置与数据采集***,且保证埋设的传感器不改变边坡自身稳定状态,从而形成水平与垂直方向交叉分布的应变监测网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的具体方式为:将第i行与第j列应变计交点处的结点命名为结点Ji-j,其中i=1、2、…m,j=1、2、…n,并以k天为时间间隔同步同周期分别对监测网格各结点Ji-j的边坡垂直与水平应变进行实时监测,应变计的监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读出,并根据监测数据采集***分别记录下不同时刻监测网格各结点Ji-j处水平应变值εx与垂直应变值εy,并将整理好的数据详细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数据记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的具体方式为:将某一时刻边坡监测结点处垂直应变与水平应变的比值定义为边坡该正交结点的正交应变比,即:其中εy,εx分别为监测点的垂直应变和水平应变;根据边坡各网格结点处的不同监测时间间隔的垂直应变与水平应变值数据以及上述公式,确定各监测网格结点处不同时刻的边坡正交应变比λk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的具体方式为:根据边坡整体稳定性判据,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以下分析与评价:当边坡坡体损伤变量D<Dcr时,表明边坡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边坡坡体损伤变量D≥Dcr时,表明边坡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Dcr为运用安全系数所确定的边坡整体稳定性判据。
CN201610055587.5A 2016-01-27 2016-01-27 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Active CN1056060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55587.5A CN105606063B (zh) 2016-01-27 2016-01-27 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55587.5A CN105606063B (zh) 2016-01-27 2016-01-27 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06063A CN105606063A (zh) 2016-05-25
CN105606063B true CN105606063B (zh) 2018-03-30

Family

ID=55986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55587.5A Active CN105606063B (zh) 2016-01-27 2016-01-27 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06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0342B (zh) * 2017-07-21 2020-04-21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滑动带的土坡稳定分析方法
CN107704671B (zh) * 2017-09-22 2020-09-1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通过界定应变局部化区域预测边坡滑裂面位置的方法
CN108254782B (zh) * 2018-02-09 2019-11-0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边坡地震破坏失稳概率的获取方法及***
CN108509686B (zh) * 2018-03-06 2019-07-12 东南大学 一种混凝土各向异性多尺度损伤变量量化方法
CN108334719B (zh) * 2018-03-26 2021-08-17 四川理工学院 一种基于sph法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及滑坡运动过程分析方法
CN111259486B (zh) * 2020-02-24 2023-01-24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大跨岩石隧道整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CN111912953B (zh) * 2020-07-31 2022-08-19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挖方量监测的深凹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CN112504344B (zh) * 2020-12-09 2022-03-08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非均质土层边坡临界滑移面的测定方法
CN113655118A (zh) * 2021-08-06 2021-11-16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动弹模量监测的边坡开挖稳定性评价方法
CN115330981B (zh) * 2022-10-12 2022-12-16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边坡滑面搜索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8293867A (zh) * 2024-06-05 2024-07-05 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排土场边坡滑动变形监测方法和***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6929A (en) * 1969-09-02 1972-05-30 Lear Siegler Inc Flight control system for following multi-stage descent profile
KR20110124522A (ko) * 2010-05-11 2011-11-17 주식회사 삼안 사면붕괴 측정장치
CN102997861A (zh) * 2012-11-28 2013-03-27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的高铁边坡滑坡状况实时监测***
CN103103974A (zh) * 2013-02-02 2013-05-15 青岛理工大学 利用监测位移方向性参数检测边坡稳定性的方法
CN103149340A (zh) * 2013-02-02 2013-06-12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降雨量测定滑坡稳定性的动力监测方法
CN103440424A (zh) * 2013-09-04 2013-12-11 青岛理工大学 利用边坡位移监测数据检测和确定滑坡剪出口的方法
CN103792593A (zh) * 2014-01-13 2014-05-14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库水位和位移监测的库岸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CN103886176A (zh) * 2014-01-20 2014-06-25 青岛理工大学 确定蠕滑型边坡动态稳定性系数的方法
CN104452836A (zh) * 2014-12-10 2015-03-25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检测预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6929A (en) * 1969-09-02 1972-05-30 Lear Siegler Inc Flight control system for following multi-stage descent profile
KR20110124522A (ko) * 2010-05-11 2011-11-17 주식회사 삼안 사면붕괴 측정장치
CN102997861A (zh) * 2012-11-28 2013-03-27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的高铁边坡滑坡状况实时监测***
CN103103974A (zh) * 2013-02-02 2013-05-15 青岛理工大学 利用监测位移方向性参数检测边坡稳定性的方法
CN103149340A (zh) * 2013-02-02 2013-06-12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降雨量测定滑坡稳定性的动力监测方法
CN103440424A (zh) * 2013-09-04 2013-12-11 青岛理工大学 利用边坡位移监测数据检测和确定滑坡剪出口的方法
CN103792593A (zh) * 2014-01-13 2014-05-14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库水位和位移监测的库岸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CN103886176A (zh) * 2014-01-20 2014-06-25 青岛理工大学 确定蠕滑型边坡动态稳定性系数的方法
CN104452836A (zh) * 2014-12-10 2015-03-25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检测预警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降雨诱发堆积层滑坡失稳的位移动力评价预测模型研究》;贺可强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0930;正文第4204-421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06063A (zh) 2016-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06063B (zh) 一种基于正交应变比的土层边坡稳定性测定方法
US20230214557A1 (en) Method for dynamically assessing slope safety
CN106649954B (zh) 一种基于扩展pbee2理论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Bonnet et al. Scaling of fracture systems in geological media
CN105155502B (zh) 岩溶溶洞型地基塌陷风险的测定方法
CN110147561B (zh) 一种含天然裂缝致密油气储层体积压裂缝网预测方法
CN110298107B (zh) 一种基于增量叠加的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12085921B (zh) 一种基于位移与动力多参数的滑坡综合监测预警方法
CN110705795A (zh) 基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隧道涌突风险等级模糊预测方法
CN104730596A (zh) 一种基于多尺度因素约束的离散裂缝建模方法
CN104482991B (zh) 一种确定危坝坝体安全库水位的测定参数与预警方法
CN103512631B (zh) 基于监测确定边坡临界排水水位线的方法
CN106779296A (zh)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隧道施工周围建筑物安全预警方法
CN111210519A (zh) 一种高心墙堆石坝变形参数反演方法
CN109255177B (zh) 对荷载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状态的判定方法
CN106096169B (zh) 一种建筑垃圾堆载边坡极限堆载量的测定方法
Santillán et al. Dam seepage analysis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he hysteresis phenomenon
CN114970235B (zh) 裂缝性储层地质力学非均质-各向异性建模方法
CN112504344B (zh) 一种非均质土层边坡临界滑移面的测定方法
CN112182731A (zh) 非极限状态二维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Zhao et al. Unified egg ellipse critical threshold estimation for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ultrahigh arch dams
CN103134433A (zh) 一种利用位移监测鉴别边坡失稳致滑因子的方法
CN106759553B (zh) 一种软土层钻孔缩径层位与影响因素的测定方法
CN106525192A (zh) 一种实时河流断面测量装置和方法
Riley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fracture networks in non-layered, massive rock using synthetic and natural data se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e Keqiang

Inventor after: Guo Lu

Inventor after: Wang Fei

Inventor after: Liang Yunpei

Inventor after: Zhang Yongjun

Inventor after: He Tong

Inventor before: He Keqiang

Inventor before: Guo Lu

Inventor before: Wang Fe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