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3078B - 转向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3078B
CN105593078B CN201480054334.5A CN201480054334A CN105593078B CN 105593078 B CN105593078 B CN 105593078B CN 201480054334 A CN201480054334 A CN 201480054334A CN 105593078 B CN105593078 B CN 1055930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main body
steering
secondary locking
h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43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3078A (zh
Inventor
杉本浩朗
杉本浩一朗
林贤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Alp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Alp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Alph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93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3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30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0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 B60R25/02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0R25/02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 B60R25/021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comprising a locking member radially and linearly moved towards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0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 B60R25/02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0R25/02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0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 B60R25/02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0R25/02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 B60R25/0215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using electric means, e.g. electric motors or solenoids
    • B60R25/02153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operating on the steering mechanism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the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wheel hub, e.g. restraining means controlled by ignition switch using electric means, e.g. electric motors or solenoids comprising a locking member radially and linearly moved towards the steering colum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611For control and machine elements
    • Y10T70/5646Rotary shaft
    • Y10T70/565Locked stationar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611For control and machine elements
    • Y10T70/5646Rotary shaft
    • Y10T70/565Locked stationary
    • Y10T70/5655Housing-carried lock
    • Y10T70/5664Latching bol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50Special application
    • Y10T70/5889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Y10T70/5956Steering mechanism with swit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在引导部(12)的、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构件(50)的挂钩(52)与锁主体(51)之间的配合部分(50a)相重叠的部位具有耐负荷能力被设定得低于框架(10)的其他部位的耐负荷能力的脆弱部(15)。

Description

转向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汽车的转向轴的旋转进行限制的转向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以往的转向锁定装置,已知的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1122号公报)中公开的装置。图1表示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转向锁定装置的构成。此转向锁定装置101具有用于禁止转向轴180旋转的锁定构件150。另外,锁定构件150以可在锁定构件150的顶端从框架110的引导部112突出的转向锁定位置和锁定构件150的顶端收容在引导部112内的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另外,作为在发生了撞车事故之类的情况下对驾驶员的安全保护机构,此转向锁定装置101具有断裂结构170。断裂结构170由在构成锁定构件150的挂钩152上形成的槽状的脆弱部171和在框架110上形成的槽状的联结部172构成。脆弱部171形成于挂钩152的在锁定构件150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与联结部172重叠的部位。在由于撞车事故等原因车载物撞到转向锁定装置101上等对其施加过大的外力时,断裂结构170会断裂从而抑制向车载物输入反作用力。另外,此转向锁定装置101具有辅助锁定机构160。在断裂结构170发生断裂时,辅助锁定构件161与构成锁定构件150的锁主体151卡合,将锁定构件150保持在转向锁定解除位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1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转向锁定装置101中,从断裂结构170断裂起到辅助锁定机构160发挥功能之前有可能产生时间差,在辅助锁定构件161与锁主体151卡合之前,锁主体151就向上锁位置侧移动。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情况,其目的为提供一种在框架发生了分离时辅助锁定结构可靠地发挥功能的转向锁定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转向锁定装置,其设有辅助锁定机构,该辅助锁定机构具备如下构件: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以可在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与转向锁定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方式配置,且具有以可卡脱的方式配合在一起的挂钩和锁主体,其中,所述转向锁定解除位置是所述锁定构件收容在形成于构成框架的引导部内的引导孔内的位置,所述转向锁定位置是所述锁定构件的顶端从该引导部突出的位置;辅助锁定承受部,其配置于该引导部和该锁主体中的任意一方;辅助锁定构件,其以朝着该辅助锁定承受部施力的方式配置于该引导部和该锁主体中的另一方,,且以可在与该辅助锁定承受部卡合的辅助锁定位置、和不与该辅助锁定承受部卡合的辅助锁定待机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方式配置;以及保持构件,其与该辅助锁定构件卡合,从而将该辅助锁定构件保持在辅助锁定待机位置。在该保持构件与该辅助锁定构件的卡合被解除时,该辅助锁定构件向该辅助锁定位置移动,从而与该锁定构件卡合,限制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该锁定构件的位移,该转向锁定装置在所述引导部的、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挂钩和所述锁主体之间的配合部分相重叠的部位设有耐负荷能力设定得比所述框架的其他部位的耐负荷能力低的脆弱部。
也可以是,对于形成于所述引导部且用于配设所述保持构件的保持孔而言,将该保持孔的脆弱部侧的、沿着来自外部的负荷进行输入的规定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大于该保持孔的所述辅助锁定构件侧的尺寸。
也可以是,在所述挂钩与所述锁主体的配合部分中,设于所述挂钩的挂钩侧配合部由相对于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而言从里侧向近前侧突出的L字形状的突起构成,在该配合部分处,该挂钩侧配合部与设于该锁主体的主体侧配合部在该锁定构件的纵向上相卡合,从而使该挂钩与该锁主体配合在一起。
也可以是,使所述引导孔的与所述脆弱部相重叠的部位相对于来自外部的负荷进行输入的规定方向而言向里侧膨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解除挂钩与锁主体的卡合的动作与挂钩断裂的动作相比,能够减小分离时的负荷。据此,与将引导部和挂钩断裂的构成相比,能够使辅助锁定机构可靠地发挥功能。
另外,将脆弱部配置在引导部的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构件的配合部分相重叠的部位,使得配合部分从分离后的脆弱部露出。也就是说,由于在脆弱部分离的时候,会在配合部分的周围形成空间,所以会在配合部分产生游隙,能够使配合部分的配合脱开的时间比脆弱部发生分离的时间延迟。据此,产生了辅助锁定机构的辅助锁定构件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之前的时间上的延缓,所以能够使辅助锁定机构可靠地发挥作用。
脆弱部侧的沿着外部负荷输入的规定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辅助锁定构件侧的尺寸大的场合,当外力沿着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施加到框架上的时候,保持构件会向保持孔内倾倒。据此能够将保持构件与辅助锁定构件的卡合解除,所以能够缩短辅助锁定机构发挥功能前的时间,能够使辅助锁定机构可靠地发挥作用。
使挂钩侧配合部由相对于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而言从里侧向近前侧突出的突起构成的场合,当框架分离的时候,会由挂钩侧配合部向主体侧配合部施加从锁主体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的力。因此,从框架分离到配合部分的配合脱开之前会产生延迟。因此,产生了辅助锁定机构的辅助锁定构件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之前的时间上的延缓,所以能够使辅助锁定机构可靠地发挥功能。
在引导孔的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构件的配合部分相重叠的部位设置脱离区域的场合,会在配合部分的周围形成更大的空间。因此,利用配合部分产生的游隙,能够使配合部分的配合脱开的时间比脆弱部分离的时间进一步延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表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表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解锁时的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解锁时的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解锁时的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解锁时的沿图3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上锁时的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图9是上锁时的沿图3的5-5线所作的剖视图。
图10是上锁时的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11是上锁时的沿图3的7-7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解锁时取下框架罩、辅助锁定机构动作后的状态的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解锁时取下框架罩、辅助锁定机构动作后的状态的沿图3的7-7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上锁时取下框架罩、辅助锁定机构动作后的状态的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上锁时取下框架罩、辅助锁定机构动作后的状态的沿图3的7-7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解锁时施加过大的外力前的状态的、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解锁时施加过大的外力前的状态的、沿图4的17-17线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解锁时施加过大的外力,箱部从引导部脱落的情形的、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解锁时施加过大的外力,箱部从引导部脱落的情形的、沿图4的17-17线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解锁时施加过大的外力,箱部从引导部脱落,辅助锁定机构动作后的状态的、沿图4的17-17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转向锁定装置作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利用固定元件(未图示)安装于对汽车的转向轴80进行收容的转向柱装置(未图示)。如图2~图11所示,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主要由框架10、框架罩20、驱动装置30、控制基板40、锁定构件50和辅助锁定机构60构成。
此外,组装有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的车辆在发生了撞车事故等时候,由于事故等的撞击,车载物有可能会猛烈地碰撞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而言,外力会从车辆的下方向上方作用。这里,作为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将这样的外力的输入方向设为X。
框架10包括一个面(图4~图11等的上表面)开口的具有大致箱形形状的箱部11和配设于箱部11的底面11a的筒状引导部12。另外,箱部11与框架罩20共同在内部形成了作为收容空间的收容室13。箱部11与引导部12是通过卡合结构15结合起来的,卡合结构15作为脆弱部,其耐负荷能力设定得低于其他部分的耐负荷能力。而且,只要箱部11受到设定值以上的负荷,则卡合结构15脱开,箱部11即与引导部12分离。
引导部12具有顶端侧面向转向轴80开口同时与收容室13连通的方筒形状,在作为筒孔的引导孔14内以可自由进退的方式收容有锁定构件50。
引导孔14是贯通引导部12的孔,由锁主体区域14a、挂钩区域14b及脱离区域14c这三个区域构成。
锁主体区域14a被设定为下文将叙述的锁主体51在转向锁定位置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范围,其被设定在引导部12的前端侧,面向转向轴80开口。锁主体区域14a处的引导孔14的孔的形状是以锁主体51不会晃动但可滑动的方式形成的。另外,在锁主体区域14a的内壁面上,以与引导孔14正交的方式开设有对辅助锁定机构60进行收容的辅助锁眼16。
挂钩区域14b被设定为下文将叙述的挂钩52在转向锁定位置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范围,其与锁主体区域14a的后端侧连通,且朝向收容室13开口。挂钩区域14b处的引导孔14的孔的形状是以挂钩52不会晃动但可滑动的方式形成的。另外,在挂钩区域14b的收容室侧开口部设定有与下文将叙述的挡块52f卡合的挡块承受部18。
脱离区域14c在引导孔14的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构件50的配合部分50a相重叠的部位相对于来自外部的负荷输入方向X而言向里侧(图17中的配合部分50a的左侧)鼓出。
卡合结构15由卡合凹部15a和卡合突部15b构成,其被设定在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构件50的锁主体51和挂钩52之间的配合部分50a相重合的部位。另外,卡合结构15作为脆弱部,其耐负荷能力被设定得低于框架10的其他部位的耐负荷能力。卡合凹部15a在引导部12后端(图4中的引导部12的上端部)的外侧面由与引导孔14的纵长方向正交的槽状凹部构成。卡合突部15b在箱部11前端由可与卡合凹部15a卡合的导轨状的突部构成。卡合凹部15a与卡合突部15b卡合起来,将箱部11与引导部12构成为一体。
框架罩20具有一个面(图4~图11等的下表面)开口的箱形形状,通过把设于开口部的内缘的被卡定部21与设于框架10的箱部11周缘的卡定部11b卡合起来,可将其组装到框架10上。
收容室13中收容有对锁定构件50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30和对驱动装置3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40。
驱动装置30由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31、配置于电动机31的输出轴的蜗杆(未图示)和形成为可与蜗杆啮合的齿轮的圆盘状的蜗轮32构成。蜗轮32在其盘面上设有螺旋状的凸轮槽33,蜗轮32的外周面32a和凸轮槽33的内侧侧壁被设定为凸轮面35。而且,通过电动机31的正转,蜗杆将蜗轮32向解锁方向转动,通过电动机31的反转,蜗杆将蜗轮32向上锁方向转动。驱动装置30在蜗杆与蜗轮32相啮合的状态下被收容在电动机壳34中而被单元化,连同电动机壳34一起被配置在收容室13中。
控制基板40将来自外部的电力供给到电动机31,进行正转、反转、停止的控制。
锁定构件50由锁主体51和挂钩52构成,锁主体51的成为其前进侧端部的前端与设于转向轴80的外周面的卡合槽81卡合,挂钩52与锁主体51的成为其后退侧端部的后端侧以可卡脱的方式配合。另外,由锁定施力构件53对锁主体51朝着前端侧施力。而且,构成锁定构件50的锁主体51和挂钩52在锁定构件50的纵向上卡合而配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被配置到引导部12的引导孔14内。也即是说,锁主体51和挂钩52的配合部分50a由设于锁主体51的后端的主体侧配合部51b和设于挂钩52的前端的挂钩侧配合部52b构成。因此,锁定构件50在驱动装置30驱动下,在成为前进端的转向锁定位置和成为后退端的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自由地进行位移。并且,在转向锁定位置上,锁主体51的前端从引导部12突出出来与卡合槽81卡合,限制转向轴80的转动。另外,在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上,锁主体51的前端后退到引导部12内而与卡合槽81分开,转向轴80能够进行转动。
锁主体51由板状的硬质构件构成,前端被设定为与卡合槽81卡合的卡合部51a,后端被设定为与挂钩52配合的主体侧配合部51b。主体侧配合部51b由沿滑动方向延伸设置的主体侧头部51c和从主体侧头部51c的后端以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式突出的主体侧配合突部51d形成为L字形状。
挂钩52由耐负荷能力比锁主体51的耐负荷能力低的构件构成。挂钩52设有挂钩侧配合部52b、追随突起52e及挡块52f。挂钩侧配合部52b配置在挂钩52的前端,其由挂钩侧头部52c和挂钩侧配合突部52d形成为L字形状的突起。挂钩侧头部52c比挂钩52的其他的一般部分细,且其在锁定构件50的滑动方向上延伸设置。挂钩侧配合突部52d从挂钩侧头部52c的前端以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式相对于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X而言从里侧向近前侧(从图17的左侧向右侧)突出设置。
追随突起52e位于挂钩52的后端,其朝着蜗轮32突出设置。在将锁定构件50组装到了引导孔14内、将蜗轮32设置到了收容室13中的状态下,追随突起52e被配置在凸轮槽33内。而且,如果蜗轮32正转或者反转,则追随突起52e就会受到锁定施力构件53的施力,与凸轮面35抵接的同时进行追随。
挡块52f位于挂钩52的后端,其突出设置在配置有追随突起52e的面的背面侧。挡块52f与挂钩52一同滑动。另外,挡块52f是以在转向锁定位置时在上锁方向上与挡块承受部18卡合的方式形成的。
锁定施力构件53由螺旋弹簧构成,其在被压缩的状态下被配置在锁主体区域14a的后退端侧。而且,利用螺旋弹簧的压缩反作用力从后端侧向前端侧对锁主体51施力。
辅助锁定机构60由辅助锁定构件61、辅助锁定施力构件62、保持机构63及辅助锁定承受部64构成。
辅助锁定构件61配置在辅助锁眼16内,其可在位于辅助锁眼16内的辅助锁定待机位置和从辅助锁眼16突出出来与辅助锁定承受部64卡合、阻止挂钩52的位移的辅助锁定位置之间滑动。辅助锁定构件61是由在滑动方向上长的长方形板状构件形成的。
辅助锁定施力构件62由螺旋弹簧构成,其在被压缩的状态下被配置在辅助锁定构件61的滑动方向后方。而且,利用螺旋弹簧的压缩反作用力从辅助锁定待机位置侧向辅助锁定位置侧对辅助锁定构件61施力。
辅助锁定承受部64由解锁侧承受部64a和上锁侧承受部64b构成。
解锁侧承受部64a由在锁主体51的缘部形成的凹部构成,其形成于在锁主体51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辅助锁定构件61可与之卡合的部位。
上锁侧承受部64b由形成于锁主体51的缘部的槽状凹部构成,其形成于在锁主体51位于转向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辅助锁定构件61可与之卡合的部位。
保持机构63由保持构件63a及保持施力构件63b构成。
保持构件63a由曲柄形状的板状构件构成,其被以可插拔的方式配置在下文将叙述的保持孔17内。
保持施力构件63b由螺旋弹簧构成,其在被压缩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收容室13的底部与保持构件63a的台阶部63c之间。而且,利用保持施力构件63b的压缩反作用力,对保持构件63a施力而将其保持在框架罩20的内表面上。
保持孔17以将收容室13与辅助锁眼16连通的方式沿引导孔14设定在引导部12中。保持孔17以其负荷输入方向X近前侧的孔壁17a(图16中的保持孔17的右侧的孔壁)与锁定构件50的滑动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另外,保持孔17以其负荷输入方向X里侧的孔壁17b(图16中的保持孔17的左侧的孔壁)从收容室13侧朝着辅助锁眼16侧接近近前侧的孔壁17a的方式相对于锁定构件50的滑动方向倾斜地形成。也就是说,保持孔17就其沿负荷输入方向X的尺寸而言,作为脆弱部的卡合结构15侧的尺寸设定得比辅助锁定构件61侧的尺寸大,具有大致V字的形状。
像这样,对于保持机构63,在将框架罩20组装到了框架10上的状态下,由框架罩20的内表面压缩着保持施力构件63b,同时保持机构63被保持在顶端从保持孔17突出出来的状态。此外,通过保持机构63的顶端从保持孔17突出出来,保持机构63的顶端与位于辅助锁定待机位置的辅助锁定构件61卡合,将辅助锁定构件61保持在辅助锁定待机位置。
接下来,说明上述构成中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的动作。首先,如图4~图7所示,在解锁状态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中,锁主体51位于退缩到了引导孔14内部的转向锁定解除位置。因此,锁主体51的卡合部51a与转向轴80的卡合槽81的卡合被解除,转向轴80能够进行转动。此外,辅助锁定构件61由保持构件63a保持在辅助锁定待机位置。另外,在锁主体51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解锁侧承受部64a正对着辅助锁眼16。
接下来,若控制基板40自车体侧将上锁信号输入到解锁状态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中,则控制基板40以使电动机31反转的方式供电。若电动机31反转,则蜗轮32就借助于蜗杆向上锁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若蜗轮32向上锁方向转动,则追随突起52e就在锁定施力构件53的施力的作用下在凸轮面35上进行追随,锁定构件50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向转向锁定位置移动。而且,若锁定构件50到达转向锁定位置,则挡块52f就与引导孔14的挡块承受部18卡合,并且传感器(未图示)发生反应,停止从控制基板40向电动机31供电,电动机31停止。
然后,如图8~图11所示,在上锁状态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中,锁主体51位于从引导部12突出来的转向锁定位置。因此,锁主体51的卡合部51a与转向轴80的卡合槽81卡合,限制转向轴80的转动。
此外,位于转向锁定位置的锁定构件50由于锁定施力构件53的施力将其保持为挡块52f与挡块承受部18抵接的状态,所以其被保持在转向锁定位置。另外,在向转向锁定位置移动时,锁主体51的卡合部51a超过了构成转向轴80的卡合槽81的突起部82的情况下,在锁定施力构件53受到压缩而缩短,在锁主体51超过突起部82的状态下,挂钩52向转向锁定位置移动。而且,若转向轴80转动,突起部82偏离锁主体51的卡合部51a,则卡合部51a就会在锁定施力构件53的施力的作用下与卡合槽81卡合,限制转向轴80的转动。
另外,当上锁状态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中被自车体侧输入了解锁信号时,控制基板40就会以使电动机31正转的方式供电。若电动机31正转,则蜗轮32借助于蜗杆向解锁方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若蜗轮32向解锁方向转动,则与凸轮面35分开的追随突起52e追随凸轮面35,锁定构件50从转向锁定位置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而且,锁定构件50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一完成,传感器(未图示)即进行反应,停止从控制基板40向电动机31供电,电动机31停止。然后,在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并退缩到了引导孔14内部的状态下,锁主体51的卡合部51a与转向轴80的卡合槽81的卡合被解除,转向轴80能够进行转动。
接下来,在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上作用有外力、框架罩20从框架10脱落下来的情况下,如图12~图15所示,由于保持施力构件63b的压缩反作用力,保持构件63a在保持孔17内向图的上方移动。于是,保持构件63a与辅助锁定构件61的卡合被解除,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在当框架罩20脱落时是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2、图13所示,通过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会使辅助锁定构件61***到解锁侧承受部64a中。然后,辅助锁定构件61与解锁侧承受部64a卡合,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位置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当框架罩20脱落时是上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如图14、图15所示,会使辅助锁定构件61***到上锁侧承受部64b中。然后,辅助锁定构件61与解锁侧承受部64a卡合,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被限制。
另外,在自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X超过了设定值的外力作用到了解锁状态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上的情况下,如图16~图20所示,构成卡合结构15的卡合凹部15a与卡合突部15b的卡合脱开。通过卡合凹部15a与卡合突部15b的卡合脱开,使得保持构件63a与箱部11共同向负荷输入方向X倾斜,与辅助锁定构件61的卡合脱开,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另外,在箱部11向负荷输入方向X倾斜的同时从引导部12脱落时,由挂钩侧配合部52b向主体侧配合部51b施加从锁主体51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的力,锁主体51向解锁方向移动。因此,从框架10分离起到配合部分50a的配合脱开之前产生延迟。还有,挂钩侧配合部52b从主体侧配合部51b一脱落,锁主体51就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辅助锁定构件61被***到解锁侧承受部64a中。而且,辅助锁定构件61与解锁侧承受部64a卡合,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位置的移动被限制。
此外,在自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X超过了设定值的外力作用到了上锁状态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上的情况下,卡合凹部15a与卡合突部15b的卡合脱开,箱部11从引导部12向负荷输入方向脱落。因此,保持构件63a向负荷输入方向X倾斜的同时从保持孔17脱落下来。于是,保持构件63a通过向负荷输入方向X倾斜而将保持构件63a与辅助锁定构件61的卡合解除,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而且,通过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辅助锁定构件61与解锁侧承受部64a卡合,限制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
根据以上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中,由于框架10的脆弱部由包括卡合凹部15a与卡合突部15b的卡合结构15构成,所以,与断裂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分离时的负荷。另外,与挂钩52断裂的动作相比,解除挂钩52与锁主体51的卡合的动作能够减小分离时的负荷。因此,与将引导部12和挂钩52断裂的构成相比,能够使辅助锁定机构60可靠地发挥功能。
另外,通过将卡合结构15配置在引导部12的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构件50的配合部分50a相重叠的部位,配合部分50a会从框架10分离以后的引导孔14的开口部露出。也就是说,由于卡合结构15分离时会在配合部分50a的周围形成空间,所以在配合部分50a会产生游隙,能够使配合部分50a的配合脱开时间迟于卡合结构15分离的时间。由此,产生了辅助锁定机构60的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进行移动之前的时间上的延缓,所以,能够使辅助锁定机构60可靠地发挥作用。
保持孔17具有V字形状,使得当外力沿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X作用到了框架10上的时候,保持构件63a能够向保持孔17内倾倒,将保持构件63a与辅助锁定构件61的卡合解除。因此,能够把到辅助锁定机构60发挥功能之前的时间缩短,能够使辅助锁定机构60可靠地发挥作用。
挂钩侧配合部52b由相对于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X而言从里侧向近前侧突出的L字形状的突起构成,使得在框架10分离时,由挂钩侧配合部52b向主体侧配合部51b施加从锁主体51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的力。因此,挂钩52将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侧提升,辅助锁定构件61到达锁主体51后,挂钩52与锁主体51的配合脱开。也就是说,由于产生了辅助锁定机构60的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进行移动之前的时间上的延缓,所以能够使辅助锁定机构60可靠地发挥功能。
作为一个比较例,对在引导部12分离时挂钩52不将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侧提升的构成进行说明。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在引导部12分离时,由于保持构件63a与辅助锁定构件61分开的时间等因素,可能会有辅助锁定机构60的动作延迟,并且,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位置侧移动的情况。而且,在辅助锁定构件61向辅助锁定位置移动之前,锁主体51就向转向锁定位置侧移动,因此导致正对着辅助锁眼16的解锁侧承受部64a错位,有可能辅助锁定构件61不能与解锁侧承受部64a卡合。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12分离时,挂钩52会将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侧提升。因此,虽然解锁侧承受部64a从正对的辅助锁眼16向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侧偏移,但是挂钩52与锁主体51的配合脱开,锁主体51向转向锁定位置侧移动时,会再次从辅助锁眼16前通过。因此,即使在辅助锁定机构60的动作延迟的情况下,辅助锁定构件61也能在解锁侧承受部64a再次从辅助锁眼16前通过以前向辅助锁定位置侧移动,与解锁侧承受部64a卡合。
通过在引导孔14的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构件50的配合部分50a重叠的部位设置脱离区域14c,可形成比配合部分50a的周围更大的空间。据此,利用配合部分50a产生的游隙,能够使配合部分50a的配合脱开的时间比卡合结构15分离的时间进一步延迟。
另外,通过设置脱离区域14c,可为配合部分50a的配合的脱开确保足够的空间,所以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配合部分50a的配合脱开。据此,能够防止配合部分的配合不脱开而是挂钩侧配合部52b断裂而导致框架10分离这样的设定外现象的出现,抑制分离时的负荷。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脆弱部是由卡合结构15构成的,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引导部12的外周形成沿负荷输入方向X的沟槽,使其形成细颈部,使其耐负荷能力比其他一般部分的耐负荷能力低。在采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能够简化框架10的构成,能够实现装置整体轻量化。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中,采用了将辅助锁定构件61配置在引导部12、将辅助锁定承受部64配置在锁主体51的构成,但是,采用将辅助锁定构件配置在锁主体、将辅助锁定承受部配置在引导部的构成也能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Claims (4)

1.一种转向锁定装置,其中,设有锁定构件和辅助锁定机构,
该锁定构件以可在转向锁定解除位置与转向锁定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方式配置,且具有以可卡脱的方式配合在一起的挂钩和锁主体,其中,所述转向锁定解除位置是所述锁定构件收容在形成于构成框架的引导部内的引导孔内的位置,所述转向锁定位置是所述锁定构件的顶端从该引导部突出的位置,
该辅助锁定机构具备如下构件:
辅助锁定承受部,其配置于该引导部和该锁主体中的任意一方;
辅助锁定构件,其以朝着该辅助锁定承受部施力的方式配置于该引导部和该锁主体中的另一方,且以可在与该辅助锁定承受部卡合的辅助锁定位置、和不与该辅助锁定承受部卡合的辅助锁定待机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方式配置;以及
保持构件,其与该辅助锁定构件卡合,从而将该辅助锁定构件保持在辅助锁定待机位置,
在该保持构件与该辅助锁定构件的卡合被解除时,该辅助锁定构件向该辅助锁定位置移动,从而与该锁定构件卡合,限制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该锁定构件的位移,
在所述引导部的、与位于转向锁定解除位置的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挂钩和所述锁主体之间的配合部分相重叠的部位设有耐负荷能力设定得比所述框架的其他部位的耐负荷能力低的脆弱部,
对于形成于所述引导部且用于配设所述保持构件的保持孔而言,将该保持孔的脆弱部侧的、沿着来自外部的负荷进行输入的规定方向的尺寸设定得大于该保持孔的所述辅助锁定构件侧的尺寸,在有外力施加于所述框架时,所述保持构件在所述保持孔内倾斜,将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辅助锁定构件的卡合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其中,
在所述挂钩与所述锁主体的配合部分中,
设于所述挂钩的挂钩侧配合部由相对于规定的负荷输入方向而言从里侧向近前侧突出的L字形状的突起构成,
在该配合部分处,该挂钩侧配合部与设于该锁主体的主体侧配合部在该锁定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相卡合,从而该挂钩与该锁主体配合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孔的与所述脆弱部相重叠的部位相对于来自外部的负荷进行输入的规定方向而言向里侧膨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其中,
保持施力构件朝向所述框架的内表面对所述保持构件施力。
CN201480054334.5A 2013-10-03 2014-09-05 转向锁定装置 Active CN1055930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8133 2013-10-03
JP2013208133 2013-10-03
PCT/JP2014/073473 WO2015049952A1 (ja) 2013-10-03 2014-09-05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3078A CN105593078A (zh) 2016-05-18
CN105593078B true CN105593078B (zh) 2017-09-22

Family

ID=52778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4334.5A Active CN105593078B (zh) 2013-10-03 2014-09-05 转向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3276B2 (zh)
EP (1) EP3053786B1 (zh)
JP (1) JP6396915B2 (zh)
CN (1) CN105593078B (zh)
WO (1) WO20150499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8125B2 (ja) 2014-05-27 2018-01-10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6831736B2 (ja) * 2017-03-30 2021-02-17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770A (ja) * 1997-03-24 1998-10-06 Tokai Rika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01274618A (zh) * 2007-03-27 2008-10-01 株式会社有信 方向盘锁定装置
JP2008247127A (ja) * 2007-03-29 2008-10-16 Alpha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7394B2 (ja) * 1997-09-29 2004-05-1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2000088070A (ja) * 1998-09-09 2000-03-28 Smc Corp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FR2784952B1 (fr) * 1998-10-23 2000-12-08 Antivols Simplex Sa Antivol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comportant des moyens perfectionnes de blocage du pene
DE10041984B4 (de) * 2000-08-26 2006-02-23 Valeo Sicherheitssysteme Gmbh Vorrichtung zur Verriegelung der Lenkspindel eines Fahrzeuges
JP2002308049A (ja) * 2001-04-11 2002-10-23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JP3832629B2 (ja) * 2001-07-10 2006-10-11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DE10156335C2 (de) * 2001-11-16 2003-12-24 Huf Huelsbeck & Fuerst Gmbh Vorrichtung zum Sperren der Lenkspindel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47803B3 (de) * 2002-10-14 2004-01-29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Sperren der Lenkspindel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47802B3 (de) * 2002-10-14 2004-02-05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Sperren der Lenkspindel eines Kraftfahrzeugs
JP2004231123A (ja) * 2003-01-31 2004-08-19 Tokai Rika Co Ltd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4038132B2 (ja) * 2003-01-31 2008-01-2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DE10320138B3 (de) * 2003-05-06 2005-01-13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Sperren der Lenkspindel eines Kraftfahrzeugs
JP3831391B2 (ja) * 2004-07-08 2006-10-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5147217B2 (ja) * 2006-11-10 2013-02-20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4980853B2 (ja) * 2006-11-10 2012-07-18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4932511B2 (ja) * 2007-01-30 2012-05-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の組立方法
JP4991329B2 (ja) * 2007-01-30 2012-08-0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の組立方法
JP5385571B2 (ja) * 2008-09-12 2014-01-08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FR2952005B1 (fr) * 2009-11-05 2016-03-25 Valeo Securite Habitacle Dispositif antivol pour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 super condamnation assuree par bascule
JP5770515B2 (ja) * 2011-04-04 2015-08-26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5809831B2 (ja) * 2011-04-04 2015-11-11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6058525B2 (ja) * 2013-12-11 2017-01-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US9221427B2 (en) * 2014-02-11 2015-12-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ystem for selectively locking a steering column
US9731681B2 (en) * 2014-04-29 2017-08-15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Steering loc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4770A (ja) * 1997-03-24 1998-10-06 Tokai Rika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01274618A (zh) * 2007-03-27 2008-10-01 株式会社有信 方向盘锁定装置
JP2008247127A (ja) * 2007-03-29 2008-10-16 Alpha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36650A1 (en) 2016-08-18
US10093276B2 (en) 2018-10-09
JP6396915B2 (ja) 2018-09-26
EP3053786A4 (en) 2016-10-26
CN105593078A (zh) 2016-05-18
EP3053786A1 (en) 2016-08-10
WO2015049952A1 (ja) 2015-04-09
JPWO2015049952A1 (ja) 2017-03-09
EP3053786B1 (en) 2017-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9031B2 (en) Motor vehicle lock arrangement
CN101535097B (zh) 转向锁定装置
EP2045150B1 (en) Electric steering lock device
CN105593078B (zh) 转向锁定装置
EP2065266A1 (en) Electric steering lock device
US8925416B2 (en) Steering lock device
JP518612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05840014B (zh) 汽车滑移门锁传动机构
JP2006021668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6418385B2 (ja) 充電コネクタロック装置
JP2017043894A (ja) 車両用の蓋体開閉装置
US20190299758A1 (en)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rear hinged fully sealed independent side operating doors
JP2014134087A (ja) 車両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1231555A (ja)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130139637A1 (en)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EP3053787A1 (en) Electric steering lock
JP383139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10145190B (zh) 一种充电口盖锁及车辆
JP2016084001A (ja) グラブボックス
CN105026223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锁定装置
CN207033142U (zh) 中控锁电动锁止解锁机构
JP5252899B2 (ja)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CN214740540U (zh) 基于葫芦拨轮锁芯的齿轮传动锁体
JP598690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6187271B2 (ja) オープンカーにおけるルーフ部材の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