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49305A -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49305A
CN105549305A CN201610076332.7A CN201610076332A CN105549305A CN 105549305 A CN105549305 A CN 105549305A CN 201610076332 A CN201610076332 A CN 201610076332A CN 105549305 A CN105549305 A CN 1055493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element
photo
sensitive cell
image
digita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63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49305B (zh
Inventor
罗宁
简欢
姜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Rockchip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Rockchip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Rockchip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zhou Rockchip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763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493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49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493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493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493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8Means for changing the camera field of view without moving the camera body, e.g. nutating or panning of optics or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新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以及相应获取影像的方法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相机摄像结构,包括电子设备外壳、曲面反射镜、透镜组、感光元件,所述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有光线入口,所述光线入口、曲面反射镜与感光元件沿光路中光线传播方向顺序设置(所述反射元件将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反射至感光元件),所述透镜组位于曲面反射镜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光路上,或位于光线入口与曲面反射镜之间的光路上。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反射元件对光路进行改变,大大扩展了便携式电子设备摄像的功能以及性能。

Description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电子设备等便携式电子中摄取影像的光学结构以及影像获取方法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电子设备中普遍搭载了摄像头模组及与之配套的软硬件模块用于拍摄照片,视频等影像。随着技术的发展,便携式电子设备拍摄影像的像素越来越高,人们对所拍摄的图片的质量,例如清晰度,色差,畸变等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拍摄能力与功能也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例如,希望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摄像头模组也具有光学变焦能力,或希望其具有长焦拍摄能力或广角拍摄能力等。
但是,由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其自身对于尺寸,重量的要求,尤其是受限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厚度要求,其中的摄像结构需要在缩小尺寸与提高性能及增加功能上进行平衡,而无法实现更高的图像拍摄质量,以及提供更丰富的拍摄功能与更强的拍摄能力,因此目前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摄像结构及图像获取方法均无法在上述问题上实现突破。
发明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新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以及相应获取影像的方法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包括电子设备外壳、反射元件、透镜组、感光元件,所述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有光线入口,所述光线入口、反射元件与感光元件沿光路中光线传播方向顺序设置,所述反射元件将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反射至感光元件,所述透镜组位于反射元件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光路上,或位于光线入口与反射元件之间的光路上;
在光线入口后设置有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反射出的光线方向相反,第一反射元件反射出的光线在第一感光元件上成像,第二反射元件反射出的光线在第二感光元件上成像。
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为平面反射镜、全反射棱镜、半透镜或曲面反射镜。
可选的,所述摄像结构包括2个以上的第一反射元件与2个以上的第二反射元件,并设有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设置于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上,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具有不同的切换状态,对应不同的切换状态,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分别将不同的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置于光路中。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同一方向的表面上,开设2个光线入口,分别为第一光线入口与第二光线入口,两个光线入口之间具有间距,在第一光线入口后设置第一反射元件,在第二光线入口后设置第二反射元件,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的反射面呈270度夹角,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从中间的两个反射元件分别向两边的两个感光元件反射。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同一方向的表面上,开设2个光线入口,分别为第一光线入口与第二光线入口,两个光线入口之间具有间距,在第一光线入口后设置第一反射元件,在第二光线入口后设置第二反射元件,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的反射面呈90度夹角,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从两边的两个反射元件向中间的两个感光元件反射。
可选的,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背靠背设置,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由中间的两个反射元件分别向两边的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反射。
可选的,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背向相倚靠设置。
可选的,所述透镜组与感光元件集成在摄像头模组中。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影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的光线入口获取光线,获取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的反射后,形成相反的反射光线,经过透镜组的折射,形成光学影像分别投射于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上;
第一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可选的,第一反射元件对应的光线入口与第二反射元件对应的光线入口之间具有间距,且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拍摄视角至少部分重叠;
在第一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之后还包括步骤:
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合成变换,转换为第五数字信号,所述第五数字信号对应3D合成影像,所述3D合成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所拍摄的被摄物的3D影像。
可选的,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拍摄视角错开;
在第一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之后还包括步骤:
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所述第六数字信号对应广角拼接影像,所述广角拼接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视角合并后的影像。
可选的,所述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步骤中,包括对透视畸变的拉伸或压缩的还原处理。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为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结构。
可选的,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分别与处理模块连接;
第一感光元件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合成变换,转换为第五数字信号,所述第五数字信号对应3D合成影像,所述3D合成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所拍摄的被摄物的3D影像。
可选的,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分别与处理模块连接;
第一感光元件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所述第六数字信号对应广角拼接影像,所述广角拼接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视角合并后的影像。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透视畸变的拉伸或压缩的还原处理。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反射元件对光路进行改变,大大扩展了便携式电子设备摄像的功能以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采用平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的摄像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采用凹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的摄像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通过直线面的凹面反射镜的反射以获取影像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不同长宽比的感光元件对像场的利用率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采用凸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的摄像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通过直线面的凸面反射镜的反射以获取影像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可旋转双面反射镜的摄像结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可旋转双面反射镜的摄像结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可旋转单面反射镜的摄像结构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可旋转单面反射镜的摄像结构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平移装置的摄像结构第一实施例第一切换状态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平移装置的摄像结构第一实施例第二切换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平移装置的摄像结构第二实施例第一切换状态示意图;
图1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平移装置的摄像结构第二实施例第二切换状态示意图;
图1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平移装置的摄像结构第三实施例第一切换状态示意图;
图1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平移装置的摄像结构第三实施例第二切换状态示意图;
图17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设置有旋转装置的摄像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用于获取3D影像的摄像结构示意图一;
图19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用于获取3D影像的摄像结构示意图二;
图20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用于获取广角影像的摄像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倾斜设置摄像头模组用于获取广角影像的摄像结构示意图一;
图2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倾斜设置摄像头模组用于获取广角影像的摄像结构示意图二;
图2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图20所示摄像结构中一侧摄像头模组获取的黑白相间的影像示意图;
图2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图20所示摄像结构中另一侧摄像头模组获取的黑白相间的影像示意图;
图25为图23与图24中对应的图像合成后的效果示意图;
图26为图20所示摄像结构采用凸面反射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0所示摄像结构在光线入口设置透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0所述实施例中一个摄像头模组的视角示意图;
图29为图29为图20所述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的视角示意图一;
图30为图20所述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的视角示意图二;
图3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被拍摄的方格场景;
图3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使用平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的摄像结构拍摄得到的影像;
图3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2对应的摄像结构中的平面反射镜替换为曲线面的凹面反射镜拍摄得到的影像;
图3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2对应的摄像结构中的平面反射镜替换为直线面的凹面反射镜拍摄得到的影像一;
图3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4所示拍摄得到的影像还原得到被摄物比例正常的影像一;
图3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2对应的摄像结构中的平面反射镜替换为直线面的凹面反射镜拍摄得到的影像二;
图37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6所示拍摄得到的影像还原得到被摄物比例正常的影像二;
图38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2对应的摄像结构中的平面反射镜替换为曲线面的凸面反射镜拍摄得到的影像;
图39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8对应的摄像结构中的平面反射镜替换为直线面的凸面反射镜拍摄得到的影像一;
图40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9所示拍摄得到的影像还原得到被摄物比例正常的影像一;
图4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38对应的摄像结构中的平面反射镜替换为直线面的凸面反射镜拍摄得到的影像二;
图4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将图41所示拍摄得到的影像还原得到被摄物比例正常的影像二;
图4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3D影像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广角影像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
10、光线入口,
11、后置光线入口,
12、前置光线入口,
13、第一光线入口,
14、第二光线入口,
2、反射元件,
21、双面反射镜,
211、双面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面211,
212、双面反射镜的第二反射面211,
23、第一反射元件,
24、第二反射元件,
201、第一反射元件,
202、第二反射元件,
203、第三反射元件,
204、第四反射元件,
205、第五反射元件,
26、单面反射镜
27、凹面反射镜,
28、凸面反射镜
3、感光元件,
311、第一感光元件,
312、第二感光元件,
30、摄像头模组,
301、第一摄像头模组,
302、第二摄像头模组,
301a、第一摄像头模组的镜像,
302a、第二摄像头模组的镜像,
40、透镜组,
401、第一透镜组,
402、第二透镜组,
411、第一透镜,
412、第二透镜,
51、反射镜转轴,
52、平移装置,
53、旋转装置,
70、便携式电子设备,
71、处理模块,
81、入射光线;
82、反射光线;
90、被摄景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以及应用相应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本文实施例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为便于携带的电子设备,通常包括了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正在兴起的穿戴式电子设备等。所述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
说明书中,摄像,通常也称为摄影,是指通过光线使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也就是将画面记录于摄像器材。各实施例中的摄像结构及相应方法可以拍摄静态图片,也可以拍摄动态视频,可以应用于便携式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电子设备,以及取代笔记本电脑屏幕所在面板上现有的摄像头结构。因此,某些技术人员也将摄像结构称为相机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摄像结构包括了电子设备外壳1、反射元件2与感光元件3。
实施例中的感光元件3可以是CCD(Charge-coupledDevice)、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等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器件。
实施例中的反射元件2可以是反射镜,也可以是全反射棱镜。反射镜可以是全反射镜,也可以是半透镜。
所述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有光线入口10,所述光线入口10通常开设于电子设备外壳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正面或背面,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正面通常在使用时面对使用者,而且设置有显示屏等,因此便携式电子设备通常正面以及背面的面积较大,侧面及顶面与底面的面积较小且狭长,以尽避免设备的厚度过大。例如对于手机而言,通常在手机外壳正面开设有光线入口以放置前置摄像头,在手机外壳背面开设有光线入口以放置后置摄像头。由于本实施例兼顾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轻薄要求与影像拍摄的性能与功能需求,因此,在多数实施例中,所述光线入口的设置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最大的面上,例如手机或平板的正面或反面,换而言之,光线入口的法线或轴线方向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尺寸中最小的边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就是光线入口的法线或轴线方向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的厚度方向相同。
光线入口10、反射元件2与感光元件3沿光路中光线传播方向顺序设置,即反射元件2将光线入口10进入的光线反射至感光元件3,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在光线入口10与反射元件2之间的光路上或反射元件2与感光元件3之间的光路上,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光学器件,例如折射光线的折射件或反射光线的反射件等。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2个以上的反射元件,使光路进行2次以上的方向改变。
通常,为了使外界的被摄景物在感光元件上成实像,一种方案是采用凹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2,而更多的方案是在光路中设置透镜,通过透镜的折射作用使光线成实像投射到感光元件上。透镜通常定义为以两个折射曲面为边界的透明体,透镜的折射曲面可以是球面,也可以是其他曲面,透镜可以由光学玻璃制成,也可以是其他透明材料制成。
为了使透镜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减少色差或畸变),通常将2个以上的透镜集成在一起,作为透镜组使用,例如附图中的透镜组40。为了实现对焦或变焦效果,摄像结构中设置有对焦机构或变焦机构,对焦机构或变焦机构通过移动透镜或透镜组的位置,以实现对焦或变焦。对焦也叫对光、聚焦。通过对焦机构变动物距和相距的位置,使被拍物成像清晰的过程就是对焦。所述变焦就是通过移动透镜或透镜组的位置,改变由机构中的全部透镜形成的光学结构的焦距的过程。
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透镜可以位于曲面反射镜与感光元件3之间的光路上,也可以位于光线入口10与反射元件2之间的光路上,还可以在反射元件2与感光元件3之间的光路,以及光线入口10与反射元件2之间的光路上都设置透镜。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减少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厚度,在光线入口10与反射元件2之间的光路上不设置透镜等光学器件,而在反射元件2与感光元件3之间设置透镜组40,为了进一步简化设备的设计以及增加元件的通用性,透镜组40与感光元件3可以集成在一起,例如选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常见的摄像头模组,将摄像头模组直接置于反射元件2后的光路之中。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便携式电子设备具有变焦拍摄功能,透镜组40可以采用变焦透镜组,由于变焦透镜组前后透镜通常具有较大的距离,并且在进行变焦的过程中,变焦透镜组前后透镜之间的距离需要发生较为明显的伸缩变化,因此在通常的方案中,若直接将包括变焦透镜组设置于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背面或正面,要么会使手机等产品的厚度大大增加,要么摄像头会突出于手机外壳的表面,影响美观、使用以及携带。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反射元件2的反射作用,使得影像光线的角度发生了90度的偏转,因此反射元件2经透镜组40至感光元件3之间的光路的方向与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正面(及背面)平行,这样透镜组前后透镜的距离可以设置得较长,并且透镜组前后透镜的距离可以灵活地伸缩改变,而不会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厚度造成影响。
为了进一步拓展摄像结构的功能,并能保证良好的影像成像质量,所述反射元件2采用曲面反射镜,利用曲面反射的效果,以及反射镜相对于透镜而言具有无色散等成像优势,来实现更多影像获取功能以及更丰富的影像获取效果。
所述曲面反射镜的反射曲面可以是直线面,也可以采用曲线面。在数学上,曲面可以视为是母线在空间中连续运动形成的轨迹,根据形成曲面的母线形状,曲面可以分为直线面与曲线面,所述直线面是由直母线运动而形成的曲面;所述曲线面是由曲母线运动而形成的曲面。在直线面上,有一个方向的曲率为零。例如,圆柱面—就是一种直线面,是一直线(直线段)绕圆柱的轴线旋转形成的曲面,圆锥曲面属于曲线面,例如,抛物面为抛物线绕轴线旋转形成的曲面,双曲面为双曲线绕轴线旋转形成的曲面,椭圆面为椭圆线绕轴线旋转形成的曲面。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元件为凹面反射镜27,在一实施例中,凹面反射镜27的反射面可以是曲线面,经过曲线面的凹面反射镜的反射作用,相对于在相同位置采用平面镜作为反射元件的实施例,在后续的光路中设置同样的透镜组40,整个摄像结构的焦距变长了,达到了长焦镜头的效果,这样可以在相同的光路长度下,实现更长的焦距。
例如图31所示是被拍摄的场景,为一10*10正方形方格构成的阵列的图像,图中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一个长度单位;图32为使用平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的摄像结构拍摄得到的影像,为一6*4的正方形方格构成的阵列,图33为将图32对应的摄像结构中的平面反射镜替换为曲线面的凹面反射镜拍摄得到的影像,为一3*2的正方形方格构成的阵列。从中可以发现,图33对应的摄像结构对比于图32对应的摄像结构达到了长焦的拍摄效果。其中,凹面反射镜的反射曲面可以是凹面的球面、抛物面、双曲面等。
如果在摄像结构中采用常规的摄像头模组,即透镜组40,感光元件3与对焦机构均设置于摄像头模组中,这样,本实施例可以利用市面上常规的摄像头模组实现长焦拍摄的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将曲线面的凹面反射镜替换为直线面的凹面反射镜,使用曲线面的凹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2,其达到的效果在于影像在某个方向上被压缩,而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影像的比例是正常的。所述直线面的凹面反射镜的镜面曲面可以是内圆柱面(圆柱体内表面的一部分),可以是直线沿抛物线、双曲线等运动形成的凹面曲面。通常由透镜或透镜组构成的长焦镜头的光路结构中,对其中的透镜加工精度要求很高,采用凹面反射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个问题。
对应于图31所示的场景,图32为使用平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的摄像结构拍摄得到的影像,而使用上述实施例的摄像结构拍摄得到的影像如图34所示,影像在横向上长度被拉伸,横向上落入感光元件的长度单位为3,纵向上的长度不变(相对于图32),得到的影像为一个3*4的矩形方格阵列,或者将凹面反射镜绕自身中轴线旋转90度,其得到的影像被拉伸的方向也随之改变,拍摄得到的影像如图36所示,在纵向上长度被拉伸,纵向上落入感光元件的长度单位为2,得到的影像为一个6*2的矩形方格阵列。
对应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影像的方法,其方法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301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的光线入口获取光线,获取的光线经过直线面的凹面反射镜的反射后,经过透镜或透镜组的折射,形成光学影像投射于感光元件上,投射于感光元件上的光学影像为被摄物的一个方向经过拉伸的影像,例如图34或图36所示,该方向的拉伸是凹面反射镜的反射所导致的;
S302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一数字信号并输出;
S303将第一数字信号进行变换,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对应还原影像,所述还原影像为被摄物的一个方向经过拉伸的影像在该方向上进行对应压缩还原成的被摄物比例正常(无畸变)的影像,也就是与被摄物比例关系一致的影像。图34所示影像所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经过变换后得到的第二数字信号所对应的还原影像如图35所示;图36所示影像所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经过变换后得到的第二数字信号所对应的还原影像如图37所示。总体而言,是将图34与图36被拉伸的方向进行压缩,将被摄物的尺寸比例转换为正常。
由于现有的影像尺寸通常为矩形,以符合用户的观看***面上所呈现出来的一块区域范围的明亮而清晰影像的幅面,有时也将其称之为像幅。由于感光元件的加工工艺以及避免材料浪费的原则出发,感光元件通常被加工为矩形(包括长宽相等的正方形与长宽不相等的长方形),在同样的成像质量的前提之下(圆形像场的成像质量与距圆心的距离成负相关,也就是距圆心距离越大,成像质量越差,距圆心距离相等的不同方向的各位置,成像质量相同),矩形感光元件中长宽比越接近1的矩形,就越能更大程度地利用光学***的像场,例如图4所示,在相同半径的像场范围内,A1B1C1D1为长宽比为3:2的感光元件,A2B2C2D2为长宽比为1:1的正方形的感光元件,二者均内接于像场中相同半径的圆内,若半径为1,长方形A1B1C1D1的面积为1.846,长方形A2B2C2D2的面积为2,因此采用长宽比接近1的矩形的感光元件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摄像结构的光学***的性能。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方案,通过直线面的凹面反射镜,形成一个投射在在感光元件上一个方向经过拉伸的影像,该影像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经过变换,转换成第二数字信号,还原成被摄物比例正常的影像,在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感光元件,最终还原出一个长宽比大于感光元件的影像,较之直接用与该影像长宽比相同的感光元件拍摄影像能更有效率地利用摄像结构中光学***的像场。
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元件为凸面反射镜28,在一实施例中,凸面反射镜28的反射面可以是曲线面,经过曲线面的凸面反射镜的反射作用,相对于在相同位置采用平面镜作为反射元件的实施例,在后续的光路中设置同样的透镜组40,整个摄像结构的焦距变短了,达到了广角镜头的效果,这样可以在类似的光路结构下实现更宽广的拍摄视角。
例如图31所示是被拍摄的场景,为一10*10正方形方格构成的阵列的图像,图中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一个长度单位;图32为使用平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的摄像结构拍摄得到的影像,为一6*4的正方形方格构成的阵列,图38为将图11对应的摄像结构中的平面反射镜替换为曲线面的凸面反射镜拍摄得到的影像,为一9*6的正方形方格构成的阵列。从中可以发现,图38对应的摄像结构对比于图32对应的摄像结构达到了广角的拍摄效果。其中,凸面的反射镜的反射曲面可以是凸面的球面、抛物面、双曲面等。通常透镜组成的广角镜头控制色差的难度很大,而采用凸面反射镜使得摄像结构具有短焦距,光视角能最大程度消除或减少色差。
如果在摄像结构中采用常规的摄像头模组,即透镜组40,感光元件3与对焦机构均设置于摄像头模组中,这样,本实施例可以利用市面上常规的摄像头模组实现广角拍摄的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将曲线面的凸面反射镜替换为直线面的凸面反射镜,使用曲线面的凸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其达到的效果在于影像在某个方向上被拉伸,而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影像的比例是正常的。所述直线面的凸面反射镜的镜面曲面可以是外圆柱面(圆柱体外表面的一部分),可以是直线沿抛物线、双曲线等运动形成的凸面曲面。
对应于图31所示的场景,图32为使用平面反射镜作为反射元件的摄像结构拍摄得到的影像,而使用上述实施例的摄像结构拍摄得到的影像如图39所示,影像在横向上长度被压缩,横向上落入感光元件的长度单位为9,纵向上长度不变(相对于图11),得到的影像为一个9*4的矩形方格阵列,或者将凸面反射镜绕自身中轴线旋转90度,其得到的影像被拉伸的方向也随之改变,拍摄得到的影像如图41所示,在纵向上长度被压缩,纵向上落入感光元件的长度单位为6,得到的影像为一个6*4的矩形方格阵列。
对应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影像的方法,其方法流程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601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的光线入口获取光线,获取的光线经过直线面的凸面反射镜的反射后,经过透镜或透镜组的折射,形成光学影像投射于感光元件上,投射于感光元件上的光学影像为被摄物的一个方向经过压缩的影像,例如图39或图41所示,该方向的压缩是凸面反射镜的反射所导致的;
S602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一数字信号并输出;
S603将第一数字信号进行变换,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对应还原影像,所述还原影像为被摄物的一个方向经过压缩的影像在该方向上进行对应拉伸还原成的被摄物比例正常(无畸变)的影像,也就是与被摄物比例关系一致的影像。图39所示影像所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经过变换后得到的第二数字信号所对应的还原影像如图19所示;图41所示影像所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经过变换后得到的第二数字信号所对应的还原影像如图42所示。总体而言,是将图39与图41被压缩的方向进行拉伸,将被摄物的尺寸比例转换为正常。
由于现有的影像尺寸通常为矩形,以符合用户的观看习惯,通常的照片或影片的尺寸有4:3、3:2、16:10、16:9、21:9等,而摄像结构的光学***成像的像场通常是圆形的,采用长宽比接近1的矩形的感光元件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摄像结构的光学***的性能。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方案,通过直线面的凹面反射镜,形成一个投射在在感光元件上一个方向经过压缩的影像,该影像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经过变换,转换成第二数字信号,还原成被摄物比例正常的影像,在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感光元件,最终还原出一个长宽比大于感光元件的影像,较之直接用与该影像长宽比相同的感光元件拍摄影像能更有效率地利用摄像结构中光学***的像场,可以利用上述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得到宽幅的广角影像,同时又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像场的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感光元件与透镜的利用率,如图7所示,实施例中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其外壳1的背面和正面分别开设后置光线入口11与前置光线入口12,后置光线入口11与前置光线入口12分别位于外壳背面与正面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就是在外壳背面设置后置光线入口11的位置的对面,外壳正面也设置有前置光线入口12,二者面对面设置,所处的平面位置相同。在后置光线入口11与前置光线入口12之间设置有作为反射元件的双面反射镜21,所述双面反射镜系指镜面的正反两面(见图7,图8中的第一反射面211与第二反射面212)都具有反射层,都能反射光线的反射镜。所述摄像结构具有反射镜翻转机构,反射镜翻转机构的旋转轴位于双面反射镜21中部,与双面反射镜的镜面平行,反射镜翻转机构转动带动双面反射镜21以旋转轴为中轴翻转。反射镜翻转机构可以是各种机械翻转机构,例如在反射镜中部设置一可旋转的反射镜转轴51,反射镜转轴51与双面反射镜21连接并可带动双面反射镜翻转。
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双面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面211朝向后置光线入口11,将后置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反射至排布设置于与入射光线垂直的光路上,光线通过光路中的透镜组40,在感光元件3上成像,此时拍摄到的是外壳背面的影像。若要拍摄外壳正面的影像,则反射镜转轴51转动,驱动反射镜绕图7中弧线箭头所示方向翻转90度,则摄像结构切换至图8所示状态,此时,双面反射镜的第二反射面212朝向前置光线入口12,将前置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反射,通过透镜组40,在感光元件3上成像,此时拍摄到的是外壳正面的影像,若要切换回拍摄外壳背面影像的状态,则反射镜转轴51转动,驱动反射镜绕图8中弧线箭头所示方向翻转90度,则摄像结构切换回图7所示状态,在该实施例中双面反射镜在两条入射光线之间翻转,翻转时反射面不经过入射光线,也就是双面反射镜在前置光线入口12的入射光线与后置光线入口11的入射光线之间来回翻转,也就是在翻转时,反射面不经过入射光线,就在两条入射光线的夹角(实施例中该夹角为180度)之间转动。也就是说,在翻转过程中,反射面211只用于反射后置光线入口11的入射光线,不用于反射前置光线入口12的入射光线。同样的,反射面212只用于反射前置光线入口12的入射光线,不用于反射后置光线入口11的入射光线。
与上述实施例对比,图9、10所示方案为另一通过反射镜翻转实现利用一套透镜与感光元件来拍摄手机前、后两个方向影像的结构与方法,其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单面反射镜26替代双面反射镜,并且单面反射镜26在翻转时,单面反射镜26在入射光线两侧来回翻转,也就是在翻转转时,反射面经过入射光线,从入射光线的这一侧,翻转到另一侧。
由于这样的翻转方式反射面需要经过入射光线,因此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厚度至少要大于或等于反射镜的宽度,而在图9、10所示实施例中,由于反射面不经过入射光线,就在两条入射光线的夹角之间转动,以夹角为180度计,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的反射镜宽度即可,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更多的功能,或更灵活地改变光路,摄像结构包括2个以上的反射元件,并设有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反射元件设置于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上,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具有不同的切换状态,对应不同的切换状态,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分别将不同的反射元件置于光路中,所述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可以为平移装置,所述平移装置可以往复平移,平移方向与光路中轴所在平面垂直或与光线入口的入射光路中轴平行或与反射光线的光路中轴平行,平移方向与光路中轴所在平面垂直中的光路中轴包括了入射光路的中轴与反射光路的中轴,两条中轴线可以确定一平面,即光路中轴所在平面。所述中轴即光路的中间轴(中心轴)。各反射元件设置于平移装置上,随平移装置移动,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的不同切换状态对应平移装置的不同位移位置。
例如图11、12所示的摄像结构,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其外壳1的背面和正面分别开设后置光线入口11与前置光线入口12,手机中还包括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并设置有平移装置52作为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平移装置52可以如图11、12箭头所示方向左右往复移动,其平移方向与光线入口的入射光路中轴平行,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设置于平移装置52上,并随平移装置52移动。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为的全反射棱镜,二者的反射面之间呈270度夹角。第一反射元件23用于将后置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偏转90度,投射到感光元件3上,第二反射元件24用于将前置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偏转90度,同样投射到摄像头模组30上,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所反射出的反射光的光线方向相同。摄像头模组30包括透镜组与感光元件。
如图11所示为该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第一切换状态示意图,光线自后置光线入口11进入,被第一反射元件23所反射,经过透镜组形成影像投射到摄像头模组30上,此时手机可以获取背面的影像,若想让手机获取正面的影像,则如图11中箭头方向所示,向右移动平移装置,则如图12所示,第一反射元件23偏移出透镜组与摄像头模组30的光路,第二反射元件24的光路与透镜组及摄像头模组30的光路重合,光线自前置光线入口12进入,被第二反射元件24所反射,经过透镜组形成影像投射到摄像头模组30上,此时手机可以获取正面的影像。若想让手机获取背面的影像,这如图12中箭头方向所示,向左移动平移装置,重新让第一反射元件23位于光路中。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将两个反射元件设置为不同的反射元件,例如将第一反射元件设置为凹面反射镜,以实现长焦效果,将第二反射元件设置为凸面反射镜,以实现广角效果。
如图13、14所示实施例,是另一平移装置作为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的实施例。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中设有光线入口10,平移装置52上设置有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并带动二者移动。所述第一反射元件23用于将光线入口10进入的光线偏转90度,投射到第一摄像头模组301上,所述第二反射元件24用于将光线入口10进入的光线偏转90度,投射到第二摄像头模组302上,在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元件的反射面与第二反射元件的反射面呈270度夹角。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所反射出的反射光线方向相反。平移装置52的平移方向与反射元件所反射出的反射光线的光路平行,如图13、14箭头所示方向可以上下往复移动。
如图13所示为该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第一切换状态示意图,光线自光线入口10进入,被第一反射元件23反射,经过透镜组形成影像投射到第一摄像头模组301上,此时手机可以通过第一摄像头模组301获取影像,若想让手机通过第二摄像头模组302获取影像,则如图13中箭头方向所示,向下移动平移装置,则,第一反射元件23偏移出光线入口入射光线的光路,第二反射元件24移动至光线入口入射光线的光路上,如图14所示,光线自光线入口10进入,被第二反射元件24所反射,经过透镜组形成影像投射到第二摄像头模组302上,此时手机可以通过第二摄像头模组302获取影像。若想让手机切换回第一摄像头模组301获取影像的状态,这如图14中箭头方向所示,向上移动平移装置,重新让第一反射元件23位于光路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两个不同性能和功能的摄像头模组,例如两个像素不同,焦距不同或特效不同的摄像头模组。也可以将两个反射元件设置为不同的反射元件,例如将第一反射元件设置为凹面反射镜,以实现长焦效果,将第二反射元件设置为凸面反射镜,以实现广角效果。
由于如图11、12所示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设备需要在厚度方向上提供平移装置52左右移动的空间,因此图15、16所示实施例提出了另外一个不同的技术方案。
该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其外壳11的背面和正面分别开设后置光线入口11与前置光线入口12,手机中还包括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并设置有平移装置作为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平移装置可以如图15、16所示方向前后往复移动,其平移方向与光路中轴所在平面垂直,或者说与入射光路中轴(入射光线中轴)及反射光路中轴(反射光线中轴)即与图15中后置光线入口11的入射光线81及对应的反射光线82所在平面垂直,或者说与图16中前置光线入口12的入射光线81及对应的反射光线82所在平面垂直。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设置于平移装置上,并随平移装置移动。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为的全反射棱镜,二者的反射面之间呈90度夹角。第一反射元件23用于将后置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偏转90度,投射到摄像头模组30上,第二反射元件24用于将前置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偏转90度,同样投射到摄像头模组30上,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所反射出的反射光的光线方向相同。
如图15所示为该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第一切换状态示意图,光线自后置光线入口11进入,被第一反射元件23所反射,经过透镜组形成影像投射到摄像头模组30上,此时手机可以获取背面的影像,若想让手机获取正面的影像,则向右移动平移装置,如图16所示,第一反射元件23偏移出透镜组与摄像头模组30的光路,第二反射元件24的光路与透镜组及摄像头模组30的光路重合,光线自前置光线入口12进入,被第二反射元件24所反射,经过透镜组形成影像投射到摄像头模组30上,此时手机可以获取正面的影像。若想让手机获取背面的影像,向左移动平移装置,重新让第一反射元件23位于光路中。在该实施例中,平移装置的移动方向不在手机的厚度方向上,因此不影响手机的厚度设置,可以将平移装置的移动方向设置到手机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这样可以制备较薄的手机设备。同样的,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两个反射元件设置为不同的反射元件,例如将第一反射元件设置为凹面反射镜,以实现长焦效果,将第二反射元件设置为凸面反射镜,以实现广角效果。
图17所述为设置有另外一种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的摄像结构,所述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为旋转装置53,所述旋转装置53的旋转轴与光路中轴所在平面垂直,或者说与入射光路中轴(入射光线中轴)及反射光路中轴(反射光线中轴)垂直。各反射元件设置于旋转装置上,随旋转装置53转动,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的不同切换状态对应旋转装置旋转的不同角度。在图17所示实施例上,旋转装置53为一可旋转的五面棱柱,棱柱的轴线与光路所在平面垂直。在该五面棱柱的每个柱面上分别设置了第一反射元件201、第二反射元件202、第三反射元件203、第四反射元件204、第五反射元件205。当这些反射元件位于光路中时,将被摄景物90的光线反射至摄像头模组30。在实施例中,这些反射元件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反射元件,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第一反射元件201选用平面反射镜,第二反射元件202选用反射面为球面的凸面反射镜,第三反射元件203选用反射面为抛物面的凹面反射镜,第四反射元件204选用反射面为直线曲面的凸面反射镜,第五反射元件205选用反射面为直线曲面的凹面反射镜。当便携式电子设备需要实现不同的摄像功能时,可以通过旋转旋转装置53,将不同的反射元件置于光路中。例如需要获取广角效果时,将第二反射元件202,即反射面为球面的凸面反射镜置于光路中。
类似与图17所示实施例,在图11~16所示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设置为不同类型的反射元件,例如平面反射镜、全反射棱镜、不同反射曲面的凹反射镜或凸反射镜等,以实现例如广角、长焦等不同的拍摄效果。并且在图11~16所示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平移装置上设置更多的反射元件,例如第三反射元件、第四反射元件等等。
图18、19提供了用于获取3D影像的摄像结构实施例,人眼之所以能获取立体的影像信息。是由于人的双眼相距有一定距离,大约60-65毫米,所以在看特定事物的时候,用左眼看到的影像和用右眼看到的影像有所不同。就是这种角度不同的两个影像在大脑里合成后才会让我们感到立体感。3D拍摄通过两个图像获取设备模拟人的眼睛,拍左眼和右眼的画面。在本实施例中,我们通过如下方式设置2个感光元件,以拍摄3D影像。
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外壳1的同一方向的表面上,开设2个光线入口,分别为第一光线入口13与第二光线入口14,两个光线入口之间具有间距,以使得通过同一被摄景物的光线分别通过2个光线入口进行拍摄时具有视角差,两个间距的尺寸由具体设计方案确定,在2个光线入口后分别设置有反射元件,在第一光线入口13后设置第一反射元件23,在第二光线入口14后设置第二反射元件24,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所反射出的反射光线方向相反,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的反射面呈270度夹角,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从中间的两个反射元件分别向两边的两个感光元件反射。在2个反射元件的外侧,分别设置有摄像头模组301,302,第一反射元件反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组之后,在第一摄像头模组301的感光元件上成像,第二反射元件反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组之后,在第二摄像头模组302的感光元件上成像。第一摄像头模组301所对应的入射光路的中轴线与第二摄像头模组302所对应的入射光路的中轴线相平行,这样第一摄像头模组301所对应的视野与第二摄像头模组302所对应的视野基本重合,很好的模拟了人眼的立体视觉效果。
图19所示实施例与图18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没有采用如图18所示的背靠背的方式设置,而是采用了面对面的方式设置,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的反射面呈90度夹角,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从两边的两个反射元件向中间的两个摄像头模组反射。在2个反射元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摄像头模组301,与第二摄像头模组302。
在图18与图19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可以用平面反射镜、全反射棱镜、半透镜以及不同反射曲面的凹反射镜或凸反射镜等,以实现例如广角、长焦等不同的3D拍摄效果。同时可以结合平移装置、旋转装置等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实现不同效果、不同视角的3D拍摄切换。
参阅图44,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影像的方法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S4401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的光线入口获取光线,
S4402获取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的反射后,形成相反的反射光线,经过透镜组的折射,形成光学影像分别投射于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上;
S4403第一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元件对应的光线入口与第二反射元件对应的光线入口之间具有间距,且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拍摄视角至少部分重叠;
S4404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合成变换,转换为第五数字信号,所述第五数字信号对应3D合成影像,所述3D合成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所拍摄的被摄物的3D影像。
另外,发明人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实施例,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摄像结构。
参见图43,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70还包括处理模块71,所述第一感光元件311与第二感光元件312分别与处理模块70连接;
第一感光元件311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312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所述处理模块71用于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合成变换,转换为第五数字信号,所述第五数字信号对应3D合成影像,所述3D合成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所拍摄的被摄物的3D影像。
图20所示实施例中,也采用了2个或更多个摄像头模组的摄像结构,但具体结构有所不同,其目的在于获取更宽广的拍摄视角。图20中,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外壳表面开设有光线入口,在光线入口后设置有2个反射元件,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2个反射元件背靠背设置,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出的光线方向相反,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从中间的两个反射元件分别向两边的两个摄像头模组反射。两个摄像头模组分别为第一摄像头模组301与第二摄像头模组302,第一摄像头模组301包括第一透镜组401与第一感光元件311,第二摄像头模组302包括第二透镜组402与第二感光元件312。
由于在这个实施例中,是为了获取更广的视角,因此需要避免两个获取被摄景物光线的位置尽可能接近,因此,虽然可以在外壳表面上开设两个相接近的光线入口,也可以直接开设一个光线入口,而将两个反射元件直接置于该光线入口之后。两个反射元件应该尽可能接近,以减少两个摄像头模组获取的图像的视差。
图28所示为在图20所述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中其中一个摄像头模组的视角示意图,如图28所示,由于反射作用,第一摄像头模组301通过第一反射元件23,映射出第一摄像头模组的镜像301a,第一反射元件23的反射面为第一摄像头模组301与第一摄像头模组的镜像301a的对称面,因此可以将第一摄像头模组的镜像301a视为第一摄像头模组301进行视角分析,第一摄像头模组的镜像301a的视角α即为第一摄像头模组301的视角。
在优选实施例中,图29为图20所述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的视角示意图。如图20所示两个反射元件背向相倚靠设置(背靠背设置),这样两个反射元件的反射面之间的距离很小。为了获取更广的视角,实施例中,两个反射元件所对应的入射光线的视角不同,具体的,理想的,两个反射元件所对应的入射光线的视角如图29所示两视角合并成的视角为两视角的角度之和(角α与角β之和),即两个视角不重叠,并且中间没有盲区,在大多数实施例中,无法完美地实现合并后的视角为两个视角之和,因为两个反射面之间有一定距离的缘故,两个视角之间有部分重叠,如图30所示第一摄像头模组301的视角α与第二摄像头模组302的视角β有一定重叠。
在后期处理时,将重叠部分合并或剪裁,两个视角合并成的视角略小于两个视角之和,当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两个视角中间重叠的部分。
由于本实施例利用对反射元件反射面的控制,可以将两个感光元件设置于同一平面上,避免为了使摄像头对准不同位置使得摄像头模组如图21、图22所示需要倾斜设置才能使2个摄像头的视角错开的方案。图21与图22所示方案方便在电子设备中设置2个倾斜的摄像头模组30,两个摄像头模组倾斜设置,沿图中虚线所示对准不同的方向,以拍摄不同视角的影像,采用这样的方案的话,必然导致设备厚度增加,或者摄像头表面凸起于设备外壳。本实施所述方案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如图23、图24所示,是图20所示结构中,镜头经过反射元件投射后,拍摄得到的黑白相间的方格图片。图23对应第一摄像头模组拍摄的左侧视角的图片,图24对应第二摄像头模组拍摄的右侧视角的图片,图25为二者经过处理合成以后的图片,可以发现由于宽广的视角,图23、图24中的图片均出现了透视效应,经过后期拉伸或压缩后,拼接得到图25所示图片,基本克服了透视的畸变。
同样的,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可以用平面反射镜、全反射棱镜、半透镜以及不同反射曲面的凹反射镜或凸反射镜等,以实现例如广角、长焦等不同的3D拍摄效果。同时可以结合平移装置、旋转装置等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实现不同效果、不同视角的3D拍摄切换。
例如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平移装置,平移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反射元件、第二反射元件、第三反射元件与第四反射元件,将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背向相倚靠设置(背靠背设置),二者作为第一组反射元件,第三反射元件与第四反射元件背向相倚靠设置(背靠背设置),二者作为第二组反射元件,这通过移动平移切换第一组反射元件与第二组反射元件。第一组反射元件与第二组反射元件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反射元件,例如第一组反射元件设置为平面镜,第二组反射元件设置为凸面反射镜。
如图26所示的摄像结构与图20所述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分别采用凸面反射镜,以达到更广视角的拍摄效果。图27所示摄像结构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对拍摄效果进行改变,如图27所示,该实施例在光线入口处分别设置了第一透镜411与第二透镜412,光线通过第一透镜411的折射,再被第一反射元件23反射至第一摄像头模组301,同样的,光线通过第二透镜412的折射,再被第二反射元件24反射至第二摄像头模组302,通过透镜的光学特性,达到改变影像光学效果的目的。例如,通过设置凸透镜达到长焦的光学效果,通过设置凹透镜达到广角的光学效果,通过设置滤镜,过滤某些特定的光线等。参阅图45,发明人提供了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影像的方法的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S4501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的光线入口获取光线,
S4502获取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的反射后,形成相反的反射光线,经过透镜组的折射,形成光学影像分别投射于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上;
S4503第一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其中,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拍摄视角错开;
S4504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所述第六数字信号对应广角拼接影像,所述广角拼接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视角合并后的影像。
部分实施例中,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步骤中,包括对透视畸变的拉伸或压缩的还原处理。
发明人还提供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实施例,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摄像结构。
参阅图43,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70还包括处理模块71,所述第一感光元件311与第二感光元件312分别与处理模块71连接;
第一感光元件311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312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所述处理模块71用于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所述第六数字信号对应广角拼接影像,所述广角拼接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视角合并后的影像。
某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70还用于对透视畸变的拉伸或压缩的还原处理。
提供新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以及相应获取影像的方法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因此发明人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相机摄像结构,包括电子设备外壳、曲面反射镜、透镜组、感光元件,所述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有光线入口,所述光线入口、曲面反射镜与感光元件沿光路中光线传播方向顺序设置(所述反射元件将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反射至感光元件),所述透镜组位于曲面反射镜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光路上,或位于光线入口与曲面反射镜之间的光路上。
可选的,所述曲面反射镜的曲面为直线面。
可选的,所述直线面为圆柱面的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曲面反射镜的曲面为曲线面。
可选的,所述曲线面为抛物面、双曲面或椭球面。
可选的,所述摄像结构包括2个以上的反射元件,并设有反射元件切换装置,所述反射元件中包括至少一个曲面反射镜,反射元件设置于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上,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具有不同的切换状态,对应不同的切换状态,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分别将不同的反射元件置于光路中。
可选的,所述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为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的旋转轴与光路所在平面入射光线中轴及反射光线中轴垂直,各反射元件设置于旋转装置上,随旋转装置转动,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的不同切换状态对应旋转装置旋转的不同角度。
可选的,所述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为平移装置,所述平移装置可以往复平移,平移方向与光线入口的入射光路平行,各反射元件设置于平移装置上,随平移装置移动,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的不同切换状态对应平移装置的不同位移位置。
可选的,所述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为平移装置,所述平移装置可以往复平移,平移方向与光路所在平面入射光线中轴及反射光线中轴垂直,各反射元件设置于平移装置上,随平移装置移动,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的不同切换状态对应平移装置的不同位移位置。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影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的光线入口获取光线,获取的光线经过曲面反射镜的反射后,经过透镜组的折射,形成光学影像投射于感光元件上;
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一数字信号并输出。
可选的,所述曲面反射镜的曲面为直线面,获取的光线经过曲面反射镜的反射后,经过透镜组的折射,投射于感光元件上的光学影像为一个方向经过拉伸或压缩的影像;
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一数字信号经过变换,转换为第二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对应还原影像,所述还原影像为一个方向经过拉伸或压缩的影像经过压缩或拉伸还原为无畸变正常与被摄物比例关系一致的的影像。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包括电子设备外壳、反射元件、透镜组、感光元件与反射元件切换装置,所述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有光线入口,所述光线入口、反射元件与感光元件沿光路中光线传播方向顺序设置,所述透镜组位于反射元件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光路上,或位于光线入口与反射元件之间的光路上;
所述反射元件的数量为2个以上,反射元件设置于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上,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具有不同的切换状态,对应不同的切换状态,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分别将不同的反射元件置于光路中,所述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为平移装置,所述平移装置可以往复平移,平移方向与光路所在平面垂直或与光线入口的入射光路平行,各反射元件设置于平移装置上,随平移装置移动,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的不同切换状态对应平移装置的不同位移位置。
可选的,所述反射元件为曲面反射镜。也可以为平面反射镜。
可选的,所述曲面反射镜的曲面为直线面。
可选的,所述直线面为圆柱面的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曲面反射镜的曲面为曲线面。
可选的,所述曲线面为抛物面、双曲面或椭球面。
发明人还提供了使用上述摄像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包括电子设备外壳、反射元件、透镜组、感光元件,所述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有光线入口,所述光线入口、反射元件与感光元件沿光路中光线传播方向顺序设置,所述反射元件将光线入口进入的光线反射至感光元件,所述透镜组位于反射元件与感光元件之间的光路上,或位于光线入口与反射元件之间的光路上;
在光线入口后设置有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反射出的光线方向相反,第一反射元件反射出的光线在第一感光元件上成像,第二反射元件反射出的光线在第二感光元件上成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为平面反射镜、全反射棱镜、半透镜或曲面反射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结构包括2个以上的第一反射元件与2个以上的第二反射元件,并设有反射元件切换装置,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设置于反射元件切换装置上,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具有不同的切换状态,对应不同的切换状态,反射元件切换装置分别将不同的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置于光路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同一方向的表面上,开设2个光线入口,分别为第一光线入口与第二光线入口,两个光线入口之间具有间距,在第一光线入口后设置第一反射元件,在第二光线入口后设置第二反射元件,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的反射面呈270度夹角,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从中间的两个反射元件分别向两边的两个感光元件反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同一方向的表面上,开设2个光线入口,分别为第一光线入口与第二光线入口,两个光线入口之间具有间距,在第一光线入口后设置第一反射元件,在第二光线入口后设置第二反射元件,第一反射元件23与第二反射元件24的反射面呈90度夹角,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从两边的两个反射元件向中间的两个感光元件反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背靠背设置,从两个反射元件所反射的的光线由中间的两个反射元件分别向两边的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反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背向相倚靠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与感光元件集成在摄像头模组中。
9.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取影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外壳上开设的光线入口获取光线,获取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二反射元件的反射后,形成相反的反射光线,经过透镜组的折射,形成光学影像分别投射于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上;
第一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获取影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射元件对应的光线入口与第二反射元件对应的光线入口之间具有间距,且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拍摄视角至少部分重叠;
在第一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之后还包括步骤:
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合成变换,转换为第五数字信号,所述第五数字信号对应3D合成影像,所述3D合成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所拍摄的被摄物的3D影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获取影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拍摄视角错开;
在第一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之后还包括步骤:
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所述第六数字信号对应广角拼接影像,所述广角拼接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视角合并后的影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获取影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步骤中,包括对透视畸变的拉伸或压缩的还原处理。
13.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摄像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分别与处理模块连接;
第一感光元件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合成变换,转换为第五数字信号,所述第五数字信号对应3D合成影像,所述3D合成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所拍摄的被摄物的3D影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模块,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分别与处理模块连接;
第一感光元件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三数字信号并输出,第二感光元件用于将投射于其上的光学影像转化为第四数字信号并输出;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将由光学影像转化的第三数字信号与第四数字信号经过拼接变换,转换为第六数字信号,所述第六数字信号对应广角拼接影像,所述广角拼接影像为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二感光元件视角合并后的影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透视畸变的拉伸或压缩的还原处理。
CN201610076332.7A 2015-02-13 2016-02-03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Active CN1055493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76332.7A CN105549305B (zh) 2015-02-13 2016-02-03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785054 2015-02-13
CN201510078505 2015-02-13
CN201610076332.7A CN105549305B (zh) 2015-02-13 2016-02-03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49305A true CN105549305A (zh) 2016-05-04
CN105549305B CN105549305B (zh) 2020-08-14

Family

ID=5577009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6793.4A Pending CN105527782A (zh) 2015-02-13 2016-02-03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CN201610076652.2A Active CN105530418B (zh) 2015-02-13 2016-02-03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
CN201610076332.7A Active CN105549305B (zh) 2015-02-13 2016-02-03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6793.4A Pending CN105527782A (zh) 2015-02-13 2016-02-03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CN201610076652.2A Active CN105530418B (zh) 2015-02-13 2016-02-03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4919B2 (zh)
CN (3) CN105527782A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1838A1 (zh) * 2016-03-23 2017-09-28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光学变焦的手机
CN107357026A (zh) * 2016-05-10 2017-11-1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
CN107360349A (zh) * 2016-05-10 2017-11-1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及其镜头单元
CN108382054A (zh) * 2018-04-18 2018-08-10 深圳市承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影像定位装置及贴合机
CN108466421A (zh) * 2018-04-18 2018-08-31 深圳市承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移料装置及贴合机
US10133038B2 (en) 2016-05-10 2018-11-20 Tdk Taiwan Corp. Camera system
CN109417589A (zh) * 2017-01-12 2019-03-01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紧凑型折叠式摄影机
CN109788181A (zh) * 2019-03-08 2019-05-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电子设备及摄像头组件的控制方法
CN110392853A (zh) * 2017-11-30 2019-10-29 柯正浩 光学分波装置
CN111064876A (zh) * 2019-12-30 2020-04-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10594A (zh) * 2020-04-15 2020-08-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2672136A (zh) * 2020-12-24 2021-04-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TWI725836B (zh) * 2019-05-13 2021-04-21 香港商立景創新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組件以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12889000A (zh) * 2018-10-30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成像装置和信息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9640B (zh) * 2015-06-23 2017-02-0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模組
WO2017090464A1 (ja) * 2015-11-25 2017-06-01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CN106550181B (zh) * 2016-11-09 2020-01-03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06686321B (zh) * 2017-02-27 2018-09-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补光装置、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772908A (zh) * 2017-03-31 2017-05-3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N107623806B (zh) * 2017-08-02 2020-04-14 中控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US10632926B2 (en) * 2017-09-12 2020-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nsor system
CN107809503A (zh) * 2017-10-31 2018-03-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7948470B (zh) * 2017-11-22 2020-07-10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块和移动设备
CN107957650A (zh) * 2017-11-28 2018-04-2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拍照方法
CN110501801A (zh) * 2018-05-16 2019-11-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和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潜望式阵列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08386734U (zh) 2018-06-14 2019-0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8810385B (zh) * 2018-08-02 2024-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8777761B (zh) * 2018-08-02 2024-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TWI672538B (zh) * 2018-09-12 2019-09-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194857A (zh) * 2018-10-29 2019-01-1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302555B (zh) * 2018-11-28 2021-04-23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及终端设备
CN111432050A (zh) * 2019-01-10 2020-07-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266848B (zh) 2019-06-26 2021-04-13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2311969B (zh) * 2019-07-31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
CN110536058B (zh) * 2019-09-04 2022-02-15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前后共用传感器的拍照装置及拍照方法
CN110798602B (zh) * 2019-11-29 2022-08-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装置
JP7286024B2 (ja) * 2019-12-14 2023-06-02 グラス イメージ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回転可能なリフレクターを備えた撮像システム
CN111208961A (zh) * 2019-12-30 2020-05-29 西安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将镜面影像映射到电子屏幕的装置及方法
GB2592579A (en) * 2020-02-26 2021-09-08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A camera assembly
CN113875216A (zh) * 2020-03-13 2021-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以及电子设备
US11394860B2 (en) 2020-04-03 2022-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optical path imaging techniques and shared emitter for active depth sensing techniques
CN111601026B (zh) * 2020-05-28 2021-12-07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726503B (zh) * 2020-06-28 2021-10-26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285951B (zh) * 2020-10-27 2022-07-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眼镜
IL278915B (en) * 2020-11-23 2021-08-31 Arc Y Tec Ltd Multi-directional digital camera
CN113556450A (zh) * 2021-07-13 2021-10-26 基合半导体(宁波)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000142A1 (en) * 2021-07-19 2023-01-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imaging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7914A (ja) * 2000-03-14 2001-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入力装置
US20090067051A1 (en) * 2007-09-12 2009-03-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rrecting light pathway by driving curved prism composed of refraction surface
CN102769763A (zh) * 2011-05-05 2012-11-07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影像摄相机及其相关控制方法
CN102866572A (zh) * 2011-07-07 2013-01-09 登尼克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成像装置
US20140218587A1 (en) * 2013-02-07 2014-08-07 Motorola Mobility Llc Double sided camera module
CN104181756A (zh) * 2014-09-04 2014-12-03 成都凯裕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于移动终端传感器位置可调的光学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3694A (en) * 1987-07-08 1989-02-07 Amada Company, Limited Laser resonator
US5889553A (en) * 1993-11-17 1999-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apable of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JP2003032542A (ja) * 2001-07-19 2003-01-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撮像装置
CN102523377A (zh) * 2011-12-19 2012-06-27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式手机摄像头模组
JP2013238848A (ja) * 2012-04-20 2013-11-28 Hoya Corp 撮像装置
US9036153B1 (en) * 2013-08-30 2015-05-19 Google Inc. Instrument for reflectivity measurement
CN103685894A (zh) * 2013-12-29 2014-03-26 广州视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比例可调摄像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7914A (ja) * 2000-03-14 2001-09-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入力装置
US20090067051A1 (en) * 2007-09-12 2009-03-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rrecting light pathway by driving curved prism composed of refraction surface
CN102769763A (zh) * 2011-05-05 2012-11-07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影像摄相机及其相关控制方法
CN102866572A (zh) * 2011-07-07 2013-01-09 登尼克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成像装置
US20140218587A1 (en) * 2013-02-07 2014-08-07 Motorola Mobility Llc Double sided camera module
CN104181756A (zh) * 2014-09-04 2014-12-03 成都凯裕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于移动终端传感器位置可调的光学模块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1838A1 (zh) * 2016-03-23 2017-09-28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光学变焦的手机
US10754129B2 (en) 2016-05-10 2020-08-25 Tdk Taiwan Corp. Camera system
US11630319B2 (en) 2016-05-10 2023-04-18 Tdk Taiwan Corp. Camera system and lens unit thereof
CN107357026A (zh) * 2016-05-10 2017-11-1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
CN107360349B (zh) * 2016-05-10 2021-05-2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及其镜头单元
TWI636313B (zh) * 2016-05-10 2018-09-2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系統
US10133038B2 (en) 2016-05-10 2018-11-20 Tdk Taiwan Corp. Camera system
CN107360349A (zh) * 2016-05-10 2017-11-1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及其镜头单元
US10775596B2 (en) 2016-05-10 2020-09-15 Tdk Taiwan Corp. Camera system
US11428909B2 (en) 2016-05-10 2022-08-30 Tdk Taiwan Corp. Camera system
CN109417589A (zh) * 2017-01-12 2019-03-01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紧凑型折叠式摄影机
CN109417589B (zh) * 2017-01-12 2021-10-22 核心光电有限公司 紧凑型折叠式摄影机及其组装方法
CN110392853A (zh) * 2017-11-30 2019-10-29 柯正浩 光学分波装置
CN108382054A (zh) * 2018-04-18 2018-08-10 深圳市承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影像定位装置及贴合机
CN108466421A (zh) * 2018-04-18 2018-08-31 深圳市承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移料装置及贴合机
CN112889000B (zh) * 2018-10-30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成像装置和信息终端
CN112889000A (zh) * 2018-10-30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成像装置和信息终端
CN109788181A (zh) * 2019-03-08 2019-05-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电子设备及摄像头组件的控制方法
TWI725836B (zh) * 2019-05-13 2021-04-21 香港商立景創新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組件以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11064876B (zh) * 2019-12-30 2021-08-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064876A (zh) * 2019-12-30 2020-04-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10594B (zh) * 2020-04-15 2022-02-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1510594A (zh) * 2020-04-15 2020-08-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2672136A (zh) * 2020-12-24 2021-04-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672136B (zh) * 2020-12-24 2023-03-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44919B2 (en) 2018-08-07
CN105530418B (zh) 2019-09-27
US20160241764A1 (en) 2016-08-18
CN105549305B (zh) 2020-08-14
CN105527782A (zh) 2016-04-27
CN105530418A (zh)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9305A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US9733458B2 (en)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free from parallax artifacts
US7553023B2 (en) Multi-dimensional imaging apparatus,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1937168B (zh) 一种光学立体成像装置及立体摄像方法
US20090005112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onfigurations for handheld devices
JPH10233950A (ja) 電子ズーム画像入力方式
US9237338B1 (en) Apparatus for image display with multi-focal length progressive lens or multiple discrete lenses each having different fixed focal lengths or a variable focal length
KR20170020789A (ko) 시차 및 틸트 아티팩트들이 없는 폴딩형 광학계를 이용한 멀티-카메라 시스템
US20180052308A1 (en) Optical lens accessory for wide-angle photography
CN107948470B (zh) 摄像头模块和移动设备
US20160360121A1 (en) Portable device with successive extension zooming capability
CN101588511A (zh) 一种立体摄像装置及方法
US20200012069A1 (en)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Capturing Images by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Linear Movement Switching Mechanism
JP2006011103A (ja) 球面ミラー撮像装置
CN113874772A (zh) 一种光学***、电子设备以及显示装置
WO2021143640A1 (zh) 一种全固态全息拍摄器及全固态全息投影器
CN207352263U (zh) 全景成像***和电子设备
CN220173318U (zh) 一种基于镜面反射原理的3d图像直接获取装置
JPH10105692A (ja) 立体画像入力方式
JP2001075046A (ja) 立体視システム
CN107333032A (zh) 环视摄像及其应用
JP2000298320A (ja) 立体画像方式
Ding 42.3: Invited Paper: Design of Double Vertical Screen 3D Viewer and Mobile Phone 3D Glasses
WO2023196650A1 (en) Imaging system with movable non-symmetric lens
KR970004925Y1 (ko) 터널형 단안의 입체 tv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50003 building, No. 89, software Avenue, Gulou District, Fujian, Fuzhou 18, China

Applicant after: Ruixi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50003 building, No. 89, software Avenue, Gulou District, Fujian, Fuzhou 18, China

Applicant before: Fuzhou Rockchips Electronics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