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1501B - 减振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振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1501B
CN105531501B CN201380079560.4A CN201380079560A CN105531501B CN 105531501 B CN105531501 B CN 105531501B CN 201380079560 A CN201380079560 A CN 201380079560A CN 105531501 B CN105531501 B CN 105531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hood portion
helical spring
damper means
external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95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31501A (zh
Inventor
上原弘树
赤坂裕三
绪方诚
吉村佳也
濑上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coside Corp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side Corp,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Ecosid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31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1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31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1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1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cumulation of energy to absorb shocks or vib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2Wound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ring mounting
    • F16F15/12326End-caps for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04Wound springs
    • F16F1/12Attachments or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00/00Materials;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for
    • F16D2200/0078Materials; Production methods therefor lamin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6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etallic, e.g. in the form of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Spring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弹簧座的遮檐部能够追随螺旋弹簧进行变形的同时、能够实现遮檐部和螺旋弹簧的耐久性提高的减振器装置。该减振器装置具有:第1螺旋弹簧(31)和第2螺旋弹簧(32),其沿着圆周方向被夹设在毂衬(1)的毂衬侧支承臂(11)和输入输出盘(2)的中间盘侧支承臂(24)之间;内部具有芯骨部件(45)的树脂制的第1弹簧座(41)和第2弹簧座(42),其用于支承两螺旋弹簧(31)、(32)的两端部,其特征在于,两弹簧座(41)、(42)具有支承部(43)和遮檐部(44),芯骨部件(45)的遮檐部芯骨部件(452)具有:设置在靠近支承部(43)的一侧的刚性相对较低的低刚性部(452a)和设置在远离支承部(43)的一侧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高刚性部(452b)。

Description

减振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器装置,该减振器装置设置于车辆的传递***等中,具有用于支承用作吸收扭转振动的螺旋弹簧的弹簧座。
背景技术
以往,在有发动机驱动力输入的减振器装置中,公知有具有在内部带有芯骨的树脂制的弹簧座作为用于支承螺旋弹簧的弹簧座的减振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以往的减振器装置在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之间沿着圆周方向夹设有多个螺旋弹簧,各螺旋弹簧的两端部借助弹簧座支承于各旋转体。
另外,弹簧座具有支承螺旋弹簧的轴向端部的支承部和沿着该螺旋弹簧的轴线的半径方向设置的遮檐部。
而且,在伴随着减振器装置旋转,有离心力作用于螺旋弹簧之际,能够利用遮檐部抑制螺旋弹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径方向变形。因此,芯骨形成为具有抑制遮檐部和螺旋弹簧的变形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90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为了实现减振器装置的低刚性化,而使用弹性模量相对较低的螺旋弹簧作为螺旋弹簧的情况下,存在下述的问题。
即、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弹簧座的遮檐部形成为限制由离心力引起的螺旋弹簧的外径方向的变形的结构。因此,在使用弹性模量较低的螺旋弹簧作为螺旋弹簧的情况下,在螺旋弹簧向装置外径方向变形时,在被遮檐部限制了变形的部位和该限制范围以外的部分之间产生过度的变形,有可能导致螺旋弹簧的耐久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为了解决该问题而使遮檐部低刚性化的情况下,来自螺旋弹簧的输入有可能使遮檐部破损。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簧座的遮檐部能够追随螺旋弹簧进行变形的同时、能够实现遮檐部和螺旋弹簧的耐久性提高的减振器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减振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用于对在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之间沿着圆周方向夹设的螺旋弹簧进行支承的、在内部具有芯骨部件的树脂制的弹簧座具有: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螺旋弹簧;遮檐部,其从该支承部的所述旋转体的外径方向端部沿着圆周方向延伸,
所述遮檐部中的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延伸的遮檐部芯骨部件具有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在靠近所述支承部的一侧的刚性相对较低的低刚性部和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在远离所述支承部的一侧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高刚性部。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减振器装置的两旋转体进行旋转、并且螺旋弹簧向装置外径方向变形了之际,螺旋弹簧向装置外径方向按压遮檐部。
在该情况下,遮檐部能够基于遮檐部芯骨部件中的设置在靠近支承部的一侧的低刚性部的刚性,追随两螺旋弹簧的变形进行变形。因此,对于各螺旋弹簧而言,能够抑制在被遮檐部覆盖且与遮檐部抵接的部位和未被遮檐部覆盖的部位之间发生过度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因过度的变形造成的螺旋弹簧的破损。
另一方面,在被各螺旋弹簧相对强力地按压的、作为遮檐部的远离支承部一侧的顶端部侧,在遮檐部芯骨部件上设置有高刚性部,因此,能够抑制在反复输入该按压力时的遮檐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表示在毂衬和中间盘的端面位置剖切弹簧座的状态。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主要部件的主视图,表示没有离心力作用于螺旋弹簧的状态。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主要部件的主视图,表示有离心力作用于螺旋弹簧而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的状态。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第2弹簧座的立体图。
图6是从所述第2弹簧座的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7A是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作用说明图,表示从装置轴向观察在螺旋弹簧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的状态下在装置轴向存在输入时的主要部件的状态。
图7B是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作用说明图,表示从图7A所示的动作时的内径方向向外径方向观察的状态。
图7C是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作用说明图,表示在螺旋弹簧未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变形的状态下在装置轴向存在输入时的从外径方向向内径方向观察的状态。
图8表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作用的比较例的动作的图。
图9是表示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第1弹簧座的夹持用突起的安装结构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0A是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的变形例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第2弹簧座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0B是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的变形例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第2弹簧座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0C是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的变形例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第2弹簧座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0D是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的变形例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第2弹簧座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0E是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的变形例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第2弹簧座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0F是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的变形例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第2弹簧座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0G是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的变形例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第2弹簧座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0H是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的变形例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装置内径方向向装置外径方向观察第2弹簧座而得到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现本发明的减振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减振器装置的结构)
首先,基于图1~图3说明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A的结构。
另外,图1是减振器装置A的剖视图,图2是减振器装置A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减振器装置A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减振器装置A是用于在传递扭矩的同时吸收、衰减扭转振动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置于附图外的马达Mot和发动机Eng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中。即、减振器装置A设置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力传递***中,但对此省略图示。而且,在驱动发动机Eng时,能够将发动机驱动力传递到马达Mot侧并进行发电,或者能够将发动机驱动力借助马达Mot传递到附图外的驱动轮侧。另外,在未驱动发动机Eng时将马达Mot的驱动力输入发动机Eng,从而能够启动发动机。在进行这样的驱动传递时,减振器装置A主要用于吸收和衰减伴随着发动机Eng的驱动而产生的扭转振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减振器装置A具有:毂衬(第一旋转体)1,其以能相对于马达Mot输入输出的方式与马达Mot相连接;输入输出盘(第二旋转体)2,其以能相对于发动机Eng输入输出的方式与发动机Eng相连接。而且,相对于两个盘1、2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夹设有三组第1螺旋弹簧31和三组第2螺旋弹簧32。即、伴随着毂衬1和输入输出盘2在圆周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第1螺旋弹簧31和第2螺旋弹簧32中的一个螺旋弹簧被压缩,同时另一个螺旋弹簧被拉伸。利用该两螺旋弹簧31、32的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和衰减被输入到毂衬1和输入输出盘2的扭转振动。另外,也可以在毂衬1和附图外的马达Mot之间设置用于切断和接通驱动力的传递的离合器。
在减振器装置A的轴向上、即图1、图2的箭头Ce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称为装置轴向)的马达侧,第2盘22隔着中间盘23利用多个铆钉21固定于输入输出盘2。而且,在输入输出盘2和第2盘22上,沿着圆周方向延伸设置有用于沿着圆周方向收纳成对的两螺旋弹簧31、32的三组收纳用窗2a、22a。另外,在圆周方向上的输入输出盘2的各收纳用窗2a彼此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装置径向(减振器装置A的径向,图中的箭头外表示外径方向)的内外相连结的连结部2b。同样,在圆周方向上的第2盘22的各收纳用窗22a彼此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装置径向的内外相连结的连结部22b。
向外径方向延伸的三根中间盘侧支承臂24在圆周方向上以恒定间隔设置于中间盘23。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中间盘侧支承臂24配置在收纳用窗2a、22a的圆周方向的中间部。
另外,发动机启动用的齿轮构件25借助多个铆钉21与输入输出盘2的外周相结合。
因此,第2盘22、中间盘23、齿轮构件25与输入输出盘2一体旋转。
与中间盘23一样,向外径方向延伸的三根毂衬侧支承臂11在圆周方向上以恒定间隔设置于毂衬1。这些毂衬侧支承臂11在圆周方向上配置于收纳用窗2a、22a彼此之间的位置。于是,各毂衬侧支承臂11和中间盘侧支承臂24在圆周方向上交替配置。
另外,中间盘23的中间盘侧支承臂24和毂衬1的毂衬侧支承臂11在圆周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上述两螺旋弹簧31、32沿着圆周方向被夹设在两个支承臂11、24之间。如图3所示,两螺旋弹簧31、32在两个支承臂11、24之间沿着圆周方向交替配置,在三组第1螺旋弹簧31和三组第2螺旋弹簧32中的一个三组螺旋弹簧同时压缩之际,另一个三组螺旋弹簧同时拉伸。
(螺旋弹簧安装结构和弹簧座的结构)
接着,说明两螺旋弹簧31、32相对于各支承臂11、24的安装结构以及两弹簧座41、42的结构。
两螺旋弹簧31、32分别借助第1弹簧座41安装于毂衬侧支承臂11,借助第2弹簧座42安装于中间盘侧支承臂24。
首先,说明在两弹簧座41、42中通用的结构。
两弹簧座41、42是利用摩擦阻力较低的树脂覆盖后述的芯骨部件45进行模制成形而形成的,如图4A、图4B所示,分别具有支承部43和遮檐部44。
支承部43用于支承两螺旋弹簧31、32的弹簧中心轴线Sc的方向的端部,如图5所示,形成为大致圆盘状。而且,从支承各螺旋弹簧31、32的弹簧支承面43a的径向的中央突出形成有引导突起43c,该引导突起43c向各螺旋弹簧31、32的端部的内周***并用于限制各螺旋弹簧31、32的径向的移动。
遮檐部44是沿着支承部43的外周部从装置外径方向(图3的箭头外方向)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的区域起沿轴向延伸而形成的。该遮檐部44抑制各螺旋弹簧31、32在减振器装置A的工作时的离心力作用下向减振器外径方向发生变形,以覆盖各螺旋弹簧31、32的装置外径方向侧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5所示,在遮檐部44上,在圆周方向的中央以及圆周方向的两端部这三处具有沿着轴向(沿着图5中的点划线所示的弹簧中心轴线Sc的方向)延伸的肋44a、44b、44b。
芯骨部件45由金属制的薄板形成,如图5所示,由支承部芯骨部件451、遮檐部芯骨部件452以及侧缘部加强臂部453、453一体形成。
支承部芯骨部件451被埋入支承部43内,形成为直径比支承部43的直径小的圆盘形状。
遮檐部芯骨部件452配置在作为遮檐部44的装置外径方向的顶部的、肋44a的内侧。
侧缘部加强臂部453沿着遮檐部44的圆弧的圆周方向两端缘部的肋44b配置,且形成为宽度比遮檐部芯骨部件452的宽度窄的棒状。
遮檐部芯骨部件452具有靠近支承部43一侧的低刚性部452a和作为远离支承部43一侧的、遮檐部44的顶端侧的高刚性部452b。
在本实施方式1中,低刚性部452a和高刚性部452b之间的刚性的不同是根据形成遮檐部芯骨部件452的金属板材的宽度的不同而设定的,将高刚性部452b的宽度形成得比低刚性部452a的宽度宽。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赋予该宽度之差时,如图6所示,遮檐部芯骨部件452形成为俯视T字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低刚性部452a的遮檐部突出方向的尺寸L1形成为比引导突起43c的轴向尺寸L2大的尺寸。因此,低刚性部452a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在比引导突起43c的顶端靠遮檐部44的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另外,高刚性部452b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在比引导突起43c的顶端靠遮檐部44的顶端侧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遮檐部芯骨部件452相对于形成遮檐部44的树脂材料向装置内径方向(与箭头外相反的方向)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侧缘部加强臂部453整体被埋入用于形成遮檐部44的树脂材料。
接着,对支承部43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支承部43在弹簧支承面43a的与各螺旋弹簧31、32抵接的部分设置有芯骨暴露部451a,该芯骨暴露部451a使支承部芯骨部件451以能够与各螺旋弹簧31、32抵接的方式暴露出来。
在本实施方式1,该芯骨暴露部451a设置在弹簧支承面43a的与各螺旋弹簧31、32强力接触的部位。即、芯骨暴露部451a配置在弹簧支承面43a的比各螺旋弹簧31、32的弹簧中心轴线Sc靠装置内径方向(与图4A、图4B所示的箭头外相反的方向)侧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芯骨暴露部451a沿着弹簧支承面43a的与各螺旋弹簧31、32的端部抵接的卷形状的圆周状部分设置为半圆弧状。
另一方面,弹簧支承面43a的包含比弹簧中心轴线Sc靠装置外径方向侧的区域在内的、芯骨暴露部451a以外的区域被作为利用树脂覆盖支承部芯骨部件451的覆盖区域43b。
(弹簧座的安装结构)
接着,说明两弹簧座41、42的、相对于毂衬侧支承臂11和中间盘侧支承臂24的安装结构。
在各支承臂11、24上形成有能够收纳各螺旋弹簧31、32的端部和各弹簧座41、42且沿着圆周方向构成为凹形状的一对安装用凹部11a、24a。而且,在被一对安装用凹部11a、24a沿着圆周方向夹着的部分设置有供各弹簧座41、42安装的安装部11b、24b。另外,在各安装用凹部11a、24a的外径方向侧,沿着圆周方向分别延伸设置有凸缘11f、24f。
各弹簧座41、42在支承部43的与设置有引导突起43c的这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分别设置有用于沿着轴向夹持各支承臂11、24的安装部11b、24b的一对夹持用突起47、46。
如图4A、图4B所示,设置于第1弹簧座41的夹持用突起47与第2弹簧座42的夹持用突起46相比,形成为相对较小的形状。
即、如图2所示,被夹持用突起47夹持的毂衬侧支承臂11在装置轴向(箭头Ce方向)的两侧配置有输入输出盘2的连结部2b和第2盘22的连结部22b。因此,如图9所示,一对夹持用突起47夹持着安装部11b,进而又被两个连结部2b、22b所夹持。于是,即使利用相对较小的夹持用突起47,也能够充分确保第1弹簧座41相对于毂衬侧支承臂11的安装部11b的安装强度。
另一方面,在中间盘23的中间盘侧支承臂24的轴向上不存在连结部2b、22b,第2弹簧座42仅通过一对夹持用突起46安装于中间盘侧支承臂24。因此,第2弹簧座42的夹持用突起46为了确保其安装强度,形成为比第1弹簧座41的夹持用突起47相对较大的形状。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第2弹簧座42的夹持用突起46的结构。
如图6所示,一对夹持用突起46、46的装置轴向的间隔成为能夹持安装部24b的间隔,通过如上所述夹持安装部24b来限制第2弹簧座42的装置轴向(箭头Ce方向)的移动。另外,两个夹持用突起46、46只夹持着安装部24b,因此,成为能够相对于安装部24b向作为图4B的箭头R4b方向的装置外径方向进行相对转动的支承。
而且,如图7A所示,从装置轴向观察,夹持用突起46形成为作为沿着上述外径方向的转动轨迹的圆弧形状的半圆形状。
而且,夹持用突起46具有低刚性部46a和高刚性部46b。
低刚性部46a处于夹持用突起46的靠近遮檐部44的一侧,且设置在比弹簧中心轴线Sc靠装置外径方向侧的区域。另外,图7A的弹簧中心轴线Sc表示各螺旋弹簧31、32在如图4A那样未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变形的状态下的中心轴线。而且,该低刚性部46a设定为能够允许遮檐部44在装置外径方向和装置轴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的刚性。
高刚性部46b通过在夹持用突起46的外侧沿着弹簧中心轴线Sc方向立起设置两根肋46c、46c而形成为比低刚性部46a的刚性高的刚性。另外,如图7A所示,这些肋46c、46c相对于弹簧中心轴线Sc倾斜设置。该倾斜是在各螺旋弹簧31、32由于离心力而向装置外径方向进行了位移之际沿着自各螺旋弹簧31、32进行输入的输入方向(箭头F方向)的方向。而且,两个肋46c、46c以隔着该箭头F所示的输入方向的方式在装置外径方向和装置内径方向并排设置。
(实施方式1的作用)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1的作用。
(两螺旋弹簧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变形时)
在发动机Eng和马达Mot之间进行驱动传递的情况下,输入输出盘2和毂衬1中的一者的旋转将会借助两螺旋弹簧31、32传递到另一者。
此时,伴随着两个盘1、2进行旋转,有离心力作用于两螺旋弹簧31、32。
而且,在两个盘1、2非旋转时,如图4A所示,各螺旋弹簧31、32的弹簧中心轴线Sc大致成一条直线,与此相对,在两个盘1、2旋转时,如图4B所示,由于上述离心力,各螺旋弹簧31、32以中间部向装置外径方向膨胀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
另外,在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时,两弹簧座41、42相对于各支承臂11、24的各盘1、2的安装用凹部11a、24a由于安装上的松动等而向外径方向转动。
即、遮檐部44被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按压,而两弹簧座41、42欲相对于各盘1、2沿着图4B的箭头R4b所示的方向转动。另外,两弹簧座41、42是由具有弹性的树脂制成,因此,当产生向箭头R4b方向的弹性变形时,遮檐部44以使其顶端向外径方向位移的方式发生变形。而且,支承部43也伴随着遮檐部44的变形,相对于弹簧中心轴线Sc向弹簧外侧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另外,在上述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变形时,两螺旋弹簧31、32和两弹簧座41、42发生相对位移,因而两者产生摩擦。在发生该摩擦时,因为两弹簧座41、42是树脂制的,与金属制的弹簧座相比,能够将在上述摩擦时产生的摩擦阻力抑制得较低。由此,与在上述摩擦时摩擦阻力较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两螺旋弹簧31、32相对于两弹簧座41、42产生错位,或者能够抑制产生图8所示那样的过度变形。
接着,说明上述变形时的两弹簧座41、42的树脂部分的磨耗。
如上所述,在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之际,若反复与树脂制的两弹簧座41、42强力接触,则树脂部分有可能产生磨耗。
这样一来,在两弹簧座41、42中,存在两处反复与各螺旋弹簧31、32强力接触和滑动而使树脂部分有可能产生磨耗的部位。
一处是遮檐部44的装置内径方向侧的面,另一处是支承部43的弹簧支承面43a。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磨耗对策。
如图4B所示,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箭头外方向)发生了变形之际,两螺旋弹簧31、32与遮檐部44的内侧面接触。在该接触力较强的情况下,在遮檐部44的内侧面(装置内径方向侧的面)将产生摩耗。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遮檐部44在该装置外径方向的顶部分的内周面使遮檐部芯骨部件452暴露。因此,在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在该强力接触的部分处两螺旋弹簧31、32与遮檐部芯骨部件452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避免树脂部分的磨耗。
而且,如图4B所示,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之际,在沿着弹簧中心轴线Sc的方向的两端部处,利用圆P表示的装置内径方向侧比装置外径方向侧更强力地与支承部43接触。
即、对于在各螺旋弹簧31、32中***有引导突起43c的部分而言,能够利用引导突起43c限制向装置外径方向的变形。另一方面,在各螺旋弹簧31、32中,在比引导突起43c的顶端远离支承部43的位置,将会发生比受到引导突起43c限制的部分大的变形。因此,对于各弹簧座41、42而言,当遮檐部44被各螺旋弹簧31、32按压时,支承部43也与遮檐部44一起产生有向装置外径方向位移的朝向的转动力矩。
因此,如上所述,在两螺旋弹簧31、32图4B所示那样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之际,利用圆P表示的装置内径方向侧比装置外径方向侧更强力地与支承部43接触。而且,在该情况下,对于弹簧支承面43a而言,利用圆P表示的装置内径方向侧比装置外径方向侧更可能发生树脂磨耗。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支承部43的弹簧支承面43a的比弹簧中心轴线Sc靠内径侧的位置设置有沿着两螺旋弹簧31、32的圆弧的半圆形状的芯骨暴露部451a。因此,即使两螺旋弹簧31、32和弹簧支承面43a的装置内径方向侧强力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树脂的磨耗产生。
接着,追加说明在上述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时的两弹簧座41、42的装置外径方向的变形作用。
在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对于遮檐部44而言,越靠近顶端侧,来自两螺旋弹簧31、32的输入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遮檐部44的顶端部反复发生该变形,或者该变形量较大的情况下,将会在顶端部产生开尾(日文:先割れ)。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除了在遮檐部44设置有上述遮檐部芯骨部件452以外,遮檐部芯骨部件452还在遮檐部44的顶端侧设置有高刚性部452b。因此,能够利用高刚性部452b抑制遮檐部44的顶端发生过度变形,从而抑制上述开尾的产生。
另一方面,遮檐部芯骨部件452在靠近支承部43一侧设置有低刚性部452a。因此,与将遮檐部芯骨部件452整体设置为能够抑制上述开尾的高刚性的情况相比,在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了变形之际,两弹簧座41、42容易追随着该变形而向图4B的箭头R4b方向发生变形。由此,在能够使两螺旋弹簧31、32和遮檐部44接触时向两者的输入缓和的同时,能够抑制在两螺旋弹簧31、32上产生图8所示那样的过度的变形。于是,能够抑制两螺旋弹簧31、32和两弹簧座41、42的破损等,从而提高耐久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6所示,将低刚性部452a设置至比引导突起43c的顶端靠遮檐部44的顶端侧的位置。
即、对于两螺旋弹簧31、32而言,***到引导突起43c的部分向装置外径方向的变形在某种程度上被限制,而比引导突起43c靠遮檐部44的顶端侧的部分容易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变形。
因此,在将高刚性部452b配置至比引导突起43c的顶端位置靠遮檐部44的基部侧的位置为止的情况下,两螺旋弹簧31、32的装置外径方向的变形被高刚性部452b所抑制。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至比引导突起43c的顶端位置靠遮檐部44的顶端侧的位置为止配置有低刚性部452a,并且将高刚性部452b配置在比引导突起43c的顶端位置靠遮檐部44的顶端侧的位置。由此,两弹簧座41、42容易追随两螺旋弹簧31、32的向装置外径方向的变形而产生变形。于是,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两螺旋弹簧31、32上产生图8所示那样的过度的变形,能够抑制两螺旋弹簧31、32和两弹簧座41、42的破损等,从而提高耐久性。
(螺旋弹簧向轴向变形时)
接着,说明两螺旋弹簧31、32在装置轴向(图1、图2的箭头Ce方向)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的作用。
如图1所说明的那样,中间盘23与发动机Eng相连结,因此,在自发动机Eng输入时,存在因发动机振动而受到轴向(图1、图2的箭头Ce方向)输入的情况。特别是,在输入输出盘2设置有发动机启动用的齿轮构件25的同时、保持着两螺旋弹簧31、32的情况下,来自发动机Eng的输入从输入输出盘2直接被传递到两螺旋弹簧31、32,因此,该输入变大。
如此,在向中间盘23输入有振动的情况下,在两个支承臂11、24之间沿轴向产生相对位移,在该情况下,两螺旋弹簧31、32在两个支承臂11、24之间沿着装置轴向进行相对位移。
针对这样的两螺旋弹簧31、32的两端部的装置轴向的相对位移,如图9所示,对于第1弹簧座41而言,夹持用突起47被连结部2b、22b和安装部11b夹持,因此,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安装强度。因此,即使第1弹簧座41在装置外径方向和装置轴向上发生变形和位移,也难以自安装部11b脱离或者破损。
与此相对,对于安装于中间盘侧支承臂24的第2弹簧座42而言,构成为利用一对夹持用突起46、46夹持安装部24b的结构,安装强度相对降低。因此,对于第2弹簧座42而言,利用来自各螺旋弹簧31、32的输入位置的不同来执行不同的动作。另外,该输入位置的不同是由于第2弹簧座42和两螺旋弹簧31、32的向装置外径方向的位移的有无而产生的。
因此,以下,以是否存在使该输入位置的不同产生的装置外径方向的位移进行区分并说明作用。
(未向装置外径方向位移时)
首先,对两螺旋弹簧31、32未产生装置外径方向的变形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两螺旋弹簧31、32和支承部43的接触状态成为整周大致均匀,中间盘侧支承臂24和两螺旋弹簧31、32的输入在弹簧中心轴线Sc的附近进行。
而且,在两个盘1、2之间产生了轴向位移的情况下,第2弹簧座42自两螺旋弹簧31、32经由遮檐部44承受输入,如图7C所示,遮檐部44和支承部43在装置轴向上产生弹性变形。
利用该第2弹簧座42的弹性变形来吸收输入,因此,向两个夹持用突起46、46的输入较小。另外,对于两个夹持用突起46、46而言,该输入被位于弹簧中心轴线Sc的位置的低刚性部46a所承受,也吸收上述支承部43的变形。
因此,如图7C所示,第2弹簧座42在维持着夹持中间盘侧支承臂24的安装部24b的状态下,追随支承部43的变形发生弹性变形。
这样一来,第2弹簧座42追随两螺旋弹簧31、32的变形而发生变形,因此,难以在两螺旋弹簧31、32上产生应力。
(向装置外径方向位移时)
接着,如图4B所示,对在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变形的同时、第2弹簧座42也向装置外径方向发生位移的情况下的装置轴向输入时进行说明。
在该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变形时,如上所述,两螺旋弹簧31、32与支承部43的装置内径侧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强。
于是,如图7A的箭头F所示,自两螺旋弹簧31、32向夹持用突起46的输入自该接触压力较强的内径侧朝向高刚性部46b传递。
另外,在两个盘1、2沿着装置轴向进行了相对位移的情况下,遮檐部44向外径方向离开自两螺旋弹簧31、32进行输入的位置,从而难以经由遮檐部44进行输入。
因此,对于夹持用突起46而言,在刚性相对较高的高刚性部46b存在输入的情况下,难以产生向输入方向的弹性变形。因此,如图7B所示,第2弹簧座42在保持着夹持用突起46、46的形状的状态下改变相对于中间盘侧支承臂24的倾斜。在该情况下,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轴向的变形量减少,遮檐部44的变形例也减少。另外,此时,夹持用突起46、46利用肋46a、46a确保了强度,也难以产生破损。
(实施方式1的效果)
以下,列举出实施方式1的制动控制装置的效果。
1)一种减振器装置,其具有:
第1螺旋弹簧31和第2螺旋弹簧32,其沿着圆周方向被夹设在作为第一旋转体的毂衬1和作为第二旋转体的输入输出盘2之间,以使沿着作为卷绕中心的弹簧中心轴线的方向朝向所述圆周方向的方式将两端部支承于各盘1、2的毂衬侧支承臂11和中间盘侧支承臂24;
内部具有芯骨部件45的树脂制的第1弹簧座41和第2弹簧座42,其以支承着两螺旋弹簧31、32的沿着所述弹簧中心轴线Sc的方向的两端部的状态安装于各支承臂11、24,该减振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两弹簧座41、42具有:支承部43,其支承各螺旋弹簧31、32的沿着所述弹簧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端部;遮檐部44,其从该支承部43的各盘1、2的外径方向端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延伸且覆盖各螺旋弹簧31、32的所述外径方向,
所述芯骨部件45在所述遮檐部44的所述弹簧中心轴线Sc的外径方向位置具有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延伸的遮檐部芯骨部件452,
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452具有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在靠近所述支承部43的一侧的刚性相对较低的低刚性部452a和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在远离所述支承部43的一侧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高刚性部452b。
因此,在减振器装置A旋转时,在各螺旋弹簧31、32相对于各弹簧座41、42进行了相对位移之际,因为各弹簧座41、42是树脂制的,所以与金属制的各弹簧座相比能够廉价地抑制摩擦阻力。
此外,伴随着减振器装置A的旋转,在两螺旋弹簧31、32向装置外径方向变形了之际被按压的遮檐部44设置有遮檐部芯骨部件452,而且,在被更强力地按压的遮檐部44的顶端部侧设置有高刚性部452b。因此,无论两弹簧座41、42是否为树脂制,都能够抑制在上述按压力被反复输入的情况下产生破损。
而且,遮檐部芯骨部件452在靠近支承部43的一侧设置有低刚性部452a。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利用各螺旋弹簧31、32向外径方向按压遮檐部44的情况下,与遮檐部44是否设置有遮檐部芯骨部件452无关,通过具有低刚性部452a,从而遮檐部44能够追随着两螺旋弹簧31、32进行变形。因此,对于各螺旋弹簧31、32而言,能够抑制在被遮檐部44所覆盖且与遮檐部44抵接的部位和未被遮檐部44覆盖的部位之间产生如图8所示那样的过度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由这样的过度变形造成的两螺旋弹簧31、32的破损。
2)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452是由金属制的薄板形成,所述高刚性部452b通过形成得宽度比所述低刚性部452a的宽度宽而使刚性提高,
因此,提高刚性的加工很容易,在制造性方面出色。
而且,在各螺旋弹簧31、32由于离心力而向装置外径方向变形了之际,与各螺旋弹簧31、32抵接的遮檐部44的顶端部的被芯骨部件45加强的范围能够沿着遮檐部44的圆周方向扩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遮檐部44上产生开尾。
3)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452利用所述高刚性部452b和所述低刚性部452a形成为俯视T字状。
因此,能够对高刚性部452b和低刚性部452a的刚性不同的区域进行可靠地划分和设定。此外,使低刚性部452a的宽度恒定,因此,在遮檐部44变形时,能够抑制在低刚性部452a的特别是宽度较窄的位置等产生应力集中,从而确保耐久性。
除此以外,对于高刚性部452b而言,也能够如上述2)所述那样使高刚性范围沿着遮檐部44的圆周方向扩大,从而能够可靠地发挥出能够抑制在遮檐部44上产生开尾的效果。而且,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高刚性部452b的宽度恒定,来抑制在特定部位产生应力集中,从而能够确保耐久性。
4)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452设置为相对于所述遮檐部44向旋转体的内径方向(装置内径方向)暴露出来。
因此,遮檐部44的装置内径方向侧在各螺旋弹簧31、32由于离心力而向装置外径方向变形了之际与各螺旋弹簧31、32发生摩擦。因此,通过使遮檐部芯骨部件452暴露出来,能够抑制由该摩擦造成的树脂材料的磨耗。
5)实施方式1的减振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43上突出设置有引导突起43c,该引导突起43c***各螺旋弹簧31、32的内周以限制各螺旋弹簧31、32向所述弹簧中心轴线的正交方向的移动,
所述低刚性部452a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到比所述引导突起43c的顶端靠所述遮檐部44的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因此,各螺旋弹簧31、32在由于离心力而向装置外径方向变形了之际,遮檐部44能够可靠地追随着未被引导突起43c限制移动的部分的变形而变形。
(其他的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其他实施方式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只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方面。
图10A~图10H分别表示遮檐部芯骨部件452的变形例。
图10A~图10F所示的遮檐部芯骨部件201~206将各自的低刚性部201a~206a整体形成为宽度比高刚性部201b~206b的宽度窄并且其宽度恒定。
另一方面,高刚性部201b~206b各自具有宽度比低刚性部201a~206a的宽度宽的部分,沿着装置圆周方向构成为宽度不同的结构。
图10G、图10H所示的遮檐部芯骨部件207、208分别形成为从低刚性部207a、208a朝向高刚性部207b、208b的顶端宽度逐渐变宽的形状。
在该例子中,遮檐部44离支承部43越近刚性越低,容易变形。
以上,基于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于具体的结构而言,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各项权利要求的发明主旨,就允许进行设计变更、追加等。
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发明的减振器装置设置在了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和马达之间的例子,但是也能够安装在混合动力车辆以外的车辆上。即、也能够设置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遮檐部芯骨部件上利用金属板材的宽度不同来设定低刚性部和高刚性部之间的刚性的不同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通过将高刚性部的板厚设定得比低刚性部的板厚厚,而使刚性不同,也可以通过将板厚的不同和板材的宽度的不同组合在一起而使刚性不同。

Claims (6)

1.一种减振器装置,其具有:
螺旋弹簧,其沿着圆周方向被夹设在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之间,以使沿着作为卷绕中心的弹簧中心轴线的方向朝向所述圆周方向的方式将两端部支承于各旋转体;
内部具有芯骨部件的树脂制的弹簧座,其以支承着该螺旋弹簧的沿着所述弹簧中心轴线的方向的两端部的状态安装于各旋转体,该减振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座具有: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螺旋弹簧的沿着所述弹簧中心轴线的方向的端部;遮檐部,其从该支承部的相对于所述减振器装置的旋转中心而言的外径方向端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延伸且覆盖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外径方向,
所述芯骨部件在所述遮檐部的所述弹簧中心轴线的所述外径方向位置具有沿着所述圆周方向延伸的遮檐部芯骨部件,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配设在所述遮檐部的装置外径方向的顶部,
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具有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在靠近所述支承部的一侧的刚性相对较低的低刚性部和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在远离所述支承部的一侧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高刚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由金属制的薄板形成,所述高刚性部通过宽度形成得比所述低刚性部的宽度宽而使刚性提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利用所述高刚性部和所述低刚性部形成为俯视T字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檐部芯骨部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遮檐部向所述旋转体的内径方向暴露出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上突出设置有引导突起,该引导突起***所述螺旋弹簧的内周以限制所述螺旋弹簧朝向所述弹簧中心轴线的正交方向进行移动,
所述低刚性部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到比所述引导突起的顶端靠所述遮檐部的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上突出设置有引导突起,该引导突起***所述螺旋弹簧的内周以限制所述螺旋弹簧朝向所述弹簧中心轴线的正交方向进行移动,
所述低刚性部在所述圆周方向上设置到比所述引导突起的顶端靠所述遮檐部的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CN201380079560.4A 2013-09-13 2013-09-13 减振器装置 Active CN105531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4847 WO2015037125A1 (ja) 2013-09-13 2013-09-13 ダン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1501A CN105531501A (zh) 2016-04-27
CN105531501B true CN105531501B (zh) 2017-12-01

Family

ID=52665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9560.4A Active CN105531501B (zh) 2013-09-13 2013-09-13 减振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909625B2 (zh)
EP (1) EP3045767B1 (zh)
JP (1) JP6028144B2 (zh)
CN (1) CN105531501B (zh)
MX (1) MX368828B (zh)
MY (1) MY188045A (zh)
RU (1) RU2636844C2 (zh)
WO (1) WO20150371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636840C2 (ru) * 2013-09-13 2017-11-28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Демпф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10520040B2 (en) 2017-11-21 2019-12-3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pring retainer for arc spring of a clutch
JP7452550B2 (ja) * 2019-11-08 2024-03-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エンジン始動方法、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車両及び車両の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73839A (en) * 1936-04-17 1937-10-18 English Electric Co Ltd Improvements in flexible torque transmitting couplings
DE1251095B (zh) * 1961-06-24
DD130801B1 (de) * 1977-04-12 1979-08-29 Klaus Opelt Drehschwingungsdaempfer,insbesondere fuer kraftfahrzeugkupplungen
DE3618770C2 (de) * 1986-06-04 1995-07-27 Fichtel & Sachs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Federhalter
JP2004183870A (ja) * 2002-12-06 2004-07-02 Exedy Corp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スプリング組立体
JP4625791B2 (ja) * 2006-08-08 2011-02-0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及びスプリング組立体
JP4925894B2 (ja) * 2007-03-30 2012-05-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およ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4925893B2 (ja) * 2007-03-30 2012-05-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およ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US8840481B2 (en) * 2008-07-24 2014-09-23 Exedy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part, damper mechanism, and flywheel assembly
JP5764458B2 (ja) * 2011-10-15 2015-08-1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振動減衰装置
JP5844601B2 (ja) * 2011-10-18 2016-01-20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振動減衰装置
CN105556165B (zh) * 2013-09-13 2017-07-1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减振器装置
RU2636840C2 (ru) * 2013-09-13 2017-11-28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Демпф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1501A (zh) 2016-04-27
EP3045767A1 (en) 2016-07-20
MX368828B (es) 2019-10-18
RU2016113962A (ru) 2017-10-18
EP3045767B1 (en) 2019-11-06
MY188045A (en) 2021-11-11
JPWO2015037125A1 (ja) 2017-03-02
MX2016003227A (es) 2016-06-07
WO2015037125A1 (ja) 2015-03-19
US9909625B2 (en) 2018-03-06
US20160201729A1 (en) 2016-07-14
EP3045767A4 (en) 2016-11-16
JP6028144B2 (ja) 2016-11-16
RU2636844C2 (ru) 2017-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1501B (zh) 减振器装置
JP6894924B2 (ja) 遊び自動補正装置を備えたサイクロイド減速機及び該減速機を備えた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CN105531500B (zh) 减振器装置
CN102105723B (zh) 具有扭矩限制器功能的减震器
JP6332463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5556165B (zh) 减振器装置
JP2014500178A (ja) ベルトテンショナ用駆動ホイールおよびシートベルトシステム用ベルトテンショナ
CN103298366B (zh) 用于脱毛头部的新型脱毛器布置
CN103354872B (zh) 直接驱动式发电机
BRPI1100157B1 (pt) guia de mola e unidade de amortecedor
CN110192043A (zh) 联轴节
JP2008309260A (ja) 動力伝達機構用緩衝部材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9185836A1 (fr)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a amortisseur principal et amortisseur additionnel
CN207728802U (zh) 用于机动车辆传动系的阻尼装置
CN1065597C (zh) 用于汽车的具有一体式固定螺钉的离合器
JP4632792B2 (ja) ダンパ機能を備えたプーリ
CN110100114B (zh) 扭转阻尼器和机动车辆
CN209410268U (zh) 一种中置人力驱动结构阻尼器及助力车
WO2018092579A1 (ja) ボール減速機
KR200361418Y1 (ko) 프로펠러 샤프트의 센터베어링 고정구조
CN107208736A (zh) 具有直弹簧的扭转减振器
WO2014108951A1 (ja)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JP2022126462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部材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JP2024006534A (ja) ダンパ装置
CN103237711A (zh) 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Upper former great tree

Inventor after: Akasaka Yuuzou

Inventor after: Liang Fang

Inventor after: Yoshimura Yoshinari

Inventor after: Kenji Sakawa

Inventor before: Upper former great tree

Inventor before: Akasaka Yuuzou

Inventor before: Liang Fa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01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NISSAN MOTOR Co.,Ltd.

Applicant after: EXEDY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NISSAN MOTO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