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1144A -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1144A
CN105351144A CN201510264437.0A CN201510264437A CN105351144A CN 105351144 A CN105351144 A CN 105351144A CN 201510264437 A CN201510264437 A CN 201510264437A CN 105351144 A CN105351144 A CN 1053511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model
vibration
fan
velo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44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永清
岳继光
钱倩
李飞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26443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51144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51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11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风机桨叶在运行过程中桨叶对塔身产生的轴向疲劳载荷的作用机理,利用桨叶轴向摆动速度测量信息,对桨叶桨距角进行修正,达到减小桨叶对塔身疲劳载荷,提高风机运行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分析桨叶运行过程中由于风速变化对塔身产生疲劳载荷的作用机理,建立桨叶速度与轴向扭矩的数学模型;(2)根据理论分析,确定桨叶速度反馈的方案;(3)采用以速度反馈的PID控制方法对***进行独立变桨距控制。本发明以速度反馈的PID控制方法直观、实用性强,可为风机独立变桨可靠性控制提供参考。

Description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方法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涉及风机独立变桨控制技术,尤其是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风机独立变桨控制***,往往只考虑到发电机最终输出功率达到稳定的额定状态,而忽略了桨叶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风力作用产生的不平衡力矩对塔架和桨叶的影响。尤其在极端条件下,桨叶受到风力影响有可能产生非常大差异的不平衡力矩,如果桨叶长时间处在不平衡力矩作用下,桨叶的使用寿命将会大打折扣,对风电事业的发展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振动位移相同与否则直接反映了塔架所受桨叶的挥舞力矩是否平衡,独立变桨控制的过程中使桨叶在任何位置的挥舞力矩和振动位移都在固定值范围内发生轻微的波动,则有利于桨叶长期稳定的运行,延长桨叶的使用寿命。
另外,实际情况中存在以下问题:对桨叶振动的位移的测量非常的不方便,并没有测单一方向位移的传感器;对于桨叶振动的加速度,由于存在着高频信号的影响,即使能够测量,误差会比较大;选择什么因素进行测量、反馈作为控制的基础以减小风机疲劳载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减小甚至消除不平衡力矩、延长桨叶的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对于桨叶振动的速度,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单向速度传感器,可以测量单一方向的速度,而且传感器的安装较为方便,没有高频信号的影响,测量的结果较为可靠,所以选择桨叶的振动速度作为反馈信号,负荷实际情况。
本发明通过对桨叶的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得到相应的桨距角,最终使桨叶的振动位移稳定在平衡的范围内轻微波动,从而减小甚至达到消除了不平衡力矩,延长了桨叶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建立了桨叶振动位移与振动速度的基本数学模型,确定模型中必要的参数及变量,最后采用PID控制方法得到了桨叶稳定的振动位移。
1.利用叶素理论,对桨叶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实际分析结果,得到桨叶的受力分析模型;
2.将桨叶理想化为均匀的悬臂梁模型,根据悬臂梁模型计算出桨叶叶尖处的振动位移和振动速度的数学模型,并且确定模型中的参数与变量。;
3.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控制***的模型,以PID作为控制方法,振动速度作为反馈因素,得到最终稳定的桨叶振动位移。
进一步而言: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将桨叶的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得到相应的桨距角,最终使桨叶的振动位移稳定在平衡的范围内轻微波动以减小不平衡力矩。
考虑到桨叶转动过程中由于不同位置风速不相同的影响下,桨叶的振动位移和速度不相同,从而导致桨叶在不同位置的挥舞力矩也不尽相同,提出了基于速度反馈的独立变桨距控制的方法,有利于使桨叶保持稳定的振动位移和微弱的振动速度,桨叶所受的挥舞力矩也都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延长了桨叶的使用寿命。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叶素理论,分析风机桨叶受力情况,确定叶素的受力模型与载荷模型;
步骤(2):将风机桨叶理想化为均匀的悬臂梁模型,根据悬臂梁模型确定桨叶叶尖处的振动位移和振动速度的数学模型;
步骤(3):确定步骤(2)中的位移与速度模型中的各种参数及变量;
步骤(4):采用PID控制方法,以桨叶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达到控制三桨叶位移平衡的目的。
步骤(1)中,根据叶素理论,桨叶振动的合力表示为:
dFN=dFLcosI+dFDsinI=0.5ρW2c(ClcosI+CdsinI)dr
其中:α:攻角;β:桨距角;I:来流角;FL:法向力;FD:切向力;FN:合力;
从而得到桨叶载荷:
q = dF N d r = 0.5 ρW 2 c ( C l cos I + C d sin I )
I=α+β
其中:Cl:升力系数;Cd:阻力系数;
ρ:空气密度;c:弦长;
W:合速度,且合速度模型如下:
W = ( V 1 ( 1 - a ) ) 2 + ( V 2 ( 1 + b ) ) 2
其中:V1:风速;V2:桨叶转速,
a:轴向诱导因子;b:周向诱导因子。
步骤(2)中,将风机桨叶模型理想化,等效为均匀的悬臂梁模型,由步骤(1)中得到载荷:q=0.5ρW2c(ClcosI+CdsinI);
对与长度为R的悬臂梁模型有悬点A到端点B的,受到载荷q的作用时的位移可表示为:
Y = qx 2 24 EI b ( x 2 - 4 R x + 6 R 2 )
其中x:悬臂梁上任意一点到悬点A的距离;
E:悬臂梁的弹性模量;Ib:悬臂梁的挥舞惯性矩;
桨叶等效的悬臂梁模型的风机叶尖处的振动位移满足:
叶尖处振动位移:
振动速度:v=y′
其中E:桨叶的弹性模量;Ib:桨叶挥舞惯性矩;R:桨叶的半径。
步骤(3)中,确定步骤(2)中的各种参数及变量如下:桨叶攻角α的取值范围为9°-12°;
升力系数Cl与阻力系数Cd满足以下条件:
升力系数Cl≥0.9;
阻力系数Cd≤0.1;
根据速度三角形,可以得到轴向和周向诱导因子a,b满足:
a 1 - a = NcC n 8 πRsin 2 I
b 1 + b = NcC t 8 π R sin 2 I
其中N为桨叶个数;Cn与Ct分别代表平面法相力系数和切向力系数,并且满足:
Cn=ClcosI+CdsinI
Ct=ClsinI-CdcosI
桨叶的挥舞惯性矩Ib与桨叶的现场与厚度有关,可由公式:得到,其中t:桨叶的平均厚度。
将桨叶等效为悬臂梁模型,弦长作为定值处理。
桨叶的弦长最大为3m。
步骤(4)中,对于三个桨叶可以同时采用PID控制方法,三桨叶分别以各自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得到相应的桨距角,作为风机模型的输入的桨距角,从而达到控制桨叶振动位移平衡的目的。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1.建立了桨叶振动位移与振动速度的理想化数学模型,实现了以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的独立变桨距的控制,是桨叶的振动位移达到了稳定。
2.本方中建立的桨叶振动位移与速度模型直观,适用性强,可以用于风机独立变桨控制***及相关控制***的设计中。
附图说明
图1为叶素受力分析图。
图2为等效悬臂梁模型图。
图3为本发明原理框图。
图4为传统独立变桨控制与本发明基于速度反馈控制的速度对比图。
图5为传统独立变桨控制与本发明基于速度反馈控制的位移对比图。
图6为传统独立变桨控制与本发明基于速度反馈控制的力矩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将桨叶的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得到相应的桨距角,最终使桨叶的振动位移稳定在平衡的范围内轻微波动以减小不平衡力矩。
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叶素理论,分析风机桨叶受力情况,确定叶素的受力模型与载荷模型;
步骤(2):将风机桨叶理想化为均匀的悬臂梁模型,根据悬臂梁模型确定桨叶叶尖处的振动位移和振动速度的数学模型;
步骤(3):确定步骤(2)中的位移与速度模型中的各种参数及变量;
步骤(4):采用PID控制方法,以桨叶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达到控制三桨叶位移平衡的目的。
考虑到桨叶转动过程中由于不同位置风速不相同的影响下,桨叶的振动位移和速度不相同,从而导致桨叶在不同位置的挥舞力矩也不尽相同,提出了基于速度反馈的独立变桨距控制的方法,有利于使桨叶保持稳定的振动位移和微弱的振动速度,桨叶所受的挥舞力矩也都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延长了桨叶的使用寿命。
根据叶素理论,叶素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
其中:α:攻角β:桨距角I:来流角;
FL:法向力FD:切向力FN:合力
根据叶素理论,桨叶振动的合力表示为:
dFN=dFLcosI+dFDsinI=0.5ρW2c(ClcosI+CdsinI)dr
从而得到桨叶载荷:
q = dF N d r = 0.5 ρW 2 c ( C l cos I + C d sin I )
I=α+β
其中:Cl:升力系数Cd:阻力系数;
ρ:空气密度c:弦长;
W:合速度,且合速度模型如下:
W = ( V 1 ( 1 - a ) ) 2 + ( V 2 ( 1 + b ) ) 2
其中V1:风速V2:桨叶转速,
a:轴向诱导因子;b:周向诱导因子
步骤(2):将风机桨叶模型理想化,可等效为均匀的悬臂梁模型,如图2所示:
由步骤(1)中得到
载荷:q=0.5ρW2c(ClcosI+CdsinI)
对与长度为R的悬臂梁模型有悬点A到端点B的,受到载荷q的作用时的位移可表示为:
Y = qx 2 24 EI b ( x 2 - 4 R x + 6 R 2 )
其中x:悬臂梁上任意一点到悬点A的距离;
E:悬臂梁的弹性模量;Ib:悬臂梁的挥舞惯性矩;
对于风机桨叶,由于叶尖处的振动位移最为明显,所以由桨叶等效的悬臂梁模型的风机叶尖处的位移满足:
叶尖处振动位移:
振动速度:v=y′
其中E:桨叶的弹性模量,Ib:桨叶挥舞惯性矩,R:桨叶的半径。
步骤(3):确定步骤(2)中的各种参数及变量如下:
对于特定桨叶,选取翼型及气动数据和参数以下表1、表2所示:
表1(NACA63-421翼型气动数据)
攻角α(°) 升力系数Cl 阻力系数Cd
2 0.5471 0.0065
4 0.78 0.0073
6 0.99 0.008
8 1.2 0.011
10 1.32 0.016
12 1.35 0.038
14 1.38 0.069
表2(翼型参数表)
叶片长度(m) 61
轮毂直径(m) 3
叶根直径(m) 3.2
最大厚度(m) 21%(厚度/弦长)
最大厚度位置(m) 0.5-0.8R
攻角(°) 10
升力系数 0.9
阻力系数 0.05
叶片密度(kg/m3) 1500
其桨叶攻角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波动范围很小,可以作为一定值看待,α的一般取值范围为9°-12°;
升力系数Cl与阻力系数Cd对于特定桨叶也在一定范围内轻微波动通常满足以下条件:
升力系数Cl≥0.9;
阻力系数Cd≤0.1;
桨叶等效为悬臂梁模型,则弦长也可作为定值处理,桨叶弦长最大可达3m;
根据速度三角形,可以得到轴向和周向诱导因子a,b满足:
a 1 - a = NcC n 8 πRsin 2 I
b 1 + b = NcC t 8 π R sin 2 I
其中N为桨叶个数;Cn与Ct分别代表平面法相力系数和切向力系数,并且满足:
Cn=ClcosI+CdsinI
Ct=ClsinI-CdcosI
桨叶的挥舞惯性矩Ib与桨叶的弦长与厚度有关,所以可由公式:得到,其中t:桨叶的平均厚度。
步骤(4):对于三个桨叶可以同时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方法,三桨叶分别以各自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得到相应的桨距角,作为风机模型的输入的桨距角,从而达到控制桨叶振动位移平衡的目的。***原理框图如图3。
得到桨距角后,以桨距角作为风机桨叶模型的输入得到桨叶的振动位移或速度,桨叶的振动位移或速度能够直接反映塔架和桨叶所受的疲劳载荷。
(1)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分析:当设定桨叶桨距角为定值时,桨叶的振动位移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假设风速在整个区域内为同一恒定值时,桨叶振动速度随着桨距角的增大而减小。
(2)对于额定功率为5MW的大型风机,其风轮直径达到127m,,叶片数N为3,叶片长度R达61m,额定转速为13.5r/min,额定风速为12.2m/s.根据风切变,设风机轮毂出的风速为额定风速时,在风机顶端与低端的风速差不超过4m/s,所以设定风速额定转速为13.5r/min,即w=13.5/60*2π,则桨叶转动速度V2=wR。
(3)其余参数的选取:攻角α=10°;升力系数Cl=0.9;阻力系数Cd=0.05;桨叶理想化为均匀的悬臂梁模型,则桨弦长c可取为定值,设c=2.3m;厚度t也取为定值,设t=0.3m;桨叶材料为纤维与树脂的混合材料,弹性模量的数值在几十至几百GPa不等的范围内,根据查找的资料,在该实例中取可取弹性模量E=300GPa。
由步骤(2)中的其他变量的求解中得到:
a = NcC d NcC d + 8 πR sin 2 I b = NcC t NcC t - 8 π R sin 2 I C n = C l cos I + C d sin I C t = C l sin I - C d cos I
(4)将所有参数变量带入到振动位移与振动速度模型中,在MATLAB/Simulink(MatrixLaboratory(矩阵实验室)/Simulink是MATLAB最重要的组件之一,提供了一个动态***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这个工具是行业内公知的一种数学工具,此不赘述)中搭建上述模型并仿真得到对比结果。
桨叶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均匀的风力作用,使得其在不同位置的振动位移差异非常的大,从而导致了塔架和桨叶所受的不平衡载荷。而通过改变桨叶的桨距角可以明显的改善桨叶转动过程中的振动速度和振动位移,桨叶的振动速度和振动位移是对桨叶所受到的不平衡载荷的直接反应,桨叶的振动位移越小,振动速度越小,则不平衡载荷也就越小。所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独立变桨控制过程中,得到桨距角考虑的新的方向,也即本发明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了桨叶振动的等效模型,并考虑桨叶运动过程中的振动速度(这是以前独立变桨控制过程中从未考虑过的),作为反馈条件之一,得到相应的桨距角,得到的桨距角作为风机桨叶模型的输入,使得桨叶在转动过程的振动位移能够有明显的减弱,从而达到了减小甚至消除塔架和桨叶所受到的不平衡载荷、延长桨叶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本发明用桨叶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使桨叶的挥舞力矩处在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减小甚至消除塔架和桨叶所受到的不平衡力矩,延长桨叶使用寿命的目的。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桨叶的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得到相应的桨距角,最终使桨叶的振动位移稳定在平衡的范围内轻微波动以减小不平衡力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叶素理论,分析风机桨叶受力情况,确定叶素的受力模型与载荷模型;
步骤(2):将风机桨叶理想化为均匀的悬臂梁模型,根据悬臂梁模型确定桨叶叶尖处的振动位移和振动速度的数学模型;
步骤(3):确定步骤(2)中的位移与速度模型中的各种参数及变量;
步骤(4):采用PID控制方法,以桨叶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达到控制三桨叶位移平衡的目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根据叶素理论,桨叶振动的合力表示为:
dFN=dFLcosI+dFDsinI=0.5ρW2c(ClcosI+CdsinI)dr
其中:α:攻角;β:桨距角;I:来流角;FL:法向力;FD:切向力;FN:合力;
从而得到桨叶载荷:
q = d F N dr = 0.5 ρ W 2 c ( C l cos I + C d sin I )
I=α+β
其中:Cl:升力系数;Cd:阻力系数;
ρ:空气密度;c:弦长;
W:合速度,且合速度模型如下:
W = ( V 1 ( 1 - a ) ) 2 + ( V 2 ( 1 + b ) ) 2
其中:V1:风速;V2:桨叶转速,
a:轴向诱导因子;b:周向诱导因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将风机桨叶模型理想化,等效为均匀的悬臂梁模型,由步骤(1)中得到载荷:q=0.5ρW2c(ClcosI+CdsinI);
对与长度为R的悬臂梁模型有悬点A到端点B的,受到载荷q的作用时的位移可表示为: Y = q x 2 24 E I b ( x 2 - 4 Rx + 6 R 2 )
其中x:悬臂梁上任意一点到悬点A的距离;
E:悬臂梁的弹性模量;Ib:悬臂梁的挥舞惯性矩;
桨叶等效的悬臂梁模型的风机叶尖处的振动位移满足:
叶尖处振动位移:
振动速度:v=y′
其中E:桨叶的弹性模量;Ib:桨叶挥舞惯性矩;R:桨叶的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确定步骤(2)中的各种参数及变量如下:桨叶攻角α的取值范围为9°-12°;
升力系数Cl与阻力系数Cd满足以下条件:
升力系数Cl≥0.9;
阻力系数Cd≤0.1;
根据速度三角形,可以得到轴向和周向诱导因子a,b满足:
a 1 - a = Nc C n 8 πR sin 2 I
b 1 + b = Nc C t 8 π R sin 2 I
其中N为桨叶个数;Cn与Ct分别代表平面法相力系数和切向力系数,并且满足:
Cn=ClcosI+CdsinI
Ct=ClsinI-CdcosI
桨叶的挥舞惯性矩Ib与桨叶的现场与厚度有关,可由公式:得到,
其中t:桨叶的平均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桨叶等效为悬臂梁模型,弦长作为定值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桨叶的弦长最大为3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对于三个桨叶可以同时采用PID控制方法,三桨叶分别以各自振动速度作为反馈条件,得到相应的桨距角,作为风机模型的输入的桨距角,从而达到控制桨叶振动位移平衡的目的。
CN201510264437.0A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Pending CN1053511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4437.0A CN105351144A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4437.0A CN105351144A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1144A true CN105351144A (zh) 2016-02-24

Family

ID=55327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4437.0A Pending CN105351144A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51144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2415A (zh) * 2017-01-23 2017-05-31 锐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风力发电机组叶轮不平衡极限载荷的方法
CN107387333A (zh) * 2017-09-08 2017-11-2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塔架部件的疲劳损伤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WO2018024018A1 (zh) * 2016-08-02 2018-02-0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177864A (zh) * 2020-09-30 2021-01-05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机组极端风切变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2283051A (zh) * 2020-12-25 2021-01-29 浙江中自庆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升力线模型的振动信号特征优化方法及***
CN113446149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2359A (zh) * 2013-12-26 2014-04-23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基于模型辨识的风电机组控制参数再调校装置、***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2359A (zh) * 2013-12-26 2014-04-23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基于模型辨识的风电机组控制参数再调校装置、***及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唐迪等: "基于涡尾迹方法的风力机载荷与响应计算", 《空气动力学学报》 *
孟祥辉: "限出力条件下风电场调频控制策略", 《智能电网》 *
徐锡虎: "基于涡尾迹方法的风力机载荷与响应计算", 《江苏航空》 *
李永建等: "随机风载荷下大型风力机叶片/机舱/塔架/耦合动力学分析", 《可再生能源》 *
***等: "基于气动弹性理论的风力机叶片耦合分析", 《太阳能学报》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4018A1 (zh) * 2016-08-02 2018-02-0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0823145B2 (en) 2016-08-02 2020-11-03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Wind turbine variable-pitch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CN106762415A (zh) * 2017-01-23 2017-05-31 锐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风力发电机组叶轮不平衡极限载荷的方法
CN106762415B (zh) * 2017-01-23 2018-12-21 锐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风力发电机组叶轮不平衡极限载荷的方法
CN107387333A (zh) * 2017-09-08 2017-11-2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塔架部件的疲劳损伤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07387333B (zh) * 2017-09-08 2018-11-06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塔架部件的疲劳损伤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13446149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3446149B (zh) * 2020-03-27 2022-10-21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2177864A (zh) * 2020-09-30 2021-01-05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电机组极端风切变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2283051A (zh) * 2020-12-25 2021-01-29 浙江中自庆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升力线模型的振动信号特征优化方法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1144A (zh)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CN101400892B (zh) 用于减小受到风轮面不对称加载的风力涡轮机的部件的疲劳负载的方法与控制***
US8979492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a pitch angle offset signal and for controlling a rotor frequency of a rotor of a wind turbine for speed avoidance control
CN101720387B (zh) 具有被布置为减小其部件上的缩短寿命的负荷的桨距控制的风力涡轮机
CN102168650B (zh) 基于主控的兆瓦级风力机统一和独立变桨混合控制方法
US937181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to actively pitch to reduce extreme loads on wind turbine
CN105971821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基于风轮推力预估的控制方法
EP382112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wind turbine to reduce nacelle vibration
CN101476541B (zh)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独立变桨控制***及控制方法
Lobitz et al. Load mitigation with bending/twist‐coupled blades on rotors using modern control strategies
CN103850876A (zh) 一种适用于无载荷测量的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US20100014969A1 (en) Wind turbine with blade pitch control to compensate for wind shear and wind misalignment
CN109812382B (zh) 一种风电机组塔架振动控制方法及***
CN201326511Y (zh) 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的信号采集装置
CN108488035B (zh)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失速和变桨混合控制方法
CN102102630A (zh) 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CN103629047B (zh) 一种降低风电机组载荷的非线性桨距角控制方法
CN103742357A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风轮非对称载荷控制方法
CN102926930A (zh)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CN101852174A (zh) 一种控制风速垂向变化对风力发电机组影响的方法
CN105909469B (zh) 一种减小变桨动作的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限功率控制方法
JP3962645B2 (ja) 風車の運転制御装置
CN107401482B (zh) 一种周期性激励引起的传动链扭振控制方法及***
CN113323804B (zh) 解决风力发电机组塔架二阶前后振动的控制方法与模块
CN111622893A (zh) 非对称翼型垂直轴风力机的变桨控制方法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