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26930A -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26930A
CN102926930A CN2012104505345A CN201210450534A CN102926930A CN 102926930 A CN102926930 A CN 102926930A CN 2012104505345 A CN2012104505345 A CN 2012104505345A CN 201210450534 A CN201210450534 A CN 201210450534A CN 102926930 A CN102926930 A CN 102926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energy conversion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omeg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505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26930B (zh
Inventor
程明
张运乾
陈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4505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269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26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26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26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26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所采用的控制***包括两个控制闭环,即平衡负荷控制闭环和不平衡负荷控制闭环,分别用来处理风力机负荷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况,在平衡情况下,使用平衡负荷控制闭环来消除桨叶上的负荷和风力机固定部分的负荷;当检测到负荷的不平衡时,启动不平衡负荷控制闭环以消除其对风力机轮毂及固定部分的疲劳载荷。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或不平衡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减小桨叶上的负荷,风力机固定部分的负荷也得到了极大的减小。

Description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特别涉及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社会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持续关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力发电的开发利用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随着风电机组容量的增大,风力机的风轮直径、机舱的重量、塔架的高度都急速增加,以至于风剪切、塔影效应、风湍流等因素在风力机上产生越来越大的负荷,最终会减少风力机的使用年限。
目前,流行的风力发电***在额定风速之上主要采用统一变桨控制,即通过控制三套独立的变桨机构控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相同,从而减小风能的捕获,使得风电机组输出额定功率。但这种统一变桨控制并没有考虑风力机的负荷,特别是疲劳负荷,随着风力机容量的增大,负荷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及亟待解决。
之前国内外提出的独立变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减小桨叶上的1p负荷,从而减小风轮轮毂及固定部分的0p负荷。但风力机固定部分的疲劳负荷主要是由于3p负荷引起的,因此其固定部分的疲劳负荷并没有减小。
之前国内外提出的独立变桨控制的主要策略是检测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blade root bending moment)和转子的方位角(azimuth angle),之后通过Coleman变换将M1,M2,M3变换为俯仰力矩Mtilt和偏航力矩Myaw。为了减小其他高次谐波的影响,通常在Mtilt和Myaw信号之后加上两个低通滤波器(LPF),之后通过控制器(PI,LQG等)输出对应于俯仰力矩和偏航力矩的桨距角θtilt和θyaw,经Coleman逆变换输出期望的三个桨叶角的增量θb1,θb2,θb3。θb1,θb2,θb3再分别与统一变桨输出的桨距角相加输出总的桨距角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从而减小桨叶上的1p负荷和轮毂上的0p负荷。如果希望消除风力机轮毂和固定部分的疲劳负荷,则需要通过类似的控制策略分别消除桨叶上的2p和4p负荷。由此可见,为了消除风力机的负荷,现有独立变桨***需要经过多次复杂的Coleman变换和逆变换,需多个低通滤波器和多个控制器,控制***相当复杂。
另外,国内外提出的独立变桨控制技术绝大多数没有考虑风力机负荷不平衡的情况,然而在风力机运行的过程中,桨叶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或者桨叶有所损坏,或者在温度低的情况下桨叶上会结冰等等,都会造成风力机负荷的不平衡,增大疲劳载荷,因此会减小风力机的使用年限。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鉴于现有风力发电***独立变桨控制的不足和复杂性,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或不平衡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减小桨叶上的负荷,风力机固定部分的负荷也得到了减小。此方法简化了控制***的复杂性,降低成本,提高了运算速度,可靠性高,能够更有效地减小风力机的疲劳载荷。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所采用的控制***包括两个控制闭环,即平衡负荷控制闭环和不平衡负荷控制闭环,分别用来处理风力机负荷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况,在平衡情况下,使用平衡负荷控制闭环来消除桨叶上的负荷和风力机固定部分的负荷;当检测到负荷的不平衡时,启动不平衡负荷控制闭环以消除其对风力机轮毂及固定部分的疲劳载荷,该方法包括:
风力机负荷平衡时:
步骤11:分别检测出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经过Clarke变换转换为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
步骤12: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信号送给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输出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
步骤13: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经过Clarke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
步骤14: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分别与风力机负荷平衡时统一桨距角的给定值θc相加,输出总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θcb1,θcb2,θcb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
步骤21: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和方位角信号送给主控制器,经过Coleman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d和Mq
步骤22: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垂直的分量Md,Mq信号送给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输出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
步骤23: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经过Coleman逆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
步骤24: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分别与风力机平衡时的桨距角参考值相加,输出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总的桨距角θcb1i1,θcb2i2,θcb3i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优选的,步骤11中,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经过Clarke变换转换为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具体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M α M β = 2 3 1 - 1 2 - 1 2 0 3 2 - 3 2 M 1 M 2 M 3 .
优选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G PR ( s ) = P + Σ h = 1,2,4 K h ω c s s 2 + 2 ω c s + ( h ω 0 ) 2
其中P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h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谐振系数,ω0为谐振频率,ωc是为了防止GPR(s)增益太大引入的参数;ωc<<ω0,h=1,2,4;s为拉普拉斯算子,GPR(s)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优选的,步骤13,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经过Clarke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
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theta; b 1 &theta; b 2 &theta; b 3 = 2 3 1 0 - 1 2 3 2 - 1 2 - 3 2 &theta; &alpha; &theta; &beta; .
优选的,步骤21,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和方位角信号送给主控制器,经过Coleman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d和Mq;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M d M q = 2 3 cos ( &omega;t ) cos ( &omega;t + 2 &pi; 3 ) cos ( &omega;t + 4 &pi; 3 ) sin ( &omega;t ) sin ( &omega;t + 2 &pi; 3 ) sin ( &omega;t + 4 &pi; 3 ) M 1 M 2 M 3 .
优选的,步骤22中,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G PR 1 p ( s ) = P 1 p + K 1 p &omega; c s s 2 + 2 &omega; c s + &omega; 0 2
其中P1p和K1p分别为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比例和谐振系数;ω0为谐振频率,ωc是为了防止GPR1p(s)增益太大引入的参数,s为拉普拉斯算子,GPR1p(s)为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优选的,步骤23,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经过Coleman逆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通过如下方法体现:
&theta; i 1 &theta; i 2 &theta; i 3 = cos ( &omega;t ) sin ( &omega;t ) cos ( &omega;t + 2 &pi; 3 ) sin ( &omega;t + 2 &pi; 3 ) cos ( &omega;t + 4 &pi; 3 ) sin ( &omega;t + 4 &pi; 3 ) &theta; d &theta; q .
有益效果:相对之前的独立变桨控制,此独立变桨控制在风力机平衡时,省去了风力机方位角的检测,省去了多次复杂的旋转和静止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同时省去了若干低通滤波器的使用。该控制策略可以减小桨叶上1p,2p及以上高次频率的负荷,同时可以减小风力机轮毂和固定部分的3p负荷。在风力机不平衡时,此独立变桨控制策略在平衡负荷控制之外添加了不平衡负荷的控制,能够有效减小风力机固定部分的1p负荷。
该独立变桨控制技术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的疲劳载荷,具有结构简单,处理速度快,可靠性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延长风力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技术的独立变桨控制的原理图;
图2为桨叶根部弯曲力矩的频谱图;
图3为俯仰力矩Mtilt的频谱图;
图4为偏航力矩Myaw的频谱图;
图5为独立变桨控制的桨距角示意图;
图6为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的俯仰力矩Mtilt示意图;
图7为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的偏航力矩Myaw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在风力机负荷平衡和不平衡时,可以通过相应的控制策略减小风力机的负荷。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与传统的独立变桨控制策略相比,此独立变桨控制策略可以省去风力机方位角的检测和多次复杂的旋转和静止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同时省去了若干低通滤波器。该控制策略可以减小桨叶上1p,2p及以上高次频率的负荷,同时减小风力机轮毂上的3p负荷。在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此独立变桨控制策略在平衡负荷控制之外添加了不平衡负荷的控制,能够有效的减小风力机轮毂等固定部分上的1p负荷。该独立变桨控制能够有效地减小风力机的疲劳载荷,延长其使用年限。
本发明提供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所采用的控制***包括两个控制闭环,即平衡负荷控制闭环和不平衡负荷控制闭环,分别用来处理风力机负荷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况,在平衡情况下,使用平衡负荷控制闭环来消除桨叶上的负荷和风力机固定部分的负荷;当检测到负荷的不平衡时,启动不平衡负荷控制闭环以消除其对风力机轮毂及固定部分的疲劳载荷,该方法包括:
风力机负荷平衡时:
步骤11:分别检测出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经过Clarke变换转换为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
步骤12: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信号送给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输出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
步骤13: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经过Clarke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步骤14: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分别与风力机负荷平衡时统一桨距角的给定值θc相加,输出总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θcb1,θcb2,θcb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
步骤21: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和方位角信号送给主控制器,经过Coleman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d和Mq
步骤22: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垂直的分量Md,Mq信号送给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输出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
步骤23: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经过Coleman逆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
步骤24: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分别与风力机平衡时的桨距角参考值相加,输出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总的桨距角θcb1i1,θcb2i2,θcb3i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优选的,步骤11中,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经过Clarke变换转换为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具体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M &alpha; M &beta; = 2 3 1 - 1 2 - 1 2 0 3 2 - 3 2 M 1 M 2 M 3 .
优选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G PR ( s ) = P + &Sigma; h = 1,2,4 K h &omega; c s s 2 + 2 &omega; c s + ( h &omega; 0 ) 2
其中P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h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谐振系数,ω0为谐振频率,ωc是为了防止GPR(s)增益太大引入的参数;ωc<<ω0,h=1,2,4;s为拉普拉斯算子,GPR(s)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步骤13,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经过Clarke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
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theta; b 1 &theta; b 2 &theta; b 3 = 2 3 1 0 - 1 2 3 2 - 1 2 - 3 2 &theta; &alpha; &theta; &beta; .
步骤21,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和方位角信号送给主控制器,经过Coleman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d和Mq;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M d M q = 2 3 cos ( &omega;t ) cos ( &omega;t + 2 &pi; 3 ) cos ( &omega;t + 4 &pi; 3 ) sin ( &omega;t ) sin ( &omega;t + 2 &pi; 3 ) sin ( &omega;t + 4 &pi; 3 ) M 1 M 2 M 3 .
优选的,步骤22中,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G PR 1 p ( s ) = P 1 p + K 1 p &omega; c s s 2 + 2 &omega; c s + &omega; 0 2
其中P1p和K1p分别为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比例和谐振系数;ω0为谐振频率,ωc是为了防止GPR1p(s)增益太大引入的参数,s为拉普拉斯算子,GPR1p(s)为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步骤23,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经过Coleman逆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通过如下方法体现:
&theta; i 1 &theta; i 2 &theta; i 3 = cos ( &omega;t ) sin ( &omega;t ) cos ( &omega;t + 2 &pi; 3 ) sin ( &omega;t + 2 &pi; 3 ) cos ( &omega;t + 4 &pi; 3 ) sin ( &omega;t + 4 &pi; 3 ) &theta; d &theta; q .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为:在传统的统一变桨控制的基础上,分别在每个桨叶的桨距角上叠加几个很小的分量用来消除风力机上不同频率的负荷。
由于风剪切、塔影效应、风湍流等因素的影响,风力机桨叶上的负荷包含了0p,1p,2p,3p,4p…等分量。经分析,风力机的俯仰力矩Mtilt和偏航力矩Myaw是由桨叶上的负荷引起的。桨叶上频率为3·i·ω,i=0,1,2,3…的负荷转移到风力机转子轮毂上时被相互抵消,其他频率的负荷转移到转子上时频率变为离得最近的3p的倍数。所以转子和其他静止的部分将承受3p,6p等频率的负荷。比如,转子上的3p负荷是由桨叶上的2p和4p负荷引起的,转子上的6p负荷是由桨叶上的5p和7p负荷引起的。当风力机不平衡时,风力机转子除了承受0p,3p,6p等负荷外,其还将承受1p的负荷,而且风力机的不平衡性越高,1p分量将越大。
因此,减小桨叶上的1p负荷可以有效减小桨叶上的疲劳负荷,同时减小了风力机转子上的0p负荷。但是转子上的疲劳负荷主要是由其上的3p负荷引起的,因为转子上的3p是由桨叶上的2p和4p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减小桨叶的2p和4p负荷来减小转子上的疲劳负荷。另外转子上的6p也会产生一定的疲劳负荷,但因其对桨距角的伺服***要求很高,故一般不考虑减小6p负荷。
因此,此发明提出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的具体技术构思为:
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检测出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将M1,M2,M3经过Clarke变换转换为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Mα,Mβ信号送给比例谐振控制器1,输出对应于α,β轴的期望桨距角θα,θβ。θα,θβ经过Clarke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θb1,θb2,θb3分别与统一桨距角的给定值θc相加,输出总的桨距角(θcb1,θcb2,θcb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将M1,M2,M3和方位角信号送给主控制器,经过Coleman变换得到两个垂直的分量Md和Mq。Md,Mq信号送给比例谐振控制器2,输出对应于d,q轴的期望桨距角θd,θq。θd,θq经过Coleman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θi1,θi2,θi3分别与风力机平衡时的桨距角参考值相加,输出总的桨距角(θcb1i1,θcb2i2,θcb3i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图1为此发明提出的独立变桨控制原理图。此控制***有两个控制闭环,分别用来处理风力机负荷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况。在正常的平衡情况下,只需使用平衡负荷控制闭环来消除桨叶上的1p,2p及4p的负荷和风力机固定部分的0p和3p负荷;当检测到桨叶的不平衡时,启动不平衡负荷控制环以消除其对风力机转子的1p疲劳载荷。此独立变桨控制过程包括:
风力机负荷平衡时:
1)检测出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将M1,M2,M3经过Clarke变换转换为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公式体现:
&theta; b 1 &theta; b 2 &theta; b 3 = 2 3 1 0 - 1 2 3 2 - 1 2 - 3 2 &theta; &alpha; &theta; &beta;
2)Mα,Mβ信号送给比例谐振控制器1,输出对应于α,β轴的期望桨距角θα,θβ。此比例谐振控制器1传递函数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公式体现:
G PR ( s ) = P + &Sigma; h = 1,2,4 K h &omega; c s s 2 + 2 &omega; c s + ( h &omega; 0 ) 2
其中P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h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谐振系数,ω0为谐振频率,ωc是为了防止GPR(s)增益太大引入的参数;ωc<<ω0,h=1,2,4;s为拉普拉斯算子,GPR(s)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3)θα,θβ经过Clarke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公式体现:
&theta; b 1 &theta; b 2 &theta; b 3 = 2 3 1 0 - 1 2 3 2 - 1 2 - 3 2 &theta; &alpha; &theta; &beta;
4)θb1,θb2,θb3分别与统一桨距角的给定值θc相加,输出总的桨距角(θcb1,θcb2,θcb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启动不平衡负荷控制:
1)将M1,M2,M3和方位角信号送给主控制器,经过Coleman变换得到两个垂直的分量Md和Mq。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公式体现:
M d M q = 2 3 cos ( &omega;t ) cos ( &omega;t + 2 &pi; 3 ) cos ( &omega;t + 4 &pi; 3 ) sin ( &omega;t ) sin ( &omega;t + 2 &pi; 3 ) sin ( &omega;t + 4 &pi; 3 ) M 1 M 2 M 3 .
2)Md,Mq信号送给比例谐振控制器2,输出对应于d,q轴的期望桨距角θd,θq。此比例谐振控制器2传递函数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公式体现:
G PR 1 p ( s ) = P 1 p + K 1 p &omega; c s s 2 + 2 &omega; c s + &omega; 0 2
其中P1p和K1p分别为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比例和谐振系数;ω0为谐振频率,ωc是为了防止GPR1p(s)增益太大引入的参数,s为拉普拉斯算子,GPR1p(s)为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3)θd,θq经过Coleman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公式体现:
&theta; i 1 &theta; i 2 &theta; i 3 = cos ( &omega;t ) sin ( &omega;t ) cos ( &omega;t + 2 &pi; 3 ) sin ( &omega;t + 2 &pi; 3 ) cos ( &omega;t + 4 &pi; 3 ) sin ( &omega;t + 4 &pi; 3 ) &theta; d &theta; q
4)θi1,θi2,θi3分别与风力机平衡时的桨距角参考值相加,输出总的桨距角(θcb1i1,θcb2i2,θcb3i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图2到图5为风力机负荷平衡时的***分析图。
图2为桨叶根部弯曲力矩的频谱图。在额定风速之上,风力机的转速为2.147rad/s,对应1p的频率为0.342Hz。由图可见在统一变桨控制下,桨叶的负荷中含有大量的1p,2p,3p,4p等,为了减小桨叶上的主要疲劳载荷1p负荷,和减小风力机轮毂上的主要疲劳载荷3p负荷,通过提出的独立变桨控制,由图2可见桨叶上的1p,2p,4p的负荷都得到了极大的减少。
图3为俯仰力矩Mtilt的频谱图,图4为偏航力矩Myaw的频谱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相比统一变桨控制,在独立变桨控制下,Mtilt和Myaw的0p分量很小,意味着Mtilt和Myaw的平均值都变到了0附近,因为桨叶上的1p是导致转子轮毂上0p的直接原因。由于桨叶上的2p和4p得到了很大减小,Mtilt和Myaw中的主要疲劳载荷3p得到了极大减少。
图5为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在统一变桨控制中,三个桨叶的桨距角相同,不能有效的减少风力机的负荷。在独立变桨控制中,三个桨叶的桨距角能根据风力机的负荷实时独立地调整,有效地减小风力机负荷。应该指出桨距角伺服***的响应速度很关键,对伺服***来说,消除越高频率的负荷则需要越快的响应速度,在此发明中,桨距角的变化速度在10°/s之内。
由图2到图5可以充分说明,此发明提出的独立变桨控制在风力机负荷平衡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减小风力机的负荷,增加风力机的使用年限。此控制方法简单,易于执行。
图6到图7为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的***分析图。
图6和图7为俯仰力矩Mtilt和偏航力矩Myaw的频谱图。可见当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风力机的俯仰力矩和偏航力矩中含有1p的负荷,通过此发明提出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可显著地减小此疲劳负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所采用的控制***包括两个控制闭环,即平衡负荷控制闭环和不平衡负荷控制闭环,分别用来处理风力机负荷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况,在平衡情况下,使用平衡负荷控制闭环来消除桨叶上的负荷和风力机固定部分的负荷;当检测到负荷的不平衡时,启动不平衡负荷控制闭环以消除其对风力机轮毂及固定部分的疲劳载荷,该方法包括:
风力机负荷平衡时:
步骤11:分别检测出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经过克拉克变换转换为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
步骤12: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信号送给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输出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
步骤13: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经过克拉克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
步骤14: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分别与风力机负荷平衡时统一桨距角的给定值θc相加,输出总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θcb1,θcb2,θcb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
步骤21: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和方位角信号送给主控制器,经过卡尔曼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d和Mq
步骤22: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垂直的分量Md,Mq信号送给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输出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
步骤23: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经过卡尔曼逆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
步骤24: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分别与风力机平衡时的桨距角参考值相加,输出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总的桨距角θcb1i1,θcb2i2,θcb3i3分别送给三个桨叶的伺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经过克拉克变换转换为风力机负荷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α,Mβ,具体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M &alpha; M &beta; = 2 3 1 - 1 2 - 1 2 0 3 2 - 3 2 M 1 M 2 M 3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G PR ( s ) = P + &Sigma; h = 1,2,4 K h &omega; c s s 2 + 2 &omega; c s + ( h &omega; 0 ) 2
其中P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h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谐振系数,ω0为谐振频率,ωc是为了防止GPR(s)增益大引入的参数;ωc<<ω0,h=1,2,4;s为拉普拉斯算子,GPR(s)为第一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3,对应于α,β轴的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α,θβ经过克拉克逆变换得到三个桨叶在风力机负荷平衡时桨距角增量值θb1,θb2,θb3,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theta; b 1 &theta; b 2 &theta; b 3 = 2 3 1 0 - 1 2 3 2 - 1 2 - 3 2 &theta; &alpha; &theta; &beta;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1,将三个桨叶根部的弯曲力矩M1,M2,M3和方位角信号送给主控制器,经过卡尔曼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两个垂直的分量Md和Mq;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M d M q = 2 3 cos ( &omega;t ) cos ( &omega;t + 2 &pi; 3 ) cos ( &omega;t + 4 &pi; 3 ) sin ( &omega;t ) sin ( &omega;t + 2 &pi; 3 ) sin ( &omega;t + 4 &pi; 3 ) M 1 M 2 M 3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2中,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G PR 1 p ( s ) = P 1 p + K 1 p &omega; c s s 2 + 2 &omega; c s + &omega; 0 2
其中P1p和K1p分别为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比例和谐振系数;ω0为谐振频率,ωc是为了防止GPR1p(s)增益大引入的参数,s为拉普拉斯算子,GPR1p(s)为第二比例谐振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3,对应于d,q轴的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期望桨距角θd,θq经过卡尔曼逆变换得到风力机负荷不平衡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增量值θi1,θi2,θi3,通过如下方法体现:
&theta; i 1 &theta; i 2 &theta; i 3 = cos ( &omega;t ) sin ( &omega;t ) cos ( &omega;t + 2 &pi; 3 ) sin ( &omega;t + 2 &pi; 3 ) cos ( &omega;t + 4 &pi; 3 ) sin ( &omega;t + 4 &pi; 3 ) &theta; d &theta; q .
CN201210450534.5A 2012-11-12 2012-11-12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9269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50534.5A CN102926930B (zh) 2012-11-12 2012-11-12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50534.5A CN102926930B (zh) 2012-11-12 2012-11-12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26930A true CN102926930A (zh) 2013-02-13
CN102926930B CN102926930B (zh) 2014-07-09

Family

ID=47641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50534.5A Active CN102926930B (zh) 2012-11-12 2012-11-12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26930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2357A (zh) * 2013-11-18 2014-04-23 沈阳工业大学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风轮非对称载荷控制方法
CN103840481A (zh) * 2014-01-03 2014-06-04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风电***的风剪塔影脉动的抑制方法
CN104200724A (zh) * 2013-11-27 2014-12-10 沈阳工业大学 大型风电机组电动变桨距实验台及其模拟试验方法
CN105179166A (zh) * 2015-06-26 2015-12-23 同济大学 一种风力机液压变桨距***采样频率选择方法
CN105736243A (zh) * 2016-05-12 2016-07-06 武汉国能华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闭环控制***
CN106415003A (zh) * 2014-06-20 2017-02-15 米塔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螺距控制***
CN106704099A (zh) * 2016-12-29 2017-05-2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风电机组的方法和设备
CN110520620A (zh) * 2017-02-22 2019-11-29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用于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变桨距轴承上减小负载的方法
CN112031998A (zh) * 2020-09-21 2020-12-04 山东中车风电有限公司 基于激光雷达的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优化方法及***
CN112196735A (zh) * 2020-09-30 2021-01-08 重庆科凯前卫风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43416A (ja) * 2002-05-30 2003-12-03 Fuji Heavy Ind Ltd ハイブリッド発電システム
US20090058086A1 (en) * 2007-08-30 2009-03-05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Wind turbine system for satisfying low-voltage ride through requirement
CN101558233A (zh) * 2006-08-22 2009-10-14 国家石油海德鲁股份公司 用于衰减风力设备中的塔架振动的方法
CN101737257A (zh) * 2008-11-26 2010-06-16 西门子公司 通过神经网络估计风力涡轮机的可实现发电量
CN102102630A (zh) * 2010-10-26 2011-06-22 重庆大学 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43416A (ja) * 2002-05-30 2003-12-03 Fuji Heavy Ind Ltd ハイブリッド発電システム
CN101558233A (zh) * 2006-08-22 2009-10-14 国家石油海德鲁股份公司 用于衰减风力设备中的塔架振动的方法
US20090058086A1 (en) * 2007-08-30 2009-03-05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Wind turbine system for satisfying low-voltage ride through requirement
CN101737257A (zh) * 2008-11-26 2010-06-16 西门子公司 通过神经网络估计风力涡轮机的可实现发电量
CN102102630A (zh) * 2010-10-26 2011-06-22 重庆大学 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2357A (zh) * 2013-11-18 2014-04-23 沈阳工业大学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风轮非对称载荷控制方法
CN104200724A (zh) * 2013-11-27 2014-12-10 沈阳工业大学 大型风电机组电动变桨距实验台及其模拟试验方法
CN103840481A (zh) * 2014-01-03 2014-06-04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风电***的风剪塔影脉动的抑制方法
CN103840481B (zh) * 2014-01-03 2016-01-13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风电***的风剪塔影脉动的抑制方法
CN106415003A (zh) * 2014-06-20 2017-02-15 米塔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螺距控制***
US10151298B2 (en) 2014-06-20 2018-12-11 Mita-Teknik A/S System for dynamic pitch control
CN105179166B (zh) * 2015-06-26 2018-02-02 同济大学 一种风力机液压变桨距***采样频率选择方法
CN105179166A (zh) * 2015-06-26 2015-12-23 同济大学 一种风力机液压变桨距***采样频率选择方法
CN105736243A (zh) * 2016-05-12 2016-07-06 武汉国能华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闭环控制***
CN106704099A (zh) * 2016-12-29 2017-05-2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风电机组的方法和设备
CN110520620A (zh) * 2017-02-22 2019-11-29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用于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变桨距轴承上减小负载的方法
US11306699B2 (en) 2017-02-22 2022-04-19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Method for load reduction on wind turbine blade pitch bearings
CN110520620B (zh) * 2017-02-22 2022-09-20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用于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变桨距轴承上减小负载的方法
CN112031998A (zh) * 2020-09-21 2020-12-04 山东中车风电有限公司 基于激光雷达的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优化方法及***
CN112196735A (zh) * 2020-09-30 2021-01-08 重庆科凯前卫风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控制方法
CN112196735B (zh) * 2020-09-30 2023-07-21 重庆科凯前卫风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26930B (zh)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26930B (zh) 一种风力发电***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CN102168650B (zh) 基于主控的兆瓦级风力机统一和独立变桨混合控制方法
CN103850876B (zh) 一种适用于无载荷测量的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US794406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rotor loads in a wind turbine upon detection of blade-pitch failure and loss of counter-torque
CN101592127A (zh) 一种大型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CN102102630B (zh) 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CN105971821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基于风轮推力预估的控制方法
CN107407259A (zh) 设置成控制支持臂定向的用于具有多个转子的风力涡轮机的控制***
AU2007303956A1 (en) Wind turbine with blade pitch control to compensate for wind shear and wind misalignment
CN106762415B (zh) 一种降低风力发电机组叶轮不平衡极限载荷的方法
CN109737007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超限ipc变速率停机方法
Leithead et al. The X-Rotor offshore wind turbine concept
CN108035848A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基于塔顶载荷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CN105351144A (zh) 一种减小风机疲劳载荷的桨叶振动反馈方法
Frøyd et al. Rotor design for a 10 MW offshore wind turbine
CN113224774B (zh) 一种电网频率扰动过程风储协调控制方法及***
CN109139372B (zh) 一种基于独立变桨的风电机组控制和制动方法
Choi et al. Active yaw control of MW class wind turbine
CN105221336A (zh) 基于鲁棒控制的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方法
EP3728839B1 (en) Power ramp rate control
CN107401482B (zh) 一种周期性激励引起的传动链扭振控制方法及***
CN113323804B (zh) 解决风力发电机组塔架二阶前后振动的控制方法与模块
Dou et al. Torque smoothing control of 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using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Lu et al. Integration of large scale wind energy with electrical power systems in China
Han et al. Research on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below rated wind spee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