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7921A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7921A
CN105247921A CN201480030321.4A CN201480030321A CN105247921A CN 105247921 A CN105247921 A CN 105247921A CN 201480030321 A CN201480030321 A CN 201480030321A CN 105247921 A CN105247921 A CN 1052479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user terminal
confirmation signal
sending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03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聪
武田一树
王春憶
候晓林
原田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247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79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即使在TDD中变更DL/UL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反馈送达确认信号等反馈信号。一种用户终端,与变更DL/UL结构的无线基站通过时分双工进行通信,所述用户终端具有:判断单元,判断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以及反馈控制单元,将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到UL子帧而进行反馈,反馈控制单元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将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捆绑而进行反馈。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应用于下一代的通信***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TermEvolution)得以标准化(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作为多址方式,对下行线路(下行链路)使用基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的方式,对上行线路(上行链路)使用基于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的方式。此外,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继***(例如,有时也称为LTEadvanced或者LTEenhancement(以下,称为“LTE-A”)),且进行标准化。
作为LTE、LTE-A***的无线通信中的双工形式,有以频率来分割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的频分双工(FDD)、和以时间来分割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时分双工(TDD)。在TDD的情况下,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通信应用相同的频域,从一个发送接收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以时间被划分而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在LTE***的TDD中,规定了上行子帧(UL子帧)和下行子帧(DL子帧)间的发送比率不同的多个帧结构(DL/ULconfiguration(DL/UL结构))。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规定了DL/UL结构0~6这7个帧结构,子帧#0和#5被分配给下行链路,子帧#2被分配给上行链路。此外,对于在各DL子帧中发送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送达确认信号(HARQ),使用按每个DL/UL结构所规定的预定的UL子帧而被反馈。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S36.300“EvolvedUTRAandEvolvedUTRANoveralldescriptio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DL的业务(traffic)和UL的业务的比率不固定,按时间或者场所而发生变动。因此,在应用TDD的情况下,从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样的观点来看,期望图1所示的DL/UL结构不固定,而是根据实际的业务的变动而按时间或者场所而变更。
因此,在LTE-A***(Rel.12)以后的TDD中,正在研究按每个发送接收点(也可以是无线基站、小区),将DL子帧和UL子帧的发送比率在时域中动态(Dynamic)或者半静态(Semi-static)地进行变更(dynamictimeconfigurationscenario,动态时间配置方案)。
但是,在现有的LTE***中规定了与各DL子帧分别对应的反馈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在预定的UL子帧中被发送。因此,担心如果在DL/UL结构已变更时仍然应用DL/UL结构变更前的反馈定时,则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无法适当地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等。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TDD中变更DL/UL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反馈送达确认信号等反馈信号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是,与变更DL/UL结构的无线基站通过时分双工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判断单元,判断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以及反馈控制单元,将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到UL子帧而进行反馈,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将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捆绑而进行反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TDD中变更DL/UL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反馈送达确认信号等反馈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TDD中的DL/UL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TDD中的与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的分配方法的图。
图3是表示在相邻的无线基站间分别控制DL/UL结构的无线通信***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变更DL/UL结构的情况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根据DL/UL结构的变更,对各DL子帧的上行控制信号的反馈机制进行变更的一例的图。
图6是用于根据DL/UL结构的变更而说明DL/UL结构变更前的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是用于根据DL/UL结构的变更而说明DL/UL结构变更前的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方法的另一例的图。
图8是用于根据DL/UL结构的变更而说明DL/UL结构变更前的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方法的另一例的图。
图9是用于根据DL/UL结构的变更而说明DL/UL结构变更前的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方法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2说明在时分双工(TDD)中经由预定的上行子帧的PUCCH而反馈对于下行数据信号(PDSCH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也称为HARQ-ACK或者ACK/NACK)的方法。
图2A示出了TDD(在此,DL/ULConfiguration2(以下,也记为“DL/UL结构2”))中的无线帧结构。此外,图2B示出了在对于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中应用基于PUCCH格式的信道选择的情况下的示意图。
在图2A中,示出了将对于从左起第5~第9个中的DL子帧以及特殊子帧(以下,也简记为“DL子帧”)的下行数据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给从左起第13个UL子帧的PUCCH而进行反馈的情况。从左起第7个特殊子帧(Specialsubframe)具有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切换所需的保护期间,经由该保护期间而分配PDSCH或PUSCH等。在图2A中,进行反馈的子帧数为4(M=4),因而构成这些的子帧的号码m成为m=0、1、2、3。另外,在图2A中,DL子帧比特殊子帧优先被附加m的号码,从左起第5个子帧成为m=0、第6个子帧成为m=1、第7个子帧成为m=3、第9个子帧成为m=2。另外,子帧号m的编号方法不限于此。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特殊子帧视为DL子帧而进行说明。
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能够分别以1比特(ACK/NACK)来生成。因此,为了将4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在一个UL子帧中进行反馈,需要4比特。在现有的LTE***(Rel.10)中,利用将基于PUCCH格式1b的2比特(QPSK)、和基于与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信道)的信道选择的2比特进行了组合的4比特(参照图2B)。
与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能够基于在各DL子帧中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的控制信道元素(CCE)等来决定。例如,如图2A所示,在将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经由预定的UL子帧进行反馈的情况下,与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信道)能够通过下式(1)来决定。
[数1]
式(1)
n P U C C H , m l = ( M - m - 1 ) × N c + m × N c + 1 + n C C H , m + N P U C C H ( l )
c:从{0,1,2,3}选择以满足Nc≤nCCE,m≤Nc+1的值
下行链路中的资源块数
每个资源块的频率方向的子载波数
M:对重发控制信号进行反馈的子帧数
m:对重发控制信号进行反馈的子帧的号码(m=0~M-1)
nCCE,m:构成下行控制信息的最初的CCE号
N(l) PUCCH:通过上位层信令所通知的参数
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PUCCHformat1bwithchannelselection)中,将由QPSK表示的信息(2比特)、和对应于各DL子帧所确保的PUCCH资源(信道)的选择信息(最大2比特)进行组合而利用。例如,在图2A的情况(M=4)下,使用将与4个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nPUCCH,0~nPUCCH,3)和由QPSK表示的信息进行组合后的最大4比特,反馈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参照图2B)。
这样,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以下,也简记为“信道选择”)中,能够支持最大4比特的送达确认信号。在不变更DL/UL结构的情况下,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除上述图1所示的DL/UL结构5之外成为4以下。从而,在一个UL子帧中被反馈的送达确认信号,除DL/UL结构5之外成为4比特以下。因此,在以往的***(Rel.10等)中,在DL/UL结构5以外的DL/UL结构中,应用信道选择而进行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在DL/UL结构5中不应用信道选择)。
另外,如上所述,在Rel.12以后,正在研究按每个发送接收点,将DL子帧和UL子帧的发送比率在时域中进行变更(动态时间配置方案)。以下,参照图3A说明DL/UL结构被变更的无线通信***的一例。图3A所示的无线通信***包含多个发送接收点(在此,无线基站#1、#2)和与各无线基站#1、#2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1、#2而构成。
在图3A中,在无线基站#1和用户终端#1之间、以及无线基站#2和用户终端#2之间,通过时分双工(TDD)进行无线通信。也就是说,无线基站#1、#2在DL和UL的发送中应用相同的频域,在时域中分割DL和UL而进行发送。
设想各无线基站根据业务或用户终端数等,对在LTERel.10中规定的DL/UL结构(上述图1中的DL/UL结构0~6)进行变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子帧0、1、2、5、6在DL/UL结构0~6中共同,因而成为在子帧3、4、7、8、9中传输方向进行变更(参照图3B)。
接着,参照图4说明无线基站从DL/UL结构4变更(reconfiguration,重配置)为DL/UL结构2的情况。
在DL/UL结构不被变更的情况(参照图4A)下,对于在子帧0、1、4、5中所发送的各PDSCH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在下一帧的子帧2中被反馈。此外,对于在子帧6~9中所发送的各PDSCH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在下一帧的子帧3中被反馈。
但是,在DL/UL结构被变更的情况(参照图4B)下,在变更后的DL/UL结构2中,第3个子帧成为DL子帧。也就是说,随着DL/UL结构的变更,第3个子帧的传输方向从UL变更为DL。其结果,用户终端无法反馈与DL/UL结构4的DL子帧6~9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
这样,在DL/UL结构被变更的情况下,若原样应用Rel.10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机制,则在送达确认信号等的反馈时产生问题。因此,正在研究在DL/UL结构被变更的情况下,变更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机制。
例如,有根据DL/UL结构的变更前后的无线帧中的UL子帧的变更状况而控制反馈机制的方法。在该情况下,在DL/UL结构的变更前后的无线帧中,与传输方向依然是UL而没有变更的子帧对应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以现有的反馈机制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与传输方向从UL被变更为DL的子帧对应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选择成为基准的DL/UL结构(referencetimeconfiguration,参考时间配置)而利用该DL/UL结构的反馈机制。
参考DL/UL结构能够根据DL/UL结构的变更前后的无线帧中的UL子帧的变更状况而进行选择。在图5A中,在DL/UL结构的变更前后的无线帧中,传输方向依然是UL而不变更的子帧成为UL子帧2。从而,仅对子帧2设定UL子帧的DL/UL结构5(参照图5B)被选择作为参考DL/UL结构。其结果,在图5A中,DL/UL结构变更前的无线帧中的DL子帧0、1、4~8的送达确认信号,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的UL子帧2中被反馈。
此外,作为其他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机制,还考虑即使在DL/UL结构进行变更的情况下,也使用从各DL子帧起4个子帧以后且最近的UL子帧的方法(参照图5C)。在图5C中,DL/UL结构变更前的无线帧中的DL子帧0、1、4~8的送达确认信号,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的UL子帧2中被反馈。
这样,正在研究伴随DL/UL结构的变更,变更对于各DL子帧的HARQ的反馈机制。但是,在变更反馈机制的情况下,存在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变得大于4的顾虑。例如,在图5A、5C所示的情况下,需要使用DL/UL结构刚变更后的无线帧中的UL子帧2,对7个DL子帧0、1、4~8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反馈。
在该情况下,若将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则产生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大于4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无法支持的问题(bitmappingproblem,比特映射问题)。此外,在信道选择中需要确保最大4个PUCCH资源(信道)。但是,在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大于4的情况下,所确保(reserve)的PUCCH资源数变得大于4,产生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的问题(PUCCHresourceallocationproblem,PUCCH资源分配问题)。
另外,若考虑上述图1所示的7种DL/UL结构,则针对DL/UL结构的变更模式想到42种(7×6)。此外,在伴随DL/UL结构的变更而应用上述图5A所示的反馈机制的情况下,针对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变得大于4的模式想到12个模式。进而,认为在应用上述图5A以外的其他反馈机制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变得大于4的情况。这样,在因DL/UL结构的变更而导致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变得大于预定值(在此为4)的情况下,难以应用现有的信道选择而进行反馈。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考虑应用不同的PUCCH格式(例如,能够发送的比特数大的PUCCH格式3)。PUCCH格式3是在LTE-A中新规定的PUCCH格式,能够传输许多ACK/NACK比特(20比特)。在PUCCH格式3中,与PUSCH同样地,信号通过基于DFT(离散傅立叶变换)的预编码而生成,能够通过正交码(OCC:OrthogonalCoverCode)来复用不同的UE。
此外,在应用PUCCH格式3的情况下,作为分配送达确认信号的资源,对用户终端通过RRC信令来通知PUCCH资源候选,并且将表示特定的PUCCH资源候选的识别符(ARI:A/NResourceIndicator)包含到下行控制信息而进行通知。
但是,在应用PUCCH格式3的情况下,与应用PUCCH格式1b的情况相比,存在PUCCH发送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或信令开销增加的问题。此外,还考虑根据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而变更要应用的PUCCH格式。但是,由于用户终端应用的PUCCH格式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而被通知,因而难以动态地变更不同的PUCCH格式。
因此,本发明人等想到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根据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将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捆绑(bundling)而进行反馈。更具体地说,发现了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将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捆绑而设为预定的比特数(例如,4比特)。
由此,即使在DL/UL结构被变更而导致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变得大于4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相同的PUCCH格式(例如,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而进行反馈。进而,本发明人等新发现了在将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捆绑而应用信道选择时,在信道选择中利用的PUCCH资源的选择方法。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DL/UL结构而例举在LTERel.10中规定的结构(参照图1),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应用的DL/UL结构不限于此。此外,作为在DL/UL结构变更时利用的反馈机制,例举了上述图5A所示的方法,但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只要是伴随DL/UL结构变更而导致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变得大于预定值(例如,4)的情况就能够应用。
<比特映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根据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的数目,将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捆绑(bundle)而进行反馈。另外,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的数目,相当于使用该UL子帧而进行PDSCH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的DL子帧数。
例如,用户终端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判定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是否为预定值(例如,4)以下,并控制送达确认信号的捆绑的有无。与各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能够基于从无线基站通知的有关DL/UL结构的信息、或在DL/UL结构变更时利用的反馈机制等而进行判断。另外,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不限于DL/UL结构刚变更后的无线帧,也可以包含下一帧。
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为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例如,M≤4),用户终端利用现有(LTERel.10)的比特映射。也就是说,用户终端应用现有的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而进行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
另一方面,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例如,M>4),用户终端将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中的至少一部分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设为预定的比特数(例如,4比特)。
在此,将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是指,将一部分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之间进行捆绑。也就是说,不包括将全部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集中后进行捆绑而设为1比特。以下,参照图6详细地说明从DL/UL结构4被变更为DL/UL结构2的情况下的反馈方法。
图6A示出了在DL/UL结构变更时应用上述图5A所示的反馈机制的情况。该情况下,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对于UL子帧2,对应DL/UL结构变更前的无线帧中的DL子帧0、1、4~8。也就是说,由于与UL子帧2对应的DL子帧数M成为7(M>4),因而用户终端将对于DL子帧0、1、4~8的每一个的送达确认信号的一部分进行捆绑而设为预定比特(例如,4比特)。
例如,对于与DL/UL结构变更后的UL子帧2对应的M个DL子帧,从在时间轴方向上较早配置的DL子帧开始顺序地附加0~M-1的索引。并且,将从索引的开头起到第3个(索引#0、#1、#2)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另一方面,将第4个以后(索引#3~#M-1)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例如,如果DL子帧5、6、7、8的送达确认信号都是ACK则设为“ACK”,在其中一个为NACK的情况下能够设为“NACK”。另外,捆绑方法不限于图6A所示的方法。
这样,根据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的值,将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一部分进行捆绑而设为预定比特以下,从而能够与DL子帧数M无关地应用信道选择而进行反馈。
<PUCCH分配(PUCCHallocation)>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通过将对于至少一部分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设为预定比特,从而应用信道选择。另一方面,在应用信道选择的情况下,需要确保在信道选择中利用的PUCCH资源。
在现有***的信道选择中,按与UL子帧对应的每个DL子帧而分别确保对应的PUCCH资源。更详细地说,基于在各DL子帧中分别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的控制信道元素(CCE),确保与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上述式(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预定值(例如,4)的情况(进行捆绑的情况)下,并非对于与该UL子帧对应的全部DL子帧确保PUCCH资源,而是确保与从多个DL子帧中选择的一部分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由此,能够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
用户终端即使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4的情况下,也从多个DL子帧中选择4个DL子帧。并且,利用上述式(1),确保与已选择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例如,4个)。
例如,用户终端选择不进行捆绑的DL子帧、和在被捆绑的DL子帧中在时间轴方向上最早配置的DL子帧,确保与该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如上述图6A所示,在将DL子帧0、1、4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且将DL子帧5~8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的情况下,设定与DL子帧0、1、4、5对应的PUCCH资源(参照图6B)。
这样,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将至少一部分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设为预定比特,并且确保预定数的PUCCH资源。由此,即使在伴随DL/UL结构变更而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利用信道选择。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一部分进行捆绑,不是将全部的送达确认信号集中后捆绑为1比特,因而能够抑制用于重发的资源。此外,即使在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并非确保与全部的DL子帧分别对应的PUCCH资源,而是确保与一部分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PUCCH信号的冲突,并且实现资源的有效活用。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将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但捆绑方法(bundlingscheme)不限于上述的方法。以下,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应用的捆绑方法的另一例。
在与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中,作为应用捆绑的DL子帧,能够针对各DL子帧根据时间轴方向的配置顺序来决定(类别(Category)1)。或者,能够以进行捆绑的DL子帧的组(捆绑组)的尺寸相同或者均等的方式来决定进行捆绑的DL子帧(类别2)。
图7A示出了类别1中的一例(方法-A)。在方法-A中,在与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中,将在时间轴方向上从最初到第3个为止的3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合计3比特)。另一方面,将第4个以后的剩余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在图7A中,将DL/UL结构变更前的无线帧中的DL子帧0、1、4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并且,将DL子帧5~8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另外,图7A与上述图6A中的捆绑方法相同。
在该情况下,能够基于在4个DL子帧0、1、4、5中分别被发送的PDCCH的CCE索引等,确保在信道选择中利用的PUCCH资源。与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的决定方法能够利用与现有相同的方法(上述式(1))。
图7B示出了类别1中的另一例(方法-B)。在方法-B中,在与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中,将在时间轴方向上直到倒数第3个为止的3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合计3比特)。另一方面,将剩余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在图7B中,将DL/UL结构变更前的无线帧中的DL子帧8、7、6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并且,将DL子帧0、1、4、5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
在该情况下,能够基于在4个DL子帧0、6、7、8中分别被发送的PDCCH的CCE索引等,确保在信道选择中利用的PUCCH资源。也就是说,能够从多个DL子帧被捆绑的捆绑组中,选择一个DL子帧(在时间轴方向上早配置的DL子帧)。
图8A示出了类别1中的另一例(方法-C)。在方法-C中,在与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中,将在时间轴方向上第1个、第2个、最后配置的3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合计3比特)。另一方面,将其他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在图8A中,将DL/UL结构变更前的无线帧中的DL子帧0、1、8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并且,将DL子帧4~7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
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与4个DL子帧0、1、4、8分别对应的PUCCH资源。也就是说,能够从多个DL子帧被捆绑的捆绑组中,选择一个DL子帧(在时间轴方向上早配置的DL子帧)。
图8B示出了类别1中的另一例(方法-D)。在方法-D中,在与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中,将在时间轴方向上第1个、倒数第2个、最后配置的3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合计3比特)。另一方面,将其他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在图8B中,将DL/UL结构变更前的无线帧中的DL子帧0、7、8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并且,将DL子帧1、4~6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
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与4个DL子帧0、1、7、8分别对应的PUCCH资源。也就是说,能够从多个DL子帧被捆绑的捆绑组中,选择一个DL子帧(在时间轴方向上早配置的DL子帧)。
图9A示出了类别2中的一例(方法-A)。在方法-A中,将与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分类成4个捆绑组。这时,以构成各捆绑组的DL子帧数成为均等的方式来决定捆绑组。
捆绑组是成为DL子帧的捆绑单位的组,在各捆绑组中分别捆绑了DL子帧。也就是说,属于同一捆绑组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以1比特来生成。
在图9A中,3个捆绑组分别具有两个DL子帧,一个捆绑组具有一个DL子帧。此外,构成各捆绑组的DL子帧能够从时间轴方向上配置的DL子帧中顺序地选择而决定。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各捆绑组的尺寸(DL子帧数),将在时间轴方向上配置的DL子帧顺序地分配到各捆绑组。
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各捆绑组中选择时间轴方向上最早配置的DL子帧,并确保与从各捆绑组分别选择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在图9A中,选择了4个DL子帧0、4、6、8。
图9B示出了类别2中的另一例(方法-B)。在方法-B中,将与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分类成4个捆绑组。这时,以构成各捆绑组的DL子帧数成为均等的方式来决定捆绑组。
在图9B中与图9A同样地,3个捆绑组分别具有两个DL子帧,一个捆绑组具有一个DL子帧。此外,构成各捆绑组的DL子帧能够随机选择而决定。在图9B中示出了DL子帧0和5构成同一个捆绑组,DL子帧1和8构成同一个捆绑组,DL子帧4和7构成同一个捆绑组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时间轴方向上分离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被捆绑后作为1比特来生成。
此外,图9B中也与图9A同样地,能够确保PUCCH资源。例如,在图9B中,能够确保与4个DL子帧0、1、4、6对应的PUCCH资源。
(无线通信***的结构)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10所示的无线通信***例如是LTE***或者包含超3G的***。在该无线通信***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的***带宽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此外,该无线通信***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FRA(未来无线接入)。
图10所示的无线通信***1包括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配置在宏小区C1内且形成比宏小区C1还要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以及12b。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有用户终端20。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到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双方(双重连接)。在该情况下,设想用户终端20将使用不同的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通过CA(载波聚合)而同时使用。
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1之间使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且带宽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传统载波等)而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使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等)且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使用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作为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2之间的载波类型,也可以利用新载波类型(NCT)。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或者,无线基站12之间)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且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而连接到上位站装置。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eNodeB、宏基站、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小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归属eNodeB、RRH(远程无线头)、微型基站、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各用户终端20是与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对应的终端,不仅包含移动通信终端,还可以包含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关于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关于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通过将***带宽按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组成的频带,且多个终端使用互不相同的频带,从而减少终端之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在此,说明在图10所示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通信信道。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扩展PDCCH)。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ACK/NACK。此外,也可以通过扩展PDCCH(EPDCCH)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该EPDCCH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频分复用。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传输用户数据或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无线基站12应用TDD的情况。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包含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整体结构图。无线基站10包括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传输路径接口106。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被发送到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接入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而转发至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立叶反变换等发送处理而转发至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通过上位层信令(例如,RRC信令、广播信息等)对用户终端20通知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在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中例如包含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中的***带宽等。此外,在对DL/UL结构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将有关DL/UL结构的信息通过上位层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20。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单元1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放大而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进行发送。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终端20被发送到无线基站10的数据,在各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被放大,在各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且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于在所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且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转发至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例如,成为小型基站的无线基站12)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另外,在图12中,主要示出了下行链路(发送)用的功能结构,但无线基站10也可以包括上行链路(接收)用的功能结构。
如图12所示,无线基站12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包含调度器(控制单元)301、DL/UL结构判断单元302、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3、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4、DL/UL结构信息生成单元305而构成。
DL/UL结构判断单元302判断无线基站12在TDD中应用的DL/UL结构。例如,在DL/UL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DL/UL结构判断单元302关于变更后的DL/UL结构,通知给调度器301、DL/UL结构信息生成单元305。另外,也可以设为将DL/UL结构判断单元302的功能设置在调度器301中的结构。
调度器(控制单元)301控制在PDSCH中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在PDCCH和/或扩展PDCCH(EPDCCH)中传输的下行控制信号、下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此外,调度器301还进行在PUSCH中传输的上行数据、在PUCCH或PUSCH中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参考信号的调度的控制(分配控制)。与上行链路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用户数据)的分配控制有关的信息使用下行控制信号(DCI)被通知给用户终端。
具体地说,调度器301基于来自上位站装置30的指示信息或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例如,包含CQI、RI等的CSI),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3生成由调度器301决定了分配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和/或EPDCCH信号)。具体地说,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3基于来自调度器301的指示,生成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DL分配(DLassignment)、和用于通知上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UL许可(ULgrant)。
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4生成由调度器301决定了对资源的分配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信号)。对由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4生成的数据信号,按照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CSI等而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式,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
DL/UL结构信息生成单元305生成与在***中应用的DL/UL结构有关的信息。例如,在DL/UL结构被变更的情况下,生成与变更后所应用的DL/UL结构有关的信息。在DL/UL结构信息生成单元305中生成的信息可以通过上位层信令(RRC信令、广播信号等)通知给用户终端20,还能够包含在由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3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中而通知给用户终端。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用户终端20包括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应用单元2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中被放大,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被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HARQ-ACK)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之中,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上位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之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HARQ-ACK)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而被转发至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然后,放大器单元2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放大而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进行发送。
图14是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4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至少具有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1、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2、判断单元403、反馈控制单元404。另外,如上所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还具有进行信道编码、预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的功能单元。
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1对在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UL许可、DL分配)进行解码,并将调度信息(对上行资源的分配信息等)输出到反馈控制单元404。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2对在下行共享信道(PDSCH)中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断单元403。
判断单元403基于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2的解码结果,进行对于各DL子帧的重发控制判定(送达确认(ACK/NACK))。判断单元403中的送达确认的判断结果被输出到反馈控制单元404。
反馈控制单元404基于从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1输出的调度信息或从判断单元403输出的重发控制判定结果,控制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的生成、对PUCCH资源的分配、反馈定时等。
具体地说,反馈控制单元404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应用上述的反馈机制。例如,如图6所示,反馈控制单元404将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图6中的DL子帧5~8)捆绑后进行反馈。该情况下,反馈控制单元404能够利用与DL子帧0、1、4、5对应的PUCCH资源,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
另一方面,反馈控制单元404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为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与现有的***同样地,利用与各DL子帧分别对应的PUCCH资源,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另外,反馈方法不限于上述图6所示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上述图7~图9所示的方法。
这样,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将至少一部分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设为预定比特,并且确保预定数的PUCCH资源。由此,即使在伴随DL/UL结构变更而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利用信道选择(不变更PUCCH格式而进行反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一部分进行捆绑,不是将全部的送达确认信号集中后捆绑为1比特,因而能够抑制用于重发的资源。此外,即使在与一个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M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并非确保与全部的DL子帧分别对应的PUCCH资源,而是确保与一部分DL子帧分别对应的PUCCH资源。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PUCCH信号的冲突,并且实现资源的有效活用。
以上,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是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本申请基于2013年5月27日申请的特愿2013-111255。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0)

1.一种用户终端,与变更DL/UL结构的无线基站通过时分双工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判断单元,判断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以及
反馈控制单元,将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到UL子帧而进行反馈,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将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捆绑而进行反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为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利用与各DL子帧分别对应的PUCCH资源,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利用与从多个DL子帧中选择的一部分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将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中的3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别以1比特来生成,将剩余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捆绑而以1比特来生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利用与所述3个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和与从剩余的DL子帧中选择的一个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
6.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在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设定多个成为DL子帧的捆绑单位的捆绑组,以各捆绑组中所包含的DL子帧数均等的方式控制捆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在各捆绑组中选择在时间轴方向上最早配置的DL子帧,且利用与从各捆绑组分别选择的DL子帧对应的PUCCH资源,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基于从所述无线基站通知的有关DL/UL结构的信息,判断与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的各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
9.一种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通过时分双工进行通信,并且对DL/UL结构进行变更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基站具有:
控制单元,控制DL/UL结构的变更;
发送单元,将有关DL/UL结构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终端;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送达确认信号,
所述接收单元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接收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的至少一部分被捆绑的送达确认信号。
10.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对DL/UL结构进行变更的无线基站、和与所述无线基站通过时分双工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所述用户终端判断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的步骤;以及所述用户终端将对于各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分配到UL子帧而进行反馈的步骤,在DL/UL结构变更后的无线帧中,与UL子帧对应的DL子帧数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用户终端将与该UL子帧对应的多个DL子帧的送达确认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捆绑而进行反馈。
CN201480030321.4A 2013-05-27 2014-04-17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52479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1255 2013-05-27
JP2013111255A JP6190623B2 (ja) 2013-05-27 2013-05-27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CT/JP2014/060892 WO2014192453A1 (ja) 2013-05-27 2014-04-17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7921A true CN105247921A (zh) 2016-01-13

Family

ID=51988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0321.4A Pending CN105247921A (zh) 2013-05-27 2014-04-17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19474B2 (zh)
JP (1) JP6190623B2 (zh)
CN (1) CN105247921A (zh)
WO (1) WO20141924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22937A1 (ko) 2015-07-31 2017-02-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단말-특정 다이나믹 tdd 프레임을 이용하여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3398389B1 (en) * 2016-02-04 2021-10-27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Transmitting acknowledgements
WO2017145228A1 (ja) 2016-02-22 2017-08-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1089623B2 (en) 2017-02-02 2021-08-10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371A (zh) * 2009-02-03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半静态调度释放的反馈信息发送方法
CN101635987A (zh) * 2008-07-25 2010-01-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下行接收状态的方法
CN101946447A (zh) * 2008-02-21 2011-01-12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中绑定反馈的传输
CN102461044A (zh) * 2009-05-15 2012-05-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pucch信道上的多个ack/nack的传输的资源选择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85122A1 (en) * 2008-04-21 2009-11-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for time-division duplex with asymmetric assignment
WO2012018193A2 (en) * 2010-08-05 2012-0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information from a user equipment
US9191930B2 (en) * 2013-03-13 2015-11-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in adaptively configured TDD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306721B2 (en) * 2013-03-15 2016-04-05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179445B2 (en) * 2013-04-02 2015-11-03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 chang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6447A (zh) * 2008-02-21 2011-01-12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中绑定反馈的传输
CN101635987A (zh) * 2008-07-25 2010-01-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下行接收状态的方法
CN101478371A (zh) * 2009-02-03 2009-07-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半静态调度释放的反馈信息发送方法
CN102461044A (zh) * 2009-05-15 2012-05-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pucch信道上的多个ack/nack的传输的资源选择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CATEL-LUCENT,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Remaining Issues for A/N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TDD", 《3GPP TSG-RAN WG1 #63》 *
NTT DOCOMO: "HARQ Design for eIMTA",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2BIS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92453A1 (ja) 2014-12-04
JP2014230262A (ja) 2014-12-08
US20160099801A1 (en) 2016-04-07
JP6190623B2 (ja) 2017-08-30
US9819474B2 (en) 201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6709B2 (en) User terminal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s
US1007527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channel in intra-cell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CN103283276B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03514B (zh) 信道状态信息通知方法、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
CN110098911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2018078635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干渉制御のためのサブフレーム運用及びチャネル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2870480B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WO2015079926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5580404A (zh)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5580469A (zh)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105672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852395A (zh) 用于宽带lte单个ofdm符号上行链路传输的设备、网络和方法
EP3177090A1 (en)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5284151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2016511601A (ja) セル内の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で端末の能力による制御チャネル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JP2012100232A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9845170B (zh) 利用缩短帧结构的探测反馈
JP2015139106A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3535097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4770037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5580471A (zh)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102102319B1 (ko) 차세대 무선망을 위한 harq ack/nack 피드백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8667574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户终端、基站及***
EP3065452B1 (en)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5247921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