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073A - 单向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单向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0073A
CN105190073A CN201480016399.0A CN201480016399A CN105190073A CN 105190073 A CN105190073 A CN 105190073A CN 201480016399 A CN201480016399 A CN 201480016399A CN 105190073 A CN105190073 A CN 1051900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component
way clutch
oil circuit
clutch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63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糟谷悟
鬼头昌士
关祐一
近藤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90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0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6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rolling and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e.g. balls
    • F16D41/06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rolling and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e.g. balls all members having the same size and only one of the two surfaces being cylindric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64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wedging by rolling and having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e.g.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7/00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 F16D47/04Systems of clutches, or clutches and couplings, comprising devices of types grouped under at least two of the preceding guide headings of which at least one is a free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06Lubrication 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F16D13/7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单向离合器装置包括:内径侧旋转部件,其沿径向形成有第一油路;外径侧旋转部件,其绕与内径侧旋转部件相同的旋转轴旋转,且配置为比内径侧旋转部件靠外径侧;壳体,其在径向上配置于内径侧旋转部件与外径侧旋转部件之间,并被压入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外周,沿径向形成有与第一油路连通的第二油路,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与外径侧旋转部件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沿周向变化的倾斜部;滚子,其收容于外径侧旋转部件的内周面与壳体的倾斜部之间;弹性部件,其对滚子向壳体的倾斜部的与外径侧旋转部件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变小的一侧施力;以及保持器,其保持滚子以及弹性部件。

Description

单向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单向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单向离合器的润滑构造,该单向离合器的润滑构造具备:内座圈;外座圈;滚子,其配置于内座圈与外座圈之间;以及润滑油路,其形成于内座圈,一端在滚子的滚动面开口,将来自另一端的开口的油向一端侧供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914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在外座圈的内周面形成倾斜部(ramp),与内座圈的旋转方向对应地在外座圈的倾斜部与内座圈之间夹持滚子(滚柱),从而使内座圈与外座圈的相对旋转停止(锁定)。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外座圈侧始终是固定的,但在外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锁定并且能够旋转的结构中,在所述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滚子从而向径向外侧对滚子施力。这意味着向倾斜部的径向缝隙较大的方向对滚子施力,因此为了维持外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锁定并且旋转的状态,需要增加向夹住滚子一侧施力的弹簧的弹力。结果,因为弹力的增加使弹簧大型化、成本增加,因为外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的锁定解除时的拖拽扭矩增加而成为燃烧效率恶化的原因。因此,在外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锁定并且能够旋转的结构中,优选在内径侧旋转部件侧形成倾斜部。
作为在内径侧旋转部件侧形成倾斜部的方法,能够考虑在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外周面本身形成倾斜部的方法。然而,在该方法中,存在在形成有倾斜部的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组装保持器时的组装性恶化这一问题。
与此相对,若采用将形成有倾斜部的壳体压入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的方法,则能够相对于壳体组装滚子、保持器然后压入内径侧旋转部件,因此组装性良好。然而,若将该壳体压入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则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外周面被壳体覆盖,因此产生经由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向滚子供给润滑油变得困难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形成为外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能够以锁定状态旋转的结构并且组装性良好且能够向滚子供给润滑油的单向离合器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如下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该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包括:
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其沿径向形成有第一油路(12、26);
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其绕与上述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相同的旋转轴旋转,且配置为比上述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靠外径侧;
壳体(30、30A、60),其在径向上配置于上述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与上述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之间,并被压入于上述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的外周,沿径向形成有与上述第一油路(12、26)连通的第二油路(32、62),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与上述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沿周向变化的倾斜部(34、340);
滚子(40、400),其收容于上述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的内周面与上述壳体(30、30A、60)的倾斜部(34、340)之间;
弹性部件(42),其对上述滚子(40、400)向上述壳体(30、30A、60)的倾斜部(34、340)的与上述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变小的一侧施力;以及
保持器(44、440),其保持上述滚子(40、400)以及上述弹性部件(42)。
根据本公开,能够获得形成为外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能够以锁定状态旋转的结构并且组装性良好且能够向滚子供给润滑油的单向离合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组装有一个实施例的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车辆驱动装置10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简要说明图。
图3是图1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1的A-A剖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沿着图1的A-A剖面的结构的另一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沿着图1的B-B剖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沿着图1的B-B剖面的结构的另一例子的图。
图8是组装有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A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A的车辆驱动装置100A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壳体30A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壳体30A以及壳体30的轴向的厚度的变化方式的图。
图11是单向离合器装置1以及单向离合器装置2以其他方式被组装的车辆驱动装置100B的简图。
图12是单向离合器装置1以及单向离合器装置2以另一其他方式被组装的车辆驱动装置100C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组装有一个实施例的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车辆驱动装置10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以下,径向、周向以及轴向以轴11为基准,并且以轴11为中心定义内径侧以及外径侧。例如,内径侧是指在轴11的径向与轴11接近的一侧。
首先,对图1所示的车辆驱动装置100进行概述。第一旋转部件10是与发动机90连结的输入轴,经由离合器95与变速机构92的输入轴93连接。马达97的输出轴(转子)连接于变速机构92的输入轴93。在离合器95处于卡合状态时,能够向变速机构92的输入轴93传递马达97的旋转扭矩以及发动机90的旋转扭矩。另一方面,在离合器95处于非卡合状态时,从变速机构92的输入轴93断开发动机90。此时,仅能够从马达97向变速机构92的输入轴93传递旋转扭矩。此外,单向离合器装置1除能够组装于图1所示的车辆驱动装置100以外,也能够组装于任意结构的车辆驱动装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单向离合器装置1沿轴向设置于发动机90与变速机构92之间。
单向离合器装置1包括第一旋转部件10(内径侧旋转部件的一个例子)、第二旋转部件(外径侧旋转部件的一个例子)20、壳体30、滚子40、弹性部件42(参照图2)与保持器44。
第一旋转部件10绕轴11进行旋转。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旋转部件10是与发动机90连结的输入轴。因此,轴11与发动机90的输出轴同轴即可。此外,第一旋转部件10与发动机90的连结方式是任意的,例如可以经由减震器连结,也可以直接被连结。
第一旋转部件10的第一油路12沿径向形成。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油路12从在第一旋转部件10内沿轴向形成的油路14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直线地延伸。第一油路12也可以形成于第一旋转部件10的沿着周向的多个位置。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油路14与在变速机构92的输入轴(变速输入轴)93的内部形成的油路15沿轴向连通。经由油路15向油路14供给润滑油(或者冷却油)即可。
第二旋转部件20绕轴11地绕旋转轴进行旋转。第二旋转部件20配置为比第一旋转部件10靠外径侧。第二旋转部件20设置为包围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侧即可。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旋转部件20是环状部件,设置为包围作为轴状部件的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侧。在第二旋转部件20的发动机侧端部,经由链轮22以及链82连接有泵驱动轴80。因此,若第二旋转部件20旋转,则泵驱动轴80旋转,从而泵94被驱动。
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分别与发动机90以及泵94连接,但连接对象是任意的。
壳体30具有圆筒状的形态,沿径向配置于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壳体30被压入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因此,壳体30与第一旋转部件10一体地旋转。壳体30沿径向形成有与第一旋转部件10的第一油路12连通的第二油路32。关于第二油路32与第一油路12的关系等,之后详细进行说明。
滚子40沿径向配置于壳体3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虽然滚子40以及弹性部件42的功能等被广泛知道,但仍参照图2在后面进行叙述。
保持器44对滚子40以及弹性部件42进行保持。保持器44固定于壳体30。保持器44也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
图2是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简要说明图,图2(A)表示本实施例的情况,图2(B)表示比较例的情况。此外,在图2中,倾斜部(ramp)34、滚子40以及弹性部件42等在轴向观察下非常简略地示出。另外,在图2中,倾斜部34、滚子40以及弹性部件42等以选出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周向的一部分的方式示出。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2(A)简要所示,壳体30在外周面具备倾斜部34。倾斜部34形成为,壳体30的外周面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内周面的径向的距离D沿周向变化。典型的是,倾斜部34形成为,伴随着朝向规定的第一旋转方向R1距离D缓缓减小。沿着周向的距离D的变化方式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是任意的。滚子40配置于倾斜部34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内周面之间。弹性部件42向倾斜部34的距离D变小的一侧(即,朝向倾斜部34的距离D成为最小的点P1)对滚子40施力。弹性部件42是板簧、弹簧等那样的任意结构即可。滚子40与倾斜部34以及弹性部件42成对地形成,沿壳体30的周向设置多个即可(参照图4)。
若第二旋转部件20相对于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向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相对旋转,则滚子40朝向倾斜部34的距离D成为最小的点P1移动。在点P1附近,距离D比滚子40的直径小。由此,滚子40以楔方式夹于(被限制于)倾斜部34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内周面之间,从而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一体地旋转。以下,将这种状态也称为“锁定状态”。
若第二旋转部件20相对于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向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相对旋转,则滚子40克服来自弹性部件42的作用力,朝向倾斜部34的距离D成为最大的点P2移动。在点P2附近,距离D比滚子40的直径大。由此,滚子40在倾斜部34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内周面之间成为自由状态,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能够相互自由地旋转(相对旋转被允许)。
如图2(B)所示,比较例在外径侧旋转部件的内周面形成有相同的倾斜部(ramp)。在该情况下,单向离合器功能的动作实际上也相同。然而,在外径侧旋转部件与内径侧旋转部件以锁定状态旋转的情况下,离心力F作用于滚子,滚子欲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滚子如图2(B)的点划线所示那样,朝向倾斜部34的距离D成为最大的点P2移动。这意味着为了维持外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锁定并且旋转的状态,需要增加向夹住滚子一侧施力的弹簧(与弹性部件42相当的弹簧)的弹力。结果,因为弹力的增加使弹簧大型化、成本增加,因为外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的锁定解除时的拖拽扭矩增加成为燃烧效率恶化的原因。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以锁定状态旋转的情况下,离心力F作用于滚子40,滚子40欲向径向外侧移动。由于这是促进锁定状态的方向,所以不会产生上述比较例中所产生的不良状况。
这里,参照图1以及图2对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的旋转方向为第二旋转方向R2。在内径侧的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的转速比外径侧的第二旋转部件20的转速低的状态下,第二旋转部件20相对于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向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相对旋转。因此,此时,第二旋转部件20(进而泵94)未被第一旋转部件10(进而未被发动机90)驱动。若壳体30的转速上升而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转速相等(或者,比第二旋转部件20的转速更高),则成为锁定状态,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一体地旋转。因此,此时,第二旋转部件20(进而泵94)被第一旋转部件10(进而被发动机90)驱动。
接下来,参照图3对单向离合器装置1中的油路进行说明。图3是图1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3中的箭头Y1所示,被导入第一旋转部件10内的油路14的润滑油被导入第一旋转部件10内的第一油路12。被导入第一油路12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等的作用,在第一油路12内朝向径向外侧流动,如图3中的箭头Y2所示被导入壳体30的第二油路32内。润滑油通过第二油路32到达壳体30的外径侧用于润滑滚子40(参照图3的Y3)。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所述,在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壳体30(第一旋转部件10)一体旋转时,因离心力的影响促进了锁定状态,因此在壳体30侧形成有倾斜部34。对于该点,虽然也能够考虑在第一旋转部件10本身形成相同的倾斜部34从而省略壳体30的结构,但在该结构中,因第一旋转部件10的成形性的恶化使成本增加、保持器44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的组装性恶化。另外,作为单向离合器单体的构成部件的管理变得困难。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通过在压入第一旋转部件10的壳体30形成倾斜部34,以在壳体30组装有保持器44的状态压入第一旋转部件10,因此组装性良好。然而,若在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压入壳体30,则难以向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侧供给润滑油。
对于该点,根据本实施例,如上述所述,由于在第一旋转部件10沿径向形成第一油路12,并且在壳体30沿径向形成第二油路32,所以能够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向滚子40供给润滑油。由此,能够使用第一旋转部件10内的油路14对滚子40进行润滑。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油路32的外径侧的开口在轴向上位于滚子40与轴承102之间。轴承102沿轴向与滚子40的两侧分别邻接地设置,允许壳体3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的相对旋转,并且起到两者之间的定位功能。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利用未设置有滚子40、轴承102的轴向的区域形成第二油路32。即,能够实际维持壳体30的需要的强度并且形成第二油路32。在该情况下,被导入第二油路32内的润滑油如图3所示那样沿轴向供给至滚子40与轴承102之间(保持器44的轴向端部)。而且,如图3中的箭头Y3所示,能够沿轴向流动对滚子40整体进行润滑。
但是,第二油路32的外径侧的开口也可以在轴向上位于除滚子40与轴承102之间以外的地方。例如,第二油路32的外径侧的开口也可以在轴向上位于滚子40、轴承102的配置区域。在该情况下,第二油路32的外径侧的开口例如也可以沿周向设置于除滚子40的可动范围(即,倾斜部34)以外的地方。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油路12的外径侧的开口与第二油路32的内径侧的开口沿轴向形成于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高效地连通。但是,第一油路12的外径侧的开口与第二油路32的内径侧的开口也可以沿轴向偏置。
图4是表示沿着图1的A-A剖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4所示,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也可以经由在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面形成的环状油路13连通。优选环状油路13为遍及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的环状。在遍及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的情况下,壳体30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以何种角度关系(旋转方向的位置关系)被压入的情况均能够使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连通。例如,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壳体30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以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沿径向对置的角度关系被压入。然而,壳体30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以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沿径向不对置的角度关系被压入的情况也能够使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经由油路13连通。
此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油路13形成于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面,但也可以取代于此或者不仅于此,在壳体30的内周面形成环状油路。
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油路13遍及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但也可以仅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在该情况下,只要以第二油路32与油路13连通那样的角度关系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压入壳体30即可。
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沿周向形成有数量相同的多个,但也可以以不同数量形成。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但也可以以不等的间隔形成。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优选形成为多个,但也可以形成为单个。
图5是表示沿着图1的A-A剖面的结构的另一例子的图。
如图5所示,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也可以直接连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以壳体30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以何种角度关系被压入的情况均能够使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连通的方式,设计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的配置、数量等。例如,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油路12隔开90度形成于4个位置,与此相对,第二油路32隔开30度形成于6个位置。另外,各第二油路32的开口宽度具有30度大小的角度。由此,针对壳体30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的角度关系,例如若第一旋转部件10从图示的关系绕逆时针偏移,则图5的上下的第一油路12成为非连通状态,但此时图5的左右的第一油路12成为连通状态。
此外,对壳体30的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10的任意角度关系也能够连通的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5所示的具体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第一油路12以及第二油路32的结构与图5所示的结构相反。即,也可以为第二油路32隔开90度形成于4个位置并且第一油路12以30度大小的角度宽度隔开30度形成于6个位置。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1对图1所示的车辆驱动装置100中的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车辆驱动装置100中,虽然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与上述单向离合器装置1(以下,也称为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协同地设置,但是也可以分别单独地设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与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相同,沿轴向设置于发动机90与变速机构92之间。
如图1所示,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包括第二旋转部件20(内径侧旋转部件的一个例子)、第三旋转部件50(外径侧旋转部件的一个例子)、第二壳体60、滚子400、弹性部件与保持器440。此外,对于第二壳体60、滚子400、弹性部件以及保持器440的结构而言,主要除壳体30的第二油路32置换为第二壳体60的第四油路62的点以外,与上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中的滚子40、弹性部件以及保持器44实际上相同即可。因此,第二壳体60在外周面侧具备倾斜部340。但是,倾斜部340的倾斜方向与倾斜部34成为相反方向。即,倾斜部340形成为,伴随着朝向第二旋转方向R2(参照图2),第二壳体60的外周面与第三旋转部件50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缓缓减小。
第二旋转部件20也是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构成要素,如上述所述,绕轴11地绕旋转轴进行旋转。第二旋转部件20的第三油路26沿径向形成。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三油路26从第二旋转部件20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直线地延伸。第三油路26也可以形成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沿着周向的多个位置。
第三旋转部件50绕轴11地绕旋转轴进行旋转。第三旋转部件50配置于比第二旋转部件20靠外径侧。第三旋转部件50设置为包围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侧。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三旋转部件50是环状部件,并且设置为包围作为环状部件的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侧。第三旋转部件50连接有马达97的输出轴。因此,第三旋转部件50被马达97驱动从而旋转。
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第三旋转部件50分别与泵94以及马达97连接,但是连接对象是任意的。
第二壳体60具有圆筒状的形态,沿径向配置于第二旋转部件20与第三旋转部件50之间。第二壳体60被压入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因此,第二壳体6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一体地旋转。第二壳体60沿径向形成有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第三油路26连通的第四油路62。针对第三油路26与第四油路62的关系等,和上述第一油路12与第二油路32的关系等相同即可。
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三油路26与第四油路62与轴向垂直地延伸,但是也可以相对于轴向倾斜地延伸。
这里,对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的动作进行说明。
这里,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壳体60(第二旋转部件20)的旋转方向为第二旋转方向R2(参照图2)。在内径侧的第二壳体60(第二旋转部件20)的转速比外径侧的第三旋转部件50的转速高的状态下,第三旋转部件50相对于第二壳体60(第二旋转部件20)向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相对旋转。因此,此时,第二旋转部件20(进而泵94)未被第三旋转部件50(进而未被马达97)驱动。若第三旋转部件50的转速上升,与第二旋转部件20的转速相等(或者比第二旋转部件20的转速上升),则成为锁定状态,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第二壳体60(第三旋转部件50)一体地旋转。因此,此时,第二旋转部件20(进而泵94)被第三旋转部件50(进而被马达97)驱动。
这样,通过在第二旋转部件20的径向两侧分别配设的各单向离合器机构进行配合,从而第一旋转部件10(进而发动机90)以及第三旋转部件50(进而马达97)中的转速较高的一方与链轮22一体地旋转。因此,泵94被发动机90以及马达97中的转速较高的一方驱动。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3对单向离合器装置2中的油路进行说明。
如图3中的箭头Y3那样沿轴向流动的润滑油如图3中的箭头Y4所示那样被导入第二旋转部件20的第三油路26内。被导入第二旋转部件20的第三油路26内的润滑油因离心力等的作用,向径向外侧流动,如图3中的箭头Y4所示那样被导入第二壳体60的第四油路62内。润滑油通过第四油路62到达第二壳体60的外径侧用于润滑滚子400(参照图3的Y5)。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所述,为了在第二旋转部件20以及第二壳体60(第三旋转部件50)一体地旋转时,通过离心力的影响促进锁定状态,在第二壳体60侧形成有倾斜部340。对于该点,虽然也能够考虑在第二旋转部件20本身形成相同的倾斜部340从而省略第二壳体60的结构,但在该结构中,因第二旋转部件20的成形性的恶化使成本增加、保持器440的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组装性恶化。另外,作为单向离合器单体的构成部件的管理变得困难。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通过在压入第二旋转部件20的第二壳体60形成倾斜部340,以在第二壳体60组装有保持器440的状态,压入第二旋转部件20,因此组装性良好。然而,若在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压入第二壳体60,则难以向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侧供给润滑油。
对于该点,根据本实施例,如上述所述,由于在第二旋转部件20沿径向形成第三油路26,并且在第二壳体60沿径向形成第四油路62,所以能够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向滚子400供给润滑油。由此,能够使用第一旋转部件10内的油路14对滚子400进行润滑。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四油路62的外径侧的开口在轴向上位于滚子400与轴承103之间。轴承103沿轴向与滚子400的两侧分别邻接地设置,允许第二壳体60与第三旋转部件50之间的相对旋转,并且起到两者之间的定位功能。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未设置有滚子400、轴承103的轴向区域形成第四油路62。即,能够实际维持第二壳体60的需要的强度并且形成第四油路62。在该情况下,被导入第四油路62内的润滑油如图3所示那样,沿轴向向滚子400与轴承103之间(保持器440的轴向端部)供给。而且,如图3中的箭头Y5所示,能够沿轴向流动对滚子400整体进行润滑。
但是,第四油路62的外径侧的开口也可以在轴向上位于除滚子400与轴承103之间以外的地方。例如,第四油路62的外径侧的开口也可以在轴向上位于滚子400、轴承103的配置区域。在该情况下,第四油路62的外径侧的开口例如也可以沿周向设置于除滚子400的可动范围(即,倾斜部340)以外的地方。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三油路26的外径侧的开口与第四油路62的内径侧的开口沿轴向形成于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高效地连通。但是,第三油路26的外径侧的开口与第四油路62的内径侧的开口也可以沿轴向偏置。在该情况下,第三油路26的外径侧的开口与第四油路62的内径侧的开口经由在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面以及/或者第二壳体60的内周面形成的轴向的油路(未图示)连通即可。另外,第三油路26以及/或者第四油路62也可以形成于沿轴向偏置的多个位置。
图6是表示沿着图1的B-B剖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6所示,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也可以经由在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面形成的环状油路23连通。优选环状油路23为遍及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的环状。在遍及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的情况下,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以何种角度关系(旋转方向的位置关系)被压入的情况均能够使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连通。例如,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以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沿径向对置的角度关系,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被压入。然而,以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沿径向不对置的角度关系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被压入的情况也能够使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经由油路23连通。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油路23形成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面,但也可以取代于此或者不仅于此,在第二壳体60的内周面形成环状油路。
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油路23遍及第二旋转部件2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但也可以仅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在该情况下,只要以第四油路62与油路23连通那样的角度关系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压入第二壳体60即可。
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沿周向形成有数量相同的多个,但也可以以不同数量形成。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但也可以以不等间隔形成。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优选形成为多个,但也可以形成为单个。
图7是表示沿着图1的A-A剖面的结构的另一例子的图。
如图7所示,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也可以直接连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以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以何种角度关系被压入的情况均能够使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连通的方式,构成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第三油路26隔开90度形成于4个位置,第四油路62隔开30度形成于6个位置。另外,各第四油路62的开口宽度具有30度大小的角度。由此,针对第二壳体6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角度关系,例如若第二旋转部件20从图示的关系绕逆时针偏移,则图7的上下的第三油路26成为非连通状态,但此时图7的左右的第三油路26成为连通状态。
此外,对第二壳体60的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任意角度关系也能够连通的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7所示的具体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的结构与图7所示的结构相反。即,也可以为第四油路62隔开90度形成于4个位置并且第三油路26以30度大小的角度宽度隔开30度形成于6个位置。
图8是组装有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A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A的车辆驱动装置100A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对于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A而言,实际上在壳体30置换为壳体30A的点,参照图1等与上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不同。同样地,对于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A而言,实际上在第二壳体60置换为第二壳体60A的点,参照图1等与上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不同。此外,在车辆驱动装置100A中,对于与图1所示的车辆驱动装置100的构成要素实际上相同的构成要素,在图8中符合相同的参照,并省略说明。因此,此外,第一油路12、第二油路32、第三油路26以及第四油路62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即可。
壳体30A由2个壳体部件301、302形成。即,壳体30A具有参照图1等将上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壳体30(一个部件)在轴向分割了的构造。
第二壳体60A由2个第二壳体部件601、602形成。即,第二壳体60A具有参照图1等将上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第二壳体60(一个部件)在轴向分割了的构造。
图9是表示壳体30A的一个例子的图,图9(A)示出将2个壳体部件301、302在轴向分离后的状态,图9(B)示出将2个壳体部件301、302结合的状态。此外,在图9中,对于壳体30A的外周面,为了方便,平坦地进行了图示(未图示出倾斜部34)。
如图9所示,壳体30A具有沿轴向邻接地配置2个壳体部件301、302的构造。壳体部件301、302均被压入第一旋转部件10的外周。壳体部件301、302间的轴向的结合位置(即,分割位置)与轴向的第二油路32的形成位置对应即可。即,在壳体部件301的轴向的端部(结合侧的端部)形成有形成第二油路32的切口304。切口304形成于壳体部件301、302的双方或者仅形成于壳体部件301、302的任意一方即可。但是,优选切口304形成于壳体部件301、302中的轴向长度较长的一方的壳体部件301。这是因为壳体部件301一方与壳体部件302相比强度高长度长出的部分,从而因切口304而使强度降低的影响较小。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壳体部件301保持滚子40以及变速机构9两侧的轴承102,壳体部件302仅保持发动机90侧的轴承102。
此外,在图9中,虽然仅对壳体30A的构造进行了说明,但第二壳体60A也相同即可。即,第二壳体部件601保持滚子400以及发动机90侧的轴承103,第二壳体部件602仅保持变速机构9两侧的轴承103。因此,第二壳体部件601一方与第二壳体部件602相比,轴向的长度形成为较长,与切口304相同的切口优选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601侧。
图10(A)是表示壳体30A的轴向的厚度的变化方式的图,图10(B)是作为对照表示壳体30的轴向的厚度的变化方式的图。
在为以一个部件形成的壳体30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形成倾斜部34的轴向区域的厚度d3需要比沿轴向邻接的端部区域的厚度d2大。即,壳体30在发动机侧的轴承102的内圈区域厚度为d1,在形成倾斜部34的轴向区域厚度为d3,在变速机构侧的轴承102的内圈区域厚度为d2,d1>d3>d2。这是因为受用于在壳体30的外周面上的轴向的中央附近形成倾斜部34的加工上制约。即,因为从在形成倾斜部34的轴向区域形成倾斜部34开始需要将变速机构侧的轴承102的内圈区域的厚度减少(切削)至d2。因此,在为以一个部件形成的壳体30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发动机侧的轴承102与变速机构侧的轴承102未成为相同的结构,具有对应于厚度d1与厚度d2之差的直径差。
与此相对,在为以2个部件(2个壳体部件301、302)形成的壳体30A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壳体30A能够在发动机侧的轴承102的内圈区域与变速机构侧的轴承102的内圈区域中具有相同的厚度d1、d2。即,d1=d2>d3。这是因为能够在壳体部件301的外周面的端部形成倾斜部34,不存在上述那样的加工上的制约。因此,在为以2个部件(2个壳体部件301、302)形成的壳体30A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发动机侧的轴承102与变速机构侧的轴承102能够成为相同的结构。由此,能够实现部件的共享化,并且不需要对发动机侧的轴承102与变速机构侧的轴承102所承受的负载进行调整等设计作业。
以上,虽然对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以及变更。另外,也能够将上述实施例的构成要素全部或者多个进行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也相同)中,虽然单向离合器装置1(单向离合器装置1A也相同,以下相同)与发动机90连接,单向离合器装置2(单向离合器装置2A也相同,以下相同)与马达97连接,但例如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那样反过来也可以。即,也可以为单向离合器装置1与马达97连接,单向离合器装置2与发动机90连接。
具体而言,在图11所示的车辆驱动装置100B中,单向离合器装置1以及单向离合器装置2彼此以沿径向对置的关系设置于内径侧与外径侧。单向离合器装置1配置于单向离合器装置的内径侧。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分别与输入轴93以及泵94连接。输入轴93由马达97的输出轴形成。单向离合器装置2的第三旋转部件50与发动机90连接。此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旋转部件10与输入轴93同轴,第二旋转部件20经由小齿轮70、链轮22以及链82与泵94连接。此外,小齿轮70以能够自转并且通过马达97的输出轴的旋转而公转的方式设置。
在图12所示的车辆驱动装置100C中,单向离合器装置1以及单向离合器装置2未沿径向对置,以沿轴向分离的方式设置。单向离合器装置1配置于与单向离合器装置相比靠变速机构92侧。同样地,单向离合器装置1的第一旋转部件10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0分别与输入轴93以及泵94连接。单向离合器装置2的第三旋转部件50与发动机90连接。
此外,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于2013年4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090591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在本国际申请中在此参照而被引用。
此外,关于以上的实施例,还对以下进行公开。
(1)一种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其包括:
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其沿径向形成有第一油路(12、26);
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其绕与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相同的旋转轴旋转,且配置为比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靠外径侧;
壳体30、30A、60,其在径向上配置于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与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之间,并被压入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的外周,沿径向形成有与第一油路(12、26)连通的第二油路(32、62),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与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沿周向变化的倾斜部34、340;
滚子40、400,其收容于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的内周面与壳体30、30A、60的倾斜部34、340之间;
弹性部件42,其向壳体30、30A、60的倾斜部34、340的与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变小的一侧对滚子40、400施力;以及
保持器44、440,其保持滚子40、400以及弹性部件42。
根据(1)所记载的结构,能够成为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以及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能够以锁定状态旋转的结构。另外,通过在被压入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的壳体30、30A、60形成倾斜部34、340,能够以在壳体30、30A、60组装有保持器44、440的状态,压入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因此组装性良好。并且,由于第一油路(12、26)沿径向形成于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并且与第一油路(12、26)连通的第二油路(32、62)沿径向形成于壳体30、30A、60,所以能够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对滚子40、400供给润滑油。由此,在将壳体30、30A、60压入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的外周的结构中,也能够对滚子40、400进行润滑。
(2)在(1)所记载的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还包括轴承102、103,该轴承102、103在径向上配置于壳体30、30A、60与外径侧旋转部件(20、50)之间,并且与滚子40、400沿轴向邻接地配置,
第二油路(32、62)的外径侧的开口在轴向上位于滚子40、400与轴承102、103之间。
根据(2)所记载的结构,能够利用未设置有滚子40、400、轴承102、103的轴向区域形成第二油路(32、62)。即,能够实际维持壳体30、30A、60的需要的强度并形成第二油路(32、62)。另外,能够对滚子40、400整体进行润滑。
(3)在(1)或者(2)所记载的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中,第二油路(32、62)的内径侧的开口以及第一油路(12、26)的外径侧的开口沿轴向形成于相同的位置。
根据(3)所记载的结构,能够使第一油路(12、26)以及第二油路(32、62)高效地连通。
(4)在(1)~(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中,第一油路(12、26)以及第二油路(32、62)经由在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的外周面形成的环状油路13、23连通。
根据(4)所记载的结构,在以第一油路(12、26)以及第二油路(32、62)不沿径向对置的角度关系相对于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压入有壳体30、30A、60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油路(12、26)以及第二油路(32、62)经由环状油路13、23连通。
(5)在(1)~(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中,第一油路(12、26)沿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的周向形成有多个,
第二油路(32、62)沿壳体30、30A、60的周向形成有多个,
多个第一油路(12、26)以及多个第二油路(32、62)形成为:在壳体30、30A、60的相对于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的任意旋转位置至少一组第一油路(12、26)以及第二油路(32、62)连通。
根据(5)所记载的结构,在壳体30、30A、60相对于内径侧旋转部件(10、20)以何种角度关系被压入的情况下都能够使第一油路(12、26)以及第二油路(32、62)连通。
(6)在(1)~(5)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中,壳体30A由轴向长度不同的2个壳体部件301、302形成,
在2个壳体部件301、302中的轴向长度较长一方的壳体部件301形成有划分第二油路(32、62)的切口304。
根据(6)所记载的结构,能够实现部件的共享化并且不需要对各轴承102、103所承受的负载进行调整等设计作业。
(7)一种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其将上述(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单向离合器装置作为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并且包括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
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的内径侧旋转部件(10)以及外径侧旋转部件(20)的任一方与发动机90以及马达97的任一方连接,并且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的内径侧旋转部件(10)以及外径侧旋转部件(20)的任意另一方与油泵(94)连接,
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包括内径侧旋转部件(20)以及外径侧旋转部件(50),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的内径侧旋转部件(20)以及外径侧旋转部件(50)的任一方与发动机90以及马达97的任意另一方连接,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的内径侧旋转部件(20)以及外径侧旋转部件(50)的任意另一方与油泵(94)连接。
根据(7)所记载的结构,通过2个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配合,能够将油泵(94)通过发动机90以及马达97中的转速较高的一方驱动。
(8)一种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其将上述(2)所记载的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分别作为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而包括,
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以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的内径侧旋转部件(20)成为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的外径侧旋转部件(20)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的外径侧,
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的滚子40与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的滚子400沿轴向设置于相同的位置,
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的第二油路32的外径侧的开口在轴向上位于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的滚子40的一侧与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1、1A的轴承102之间,
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的第二油路(62)的外径侧的开口在轴向上位于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的滚子400的另一侧与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2、2A的轴承103之间。
根据(8)所记载的结构,对2个单向离合器装置1、2、1A、2A彼此的滚子40、400均匀地进行润滑变得容易。
附图标记说明:
1、2、1A、2A…单向离合器装置;10…第一旋转部件;11…轴;12…第一油路;13…油路;14…油路;15…油路;20…第二旋转部件;22…链轮;23…油路;26…第三油路;30、30A…壳体;301、302…壳体部件;304…切口;32…第二油路;34、340…倾斜部;40、400…滚子;42…弹性部件;44、440…保持器;50…第三旋转部件;60…第二壳体;601、602…壳体部件;62…第四油路;80…泵驱动轴;82…链;90…发动机;92…变速机构;93…输入轴;94…泵;95…离合器;97…马达;100、100A…车辆驱动装置;102、103…轴承。

Claims (8)

1.一种单向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径侧旋转部件,其沿径向形成有第一油路;
外径侧旋转部件,其围绕与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相同的旋转轴旋转,且配置为比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靠外径侧;
壳体,其在径向上配置于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与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之间,并被压入于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外周,该壳体沿径向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的第二油路,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沿周向变化的倾斜部;
滚子,其收容于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的内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倾斜部之间;
弹性部件,其对所述滚子向所述壳体的倾斜部的与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变小的一侧施力;以及
保持器,其保持所述滚子以及所述弹性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轴承,该轴承在径向上配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滚子沿轴向邻接地配置,
所述第二油路的外径侧的开口在轴向上位于所述滚子与所述轴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向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油路的内径侧的开口以及所述第一油路的外径侧的开口沿轴向形成于相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单向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路以及所述第二油路经由在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形成的环状油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单向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路沿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的周向形成有多个,
所述第二油路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形成有多个,
所述多个第一油路以及所述多个第二油路形成为:在所述壳体的相对于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的任意旋转位置至少一组第一油路以及第二油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单向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由轴向长度不同的2个壳体部件形成,
在所述2个壳体部件中的轴向长度较长一方的壳体部件形成划分所述第二油路的切口。
7.一种单向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单向离合器装置作为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并且还包括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以及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的任一方与发动机以及马达的任一方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以及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的任意另一方与油泵连接,
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包括内径侧旋转部件以及外径侧旋转部件,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以及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的任一方与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马达的任意另一方连接,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以及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的任意另一方与所述油泵连接。
8.一种单向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而分别包括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单向离合器装置,
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以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内径侧旋转部件成为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外径侧旋转部件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的外径侧,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滚子与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滚子在轴向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第二油路的外径侧的开口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滚子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轴承之间,
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第二油路的外径侧的开口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滚子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装置的所述轴承之间。
CN201480016399.0A 2013-04-23 2014-03-31 单向离合器装置 Pending CN1051900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0591 2013-04-23
JP2013-090591 2013-04-23
PCT/JP2014/059516 WO2014175012A1 (ja) 2013-04-23 2014-03-31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0073A true CN105190073A (zh) 2015-12-23

Family

ID=51791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6399.0A Pending CN105190073A (zh) 2013-04-23 2014-03-31 单向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53831A1 (zh)
JP (1) JPWO2014175012A1 (zh)
CN (1) CN105190073A (zh)
DE (1) DE112014001099T5 (zh)
WO (1) WO20141750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8133B2 (ja) 2015-09-08 2018-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3326U (ja) * 1992-03-10 1993-10-08 エヌエスケー・ワーナー株式会社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用エンドベアリング装置
JP2000335263A (ja) * 1999-05-24 2000-12-05 Aisin Aw Co Ltd 油圧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ハイブリッド車輌
US6237736B1 (en) * 1999-02-23 2001-05-29 Nsk Ltd. One-way clutch built-in type pulley apparatus for alternator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squeal of endless belt for driving alternator
US20120076675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Aisin Aw Co., Ltd. Liquid pressure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driv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8556B2 (ja) * 2003-02-28 2008-10-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装置
KR101230837B1 (ko) * 2011-09-21 2013-02-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오일 공급장치
JP2014037164A (ja) * 2012-08-10 2014-02-27 Aisin Aw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3326U (ja) * 1992-03-10 1993-10-08 エヌエスケー・ワーナー株式会社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用エンドベアリング装置
US6237736B1 (en) * 1999-02-23 2001-05-29 Nsk Ltd. One-way clutch built-in type pulley apparatus for alternator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squeal of endless belt for driving alternator
JP2000335263A (ja) * 1999-05-24 2000-12-05 Aisin Aw Co Ltd 油圧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ハイブリッド車輌
US20120076675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Aisin Aw Co., Ltd. Liquid pressure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driv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53831A1 (en) 2016-02-25
WO2014175012A1 (ja) 2014-10-30
JPWO2014175012A1 (ja) 2017-02-23
DE112014001099T5 (de) 2015-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97495B2 (en) Clutch and differential device with same
CN104302944B (zh) 离心力摆
CN101932845B (zh) 滚子式单向离合器
CN110410455A (zh) 阻尼器装置
US7871350B2 (en) Differential holdout ring arrangement
JP5676380B2 (ja) 四節リンク型無段変速機
CN103380312A (zh) 离心力摆装置
US8632431B2 (en) Drive wheel of an auxiliary unit belt driv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7709828B (zh) 阻尼器装置
CN107178605A (zh) 行星齿轮组轴承保持器
CN105190073A (zh) 单向离合器装置
CN103502690B (zh) 减速装置
CN105202143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514820A (zh) 单向机械离合器***及包括这种***的交流发电机
WO2014038296A1 (ja) 無段変速機
CN103201468B (zh) 用于内燃机的凸轮轴调节器
US9719581B2 (en) Variator stator functional and manufacturing improvements
CN104763786A (zh) 无级变速器
EP2778467B1 (en) Engine torque spike cancellation device
US11371555B2 (en) Transmission input shaft arrangement
CN104948697A (zh) 无级变速器
CN115135898A (zh) 双离合变速器
JP6144638B2 (ja) 無段変速機
CN104179908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5003614B (zh) 无级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