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7621A - 无线终端、无线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无线终端、无线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7621A
CN105027621A CN201480010484.6A CN201480010484A CN105027621A CN 105027621 A CN105027621 A CN 105027621A CN 201480010484 A CN201480010484 A CN 201480010484A CN 105027621 A CN105027621 A CN 105027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terminal
base station
path loss
distance
current ser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04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浅田嗣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7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76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04W36/0094Definition of hand-off measurement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data streams, e.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P], carrier aggregation [CA] 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measured or perceived resources with higher communication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speed data
    • H04W36/326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speed data by proximity to another ent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包括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通信的无线终端的无线通信***中,可实现上行链路吞吐量提高和无线终端的电力消耗降低。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通信的无线终端包括:路径损耗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无线终端和当前服务基站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无线终端和邻接基站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距离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无线终端和当前服务基站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无线终端和邻接基站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控制部件,用于如果第二路径损耗小于第一路径损耗的条件和第二距离短于第一距离的条件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则进行从当前服务基站向邻接基站的切换。

Description

无线终端、无线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多个基站之间进行切换的无线终端、无线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无线通信***中,在某个基站的小区的边缘部分,该小区与邻接基站的小区重叠。在两个或更多个小区重叠的这种部分中,在来自各个相应基站的无线电波之间可能发生干扰。如果发生这种无线电波干扰,则这导致接收信号的质量、例如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power Ratio,信号干扰噪声功率比)劣化。因此,该某个基站不得不将调制方法从高速通信所用的调制方法改变为中低速通信所用的调制方法。因此,包括多个基站的无线通信***存在如下问题:在无线终端处于小区边缘附近的情况下,通信吞吐量可能下降。
在这方面,在诸如演进型LTE(LTE-Advanced)和WiMAX 2(WiMAX是WiMAX论坛的商标或注册商标)等的无线通信***中,提出了包括诸如基站间协作MIMO(专利文献1)和CoMP等的“基站间协作传输技术”(还可被称为分布式下行链路多点协作框架或多点协作发送和接收)。在这种基站间协作传输技术中,在同一时刻从多个基站(当前服务基站及其一个或多个邻接基站)发送同一数据。由此实现发送分集,因此提高了小区边缘的下行链路吞吐量。
在上述说明中,LTE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WiMAX是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的缩写。MIMO是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的缩写。CoMP是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的缩写。
专利文献2描述了用于连续管理诸如以各频率所连接的移动终端的数量等的负载状况的基站。如果对于一个频率满足负载条件、但对于其它频率不满足负载条件,则专利文献2的基站进行基站主动发起的切换,以实现负载分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37520(第9页和第12~13页)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15838(第6页和第7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则在基站(当前服务基站及其邻接基站)之间,下行链路信号的质量(例如,SINR或CINR)几乎没有差异,因此产生难以进行切换的情形。在上述说明中,CINR是载波干扰噪声比(Carrier to Interferenceand Noise Ratio)的缩写。
结果,即使在环境已变成相比当前服务基站而言上行链路信号以更好的状况到达邻接基站的环境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如果此时基站间协作传输处于执行中,则也可能无法进行从当前服务基站向邻接基站的切换。上行链路信号以更好的状况到达,这使得可以预期上行链路吞吐量的提高以及无线终端的电力消耗的降低。然而,作为难以进行切换的结果,有可能无法实现本来要实现的上述效果。
专利文献2描述了切换。然而,专利文献2没有描述当前正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处理的无线通信***中的切换。因此,利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不能解决上述问题(由于在基站间协作传输处理处于执行中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切换所产生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种无线终端、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其中所有这些无线终端、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在包括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及其邻接基站这两者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的无线通信***中,都可以实现上行链路吞吐量的提高和无线终端中的电力消耗的降低中的至少一个。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无线终端,用于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终端包括:路径损耗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距离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以及控制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损耗小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距离短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
本发明的一种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终端;以及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其能够针对所述无线终端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其中,所述无线终端包括:路径损耗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距离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以及控制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损耗小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距离短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无线终端的切换方法,所述无线终端用于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以及在所述第二路径损耗小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距离短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
本发明的一种记录介质,其存储有切换程序,所述切换程序用于使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的计算机执行以下处理: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的处理;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的处理;以及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损耗小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距离短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的处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包括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及其邻接基站这两者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的无线通信***中,可以实现上行链路吞吐量的提高和无线终端中的电力消耗的降低中的至少一个。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的示例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无线终端的结构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无线终端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应用了第一实施例的其它无线通信***的示例的***结构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结构示例的框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存储器中所存储的切换程序的结构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10的示例的***结构图。无线通信***10包括第一基站12、第二基站14和无线终端16。无线通信***例如是LTE***。
第一基站12和第二基站14通过使用经由有线传输线路18的信令来彼此协作地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也就是说,在无线通信***10中,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例如,CoMP)。
在图1中,无线终端16位于第一基站12的小区与第二基站14的小区重叠的部分(小区边缘)中。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终端16当前被第一基站12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在该情形下,第一基站12是“当前服务基站”,并且第二基站14是“邻接基站”。如上所述,第一基站12和第二基站14正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因此无线终端16从第一基站12和第二基站14这两者接收同一数据。
无线终端16从各个基站至少接收广播信息。广播信息至少包括各个基站的与传输功率Pt_A和Pt_B有关的信息以及与位置PA和PB有关的信息(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后面要说明的与传输天线增益Gt有关的信息)。传输功率Pt_A和Pt_B是当前设置到各个基站的传输功率。位置PA和PB表示各个基站的位置(例如,纬度和经度)。这里,除上述信息外的广播信息、除广播信息外的信息和从无线终端16传输至各个基站的传输信息与本实施例无直接关系。因此,这里将省略针对这些信息的说明。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无线终端16的结构示例的框图。
无线终端16包括接收部30、路径损耗比较部32(路径损耗比较部件)、距离比较部34(距离比较部件)和控制部36(控制部件)。
接收部30从第一基站12和第二基站14接收无线电波。接收部30测量来自第一基站12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_A和来自第二基站14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_B,并且将测量结果输出至路径损耗比较部32。这里,RSSI是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的缩写。在需要的情况下,接收部30还可以将后面要说明的与接收天线增益Gr有关的信息输出至路径损耗比较部32。
路径损耗比较部32计算无线终端16和第一基站12之间的路径损耗PL_A以及无线终端16和第二基站14之间的路径损耗PL_B。如果无线终端16当前被第一基站12提供服务,则路径损耗PL_A对应于被定义为无线终端16与其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并且路径损耗PL_B对应于被定义为无线终端16与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这里,术语“路径损耗”是指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电波传播损耗。
例如,如果利用Pt[dBm]来表示基站的传输功率、利用RSSI[dBm]来表示无线终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利用Gt[dBi]来表示传输天线增益、并且利用Gr[dBi]来表示接收天线增益,则通过以下所示的等式1来表示路径损耗PL[dB]。
PL=Pt-RSSI+Gt+Gr                    (等式1)
路径损耗比较部32使用预定方法来获取上述计算所需的各种参数。例如,路径损耗比较部32可以经由广播信息获取传输功率Pt_A和Pt_B。路径损耗比较部32可以从接收部30获取接收信号强度RSSI_A和RSSI_B。
通过将所获取到的参数代入上述的等式1,路径损耗比较部32计算出路径损耗PL_A和PL_B。
路径损耗比较部32将路径损耗PL_A和PL_B彼此进行比较,并且将比较结果输出至控制部36。
距离比较部34将无线终端16和第一基站12之间的距离Dis_A与无线终端16和第二基站14之间的距离Dis_B进行比较。如果无线终端16当前被第一基站12服务,则距离Dis_A对应于被定义为无线终端16与其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并且距离Dis_B对应于被定义为无线终端16与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距离比较部34将比较结果输出至控制部36。
距离Dis_A是基于第一基站12的位置PA(包含在广播信息中)和无线终端16的位置PT所计算出的。距离Dis_B是基于第二基站14的位置PB(包含在广播信息中)和无线终端16的位置PT所计算出的。
这里,位置PT是通过预定的位置检测方法、例如利用GPS(全球定位***)的位置检测所检测到的。
控制部36接收路径损耗比较部32的比较结果和距离比较部34的比较结果。如果路径损耗PL_B小于路径损耗PL_A的条件和距离Dis_B短于距离Dis_A的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成立,则控制部36进行从第一基站12(当前服务基站)向第二基站14(邻接基站)的切换。
这里,无线终端16的其它功能(诸如传输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显示功能等)与本实施例所述的处理无直接关系。因此,关于这些功能,这里将省略图2中的例示和说明。
图3是示出无线终端16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第一基站12和第二基站14可以以基站间协作传输的方式针对无线终端16进行下行链路传输。还假定无线终端16当前被第一基站12提供服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路径损耗PL_A对应于“第一路径损耗”,并且路径损耗PL_B对应于“第二路径损耗”。然后,假定在进行图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之前的初始阶段,前提条件“第一路径损耗小于第二路径损耗、同时第一距离短于第二距离”成立。具体地,将该前提条件表示为路径损耗PL_A<路径损耗PL_B且距离Dis_A<距离Dis_B这两者都成立。
路径损耗比较部32将路径损耗PL_A与路径损耗PL_B进行比较(步骤S1)。用于计算路径损耗PL_A和PL_B的方法如上所述。路径损耗比较部32将比较结果输出至控制部36。
距离比较部34将距离Dis_A与距离Dis_B进行比较(步骤S2)。用于计算距离Dis_A和Dis_B的方法如上所述。距离比较部34将比较结果输出至控制部36。
基于这两个比较结果,控制部36进行关于是否进行切换的判断(步骤S3)。
通常,如果第二路径损耗小于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第二距离短于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成立,则控制部36进行从当前服务基站向邻接基站的切换。
具体地,控制部36判断路径损耗PL_B小于路径损耗PL_A的条件(第一条件:路径损耗PL_A>路径损耗PL_B)和距离Dis_B短于距离Dis_A的条件(第二条件:距离Dis_A>距离Dis_B)中的至少一个是否成立。换句话说,控制部36判断上述的“前提条件”是否被打破。
这里,均等地考虑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因此,如上所述,用于执行切换的条件是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任一条件成立。在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中的各个条件的成立确认的情况下,没有特别限制条件成立确认的顺序。此外,在最初进行的确认中确认了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即使不进行下一个关于另一条件的成立确认,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如果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任一条件成立(如果在步骤S4中判断为“是”/如果“前提条件”被打破),则控制部36进行从第一基站12向第二基站14的切换(步骤S5)。也就是说,控制部36将向无线终端16提供服务的基站从第一基站12改变为第二基站14。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这两者都不成立(如果在步骤S4中判断为“否”/如果“前提条件”未被打破),则控制部36不进行从第一基站12向第二基站14的切换。也就是说,控制部36将向无线终端16提供服务的基站保持设置为第一基站12。
如以上已经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基站12和第二基站14以基站间协作传输的方式进行下行链路传输的环境中,如果该环境变成相比第一基站12(当前服务基站)而言上行链路信号以更好的状态到达第二基站14(邻接基站)的环境,则确定进行从当前服务基站向邻接基站的切换。结果,可以向信号以更好的状态到达的基站进行上行链路传输。
因此,即使传输功率保持与切换之前的传输功率相同,上行链路RSSI的水平也变高,结果可以增大上行链路SINR的上限值。结果,可以提高上行链路吞吐量。
在上行链路吞吐量保持与切换之前的上行链路吞吐量相同的替代情况中,可以通过将上行链路SINR的上限值设置为比切换之前的值更低的值,来进行传输功率更低的(终端的电力消耗更低)的上行链路传输。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实现上行链路吞吐量的提高和无线终端中的电力消耗的降低中的至少一个。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在维持基站间协作传输的优点(小区边缘的下行链路吞吐量的提高)的同时,解决基站间协作传输的缺点(上行链路吞吐量的下降或无线终端16的电力消耗的增加)。
顺便提及,很少发生传输功率Pt_A和Pt_B的值不同于各个基站实际所传输的功率的值的情况。此外,受到无线传播环境的影响,可能很少发生相比距离较近的基站、对于距离较远的基站而言下行链路信号强度(RSSI)变高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加确定地排除诸如上述等的很少发生的现象的影响,优选将用于执行切换的条件确定为“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这两者都成立的情况”。
在执行了切换、因而当前服务基站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即,在第二基站14变为当前服务基站并且第一基站12变为邻接基站的情况下),切换之后的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对应于切换之前的各个条件的相反条件。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切换之后的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分别变为“路径损耗PL_A<路径损耗PL_B”和“距离Dis_A<距离Dis_B”。
在图3中,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说明在仅进行一次切换的情况下的操作。然而,显然可以重复进行切换。
在重复进行切换的情况下,在仅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任一条件已成立的状态下进行下一切换的判断的情况下(即,在再次执行图3所示的处理的情况下),前提条件变得不同于通常的切换判断(图3中的第一次切换)时的前提条件。与通常的前提条件为“在路径损耗和距离这两个方面,当前服务基站小于邻接基站”相对比,在上述状态下进行了第一次切换之后的前提条件变为“在路径损耗或距离任意一方面,邻接基站小于当前服务基站”。因此,在后一前提条件下进行图3所示的处理的情况下,由于该前提条件已使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任一条件成立的切换所用的条件成立,因此立即执行下一切换。也就是说,有可能发生连续执行切换的所谓的“乒乓(ping-pong)现象”。
为了避免上述的ping-pong现象,可以将过程修改为如下过程:在执行了前一切换之后,使下一切换判断(即,图3所示的处理)等待一定时间段(例如,10秒),直到前提条件再次变为“在路径损耗和距离这两个方面,当前服务基站小于邻接基站”为止。
可选地,可以将过程修改为如下过程:对特定基站之间的每单位时间的切换次数进行计数,并且如果计数值超过预定阈值(例如,三次),则使下一切换判断(即,图3所示的处理)等待一定时间段(例如,10秒)。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不限于诸如图1所示等的“一体型基站装置(包括基带功能部和传输放大器功能部的装置)”,而且例如还可应用于诸如图4所示等的“分离型基站装置(包括彼此分离的基带功能部BBU和放大器功能部RRH的装置)”。在图4中,BBU是基带部(Base Band Unit)的缩写,并且RRH是射频拉远头(Remote Radio Head)的缩写。
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已经采用用以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基站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作为示例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上。例如,在用以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基站的数量为“3”的情况下,这些基站其中之一是当前服务基站,并且邻接基站(进行切换的候选基站)的数量为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这两个基站之间选择更为优选的邻接基站。具体地,将无线终端16和与第二邻接基站相对应的第三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定义为PL_C,并且将无线终端16和第三基站之间的距离定义为Dis_C。然后,例如,如果条件“PL_A>PL_B>PL_C”成立,则将无线终端16从作为当前服务基站的第一基站12切换至第三基站。另一方面,例如,如果条件“Dis_A>Dis_C>Dis_B”成立,则将无线终端16从作为当前服务基站的第一基站12切换至第二基站14。
应用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不限于LTE***,而且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无线通信***(例如,WiMAX***)。
路径损耗(PL_A和PL_B)的计算不限于通过上述的等式1的计算,而且还可以使用其它方法来进行。
在图3中,示出无线终端16内置有接收部30的状态。然而,接收部30的功能(用以从基站接收无线电波并将RSSI值提供至路径损耗比较部32并且将包括基站的位置的广播信息提供至距离比较部34的功能)可以配置在无线终端16的外部。也就是说,要求无线终端16至少包括路径损耗比较部32、距离比较部34和控制部36,因此接收部30不是无线终端16的必要构成元件。
第二实施例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线终端50的结构示例的框图。无线终端5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52和存储器54。
存储器54存储切换程序60。CPU 52执行切换程序60。作为存储器54的示例,可以涉及例如ROM(只读存储器)、硬盘、可移除介质或可移除盘等的非瞬态存储部件。
图6是示出切换程序60的结构示例的框图。切换程序60包括第一程序62、第二程序64和第三程序66。
第一程序62是用于进行图3的步骤S1的处理的程序。
第二程序64是用于进行图3的步骤S2的处理的程序。
第三程序66是用于进行图3的步骤S3~S5的处理的程序。
由于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原因相同的原因,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二实施例,可以在包括与能够以基站间协作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及其邻接基站这两者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的无线通信***中,实现上行链路吞吐量的提高和无线终端中的电力消耗的降低中的至少一个。
以上尽管已经参考实施例说明了本申请的发明,但本申请的发明不限于以上所述。可以对本申请的发明的结构和详情进行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理解的各种变化。
本申请要求2013年2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034648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0    无线通信***
12    第一基站
14    第二基站
16    无线终端
18    有线传输线路
30    接收部
32    路径损耗比较部
34    距离比较部
36    控制部
50    无线终端
52    CPU
54    存储器
60    切换程序
62    第一程序
64    第二程序
66    第三程序

Claims (9)

1.一种无线终端,用于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终端包括:
路径损耗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
距离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以及
控制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损耗小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距离短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路径损耗是至少基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的传输功率和所述无线终端处所测量到的来自所述当前服务基站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所计算出的,以及
所述第二路径损耗是至少基于所述邻接基站的传输功率和所述无线终端处所测量到的来自所述邻接基站的无线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所计算出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的传输功率有关的信息和与所述邻接基站的传输功率有关的信息分别包含在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传输来的广播信息和从所述邻接基站传输来的广播信息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距离是基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的位置和所述无线终端的位置所计算出的,以及
所述第二距离是基于所述邻接基站的位置和所述无线终端的位置所计算出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和与所述邻接基站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分别包含在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传输来的广播信息和从所述邻接基站传输来的广播信息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条件这两者都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件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
7.一种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终端;以及
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其能够针对所述无线终端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
其中,所述无线终端包括:
路径损耗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
距离比较部件,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以及
控制部件,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损耗小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距离短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
8.一种用于无线终端的切换方法,所述无线终端用于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
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以及
在所述第二路径损耗小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距离短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
9.一种记录介质,其存储有切换程序,所述切换程序用于使与能够进行基站间协作传输的当前服务基站和邻接基站进行通信的无线终端的计算机执行以下处理:
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一路径损耗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的第二路径损耗进行比较的处理;
用于将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当前服务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与作为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邻接基站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的处理;以及
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损耗小于所述第一路径损耗的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距离短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从所述当前服务基站向所述邻接基站的切换的处理。
CN201480010484.6A 2013-02-25 2014-02-19 无线终端、无线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 Pending CN1050276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4648 2013-02-25
JP2013-034648 2013-02-25
PCT/JP2014/000836 WO2014129183A1 (ja) 2013-02-25 2014-02-19 無線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ハンドオーバ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7621A true CN105027621A (zh) 2015-11-04

Family

ID=51390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0484.6A Pending CN105027621A (zh) 2013-02-25 2014-02-19 无线终端、无线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67789B2 (zh)
EP (1) EP2961219B1 (zh)
JP (1) JP6098710B2 (zh)
CN (1) CN105027621A (zh)
WO (1) WO20141291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26616B1 (en) 2016-03-29 2021-05-05 Wipro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enabled hando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10939346B1 (en) * 2018-11-29 2021-03-02 Sprint Spectrum L.P. Reducing high power user equipment induced frequency interference
JP7343040B2 (ja) * 2020-03-17 2023-09-1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制御局、及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09534A (ja) * 2008-10-29 2010-05-13 Kyocera Corp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端末
CN101754314A (zh) * 2008-12-05 2010-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小区选择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和网络***
CN101873657A (zh) * 2009-04-23 2010-10-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估算邻区上行信号质量的方法和切换优化方法
US20120082058A1 (en) * 2009-07-02 2012-04-05 Dirk Gerstenberger Improved mobility management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7184B (en) * 1997-12-24 2003-05-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0326330B1 (ko) 1998-05-08 2002-06-26 윤종용 이동통신시스템의핸드오프장치및방법
US6792276B1 (en) * 1999-07-13 2004-09-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ot spot with tailored range for extra frequency to minimize interference
JP2002271832A (ja) * 2001-03-14 2002-09-20 Canon Inc 無線移動局
MY172741A (en) * 2001-08-30 2019-12-11 Ntt Docomo Inc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transmitter apparatus and receiver apparatus used in the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US6954643B2 (en) * 2003-06-25 2005-10-11 Arraycomm Llc Criteria for base station selection, includ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50472B1 (en) 2005-08-05 2019-10-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handoff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373998B (zh) 2007-08-20 2012-07-25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低信息交互的多基站协作mimo及其调度方法和装置
KR20090087378A (ko) 2008-02-12 2009-08-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동국의 핸드오버 시스템 및방법
JP4625850B2 (ja) * 2008-04-24 2011-02-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1259043A (ja) 2010-06-04 2011-12-22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制御装置、基地局及び移動制御方法
JP2012015838A (ja) 2010-07-01 2012-01-19 Nec Corp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負荷分散方法
CN103053201B (zh) 2010-08-12 2016-04-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设定方法、无线基站、移动台
US9554338B2 (en) * 2011-02-18 2017-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ception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5644672B2 (ja) * 2011-05-24 2014-1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及び同期タイミング決定方法
KR101896001B1 (ko) * 2011-07-12 2018-09-0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종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단말의 이동성 관리 방법
US20130176874A1 (en) * 2011-12-09 2013-07-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power/rate shaping for enhanced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and cancellation
US9350515B2 (en) * 2012-10-15 2016-05-24 Headwater Partners LLC Enhanced relay node with additional backhaul alternative and selection
US9386542B2 (en) * 2013-09-19 2016-07-05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transmit power of a wireless device
US9344837B2 (en) * 2013-10-14 2016-05-1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ath-loss estim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09534A (ja) * 2008-10-29 2010-05-13 Kyocera Corp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端末
CN101754314A (zh) * 2008-12-05 2010-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小区选择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和网络***
CN101873657A (zh) * 2009-04-23 2010-10-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估算邻区上行信号质量的方法和切换优化方法
US20120082058A1 (en) * 2009-07-02 2012-04-05 Dirk Gerstenberger Improved mobility management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29183A1 (ja) 2017-02-02
JP6098710B2 (ja) 2017-03-22
EP2961219A1 (en) 2015-12-30
US20160007253A1 (en) 2016-01-07
EP2961219B1 (en) 2020-01-01
EP2961219A4 (en) 2016-10-26
WO2014129183A1 (ja) 2014-08-28
US9967789B2 (en) 201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37189B2 (en) Terminal, network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o improve 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US879288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ell for executing comp in multi-cell environment
US8060091B2 (en) Transfer rate measurements
EP2919523B1 (en) Downlink-direction remote radio unit selection deci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2577455B (zh) 基站装置以及用户装置
CN104734761A (zh) 一种上下行波束混合指示的方法、基站、终端和***
US1084918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CN111083738B (zh)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设备
US913773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oute selection method
CN102685038B (zh) 一种解调导频物理资源块绑定解调的方法及***
EP2950492B1 (en) Uplink data 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ransceiving device
CN110944405B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15506644A (ja) マルチアンテナ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イロット電力割り当て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9155711A (zh)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CN105027621A (zh) 无线终端、无线通信***、切换方法和记录介质
US1063036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503477B2 (en) System, vehicle,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user equipment and for a network componen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080598B1 (ko)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5804040A (zh) Ssb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541567A (zh) 用于减少由直接装置到装置通信引起的干扰的动态资源选择
CN116017492A (zh) 测量方法、网络设备、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10493881B (zh) 一种ue、基站中的用于多天线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7078767B (zh) 预测天线重配置方法、装置及***
JP5864191B2 (ja) 移動局
WO2017026204A1 (ja) 基地局装置、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