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2656B - 按压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2656B
CN104952656B CN201510005373.2A CN201510005373A CN104952656B CN 104952656 B CN104952656 B CN 104952656B CN 201510005373 A CN201510005373 A CN 201510005373A CN 104952656 B CN104952656 B CN 1049526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fixed contact
cap assembly
housing
mov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53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2656A (zh
Inventor
田泽俊彦
伊藤义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52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2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2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2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0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4Elastic part on actuator or casing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压入耐性较高的按压开关。按压开关(100)具备:壳体(3),具有固定触点部(4a)并具备用于容纳操作部件(1)及可动触点部件(2)的空间部(3a);及覆盖空间部的罩部件,该按压开关构成为,壳体具有形成为向形成为固定触点部露出的空间部的最里面(4e)的后方侧突出的主体部(4k),主体部具有从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前方被开口而成的切去部(4m),固定触点部包括第一固定触点部(4f)和第二固定触点部(4g),第一固定触点部具有与可动触点部件(2)接触的中央接触部(4n)和以从最里面露出的方式连续地向中央接触部的周围延伸的延伸部(4p),中央接触部配置在最里面的与主体部对应的部位。

Description

按压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压开关,尤其涉及在推压操作方向上配置有固定触点部的按压开关。
背景技术
作为便携设备的操作部,有时使用按压开关。作为这样用作便携设备的操作部的按压开关,已知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按压开关。
以下,使用图19,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按压开关进行说明。图19是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按压开关900的构造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按压开关900如图19所示,在侧视成为主体的壳体930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在壳体930的上述L字的一侧,形成有内置开关触点部并向下方延伸的前方部位960,在上述L字的另一方侧,形成有与前方部位960一体化的后方部位965。按压开关900为如下的按压开关:配置在布线基板970上,锡焊并安装有端子953及端子956,相对于布线基板970向水平方向进行对前方部位960的推压操作而动作。另外,开关触点部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分隔而配置的可动触点945和中央触点941,通过经由推压部件948推压可动触点945,能够使可动触点945挠曲并与中央触点941接触。这样,通过使可动触点945和中央触点941接触或分离,从而作为开关发挥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9351号公报
然而,在按压开关900中,在L字形状的屈曲部位配置有可动触点945及中央触点941,在夹着中央触点941与可动触点945对置一侧,存在壳体930的壁厚较薄的部分。因此,在以较强的压入载荷进行了操作时,可动触点945推压中央触点941的与壳体的壁厚较薄的部分对应的部位后,中央触点941挠曲,可动触点945与中央触点941的接触可能发生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压入耐性较高的按压开关。
技术方案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具有固定触点部件,并具备用于容纳操作部件及可动触点部件的空间部;以及覆盖所述空间部的罩部件,在按压开关中,所述固定触点部件形成为在所述空间部的一面即最里面露出,所述壳体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为向所述最里面的后方侧突出,所述主体部上具有从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前方、一部分被切去而成的切去部,所述固定触点部件包括与所述可动触点部件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固定触点部(中央触点部)、及与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常时接触的第二固定触点部(周边触点部),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部件接触的中央接触部、及与所述中央接触部连续地从所述最里面露出并且向所述中央接触部的周围延伸的延伸部,所述中央接触部配置在所述最里面的与所述主体部对应的部位。
技术方案2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部的与所述可动触点部件接触的周边接触部配置在所述最里面的与所述切去部对应的部位。
技术方案3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由金属板构成并嵌件成型于所述壳体的电路部件,在一端具有所述固定触点部,并且在另一端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露出并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外部连接部,在所述电路部件的所述固定触点部与所述外部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容许部,该容许部在从上方俯视时,在与所述电路部件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容许部的宽度尺寸比中间夹着所述容许部的部位的宽度尺寸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通过在最里面的后方侧并且与有厚度的主体部对应的部位配置中央接触部、并设置向中央接触部的周围延伸的延伸部,从而在被压入操作时,在壳体中用有厚度的部分承受,并且能够增大承受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平均单位面积承受的载荷,并且能够以相对于载荷较强的部分承受。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压入耐性较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将周边接触部配置在与切去部对应的部位,从而能够可靠地将与主体部对应的部位的更大的面积分配给在压入操作时负荷最大的中央接触部及延伸部。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压入耐性更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例如,在以搭载在电子设备中的状态被进行了压入操作时,外部连接部通过锡焊等固定于电子设备,因此压入载荷施加到外部连接部。通过在外部连接部与固定触点部之间设置宽度尺寸比前后的部位更小的容许部,从而在被进行压入操作时,容许部向被压入的方向微少量的挠曲,从而能够吸收并减轻对外部连接部施加的负荷。因此,不易发生被锡焊的外部连接部由于压入操作而脱落的不良。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压入耐性更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通过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压入耐性较高的按压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a)是对按压开关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b)是对从图2(a)中的Z2方向观察的状态的按压开关1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图3是对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装配于基板的状态的例子进行表示的图,图3(a)是对从图2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b)是对从图3(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另外,在图3(b)中,为了易于说明,基板CB1以剖面示出。
图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4(a)是对壳体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4(b)是对从图4(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壳体3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5是对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3分解为第二壳体部件4和第一壳体部件5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壳体部件4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6(a)是对从图5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部件4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图6(b)是对从图5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部件4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7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路部件30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图,图7(a)是对电路部件30的形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7(b)是对从图7(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电路部件3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图8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壳体部件5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图,图8(a)是对从图5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部件4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8(b)是对从图5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部件4进行表示的后视图。
图9是对以图4所记载的剖面线B-B切断的剖面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10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动触点部件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0(a)是对可动触点部件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0(b)是对从图10(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可动触点部件2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1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部件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1(a)是对操作部件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1(b)是对从图11(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部件1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1(c)是对从图11(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部件1进行表示的主视图。
图12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罩部件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2(a)是对罩部件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2(b)是对将罩部件6分解为前方罩部件7和后方罩部件8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方罩部件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3(a)是对前方罩部件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3(b)是将从图13(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图13(a)所示的D部的状态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1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方罩部件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4(a)是对后方罩部件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4(b)是对从图14(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后方罩部件8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另外,臂部8b的前端部8c以向内方侧折弯的状态进行图示,但在与前方罩部件7的一体化前形成为沿臂部8b的突出方向延伸。
图15是对以图4(b)中记载的剖面线C-C切断的剖面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另外,为了易于说明,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位置与实际的位置不同。
图16是对从图15所示的状态起进行了推压操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图17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达到超程(over stroke)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图18是将图2中记载的A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19是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按压开关900的构造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操作部件
1a 突出部
1b 促动器部
1c 按压部
1d 凸缘
2 可动触点部件
2a 可动触点部
2b 缝隙
2c 常接触点部
2d 连结部
2e 顶部
3 壳体
3a 空间部
4 第二壳体部件
4a 固定触点部
4b 第二空间部
4c 第二开口
4d 第二对置面
4e 最里面
4f 第一固定触点部
4g 第二固定触点部
4h 接触部
4k 主体部
4m 切去部
4n 中央接触部
4p 延伸部
4q 周边接触部
4r 外部连接端子
4s 容许部
5 第一壳体部件
5a 第一空间部
5b 第一开口
5c 第一对置面
5d 突出形状部
5e 开口部
6 罩部件
7 前方罩部件
7a 贯通孔
7b 卡合部
7c 卡合孔部
7d 板状部
8 后方罩部件
8a 基部
8b 臂部
8c 前端部
8d 安装板部
8e 安装突起
9 薄板部件
9a 粘着面
30 电路部件
100 按压开关
CB1 基板
LN1 焊盘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至图14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a)是对按压开关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b)是对从图2(a)中的Z2方向观察的状态的按压开关1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是对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装配于基板的状态的例子进行表示的图,图3(a)是对从图2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b)是对从图3(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另外,在图3(b)中,为了易于说明,基板CB1以剖面示出。图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4(a)是对壳体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4(b)是对从图4(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壳体3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5是对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3分解为第二壳体部件4和第一壳体部件5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壳体部件4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6(a)是对从图5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部件4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图6(b)是对从图5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部件4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7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路部件30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图,图7(a)是对电路部件30的形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7(b)是对从图7(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电路部件3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8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壳体部件5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图,图8(a)是对从图5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部件4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8(b)是对从图5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部件4进行表示的后视图。图9是对以图4所记载的剖面线B-B切断的剖面进行表示的剖视图。图10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动触点部件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0(a)是对可动触点部件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0(b)是对从图10(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可动触点部件2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部件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1(a)是对操作部件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1(b)是对从图11(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部件1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1(c)是对从图11(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部件1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图12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罩部件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2(a)是对罩部件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2(b)是对将罩部件6分解为前方罩部件7和后方罩部件8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方罩部件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3(a)是对前方罩部件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3(b)是将从图13(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图13(a)所示的D部的状态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1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方罩部件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4(a)是对后方罩部件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4(b)是对从图14(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后方罩部件8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另外,臂部8b的前端部8c以向内方侧折弯的状态进行图示,但在与前方罩部件7的一体化前形成为沿臂部8b的突出方向延伸。
如图1所示,按压开关100具备操作部件1、可动触点部件2、具有固定触点部4a并由第二壳体部件4和第一壳体部件5构成的壳体3、由前方罩部件7和后方罩部件8构成的罩部件6、以及薄板(sheet)部件9,如图2及图3所示,通过对从前方罩部件7突出的操作部件1进行推压操作,能够切换可动触点部件2与固定触点部4a的电导通状态。
壳体3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4所示那样形成为长方体状。壳体3形成为中空,并且内部具备具有固定触点部4a的空间部3a。空间部3a具备前方侧(X1方向侧)开放的开口部5e。壳体3具有形成为向设置有开口部5e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主体部4k,主体部4k具有从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前方而一部分被切去而成的切去部4m。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壳体3如图5所示,由第二壳体部件4和第一壳体部件5二个零件构成。
第二壳体部件4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形成为如图6所示那样的长方体状,并形成有主体部4k。在主体部4k的一侧(X2方向侧)的下方侧(Z2方向侧),形成有一部分被切去而成的切去部4m。另外,第二壳体部件4上嵌件成型有由金属板构成的电路部件30,电路部件30的一部分设置成从第二壳体部件4露出。第二壳体部件4具备作为空间部3a的一部分的第二空间部4b。第二空间部4b具有向另一方侧(X1方向侧)上开口出的第二开口4c,并且具有第二开口4c所在的第二对置面4d。另外,第二对置面4d形成为平坦的面状。另外,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形成为长边是直线形状且短边是圆弧形状的长方形状。另外,在第二空间部4b的与第二开口4c对置一侧(X2方向侧)的一面即最里面4e,形成有由金属板构成的固定触点部4a。固定触点部4a由在最里面4e的中央部分形成的第一固定触点部4f和在最里面4e上第二空间部4b的长度侧的壁的附近形成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构成。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触点部4g形成为在Z2方向侧的长度侧的壁的附近露出。第一固定触点部4f及第二固定触点部4g具有向第二开口4c所在的方向突出并且突出方向的前端形成为平坦的面的接触部4h。第一固定触点部4f,具有:作为接触部4h之一的中央接触部4n、及与中央接触部4n连续地从最里面4e露出并且向中央接触部4n的周围延伸的延伸部4p,第二固定触点部4g在成为中央接触部4n两侧的位置各具有一个作为接触部4h之一的周边接触部4q。另外,主体部4k形成为向最里面4e的后方侧突出,中央接触部4n配置在最里面4e的与主体部4k对应的部位,并且周边接触部4q配置在最里面4e的与切去部4m对应的部位。另外,最里面4e的夹着第一固定触点部4f而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对置的位置的部分突出为与周边接触部4q相同的高度。另外,第二壳体部件4在作为壳体3后方侧(X2方向侧)的主体部4k的后方侧的端部具有由金属材料料构成并从主体部4k露出的二个外部连接端子4r。另外,由第一固定触点部4f及第二固定触点部4g构成的固定触点部4a和外部连接端子4r,是嵌件成型于第二壳体部件4的电路部件30的一部分露出而成的部件。如图7所示,电路部件30对二个金属板进行板金加工而形成。电路部件30在一端具有固定触点部4a,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外部连接端子4r。即,电路部件30由在一端具有第一固定触点部4f并且在另一端具有一方的外部连接端子4r的部件和在一端具有第二固定触点部4g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另一方的外部连接端子4r的部件这二个部件构成,第一固定触点部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电绝缘。另外,在电路部件30的固定触点部4a与外部连接端子4r之间,形成有容许部4s,该容许部4s在从上方(Z1方向)俯视时沿与电路部件30延伸的方向(X1-X2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容许部4s的宽度尺寸(w1)比电路部件30的中间夹着容许部4s的部位的宽度尺寸(w2及w3)小。
第一壳体部件5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8所示那样形成为长方体状,在内部具备作为空间部3a的一部分的第一空间部5a。另外,第一壳体部件5在一侧(X2方向侧)具有第一空间部5a上开口出的第一开口5b所在的第一对置面5c,在另一方侧(X1方向侧)具有与第一空间部5a贯通并且形成为长方形状的开口形状的开口部5e。另外,第一对置面5c形成为平坦的面状。另外,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形成为长方形状,在长方形的四角的部分具有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突出的突出形状部5d。
这样形成的第二壳体部件4与第一壳体部件5使第二对置面4d与第一对置面5c对置而被卡合,如图4所示形成壳体3。另外,第二壳体部件4与第一壳体部件5卡合,从而第二空间部4b与第一空间部5a连结,形成空间部3a。另外,在第二空间部4b与第一空间部5a连结而使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重合时,如图9所示,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是突出形状部5d从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鼓出。即,配置成第一开口5b的一部分与第二对置面4d的一部分对置。
可动触点部件2由具有弹簧性的金属薄板构成,并如图10所示,形成为俯视长方形状。可动触点部件2弯曲成拱状,具有能够通过推压操作而反转动作的可动触点部2a。另外,在可动触点部2a的两侧(Z1方向侧和Z2方向侧)隔着缝隙2b配置有用于与载置的面常时(始终)接触的常接触点部2c。另外,可动触点部件2具备将可动触点部2a和常接触点部2c的两端连结为一体的连结部2d。这样形成的可动触点部件2具有弹簧性,在从拱形状的顶部2e侧推压可动触点部2a时,向被推压的方向挠曲,在解除推压时返回到推压前的状态。另外,通过可动触点部2a、常接触点部2c及连结部2d形成的可动触点部件2形成为,在从顶部2e侧俯视时,外形形状沿着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一片可动触点部件2。
操作部件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11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操作部件1具有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按压部1c,按压部1c形成为能够插通到第一壳体部件5的开口部5e中的大小。另外,操作部件1在按压部1c的一方端侧(X2方向侧)的侧面具有向侧方(Y1-Y2方向)突出并形成为板状的凸缘1d。在从按压部1c的另一方端侧(X1方向侧)俯视操作部件1时,凸缘1d形成为长方形状,在四角具有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1a。另外,凸缘1d的外形形状形成为沿着第一壳体部件5的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突出部1a的外形形状形成为沿着第一壳体部件5的突出形状部5d的外形形状。另外,操作部件1在按压部1c的一方端侧的端面具有形成为向一方突出的促动器部1b。促动器部1b能够使可动触点部件2挠曲,并且具备在施加了不使第二壳体部件4破损的规定的载荷时被压垮(塑性变形)的程度的强度。
罩部件6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12所示形成为开口形状是长方形的筒状。罩部件6是通过将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卡合并一体化而形成的。
前方罩部件7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13所示形成为平板状。前方罩部件7具有板状部7d,该板状部7d形成为在从图4所示的X1方向侧俯视壳体3时能够覆盖空间部3a的大小的平板状。前方罩部件7在板状部7d的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7a,在板状部7d的两端侧(Y1方向侧及Y2方向侧)设置有与后方罩部件8卡合的卡合部7b。贯通孔7a是形成为能够供操作部件1的按压部1c插通的大小的贯通孔。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b是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7c。另外,卡合孔部7c的开口形状为,宽度方向(Y1-Y2方向)上的外方侧为圆弧形状。即,在设置于板状部7d的Y1方向侧的卡合孔部7c,卡合孔部7c的开口形状是Y1方向侧为圆弧形状,在设置于板状部7d的Y2方向侧的卡合孔部7c,卡合孔部7c的开口形状是Y2方向侧为圆弧形状。
后方罩部件8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14所示,形成为U字形状。后方罩部件8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基部8a、以及从基部8a的两端向前方侧(X1方向侧)分别延伸的臂部8b。另外,臂部8b的前端部8c形成为能够***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孔部7c。另外,后方罩部件8具有从各个臂部8b的下端部向宽度方向(Y1-Y2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安装板部8d。安装板部8d形成为平板状,在安装板部8d的突出方向端部的前方侧(X1方向侧),形成有形成为向下方突出的安装突起8e。
这样形成的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如图12所示,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分别卡合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部7b后,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成为一体,而形成罩部件6。即,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的前端部8c***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部7b即卡合孔部7c并向内方侧折弯而卡合,从而形成罩部件6。
薄板部件9由合成树脂材料的薄板材构成,并如图1所示形成为长方形状的薄板状,该薄板部件9具有屈曲性。另外,薄板部件9形成为能够覆盖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空间部4b的大小。另外,薄板部件9在一方的面(X2方向侧的面)上具有整面涂敷有粘着剂的粘着面9a。
接下来使用图9及图15,对按压开关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5是对以图4(b)中记载的剖面线C-C切断的剖面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另外,为了易于说明,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位置与实际的位置不同。
如图15所示,可动触点部件2容纳在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空间部4b内。可动触点部件2配置成可动触点部2a向前方(X1方向)突出的朝向,一方(图10所示的Z2方向侧)的常接触点部2c与在第二空间部4b的最里面4e露出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接触部4h(参照图6)接触,另一方的常接触点部2c在最里面4e的夹着第一固定触点部4f而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对置的位置与以成为与周边接触部4q相同的高度的方式突出的部位(参照图6)接触。另外,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4f分隔。薄板部件9配置成以粘着面9a与第二空间部4b对置的朝向覆盖配置有可动触点部件2的第二空间部4b。薄板部件9通过粘着面9a的粘着力而保持在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对置面4d,并且在第二空间部4b内保持可动触点部件2,可动触点部件2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常时接触。薄板部件9具有屈曲性,因此在经由薄板部件9进行了推压的情况下,可动触点部件2的可动触点部2a即使在第二空间部4b内也可动,并且被保持在能够与中央接触部4n(参照图6)接触的位置。在使按压部1c从第一空间部5a侧插通到开口部5e的状态下,操作部件1被保持在第一壳体部件5的第一空间部5a内。另外,操作部件1的一部分(突出部1a(参照图11))配置在突出形状部5d(参照图8)并且被引导、并被保持为能够在第一空间部5a内滑动移动。在第一空间部5a内保持操作部件1的第一壳体部件5以操作部件1的促动器部1b与薄板部件9对置的朝向、与第二壳体部件4卡合。即,用第一对置面5c和第二对置面4d夹入薄板部件9,第一空间部5a与第二空间部4b卡合,以形成用于容纳操作部件1及可动触点部件2的空间部3a。通过这样将第一壳体部件5与第二壳体部件4卡合,操作部件1的促动器部1b与可动触点部件2的可动触点部2a隔着薄板部件9而接触。另外,在操作部件1的按压部1c从贯通孔7a突出的状态下,前方罩部件7与第一壳体部件5卡合,以覆盖空间部3a。另外,后方罩部件8用基部8a覆盖壳体3(第二壳体部件4)的后方侧,并且以使臂部8b向前方延伸的状态与第二壳体部件4卡合。另外向前方延伸的臂部8b分别与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部7b卡合后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成为一体,而形成罩部件6。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b与臂部8b的卡合是通过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的前端部8c***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孔部7c并在前方罩部件7的前方侧向内方侧折弯后卡合来进行的。这样,通过形成罩部件6(参照图12),第一壳体部件5与第二壳体部件4压接夹持薄板部件9。这样,构成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在形成按压开关100时,如图9所示,配置成突出形状部5d的一部分与第二对置面4d的一部分对置。因此,配置成能够沿着突出形状部5d移动的操作部件1的突出部1a配置在能够与第二对置面4d接触的位置。其中,在经由操作部件1推压可动触点部件2并使可动触点部2a与固定触点部4a(第一固定触点部4f)接触时,突出部1a相对于第二对置面4d分隔。另外,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交叉的部位配置在与突出形状部5d对应的部位,因此操作部件1的突出部1a配置在能够在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交叉的部位与第二对置面4d接触的位置。另外,在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对置面4d,操作部件1的突出部1a能够抵接的位置位于横向上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接触部4h的外方侧。另外,在图9中,虽未图示出薄板部件9,但实际上,在第一壳体部件5的第一对置面5c与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对置面4d之间夹着薄板部件9。
接下来,使用图15至图17对按压开关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6是对从图15所示的状态进行了推压操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图17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达到超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图15所示的状态表示按压开关100未***作的初始状态。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中,常接触点部2c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接触,但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4f分隔。也就是说,图15所示的状态是第一固定触点部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没有电导通的状态。在从图15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6所示那样向后方侧(X2方向)推压操作部件1时,隔着薄板部件9与可动触点部2a接触的促动器部1b向后方侧推压可动触点部2a。被推压的可动触点部2a向后方侧挠曲后反转,与第一固定触点部4f接触。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4f接触,从而第一固定触点部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经由可动触点部件2而电导通。另外,在解除对操作部件1的推压后,在可动触点部2a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图15所示的初始状态,成为第一固定触点部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没有电导通的状态。这样,可动触点部件2与第一固定触点部4f接触或分离,而切换第一固定触点部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电导通状态,从而能够进行输入,并作为输入信号经由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4r而输出,而作为按压开关发挥功能。另外,在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4f接触时,操作部件1的凸缘1d(突出部1a(参照图11))与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对置面4d分隔。但是,在由操作者以必要以上的力对操作部件1进行压入操作的情况下、误使安装有按压开关100的电子设备等下落而在推压操作部件1的方向上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等,在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4f接触后达到超程的情况是存在的。在这种达到了超程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操作部件1的促动器部1b被压垮,并且突出部1a(参照图11)与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对置面4d接触,阻止操作部件1被进一步向后方推入。另外,在图17中,以促动器部1b被压垮到几乎消失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实际上是促动器部1b的前端部被压垮的程度,即使在促动器部1b的前端部被压垮了以后,也能够对按压开关100进行输入操作。
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一部分的效果的说明中使用图3或图18来说明。图18是将图2中记载的A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该按压开关100具备:壳体3,具有固定触点部4a,并具备用于容纳操作部件1及可动触点部件2的空间部3a;以及覆盖空间部3a的罩部件6,在该按压开关中,固定触点部4a形成为从作为空间部3a的一面的最里面4e露出,壳体3具有形成为向最里面4e的后方侧突出的主体部4k,主体部4k具有从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前方、一部分被切去而成的切去部4m,固定触点部4a包括与可动触点部件2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固定触点部4f、以及与可动触点部件2常时接触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第一固定触点部4f具有与可动触点部件2接触的中央接触部4n、以及与中央接触部4n连续地从最里面4e露出并且向中央接触部4n的周围延伸的延伸部4p,中央接触部4n配置在最里面4e的与主体部4k对应的部位。
由此,通过在最里面4e的后方侧而且与有厚度的主体部4k对应的部位配置中央接触部4n、并且设置中央接触部4n的周围设置延伸的延伸部4p,从而在被压入操作时,在壳体3中用有厚度的部分承受,并且能够增大承受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平均单位面积承受的载荷,并且能够以相对于载荷较强的部分承受。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压入耐性较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与可动触点部件2接触的周边接触部4q配置在最里面4e的与切去部4m对应的部位。
由此,通过将周边接触部4q配置在与切去部4m对应的部位,能够可靠地将与主体部4k对应的部位的更大的面积分配给在压入操作时负荷施加最大的中央接触部4n及延伸部4p。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压入耐性更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由金属板构成并嵌件成型于壳体3中的电路部件30在一端具有固定触点部4a,并且在另一端具有从壳体3的后方侧露出并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4r,在电路部件30的固定触点部4a与外部连接端子4r之间,形成从上方俯视时沿与电路部件30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容许部4s,容许部4s的宽度尺寸比中间夹着容许部4s的部位的宽度尺寸小。
在将按压开关100安装到电子设备等的情况下,按压开关100安装在如图3所示的设置有切去部的基板CB1。按压开关100中,基板CB1的切去部分的端部与切去部4m卡合,并且将外部连接端子4r及壳体3的多个部位配置于在基板CB1的上表面设置的焊盘LN1上,并通过锡焊等而固定。由此,例如,在以搭载在电子设备中的状态被进行了压入操作时,外部连接端子4r通过锡焊等固定于电子设备,因此压入载荷施加至外部连接端子4r。通过在外部连接端子4r与固定触点部4a之间设置宽度尺寸比前后的部位更小的容许部4s,在被进行压入操作时,容许部4s向被压入的方向进行微少量挠曲,从而能够吸收并减轻施加至外部连接端子4r的负荷。因此,不易发生被锡焊的外部连接端子4r由于压入操作而脱落的不良。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压入耐性更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该按压开关100包括:第二壳体部件4,具备固定触点部4a,并具备用于容纳可动触点部件2的第二空间部4b;以及第一壳体部件5,与第二壳体部件4卡合,具备用于容纳其一部分的第一空间部5a,以引导操作部件1,在该按压开关中,第二壳体部件4具有第二空间部4b上开口出的第二开口4c所在的第二对置面4d,第一壳体部件5具有第一空间部5a上开口出的第一开口5b所在的第一对置面5c,第二壳体部件4与第一壳体部件5,使第二对置面4d与第一对置面5c对置并被卡合,在使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重叠时,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具有从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鼓出的突出形状部5d,操作部件1具有形成为沿着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并配置在突出形状部5d的突出部1a,在经由操作部件1使可动触点部件2与固定触点部4a接触时,突出部1a相对于第二对置面4d分隔。
由此,在使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重叠时,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具有形成为从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鼓出的突出形状部5d,操作部件1具有形成为第一开口5b的外形形状并配置在突出形状部5d的突出部1a。因此,在错误地过度按压操作部件1等达到了超程时,通过使操作部件1的突出部1a与第二对置面4d抵接而构成限制器(stopper),能够提高过量的压入时的耐性。只要是这种构造,即使是在被推压操作的方向上配置有可动触点部件2的构造,也能够阻止过量的超程。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被推压操作的方向上配置有可动触点部件2并能够应对过量的压入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是长边为直线形状且短边为圆弧形状的长方形状,可动触点部件2形成为沿着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操作部件1的突出部1a形成为能够在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交叉的部位与第二对置面4d接触。
由此,通过将第二开口4c的外形形状设为长边是直线形状且短边是圆弧形状的长方形状、并设为突出部1a能够在短边与长边交叉的位置与第二对置面4d接触,即使在达到了超程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突出部1a与第二对置面4d的接触面积。即,在施加了更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无破损的前提下阻止操作部件1的移动。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被推压操作的方向上配置有可动触点部件2并能够应对过量的压入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可动触点部件2由具有弹簧性的金属板形成,操作部件1具有用于推压可动触点部件2的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促动器部1b,促动器部1b能够使可动触点部件2挠曲,并且在施加了不使第二壳体部件4破损的规定的载荷时被压垮。
由此,通过采用在施加了能够使可动触点部件2挠曲并且不使第二壳体部件4破损的规定的载荷时促动器部1b被压垮的构成,即使在达到了超程的情况下,首先,促动器部1b被压垮,然后突出部1a与第二对置面4d抵接,因此能够减轻由对第二壳体部件4施加了过量的推压引起的固定触点部4a的周边的破损。另外,促动器部1b仅被压垮与超程的移动量相应的微小的量,所以开关功能不会完全丧失。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被推压操作的方向上配置有可动触点部件2并能够应对过量的压入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固定触点部4a形成在第二空间部4b的与第二开口4c对置一侧的面即最里面4e,包括在最里面4e的中央部分形成的第一固定触点部4f、以及在最里面4e上第二空间部4b的长度侧的壁的附近形成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第一固定触点部4f及第二固定触点部4g具有供可动触点部件2接触的接触部4h,在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对置面4d上,操作部件1的突出部1a能够抵接的位置位于横向上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接触部4h的外方侧。
由此,如果是横向上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接触部4h的外方侧,则固定触点部4a从第二空间部4b的最里面4e露出的部位消失,所以无需设置第二空间部4b,能够加厚第二壳体部件4的侧壁。因此,在第二壳体部件4的第二对置面4d上,将操作部件1的突出部1a能够抵接的位置设为横向上的第二固定触点部4g的接触部4h的外方侧,从而也能够增大突出部1a与第二对置面4d的接触面积。因此,起到如下效果:在施加了更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无破损的前提下阻止操作部件1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该按压开关100具有:操作部件1;可动触点部件2;壳体3,具有固定触点部4a,并具备能够容纳操作部件1及可动触点部件2且前方侧开放的空间部3a;覆盖空间部3a的前方罩部件7;以及后方罩部件8,具备覆盖壳体3的后方侧的基部8a、和从基部8a的两端分别向前方侧延伸的臂部8b,在该按压开关中,前方罩部件7上设置有供操作部件1突出的贯通孔7a、及在两端侧与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卡合的卡合部7b,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分别卡合到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部7b后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成为一体。
由此,采用了后方罩部件8的基部8a覆盖壳体3的后方侧的、即在壳体3的后方侧没有后方罩部件8被分割出的部位、并且使二个臂部8b与前方罩部件7卡合而一体化的构成。由此,因为被推压而后方罩部件8的被分割的部位不会变宽,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来自前方侧的压入强度。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有耐性的横推型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卡合部7b是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7c,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被***到卡合孔部7c,并在前方罩部件7的前方侧向内方侧折弯而进行卡合。
由此,通过将卡合部7b设为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7c,能够简单地构成卡合部7b。另外,通过采用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被***到卡合孔部7c中并折弯来进行卡合的构成,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将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卡合。因此,起到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以足够的保持力将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卡合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构成:前方罩部件7的卡合孔部7c的开口形状是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为圆弧形状,后方罩部件8的臂部8b的前端部8c形成为能够***到卡合孔部7c,并在***到卡合孔部7c后向内方侧折弯而进行卡合。
由此,通过将卡合孔部7c的开口形状设为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是圆弧形状,在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内方侧小。在为了将卡合孔部7c与臂部8b卡合而使臂部8b的前端部8c向内方侧折弯时,臂部8b容易扩展到卡合孔部7c的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即使扩展后,也如图18中以虚线所示那样,臂部8b与卡合孔部7c的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图18中为Y1方向侧)的圆弧形状的面接触,不会再向外方侧扩展,臂部8b靠近内方侧。因此,起到如下效果:能够以没有嘎达嘎达声的状态将前方罩部件7与后方罩部件8固定,能够实现不易脱落的牢固的卡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用一片可动触点部件2的构成,但也可以相应于能够收纳的范围而变更使用的片数。例如,通过将可动触点部件2的使用片数从1片增加到2片,能够进行操作感触的变更,并且能够延长按压开关100的动作寿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b(卡合孔部7c)形成为宽度方向的外方侧是圆弧状的长方形状,但卡合部7b的形状也可以是凹形状、宽度方向的外方侧为短边的梯形形状的孔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卡合部7b与臂部8b的卡合部位设置在宽度方向的两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两侧。另外,如果可能,也可以在此时使上侧的卡合部位为2个部位等来增加卡合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卡合部7b与臂部8b的卡合部位设置在宽度方向的两侧,但也可以不仅在宽度方向的两侧还同时在上下方向的两侧也设置卡合部位等来增加卡合部位。

Claims (2)

1.一种按压开关,具备:具有固定触点部并具备用于容纳操作部件及可动触点部件的空间部的壳体;以及覆盖所述空间部的罩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触点部形成为从作为所述空间部的一面的最里面露出,
所述壳体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为向所述最里面的后方侧突出,
所述主体部上具有从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前方、一部分被切去而成的切去部,
所述固定触点部包括:与所述可动触点部件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固定触点部、以及与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常时接触的第二固定触点部,
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部件接触的中央接触部、以及与所述中央接触部连续地从所述最里面露出并且向所述中央接触部的周围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中央接触部配置在所述最里面的与所述主体部对应的部位,
所述第二固定触点部的与所述可动触点部件接触的周边接触部配置在所述最里面的与所述切去部对应的部位,
所述最里面在夹着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而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部对置的位置的部分具有突部,该突部突出为与所述周边接触部相同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由金属板构成且一部分设置成从所述壳体露出的电路部件,在一端具有所述固定触点部,并且在另一端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露出而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
在所述电路部件的所述固定触点部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之间形成有容许部,从上方俯视时该容许部沿与所述电路部件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容许部的宽度尺寸比中间夹着所述容许部的部位的宽度尺寸小。
CN201510005373.2A 2014-03-25 2015-01-06 按压开关 Active CN1049526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2692 2014-03-25
JP2014062692A JP5958976B2 (ja) 2014-03-25 2014-03-25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2656A CN104952656A (zh) 2015-09-30
CN104952656B true CN104952656B (zh) 2017-09-29

Family

ID=54167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5373.2A Active CN104952656B (zh) 2014-03-25 2015-01-06 按压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58976B2 (zh)
KR (1) KR101637395B1 (zh)
CN (1) CN10495265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6850U (zh) * 1984-10-08 1986-05-08
JP2001210176A (ja) * 2000-01-25 2001-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れを装着した電子機器、ならびにその装着方法
CN2678092Y (zh) * 2003-11-19 2005-02-09 广州市番禺宝联实业有限公司 焊点即插微动开关
CN201689810U (zh) * 2010-03-19 2010-12-29 褚锦雄 带灯直立型轻触开关
JP2013073905A (ja) * 2011-09-29 2013-04-22 Alps Electric Co Ltd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4090A (ja) * 2006-06-05 2007-12-13 Smk Corp 押釦スイッチ及びその実装方法
JP2013149351A (ja) 2012-01-17 2013-08-01 Panasonic Corp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6850U (zh) * 1984-10-08 1986-05-08
JP2001210176A (ja) * 2000-01-25 2001-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れを装着した電子機器、ならびにその装着方法
CN2678092Y (zh) * 2003-11-19 2005-02-09 广州市番禺宝联实业有限公司 焊点即插微动开关
CN201689810U (zh) * 2010-03-19 2010-12-29 褚锦雄 带灯直立型轻触开关
JP2013073905A (ja) * 2011-09-29 2013-04-22 Alps Electric Co Ltd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111272A (ko) 2015-10-05
JP2015185475A (ja) 2015-10-22
JP5958976B2 (ja) 2016-08-02
KR101637395B1 (ko) 2016-07-07
CN104952656A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30863B1 (ko) 동축 커넥터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TWI356431B (zh)
CN109004411B (zh) 多触点连接器
US7164091B2 (en) Circuit board associated electrical switch
JP2001210176A (ja)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れを装着した電子機器、ならびにその装着方法
JP5083057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5536557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KR100755223B1 (ko) 푸시 버튼 스위치
JP4862697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9193770A (ja) 押釦スイッチ
CN104952656B (zh) 按压开关
KR20130103596A (ko) 스위치 장치
CN210296173U (zh) 按压开关
JP2012230926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04517767A (zh) 按压开关
KR100551920B1 (ko) 슬라이드형 전기부품
US20070007117A1 (en) Switch
JP3121518U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TWI693008B (zh) 具有止高基座及前突懸臂的表面安裝減偏彈片
US8455776B2 (en) Push switch
JPH0229666Y2 (zh)
JP6265809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5835841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KR20200118935A (ko) Fpc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