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2151A - 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2151A
CN104872151A CN201410070409.0A CN201410070409A CN104872151A CN 104872151 A CN104872151 A CN 104872151A CN 201410070409 A CN201410070409 A CN 201410070409A CN 104872151 A CN104872151 A CN 104872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cloxaprid
tolfenpyrad
composition
weight
sc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04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萍
徐海燕
苑志军
张芝平
毕强
董建生
施顺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nong Biological-Chemical Products Co Ltd Shanghai
Shanghai Shengnong Pestici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gnong Biological-Chemical Products Co Ltd Shang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nong Biological-Chemical Products Co Ltd Shanghai filed Critical Shengnong Biological-Chemical Products Co Ltd Shanghai
Priority to CN20141007040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72151A/zh
Publication of CN104872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21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其中,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括环氧虫啶与含有酰胺类杀虫剂,所述的含有酰胺类杀虫剂,具体选自唑虫酰胺、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虫酰胺、溴氰虫酰胺等中的任一种或几种。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中两种组分的重量配比为1:99-99:1。所述的组合物还含有助剂、载体和/或颜料。所述的组合物可以用于害虫或者作用于其环境、生境或贮存区域中。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对各种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缨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害虫及螨类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且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广泛用于水稻、蔬菜、果树、花卉、茶叶等作物的害虫防治。

Description

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含有环氧虫啶和酰胺类杀虫剂的农药组合物,以及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缨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害虫及螨类害虫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农药的使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在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牡鞠等灭杀害虫。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的时代。目前农药的发展形势: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已进入品种更新换代,我国农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较大发展,但大多数从仿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直到90年代我国农药品种才开始更新。但是,农药仍然以老品种为主,高毒、高残留农药为主导,农药品种比例合理性差,使用技术水平低下,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进入21世纪,农药逐渐向毒性低、活性高、环境相容性好方向发展。
中国专利CN101747320A、CN102093389A分别公开了一种环氧虫啶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化学名称:9-((6-氯吡啶-3-基)甲基)-4-硝基-8-氧杂-10,11-二氢咪唑并[2,3-a]双环[3,2,1]辛-3-烯)的分子结构如结构式(I)所示。
环氧虫啶作用机制新颖,研究表明:环氧虫啶用量低于10μM时,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没有表现出激动剂的反应,而表现为纯粹的拮抗剂特征,与目前商品化的新烟碱杀虫剂品种的新烟碱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在此基础上,中国专利CN102197804A、CN102197807A、CN102197808A分别公开了环氧虫啶杀虫剂的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剂型。
但是现有技术中有关环氧虫啶杀虫剂成本过高,不利于环氧虫啶杀虫剂的广泛使用,而且,长期依赖性的使用单一杀虫剂,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对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抗性、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杀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杀虫剂抗药性、防效不佳的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含有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其中,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括组分A和组分B,
所述的组分A优选为环氧虫啶;
所述的组分B优选为含有酰胺类杀虫剂;
所述的组分A与所述的组分B的重量比优选为99:1-1:99。
本发明一个较为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含有酰胺类杀虫剂选自唑虫酰胺、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氟氰虫酰胺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唑虫酰胺、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更进一步优选为唑虫酰胺或氟啶虫酰胺中的任一种。
所述的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优选为80:1-1:80,进一步优选为80:1-1:20。
其中,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优选为80:1-1:1,更优选为40:1-1:1。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优选为1:1-1:20,更优选为1:4-1:20或更优选为1:1-1:8。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优选为,也可以优选为8:1-1:4。
上述的环氧虫啶与含有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还可以含有助剂和载体。
其中,所述的助剂可以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助悬剂、抗冻剂、粘结剂、增稠剂、成膜剂、pH调节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载体可选自硅酸镁铝、有机膨润土、气相二氧化硅、硫酸铵、硅藻土、轻质碳酸钙、凹凸棒土、膨润土、高岭土、方解石、滑石、蒙脱土、膨润土、白炭黑、碳酸钙、硅土、可溶性淀粉、玉米淀粉、纤维素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的组合物中还可以包括颜料,如色浆Red175、靛蓝、洋红色、氧化铁黄、Dycoseed色浆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分。
具体地,所述的润湿剂又称渗透剂,主要作用是使组合物中固体物料更易被水浸湿。在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润湿剂可选用丁基萘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农乳601#)木质素磺酸盐、异丙基萘磺酸钠、烷基芳基磺酸钠、Morwet EFW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分散剂是用来降低组合物分散体系中固体或液体粒子聚集,在制备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片剂、悬浮剂、油悬剂时加入分散剂易于形成分散液和悬浮液,并且保持分散体系的相对稳定的功能。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分散剂可选用磷酸酯、磺酸盐类、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羧酸盐高分子、聚羧酸盐高分子改性树脂、烷基硫酸盐、改性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萘磺酸盐(缩聚物)类、聚羧酸盐高分子分散剂、多苯乙烯苯醚磷酸酯分散剂、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马来酸-丙烯酸共聚物钠盐、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等中的一种或是多种,如AtloxMetasperse550S、Dispersol BB4、Dispersol CBZ、Terwet1004、Tersperse2700、Morwet D-450、Borresperse CA-SA、三聚磷酸钠、200溶剂油、拉开粉BX、YUS-TXC、YUS-FS1、Tamol NN8906、分散剂NNO等。
所述的乳化剂能促使组合物中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同时也是乳浊液的稳定剂。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乳化剂可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改性物、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EO-PO嵌段聚醚、油酸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磷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如YUS-110、YUS-EP60P、EthylanNS-500LQ(非离子型羟基聚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钠盐、601-P-T、Termul3015、Termul1284等。
所述的助悬剂用来增加组合物中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助悬剂可选用磷酸酯、磺酸盐类、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羧酸盐高分子、聚羧酸盐高分子改性树脂、烷基硫酸盐、改性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萘磺酸盐(缩聚物)类、聚羧酸盐高分子分散剂、多苯乙烯苯醚磷酸酯分散剂、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白炭黑、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如Tersperse2500、Tersperse4894、大豆油、SP-3266、SP-2845W、SP-2836等。
所述的消泡剂是用于生产过程中去除过多的泡沫。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消泡剂可选用GP型消泡剂、PE型消泡剂、GPES型消泡剂、SAG1522型消泡剂、有机硅、聚醚改性硅、聚硅氧烷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抗冻剂是用来降低组合物液体的冰点、提高抗冻能力的物质。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抗冻剂可选用乙二醇、丙二醇、丁醇、甘油、尿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粘结剂是用来将组合物中同质或异质物体表面粘接连接在一起的物质。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粘结剂可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果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如玉米淀粉、环己酮等。
所述的增稠剂是用来增加组合物中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改善组合物液体的分层。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增稠剂可选用黄原胶、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树胶、明胶、环氧大豆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成膜剂是将有效成分粘附在种子表面,形成光滑的药膜。本发明提供的组成中的成膜剂可以选用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明胶、黄原胶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成膜剂BF308、十二碳醇酯、成膜剂CMJ-002-02等。
所述的pH调节剂是用来调节组合物的酸碱度。本发明提供的组成中pH调节剂可以选用柠檬酸、碳酸氢钠、二乙胺、三异丙醇胺、磷酸、冰乙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的组合物的剂型为溶液剂、乳剂、水乳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粉剂(粉末剂)、膏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剂、悬乳浓缩剂、油悬剂、微胶囊剂、种子处理剂中的任意一种。并优选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颗粒剂、悬浮剂、种子处理剂、乳油、微胶囊剂、油悬剂、水乳剂中的任意一种。例如可以是经活性化合物浸渍的天然及合成材料,或聚合材料中的微胶囊剂。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组合物的应用,可以直接作用于害虫或者作用于其环境、生境或贮存区域中。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可以作用于害虫和/或害虫生活的环境中。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可施用于植物的茎、叶、种子、果实、根或土壤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处理,其中,所述的对于种子的处理,可以施用至少一层包衣。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缨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害虫或螨类害虫中的至少一种害虫。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的处理方法可以是浸渍、喷雾、蒸发、雾化、撒播、刷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植物优选为农作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等)、园艺、果树和深林植物,优选为谷类、蔬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白菜等;可以是用于田间防治害虫,或者是在储存过程中防治害虫。害虫及螨类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该药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一经处理,害虫马上死亡。广泛用于水稻、蔬菜、果树、花卉、茶叶等作物的害虫防治。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可用于处理的各自市售或正在栽培使用的植物。
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与含有酰胺类杀虫剂的复配制剂产品的药效明显高于使用单剂产品时的防效,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对各种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缨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害虫及螨类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且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广泛用于水稻、蔬菜、果树、花卉、茶叶等作物的害虫防治。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使用较少的剂量就可以达到杀虫的效果,且药效时间长,对多种害虫的防效较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害虫的抗性风险,并提高组合物的使用效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2000《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
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
依毒性指数来计算复配剂的共毒系数的方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
理论毒力指数(TTI)=∑(各单剂的毒力指数TI×单剂在混剂中的百分比)
实验判断依据: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将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测定其对水稻飞虱的毒力作用,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农药组合物对水稻飞虱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6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
2)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接近或高于120,尤其是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均高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8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最高,增效作用较强,尤其是重量比例范围为1:1时,CTC达到了177.59,其增效作用最强。
3)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唑虫酰胺的毒力指数158.14。
4)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唑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水稻飞虱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明显,但是唑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远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1-1:80(优选为1: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唑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不存在拮抗作用,并可以降低LC50;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具有增效作用,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非常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4:1-1:4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2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2-2000《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及实验判断依据:与实施例1相同。
将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测定其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作用。
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
2)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唑虫酰胺的毒力指数。
3)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唑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稻纵卷叶螟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明显,但是唑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如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4-1:80,LC50出现上升趋势;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远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优选为20: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唑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非常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80:1-1:1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3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2004《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及实验判断依据:与实施例1相同。
将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并测定其对黄瓜蚜虫的毒力作用。
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对黄瓜蚜虫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1: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唑虫酰胺的毒力指数。
2)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
3)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接近或高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4:1(尤其是4: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最高可达208.55,其增效作用明显。
4)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唑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黄瓜蚜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明显,但是唑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如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1:1-1:80,LC50出现略微的上升趋势;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1:1-1:8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远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唑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不存在拮抗作用,并可以降低LC50;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0:1-1:4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具有增效作用,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0:1-1:8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非常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重量比为40:1-1:4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4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2004《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及实验判断依据:与实施例1相同。
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测定其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作用。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唑虫酰胺的毒力指数。
2)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3)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大于80,不存在拮抗作用,且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0:1-1:4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均接近或高于120,其中,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最高可达185.54,增效作用明显。
4)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4: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唑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黄曲条跳甲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但是在唑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如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1-1:80,LC50出现上升趋势;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4: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远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1: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唑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2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具有增效作用,并可以降低LC50;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4: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非常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8:1-1:4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5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2004《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及实验判断依据:与实施例1相同。
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测定其对枣癭蚊的毒力作用。
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农药组合物对枣癭蚊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1:80-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环氧虫啶的毒力指数。
2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尤其是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4:1时,ATI远高于TTI,在此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接近毒力指数(TTI)的两倍,说明增效作用明显。
3)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最高可达209.08,增效作用明显。
4)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唑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枣癭蚊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明显,但是在唑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如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4-1:80,LC50出现上升趋势;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远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与单独使用唑虫酰胺时的LC50相当或更低,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唑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具有增效作用,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0: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非常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40:1-1:1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6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74-2004《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二杀虫剂防治棉花红蜘蛛》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及实验判断依据:与实施例1相同。
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测定其对棉花红蜘蛛的毒力作用。
实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农药组合物对棉花红蜘蛛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6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1:4-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唑虫酰胺的毒力指数。
2)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
3)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接近或大于120具有增效作用;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0:1-1:4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高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1-1:8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最高可达178.16,增效作用最强。
4)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唑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棉花红蜘蛛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明显,但是在唑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如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8-1:80,LC50出现上升趋势;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远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1:4-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唑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不存在拮抗作用,并可以降低LC50;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0:1-1:4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具有增效作用,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1:1-1:8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1:4-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非常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1:1-1:8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7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2004《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及实验判断依据:与实施例1相同。
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测定其对豇豆蓟马的毒力作用。
实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7,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农药组合物对豇豆蓟马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7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等于或高于唑虫酰胺的毒力指数。
2)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尤其是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ATI远高于TTI,在此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约为毒力指数(TTI)的1.5倍,说明增效作用明显。
3)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接近或高于120,尤其是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0:1-1:2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均高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1(尤其是4:1-1:1)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最高可达205.61,增效作用最强。
4)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唑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豇豆蓟马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明显,但是在唑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如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8-1:80,LC50出现较小的上升趋势;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唑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组合物,当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均接近或大于120,具有增效作用,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20:1-1:2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在4: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相对较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1:4-1:20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8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2004《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及实验判断依据:与实施例1相同。
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测定其对黄瓜蚜虫的毒力作用。
实验结果:如表8所示。
表8,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组合物对黄瓜蚜虫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8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4: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等于或高于氟啶虫酰胺的毒力指数。
2)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尤其是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4: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ATI远高于TTI,在此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约为毒力指数(TTI)的两倍,说明增效作用明显。
3)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接近或高于120,尤其是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2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均高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4:1-1:8(尤其是1:4-1:8)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最高可达241.24,增效作用最强。
4)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氟啶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黄瓜蚜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明显,但是在氟啶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如当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8-1:80,LC50出现较小的上升趋势;当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当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1: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氟啶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组合物,当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不存在拮抗作用,并可以降低LC50;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4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具有增效作用,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20:1-1:2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1: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非常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1:4-1:20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9
实验方法:参照GB/T17980-2004《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效果计算方法及实验判断依据:与实施例1相同。
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按照80:1-1:80的重量比例混合得到多种混合物,选取其中几种混合物测定其对豇豆蓟马的毒力作用。
实验结果:如表9所示。
表9,本发明所述的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组合物对豇豆蓟马的毒力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从表9中可以看出:
1)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4: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等于或高于氟啶虫酰胺的毒力指数。
2)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实测毒力指数(ATI)均高于毒力指数(TTI)。3)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共毒系数(CTC)接近或高于120,尤其是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40:1-1:2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均高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CTC最高可达186.12,增效作用最强。
3)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随着氟啶虫酰胺比例的增加,对豇豆蓟马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下降明显,但是在氟啶虫酰胺比例过大的情况下,如当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8-1:80,LC50出现较小的上升趋势;当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复配组合物的LC50低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时的LC50;当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1:8-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明显低于氟啶虫酰胺的LC50
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组合物,当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不存在拮抗作用,并可以降低LC50;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40: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具有增效作用,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1-1:4的重量比例范围内,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在8:1-1:80的重量比例范围内,组合物的LC50非常低,使用安全性获得提高。
综合上述的各种因素,环氧虫啶和氟啶虫酰胺的重量比例为8:1-1:4的情况下,具有最佳效果。
实施例10,配制可湿性粉剂
(1)配制20%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可湿性粉剂,以可湿性粉剂的总重量为基准,包括以下重量比例的组分: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得到所需的20%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1,配制水分散粒剂
(1)配制40%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以水分散粒剂的总重量为基准,包括以下重量比例的组分:
将上述的组分按比例混合,得到所需的40%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本发明实施例11(1)中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飞虱、豇豆蓟马、的药效试验。
实验方法: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
实验结果:如表10、表11中所示。
表10,本发明实施例11(1)与25%环氧虫啶(WP)、15%唑虫酰胺(EC)对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对照表
表11,本发明实施例11(1)与25%环氧虫啶(WP)、15%唑虫酰胺(EC)对豇豆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对照表
药效试验结果分析:
1)从表10中可以看出,将本实施例中所得到的40%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与25%环氧虫啶(WP)、15%唑虫酰胺(EC)分别进行针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其中,本实施例中所得到的组合物分为三个实验组,其使用剂量分别为30g.a.i./hm2、60g.a.i./hm2、以及90g.a.i./hm2,而25%环氧虫啶(WP)、15%唑虫酰胺(EC)的使用剂量均为90g.a.i./hm2
对比用药1天、3天、7天以及14天后,本实施例中使用剂量分别为30g.a.i./hm2、60g.a.i./hm2、以及90g.a.i./hm2的三组实验组,可以知道,随着用药天数的增加,组合物对于水稻稻飞虱的防效在药后7天内呈上升的趋势,如使用剂量为60g.a.i./hm2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药后1天的防效为80.23%,而药后3天的防效为87.47%,药后7天的防效已经达到92.1%,而药后14天的防效为89.19%,可见,药后7天至14天内防效的下降趋势小于药后7天内的上升趋势。
此外,从表10中也可得到,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防效显著增加。
对比使用剂量同为90g.a.i./hm2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25%环氧虫啶(WP)、以及15%唑虫酰胺(EC)用药后1天、3天、7天、以及14天的防效以及药后天数的显著性差异可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的组合物的对水稻稻飞虱的药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或唑虫酰胺时的防效。
2)从表11中可知,将本实施例中所得到的40%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与25%环氧虫啶(WP)、15%唑虫酰胺(EC)分别进行针对豇豆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其中,本实施例中所得到的组合物分为三个实验组,其使用剂量分别为30g.a.i./hm2、60g.a.i./hm2、以及90g.a.i./hm2,而25%环氧虫啶(WP)、15%唑虫酰胺(EC)的使用剂量均为90g.a.i./hm2
对比用药1天、3天、7天以及14天后,本实施例中使用剂量分别为30g.a.i./hm2、60g.a.i./hm2、以及90g.a.i./hm2的三组实验组,可以知道,随着用药天数的增加,组合物对于豇豆蓟马的防效在药后7天内呈上升的趋势,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使用剂量为30g.a.i./hm2的实验组中,药后1天的防效仅为23.45%,药后7天的防效上升至48.56%,而药后7天的防效已升至72.5%,升幅较大,而药后14天的防效仅下降了2个百分点,可见,药后7天至14天内的防效的下降趋势小于药后7天内的上升趋势。
此外,从表11中也可得到,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防效显著增加。
对比使用剂量同为90g.a.i./hm2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25%环氧虫啶(WP)、以及15%唑虫酰胺(EC)用药后1天、3天、7天、以及14天的防效以及药后天数的显著性差异可知,如表9中所示,药后7天,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防效为95.1%,而25%环氧虫啶(WP)的防效仅为81.5%,15%唑虫酰胺(EC)的防效为89.3%,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的组合物的对豇豆蓟马的药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或唑虫酰胺时的防效。
(2)配制50%的环氧虫啶与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以水分散粒剂的总重量为基准,包括以下重量比例的组分:
将上述的组分按比例混合,得到所需的50%的环氧虫啶与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本发明实施例11(2)中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黄瓜蚜虫、豇豆蓟马的药效试验。
实验方法: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
实验结果:如表12、表13中所示。
表12,本发明实施例11(2)与25%环氧虫啶(WP)、10%氟啶虫酰胺(WG)对黄瓜蚜虫田间药效试验对照表
表13,本发明实施例11(2)与25%环氧虫啶(WP)、10%氟啶虫酰胺(WG)对豇豆蓟马田间药效试验对照表
药效试验结果分析:
1)从表12中可以看出,将本实施例中所得到的50%的环氧虫啶与氟啶虫酰胺的水分散粒剂与25%环氧虫啶(WP)、10%氟啶虫酰胺(WG)分别进行针对黄瓜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其中,本实施例中所得到的组合物分为三个实验组,其使用剂量分别为30g.a.i./hm2、60g.a.i./hm2、以及90g.a.i./hm2,而25%环氧虫啶(WP)、10%氟啶虫酰胺(WG)的使用剂量均为90g.a.i./hm2
对比用药1天、3天、7天以及14天后,本实施例中使用剂量分别为30g.a.i./hm2、60g.a.i./hm2、以及90g.a.i./hm2的三组实验组,可以知道,随着用药天数的增加,组合物对于黄瓜蚜虫的防效在药后7天内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如使用剂量为60g.a.i./hm2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其药后1天的防效为71.17%、药后3天的防效为78.55%,而药后7天的防效则升至89.8%,药后14天的防效仅降为85.91%,可见,药后7天至14天内的防效的下降趋势小于药后7天内的上升趋势。
此外,从表12中也可得到,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防效显著增加。
对比使用剂量同为90g.a.i./hm2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25%环氧虫啶(WP)、以及10%氟啶虫酰胺(WG)用药后1天、3天、7天、以及14天的防效以及药后天数的显著性差异可知,如用药7天后所得的防效,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防效高达97.54%,而25%环氧虫啶(WP)为96.96%,10%氟啶虫酰胺(WG)仅为96.25%,可见,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环氧虫啶与氟啶虫酰胺的的组合物的对黄瓜蚜虫的药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或氟啶虫酰胺的时的防效。
2)从表13中可以看出,将本实施例中所得到的50%的环氧虫啶与氟啶虫酰胺的水分散粒剂与25%环氧虫啶(WP)、10%氟啶虫酰胺(WG)分别进行针对豇豆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其中,本实施例中所得到的组合物分为三个实验组,其使用剂量分别为60g.a.i./hm2、90g.a.i./hm2、以及120g.a.i./hm2,而25%环氧虫啶(WP)、10%氟啶虫酰胺(WG)的使用剂量均为120g.a.i./hm2
对比用药1天、3天、7天以及14天后,本实施例中使用剂量分别为60g.a.i./hm2、90g.a.i./hm2、以及120g.a.i./hm2的三组实验组,可以知道,随着用药天数的增加,组合物对于豇豆蓟马的防效在药后14天内呈上升的趋势,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使用剂量为60g.a.i./hm2的实验组中,药后1天的防效仅为64.21%,药后7天的防效上升至76.82%,而药后7天的防效已升至86.24%,升幅较大,而药后14天的防效上升至86.74%。
此外,从表13中也可得到,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防效显著增加。
对比使用剂量同为90g.a.i./hm2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25%环氧虫啶(WP)、以及10%氟啶虫酰胺(WG)用药后1天、3天、7天、以及14天的防效以及药后天数的显著性差异可知,如表13中所示,药后14天,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组合物的防效为95.15%,而25%环氧虫啶(WP)的防效仅为92.78%,10%氟啶虫酰胺(WG)的防效为94.26%。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环氧虫啶与氟啶虫酰胺的组合物的对豇豆蓟马的药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环氧虫啶或氟啶虫酰胺的时的防效。
实施例12,配制悬浮剂
配制10%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悬浮剂,以悬浮剂的总重量为基准,包括以下重量比例的组分:
将上述的组分按比例混合,得到所需的10%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悬浮剂。
实施例13,配制油悬剂
配制15%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油悬剂,以油悬剂的总重量为基准,包括以下重量比例的组分:
将上述的组分按比例混合,得到所需的15%的环氧虫啶与唑虫酰胺油悬剂。
实施例14,配制种衣剂
配制35%的环氧虫啶与氯虫苯甲酰胺种衣剂,其中,以种衣剂的总重量为基准,包括以下重量比例的组分:
将上述的组分按比例混合,得到所需的35%的环氧虫啶与氯虫苯甲酰胺种衣剂。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含有环氧虫啶和含有酰胺类杀虫剂的复配制剂产品的药效明显高于使用单剂产品时的防效,因此,使用较少的剂量就可以达到杀虫的效果,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害虫的抗性风险,增加产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括:
组分A为环氧虫啶;
组分B为含有酰胺类杀虫剂;
其中,所述的组分A与所述的组分B的重量比为99:1-1:9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酰胺类杀虫剂选自唑虫酰胺、氟啶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氟氰虫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为80:1-1: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为40:1-1: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为1:1-1:2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为8:1-1:4。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为溶液剂、乳剂、水乳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粉剂、膏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剂、悬乳浓缩剂、油悬剂、微胶囊剂、种子处理剂中的任意一种。
8.一种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害虫或者作用于其环境、生境或贮存区域中。
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施用于茎、叶、果实、根、种子或土壤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方法包括浸渍、喷雾、蒸发、雾化、撒播、刷涂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缨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害虫或螨类害虫中的至少一种害虫。
CN201410070409.0A 2014-02-27 2014-02-27 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Pending CN1048721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70409.0A CN104872151A (zh) 2014-02-27 2014-02-27 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70409.0A CN104872151A (zh) 2014-02-27 2014-02-27 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2151A true CN104872151A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40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70409.0A Pending CN104872151A (zh) 2014-02-27 2014-02-27 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7215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2949A (zh) * 2015-07-15 2015-11-18 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氟啶虫酰胺与环氧虫啶的杀虫组合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7189A (zh) * 2012-05-08 2012-09-12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环氧虫啶的杀虫组合物
CN103719115A (zh) * 2013-12-25 2014-04-16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3843802A (zh) * 2012-12-03 2014-06-11 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 环氧虫啶杀虫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7189A (zh) * 2012-05-08 2012-09-12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环氧虫啶的杀虫组合物
CN103843802A (zh) * 2012-12-03 2014-06-11 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 环氧虫啶杀虫组合物
CN103719115A (zh) * 2013-12-25 2014-04-16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杀虫组合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2949A (zh) * 2015-07-15 2015-11-18 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氟啶虫酰胺与环氧虫啶的杀虫组合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62454B2 (ja) ストロビルリン配合物
CN103518764B (zh) 一种杀螨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352167B (zh) 基于烯啶虫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09418268B (zh) 一种杀菌制剂及其应用
CN104381289A (zh) 一种安全多效的种子处理组合物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366386B (zh) 基于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
CN104430357A (zh) 一种含有丁香菌酯及起协同作用的杀菌剂的组合物
CN107711878A (zh) 含2,4‑滴二甲胺盐和草铵膦的灭生性除草组合物
CN102754663A (zh) 一种含莎稗磷和二氯喹啉酸或其盐类的除草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039488B (zh)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制剂以及它们的应用
CN103766357A (zh) 含环氧虫啶的灭虫组合物
CN104872151A (zh) 环氧虫啶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CN1481683A (zh) 一种除草剂组合物
CN104872149A (zh) 含有4-对苯氧基苯氧基甲基结构的1,3-二氧戊环类化合物与酰胺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WO2016070632A1 (zh)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杀螨剂组合物
CN104255735A (zh) 啶虫丙醚和四氯虫酰胺复配杀虫组合物
CN109169688A (zh) 一种含杀虫环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4872159A (zh) 含有4-对苯氧基苯氧基甲基结构的1,3-二氧戊环类化合物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CN103300027A (zh) 一种含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578114A (zh) 含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虫酰肼的农药组合物
CN104872165A (zh) 含有4-对苯氧基苯氧基甲基结构的1,3-二氧戊环类化合物和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CN104872146A (zh) 含有4-对苯氧基苯氧基甲基结构的1,3-二氧戊环类化合物与吡蚜酮的组合物
CN106359419A (zh) 一种含氯虫苯甲酰胺咯菌腈吡唑醚菌酯的组合物、悬浮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72147A (zh) 一种含环戊噁草酮和苯噻酰草胺的除草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