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54441A - 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记录介质及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记录介质及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54441A
CN104854441A CN201280077713.7A CN201280077713A CN104854441A CN 104854441 A CN104854441 A CN 104854441A CN 201280077713 A CN201280077713 A CN 201280077713A CN 104854441 A CN104854441 A CN 104854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element
concern
spot welds
rod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77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54441B (zh
Inventor
丹羽俊之
樋渡俊二
上西朗弘
广濑智史
釜田裕介
白井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54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4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54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44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2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1/00Processes relevant to this subclas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purposes, but not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1/12Processes relevant to this subclas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purposes, but not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relating to investigating the properties, e.g. the weldability, of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078Shock-testing of vehicl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Welding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具有: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的工序;在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的工序;判定在提取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工序;在判定为存在与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关注棒要素和与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在判定为不存在与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关注棒要素和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Description

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记录介质及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记录介质及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适用于例如对汽车的车体等的具有多个点焊接部的解析对象物进行断裂解析的情况。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业界,为了做成能够降低碰撞时的对乘员的伤害的车体构造,研究了通过构造部件吸收冲击能量的技术。在吸收汽车的完全正面碰撞或偏置碰撞中的冲击能量的主要的构造部件中,有前侧件(front sidemember)。前侧件在通过压力成形等将部件成形后,通过点焊接使部件闭截面化。通常使该前侧件压曲,从而使冲击能量被吸收。为了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使压曲形态稳定化、不使其在中途弯折或断裂是重要的。
为了使构造部件的压曲形态稳定化,需要使点焊接间隔、熔核径、焊接条件最优化。因此,对根据点焊接间隔、熔核径、焊接条件推测点焊接部的断裂极限、找出压曲形态稳定化的最优条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480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5-3158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7-304005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1/126057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断裂解析方法中,由于不能相应于点焊接部的性质及负荷状态来判别发生了载荷型断裂、力矩型断裂、熔核内断裂中的哪个断裂模式,所以碰撞模拟中的解析精度不一定能说较高。
因此,本申请人改善了断裂解析方法,申请了能够判别发生了载荷型断裂、力矩型断裂、熔核内断裂中的哪个断裂模式的断裂解析方法(参照专利文献4)。在该断裂解析方法中,使用计算机,基于被点焊接的钢板的各自的板厚t、拉伸强度TS、伸长El、化学成分、焊接部的熔核径d、相邻的焊接部、由与边缘或棱线的距离所决定的点焊接部的有效宽度B、以及截面高度H,求出载荷型断裂、力矩型断裂、熔核内断裂的各断裂模式的断裂极限值。并且,当点焊接部的状态量达到了某个断裂模式的断裂极限值时,评价为以断裂模式断裂。
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断裂解析方法具有碰撞模拟中的解析精度较高的长处,另一方面,有必须对全部的点焊接部输入各个钢板的板厚t、有效宽度B等的必要信息、在准备设定中花费时间的问题。由于在汽车的车体上点焊接部通常达到几千个,所以为了对全部的点焊接部输入需要信息而需要长时间。
特别是,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断裂解析方法构建了以点焊接的钢板是两片为前提的解析运算。因而,不能高精度地进行将3片以上的钢板重叠而点焊接所得到的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即,实际情况是还没有具体实现能够对3片重叠的模型进行断裂解析的程序。因此,通过人工的作业,从车体的点焊接部中找出3片的钢板重叠而点焊接所得到的点焊接部,在断裂解析前的准备设定的阶段中调整输入信息,以使得看起来成为两片重叠。例如在将钢板A、钢板B、钢板C3片重叠而点焊接所得到的点焊接部中,在进行钢板A与钢板B的连接部分的断裂解析中,通过将钢板A的板厚的值、以及将钢板B与钢板C的板厚相加而得到的值输入,从而进行调整,以使得看起来成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在这样的准备设定的作业中需要大量的劳动。
即,以往虽然提出了各种断裂解析方法,但在实际进行断裂解析的情况下,例如使用以车体的部件或点焊接部等为坐标而记述的CAD数据。在进行断裂解析的情况下,操作者使用CAD软件,将CAD数据如图4所示那样在空间内做成能够识别的模型后,将模型放大或切断,从而根据相对于一个点焊接部的周围的其他点焊接部的关系,通过人工来识别是否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但是,在点焊接部的总数有几千个以上的情况下或部件数较多的情况下,对于全部的点焊接部对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赋予标记需要几十天。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能够从多个点焊接部中高精度地判定将部件至少重叠3片而点焊接得到的点焊接部。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适当地设定有效宽度B。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杆单元)的工序;在上述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的工序;判定在上述提取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工序;在判定为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在判定为不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本发明的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的特征在于,使计算机执行: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的工序;在上述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的工序;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工序;在判定为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在判定为不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本发明的记录介质,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记录有用来使计算机执行以下工序的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的工序;在上述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的工序;判定在上述提取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工序;在判定为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在判定为不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本发明的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棒要素取得部,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棒要素提取部,在上述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共用判定部,判定在上述提取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焊接判定部,在判定为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在判定为不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从多个点焊接部中高精度地判定出将部件至少重叠3片而点焊接得到的点焊接部。因而,能够使准备设定的作业缩短,并且能够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设定适当的有效宽度。因而,能够使准备设定的作业缩短,并且能够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2A是示意地表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图。
图2B是示意地表示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图。
图3A是示意地表示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图。
图3B是示意地表示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图。
图3C是示意地表示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图。
图3D是示意地表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图。
图3E是示意地表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图。
图3F是示意地表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图。
图4是表示将模型化的车体的一部分作为解析对象物的图。
图5是表示部件的数据库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壳要素(壳单元、shell element)信息的数据库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节点信息及端点信息的数据库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棒要素(杆单元)信息的数据库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模型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判定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A是用来说明焊点间距离L1的图。
图11B是用来说明边缘间距离L2的图。
图11C是用来说明棱线间距离L3的图。
图12是表示有效宽度B的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4A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前的模型的图。
图14B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后的模型的图。
图15A是将实施例1A的解析结果输出的图。
图15B是将比较例1B的解析结果输出的图。
图16A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变形前的模型的图。
图16B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变形后的模型的图。
图17A是将实施例2A的解析结果输出的图。
图17B是将实施例2B的解析结果输出的图。
图17C是将比较例2C的解析结果输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详细地说明。但是,并不通过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任何的限定解释。
图1是表示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10(以下称作解析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图。解析装置10具有焊接判定单元40、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以及断裂解析部30。
在断裂解析部30进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前,焊接判定单元40判定模型中的点焊接部是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还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断裂解析部30通过使用由焊接判定单元40判定的信息来进行断裂解析,从而能够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焊接判定单元40具有棒要素(杆单元)取得部11、棒要素变更部12、棒要素提取部13、共用判定部14、距离判定部15、选择部16、相同部件判定部17、以及焊接判定部18。另外,由焊接判定单元40的各部进行的处理参照图10的流程图在后面叙述。
在断裂解析部30进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之前,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设定模型中的点焊接部的有效宽度。断裂解析部30通过使用由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设定的有效宽度来进行断裂解析,从而能够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具有壳要素(壳单元、shell element)取得部21、壳要素变更部22、壳要素判定部23、线段登录部24、角度计算部25、焊点间距离计算部26、边缘间距离计算部27、棱线间距离计算部28、以及有效宽度设定部29。另外,由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的各部进行的处理参照图12的流程图后述。
此外,解析装置10连接着存储部60、输入部70、和输出部80。存储部60存储有模型的信息、和构成模型的各要素的数据库。输入部70根据操作者的操作向解析装置10输入指示及信息。输出部80将解析装置10的解析结果输出。另外,存储部60、输入部70、和输出部80也可以包含在解析装置10中。
首先,对解析对象物的模型进行说明。断裂解析部30使用有限要素法在计算机上进行断裂解析。因此,点焊接部***作者使用棒要素(也有称作杆要素的情况)、壳要素、体要素等来预先模型化。断裂解析部30通过在各要素中适用负荷的载荷或力矩的值作为矢量状态量来进行断裂解析。
例如设想作为部件而将钢板A和钢板B的两片的板材重叠并点焊接得到的点焊接部。在此情况下,如在图2A中示意地表示那样,将钢板A与钢板B的连接部分通过棒要素a和端点A、B进行模型化。另一方面,将钢板A和钢板B通过壳要素进行模型化。断裂解析部30运算作用在模型化的棒要素a和端点A、B上的应力及剪切力等,通过判定是否超过断裂极限值来进行断裂解析。
因此,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断裂解析方法中,将点焊接的钢板各自的板厚t、拉伸强度TS、伸长El、化学成分、焊接部的熔核径d、相邻的焊接部、由与边缘或棱线的距离决定的有效宽度B、以及截面高度H作为必要的信息向计算机输入。
另一方面,设想将钢板A、钢板B及钢板C3片板材重叠并点焊接得到的点焊接部。在此情况下,将钢板A和钢板B、钢板B和钢板C与两片重叠时同样通过棒要素和端点进行模型化。结果,如在图2B中示意表示的那样,模型化为具有将钢板A与钢板B连接的棒要素a、和将钢板B与钢板C连接的棒要素b、棒要素a和棒要素b共用钢板B上的端点B的结构。
但是,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断裂解析方法中,不能以3片重叠的模型的原状进行断裂解析。因而,在调整为看起来是两片重叠的模型后进行断裂解析。具体而言,在着眼于将钢板A与钢板B连接的棒要素a的情况下,将钢板B和钢板C看作1个要素,分别输入钢板A的板厚的值、和将钢板B与钢板C的板厚相加得到的值。另一方面,在着眼于将钢板C与钢板B连接的棒要素b的情况下,将钢板A和钢板B看作1个要素,分别输入钢板C的板厚的值、和将钢板A与钢板B的板厚相加得到的值。由于需要这样的调整,所以需要构建用来在计算机上从在解析对象物中存在的多个点焊接部中高精度地判定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运算。
但是,在操作者将3片重叠及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用计算机进行模型化的情况下,成为由图3A~图3F的一例表示那样的模型。
图3A的模型是正确地模型化为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例子。
图3C的模型是通过使棒要素a的钢板B上的端点的坐标与棒要素b的钢板B上的端点的坐标不一致、从而尽管实际上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却如不同的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那样进行模型化的例子。有将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通过建模的软件上或人为的理由而模型化为图3C的模型那样的形态。
图3B的模型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与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相邻的形态的模型。
为了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需要高精度地判定图3A的模型、图3B的模型、图3C的模型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但是,图3B的模型和图3C的模型有被误认是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解析装置10根据后述图10所示的流程图,不仅能将图3A,而且也能将图3B的模型及图3C的模型判定为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另一方面,图3D的模型是正确地模型化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例子。
图3E的模型与图3C的模型的形态类似,但中间的钢板是两片,是棒要素a和棒要素d将各自的钢板分别以两片重叠而点焊接的模型。
图3F的模型是两个相邻的棒要素a和棒要素d将共通的钢板两片重叠而点焊接的模型。
图3E的模型和图3F的模型有尽管是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但被误认为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解析装置10通过后述图10所示的流程图能够将图3E的模型及图3F的模型判定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例如在解析对象物是汽车的车体的情况下,操作者使用CAD软件例如如图4中示意地表示那样进行模型化。图4是表示模型化为解析对象物的车体、变形前的前侧件、变形后的前侧件的图。
将模型化的各壳要素的信息向存储部60存储。在壳要素的信息中,包括各壳要素所述的部件的识别号码(部件号码)及各壳要素的节点的坐标(x,y,z)。
此外,将模型化的各棒要素的信息作为各点焊接部的信息存储到存储部60中。在棒要素的信息中包含各棒要素的识别号码(要素号码)、棒要素的端点的坐标(x,y,z)、棒要素的代表点。
图5~图8是表示模型化的各要素的信息的数据库的一例的图。图5~图8的数据库存储在存储部60中。图5是部件的数据库,例如是操作者制作而构成的。图6是壳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7是节点信息及端点信息的数据库。图8是棒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6~图8的数据库例如是使用软件根据模型的CAD数据构成的。此外,图9是表示将解析对象物的一部分模型化的模型的一例的图。
图5所示的部件的数据库仅存在与模型的部件数相同的数量。在部件中包含例如钢板等。
在部件的数据库中,包含分配给各部件的识别号码(部件号码)、部件的母材信息。在母材信息中包含母材号码及截面信息号码的信息。
此外,与各截面信息号码建立关联而构成截面信息的数据库。在截面信息中包含部件的板厚t。因而,解析装置10通过参照部件的数据库,能够取得部件的板厚t。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不使用,但在截面信息中,作为板厚t以外的信息而包含ELFORM:要素类型、SHRF:剪切面积系数、NIP:截面内板厚方向积分点数、PROPT:打印输出可选项、QR/IRID:要素积分方法、ICOMP:材料轴角度定义标志、SETYP:2维体要素类型、NLOC:3维壳要素参照面位置、MAREA:非构造部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IDOF:板厚域的连续/不连续标志、EDGSET:节点集的信息。
此外,构成了与母材号码建立了关联的母材信息的数据库(未图示)。因而,解析装置10通过参照母材信息的数据库,能够取得部件的母材信息(例如化学成分等)。
在图6所示的壳要素信息的数据库中,包含分配给各壳要素的识别号码(要素号码)、各壳要素属于的部件号码、各壳要素的节点的识别号码(节点号码)的信息。图6是使部件为四边形的网格的壳要素的数据库的一例。因而,一个壳要素具有4个节点(n1~n4)。在使部件为三角形的网格的情况下,一个壳要素具有3个节点(n1~n3)。节点(n1~n4)的坐标(x,y,z)的信息与节点号码建立关联而保存在图7的节点信息的数据库中。
在图8所示的棒要素信息的数据库中,包含分配给各棒要素的识别号码(要素号码)、各棒要素的两端点(n1,n2)的识别号码(端点号码)、代表点的识别号码(代表点号码)的信息。两端点(n1,n2)的坐标(x,y,z)的信息与端点号码建立关联而保存在图7所示的端点信息的数据库中。所谓代表点,例如是棒要素的长度方向的中央点。代表点可以为根据棒要素的两端点的坐标(x,y,z)计算的坐标。代表点的坐标(x,y,z)的信息被保存在与图7的端点信息的数据库同样的结构的代表点信息的数据库(未图示)中。
(点焊接部的判定处理)
接着,参照图10的流程图,对判定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及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处理进行说明。该处理由解析装置10的焊接判定单元40根据操作者经由输入部70的指示来执行。另外,这里以钢板为部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00中,棒要素取得部11取得存在于解析对象物中的棒要素的信息。具体而言,棒要素取得部11从棒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8)取得棒要素的信息。
在步骤S101中,棒要素取得部11按照每个部件取得棒要素的端点。具体而言,棒要素取得部11从棒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8)取得棒要素的端点号码,从端点信息的数据库(图7)取得端点号码的坐标。从壳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6)及节点信息的数据库(图7)取得包含棒要素取得部11所取得的坐标在内的壳要素。棒要素取得部11从壳要素的数据库(图6)取得壳要素属于的部件的部件号码。棒要素取得部11按照每个棒要素的端点来进行该处理,从而能够按照每个部件取得棒要素的端点。棒要素取得部11按照每个部件将关联了棒要素及棒要素的端点(包括端点号码及坐标)的信息向数据库(未图示)保存。
在步骤S102中,棒要素变更部12从所取得的棒要素中决定关注的一个关注棒要素。接着,棒要素提取部13提取处于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这里,棒要素提取部13从关注棒要素的端点提取在规定的距离A以内具有端点的其他棒要素。具体而言,棒要素提取部13从棒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8)及端点信息的数据库(图7)取得关注棒要素的端点的坐标。从端点信息的数据库(图7)提取距离棒要素提取部13所取得的端点的坐标具有规定的距离以下的坐标的端点号码。通过从棒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8)提取具有棒要素提取部13提取出的端点号码的要素号码,提取处于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的棒要素。
例如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时,在图3A及图3C的模型的情况下,提取棒要素b作为其他棒要素。此外,在图3B的模型的情况下,提取棒要素b和棒要素c。此外,在图3E及图3F的模型的情况下,提取棒要素d。
另一方面,在图3D的模型的情况下,不提取其他棒要素。焊接判定部18能够将没有被提取其他棒要素的关注棒要素判定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另外,在步骤S102中,棒要素提取部13也可以提取在距关注棒要素的代表点为规定的距离以内具有代表点的其他棒要素。
接着,在步骤S103中,共用判定部14判定在所提取的其他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具体而言,共用判定部14参照棒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8),通过将关注棒要素的端点号码与其他棒要素的端点号码比较,判定是否共用相同的端点。在不同的要素号码的棒要素具有相同的端点号码的端点的情况下,这些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
例如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时,在图3A及图3B的模型的情况下,由于棒要素a和棒要素b在部件B上共用端点,所以判定为存在有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另一方面,在图3C、图3E、图3F的模型的情况下,判定为不存在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
在不存在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向步骤S105前进,在存在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向步骤S104前进。
在步骤S104中,焊接判定部18判定关注棒要素和与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将部件3片重叠而点焊接得到的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这里,从解析对象物的多个点焊接部中,判定为图3A及图3B的模型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在步骤S105中,距离判定部15判定在步骤S102中提取的其他棒要素中是否有与关注棒要素的距离(要素间的距离)为规定的距离B以内的棒要素。这里,所谓规定的距离,是比上述规定的距离A短的距离,例如是板厚、熔核径等。
这里,距离判定部15使用棒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8)及端点信息的数据库(图7)来计算关注棒要素的端点与其他棒要素的端点的距离,判定在计算出的距离中是否有部件的板厚以下的距离。例如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时,在图3C的模型的情况下,所谓板厚,是最接近于棒要素b的、包含关注棒要素a的端点的部件(钢板B)的板厚。在图3E的模型的情况下,所谓板厚,是最接近于棒要素d的、包含关注棒要素a的端点的部件(钢板B)的板厚。在图3F的情况下,所谓板厚,是最接近于棒要素d的、包含关注棒要素a的端点的部件(钢板A或钢板B)的板厚。距离判定部15能够基于在步骤S101中按照每个部件将棒要素及棒要素的端点建立了关联的信息来确定包含关注棒要素的端点的部件,从部件的数据库(图5)取得所确定的部件的板厚。
这里,如步骤S105那样使用板厚或熔核径等作为规定的距离B是因为,在物理上在板厚以下或熔核径以下分别点焊接较困难,在板厚以下或熔核径以下的情况下有能够判定为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情况。另外,也可以使用关注棒要素的代表点与其他棒要素的代表点的距离作为步骤S105的要素间的距离。
在步骤S105中,在规定的距离B以内有其他棒要素的情况下向步骤S108前进。这里,图3C、图3E、图3F的模型中的要素间的距离为规定距离B以下的模型向步骤S108的处理前进。另一方面,在规定的距离B以内没有其他棒要素的情况下向步骤S106前进。在步骤S106中,焊接判定部18判定为关注棒要素和在步骤S102中提取出的其他棒要素是不同的点焊接部,而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这里,将图3C、图3E、图3F的模型中的要素间的距离比规定距离B长的模型判定为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接着,在步骤S107中,棒要素变更部12通过将关注棒要素变更,再次进行步骤S102以后的处理。
在步骤S108中,在步骤S105中被判定为要素间的距离是规定的距离B以下的棒要素有多个的情况下,选择部16选择多个棒要素中的要素间的距离最短的棒要素作为对象棒要素。另外,在被判定为要素间的距离是规定的距离B以下的棒要素为一个的情况下,选择部16选择该棒要素作为对象棒要素。
在步骤S109中,相同部件判定部17判定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是否焊接着至少一个相同的部件。具体而言,相同部件判定部17判定在包含关注棒要素的端点的各部件与包含对象棒要素的端点的各部件中是否至少一个相同。相同部件判定部17通过与步骤S101中同样的方法取得包含关注棒要素及对象棒要素的端点的部件的部件号码,将所取得的部件号码比较,从而能够判定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是否至少焊接着相同的部件。
例如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对象棒要素为棒要素d时,在图3E的模型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焊接着相同的部件。在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没有焊接着相同的部件、而是各自焊接着不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向步骤110前进。
在步骤S110中,焊接判定部18判定为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是不同的点焊接部,关注棒要素是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因而,例如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设对象棒要素为棒要素d时,在图3E的模型的情况下,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是各自将不同的部件点焊接得到的点焊接部,判定为关注棒要素是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即,能够防止图3E的模型被误认为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另一方面,在步骤109中,例如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设对象棒要素为棒要素b时,在图3C的模型的情况下,判定为至少焊接着相同的部件(钢板B)。此外,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设对象棒要素为棒要素d时,在图3F的模型的情况下,判定为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至少焊接着相同的部件(钢板A、钢板B)。在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焊接着至少一个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向步骤111前进。
在步骤S111中,相同部件判定部17判定对象棒要素和关注棒要素是否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具体而言,相同部件判定部17判定分别包含对象棒要素的端点的各部件和分别包含关注棒要素的端点的各部件是否两者都相同。相同部件判定部17通过与步骤S101同样的方法取得包含关注棒要素及对象棒要素的端点的部件的部件号码,将所取得的部件号码比较,从而能够判定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是否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
例如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设对象棒要素为棒要素b时,在图3C的模型的情况下,虽然焊接着相同的部件(钢板B),但被判定为没有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在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没有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向步骤104前进。
在步骤S104中,焊接判定部18判定为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是将部件3片重叠而点焊接得到的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因而,判定图3C的模型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即,能够防止图3C的模型被误认为是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1中,例如在设关注棒要素为棒要素a、设对象棒要素为棒要素d时,在图3F的模型的情况下,判定为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钢板A及钢板B)。在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向步骤110前进。
在步骤S110中,焊接判定部18判定为关注棒要素和对象棒要素是各自点焊接着相同的部件的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因而,判定为图3F的模型是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然后,在步骤S112中,判定棒要素变更部12是否对全部的棒要素结束了处理。在判定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向步骤S107返回,将关注棒要素变更。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束的情况下向步骤S113前进,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进行有效宽度的设定处理。步骤S113的处理将参照图12的流程图后述。
在步骤S114中,断裂解析部30进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这里,断裂解析部30在调整模型以使得通过步骤S100~S112判定出的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看起来成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后,进行断裂解析。例如在将钢板A、钢板B、钢板C 3片重叠而点焊接得到的点焊接部中,在钢板A与钢板B的连接部分的断裂解析中,进行调整,以使得在钢板A、和将钢板B与钢板C重叠成的钢板之间成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从而进行断裂解析。此外,在钢板B与钢板C的连接部分的断裂解析中,进行调整,以使得在将钢板A与钢板B重叠成的钢板、和钢板C之间成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从而进行断裂解析。通过这样处理,能够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
另外,断裂解析部30例如基于专利文献4的断裂解析方法,基于点焊接的钢板各自的板厚t、拉伸强度TS、伸长El、化学成分、焊接部的熔核径d、相邻的焊接部、与边缘或棱线的距离所决定的有效宽度B、和截面高度H,求出载荷型断裂、力矩型断裂、熔核内断裂的各自的断裂模式的断裂极限值。当点焊接部的状态量达到上述某个断裂模式的断裂极限值时,断裂解析部30评价为在该断裂模式下断裂。
此时,通过在步骤S113中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适当地设定有效宽度B,能够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以下,对有效宽度B进行说明。
作为可能成为点焊接部的有效宽度B的要素,有图11A~图11C的3个。
第1,在相同的部件上存在多个点焊接部的情况下,如在图11A中示意地表示那样,到最接近于关注的点焊接部的点焊接部的距离(焊点间距离)L1为有效宽度B的候选。在模型化为壳要素的情况下,到存在于相同壳要素上的最近的棒要素的距离为焊点间距离L1。
第2,如在图11B中示意地表示那样,使到通过关注的点焊接部焊接的部件(钢板A与钢板B的焊接部件)的最近的边缘的距离(边缘间距离)L2的2倍的值(=L2×2)为有效宽度B的候选。这里,设为边缘间距离L2的2倍,是因为能够将边缘间距离L2的2倍的值设想为部件的板宽(有效宽度)。通过这样设为边缘间距离L2的2倍,在点焊接部处于部件上的偏倚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有效宽度B设定为适当的值。另外,所谓边缘,是指由仅属于1个壳要素的两个节点构成的线段。
第3,如在图11C中示意地表示那样,使关注的点焊接部与在焊接着该点焊接部的部件上最近的棱线的距离(棱线间距离)L3的2倍的值(=L3×2)为有效宽度B的候选。这里,设为棱线间距离L3的2倍,是因为能够将棱线间距离L3的2倍的值设想为部件的凸缘宽度(有效宽度)。通过这样设为棱线间距离L3的2倍,即使在点焊接部处于部件上的偏倚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有效宽度B设定为适当的值。另外,所谓棱线,是指在两个壳要素中共通且壳要素的法线矢量彼此所成的角θ为阈值以上的边(由两个节点构成的线段)。
在本实施方式的步骤S113的有效宽度的设定处理中,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计算上述3个有效宽度的候选,将计算出的候选的一个设定为有效宽度B。对于步骤S113的处理,参照图12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有效宽度B的设定处理)
首先,在步骤S200中,壳要素取得部21取得存在于解析对象物的壳要素的信息。具体而言,壳要素取得部21从壳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6)取得壳要素的信息。
在步骤S201中,壳要素变更部22从所取得的壳要素中决定关注的一个关注壳要素。接着,壳要素判定部23判定是否存在与关注壳要素的线段相邻的壳要素。具体而言,壳要素判定部23参照壳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6)来判定是否有关注壳要素的4个节点号码中的两个节点号码相同的壳要素。在有两个节点号码相同的壳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相邻的壳要素,向步骤S203前进。另一方面,在没有两个节点号码相同的壳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不存在相邻的壳要素,向步骤S202前进。另外,在仅1个节点号码相同的壳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该壳要素和关注壳要素处于对角位置,不是相邻的壳要素。
在步骤S202中,线段登录部24将关注壳要素的线段作为部件的边缘向数据库(未图示)登录。
在步骤S203中,角度计算部25计算关注壳要素和相邻的壳要素的法线矢量所成的角度θ。具体而言,角度计算部25能够使用壳要素信息的数据库(图6)计算角度θ。
在步骤S204中,角度计算部25判定角度θ是否是阈值以上。这里,阈值可以在10度~15度的范围内任意地设定,优选的是10度。另外,在阈值不到10度的情况下有将部件的曲面误认为棱线的情况,存在提取的精度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超过15度,则有发生棱线的提取的泄漏的情况。在比阈值小的情况下向步骤S206前进,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向步骤S205前进。
在步骤S205中,线段登录部24将连接关注壳要素和相邻的壳要素的线段作为部件的棱线(更具体地讲是部件的棱线的一部分)向数据库(未图示)登录。
在步骤S206中,判定壳要素变更部22是否对所取得的全部的壳要素结束了上述处理。在处理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向步骤S201返回,在处理结束的情况下向步骤S207前进。
在步骤S207中,焊点间距离计算部26从棒要素中依次决定关注的一个关注棒要素。接着,焊点间距离计算部26计算从关注棒要素到棒要素的最短的距离作为焊点间距离L1。具体而言,焊点间距离计算部26例如通过与上述步骤S102同样的处理,提取与关注棒要素相邻的相邻棒要素。焊点间距离计算部26基于例如在步骤S101中按照每个部件将棒要素及棒要素的端点建立了关联的信息,判定在相邻棒要素中是否有存在于与关注棒要素共通的部件上的相邻棒要素。在有存在于与关注棒要素共通的部件上的相邻棒要素的情况下,焊点间距离计算部26基于例如在步骤S101中按照每个部件将棒要素及棒要素的端点建立了关联的信息,计算从关注棒要素到处于最短距离的相邻棒要素的距离。这里,从关注棒要素到相邻棒要素的距离例如是共通的部件上的端点彼此的距离。该距离优选的是沿着部件的表面上的行程距离,但也可以是3维空间中的绝对距离。
在步骤S207中,焊点间距离计算部26如果计算出一个关注棒要素的焊点间距离L11,则计算下个关注棒要素的焊点间距离L12。焊点间距离计算部26计算全部的棒要素的焊点间距离L11,L12,…,L1n
在步骤S208中,边缘间距离计算部27从棒要素中依次决定关注的一个关注棒要素。接着,边缘间距离计算部27计算从关注棒要素到边缘的最短的距离作为边缘间距离L21。具体而言,边缘间距离计算部27可以将从关注棒要素到在步骤S202中登录的数据库的各边缘的距离中的最短的距离作为边缘间距离L2。这里,从关注棒要素到边缘的距离例如是关注棒要素的端点到被判定为边缘的壳要素的线段的距离。该距离优选的是沿着壳要素的表面上的行程距离,但也可以是3维空间中的绝对距离。
在步骤S208中,边缘间距离计算部27如果计算出一个关注棒要素的边缘间距离L21,则计算下个关注棒要素的边缘间距离L22。边缘间距离计算部27计算全部的棒要素的边缘间距离L21,L22,…,L2n
在步骤S209中,棱线间距离计算部28从棒要素中依次决定关注的一个关注棒要素。接着,棱线间距离计算部28计算从关注棒要素到棱线的最短的距离作为棱线间距离L31。具体而言,棱线间距离计算部28可以将从关注棒要素到在步骤S205中登录的数据库的各棱线的距离中的最短的距离作为棱线间距离L3。这里,从关注棒要素到棱线的距离例如是关注棒要素的端点到被判定为棱线的壳要素的线段的距离。该距离优选的是沿着壳要素的表面上的行程距离,但也可以是3维空间中的绝对距离。
在步骤S209中,棱线间距离计算部28如果计算出一个关注棒要素的棱线间距离L31,则计算下个关注棒要素的棱线间距离L32。棱线间距离计算部28取得全部的棒要素的棱线间距离L31,L32,…,L3n的信息。
另外,焊点间距离L11、边缘间距离L21、棱线间距离L31分别是对相同的关注棒要素计算的距离。
在步骤S210中,有效宽度设定部29对于各棒要素,比较在步骤S207中计算出的焊点间距离L1的值、在步骤S208中计算出的边缘间距离L2的2倍的值、和在步骤S209中计算出的棱线间距离L3的2倍的值,选择最小的值(最短的距离)。
在步骤S211中,有效宽度设定部29将所选择的距离设定为用该棒要素模型化的点焊接部的有效宽度B。另外,即使焊点间距离L1的值、边缘间距离L2的2倍的值、和棱线间距离L3的2倍的值中的全部或两个是相同的值,只要是最小的值,有效宽度设定部29就将该值设定为有效宽度B。
接着,对由断裂解析部30进行的断裂解析的处理进行说明。
以下的说明虽然举出了专利文献4的断裂解析方法为一例,但并不一定限定于该断裂解析方法。断裂解析部30读入输入信息作为进行断裂解析之前的准备设定。在输入信息中,包括在图10的流程图中判定出的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信息及在图12的流程图中设定的有效宽度B的信息。
这里,在表1中表示将钢板A、钢板B点焊接的情况下的输入项目。如表1所示,根据断裂模式,在判定中使用的输入项目不同。断裂解析部30通过使用显示1所示的输入项目,能够进行对于全部的断裂模式的断裂解析,从而操作者能够知道最早达到断裂极限值的断裂模式。
[表1]
断裂解析部30根据载荷型断裂、力矩型断裂、熔核内断裂的各断裂模式,使用表1的○标记所示的输入项目来计算断裂极限值。另外,各断裂模式中的断裂极限值的计算方法没有被限定,优选的是使用例如下述的方法。
首先,在载荷型断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以下方法:进行具有点焊接部的试验片的剪切拉伸试验或十字形拉伸试验,预先求出熔核径d(mm)
与试验片的宽度W(mm)的比d/W、和式(1)的应力集中系数α的关系,以具有任意的拉伸强度的材料为对象,通过式(2)计算剪切拉伸试验的点焊接部的断裂极限载荷Fs(N)。这里,在试验片的宽度W中使用由步骤S211设定的有效宽度B。
α=TS·W·t/F…(1)
这里,
TS:拉伸强度(MPa),t:试验片的厚度(mm),F:断裂极限张力(N)
Fs=TS·W·t/α…(2)
此外,在力矩型断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以下的方法:进行具有点焊接部的凸缘拉伸试验,根据施加在点焊接部的端部上的弯曲力矩M(N·m)、和根据试验材的板厚、板宽、强度特性在理论上求出的全塑性力矩Mp(N·m),预先求出式(3)的力矩效率γ,根据该力矩效率γ和对于具有任意的板厚、板宽、强度特性的材料的全塑性力矩Mp′,计算式(4)的凸缘拉伸试验中的点焊接部的断裂极限力矩Mlim(N·m)。这里,在试验材的板宽中使用由步骤S211设定有效宽度B。
γ=Mp/M…(3)
Mlim=Mp′/γ…(4)
此外,在熔核内断裂的情况下,例如优选的是通过下述(5)式计算点焊接部的断裂极限载荷Fs(N)的方法。
Fs=e×π(d/2)2×(f×Ceq+g)…(5)
这里,d:熔核径(mm),Ceq:熔核部碳当量的厚度方向的加权平均,e、f、g:系数
断裂解析部30按照各时刻,计算基于点焊接部的各要素的载荷、力矩输出的各断裂模式的状态变量。
断裂解析部30按照每个断裂模式,将断裂极限值与状态变量比较。在某个模式的状态变量达到了断裂极限值的情况下,以后断裂解析部30判定为发生断裂,根据之后的点焊接部的要素的相对变位(应变),使容许载荷值降低。
断裂解析部30在结束了整个过程的力学计算后,经由输出部80输出断裂详细信息。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处于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中的关注棒要素、和与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判定为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能够从多个点焊接部之中自动而高精度地判定出将部件至少重叠3片而点焊接得到的点焊接部。此外,通过在不存在与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其他棒要素的情况下、进而在没有与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是规定的距离以内的其他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关注棒要素和其他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从而能够防止将例如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误认为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通过将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信息用于断裂解析,能够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焊点间距离的值、边缘间距离的2倍的值、和棱线间距离的2倍的值中的最小的值自动地设定为点焊接部的有效宽度B。通过将有效宽度B用于断裂解析,能够使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
以往,在人工的作业中,每1个点焊接部需要10分钟进行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判定及有效宽度B的设定。因而,在点焊接部的总数有5000个的模型中,总计需要35天。另一方面,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用实现图10及图12的流程图的程序的情况下,即使是点焊接部的总数有5000个的模型,也在几分钟完成,能够大幅缩短准备设定的时间。
图13是表示解析装置1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1200是计算机(PC),具备CPU1201。CPU1201通过执行存储在ROM1202或硬盘(HD)1211中的、或由软盘驱动器(FD)1212供给的设备控制软件,将连接在***总线上的各设备综合地控制。CPU1201通过执行存储在ROM1202或硬盘(HD)1211中的解析程序(程序),实现本实施方式的解析装置10的焊接判定单元40及有效宽度设定单元50的功能结构。此外,CPU1201通过将存储在ROM1202或硬盘(HD)1211中的断裂解析程序(程序)执行,实现本实施方式的解析装置10的断裂解析部30的功能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解析程序和断裂解析程序是不同的,也可以将断裂解析程序包含在解析程序中而构成。
1203是RAM,作为CPU1201的主存储器、工作区等发挥功能。1205是键盘控制器(KBC),进行将从键盘(KB)1209输入的信号向计算机1200内输入的控制。1206是显示控制器(CRTC),控制显示装置(CRT)1210上的显示。1207是盘控制器(DKC),控制与硬盘(HD)1211及软盘(FD)1212的存取,该硬盘(HD)1211及软盘(FD)1212存储引导程序、多个应用、编辑文件、用户文件及网络管理程序等。这里,所谓引导程序,是开始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的执行(动作)的起动程序。
1208是网络接口卡(NIC),经由LAN1220与网络打印机、其他网络设备或其他PC进行双向的数据的交换。
此外,可以将用来向计算机供给程序的手段、例如记录有程序的CD-ROM等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或传送程序的因特网等的传送介质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用。此外,可以将记录有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等的程序产品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用。程序、记录介质、传送介质及程序产品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中。作为记录介质,可以使用例如软盘、硬盘、光盘、光磁盘、CD-ROM、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器、ROM等。
实施例
接着,对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而进行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例)
在第1实施例中,对图14A、图14B所示的模型的断裂解析进行说明。图14A是由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构成的变形前的模型,图14B是变形后的模型。
模型的条件是,钢种:JSC590Y,板厚1.0mm,部件长度:500mm,截面:50mm×100mm(除去凸缘),上表面:将500kg的刚体壁以初速度10m/s碰撞,下表面:固定。点焊接部为,熔核径:4mm,点焊接部的数:10个(单面5个),间距:60mm。断裂解析程序使用LS-DYNA(有限要素解析程序)。
在实施例1A中,在设定使用上述图12的流程图计算出的有效宽度B后,断裂解析部30进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图15A是输出了实施例1A的解析结果的图。
在比较例1B中,在设定预先决定的默认值(40mm)作为有效宽度B后,断裂解析部30进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图15B是输出了比较例1B的解析结果的图。
另外,图15A及图15B表示从图14A向图14B的变形进展了20%时的解析结果。
在图15A所示的实施例1A中,在10个点焊接部中的8个中发生断裂,是与实际断裂的数量相同数量。另一方面,在图15B所示的比较例1B中,在10个的点焊接部中的6个中发生断裂,与实际断裂的数量不同。
这样,通过用图12所示的流程图设定有效宽度B,除了能够大幅缩短准备设定的时间以外,还能够使碰撞模拟的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特别是,随着点焊接部的数量增加到几百个、几千个,其效果更加显著。
(第2实施例)
在第2实施例中,对图16A、图16B所示的模型的断裂解析进行说明。图16A是由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构成的变形前的模型,图16B是变形后的模型。模型的条件与第1实施例的条件相同。
在实施例2A中,使用图10的流程图判定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再设定使用图12的流程图计算出的有效宽度B后,断裂解析部30进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图17A是输出了实施例2A的解析结果的图。
在实施例2B中,使用图10的流程图判定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但在设定预先决定的默认值(40mm)作为有效宽度B后,断裂解析部30进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图17B是输出了实施例2B的解析结果的图。
在比较例2C中,不判定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而在设定预先决定的默认值(40mm)作为有效宽度B后,断裂解析部30进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图17C是输出了比较例2C的解析结果的图。
另外,图17A~图17C表示从图16A向图16B的变形进展了20%时的解析结果。
因而,在实施例2A及实施例2B中,断裂解析部30在执行点焊接部的断裂解析时调整板厚,以使得看起来成为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具体而言,断裂解析部30在3片钢板A、钢板B、钢板C中的钢板A与钢板B的连接部分的断裂解析中,用钢板A的板厚的值、和将钢板B与钢板C的板厚相加得到的值执行。此外,断裂解析部30在钢板C与钢板B的连接部分的断裂解析中,通过钢板C的板厚的值、和将钢板A与钢板B的板厚相加的得到值执行。
此外,在实施例2A中,断裂解析部30使用被设定为焊点间距离L1、边缘间距离L2×2、棱线间距离L3×2中的最短的距离的有效宽度B。
在图17A所示的实施例2A中,在10个点焊接部中的6个中发生断裂,是与实际断裂的数量相同数量。此外,在图17B所示的实施例2B中,在10个点焊接部中的5个中发生断裂,与实际断裂的数量稍稍不同。另一方面,在图17C所示的比较例2C中,在10个点焊接部中的3个中发生断裂,与实际断裂的数量较大地不同。
这样,通过用图10所示的流程图判定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再用图12所示的流程图设定有效宽度B,不仅能够将准备设定的时间大幅缩短,还能够使碰撞模拟的断裂解析的精度提高。特别是,随着点焊接部的数量增加到几百个、几千个,该效果更加显著。
以上,将本发明结合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变更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例如碰撞模拟等的断裂解析中使用。

Claims (9)

1.一种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的工序;
在上述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的工序;
判定在上述提取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工序;
在判定为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在判定为不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为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为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选择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最短的棒要素作为对象棒要素的工序;
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是否焊接这至少一个相同的部件的工序;
在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焊接着至少一个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是否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的工序;
在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没有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在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没有焊接着至少一个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是各自点焊接着不同的部件的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各自焊接着相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对象棒要素是各自点焊接着相同的部件的两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判定为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没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是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将上述关注棒要素变更为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计算从上述所取得的棒要素中的关注的关注棒要素到棒要素的最短的距离作为焊点间距离的工序;
计算从上述关注棒要素到边缘的最短的距离作为边缘间距离的工序;
计算从上述关注棒要素到棱线的最短的距离作为棱线间距离的工序;
将上述焊点间距离的值、使上述边缘间距离为2倍的值、使上述棱线间距离为2倍的值中的最小的值设定为点焊接部的有效宽度B。
7.一种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其特征在于,使计算机执行:
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的工序;
在上述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的工序;
判定在上述提取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工序;
在判定为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在判定为不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8.一种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记录有用来使计算机执行以下工序的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
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的工序;
在上述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的工序;
判定在上述提取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工序;
在判定为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在判定为不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的工序。
9.一种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棒要素取得部,取得作为点焊接部的棒要素;
棒要素提取部,在上述取得的棒要素中提取处于关注的关注棒要素的周围的其他棒要素;
共用判定部,判定在上述提取的棒要素中是否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
焊接判定部,在判定为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在判定为不存在与上述关注棒要素共用相同的端点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在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中是否有与上述关注棒要素的要素间的距离处于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在判定为没有规定的距离以内的棒要素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关注棒要素和上述提取出的棒要素不是3片重叠的点焊接部。
CN201280077713.7A 2012-12-17 2012-12-17 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和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 Active CN1048544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2700 WO2014097378A1 (ja) 2012-12-17 2012-12-17 スポット溶接部の解析方法、スポット溶接部の解析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およびスポット溶接部の解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4441A true CN104854441A (zh) 2015-08-19
CN104854441B CN104854441B (zh) 2017-08-25

Family

ID=49764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7713.7A Active CN104854441B (zh) 2012-12-17 2012-12-17 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和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16904B2 (zh)
EP (1) EP2933627A4 (zh)
JP (1) JP5348359B1 (zh)
KR (1) KR101624092B1 (zh)
CN (1) CN104854441B (zh)
WO (1) WO20140973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1758B1 (ja) * 2014-09-30 2016-02-16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構造体モデルにおける接合部表示装置及び方法
KR102008598B1 (ko) * 2015-02-26 2019-10-21 닛폰세이테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파단 예측 방법, 파단 예측 장치, 프로그램 및 기록 매체, 및 파단 판별 기준 산출 방법
JP6661980B2 (ja) * 2015-11-06 2020-03-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重畳表示方法、重畳表示装置、及び重畳表示プログラム
CA3012818A1 (en) * 2016-02-05 2017-08-10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Fracture prediction method and device,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JP7328547B2 (ja) * 2020-02-04 2023-08-17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強度試験方法
CN111680433B (zh) * 2020-04-29 2023-02-2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板材厚度的赋值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2861B2 (ja) * 1996-12-12 2000-06-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デルの接合状態認識装置及び接合強度設定方法
JP3548674B2 (ja) 1997-09-29 2004-07-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部品結合データ作成方法及び装置及び部品結合データ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US7752917B2 (en) * 2003-05-12 2010-07-13 Nihon University Fatigue life estimating method for spot welded structure
JP4133956B2 (ja) 2003-10-22 2008-08-13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部の破断限界荷重の推定方法
JP4418384B2 (ja) 2004-03-31 2010-02-17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部の破断限界モーメントの推定方法
JP2007093286A (ja) 2005-09-27 2007-04-12 Toyota Motor Corp スポット溶接破断解析方法
JP2007090366A (ja) * 2005-09-27 2007-04-12 Toyota Motor Corp スポット溶接破断解析方法
JP4165551B2 (ja) * 2005-10-20 2008-10-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破断解析方法
JP4700559B2 (ja) 2006-05-12 2011-06-15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部の破壊予測装置、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8108242A (ja) * 2006-09-26 2008-05-08 Toray Ind Inc 有限要素解析モデルの作成方法、作成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151601B2 (ja) 2008-03-26 2013-02-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応力解析装置及び方法
US7945432B2 (en) * 2008-11-26 2011-05-17 Livermore Softwar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pot weld failure determination method in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N101561840B (zh) * 2009-06-02 2011-12-21 肖锋 点焊连接及其失效的数值模拟方法
JP2011126057A (ja) 2009-12-16 2011-06-30 Kokuyo Co Ltd インデックスシート及びインデックスシート一体型ノート
JP5418374B2 (ja) 2010-04-06 2014-02-19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部のスポット溶接構造体への剛性寄与度分析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KR101227243B1 (ko) 2010-04-07 2013-02-07 신닛테츠스미킨 카부시키카이샤 스폿 용접부의 파단 해석 방법, 장치, 프로그램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억 매체
JP5954301B2 (ja) * 2013-12-05 2016-07-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Cae解析方法およびcae解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84960A (ko) 2015-07-22
KR101624092B1 (ko) 2016-05-24
JP5348359B1 (ja) 2013-11-20
EP2933627A1 (en) 2015-10-21
US9816904B2 (en) 2017-11-14
EP2933627A4 (en) 2016-05-04
JPWO2014097378A1 (ja) 2017-01-12
US20150330881A1 (en) 2015-11-19
WO2014097378A1 (ja) 2014-06-26
CN104854441B (zh) 2017-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4441A (zh) 点焊接部的解析方法、点焊接部的解析程序、记录介质及点焊接部的解析装置
CN101657712B (zh) 断裂预测方法、运算处理装置
Zhong-qin et al. A new strategy to optimize variable blank holder force towards improving the forming limits of aluminum sheet metal forming
CN102822659B (zh) 断裂判断方法、断裂判断装置
EP3165298A1 (en) Stretch-flange crack prediction method, stretch-flange crack prediction device, computer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EP291913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bonding positions on structure
Linzell et 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horizontally curved I girder bridge design in the United States
KR20180100184A (ko) 파단 예측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기록 매체
JP4810791B2 (ja) 破断判定装置及び方法
Moreno-García et al. Application of higher order finite differences to damage localization in laminated composite plates
JP6172104B2 (ja) 構造体モデルの連続接合適用部位特定装置及び方法
KR20080052529A (ko) 철골구조물 3차원 전산모형 구현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매체
Georgiou et al.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macro-element methodology for full vehicle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Nguyen et al. Springback reduction in tailor welded blank with high strength differential by using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nd genetic algorithms
Deb et al. Use of trunc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or efficient design optimization of an automotive front end structure
JP5382085B2 (ja) スポット溶接部の破断解析方法、破断解析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破断解析装置。
JP4879244B2 (ja) 部品剛性の最適構造作製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US2022031846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dicting and/or Reducing the Deformation of a Multipart Assembly
KR102360573B1 (ko) Bim 기반 건설현장 안전관리를 위한 위험도 평가방법
CN116415450A (zh) 轨道交通车桥耦合仿真方法
Özmen et al. Analysis of RC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design mistakes under explosive based demolition
Shah et al.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of Laser Stitch Welding Joints for Structural Dynamic Predictions
WO2002029518A2 (e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TWI495873B (zh)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the spot welding portion, the resolver of the spot welding portion,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analyzing apparatus of the spot welding portion
Tafheem et al. Finite element investigation on the behavior of bolted flanged steel pipe joint subject to bend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