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1878A -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 Google Patents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1878A
CN104751878A CN201310745737.1A CN201310745737A CN104751878A CN 104751878 A CN104751878 A CN 104751878A CN 201310745737 A CN201310745737 A CN 201310745737A CN 104751878 A CN104751878 A CN 104751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node
read
dual
transistor
port sr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57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51878B (zh
Inventor
王颖倩
李煜
王媛
王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74573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518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51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1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51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1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 (AREA)

Abstract

一种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其中,SRAM单元包括:耦接的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具有第一存储结点,所述第二反相器具有第二存储结点;与所述第一存储结点相连的第一传输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存储结点相连的第二传输晶体管;与所述第一存储结点或第二存储结点相连的读取晶体管。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读传输晶体管与读下拉NMOS管替换为一个读取晶体管,不但减小了读过程的电阻,增大了读电流,还减小了面积,提高了SRAM结构的面积利用率。

Description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背景技术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嵌入到几乎所有的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中,并且在要求高速、高集成度、低功耗、低电压、低成本、短周期的应用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嵌入式SRAM相比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等其它嵌入式半导体存储器能够提供更快的访问速度,所以在高端应用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静态噪声容限(SNM)为评估SRAM存储单元的参数之一,是指存储单元所能承受的最大直流噪声信号的幅值,若超过这个值,存储结点的数据会发生误反转,它是衡量存储单元抗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可见,SNM表示被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数据的稳性。对于现有的单端口读写混用的SRAM结构,例如6管(6T),随着SNM值的增加,存储单元的数据保持操作变得更稳定,然而,相反,将相反数据写入存储单元也变得更困难。SRAM性能需要在SNM与写噪声容限(WNR)之间做取舍。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图1所示即是一种,其包括8管,其中6管用于写操作,分别包括第一上拉PMOS管PU1、第一下拉NMOS管PD1构成的第一反相器,第二上拉PMOS管PU2、第二下拉NMOS管PD2构成的第二反相器,两反相器耦接形成的第一存储结点A与第二存储结点B,分别连接两存储结点A、B的第一传输晶体管PG1与第二传输晶体管PG2;剩余2管用于读操作,分别包括读传输晶体管RPG与读下拉NMOS管RPD。
上述电路的写操作过程如下:两反相器电源电压VDD打开,同时将写字线WWL置于高电位,打开两传输晶体管PG1、PG2(针对两传输晶体管PG1、PG2为NMOS管);写位线WBL与相反信号写位线WBLB加入一对相反信号,从而完成两存储结点A、B中“0”与“1”的写入过程。
读操作如下:将读取字线RWL置于高电压,例如电源电压VDD,读传输晶体管RPG打开(针对读传输晶体管RPG为NMOS管),若第二存储结点B为“1”,读取位线RBL通过读传输晶体管RPG对读下拉NMOS管RPD放电,读出与第二存储结点B相反的信号,若第二存储结点B为“0”,读下拉NMOS管RPD不导通,读位线RBL不发生变化,仍读出与第二存储结点B相反的信号。
上述方案提高了SNM,然而,随着SRAM工艺尺寸的进一步缩小,现有的读写分离双端口的SRAM读电流较小,已无法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是改善现有读写分离双端口SRAM的读电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包括:
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第一上拉PMOS管和第一下拉NMOS管,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二上拉PMOS管和第二下拉NMOS管,所述第一反相器具有第一存储结点,所述第二反相器具有第二存储结点;
与所述第一存储结点相连的第一传输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存储结点相连的第二传输晶体管;
与所述第一存储结点或第二存储结点相连的读取晶体管。
可选地,所述读取晶体管为NMOS管。
可选地,所述读取晶体管的源漏区分别与读取字线、读取位线相连。
可选地,所述读取晶体管为NMOS管且栅极与第一存储结点相连,在读操作过程中,所述读取位线被预充至高电压,所述读取字线被置于低电压,若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为“1”,则读取位线电压被拉低,读出与第一存储结点中“1”相反的信号“0”,若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为“0”,则读取位线电压不变,读出与第一存储结点中“0”相反的信号“1”。
可选地,所述读取晶体管为NMOS管且栅极与第一存储结点相连,在读操作过程中,所述读取位线被置于低电压,所述读取字线被置于高电压,若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为“1”,则读取位线电压被拉高,读出与第一存储结点中“1”相同的信号“1”,若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为“0”,则读取位线电压不变,读出与第一存储结点中“0”相同的信号“0”。
可选地,所述低电压为接地电压,所述高电压为电源电压。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与读取晶体管相连时,所述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上拉PMOS管的栅极物理上相接。
可选地,当所述第二存储结点与读取晶体管相连时,所述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上拉PMOS管的栅极物理上相接。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包括多列多行上述任一项所述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
可选地,相邻两列所述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的读取晶体管共用源区或漏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读传输晶体管与读下拉NMOS管替换为一个读取晶体管,不但减小了读过程的电阻,增大了读电流,还减小了面积,提高了SRAM结构的面积利用率。
基于上述SRAM结构单元,本发明还提供了相邻两列SRAM结构单元的读取晶体管共用源区或漏区的SRAM结构,上述方案更能提高SRAM结构的面积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读写分离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读写分离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的集成电路布图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双端口SRAM结构的集成电路布图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的读写分离双端口SRAM结构的读电流较小。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读传输晶体管与读下拉NMOS管替换为一个读取晶体管,不但减小了读过程的电阻,增大了读电流,还减小了面积,提高了SRAM结构的面积利用率。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图2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电路图,图3是图2中电路的一种集成电路布图俯视图。参照图2与图3所示,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包括:
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第一上拉PMOS管PU1和第一下拉NMOS管PD1,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二上拉PMOS管PU2和第二下拉NMOS管PD2,所述第一反相器具有第一存储结点A,所述第二反相器具有第二存储结点B;
与所述第一存储结点相连A的第一传输晶体管PG1,与所述第二存储结点B相连的第二传输晶体管PG2;
此外,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存储结点B相连的读取晶体管RT。
其中,第一上拉PMOS管PU1、第一下拉NMOS管PD1、第二上拉PMOS管PU2、第二下拉NMOS管PD2、第一传输晶体管PG1和第二传输晶体管PG2共6个管形成写操作电路。读操作电路由一个晶体管实现,即读取晶体管RT。
参照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读取晶体管RT为NMOS管。其它实施例中,该读取晶体管RT也可以为PMOS管。
参照图2与图3所示,具体地,读取晶体管RT的栅极与第二存储结点B相连,源漏区分别与读取字线RWL、读取位线RBL相连。
具体地,参照图3所示,版图自下而上主要包括四层。第一层:衬底上制作有的各阱区,分别对应各晶体管的有源区10。其中第一传输晶体管PG1和第一下拉NMOS管PD1的有源区10在物理上相接;第二传输晶体管PG2和第二下拉NMOS管PD2的有源区10在物理上相接。读取晶体管RT的有源区10与实现写操作的6管的有源区可以在同一步骤中形成。
第二层:有源区10上具有各晶体管的栅极绝缘层(未图示)及栅极20。其中,第一下拉NMOS管PD1与第一上拉PMOS管PU1的栅极20在物理上相连,第二下拉NMOS管PD2、第二上拉PMOS管PU2的栅极20以及读取晶体管RT的栅极20在物理上相连。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存储结点B与读取晶体管RT相连,读取晶体管RT的栅极20与第一上拉PMOS管PU1的栅极20物理上相接。
第三层:在衬底上沉积有氧化层(未图示),在氧化层内形成的导电插塞30。
其中,第一传输晶体管PG1的栅极20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写字线信号WWL接入该栅极20,漏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写位线信号WBL接入该漏区,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该源区与第一上拉PMOS管PU1的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第二上拉PMOS管PU2的栅极20处的导电插塞30分别相连;此外,第一传输晶体管PG1的源区与第一下拉NMOS管PD1的漏区共用。
第一下拉NMOS管PD1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接地电源VSS接入该源区。
第一上拉PMOS管PU1的漏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电源电压VDD接入该源区。
第二传输晶体管PG2的栅极20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写字线信号WWL接入该栅极20,漏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写位线相反信号WBLB接入该漏区,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该源区与第二上拉PMOS管PU2的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第一上拉PMOS管PU1的栅极20处的导电插塞30分别相连;此外,第二传输晶体管PG2的源区与第二下拉NMOS管PD2的漏区共用。
第二下拉NMOS管PD2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接地电源VSS接入该源区。
第二上拉PMOS管PU2的漏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电源电压VDD接入该源区。
读取晶体管RT的源区(或漏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读取字线RWL的信号接入到该源区,漏区(或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用于将读取位线RBL的信号接入到该漏区。
一个实施例中,写操作的6管占衬底的宽度为L,读操作的读取晶体管RT占衬底的宽度为0.3L。现有技术中,读传输晶体管RPG与读下拉NMOS管RPD占衬底的宽度一般为0.55L,可见,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可以节省16%的衬底宽度,提高了SRAM结构的面积利用率。
第四层:连接各导电插塞的金属互连层40。其中,一处金属层40将第一传输晶体管PG1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第一上拉PMOS管PU1的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以及第二上拉PMOS管PU2的栅极20处的导电插塞30相连。一处金属层40将第二传输晶体管PG2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第二上拉PMOS管PU2的源区处的导电插塞30、第一上拉PMOS管PU1的栅极20处的导电插塞30分别相连。
上述电路的写操作如现有技术所述,两反相器电源电压VDD打开,同时将写字线WWL置于高电位,打开两传输晶体管PG1、PG2(针对两传输晶体管PG1、PG2为NMOS管);写位线WBL与相反信号写位线WBLB加入一对相反信号,从而完成两存储结点A、B中“0”与“1”的写入过程。
以下重点介绍读操作过程。
读取位线RBL被预充至高电压VDD,所述读取字线RWL被置于低电压VSS,若所述第二存储结点B为“1”,则读取位线RBL电压被拉低,读出与第二存储结点B“1”相反的信号“0”,若所述第二存储结点B为“0”,则读取位线电压RBL不变,读出与第二存储结点B“0”相反的信号“1”。
另外一种方案:读取位线RBL被置于低电压VSS,所述读取字线RWL被置于高电压VDD,若所述第二存储结点B为“1”,则读取位线RBL电压被拉高,读出与第二存储结点B中“1”相同的信号“1”,若所述第二存储结点B为“0”,则读取位线RBL电压不变,读出与第二存储结点B中“0”相同的信号“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读传输晶体管RPG与读下拉NMOS管RPD替换为一个读取晶体管RT,可以减小了读过程的电阻,增大读电流。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存储结点B与读取晶体管RT相连,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存储结点A与读取晶体管RT相连,此种情况下,读取晶体管RT的栅极20与第二上拉PMOS管PU2的栅极20物理上相接。
此外,基于上述SRAM结构单元,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包括多列多行上述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
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相邻两列所述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的读取晶体管RT共用漏区(对应读取位线RBL)。其它实施例中,相邻两列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的读取晶体管RT也可以共用源区(对应读取字线RWL)。
可以理解的是,图4中左边的SRAM结构单元的第二下拉NMOS管PD2的栅极与读取晶体管RT的栅极之间的连接区域的宽度也可以小于0.3L,能进一步提高SRAM结构的面积利用率。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包括:
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第一上拉PMOS管和第一下拉NMOS管,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第二上拉PMOS管和第二下拉NMOS管,所述第一反相器具有第一存储结点,所述第二反相器具有第二存储结点;
与所述第一存储结点相连的第一传输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存储结点相连的第二传输晶体管;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存储结点或第二存储结点相连的读取晶体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晶体管为NMOS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晶体管的源漏区分别与读取字线、读取位线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晶体管为NMOS管且栅极与第一存储结点相连,在读操作过程中,所述读取位线被预充至高电压,所述读取字线被置于低电压,若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为“1”,则读取位线电压被拉低,读出与第一存储结点中“1”相反的信号“0”,若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为“0”,则读取位线电压不变,读出与第一存储结点中“0”相反的信号“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晶体管为NMOS管且栅极与第一存储结点相连,在读操作过程中,所述读取位线被置于低电压,所述读取字线被置于高电压,若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为“1”,则读取位线电压被拉高,读出与第一存储结点中“1”相同的信号“1”,若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为“0”,则读取位线电压不变,读出与第一存储结点中“0”相同的信号“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低电压为接地电压,所述高电压为电源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存储结点与读取晶体管相连时,所述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上拉PMOS管的栅极物理上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存储结点与读取晶体管相连时,所述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上拉PMOS管的栅极物理上相接。
9.一种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列多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端口SRAM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列所述双端口SRAM结构单元的读取晶体管共用源区或漏区。
CN201310745737.1A 2013-12-30 2013-12-30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Active CN1047518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5737.1A CN104751878B (zh) 2013-12-30 2013-12-30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5737.1A CN104751878B (zh) 2013-12-30 2013-12-30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1878A true CN104751878A (zh) 2015-07-01
CN104751878B CN104751878B (zh) 2018-03-09

Family

ID=53591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5737.1A Active CN104751878B (zh) 2013-12-30 2013-12-30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5187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67317A (zh) * 2016-07-25 2016-11-02 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两端口静态随机存储器单元
CN106601287A (zh) * 2015-10-15 2017-04-2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及电子装置
CN112309460A (zh) * 2020-11-20 2021-02-02 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3518A (zh) * 2005-08-11 2008-08-13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离的读-写电路的sram单元
CN101923892A (zh) * 2009-06-12 2010-12-22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稳定sram单元
CN102298963A (zh) * 2010-06-25 2011-12-28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双端口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单元结构
CN102385916A (zh) * 2011-09-21 2012-03-21 清华大学 一种具有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单元6t结构
CN102760486A (zh) * 2012-07-20 2012-10-31 北京大学 Sram存储单元及存储阵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3518A (zh) * 2005-08-11 2008-08-13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离的读-写电路的sram单元
CN101923892A (zh) * 2009-06-12 2010-12-22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稳定sram单元
CN102298963A (zh) * 2010-06-25 2011-12-28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双端口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单元结构
CN102385916A (zh) * 2011-09-21 2012-03-21 清华大学 一种具有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单元6t结构
CN102760486A (zh) * 2012-07-20 2012-10-31 北京大学 Sram存储单元及存储阵列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01287A (zh) * 2015-10-15 2017-04-2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及电子装置
CN106601287B (zh) * 2015-10-15 2020-04-0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及电子装置
CN106067317A (zh) * 2016-07-25 2016-11-02 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两端口静态随机存储器单元
CN112309460A (zh) * 2020-11-20 2021-02-02 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
CN112309460B (zh) * 2020-11-20 2024-03-12 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1878B (zh) 2018-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06620B2 (en) Memory cell having improved read stability
CN101572122B (zh) 新型sram单元阵列结构
CN106601287B (zh)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单元、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及电子装置
CN104183268B (zh) 静态随机存储器结构
CN105336358B (zh) 一种sram存储单元、sram存储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98782B (zh)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US8929130B1 (en) Two-port SRAM cell structure
CN110767251A (zh) 一种低功耗和高写裕度的11t tfet sram单元电路结构
CN102290097B (zh) 一种sram存储器
CN106558334A (zh) 一种sram存储单元、sram存储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751878A (zh) 读写分离的双端口sram结构及其单元
CN107369466B (zh) 一种基于FinFET器件的三字线存储单元
CN109920459B (zh) 一种完全非对称的亚阈值单端9管存储单元
Mohammed et al. A disturb free read port 8T SRAM bitcell circuit design with virtual ground scheme
Chang et al. A 0.45-V 300-MHz 10T flowthrough SRAM with expanded write/read stability and speed-area-wise array for sub-0.5-V chips
CN101840728B (zh) 一种双端sram单元
US10068909B1 (en) Layout pattern of a memory device formed by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US10020049B1 (en) Six-transistor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cell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4751876A (zh) 双端口sram结构
KR102245978B1 (ko) 감소된 커플링 커패시턴스를 갖는 sram 디바이스
CN109903796B (zh) 采用p-p-n与p-n-n混合结构的10管存储单元
CN112201288A (zh) Sram的存储单元结构及阵列结构
CN107393584B (zh) 一种基于FinFET器件的全摆幅单端读存储单元
JP2010157297A (ja) 半導体メモリのハーフセレクト防止セル配置
CN105575421A (zh) 静态随机存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