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5281B - 多功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5281B
CN104735281B CN201410788044.5A CN201410788044A CN104735281B CN 104735281 B CN104735281 B CN 104735281B CN 201410788044 A CN201410788044 A CN 201410788044A CN 104735281 B CN104735281 B CN 1047352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supporting member
material supporting
ope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880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5281A (zh
Inventor
高畑宗晃
内野雄太
谢添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35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5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5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5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2Reducing apparatus footprint, e.g. wall-mounted or vertically arranged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88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to the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22Media holders, covers, supports, backgrounds; Arrangements to facilitate placing of the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多功能***设备包括:开闭构件,由主体支承以能绕与主体的侧表面平行的第一轴线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摆动;片材支承件,由主体支承以能绕与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在位于开闭构件的轨迹上的第一位置与相对于侧表面倾斜的第二位置之间摆动;铰链,设置在主体与开闭构件之间,并包括被附接至主体以能与第一轴线一起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基部;和连杆机构,设置在基部与片材支承件之间,并被构造为与基部的向上移动连动地将片材支承件移动至第二位置。

Description

多功能***设备
技术领域
以下描述涉及多功能***设备的多个方面。
背景技术
已知多功能***设备包括主体、读取单元、成像单元、开闭构件和片材支承件(例如,见日本专利特许5041042)。
文档支承表面被形成在主体的上表面上。读取单元和成像单元被设置在主体内部。***口被形成在主体的后表面中。允许用户经由***口朝着成像单元***一张或更多张片材。主体支承开闭构件,从而开闭构件能够绕基本与主体的后表面平行的第一轴线摆动。开闭构件能够在覆盖文档支承表面的关闭位置与暴露文档支承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片材支承件由主体支承以能够绕与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摆动。片材支承件能够在覆盖***口的第一位置与片材支承件相对于后表面倾斜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片材支承件支承待通过***口***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
已知的多功能***设备可包括被设置在主体与开闭构件之间的铰链。铰链被构造为限定能够摆动的开闭构件的第一轴线。铰链包括基部。基部被附接至主体以能够与第一轴线一起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在已知的多功能***设备中,当开闭构件从关闭位置摆动至打开位置时,文档支承表面暴露。待读取的文档被支承在文档支承表面上。在这种状态下,当开闭构件摆动至关闭位置时,开闭构件从上方覆盖文档。当文档是厚书本时,在铰链的基部与第一轴线一起相对于主体向上移位的状态下,开闭构件被布置在关闭位置中,并且开闭构件从上方覆盖该厚文档。读取单元能够在文档支承表面下方移动。也就是说,读取单元被构造为在文档支承表面下方移动的同时读取被布置在文档支承表面上的文档的图像。
此外,在已知的多功能***设备中,由主体支承的片材支承件从第一位置摆动至片材支承件相对于主体的后表面倾斜的第二位置。片材支承件被构造为支承待通过***口***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成像单元被构造为在通过***口***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上形成图像。
此外,已知的多功能***设备被构造为使得在第一位置中的片材支承件不在绕第一轴线摆动的开闭构件的轨迹上。因此,根据该已知的多功能***设备,当开闭构件摆动至打开位置时,能够避免开闭构件与片材支承件之间的干涉(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诸如开闭构件和片材支承件中的故障和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同时,近来,需要减小这种类型的多功能***设备的尺寸。在这方面,前述已知的多功能***设备被构造为避免开闭构件与片材支承件之间的干涉,以防止诸如开闭构件和片材支承件中的故障和损坏的问题。因此,难以将开闭构件和片材支承件设置为彼此靠近。因此,难以实现已知的多功能***设备的小型化。
此外,开闭构件被构造为根据文档的厚度经由铰链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开闭构件摆动至打开位置的轨迹根据铰链在竖直方向上所处的位置而变化。因此,在不考虑铰链的位置的情况下,在避免开闭构件与片材支承件之间的干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用于布置片材支承件的自由度受限。
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用于多功能***设备的一种或更多种改进的技术,使得多功能***设备在防止诸如开闭构件和片材支承件中的故障和损坏的问题的同时能够实现多功能***设备的小型化。
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设备,该多功能***设备包括:主体,该主体具有文档支承表面和***口,该文档支承表面被形成在主体的上表面上,该文档支承表面被构造为在该文档支承表面上支承待读取的文档,该***口被形成在主体的侧表面中,该***口被构造为使得通过***口***用于成像的片材;读取单元,该读取单元被设置在主体的内部,该读取单元被构造为读取被支承在文档支承表面上的文档的图像;成像单元,该成像单元被设置在主体的内部,该成像单元被构造为在通过***口***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开闭构件,该开闭构件由主体支承以能够绕与主体的侧表面平行的第一轴线摆动,该开闭构件被构造为在覆盖文档支承表面的关闭位置与暴露文档支承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片材支承件,该片材支承件由主体支承以能够绕与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摆动,该片材支承件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该第一位置中,片材支承件覆盖***口,并且该片材支承件在绕第一轴线摆动的开闭构件的轨迹上,在该第二位置中,片材支承件相对于主体的侧表面倾斜,并且片材支承件支承待通过***口***的片材;铰链,该铰链被设置在主体与开闭构件之间,铰链被构造为限定第一轴线,开闭构件经由铰链以能够绕该第一轴线摆动的方式被支承,该铰链包括基部,该基部被附接至主体,以能够与第一轴线一起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及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被设置在基部与片材支承件之间,连杆机构被构造为与基部的向上移动连动地将片材支承件移动至第二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多功能***设备(下文中,可被称作MFP)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3是主要并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的读取单元和输送器的剖视主视图;
图4是主要并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成像单元和片材支承件的剖视侧视图;
图5是主要并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的铰链和***口的后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的铰链、连杆机构、接触部分和被接触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片材支承件在第二位置中的状态的剖视侧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片材支承件在第二位置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的推压单元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当在图9A所示的箭头Z的方向上观察时的推压单元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当在图8所示的箭头Y的方向上观察时的接触部分的透视图;
图12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当在图8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上观察时的被接触部分的透视图;
图13和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的铰链、连杆机构、接触部分和被接触部分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等同于去除了连杆机构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MFP的比较例的侧视图;
图16和图1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二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的铰链、连杆机构、接触部分和被接触部分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18和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第三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的铰链、连杆机构、接触部分和被接触部分的操作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注意,在以下说明中,阐述了在元件之间的各种连接。应该注意,除非另外说明,否则这些连接通常可为直接或间接的,并且本说明书不旨在在这方面进行限制。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说明性实施例。
(第一说明性实施例)
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多功能***设备1(下文中,称作MFP1)中,将如图1所示地定义MFP1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竖直方向。例如,将MFP1的前侧定义为设置操作面板8P的一侧。将MFP1的左侧定义为主视图(即,当观察者面对操作面板8P时)中的左手侧。这些同样应用于其它附图。
<整体构造>
如图1至图6所示,MFP1包括主体8、开闭构件9、读取单元3、输送器4、成像单元5和片材支承件7。主体8基本以扁平的盒形形成。如图1所示,在主体8的前表面上,设置有操作面板8P(诸如触摸面板)。
如图3所示,在主体8的上表面8C上,设置有第一压板玻璃81和第二压板玻璃82。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压板玻璃81的上表面形成文档支承表面81A。文档支承表面81A被构造为当读取单元3在静态模式下读取文档的图像时从下方支承待读取的文档。待读取的文档可包括纸、透明物(OHP片)和书本。如图3所示,相对于第一压板玻璃81,第二压板玻璃82设置在左侧上。第二压板玻璃82的纵向沿着前后方向。第二压板玻璃82的上表面形成读取表面82A。读取表面82A被构造为当读取单元3读取通过输送器4一张一张地馈送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的图像时从下方引导所述一张或更多张片材。
如图4至图6所示,开闭构件9由主体支承以能够绕第一轴线X1摆动。第一轴线X1位于主体的后表面8B的上端部上方。第一轴线X1与后表面8B平行地在左右方向延伸。
更具体地说,如图4至图6所示,两个铰链(即,左铰链60L和右铰链60R)被设置在开闭构件9与主体8之间。所述两个铰链60L和60R被构造为限定第一轴线X1,可摆动的开闭构件9经由铰链60L和60R以能够绕该第一轴线X1摆动的方式被支承。左铰链60L包括基部61L和可旋转部分62L。可旋转部分62L的一个端部由基部61L支承以能够绕第一轴线X1摆动。可旋转部分62L的另一个端部被附接至开闭构件9。右铰链60R包括基部61R和可旋转部分62R。可旋转部分62R的一个端部由基部61R支承以能够绕第一轴线X1摆动。可旋转部分62R的另一个端部被附接至开闭构件9。
基部61L和61R中的每一个基部均大致以从第一轴线X1向下延伸的矩形柱形成。如图4和图5所示,左基部61L被***保持孔86L中并由主体8保持以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保持孔86L从主体8的上表面8C向下凹陷。右基部61R被***保持孔86R中并由主体8保持以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保持孔86R从主体8的上表面8C向下凹陷。也就是说,基部61L和61R被附接至主体8,以能够与第一轴线X1一起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如图1中的实线的指示,当关闭时,开闭构件9从上方覆盖文档支承表面81A。下文中,由图1中的实线指示的开闭构件9的位置可被称作关闭位置。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的指示,开闭构件9绕第一轴线X1摆动,以使得开闭构件9的前端部朝着后上侧移动。因此,文档支承表面81A暴露。因此,允许用户将待读取的文档放置到文档支承表面81A上。下文中,暴露文档支承表面81A的开闭构件9的位置可被称作打开位置,而不管开闭构件9相对于主体8的摆动角度如何。由图1中的双点划线指示的开闭构件9的位置是打开位置的示例。
当开闭构件9在待读取的文档被支承在文档支承表面81A上的状态下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开闭构件9从上方合适地覆盖文档。当文档是厚书本时,在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与第一轴线X1一起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动的状态下,开闭构件9移动至关闭位置。因此,开闭构件9从上方合适地覆盖所述厚文档。
<读取单元和输送器>
如图3所示,读取单元3被设置在主体8内部的上侧上。读取单元3包括读取传感器3S和扫描机构(未示出)。读取传感器3S被设置在文档支承表面81A和读取表面82A的下方。扫描机构被构造为使读取传感器3S沿着左右方向在主体8内往复移动。作为读取传感器3S,可使用诸如接触图像传感器(下文中称作CIS)或电荷耦合器件(下文中称作CCD)的已知的图像传感器。
如图2和图3所示,输送器4被设置在开闭构件9处。输送器4包括供应托盘91和排出托盘92。当如图1所示地关闭的盖子9C如图2所示地延伸时,供应托盘91和排出托盘92相对于开闭构件9形成在右侧上。排出托盘92被设置在供应托盘91的下方。供应托盘91被构造为从下方支承将通过输送器4被输送的片材。排出托盘92被构造为在已经通过读取单元3读取一张或更多张片材的图像之后支承通过输送器4排出的所述一张或更多张片材。
如图3所示,输送器4包括被限定为由引导表面包围的空间的输送路径Pr1,所述引导表面延伸以能够接触开闭构件9内的片材的一侧和另一侧。首先,输送路径Pr1包括在基本水平的方向上从供应托盘91向左延伸的部分。接着,输送路径Pr1包括向下U形转弯部分。然后,输送路径Pr1包括沿着读取表面82A朝右短距离延伸的部分。最后,输送路径Pr1包括倾斜上升的部分,该倾斜上升的部分沿着向右的方向向上(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并通向排出托盘92。
在供应托盘91附近,输送器4包括沿着输送路径Pr1设置在相应的位置中的拾取辊41、分离辊42和分离垫42A。拾取辊41被构造为将布置在供应托盘91上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朝着分离辊42向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馈送。分离辊42被构造为:当多张片材通过拾取辊41以重叠状态被馈送时,该分离辊42与分离垫42A协作将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然后进一步将片材向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输送。
输送器4包括在输送路径Pr1的向下U形转弯部分处的大直径输送辊44A和弯曲引导表面44G。输送辊44A的外周表面形成输送路径Pr1的向下U形转弯部分的内引导表面。弯曲引导表面44G被设置为与输送辊44A的外周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弯曲引导表面44G形成输送路径Pr1的向下U形转弯部分的外引导表面。输送辊44A被构造为与夹持辊44P和44Q协作将一张或更多张片材输送至读取表面82A。夹持辊44P和44Q被构造为接触输送辊44A的外周表面。
输送器4包括在从上方面对读取表面82A的位置中的按压构件49。按压构件49被构造为从上方按压通过输送辊44A馈送的片材,并使该片材与读取表面82A接触。
输送器4包括相对于按压构件49在右侧上沿着输送路径Pr1的倾斜上升的部分设置在对应的位置中的排出辊48和夹持辊48P。排出辊48和夹持辊48P位于相对于排出托盘92而言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排出辊48和夹持辊48P被构造为将已通过读取表面82A的片材排出至排出托盘92上。
在MFP1中,当读取单元3读取被支承在文档支承表面81A上的文档的图像时,读取单元3的扫描机构(未示出)操作并使读取传感器3S在文档支承表面81A的左端部下方的位置与文档支承表面81A的右端部下方的位置之间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因此,读取传感器3S读取被支承在文档支承表面81A上的文档的图像。然后,扫描机构(未示出)使已完成图像读取操作的读取传感器3S从读取单元3内的右侧位置移动返回至左侧上的初始位置。
此外,在MFP1中,当读取单元3读取被布置在供应托盘91上的片材的图像时,读取单元3的扫描机构(未示出)操作并使读取传感器3S停止在读取表面82A下方的预定读取位置中。然后,当输送器4将供应托盘91上的片材沿着输送路径Pr1按顺序输送时,所述片材经过停留在该预定读取位置中同时接触读取表面82A的读取传感器3S。因此,读取传感器3S读取经过读取传感器3S的片材的图像。图像已被读取的片材通过排出辊48和夹持辊48P被排出至排出托盘92上。
<成像单元和片材支承件>
如图4所示,成像单元5被设置在主体8内部的下侧上。成像单元5包括片材盒58、排出部分59、馈送器51和喷墨记录单元56。
片材盒58被设置在主体8内部的底部处。片材盒58大致以具有开口的上侧的盒形形成。片材盒58被构造为容纳堆叠在该片材盒58中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
排出部分59是凹部,该凹部从主体的前表面向后凹陷。排出部分59被设置为比操作面板8P低且比片材盒58高。排出部分59被构造为支承通过馈送器51排出的、已经通过喷墨记录单元56形成有图像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
馈送器51包括弯曲馈送路径Pw1和水平馈送路径Pw2。弯曲馈送路径Pw1和水平馈送路径Pw2被限定为由引导表面(未示出)包围的空间,所述引导表面延伸以能够接触主体8内的片材的一侧和另一侧。弯曲馈送路径Pw1从片材盒58的后端部朝着后上侧倾斜地延伸,然后向上弯曲并沿着向前的方向转弯。水平馈送路径Pw2从弯曲馈送路径Pw1在基本水平的方向上连续地向前延伸,并通向排出部分59。喷墨记录单元56被设置在沿着水平馈送路径Pw2的位置中。
馈送器51包括在片材盒58上方的臂51B和拾取辊51A。臂51B的根部能够绕轴线X51B旋转。轴线X51B位于片材盒58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的上方。臂51B从轴线X51B朝着后下侧延伸。拾取辊51A由臂51B的末端部分可旋转地支承。拾取辊51A被设置为能够接触在片材盒58中堆叠的片材的顶部片材。
臂51B包括驱动力传递机构(未示出),其被构造为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拾取辊51A并使拾取辊51A旋转。拾取辊51A响应于臂51B的向下转动与被容纳在片材盒58中的顶部片材的上表面压力接触。拾取辊51A在接触被容纳在片材盒58中的顶部片材的同时旋转,并且拾取该顶部片材并将该顶部片材馈送至弯曲馈送路径Pw1。
在弯曲馈送路径Pw1与水平馈送路径Pw2之间的连接点附近,馈送器51包括沿着水平馈送路径Pw2设置在对应的位置中的第一馈送辊52A和夹持辊52P。馈送器51包括沿着水平馈送路径Pw2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设置在对应的位置中的第二馈送辊53A和齿辊53B。馈送器51包括在水平馈送路径Pw2的在馈送方向上的下游端部处设置在面对排出部分59的对应的位置中的第三馈送辊54A和齿辊54B。
压板42被设置在夹持辊52P与第二馈送辊53A之间。压板42是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压板42从下方限定了水平馈送路径Pw2。
第一馈送辊52A和夹持辊52P被构造为在该第一馈送辊52A和夹持辊52P之间夹持通过弯曲馈送路径Pw1馈送至水平馈送路径Pw2的片材,并且将片材馈送至压板42上。第二馈送辊53A和齿辊53B被构造为在该第二馈送辊53A和齿辊53B之间夹持已通过压板42的片材,并将该片材朝着排出部分59馈送。第三馈送辊54A和齿辊54B被构造为在该第三馈送辊54A和齿辊54B之间夹持通过第二馈送辊53A和齿辊53B馈送的片材,并将该片材排出到排出部分59上。此时,第一馈送辊52A、第二馈送辊53A和第三馈送辊54A被驱动源(未示出)间歇地驱动,并且通过预定线路馈送宽度间歇地馈送片材。
喷墨记录单元56被设置在第一馈送辊52A与齿辊53B之间。喷墨记录单元56从上方隔着水平馈送路径Pw2与压板42相对。喷墨记录单元56被构造为沿着在作为主扫描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即,在关于图4的纸表面,从近侧向远侧的方向上)延伸的导轨(未示出)往复移动。应当注意的是:“图4的纸表面”代表绘制图4所在的平面表面。
每当通过预定线路馈送宽度被间歇地馈送到压板42上的片材停止时,喷墨记录单元56就沿着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在该处理中,通过从喷嘴56N以细微墨滴排出从墨盒(未示出)供应的油墨,喷墨记录单元56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主体8的后表面8B中,形成有***口89。***口89被大致成形为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孔。如图4所示,在主体8中,形成有上引导表面89C和下引导表面89D。上引导表面89C从***口89的上端部沿着向前的方向向下倾斜(相对于水平面)。下引导表面89D从***口89的下端部沿着向前的方向向下倾斜(相对于水平面)。上引导表面89C和下引导表面89D延伸至靠近弯曲馈送路径Pw1与水平馈送路径Pw2之间的连接点的位置。
如图1和图4至图9所示,片材支承件7被设置在靠近主体8的后表面8B的一侧上。片材支承件7被构造为支承将要经由被形成在主体8的后表面8B中的***口89被馈送至成像单元5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
更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4至图9所示,固定部分8F被附接至主体8的后表面8B。固定部分8F被设置为与***口89的下端部相邻。固定部分8F向后突出。片材支承件7由固定部分8F支承以能够绕第二轴线X2摆动。第二轴线X2被布置成比第一轴线X1低并且与***口89一样高。第二轴线X2在与后表面8B和第一轴线X1平行的左右方向上延伸。
如图4和图7所示,引导构件8G和8H被附接至主体8的后表面8B。引导构件8G和8H延伸以从***口89的下端部沿着向后的方向向上倾斜(相对于水平面)。上引导构件8G和下引导构件8H在上引导构件8G和下引导构件8H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在竖直方向上基本平行于彼此延伸。
固定部分8F包括分离片83B和第一支承构件83A。分离片83B被布置为在竖直方向上与***口89的下端部一样高。分离片83B从靠近***口89的下端部的位置向后延伸。分离片83B的上表面被布置为稍高于***口89的下端部。分离片83B的上表面被构造为接触由片材支承件7支承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的前端。在分离片83B的上表面上,形成向上突出并被布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多个小齿,但是在任何附图中均未示出它们。所述齿被构造为将由片材支承件7支承的片材的前端分离。
第一支承构件83A从分离片83B的后端部沿着向后的方向向上倾斜(相对于水平面)。第一支承构件83A被构造为与片材支承件7协作来支承由片材支承件7支承的片材的前端。
驱动轴76S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下引导构件8H的上端部处。驱动轴76S通过驱动源(未示出)被驱动以旋转。臂76A的上端部被***穿过驱动轴76S。因此,臂76A被构造为绕驱动轴76S摆动。
臂76A朝着第一支承构件83A向下延伸。馈送辊76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臂76A的下端部支承。无端皮带76B被缠绕在馈送辊76和驱动轴76S上。馈送辊76被构造为响应于驱动轴76S的旋转移动经由无端皮带76B而被传递至该馈送辊76而旋转。
如图1和图4以及图6至图8所示,片材支承件7设有侧壁7L和7R、第二支承构件71、第三支承构件72和盖构件7T。侧壁7L和7R被构造为在左右方向上从外部覆盖片材支承件7。第二支承构件71、第三支承构件72和盖构件7T中的每一个大致以在左右方向上在左侧壁7L与右侧壁7R之间的距离上延伸的平板形状形成。
如图4和图7所示,第二支承构件71被设置在第一支承构件83A的上端部上方。第三支承构件72被设置在引导构件8G和8H的上端部上方。盖构件7T的后端部(见图1和图4)的左角部和右角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盖构件7T能够在图1和图4所示的覆盖片材支承件7的上侧的位置与图7和图8所示的使片材支承件7的上侧打开的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1、图4、图6和图9A所示,片材支承件7当在直立位置以沿着主体8的后表面8B从第二轴线X2向上竖立时覆盖***口89。下文中,图1、图4、图6和图9A所示的片材支承件7的直立位置可被称作第一位置。
同时,如图7、图8和图9B所示,当片材支承件7从第一位置向后摆动并且相对于后表面8B向后倾斜时,第一支承构件83A和第二支承构件71形成基本连续的平坦表面。因此,允许片材支承件7支承待通过***口89被***的一张或更多张片材。在这种状态下,如图7所示,馈送路径Pa1被形成为由引导构件8H的向下面对的表面以及第一支承构件83A和第二支承构件71的向上面对的表面限定的空间。通过第一支承构件83A和第二支承构件71形成的平坦表面被构造为支承堆叠在该第一支承构件83A和第二支承构件71上的多张片材。馈送路径Pa1从主体8的后表面8B后方穿过***口89并通向水平馈送路径Pw2。下文中,图7、图8和图9B所示的片材支承件7的向后倾斜的位置可被称作第二位置。
如图7所示,当片材支承件7在第二位置中时,引导构件8H和第三支承构件72形成基本连续的平坦表面。手动馈送路径Pa2被形成为由引导构件8G的向下面对的表面以及引导构件8H和第三支承构件72的向上面对的表面限定的空间。由引导构件8H和第三支承构件72形成的平坦表面被构造为支承手动馈送的单张片材。手动馈送路径Pa2从后方穿过***口89并通向水平馈送路径Pw2。
如图9A、图9B和图10所示,推压单元77被设置在固定部分8F与片材支承件7之间。推压单元77包括凸轮78、凸轮从动件77A和螺旋弹簧77C。
凸轮78被设置到固定部分8F。如图9A和图9B所示,片材支承件7的右侧壁7R从右侧覆盖凸轮78。如图9B所示,凸轮78与支承部分8E一体地形成。支承部分8E从固定部分8F的右端部向上突出。在侧视图中,凸轮78是以将第二轴线X2作为中心的弧形形成的肋。如图10所示,在平面图中,凸轮78大致以三角形形状向左突出。凸轮78具有顶点78C、斜表面78A和斜表面78B。斜表面78A从顶点78C朝着右前侧延伸。换句话说,在平面图中,斜表面78A从顶点78C沿着向前的方向向右倾斜。斜表面78B从顶点78C朝着右后侧延伸。换句话说,在平面图中,斜表面78B从顶点78C沿着向后的方向向右倾斜。
凸轮从动件77A和螺旋弹簧77C被设置到片材支承件7。在图9A和图9B中,凸轮从动件77A和螺旋弹簧77C相对于凸轮78位于纸面的远侧上。应当注意的是:“纸表面”代表绘制图9A和图9B所在的平面表面。凸轮从动件77A由片材支承件7支承,以能够沿着左右方向移动,但是关于凸轮从动件77A的详细构造未在任何附图中示出。如图10所示,螺旋弹簧77C被设置在凸轮从动件77A与片材支承件7之间并且被构造为抵着凸轮78推压凸轮从动件77A。换句话说,螺旋弹簧77C从左侧按压凸轮78。
当在图9A所示的第一位置中的片材支承件7绕第二轴线X2摆动并移动至图9B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凸轮从动件77和螺旋弹簧77C与片材支承件7一起移动。同时,被设置到固定部分8F的凸轮78不移动。因此,如图10所示,凸轮从动件77A旋转并沿着斜表面78A向后移动。在凸轮从动件77A到达顶点78的过程中,螺旋弹簧77C被压缩。同时,在凸轮从动件77A旋转并从顶点78沿着斜表面78B向后移动的过程中,螺旋弹簧77C伸展。
当凸轮从动件77A与凸轮78的顶点78C接触时,片材支承件7相对于后表面8B的倾斜角度α被设置为图9B所示的预定角度α1。如图9B所示,当倾斜角度α大于预定角度α1时,凸轮从动件77A压靠斜表面78B,并且朝着第二位置推压片材支承件7。同时,当倾斜角度α小于预定角度α1时,凸轮从动件77A压靠斜表面78A,并且朝着第一位置推压片材支承件7。
由于推压单元77,当片材支承件7绕第二轴线X2摆动时,片材支承件7的位置被设置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一。
在MFP1中,当在被布置在片材盒58中的片材上执行成像时,如图4所示,通过控制器(未示出)控制成像单元5,使得拾取辊51A拾取片材盒58中的片材,并将该片材馈送至弯曲馈送路径Pw1。然后,第一馈送辊52A、第二馈送辊53A、第三馈送辊54A和喷墨记录单元56彼此协作地操作,并在将片材沿着水平馈送路径Pw2馈送的同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被排出至排出部分59上。
此外,在MFP1中,当在除被布置在片材盒58中的片材以外的片材上执行成像时,如图7所示,片材支承件7移动至第二位置。然后,当在被设置在片材支承件7的第二支承构件71上的多张片材上执行成像时,通过控制器(未示出)控制馈送辊76以与由片材支承件7的第二支承构件71支承的片材的顶部片材接触地旋转。因此,顶部片材沿着馈送路径Pa1被馈送,并到达水平馈送路径Pw2。此外,当对于手动地设置在片材支承件7的第三支承构件72上的单张片材执行成像时,用户沿着手动馈送路径Pa2***片材,并使得片材的前端到达水平馈送路径Pw2。当片材的前端到达水平馈送路径Pw2时,通过位置检测传感器(未示出)检测该状态,并且将检测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未示出)。
通过控制器(未示出)控制成像单元5以在经由馈送路径Pa1或手动馈送路径Pa2在水平馈送路径Pw2上馈送的片材上形成图像。然后,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被排出至排出部分59上。
<连动机构和连杆机构>
如图6所示,在绕第一轴线X1摆动的开闭构件9的轨迹K1上,存在第一位置中的片材支承件7。因此,MFP1包括连动机构,该连动机构被构造为与绕第一轴线X1从关闭位置摆动至打开位置的开闭构件9连动地使片材支承件7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连动机构包括图5、图6和图11所示的接触部分99L和99R,以及图5、图6和图12所示的被接触部分79L和79R。此外,如图6、图13和图14所示,MFP1包括连杆机构100,该连杆机构100被构造为,当基部61L和61R向上移动时,与左基部61L的向上移动连动地使片材支承件7移位至第二位置。
如图5、图6和图11所示,接触部分99L和99R被形成在开闭构件9处。在图11中,仅示出左接触部分99L。右接触部分99R与左接触部分99L以基本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该右接触部分99R相对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与左接触部分99L成镜面对称结构。因此,将省略关于右接触部分99R的详细解释。左接触部分99L与开闭构件9的后表面的被布置为高于铰链60L的可旋转部分62L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同样地,右接触部分99R与开闭构件9的后表面的被布置为高于铰链60R的可旋转部分62R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接触部分99L和99R的每一个均被形成为以侧视图中的大致梯形形状从开闭构件9的后表面向后突出。如图6所示,左接触部分99L朝着侧壁7L的前表面的上部突出。同样地,右接触部分99R朝着侧壁7R的前表面的上部突出。
也就是说,在开闭构件9在关闭位置中的状态下,接触部分99L和99R朝着片材支承件7的上端部突出。此外,如图11所示,接触部分99L和99R从开闭构件9的后表面的上端向上突出。
如图5和图12所示,被接触部分79L和79R被形成在片材支承件7的上端部处。在图12中,仅示出了左被接触部分79L。右被接触部分79R与左被接触部分79L以大致相同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是,该右被接触部分79R相对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与左被接触部分79L成镜面对称结构。因此,将省略关于右被接触部分79R的详细解释。左被接触部分79L与左侧壁7L的前表面的上部一体地形成。同样地,右被接触部分79R与右侧壁7R的前表面的上部一体地形成。左被接触部分79L是沿着左侧壁7L的前表面的左端部竖直地延伸并且向前突出的肋。同样地,右被接触部分79R是沿着右侧壁7R的前表面的右端部竖直地延伸并且向前突出的肋。
也就是说,当片材支承件7在第一位置中时,左被接触部分79L朝着关闭位置9中的开闭构件9的左接触部分99L突出,并且在大致与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二轴线X2垂直的竖直方向上延伸。同样地,当片材支承件7在第一位置中时,右被接触部分79R朝着关闭位置9中的开闭构件9的右接触部分99R突出,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
如图13所示,在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不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位的状态下,当开闭构件9移动至打开位置时,接触部分99L和99R与被接触部分79L和79R接触地移动并滑动,同时分别画出绕第二轴线X2的弧形轨迹。应该注意,开闭构件9的除接触部分99L和99R以外的任何部分不与片材支承件7的除被接触部分79L和79R以外的任何部分接触地滑动。
经由接触部分99L和99R以及被接触部分79L和79R,响应于开闭构件9朝着打开位置的移动,将按压力F1施加至片材支承件7。因此,响应于开闭构件9朝着打开位置的移动,片材支承件7从第一位置撤回至第二位置。按压力F1的方向根据与被接触部分79L和79R接触地滑动的接触部分99L和99R的对应的位置和/或接触部分99L和99R与被接触部分79L和79R之间的对应的接触状态而改变。然而,如图13所示,按压力F1绕第二轴线X2在周向方向上取向。
此时,在图13中,片材支承件7相对于后表面8B的倾斜角度α被设置为小于预定角度α1。因此,例如,如图6所示,当开闭构件9移动至关闭位置时,片材支承件7通过推压单元77的推压力从图13所示的位置自动地移动返回至第一位置。
如图14所示,连杆机构100被设置在左基部61L与片材支承件7之间。连杆机构100包括操作部分110和传递部分120。
主体8具有从保持孔86L的后壁表面穿透至后表面8B的开口86H,其中所述保持孔86L被构造为使得左基部61L被***所述保持孔86L中。开口86H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如图5和图6所示,操作部分110是被附接至左基部61L的后表面的树脂构件。操作部分110从左基部61L的后表面向后突出、穿过开口86H并且朝着片材支承件7延伸。操作部分110的在开口86H后方面朝上的接触表面110A沿着向后的方向向下倾斜(相对于水平面),然后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14所示,例如,在厚文档被支承在文档支承表面81A上,并且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与第一轴线X1一起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动的状态下,当开闭构件9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操作部分110与左基部61L一起向上移动。然后,如图6所示,当基部61L和61R向下移动至它们的初始位置时,操作部分110与左基部61L一起向下移动。
如图6和图14所示,传递部分120被设置在片材支承件7处。更具体地说,传递部分120是被附接至侧壁7L的树脂构件。传递部分120从侧壁7L的内壁表面朝着前下侧突出。如图6所示,在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不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位的状态下,传递部分120从上方与操作部分110的接触表面110A接触,或者与接触表面110A稍微间隔开。然后,如图14所示,当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与第一轴线X1一起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动,并且操作部分110与左基部61L一起向上移动时,传递部分120在接触操作部分110的接触表面110A的同时被向上推。因此,传递部分120将操作部分110的移位传递至片材支承件7,并且使得片材支承件7绕第二轴线X2朝着第二位置摆动。
此时,在图14中,片材支承件7相对于后表面8B的倾斜角度α被设置为小于预定角度α1。因此,例如,如图6所示,当开闭构件9移动至关闭位置时,片材支承件7通过推压单元77的推压力从图14所示的位置自动地移动返回至第一位置。
图15示出了等同于去除了连杆机构100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MFP1的比较例。在比较例中,当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动,并且开闭构件9绕被布置在主体8和第二轴线X2上方并与主体8和第二轴线X2间隔开的第一轴线X1摆动时,被形成在开闭构件9处的接触部分99L和99R很可能接触在第一位置中的片材支承件7的上端角部。在这种情况下,方向从绕第二轴线X2的周向改变为径向向内方向的按压力F2很可能作用在片材支承件7的上端角部上。换句话说,按压力F2以将片材支承件7的上端部朝着第二轴线X2压缩的压缩方向取向。当开闭构件9和片材支承件7通过按压力F2过度彼此按压时,可能导致诸如开闭构件9和片材支承件7中的故障和损坏的不期望的问题。
应该注意,图14所示的片材支承件7的倾斜角度α是一个示例。通过连杆机构100撤回的片材支承件7的倾斜角度α没有必要与完全避免与打开位置中的开闭构件9干涉(接触)的角度一样大。片材支承件7的倾斜角度α可与如下角度一样小:该角度接受在打开位置中的开闭构件9与撤回的片材支承件7之间的轻微程度的干涉但避免在开闭构件9与片材支承件7之间施加的过度的按压力。
<操作和有益效果>
如图6所示,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MFP1中,在第一位置中的片材支承件7在绕第一轴线X1摆动的开闭构件9的轨迹K1上。因此,能够通过将开闭构件9和片材支承件7设置为彼此靠近来实现MFP1的小型化。
如图13所示,在MFP1中,在基部61L和61R不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位的状态下,当开闭构件9移动至打开位置时,形成在开闭构件9处的接触部分99L和99R与形成在第一位置中的片材支承件7的上端部处的被接触部分79L和79R接触地滑动。因此,大致在绕第二轴线X2的周向方向上取向的按压力F1从开闭构件9施加至由主体8支承以能够绕第二轴线X2摆动的片材支承件7。因此,片材支承件7移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响应于开闭构件9移动至打开位置,片材支承件7从第一位置撤回至第二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过度的按压力从开闭构件9施加至片材支承件7。
此外,如图6和图14所示,在MFP1中,连杆机构100被设置在左基部61L与片材支承件7之间。如图14所示,连杆机构100被构造为:当基部61L和61R向上移动时,该连杆机构100使得片材支承件7与左基部61L的向上移动连动地移动至第二位置。更具体地说,从左基部61L延伸至片材支承件7的操作部分110与左基部61L一起向上移动。然后,被设置到片材支承件7的传递部分120与操作部分110的接触表面110A接触地升起。因此,传递部分120将操作部分110的向上移动传递至片材支承件7,并使得片材支承件7移动至第二位置。
因此,片材支承件7与左基部61L的向上移动连动地从第一位置撤回至第二位置。因此,在MFP1中,如图14所示,当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动时,防止方向从绕第二轴线X2的周向改变为径向向内的方向的按压力从开闭构件9施加至片材支承件7的上端部,该开闭构件9绕位于主体8和第二轴线X2上方并与该主体8和第二轴线X2间隔开的第一轴线X1摆动。例如,如图15所示,能够防止在将片材支承件7的上端部朝着第二轴线X2压缩的压缩方向上的按压力F2。因此,在MFP1中,能够防止过度的按压力从开闭构件9施加至片材支承件7,并且防止诸如开闭构件9和片材支承件7中的故障和损坏的不期望的问题。
此外,在MFP2中,根据文档的厚度,开闭构件9通过铰链60L和60R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因此,开闭构件9摆动至打开位置的轨迹根据文档的厚度而变化。然而,不管轨迹如何改变,片材支承件7与基部61L和61R的向上移动连动地从第一位置撤回至第二位置。因此,根据MFP1,与已知的MFP相比,用于布置片材支承件7的自由度不大可能受限。
因此,根据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MFP1,能够实现MFP1的小型化并防止诸如开闭构件9和片材支承件7中的故障和损坏的不期望的问题。
此外,在MFP1中,如图13和14所示,通过连动机构或连杆机构100撤回的片材支承件7的倾斜角度α小于预定角度α1。因此,在MFP1中,当开闭构件9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或者当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向下移动时,能够通过推压单元77的推压力将片材支承件7自动地移动返回至第一位置。
此外,在MFP1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机构(即,包括在连杆机构100中的操作部分110和传递构件120)确定地使片材支承件7与左基部61L的向上移动连动地移动至第二位置。
此外,在MFP1中,当开闭构件7摆动并与片材支承件7接触时,接触部分99L和99R与被接触部分79L和79R接触。因此,在除接触部分99L和99R以及被接触部分79L和79R以外的部分上不大可能形成划痕。因此,根据MFP1,能够防止外观质量由于划痕而变差。
(第二说明性实施例)
在第二说明性实施例的MFP中,采用图16和图17所示的连杆机构200代替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1的连杆机构100。除第二说明性实施例中的连杆机构200以外的其它元件与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元件基本相同。因此,相同的元件将设有相同的标号,并且将省略关于相同的元件的详细解释。
如图16所示,连杆机构200被设置在左基部61L与片材支承件7之间。连杆机构200包括连接孔205、操作杆210和传递部分220。
连接孔205被形成在左基部61L中。连接孔205相对于开口86H被布置在前侧上。连接孔205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连接孔205的下侧内壁表面是沿着向后的方向向下倾斜的接触表面205A。
操作杆210被设置在后表面8B上。在侧视图中,操作杆210基本以T形形状形成。操作杆210的向下突出的部分在保持孔86L下方以可摆动的方式由后表面8B支承。操作杆210的向前突出的部分被***连接孔205中,并与接触表面205A接触。操作杆210的向后突出的部分朝着片材支承件7延伸长的长度。
传递部分220是被形成在侧壁7L的内壁表面上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肋。传递部分220通过推压单元77推压并与操作杆210的向后突出的部分接触。
如图17所示,当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与第一轴线X1一起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动时,操作杆210的向前突出的部分被左基部61L的连接孔205的接触表面205A向上推。然后,通过摆动的操作杆210的向后突出的部分按压传递部分220。因此,传递部分220传递操作杆210的移位,并使得片材支承件7绕第二轴线X2摆动并移动至第二位置。
如上构造的第二说明性实施例的MFP提供与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MFP1基本相同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第三说明性实施例)
在第三说明性实施例的MFP中,采用图18和图19所示的连杆机构300来代替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MFP1的连杆机构100。除第三说明性实施例中的连杆机构300以外的其它元件与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的元件基本相同。因此,相同的元件将设有相同的标号,并且将省略关于相同的元件的详细解释。
如图18所示,连杆机构300被设置在左基部61L与片材支承件7之间。连杆机构300包括操作杆310和传递部分320。此外,在第三说明性实施例中,保持孔86L和开口86H比第一说明性实施例向下延伸得更长。
操作杆310被设置在后表面8B上。在侧视图中,操作杆310大致以V形形状形成。在保持孔86L的后方,操作杆310的中间弯曲部分由后表面8B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操作杆310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10S推压,以在左侧视图(即,当从左侧观察时)中能够逆时针摆动。操作杆310的向前突出的部分被***到开口86H中,并接触左基部61L的下端面。操作杆310的向后突出的部分朝着片材支承件7延伸长的长度。只要在相同的方向上推压操作杆310,就可采用诸如扭力螺旋弹簧的任何其它推压构件来代替压缩螺旋弹簧310S。
传递部分320是被形成在侧壁7L的内壁表面上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肋。传递部分320通过推压单元77推压并接触操作杆310的向后突出的部分。
如图19所示,当铰链60L和60R的基部61L和61R与第一轴线X1一起相对于主体8向上移动时,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10S推压操作杆310的向前突出的部分,并且左基部61L的下端面接着向上移动。然后,传递部分320被摆动的操作杆210的向后突出的部分按压。因此,传递部分320传递操作杆310的移位,并导致片材支承件7绕第二轴线X2摆动并移动至第二位置。
如上构造的第三说明性实施例的MFP提供与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MFP1和第二说明性实施例的MFP基本相同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上文中,已经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说明性实施例。可通过采用常规材料、方法学和装备实施本公开。因此,这种材料、装备和方法学的细节未在本文中详细阐述。在先前的描述中,阐述了许多特定细节,诸如特定材料、结构、化学品、工艺等,以彻底地理解本公开。然而,应该认识到,可在不重新分配具体阐述的细节的情况下实施本公开。在其它情况下,为了不会不必要地使本公开模糊,未详细描述已知的处理结构。
在本公开中仅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说明性实施例以及该实施例的多样性的几个示例。应该理解,能够在各种其它组合和环境下使用本公开,并且在本文表达的本发明的概念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改变或变型。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以下变型形式是可能的。
(变型)
根据本公开的多个方面的连杆机构不限于分别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至第三说明性实施例中例示的连杆机构100、200和300。例如,连杆机构可被构造为当基部向上移动并且被附接至基部的第一磁体和被附接至片材支承件的第二磁体在竖直方向上更加靠近彼此时使得片材支承件通过作用于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推斥力而移动至第二位置。

Claims (7)

1.一种多功能***设备,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
文档支承表面,所述文档支承表面被形成在所述主体的上表面上,所述文档支承表面被构造为在所述文档支承表面上支承待读取的文档;以及
***口,所述***口被形成在所述主体的侧表面中,所述***口被构造为使得通过所述***口***用于成像的片材;
读取单元,所述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读取单元被构造为读取被支承在所述文档支承表面上的所述文档的图像;
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成像单元被构造为在通过所述***口***的所述片材上形成图像;
开闭构件,所述开闭构件由所述主体支承以能够绕与所述主体的所述侧表面平行的第一轴线摆动,所述开闭构件被构造为在将所述文档支承表面覆盖的关闭位置与将所述文档支承表面暴露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片材支承件,所述片材支承件由所述主体支承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摆动,所述片材支承件被构造为在以下两个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片材支承件覆盖所述***口,并且所述片材支承件在绕所述第一轴线摆动的所述开闭构件的轨迹上;以及
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片材支承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侧表面向后倾斜,并且所述片材支承件支承待通过所述***口***的所述片材;
铰链,所述铰链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与所述开闭构件之间,所述铰链被构造为限定所述第一轴线,所述开闭构件经由所述铰链以能够绕所述第一轴线摆动的方式被支承,所述铰链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被附接至所述主体,以能够与所述第一轴线一起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及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被设置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片材支承件之间,所述连杆机构被构造为与所述基部的向上移动连动地将所述片材支承件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设备,进一步包括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与所述片材支承件之间的推压单元,所述推压单元被构造为:当所述片材支承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所述侧表面的倾斜角度小于预定角度时,所述推压单元朝着所述第一位置推压所述片材支承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设备,
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基部朝着所述片材支承件延伸,所述操作部分被构造为与所述基部一起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移动;以及
传递部分,所述传递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片材支承件处,所述传递部分被构造为接触向上移动的所述操作部分,将所述操作部分的移位传递至所述片材支承件,并使所述片材支承件朝着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设备,
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从所述基部朝着所述片材支承件延伸,所述操作部分被构造为与所述基部一起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移动;以及
传递部分,所述传递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片材支承件处,所述传递部分被构造为接触向上移动的所述操作部分,将所述操作部分的移位传递至所述片材支承件,并使所述片材支承件朝着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设备,
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被设置在所述主体处,所述操作部分被构造为与所述基部的所述向上移动连动地移动;以及
传递部分,所述传递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片材支承件处,所述传递部分被构造为接触与所述基部的所述向上移动连动地移动的所述操作部分,并使得所述片材支承件朝着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设备,
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被设置在所述主体处,所述操作部分被构造为与所述基部的所述向上移动连动地移动;以及
传递部分,所述传递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片材支承件处,所述传递部分被构造为接触与所述基部的所述向上移动连动地移动的所述操作部分,并使得所述片材支承件朝着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设备,进一步包括:
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开闭构件处,所述接触部分被形成为:当所述开闭构件在所述关闭位置中时,所述接触部分朝着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的所述片材支承件的上端部突出;以及
被接触部分,所述被接触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片材支承件的所述上端部处,所述被接触部分被形成为:当所述片材支承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时,所述被接触部分朝着在所述关闭位置中的所述开闭构件的所述接触部分突出,并且所述被接触部分在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所述被接触部分被构造为使得:当所述开闭构件移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被接触部分接触地滑动。
CN201410788044.5A 2013-12-20 2014-12-17 多功能***设备 Active CN104735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4415A JP6094466B2 (ja) 2013-12-20 2013-12-20 複合機
JP2013-264415 2013-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5281A CN104735281A (zh) 2015-06-24
CN104735281B true CN104735281B (zh) 2019-03-08

Family

ID=53401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88044.5A Active CN104735281B (zh) 2013-12-20 2014-12-17 多功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00826B2 (zh)
JP (1) JP6094466B2 (zh)
CN (1) CN1047352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1904B2 (ja) 2013-03-29 2017-08-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US10498913B2 (en) 2016-07-29 2019-1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88263B2 (ja) * 2019-04-24 2022-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247746B2 (ja) * 2019-05-21 2023-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251309B2 (ja) * 2019-05-21 2023-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379004B2 (ja) * 2019-07-31 2023-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5744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02530587A (zh) * 2010-12-15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开闭机构以及包括该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6759A (ja) * 1983-03-08 1984-10-06 Kyocera Corp 複写機
US4787616A (en) * 1984-10-26 1988-1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tack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US6088135A (en) * 1997-03-11 2000-07-11 Minolta Co., Lt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3975545B2 (ja) * 1997-03-24 2007-09-1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原稿走査装置及び該原稿走査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6646768B1 (en) * 2000-07-20 2003-11-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ingle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sensor for media leading edge and top cover being opened detection
JP2002068487A (ja) * 2000-08-29 2002-03-08 Toshiba Tec Corp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68139B2 (ja) * 2001-02-22 2011-09-07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の原稿押え開閉機構
JP4544462B2 (ja) * 2005-02-28 2010-09-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原稿読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07927B2 (ja) * 2005-05-20 2009-01-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88616A (ja) * 2005-09-20 2007-04-05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その原稿ホルダ
JP4962455B2 (ja) * 2008-09-11 2012-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5041042B2 (ja) 2010-06-30 2012-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1587B2 (ja) * 2010-10-27 2012-05-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仕切部材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TWM417261U (en) * 2011-06-03 2011-12-01 Avision Inc Apparatus with retractable flatbed scanner
JP5472649B2 (ja) * 2011-06-16 2014-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88953B2 (ja) * 2011-11-29 2014-09-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29281B2 (ja) * 2012-02-13 2016-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216123B2 (ja) * 2013-01-30 2017-10-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5744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102530587A (zh) * 2010-12-15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开闭机构以及包括该开闭机构的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94466B2 (ja) 2017-03-15
US20150181062A1 (en) 2015-06-25
CN104735281A (zh) 2015-06-24
JP2015122581A (ja) 2015-07-02
US9300826B2 (en) 2016-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5281B (zh) 多功能***设备
CN103359497B (zh) 供纸装置
JP531640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7089530B (zh) 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
JP6996318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7331337A (ja) 開閉型物品
JP702154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07234883B (zh) 打印装置
CN110320766A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2857670A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10329829A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5836499B (zh) 片材输送装置
JP2007336451A (ja) 開閉型物品
CN104860089B (zh) 片状物分离设备
JP706975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04908462B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5905660A (zh) 片材输送设备
CN104924778B (zh) 输送器
CN104943413B (zh) 馈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US7984908B2 (en) Document feeding device for handling and reverting double-sided document sheets to an original sequence
JP6924369B2 (ja) 記録装置
JP4816965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CN10494337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5923426B (zh) 片材输送器和图像读取设备
CN102632724B (zh) 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