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0888B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0888B
CN104730888B CN201410784264.0A CN201410784264A CN104730888B CN 104730888 B CN104730888 B CN 104730888B CN 201410784264 A CN201410784264 A CN 201410784264A CN 104730888 B CN104730888 B CN 1047308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upply
contact
state
fixing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842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0888A (zh
Inventor
松尾亮平
青木俊也
奥野仁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30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0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0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08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热容量小且不会使记录纸张过热,且无需切换部件相对于定影带的接触、分离,并且能够无问题地应对所需热量多的状况。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带;加压辊,其与定影带的外周面接触;加热器,其在定影带的内部被配置为不与其他部件接触;储热部件,其与定影带的内表面接触并且不与加热器接触;热供给调整部件,其设置在加热器与储热部件之间,具有自加热器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多的热供给状态和自加热器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少的隔热状态。通常在隔热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S1:否),在连续打印多张的情况下等(S1:是)成为热供给状态(S2)。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部分,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应对热容量减少的要求、并且也能够应对例如使用厚纸时那样的所需热量多的状况的定影装置、以及安装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对接受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的记录纸张进行加热,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纸张。因此,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具有使两个旋转体对置的夹持部。在加热旋转体的状态下使记录纸张通过该夹持部,从而进行定影。在近年来的产品开发中,该定影装置存在旋转体等的热容量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节能、启动时间短缩的缘故。因此,有时使用带作为旋转体中的一者。这是因为,带较薄,通常热容量相比于辊较小。
然而,旋转体的热容量较小不一定只有好处。这是因为记录纸张对来自定影装置的热量进行掠夺的影响在热容量较小时变得显著。因此,例如在使用厚纸时那样地夺热量大的状况下,定影温度的降低有时会引发定影不足。作为针对这种问题的现有对策,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该文献的技术中,具有能够相对于定影带切换接触状态与分离状态的储热部件。在定影带过热的状况下使储热部件成为接触状态,以使得在储热部件中存储热能。在待机时等使储热部件与加热器接触,实现热能回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5864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装置的耐久性存在难度。这是因为,如上述储热部件那样地具备相对于定影带切换接触、分离的部件。由于切换接触、分离,所以定影带、储热部件提前劣化。
若只是针对所需热量较多的状况,则可能会认为仅提高定影温度即可。但是,这当然违反节能的要求,而且产生其他的问题。定影后的记录纸张的 卷曲(弯曲变形)变严重、产生粘着(タッキング)(导致在排纸托盘上记录纸张彼此紧密接触)等。另外,在印刷的中途,如图1所示,定影温度变化。即,在由图1中单点划线的椭圆包围示出的进纸执行中的附近,温度相比于进纸开始时下降。因此,有时也因此引发图像品质的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而做出的。即,就该问题提供一种热容量小且不会使记录纸张过热、并且无需切换部件相对于定影带的接触、分离,能够没有问题地应对所需热量多的状况的定影装置、以及安装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定影装置具有:环状的定影带;加压部件,其与定影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形成夹持部;非接触热源,其在定影带的内部被配置为不与定影带接触,而且所述定影装置还具有:储热部件,其被设置为与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接触,并且不与非接触热源接触;热供给调整部件,其设置在非接触热源与储热部件之间,具有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多的热供给状态与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少的隔热状态;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未被热供给调整部件遮挡而是与非接触热源相对。
在上述方式中的定影装置中,利用自非接触热线供给的热加热定影带,而且也还加热加压部件。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记录纸张通过定影带与加压部件之间的夹持部来进行定影。这里,根据热供给调整部件的状态,自非接触热源供给热的供给状态不同。热供给调整部件的状态具有隔热状态和热供给状态。在隔热状态下,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少。因此,来自非接触热源的供给热的大半部分直接加热定影带。因此,到达适于定影的温度的升温所需时间短。另一方面,在热供给状态下,来自非接触热源的供给热中的某一程度的量被直接供给到储热部件。因此,成为在储热部件存储热的状态。因此,即使在记录纸张夺取热多的状况下也不太会受到其影响。通过分别使用这两种状态,不会使记录纸张过热,能够适当地进行定影。另外,因为热供给调整部件不相对于定影带接触、分离,所以定影带的劣化少。
这里,储热部件也可以兼作将定影带的内表面朝向加压部件按压的夹持部形成部件。通常,在使用定影带的定影装置中,大多在定影带内设有夹持 部形成部件。通过使该夹持部形成部件兼作为储热部件,能够抑制结构复杂化、部件数量的增加。
或者,也可以除储热部件之外,另设有夹持部形成部件。在该情况下,因为夹持部形成部件的热过程负担不会太重,所以能够抑制夹持部形成部件的热过程所带来的劣化。
优选的是,与热供给调整部件处于热供给状态时的储热部件的非接触热源侧的面相比,该情况下的夹持部形成部件的非接触热源侧的面是自非接触热源供给的热的实质上的反射率高的面。由此,夹持部形成部件在热供给调整部件处于热供给状态时,反射来自非接触热源的热的大部分。因此,夹持部形成部件自身不太会被加热。
在上述任一结构中,能够使热供给调整部件在定影带的内部移动,通过对遮挡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程度进行改变,具有热供给状态和隔热状态。即,自非接触热源观察,能够将储热部件被热供给调整部件遮挡得多的配置作为隔热状态。另一方面,自非接触热观察,能够将储热部件不太被热供给调整部件遮挡的配置作为热供给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与储热部件的非接触热源侧的面相比,热供给调整部件的非接触热源侧的面是自非接触热源供给的热的反射率高的面。由此,特别是在隔热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热直接向储热部件供给。
另外,代替使热供给调整部件如上所述地移动,也能够使热供给调整部件具有:基部,其覆盖储热部件的一部分而固定配置;摆动部,其相对于基部摆动移动。在该情况下,摆动部在热供给状态下重叠在基部上,没有将储热部件中的未被基部覆盖的剩余部分覆盖,使第一面朝向非接触热源配置,摆动部在隔热状态下不重叠在基部上,将储热部件中的剩余部分覆盖,使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朝向非接触热源配置。相比于摆动部的第一面及储热部件中的剩余部分的表面,基部的表面及摆动部的第二面是来自非接触热源的热的反射率高的面。
这样,在自非接触热源观察储热部件的方向时相对的面根据热供给调整部件的状态而不同。在热供给状态下,摆动部的第一面和储热部件中的未被基部覆盖的剩余部分与非接触热源相对。它们是热的反射率低、即吸收率高的面。因此,利用这些面吸收热,通过热传导向储热部件供给热。另一方面,在隔热状态下,基部的表面和摆动部的第二面与非接触热源相对。它们是热 的反射率高的面。因此,由于利用这些面反射热,所以储热部件不太会被供给热。
另外,相反地,具有基部和摆动部的热供给调整部件的情况下的摆动部可以在隔热状态下重叠在基部上,没有将储热部件中的未被基部覆盖的剩余部分覆盖,使第一面朝向非接触热源配置,摆动部在热供给状态下不重叠在基部上,将储热部件中的剩余部分覆盖,使第二面朝向非接触热源配置。相比于摆动部的第一面及储热部件中的剩余部分的表面,基部的表面及摆动部的第二面是来自非接触热源的热的吸收率高的面。
这样,在自非接触热源观察储热部件的方向时,在热供给状态下热的吸收率高的面相对,在隔热状态下热的反射率高的面相对。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或者,代替使热供给调整部件移动的部件或具有摆动部的部件,而设有调光部件,即通过具有向热供给调整部件施加电信号的电信号施加部,根据被施加的电信号的变化,使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变化的部件。这是因为,根据该调光部件的透过率的变化能够实现热供给状态和隔热状态。
更具体而言,将热供给调整部件即调光部件设置为,在热供给状态下,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高且反射率低,在隔热状态下,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低且反射率高。与隔热状态下的调光部件的非接触热源侧的面相比,储热部件的非接触热源侧的面作为自非接触热源供给的热的吸收率高的面。
这样,在热供给状态下,来自非接触热源的热透过调光部件到达储热部件,而被储热部件吸收。这样,向储热部件供给热。另一方面,在隔热状态下,被调光部件反射,不会到达储热部件。因此,储热部件不太会被供给热。
或者,也可以将调光部件设置为,在热供给状态下,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低且吸收率高,在隔热状态下,自非接触热源向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高且吸收率低。在该情况下,与热供给状态下的调光部件的非接触热源侧的面相比较,储热部件的非接触热源侧的面作为自非接触热源供给的热的反射率高的面。
这样,在热供给状态下,来自非接触热源的热被调光部件吸收,难以通过热传导向储热部件扩散。这样,储热部件被供给热。另一方面,在隔热状 态下,来自非接触热源的热透过调光部件到达储热部件。但是,储热部件反射该热而不吸收。因此,储热部件不太会被供给热。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部,其将由图像形成部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于记录纸张;如上所述的任一定影装置,其使通过了转印部的记录纸张上的调色剂像定影于该记录纸张;热供给控制部,其控制热供给调整部件的状态。
优选的是,该情况下的热供给控制部在打印任务的张数是预先设定的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使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热供给状态,在热供给调整部件不是热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使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隔热状态。在连续打印的张数少的情况下,成为通常那样的隔热状态即可,但在连续打印多张的情况下,不能忽视记录纸张夺取来自定影带的热的影响。因此,优选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切换成热供给状态。
热供给控制部或者也可以在通过夹持部的记录纸张的克重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克重以上的情况下使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热供给状态,在不使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热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使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隔热状态。在记录纸张是薄纸的情况下,成为通常那样的隔热状态即可,但在使用厚纸时,不能忽视厚纸的记录纸张夺取来自定影带的热的影响。因此,优选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切换成热供给状态。
热供给控制部还可以在通纸速度、环境因素中的至少一者符合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自定影带向记录纸张夺取的热多的条件的情况下使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热供给状态,在不使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热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使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隔热状态。这是因为,在通纸速度快的情况、环境因素为特殊状况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记录纸张夺取来自定影带的热的影响。
根据本结构,提供一种热容量小且不会使记录纸张过热,且无需切换部件相对于定影带的接触、分离,并且能够无问题地应对所需热量多的状况的定影装置、以及安装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定影装置中的定影温度的经时变化的例子的曲线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按压衬垫的剖视图。
图5是向热供给调整部件施加的电压的回路图。
图6是表示定影带内的各要素的配置状况的透视立体图。
图7是表示支承部件(第一方式)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表示调光部件(第一方式)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支承部件上重叠透明状态的调光部件(第一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支承部件重叠反射状态的调光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说明定影带内的热的供给状况(隔热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说明定影带内的热的供给状况(热供给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其1)。
图14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其2)。
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其3)。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其4)。
图17是表示支承部件(第二方式)的局部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调光部件(第二方式)的局部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在支承部件重叠黑色状态的调光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支承部件重叠透明状态的调光部件(第二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具有机械式可动部的热供给调整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在支承部件重叠关闭状态的热供给调整部件(第三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在支承部件重叠打开状态的热供给调整部件(第三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支承部件重叠打开状态的热供给调整部件(第四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在支承部件重叠关闭状态的热供给调整部件(第四方式) 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第五方式的定影装置(隔热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第五方式的定影装置(热供给状态)的剖视图。
图28是第六方式的定影装置(隔热状态)的剖视图。
图29是第六方式的定影装置(热供给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2 图像形成部;
23 二次转印辊;
3 定影装置;
31 加压辊;
32 定影带;
320 按压衬垫;
321 支承部件;
322 加热器;
324 调光部件;
325 电压施加部;
351 支承部件;
354 调光部件;
364 热供给调整部件;
374 热供给调整部件;
384 热供给调整部件;
6 控制部;
83 基部;
84 摆动部;
85 摆动部;
86 基部;
87 摆动部;
88 摆动部;
90 储热衬垫。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具体方式。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应用本发明的方式。图2的图像形成装置1大致构成为,利用图像形成部2将调色剂像转印于打印纸张,并且利用定影装置3将接受了该调色剂像的转印的打印纸张定影并排出到排纸托盘4上。打印纸张自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下部的供纸部5向图像形成部2供给。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还设有用于进行整体控制的控制部6。
图像形成部2具有中间转印带21、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2Y、22M、22C、22K、二次转印辊23、曝光器24。由此,利用图像形成单元22Y、22M、22C、22K在中间转印带21上形成调色剂像,利用二次转印辊23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到打印纸张。图像形成单元22Y具有感光体220、带电器221、显影器222、一次转印辊223、清洁器224。图像形成单元22M、22C、22K的结构也与图像形成单元22Y的结构相同。曝光器24向各感光体220中的、带电器221与显影器222之间的描绘位置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由此,利用图像形成单元22Y、22M、22C、22K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
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点在定影装置3的部分以及其控制内容中。因此,以下说明定影装置3的详细结构。图像形成装置1的定影装置3如图3的剖视图所示那样地构成。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3具有加压辊31和定影带32。定影装置3中的进纸宽度(与图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是320mm左右。加压辊31是具有芯轴310和芯轴310周围的弹性层311的弹性辊。定影带32是在由膜状部件形成的卷绕方向上呈环形的环状部件。定影带32的内表面被实施了消光黑色涂装(つや消し黒色塗装)。
列举加压辊31及定影带32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
加压辊31的芯轴310:铝制的圆棒
加压辊31的弹性层311:厚度3.5mm的硅橡胶层+厚度30μm的PFA(氟树脂的一种)管的表面脱模层
定影带32:厚度35μm的电铸镍层+其外表面侧的厚度200μm的硅橡胶层+厚度20μm的PFA管的表面脱模层
而且,在定影带32的内部配置有按压衬垫320、支承部件321、加热器 322。它们均不与定影带32的旋转一起旋转,而是固定配置的结构要素。
按压衬垫320与加压辊31一起夹持定影带32,是形成加压辊31与定影带32接触的夹持部33的部件。按压衬垫320与加压辊31成为彼此压合的状态。因此,按压衬垫320实质上可以说是将定影带32按压于加压辊31。按压负载是50~500N,夹持部的夹持宽度是约8mm。在按压衬垫320的表面设有滑动层323(参照)图4。该按压衬垫320支承于支承部件321。支承部件321是支承按压衬垫320的部件,位于加热器322与按压衬垫320之间。支承部件321是以截面形成为大致“W”形的方式弯曲成型的平板状部件。
列举按压衬垫320、滑动层323、以及支承部件321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
按压衬垫320:LCP(液晶聚合物)
滑动层323:氟树脂纤维
支承部件321:厚度2mm的钢板
支承部件321中的加热器322侧的整个面被调光部件324覆盖。如图5所示,在调光部件324连接有电压施加部325。电压施加部325受到控制部6的控制。由此,能够切换向调光部件324施加电压的接通、断开。后述详细说明调光部件324。
加热器322是设于定影带32的内部的卤素加热器。加热器322设于与定影带32、支承部件321、调光部件324中的任一者都不接触的位置。当然,也不与按压衬垫320以及其表面的滑动层323接触。另外,加热器322的位置无需一定与定影带32的中心一致。在加热器322设有三根卤光灯326、327、328。如图6所示,卤光灯326、327、328的长度不同,能够对应于多种水准的纸张尺寸。但是,由于分开使用卤光灯326、327、328这一点不是作为本发明的特征,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基本上可以无视。
返回图3,加热器322的周围的全方位都被定影带32包围。这当然是因为在环状的定影带32的内部配置有加热器322。但是,在图3中右侧的加压辊31所在一侧,在加热器322与定影带32的内表面之间存在支承部件321。在该支承部件321所占的范围内,加热器322的红外线不会直接照射到定影带32的内表面。但是,在除此以外的范围内,定影带32的内表面未被支承部件321遮挡而是与加热器322相面对。因此,在除支承部件321所在的范围以外的范围内,加热器322的红外线直接照射到定影带32的内表面。
另外,在定影带32的外部设有热电堆34。热电堆34配置在定影带3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用于输出与温度相应的电压。如图5所示,热电堆34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控制部6。由此,与热电堆34的检测温度相应地控制定影装置3。
进一步对支承部件321及调光部件324进行说明。在图7中表示单独的支承部件321。将平板状部件弯曲成型而成的支承部件321具有中央部70、端部71、72、连接部73、74。利用中央部70与连接部73、74在图7中的背面侧(自加热器322观察的背侧)形成凹状,并在该凹状部保持上述按压衬垫320。另一方面,利用端部71与连接部73在图7中的表面侧(加热器332侧)形成凹状。端部72与连接部74也同样。另外,在支承部件321中的加热器322侧的整个面上实施消光黑色涂装。以下,将该面称作支承部件321的内表面。
在图8中示出单独的调光部件324。调光部件324也是使平板状的部件弯曲而成的部件,具有中央部80和端部81、82。中央部80、端部81、端部82整体在图8中的表面侧(加热器322侧)稍微形成凹状。中央部80是重合在支承部件321的中央部70上的部分。端部81是在支承部件321的端部71及连接部73之上稍微隔开间隔地重合的部分。端部82是在支承部件321的端部72及连接部74之上稍微隔开间隔地重合的部分。换句话说,实质上的支承部件321中的加热器322侧的面如上述地整个被调光部件324覆盖。
调光部件324是能够切换如下两个状态的部件。
透明状态:使光(包含来自加热器322的红外线,以下相同)透过的状态。光的透过率高,反射率低。
反射状态:反射光的状态。光的透过率低,反射率高。
作为这种部件,列举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发的“调光镜片”(可在网络上搜索“产综研调光镜”)。使用该部件的调光部件324通过接通、断开来自电压施加部325的施加电压,能够切换透明状态与反射状态。能够通过周边回路的组装方式适当地选择使电压施加接通时与断开时之中的哪一者成为透明状态、使哪一者成为反射状态。另外,反射状态下的反射面是加热器322侧的面。
在图9、图10中示出支承部件321与调光部件324重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示出了调光部件324处于透明状态的情况。另一方面,图10示出了调 光部件324处于反射状态的情况。首先,对图9进行说明。在图9中,示出了将支承部件321与调光部件324沿长度方向(相当于定影带32的轴向)局部错开重合的状态。即,在图9中,支承部件321横跨范围A及范围B地存在,调光部件324存在于范围B以及范围C。这是为了容易理解而描绘的,在实质上的定影装置3中,支承部件321与调光部件324完全重合。
在图9中,在范围A内,支承部件321的内表面未被调光部件324覆盖而是露出并可视的。该内表面是如上述那样消光涂黑面。范围B中的支承部件321被调光部件324覆盖,若自加热器322的位置观察,实际上是相同的消光涂黑面。这是因为调光部件324处于透明状态。在实质上的定影装置B中,如上所述,支承部件321的内表面整体处于图9中的范围B所示的状态。
在图10中,范围A、B、C的意思也与图9的情况相同。在图10的范围B中,虽然支承部件321的内表面本身也当然是消光涂黑面,但并非能够那样地自加热器322的位置观察到。这是因为,处于反射状态的调光部件324覆盖了支承部件321。该状态下的支承部件321自加热器322的位置观察时可看作如同整个面是镜面那样。
因此,若在图9与图10中比较范围B彼此,则可以进行如下说明。
(1)自加热器322观察,图9的情况下的支承部件321对热的实际吸收率高于图10的情况下的支承部件321对热的实际吸收率。
(2)相反,图10的情况下的支承部件321对热的实际反射率高于图9的情况下的支承部件321对热的实际反射率。
另外,若比较图10的范围B与定影带32的内表面,则可以进行如下说明。这是因为,定影带32的内表面与支承部件321的内表面相同,也是消光涂黑面。
(3)自加热器322观察,定影带32的内表面对热的吸收率高于图10的范围B的实际吸收率。
(4)相反,图10的范围B对热的实际反射率高于定影带32的内表面的反射率。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方式的定影装置3在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时,图3中的加压辊31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定影带32从动于该旋转而向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将加热器322通电,加热定影带32。而且,加压辊31也经由定影带32被间接地加热。在该状态下,利用图像形成部2接受 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的打印纸张自图3中下侧进入夹持部33。由此完成定影。定影完毕的打印纸张被排出到排纸托盘4上。
这里,根据上述调光部件324的状态,定影带32内的热的供给路径存在不同。通过图11与图12说明该不同。将图11的状态称作隔热状态,将图12的状态称作热供给状态。根据后述的说明可知,这种说法是着眼于自加热器322直接向支承部件321及按压衬垫320进行热供给、还是对供给进行阻断的说法。
在调光部件324处于反射状态时(图10),如图11所示,自加热器322朝向图中右边照射的热将会被调光部件324反射。因此,仅有不存在调光部件324的范围内的定影带32的内表面自加热器322直接受到加热。支承部件321、按压衬垫320仅是经由定影带32被间接地加热。因此,在图11的状态下,对应于直接被加热的对象物少的部分,定影带32的温度上升迅速。因此,自接通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到能够进行图像形成输出为止所需的时间(所谓的快速复印时间)短。因此,将定影装置3的图11的状态作为通常使用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调光部件324处于透明状态时(图9),如图12所示,不仅是定影带32的内表面,支承部件321也自加热器322直接接受热的供给。因此,支承部件321及保持于支承部件321的按压衬垫320不经由定影带32直接被加热。因此,在支承部件321及按压衬垫320存储相当量的热。因此,在图12的状态下,对于存储在支承部件321及按压衬垫320(特别是按压衬垫320)的热,难以受到打印纸张带走热的影响。因此,图12的状态是适合打印厚纸时、打印多张时等的状态。换句话说,在本方式中,支承部件321及按压衬垫320(特别是按压衬垫320)作为储热部件发挥作用。另外,在反射状态和透明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的情况下,自加热器322直接向定影带32的背面的照射不会被调光部件324遮挡。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常使用图11(图10)的状态,并且与图像形成的状况相应地切换调光部件324的状态而使用图12(图9)的状态。换句话说,调光部件324是用于调整热供给的部件。对该控制流程进行说明。在控制流程中,存在取决于打印任务的张数的情况、取决于使用的打印纸张的种类的情况等若干种类,但均大致相同。
图13是根据打印任务的张数进行切换的情况下的流程图。在有关于打 印任务的打印开始信号时,开始图13的流程。在图13的流程中,首先,确认打印任务的内容,判断打印张数是否为30张以上(S1)。在不是30张以上的情况下(S1:否),直接结束该流程而开始打印。即,在这种情况下,将定影装置3保持通常使用的状态即图11的状态而完成打印。
在S1的判断中,在打印张数为30张以上的情况下(S1:是),进入S2。即,利用电压施加部325切换调光部件324的状态(S2)。换句话说,使调光部件324成为图12的状态。由此,自加热器322观察到的支承部件321及调光部件324自图10的范围B的镜面状态变化成图9的范围B的黑色状态。在该状态下结束该流程而开始打印。即,在这种情况下,使定影装置3成为不是通常使用的状态的图12的状态而完成打印。这是因为判断是多张打印。当然,并非将判断的阈值限定为“30张以上”。
图14是根据打印纸张的克重(面密度)进行切换的情况的流程图。在图14的流程中,首先,确认使用的打印纸张的种类,判断该克重是否小于200g/m2(S11)。在小于200g/m2的情况下(S11:是),直接结束该流程开始打印。即,在该情况下,如通常那样完成图11的状态下的打印。在S11的判断中,在克重不满阈值的情况下(S11:否),进入S12。即,切换调光部件324的状态而成为图12的黑色化状态(S12)。在该状态下,结束该流程开始打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以不同于通常的图12的状态完成打印。这是因为判断是使用相当于厚纸的纸张种类的打印纸张。当然,并非将判断的阈值限定为上述值。
这里,在上述S11的判断中,用户输入所使用的打印纸张的克重,通过该输入的值进行判断即可。虽然有时用户也不知道克重,但在该情况下,只要预先设定选择是、否中的哪一者进行处理即可。另外,也可以在供纸路径中途设置克重传感器而利用其检测值进行自动判断。
图15是根据使用的打印纸张的纸张种类、即是厚纸还是并非厚纸的普通纸进行切换的情况的流程图。在图15的流程中,首先,确认所使用的打印纸张的种类,判断是厚纸还是普通纸(S21)。在判断是普通纸的情况下,直接结束该流程而开始打印。即,在该情况下,如通常那样完成图11的状态下的打印。在S21的判断结果是厚纸的情况下,进入S22。即,切换调光部件324的状态而成为图12的黑色化状态(S22)。在该状态下结束该流程开始打印。因此,在该情况下,以不同于通常的图12的状态完成打印。这 是因为判断使用厚纸作为打印纸张。
这里,在上述S21的判断中,用户输入所使用的打印纸张的克重,根据该输入结果进行判断即可。或者,在供纸部5具备多个纸张盒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用户指定了哪个纸张盒来进行判断。即,根据被指定的纸张盒是否被预先登录作为厚纸专用的纸张盒来进行判断。而且,在打印任务的内容中具有应使用的纸张种类的指定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该指定的内容进行判断。
图16是根据打印时的纸张速度进行切换的情况的流程图。在图16的流程中,首先,确认打印任务的内容,判断被指定的纸张速度是全速还是低速(S31)。全速是指,用于通常的图像形成、生产率优先且较快的纸张速度。低速是指,用于高精细图像等的情况、比全速慢的纸张速度。在指定为全速的情况下,直接结束该流程开始打印。即,在该情况下,如通常那样完成图11的状态下的打印。在S31的判断结果为低速的情况下,进入S32。即,切换调光部件324的状态,成为图12的黑色化状态(S32)。在该状态下结束该流程而开始打印。因此,在该情况下,以不同于通常的图12的状态完成打印。这是因为,在低速下每张打印纸张在定影装置3处的滞留时间长,因此打印纸张对热的夺取量多。
如上所述,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通常时,基本上以图11的隔热状态进行图像形成,并且根据需要使用图12的热供给状态。因此,加热器322的输出功率自身不会上升,即使在厚纸时等热负载大的状况下也不会引起定影不良情况。另外,由于加热器322的输出功率自身没有上升,所以在定影完毕的打印纸张中也不会产生过大的卷曲、粘着。
另外,在图13~图16的流程中,并非必须选择任意一者进行执行。也可以同时采用以上的流程。在该情况下,当在任意一个流程中判断应黑色化时应当进行黑色化。换言之,只要在执行的全部的流程中判断为都不需黑色化的情况下,不进行黑色化而进行图像形成即可。
另外,在图13~图16的流程图判断中,即使在不需要黑色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利用热电堆34检测到温度降低的征兆的情况下进行黑色化。这是因为,有时因环境因素等,意外地导致打印纸张所夺取的热较大。例如气温低而湿度高的情况等。或者,也可以在设备内具备环境传感器,基于该检测值执行判断黑色化的流程图。在该情况下,只要预先设定上述记载的环境因素,判断环境传感器的检测值是否与该环境因素一致即可。以上是第一方式的说明。
[第二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方式进行说明。第二方式的大部分与上述第一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方式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而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第二方式中的与第一方式不同的点在于支承部件以及调光部件。
在图17中示出第二方式中的支承部件351。图17所示的支承部件351在形状上与图7所示的第一方式的支承部件321相同。支承部件351与支承部件321的不同点在于,加热器322侧的面的表面精加工。即,第一方式的支承部件321的该面是消光黑色涂装面,相对于此,本方式的支承部件351的该面是被镜面精加工的面。
在图18中示出第二方式中的调光部件354。图18所示的调光部件354在形状上与图8所示的第一方式的调光部件324相同。调光部件354与调光部件324的不同点在于所使用的材质。即,第一方式的调光部件324使用了切换透明状态与反射状态的调光镜片,本方式的调光部件354使用了“调光玻璃”。
调光玻璃是能够切换如下两种状态的部件。
透明状态:使光透过的状态。光的透过率高且吸收率低。
不透明状态:吸收光的状态。光的透过率低且吸收率高。
作为这种部件,例如列举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所提供的“ウム”(注册商标)。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公司的相应产品。对于显色原理,可以是使用了液晶的产品、使用了三氧化钨的产品等均可。
调光部件354中的上述两种状态的切换也与第一方式的情况相同,通过自电压施加部325施加电压的接通、断开来完成。能够根据周边回路的组装方法适当地选择使电压施加接通时与断开时中的哪一者成为透明状态、使哪一者成为不透明状态。在以下说明中,将上述不透明状态称作“黑色状态”。图18所示的调光部件354是黑色状态。
在图19、图20中示出使支承部件351与调光部件354重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9示出调光部件354处于黑色状态的情况。另一方面,图20示出调光部件354处于透明状态的情况。图19、图20中的范围A、B、C的意思与图9、图10的情况相同。
在图19中,在范围A中,支承部件351的内表面未被调光部件354覆 盖而是露出可视的。该内表面是上述那样的镜面。在范围B中,支承部件351的内表面本身当然是镜面,但并非如此自加热器322的位置能够观察到。这是因为处于黑色状态的调光部件354覆盖支承部件351。该状态下的支承部件351自加热器322的位置观察时可看作如同整个面是黑色面。虽然图20的范围B中的支承部件351被调光部件354覆盖,但若自加热器322的位置观察,实际上是与范围A相同的镜面。这是因为调光部件354处于透明状态。因此,该状态下的支承部件351自加热器322的位置观察时可看作如同整个面是镜面。
因此,若在图19与图20中比较范围B彼此,则可以进行如下说明。
(5)自加热器322观察,图19中的支承部件351对热的实际吸收率高于图20中的支承部件351对热的实际吸收率。
(6)相反,图20中的支承部件351对热的实际反射率高于图19中的支承部件351对热的实际反射率。
另外,若比较图20的范围B与定影带32的内表面,则可以进行如下说明。这是因为定影带32的内表面也是与黑色状态的调光部件354的表面相同的黑色的面。
(7)自加热器322观察,定影带32的内表面对热的吸收率高于图20的范围B的实际吸收率。
(8)相反,图20的范围B对热的实际反射率高于定影带32的内表面的反射率更高。
因此,在图20所示的透明状态下,实现第一方式的图11中说明的隔热状态的热供给路径。这是因为来自加热器322的热被支承部件351的镜面反射。另一方面,在图19所示的黑色状态下,实现第一方式的图12中说明的热供给状态的热供给路径。这是因为来自加热器322的热暂时被黑色状态的调光部件354吸收,然后通过热传导被供给到支承部件351及按压衬垫320。因此,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使用图20的状态,并且根据图像形成的状况切换调光部件354的状态而使用图19的状态。其控制流程可以与第一方式的图13~图16等所示的控制流程相同。这样,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起到与第一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以上是第二方式的说明。
[第三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方式进行说明。第三方式的大部分也与上述第一 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而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第三方式中的与第一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热供给调整部件。即,在本方式中,代替利用第一方式、第二方式情况下的那种电化学作用使状态变化的调光部件,使用具有机械式的可动部分且根据该可动部分的位置具有两种状态的热供给调整部件。
在图21中示出本方式中的热供给调整部件364的概要。图21的热供给调整部件364具有基部83和摆动部84、85。基部83是固定地重合在本方式中所使用的支承部件321(与第一方式所使用的支承部件相同)的中央部70上的部分。摆动部84、85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于基部83的两侧边的可动部分,具有实线所示的关闭状态和双点划线所示的打开状态这两种状态。在此,摆动是指摆动部84、85的一处(图示中的一边)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基部83,并以其旋转轴为中心呈合页状活动。摆动部84、85的摆动动作自身通过马达、螺线管、复位弹簧等适当的公知技术完成即可。基于控制部6的控制操作摆动部84、85,以使摆动部84、85一起成为关闭状态,或一起成为打开状态。
利用图22、图23,进一步说明热供给调整部件364。图22、图23中的范围A、B、C的意思与图9等的情况相同。关闭状态下的摆动部84、85重合在基部83上,覆盖基部83的整个面。此时,如图22所示,支承部件321的端部71、72、连接部73、74的内表面相对于加热器322露出。另外,摆动部84、85中的关闭状态下与加热器322相对的面(在图22中可视的面)与支承部件321的内表面相同,整个面是消光黑色涂装面。
另一方面,在摆动部84、85处于打开状态时,如图23所示,基部83的整个面相对于加热器322露出。另外,摆动部84稍微隔开间隔地重合在支承部件321的端部71及连接部73上,摆动部85稍微隔开间隔地重合在端部72及连接部74上。由此,在打开状态下,支承部件321的端部71、72、连接部73、74被摆动部84、85覆盖。换句话说,在打开状态下,支承部件321的整个面被热供给调整部件364覆盖。
热供给调整部件364的打开状态下与加热器322相对的面(在图23中可视的面)是镜面精加工面。具体而言,基部83的表面及摆动部84、85中的消光涂黑面的背侧的面成为镜面。另外,基部83的背面可以是任意颜色。另外,支承部件321的内表面中的中央部70的部分(更正确地说是隐蔽于 基部83的部分)在本方式中不必一定是黑色面。
因此,在本方式中,图22的关闭状态是与第一方式中的图9的透明状态相同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实现图12的热供给状态的热供给路径。这是因为,来自加热器322的热被作为消光涂黑面的摆动部84、85、支承部件321的端部71、72、连接部73、74吸收,通过热传导不经由定影带32而是直接地供给到支承部件321及按压衬垫320。另一方面,图23的打开状态是与图10的反射状态相同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实现图11的隔热状态的热供给路径。这是因为来自加热器322的热被热供给调整部件364的镜面反射。
因此,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使用图23的打开状态,并且根据图像形成的状况将热供给调整部件364切换成关闭状态而使用图22的状态。其控制流程可以与第一方式的图13~图16等所示的控制流程相同。这样,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起到与第一方式、第二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以上是第三方式的说明。
[第四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方式进行说明。第四方式的大部分也与上述第一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而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在第四方式中,作为支承部件,使用与第二方式中所使用的支承部件351相同的支承部件。另外,作为热供给调整部件,使用与第三方式中所使用的热供给调整部件364相同具有摆动部的热供给调整部件。
相对于第三方式中所使用的热供给调整部件364,本方式中所使用的热供给调整部件374是转换消光涂黑面与镜面的部件。即,如图24中打开状态所示,在打开状态下,与加热器322相对的面(基部86及摆动部87、88)是消光涂黑面。另一方面,关闭状态如图25所示,摆动部87、88的背面是与支承部件351的内表面相同的镜面精加工面。另外,支承部件351的内表面中的隐蔽于基部86的部分在本方式中可以不必是镜面。另外,热供给调整部件374的基部86的背面可以是任意颜色。另外,图24、图25中的范围A、B、C的意思与图9等的情况相同。
由此,在本方式中,图24的打开状态相当于第三方式中的图22的关闭状态。因此,在图24的打开状态下,实现图12的热供给状态的热供给路径。这是因为,来自加热器322的热被热供给调整部件374的黑色面吸收,通过 热传导不经由定影带32而直接供给到支承部件351及按压衬垫320。另一方面,图25的关闭状态相当于第三方式中的图23的打开状态。因此,在图25的打开状态下,实现图11的隔热状态的热供给路径。这是因为来自加热器322的热被作为镜面的支承部件351的内表面及摆动部87、88的背面反射。
因此,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使用图25的关闭状态,并且根据图像形成的状况将热供给调整部件374切换成打开状态而使用图24的状态。其控制流程可以与第一方式的图13~图16等所示的控制流程相同。这样,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起到与第一方式~第三方式情况相同的效果。以上是第四方式的说明。
[第五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五方式进行说明。第五方式的大部分也与上述第一~第四方式相同。因此,对与上述各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而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第五方式与上述各方式中的第三方式最接近。
在图26、图27中示出第五方式中的定影装置3的结构。相对于第三方式,本方式利用热供给调整部件384替换热供给调整部件364。第三方式的热供给调整部件364如上所述地折叠变形,相对于此,本方式的热供给调整部件384不变形,而是整体移动。热供给调整部件384是以截面形状形呈圆弧状的方式成形的长条的板状部件。热供给调整部件384的内表面(加热器322侧的面)是镜面精加工的面。
在图26中,热供给调整部件384配置于相对于加热器322遮挡支承部件321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图27中,热供给调整部件384自图26中的位置退避,配置在使支承部件321相对于加热器322露出的位置。换句话说,在图26和图27中,热自加热器322向支承部件321的供给被热供给调整部件384遮挡的程度不同。在本方式中,图26的状态是相当于第三方式中的图23的打开状态的隔热状态。另一方面,图27的状态是相当于第三方式中的图22的关闭状态的热供给状态。因此,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使用图26的状态,并且根据图像形成的状况使热供给调整部件384移动而使用图27的状态。其控制流程可以与第一方式中说明的图13~图16等的控制流程相同。这样,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起到与第一~第四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以上是第五方式的说明。
[第六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的第六方式进行说明。第六方式的大部分也与上述第一~第五方式相同。因此,对与上述各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而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第六方式与上述各方式中的第五方式最接近。
在图28、图29中示出第六方式中的定影装置3的结构。相对于第五方式,本方式改变了如下两点。
(a)相对于按压衬垫320,另设有储热衬垫90。
(b)代替支承部件321,使用支承部件351。
首先,对(a)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储热衬垫90固定设于定影带32的内表面侧这一点而言,与按压衬垫320相同。但是,相对于按压衬垫320配置在与加压辊31相对的位置,储热衬垫90配置在与该位置不同的其他位置这一点是不同的。储热衬垫90由耐热树脂形成,在其周围设有氟树脂膜或氟树脂纤维的滑动层91。滑动层91中的加热器322侧的面被涂黑。
接着,对(b)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支承部件351是在第二方式、第四方式中使用的、内表面被镜面精加工的支承部件。由此,按压衬垫320的加热器322侧的面(换句话说是支承部件351的内表面)是热的反射率高于储热衬垫90的表面的面。
在图28中,热供给调整部件384配置在相对于加热器322遮挡储热衬垫90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图29中,热供给调整部件384自图28中的位置退避,配置在使储热衬垫90相对于加热器322露出的位置。另外,在图29中,热供给调整部件384配置在加热器322与支承部件351之间的位置,但其自身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如上所述,这是因为,由于支承部件351自身是镜面,所以在图28、图29的任一配置中,按压衬垫320没怎样被加热这一点没有变化。但是,在图29的配置中,自加热器322向定影带32的内表面的照射未被热供给调整部件384遮挡这一点是有意义。
在本方式中,图28的状态是相当于第五方式的图26的状态的隔热状态。另一方面,图29的状态是相当于第五方式的图27的状态的热供给状态。因此,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使用图28的状态,并且与图像形成的状况相应地使热供给调整部件384移动而使用图29的状态。其控制流程可以与第一方式的图13~图16等所示的控制流程相同。这样,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起到与第一~第五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而且,在本方式中,相对于按压衬垫320,另设有储热衬垫90,从而减少按压衬垫320的热过程 负担。由此,抑制了按压衬垫的热所带来的劣化。以上是第六方式的说明。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电化学式调光部件或折叠变形式热供给调整部件或移动式热供给调整部件设于定影带32内。由此,具有:利用加热器322所产生的热主要仅加热定影带而未加热储热部件的隔热状态、和储热部件也被加热器322加热的热供给状态这两种状态。通常使用隔热状态,并且在热负载大的状况下使用热供给状态。由此,加热器322的功率自身不会上升,防止定影不良情况的产生,并且也防止过热所带来的影响。另外,并不特别设有反复与定影带32接触、分离的部件,抑制定影带32的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单纯的例示,并不限定本发明。因此,本发明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变形。例如,在第三方式及第四方式中,热供给调整部件364、374并不限定于双开形式,也可以采用单开形式。另外,在第五方式及第六方式中,热供给调整部件384的移动方式既可以是旋转移动也可以是直线移动。另外,在所有的方式中,各部件的具体形状、材质也可以不如图示或说明那样。例如,作为按压衬垫320的材料,除了LCP之外,还列举PI(聚酰亚胺)、PPS(聚苯硫醚)等。

Claims (16)

1.一种定影装置,其具有:
环状的定影带;
加压部件,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形成夹持部;
非接触热源,其在所述定影带的内部被配置为不与所述定影带接触并通过红外线供给热;
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
储热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接触,并且不与所述非接触热源接触;
热供给调整部件,其设置在所述非接触热源与所述储热部件之间,具有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多的热供给状态与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少的隔热状态;
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遮挡而是与所述非接触热源相对,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为如下调光部件,
在所述热供给状态下,该调光部件成为从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的红外线的透过率高且反射率低的透明状态;
在所述隔热状态下,该调光部件成为从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的红外线的透过率低且反射率高的反射状态。
2.一种定影装置,其具有:
环状的定影带;
加压部件,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形成夹持部;
非接触热源,其在所述定影带的内部被配置为不与所述定影带接触;
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
储热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接触,并且不与所述非接触热源接触;
热供给调整部件,其设置在所述非接触热源与所述储热部件之间,具有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多的热供给状态与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少的隔热状态;
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遮挡而是与所述非接触热源相对,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具有:
基部,其覆盖所述储热部件的一部分而固定配置;
摆动部,其相对于所述基部摆动移动;
所述摆动部在所述热供给状态下重叠在所述基部上,没有将所述储热部件中的未被所述基部覆盖的剩余部分覆盖,使第一面朝向所述非接触热源配置,
所述摆动部在所述隔热状态下不重叠在所述基部上,将所述储热部件中的所述剩余部分覆盖,使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朝向所述非接触热源配置,
相比于所述摆动部的第一面及所述储热部件中的所述剩余部分的表面,所述基部的表面及所述摆动部的第二面是来自所述非接触热源的热的反射率高的面。
3.一种定影装置,其具有:
环状的定影带;
加压部件,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形成夹持部;
非接触热源,其在所述定影带的内部被配置为不与所述定影带接触;
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
储热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接触,并且不与所述非接触热源接触;
热供给调整部件,其设置在所述非接触热源与所述储热部件之间,具有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多的热供给状态与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少的隔热状态;
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遮挡而是与所述非接触热源相对,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具有:
基部,其覆盖所述储热部件的一部分而固定配置;
摆动部,其相对于所述基部摆动移动;
所述摆动部在所述热供给状态下不重叠在所述基部上,将所述储热部件中的未被所述基部覆盖的剩余部分覆盖,使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朝向所述非接触热源配置,
所述摆动部在所述隔热状态下重叠在所述基部上,没有将所述储热部件中的所述剩余部分覆盖,使第一面朝向所述非接触热源配置,
相比于所述摆动部的第一面及所述储热部件中的所述剩余部分的表面,所述基部的表面及所述摆动部的第二面是来自所述非接触热源的热的吸收率高的面。
4.一种定影装置,其具有:
环状的定影带;
加压部件,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形成夹持部;
非接触热源,其在所述定影带的内部被配置为不与所述定影带接触;
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
储热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接触,并且不与所述非接触热源接触;
热供给调整部件,其设置在所述非接触热源与所述储热部件之间,具有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多的热供给状态与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少的隔热状态;
电信号施加部,其向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施加电信号;
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遮挡而是与所述非接触热源相对,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根据被施加的电信号的变化,通过使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变化,具有所述热供给状态和所述隔热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在所述热供给状态下,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高且反射率低,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在所述隔热状态下,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低且反射率高,
与所述隔热状态下的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的所述非接触热源侧的面相比,所述储热部件的所述非接触热源侧的面是自所述非接触热源供给的热的吸收率高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在所述热供给状态下,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低且吸收率高,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在所述隔热状态下,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透过率高且吸收率低,
与所述热供给状态下的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的所述非接触热源侧的面相比,所述储热部件的所述非接触热源侧的面是自所述非接触热源供给的热的反射率高的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热部件兼作为将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的夹持部形成部件。
8.一种定影装置,其具有:
环状的定影带;
加压部件,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形成夹持部;
非接触热源,其在所述定影带的内部被配置为不与所述定影带接触;
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有:
储热部件,其被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接触,并且不与所述非接触热源接触;
热供给调整部件,其设置在所述非接触热源与所述储热部件之间,具有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多的热供给状态与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量少的隔热状态;
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遮挡而是与所述非接触热源相对,
除所述储热部件之外,另设有夹持部形成部件,该夹持部形成部件与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接触并且被设置为不与所述非接触热源接触,且将所述定影带的内表面的周向一部分朝向所述加压部件按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处于所述热供给状态时的所述储热部件的所述非接触热源侧的面相比,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的所述非接触热源侧的面是自所述非接触热源供给的热的实质上的反射率高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在所述定影带的内部移动,通过对遮挡自所述非接触热源向所述储热部件供给的热的程度进行改变,具有所述热供给状态和所述隔热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储热部件的所述非接触热源侧的面相比,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的所述非接触热源侧的面是自所述非接触热源供给的热的反射率高的面。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形成部,其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其将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于记录纸张;
使通过了所述转印部的记录纸张上的调色剂像定影于该记录纸张的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热供给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供给控制部在打印任务的张数是预先设定的基准张数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热供给状态,
所述热供给控制部在不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热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隔热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供给控制部在通过所述夹持部的记录纸张的克重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克重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热供给状态,
所述热供给控制部在不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热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隔热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供给控制部在通纸速度、环境因素中的至少一者符合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自所述定影带向记录纸张夺取的热量多的条件的情况下,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热供给状态,
所述热供给控制部在不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热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隔热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供给控制部在通纸速度、环境因素中的至少一者符合预先设定的、单位时间自所述定影带向记录纸张夺取的热量多的条件的情况下,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热供给状态,
所述热供给控制部在不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热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热供给调整部件成为所述隔热状态。
CN201410784264.0A 2013-12-18 2014-12-16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7308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1310 2013-12-18
JP2013261310A JP5967068B2 (ja) 2013-12-18 2013-12-18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0888A CN104730888A (zh) 2015-06-24
CN104730888B true CN104730888B (zh) 2017-06-30

Family

ID=53454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84264.0A Active CN104730888B (zh) 2013-12-18 2014-12-16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67068B2 (zh)
CN (1) CN1047308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0652B2 (ja) * 2014-07-24 2018-01-3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693802A1 (en) * 2019-02-07 2020-08-12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4449A (ja) * 1996-03-14 1997-09-1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5903A (ja) * 2006-12-13 2008-06-26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32973A (ja) * 2008-07-31 2010-02-1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555A (ja) * 2012-03-16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量調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2823A (ja) * 1997-04-04 1998-10-23 Minolta Co Ltd 定着加熱ローラ
JP5239662B2 (ja) * 2008-09-11 2013-07-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357B2 (ja) * 2009-03-13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3386B2 (ja) * 2009-08-28 2014-01-08 ユ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JP5915093B2 (ja) * 2011-11-02 2016-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4449A (ja) * 1996-03-14 1997-09-1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5903A (ja) * 2006-12-13 2008-06-26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32973A (ja) * 2008-07-31 2010-02-1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555A (ja) * 2012-03-16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量調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0888A (zh) 2015-06-24
JP5967068B2 (ja) 2016-08-10
JP2015118238A (ja) 2015-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633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46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73753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862435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19343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23681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49505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7860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00074925A (ko) 정착장치와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US1033851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eat accumulator
CN104730888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12456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282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6767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36391A (ja) 像加熱装置
JP4845588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612836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94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4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809109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a worm that is rotatably supported at two different positions
JP610326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85082B2 (ja) 定着装置
JPH05297741A (ja) 加熱定着装置
JP2022013761A (ja) 像加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