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2262B -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2262B
CN104702262B CN201510086550.4A CN201510086550A CN104702262B CN 104702262 B CN104702262 B CN 104702262B CN 201510086550 A CN201510086550 A CN 201510086550A CN 104702262 B CN104702262 B CN 104702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circuits
supporting structure
sensing units
cutting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65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2262A (zh
Inventor
陈湘凤
吴健民
赵张凯
陈飞雅
王治安
高黄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8655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022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02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2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2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2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及其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包含电路支撑结构层及感应层,其中电路支撑结构层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压电致动器。感应层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并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电路支撑结构层及感应层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本发明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设计可有效达到输入装置操作上的感应分离增进感应正确性,同时保持输入装置的完整性。

Description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可避免感应误判发生的输入装置及其回避感应误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装置的薄型化要求日益增高,适用的按键结构高度显著缩小。因此,习知按压行程较大的机械式按键结构已逐渐为小行程按键或触碰式按键所取代。然而,按键尺寸的缩小也表示输入装置的感应阵列亦相应的缩小,使得感应误判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习知键盘通常使用外加物理结构来限制按键的操作范围,造成装置整体的体积无法有效缩减。
再者,习知具有触控式按键的薄型键盘通常让使用者直接接触感应阵列,或只在感应阵列上设置一层薄膜,缺乏避免多重感应或误触的结构。亦即,当使用手指触摸等方式触发感应区块时,容易发生同时触发多个感应区块的情况;或者当欲触摸感应阵列中无感应区块的空隙时,容易发生误触造成感应误判。
因此,如何在不增加装置体积的情况下有效达到回避感应误判为研发的主要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其藉由在电路支撑结构层及/或感应层形成切割槽来达到各感应单元感应上的分离同时可保持整体形状上的完整性。
本发明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其藉由切割槽开口不相互面对面的设计,来提升感应单元于感应上的分离效果。
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输入装置具有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包含电路支撑结构层及感应层,其中电路支撑结构层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感应层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且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电路支撑结构层及感应层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
于一实施例,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围绕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该电路支撑结构的该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于一实施例,该复数个切割槽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分别围绕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感应单元的该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于一实施例,该复数个切割槽为至少一开放环形切割槽,该开放环形切割槽为矩形环或圆形环。
于一实施例,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位于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的周围,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该电路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于一实施例,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位于该复数个感应单元的周围,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感应单元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于一实施例,该复数个切割槽为复数条直线切割槽,其中该复数条直线切割槽至少有一端互不连通。
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回避感应误判结构的输入装置,其中输入装置包含复数个压电致动器、电路支撑结构层以及感应层。复数个压电致动器用于接受按压力。电路支撑结构层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复数个压电致动器。感应层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且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以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电路支撑结构层及感应层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当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中之一接受按压力时,传递该按压力至对应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其中之一以触发对应的该复数个感应单元的其中之一,该复数个切割槽避免该按压力传递到未被按压的压电致动器对应的感应单元。
于一实施例,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层,复数个切割槽分别围绕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使得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各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的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于一实施例,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感应层,复数个切割槽分别围绕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复数个感应单元各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的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于一实施例,复数个切割槽为至少一开放环形切割槽,且开放环形切割槽为矩形环或圆形环。
于一实施例,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层,复数个切割槽分分别位于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的周围,使得复数个切割槽分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侧边系互不相连。
于一实施例,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感应层,复数个切割槽分别位于复数个感应单元的周围,使得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于一实施例,复数个切割槽为复数条直线切割槽,其中复数条直线切割槽至少有一端互不连通。
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藉由层叠结构达到薄型化的特性,同时藉由压电致动器提供按压回馈作为使用者操作提示。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藉由整合电路径于支撑结构而成为模组化多层堆叠的电路支撑结构(层),不仅增加电路支撑结构(层)的可制造性,更可藉由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堆叠而有效达到不同电路径层的电性隔离,有效防止短路发生。此外,本发明的输入装置藉由复数个压电致动器整合为单一部件的压电致动器组合,使压电致动器可轻易地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而达到电性连接及支撑目的,以简化制造程序及节省成本。再者,本发明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设计可有效达到输入装置操作上的感应分离增进感应正确性,同时保持输入装置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A及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图
图1B为本发明图1A中的按键结构的剖面图;
图1C为图1B的按键结构的按压作动示意图;
图1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图1A的按键结构中的电路支撑结构的***图;
图3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的***图;
图3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3C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的***图;
图3D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的立体图;
图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图;
图4B至图4E为本发明图4A中的输入装置中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支撑层、第一路径层、第二路径层及保护层的示意图;
图4F为本发明图4A中的输入装置中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支撑层、第一路径层及第二路径层叠加后的俯视图;
图4G为本发明图4A中的输入装置中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支撑层、第一路径层、第二路径层及保护层叠加后的俯视图;
图5A至图5E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中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支撑层、第一路径甲层、第一路径乙层、第二路径层及保护层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组合的示意图;
图7A至图7C分别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输入装置中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支撑层、电路径层及保护层的示意图;
图7D为本发明图7A至图7C所示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组合示意图;
图8A至图8C分别为本发明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设置于不同位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9A至图9C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层具有不同形状的切割槽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于感应层具有不同形状的切割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及其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的输入装置可为任何具有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例如独立的键盘装置、整合于电子产品的输入装置(例如行动装置、平板电脑等配备的按键或键盘等),但不以此为限。于后以键盘为例,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的细节。
如图1A及图1B所示,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100包含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及控制电路160(见图1B),其中压电致动器110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上,感应单元130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下方,且控制电路160耦接感应单元130及压电致动器110。具体而言,电路支撑结构120用以支撑压电致动器110并提供驱动压电致动器110的电路径,使得控制电路160可通过电路支撑结构120电连接压电致动器110。感应单元130为开关式感应单元,当感应单元130被按压触发时,感应单元130可输出触发讯号T,进而使控制电路160产生(1)使用者输入字符或指令的感应讯号,及(2)产生驱动压电致动器110震动的驱动讯号D(如后详述)。电路支撑结构120具有容置空间120a、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其中第一接点部120b与第二接点部120c电性隔离。压电致动器110具有被驱动部114及压电部112,其中压电部112设置于容置空间120a内且供电连接第一接点部120b,被驱动部114受电路支撑结构120所支撑,并供电连接第二接点部120c。感应单元130被触发时可输出触发讯号T,而控制电路160于接收触发讯号T后,会输出驱动讯号D给压电致动器110,以驱动压电致动器110发生震动(详述于图1C的相关说明)。
此外,如图1A及图1B所示,按键结构100进一步可包含基底层140、包覆层150。于一实施例,基底层140设置于感应单元130下方,以增进按键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换言之,基底层140较佳为相对刚性较大的材质(例如金属板材,硬质塑料或聚合物层),以维持按键结构100的强度而不至于弯折损坏。基底层140可依据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结构强度选择性设置。换言之,当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结构强度足以支撑按键结构100不至于弯折损坏时,则无需设置基底层140。于一实施例,如图1B所示,包覆层150覆盖于压电致动器110上,其中包覆层150具有字符或图案150a(见图1A)以作为按键结构100的键帽层。字符或图案150a可藉由印刷、压印、黏贴等方式形成于包覆层150,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如图1D所示,包覆层150’设计为使得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及基底层140(或甚至连同控制电路160)完全被包覆于包覆层150’内。换言之,包覆层150、150’不仅可作为按键结构100的键帽层,同时可用以保护构成按键结构的其他元件(例如压电致动器、电路支撑结构、感应单元、基底层、及控制电路)。包覆层150、150’较佳为挠性材质(例如硅胶垫),以增加使用者按压按键结构100的舒适感。于一实施例(未图示),当包覆层150仅覆盖于压电致动器110上作为键帽层时,按键结构100可选择性具有将各元件(例如110、120、130、140、150、160)整合的壳体,使得各元件设置于壳体中且裸露出包覆层150供使用者操作。此外,上述壳体亦可与基底层140整合在一起,使得壳体的底部作为基底层。
再者,控制电路160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于任何合宜的位置,例如亦被包覆于包覆层150’中,或设置于包覆层150之外。举例而言,控制电路160可设置于基底层140上、包覆层150、150’下、或控制电路160可设置于包覆层150、150’中,但不以此为限。压电致动器110可藉由黏着方式固定于电路支撑结构120及/或包覆层150、150’,或可藉由包覆层150、150’夹设于包覆层150、150’及电路支撑结构120之间,但不以此为限。于此实施例,压电致动器110较佳为部分固定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于容置空间120a的一侧,使得压电致动器110在保持元件间的相对设置位置的情况下,仍保有相当程度的悬臂弹性。再者,按键结构100的各元件(例如包覆层150、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基底层140等)之间亦可藉由黏着方式固定,以定位各元件间的相对位置。于后详述各元件的细部结构及相互作用。
于一实施例,如图1A及图1B所示,压电致动器110为薄膜型压电致动器,其包含被驱动部114及压电部112。被驱动部114可为导电薄膜/薄板形式,且压电部112由压电材料形成并设置于被驱动部114上。于此实施例,被驱动部114较佳为导电金属层,例如但不限于铜片。于其他实施例,被驱动部114可为导电非金属层。于此实施例,压电部112可为陶瓷压电材料层且设置于被驱动部114的一侧形成单侧压电致动器,但不以此为限。依实际需求,于其他实施例,压电部112可设置于被驱动部114的两侧而形成双侧压电致动器。如图1B所示,当压电致动器110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上时,被驱动部114的周围部分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上,并由电路支撑结构120所支撑以电连接第二接点部120c,而位于被驱动部114下表面中央部分的压电部112朝向容置空间120a突伸,并实质悬空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的容置空间120a中以电连接第一接点部120b。
电路支撑结构120可为具有容置空间120a的矩形、圆形或任何合宜形状的电路支撑结构。于此实施例,容置空间120a可为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120的凹槽或开口,且容置空间120a的形状、大小较佳以容置压电部112为设计考量。第一接点120b及第二接点120c分别为传递驱动讯号的电路径上电性隔离的两个接点。换言之,第一接点120b为电连接压电部112的第一电路径(例如压电路径)的接点,而第二接点120c为电连接被驱动部114的第二电路径(例如被驱动路径)的接点。于此实施例,如图1A所示,电路支撑结构120较佳具有突出部120d,其中突出部120d自容置空间120a的一侧朝容置空间120a中央突出形成悬臂结构,使得突出部120d可相对于电路支撑结构120本体在容置空间120a中上/下位移。第一接点部120b设置于突出部120d上(较佳位于突出部120d末端),使得第一接点部120b伸入容置空间120a。第二接点部120c可设置于容置空间120a周围的电路支撑结构120上。于此实施例,被驱动部114未被压电部112覆盖的部分藉由电路支撑结构120支撑并同时用以电连接第二接点部120c,而压电部112朝下面对容置空间120a并电连接伸入容置空间120a的第一接点部120b。藉由悬臂式突出部120d可提供的弹性位移特性,当压电致动器110震动时,突出部120d及其上设置的第一接点部120b可随着压电致动器110于容置空间120a中震动,增加结构弹性。
如图1C所示,当外界施加按压力F时,按压力F透过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向下传递以触发感应单元130,使得感应单元130输出触发讯号T到控制电路160。控制电路160接收触发讯号T而可输出驱动讯号D给压电致动器110进而驱动压电致动器110发生震动。亦即,当使用者按压按键结构100时(例如按压于包覆层150、150’时),藉由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结构特性向下压抵触发感应单元130发出触发讯号T,触发讯号T一方面作为操作按键结构100以输入相应的字符或指令的感应讯号,同时亦作为产生驱动讯号D的指示讯号,使得控制电路160接收触发讯号T而发出驱动讯号D。当压电致动器110经由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电路径(例如于后叙述的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接收到来自控制电路160的驱动讯号D时,压电致动器110可于容置空间120a中产生震动,以提供使用者确认按压的震动回馈。
于此实施例,如图2所示,电路支撑结构120可为多层结构,其包含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以及第二路径层126,其中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以及第二路径层126较佳以黏着方式固定,以整合成模组化多层式电路支撑结构。具体而言,支撑层122具有容置部122a,以提供压电致动器110支撑及震动空间。支撑层122较佳具有相对较大的刚性且具有预设的厚度,以限制压电致动器110受到按压时的变形极限,使得压电致动器110不至于受巨大外力而过度变形损坏。换言之,压电致动器110相对于电路支撑结构120震动的变形量,较佳由支撑层122的刚性及厚度或容置部122a的深度来控制。在此需注意,当支撑层122的结构强度足以支撑按键结构不因按压而弯折损坏时,支撑层122可同时提供基底层140的作用而使得按键结构不需要设置基底层140。第一路径层124叠置于支撑层122上,且第二路径层126叠置于第一路径层124上,以提供电连接压电致动器110的电路径。于此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电路径设计为两层的路径层,其中第一路径层124具有第一电路径124c,第二路径层126具有第二电路径126b。第一路径层124为绝缘层上形成有第一电路径124c的可挠性薄膜路径层;第二路径层126较佳为绝缘层上形成有第二电路径126b的可挠性薄膜路径层。第一电路径124c连接压电部112的电路径,其包含第一接点部120b,而第二电路径126b连接被驱动部114的电路径,其包含第二接点部120c。
具体而言,支撑层122的容置部122a可为形成于支撑层122的开口或凹槽。第一路径层124具有第一开口124a及舌部124b,其中第一开口124a对应支撑层122的容置部122a。舌部124b自第一开口124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124a中央突伸而形成悬臂结构,且舌部124b作为上述突出部120d的底层部分。第一电路径124c延伸至舌部124b以形成第一接点部120b于舌部124b的末端。相应地,第二路径层126具有第二开口126a,其中第二开口126a对应第一开口124a及容置部122a。第二开口126a、第一开口124a及容置部122a较佳为大小、形状实质相同,但不以此为限。第二路径层126较佳更具有延伸部126c,其中延伸部126c自第二开口126a的一侧朝第二开口126a中央突伸,且延伸部126c遮蔽舌部124b的一部分以裸露出第一接点部120b。亦即,延伸部126c的延伸长度小于舌部124b的延伸长度,以裸露出设置于舌部124b末端的第一接点部120b。于此实施例,延伸部126c作为上述突出部120d的上层部分。
参考图1A及图2,当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及第二路径层126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容置部122a、第一开口124a及第二开口126a相互对准连通以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0a,且第二路径层126叠置于第一路径层124上时,第二路径层126较佳遮蔽除第一接点部120b外的第一电路径124c,并裸露出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以分别电连接压电致动器110的压电部112及被驱动部114。亦即,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及第二路径层126较佳具有实质相同的外型,使得各层主体相互叠合,且驱动第二路径层126的延伸部126c叠合于第一路径层124的舌部124b。于此实施例,藉由第二路径层的薄膜绝缘层覆盖第一路径层的第一电路径,可有效电性隔离第二电路径及第一电路径,使得电路径分布得到较佳的配置。
在此需注意,电路支撑结构依据电路径设计及支撑强度的要求可具有不同实施方式。如图3A及图3B所示,于另一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120’除上述的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第二路径层126’,更包含隔离层128,其中隔离层128设置于第一路径层124及第二路径层126’之间以电隔离第一电路径124c及第二电路径126b。于此实施例,配合隔离层128的设置,第二路径层126’可具有不同的形式,其中第二路径层126’具有第二开口126a’,且第二开口126a’对应容置部122a。隔离层128具有第三开口128a及遮蔽部128b,其中第三开口128a对应第一开口124a、第二开口126a’及容置部122a。遮蔽部128b设置于第三开口128a的一侧,以遮蔽舌部124b的一部分并裸露出第一接点部120b。于此实施例,遮蔽部128b作为上述突出部120d的上层部分。当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隔离层128及第二路径层126’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容置部122a、第一开口124a、第三开口128a及第二开口126a’系相互对准连通以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0a,其中隔离层128叠置于第一路径层124上时,遮蔽部128b叠合于舌部124b且隔离层128较佳实质遮蔽除第一接点部120b以外的第一电路径124c。于此实施例,藉由隔离层128的设置,不仅可达到第一电路径124及第二电路径126的电隔离,更可进一步增加电路支撑结构的结构强度,以免压电致动器过度变形损坏。
在此需注意,于图3A及图3B的实施例中,第二路径层126’选择不设置上述的延伸部126c,而使得第二路径层126’叠置于隔离层128上时,第二路径层126’较佳裸露出遮蔽部128b、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以保持突出部120d的弹性。然而,于其他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可藉由图2的第二路径层126的延伸部126c及图3B的隔离层128的遮蔽部128b的至少其中之一,来遮蔽部分舌部124b上的第一电路径124c并裸露出舌部124b末端的第一接点部120b。当同时使用延伸部126c及遮蔽部128b来遮蔽部分舌部124b时,遮蔽部128b为突出部120d的中间层部分,而延伸部126c为突出部120d的上层部分。
再者,当电路支撑结构作为电路径的面积够大或电路径较简单时,可将上述的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整合于同一个电路径层,以减少电路径层数进而节省成本。于另一实施例,如图3C及图3D所示,电路支撑结构120”包含上述的支撑层122及电路径层124’,其中电路径层124’叠置于支撑层122上以与容置部122a形成容置空间120a,且电路径层124’同时具有第一电路径124c及第二电路径126b。类似地,第一电路径124c包含第一接点部120b,且第二电路径126b包含第二接点部120c。具体而言,电路径层124’具有第一开口124a及舌部124b,其中第一开口124a对应容置部122a,且舌部124b自第一开口124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124a中央突伸形成悬臂结构,而第一接点部120b设置于舌部124b。于此实施例,第一电路径124c自电路径层124’的一侧延伸至舌部124b而于其末端形成第一接点部120b。第二电路径126b设置于电路径层124’的另一侧(例如邻侧),以在简化电路径层数的同时达到第一电路径124c及第二电路径126b的电性隔离,且不显著影响压电致动器110与电路支撑结构120”电连接时的震动弹性。
此外,电路支撑结构120”更包含保护层129,其中保护层129设置于电路径层124’上以遮蔽除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之外裸露的第二电路径
126b及第一电路径124c。于此实施例,保护层129为绝缘层,且具有第四开口129a及遮蔽部129b,其中开口129a对应容置部122a及第一开口124a,遮蔽部129b设置于第四开口129a的一侧且自该侧向第四开口129b中央延伸。当支撑层122、电路径层124’及保护层129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容置部122a、第一开口124a及第四开口129a相互对准连通以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0a,其中遮蔽部129b叠合于舌部124b,以遮蔽舌部124b的一部分并裸露出第一接点部120b。在此需注意,于此实施例,保护层129的第四开口129a大于电路径层124’的第一开口124a,使得保护层129叠置于电路径层124’时,可裸露出设置于第一接点部120b相邻侧的第二接点部120c,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未图示),保护层除对应容置部122a的开口外,还可具有额外的接点窗,其中接点窗设置于对应第二接点部120c的位置,以裸露出第二接点部120c。此外,依据电路设计需求,电路支撑结构120、120’亦可进一步包含类似上述的保护层,以遮蔽除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之外裸露的第二电路径126b及第一电路径124c。
再者,如图4A所示,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多个前述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1。在此需注意,于此实施例,输入装置1为包含9个按键结构以3x 3阵列方式排列设置进行说明,但于其他实施例,输入装置可包含一个以上的按键结构且以任何合宜的方式配置,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再者,于此实施例,输入装置1以图1A及图1B具有电路支撑结构120的按键结构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亦即,本发明的输入装置可由具有电路支撑结构120、120’及/或120”的多个按键结构所组成。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输入装置1包含复数个(例如9个)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层12、感应层13以及控制电路16。电路支撑结构层12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层13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130。换言之,当多个按键结构整合成输入装置1(例如键盘)时,各按键结构的元件可对应整合成单一部件层,例如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可整合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使得各电路支撑结构120可视为电路支撑结构层12上的一个电路支撑单元、复数个感应单元130可整合于感应层13,且可藉由单一控制电路16控制多个按键,以简化制造程序及组装程序,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4A所示,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分别对应设置于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上。感应层13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下方,使得复数个感应单元130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且各感应单元130可被独立触发以产生相应的触发讯号。控制电路16耦接于复数个感应单元130与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具体而言,控制电路16藉由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分别电连接对应的压电致动器110,使得控制电路16接收感应单元130的触发讯号而可输出驱动讯号给对应的压电致动器110,进而驱动对应的压电致动器110发生震动。于此实施例,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及复数个感应单元130较佳一对一相互对应以构成类似上述的复数个按键结构100,且藉由控制电路16独立控制多个按键结构,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于其他实施例,依据按键的大小、数量及电路复杂度,一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可支撑一个以上的压电致动器(参见图5A至图5E的实施例),且可藉由一个以上的控制电路控制多个按键结构。
再者,类似上述,输入装置1可更包含基底层14及包覆层15,其中基底层14设置于感应层13的下方,以增进输入装置1的结构强度。在此需注意,基底层14较佳具有对应感应层13的尺寸(即输入装置1的尺寸),且具有与上述基底层140相似的性质,于此不再赘述。包覆层15覆盖于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上,且包覆层15具有复数个字符或图案150a分别设置于复数个键帽区152,其中复数个键帽区152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使得包覆层15可作为键帽层。在此需注意,包覆层15可具有类似于包覆层150或150”的结构及性质,例如包覆层15可仅覆盖于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上,或者设计为将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层12、感应层13及基底层14(或甚至包含控制电路16)完全被包覆于包覆层内,于此不再赘述。
类似图2的实施例,各电路支撑结构120具有容置空间120a、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其中第一接点部120b伸入容置空间120a且与第二接点部120c电性隔离。换言之,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分别位于容置空间120a的内侧及外侧,使得第一接点部120b在容置空间120a于感应单元130上的投影范围内,而第二接点部120c在容置空间120a于感应单元130上的投影范围外。各压电致动器110具有被驱动部114及压电部112,其中压电部112设置于被驱动部114以对应容置空间120a并供电连接第一接点部120b,且被驱动部114受电路支撑结构120所支撑并供电连接第二接点部120c。当外界施加按压力给复数个按键结构其中一个时,按压力透过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而向下传递以触发感应单元130,使感应单元130输出触发讯号,进而使对应的压电致动器110接收到控制电路16输出的驱动讯号而发生震动。在此需注意,各按键结构的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的结构细节及其相互之间与控制电路16之间的作动方式可参考上述图1A至图1C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以下的实施例着重在于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电路径配置及支撑结构细节。
如图4A及图4B至图4G所示,电路支撑结构层12为多层结构,其包含支撑层210、第一路径层220以及第二路径层230。如图4B所示,支撑层210具有复数个(例如9个)容置部210a分别对应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复数个容置部210a为形成于支撑层220的复数个开口或凹槽。于一实施例,复数个容置部210a较佳为形成于支撑层220上实质相同的开口或凹槽,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依据设计需求,复数个容置部210a可为形成于支撑层220上相同或不同形状、大小的开口或凹槽(参考图5A)。于此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层12的电路径设计为两层的路径层(例如第一路径层220及第二路径层230),其中第一路径层220叠置于支撑层210上,且第二路径层230叠置于第一路径层220上。如图4C所示,第一路径层220具有第一电路径222,且第一电路径222包含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如图4D所示,第二路径层230具有第二电路径232,且第二电路径232包含复数个第二接点部120c。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分别位于容置部210a的内侧及外侧,使得第一接点部120b在容置部210a于感应单元130上的投影范围内,而第二接点部120c在容置部210a于感应单元130上的投影范围外。
类似图2的实施例,第一路径层220具有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及复数个舌部226,其中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分别对应复数个容置部210a。换言之,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的数目、大小、位置分别对应复数个容置部210a。复数个舌部226分别对应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且自对应的第一开口220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220a中央突伸。亦即,各第一开口220a较佳具有一个舌部226自开口侧缘朝开口中央突出形成悬臂结构。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分别设置于复数个舌部226。换言之,如图4C所示,第一电路径222具有对应按键数目的电路径(例如9条),分别电性隔离地延伸至各舌部226以于舌部226末端形成对应的第一接点部120b。
如图4D所示,第二路径层230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230a及复数个延伸部234,其中复数个第二开口230a分别对应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及复数个容置部210a。复数个延伸部234对应复数个第二开口230a并自对应的第二开口230a的一侧朝第二开口230a中央突伸。于此实施例,第二电路径232作为接地路径,因此第二电路径232设计成网状电路径,使得第二电路径232至少分布于各第二开口230a的一侧,以形成对应的第二接点部120c。
如图4F及如图4G的俯视图所示,当支撑层210、第一路径层220及第二路径层230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复数个容置部210a、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及复数个第二开口230a分别相互对准连通,且对应的容置部210a、第一开口220a及第二开口230a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0a。第二路径层230叠置于第一路径层220时,构成第二路径层230的绝缘层覆盖于第一路径层220的第一电路径222,且裸露出形成于绝缘层上的第二电路径232及其复数个第二接点部120c,其中各舌部226仅被对应延伸部234部分覆盖,而裸露出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
如图4E所示,电路支撑结构12可更包含保护层240,其中保护层240设置于第二路径层230上以遮蔽除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及复数个第二接点部120c之外裸露的第二电路径232及第一电路径222(若未被第二路径层230遮蔽),以保护电路径避免形成短路或因裸露而受到损坏。于此实施例,保护层240具有一个开口240a,且开口240a设计为使得复数个(例如9个)电路支撑结构120皆自同一开口240a裸露出。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保护层可具有复数个开口,以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而使得电路支撑结构120自对应的开口中裸露出(详见图7A至图7D的实施例)。此外,类似于图3A及图3B的电路支撑结构,电路支撑结构层12可进一步包含隔离层,其中隔离层设置于第一路径层220及第二路径层230之间,以电性隔离第一电路径222及第二电路径232,于此不再赘述。
此外,当输入装置的按键结构数目增加而使得第一电路径布局更加复杂,而无法配置于单一第一路径层时,电路支撑结构层可设计为具有多层堆叠的第一路径层。如图5A至图5E所示,于一实施例,电路径支撑结构层用于例如具有81个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且包含支撑层310、第一路径甲层320、第一路径乙层330、第二路径层340以及保护层350。在此需注意,支撑层310、第一路径甲层320、第一路径乙层330、第二路径层340以及保护层350的结构细节及作用可参考上述电路支撑结构层12的各对应元件的说明,于后仅就本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支撑层310具有复数个容置部310a,其中依据对应按键结构的大小,复数个容置部(例如310a、310a’、310a”)可具有不同的尺寸及不同的形状。
再者,于此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第一路径层布局为两层的第一路径层,例如第一路径甲层320及第一路径乙层330,进而使得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的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组为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334。如图5B所示,第一路径甲层320具有第一电路径甲322,其中第一电路径甲322包含第一组的第一接点部324。具体而言,第一路径甲层320具有复数个第一开口(例如320a、320b),以分别对应支撑层310的复数个容置部310a,其中第一开口320a为设置有舌部326的开口,而第二开口320b为未设置舌部326的开口。至少一第一舌部326自第一开口320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320a中央突伸,以供设置第一接点部324。换言之,于此实施例,第一路径甲层320较佳仅在欲设置第一接点部324的对应开口(例如320a)设置第一舌部326,而在不设置第一接点部的其余开口(例如320b)则不设置第一舌部。此外,依据按键尺寸,相应于大容置部310a’,第一开口320a’可设置有复数个第一舌部326,以供电连接一个以上的压电致动器110。
类似地,如图5C所示,第一路径乙层330具有第一电路径乙332,其中第一电路径乙332包含第二组的第一接点部334。具体而言,第一路径乙层330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330a、330b,以分别对应第一路径甲层320的复数个第一开口320b、320a,其中第二开口330a为设置第二舌部336的开口,而第二开口330b为设置遮蔽部338的开口。至少一第二舌部336自第二开口330a的一侧朝第二开口330a中央突伸,以供设置第一接点部334。再者,至少一遮蔽部338自第二开口330b的一侧朝第二开口330b中央突伸,以供遮蔽第一路径甲层320的第一舌部324的一部分以裸露出第一接点324。换言之,第二舌部336设置于与第一路径甲层320未设置舌部的开口(例如320b)对应的第二开口(例如330a)的一侧,而遮蔽部338设置于与第一路径甲层320设置有第一舌部326的第一开口(例如320a)对应的第二开口(例如330b)的一侧。于此实施例,对应的第一开口320a、320b及第二开口330b、330a较佳具有相同的形状、尺寸,而第一舌部326及第二舌部336较佳具有相同的延伸长度。相应于此,遮蔽部338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舌部336的延伸长度。类似地,依据按键尺寸,相应于大容置部310a”,第二开口330a’可设置有复数个第二舌部336,以供电连接一个以上的压电致动器110,而相应于大第一开口320a’的第二开口330b’可设置有对应数目的遮蔽部338,以分别遮蔽对应的第一舌部326的一部分而使其上的第一接点部324裸露出。
如图5D所示,第二路径层340具有复数个第三开口340a、340b,以分别对应复数个第二开口330a、330b,其中第三开口340a为设置有延伸部346的开口,而第三开口340b为未设置延伸部346的开口。至少一遮蔽部346自第三开口340a的一侧朝第三开口340a中央突伸,以供遮蔽第一路径乙层330的第二舌部336的一部分以裸露出第一接点334。换言之,延伸部346设置于与第一路径乙层330设置有第二舌部336的第二开口(例如330a)对应的第三开口(例如340a)的一侧。第二路径层340具有第二电路径342以作为接地路径,因此第二电路径342设计成网状电路径,使得第二电路径342至少分布于各第三开口340a、340b的一侧,以形成对应的第二接点部344。
如图5E所示,保护层350叠置于第二路径层340上,以遮蔽除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第一组第二接点部334及复数个第二接点部344以外裸露的电路径(例如第二电路径342、第一电路径乙332、第一电路径甲322)。保护层350可依据欲遮蔽/保护的裸露电路径的分布而具有不同的形状,且保护层350可为单一连续层或由多个分离保护段所组成的组合层。
当支撑层310、第一路径甲层320、第一路径乙层330、第二路径层340以及保护层350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复数个容置部310a、第一开口320a、320b、第二开口330b、330a、第三开口340b、340a相互对准连通以共同形成对应的容置空间120a,且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334较佳于复数个按键结构(或于压电致动器110)之排列方向上交错设置,以使得第一电路径甲322及第一电路径乙332具有较佳的布局分布。换言之,以第一路径甲层320而言,复数个第一开口320a及第一开口320b较佳间隔设置,而第一路径乙层330的第二开口330a及第二开口330b对应地间隔设置,而使得复杂的第一电路径具有较宽松的布局面积,增加电路支撑结构的可制造性。在此需注意,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334的配置方式可依实际设计而变化。举例而言,于其他实施例,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334可配置为间隔成行或成列交错间隔的方式,或每两个接点间隔交错的方式,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当输入装置具有少数按键结构而使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电路径设计相对简单时,电路支撑结构层可具有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整合于单一层的电路径层。如图7A至图7D所示,电路支撑结构层12’包含支撑层710、电路径层720及保护层730。在此需注意,支撑层710、电路径层720及保护层730的结构细节及作用可参考上述电路支撑结构层12的各对应元件的说明,于后仅就本实施例不同的处进行说明。如图7A所示,支撑层710具有复数个(例如9个)容置部710a。如图7B所示,电路层720叠置于支撑层710上,并具有对应数目的第一开口720a及复数个舌部726。复数个第一开口720a分别对应复数个容置部710a,以共同形成复数个容置空间120a。复数个舌部726分别自对应的第一开口720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720a中央突伸。第一电路径722包含复数条(例如9条)电路径分别延伸至第一开口720a中的对应舌部726,以于舌部726末端形成第一接点120b。第二电路径728作为接地路径,因此第二电路径728设计成网状电路径,使得第二电路径728至少分布于各开口710a的一侧,以形成对应的第二接点部120c。于此实施例,第一电路径722较佳集中设置电路径层720的一侧(例如左侧),而第二电路径728自电路径层720的另一侧(例如右侧)伸入相邻开口710a之间,使得第一电路径722及第二电路径728彼此电性隔离。
如图7C所示,保护层730设置于电路径层720上,以遮蔽除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及复数个第二接点部120c之外裸露的第二电路径728及第一电路径722。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保护层730具有复数个第四开口730a及复数个遮蔽部734,其中复数个第四开口730a分别对应电路径层720的第一开口720a,以使各电路径支撑结构自对应的第四开口730a裸露出以供电连接压电致动器110,如图7D所示。
再者,输入装置的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亦可整合成单一的压电致动器组合,以简化组装程序。如图6所示,压电致动器组合11对应于图5A至图5E的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包含复数个(例如82个)压电致动器110及连接件116,其中连接件116连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如图所示,各压电致动器110具有被驱动部114及压电部112,且压电部112设置于被驱动部114上。此外,依据对应按键的尺寸,压电致动器110可具有一个以上的压电部112设置于被驱动部114上。连接件116连接于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的被驱动部114的同一侧,以使得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以阵列方式排列连接且各压电致动器110可相对于连接件116独立地摆动。于此实施例,连接件116可为具有复数条平行连接条116a的框形连接件。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沿连接条116a相互间隔,且较佳以被驱动部114的同一侧(例如上侧)与连接条116a相接。如图所示,各被驱动部114为矩形形状,且复数个被驱动部114仅以矩形形状的一侧边(例如水平上侧边)与连接条116a相互连接。在此需注意,连接件116的形状及连接条116a的数目及配置,可依据设计需求而变化,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
再者,从另一观点而言,图6所示的压电致动器组合可视为包含导电片11a(例如但不限于铜片)及复数个压电件(即压电部112),其中导电片11a具有复数个切割槽118以定义出复数个被驱动部114,且复数个被驱动部114以一侧相互连接,形成悬臂式的复数片体。复数个压电件112分别设置于复数个被驱动部114,以形成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换言之,复数个切割槽118将导电片11a切割为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及连接件116。以矩形被驱动部为例,复数个切割槽118包含至少一梳齿状切割槽,其中梳齿状切割槽118具有主槽118a及复数个梳齿槽118b。复数个梳齿槽118b连通主槽118a并沿主槽118a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其中主槽118a位于复数个被驱动部114的一侧,而梳齿槽118b伸入相邻被驱动部114之间。当压电致动器组合11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层时,可藉由固定连接条116a或导电片11a位于主槽118a相对侧的部分于电路支撑结构层,即可达到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与对应电路支撑结构120的连接。
在此需注意,当多个按键结构的各元件整合成对应的部件层时,为了避免相邻按键结构之间的干扰或误触而影响感应单元的感测,输入装置可具有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如图8A至图8C的实施例所示,电路支撑结构层12及感应层13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170、170a、170b,以单个化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及/或单个化复数个感应单元130,使得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及/或相邻的感应单元130不直接对应连接。
于一实施例,如图8A所示,复数个切割槽170a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以单个化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或称单元)120,使得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不直接对应连接,以降低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之间的连动性。具体而言,切割槽170a贯穿电路支撑结构层12(例如贯穿上述的支撑层、第一路径层、第二路径层、保护层等),以使得各电路支撑结构120至少有一侧边与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藉由切割槽170a分隔。亦即,复数个切割槽170a分别位于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的周围,使得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即具有间隙)。从另一观点而言,复数个切割槽170a围绕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使得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各藉由至少一连接部172相互连接,且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的至少一连接部172错开设置。如图所示,对应于矩形的电路支撑结构120,切割槽170a为具有一个开口的矩形开放式环形切割槽,其中连接部172位于开放环形切割槽的开口处,使得各电路支撑结构120形成电路支撑结构层12上的悬臂式电路支撑结构120。再者,复数个切割槽170a皆以开口位于上方的方式环绕对应的电路支撑结构120,使得相邻电路支撑结构120的连接部172不相互直接连接。亦即,复数个切割槽170a设置为不使得切割槽170a的开口直接面对面。
当外界施加按压力时,被按压的电路支撑结构120结构上与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分隔却又并未真正分离,可有效触发下方对应的感应单元130,而不会带动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发生误触操作。
于另一实施例,如图8B所示,复数个切割槽170b形成于感应层13,以单个化复数个感应单元130,使得相邻的感应单元130不直接对应连接,以降低复数个感应单元130之间的连动性。于此实施例,切割槽170b具有与图8A的切割槽170a实质相同的配置,使得相邻的感应单元130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于此不再赘述。
于又一实施例,如图8C所示,复数个切割槽170a及170b分别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及感应层13,以单个化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及复数个感应单元130,使得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不直接对应连接,以降低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之间的连动性。在此需注意,当切割槽170同时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及感应层13时,形成于对应电路支撑结构120及感应单元130周围的切割槽170a及170b较佳具有对应的性状、大小及位置,使得对应切割槽170a及170b可连通为同时贯穿电路支撑结构层12及感应层13的切割槽170。
再者,切割槽可依据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态样。如图9A及图10A所示,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及感应层13的切割槽180a,为具有两个开口的开放环形切割槽,其中两个连接部182分别位于切割槽180a的两个开口处,且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的连接部182错开设置,即开口设置成不直接面对面。
如图9B及图10B所示,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及感应层13的切割槽180b为复数条直线切割槽,其中复数条直线切割槽180b至少有一端互不连通。于此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120及感应单元130为四条切割槽180b所围绕(即四条切割槽180b形成于其四周),且每条四条切割槽180b中的任意两条互不连通,使得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藉由四个连接部186与其他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连接。于此实施例,四个连接部186分别位于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的四个角落,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藉由设置复数条长度不同、连接方式不同的直线切割槽于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的周围,而改变连接部的位置。
如图9C及图10C所示,于此实施例,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于其至少一侧具有共同的切割槽180d,而于其他侧设置有各自的切割槽180c。亦即,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之间可藉由一或多个切割槽分离。于此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亦可如上实施例所述藉由四个连接部186与其他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连接。四个连接部186分别位于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的四个角落,但不以此为限。
在此需注意,切割槽较佳围绕个别的电路支撑结构/感应单元,且切割槽的长度越长越有利于回避感应误判。此外,切割槽的形状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对应按键结构的形状,切割槽可为圆形环形式或其他几何形式的开放环形切割槽。再者,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可形成于输入装置之外部触发源与感应层之间的其他结构层,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层(例如图4A、图5A至图5E、图7D所示)、感应层。亦即,切割槽可形成于具有其他电路设计的支撑结构层,以达到各个感应单元操作上的分离,同时亦保持整体形状上的完整性。
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藉由层叠结构达到薄型化的特性,同时藉由压电致动器提供按压回馈作为使用者操作提示。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藉由整合电路径于支撑结构而成为模组化多层堆叠的电路支撑结构(层),不仅增加电路支撑结构(层)的可制造性,更可藉由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堆叠而有效达到不同电路径层的电性隔离,有效防止短路发生。此外,本发明的输入装置藉由复数个压电致动器整合为单一部件的压电致动器组合,使压电致动器可轻易地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而达到电性连接及支撑目的,以简化制造程序及节省成本。再者,本发明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设计可有效达到输入装置操作上的感应分离增进感应正确性,同时保持输入装置的完整性。
本发明已由上述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目的而非用于限制。熟此技艺者当知在不悖离本发明精神下,于此特别说明的实施例可有例示实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发明范畴亦涵盖此类修改且仅由所附申请专利范围限制。

Claims (20)

1.一种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该输入装置具有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包含:
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感应层,该感应层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
其中,该电路支撑结构层及该感应层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
其中,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围绕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该电路支撑结构的该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2.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分别围绕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感应单元的该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3.如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为至少一开放环形切割槽,该开放环形切割槽为矩形环或圆形环。
4.一种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该输入装置具有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包含:
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感应层,该感应层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
其中,该电路支撑结构层及该感应层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
其中,该复数个切割槽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分别围绕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感应单元的该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5.如权利要求4项所述的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为至少一开放环形切割槽,该开放环形切割槽为矩形环或圆形环。
6.一种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该输入装置具有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包含:
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感应层,该感应层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
其中,该电路支撑结构层及该感应层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
其中,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位于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的周围,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该电路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7.如权利要求6项所述的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位于该复数个感应单元的周围,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感应单元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8.如权利要求7项所述的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为复数条直线切割槽,其中该复数条直线切割槽至少有一端互不连通。
9.一种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该输入装置具有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包含:
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感应层,该感应层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
其中,该电路支撑结构层及该感应层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
其中,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位于该复数个感应单元的周围,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感应单元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10.如权利要求9项所述的输入装置的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为复数条直线切割槽,其中该复数条直线切割槽至少有一端互不连通。
1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包含:
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用于接受按压力;
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感应层,其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
其中,该电路支撑结构层及该感应层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当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中之一接受该按压力时,传递该按压力至对应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其中之一以触发对应的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其中之一,该复数个切割槽避免该按压力传递到未被按压的压电致动器对应的感应单元;
其中,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围绕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该电路支撑结构的该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围绕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复数个感应单元的该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为至少一开放环形切割槽,该开放环形切割槽为矩形环或圆形环。
14.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包含:
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用于接受按压力;
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感应层,其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
其中,该电路支撑结构层及该感应层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当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中之一接受该按压力时,传递该按压力至对应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其中之一以触发对应的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其中之一,该复数个切割槽避免该按压力传递到未被按压的压电致动器对应的感应单元;
其中,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围绕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藉由至少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复数个感应单元的该至少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4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为至少一开放环形切割槽,该开放环形切割槽为矩形环或圆形环。
16.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包含:
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用于接受按压力;
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感应层,其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
其中,该电路支撑结构层及该感应层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当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中之一接受该按压力时,传递该按压力至对应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其中之一以触发对应的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其中之一,该复数个切割槽避免该按压力传递到未被按压的压电致动器对应的感应单元;
其中,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该复数个切割槽分别位于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的周围,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该电路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17.如权利要求16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分别位于该复数个感应单元的周围,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感应单元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18.如权利要求17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为复数条直线切割槽,其中该复数条直线切割槽至少有一端互不连通。
19.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包含:
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用于接受按压力;
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分别用以支撑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感应层,其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
其中,该电路支撑结构层及该感应层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切割槽,复数个切割槽以单个化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或单个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使得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中相邻的电路支撑结构及/或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感应单元不直接对应连接,当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其中之一接受该按压力时,传递该按压力至对应的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其中之一以触发对应的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其中之一,该复数个切割槽避免该按压力传递到未被按压的压电致动器对应的感应单元;
其中,该复数个切割槽形成于该感应层,该复数个切割槽以分别位于该复数个感应单元的周围,使得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中相邻的该感应单元的至少一侧边互不相连。
20.如权利要求19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切割槽为复数条直线切割槽,其中该复数条直线切割槽至少有一端互不连通。
CN201510086550.4A 2015-02-17 2015-02-17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Active CN1047022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86550.4A CN104702262B (zh) 2015-02-17 2015-02-17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86550.4A CN104702262B (zh) 2015-02-17 2015-02-17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2262A CN104702262A (zh) 2015-06-10
CN104702262B true CN104702262B (zh) 2017-12-15

Family

ID=53349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6550.4A Active CN104702262B (zh) 2015-02-17 2015-02-17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022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7339B (zh) * 2015-06-23 2017-08-2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US10289888B2 (en) * 2017-01-03 2019-05-14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Fingerprint sensing circuit and electrical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819A (zh) * 2004-01-12 2007-02-07 E.G.O.电气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电容传感器元件的操作装置和具有这种操作装置的电器
CN102856104A (zh) * 2011-07-01 2013-01-02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薄型按键及具有薄型按键的电子装置
CN103354185A (zh) * 2013-07-16 2013-10-1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56848A1 (en) * 2011-04-08 2012-10-1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Tactile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819A (zh) * 2004-01-12 2007-02-07 E.G.O.电气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电容传感器元件的操作装置和具有这种操作装置的电器
CN102856104A (zh) * 2011-07-01 2013-01-02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薄型按键及具有薄型按键的电子装置
CN103354185A (zh) * 2013-07-16 2013-10-1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2262A (zh)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1334B (zh)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JP5684713B2 (ja) 表面変形電気活性ポリマー変換器
CN107104133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JP6219659B2 (ja) 表示装置
CN104701053B (zh) 输入装置及输入装置的电路支撑结构
CN10734091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20126285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702262B (zh)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KR101404279B1 (ko) 복수의 부품을 구비한 칩 카드
US11856832B2 (en) Electronic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5072663A (ja) 表示装置
KR20130027829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의 저항막 방식 터치 센서 및 그의 제작 방법
CN112015299A (zh) 触控基板和触控装置
JP2018136241A (ja) センサシート、静電容量型センサ、およびセン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1857432B (zh) 一种触控基板、触控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TWI523059B (zh) 迴避感應誤判結構
TWI578361B (zh)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TWI559173B (zh) 輸入裝置之電路結構
TWI533164B (zh)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JP506818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20180277321A1 (en) Key structure
KR102528403B1 (ko) 스트레처블 전자기기 및 그 기기의 제조방법
JP6412997B2 (ja) 表示装置
CN108073318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6560527A (zh) 触控模组及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