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4058B -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 Google Patents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4058B
CN104514058B CN201410457842.XA CN201410457842A CN104514058B CN 104514058 B CN104514058 B CN 104514058B CN 201410457842 A CN201410457842 A CN 201410457842A CN 104514058 B CN104514058 B CN 104514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driven roller
cross winding
reverse roll
stop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578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4058A (zh
Inventor
丰田贵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4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4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13Carriages travelling along the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2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i.e. machines with servicing units for automatically performing end-finding, interconnecting of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controlling and fault-detecting of the running material and replacing or removing of full or empty cores
    • B65H54/26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i.e. machines with servicing units for automatically performing end-finding, interconnecting of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controlling and fault-detecting of the running material and replacing or removing of full or empty cores having one or more servicing units moving along a plurality of fixed wind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纤维机械中所具备的作业台车,所述作业台车是接头台车(3),其具备反转辊(63)、气缸(66)以及止挡件(36)。反转辊(63)与交叉卷绕卷装(45)接触并旋转,由此驱动该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气缸(66)使反转辊(63)在能够与交叉卷绕卷装(45)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交叉卷绕卷装(45)退回的退回位置之间移动。止挡件(36)相对于气缸(66)独立地设置,将反转辊(63)保持于比接触位置靠近退回位置的保持位置。

Description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机械具备的作业台车。
背景技术
以往,在纤维机械中,公知有以相对于多个纱线处理单元能够移动的方式构成的作业台车(接头台车)。作业台车行进至因某种理由而产生纱线的断开的纱线处理单元,对断开的纱线进行连接(接头)。作业台车具备用于在接头作业时使交叉卷绕卷装反向旋转的反转辊。日本特开2013-6748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这种作业台车。
专利文献1公开有能够使反转辊相对于卷装接近以及离开的结构(第0061段)。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空气致动器的缸体前进、后退,能够使反转辊相对于卷装接近以及离开。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将利用空气致动器(气缸)使反转辊与卷装接触的状态称为该反转辊的“接触位置”,将利用空气致动器(气缸)使反转辊从卷装离开的状态(将反转辊收纳于作业台车的状态)称为该反转辊的“退回位置”。
在作业台车相对于多个单元行进时,若假设反转辊形成为突出的状态,则该反转辊与周围的部件接触,会成为破损等的原因。因此,在作业台车行进时,需要预先形成为将反转辊收纳于作业台车内的状态。因此,以往,在作业台车不进行接头作业时,空气致动器将反转辊保持于退回位置(收纳的状态)。
在进行作业台车的维护等情况下,有时使空气朝空气致动器的供给停止。在该情况下,该空气致动器的缸体处于闲置(free)的状态,因此无法预先将反转辊保持于退回位置。其结果,会因反转辊的自重而使该反转辊比退回位置朝接触位置(靠近卷装的位置)突出。在该情况下,为了使作业台车移动,需要操作人员预先用手将因自重而突出的反转辊压入,从而维护的操作性较差。
如以上那样,在以往的作业台车中,在维护等时停止向空气致动器供给空气的情况下,反转辊随意(并非如操作人员所愿)地移动,因此,维护的操作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台车,其构成为即便在维护等时也能够保持反转辊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发明的第一观点,作业台车具备驱动辊、第一驱动部以及保持部。上述驱动辊与交叉卷绕卷装接触并旋转,由此驱动该交叉卷绕卷装旋转。上述第一驱动部使上述驱动辊在能够与上述交叉卷绕卷装接触的接触位置、与从上述交叉卷绕卷装退回的退回位置之间移动。上述保持部相对于上述第一驱动部独立设置,将上述驱动辊保持于从上述交叉卷绕卷装退回的保持位置。
这样,对于将驱动辊保持于保持位置的保持部,通过使其与第一驱动部分体设置,即使在停止对第一驱动部供给驱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预先将驱动辊保持于保持位置。此外,上述保持位置与退回位置可以一致,保持位置与退回位置也可以不同。
上述的作业台车的结构特别优选应用于上述第一驱动部是气缸的作业台车。
即,在第一驱动部是气缸的情况下,在停止对该气缸供给空气的情况下,无法利用该第一驱动部将驱动辊保持于退回位置。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以与第一驱动部(气缸)分体的方式设置保持部,即使在停止对第一驱动部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驱动辊保持于保持位置。
优选地,上述的作业台车具备被接触部,其设置成与上述驱动辊机械式地联动移动。上述保持部是与上述被接触部接触的止挡件。上述被接触部以及上述止挡件中的至少任一方与另一方弹性接触。
由此,通过施加某种程度的力,能够将基于止挡件的保持解除。
在上述的作业台车中,优选地,在该作业台车的非工作时,能够利用上述保持部将上述驱动辊保持于上述保持位置。
此外,非工作时是指维护时以及/或者电源断开时等的作业台车不进行通常的动作的状态。利用上述结构,即使在维护时等停止对第一驱动部供给驱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预先将驱动辊保持于保持位置。
在上述的作业台车中,优选地,当上述第一驱动部使上述驱动辊移动时,上述保持部将对该驱动辊的保持解除。由此,第一驱动部能够使驱动辊移动。
优选地,上述的作业台车还具备纱线引导部件,当利用上述驱动辊驱动上述交叉卷绕卷装旋转时,该纱线引导部件以避免来自该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与横动导纱器接触的方式对该纱线进行引导。上述保持部构成为与上述纱线引导部件联动。由此,与单独驱动保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优选地,上述的作业台车还具备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使上述纱线引导部件向等待位置和引导位置移动,其中,上述纱线引导部件在该等待位置从卷取于上述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离开,上述纱线引导部件在该引导位置以避免来自该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与横动导纱器接触的方式对该纱线进行引导。当上述第二驱动部使上述纱线引导部件从上述等待位置朝上述引导位置移动时,将基于上述保持部的对上述驱动辊的保持解除。
使纱线引导部件移动至引导位置,不利用横动导纱器使来自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横动,由此,形成为能够利用驱动辊使该交叉卷绕卷装旋转的状态。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以使保持部与纱线引导部件联动的方式进行设置,当需要使驱动辊移动时,能够将基于保持部的保持解除。
优选地,上述的作业台车具备:连杆机构,其用于使上述驱动辊移动;以及被接触部,其设置于上述连杆机构,伴随着上述驱动辊的移动,以描画出规定的移动轨迹的方式移动。上述保持部是设置于上述纱线引导部件,并与该纱线引导部件联动移动的止挡件。上述纱线引导部件位于上述等待位置时的上述止挡件,被配置在与上述被接触部的上述移动轨迹发生干扰的位置。上述纱线引导部件位于上述引导位置时的上述止挡件,被配置在不与上述被接触部的上述移动轨迹发生干扰的位置。通过上述止挡件与上述被接触部接触,使得上述驱动辊被保持于上述保持位置。
通过这样将止挡件(保持部)设置于纱线引导部件,能够使该止挡件以与纱线引导部件联动的方式合理地移动。
优选地,上述的接头台车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以按照解除工序、辊进入工序、卷装驱动工序、辊退回工序、有效化工序的顺序执行这些工序的方式,对上述纱线引导部件和上述驱动辊的动作进行控制。在上述解除工序中,使上述纱线引导部件从上述等待位置向上述引导位置移动。在上述辊进入工序中,使上述驱动辊移动至上述接触位置。在上述卷装驱动工序中,利用上述驱动辊驱动上述交叉卷绕卷装旋转。在上述辊退回工序中,使上述驱动辊从上述接触位置移动至上述退回位置。在上述有效化工序中,使上述纱线引导部件从上述引导位置向上述等待位置移动。
即,当需要利用驱动辊驱动交叉卷绕卷装旋转时,使纱线引导部件移动至引导位置,不使来自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与横动导纱器接触。伴随着该动作,将基于保持部(止挡件)的对驱动辊的保持解除,因此,形成为能够使该驱动辊移动至接触位置并驱动交叉卷绕卷装旋转的状态。这样,能够使纱线引导部件、止挡件、以及驱动辊合理地联动。
根据本申请发明的其它观点,纤维机械具备上述的作业台车、以及对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交叉卷绕卷装的多个纱线卷取单元。上述作业台车将上述多个纱线卷取单元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纳入其负责范围,将上述负责范围中的任意的纱线卷取单元作为作业对象,对作为该作业对象的纱线卷取单元进行作业。上述驱动辊驱动作为上述作业对象的纱线卷取单元的上述交叉卷绕卷装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
这样,构成为利用作业台车的驱动辊驱动交叉卷绕卷装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从而无需将用于朝卷取相反方向驱动交叉卷绕卷装的结构设置于各纱线卷取单元。由此,能够使纤维机械整体的结构简化。
在上述的纤维机械中,上述作业台车具备对作为上述作业对象的纱线卷取单元进行接头作业的接头装置。在上述接头装置进行上述接头作业之前,上述第一驱动部使上述驱动辊向上述接触位置移动。
即,在进行接头作业时,为了拉出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需要使该交叉卷绕卷装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根据上述结构,利用作业台车的驱动辊,能够在需要时使交叉卷绕卷装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精纺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纺纱单元以及接头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利用止挡件保持反转辊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反转辊从止挡件脱离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将基于止挡件的对反转辊的保持解除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在纺纱单元产生断纱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解除工序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辊进入工序以及卷装驱动工序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纱头引导工序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接头工序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辊退回工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的精纺机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精纺机(纺纱机)1具备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纱单元(纱线卷取单元)2、接头台车(作业台车)3、鼓风机箱(blower box)80以及原动机箱5。
在鼓风机箱80内配置有用于对各纺纱单元2供给负压的负压源等。在原动机箱5内配置有针对多个纺纱单元2共通的驱动源。
如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主要构成为具备从上游朝向下游按顺序配置的牵伸装置7、纺纱装置(供纱部)9、储纱装置12以及卷取装置13。各纺纱单元2在纺纱装置9对从牵伸装置7送来的纤维束8进行纺纱而生成纺纱纱线10,并利用卷取装置13将该纺纱纱线10卷取于筒管48。将卷取有纺纱纱线10的筒管48称为交叉卷绕卷装45。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以及“下游”意味着通常卷取时的纤维束8以及纺纱纱线10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以及下游。通常卷取时说的是纺纱装置9与卷取装置13之间的纺纱纱线10处于连续状态,并且,交叉卷绕卷装45被以大致恒定的周向速度驱动旋转从而以大致恒定的速度对纺纱纱线10进行卷取时的情况。
牵伸装置7自上游侧起按顺序具备后辊16、第三辊17、架装有橡胶制的输送带18的中间辊19、以及前辊20这4个牵伸辊。各牵伸辊以规定的旋转速度被驱动旋转。牵伸装置7具有以与各牵伸辊对置的方式配置的对置辊。牵伸装置7将作为纤维束8的原料的纱条15夹入到牵伸辊与对置辊之间并对其进行输送,由此对纱条15进行拉伸(牵伸)直至达到规定的宽度为止,从而生成纤维束8。
在紧邻前辊20的下游侧配置有纺纱装置9。由牵伸装置7牵伸后的纤维束8被供给至纺纱装置9。纺纱装置9对从牵伸装置7供给的纤维束8加捻而生成纺纱纱线1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纺纱装置9采用的是利用回旋气流对纤维束8加捻的气流式纺纱装置。
如图2所示,在纺纱装置9的下游侧配置有卷取装置13。卷取装置13具备摇架臂(cradle arm)71、卷取卷筒72以及横动导纱器76。
上述卷取卷筒72被驱动而朝一个方向以恒定的旋转速度旋转。上述摇架臂71能够将用于卷取纺纱纱线10的筒管48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臂71被支承为能够绕支轴73摆动。摇架臂71在对上述筒管48(或者交叉卷绕卷装45)进行支承的状态下绕支轴73摆动,从而能够使上述筒管48(或者交叉卷绕卷装45)的外周面相对于卷取卷筒72接触或者离开。通过使上述筒管48(或者交叉卷绕卷装45)的外周面与被驱动旋转的卷取卷筒72接触,能够使该筒管48(或者交叉卷绕卷装45)朝一个方向进行从动旋转,从而将纺纱纱线10卷取于该筒管48(或者交叉卷绕卷装4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卷取卷筒72使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的方向称为“卷取方向”。利用针对多个纺纱单元2共通的驱动源(省略图示)对各纺纱单元2的卷取装置13所具备的卷取卷筒72进行驱动而使它们同时旋转。该驱动源设置于上述原动机箱5内。
横动导纱器76以能够与纺纱纱线10卡合的方式构成,并且利用省略图示的驱动单元使横动导纱器76在与上述卷取卷筒72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此外,该驱动单元设置于上述原动机箱5内。在该结构中,一边驱动卷取卷筒72旋转、一边驱动与纺纱纱线10卡合的横动导纱器76而使其进行往返移动,由此使纺纱纱线10往返移动(横动)而将其卷取于交叉卷绕卷装45。
在纺纱装置9与卷取装置13之间设置有储纱装置12。如图2所示,储纱装置12具备储纱辊14、以及驱动该储纱辊14旋转的电动马达25。
储纱辊14构成为能够在其外周面卷绕并暂时存储恒定量的纺纱纱线10。以在储纱辊14的外周面卷绕有纺纱纱线10的状态使该储纱辊14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由此能够以规定的速度从纺纱装置9拉出纺纱纱线10并将其向下游侧输送。储纱装置12能够在储纱辊14暂时存储纺纱纱线10,因此,在纺纱装置9与卷取装置13之间作为一种缓冲器(buffer)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消除纺纱装置9的纺纱速度与卷取装置13的卷取速度因某种理由而不一致时的不良情况(例如纺纱纱线10的松弛等)。
在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12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纱线品质测定器59。由纺纱装置9纺出的纺纱纱线10在由储纱装置12卷取之前从上述纱线品质测定器59通过。纱线品质测定器59借助省略图示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对行进的纺纱纱线10的粗细进行监视。在检测出纺纱纱线10的纱线瑕疵(纺纱纱线10的粗细等出现异常的部位)的情况下,纱线品质测定器59将纱线瑕疵检测信号朝未图示的单元控制器发送。纱线品质测定器59不局限于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为利用透光式的传感器对纺纱纱线10的粗细进行监视的结构。纱线品质测定器59也可以构成为将纺纱纱线10中含有的异物作为纱线瑕疵而进行检测。
在纱线品质测定器59的附近配置有切断器(省略图示),该切断器用于在利用该纱线品质测定器59检测出纺纱纱线10的纱线瑕疵时立即切断该纺纱纱线10。此外,对于纺纱单元2而言,可以取代该切断器,停止朝纺纱装置9供给空气而使纺纱纱线10的生成中断,由此切断该纺纱纱线10。
接着,对接头台车(作业台车)3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精纺机1的框架6沿着纺纱单元2排列的方向配设有接头台车行进轨道41。上述接头台车3构成为能够在该接头台车行进轨道41上行进。具体而言,接头台车3具备行进轮、和驱动该行进轮的台车驱动部(省略图示)。由此,接头台车3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沿着多个纺纱单元2)行进。接头台车3若行进至作为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则在该位置停止,对作为该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进行规定的作业(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接头作业)。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精纺机1具有一台接头台车3,且构成为能够利用该接头台车3对任意的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接头台车3将精纺机1所具备的多个纺纱单元2的全部纳入其负责的范围。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接头台车3主要具备接头装置43、纱线捕捉部(吸管44以及吸嘴46)、反转驱动单元49以及导纱器(纱线引导部件)75。接头台车3具备用于控制该接头台车3的各结构的省略图示的台车控制部(控制部)。
上述吸管44与吸嘴46构成为分别能够以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吸管44构成为通过在其末端产生吸引气流而将从纺纱装置9送出的纺纱纱线10吸入,由此能够进行吸引捕捉(参照图8)。吸嘴46构成为通过在其末端产生吸引气流而从支承于卷取装置13的交叉卷绕卷装45将纺纱纱线10吸入,由此能够进行吸引捕捉(参照图8)。吸管44与吸嘴46分别在吸引捕捉到上述纺纱纱线10的状态下转动,由此将该纺纱纱线10引导至与接头装置43的正面侧相对的位置(图9的状态)。吸管44以及吸嘴46的动作由上述台车控制部控制。
接头装置43构成为能够对利用吸管44引导的来自纺纱装置9的纺纱纱线10、和利用吸嘴46引导的来自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进行接头(接合)。接头装置43构成为通过利用回旋气流对纱头彼此加捻而形成接缝的捻接装置。但是,接头装置43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机械式的打结器(knotter)。基于接头装置43的接头作业由上述台车控制部控制。当接头台车3在纺纱单元2停止时,接头装置43在纺纱纱线10的行进方向上位于卷取装置13与储纱装置12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装置43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通常卷取时的纱线通道(纺纱纱线10的行进路径)接近或者离开的方向上移动。接头装置43在接近通常卷取时的纱线通道的位置(例如图10所示的位置)进行接头作业。当不进行接头作业时,接头装置43退回至从通常卷取时的纱线通道离开的位置(例如图2所示的位置),并被维持于该位置。接头台车3具备使接头装置43如上述那样移动的移动单元30。
在接头装置43的下游侧配置有导纱器35。导纱器35构成为通过绕转动轴32转动而能够在“引导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在使导纱器35移动至“等待位置”的状态下,该导纱器35不与纺纱纱线10接触(图2的状态)。在使导纱器35移动至“引导位置”的状态下,该导纱器35配置在与通常卷取时的纺纱纱线10的纱线通道发生干扰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导纱器35将纺纱纱线10引导至不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的位置(图11的状态)。
为了使导纱器35在“引导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接头台车3具备包括凸轮33的凸轮机构(第二驱动部)。虽省略凸轮机构的详细的图示,但如图2等所示,凸轮33构成为被驱动而以与导纱器35的转动轴32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导纱器35构成为能够与凸轮33的周面(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在该结构中,通过驱动凸轮33旋转,使导纱器35绕转动轴32转动,从而能够使该导纱器35在“引导位置”与“等待位置”之间移动。凸轮33的旋转由上述的台车控制部控制。
如图2等所示,反转驱动单元49具备第一连杆61以及第二连杆62、反转辊(驱动辊)63、作为上述反转辊63的驱动源的反转辊驱动马达(省略图示)。
反转辊63被来自上述反转辊驱动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力驱动旋转。此外,反转辊驱动马达的动作由上述台车控制部控制。
上述第一连杆61的一端以能够相对于接头台车3的框体主体转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连杆61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上述第二连杆62。在第二连杆62的末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有上述反转辊63。接头台车3具备用于驱动第一连杆61以及第二连杆62的气缸(第一驱动部)66。气缸66的气缸杆64的末端与第一连杆61连结。
如以上那样,由第一连杆61、第二连杆62以及气缸杆64构成连杆机构。通过控制上述气缸66前进后退,能够使反转辊63朝接近或者离开交叉卷绕卷装45的方向移动。由此,气缸66能够使反转辊63在不与交叉卷绕卷装45接触的“退回位置”(例如图2所示的位置)和能够与交叉卷绕卷装45接触的“接触位置”(例如图8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此外,气缸66的动作由上述台车控制部控制。
接着,对本申请发明的特征性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进行接头台车3的维护等时,有时使接头台车3处于“非工作”状态。接头台车3的“非工作”状态说的是该接头台车3不进行接头作业也不行进,且即使在任意纺纱单元2中产生断纱(纱线的断开状态)的情况下也不与断纱的情况相对应地行进的状态。具体而言,将接头台车3的电源切断的状态以及/或者接头台车3因某种理由而紧急停止的状态等相当于该接头台车3的“非工作”状态。
在这种接头台车3的非工作时,有时停止朝气缸66供给空气。在这样的情况下,气缸66的气缸杆64处于闲置(free)状态,因此无法预先利用该气缸66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因此,反转辊63有时因该反转辊63的自重而比退回位置朝接触位置(靠近交叉卷绕卷装45的位置)突出。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若反转辊63以该方式随意(与操作人员的意愿相反)地突出,则维护等的操作性较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台车3具备相对于气缸66独立、并用于将反转辊63保持于规定的位置的止挡件(保持部)36。这样,通过将保持反转辊63的止挡件36设置为相对于气缸66独立,即使在停止朝气缸66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反转辊63随意(与操作人员的意愿相反)地朝接触位置(靠近交叉卷绕卷装45的位置)突出。
图3中示出止挡件36保持反转辊63的情况。将被止挡件36保持时的反转辊63的位置称为“保持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6构成为将反转辊63保持在与退回位置基本相同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退回位置与保持位置一致。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止挡件36作为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的部件进行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5对利用止挡件36保持反转辊63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图3至图5中,在进行说明时适当地省略不需要的结构的图示。
止挡件36设置于接头台车3的主体侧。“主体侧”是指接头台车3具备的结构中的、不与反转辊63的移动机械式地联动的结构的概念。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纱器35被不同于反转辊63的驱动源(凸轮机构)驱动,因此,不能说该导纱器35与反转辊63机械式地联动。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纱器35包含于“主体侧”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36设置于导纱器35。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6是固定设置于导纱器35的板簧。
在反转辊63侧设置有与止挡件36接触的被接触部37。“设置于反转辊侧”是指以与基于气缸66的反转辊63的移动机械式地联动移动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被接触部37设置于第一连杆61。由此,被接触部37与反转辊63的移动机械式地联动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的被接触部37是以与反转辊63的旋转轴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自如、且支承于第一连杆61的辊状的部件。
如图3至图5所示,被接触部37配置于从该第一连杆61的转动支轴61a偏离的位置。因此,当反转辊63在退回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移动时,被接触部37以描画出以转动支轴61a为中心的规定的圆弧状的移动轨迹的方式移动。此外,在图3等中用附图标记38表示被接触部37的移动轨迹。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6构成为板簧。如图3至图5所示,该板簧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折弯成在反转辊63的轴向上观察时的“L”字形。该L字形的弯曲部配置为朝向上述被接触部37的移动轨迹38突出。
如上述那样,止挡件36固定设置于导纱器35。导纱器35通过以转动轴32为中心转动而能够在“等待位置”与“引导位置”之间移动。因此,随着导纱器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转动,止挡件36也进行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6配置为,当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时,上述L字形的弯曲部位于与被接触部37的移动轨迹38发生干扰的位置。图3以及图4中示出了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时的情况。
通过以上的结构,使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由此能够使止挡件36与被接触部37接触。图3中示出被接触部37与止挡件36接触的状态。通过这样使止挡件36与被接触部37接触,能够利用该止挡件36将被接触部37保持于规定的位置。如前所述,被接触部37构成为与反转辊63机械式地联动移动,因此,若该被接触部37被保持于规定的位置,则反转辊63也被保持于规定的位置。如以上那样,能够利用止挡件36将反转辊63保持于保持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退回位置)。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6构成为能够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即,将本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6配置为能够与气缸66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时的被接触部37接触(图3的状态)。
利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止挡件36,能够将反转辊63保持于保持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退回位置)。止挡件36以相对于气缸66分离独立的方式设置。因此,在接头台车3的非工作等时停止朝气缸66供给空气,即使无法利用该气缸66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也能够利用止挡件36将该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使在停止朝气缸66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止挡件36防止反转辊63因自重而朝向接触位置(靠近交叉卷绕卷装45的位置)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止挡件36配置为,当使导纱器35位于“引导位置”时(图5的状态),不会与被接触部37的移动轨迹38发生干扰。因此,若是将导纱器35的位置作为“引导位置”的状态,则能够使反转辊63自如地移动。这样,通过使导纱器35位于“引导位置”,能够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
如前所述,设置有止挡件36的导纱器35构成为由凸轮机构驱动。该凸轮机构的凸轮33构成为被省略图示的电动马达驱动旋转。假设即使停止对凸轮机构的上述电动马达供给电力,由于存在上述电动马达的轴的旋转阻力等,所以无需担忧凸轮33随意地旋转的情况。因此,即使停止对凸轮机构供给电力,导纱器35也不会随意(与操作人员的意愿相反)地从“等待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因此,即使停止对凸轮机构供给电力,也无需担忧会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随意地解除。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使在停止对接头台车3供给电力的状况下,也能够维持使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有效的状态。因此,根据该结构,在接头台车3的非工作时(维护时以及/或者紧急停止时等),即使停止对气缸66(第一驱动部)供给空气、以及停止对凸轮机构(第二驱动部)供给电力,也能够预先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板簧构成止挡件36,因此,能够断言:该止挡件36与被接触部37弹性接触。因此,即使在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止挡件36处于与被接触部37接触的位置的状态)下,若对被接触部37施加某种程度的力,该被接触部37也能够对止挡件36进行按压(使止挡件36(板簧)弹性变形)而使之移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使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有效的状态)下,通过操作人员对反转辊63施加某种程度的力,也能够使反转辊63移动。例如,操作人员能够朝向接触位置(朝向图3的左侧)拉动被止挡件36如图3所示那样保持于退回位置的状态的反转辊63。由此,对止挡件36(板簧)施力,使该止挡件36弹性变形。其结果,被接触部37能够按压止挡件36而使之后退(被接触部37越过止挡件36),能够使反转辊63朝向接触位置(接头台车3的框体的外侧)伸出(图4的状态)。
相反,操作人员能够自图4的状态起将反转辊63朝向退回位置(朝向图4的右侧)(接头台车3的框体的内侧)压入。这样,若将反转辊63压入,则在某个时刻,被接触部37与止挡件36接触。通过操作人员自该状态起施力而进一步压入反转辊63,被接触部37能够使止挡件36弹性变形并按压止挡件36而使之后退(被接触部37越过止挡件36)。若被接触部37完全越过止挡件36,则能够形成为利用该止挡件36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的状态(图3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板簧构成止挡件36,因此,即使是在基于该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有效的状态(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操作人员对反转辊63施加某种程度的力,也能够使该反转辊63移动。由此,在维护时等,操作人员能够简单地将被止挡件36保持的反转辊63拉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该反转辊63的维护等。在对反转辊63的维护结束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人员将该反转辊63压入,能够返回到该反转辊63被止挡件36保持的状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接触部37设为能够旋转的辊部件。由此,该被接触部37按压止挡件36而使之后退(被接触部37越过止挡件36)时的阻力变小。因此,操作人员能够利用更小的力将反转辊63拉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纱器35构成为被凸轮机构的凸轮33驱动,该导纱器35构成为(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凸轮33的周面接触。对该导纱器35施加有规定的作用力,以便能够维持与上述凸轮33的周面接触的状态。因此,以与上述作用力相反的方式对导纱器35施力,由此使该导纱器35从凸轮33离开,能够使该导纱器35以转动轴32为中心转动。即,通过对导纱器35施力,能够使导纱器35移动而不受到凸轮机构的影响。例如,在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图3的状态)下,通过操作人员以向下按压的方式对导纱器35施力,能够使该导纱器35转动至“引导位置”而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图5的状态)。
若停止如上述那样向下按压导纱器35,则该导纱器35借助上述的作用力而返回到原来的“等待位置”。因此,自图5的状态起,通过停止向下按压导纱器35,能够返回到使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有效的状态(图3的状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通过向下按压导纱器35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还能够暂时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因此,在维护时等,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而向下按压导纱器35,由此能够自如地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
接着,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止挡件36设置于导纱器35的其它优点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止挡件36,即使在接头台车3的非工作时,也能够预先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然而,在接头台车3的通常的动作时,需要利用气缸66使反转辊63在退回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移动,因此,需要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头台车3中,在导纱器35设置有止挡件36,因此,能够通过导纱器35的转动而实现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的解除/有效化的切换。即,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切换基于止挡件36的保持的解除/有效化的结构。由此,能够使接头台车3简单地构成。
接下来,按照由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的流程,对切换基于止挡件36的保持的解除/有效化进行说明。
由接头台车3进行的接头作业,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在纺纱装置9与交叉卷绕卷装45之间的纺纱纱线10因某种理由而形成为断开状态时进行。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例如如图6那样,若纺纱装置9与交叉卷绕卷装45之间的纺纱纱线10形成为断开状态,则该纺纱单元2的单元控制器驱动摇架臂71摆动,以使交叉卷绕卷装45从卷取卷筒72离开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使卷取装置13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制动机构工作。由此,交叉卷绕卷装45停止旋转。
接着,上述单元控制器对接头台车3发送控制信号。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接头台车3在接头台车行进轨道41上行进至上述纺纱单元2(作为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而停止。在接头台车3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行进之前,该接头台车3的台车控制部以使接头装置43退回至从纱线通道离开的位置、且在该位置保持该接头装置43的方式控制移动单元30。台车控制部对气缸66进行控制,由此预先使反转辊63移动至退回位置、且在该退回位置保持该反转辊63。同样地,台车控制部对凸轮机构进行控制,由此预先使导纱器35移动至等待位置、且在该等待位置保持该导纱器35。这样,在使接头台车3行进之前,预先使各结构移动至从纺纱纱线10的纱线通道离开的位置(收纳于接头台车3内的位置)并对它们进行保持,由此能够防止上述各结构在接头台车3的行进过程中与周围的部件碰撞。
在接头台车3刚刚在作为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停止之后的状态下,如上述那样,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因此,止挡件36处于能够与被接触部37接触的位置。即,形成为使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有效的状态。
接下来,台车控制部对凸轮机构进行控制,从而如图7所示那样使导纱器35移动至引导位置。伴随着导纱器35的移动,止挡件36移动至不与被接触部37的移动轨迹发生干扰的位置。即,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将如上述那样使导纱器35移动至引导位置的工序称为“解除工序”。此外,此处对接头台车3的通常时的动作进行了说明,因此,对气缸66如通常那样供给空气,能够预先利用该气缸66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因此,即使将基于止挡件36的保持解除,也不会使反转辊63随意地朝向接触位置(靠近交叉卷绕卷装45的位置)突出。
接着,如图8所示,台车控制部使吸管44转动至能够吸引捕捉来自纺纱装置9的纺纱纱线10的位置,并且使吸嘴46转动至能够吸引来自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的位置。大致与此同时,台车控制部对气缸66进行控制而使反转辊63进入到接触位置(辊进入工序,图8的状态)。如前所述,在该时刻,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因此,气缸66能够使反转辊63进入至接触位置。
接着,台车控制部对反转辊63进行驱动而使其向与卷取卷筒72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交叉卷绕卷装45被驱动而向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以下称为卷取相反方向)旋转(卷装驱动工序)。在该状态下,利用吸嘴46吸引交叉卷绕卷装45表面的纺纱纱线10,由此使得该纺纱纱线10被从交叉卷绕卷装45拉出、且被吸嘴46捕捉。
接着,台车控制部使捕捉到纺纱纱线10的状态下的吸管44以及吸嘴46转动,由此将上述捕捉到的纺纱纱线10引导至与接头装置43的正面侧相对的位置(纱头引导工序,图9的状态)。
此时,被吸嘴46引导的来自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从横动导纱器76的附近通过(参照图9)。假设若该纺纱纱线10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则该纺纱纱线10因横动导纱器76而舞动,有可能使基于吸嘴46的对纺纱纱线10的引导失败。如前所述,导纱器35位于“引导位置”(图9的状态),因此,假设即使来自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将要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导纱器35也会阻止横动导纱器76与纺纱纱线10接触。这样,当利用反转辊63驱动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时,为了避免来自该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利用导纱器35对该纺纱纱线10进行引导。
若基于吸管44以及吸嘴46的对纺纱纱线10的引导结束,则台车控制部使反转辊63的旋转停止。
接下来,台车控制部对移动单元30进行驱动,由此使接头装置43向靠近纱线通道的方向移动。由此,将吸管44捕捉到的来自纺纱装置9的纺纱纱线10与吸嘴46捕捉到的来自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向接头装置43导入(图1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台车控制部使接头装置43工作,将来自纺纱装置9的纺纱纱线10与来自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连接(作业工序)。
若基于接头装置43的接头作业结束,则台车控制部对移动单元30进行驱动,由此使接头装置43朝从纱线通道离开的方向移动,并且对气缸66进行控制,由此使反转辊63移动至退回位置(辊退回工序,图11的状态)。在该时刻,依然处于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的状态。因此,当使反转辊63移动至退回位置时,被接触部37不会与止挡件36接触。由此,气缸66能够使反转辊63退回至退回位置。
大致与此同时,纺纱单元2的单元控制器使摇架臂71摆动,使交叉卷绕卷装45的外周面再次与旋转的卷取卷筒72接触(图11的状态)。由此,使停止的交叉卷绕卷装45恢复朝卷取方向的旋转,从而恢复对纺纱纱线10的卷取。此外,在该状态下,导纱器35位于“引导位置”,因此,纺纱纱线10不会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
最后,接头台车3的台车控制部对凸轮机构进行驱动,由此使导纱器35移动至“等待位置”。由此,卷取于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与横动导纱器76卡合。由此,返回到产生断纱之前的状态(图2的状态),因此,能够恢复通常的卷取。另外,使导纱器35朝“等待位置”移动,伴随与此,止挡件36移动至能够与被接触部37接触的位置。即,形成为使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有效的状态(图2的状态)。将如上述那样使导纱器35移动至等待位置的工序称为“有效化工序”。
如以上那样,接头台车3构成为,当利用反转辊63使交叉卷绕卷装45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时,为了避免纺纱纱线10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使导纱器35位于“引导位置”。在基于接头装置43的接头作业结束之后,使反转辊63退回至退回位置,并且使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这样,接头台车3构成为使导纱器35与反转辊63联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纱器35设置有止挡件36,因此,能够使止挡件36以与反转辊63联动的方式移动。即,当需要利用气缸66使反转辊63移动时,使导纱器35移动至“引导位置”,因此,能够与导纱器35联动地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由此,形成为能够利用气缸66使反转辊63移动的状态。另外,在利用气缸66使反转辊63退回至退回位置的状态下,使导纱器35移动至“等待位置”,因此,能够与导纱器35联动地使基于止挡件36的保持有效。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停止对气缸66供给空气,也能够利用止挡件36将反转辊63保持于退回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止挡件36设置于构成为与反转辊63联动地进行动作的导纱器35,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使该止挡件36与反转辊63联动的合理的动作。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接头台车3具备反转辊63、气缸66以及止挡件36。反转辊63与交叉卷绕卷装45接触并旋转,由此驱动该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气缸66使反转辊63在能够与交叉卷绕卷装45接触的接触位置与从交叉卷绕卷装45退回的退回位置之间移动。止挡件36相对于气缸66独立地设置,从而将反转辊63保持于从交叉卷绕卷装45离开的保持位置。
这样,通过以与气缸66分体的方式设置将反转辊63保持于保持位置的止挡件36,即使在停止对气缸66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预先将反转辊63保持于保持位置。
上述的接头台车3具备以与反转辊63机械式地联动移动的方式设置的被接触部37。止挡件36与被接触部37接触。止挡件36与被接触部37弹性接触。由此,通过施加某种程度的力,能够将基于止挡件36的保持解除。
在上述的接头台车3中,在该接头台车3的非工作时,利用止挡件36能够将反转辊63保持于保持位置。由此,在维护时等,即使在停止对气缸66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反转辊63保持于保持位置。
在上述的接头台车3中,当气缸66使反转辊63移动时,止挡件36将对该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由此,气缸66能够使反转辊63移动。
上述的接头台车3具备导纱器35,当利用反转辊63驱动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时,该导纱器35为了避免来自该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而对该纺纱纱线10进行引导。止挡件36构成为与导纱器35联动。由此,与单独对止挡件36进行驱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上述的接头台车3具备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使导纱器35向等待位置和引导位置移动,其中,等待位置是从卷取于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离开的位置,引导位置是为了避免来自该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而对纺纱纱线10进行引导的位置。当凸轮机构使导纱器35从等待位置朝引导位置移动时,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
使导纱器35移动至引导位置,不利用横动导纱器76使来自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横动,由此,形成为能够利用反转辊63使该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的状态。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设置成使止挡件36与导纱器35联动,当需要使反转辊63移动时,能够将基于止挡件36的保持解除。
本实施方式的接头台车3具备:连杆机构,其用于使反转辊63移动;以及被接触部37,其设置于该连杆机构,且以伴随着上述反转辊63的移动描画出移动轨迹38的方式移动。止挡件36设置于导纱器35,并与该导纱器35联动移动。对于导纱器35位于等待位置时的止挡件36而言,其配置在与被接触部37的移动轨迹38发生干扰的位置。对于导纱器35位于引导位置时的止挡件36而言,其配置于不与被接触部37的移动轨迹38发生干扰的位置。使止挡件36与被接触部37接触,由此将反转辊63保持于保持位置。
这样,通过将止挡件36设置于导纱器35,能够使该止挡件36以与导纱器35联动的方式合理地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接头台车3的台车控制部按照解除工序、辊进入工序、卷装驱动工序、辊退回工序、有效化工序的顺序执行这些工序。在解除工序中,使导纱器35从等待位置向上述引导位置移动。在辊进入工序中,使反转辊63移动至接触位置。在卷装驱动工序中,利用反转辊63驱动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在辊退回工序中,使反转辊63从接触位置移动至退回位置。在有效化工序中,使导纱器35从引导位置向等待位置移动。
当需要利用反转辊63驱动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时,使导纱器35移动至引导位置,从而不会使来自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与横动导纱器76接触。伴随着导纱器35的移动,将基于止挡件36的对反转辊63的保持解除,因此,形成为能够使该反转辊63移动至接触位置并驱动交叉卷绕卷装45旋转的状态。这样,能够使导纱器35、止挡件36以及反转辊63合理地联动。
本实施方式的精纺机1具备上述的接头台车3、以及对纺纱纱线10进行卷取而形成交叉卷绕卷装45的多个纺纱单元2。在该精纺机1中,接头台车3将多个纺纱单元2的全部纳入负责范围,将该负责范围中的任意纺纱单元2作为作业对象,对作为该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进行接头作业。反转辊63对作为上述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的交叉卷绕卷装45进行驱动而使之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由于无需在各纺纱单元2设置用于将交叉卷绕卷装45朝卷取相反方向驱动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精纺机1整体的结构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精纺机1中,接头台车3具备对作为作业对象的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作业的接头装置43。在接头装置43进行上述接头作业之前,气缸66使反转辊63向接触位置移动。
为了进行接头作业,且为了将交叉卷绕卷装45的纺纱纱线10拉出,需要使该交叉卷绕卷装45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根据上述结构,利用接头台车3的反转辊63,能够在需要时使交叉卷绕卷装45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结构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更。
本申请发明并不局限于精纺机,也能够应用于具备作业台车(接头台车)的其它种类的纤维机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板簧作为保持部(止挡件)36。由此,能够使止挡件36与被接触部37弹性接触。但是,保持部36并不局限于板簧,例如可以构成为利用扭簧等对止挡件36朝被接触部37施力。也可以取代如上述那样使止挡件36与被接触部37弹性接触的结构,或者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使被接触部37与止挡件36弹性接触的结构。例如,能够构成为利用压缩螺旋弹簧对被接触部37朝向止挡件36施力。
还能够省略使被接触部37与保持部(止挡件)36弹性接触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纱线引导部件(导纱器)35设置有止挡件36。但是,也可以相对于纱线引导部件35另行独立地设置止挡件36。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纱线引导部件。
除此之外,止挡件36的形状以及/或者配置位置等不限定于上述的说明以及附图所示的内容,能够适当地变形。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反转辊63分体地设置有被接触部37,但反转辊63也可以兼作被接触部37。即,也可以构成为反转辊63与止挡件36直接接触。
虽然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36对反转辊63进行保持的位置(保持位置)与退回位置一致。但是,保持位置与退回位置也可以不一致。作为止挡件36对反转辊63进行保持的保持位置,只要是该反转辊63从交叉卷绕卷装45退回的位置(比接触位置靠近接头台车3的位置)即可。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纺机1中构成为具备一台接头台车3,但纤维机械也能够具备多台作业台车。在该情况下,对于多台作业台车而言,能够进行分配而使它们负责进行作业的纱线卷取单元。即,各作业台车可以仅将纤维机械所具备的多个纱线卷取单元中的一部分纳入负责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辊,其与交叉卷绕卷装接触并旋转,由此驱动该交叉卷绕卷装旋转;
第一驱动部,其使所述驱动辊在能够与所述交叉卷绕卷装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所述交叉卷绕卷装退回的退回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保持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部独立设置,且以不与所述驱动辊的移动机械式地联动的方式构成,将所述驱动辊保持于从所述交叉卷绕卷装退回的保持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部是气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被接触部,其设置成与所述驱动辊机械式地联动移动,
所述保持部是与所述被接触部接触的止挡件,
所述被接触部以及所述止挡件中的至少任一方与另一方弹性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在该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的非工作时,能够利用所述保持部将所述驱动辊保持于所述保持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驱动部使所述驱动辊向所述接触位置移动时,所述保持部将对该驱动辊的保持解除。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纱线引导部件,当利用所述驱动辊驱动所述交叉卷绕卷装旋转时,该纱线引导部件以避免来自该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与横动导纱器接触的方式对该纱线进行引导,
所述保持部构成为与所述纱线引导部件联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驱动部,其使所述纱线引导部件向等待位置和引导位置移动,其中,所述纱线引导部件在该等待位置从卷取于所述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离开,所述纱线引导部件在该引导位置以避免来自该交叉卷绕卷装的纱线与横动导纱器接触的方式对该纱线进行引导,
当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纱线引导部件从所述等待位置朝所述引导位置移动时,将基于所述保持部的对所述驱动辊的保持解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
连杆机构,其用于使所述驱动辊移动;以及
被接触部,其设置于所述连杆机构,伴随着所述驱动辊的移动而以描画出移动轨迹的方式移动,
所述保持部是设置于所述纱线引导部件、且与该纱线引导部件联动移动的止挡件,
所述纱线引导部件位于所述等待位置时的所述止挡件配置在与所述被接触部的所述移动轨迹发生干扰的位置,
所述纱线引导部件位于所述引导位置时的所述止挡件配置在不与所述被接触部的所述移动轨迹发生干扰的位置,
通过所述止挡件与所述被接触部接触,使得所述驱动辊被保持于所述保持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部,其对所述纱线引导部件和所述驱动辊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以按照以下工序的顺序执行这些工序的方式进行控制:
使所述纱线引导部件从所述等待位置向所述引导位置移动的解除工序;
使所述驱动辊移动至所述接触位置的辊进入工序;
利用所述驱动辊驱动所述交叉卷绕卷装旋转的卷装驱动工序;
使所述驱动辊从所述接触位置移动至所述退回位置的辊退回工序;以及
使所述纱线引导部件从所述引导位置向所述等待位置移动的有效化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行进轮;以及
驱动所述行进轮的台车驱动部。
11.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以及
多个纱线卷取单元,它们分别对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交叉卷绕卷装,
所述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将所述多个纱线卷取单元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纳入负责范围,将所述负责范围中的任意的纱线卷取单元作为作业对象,对作为该作业对象的纱线卷取单元进行作业,
所述驱动辊驱动作为所述作业对象的纱线卷取单元的所述交叉卷绕朝卷取相反方向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具备接头装置,该接头装置对作为所述作业对象的纱线卷取单元进行接头作业,
在所述接头装置进行所述接头作业之前,所述第一驱动部使所述驱动辊向所述接触位置移动。
CN201410457842.XA 2013-09-30 2014-09-10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Active CN104514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5423A JP2015067441A (ja) 2013-09-30 2013-09-30 繊維機械の作業台車
JP2013-205423 2013-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4058A CN104514058A (zh) 2015-04-15
CN104514058B true CN104514058B (zh) 2018-05-18

Family

ID=51301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57842.XA Active CN104514058B (zh) 2013-09-30 2014-09-10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853510B1 (zh)
JP (1) JP2015067441A (zh)
CN (1) CN104514058B (zh)
IN (1) IN2014DE0269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4819B2 (ja) * 2018-02-09 2020-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作業設備
CN109335871A (zh) * 2018-11-22 2019-02-15 卓郎(江苏)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具有纱卷倒转驱动装置的纺织机械及其纺纱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51105A1 (de) * 1976-11-11 1978-05-18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Andrehvorrichtung fuer einen von einer offenend-spinnmaschine hergestellten faden
JPS5971434A (ja) * 1982-10-13 1984-04-23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オ−プンエンド精紡機用糸継方法
CN85108915A (zh) * 1984-11-15 1986-05-10 舒伯特-萨尔泽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用于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及装置
CN103014963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台车及纺纱机
CN103014936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3010816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36991A1 (de) * 1975-08-20 1977-03-03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einer ruecklaeufigen drehbewegung einer spul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51105A1 (de) * 1976-11-11 1978-05-18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Andrehvorrichtung fuer einen von einer offenend-spinnmaschine hergestellten faden
US4150532A (en) * 1976-11-11 1979-04-24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Thread tying device for spinning frame
JPS5971434A (ja) * 1982-10-13 1984-04-23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オ−プンエンド精紡機用糸継方法
US4628684A (en) * 1982-10-13 1986-12-16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Method of piecing a yarn in an open-end spinning machine
CN85108915A (zh) * 1984-11-15 1986-05-10 舒伯特-萨尔泽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用于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及装置
CN103014963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台车及纺纱机
CN103014936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3010816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67441A (ja) 2015-04-13
CN104514058A (zh) 2015-04-15
IN2014DE02692A (zh) 2015-06-26
EP2853510B1 (en) 2018-01-03
EP2853510A1 (en)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5175B (zh) 纱线卷绕单元、纱线卷绕机及摇架装置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010816B (zh) 纱线卷取机
JP201306747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4828648B (zh) 筒管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4514058B (zh)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CN106241495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纺纱机械
CN105645178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5253703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6048789A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03898641B (zh) 纺纱机
EP2862826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3898639A (zh) 纱线存积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5648584A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105648588B (zh)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CN104828646B (zh) 落纱装置以及具备该落纱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CN205474168U (zh)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04444576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7641859A (zh) 一种气动纺纱机
CN104555573B (zh) 卷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卷取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CN208008981U (zh) 一种纺纱机
CN106167201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2851796A (zh) 牵伸辊、纺纱单元、纺纱机以及纺纱的制造方法
CN205839226U (zh) 纺织机械
EP2966199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