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8523A - 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8523A
CN104508523A CN201380039977.8A CN201380039977A CN104508523A CN 104508523 A CN104508523 A CN 104508523A CN 201380039977 A CN201380039977 A CN 201380039977A CN 104508523 A CN104508523 A CN 104508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fiber
core
resin portion
fibre core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99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木健太郎
原明子
斋藤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508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5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5Multicore or multichannel optical connectors, i.e. one single ferrul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fibre, e.g. ribbon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25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with an intermediate part, e.g. adapter, receptacle, linking two plu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74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 G02B6/3877Split slee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64Optical coupling means with optical elements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which perform a function other than beam split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2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 G02B6/02042Multicore optical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18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 G02B6/382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with index-matching medium between light 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53Lens inside the ferru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减少多芯光纤的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的技术。多芯光纤连接部件的第一树脂部与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一纤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一纤芯分别接触。来自第一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的光透过该第一树脂部而导入第二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第二树脂部与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二纤芯以及上述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二纤芯分别接触。来自第一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的光透过该第二树脂部而导入第二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分别具有与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各自的端面的形状对应的厚度。

Description

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光通信等中,为了确保光的传送路,使用利用了光纤的光纤插头。通过经由适配器将光纤插头彼此连接从而将两条光纤连结。结果能够形成连结了两条光纤的光的传送路。
作为在光纤插头中利用的光纤的种类,存在单芯光纤或多芯光纤。单芯光纤是在包层内设置有一个纤芯(core)的光纤。另一方面,多芯光纤是在包层内设置有多个纤芯的光纤(参照专利文献1、2)。此外,在光纤插头内,光纤***于插芯(ferrule)。
在将光纤插头彼此连接之际,若在光纤彼此(纤芯的端面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则有时会产生光的损失。该光的损失是因在纤芯的端面处的菲涅尔(Fresnel)反射等原因而产生的。此外,以下,有时将该光的损失记为“连接损失”。
为了降低这样的连接损失,能够采用使光纤彼此(纤芯的端面彼此)直接紧贴的物理接触(Physical Contact)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物理接触例如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首先,将保持于插芯的单芯光纤的端面与插芯端面一起研磨成凸球面。进而,使单光纤(single fiber)的纤芯的端面彼此接触。其后,对插芯进行按压,由此使单芯光纤及其周围的插芯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变形,使纤芯的端面彼此无间隙地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044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19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5-39445号公报
这里,参照图20对通过物理接触将利用了多芯光纤的光纤插头彼此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0是多芯光纤MF1(MF2)以及插芯F1(F2)的轴向的剖视图。并且,在图20中,仅将多芯光纤MF1(MF2)以及插芯F1(F2)的前端部放大示出。
存在多芯光纤MF1以及MF2的端面被研磨成球面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纤芯Cc1的端面位于多芯光纤MF1的端面(凸球面)的顶点。同样,纤芯Cc2的端面位于多芯光纤MF2的端面(凸球面)的顶点。如图20所示,在将研磨后的多芯光纤MF1以及MF2的端面彼此连接的情况下,多芯光纤MF1的纤芯Cc1的端面与多芯光纤MF2的纤芯Cc2的端面以紧贴的状态连接。因而,在纤芯Cc1-纤芯Cc2之间难以产生连接损失。
但是,在纤芯Cc1的周边存在纤芯Ca1。同样,在纤芯Cc2的周边也存在纤芯Ca2。因此,在将纤芯Cc的端面彼此连接后的状态下,在纤芯Ca1与纤芯Ca2之间形成有间隙S。即,无法使纤芯Ca的端面彼此紧贴,因此,纤芯Ca1与纤芯Ca2的连接变得不充分。因而,存在容易在纤芯Ca1-纤芯Ca2之间产生连接损失的问题。此外,图20的虚线箭头表示产生连接损失的情况。并且,对于图20的凸球面的曲率等,为了容易理解上述问题点而夸张地记载。
此外,在将多芯光纤彼此以物理接触连接的情况下,施加于插芯的压力的调整等作业繁琐。因而,也存在难以使多个纤芯的端面彼此高精度地连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多芯光纤的光的连接损失的降低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具备第一树脂部和第二树脂部。第一树脂部与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一纤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一纤芯分别接触。来自第一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的光透过该第一树脂部而导入第二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第二树脂部与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二纤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二纤芯分别接触。来自第一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的光透过该第二树脂部而导入第二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分别具有与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各自的端面的形状对应的厚度。
并且,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中,对端面被加工成球面状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进行连接。并且,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中,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具有相互不同的厚度。
并且,在由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连接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每一个中,第一纤芯是实际上设置于中心位置的单一的纤芯。并且,第二纤芯是设置于与上述中心位置不同的位置的一个以上的纤芯。并且,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连接部件中,第一树脂部的厚度小于第二树脂部的厚度。
并且,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中,第二树脂部形成为环状,且以包围第一树脂部的方式设置。
并且,由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连接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分别具有多个第二纤芯。并且,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连接部件中,第一树脂部具有与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各自的上述第一纤芯接触的单一的第一透镜部。并且,第二树脂部具有与第二纤芯相同数量的多个第二透镜部。并且,多个第二透镜部与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各自的第二纤芯中的对应的第二纤芯接触。
并且,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连接部件中的第二树脂部的多个第二透镜部配置在以第一透镜部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并且,由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连接部件连接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双方的端面被加工成平面状。并且,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连接部件的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具有相等的厚度。
并且,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具有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并且,该连接构造具有插芯,上述多芯光纤***该插芯。并且,该连接构造具有套筒,插芯***该套筒。并且,该连接构造具有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此外,在套筒设置有***孔。多芯光纤连接部件沿着与第一多芯光纤的***方向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于上述***孔。
并且,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包括:配置多芯光纤连接部件的配置工序、将多芯光纤彼此连接的连接工序、以及位置调整工序。在配置工序中,相对于套筒的***孔配置技术方案1、4、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连接部件。该***孔沿着与第一多芯光纤的***方向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设置。并且,在连接工序中,将***于插芯后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分别从套筒的两端***套筒。此外,经由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将上述多芯光纤彼此连接。并且,在位置调整工序中进行多芯光纤彼此的位置调整。
并且,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包括:配置多芯光纤连接部件的配置工序、将多芯光纤彼此连接的连接工序、第一位置调整工序以及第二位置调整工序。在配置工序中,相对于套筒的***孔配置技术方案1、5、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该***孔沿着与第一多芯光纤的***方向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设置。
并且,在连接工序中,将***于插芯后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分别从套筒的两端***套筒。此外,经由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将上述多芯光纤彼此连接。在第一位置调整工序中,进行第一多芯光纤与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之间的位置调整。在第二位置调整工序中,进行第二多芯光纤与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之间的位置调整。
根据本发明,多芯光纤彼此经由与多芯光纤的端面形状对应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被连接。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实现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中共用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2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2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的图。
图2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2D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3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件的图。
图3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件的图。
图4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4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5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的图。
图5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的图。
图5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的图。
图6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的图。
图6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8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8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9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9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11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11B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12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的图。
图14是示出变形例1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15A是示出变形例1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15B是示出变形例1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16是示出变形例2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17A是示出变形例2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17B是示出变形例2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1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的图。
图19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的图。
图20是示出将利用了多芯光纤的光纤插头彼此借助物理接触连接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多芯光纤的结构]
参照图1对多芯光纤1的结构进行说明。多芯光纤1一般是具有挠性长条状的圆柱部件。图1是多芯光纤1的立体图。在图1中,仅示出多芯光纤1的前端部分。
多芯光纤1例如由石英玻璃或塑料等光的透过性高的材料构成。多芯光纤1构成为包括多个纤芯Ck(k=1~n)和包层。
纤芯Ck是供来自光源(未图示)的光传送的传送路。纤芯Ck分别具有端面Ek(k=1~n)。由光源发出的光从端面Ek射出。对于纤芯Ck,为了相比包层2提高折射率,例如由在石英玻璃中添加了氧化锗(GeO2)的材料构成。
在图1中,示出具有七个纤芯C1~C7的多芯光纤1。纤芯C2~纤芯C7以纤芯C1为中心而旋转对称地配置。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位于多芯光纤1的中心的纤芯C1是“第一纤芯”的一个例子。并且,配置于纤芯C1周边的纤芯C2~纤芯C7是“第二纤芯”的一个例子。
包层2是包覆多个纤芯Ck的部件。包层2具有将来自光源的光封闭在纤芯Ck内的作用。包层2具有端面2a。纤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层2的端面2a形成相同的面,它们构成多芯光纤1的端面1b。作为包层2的材料,使用折射率比纤芯Ck的材料的折射率低的材料。例如,在纤芯Ck的材料由石英玻璃和氧化锗构成的情况下,作为包层2的材料使用石英玻璃。这样,通过使纤芯Ck的折射率比包层2的折射率高,使来自光源的光在纤芯Ck与包层2的边界面全反射。结果,能够使光在纤芯Ck内传送。此外,纤芯Ck也可以构成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折射率变高。结果,能够使入射至纤芯Ck内的光在内部一边折射一边传送。
<第一实施方式>
[多芯光纤的端面形状]
参照图2A~图2D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1的端面形状进行说明。图2A是多芯光纤1的轴向的剖视图。图2B是插芯11的轴向的剖视图。图2C是多芯光纤1以及插芯11的轴向的剖视图。图2D是示出图2C中的多芯光纤1以及插芯11的前端部的放大图。此外,在图2A~图2D中,为了容易理解实施方式的内容,夸张地示出相对于插芯11的直径的多芯光纤1的直径。实际上,例如,相对于直径为φ2.5的插芯11,使用直径为φ0.15的多芯光纤1。
多芯光纤1如上所述在包层2内具有多个纤芯Ck。并且,如图2A所示,多芯光纤1由塑料等保护件1a包覆。多芯光纤1是“第一多芯光纤”或者“第二多芯光纤”的一个例子。
如图2B所示,插芯11是用于支承具有挠性的多芯光纤1的圆筒形状的部件。插芯11例如由含有玻璃(石英玻璃或硼硅酸盐玻璃)、结晶玻璃、不锈钢(stainless material)、氧化锆(zirconia;ZrO2)等的材料构成。
在插芯11的内部设置有圆筒形状的空间部11a和经由锥面11c与该空间部11a相连续的空间部11b。并且,空间部11b也为圆筒形状,并且直径比空间部11a的直径大。多芯光纤1***于该空间部11a。保护件1a***于空间部11b。并且,保护件1a的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锥面11c抵接,由此来进行多芯光纤1相对于插芯11的定位。多芯光纤1和插芯11在被定位后的状态下借助粘合剂等被固定(参照图2C)。
在插芯11的一端形成有端面11d。在多芯光纤1***于插芯11后的状态下,端面1b(纤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层2的端面2a)和端面11d形成相同面(参照图2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图2A的状态的多芯光纤1的端面1b实施球面研磨(参照图2C)。同样,对图2B的状态的插芯11的端面11d也实施球面研磨(参照图2C)。通过该球面研磨,上述端面整体形成为曲面状。并且,如图2D所示,在实施了球面研磨的端面中,以使得中心的纤芯C1位于最大程度地突出的位置的方式,以规定的曲率形成曲面(球面)。此外,对于图2D中的多芯光纤1的端面1b以及插芯11的端面11d的曲率,为了容易理解实施方式的内容而夸张地示出。
[连接部件]
参照图3A~图4B叙述连接部件20的结构。连接部件20为了将两个多芯光纤彼此连接而配置在端面1b之间。图3A是连接部件20的立体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A-A线的剖面。图4A是将图3A中的虚线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图4B是沿着图4A的B-B线的剖面。
作为连接部件20,例如使用热塑性树脂或能量固化性树脂等树脂制的材料。具体而言,作为树脂,能够使用NTT-AT社制的作为UV固化性树脂(粘合剂)的GA700H或GA700L。此外,若考虑连接部件20的耐久性,则优选为弹性率低(柔软)的树脂。弹性率低的树脂例如是GA700L。并且,对于连接部件20,从减小反射衰减量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折射率与多芯光纤1的纤芯Ck的折射率相同的树脂。
如图3A所示,连接部件20具有:圆形的连接部21;以及设置于连接部21的一部分的纤芯抵接部22以及凸缘23。
连接部21是连接部件20中的板状的圆形部分。在利用连接部件20将多芯光纤彼此连接之际,连接部21与插芯11的端面11d抵接。即,连接部21以与插芯11的端面11d的外径几乎相等的外径形成。
纤芯抵接部22设置于连接部21的一部分,是接触多芯光纤1的部分。在图3A的例中,纤芯抵接部22设置于连接部21的大致中央。纤芯抵接部22形成为与多芯光纤1的外径几乎相等的大小。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纤芯抵接部22具有第一树脂部22a、第二树脂部22b、槽部22c。
第一树脂部22a与多芯光纤1的第一纤芯(纤芯C1)接触。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第一纤芯(纤芯C1)的光经由第一树脂部22a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第一纤芯(C1)。
如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树脂部22a具有呈凸曲面状地突出的第一面、和朝与该第一面大致正相反的方向呈凸曲面状地突出的第二面。上述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形成为随着趋向突出方向而逐渐变厚。并且,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别与连接部件20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对应。并且,第一树脂部22a设置于与要利用连接部件20连接的、多芯光纤1的第一纤芯C1对应的位置。
第二树脂部22b设置于与要利用连接部件20连接的、多芯光纤1的第二纤芯C2~纤芯C7对应的位置。当在多芯光纤1中以包围纤芯C1的方式(在外侧)设置有第二纤芯C2~纤芯C7的情况下,第二树脂部22b以包围第一树脂部22a的方式设置。即,第二树脂部22b与多芯光纤1的第二纤芯(纤芯C2~纤芯C7)接触。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第二纤芯(纤芯C2~纤芯C7)的光经由第二树脂部22b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对应的第二纤芯(纤芯C2~纤芯C7)。
如图4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树脂部22b隔着槽部22c以包围第一树脂部22a的方式(在外侧)呈环状地形成。并且,与第一树脂部22a同样,第二树脂部22b具有呈凸曲面状地突出的第一面、和朝与该第一面大致正相反的方向呈凸曲面状地突出的第二面。并且,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别与连接部件20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对应。
此外,如图4B所示,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比第一树脂部22a厚。即,第一树脂部22a的突出部分的高度比第二树脂部22b的突出部分的高度高。例如,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比第一树脂部22a高大约40μm。此外,在图4B中,为了易于理解第一树脂部22a与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高度)不同,夸张地示出其阶梯差。优选,第一树脂部22a与第二树脂部22b之间的阶梯差(厚度之差)与经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纤1的端面1b的曲率对应。即,如图20所示,随着趋向多芯光纤1的外侧,与多芯光纤1的端面1b的曲率对应而间隙S变大。优选,第一树脂部22a与第二树脂部22b之间的阶梯差设定成至少填埋该间隙S。
此外,为了抑制连接损失,优选,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的直径形成为与纤芯Ck的直径相同、或者比纤芯Ck的直径还大。
凸缘23以包围连接部21的外周部分的方式设置。如图3A所示,凸缘23也能够改称为连接部件20的外周部分。凸缘23从连接部21的两面的外缘部分别相互大致正相反的方向突出。因而,凸缘23的各突出部分的在突出方向上的长度之和比纤芯抵接部22的厚度还长,并且比连接部21的厚度还长(参照图3B)。本实施方式中的凸缘23的一部分(例如连接部21的半周的量)相对于其他的部分而沿连接部21的径向突出。以下,将该部分记为“突起部23a”。利用该突起部23a进行连接部件20相对于套筒30的定位(后述)。突起部23a的厚度、即在与连接部21的厚度方向对应的方向上的长度与凸缘23的厚度几乎相等。并且,如图3B所示,凸缘23与连接部21之间的连续面形成为锥状。
纤芯抵接部22为了将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光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而设置。从该观点出发,纤芯抵接部22形成得薄。此外,由于将纤芯抵接部22形成得薄,因此要求确保作为连接部件20的强度。因此,设置凸缘23以确保连接部件20的强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形态,只要至少具有纤芯抵接部22即可。
[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5A~图7对经由连接部件20进行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进行详细叙述。图5A是套筒30的俯视图。图5B是套筒30的侧面图。图5C是套筒30的立体图。图6A是多芯光纤1以及插芯11的轴向的剖视图。图6B是将图6A中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部分放大后的图。在图6B中,省略了插芯11以及套筒30的记载。图7是示出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的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此外,如上所述,多芯光纤1的端面1b(插芯11的端面11d)被球面研磨,但在一部分的附图中,省略其端面的曲面的图示。
套筒30是供多芯光纤1***的圆筒形状的部件。套筒30的内径与连接部件20的连接部21的外径几乎相等。在图6A中,示出多芯光纤1***于插芯11后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套筒30,使用分割套筒。所谓分割套筒是指:针对圆筒状的部件,沿着多芯光纤1的***方向(在图5A~图5C中以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形成有缝隙。此外,多芯光纤1的***方向与分割套筒的轴向对应。因而,在分割套筒的外周面沿着轴向形成有大致直线状的缝隙,该缝隙从分割套筒的外周面一直贯通至内周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套筒30的该缝隙正交的方式形成有***孔30a。即,***孔30a以与套筒30的轴向、即多芯光纤1的***方向正交的方式形成。连接部件20以使得套筒30的径向与连接部件20的径向对应的方式***于***孔30a(参照图5C)。
包含这样的套筒30在内,多芯光纤1、插芯11、以及连接部件20构成多芯光纤1的连接构造。
这里,参照图7对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的顺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连接部件20被***至套筒30的***孔30a(S10)。此时,凸缘23(突起部23a)与***孔30a嵌合。借助该嵌合,相对于套筒30进行连接部件20的定位。该工序是“配置工序”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从套筒30的不同端部分别***已***于插芯11后的多芯光纤1。所***的多芯光纤1彼此经由连接部件20被连接(S11)。该工序是“连接工序”的一个例子。
此时,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抵接(参照图6B)。同样,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二面抵接。在两个多芯光纤1中,纤芯C1~C7的配置是相同的。因而,当在套筒30内经由连接部件20将多芯光纤1彼此连接的情况下,位于中心的纤芯C1彼此配置在同轴上。由此,根据连接部件20,在将光从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时,能够难以产生连接损失。
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2~纤芯C7与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一面抵接(参照图6B)。同样,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2~纤芯C7与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二面抵接。此外,在图6B中,仅示出纤芯C2以及纤芯C5。在不使用连接部件20的情况下,由于多芯光纤1的端面1b经球面研磨,因此,会在一方的多光纤的纤芯C2~纤芯C7与另一方的多光纤的纤芯C2~纤芯C7之间产生间隙S(参照图20)。与此相对,若使用连接部件20,则由于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比第一树脂部22a厚,因此对应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2~纤芯C7与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抵接。此时,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抵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二面抵接。
这里,在S11的状态下,存在纤芯C2~纤芯C7的位置在旋转方向上偏移的可能性。即,在对多芯光纤彼此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即便在中心的纤芯(纤芯C1)的轴一致的情况下,也存在周边的纤芯(纤芯C2~纤芯C7)的轴不一致的情况。
因而,在S11之后,进行多芯光纤1彼此的位置的调整(S12)。具体而言,相对于一方的多芯光纤1使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旋转,并且以使得对应的纤芯彼此一致的方式调整位置。纤芯彼此的一致的确认例如利用连接于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各纤芯的测定机器进行。即,测定机器测定各纤芯的光量。进而,从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各纤芯射出光,利用测定机器测定上述的各纤芯的光量。基于利用测定机器测定到的光量确认光的损失少的位置,并进行位置的调整。该工序是“位置调整工序”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树脂部22b呈环状地形成。因而,在进行旋转方向的位置的调整之际,不需要进行连接部件20与多芯光纤1之间的位置的调整。即,仅在多芯光纤彼此之间进行位置的调整即可。
在位置的调整结束后的状态下,利用适配器(未图示)等将多芯光纤固定。通过该固定,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结束(参照图6A)。
如图6B所示,纤芯C1彼此经由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被连接。并且,纤芯C2~纤芯C7彼此经由连接部件20的第二树脂部22b分别被连接。此外,在图6B中,仅示出一部分的纤芯。这样,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将多芯光纤1彼此连接,能够减少连接损失。
[作用/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件20,多个纤芯Ck由包层2包覆。并且,连接部件20配置在经球面研磨后的两个多芯光纤的端面1b之间。连接部件20具有第一树脂部22a和第二树脂部22b。多芯光纤1的第一纤芯(纤芯C1)与第一树脂部22a接触。进而,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纤芯C1)的光经由第一树脂部22a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纤芯C1)。第二树脂部22b以包围第一树脂部22a的方式设置。多芯光纤1的第二纤芯(纤芯C2~纤芯C7)与第二树脂部22b接触。进而,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例如纤芯C2)的光经由第二树脂部22b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例如纤芯C2)。并且,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比第一树脂部22a厚。
具体而言,第二树脂部22b在第一树脂部22a的外侧呈环状地设置。
这样,连接部件20与多芯光纤1的端面的形状对应地使第一树脂部22a和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不同。因此,能够将经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纤的纤芯彼此可靠地连接。并且,通过第二树脂部22b呈环状地构成,不需要进行旋转方向上的多芯光纤1与连接部件20之间的位置的调整。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能够使连接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多芯光纤的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的减少。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构成为具有多芯光纤1、插芯11、套筒30、连接部件20。在多芯光纤1中,多个纤芯Ck由包层2包覆。多芯光纤1***于插芯11。插芯11***于套筒30。在套筒30形成有***孔30a。对于***孔30a,沿与多芯光纤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孔30a。连接部件20***于***孔30a。
具体而言,在连接部件20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凸缘23。凸缘23与***孔30a嵌合。通过该嵌合,连接部件20相对于套筒30被定位。
在上述的连接构造中,借助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的厚度与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之差,能够将分别经球面研磨后的两个多芯光纤的纤芯彼此可靠地连接。因而,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多芯光纤的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的减少。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具有配置工序、连接工序、位置调整工序。在配置工序中,在套筒30中,连接部件20被配置于沿与多芯光纤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孔30a。在连接工序中,***于插芯11的多芯光纤1从套筒30的两端被***。进而,在连接工序中,多芯光纤1彼此经由连接部件20被连接。在位置调整工序中,多芯光纤彼此的位置被调整。
在上述的连接方法中,借助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的厚度与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之差,填埋由两个多芯光纤的端面的形状产生的间隙。借助这样的连接方法,能够将分别经球面研磨后的两个多芯光纤的纤芯彼此可靠地连接。并且,通过第二树脂部22b呈环状地构成,不需要进行旋转方向上的多芯光纤与连接部件20之间的位置的调整。由此,在位置调整工序中,仅进行多芯光纤彼此的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即可。即,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连接方法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多芯光纤的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的减少。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连接部件20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图8A是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纤芯抵接部22的主视图。图8B是沿着图8A的C-C线的剖面。在图8A以及图8B中,省略连接部21以及凸缘23的记载。图8B的虚线示出与纤芯抵接部22抵接的多芯光纤1。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纤芯抵接部22具有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第一树脂部22a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呈球面状地凹陷。第二树脂部22b与第一树脂部22a连续设置。第二树脂部22b以包围第一树脂部22a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
在本变形例的连接部件20中,也能够将经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纤1彼此简单且可靠地连接。即,在经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纤1与纤芯抵接部22抵接后的情况下,纤芯C1与第一树脂部22a抵接,且纤芯C2~纤芯C7与第二树脂部22b抵接(参照图8B)。在该变形例中,从第一树脂部22a到第二树脂部22b的曲面的曲率与经球面研磨而得的多芯光纤1的端面1b的曲率越是相等,则连接变得越可靠。
即,作为连接部件20也可以是第一树脂部22a并不相对于第二树脂部22b独立地突出。换言之,在连接部件20中,只要第二树脂部22b比第一树脂部22a厚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A~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以及使用了连接部件20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构成为透镜的例子进行叙述。对于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为了便于说明而分别记为“第一透镜部”、“第二透镜部”。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1的端面1b被实施球面研磨。以下,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详细说明。
[连接部件]
参照图9A以及图9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纤芯抵接部22的结构进行叙述。图9A是纤芯抵接部22的主视图。图9B是沿着图9A中的D-D线的剖面。
本实施方式中的纤芯抵接部22具有一个第一树脂部22a和多个第二树脂部22b。
第一树脂部22a与一个透镜部R1对应。第二树脂部22b与多个透镜部Rk(k=2~n)对应。以下,作为多个透镜部Rk,对图9A的例子所示的透镜部R1~透镜部R7进行说明。透镜部R1~透镜部R7与所连接的多芯光纤1中的纤芯的配置对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部R2~透镜部R7在以透镜部R1为中心的同心圆上散布配置。即,该配置与多芯光纤1的纤芯C1~纤芯C7的配置对应。即,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部在与多芯光纤1接触的面上呈矩阵状地配置(参照图9A)。
例如,各透镜部配置在与插芯11的外径相等尺寸的晶片100上。各透镜部设置在晶片100的例如中央部分。各透镜部与纤芯抵接部22相当。纤芯抵接部22以外的区域与连接部21相当。作为像这样在晶片100上设置多个透镜部的方法,能够应用公知的晶片透镜的制造方法。并且,在连接部21的外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设置有凸缘23。
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透镜部R1接触。对应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2~纤芯C7分别与透镜部R2~透镜部R7接触。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部R1是“第一透镜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部R2~透镜部R7是“多个第二透镜部”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部R1(第一树脂部22a)呈凸曲面状(例如球面状)地突出。即,透镜部R1形成为随着从晶片100的面趋向突出端而逐渐变厚。并且,透镜部R1分别设置于连接部件20的两面(参照图9B)。
透镜部R2~透镜部R7(第二树脂部22b)分别以呈凸曲面状(例如球面状)地突出的状态形成。即,透镜部R2~透镜部R7形成为随着从晶片100的面趋向突出端而逐渐变厚。并且,在连接部件20的两面分别设置有透镜部R2~透镜部R7(参照图9B。在图9B中,仅示出透镜部R2以及透镜部R5)。
这里,透镜部R2~透镜部R7形成为比透镜部R1厚(参照图9B)。即,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比第一树脂部22a厚。
[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经由连接部件20进行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进行详细叙述。图10是示出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的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此外,以下,对端面1b经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纤1(端面11d经球面研磨后的插芯11的端面11d)的连接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连接部件20***于套筒30的***孔30a(S20)。此时,连接部件20的凸缘23(突起部23a)与套筒30的***孔30a嵌合。此时,借助该嵌合,进行连接部件20相对于套筒30的定位。该工序是“配置工序”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于插芯11后的多芯光纤1分别从套筒30的不同端部***。此外,***后的多芯光纤1彼此经由连接部件20被连接(S21)。该工序是“连接工序”的一个例子。
此时,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连接部件20的一方的面中的透镜部R1抵接。同样,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连接部件20的另一方的面中的透镜部R1抵接。在两个多芯光纤1中,纤芯C1~C7的配置相同。因而,当在套筒30内经由连接部件20将多芯光纤1彼此连接的情况下,位于中心的纤芯C1彼此配置在同轴上。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能够使得在将光从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时难以产生连接损失。
这里,在S21的状态下,存在纤芯C2~纤芯C7的位置在旋转方向上偏移的可能性。即,在对多芯光纤彼此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即便在中心的纤芯的轴(纤芯C1)一致的情况下,也存在周边的纤芯(纤芯C2~纤芯C7)的轴不一致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S21之后,进行一方的多芯光纤1与连接部件20之间的位置的调整(S22)。具体而言,使一方的多芯光纤1相对于连接部件20旋转,并且使各纤芯(纤芯C2~纤芯C7)的位置与对应的透镜部(透镜部R2~透镜部R7)相一致而进行调整。该工序是“第一位置调整工序”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进行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与连接部件20之间的位置的调整(S23)。具体而言,使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相对于连接部件20旋转,并且使各纤芯(纤芯C2~纤芯C7)的位置与对应的透镜部(透镜部R2~透镜部R7)相一致而进行调整。该工序是“第二位置调整工序”的一个例子。
通过S22以及S23,两个多芯光纤1的各自的纤芯C2~纤芯C7与透镜部R2~透镜部R7(第二树脂部22b)抵接。在为端面1b经球面研磨的多芯光纤1的情况下,若无连接部件20,则会在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纤芯C2~纤芯C7与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纤芯C2~纤芯C7之间产生间隙(参照图20)。与此相对,若使用连接部件20,则能够填埋间隙。即,由于透镜部R2~透镜部R7(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比透镜部R1(第一树脂部22a)厚,因此,通过使对应的多芯光纤的纤芯C2~纤芯C6分别与晶片100的一方的面以及另一方的面中的透镜部R2~透镜部R7抵接,能够填埋间隙。
其后,在位置的调整结束后的状态下,利用适配器(未图示)等将各多芯光纤固定。通过该固定,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结束。
[作用/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件20中的第一树脂部22a由一个第一透镜部(透镜部R1)构成。并且,连接部件20中的第二树脂部22b由多个第二透镜部(透镜部R2~透镜部R7)构成。多芯光纤1的第一纤芯(纤芯C1)与第一透镜部接触。对应的多芯光纤1的对应的第二纤芯(纤芯C2~纤芯C7)分别与第二透镜部接触。
具体而言,多个第二透镜部配置在以第一透镜部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这样,连接部件20对应多芯光纤1的端面的形状而使第一透镜部(第一树脂部22a)与多个第二透镜部(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不同。因而,能够将经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纤的纤芯彼此可靠地连接。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能够使连接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多芯光纤的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的减少。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包括配置工序、连接工序、第一位置调整工序、第二位置调整工序。在配置工序中,连接部件20配置在套筒30中的沿与多芯光纤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孔30a。在连接工序中,***于插芯11后的多芯光纤1从套筒30的两端***。进而,在连接工序中,多芯光纤1经由连接部件20彼此连接。在第一位置调整工序中,对一方的多芯光纤与连接部件20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在第二位置调整工序中,对另一方的多芯光纤与连接部件20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连接方法中,利用连接部件20的第一透镜部(第一树脂部22a)的厚度与第二透镜部(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之差填埋由于多芯光纤1的端面的形状而产生的间隙。借助这样的连接方法,能够将经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纤的纤芯彼此可靠地连接。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连接方法简单,并且能够减少多芯光纤的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1A~图13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以及使用了连接部件20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部件20在所要连接的两个多芯光纤1的端面1b双方均为平面的情况下使用。以下,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详细说明。
[多芯光纤的端面形状]
参照图11A以及图11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1的端面形状进行说明。图11A是多芯光纤1以及插芯11的轴向的剖视图。图11B是示出图11A中的多芯光纤1以及插芯11的前端部的放大图。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多芯光纤1由塑料等保护件1a包覆。并且,在插芯11的内部设置有圆筒形状的空间部11a、和经由锥面11c与该空间部11a相连续的空间部11b。并且,空间部11b也为圆筒形状,并且直径比空间部11a的直径大。多芯光纤1***于该空间部11a。保护件1a***于空间部11b。
在本实施方式中,实施将多芯光纤1的端面1b以及插芯11的端面11d的整体形成为平面状的平面研磨(参照图11A)。通过平面研磨,端面1b(纤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层2的端面2a)和插芯11的端面11d形成相同平面(参照图11B)。多芯光纤1是“第一多芯光纤”或者“第二多芯光纤”的一个例子。
[连接部件]
参照图12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纤芯抵接部22的结构进行叙述。图1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纤芯抵接部22的剖视图。
纤芯抵接部2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有第一树脂部22a、第二树脂部22b、槽部22c。第二树脂部22b以包围第一树脂部22a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参照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相同的厚度(参照图12)。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连接部21的一部分设置有纤芯抵接部22,以包围连接部21的外周的方式形成有凸缘23。
[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13对经由连接部件20进行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进行详细叙述。图13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部分放大后的图。在图13中,省略插芯11以及套筒30的记载。此外,如上所述,多芯光纤1的端面1b被实施平面研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首先连接部件20被***于套筒30的***孔30a(S10)。
接下来,***于插芯11后的多芯光纤1分别从套筒30的两端***。***后的多芯光纤1彼此经由连接部件20被连接(S11)。
此时,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抵接(参照图13)。同样,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与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二面抵接。在两个多芯光纤1中,纤芯C1~C7的配置相同。因而,当在套筒30内经由连接部件20将多芯光纤1彼此连接后的情况下,位于中心的纤芯C1彼此配置在同轴上。因此,根据连接部件20,能够使得在将光从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时难以产生连接损失。
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2~纤芯C7分别与形成为与第一树脂部22a相同的厚度的第二树脂部22b抵接(参照图13)。
这里,在S11的状态下,存在纤芯C2~纤芯C7的位置在旋转方向上偏移的可能性。即,在对多芯光纤彼此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即便在中心的纤芯(纤芯C1)的轴一致的情况下,也存在周边的纤芯(纤芯C2~纤芯C7)的轴不一致的情况。
因而,在S11之后,进行多芯光纤1彼此的位置的调整(S12)。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树脂部22b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呈环状地形成。因而,在旋转方向上,不需要进行连接部件20与多芯光纤1之间的位置的调整。即,仅在多芯光纤彼此之间调整位置即可。
其后,在位置的调整结束后的状态下,利用适配器(未图示)等将多芯光纤固定。通过该固定,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结束。
[作用/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件20,多个纤芯Ck由包层2包覆。并且,连接部件20配置于经平面研磨后的两个多芯光纤1的端面1b之间。连接部件20具有第一树脂部22a和第二树脂部22b。第一树脂部22a与多芯光纤1的第一纤芯(纤芯C1)接触。进而,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纤芯C1)的光经由第一树脂部22a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纤芯C1)。第二树脂部22b以包围第一树脂部22a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第二树脂部22b与多芯光纤1的第二纤芯(纤芯C2~纤芯C7)接触。进而,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例如纤芯C2)的光经由第二树脂部22b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例如纤芯C2)。并且,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与第一树脂部22a相同的厚度。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20与多芯光纤1的端面的形状对应地使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与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相同。因而,能够将分别经平面研磨后的两个多芯光纤的纤芯彼此可靠地连接。并且,通过第二树脂部22b呈环状地构成,不需要进行旋转方向上的多芯光纤1与连接部件20之间的位置的调整。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能够使连接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多芯光纤的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的减少。
<变形例1>
在上述说明中,对具有七个纤芯的多芯光纤1进行了叙述。但是,纤芯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在连接具有十三个纤芯(纤芯C1~纤芯C13)的多芯光纤1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连接部件20的结构。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以纤芯C1(第一纤芯)为中心,纤芯C2~纤芯C7(第二纤芯)配置在同心圆上。此外,以包围纤芯C2~纤芯C7的方式,纤芯C8~纤芯C13配置在同心圆上。纤芯C8~纤芯C13是“第三纤芯”的一个例子。此外,在第二纤芯的配置与第三纤芯的配置中,纤芯间的间距不同。
这里说明的连接部件20(纤芯抵接部22)使用于端面1b经球面研磨后的多芯光纤1。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纤芯抵接部22由第一树脂部22a、第二树脂部22b以及第三树脂部22d构成。第三树脂部22d形成在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的外侧(图15B是沿着图15A的E-E线的剖面)。第三树脂部22d以包围第二树脂部22b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第三树脂部22d与多芯光纤1的第三纤芯接触。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三纤芯(例如纤芯C8)的光经由第三树脂部22d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三纤芯(例如纤芯C8)。并且,第三树脂部22d形成为比第二树脂部22b厚。此外,在各树脂部之间形成有槽部22c。
此外,在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不仅将第二树脂部22b用多个透镜部构成、而且将第三树脂部22d也用多个透镜部(第三透镜部)构成。
并且,在多芯光纤1的端面1b经平面研磨的情况下,形成为第一树脂部22a~第三树脂部22d的厚度相等。在该结构中,仅通过调整多芯光纤彼此的位置就能够将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纤芯的光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纤芯。即,不需要进行连接部件20与多芯光纤1之间的位置的调整。
这样,通过在连接部件20(纤芯抵接部22)形成多个树脂部,即便在纤芯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实现连接损失的减少的同时进行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此外,在多芯光纤1的端面1b经球面研磨的情况下,通过将外侧的树脂部形成为比内侧的树脂部厚,能够实现连接损失的减少,并且能够进行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纤芯C1配置在多芯光纤1的中心的例子进行了叙述。但是,即便是在中心不具有纤芯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20的结构。
例如,以如图16所示的多芯光纤1为例进行说明。该多芯光纤1在多芯光纤1的中心C未设置纤芯。并且,对于该多芯光纤1,纤芯C1~纤芯C6配置在以中心C为基准的同心圆上,并且,纤芯C7~纤芯C12以包围纤芯C1~纤芯C6的方式配置在同心圆上。
这里说明的连接部件20(纤芯抵接部22)使用于端面1b经球面研磨的多芯光纤1。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第一树脂部22a以多芯光纤1的中心C(未图示)为中心呈环状地设置。进而,在环状的第一树脂部22a的外侧呈环状地设置第二树脂部22b。此外,图17B是沿着图17A的F-F线的剖面。并且,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比第一树脂部22a厚。此外,在纤芯抵接部22的中心形成有平坦部22e,并且,在各树脂部之间形成有槽部22c。
此外,在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有时用多个透镜部(第一透镜部)来构成第一树脂部22a。
并且,在多芯光纤1的端面1b经平面研磨的情况下,形成为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相等。在该情况下,仅通过调整多芯光纤彼此的位置,就能够将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纤芯的光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纤芯。即,不需要进行连接部件20与多芯光纤1之间的位置调整。
这样,通过与纤芯的配置相一致地构成连接部件20(纤芯抵接部22)中的树脂部,能够在实现连接损失的减少的同时进行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C、图2D、图4A、图18、图19对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以及使用了连接部件20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部件20用于所要连接的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1b为凸曲面(参照图2D)、且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1b为平面的情况(参照图11B)。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形状]
参照图2C以及图2D,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形状进行说明。第一多芯光纤也可以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芯光纤1同样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实施将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1b以及插芯11的端面11d的整体形成为凸曲面状的球面研磨(参照图2C)。借助球面研磨,端面1b(纤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层2的端面2a)与插芯11的端面11d形成相同曲面(参照图2C)。
[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形状]
参照图11A以及图11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的端面形状进行说明。第二多芯光纤也可以是与第三实施方式多芯光纤1同样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实施将多芯光纤1的端面1b以及插芯11的端面11d的整体形成为平面状的平面研磨(参照图11A)。借助平面研磨,端面1b(纤芯Ck的端面Ek以及包层2的端面2a)与插芯11的端面11d形成相同平面(参照图11B)。
[连接部件]
参照图18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纤芯抵接部22的结构进行叙述。图1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纤芯抵接部22的剖视图。
纤芯抵接部22具有第一树脂部22a、第二树脂部22b、槽部22c。如图18所示,在连接部件20的一方的面对应地设置有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Fa1和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一面Fa1。端面经球面研磨后的第一多芯光纤与该第一面Fa1抵接。在纤芯抵接部22的第一面Fa1中,上述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不同厚度(图18的左侧)。在图18的例子中形成为: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一面Fa1相比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Fa1在厚度方向上突出。
与此相对,在连接部件20的另一方的面对应地设置有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二面Fa2和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二面Fa2。端面经平面研磨后的第二多芯光纤与该第二面Fa2抵接。在纤芯抵接部22的第二面Fa2中,上述第一树脂部22a以及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相同的厚度(参照图18的右侧)。在图18的例子中,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二面Fa2和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二面Fa2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高度相同。
并且,在图1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中,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在第一面Fa1和第二面Fa2双方,第二树脂部22b以包围第一树脂部22a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参照图4A)。但是,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上述说明了的图9A、图14、图15的实施方式中的纤芯抵接部22应用于本实施方式。
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连接部21的一部分设置有纤芯抵接部22,以包围连接部21的外周的方式形成有凸缘23。
[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19对经由连接部件20进行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进行详细叙述。图19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部分放大后的图。在图19中,省略插芯11以及套筒30的记载。此外,如上所述,设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经球面研磨,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经平面研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首先,连接部件20***于套筒30的***孔30a(S10)。
接下来,第一多芯光纤以面向连接部件20的纤芯抵接部22的第一面Fa1的方式从套筒30的一端部***。并且,第二多芯光纤以面向纤芯抵接部22的第二面Fa2的方式从套筒30的另一端部***。上述多芯光纤彼此经由连接部件20被连接(S11)。
此时,第一多芯光纤的纤芯C1与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Fa1抵接(参照图19)。并且,第二多芯光纤的纤芯C1与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二面Fa2抵接。在两个多芯光纤1中,纤芯C1~C7的配置间隔相同。因而,当在套筒30内经由连接部件20将多芯光纤1彼此连接的情况下,位于中心的纤芯C1彼此配置在同轴上。因此,根据连接部件20,能够使得当将光从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1的纤芯C1时难以产生连接损失。
第一多芯光纤的纤芯C2~纤芯C7分别与相比第一树脂部22a在连接部件20的厚度方向上的突出高度形成得高的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二面Fa2抵接(参照图19)。第二多芯光纤的纤芯C2~纤芯C7分别与形成为与第一树脂部22a相同的厚度的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二面Fa2抵接。
这里,在S11的状态下,存在纤芯C2~纤芯C7的位置在旋转方向上偏移的可能性。即,在对多芯光纤彼此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即便在中心的纤芯(纤芯C1)的轴一致的情况下,也存在周边的纤芯(纤芯C2~纤芯C7)的轴不一致的情况。
因而,在S11之后,进行多芯光纤彼此的位置的调整(S12)。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中的第二树脂部22b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呈环状地形成。因而,不需要在旋转方向上进行连接部件20与多芯光纤1之间的位置的调整。即,仅在多芯光纤彼此之间调整位置即可。
其后,在位置的调整结束后的状态下,利用适配器(未图示)等将多芯光纤固定。通过该固定,多芯光纤彼此的连接结束。
[作用/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部件20,多个纤芯Ck由包层2包覆。并且,连接部件20配置在经球面研磨的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与经平面研磨的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之间。连接部件20具有第一树脂部22a和第二树脂部22b。在纤芯抵接部22的第一面Fa1上,第二树脂部22b的在连接部件20的厚度方向上的突出高度形成为比第一树脂部22a高。与此相对,在第二面Fa2中,第二树脂部22b形成为与第一树脂部22a相同的厚度。
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一面Fa1与第一多芯光纤(参照图2D)的第一纤芯(纤芯C1)接触。第一树脂部22a的第二面Fa2与第二多芯光纤(参照图11A)的第一纤芯(纤芯C1)接触。进而,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纤芯C1)的光经由第一树脂部22a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纤芯C1)。在任一面中,第二树脂部22b均以包围第一树脂部22a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一面Fa1与第一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纤芯C2~纤芯C7)接触。第二树脂部22b的第二面Fa2与第二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纤芯C2~纤芯C7)接触。进而,来自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例如纤芯C2)的光经由第二树脂部22b导入另一方的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例如纤芯C2)。
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20与被实施了不同研磨处理的多芯光纤的端面的形状对应,使连接部件20的第一树脂部22a与第二树脂部22b的厚度在一个面中不同,在另一个面中相同。因而,能够将被实施了不同的面研磨处理的多芯光纤的纤芯彼此可靠地连接。并且,第二树脂部22b呈环状地构成,由此,不需要进行旋转方向上的多芯光纤与连接部件20之间的位置的调整。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20,能够使连接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多芯光纤的连接时的光的连接损失的减少。
标号说明
1:多芯光纤;1b:端面;2:包层;2a:端面;11:插芯;11a、11b:空间部;11c:锥面;11d:端面;11e:凸缘部;20:连接部件;21:连接部;22:纤芯抵接部;22a:第一树脂部;22b:第二树脂部;22c:槽部;23:凸缘;23a:突起部;30:套筒;30a:***孔;Ck:纤芯;Ek:端面。

Claims (10)

1.一种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具备:
第一树脂部,所述第一树脂部与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一纤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一纤芯分别接触,来自所述第一多芯光纤的所述第一纤芯的光透过该第一树脂部而导入所述第二多芯光纤的所述第一纤芯;以及
第二树脂部,所述第二树脂部与所述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二纤芯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二纤芯分别接触,来自所述第一多芯光纤的所述第二纤芯的光透过该第二树脂部而导入所述第二多芯光纤的所述第二纤芯,
所述第一树脂部以及所述第二树脂部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各自的端面的形状对应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双方的端面被加工成球面状,
所述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具有相互不同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每一个中,所述第一纤芯是实际上设置于中心位置的单一的纤芯,所述第二纤芯是设置于与所述中心位置不同的位置的一个以上的纤芯,
所述第一树脂部的厚度小于第二树脂部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树脂部形成为环状,且以包围所述第一树脂部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分别具有多个所述第二纤芯,
所述第一树脂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各自的所述第一纤芯接触的单一的第一透镜部,
所述第二树脂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纤芯相同数量的多个第二透镜部,
所述多个第二透镜部与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各自的所述第二纤芯中的对应的第二纤芯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二透镜部配置在以所述第一透镜部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双方的端面被加工成平面状,
所述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具有相等的厚度。
8.一种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具有: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纤;
插芯,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纤***于所述插芯;
套筒,所述插芯***于所述套筒;以及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
在所述套筒设置有***孔,所述多芯光纤连接部件沿与所述第一多芯光纤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纤的***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于所述***孔。
9.一种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包括:
配置工序,相对于套筒的沿着与所述第一多芯光纤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纤的***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设置的***孔配置权利要求1、4、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
连接工序,将***于插芯的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纤分别从所述套筒的两端***所述套筒,并且经由所述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将所述多芯光纤彼此连接;以及
位置调整工序,进行所述多芯光纤彼此的位置调整。
10.一种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包括:
配置工序,相对于套筒的沿着与所述第一多芯光纤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纤的***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设置的***孔配置权利要求1、5、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
连接工序,将***于插芯的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以及所述第二多芯光纤分别从所述套筒的两端***所述套筒,并且经由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多芯光纤彼此连接;
第一位置调整工序,进行所述第一多芯光纤与所述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之间的位置调整;以及
第二位置调整工序,进行所述第二多芯光纤与所述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之间的位置调整。
CN201380039977.8A 2012-08-01 2013-07-26 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Pending CN1045085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1259 2012-08-01
JP2012-171259 2012-08-01
PCT/JP2013/070327 WO2014021215A1 (ja) 2012-08-01 2013-07-26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接続部材、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の接続構造及び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8523A true CN104508523A (zh) 2015-04-08

Family

ID=50027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9977.8A Pending CN104508523A (zh) 2012-08-01 2013-07-26 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05053A1 (zh)
JP (1) JPWO2014021215A1 (zh)
CN (1) CN104508523A (zh)
WO (1) WO201402121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5996A (zh) * 2016-02-03 2017-08-1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1034A1 (en) * 2013-02-01 2014-08-07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Transitioning multi-core fiber to plural single core fibers
EP2963465B1 (en) * 2013-02-27 2021-03-17 Fujikura Ltd. Multi-core fiber
JP5871444B2 (ja) * 2013-10-29 2016-03-0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JP6097890B2 (ja) * 2014-08-29 2017-03-1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多心コネクタ
US10416391B2 (en) * 2015-03-27 2019-09-17 Intuitive Surgical Operations, Inc. Interferometric alignment of optical multicore fibers to be connected
US20180335580A1 (en) 2017-05-18 2018-11-22 Corning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polymeric material between fiber end and ferrule end,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20240061188A1 (en) * 2021-01-20 2024-02-22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Cylindrical multi-core ferrule and optical connec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340A (zh) * 1994-04-22 1997-05-0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光纤接头的结构,光开关器及光接头
CN1573390A (zh) * 2003-06-17 2005-02-02 索尼株式会社 光发送-接收器和光纤
US20050105844A1 (en) * 2003-11-13 2005-05-19 J.S.T. Mfg. Co., Ltd. Optical module
CN101561538A (zh) * 2008-04-16 2009-10-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插座
CN101858809A (zh) * 2010-05-28 2010-10-13 天津大学 一种光纤法布里-珀罗压力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76705B2 (ja) * 1989-12-05 1997-11-1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
FR2743428B1 (fr) * 1996-01-08 1998-01-30 Dupont Laurent Modulateur de phase electro-optique pour fibre optique monomode
JPH11337771A (ja) * 1998-05-25 1999-12-10 Suncall Corp 多心ファイバー用光コネクタ
US7218811B2 (en) * 2002-01-10 2007-05-15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Optical module, and multi-core optical collimator and lens housing therefor
JP2005352453A (ja) * 2004-05-12 2005-12-22 Nec Corp 光ファイバ部品及び光導波路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0286548A (ja) * 2009-06-09 2010-12-2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及びそれを含む光コネクタ
US9110263B2 (en) * 2009-11-19 2015-08-18 Acrylicom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a multi-core plastic optical fiber assembly
EP2431654B1 (en) * 2010-09-17 2018-11-14 LG Innotek Co., Ltd. Lighting modul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EP2730959A4 (en) * 2011-06-17 2015-05-20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OPTICAL CONNECTING ELEMENT, OPTICAL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OPTICAL CONNECTING 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340A (zh) * 1994-04-22 1997-05-0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光纤接头的结构,光开关器及光接头
CN1573390A (zh) * 2003-06-17 2005-02-02 索尼株式会社 光发送-接收器和光纤
US20050105844A1 (en) * 2003-11-13 2005-05-19 J.S.T. Mfg. Co., Ltd. Optical module
CN101561538A (zh) * 2008-04-16 2009-10-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插座
CN101858809A (zh) * 2010-05-28 2010-10-13 天津大学 一种光纤法布里-珀罗压力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5996A (zh) * 2016-02-03 2017-08-1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
CN107035996B (zh) * 2016-02-03 2020-06-02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021215A1 (ja) 2016-07-21
WO2014021215A1 (ja) 2014-02-06
US20150205053A1 (en) 2015-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8523A (zh) 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US10429592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optical coupling structure
EP2856227B1 (en) Expanded-beam connector with molded lens
US10605996B2 (en) Expanded beam opt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5044850A (zh) 光插座
WO2001088584A1 (fr) Connecteur de fibres optiques
CN102520490A (zh) 大模面积的单模光纤连接器及制造方法
US20170160491A1 (en) Eye-safe interface for optical connector
CN206584083U (zh) 一种光纤接口组件
WO2017015279A1 (en) Eye-safe interface for optical connector
JPWO2014034726A1 (ja) 光ファイバ結合部材及び光ファイバ結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6184106A (ja) 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光コネクタシステム及び光ファイバ付きフェル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3038683B (zh) 光学准直器和使用了光学准直器的光学连接器
CN104570237A (zh) 光纤接口组件及其制作工艺
CN209117916U (zh) 一种高精度双apc插芯适配器
JP2006003661A (ja) 光コネクタ及びフェル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5068191B (zh) 光纤旋转连接器及其制作工艺
JP5794304B2 (ja) 光伝達部材及びその接続構造
CN205210344U (zh) 光纤旋转连接器
US9291775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achromatic grin lens
CN211043732U (zh) 一种锥形自耦合光纤适配器
CN209911600U (zh) 小型准直器
US20210165166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lensed optical fiber
JPH0143287B2 (zh)
CN203965674U (zh) 一种角度光耦合的光连接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