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87115B - 液体投放器具 - Google Patents

液体投放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87115B
CN104487115B CN201280074829.5A CN201280074829A CN104487115B CN 104487115 B CN104487115 B CN 104487115B CN 201280074829 A CN201280074829 A CN 201280074829A CN 104487115 B CN104487115 B CN 1044871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section
cap assembly
liquid
utensil
limi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48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87115A (zh
Inventor
富家滋晃
今井正臣
有延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87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7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87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7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7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with guiding tracks for controlled sliding of needle protective sleeve from needle exposing to needle covering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28Syringe ampoules or carpules, i.e. ampoules or carpules provided with a needle
    • A61M5/285Syringe ampoules or carpules, i.e. ampoules or carpules provided with a needle with sealing means to be broken or opened
    • A61M5/288Syringe ampoules or carpules, i.e. ampoules or carpules provided with a needle with sealing means to be broken or opened by piercing without internal pressure increa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6Fully automatic sleeve extension, i.e. in which triggering of the sleeve does not require a deliberate action by the us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6Fully automatic sleeve extension, i.e. in which triggering of the sleeve does not require a deliberate action by the user
    • A61M2005/3267Biased sleeves where the needle is uncovered by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into a patient's bod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液体投放器具具备:筒体,其呈筒状,在其内侧填充有液体;针管,其以与筒体连通或能够连通的方式设置在筒体的前端侧,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垫圈,其能够在筒体内滑动;操作部件,其进行将垫圈朝向前端方向按压而使液体从针管排出的按压操作;罩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是至少覆盖针管的针尖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从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动并使针尖露出的位置,第三位置是从第二位置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再次至少覆盖针尖的位置;以及限制部件,其能够取得允许罩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和限制罩部件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之后再次向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

Description

液体投放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投放器具。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预灌装注射器,以无菌方式填充有液状制剂,并能够将该液状制剂投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预灌装注射器具备:注射器外筒,其具有将液状制剂排出的口部;垫圈,其能够在注射器外筒内滑动;液状制剂,其填充于由注射器外筒和垫圈包围的空间中;以及柱塞,其与垫圈的基端侧连结,将该垫圈朝向前端方向按压而使液状制剂从口部排出。另外,该预灌装注射器在未使用状态下,通过帽将注射器外筒的口部液密地密封。
而且,在使用预灌装注射器投放液状制剂时,首先,从注射器外筒的口部取下帽,在取下了该盖部的口部上安装注射针。接着,用注射针穿刺生物体,在该穿刺状态下,对柱塞进行按压操作。由此,液状制剂通过垫圈从口部排出,因此,能够将该液状制剂经由注射针而向生物体投放。在投放后、即使用后,丢弃预灌装注射器。在丢弃时,存在在安装着注射针的状态下丢弃预灌装注射器的情况。该情况下,产生可能因注射针而引起误穿刺等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91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使用后的安全性的液体投放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以下(1)~(8)的本发明来达到这种目的。
(1)一种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体,其呈筒状,在其内侧填充有液体;
针管,其以与该筒体连通或能够连通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筒体的前端侧,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
垫圈,其能够在上述筒体内滑动;
操作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垫圈的基端侧,进行将该垫圈朝向前端方向按压而使上述液体从上述针管排出的按压操作;
罩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是至少覆盖上述针管的上述针尖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从该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动而使上述针尖露出的位置,第三位置是从该第二位置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再次至少覆盖上述针尖的位置;以及
限制部件,其能够取得允许上述罩部件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和限制上述罩部件从上述第二位置移动至上述第三位置之后再次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
(2)一种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体,其呈筒状,在其内侧填充有液体;
针管,其以与该筒体连通或能够连通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筒体的前端侧,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
垫圈,其能够在上述筒体内滑动;
操作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垫圈的基端侧,进行将该垫圈朝向前端方向按压而使上述液体从上述针管排出的按压操作;
罩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是至少覆盖上述针管的上述针尖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从该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动而使上述针尖露出的位置,第三位置是从该第二位置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再次至少覆盖上述针尖的位置;以及
限制部件,其能够限制上述罩部件的移动,
其中,在上述限制部件上,在相互不同的位置设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
在上述罩部件上设有能够供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一罩侧卡合部,在比该第一罩侧卡合部更靠基端侧设有能够供上述第一卡合部在与上述第一罩侧卡合部不同的时机卡合的第二罩侧卡合部,
在上述操作部件上设有能够供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操作部侧卡合部,
在上述罩部件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上述限制部件成为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一罩侧卡合部卡合的第一状态,
在上述罩部件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而基于上述操作部件进行的上述按压操作完成时,上述限制部件成为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一罩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与上述罩部件一起移动而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操作部侧卡合部卡合的第二状态,
在上述罩部件从上述第二位置移动至上述第三位置时,上述限制部件成为在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操作部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卡合部从上述第一罩侧卡合部脱开而与上述第二罩侧卡合部卡合,由此限制上述罩部件再次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第三状态。
(3)根据上述(2)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
上述操作部件具有握持部,该握持部呈筒状,其外周部在进行上述按压操作时被握持,
上述罩部件及上述限制部件分别由呈筒状的部件构成,
上述罩部件、上述限制部件和上述握持部从内侧按顺序同心地配置。
(4)根据上述(3)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
上述罩部件、上述限制部件和上述握持部被限制相对旋转。
(5)根据上述(2)~(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
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配置在沿着上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不同、且绕上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也不同的位置。
(6)根据上述(2)~(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
上述第一卡合部及上述第二卡合部分别弹性变形。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
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以能够相对于上述筒体沿其中心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上述针管,
上述筒体具有:筒体主体,其呈有底筒状,在其底部具有供上述液体通过的口部;和密封部,其由液密地密封上述口部的弹性材料构成,
上述针管由在基端还具有锐利的基端侧针尖的双头针构成,通过使上述基端侧针尖刺穿上述密封部而与上述筒体连通,
上述基端侧针尖在上述罩部件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从上述密封部分离,在上述罩部件到达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罩部件使上述针管连同上述支承部件一起朝向基端方向移动,上述基端侧针尖刺穿上述密封部。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
具备将上述罩部件朝向前端方向弹压的弹压部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中,优选上述第一卡合部设于上述限制部件的内周部,具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上述第二卡合部设于上述限制部件的外周部,具有朝向外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中,优选在上述第一突出部及上述第二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在其基端部相对于上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倾斜的倾斜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中,优选上述第一罩侧卡合部及上述第二罩侧卡合部分别由设于上述罩部件的外周部上的凹部构成。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中,优选上述操作部侧卡合部由设于上述握持部的内周部上的凹部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罩部件移动至第三位置时,能够由限制部件限制位于该第三位置的罩部件的移动。由此,可靠地保持由位于第三位置的罩部件覆盖针管的针尖的状态,因此,在使用液体投放器具之后,能够可靠地防止由针尖引起的误穿刺,从而能够可靠地确保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按顺序表示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的使用时的动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是按顺序表示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的使用时的动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是按顺序表示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的使用时的动作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液体投放器具绕其轴改变90度而观察时的纵剖视图。
图5是将图2所示的状态下的液体投放器具绕其轴改变90度而观察时的纵剖视图。
图6是将图3所示的状态下的液体投放器具绕其轴改变90度而观察时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所具备的操作部件、罩部件与限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操作部件的从前端侧观察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示出的优选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
图1~图3分别是按顺序表示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的使用时的动作状态的纵剖视图,图4~图6分别是将图1~图3所示的状态下的液体投放器具绕其轴改变90度而观察时的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所具备的操作部件、罩部件与限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操作部件的从前端侧观察到的图。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图7中的上侧称为“基端”或“上(上方)”,将下侧称为“前端”或“下(下方)”。
图1~图6所示的液体投放器具10是将液体Q向生物体B投放(注入)时使用的医疗器具。此外,作为液体Q,能够根据其使用目的而适当选择,能够列举例如造血剂、疫苗、激素制剂、抗风湿剂、抗癌剂、麻醉剂、抗凝血剂等主要为皮下注射的药液。
液体投放器具10具备:由内筒1和外筒4构成的筒体40、由双头针2和支承部件9构成的穿刺针50、能够在内筒1(筒体40)内滑动的垫圈3、配置(连结)于垫圈3的基端侧的操作部件11、能够限制操作部件11的动作的操作部件限制用限制机构(以下简称为“限制机构”)30、配置于外筒4(筒体40)外周侧的罩部件6、能够限制罩部件6的移动的罩部件限制用限制部件(以下简称为“限制部件”)5、以及将罩部件6弹压的作为弹压部件的螺旋弹簧60。
如图1~图6所示,内筒1具有由在前端部上具有底部12和从该底部12的缘部立起设置的侧壁13的部件、即由呈有底筒状的部件构成的内筒主体14。而且,在内筒1的内部能够填充液体Q。底部12的形状呈擂钵状,在其中心部上贯通地形成有供液体Q通过的口部121。
侧壁13的形状呈圆筒状。在侧壁13的基端内周部上形成有其内径朝向前端方向而渐减的内筒侧锥部131。
另外,内筒1具有将内筒主体14的口部121液密地密封的密封部件(密封部)15、和从前端侧固定密封部件15的固定部件16。
密封部件15由呈圆板状的弹性片构成,在其基端面上形成有环状的凹部151。在该凹部151中能够液密地嵌合在内筒主体14的口部121上突出形成的环状的凸部122。由此,能够将密封部件15安装于内筒主体14的口部121,并且能够液密地密封该口部121。
固定部件16为呈环状的部件。而且,该固定部件16从外周侧与密封部件15嵌合,并在其与凸部122之间夹持密封部件15,由此能够将该密封部件15相对于内筒主体14可靠地固定。由此,可靠地防止密封部件15从内筒主体14脱开。
另外,作为内筒主体14、固定部件16、外筒4、限制部件5、罩部件6、支承部件9、操作部件11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环状聚烯烃、聚苯乙烯、聚-(4-甲基-1-戊烯)、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酰胺(例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12)这样的各种树脂,但是,其中在容易成形这一点上,优选使用聚丙烯、环状聚烯烃、聚酯、聚-(4-甲基-1-戊烯)这样的树脂。
另外,作为构成密封部件15、垫圈3的弹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硅橡胶这样的各种橡胶材料、聚氨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烯烃类、苯乙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或它们的混合物等弹性材料。
在内筒1的外周侧,与内筒1同心地配置外筒4。外筒4由两端分别开口的呈筒状的部件构成,其长度比内筒1长。而且,在该外筒4的内侧固定(连结)内筒1。
在外筒4的外周部上突出形成有第一凸缘部46和第二凸缘部47。第一凸缘部46在外筒4的前端部上沿其周向环状地形成。第二凸缘部47在外筒4的长度方向中途沿其周向环状地形成。该第二凸缘部47外径大于第一凸缘部46的外径。
另外,在外筒4的基端内周部上形成有其内径朝向前端方向而渐减的外筒侧锥部48。该外筒侧锥部48的锥度与内筒1的内筒侧锥部131的锥度相同。另外,外筒侧锥部48与内筒侧锥部131相比位于基端侧,构成与该内筒侧锥部131连续的倾斜面。即,位于与该内筒侧锥部131相同的倾斜面上。
在筒体40的前端侧配置有穿刺针50。穿刺针50由双头针2和支承部件9构成。
双头针2为中空的针管,在前端具有锐利的前端侧针尖(针尖)21,在基端也具有锐利的基端侧针尖23。该双头针2能够通过前端侧针尖21来穿刺生物体B,并能够通过基端侧针尖23来刺穿内筒1的密封部件15。另外,双头针2为外径在前端侧针尖21侧的部分和基端侧针尖23侧的部分上不同的异径针。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侧针尖21侧的部分比基端侧针尖23侧的部分细。
双头针2的内腔部(中空部)在基端侧针尖23刺穿了内筒1的密封部件15的状态下与内筒1连通,作为供来自内筒1的液体Q通过的流路22而发挥功能。而且,在还通过前端侧针尖21将生物体B从皮肤穿刺到规定深度的状态下,经由流路22将液体Q注入到该生物体B。
此外,作为双头针2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列举例如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这样的金属材料。
这样构成的双头针2经由支承部件9而安装于外筒4(筒体40)上。支承部件9以相对于外筒4能够沿着其中心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双头针2。该支承部件9由呈圆板状的固定部(支承部)91和从固定部91的缘部朝向基端方向立起设置的壁部92构成。
固定部91能够在其中心部上支承、固定双头针2。此外,双头针2的被固定部91支承的部位为双头针2的长度方向中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双头针2的外径急剧变化的层差部24附近。
壁部92为呈沿着固定部91缘部的环状、且内径与外筒4的第一凸缘部46大致相等或稍大的部分。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壁部92的基端内周部上形成有向内侧突出并与第一凸缘部46卡合的多个卡合部921。各卡合部921分别沿着壁部92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而且,通过使各卡合部921与第一凸缘部46卡合,防止穿刺针50从筒体40的前端部脱开。
如上所述,经由支承部件9以相对于外筒4能够沿着其中心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穿刺针50。由此,穿刺针50能够取得基端侧针尖23从筒体40的密封部件15分离的图1、图4所示的分离状态以及基端侧针尖23将密封部件15刺穿的图2、图3、图5、图6所示的刺穿状态。因此,防止在成为刺穿状态之前来自双头针2的液体Q意外漏出。
罩部件6配置于筒体40的外周侧,与穿刺针50同样地,以相对于外筒4(筒体40)能够沿着其轴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由此,罩部件6能够在第一位置(参照图1、图4)、第二位置(参照图2、图5)以及第三位置(参照图3、图6)之间移动。
第一位置是罩部件6至少覆盖双头针2的前端侧针尖21的位置。通过使罩部件6位于第一位置,能够可靠地防止由前端侧针尖21引起的误穿刺、前端侧针尖21受到损伤。
第二位置是罩部件6从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动(退避)、由此前端侧针尖21露出的位置。通过使罩部件6位于第二位置,在使用液体投放器具10前,能够通过前端侧针尖21可靠地穿刺生物体B。
第三位置是罩部件6从第二位置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再次至少覆盖前端侧针尖21的位置。通过使罩部件6位于第三位置,在使用液体投放器具10后,能够可靠地防止由前端侧针尖21引起的误穿刺。
此外,上述穿刺针50在罩部件6位于第一位置时处于分离状态,在罩部件6到达第二位置时,该罩部件6将穿刺针50(将双头针2连同支承部件9一起)朝向基端方向按压而使其移动,成为刺穿状态。
罩部件6为将两个部件彼此组合并固定而成的组装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6具有由彼此独立的部件构成的呈筒状的罩部件主体61以及在罩部件主体61的内侧同心地配置的呈环状的环部件62。
罩部件主体61由在前端部呈板状的前端壁部(底部)63和从该前端壁部63的缘部立起设置的侧壁64构成、即由呈有底筒状的部件构成。
在前端壁部63的中心部上形成有贯通该中心部的开口部631。如图2、图5所示,在罩部件6位于第二位置时,穿刺针50的前端侧针尖21从开口部631突出(露出)。
侧壁64的形状呈圆筒状。如图7所示,在侧壁64的基端内周部上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的多个(例如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为四个)卡合部641。各卡合部641分别沿着侧壁64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
在环部件62的外周部上突出形成有凸缘部621。通过使该凸缘部621与罩部件主体61的各卡合部641卡合,将环部件62相对于罩部件主体61固定(参照图1~图3)。
另外,如图1、图3、图4、图6所示,在罩部件6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时,外筒4的第二凸缘部47从前端侧与环部件62的前端面622卡合。通过该卡合,防止罩部件6从外筒4脱开。
另外,在环部件62的基端内周部上设有限制解除部623,该限制解除部623由其内径朝向前端方向而渐减的锥部构成。该限制解除部623是用于解除限制机构30对操作部件11的限制的部分。
在罩部件主体61的内侧以压缩状态收纳有螺旋弹簧60。该螺旋弹簧60的前端601与罩部件主体61的前端壁部63抵接,基端602与外筒4的第二凸缘部47相抵接。而且,压缩螺旋弹簧60在其中间被压缩。由此,能够将罩部件6向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第三位置)的方向、即向前端方向弹压。通过这样的螺旋弹簧60的弹压力,在使用液体投放器具10前后,能够通过罩部件6覆盖前端侧针尖21,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由该前端侧针尖21引起的误穿刺。
此外,作为螺旋弹簧6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以能够沿着内筒1的轴向滑动的方式收纳有垫圈3。此外,在由该垫圈3和内筒1包围的空间内预先填充有液体Q。而且,如图2、图5所示,垫圈3朝向前端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内筒1内的液体Q从与该内筒1连通的状态下的双头针2推出。
该垫圈3的外形形状呈圆柱状,在其外周部上突出形成有两个突部31、32。突部31和突部32沿着垫圈3的轴向而分离。另外,突部31、32分别呈沿着垫圈3周向的环状,其外径在不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比内筒1的内径稍大。由此,突部31、32分别相对于内筒1的侧壁13的内周部133一边紧密接合一边滑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液密性,并且实现滑动性的提高。
另外,在垫圈3的基端面上,开口有供操作部件11的连结部207***(嵌合)而连结的凹部33。
操作部件11是进行将垫圈3朝向前端方向按压而使液体Q从双头针2排出的按压操作(排出操作)的作为“推压件(柱塞)”而发挥功能的部件。操作部件11配置于罩部件6的外周侧,具有操作部件主体7和连结部20。
操作部件主体7为由顶板71和从顶板71的缘部朝向前端方向突出的壁部72构成的呈杯状的部件。
顶板71为呈圆板状的部分。
壁部72为沿着顶板71缘部而形成的呈圆筒状的部分。而且,壁部72的外周部在进行按压操作时作为被握持的握持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液体投放器具10的未使用状态下,壁部72从基端侧覆盖至罩部件6的基端部。由此,能够防止使用者(操作者)的手触碰到配置于后述的连结部20的限制机构30,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该限制机构30对操作部件11的限制被意外解除。
连结部20为与垫圈3连结的部分,在顶板71的中心部向前端方向突出形成。该连结部20作为整体而呈柱状,能够分为基端侧的第一部分201和前端侧的第二部分202。
第一部分201与顶板71一体地形成,具有大径部203和小径部204,外径朝向前端侧而阶梯性地减少。在大径部203与小径部204的边界部上形成有朝向其周向以环状突出的凸缘部205。
第二部分202与第一部分201独立地构成,具有基部206、连结部207和多个(例如四个)卡合部208。
基部206呈圆柱状,是在其中心部供小径部204***的部分。而且,能够在该基部206与第一部分201的凸缘部205之间夹持后述的限制机构30的壳体80。
在基部206的前端面上形成有与垫圈3的凹部33的形状对应的连结部207。通过将该连结部207***到垫圈3的凹部33,而对操作部件11与垫圈3进行连结。
在基部206的基端面上朝向基端方向突出有多个卡合部208。这些卡合部208沿着基部206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各卡合部208分别使其基端部钩状地弯曲,能够与第一部分201的凸缘部205卡合。由此,能够保持在基部206与第一部分201的凸缘部205之间夹持限制机构30的壳体80的状态,因此,将限制机构30相对于操作部件11可靠地固定。
限制机构30具有一对限制部8和用于收纳各限制部8的壳体80。
各限制部8分别为在限制操作部件11的按压操作的限制位置(参照图1、图4)与从限制位置退避而解除上述按压操作的限制的解除位置(参照图2、图5)之间位移的部件。
各限制部8分别由在操作部件11的连结部20的小径部204的长度方向中途隔着该小径部204而配置的小片构成。而且,一个限制部8与另一个限制部8能够接近和分离。此外,这些限制部8在限制位置上分离,在解除位置上与上述限制位置上的分离状态相比更接近。
这样配置的各限制部8的小径部204侧的部分分别成为宽度与厚度被扩大的扩大部81。通过使扩大部81与壳体80卡合,防止限制部8在限制位置上从壳体80脱开(例如参照图1)。
各限制部8的与扩大部81为相反侧的部分在限制位置上从壳体80突出,成为与外筒4的基端49卡合的卡合部82。通过该卡合,可靠地限制操作部件11的按压操作。另外,在解除位置上,卡合部82与外筒4的基端49的卡合被解除。通过该解除能够进行操作部件11的按压操作。此外,通过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罩部件6来进行各限制部8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的移动。
另外,在限制部8彼此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有对各限制部8进行弹压的作为弹压部的螺旋弹簧(未图示)。由此,能够将各限制部8向朝向限制位置的方向弹压。由此,能够使各限制部8停留在限制位置而可靠地保持对操作部件11的限制状态。
壳体80由中空体(箱体)构成,能够在其中空部中收纳各限制部8和上述螺旋弹簧。该壳体80被夹持在操作部件11的第一部分201的凸缘部205与第二部分202的基部206之间,并通过卡合部208维持该夹持状态。由此,将壳体80(限制机构30)相对于操作部件11可靠地固定。
从壳体80的顶板801至底板802,贯穿有操作部件11的连结部20的小径部204。另外,在壳体80的侧壁803的隔着小径部204的两个部位上贯通地形成有供各限制部8分别突出的开口部804。
此外,作为限制部8、壳体8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与内筒主体14等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如图1~图6所示,在罩部件6的外周侧配置有由呈圆筒状的部件构成的限制部件5。此外,如图7所示,在液体投放器具10中,从内侧其按顺序同心地配置罩部件6、限制部件5和操作部件主体7的壁部72。
限制部件5以相对于罩部件6能够沿着其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而且,根据限制部件5相对于罩部件6的位置,能够允许罩部件6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参照图1、图2、图4、图5)或限制罩部件6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之后再次向第二位置移动(参照图3、图6)。
如图1~图3、图7所示,限制部件5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第一卡合部51。各第一卡合部51为分别与罩部件6的罩部件主体61卡合的部分。此外,第一卡合部51的设置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
另外,如图4~图7所示,限制部件5在与各第一卡合部51不同的位置上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第二卡合部52。各第二卡合部52为分别与操作部件主体7的壁部72卡合的部分。此外,第二卡合部52的设置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
各第一卡合部51分别沿着限制部件5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此外,各第一卡合部51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以一个第一卡合部51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呈圆筒状的限制部件5的圆筒壁(壁部)53上,从圆筒壁53的前端531至中心轴方向中途形成有两条狭缝54。第一卡合部51由设在两条狭缝54之间的小片构成。由此,第一卡合部51成为弹性变形的弹性片。
如图1~图3所示,在第一卡合部51的前端部上突出形成有第一突出部511。该第一突出部511为从构成该第一突出部511的圆筒壁53的一部分的内周部532朝向内侧突出的部分。由此,第一卡合部51能够通过第一突出部511而与后述的罩部件6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参照图1、图2)、第二罩侧卡合部66(参照图3)可靠地卡合。
另外,在第一突出部511的基端部上形成有相对于圆筒壁53(限制部件5)的中心轴倾斜的倾斜部512。而且,与罩部件6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卡合的第一突出部511在从该第一罩侧卡合部65脱开时,能够通过倾斜部512容易地越过第一罩侧卡合部65。由此,第一突出部511能够容易地从第一罩侧卡合部65脱开。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卡合部51能够弹性变形。而且,从第一罩侧卡合部65脱开的第一突出部511在与第二罩侧卡合部66卡合的位置上能够通过第一卡合部51自身的弹性力与该第二罩侧卡合部66可靠地卡合。
如图7所示,各第二卡合部52分别沿着限制部件5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如上所述,各第一卡合部51也沿着限制部件5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但是第一卡合部51与第二卡合部52配置在绕限制部件5的中心轴相差例如90度的位置。
各第二卡合部52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以一个第二卡合部52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限制部件5的圆筒壁53上,从圆筒壁53的基端533至中心轴方向中途形成有两条狭缝55。第二卡合部52由设在两条狭缝55之间的小片构成。由此,第二卡合部52成为弹性变形的弹性片。
如图4~图7所示,在第二卡合部52的基端部上突出形成有第二突出部521。该第二突出部521为从构成该第二突出部521的圆筒壁53的一部分的外周部534朝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由此,第二卡合部52能够通过第二突出部521而与后述的操作部件主体7的操作部侧卡合部73可靠地卡合(参照图5、图6)。
另外,在第二突出部521的基端部上形成有相对于圆筒壁53的中心轴倾斜的倾斜部522。而且,在第二突出部521与操作部侧卡合部卡合时,能够通过倾斜部522越过操作部件主体7的从前端721至操作部侧卡合部73的部分。由此,第二突出部521能够容易地与操作部侧卡合部73卡合。
另外,如上所述,第二卡合部52能够弹性变形。而且,越过操作部件主体7的从前端721至操作部侧卡合部73的部分的第二突出部521在与操作部侧卡合部73卡合的位置上能够通过第二卡合部52自身的弹性力而与该操作部侧卡合部73可靠地卡合。
如图1~图3、图7所示,罩部件6的罩部件主体61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第一罩侧卡合部65。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为分别能够与限制部件5的各第一卡合部51卡合的部分。
另外,罩部件6的罩部件主体61在比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靠基端侧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第二罩侧卡合部66。各第二罩侧卡合部66为分别能够在与第一罩侧卡合部65不同的时机与限制部件5的各第一卡合部51卡合的部分。
此外,第一罩侧卡合部65及第二罩侧卡合部66的设置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但是只要与第一卡合部51的设置数为相同数,则并不限定于此。
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及各第二罩侧卡合部66分别沿着罩部件主体61(罩部件6)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而且,这些卡合部中的一个第一罩侧卡合部65与位于该第一罩侧卡合部65正上方的一个第二罩侧卡合部66成对,能够在不同的时机使一个第一卡合部51与该成对的卡合部卡合(参照图1~图3)。
另外,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及各第二罩侧卡合部66分别由从罩部件主体61(侧壁64)的外周部642贯通内周部643而形成的贯通孔(凹部)构成。由此,第一卡合部51的第一突出部511能够与第一罩侧卡合部65、第二罩侧卡合部66可靠地卡合。
如图4~图7所示,操作部件11的操作部件主体7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操作部侧卡合部73。各操作部侧卡合部73为分别能够与限制部件5的各第二卡合部52卡合的部分。此外,操作部侧卡合部73的设置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但是只要与第二卡合部52的设置数为相同数,则并不限定于此。
各操作部侧卡合部73分别沿着操作部件主体7(操作部件11)的壁部72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
另外,各操作部侧卡合部73分别由从壁部72的内周部722贯通外周部723而形成的贯通孔(凹部)构成。由此,第二卡合部52的第二突出部521能够与操作部侧卡合部73可靠地卡合。
而且,限制部件5根据罩部件6的位置,能够取得图1、图4所示的第一状态、图2、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以及图3、图6所示的第三状态。
第一状态为如下状态:在罩部件6位于第一位置时,限制部件5的各第一卡合部51(第一突出部511)分别与罩部件6的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卡合。
第二状态为如下状态:在罩部件6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且基于操作部件11进行的按压操作完成时,在限制部件5的各第一卡合部51分别与罩部件6的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卡合的状态下,限制部件5与罩部件6一起移动。而且,在移动目的地,限制部件5的各第二卡合部52(第二突出部521)分别与操作部件11的各操作部侧卡合部73卡合。
第三状态为如下状态:在罩部件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时,在限制部件5的各第二卡合部52分别与操作部件11的各操作部侧卡合部73卡合的状态下,限制部件5的各第一卡合部51分别从罩部件6的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脱开,而与罩部件6的各第二罩侧卡合部66卡合。而且,由此,成为限制罩部件6再次向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
限制部件5能够按顺序经过这样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关于其详细情况与以下液体投放器具10的使用方法以及其使用时的动作状态一起进行说明。
此外,在液体投放器具10中,罩部件6、限制部件5和操作部件11的操作部件主体7(壁部72)构成为被限制绕液体投放器具10的中心轴相对旋转。由此,限制部件5的各第一卡合部51能够分别与对应于该第一卡合部51的罩部件6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及第二罩侧卡合部66按顺序可靠地卡合。另外,限制部件5的各第二卡合部52能够分别与对应于该第二卡合部52的操作部件11的操作部侧卡合部73可靠地卡合。而且,通过这样的各卡合,限制部件5能够可靠地取得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及第三状态中的各状态。
在此,说明该旋转限制结构。
如图7所示,在限制部件5的外周部上突出形成有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条)肋56。各肋56分别沿着限制部件5的外周部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另外,各肋56分别沿着限制部件5的中心轴方向延伸。
如图8所示,在操作部件11的操作部件主体7的内周部722上形成有分别供各肋56***的槽74。而且,通过将肋56***到槽74中,可靠地限制限制部件5与操作部件11的相对旋转。
另外,如图7所示,在限制部件5的内周部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槽57。各槽57分别沿着限制部件5的内周部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另外,各槽57分别沿着限制部件5的中心轴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在罩部件6的罩部件主体61的外周部642上突出形成有分别***到各槽57中的肋67。而且,通过将肋67***到槽57中,可靠地限制罩部件6与限制部件5的相对旋转。
接着,参照图1~图6说明液体投放器具10的使用方法及其使用时的动作状态。
[1]如图1、图4所示,准备未使用状态(初始状态)的液体投放器具10。在该未使用状态的液体投放器具10中,罩部件6位于第一位置,而覆盖双头针2的前端侧针尖21。此外,在该未使用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60的弹压力,维持由罩部件6覆盖前端侧针尖21的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由前端侧针尖21引起的误穿刺。
另外,此时,限制部件5处于第一状态、即各第一卡合部51分别与罩部件6的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卡合。由此,限制部件5成为能够与罩部件6一起移动的状态(参照图1)。
另外,穿刺针50的双头针2的基端侧针尖23从筒体40的内筒1的密封部件15分离,尚未刺穿密封部件15。由此,在开始投放液体Q之前,能够保持液体Q的无菌状态。
另外,限制机构30的各限制部8分别位于限制位置,与筒体40的外筒4的基端49卡合。由此,禁止用于使垫圈3移动的、操作部件11的向基端方向的动作(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操作部件11的误动作。
[2]接着,握持未使用状态的液体投放器具10的操作部件11的操作部件主体7,如图2、图5所示,使罩部件6的前端壁部63与生物体B抵接,在该状态下使操作部件11朝向前端方向按压。
此时,罩部件6抵抗螺旋弹簧60的弹压力,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由此,双头针2的前端侧针尖21从罩部件6的前端壁部63的开口部631突出,通过前端侧针尖21对生物体B进行穿刺。
另外,在罩部件6的移动过程中,罩部件6的前端壁部63将穿刺针50的支承部件9朝向基端方向按压。由此,能够通过双头针2的基端侧针尖23将内筒1的密封部件15刺穿,因此,将生物体B刺穿了的双头针2与内筒1连通。
而且,在罩部件6的移动过程中,罩部件6的限制解除部623从前端侧与限制机构30的各限制部8的卡合部82抵接,将该各限制部8朝向内侧按压,并移动至解除位置。由此,解除对用于通过操作部件11按压垫圈3而使液体Q排出的按压操作的限制,因此,能够进行该按压操作。之后,各限制部8分别被外筒4的外筒侧锥部48、内筒1的内筒侧锥部131按顺序按压,从解除位置进一步向内侧移动。由此,垫圈3朝向前端方向移动、即进行该按压操作,因此,能够进行液体Q的投放。而且,直到垫圈3与内筒1的底部12抵接为止持续进行该按压操作。由此,完成液体Q的投放。
另外,在基于操作部件11进行的按压操作完成时,限制部件5处于第二状态。即,限制部件5在各第一卡合部51分别与罩部件6的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卡合的状态下与罩部件6一起移动至第二位置(参照图2)。而且,在该位置上,限制部件5的各第二卡合部52分别与操作部件11的各操作部侧卡合部73卡合(参照图5)。
[3]接着,如图3、图6所示,使液体投放器具10从生物体B分离。
此时,罩部件6通过螺旋弹簧60的弹压力而从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由此,双头针2的前端侧针尖21再次被罩部件6覆盖,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由前端侧针尖21引起的误穿刺。
另外,限制部件5处于第三状态。
换言之,限制部件5处于各第二卡合部52分别与操作部件11的各操作部侧卡合部73卡合的状态(参照图6)。由此,限制部件5与罩部件6一起移动至第三位置受到限制。另外,随着罩部件6的移动,限制部件5的各第一卡合部51能够分别通过第一突出部511的倾斜部512而越过罩部件6的各第一罩侧卡合部65,其结果为,从该第一罩侧卡合部65脱开。而且,从该第一罩侧卡合部65脱开的各第一卡合部51分别与罩部件6的各第二罩侧卡合部66卡合(参照图3)。由此,可靠地限制罩部件6向第二位置再次移动,从而维持通过该罩部件6覆盖双头针2的前端侧针尖21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使用液体投放器具10之后的、由前端侧针尖21引起的误穿刺,能够可靠地确保安全性。
另外,在液体投放器具10中,直到对生物体B的穿刺完成为止,禁止基于操作部件11进行的按压操作,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该操作部件11进行错误动作。即,能够可靠地防止在穿刺前、穿刺过程中错误地操作操作部件11。
另外,在液体投放器具10中,通过握持操作部件11并在该状态下一直按压该操作部件11这种单一动作,就能够正确且可靠地进行从穿刺至投放为止的一系列操作。
以上,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将构成液体投放器具的各部分替换为可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结构。另外,也可以附加任意的结构物。
另外,在内侧供垫圈滑动的筒体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内筒于外筒这两个部件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
另外,穿刺针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双头针的针管,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省略了基端侧针尖的针管。该情况下,针管预先(在未使用状态下已经)与内筒连通。
另外,罩部件、限制部件和握持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肋与槽的卡合而被限制相对旋转,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将罩部件、限制部件、握持部形成为椭圆筒状或大致矩形筒状来限制相对旋转。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具备:筒体,其呈筒状,在其内侧填充有液体;针管,其以与该筒体连通或能够连通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筒体的前端侧,并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垫圈,其能够在上述筒体内滑动;操作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垫圈的基端侧,进行将该垫圈朝向前端方向按压而使上述液体从上述针管排出的按压操作;罩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三位值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是至少覆盖上述针管的上述针尖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从该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动而使上述针尖露出的位置,第三位置是从该第二位置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再次至少覆盖上述针尖的位置;以及限制部件,其能够取得允许上述罩部件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和限制上述罩部件从上述第二位置移动至上述第三位置之后再次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使用后的安全性。
因而,本发明的液体投放器具具有工业实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体投放器具
1:内筒
12:底部
121:口部
122:凸部
13:侧壁
131:内筒侧锥部
133:内周部
14:内筒主体(筒体主体)
15:密封部件(密封部)
151:凹部
16:固定部件
2:双头针
21:前端侧针尖
22:流路
23:基端侧针尖
24:层差部
3:垫圈
31、32:突部
33:凹部
4:外筒
46:第一凸缘部
47:第二凸缘部
48:外筒侧锥部
49:基端
5:罩部件限制用限制部件(限制部件)
51:第一卡合部
511:第一突出部
512:倾斜部
52:第二卡合部
521:第二突出部
522:倾斜部
53:圆筒壁(壁部)
531:前端
532:内周部
533:基端
534:外周部
54、55:狭缝
56:肋
57:槽
6:罩部件
61:罩部件主体
62:环部件
621:凸缘部
622:前端面
623:限制解除部
63:前端壁部(底部)
631:开口部
64:侧壁
641:卡合部
642:外周部
643:内周部
65:第一罩侧卡合部
66:第二罩侧卡合部
67:肋
7:操作部件主体
71:顶板
72:壁部
721:前端
722:内周部
723:外周部
73:操作部侧卡合部
74:槽
8:限制部
81:扩大部
82:卡合部
9:支承部件
91:固定部(支承部)
92:壁部
921:卡合部
11:操作部件
20:连结部
201:第一部分
202:第二部分
203:大径部
204:小径部
205:凸缘部
206:基部
207:连结部
208:卡合部
30:操作部件限制用限制机构(限制机构)
40:筒体
50:穿刺针
60:螺旋弹簧
601:前端
602:基端
80:壳体
801:顶板
802:底板
803:侧壁
804:开口部
B:生物体
Q:液体

Claims (18)

1.一种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体,其呈筒状,在其内侧填充有液体;
针管,其以与该筒体连通或能够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前端侧,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
垫圈,其能够在所述筒体内滑动;
操作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垫圈的基端侧,进行将该垫圈朝向前端方向按压而使所述液体从所述针管排出的按压操作;
罩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第一位置是覆盖所述针管的至少所述针尖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从该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动而使所述针尖露出的位置,该第三位置是从该第二位置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再次至少覆盖所述针尖的位置;以及
限制部件,其能够取得允许所述罩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和限制所述罩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之后再次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状态,
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操作部件之外,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位于所述操作部件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位于所述操作部件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具有第二罩侧卡合部,所述限制部件具有第一卡合部,当所述罩部件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罩侧卡合部卡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投放器具的全长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比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从所述液体投放器具的中心轴朝向径向外侧,为所述罩部件、所述限制部件、所述操作部件的位置关系。
6.一种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体,其呈筒状,在其内侧填充有液体;
针管,其以与该筒体连通或能够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前端侧,且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
垫圈,其能够在所述筒体内滑动;
操作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垫圈的基端侧,进行将该垫圈朝向前端方向按压而使所述液体从所述针管排出的按压操作;
罩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第一位置是覆盖所述针管的至少所述针尖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从该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动而使所述针尖露出的位置,第三位置是从该第二位置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再次至少覆盖所述针尖的位置;以及
限制部件,其能够限制所述罩部件的移动,
其中,在所述限制部件上,在相互不同的位置设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
在所述罩部件上设有能够供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一罩侧卡合部,在比该第一罩侧卡合部更靠基端侧设有能够供所述第一卡合部在与所述第一罩侧卡合部不同的时机卡合的第二罩侧卡合部,
在所述操作部件上设有能够供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操作部侧卡合部,
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成为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罩侧卡合部卡合的第一状态,
在所述罩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而基于所述操作部件进行的所述按压操作完成时,所述限制部件成为如下的第二状态:维持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罩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而与所述罩部件一起移动,而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操作部侧卡合部卡合,
在所述罩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成为如下的第三状态:维持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操作部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而所述第一卡合部从所述第一罩侧卡合部脱开而与所述第二罩侧卡合部卡合,由此限制所述罩部件再次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握持部,该握持部呈筒状,其外周部在进行所述按压操作时被握持,
所述罩部件及所述限制部件分别由呈筒状的部件构成,
所述罩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握持部从内侧按顺序同心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握持部被限制相对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配置在沿着所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不同、且绕所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也不同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配置在沿着所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不同、且绕所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也不同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配置在沿着所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不同、且绕所述限制部件的中心轴也不同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分别弹性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6~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筒体沿其中心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针管,
所述筒体具有:筒体主体,其呈有底筒状,在其底部具有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口部;和密封部,其由液密地密封所述口部的弹性材料构成,
所述针管由在基端还具有锐利的基端侧针尖的双头针构成,通过使所述基端侧针尖刺穿所述密封部而与所述筒体连通,
所述基端侧针尖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从所述密封部分离,在所述罩部件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罩部件使所述针管连同所述支承部件一起朝向基端方向移动,所述基端侧针尖刺穿所述密封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筒体沿其中心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针管,
所述筒体具有:筒体主体,其呈有底筒状,在其底部具有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口部;和密封部,其由液密地密封所述口部的弹性材料构成,
所述针管由在基端还具有锐利的基端侧针尖的双头针构成,通过使所述基端侧针尖刺穿所述密封部而与所述筒体连通,
所述基端侧针尖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从所述密封部分离,在所述罩部件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罩部件使所述针管连同所述支承部件一起朝向基端方向移动,所述基端侧针尖刺穿所述密封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6~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罩部件朝向前端方向弹压的弹压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罩部件朝向前端方向弹压的弹压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罩部件朝向前端方向弹压的弹压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投放器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罩部件朝向前端方向弹压的弹压部件。
CN201280074829.5A 2012-07-23 2012-07-23 液体投放器具 Active CN104487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68595 WO2014016889A1 (ja) 2012-07-23 2012-07-23 液体投与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7115A CN104487115A (zh) 2015-04-01
CN104487115B true CN104487115B (zh) 2017-04-12

Family

ID=49996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4829.5A Active CN104487115B (zh) 2012-07-23 2012-07-23 液体投放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98582B2 (zh)
EP (1) EP2875837B1 (zh)
JP (1) JP6046721B2 (zh)
CN (1) CN104487115B (zh)
WO (1) WO20140168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16541B2 (ja) * 2015-03-27 2020-07-01 テルモ株式会社 注射針組立体および薬剤注射装置
CN209332905U (zh) 2015-06-01 2019-09-03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一次性注射笔针、可再用注射笔接口和药物输送***
CN108601903B (zh) * 2015-11-27 2021-10-08 赛诺菲-安万特德国有限公司 药物注射装置
KR101661580B1 (ko) * 2016-04-11 2016-09-30 김정규 주사기 결합형 안전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안전 주사기
WO2019086443A1 (en) * 2017-10-30 2019-05-09 Sanofi Injector device
EP4194032A1 (en) * 2020-08-05 2023-06-14 Lightnix, Inc. Medical dosing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43203B1 (en) * 1999-07-27 2004-06-01 Pharma Consult Ges.M.B.H.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injecting injection liquids
US6830560B1 (en) * 1997-10-22 2004-12-14 Elan Corporation Plc Automatic syringe
CN1713930A (zh) * 2002-11-25 2005-12-28 特克法马许可公司 包括针保护设备的注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19118A (ja) 2004-05-10 2005-11-17 Terumo Corp キャップおよびプレフィルドシリンジの製造方法
EP1814616A1 (en) * 2004-11-04 2007-08-08 Sid Technologies Llc Automatic injector
US8062265B2 (en) * 2005-11-04 2011-11-22 Don Millerd Automatic needle guard for medication pen
ATE486020T1 (de) * 2006-02-14 2010-11-15 Vetter & Co Apotheker Spritze
DE102008025011B4 (de) * 2008-05-24 2022-12-22 Tecpharma Licensing Ag Ampulle mit Ampullenhalterung
US20120101475A1 (en) * 2010-10-21 2012-04-26 Meridian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High Efficiency Auto-Injector
US9173999B2 (en) * 2011-01-26 2015-11-03 Kaleo,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medicaments from a multi-chamber container
JP6296840B2 (ja) * 2014-03-11 2018-03-20 テルモ株式会社 液体投与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30560B1 (en) * 1997-10-22 2004-12-14 Elan Corporation Plc Automatic syringe
US6743203B1 (en) * 1999-07-27 2004-06-01 Pharma Consult Ges.M.B.H.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injecting injection liquids
CN1713930A (zh) * 2002-11-25 2005-12-28 特克法马许可公司 包括针保护设备的注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16889A1 (ja) 2014-01-30
CN104487115A (zh) 2015-04-01
EP2875837B1 (en) 2017-05-24
US20150126925A1 (en) 2015-05-07
EP2875837A4 (en) 2016-04-13
JPWO2014016889A1 (ja) 2016-07-07
EP2875837A1 (en) 2015-05-27
US9498582B2 (en) 2016-11-22
JP6046721B2 (ja)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87115B (zh) 液体投放器具
CN104470562B (zh) 液体投放器具
CN104640586B (zh) 液体给与器
CN100431631C (zh) 药物输送笔
JP4934226B1 (ja) 容器兼用注射器
JP5897113B2 (ja) 注射装置
CN103596612B (zh) 液体注入器
JP6861621B2 (ja) ペン針アセンブリ
EP2444110B1 (en) Dual chamber combined container-syringe
EP2543354A1 (en) Medical device
CN103842008B (zh) 液体注入器具
CN205460432U (zh) 用药笔
JP2011152353A (ja) 薬剤投与具
JP6360470B2 (ja) 液体投与具
JP6125187B2 (ja) 液体投与具
JP6104747B2 (ja) 液体投与具
JP6215550B2 (ja) 液体投与具
JP5313606B2 (ja) シリンジ
JP6178306B2 (ja) 液体投与具
JP2024044241A (ja) 医療用穿刺針及び針保護部材
WO2017053175A1 (en) Wet-dry reconstituting injection pen
WO2014013547A1 (ja) 液体投与具
JP2014018351A (ja) 薬剤微量投与具
WO2013146049A1 (ja) 液体投与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