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0328B -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 Google Patents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0328B
CN104250328B CN201310268457.6A CN201310268457A CN104250328B CN 104250328 B CN104250328 B CN 104250328B CN 201310268457 A CN201310268457 A CN 201310268457A CN 104250328 B CN104250328 B CN 104250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rylic resin
resin particle
particle
weight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684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50328A (zh
Inventor
石森史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Ka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6845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50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50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0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50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0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外用剂的情况下,可以对外用剂带来光滑的使用感且咯吱感较少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包含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含有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分为主成分的丙烯酸系树脂,其特征在于,体积平均粒径为4~10μm且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子表面的规定划分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部的数目为4~30个。

Description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背景技术
以往树脂粒子除了提高化妆品等外用剂的光滑性或对外用剂赋予光滑的触感的目的以外,以多样的目的被使用。树脂粒子是利用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种子聚合法、分散聚合法等公知的聚合方法制造,可以得到球状的树脂粒子。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将以树脂粒径为0.1~100μm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为主成分的树脂粒子,在50℃以上的、比该树脂粒子的热分解起始温度低10℃的温度以下的条件下,在碱性水性介质中进行处理,残留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的含量为20ppm以下的(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粒子,并记载了由于残留单体较少而可以适合用于化妆品中。
但是,将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粒子用于化妆品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在皮肤上平滑涂抹化妆品时的光滑的使用感较低,而且具有树脂粒子彼此相互摩擦时的摩擦所引起的咯吱感(キシミ感(Creaky))。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228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外用剂的情况下,可以对外用剂带来光滑的使用感且咯吱感(Creaky)较少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为含有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分为主成分的丙烯酸系树脂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其特征在于,体积平均粒径为4~10μm且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子表面的规定划分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部的数目为4~30个。
构成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分为主成分。此外,“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分为主成分”是指,在构成丙烯酸系树脂的单体成分中,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分的含量为50重量%以上。
构成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其单体成分可以仅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也可以含有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其他单体成分。
作为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单体,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等。此外,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丙烯酸系树脂可以被交联。通过丙烯酸系树脂被交联,所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发挥出难以对油剂溶胀的优异效果。
为了交联丙烯酸系树脂,只要使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含有多官能性单体的原料单体聚合而制造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即可。作为多官能性单体,例如,优选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二甘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三甘醇酯等丙烯酸系多官能性单体,优选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此外,多官能性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原料单体中的多官能性单体的含量,由于得到难以对油剂溶胀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因此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甲酯100重量份,优选为1~15重量份,更优选为3~1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5~10重量份。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在使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含有在外用剂中的情况下,提高外用剂的光滑的使用感,降低使用外用剂时的咯吱感,或者,降低外用剂的粗糙感,因此限定在4~10μm,优选为6~10μm,更优选为6~8μm。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是通过Coulter Multisizer III(BeckmanCoulter公司制测定装置)测定。测定是使用按照Beckman Coulter公司发行的MultisizerTM3用户手册校正后的孔径来实施。
此外,测定所使用的孔径的选择通过以下方式适当进行。即,在测定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估计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10μm的情况下选择具有50μm的尺寸的孔径,在测定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估计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10μm且30μm以下的情况下选择具有100μm的尺寸的孔径,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估计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30μm且90μm以下的情况下选择具有280μm的尺寸的孔径,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估计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90μm且150μm以下的情况下选择具有400μm的尺寸的孔径等等。测定后的体积平均粒径与估计的体积平均粒径不同的情况下,变更为具有适当尺寸的孔径后,再次进行测定。
另外,在选择具有50μm的尺寸的孔径的情况下,电流(孔径电流)设定为-800、增益(Gain)设定为4,在选择具有100μm的尺寸的孔径的情况下,电流(孔径电流)设定为-1600、增益设定为2,在选择具有280μm和400μm的尺寸的孔径的情况下,电流(孔径电流)设定为-3200、增益设定为1。
作为测定用试样,使用将丙烯酸系树脂粒子0.1g利用接触式搅拌机(ヤマト科学株式会社制、“TOUCHMIXER MT-31”)和超声波清洗器(株式会社ヴェルヴォクリーア社制、“ULTRASONIC CLEANER VS-150”)分散在0.1重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10mL中而成为分散液的试样。在Coulter Multisizer III的测定部设置装满ISOTON(注册商标)II(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用电解液)的烧杯,缓慢搅拌烧杯内的同时,滴加上述分散液,将Coulter Multisizer III主体画面的浓度计的读数对准5~10%后,开始测定。测定中以气泡不进入烧杯内的程度缓慢搅拌,在测定10万个粒子的时刻结束测定。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0万个粒子的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中的算术平均。
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子表面的规定划分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部的数目被限定为4~30个,优选为7~30个,更优选为10~30个,特别优选为10~20个。
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子表面的规定划分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部的数目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彼此互相摩擦时的摩擦阻力变大,使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含有在外用剂中而使用的情况下,降低外用剂的光滑的使用感,使用外用剂时的咯吱感变多,或者增加外用剂的粗糙感。
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子表面的规定划分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部的数目以下述方法测定。首先,以上述方法测定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从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随机抽选10个具有体积平均粒径的0.8~1.2倍的粒径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例如,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8μm的情况下,随机抽选10个粒径为6.4~9.6μm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从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将具有体积平均粒径的0.8~1.2倍的粒径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作为测定对象是因为,(1)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大部分包括在体积平均粒径的0.8~1.2倍的粒径,(2)具有体积平均粒径的0.8~1.2倍的粒径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在使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含有在外用剂中而使用时,会左右外用剂的光滑的使用感、使用外用剂时的咯吱感、或者外用剂的粗糙感。
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拍摄倍率8000倍拍摄抽选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放大照片。对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以可最多地接触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状态包围的方式画出最小径的正圆C。画出具有该正圆C的直径的90%的直径且具有与正圆C的中心相同的中心的测定圆D。计算测定圆D中所含有的突出部的数目。将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所测定的突出部的数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表面的规定划分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部的数目。成为测定对象的突出部仅计算完全进入到测定圆D内的突出部,即便有一部分从测定圆D超出的突出部会从测定对象中除外。此外,仅将测定圆D内的突出部设为测定对象是因为,由于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的技术上的理由,测定圆D之外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部分不会被清楚拍摄,不能精确计算突出部。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的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由于更加提高外用剂的光滑的使用感,更加降低使用外用剂时的咯吱感,或者,更加降低外用剂的粗糙感,因此优选为0.022N以下,更优选为0.02N以下,特别优选为0.003N~0.02N。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是指以下述的方法测定的值。
第一试验片的制作
首先,准备长度100mm、宽度50mm、厚度3mm的第一丙烯酸板,在第一丙烯酸板的一面的整个面上贴上双面胶带(ニチバン社制商品名“ナイスタックNW-15SF”)(工序A)。
在上述双面胶带上使用表观密度测定器的漏斗和漏斗台(按照JIS K5101-12-1)在双面胶带的全部面上使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进行自由落体后,以0.05MPa的压缩空气吹掉该双面胶带上的多余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工序B)。
接着,在平坦的玻璃板上放置上述第一丙烯酸板。此外,将长度100mm×宽度50mm的平面长方形状且表面平坦的玻璃板(500g)置于第一丙烯酸板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贴合面上,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施加基于玻璃板的自重的负荷,静置1分钟。然后,从第一丙烯酸板去除玻璃板后,再次以0.1MPa的压缩空气吹掉上述双面胶带上的多余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工序C)。
接着,以上述工序B和工序C为一个循环,进行两个循环,制作第一试验片。
第二试验片的制作
在长度30mm、宽度20mm、厚度3mm的第二丙烯酸板的一面的整个面上贴上双面胶带(ニチバン社制商品名“ナイスタックNW-15SF”)。第二丙烯酸板的所有角部被倒角(工序D)。
接着,使用表观密度测定器的漏斗和漏斗台(按照JIS K5101-12-1)在双面胶带的整个面上使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进行自由落体后,以0.05Mpa的压缩空气吹掉该双面胶带上的多余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工序E)。
接着,在平坦的玻璃板上放置上述第二丙烯酸板。此外,将另外的长度30mm×宽度20mm的平面长方形状且表面平坦的玻璃板(60g)置于第二丙烯酸板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贴合面上,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施加基于玻璃板的自重的负荷,静置1分钟。然后,从第二丙烯酸板去除玻璃板后,再次以0.1MPa的压缩空气吹掉上述双面胶带上的多余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工序F)。
接着,以上述工序E和工序F为一个循环,进行两个循环,制作第二试验片。
将以上的操作中得到的第一试验片和第二试验片作为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的测定用试样。
以这些丙烯酸板上所附着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彼此相互接触的方式重叠第一试验片和第二试验片。然后,在第二试验片上朝向第一试验片施加负荷100g的同时,固定第一试验片的状态下使第二试验片在相对于第一试验片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在牵引速度600mm/分钟、测定距离30mm、采样速度1ms的条件下移动,进行摩擦阻力的测定。
接着,在摩擦阻力的测定结果的测定开始0.5秒后至2.999秒为止,每采样1ms的摩擦阻力的数据中,求得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
对任意抽选的不同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进行3次上述摩擦阻力的测定,将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此外,摩擦阻力的测定可以使用由新东科学社以商品名“HEiDOn TRIBOGEAR TYPE:38”市售的表面性能测定机。
接着,对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但由于容易调整粒径,因此优选通过悬浮聚合制造丙烯酸系树脂粒子。
对通过悬浮聚合制造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方法进行说明。使包括聚合引发剂和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料单体的混合物(油相)在水性介质(水相)中分散后,使原料单体悬浮聚合。
作为用于使油相分散在水相中的装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微射流机(マイクロフルイダイザー)、纳米分散机(ナノマイザー)等高压型分散机、通过微米多孔玻璃(MPG)多孔膜将油相压入到水性介质(水相)中的装置、具备有螺旋桨叶轮的分散机、均相混合机、超声波分散机等。
使构成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交联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只要在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料单体中含有多官能性单体即可。另外,在构成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丙烯酸系树脂中含有其他单体成分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原料单体中适当含有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的单体即可。
作为水性介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水、水和水溶性有机介质(甲醇、乙醇等低级醇(碳原子数为5以下的醇))的混合介质。水性介质的用量,由于谋求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稳定化,因此相对于原料单体100重量份优选为100~1000重量份。
作为聚合引发剂,只要可引发原料单体的聚合,则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10小时半衰期温度为40~80℃的聚合引发剂,例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叔丁基过氧基2-乙基己酸酯等有机过氧化物;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2-甲基丁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等偶氮系腈化合物等。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聚合引发剂的用量,由于可以顺利地引发原料单体的悬浮聚合,因此相对于原料单体100重量份,优选为0.01~2重量份,更优选为0.1~1重量份。
在水性介质中可以含有分散稳定剂。作为分散稳定剂,可以举出磷酸钙、磷酸镁、磷酸铝、磷酸锌等磷酸盐;焦磷酸钙、焦磷酸镁、焦磷酸铝、焦磷酸锌等焦磷酸盐;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偏硅酸钙、硫酸钙、硫酸钡、胶体二氧化硅等难水溶性无机化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这样的水溶性高分子等。这些中,使用通过酸来分解而溶解于水中的分散稳定剂(例如,碳酸钙、磷酸钙、氢氧化镁、焦磷酸镁、焦磷酸钙)时,在聚合工序后可以容易地去除分散稳定剂,因此优选。此外,分散稳定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从确保悬浮液的流动性的同时,悬浮液中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分散性优异的方面考虑,分散稳定剂的用量相对于原料单体100重量份优选为0.5~15重量份。
为了在悬浮聚合时使分散液更加稳定化,也可以在水性介质中含有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任一种。此外,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举出油酸钠;蓖麻油酸钾等脂肪酸油;月桂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铵等烷基硫酸酯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烃磺酸盐;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等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烯基琥珀酸盐(二钾盐);烷基磷酸酯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酯盐、聚氧乙烯月桂基醚硫酸钠等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盐;聚氧乙烯烷基硫酸酯盐等。
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举出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胺、脂肪酸甘油酯、氧基乙烯-氧基丙烯嵌段聚合物等。
作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举出月桂基二甲基胺氧化物、磷酸酯系表面活性剂、亚磷酸酯系表面活性剂等。
从确保悬浮液的流动性的同时,悬浮液中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分散性优异的方面考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相对于水性介质100重量份优选为0.001~0.1重量份。
如上所述,使含有原料单体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油相)分散在水性介质(水相)中,使混合物的液滴聚合,但含有原料单体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油相)的一部分溶入在水相中,将溶入在水相中的原料单体利用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表面的突部形成中。
即,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使含有原料单体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油相)的液滴悬浮聚合而制造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另一方面使溶入在水性介质(水相)中的原料单体聚合而制造微小粒子,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表面使微小粒子附着一体化,由此形成突出部而制造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
原料单体中含有多官能性单体的情况下,使含有原料单体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油相)的液滴悬浮聚合而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彼此产生聚集,因此优选在水相中含有水溶性的聚合抑制剂。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彼此的聚集原因没有明确查明,但在原料单体中含有多官能性单体时,生成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显现粘合性,认为由于该粘合性,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彼此聚集。并且,通过在水相中含有水溶性的聚合抑制剂,抑制在生成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显现粘合性,抑制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彼此的聚集。
作为聚合抑制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亚硝酸钠等亚硝酸盐类、亚硫酸盐类、氢醌类、抗坏血酸类、水溶性维生素B类、柠檬酸、聚苯酚类等,优选为亚硝酸盐类,更优选为亚硝酸钠。此外,聚合抑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从可以更有效地抑制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彼此的聚集的方面考虑,聚合抑制剂的用量相对于水性介质100重量份优选为0.005~0.1重量份,更优选为0.005~0.05重量份。
悬浮聚合的温度只要可以使原料单体聚合,则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0~110℃,更优选为40~110℃。悬浮聚合的时间优选为0.1~20小时,优选为0.6~13小时。
从可以有效地减少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所含有的残留单体量的方面考虑,优选将聚合温度分为第一温度区域和比第一温度区域更高的第二温度区域,使原料单体在第一温度区域悬浮聚合后,使原料单体在第二温度区域进一步悬浮聚合。
作为第一温度区域,优选为30~80℃,更优选为40~70℃。作为第二温度区域,需要比第一温度区域更高的温度,优选为100~110℃,更优选105~110℃。
如上所述,将原料单体的悬浮聚合温度分为第一温度区域和第二温度区域进行悬浮聚合,由此在低温的第一温度区域中使聚合引发剂慢慢分解的同时进行原料单体的聚合,某种程度进行原料单体的聚合的基础上,在比第一温度区域更高的第二温度区域提高原料单体的聚合速度,由此可以促进原料单体的聚合,其结果可以降低所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所含有的残留单体量。
对于第一温度区域中的原料单体的悬浮聚合的时间,由于可以使原料单体的聚合充分地进行,因此优选为0.1~15小时,更优选为0.1~10小时。对于第二温度区域中的原料单体的悬浮聚合的时间,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所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的残留单体量和水相中的残留单体量,因此优选为0.5~10小时,更优选为0.5~7小时。
第一温度区域中的悬浮聚合结束时的油相的聚合转化率为95%左右。即使原料单体中含有多官能性单体的情况下,第一温度区域中的悬浮聚合结束的时刻也如上所述,油相的聚合转化率为95%左右,生成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彼此的聚集已不产生,因此在第二温度区域进行悬浮聚合前,水相中添加分解剂,分解在水相中溶解的聚合抑制剂的基础上,在第二温度区域进一步进行原料单体的悬浮聚合,水相中进行原料单体的聚合而生成微小粒子。
此外,未将悬浮聚合分为第一温度区域和第二温度区域进行悬浮聚合的情况下,水相中含有聚合抑制剂时,在油相的原料单体的聚合转化率成为90~95%的时刻,水相中添加分解剂,分解在水相中溶解的聚合抑制剂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原料单体的悬浮聚合,水相中进行原料单体的聚合而生成微小粒子。
对于微小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从可以在使油相的原料单体聚合而生成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表面上容易附着一体化的方面考虑,优选为4~10μm,更优选为6~10μm。此外,微小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可以与上述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的情况同样的方法测定。
作为用于使聚合抑制剂分解而添加在水相中的分解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氨基磺酸、氯化铵等。
对于添加在水相中的聚合抑制剂的分解剂的量,由于可以不阻碍悬浮聚合而使聚合抑制剂有效地分解,因此相对于聚合抑制剂100重量份,优选为100~2000重量份,更优选为500~1000重量份。
上述悬浮聚合中原料单体的大部分被聚合,但为了更加降低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所含有的残留单体,优选在水性介质中添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性化合物的基础上在第二温度区域进一步进行悬浮聚合。
通过如上所述进行悬浮聚合,可以得到含有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悬浮液。由该悬浮液分离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使用水等清洗液进行一次或多次的清洗和脱水。此外,从残留单体等的清洗效果较高的方面考虑,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清洗也可以使用50~70℃的温水。
作为由悬浮液分离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方法,可以举出使用滤布由悬浮液过滤、分离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方法。对于滤布的通气度,由于由悬浮液不漏掉微小粒子而可以与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一同容易地分离,因此优选为50~120cm3/cm2/分钟,更优选为70~100cm3/cm2/分钟。
接着,搅拌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混合物的同时进行干燥直到残留水分相对于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全部重量达到0.5重量%以下。该干燥过程中,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表面会有微小粒子附着一体化,可以得到在粒子表面形成有突出部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
从可以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表面使微小粒子有效地附着一体化的方面考虑,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混合物的干燥温度优选为50~90℃,更优选为60~80℃。另外,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混合物的干燥时间优选为5~20小时,更优选10~20小时。
将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根据需要使用通用的分级方法进行分级,从而可以得到体积平均粒径为4~10μm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
如上所述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可适合含有在外用剂中而使用。作为外用剂,例如,可以举出外用医药品或化妆品等。作为外用医药品,只要适用于皮肤,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乳膏剂、软膏剂、乳剂等。作为化妆品,例如,可以举出香皂、沐浴露、洁面膏、洁面磨砂膏、牙膏等清洗用化妆品;扑粉类、粉底、口红、唇膏、腮红、眼眉化妆品、指甲油等的装扮化妆品;剃须前润肤露(プレシェーブローション)、润肤露等润肤剂;爽身粉(ボディーパウダー)、婴儿爽身粉(ベビーパウダー)等体用外用剂;化妆水、乳膏、乳液、面膜类、洗发用化妆品、染发剂、美发剂、芳香性化妆品、浴用剂、止汗剂、防晒产品、晒黑产品、剃须用乳膏等。
外用剂中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混合比例,没有特别限定,根据外用剂的种类适当调节,但通常优选为0.5~8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2~30重量%。此外,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也可以利用油剂、硅酮化合物和氟化合物等的表面处理剂、有机粉体或无机粉体等预先处理。
作为油剂,只要通常在外用剂中使用的油剂即可,例如,可以举出液体石蜡、角鲨烷、凡士林、石蜡等烃油、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山嵛酸、十一烯酸、氧基硬脂酸、亚油酸、羊毛脂脂肪酸、合成脂肪酸等高级脂肪酸;三辛酸甘油酯、二癸酸丙二醇酯、2-乙基己酸鲸蜡醇酯、硬脂酸异鲸蜡醇酯等酯油;蜂蜡、鲸蜡、羊毛脂、巴西棕榈蜡、小烛树蜡等蜡类;亚麻子油、棉籽油、蓖麻油、蛋黄油、椰子油等油脂类;硬脂酸锌、月桂酸锌等金属皂;鲸蜡醇、硬脂醇、油醇等高级醇等。
利用油剂处理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中添加上述油剂后利用混合机等搅拌,由此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表面涂布油剂的干法;在乙醇、丙醇、乙酸乙酯、己烷等适当溶剂中加热溶解油剂后,在溶剂中加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混合搅拌,然后,减压去除或加热去除溶剂,由此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表面涂布油剂的湿法等。
作为硅酮化合物,只要通常在外用剂中使用的硅酮化合物即可,例如,可以举出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氢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丙烯酸-硅酮系接枝聚合物、有机硅酮树脂部分交联型有机聚硅氧烷聚合物等。利用硅酮化合物处理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利用在上述油剂的情况中所说明的干法或湿法。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烘烤处理,或者在具有反应性的硅酮化合物的情况下适当添加反应催化剂等。
对于氟化合物,只要通常在外用剂中配合的氟化合物即可,例如,可以举出含全氟烷基的酯、全氟烷基硅烷、全氟聚醚、具有全氟基的聚合物等。利用氟化合物处理粒子的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利用在上述油剂的情况中所说明的干法或湿法。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烘烤处理,或者在具有反应性的硅酮化合物的情况下适当添加反应催化剂等。
作为有机粉体,例如,可以举出尼龙粒子、交联聚苯乙烯粒子、硅酮树脂粒子、氨基甲酸乙酯粒子、聚乙烯粒子、氟粒子等树脂粒子。
作为无机粉体,例如可以举出氧化铁、群青、普鲁士蓝、氧化铬、氢氧化铬、炭黑、锰紫、氧化钛、氧化锌、滑石、高岭土、云母、碳酸钙、碳酸镁、云母、硅酸铝、硅酸钡、硅酸钙、硅酸镁、二氧化硅、沸石、硫酸钡、煅烧硫酸钙(烧石膏)、磷酸钙、羟基磷灰石、陶瓷粉末等。
有机粉体或无机粉体可以预先实施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方法,可以利用如在油剂的情况中所说明的公知的表面处理技术。另外,只要在不损害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效果的范围,也可以在外用剂中根据目的适当配合一般所使用的通常的添加剂。作为这样的成分,例如,可以举出水、低级醇、油脂和蜡类、烃类、高级脂肪酸、高级醇、固醇、脂肪酸酯、金属皂、保湿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色材原料、香料、防腐杀菌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其他特殊配合成分等。
作为油脂和蜡类,例如,可以举出鳄梨油、杏仁油、橄榄油、可可脂、牛脂、芝麻油、小麦胚芽油、红花油、乳油木果脂、海龟油、山茶油、桃仁油、蓖麻油、葡萄籽油、澳洲坚果油、貂油、蛋黄油、日本蜡、椰子油、玫瑰果油、氢化油、硅油、深海鱼油、巴西棕榈蜡、小烛树蜡、鲸蜡、荷荷芭油、褐煤蜡、蜂蜡、羊毛脂等。
作为烃类,例如,可以举出液体石蜡、凡士林、石蜡、纯地蜡、微晶蜡、角鲨烷等。作为高级脂肪酸,可以举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山嵛酸、十一烯酸、氧基硬脂酸、亚油酸、羊毛脂脂肪酸、合成脂肪酸。
作为高级醇,例如,可以举出月桂醇、鲸蜡醇、十八十六醇(セトステアリルアルコール)、硬脂醇、油醇、山嵛醇、羊毛脂醇、加氢羊毛脂醇、己基癸醇、辛基癸醇、异硬脂醇、荷荷芭醇、癸基十四醇等。
作为固醇,例如,可以举出胆固醇、二氢胆固醇、植物胆固醇(フィトコレステロール)等。作为脂肪酸酯,可以举出亚油酸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羊毛脂脂肪酸异丙酯、月桂酸己酯、肉豆蔻酸肉豆蔻醇酯、肉豆蔻酸鲸蜡醇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油酸癸酯、油酸辛基十二烷基酯、二甲基辛酸己基癸酯、异辛酸鲸蜡醇酯、棕榈酸癸酯、三肉豆蔻酸甘油酯、三(癸酰·癸酸)甘油酯、二油酸丙二醇酯、三异硬脂酸甘油酯、三异辛酸甘油酯、乳酸鲸蜡醇酯、乳酸肉豆蔻醇酯、苹果酸二异硬脂醇酯、异硬脂酸胆固醇酯、12-羟基硬脂酸胆固醇酯等环状醇脂肪酸酯等。
作为金属皂,例如,可以举出月桂酸锌、肉豆蔻酸锌、肉豆蔻酸镁、棕榈酸锌、硬脂酸锌、硬脂酸铝、硬脂酸钙、硬脂酸镁、十一烯酸锌等。作为保湿剂,可以举出甘油、丙二醇、1,3-丁二醇、聚乙二醇、dl-吡咯烷酮羧酸钠、乳酸钠、山梨糖醇、透明质酸钠、聚甘油、木糖醇、麦芽糖醇等。
作为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举出高级脂肪酸皂、高级醇硫酸酯、N-酰基谷氨酸盐、磷酸酯盐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胺盐、季铵盐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甜菜碱型、氨基酸型、咪唑啉型、卵磷脂等两性表面活性剂;脂肪酸单甘油酯、丙二醇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聚甘油酯、氧化乙烯缩合物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作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胶、黄蓍胶、瓜尔胶、刺槐豆胶、刺梧桐胶、卡拉胶(アイリスモス)、榅桲籽胶(クインスシード)、明胶、虫胶、松香、干酪素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藻酸钠、酯胶、硝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结晶纤维素等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钠、羧乙烯基聚合物、聚乙烯基甲基醚等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色材原料,例如,可以举出氧化铁、群青、普鲁士蓝、氧化铬、氢氧化铬、炭黑、锰紫、氧化钛、氧化锌、滑石、高岭土、云母、碳酸钙、碳酸镁、云母、硅酸铝、硅酸钡、硅酸钙、硅酸镁、二氧化硅、沸石、硫酸钡、煅烧硫酸钙(烧石膏)、磷酸钙、羟基磷灰石、陶瓷粉末等无机颜料;偶氮系、硝基系、亚硝基系、氧杂蒽系、喹啉系、蒽喹啉系、靛蓝系、三苯甲烷系、酞菁系、芘系等焦油染料。此外,高分子化合物的粉体原料或色材原料等粉体原料也可以预先实施表面处理。
作为色材原料的表面处理的方法,可以利用公知的表面处理技术,例如,基于烃油、酯油、羊毛脂等的油剂处理,基于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氢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等的硅酮处理,基于含全氟烷基的酯、全氟烷基硅烷、全氟聚醚和具有全氟烷基的聚合物等的氟化合物处理,基于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的硅烷偶联剂处理,基于异丙基三异硬脂酰基钛酸酯、异丙基三(二辛基焦磷酸酯)钛酸酯等的钛偶联剂处理,金属皂处理,基于酰基谷氨酸等的氨基酸处理,基于加氢卵磷脂等的卵磷脂处理,胶原处理,聚乙烯处理,保湿性处理,无机化合物处理,机械化学处理等的处理方法。
作为香料,例如,可以举出茴香醛、乙酸苄酯、香叶醇等。作为防腐杀菌剂,例如,可以举出羟基苯甲酸甲酯、羟基苯甲酸乙酯、羟基苯甲酸丙酯、苯甲烃胺、苄乙氧胺(benzethonium)等。作为抗氧化剂,例如,可以举出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茴香醚、没食子酸丙酯、生育酚等。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举出微粒氧化钛、微粒氧化锌、微粒氧化铈、微粒氧化铁、微粒氧化锆等无机系紫外线吸收剂;苯甲酸系、对氨基苯甲酸系、邻氨基苯甲酸系、水杨酸系、桂皮酸系、二苯甲酮系、二苯甲酰基甲烷系等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
作为特殊配合成分,例如,可以举出***、雌酮、乙炔***、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激素类;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维生素类;柠檬酸、酒石酸、乳酸、氯化铝、硫酸铝钾、铝克洛沙、对苯酚磺酸锌、硫酸锌等皮肤收敛材料剂;斑蝥酊、辣椒酊、生姜酊、泥蛉提取物、大蒜提取物、日柏醇、卡普氯铵、十五烷酸甘油酯、维生素E、***、感光素等毛发生长促进剂;磷酸-L-抗坏血酸镁、曲酸等美白剂等。
本发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如上所述构成,因此在使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含有在外用剂中而使用的情况下,提高外用剂的光滑的使用感,几乎没有使用外用剂时的咯吱感,几乎没有外用剂的粗糙感,可以构成具有优异的使用感的外用剂。
附图说明
图1为由实施例1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放大照片。
图2为由实施例2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放大照片。
图3为由比较例1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放大照片。
符号说明
C 正圆
D 测定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说明,但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实施例1)
离子交换水(水相)2400重量份中添加以复分解法制造的焦磷酸镁60重量份后,进一步使月桂基硫酸钠0.72重量份溶解。准备了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00重量份中使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5重量份均匀溶解而成的混合物(油相)。上述离子交换水中添加混合物后,使用均相混合机(プライミクス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Kホモミキサー”)以8000rpm搅拌、混合离子交换水约10分钟而使油相在水相中微分散,制作出分散液。
接着,将分散液移至装有搅拌叶轮和温度计的高压釜内,搅拌分散液的同时在50℃(第一温度区域)加热5小时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
然后,向分散液供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纯度:20重量%)6重量份作为表面活性剂后,升温至105℃(第二温度区域)加热2小时来进一步继续进行悬浮聚合。接着,将高压釜内的温度降至50℃以下后,在分散液中供给氢氧化钠72重量份,将分散液再次升温至105℃继续进行悬浮聚合5小时。冷却所得到的悬浮液,添加盐酸直到浆料的pH成为2左右来分解分散稳定剂。
准备离心脱水机(コクサン社制商品名“H-122”)。在离心脱水机的转筒的内面(内径30cm)配设通气度90cm3/cm2/分钟的滤布(敷島カンバス社制商品名“T84”)后,向离心脱水机供给悬浮液,使转筒以2400rpm(相对离心加速度:1932G)旋转的同时在转筒内供给去离子水20升,对悬浮液中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进行过滤、离心分离的同时,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利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脱水。
接着,向清洁高压釜内供给脱水后的糕状(ケーキ状)树脂粒子,进一步在高压釜内供给水2400重量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纯度:20重量%)1.2重量份、磷酸氢二钠24重量份和磷酸二氢钾12重量份后,对高压釜内进行搅拌的同时升温至90℃,继续5小时后,将高压釜内冷却至室温。
接着,在上述离心脱水机的转筒的内面(内径30cm)配设通气度90cm3/cm2/分钟的新滤布(敷島カンバス社制商品名“T84”)后,向离心脱水机供给悬浮液,使转筒以2400rpm(相对离心加速度:1932G)旋转的同时向转筒内供给去离子水20升,对悬浮液中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进行过滤、离心分离的同时,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利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脱水。
在卧式真空干燥机(甘糟興産社制)内供给脱水后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固体成分1000重量份),在护套温度60℃吸真空的同时,以10rpm(搅拌叶轮前端的圆周速度:7.85m/分钟)搅拌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同时进行干燥直到水分含量相对于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的总重量达到0.5重量%以下。
使所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通过网眼400目的筛网而进行分级,得到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拍摄倍率8000倍拍摄所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放大照片示于图1。
(实施例2)
离子交换水(水相)2400重量份中添加以复分解法制造的焦磷酸镁60重量份后,进一步使月桂基硫酸钠0.72重量份和作为水溶性聚合抑制剂的亚硝酸钠0.24重量份溶解。准备了在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MMA)950重量份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50重量份的原料单体中使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5重量份和过氧化苯甲酰3重量份均匀溶解而成的混合物(油相)。上述离子交换水中添加混合物后,使用均相混合机(プライミクス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Kホモミキサー”)以8000rpm搅拌、混合离子交换水约10分钟而使油相在水相中微分散,制作出分散液。
接着,将分散液移至装有搅拌叶轮和温度计的高压釜内,搅拌分散液的同时在50℃(第一温度区域)加热5小时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的悬浮聚合。
然后,向分散液供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纯度:20重量%)6重量份作为表面活性剂后,进一步为了分解亚硝酸钠供给氨基磺酸2.4重量份。接着,将分散液升温至105℃(第二温度区域)加热2小时来进一步继续进行悬浮聚合。
接着,将高压釜内的温度降至50℃以下后,向分散液中供给氢氧化钠72重量份,将分散液再次升温至105℃继续进行悬浮聚合5小时。冷却所得到的悬浮液,添加盐酸直到浆料的pH成为2左右来分解分散稳定剂。
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由所得到的悬浮液,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进行过滤、离心分离,利用去离子水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进行清洗、脱水后,进行干燥、分级,由此得到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拍摄倍率8000倍拍摄所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放大照片示于图2。
(实施例3)
离子交换水(水相)1200重量份中添加磷酸钙浆料(太平化学社制商品名“TCP-10U”)1200重量份后进一步使月桂基硫酸钠0.72重量份和作为水溶性聚合抑制剂的亚硝酸钠0.24重量份溶解。准备了在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MMA)900重量份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100重量份的原料单体中使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5重量份和过氧化苯甲酰3重量份均匀溶解而成的混合物(油相)。上述离子交换水中添加混合物后,使用均相混合机(プライミクス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Kホモミキサー”)以8000rpm搅拌、混合离子交换水约10分钟而使油相在水相中微分散,制作出分散液。
接着,将分散液移至装有搅拌叶轮和温度计的高压釜内,搅拌分散液的同时在50℃(第一温度区域)加热5小时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的悬浮聚合。
然后,向分散液供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纯度:20重量%)6重量份作为表面活性剂后,进一步为了分解亚硝酸钠供给氨基磺酸2.4重量份。接着,将分散液升温至105℃(第二温度区域)加热2小时来进一步继续进行悬浮聚合。
接着,将高压釜内的温度降至50℃以下后,向分散液中供给氢氧化钠72重量份,将分散液再次升温至105℃继续进行悬浮聚合5小时。冷却所得到的悬浮液,添加盐酸直到浆料的pH成为2左右来分解分散稳定剂。
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由所得到的悬浮液,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进行过滤、离心分离,利用去离子水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和微小粒子进行清洗、脱水后,进行干燥、分级,由此得到丙烯酸系树脂粒子。
(比较例1)
离子交换水(水相)2400重量份中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日本触媒社制商品名“K-30”)24重量份后,进一步使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日油社制商品名“ラピゾールA-80”)0.72重量份和作为水溶性聚合抑制剂的亚硝酸钠0.24重量份溶解。准备了在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MMA)900重量份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100重量份的原料单体中使月桂酰过氧化物5重量份均匀溶解而成的混合物(油相)。上述离子交换水中添加混合物后,将离子交换水使用均相混合机(プライミクス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Kホモミキサー”)以8000rpm搅拌、混合约10分钟而使油相在水相中微分散,制作出分散液。
接着,将分散液移至装有搅拌叶轮和温度计的高压釜内,搅拌分散液的同时在60℃(第一温度区域)加热5小时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的悬浮聚合。
然后,向分散液供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纯度:20重量%)6重量份作为表面活性剂后,将分散液升温至105℃(第二温度区域)加热2小时来进一步继续进行悬浮聚合。
接着,将高压釜内的温度降至50℃以下后,在分散液中供给氢氧化钠72重量份,将分散液再次升温至105℃继续进行悬浮聚合5小时。冷却所得到的悬浮液,添加盐酸直到浆料的pH成为2左右来分解分散稳定剂。
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由所得到的悬浮液,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进行过滤、离心分离,利用去离子水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进行清洗、脱水后,进行干燥、分级,由此得到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拍摄倍率8000倍拍摄所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放大照片示于图3。
(比较例2)
离子交换水(水相)1200重量份中添加磷酸钙浆料(太平化学社制商品名”TCP-10U”)5000重量份后,进一步使月桂基硫酸钠0.72重量份溶解。准备在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MMA)900重量份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100重量份的原料单体中使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5重量份和过氧化苯甲酰3重量份均匀溶解而成的混合物(油相)。上述离子交换水中添加混合物后,离子交换水使用均相混合机(プライミクス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Kホモミキサー”)以8000rpm搅拌、混合约10分钟而使油相在水相中微分散,制作出分散液。
接着,将分散液移至装有搅拌叶轮和温度计的高压釜内,搅拌分散液的同时在50℃(第一温度区域)加热5小时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的悬浮聚合。
然后,向分散液供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纯度:20重量%)6重量份作为表面活性剂后,将分散液升温至105℃(第二温度区域)加热2小时来进一步继续进行悬浮聚合。
接着,将高压釜内的温度降至50℃以下后,在分散液中供给氢氧化钠72重量份,将分散液再次升温至105℃继续进行悬浮聚合5小时。冷却所得到的悬浮液,添加盐酸直到浆料的pH成为2左右来分解分散稳定剂。
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由所得到的悬浮液,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进行过滤、离心分离,利用去离子水对丙烯酸系树脂粒子进行清洗、脱水后,进行干燥、分级,由此得到丙烯酸系树脂粒子。
对所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以上述方法测定体积平均粒径、粒子表面的规定划分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部的数目和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其结果列于表1。
(粉底的制作)
使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丙烯酸系树脂粒子15重量份、绢云母21重量份、白云母51重量份、红色氧化铁0.6重量份、黄色氧化铁1重量份和黑色氧化铁0.1重量份而制作出混合物。
另一方面,使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1重量份和防腐剂0.2重量份混合溶解于2-乙基己酸鲸蜡醇酯10重量份中而制作出溶解物。
使上述混合物和上述溶解物均匀混合后,加入香料0.1重量份并均匀混合后,粉碎并过筛,制作粉底材料。将该粉底材料在金属皿中进行压缩成型而制作出粉底。
准备10人的参与者。各参与者进行了在手腕上涂抹所得到的粉底的行为、以大拇指和食指夹住所得到的粉底的行为以及以大拇指和食指揉搓所得到的粉底的行为。
各参与者对于粉底的光滑的使用感、粉底的咯吱感、粉底的粗糙感和向肌肤的附着性,从感官上进行“良”或“差”的任一评价。
10人参与者之中,有9名以上评价为“良”的情况设为“A”,有7~8名评价为“良”的情况设为“B”,有5~6名评价为“良”的情况设为“C”,有4名以下评价为“良”的情况设为“D”来进行评价。
结果列于表1。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比较例2
体积平均粒径(μm) 8.2 7.9 8.5 8.8 8.4
突出部的数目(个) 5 14 28 2 47
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gf) 1.92 0.65 1.82 3.65 2.53
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N) 0.0188 0.0064 0.0178 0.0358 0.0248
光滑的使用感 A A B A C
咯吱感 B A A D C
粗糙感 B A A A B
附着性 B B A C B

Claims (4)

1.一种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含有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分为主成分的丙烯酸系树脂,其特征在于,体积平均粒径为4~10μm且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子表面的规定划分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部的数目为4~30个,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分为主成分”是指,在构成丙烯酸系树脂的单体成分中,甲基丙烯酸甲酯成分的含量为50重量%以上,
所述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如下制造:使含有原料单体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的液滴悬浮聚合而制造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另一方面使溶入在水性介质中的原料单体聚合而制造微小粒子,在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表面使微小粒子附着一体化,由此形成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其特征在于,丙烯酸系树脂被交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其特征在于,摩擦阻力的标准偏差为0.022N以下。
4.一种外用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
CN201310268457.6A 2013-06-28 2013-06-28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Active CN104250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68457.6A CN104250328B (zh) 2013-06-28 2013-06-28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68457.6A CN104250328B (zh) 2013-06-28 2013-06-28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0328A CN104250328A (zh) 2014-12-31
CN104250328B true CN104250328B (zh) 2018-04-27

Family

ID=52185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8457.6A Active CN104250328B (zh) 2013-06-28 2013-06-28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503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2765B (zh) * 2021-10-18 2023-04-21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用复合分散剂体系制备超高分子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8066A (zh) * 2010-03-29 2013-02-06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表面具有凸部的树脂颗粒及其制造方法、使用了其的涂布用组合物、涂布物和外用剂
CN103030731A (zh) * 2011-09-29 2013-04-10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9713B2 (en) * 2011-08-31 2016-11-22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Resin particle aggreg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application of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8066A (zh) * 2010-03-29 2013-02-06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表面具有凸部的树脂颗粒及其制造方法、使用了其的涂布用组合物、涂布物和外用剂
CN103030731A (zh) * 2011-09-29 2013-04-10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树脂粒子及其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0328A (zh) 2014-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80540B2 (ja) 化粧品組成物
JP5940236B2 (ja) 多孔質シリカ系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配合した化粧料
JP6178398B2 (ja) 多孔質樹脂粒子およびその用途
JP6019218B2 (ja) 多孔質樹脂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分散液およびその用途
CN104606075B (zh) 基于有机硅的共聚物树脂粉末、制备方法和化妆品
CN105722867A (zh) 复合颗粒、复合颗粒的制造方法及其用途
JP3669898B2 (ja) 球状樹脂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外用剤
US20220251393A1 (en) Pigments containing cellulose
JP3714881B2 (ja) (メタ)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樹脂粒子湿潤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外用剤
JP2017088501A (ja) 化粧料用多孔質樹脂粒子
JP5344398B2 (ja) 樹脂粒子、複合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化粧料
JP2000186017A (ja) 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れを含む外用剤
CN104250328B (zh) 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及使用该丙烯酸系树脂粒子的外用剂
JP5881341B2 (ja) 複合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JP6557275B2 (ja) アクリル系樹脂粒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外用剤
JP6075845B2 (ja) 油中水型乳化化粧料
JP2002088102A (ja) 球状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球状樹脂粒子および外用剤
JP2014198804A (ja) アクリル系樹脂粒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外用剤
JP2000302624A (ja) 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れを含む外用剤
JP2005139322A (ja) 不定形粒子粉末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不定形粒子粉末を含んでなる固形粉末化粧料
JP2004307409A (ja) 化粧料用顔料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化粧料
JPWO2020175700A1 (ja) 化粧料用水性分散体、化粧料組成物、及び化粧料の製造方法
JP2001106858A (ja) (メタ)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樹脂粒子およびそれを含む化粧料
JP3847225B2 (ja) 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樹脂粒子及び外用剤
CA3144952C (en) Biodegradable resin particles and formulation for external use including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