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4257A - 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4257A
CN104174257A CN201410059738.5A CN201410059738A CN104174257A CN 104174257 A CN104174257 A CN 104174257A CN 201410059738 A CN201410059738 A CN 201410059738A CN 104174257 A CN104174257 A CN 104174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ich
heat exchanger
regenerative heat
carbon diox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97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74257B (zh
Inventor
大桥幸夫
小川斗
北村英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74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4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742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42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1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bsorption
    • B01D53/1425Regeneration of liquid absorb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1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bsorption
    • B01D53/1456Removing acid components
    • B01D53/1475Removing carbon di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8/00Sources of waste gases
    • B01D2258/02Other waste gases
    • B01D2258/0283Flue ga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CCAPTURE, STORAGE, SEQUESTRATION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 Y02C20/0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 Y02C20/4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of CO2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2Direct CO2 mitig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Chimneys And Flu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包括:吸收塔,其允许含二氧化碳的气体与吸收液体相接触并排出富液体;再生塔,其使吸收液体释放含有该二氧化碳的气体,并且排出贫液体;以及第一和第二再生热交换器,其使用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第一再生热交换器用来自第二再生热交换器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并且排出成液相的富液体;以及第二再生热交换器用来自再生塔的贫液体来加热成液相的富液体。来自第一再生热交换器的贫液体和来自第二再生热交换器的富液体各自被供给到吸收塔和再生塔。

Description

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这里所描述的一些实施例涉及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以及操作该装置的方法。
发明内容
关于捕获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近来作为防止涉及在全球规模范围内的全球变暖问题的有效措施而受到关注。尤其地,与热电厂和工艺废气相关的、使用水溶液捕获二氧化碳的方法已经得到研究。例如,已经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捕获装置,该装置包括:吸收塔,其被构造成通过使吸收液体吸收含二氧化碳的气体来产生富液体;以及再生塔,其被构造成加热从吸收塔中所排出的富液体,从而释放二氧化碳和蒸汽,从蒸汽中分离出二氧化碳,以及使所产生的贫液体返回到吸收塔中。在这种二氧化碳捕获装置中,通过再生热交换器,使用热的贫液体对冷的富液体进行预热,以及该冷的富液体被供给到再生塔,因此释放二氧化碳所需要的能量总量减小了。
但是,由于富液体和贫液体以液相流过再生热交换器,在这些吸收液体之间的传热特性较差。当出于在再生塔处减小能量输入总量的目的,富液体的温度借助于再生热交换器被升高到接近再生塔的工作温度时,在富液体和贫液体之间的温度差在再生热交换器的出口附近变得较小。更加具体地说,把热量从贫液体传递到富液体中的驱动力在再生热交换器的出口附近变得较小。因此,需要较大的再生热交换器来保证较宽的加热区域。相反,当再生热交换器出口附近的富液体和贫液体之间的温度差较大时,再生塔处的富液体的温度升高变得更大,这提高了在再生塔处的能量输入总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用板式再生热交换器,这种热交换器紧凑并且具有较好的传热特性。还可以想到的是,把富液体侧的压力设定得较小、以从富液体中产生蒸汽(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同时它的温度朝向再生热交换器的出口被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在蒸汽产生期间的蒸发潜热和在从富液体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期间的离解热量,可以从贫液体实现额外的热量回收。因此,即使在富液体的温度没有升高到接近再生塔的工作温度时,在再生塔处的能量输入总量也可以得到抑制。由于在富液体和贫液体之间的温度差不必形成得较小,因此再生热交换器内的加热区域的增大可以得到抑制。
但是,当板式再生热交换器内的富液体变成气体和液体的两相流时(在该两相流中液体和气体混合起来),其在一些板之间的若干通道内的流动速度变得不均匀。当两相流中的气体成分的比例增大时,板式再生热交换器的传热平面被干燥。其结果是,再生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恶化和它的工作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当富液体在再生热交换器处的温度上升较小、从而抑制了气体的产生时,来自贫液体的热量回收不充分,从而导致减小再生塔处的能量输入总量的效果变得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第二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3是第三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4是第四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5是第五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6是第六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结构图;以及
图7是第七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来解释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包括:吸收塔,其中含二氧化碳的气体被引入到该吸收塔中,该吸收塔被构造来允许气体与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液体相接触,并且排出富液体(rich liquid),该富液体是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液体;再生塔,其被构造来加热吸收液体从而使吸收液体释放了含二氧化碳的气体,并且排出贫液体(lean liquid),该贫液体的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富液体中的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及第一和第二再生热交换器,其被构造成借助使用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是板式热交换器,通过使用从第二再生热交换器所排出的贫液体来加热从吸收塔中所排出的富液体,并且排出成液相的富液体。第二再生热交换器是壳管式热交换器,借助使用从再生塔中所排出的贫液体来加热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中所排出的成液相的富液体,以及使富液体产生蒸汽并且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中所排出的贫液体被供给到吸收塔,以及从第二再生热交换器中所排出的富液体、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被供给到再生塔。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结构图。如图1所示那样,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包括:吸收塔1、板式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壳管式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再生塔6、再沸器8、贫液体箱11和贫液体冷却器13。
来自热电厂或者类似地方的燃烧废气3通过燃烧废气供给入口(未示出)引入到吸收塔1的下部中。在吸收塔1中,燃烧废气3与吸收液体相接触,以及燃烧废气3中的二氧化碳在吸收液体中被吸收。吸收液体从吸收塔1的上部被引入,通过填料床2,并且在吸收塔1中向下流动,该填料床2填充有填料以提高气-液接触的效率。例如,胺化合物和水的混合物可以用作吸收液体。
燃烧废气3中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吸收液体内被吸收,并且其二氧化碳含量被减小的废气从吸收塔1顶部中被排出。借助吸收塔回流冷凝器14将从吸收塔1中所排出的废气冷却,以把水分冷凝成小水滴,并且通过气-液分离器15将它们从气体中分离。二氧化碳已释放后的气体16被排出到外部。由于由气-液分离器15所分离出的冷凝水含有吸收液体成分,因此它被返回到吸收塔1。
在吸收塔1的底部中收集富液体,该富液体是已经吸收过二氧化碳的吸收液体。收集在吸收塔1的底部中的富液体从吸收塔1的底部被富液体输送泵4排出,并且通过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和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和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用从再生塔6底部所排出的、热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加热过的富液体被供给到再生塔6。
供给到再生塔6中的富液体通过填料床7(该填料床填充有填料以提高气-液接触的效率),该富液体在再生塔6中向下流动,并且收集在再生塔6的底部中。收集在再生塔6底部内的吸收液体被部分地从再生塔6的底部排出,而其他部分在再生塔6和再沸器8之间循环。在再沸器8处用加热介质9来加热吸收液体,以及该吸收液体产生了蒸汽并且释放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和吸收液体返回到再生塔6中,并且只有这些气体随着它们的上升而通过填料床7。它们加热向下流动的吸收液体。其结果是,二氧化碳气体和蒸汽从被供给到再生塔6中的富液体中被释放出来,以及贫液体(其是已经释放过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液体)被收集在再生塔6的底部中。
废气含有从吸收液体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和蒸汽,并且从再生塔6的顶部中被排出。借助再生塔回流冷凝器17来冷却从再生塔6中所排出的废气,以把水分冷凝成小水滴;以及借助气-液分离器18,把这些小水滴从气体中分离出来。二氧化碳气体19被排出到外部中。同时,由气-液分离器18所分离出的、冷凝过的水返回到再生塔6中,从而达到使吸收液体中的水浓度保持不变的目的。
在再生塔6的底部中收集贫液体,该贫液体是溶解二氧化碳的浓度被减小的吸收液体。贫液体从再生塔6的底部排出,并且借助贫液体输送泵10按照这种顺序通过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和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和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热的贫液体对从吸收塔1的底部所排出的冷的富液体进行加热。已通过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的贫液体被储存在贫液体箱11内。当贫液体借助于贫液体返回泵12在贫液体冷却器13处被冷却之后,储存在贫液体箱11内的贫液体被供给到吸收塔1的上部。重新使用被供给到吸收塔1中的贫液体,以吸收含在燃烧废气3中的二氧化碳。
接下来,描述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和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和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串联地布置,从而在从吸收塔1到再生塔6中的富液体管线和从再生塔6到吸收塔1的贫液体管线之间交换热量。
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是紧凑型板式热交换器。尽管来自再生塔6的贫液体是热的(因为它通过再沸器8已经得到热量),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加热富液体之后,贫液体被供给到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贫液体的剩余热量加热富液体。当富液体的温度超过由它的压力和所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所确定的预定值时,富液体开始产生蒸汽并且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但是,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富液体被加热到不产生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
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被加热的富液体通过富液体入口24被供给到壳管式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壳体侧,以及作为气体和液体的两相状态被容纳或装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下部中。例如,锅形再沸器式热交换器可以用作壳管式热交换器。来自再生塔6的贫液体通过贫液体入口27供给到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贫液体通道23,并且加热被收集在下部中的富液体。因此,富液体产生了蒸汽并且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及被分离成气体和在气体由于浮力而释放之后的半贫液体。从富液体中所释放的气体从壳侧部的上侧上的气体出口25排出,并且被供给到再生塔6。富液体(半贫液体)(其溶解二氧化碳的浓度由于释放这些气体而被减小)溢流过附图中的壳左侧上的堰部20,从而从半贫液体出口26中被排出。半贫液体被泵22供给到再生塔6。
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加热富液体之后的贫液体从贫液体出口28排出,并且供给到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它加热来自吸收塔1的冷的富液体。
如上所述那样,本实施例中的富液体作为液相在板式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中进行流动,以及在壳管式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产生蒸汽并且释放二氧化碳。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通过处于液相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因此,该装置可以形成得更加紧凑。而且,由于漂移流(drift flow)所导致的传热性能恶化可以被抑制,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从富液体中释放气体可使得在蒸汽产生和二氧化碳气体离解期间所产生的潜热得到利用,这提高了从贫液体中进行的热量回收量。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再生热交换器处的热量回收量可以得到提高,以及包括再生热交换器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可以稳定地工作。而且,在再生塔6处释放二氧化碳所需要的能量输入量可以被减小。
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富液体被加热以产生蒸汽和释放二氧化碳气体,并且变成气体和液体的两相流。为了稳定地工作,这两相流优选为上升流或者水平流,而不是下降流。
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壳管式热交换器用作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使用双管式热交换器或者夹套式热交换器,其中在该夹套式热交换器中,盘绕形管沉浸到容器中或者是螺旋盘形。此外,关于管本身,也可以使用外表面和/或内表面被加工以具有散热片或者类似装置的管,以用来提高传热必能。
(第二实施例)
图2是第二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不同之处在于,富液体被供给到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管侧,该热交换器21是壳管式热交换器。
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加热过的成液相的富液体通过富液体入口24被供给到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来自再生塔6中的热的贫液体通过贫液体入口27被供给到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壳体侧。
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加热富液体会产生了蒸汽并且释放二氧化碳气体。富液体以气体和液体的两相进行水平流动,并且由于重力作用而在附图右侧上的水腔室内进行气-液分离。气体通过气体出口25被排出并且被供给到再生塔6的上部。同时,液体通过半贫液体出口26排出并且被泵22供给到再生塔6的上部。贫液体在壳体侧进行流动以加热富液体,以及然后从贫液体出口28中排出并且供给到再生热交换器5。
还在这种结构中,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富液体通过液相的贫液体来加热,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该装置可以形成得紧凑。而且,由于漂移流所导致的传热性能恶化可以被抑制,以获得稳定工作。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从富液体中释放气体,可以实现在蒸汽产生和二氧化碳气体离解的期间所产生的潜热得到利用,这提高了从贫液体进行的热量回收量。
(第三实施例)
图3是第三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不同之处在于,壳管式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竖直地安装并且是下落液体膜的类型,其中在这种类型中允许富液体在管侧上向下流动。
富液体通过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管侧顶部分上的富液体入口24来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借助在供给入口的上游侧安装减压阀或者类似装置来减小富液体的压力,从而使得大量的气体得以产生,以减少在管内下落的液体量。由于这种结构,在管壁表面上形成薄的液体膜,以及气体所通过的空间被紧固在中心部分中。通过从再生塔6在壳体侧上进行流动的热的贫液体来加热液体膜,并且该液体膜下落,进一步产生了气体。所产生的气体在中心部分的空间内向上流动。
气体从管侧顶部分上的气体出口25排出,并且被供给到再生塔6。从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底部上的半贫液体出口26所排出的半贫液体是被泵22供给到再生塔6的上部。
还在这种结构中,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由处于液相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该装置可以形成得更加紧凑。而且,由于漂移流所导致的传热性能恶化可以被抑制,以获得稳定工作。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从富液体中释放气体,可以实现在蒸汽产生和二氧化碳气体离解期间所产生的潜热得到利用,这提高了要增加的贫液体的热量回收量。
(第四实施例)
图4是第四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不同之处在于,是壳管式热交换器的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竖直地安装,以及富液体被使得在管侧向上流动。
富液体通过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管侧底部上的富液体入口24来供给。来自再生塔6的热的贫液体是通过壳体侧上部上的贫液体入口27被供给到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并且在壳体侧向下流动以从贫液体出口28中排出。用热的贫液体来加热在管侧上升高的富液体,并且富液体产生气体。富液体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顶部内被分离成气体和半贫液体。气体从气体出口25排出,以及半贫液体从半贫液体出口26中排出。排出的气体被供给到再生塔6的上部。排出的半贫液体被泵22供给到再生塔6的上部。
还在这种结构中,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用液相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该装置可以形成得更加紧凑。而且,由于漂移流所导致的传热性能恶化可以被抑制,以获得稳定工作。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从富液体中释放气体,可以实现在蒸汽产生和二氧化碳气体离解期间所产生的潜热得到利用,这提高了要增加的贫液体的热量回收量。
(第五实施例)
图5是第五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不同之处在于,是壳管式热交换器的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竖直地安装,并且富液体被使得在壳体侧向上流动。
富液体通过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壳侧下部上的富液体入口24来供给。来自再生塔6的热的贫液体是从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管侧上部上的贫液体入口27进行供给,并且向下朝向底部上的贫液体出口28流动。在这个阶段,用热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然后,富液体以气体和液体的两相的形式从壳体侧上部上的喷嘴排出,从而使气体升高和产生气体。气体和液体两相形式的富液体被气-液分离器29分离成气体和液体,以及气体被供给到再生塔6的上部。液体(半贫液体)被泵22供给到再生塔6的上部。
气-液分离器29可以被省略,以把气体和液体两相的富液体从壳体侧上部上的喷嘴直接供给到再生塔6的上部。
还在这种结构中,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用液相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该装置可以形成得更加紧凑。而且,由于漂移流所导致的传热性能恶化可以被抑制,以获得稳定工作。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从富液体中释放气体,可以实现在蒸汽产生和二氧化碳气体离解期间所产生的潜热得到利用,这提高了要增加的贫液体的热量回收量。
(第六实施例)
图6是第六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不同之处在于,供给到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中的富液体的状态得到监控。
如图6所示那样,压力调节阀30、富液体温度的测量装置32和富液体压力的测量装置33设置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和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富液体入口24之间的富液体管线中。压力调节阀30调节着富液体的压力。富液体温度的测量装置32和富液体压力的测量装置33测量着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所排出的富液体(其将被供给到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的温度和压力,从而把测量结果报告给控制器34。
而且,富液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装置31被设置在吸收塔1底部的容器和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的入口部分之间的富液体管线上。富液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装置31测量从吸收塔1所排出的富液体(其将被供给到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的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把测量结果报告给控制器34。
控制器34具有用于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中的吸收液体的气-液平衡数据。因此,基于从测量装置31得到的二氧化碳溶解在富液体中的浓度以及从测量装置32得到的富液体温度这两者而获得的测量值,控制器34计算出压力值,其中在该压力值下富液体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内开始产生气体。然后,控制器34控制调节阀30,以使得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的出口压力(即来自测量装置33的富液体压力的测量值)等于或者大于所计算出的压力值。
因此,富液体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可以稳定地保持液相,以及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中可以稳定地保持气体和液体两相,这允许稳定地工作。
根据本实施例,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用液相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该装置可以形成得更加紧凑。而且,由于漂移流所导致的传热性能恶化可以被抑制,以获得稳定工作。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处从富液体中释放气体,可以实现在蒸汽产生和二氧化碳气体离解期间所产生的潜热得到利用,这提高了要增加的贫液体的热量回收量。
(第七实施例)
图7是第七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不同之处在于,从吸收塔1中所排出的富液体被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中的一部分供给到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以及另一部分供给到二氧化碳装置36。
如图7所示那样,从吸收塔1中所排出的富液体在分流器35处被分成第一富液体R1和第二富液体R2。第一富液体R1供给到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并且与要被加热的贫液体进行热交换。第一富液体R1以液相的形式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中排出,并且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中进一步被加热从而成为气体和液体两相。
第二富液体R2供给到二氧化碳产生装置36。二氧化碳产生装置(热交换器)36通过使用从再生塔6的顶部所排出的热气体来加热第二富液体R2。因此,由于由从再生塔6顶部排出的气体所保持的热量可以被捕获到第二富液体R2中,输入到再沸器8中的能量输入量可以进一步被减少。
根据本实施例,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5处用液相的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这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该装置可以形成得更加紧凑。而且,由于漂移流所导致的传热性能恶化可以被抑制,以获得稳定工作。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21从富液体中释放气体,可以实现在蒸汽产生和二氧化碳气体离解期间所产生的潜热得到利用,这提高了要增加的贫液体的热量回收量。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二氧化碳产生装置36被省去、并且第二富液体R2直接供给到再生塔6顶部附近并被允许与再生塔6内的热气体相接触时,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根据至少一个上述实施例,在再生热交换器中的热量回收量可被提高,并且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可以稳定地工作。
尽管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只是以例子的方式来给出,并且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当然,这里所描述的新颖装置和方法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其他形式来体现;此外,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精神实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这里所描述的该装置和方法的各种省略、置换和改变。附加的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用来覆盖落入本发明范围和精神实质内的这些形状或者改进。

Claims (5)

1.一种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其包括:
吸收塔,含二氧化碳的气体被引入到该吸收塔中,其中该吸收塔被构造成:允许气体与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液体相接触,以及排出富液体,该富液体是已经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液体;
再生塔,其被构造成:加热吸收液体,以使吸收液体释放含有该二氧化碳的气体,并且排出贫液体,该贫液体的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在富液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及
第一和第二再生热交换器,其被构造成通过使用贫液体来加热富液体;
其中,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是板式热交换器,通过使用从第二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贫液体来加热从吸收塔中排出的富液体,以及排出成液相的富液体;
第二再生热交换器是壳管式热交换器,通过使用从再生塔中排出的贫液体来加热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成液相的富液体,以及使富液体产生蒸汽和释放二氧化碳气体;
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贫液体被供给到吸收塔;以及
从第二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富液体、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被供给到再生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还包括:
第一测量装置,其被构造成测量在富液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该富液体被供给到第一再生热交换器;
第二测量装置,其被构造成测量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富液体的温度;
第三测量装置,其被构造成测量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富液体的压力;
压力调节阀,其被构造成调节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富液体的压力;以及
控制器,其被构造成通过使用第一和第二测量装置所测量的值和吸收液体的气-液平衡数据来计算出一压力值,其中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富液体在该压力值下保持处于液相;并且,被构造成控制压力调节阀,以使得第三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等于或者大于所计算出的压力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还包括:分流器,其被构造成把从吸收塔排出的富液体分成第一富液体和第二富液体;
其中,第一富液体供给到第一再生热交换器,以及
第二富液体用从再生塔排出的、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进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二再生热交换器是锅形再沸器式热交换器。
5.一种用于操作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的方法,该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包括:吸收塔;再生塔;板式的第一再生热交换器;以及壳管式的第二再生热交换器;该方法包括:
允许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在吸收塔中与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贫液体相接触;以及从吸收塔处排出富液体,该富液体是已经吸收过二氧化碳的吸收液体;
在第一再生热交换器中通过使用从第二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贫液体来加热从吸收塔处排出的富液体;以及排出成液相的富液体;
在第二再生热交换器中通过使用从再生塔中排出的贫液体来加热从第一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成液相的富液体;以及允许富液体产生蒸汽并且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及
把从第二再生热交换器排出的富液体、蒸汽和二氧化碳气体供给到再生塔,以使富液体释放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并且排出贫液体,其中该贫液体的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富液体中的溶解的二氧化碳浓度。
CN201410059738.5A 2013-05-20 2014-02-21 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42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6435 2013-05-20
JP2013106435A JP6157925B2 (ja) 2013-05-20 2013-05-20 二酸化炭素分離回収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4257A true CN104174257A (zh) 2014-12-03
CN104174257B CN104174257B (zh) 2016-09-07

Family

ID=49999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973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4257B (zh) 2013-05-20 2014-02-21 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48397B2 (zh)
EP (1) EP2805757B1 (zh)
JP (1) JP6157925B2 (zh)
CN (1) CN104174257B (zh)
AU (1) AU2014200565B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1036A (zh) * 2018-06-22 2018-11-13 沈阳汇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釜式重沸器管束限位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21611B1 (ko) * 2013-06-04 2014-07-22 한국전력기술 주식회사 감압 및 상 분리를 이용하여 현열 회수 효율을 개선한 이산화탄소 분리장치
KR101550618B1 (ko) * 2014-01-14 2015-09-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리보일링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재생탑
KR101646125B1 (ko) * 2015-02-16 2016-08-12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가스 포집 플랜트
CN106731600A (zh) * 2016-12-20 2017-05-31 新疆敦华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捕集液化装置
CN106914104B (zh) * 2017-04-18 2022-08-12 长沙紫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于连续捕集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再生器
CN107243258A (zh) * 2017-07-20 2017-10-13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厂烟气中酸性气体捕集溶液的再生装置与方法
CN114632402B (zh) * 2020-12-16 2022-11-11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的捕集方法
CN113828120A (zh) * 2021-11-01 2021-12-2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一种低能耗船舶柴油机烟气co2捕集***
CN114272735B (zh) * 2021-12-27 2022-11-25 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余热利用与碳捕集一体化***
CN114712990B (zh) * 2022-03-17 2023-08-08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co2再生装置及工艺方法
CN115212710A (zh) * 2022-07-22 2022-10-21 碳索(杭州)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超低浓度co2烟气的碳捕集***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0102A (zh) * 2005-08-26 2008-11-19 威迪欧汽车电子股份公司 电源、控制装置以及运行控制装置的方法
EP1736231B1 (en) * 2004-03-15 2013-05-15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co2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2950B2 (ja) * 1992-09-16 1999-04-19 関西電力株式会社 燃焼排ガス中の二酸化炭素を除去する方法
JP4274846B2 (ja) 2003-04-30 2009-06-1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二酸化炭素の回収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JP2010201379A (ja) * 2009-03-04 2010-09-16 Toshiba Corp 二酸化炭素回収システム
JP5383338B2 (ja) * 2009-06-17 2014-01-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Co2回収装置及びco2回収方法
JP5697411B2 (ja) * 2010-11-17 2015-04-08 株式会社東芝 二酸化炭素回収装置および二酸化炭素回収方法
US8845790B2 (en) * 2011-01-06 2014-09-30 Alstom Technology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moval of gaseous contaminants
JP5658101B2 (ja) * 2011-07-06 2015-01-21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Co2回収装置及び回収方法
EP2570164B1 (de) 2011-09-16 2013-10-23 MT-Biomethan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bsorptiven Entfernung von Kohlendioxid aus Bioga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36231B1 (en) * 2004-03-15 2013-05-15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co2
CN101310102A (zh) * 2005-08-26 2008-11-19 威迪欧汽车电子股份公司 电源、控制装置以及运行控制装置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1036A (zh) * 2018-06-22 2018-11-13 沈阳汇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釜式重沸器管束限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05757A1 (en) 2014-11-26
US20140338394A1 (en) 2014-11-20
US9248397B2 (en) 2016-02-02
JP2014226583A (ja) 2014-12-08
CN104174257B (zh) 2016-09-07
EP2805757B1 (en) 2015-12-02
AU2014200565B2 (en) 2015-10-01
JP6157925B2 (ja) 2017-07-05
AU2014200565A1 (en) 2014-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4257A (zh) 二氧化碳分离和捕获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8983791B2 (en) Carbon dioxide separation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of measuring amount of reboiler input heat
US20130333559A1 (en) Co2 recovering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of co2 recovering apparatus
JP2015100724A5 (zh)
JP6963393B2 (ja) 二酸化炭素分離回収システム
JP2010164248A (ja)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CN103521051A (zh) 二氧化碳回收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03303920A (zh)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JPWO2018190104A1 (ja) 燃焼排ガス中の二酸化炭素を回収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5646524B2 (ja) 二酸化炭素分離回収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6649736B2 (ja) ガス捕集プラント
JP6560938B2 (ja) 吸収反応セパレータを備えた吸収塔
CN104772007A (zh) 再沸装置和再生塔
JP6429550B2 (ja)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EP3108954B1 (en) Co2 recovery device and co2 recovery method
JP2017189727A (ja) 二酸化炭素分離回収システム
JP6602576B2 (ja) 還流セパレータを備えたガス凝縮装置
JP6628565B2 (ja) 二酸化炭素の回収装置、及び、二酸化炭素の回収方法
JP2019103973A (ja) 二酸化炭素回収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CN209530447U (zh) 氯化氢中的气相有机物冷凝除雾分离装置
US1955697A (en) Refrigeration
JP6337055B2 (ja)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CN103566609A (zh) 一种带分凝器和除液滴器的闪蒸罐
CN103611327A (zh) 控温式分离塔及分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