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9112A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9112A
CN104169112A CN201380014206.3A CN201380014206A CN104169112A CN 104169112 A CN104169112 A CN 104169112A CN 201380014206 A CN201380014206 A CN 201380014206A CN 104169112 A CN104169112 A CN 1041691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ing
indoor
temperatur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42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9112B (zh
Inventor
竹内雅之
井上诚司
山中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69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9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9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91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99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 B60H1/00921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where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refrigerant does not change and there is an extra subcondenser, e.g. in an air du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3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mprising auxiliary or multiple systems, e.g.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by involving auxiliary 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n air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2001/009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heat exchangers, e.g. for multi zone heating or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09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11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xpansion valve or capillary tub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使对作为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的室内用送风空气进行加热的室内冷凝器(13)与辅助热交换器(15)并联地连接,并利用辅助热交换器(15)对作为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电池用送风空气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二制冷剂流路时,使对室内用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室内蒸发器(20)与辅助热交换器(15)并联地连接,并利用辅助热交换器(15)对电池用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由此,由于能够利用共用的一个辅助热交换器(15)对电池用送风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因此能够实现作为制冷循环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本申请基于通过参考其公开内容而加入本申请的、于2012年3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056724、于2012年8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17687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多个种类的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辆中,将储存于二次电池等蓄电装置的电力经由逆变器等而向电动马达供给以输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当上述二次电池、逆变器、电动马达等电气设备因自我发热等而产生高温时,可能导致动作不良、或发生破损。因此,在电动车辆中,用于冷却上述电气设备的温度调节装置变得必要。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将在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中对向车室内送风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用作用于冷却电气设备的温度调节装置的例子。更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具备并联地连接的两个蒸发器,利用一方的蒸发器来冷却送风空气,并利用另一方的蒸发器来冷却电气设备冷却用的载热体。
换言之,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构成为,进行送风空气(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以及载热体(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这两种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13441号公报
发明概要
然而,上述的电气设备在成为低温时存在无法发挥充分的性能的情况。例如,二次电池在成为低温时输入输出特性恶化。因此,当在仅使二次电池自我发热等而无法暖机的程度的低温环境下使用时,存在无法输出充分的电力或无法充分地充入再生电力的情况。
因此,在应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气设备用的温度调节装置中,除了仅冷却电气设备的功能以外,加热电气设备以将电气设备的温度调节为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功能也变得必要。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由于只能够冷却载热体,因此在低温环境下无法将电气设备的温度调节为规定的温度范围内。
与此相对地,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如下方案,首先,在日本专利申请2011-91847号(以下,称作在先申请例。)中,将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用作用于将电气设备的温度调节为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温度调节装置。
具体地说,在该在先申请例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具备使低压制冷剂与电气设备的温度调节用的载热体进行热交换以冷却载热体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使高压制冷剂与载热体进行热交换以加热载热体的加热用热交换器。而且,通过利用双方的热交换器来冷却或加热载热体,由此将电气设备(二次电池)的温度调节为规定的温度范围内。
然而,在先申请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相对于进行送风空气(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的普通的空气调节装置用的制冷循环装置而言,为了进行载热体(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追加了专用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专用的加热用热交换器这两个热交换器。因此,作为制冷循环装置整体的大型化、循环结构的复杂化成为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制冷循环装置的小型化,该制冷循环装置构成为能够实现多个种类的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实现制冷循环装置的循环结构的简化,该制冷循环装置构成为能够实现多个种类的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其将制冷剂压缩并排出;室外热交换器,其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热交换并向压缩机吸入口侧流出;利用侧热交换器,其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以及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中的一方的制冷剂与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进行热交换;辅助热交换器,其使制冷剂与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进行热交换;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其用于切换在循环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构成为至少能够在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之间切换,在该第一制冷剂流路中,从压缩机排出口侧至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流入,并且从辅助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引导,在该第二制冷剂流路中,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侧至压缩机吸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流入,并且从辅助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向压缩机吸入口侧引导。
由此,借助利用侧热交换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制冷剂或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低温制冷剂与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热交换,由此能够调节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
此外,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利用辅助热交换器使从压缩机排出口侧至室外热交换器入口侧的范围的高温制冷剂与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热交换,由此能够加热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另外,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二制冷剂流路时,利用辅助热交换器使从室外热交换器出口侧至压缩机吸入口侧的范围的低温制冷剂与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热交换,由此能够冷却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
因此,能够进行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以及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多个种类的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此时,由于能够利用共用的一个辅助热交换器来冷却或加热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因此相对于使用多个热交换器来冷却或加热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结构而言,能够实现作为制冷循环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由于采用向共用的一个辅助热交换器引导低温制冷剂或高温制冷剂的结构,相对于向多个热交换器分别引导低温制冷剂或高温制冷剂的结构,能够实现作为制冷循环装置整体的循环结构的简化。其结果是,还能够实现将制冷循环装置搭载于产品时的搭载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1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流动的整体结构图。
图2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的状态的莫里尔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0应用于由行驶用的电动马达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电动机动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动车中,为了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制冷以及供暖)、以及储存向行驶用的电动马达供给的电力的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55(设备)的温度调节(加热以及冷却)而使用制冷循环装置10。
更详细而言,制冷循环装置10发挥对向车室内送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的功能,并且发挥对向二次电池55送风的电池用送风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的功能。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进行室内用送风空气(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以及电池用送风空气(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多个种类的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
制冷循环装置10的构成设备中,压缩机11配置在车辆机罩内,在制冷循环装置10中吸入制冷剂,对其进行压缩而将其排出,且构成为利用电动马达来驱动排出容量固定的固定容量型的压缩机构旋转的电动压缩机。对于压缩机11的电动马达,根据从后述的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其动作(转速)。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循环装置10中,作为制冷剂而采用HFC系制冷剂(具体地说,R134a),从而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蒸气压缩式的亚临界制冷循环路。当然,作为制冷剂也可以采用HFO系制冷剂(具体地说,R1234yf)等。此外,在该制冷剂中混入有用于润滑压缩机11的制冷机油,制冷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并在循环路中循环。
在压缩机11的排出口侧连接有对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分支的第一分支部12a的制冷剂流入口。第一分支部12a由三通接头构成,将三个流入流出口中的一个设为制冷剂流入口,将剩余的两个设为制冷剂流出口。上述的三通接头可以将管径不同的配管接合而形成,也可以在金属组件、树脂组件设置多个制冷剂通路而形成。
在第一分支部12a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入口侧。室内冷凝器13配置于在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中形成室内用送风空气的空气通路的壳体31内。此外,室内冷凝器13构成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与通过后述的室内蒸发器20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的放热用热交换器。需要说明的是,对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的详情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第一合流部12b由与第一分支部12a相同的三通接头构成,将三个流入流出口中的两个设为制冷剂流入口,将剩余的一个设为制冷剂流出口。
另一方面,在第一分支部12a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第一三通阀14a。第一三通阀14a是由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其动作的电气式三通阀。
具体地说,第一三通阀14a用于切换将第一分支部12a的另一方的流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路、以及将后述的电池用膨胀阀21的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路。因此,第一三通阀14a构成用于切换在循环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辅助热交换器15配置在形成向二次电池55送风的电池用送风空气的空气通路的电池组50内,使在其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电池用送风空气热交换以调节电池用送风空气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对电池组50的详情在后面进行说明。另外,在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第二三通阀14b。第二三通阀14b的基本结构与第一三通阀14a相同。
具体地说,第二三通阀14b用于切换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路、以及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后述的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路。因此,第二三通阀14b与第一三通阀14a相同地,构成用于切换在循环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在第一合流部12b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在对室内用送风空气进行加热以进行车室内的供暖时使从第一合流部12b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的供暖用膨胀阀16的入口侧。
该供暖用膨胀阀16是具有构成为可变更节流阀开度的阀体和使该阀体的节流阀开度发生变化的由步进电机构成的电动致动器而构成的电气式膨胀阀,由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其动作。另外,在供暖用膨胀阀16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17的制冷剂入口侧。
此外,在第一合流部12b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使从第一合流部12b流出的制冷剂绕过供暖用膨胀阀16而向室外热交换器17的制冷剂入口侧引导的迂回通路16b。另外,在该迂回通路16b上配置有对迂回通路16b进行开闭的迂回通路开闭阀16a。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是由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其开闭动作的电磁阀。
在此,制冷剂通过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时产生的压力损失相对于制冷剂通过供暖用膨胀阀16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而言极小。因此,从第一合流部12b流出的制冷剂在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的情况下经由迂回通路16b而不被减压地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在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的情况下经由供暖用膨胀阀16而被减压地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
因此,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构成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也可以采用用于切换将第一合流部12b的制冷剂流出口侧与供暖用膨胀阀16的入口侧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路、以及将第一合流部12b的制冷剂流出口侧与迂回通路开闭阀16a的入口侧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路的电气式三通阀等。
另外,作为供暖用膨胀阀16,若采用通过使阀体的节流阀开度全开而几乎不发挥减压作用的带有全开功能的膨胀阀,则能够撤掉迂回通路16b以及迂回通路开闭阀16a。但是,为了提高在切换使从第一合流部12b流出而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的制冷剂减压的状态和不减压的状态时的响应性,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迂回通路16b以及迂回通路开闭阀16a。
室外热交换器17配置在车辆机罩内,使在其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从送风风扇17a送风的外部气体热交换。更具体地说,该室外热交换器17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即,在对室内用送风空气进行加热而进行车室内的供暖时等使低压制冷剂蒸发以发挥吸热作用,且作为放热器而发挥功能,即,在对室内用送风空气进行冷却而进行车室内的制冷时等使高压制冷剂放热。
另外,送风风扇17a是由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运转率、即转速(送风空气量)的电动送风机。在室外热交换器17的出口侧连接有对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分支的第二分支部12c的制冷剂流入口。
在第二分支部12c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逆止阀18而连接有第三分支部12d的制冷剂流入口。另外,在第二分支部12c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吸入侧开闭阀18a而连接有第二合流部12e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分支部12c、第三分支部12d以及第二合流部12e、第三合流部12f的基本结构分别与第一分支部12a以及第一合流部12b相同。
逆止阀18只允许制冷剂从第二分支部12c侧(室外热交换器17的制冷剂出口侧)向第三分支部12d侧(室内蒸发器20的制冷剂入口侧或者辅助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侧)流动。因此,通过该逆止阀18来防止制冷剂从室内蒸发器20的制冷剂入口侧或者辅助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侧向室外热交换器17的制冷剂出口侧逆流。
吸入侧开闭阀18a是具有与迂回通路开闭阀16a相同的结构的电磁阀。此外,当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时,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合流部12e而向后述的储存器23流入,当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时,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经由逆止阀18而向第三分支部12d侧流入。因此,吸入侧开闭阀18a构成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在第三分支部12d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制冷用开闭阀19a以及制冷用膨胀阀19而连接有室内蒸发器20的制冷剂入口侧。另外,在第三分支部12d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电池用开闭阀21a以及电池用膨胀阀21而连接有所述的第一三通阀14a。
制冷用开闭阀19a是具有与迂回通路开闭阀16a相同的结构的电磁阀,能够对从第三分支部12d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侧至室内蒸发器2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进行开闭而切换在循环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因此,制冷用开闭阀19a构成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另外,制冷用膨胀阀19是具有与供暖用膨胀阀16相同的结构的电气式膨胀阀,且是在对室内用送风空气进行冷却以进行车室内的制冷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而向室内蒸发器20流入的制冷剂减压的减压装置。
室内蒸发器20配置在比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的壳体31内的室内冷凝器13靠空气流动上游侧的位置。此外,室内蒸发器20构成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使由制冷用膨胀阀19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蒸发的蒸发用热交换器。在室内蒸发器20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第三合流部12f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制冷用膨胀阀19,若采用能够通过使阀体的节流阀开度全闭而关闭制冷剂通路的带有全闭功能的膨胀阀,则能够撤掉制冷用开闭阀19a。但是,为了提高在切换使从第三分支部12d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而向室内蒸发器20流入的状态和使阀体的节流阀开度全闭的状态时的响应性,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制冷用开闭阀19a。这点在以下说明的电池用开闭阀21a中也相同。
电池用开闭阀21a是具有与迂回通路开闭阀16a相同结构的电磁阀,能够对从第三分支部12d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侧至第一三通阀14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进行开闭而切换在循环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因此,电池用开闭阀21a构成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另外,电池用膨胀阀21是具有与供暖用膨胀阀16相同结构的电气式膨胀阀,当对电池用送风空气进行冷却而冷却二次电池55时等,其使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的制冷剂减压。
在第三合流部12f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固定节流阀22而连接有第二合流部12e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固定节流阀22是为了防止制冷剂从第二合流部12e侧向第三合流部12f侧逆流而被配置的。具体地说,作为该固定节流阀22,能够采用减压量比较小的流孔、毛细管。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节流阀22为了减少压缩机11的消耗动力也可以被撤掉。
在第二合流部12e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储存器23的入口侧。储存器23是将流入到其内部的制冷剂的气液分离而存储循环路内的多余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在储存器23的气相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压缩机11的吸入侧。因此,该储存器23抑制向压缩机11吸入液相制冷剂,发挥防止压缩机11的液压缩的功能。
接下来,对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进行说明。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将被调节了温度的室内用送风空气向车室内送风,且配置在车室内最前部的仪表盘(仪表面板)的内侧,通过在形成其外壳的壳体31内收容送风机32、所述的室内冷凝器13、室内蒸发器20等而构成。
壳体31在内部形成有室内用送风空气的空气通路,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由强度优异的树脂(例如,聚丙烯)成形。在壳体31内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的空气流动最上游侧配置有切换导入车室内空气(内部气体)与外部气体的内外部气体切换装置33。
在内外部气体切换装置33形成有向壳体31内导入内部气体的内部气体导入口以及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此外,在内外部气体切换装置33的内部配置有连续地调节内部气体导入口以及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开口面积且使内部气体的风量与外部气体的风量之间的风量比例发生变化的内外部气体切换门。
在内外部气体切换装置33的空气流动下游侧配置有将经由内外部气体切换装置33而被吸入的空气向车室内送风的送风机32。该送风机32是利用电动马达来驱动离心多叶片风扇(西洛克风扇)的电动送风机,由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送风量)。
在送风机32的空气流动下游侧相对于室内用送风空气的流动而依次配置有室内蒸发器20以及室内冷凝器13。换言之,室内蒸发器20相对于室内冷凝器13而配置在室内用送风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
此外,在室内蒸发器20的空气流动下游侧且室内冷凝器13的空气流动上游侧配置有对通过室内蒸发器20后的送风空气中的、通过室内冷凝器13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的混合空气门34。另外,在室内冷凝器13的空气流动下游侧设有使借助室内冷凝器13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后的送风空气与绕过室内冷凝器13而未被加热的送风空气混合的混合空间35。
在壳体31的空气流动最下游部配置有将在混合空间35混合后的空气调节风向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车室内排出的开口孔。具体地说,作为该开口孔,设有朝向车室内的乘客的上半身排出空气调节风的面部开口孔、朝向乘客的脚底排出空气调节风的脚部开口孔、以及朝向车辆前面窗玻璃内侧面排出空气调节风的除霜器开口孔(均未图示)。
因此,混合空气门34对通过室内冷凝器13的风量的比例进行调节,由此在混合空间35混合后的空气调节风的温度得以调节,从各开口孔排出的空气调节风的温度得以调节。换句话说,混合空气门34构成对向车室内送风的空气调节风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混合空气门34被根据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动作的未图示的伺服马达驱动。
此外,在面部开口孔、脚部开口孔、以及除霜器开口孔的空气流动上游侧分别配置有用于调节面部开口孔的开口面积的面部门、用于调节脚部开口孔的开口面积的脚部门、用于调节除霜器开口孔的开口面积的除霜器门(均未图示)。
上述面部门、脚部门、除霜器门构成切换开口孔模式的开口孔模式切换装置,且经由连杆机构等而被根据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其动作的未图示的伺服马达驱动。
接下来,对电池组50进行说明。电池组50构成为,配置在车辆后方的后备箱与后部座席之间的车辆底面侧,在实施了电绝缘处理(例如,绝缘涂装)的金属制的壳体51内形成使电池用送风空气循环送风的空气通路,且在该空气通路中收容送风机52、所述的辅助热交换器15以及蓄电池55等。
送风机52配置在辅助热交换器15的空气流动上游侧,且将电池用送风空气向辅助热交换器15送风,是由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运转率、即转速(送风空气量)的电动送风机。此外,在辅助热交换器15的空气流动下游侧配置有二次电池55,二次电池55的空气流动下游侧与送风机52的吸入口侧连通。
因此,当使送风机52动作时,由辅助热交换器15调节了温度的电池用送风空气吹向二次电池55,从而实现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此外,进行过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的电池用送风空气被吸入送风机52而再次向辅助热交换器15送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气控制部进行说明。控制装置由包括CPU、ROM以及RAM等的公知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构成,基于在其ROM内存储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计算、处理,并对与输出侧连接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11、14a、14b、16、16a、17a、18a、19、19a、21、21a、32、52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另外,在控制装置的输入侧连接有检测车室内温度Tr的内部气体传感器、检测外部气温Tam的外部气体传感器、检测车室内的日照量Ts的日照传感器、检测室内蒸发器20的排出空气温度(蒸发器温度)Tefin的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从混合空间35向车室内送风的送风空气温度TAV的送风空气温度传感器、检测二次电池55的温度即电池温度Tb的作为温度检测装置的电池温度传感器等各种控制用传感器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温度传感器具体检测室内蒸发器20的热交换翅片的温度。当然,作为蒸发器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检测室内蒸发器20的其他部位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也可以采用直接检测在室内蒸发器20中流通的制冷剂本身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另外,二次电池55相对于制冷循环装置10的各构成设备而言,热容量大,也容易产生温度分布。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检测二次电池55的内部以及表面的多个位置的温度的多个温度检测装置而将上述多个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的平均值作为电池温度T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有检测送风空气温度TAV的送风空气温度传感器,但作为该送风空气温度TAV,也可以采用基于蒸发器温度Tefin、排出制冷剂温度Td等而计算出的值。
此外,在控制装置的输入侧连接有配置在车室内前部的仪表盘附近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根据设置在该操作面板上的各种操作开关来输入操作信号。作为设置在操作面板上的各种操作开关,设有要求进行车室内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动作开关、设定车室内温度的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空气调节运转模式的选择开关等。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中,对与其输出侧连接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构成为一体,但也可以是控制各个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的结构(硬件以及软件)构成控制各个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的控制装置。
例如,控制装置中,控制压缩机11的动作的结构(硬件以及软件)构成制冷剂排出能力控制部,对构成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各种设备14a、14b、16a、18a、19a、21a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构成制冷剂流路切换控制装置。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该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以及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
此外,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运转模式具有对车室内制冷的制冷模式和对车室内供暖的供暖模式,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的运转模式具有对二次电池55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和对二次电池55进行冷却的冷却模式。上述运转模式的切换通过控制装置执行预先存储于存储电路的控制程序而进行。
在该控制程序中,读入操作面板的操作信号以及控制用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基于所读入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信号的值来确定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控制状态,为了获得所确定的控制状态而重复向各种控制对象设备输出控制信号或控制电压这样的控制程序(routine)。
而且,关于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时的运转模式,当读入操作面板的操作信号时,在以空气调节动作开关被接通(ON)的状态利用选择开关选择了制冷的情况下,切换至制冷模式,在以空气调节动作开关被接通(ON)的状态利用选择开关选择了供暖的情况下,切换至供暖模式。
另外,关于进行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时的运转模式,当读入控制用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时,在电池温度Tb成为第一基准温度Tk1(在本实施方式中,10℃)以下时,切换至对二次电池55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在电池温度Tb成为第二基准温度Tk2(在本实施方式中,40℃)以上时,切换至对二次电池进行冷却的冷却模式。
以下,对各运转模式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a)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是在进行车室内的制冷的同时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的运转模式。更详细而言,该运转模式在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被接通(ON)的状态下通过选择开关选择了制冷,并且在电池温度Tb成为第二基准温度Tk2以上时执行。
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电池用膨胀阀21的制冷剂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成制冷剂如图1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利用该制冷剂流路的结构,控制装置基于所读入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信号的值来计算向车室内排出的空气的目标温度即目标排出温度TAO。此外,控制装置基于所计算出的目标排出温度TAO以及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来确定与控制装置的输出侧连接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状态。
例如,关于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即向压缩机11的电动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以如下方式确定。首先,基于目标排出温度TAO,参考预先存储于控制装置的控制图谱,从而确定室内蒸发器20的目标蒸发器排出温度TEO。
然后,基于该目标蒸发器排出温度TEO与由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来自室内蒸发器20的排出空气温度之间的偏差,使用反馈控制手法而以来自室内蒸发器20的排出空气温度接近目标蒸发器排出温度TEO的方式确定向压缩机11的电动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
关于向送风机32的电动马达输出的控制电压,基于目标排出温度TAO,参考预先存储于存储电路的控制图谱而确定。具体地说,在目标排出温度TAO的极低温域(最大制冷域)以及极高温域(最大供暖域)中,使将向电动马达输出的控制电压最大而将送风空气量控制在最大量附近,伴随着目标排出温度TAO接近中间温度域而减少送风空气量。
关于向制冷用膨胀阀19输出的控制信号,向制冷用膨胀阀19流入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以接近目标过冷却度的方式确定,该目标过冷却度以使循环路的成绩系数(COP)成为大致最大值的方式确定。
关于向混合空气门34的伺服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使用目标排出温度TAO、室内蒸发器20的排出空气温度Tefin等,以向车室内排出的空气的温度成为由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设定的乘客所希望的温度的方式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如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那样,在进行车室内的制冷的运转模式下,也可以使混合空气门34动作,以使混合空气门34闭塞室内冷凝器13侧的空气通路。
关于向电池用膨胀阀21输出的控制信号,以电池用膨胀阀21的节流阀开度成为预先确定的规定节流阀开度的方式确定。关于向电池组50的送风机52输出的控制信号,以送风机52的送风能力成为预先确定的规定送风能力的方式确定。然后,从控制装置向控制对象设备输出控制信号或控制电压以获得如上所述那样确定了的控制状态。
因此,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不从第一分支部12a向第一三通阀14a侧分支而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内蒸发器20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并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
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因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而经由第一合流部12b以及迂回通路16b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的制冷剂与从送风风扇17a送风来的外部气体热交换而进一步放热。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因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而从第二分支部12c经由逆止阀18向第三分支部12d侧流动。
从第三分支部12d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由制冷用膨胀阀19减压。由制冷用膨胀阀19减压后的制冷剂向室内蒸发器20流入并从由送风机32送风来的室内用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室内用送风空气得以冷却。从室内蒸发器2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三合流部12f、固定节流阀22、第二合流部12e向储存器23流入。
另外,从第三分支部12d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在电池用膨胀阀21处减压至成为低压制冷剂为止。从电池用膨胀阀21流出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从由送风机52送风来的电池用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
由此,电池用送风空气得以冷却。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三合流部12f、固定节流阀22、第二合流部12e而向储存器23流入。然后,在储存器23中分离的气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而被再次压缩。
如上所述,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能够在室内蒸发器20中冷却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并且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冷却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
(b)制冷运转模式
制冷运转模式是不进行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而进行车室内的制冷的运转模式。该运转模式在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被接通(ON)的状态下利用选择开关选择了制冷,进而在电池温度Tb高于第一基准温度Tk1且低于第二基准温度Tk2时执行。
在制冷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电池用膨胀阀21的制冷剂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制冷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2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此外,控制装置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压缩机11、制冷用膨胀阀19、送风机32、混合空气门34的动作,并使电池组50的送风机52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送风机52,也可以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使其动作。
因此,在制冷运转模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按照室内冷凝器13→迂回通路16b→室外热交换器17的顺序流动。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因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而经由第二分支部12c以及逆止阀18向第三分支部12d流入。
向第三分支部12d流入的制冷剂因电池用开闭阀21a关闭而不向电池用开闭阀21a侧分支地向制冷用膨胀阀19侧流动。在制冷用膨胀阀19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向室内蒸发器20流入,从由送风机32送风来的室内用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室内用送风空气得以冷却。
从室内蒸发器2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三合流部12f、固定节流阀22、第二合流部12e向储存器23流入。然后,在储存器23中分离的气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而被再次压缩。
如上所述,在制冷运转模式下,能够在室内蒸发器20中冷却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制冷。
(c)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设备冷却运转模式是不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而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的运转模式。该运转模式在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未被接通(OFF)的状态下,进而在电池温度Tb为第二基准温度Tk2以上时执行。
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电池用膨胀阀21的制冷剂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3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此外,控制装置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压缩机11、电池用膨胀阀21、电池组50的送风机52的动作,并使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的送风机32停止,进而以使混合空气门34闭塞室内冷凝器13侧的空气通路的方式使混合空气门34动作。
因此,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按照室内冷凝器13→迂回通路16b→室外热交换器17的顺序流动。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因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而经由第二分支部12c以及逆止阀18向第三分支部12d流入。
向第三分支部12d流入的制冷剂因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而不向制冷用开闭阀19a侧分支地向电池用膨胀阀21侧流动。在电池用膨胀阀21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从由送风机52送风来的电池用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电池用送风空气得以冷却。
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三合流部12f、固定节流阀22、第二合流部12e而向储存器23流入。然后,在储存器23中分离的气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而被再次压缩。
如上所述,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冷却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
(d)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
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是在进行车室内的供暖的同时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的运转模式。更详细而言,该运转模式在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被接通(ON)的状态下利用选择开关选择了供暖,并且在电池温度Tb为第一基准温度Tk1以下时执行。
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第一分支部12a的另一方的流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4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此外,控制装置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的送风机32以及电池组50的送风机52的动作。
另外,关于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即向压缩机11的电动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以使由送风空气温度传感器检测的送风空气温度TAV接近目标排出温度TAO的方式被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在车室内的供暖时确定的目标排出温度TAO为40℃~60℃左右。
关于向供暖用膨胀阀16输出的控制信号,以使向供暖用膨胀阀16流入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接近目标过冷却度的方式确定,该目标过冷却度以使循环的成绩系数(COP)成为大致最大值的方式确定。关于向混合空气门34的伺服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以使混合空气门34将室内冷凝器13侧的空气通路全开的方式确定。
因此,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的流动在第一分支部12a处分支。从第一分支部12a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由此,室内用送风空气得以加热。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流入。
从第一分支部12a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三通阀14a而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与电池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由此,电池用送风空气得以加热。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流入,且与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合流。
从第一合流部12b流出的制冷剂因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而向供暖用膨胀阀16流入而被减压。在供暖用膨胀阀16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从自送风风扇17a送风来的外部气体吸热而蒸发。
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由于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关闭,因此经由第二合流部12e向储存器23流入。然后,在储存器23中分离的气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而被再次压缩。
如上所述,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中,能够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供暖,并且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
(e)供暖运转模式
供暖运转模式是不进行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而进行车室内的供暖的运转模式。该运转模式在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被接通(ON)的状态下利用选择开关选择了供暖,进而在电池温度Tb高于第一基准温度Tk1且低于第二基准温度Tk2时执行。
在供暖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电池用膨胀阀21的制冷剂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供暖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5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此外,控制装置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压缩机11、供暖用膨胀阀16、送风机32、混合空气门34的动作,并使电池组50的送风机52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送风机52,也可以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地动作。
因此,在供暖运转模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不从第一分支部12a向第一三通阀14a侧分支而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并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由此,室内用送风空气得以加热。以后的动作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
如上所述,在供暖运转模式下,能够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供暖。
(f)设备加热运转模式
设备加热运转模式是不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而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的运转模式。该运转模式在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未被接通(OFF)的状态下,进而在电池温度Tb为第一基准温度Tk1以下时执行。
在该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压缩机11、供暖用膨胀阀16、电池组50的送风机52的动作。此外,使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的送风机32停止,关于向混合空气门34的伺服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以使混合空气门34将室内冷凝器13侧的空气通路全闭的方式确定。
由此,在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6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完全相同地使制冷剂流动。因此,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的制冷剂与电池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由此电池用送风空气得以加热。
然而,在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由于使送风机32的动作停止,并且混合空气门34使室内冷凝器13侧的空气通路全闭,因此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的制冷剂不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因此,室内用送风空气不被加热。
如上所述,在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
(g)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上述的(a)~(c)的各运转模式主要在夏季等外部气温比较高时执行,以冷却车室内或二次电池55,(d)~(f)所记载的各运转模式主要在冬季等外部气温比较低时执行,以加热车室内或二次电池55。
与此相对地,在春季、秋季,存在在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被接通(ON)的状态下利用选择开关选择了供暖,但二次电池55因自我发热而使电池温度Tb达到第二基准温度Tk2以上的情况。在上述的情况下,执行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的运转。
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电池用膨胀阀21的制冷剂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7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此外,控制装置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压缩机11、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的送风机32以及电池组50的送风机52的动作,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混合空气门的动作,与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电池用膨胀阀21的动作。
因此,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不从第一分支部12a向第一三通阀14a侧分支而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并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由此,室内用送风空气得以加热。
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因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而经由迂回通路16b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与从送风风扇17a送风来的外部气体热交换而放热。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与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按照第二分支部12c→逆止阀18→第三分支部12d的顺序流动,流入到电池用膨胀阀21而被减压。
在电池用膨胀阀21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从由送风机52送风来的电池用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电池用送风空气得以冷却。以后的动作与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
如上所述,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能够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供暖,并且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冷却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虽然说明了控制装置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并将室外热交换器17作为放热器而发挥功能的例子,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也可以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等相同地控制供暖用膨胀阀16的节流阀开度,由此将室外热交换器17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
通过如此将室外热交换器17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能够增加制冷剂的吸热量,因此能够增大室内冷凝器13中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的加热能力。例如,在外部气温Tam高于预先确定的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17作为放热器而发挥功能,在外部气温Tam低于预先确定的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17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除了上述(a)~(g)的运转模式以外,能够实现在进行车室内的制冷的同时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的制冷/设备加热运转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车室内的制冷在夏季的外部气温比较高的时期执行,因此二次电池55成为第一基准温度Tk1以下的机会少。因此,执行制冷/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的运转的机会少。
在制冷/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第一分支部12a的另一方的流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此外,控制装置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控制压缩机11、室内空气调节单元30的送风机32、电池组50的送风机52、混合空气门34的动作。
因此,在制冷/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与制冷运转模式相同地,能够在室内蒸发器20中冷却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并且与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地,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而设有室内冷凝器13以及室内蒸发器20这两个热交换器,因此能够对作为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的室内用送风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从而能够实现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供暖或制冷)。
更详细而言,如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供暖运转模式、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中说明的那样,能够在构成放热用热交换器的室内冷凝器13中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从而能够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
另外,如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制冷运转模式中说明的那样,能够在构成蒸发用热交换器的室内蒸发器20中,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而在制冷用膨胀阀19中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从而冷却室内用送风空气。
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制冷剂流路,由此能够对作为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电池用送风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从而能够实现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
更详细而言,如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以及设备加热运转模式那样,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通过切换至下述制冷剂流路(第一制冷剂流路),即,使从压缩机11排出口侧至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具体地说,室内冷凝器13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将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引导,由此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与电池用送风空气热交换,从而能够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
另外,如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那样,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通过切换至下述制冷剂流路(第二制冷剂流路),即,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7出口侧至压缩机11吸入口侧(具体地说,室内蒸发器20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在电池用膨胀阀21中减压而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将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1吸入口侧引导,由此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与电池用送风空气热交换,从而能够冷却电池用送风空气。
因此,能够进行室内用送风空气(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以及电池用送风空气(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多个种类的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调节。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在共用的一个辅助热交换器15中冷却或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因此相对于使用多个热交换器而冷却或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的结构,能够实现辅助热交换器15的搭载空间的缩小化。进而能够实现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0整体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此外,由于采用向共用的一个辅助热交换器15引导低温制冷剂或高温制冷剂的结构,相对于向多个热交换器各自引导低温制冷剂或高温制冷剂的结构,能够实现作为制冷循环装置整体的循环结构的简化。其结果是,还能够实现将制冷循环装置搭载于产品时的搭载性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在对任意的温度调节对象物进行加热的情况下,都利用加热泵循环(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进行加热,因此相对于利用电气加热、热气循环来加热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情况,能够提高能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即便在第一制冷剂流路(参照图4、图6)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参照图1、图3、图7)之间切换,辅助热交换器15中的制冷剂入口侧与制冷剂出口侧也不发生变化。换言之,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的辅助热交换器15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切换至第二制冷剂流路时的辅助热交换器15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同。因此,能够容易实现辅助热交换器15的规格的最佳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如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设备加热运转模式那样,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使从压缩机11排出口侧至室内冷凝器13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将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引导。
换句话说,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室内冷凝器13以及辅助热交换器15成为并联的连接关系。因此,能够利用刚刚从压缩机11排出之后的高温制冷剂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即效暖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如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那样,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二制冷剂流路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7出口侧至室内蒸发器20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将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1吸入口侧引导。
换句话说,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二制冷剂流路时,室内蒸发器20以及辅助热交换器15成为并联的连接关系。因此,例如,即便在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向制冷运转模式切换了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室内蒸发器20入口侧制冷剂的干燥度等急剧变化,因此能够抑制空气调节感觉的恶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在电池温度Tb为第一基准温度Tk1以下时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在电池温度Tb为第二基准温度Tk2以上时切换至第二制冷剂流路,因此能够抑制控制振荡,并且能够将二次电池55的温度容易地调节为规定的温度范围内。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而变更第一分支部12a以及第一三通阀14a的连接方式。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14的整体结构图所示那样,将第一三通阀14a配置在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将与第一三通阀14a连接的第一分支部12a配置在将电池用膨胀阀21的出口侧与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连接起来的制冷剂通路上。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三通阀14a用于切换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分支部12a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路、以及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路。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也能够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以及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切换至(a)~(g)的运转模式而动作。以下,对各运转模式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a)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中,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8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因此,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与通过室内蒸发器20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并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三通阀14a、第一合流部12b、迂回通路16b而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
换句话说,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中,能够在室内蒸发器20中冷却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并且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冷却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
(b)制冷运转模式
在制冷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制冷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9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因此,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经由室内冷凝器13→第一三通阀14a→第一合流部12b、迂回通路16b而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模式相同。
换句话说,在制冷运转模式下,能够在室内蒸发器20中冷却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制冷。
(c)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10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因此,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经由室内冷凝器13→第一三通阀14a→第一合流部12b、迂回通路16b而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
换句话说,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冷却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
(d)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
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分支部12a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11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因此,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与通过室内蒸发器20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并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三通阀14a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
换句话说,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能够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供暖,并且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
(e)供暖运转模式
在供暖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供暖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12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因此,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与通过室内蒸发器20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并且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在供暖用膨胀阀16中被减压而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暖运转模式相同。
换句话说,在供暖运转模式下,能够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供暖。
(f)设备加热运转模式
在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地,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分支部12a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13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以与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流动。因此,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的制冷剂与电池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由此电池用送风空气得以加热。
然而,在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使送风机32的动作停止,并且混合空气门34将室内冷凝器13侧的空气通路全闭,因此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的制冷剂不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因此,室内用送风空气不被加热。
(g)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
由此,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14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因此,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经由室内冷凝器13→第一三通阀14a→第一合流部12b、迂回通路16b而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
换句话说,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能够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供暖,并且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冷却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除了上述运转模式以外,也能够实现在进行车室内的制冷的同时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的制冷/设备加热运转模式。
具体地说,在制冷/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分支部12a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加热或冷却作为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的室内用送风空气,从而能够实现车室内的空气调节。此外,能够加热或冷却作为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电池用送风空气,从而能够实现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另外,能够实现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0整体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并且能够实现循环结构的简化等,从而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如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设备加热运转模式那样,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使从室内冷凝器13出口侧至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将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引导。
换句话说,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室内冷凝器13以及辅助热交换器15成为串联的连接关系。因此,能够利用温度比刚刚从压缩机11排出之后低的高压制冷剂来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因此,能够抑制二次电池55的温度急剧地过度上升。这在采用达到规定的温度以上时容易破损的二次电池55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说明了对在电池组50的空气通路内流动的电池用送风空气(气体)进行加热或冷却的例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的整体结构图所示那样,作为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说明对在载热体回路50a中流通的载热体(液体)进行加热或冷却的例子。
载热体回路50a是使对二次电池55进行温度调节的载热体(具体地说,乙二醇水溶液)循环的回路。更详细而言,载热体回路50a通过将载热体压送用的水泵52a、在二次电池55的内部或外部形成的载热体通路、使载热体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5a依次由配管连接成环状而构成。
水泵52a是由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其动作(载热体压送能力)的电动水泵。更具体地说,水泵52a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各运转模式下与送风机52相同地被控制动作。
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5a是使在制冷剂通路15b中流通的制冷剂与在水通路15c中流通的载热体热交换的辅助热交换器。作为上述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5a的具体结构,也可以采用在形成制冷剂通路15b的制冷剂配管的外周卷绕形成水通路15c的配管而使载热体与制冷剂热交换的结构。
另外,作为制冷剂通路15b而采用使制冷剂流通的蜿蜒状的管或者多根管,在相邻的管间形成水通路15c,此外,也可以采用设置促进制冷剂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的波状翅片、薄板翅片的热交换器结构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输入侧连接有对向蓄电池55的载热体通路流入的载热体的入口侧温度Tin进行检测的载热体入口侧温度传感器、对从蓄电池55的载热体通路流出的载热体的载热体的出口侧温度Tout进行检测的载热体出口侧温度传感器。
而且,进行二次电池的冷却或加热时的水泵52a的水压送能力以使入口侧温度Tin与出口侧温度Tout之间的温度差成为预先确定的规定温度差(例如,5℃)左右的方式被控制。其他结构以及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当使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动作时,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以及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能够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向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通路15b流入,从而加热在水通路15c中流通的载热体。由此能够加热二次电池55。
另外,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使在电池用膨胀阀21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向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通路15b流入,从而能够冷却在水通路15c中流通的载热体。由此能够冷却二次电池55。其结果是,即便如本实施方式这样是采用载热体回路50a的结构,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即便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通路15b中的制冷剂入口侧与制冷剂出口侧也不发生变化。因此,即便切换制冷剂流路,也能够使制冷剂通路15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与水通路15c中的载热体的流动成为对流,从而能够提高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5a的热交换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采用载热体回路50a的例子,但当然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地采用载热体回路50a。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的整体结构图所示那样,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利用从第一三通阀14a流出的制冷剂来直接冷却或加热二次电池55。更详细而言,使从第一三通阀14a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在二次电池55的外周形成的制冷剂通路并向第二三通阀14b侧流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是二次电池55。
其他结构以及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当使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动作时,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以及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能够利用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直接加热二次电池55。另外,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能够利用在电池用膨胀阀21中减压后的制冷剂直接冷却二次电池55。其结果是,即便是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利用从第一三通阀14a流出的制冷剂直接冷却或加热二次电池55的例子,但当然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地利用从第一分支部12a流出的制冷剂直接冷却或加热二次电池55。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室内冷凝器13以及辅助热交换器15相对于制冷剂流动串联连接的例子。换句话说,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冷凝器13中,将刚刚从压缩机11排出之后的高压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将温度比刚刚从压缩机11排出之后的制冷剂低的高压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
然而,仅是单纯将室内冷凝器13以及辅助热交换器15串联连接,难以对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与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加热后的电池用送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进行调节。在此,一般来讲,供暖所需要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的温度为40℃~60℃左右,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用于发挥充分的充放电性能的电池温度Tb为10℃~40℃左右。
因此,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若在室内冷凝器13中使室内用送风空气上升至60℃左右的高温,则可能导致电池用送风空气的温度不必要地上升而使二次电池55恶化。另外,若想要以20℃左右的温度对电池温度Tb进行暖机,则可能无法使室内用送风空气的温度上升至供暖所需要的温度。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如图17~图23的整体结构图所示那样,变更电池用膨胀阀21的配置且追加了绕过电池用膨胀阀21的膨胀阀迂回通路24以及对膨胀阀迂回通路24进行开闭的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图23中,虽然撤掉固定节流阀22,但当然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设置固定节流阀22。
具体地说,电池用膨胀阀21配置在从第一分支部12a的制冷剂流出口侧至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上。膨胀阀迂回通路24是使从第一分支部12a流出的制冷剂绕过电池用膨胀阀21而向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引导的制冷剂通路。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是与迂回通路开闭阀16a等相同的电磁阀,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时产生的压力损失相对于制冷剂通过电池用膨胀阀21时产生的压力损失极小。因此,从第一分支部12a流出的制冷剂在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打开的情况下不被减压而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也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切换至多个运转模式而动作。
(a)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中,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
此外,控制装置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关闭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由此,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中,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17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其他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中,由于实际上能够切换至与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的循环结构,因此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并且能够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
(b)制冷运转模式
在制冷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
此外,控制装置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由此,在制冷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18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运转模式下,由于不使制冷剂流入辅助热交换器15,因此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维持切换至本运转模式之前的运转模式的开闭状态。
其他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模式下,由于实际上能够切换至与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模式相同的循环结构,因此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车室内的制冷。
(c)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
此外,控制装置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关闭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由此,在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19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其他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由于实际上能够切换至与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的循环结构,因此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
(d)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
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分支部12a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
此外,控制装置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关闭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由此,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20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另外,关于向电池用膨胀阀21输出的控制信号,以辅助热交换器15内的制冷剂压力使电池温度Tb达到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10℃~40℃)的方式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时确定的电池用膨胀阀21的节流阀开度相对于在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设备冷却运转模式时确定的规定节流阀开度大。因此,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时的电池用膨胀阀21中的制冷剂减压量比制冷/设备冷却运转模式、设备冷却运转模式时少。
其他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如图24的莫里尔线图所示那样制冷剂的状态发生变化。在图24中,E1表示可实现供暖的压力范围,E2表示基于电池用膨胀阀的减压量,E3表示可实现适当的电池加热的压力范围。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向室内冷凝器13流入而与室内用送风空气热交换并放热(图24的a点→b点)。
由此,室内用送风空气得以加热,从而实现车室内的供暖。此时,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以使送风空气温度TAV接近目标排出温度TAO的方式确定,室内冷凝器13内的制冷剂压力被调节为可实现车室内的供暖的压力(即,室内用送风空气可加热至40℃~60℃左右的压力)。
从室内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一三通阀14a以及第一分支部12a向电池用膨胀阀21流入,被减压至成为中间压(图24的b点→c点)。电池用膨胀阀21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与电池用送风空气热交换而放热(图21的c点→d点)。
由此,电池用送风空气得以加热。然后,加热后的电池用送风空气借助送风机52而吹向蓄电池55,由此实现蓄电池55的暖机。此时,辅助热交换器15内的制冷剂压力被调节为电池温度Tb成为10℃~40℃左右的压力。
从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三通阀14b以及第一合流部12b向供暖用膨胀阀16流入,被减压至成为低压(图21的d点→e点)。在供暖用膨胀阀16中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从由送风风扇17a送风来的外部气体吸热而蒸发(图21的e点→f点)。
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因制冷用开闭阀19a以及电池用开闭阀21a关闭且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而经由第二分支部12c、吸入侧开闭阀18a以及第二合流部12e向储存器23流入。然后,在储存器23中分离的气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而被再次压缩(图21的f点→a点)。
因此,在供暖+暖机模式下,能够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车室内的供暖,并且能够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以进行蓄电池55的暖机。
(e)供暖运转模式
在供暖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
此外,控制装置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与制冷模式相同地,维持上一次的运转模式的开闭状态。由此,在供暖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21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其他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暖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暖运转模式下,由于能够切换至与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暖运转模式相同的循环结构,因此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车室内的供暖。
(f)设备加热运转模式
在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分支部12a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
此外,控制装置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打开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打开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由此,在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22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其他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由于能够切换至与图1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加热运转模式相同的循环结构,因此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
(g)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
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以将室内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合流部12b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的动作,以将辅助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三合流部12f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入口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控制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
此外,控制装置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关闭制冷用开闭阀19a,打开电池用开闭阀21a,关闭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由此,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制冷循环装置10切换至制冷剂如图23的粗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供暖运转模式等相同地控制供暖用膨胀阀16的动作。因此,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地,按照室内冷凝器13→第一三通阀14a→第一合流部12b的顺序流动,并向供暖用膨胀阀16流入。
在供暖用膨胀阀16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7流入,从自送风风扇17a送风来的外部气体吸热而蒸发。从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因吸入侧开闭阀18a、制冷用开闭阀19a以及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关闭且电池用开闭阀21a打开而经由电池用开闭阀21a向电池用膨胀阀21流入。
在电池用膨胀阀21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从由送风机52送风来的电池用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电池用送风空气得以冷却。以后的动作与设备冷却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在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进行车室内的供暖,并且能够进行二次电池55的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暖/设备冷却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关闭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将室外热交换器17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因此也可以打开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使室外热交换器17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与辅助热交换器15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相等。
此外,如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控制装置也可以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将室外热交换器17作为放热器而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关闭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使在电池用膨胀阀21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蒸发。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也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除上述的运转模式以外,能够实现在进行车室内的制冷的同时进行二次电池55的加热的制冷/设备加热运转模式。
具体地说,在制冷/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控制装置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控制第一三通阀14a、第二三通阀14b的动作,打开迂回通路开闭阀16a,关闭吸入侧开闭阀18a,打开制冷用开闭阀19a,关闭电池用开闭阀21a,打开膨胀阀迂回通路开闭阀24a。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加热或冷却作为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的室内用送风空气,从而能够实现车室内的空气调节。此外,能够加热或冷却作为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电池用送风空气,从而能够实现二次电池55的温度调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如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那样,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一制冷剂流路时,也能够利用电池用膨胀阀21对向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换句话说,能够将电池用膨胀阀21作为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中间减压装置而发挥功能。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暖/设备加热运转模式下,能够将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作为热源而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将在电池用膨胀阀21中减压后的中间压制冷剂作为热源而加热电池用送风空气。
此时,通过对电池用膨胀阀21中的制冷剂减压量进行调节,能够在比在室内冷凝器13中放热的制冷剂的温度低的温度带容易地调节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放热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能够容易地调节在室内冷凝器13中加热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与在辅助热交换器15中加热后的电池用送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各种变形。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将制冷循环装置10应用于电动机动车的例子,但当然也可以应用于从内燃机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普通车辆、从内燃机与行驶用电动马达这两者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应用于具有内燃机的车辆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将内燃机的冷却水作为热源来加热室内用送风空气的加热铁心(heater core)。
此外,也可以将制冷循环装置10应用于车辆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为向室内送风的送风空气,使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为用于进行发电装置的温度调节的载热体。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说明了加热或冷却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送风的室内用送风空气的例子,但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也可以采用饮料水、生活用水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冷却或加热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来冷却或加热二次电池55的例子,但也可以进行其他设备的冷却或加热。例如,也可以进行内燃机(发动机)、电动马达、逆变器、变速器等的冷却或加热。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当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第二制冷剂流路时、室内蒸发器20与辅助热交换器15(水-制冷剂热交换器15a、二次电池55)并联连接的例子,但当然也可以串联连接。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检测电池温度Tb的温度检测装置,说明了采用检测二次电池55主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例子,但温度检测装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若是第一实施方式,则也可以采用检测刚刚通过二次电池55的电池用送风空气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若是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检测刚刚通过二次电池55的载热体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Claims (7)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具备:
压缩机(11),其将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室外热交换器(17),其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向所述压缩机(11)吸入口侧流出;
利用侧热交换器(13、20),其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以及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中的一方的制冷剂与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进行热交换;
辅助热交换器(15),其使制冷剂与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进行热交换;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4a、14b、16a、18a、19a、21a、24a),其切换在循环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
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构成为至少能够在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口侧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从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引导,
在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出口侧至所述压缩机(11)吸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从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11)吸入口侧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时的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切换至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时的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而设有放热用热交换器(13),该放热用热交换器(13)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并且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流出,
在切换至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时,从所述放热用热交换器(13)出口侧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从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具备中间减压装置(21),至少在切换至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时,所述中间减压装置(21)使向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的制冷剂减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而设有放热用热交换器(13),该放热用热交换器(13)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并且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流出,
在切换至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时,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口侧至所述放热用热交换器(13)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从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入口侧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还具备使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的减压装置(19),
作为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而设有蒸发用热交换器(20),该蒸发用热交换器(20)使由所述减压装置(19)减压后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对象物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并且向所述压缩机(11)吸入口侧流出,
在切换至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时,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7)出口侧至所述蒸发用热交换器(20)入口侧的范围的制冷剂向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入,并且,从所述辅助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11)吸入口侧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具备对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对象物的温度相关的物理量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装置,
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在由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检测温度(Tb)成为预先确定的第一基准温度(Tk1)以下时切换至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在所述检测温度(Tb)成为预先确定的第二基准温度(Tk2)以上时切换至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
CN201380014206.3A 2012-03-14 2013-02-27 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91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6724 2012-03-14
JP2012056724 2012-03-14
JP2012176873A JP2013217631A (ja) 2012-03-14 2012-08-09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2-176873 2012-08-09
PCT/JP2013/001144 WO2013136693A1 (ja) 2012-03-14 2013-02-27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9112A true CN104169112A (zh) 2014-11-26
CN104169112B CN104169112B (zh) 2016-03-23

Family

ID=49160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420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9112B (zh) 2012-03-14 2013-02-27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8079B2 (zh)
JP (1) JP2013217631A (zh)
CN (1) CN104169112B (zh)
DE (1) DE112013001410B4 (zh)
WO (1) WO2013136693A1 (zh)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4123A (zh) * 2015-05-06 2016-11-1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和车辆内腔的调温装置,用于利用这样的调温装置对电池和车辆内腔调温的方法以及这样的调温装置的用途
CN107356023A (zh) * 2016-05-10 2017-1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电动汽车
CN107356022A (zh) * 2016-05-10 2017-1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电动汽车
CN108800659A (zh) * 2017-04-27 2018-11-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调节车辆加热和冷却***及控制方法
WO2019001385A1 (zh) * 2017-06-27 2019-01-0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
CN109416205A (zh) * 2016-06-17 2019-03-01 开利公司 电池组冷启动的热气旁路
CN109489292A (zh) * 2018-09-20 2019-03-19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带补气增焓和电池热管理功能的空调热泵***
CN109501550A (zh) * 2017-09-15 2019-03-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热交换***
CN110186222A (zh) * 2019-07-11 2019-08-30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车辆
CN110997369A (zh) * 2017-07-31 2020-04-10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CN111065866A (zh) * 2017-08-31 2020-04-24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CN111907289A (zh) * 2019-05-10 2020-11-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载调温装置
CN112334715A (zh) * 2018-06-21 2021-02-05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CN112366373A (zh) * 2020-11-11 2021-02-12 南京迪沃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用气候调节管理***及其调节管理方法
CN113165481A (zh) * 2018-12-18 2021-07-23 三电汽车空调***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13994157A (zh) * 2019-06-14 2022-01-28 法雷奥热***公司 用于管理机动车辆的热管理装置的方法和相关的热管理装置
CN114072297A (zh) * 2019-07-01 2022-02-18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株式会社 空调单元、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14303275A (zh) * 2019-09-10 2022-04-08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调温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0903B2 (ja) 2012-11-07 2016-03-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R3014370B1 (fr) * 2013-12-05 2017-03-1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ircuit pour le conditionnement thermique d'un habitacle et/ou d'un organ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KR101859512B1 (ko) 2014-01-21 2018-06-29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JP2015225739A (ja) * 2014-05-27 2015-12-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池冷却システム
FR3025297B1 (fr) * 2014-08-26 2019-03-29 Psa Automobiles Sa. Pompe a chaleur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hybride pour la regulation en temperature d'un stockeur electrique
FR3025298A1 (fr) * 2014-08-26 2016-03-0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Pompe a chaleur pour un vehicule electrique, procede de regulation d'un moteur thermique auxiliaire du vehicul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 vehicule
FR3027849B1 (fr) * 2014-10-31 2017-02-1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Architecture d'une pompe a chaleur
GB2547144B (en) * 2014-12-05 2020-07-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447232B2 (ja) * 2015-02-24 2019-0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R3034712B1 (fr) * 2015-04-08 2018-12-0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ucle de climatisation et systeme de climatisation corresponda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FR3037639B1 (fr) * 2015-06-22 2019-03-2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gestion thermique
JP6485390B2 (ja) * 2016-03-08 2019-03-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R3048768B1 (fr) * 2016-03-11 2020-10-30 Hutchinson Barriere thermique en particulier pour une batterie ainsi pourvue
US10556487B2 (en) * 2016-03-18 2020-02-11 Denso Corporation Accumulating/receiving device and heat pump system
JPWO2017217099A1 (ja) 2016-06-16 2018-11-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639993B (zh) * 2016-07-21 2021-12-1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
CN107639992B (zh) * 2016-07-21 2022-05-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
DE102017208231B4 (de) 2017-05-16 2023-03-30 Audi Ag Kälte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mit einem Kältemittelkreislauf
JP2019023023A (ja) 2017-07-24 2019-02-14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6791052B2 (ja) * 2017-07-31 2020-1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JP6997567B2 (ja) * 2017-09-19 2022-01-17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19138732A1 (ja) * 2018-01-10 2019-07-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冷却システム
JP7095420B2 (ja) * 2018-06-08 2022-07-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108101B2 (en) * 2018-08-08 2021-08-31 Bae Systems Controls Inc. Active internal air cooled vehicle battery pack
JP7159712B2 (ja) * 2018-09-06 2022-10-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0050155A (ja) * 2018-09-27 2020-04-02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18218264A1 (de) * 2018-10-25 2020-04-30 Audi Ag Kälteanlage
US10752129B2 (en) * 2018-10-26 2020-08-25 Pratt & Whitney Canada Corp. Battery heating in hybrid electric power plant
CN111251805B (zh) * 2018-11-30 2022-06-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车辆的热管理***及其控制方法
US20200282806A1 (en) * 2019-03-04 2020-09-10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DE102019115416A1 (de) * 2019-06-06 2020-12-10 Konvekta Aktiengesellschaft Heiz- und Klimaanlage mit Nutzung von Abluft
EP3862201A1 (fr) 2020-02-06 2021-08-11 Belenos Clean Power Holding AG Dispositif de récuperation et de régulation d' énergie thermique d'un véhicule électrique à génerateur électrochimique avec un système hvac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3503A (en) * 1990-10-16 1992-11-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ulti-type air conditioner with dew formation protection function in distribution unit
JP2992779B2 (ja) * 1991-09-11 1999-12-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07102345A1 (ja) * 2006-02-28 2007-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CN101410677A (zh) * 2006-03-27 2009-04-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N102029873A (zh) * 2009-09-30 2011-04-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移动体热循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7267U (zh) * 1987-02-27 1988-09-09
JP3237187B2 (ja) 1991-06-24 2001-12-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US5408836A (en) * 1994-01-14 1995-04-25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refrigeration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controlling engine coolant
JP3334660B2 (ja) * 1998-05-19 2002-10-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0111179A (ja) * 1998-10-05 2000-04-18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空調装置
JP5029980B2 (ja) 2001-04-17 2012-09-19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バッテリー冷却装置
JP2003056930A (ja) * 2001-08-08 2003-02-26 Hitachi Ltd 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装置、水冷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空冷式冷凍装置及び水冷式冷凍装置
JP2004078440A (ja) * 2002-08-14 2004-03-11 Kubota Corp 自動販売機の冷却加温装置
JP4321095B2 (ja) * 2003-04-09 2009-08-2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699866B (zh) 2004-01-30 2016-08-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运动图片编码方法和运动图片解码方法
JP3925545B2 (ja) * 2004-08-02 2007-06-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KR100619746B1 (ko) * 2004-10-05 2006-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공기조화기
JP2008520943A (ja) * 2005-06-03 2008-06-19 キャリ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補助的な水の加熱を伴う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US20080197206A1 (en) * 2005-06-03 2008-08-21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System With Water Heating
JP2008520944A (ja) * 2005-06-03 2008-06-19 キャリ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水の加熱を伴う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冷媒充填制御
US8079229B2 (en) * 2005-10-18 2011-12-20 Carrier Corporation Economized refrigerant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for water heating
JP4539571B2 (ja) * 2006-01-26 2010-09-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気圧縮式サイクル
US8899058B2 (en) * 2006-03-27 2014-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heat pump with injection circuit and automatic control thereof
BRPI0621589A2 (pt) * 2006-04-20 2012-09-11 Springer Carrier Ltda sistema de bomba de calor de circuito de refrigerante
JP4079184B1 (ja) * 2006-10-30 2008-04-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JP2008297962A (ja) * 2007-05-30 2008-12-11 Denso Corp 廃熱利用装置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JP2008308080A (ja) * 2007-06-15 2008-12-25 Hitachi Ltd 自動車の吸放熱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184493A (ja) * 2008-02-06 2009-08-20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4920654B2 (ja) * 2008-09-29 2012-04-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260450A (ja) * 2009-05-07 2010-11-18 Nippon Soken Inc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0131335A1 (ja) * 2009-05-13 2010-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321546B1 (ko) * 2009-11-13 2013-10-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5751028B2 (ja) 2010-06-10 2015-07-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
JP5522264B2 (ja) * 2010-10-06 2014-06-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861495B2 (ja) 2011-04-18 2016-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温度調整装置、および車載用熱システム
JP5835137B2 (ja) * 2012-07-17 2015-1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圧縮機
JP6201434B2 (ja) * 2012-07-18 2017-09-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682798B2 (ja) * 2012-08-06 2015-03-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位置検出装置
JP5870903B2 (ja) * 2012-11-07 2016-03-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884725B2 (ja) * 2012-12-25 2016-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228190A (ja) * 2013-05-22 2014-1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958494B2 (ja) * 2014-04-23 2016-08-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イッチング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3503A (en) * 1990-10-16 1992-11-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ulti-type air conditioner with dew formation protection function in distribution unit
JP2992779B2 (ja) * 1991-09-11 1999-12-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07102345A1 (ja) * 2006-02-28 2007-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CN101410677A (zh) * 2006-03-27 2009-04-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N102029873A (zh) * 2009-09-30 2011-04-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移动体热循环***

Cited B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4123A (zh) * 2015-05-06 2016-11-1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和车辆内腔的调温装置,用于利用这样的调温装置对电池和车辆内腔调温的方法以及这样的调温装置的用途
CN107356023A (zh) * 2016-05-10 2017-1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电动汽车
CN107356022A (zh) * 2016-05-10 2017-1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电动汽车
CN107356023B (zh) * 2016-05-10 2019-1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电动汽车
CN107356022B (zh) * 2016-05-10 2021-02-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电动汽车
CN109416205A (zh) * 2016-06-17 2019-03-01 开利公司 电池组冷启动的热气旁路
CN109416205B (zh) * 2016-06-17 2021-10-15 开利公司 电池组冷启动的热气旁路
CN108800659B (zh) * 2017-04-27 2021-12-2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调节车辆加热和冷却***及控制方法
CN108800659A (zh) * 2017-04-27 2018-11-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调节车辆加热和冷却***及控制方法
US11207948B2 (en) 2017-06-27 2021-12-28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flow control device
CN109140815A (zh) * 2017-06-27 2019-01-0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
WO2019001385A1 (zh) * 2017-06-27 2019-01-0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
CN109140815B (zh) * 2017-06-27 2020-09-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
CN110997369A (zh) * 2017-07-31 2020-04-10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CN111065866A (zh) * 2017-08-31 2020-04-24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US11787258B2 (en) 2017-08-31 2023-10-17 Denso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9501550A (zh) * 2017-09-15 2019-03-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热交换***
CN112334715A (zh) * 2018-06-21 2021-02-05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CN112334715B (zh) * 2018-06-21 2023-03-28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CN109489292A (zh) * 2018-09-20 2019-03-19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带补气增焓和电池热管理功能的空调热泵***
CN113165481A (zh) * 2018-12-18 2021-07-23 三电汽车空调***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N111907289A (zh) * 2019-05-10 2020-11-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载调温装置
CN111907289B (zh) * 2019-05-10 2024-05-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载调温装置
CN113994157A (zh) * 2019-06-14 2022-01-28 法雷奥热***公司 用于管理机动车辆的热管理装置的方法和相关的热管理装置
CN114072297A (zh) * 2019-07-01 2022-02-18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株式会社 空调单元、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14072297B (zh) * 2019-07-01 2023-10-13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株式会社 空调单元、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10186222A (zh) * 2019-07-11 2019-08-30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及车辆
CN114303275A (zh) * 2019-09-10 2022-04-08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调温装置
CN114303275B (zh) * 2019-09-10 2024-01-16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调温装置
CN112366373A (zh) * 2020-11-11 2021-02-12 南京迪沃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用气候调节管理***及其调节管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36693A1 (ja) 2013-09-19
US20150121939A1 (en) 2015-05-07
DE112013001410T5 (de) 2015-01-15
CN104169112B (zh) 2016-03-23
DE112013001410B4 (de) 2022-05-19
US10168079B2 (en) 2019-01-01
JP2013217631A (ja) 201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9112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9228824B (zh) 一种基于热泵空调的集成电池、电机、电控的综合热管理***及其方法
CN102692100B (zh) 热交换***和车辆制冷循环***
CN113661086B (zh) 车辆用电池加热装置
JP6323489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US11577579B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device
KR101283592B1 (ko) 차량용 히트펌프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5473357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120117993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4471327A (zh) 制冷循环装置
KR101669826B1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JP2014160594A (ja) 冷却システム
KR101367212B1 (ko) 자체 발열 기능 판형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전기차 냉난방 및 배터리 온도관리 시스템 그리고 그 운용방법
CN103717423A (zh) 车辆空调装置
CN106457968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7300264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6608157A (zh) 一种空调***和空调控制方法
CN112739562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11591108A (zh) 结合电池冷却器与电机余热的汽车热泵采暖***及方法
JP2014126209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0137768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流量調整機構
CN107839430A (zh) 汽车用空调***
KR20220036260A (ko) 차량용 열관리시스템의 제습방법
WO2019058826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5510374B2 (ja) 熱交換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