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8751B - 拼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拼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8751B
CN104168751B CN201410111384.4A CN201410111384A CN104168751B CN 104168751 B CN104168751 B CN 104168751B CN 201410111384 A CN201410111384 A CN 201410111384A CN 104168751 B CN104168751 B CN 104168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unit
element band
splicing
splicing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13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8751A (zh
Inventor
米山茂和
竹马徹
佐藤洋
清水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68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8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8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8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1/00Apparatus for splicing webs

Landscapes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拼接装置,能够大幅减轻拼接作业中的作业者的负担,并且能够减少作业精度的偏差。在元件带行进路(11)上使两个元件带(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行进而使两个元件带(2)的端面彼此对接,并向该对接部分的上方的规定位置搬送拼接带(3)。通过按压工具(58)将搬送到规定位置的拼接带(3)按压于两个元件带(2)后,通过弯折工具(59)将按压于两个元件带(2)的拼接带(3)中的向元件带(2)的侧方露出的折回部分(3S)压下而向下方弯折。接着,通过弯折叉(62)将该向下方弯折的折回部分(3S)向两个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弯折后,通过升降部(42)将该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弯折的折回部分(3S)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按压。

Description

拼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在安装于元件安装装置的带式供料器的元件带上连接新的元件带的拼接作业的拼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补充安装于元件安装装置的带式供料器的带上的元件的作业,通过作业者的手工作业进行如下的拼接作业:利用称为拼接带的连接部件,在当前安装于带式供料器的元件带的端部上连接新的元件带的端部。而且,作为辅助这种拼接作业的工具,已知有如下的工具:将作为连接对象的两个元件带的每一个在穿过该元件带的输送孔的中心的位置切断而使输送孔成为半圆形状,使该成为半圆形状的输送孔对接而提高拼接的精度(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87390号公报
但是,上述拼接作业的步骤复杂,即使使用上述工具,作业者的负担也大,另外,在作业者通过手工作业进行的拼接作业中,根据其熟练程度等不同而作业精度的偏差较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幅减轻拼接作业中的作业者的负担并且能够减少作业精度的偏差的拼接装置。
第一方面记载的拼接装置具备:元件带输送单元,在元件带行进路上使两个元件带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行进而使所述两个元件带的端面彼此对接;拼接带搬送部,向所述端面彼此对接后的所述两个元件带的对接部分的上方的规定位置搬送拼接带;第一按压单元,将通过所述拼接带搬送部搬送到所述规定位置的所述拼接带向所述两个元件带按压;第一弯折单元,将通过所述第一按压单元按压于所述两个元件带的所述拼接带中的向所述元件带的侧方露出的折回部分压下而向下方弯折;第二弯折单元,将通过所述第一弯折单元向下方弯折的所述折回部分向所述两个元件带的下表面侧弯折;及第二按压单元,将通过所述第二弯折单元向所述元件带的下表面侧弯折的所述折回部分向所述元件带的下表面侧按压。
第二方面记载的拼接装置在第一方面记载的拼接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按压单元和所述第二按压单元由同一驱动单元驱动。
第三方面记载的拼接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拼接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带输送单元由链轮构成,所述链轮使外周销与所述元件带的圆形的输送孔卡合而在所述元件带行进路上对所述元件带进行间距输送,所述两个元件带的在穿过各自具有的输送孔的中心的位置被切断而形成的端面彼此在由所形成的半圆形状的输送孔夹持设于所述元件带行进路上的圆筒状的对位销的状态下对接。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元件带行进路上使两个元件带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行进而使两个元件带的端面彼此对接,并且向两个元件带的对接部分的上方的规定位置搬送拼接带,将搬送到该规定位置的拼接带按压于两个元件带后,进行拼接带中的向元件带的侧方露出的折回部分向下方的弯折和该部分向两个元件带的向下表面侧的弯折,之后,向元件带的下表面侧按压,能够自动地执行拼接作业。因此,能够大幅减轻拼接作业中的作业者的负担,并且能够减少作业精度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5(a)(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6(a)(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7(a)(b)(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控制***的框图;
图10(a)(b)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搬送的元件带的局部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带的行进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带的行进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带的行进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执行的元件带的输送作业的执行步骤的流程图;
图15(a)(b)(c)(d)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16(a)(b)(c)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局部主视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2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侧视图;
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 拼接装置
2 元件带
2b 输送孔
3 拼接带
3S 折回部分
11 元件带行进路
12 链轮(元件带输送单元)
12a 外周销
13 拼接带搬送部
42 升降部(第二按压单元)
45 对位销
53 工具驱动单元(驱动单元)
58 按压工具(第一按压单元)
59 弯折工具(第一弯折单元)
62 弯折叉(第二弯折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2及图3所示的拼接装置1是在使两个元件带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行进而使其端部彼此对接后,向这两个元件带2之间粘贴拼接带3而进行连接的装置,更具体而言,是在元件安装装置(未图示)中将当前使用着的元件带2和新的元件带2连接而预先防止元件安装装置中的元件用尽状态的装置。如图1所示,元件带2在其长度方向上排列有收纳元件P的元件收纳部2a,并与该元件收纳部2a的排列平行地排列设置有输送孔2b。
如图1及图2所示,拼接装置1具备:作为要连接的两个元件带2的行进路的元件带行进路11、使元件带行进路11上的两个元件带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行进而使元件带2的端面彼此对接的作为元件带输送单元的左右链轮12、向排头端面彼此对接后的两个元件带2的上方搬送拼接带3的拼接带搬送部13、将通过拼接带搬送部13搬送的拼接带3向两个元件带2的对接部分按压的按压机构部(下方机构部14、上方机构部15及后方机构部16)。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从作业者OP观察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从作业者OP观察的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在图2及图4中,元件带行进路11由从左侧朝向中央部侧行进的元件带2(要连接的新的元件带2)的行进路即左侧行进路11L和从右侧朝向中央部侧行进的元件带2(要被连接的当前使用着的元件带2)的行进路即右侧行进路11R构成,左侧行进路11L和右侧行进路11R分别具有位于中央部侧的中央部侧行进路11a和位于中央部侧行进路11a的左右外侧的端部侧行进路11b。
在左右端部侧行进路11b各自的下方,绕Y轴旋转自如地设置有上述的链轮12,该链轮12的外周销12a中的位于最上部的外周销12a从下方向上方贯通设于端部侧行进路11b的贯通槽11c而突出。链轮12由链轮驱动单元21(例如电动机)间歇地驱动旋转,使外周销12a与端部侧行进路11b上的元件带2的输送孔2b卡合而朝向中央部侧对元件带2进行间距输送(图1中所示的箭头A)。
在图2及图4中,在左右端部侧行进路11b各自的贯通槽11c的左右方向内侧(中央部侧)的位置上,在端部侧行进路11b上行进的元件带2的元件收纳部2a穿过的规定位置(将此设为元件检查位置)设有元件传感器22,所述元件传感器22穿过设于端部侧行进路11b的贯通孔11d投射检查光。另外,在左右端部侧行进路11b各自的贯通槽11c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上,在端部侧行进路11b上行进的元件带2的输送孔2b穿过的规定位置(将此设为输送孔检查位置)设有输送孔传感器23,所述输送孔传感器23穿过设于端部侧行进路11b的贯通孔11e投射检查光。
元件传感器22从端部侧行进路11b的下方朝向上方投射检查光,根据其受光状态来检测元件检测位置的元件收纳部2a内的元件P的有无。另外,输送孔传感器23从端部侧行进路11b的上方朝向下方投射检查光,根据其受光状态来检测输送孔检查位置的输送孔2b的有无。具体而言,元件传感器22在接受到检查光的状态下检测出未放入元件P的元件收纳部2a(空的元件收纳部2a)位于元件检查位置的状态,在未接受到检查光的状态下检测出空的元件收纳部2a未位于元件检查位置的状态。另外,输送孔传感器23在接受到检查光的状态下检测出输送孔2b位于输送孔检查位置的状态,在未接受到检查光的状态下检测出输送孔2b未位于输送孔检查位置的状态。此外,元件传感器22的检测之所以成为如上述那样的方式是因为,由于空的元件收纳部2a的厚度薄,因此透过检查光,但是,在元件收纳部2a以外的部分或即使是元件收纳部2a但在此放入了元件P的情况下不会透过检查光。
在图2中,拼接带3以带部件TB的形式供给,所述带部件TB由粘贴于拼接带3的粘接面的基带BT和覆盖粘贴于基带BT的拼接带3的非粘接面而粘贴于基带BT的盖带CT构成。
在图1及图2中,拼接带搬送部13将卷绕有带部件TB的卷轴31保持为水平方向,驱动由一对夹送辊构成的拼接带输送驱动部32而使从卷轴31拉出的带部件TB行进。从卷轴31拉出的带部件TB由多个带引导部33引导并沿垂直下方(图2中所示的箭头B1)、水平(图2中所示的箭头B2)、垂直上方(图2中所示的箭头B3)行进后,被回收到带回收部34。
在图1及图2中,带部件TB在沿垂直下方行进的期间,通过位于进入基带BT和盖带CT之间的位置的分离器35分离为带有拼接带3的基带BT和盖带CT,之后,分离了盖带CT的带有拼接带3的基带BT在水平方向上行进。与基带BT一起沿水平方向行进的拼接带3由排头位置检测传感器36检测排头位置,并通过切割器37切断为规定的长度之后(基带BT未被切断),输送到规定的粘贴前位置(后述的按压工具58的下方的位置)。此外,拼接带3在位于上述粘贴前位置的状态下使粘接面朝向下方。
在图3及图5(a)、(b)中,下方机构部14具备具有水平的固定下支承面41a的下支承部41和作为第二按压单元的升降部42而构成,所述升降部42具有位于固定下支承面41a的前方的杆抵接面42a和位于固定下支承面41a的后方的可动下支承面42b。升降部42沿设于下支承部41的一对导杆43升降自如,并由插通于各导杆43的升降部施力弹簧44向上方施力。
升降部42在未向杆抵接面42a作用下方按压力的状态下,由升降部施力弹簧44向上方施力而位于使止动抵接面42c(图5(b))从下方与下支承部41的止动面41b(图5(b))抵接的“通常位置”(图5(a)及图6(a)),在向杆抵接面42a作用下方按压力(图5(b)及图6(b)中所示的箭头F)而压缩了升降部施力弹簧44的状态下,位于比通常位置更靠下方的“压下位置”(图5(b)及图6(b))。升降部42的上述可动下支承面42b在升降部42位于通常位置的状态下位于与固定下支承面41a相同的高度(图6(a)),在升降部42被压下的状态下位于比固定下支承面41a更低的高度(图6(b))。在升降部42上,沿X轴方向排列设置有两个沿Y轴方向贯通并向可动下支承面42b侧开口的两个缝隙42S(也参照图2)。
如图5(a)、(b)及图6(a)、(b)所示,在升降部42设有向可动下支承面42b的上方突出并延伸的圆筒状的对位销45。该对位销45如后述那样,用于进行要连接的两个元件带2的排头端面彼此的定位,对位销45的直径比元件带2的输送孔2b的内径稍小,当向下方施加压下力时,压缩内置于升降部42的销施力弹簧46(图2及图3)而引入于升降部42内,当解除向下方的压下力时,通过销施力弹簧46的作用力而返回从可动下支承面42b向上方突出的位置。
下方机构部14的整体以基准位置(固定下支承面41a位于后述的按压工具58的正下方的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为基准在其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另外,上述的元件带行进路11固定设置于下方机构部14,当下方机构部14通过相对于拼接装置1的基台BS1固定设置的下方机构部驱动单元47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随之元件带行进路11也沿前后方向移动。
在图2及图7(a)、(b)、(c)中,在左侧行进路11L及右侧行进路11R各自的中央部侧行进路11a和端部侧行进路11b之间的部分的后方位置设定有切断元件带2的切断位置TC,在该切断位置TC向左右配置有切断元件带2的切断单元48。左右的切断单元48与下方机构部14从上述的基准位置向后方移动的动作连动地进行切断动作。因此,从使设定于元件带2的切断部位位于切断位置TC的前方的状态开始(图7(a)),使下方机构部14从基准位置向后方移动而使元件带行进路11向后方移动时(如图7(b)中所示的箭头C1),设定于元件带2的切断部位向切断位置TC移动,由切断单元48切断(图7(b))。此外,通过切断单元48切断了元件带2后,下方机构部14通过下方机构部驱动单元47返回基准位置(图7(c)。如图中所示的箭头C2)。
如图8所示,上方机构部15具有由相对于基台BS1固定的轴导向件BS2引导一对轴51而升降自如的升降基部52(也参照图3)。该升降基部52通过安装在相对于基台BS1固定的固定部件BS3上的工具驱动单元53(例如电动机)而在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与其下方的最下动位置之间进行升降。
在图3及图8中,在升降基部52的前端部固定有向下方延伸的按压杆55的上端部,在升降基部5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有前方轴56和后方轴57。前方轴56及后方轴57分别贯通升降基部52并延伸,由设于各自的上端部的防脱部件56a、57a防止向下方的脱出。在前方轴56的下端安装有作为第一按压单元的按压工具58,在后方轴57的下端安装有作为第一弯折单元的弯折工具59。在按压工具58和升降基部52之间设有插通于前方轴56的弹簧56b,在弯折工具59和升降基部52之间设有插通于后方轴57的弹簧57b。
在图3中,按压工具58和弯折工具59具有少量的间隙而沿前后靠近配置,在升降基部52位于上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弯折工具59的下表面位于与按压工具58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或比其稍靠上方),另外,在下方机构部14位于上述的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可动下支承面42b的后缘与按压工具58的后缘大致沿上下一致,对位销45位于按压工具58的正下方,按压工具58的下表面在俯视图中跨固定下支承面41a和可动下支承面42b而定位。而且,弯折工具59的前缘位于比可动下支承面42b的后缘稍微(大概为拼接带3的厚度程度)靠后方的位置。
在图3及图8中,后方机构部16由相对于基台BS1固定的水平的平板状的弯折工具止动器61和叉驱动单元64(例如电动机)构成,所述叉驱动单元64使叉保持部件63在下方机构部14的后方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叉保持部件63具有向前方延伸的作为第二弯折单元的左右两个弯折叉62。
在图9中,基于链轮驱动单元21的两个链轮12的驱动控制、基于元件传感器22的元件检查位置的元件收纳部2a内的元件P的有无的检测控制、基于输送孔传感器23的输送孔检查位置的元件带2的输送孔2b的有无的检测控制、基于拼接带输送驱动部32的带部件TB的(即拼接带3的)输送控制、基于排头位置检测传感器36的拼接带3的排头位置检测控制、及基于切断器37的拼接带3的切断动作控制通过拼接装置1具备的控制装置70实现。另外,基于下方机构部驱动单元47的下方机构部14的前后方向移动控制、基于工具驱动单元53的升降基部52的(即按压工具58及弯折工具59的)升降控制及基于叉驱动单元64的弯折叉62的前后方向移动控制也通过控制装置70实现。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能够由拼接装置1处理的元件带2,设存在除了在元件收纳部2a与输送孔2b对应的位置(沿元件带2的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输送孔2b的正侧面的位置)具有元件收纳部2a之外在与相邻的输送孔2b彼此的中间位置对应的位置(为了便于说明,称为“不与输送孔2b对应的位置”)也具有元件收纳部2a的元件带2(设为第一种。图10(a))、及仅在不与输送孔2b对应的位置具有元件收纳部2a的元件带2(设为第二种。图10(b))这两种。
控制装置70将基于链轮12的元件带2的一次间距输送动作的输送量与元件收纳部2a彼此的间隔最窄的种类的元件带2(在此为第一种元件带2)的元件收纳部2a彼此的间隔(将其设为“N”)相对应地设定为“N”。因此,如图10(a)、(b)所示,元件带2的输送孔2b的间隔无论元件带2的种类如何均为链轮12的两次间距输送动作的长度“2N”。如图11~图13所示,输送孔检查位置和元件检查位置之间的间隔及元件检查位置和切断位置TC之间的间隔均设定为“4N”。
接着,使用图14的流程图对控制装置70进行的元件带2的输送作业(元件带2的输送方法)的执行步骤进行说明。在此,表示关于左侧行进路11L及右侧行进路11R的一方的元件带2的输送作业,但是,其动作对于左右双方相同,分别独立进行。
当由作业者OP操作与控制装置70连接的主开关71(图9)时,控制装置70开始元件传感器22和输送孔传感器23的检查信息的监视。而且,通过作业者OP从端部侧行进路11b的外方端部侧***元件带2,元件带2的进给孔2b由输送孔传感器23检测出后(图14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T1),开始规定的时间间隔的元件带2的间距输送动作,每完成一次间距输送,就存储元件传感器22的检测结果和输送孔传感器23的检测结果(步骤ST2)。即,该步骤ST2成为如下的工序:对元件带2进行间距输送的同时,通过元件传感器22检测元件带2的元件收纳部2a内的元件P的有无,并且通过输送孔传感器23检测元件带2的输送孔2b的有无。
***于端部侧行进路11b的元件带2的元件收纳部2a中,距元件带2的排头部的一定的区间(四个输送孔2b的程度)连续未收纳有元件P的空的状态。因此,关于元件传感器22的检测状态,在间距输送刚开始之后对于第一种元件带2连续为“受光”,对于第二种元件带2反复为“受光”和“非受光”。控制装置70在元件传感器22连续两个为“非受光”的情况下(步骤ST3),读出包括该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在内的过去的最近四次的检测结果,基于其内容设定元件带2的切断部位(步骤ST4)。
控制装置70在上述步骤ST4中,以(1)不切断元件P、(2)以空的元件收纳部2a尽可能减少的方式、(3)在穿过输送孔2b的中心的位置切断元件带2这样的基准设定切断部位。为了满足该基准,控制装置70参照包括元件传感器22接连地连续了两个“非受光”的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在内的过去的最近四次的检测结果,结果,在两个连续的“非受光”为接在“受光”、“受光”后面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受光”→“受光”→“非受光”→“非受光”),判定为该元件带2为第一种元件带2(图11或图12),在两个连续的“非受光”为“非受光”和“受光”交替地连续后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非受光”→“受光”→“非受光”→“非受光”),判定为该元件带2为第二种元件带2(图13)。而且,在判定为第一种元件带2的情况下,在两个连续的“非受光”的后面的“非受光”的检测时的输送孔传感器23为“受光”的情况下,判定为元件带2的排头部侧的最初的元件P(在图11~图13中为排头元件P1)位于不与输送孔2b对应的元件收纳部2a内(图11。设为第一情况),在两个连续的“非受光”的后面的“非受光”的检测时的输送孔传感器23为“非受光”的情况下,判定为排头元件P1位于与输送孔2b对应的元件收纳部2a内(图12。设为第二情况)。
控制装置70进行上述判定,结果,对于与第一种的第一情况相当的元件带2,将距离判定完成时的元件检测位置(检测出两个连续的“非受光”的后方的“非受光”的元件检测位置)为长度“2N”且穿过位于元件带2的排头部侧的输送孔2b的中心的位置设定为切断部位(图11),对于与第一种的第二情况相当的元件带2,将距离判定完成时的元件检测位置为长度“3N”且穿过位于元件带2的排头部侧的输送孔2b的位置设定为切断部位(图12)。另外,对于与第二种相当的元件带2,将距离判定完成时的元件检测位置为长度“N”且穿过位于元件带2的排头部侧的输送孔2b的位置设定为切断部位(图13)。
这样,上述步骤ST4成为如下的工序:基于由元件传感器22检测的元件收纳部2a内的元件P的有无的检测信息和由输送孔传感器23检测的输送孔2b的有无的检测信息,设定各元件带2的切断部位。
控制装置70如上述那样设定元件带2的切断部位后,将该设定后的切断部位向基于切断单元48的元件带2的切断位置TC输送(步骤ST5)。具体而言,控制装置70对于与第一种的第一情况相当的元件带2,从上述判定完成的时间点开始进行两次链轮12的间距输送动作而使元件带2行进长度“2N”(图11),对于与第一种的第二情况相当的元件带2,从判定完成的时间点开始进行三次链轮12的间距输送动作而使元件带2行进长度“3N”(图12)。另外,对于与第二种相当的元件带2,从判定完成的时间点开始进行一次链轮12的间距输送动作而使元件带2行进长度“N”。即步骤ST5成为如下的工序:以设定后的切断部位位于基于切断单元48的元件带2的切断位置TC的方式驱动链轮12。
控制装置70将设定后的元件带2的切断部位输送到切断位置TC后,在此暂时使基于链轮12的元件带2的输送动作停止(步骤ST6),以上述的要点切断元件带2(步骤ST7)。通过该元件带2的切断,穿过切断部位的输送孔2b被分割成一半,而成为向元件带2的排头部侧开放的半圆形状(图7(c)及图15(a))。
控制装置70进行元件带2的切断后,使链轮12动作并再次开始元件带2的输送动作(步骤ST8),以形成于元件带2的排头端部的半圆形状的输送孔2b的内周部到达与下方机构部14的对位销45抵接的位置所需的规定次数进行链轮12的间距输送动作后(步骤ST9),使元件带2的输送动作停止(步骤ST10)。
通过根据上述步骤进行元件带2的输送动作,从元件带行进路11的左右***的两个元件带2分别向朝向对位销45的一侧行进后(图15(a)中所示的箭头A),成为在由分割后的半圆形状的输送孔2b夹持圆筒状的对位销45的状态下对接的状态(图15(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元件带2的在穿过各自具有的输送孔2b的中心的位置被切断而形成的端面彼此在由形成的半圆形状的输送孔2b夹持设于元件带行进路11上的圆筒状的对位销45的状态下对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部的控制装置70基于由元件传感器22检测的元件收纳部2a内的元件P的有无的检测信息和由输送孔传感器23检测的输送孔2b的有无的检测信息而设定各元件带2的切断部位,以该设定后的切断部位位于基于切断单元48的元件带2的切断位置TC的方式驱动链轮12。另外,对于上述切断部位的设定,详细而言,基于由元件传感器22检测的元件收纳部2a内的元件P的有无的检测信息的切换模式(“受光”和“非受光”的切换模式)和由输送孔传感器23检测的输送孔2b的有无的检测信息的组合而判定元件带2的种类,并根据该判定后的元件带2的种类来设定各元件带2的切断部位。
控制装置70在使两个元件带2对接后,进行拼接带搬送部13的动作控制,如图16(a)所示,使通过切割器37切断成规定的长度而成为长条状的拼接带3位于对位销45的上方。这时拼接带3的前缘位于比对位销45更靠前方的位置,拼接带3的后缘向比元件带2的后缘更靠后方的位置露出而定位(图17)。
控制装置70在使拼接带3位于对位销45的上方后,使工具驱动单元53动作,而使升降基部52从待机位置下降。由此,按压工具58和弯折工具59与升降基部52一体地下降(图16(b)中所示的箭头D1),按压工具58从上方与拼接带3的前方侧的一部分区域抵接,将该部分的下表面按压于排头端面彼此对接后的两个元件带2后(图15(c)及图16(b)。这时,对位销45由按压工具58向升降部42内压下),按压工具58的下表面隔着拼接带3与固定下支承面41a(及位于通常位置的可动下支承面42b)抵接,由此成为限制按压工具58的下降的状态。但是,控制装置70在之后也使升降基部52下降,因此,插通于前方轴56的弹簧56b在按压工具58和升降基部52之间被压缩(图18),该弹簧56b的回复力作为基于按压工具58的拼接带3向元件带2的按压力而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如上述,弯折工具59的前缘位于比可动下支承面42b的后缘更靠后方的位置,因此,按压工具58的下降被限制后使按压工具58的后方下降,使从元件带2的后缘向后方露出的拼接带3的一部分(设为折回部分3S。参照图15(c))沿升降部42的垂直的后表面42d(图17)向下方弯折(图18)。
弯折工具59将拼接带3向下方弯折后,在从上方与弯折工具止动器61抵接时被限制下降(图18)。另外,与此同时按压杆55的下端部从上方与升降部42的杆抵接面42a抵接,但是,由于控制装置70之后也使升降基部52下降,因此,升降基部52使插通于后方轴57的弹簧57b在弯折工具59和升降基部52之间压缩,并通过按压杆55抵抗升降部施力弹簧44的作用力而压下升降部42。由此,升降部42的可动下支承面42b下降,元件带2成为在被固定侧下支承面41a和按压工具58的下表面夹住的状态下被保持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元件带2和升降部42的可动下支承面42b之间形成空间SP(图19)。
控制装置70使升降基部52下降直至升降部42的可动下支承面42b成为规定的高度H(图19)的上述的最下动位置后,使基于工具驱动单元53的升降基部52的下降停止,然后使叉驱动单元64动作,而使叉保持部件63向前方移动(图20中所示的箭头E)。由此,两个弯折叉62从后方向前方插通沿前后方向贯通弯折工具59而形成的操作叉插通槽(未图示),而进入元件带2的下方的上述空间SP内。而且,在这期间,拼接带3中的由弯折工具59向下方弯折的折回部分3S由两个弯折叉62上推,而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折回(图20)。
控制装置70在成为拼接带3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折回的状态后,使工具驱动单元53动作,而使升降基部52上升。由此,升降部42通过升降部施力弹簧44的作用力在两个缝隙42S内收容两个弯折叉62并上升,将可动下支承面42b从下方压靠在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折回的拼接带3的折回部分3S,而将该部分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按压(图2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拼接装置1具备:第一按压单元(按压工具58),将通过拼接带搬送部13搬送到上述规定位置的拼接带3向两个元件带2按压;第一弯折单元(弯折工具59),将通过第一按压单元按压于两个元件带2的拼接带3中的向元件带2的侧方露出的折回部分3S压下而将其向下方弯折;第二弯折单元(弯折叉62),将由第一弯折单元向下方弯折的折回部分3S向两个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弯折;及第二按压单元(升降部42),将由第二弯折单元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弯折的折回部分3S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按压。而且,第一按压单元即按压工具58及第二按压单元即升降部42由工具驱动单元53这一同一驱动单元驱动。
控制装置70在将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折回的拼接带3的折回部分3S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按压后,使工具驱动单元53动作,而使升降基部52上升至待机位置。在升降基部52从最下动位置上升直至待机位置的期间,首先,弯折工具59从工具止动器61分离并与升降基部52一体地向上移动,接着,按压工具58从拼接带3分离并与升降基部52一体地向上移动(如图16(c)中所示的箭头D2)。由此,拼接带3成为与两个元件带2的对接部分粘贴的状态,基于拼接带3的两个元件带2的连接完成(图15(d))。
控制装置70使升降基部52上升直至待机位置后,通过下方机构部驱动单元47使下方机构部14从基准位置向前方移动,将由拼接带3连接的元件带2向比按压杆55更靠前方的位置推出(图22)。由此,作业者OP能够从拼接装置1取出由拼接带3连接的元件带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拼接装置1中,在元件带行进路11上使两个元件带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行进而使两个元件带2的端面彼此对接,并且,向两个元件带2的对接部分的上方的规定位置搬送拼接带3,将搬送到该规定位置的拼接带3按压于两个元件带2后,进行拼接带3中的向元件带2的侧方露出的折回部分3S向下方的弯折和该部分向两个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的弯折后,向元件带2的下表面侧按压,自动地执行拼接作业。因此,能够大幅减轻拼接作业中的作业者OP的负担,并且能够减少作业精度的偏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拼接装置,能够大幅减轻拼接作业中的作业者的负担,并且能够减少作业精度的偏差。

Claims (3)

1.一种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元件带输送单元,在元件带行进路上使两个元件带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行进而使所述两个元件带的端面彼此对接;
拼接带搬送部,向所述端面彼此对接后的所述两个元件带的对接部分的上方的规定位置搬送拼接带;
第一按压单元,将通过所述拼接带搬送部搬送到所述规定位置的所述拼接带向所述两个元件带按压;
第一弯折单元,将通过所述第一按压单元按压于所述两个元件带的所述拼接带中的向所述元件带的侧方露出的折回部分压下而向下方弯折;
第二弯折单元,将通过所述第一弯折单元向下方弯折的所述折回部分向所述两个元件带的下表面侧弯折;
第二按压单元,将通过所述第二弯折单元向所述元件带的下表面侧弯折的所述折回部分向所述元件带的下表面侧按压;及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按压单元和第二按压单元的按压动作以及所述第一弯折单元和所述第二弯折单元的弯折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单元和所述第二按压单元由同一驱动单元驱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输送单元由链轮构成,所述链轮使外周销与所述元件带的圆形的输送孔卡合而在所述元件带行进路上对所述元件带进行间距输送,所述两个元件带的在穿过各自具有的输送孔的中心的位置被切断而形成的端面彼此在由所形成的半圆形状的输送孔夹持设于所述元件带行进路上的圆筒状的对位销的状态下对接。
CN201410111384.4A 2013-05-17 2014-03-24 拼接装置 Active CN104168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4714 2013-05-17
JP2013104714A JP6259986B2 (ja) 2013-05-17 2013-05-17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8751A CN104168751A (zh) 2014-11-26
CN104168751B true CN104168751B (zh) 2018-09-14

Family

ID=51912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1384.4A Active CN104168751B (zh) 2013-05-17 2014-03-24 拼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59986B2 (zh)
CN (1) CN1041687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7093A1 (ja) * 2015-01-22 2016-07-28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方法
CN108432360B (zh) * 2015-12-10 2020-03-31 株式会社富士 拼接装置
WO2017098630A1 (ja) * 2015-12-10 2017-06-1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CN105431029B (zh) * 2015-12-23 2018-05-29 苏州和瑞科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角MyLar贴装设备
US10961072B2 (en) 2016-07-19 2021-03-30 Fuji Corporation Splicing device and splicing method
CN111439407B (zh) * 2017-05-31 2022-04-26 深圳市宝尔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smd载带通用接料机的防错位组件
JP6975062B2 (ja) * 2018-02-06 2021-12-01 株式会社Fuji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CN111994694A (zh) * 2020-09-16 2020-11-27 深圳市洋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渐进式胶膜包边方法与机构、接料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3757A (ja) * 1991-01-22 1992-08-31 Tdk Corp チップ部品連の自動接続装置
JPH06100217A (ja) * 1992-09-18 1994-04-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ピング電子部品の接続装置
JPH06239055A (ja) * 1993-02-12 1994-08-30 Nichiban Co Ltd 製本テープ貼り装置
JPH08290691A (ja) * 1995-02-24 1996-11-05 Max Co Ltd 製本装置における粘着テープのセンター貼り装置
CN1802888A (zh) * 2003-04-03 2006-07-1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部件供给装置和电子电路部件安装机
JP2010087390A (ja) * 2008-10-02 2010-04-15 Fuji Mach Mfg Co Ltd 部品供給テープの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3757A (ja) * 1991-01-22 1992-08-31 Tdk Corp チップ部品連の自動接続装置
JPH06100217A (ja) * 1992-09-18 1994-04-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ピング電子部品の接続装置
JPH06239055A (ja) * 1993-02-12 1994-08-30 Nichiban Co Ltd 製本テープ貼り装置
JPH08290691A (ja) * 1995-02-24 1996-11-05 Max Co Ltd 製本装置における粘着テープのセンター貼り装置
CN1802888A (zh) * 2003-04-03 2006-07-1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部件供给装置和电子电路部件安装机
JP2010087390A (ja) * 2008-10-02 2010-04-15 Fuji Mach Mfg Co Ltd 部品供給テープの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25591A (ja) 2014-12-04
CN104168751A (zh) 2014-11-26
JP6259986B2 (ja)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8751B (zh) 拼接装置
CN105981489B (zh) 拼接装置及拼接方法
EP3865434A1 (en) Continuous tape-feeding apparatus and continuous tape-feeding method
CN104221488B (zh) 拼接装置及连接方法
JP6074622B2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及び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における部品テープの送り方法
CN104221487B (zh) 自动拼接装置
EP0472245A1 (en)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unwinding a plurality of rolled-up tapes
CN105474771B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04221486A (zh) 自动拼接装置
JP6374589B2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2017034045A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方法
JP2010502531A (ja) ラベリングシステム
CN104255088A (zh) 拼接带
WO2015121929A1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方法
CN109068815B (zh) 拉链制造装置以及拉链的制造方法
CN214352912U (zh) 一种保护膜模切机
CN205834633U (zh) 插针机
KR102501743B1 (ko) 배터리모듈의 클램프 제조를 위한 테이핑 자동화 설비
CN205366261U (zh) 一种卷式料包切割机
JP2017165524A (ja) シート接続装置
JP5229659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包装機
CN104302203A (zh) 补强膜粘接装置
JP2017034044A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方法
CN108698100A (zh) 扎带处理装置以及扎带处理方法
JP2009255325A (ja) シート状部材のドラム巻付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8

Address after: Osak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