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2823A -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2823A
CN104112823A CN201410307561.6A CN201410307561A CN104112823A CN 104112823 A CN104112823 A CN 104112823A CN 201410307561 A CN201410307561 A CN 201410307561A CN 104112823 A CN104112823 A CN 104112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minescence unit
thickness
layer
main body
organic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075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刘静
罗丽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075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128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4112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2823A/zh
Priority to US14/601,181 priority patent/US9455303B2/en
Priority to DE102015205198.6A priority patent/DE102015205198A1/de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4Parallel electrical configurations of multiple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所述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主体;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二发光主体;第三发光单元,包括第三发光主体;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并列排布。本发明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高,器件稳定性更好,发出的白光的饱和度更好,并且对白光的色温的调节范围更大。

Description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色温调节范围更大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白色有机发光器件能够产生高效饱和的白光,且具有驱动电压低、材料柔性好、可实现大面积显示等特点,在信息显示与固态照明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高的生产成本、不稳定的性能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产业化进程。从器件结构角度来看,实现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方法主要包括单发光层结构、多发光层结构等。单发光层结构的器件缺点是发光效率极低。多发光层结构的器件主要包括利用互补色层(如蓝光层和黄橙光层)来产生白光,还可以通过红、绿、蓝三基色多发光层实现白光发射,多发光层结构性能相对较好,通过有效控制各发光层可获得理想的白光,但各发光层会随着驱动电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发光效率,并且各发光层的工作寿命也不同,这些可引起色坐标与稳定性的改变。
理想的白光应该通过红、绿、蓝三基色的混合来实现,并且材料的发光波段应该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这样可获得全光谱发射,制备的器件颜色饱和,具有很高的显色指数(CRI)。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跟材料有关,也可以通过改变发光二极管的结构来调节性能。有机电致发光的Fabry-Perot(F-P)光学微腔效应导致在一定波长处的发射峰强度增加、宽度压窄,并能够实现波长的可调谐性及实现彩色显示。具有微腔效应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具备微腔对光学模式的选择结构,从而可以得到特定波长的窄带发射。
有机发光二极管是由阳极、阴极以及有机层组成,有机层一定包含发光层,有时为了增加电子或空穴的传输及平衡,常包含电子(空穴)传输层、电子(空穴)注入层。制备具有微腔结构的发光二极管不仅要合理设计腔内的光学长度,而且还要有使光能往返传播的反射镜谐振腔,其中一个反射镜往往利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金属电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及照明装置。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所述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包括:
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主体,所述第一发光主体包括蓝色发光材料;
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二发光主体,所述第二发光主体包括黄色发光材料;
第三发光单元,包括第三发光主体,所述第三发光主体包括黄色发光材料;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并列排布。
每一个发光单元都包括阴极和阳极,每一个发光单元的阴极和阳极的反射面之间形成对应每一个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设定每一个光学微腔的光学腔长,使每一个发光单元可以发出预期波长的光。
三个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出光面混合,得到白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第一发光单元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说明如下,但是以下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截面示意图,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包括基底10、第一发光单元100、第二发光单元200和第三发光单元300,第一发光单元100、第二发光单元200和第三发光单元300并列地排列在基底10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包括第一发光主体101,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00包括第二发光主体201,所述第三发光单元300包括第三发光主体30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发光单元并列地排布在基底上,可以保证每个发光单元的电压稳定,使每个发光单元具有更稳定的发光效率,从而使发光器件发出的光色稳定性和色纯度等性能更加优异。
实现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白光发射可以通过互补色的混合来实现,因此,所述第一发光主体可以包括蓝色发光材料,所述第二发光主体和第三发光主体包括黄色发光材料。蓝色发光材料可以是磷光蓝光发光材料Fir6(Firpic):mCP,即Bis[2-(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C2,N](picolinato)iridium(Ⅲ):1,3-Di-9-carbazolylbenzene,中文名称为二(4,6-二氟苯基吡啶-C2,N)吡啶甲酰合铱:1,3-二-9-咔唑基苯。黄色发光材料可以是磷光黄光发光材料Ir(2-phq)2(acac):CBP,即Tris(2-phenylquinoline-C2,N')iridium(Ⅲ):4,4'-Bis(N-carbazolyl)-1,1'-biphenyl,中文名称为双(2-苯基喹啉)(乙酰丙酮)铱(Ⅲ):4,4'-二(9-咔唑)联苯。所述蓝色发光材料的本征发射光谱峰位范围在430nm至480nm之间,所述黄色发光材料的本征发射光谱峰位范围在560nm至600nm之间。进一步地,为了制造工艺上的便利,第二发光主体和第三发光主体可以包括相同的黄色发光材料。
黄色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很高,因此,采用蓝光和黄色光的互补来实现白光的发射,可以提高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
在所述第一发光主体可以采用蓝色发光材料,所述第二发光主体和第三发光主体采用黄色发光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发光单元的结构,实现红、绿、蓝三基色混合获得白光。以下从发光单元的结构详细描述该优选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第一发光单元的截面示意图,参考图2,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包括阴极102和阳极103,所述第一发光主体101在所述阴极102和所述阳极103之间。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104、空穴传输层106、电子注入层105、电子传输层107。加入这些层的好处在于,可以增加电子或空穴的传输及平衡。
通过设计发光单元的结构,利用光学微腔能够实现波长的可调谐性。而要在发光单元中形成光学微腔,首先要有使光能往返传播的反射镜谐振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谐振腔的反射镜利用的是所述阴极102和所述阳极103的反射面。因此,所述阳极103采用具有反射性能的导电材料,所述阳极103可以采用单层导电材料的结构,导电材料可以是金属如银、金、镍或者铂等,也可以是透明导电氧化物如ITO或ZnO等。所述阳极103还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如Al/ITO、Ag/ITO或Al/Ni、Al/Pt等。所述阳极103不论是单层结构还是多层结构,当所述阳极103包括金属层时,所述阳极103的反射面为所述阳极103中最靠近第一发光主体101的金属层;当所述阳极103只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时,所述阳极103的反射面为所述阳极103的最靠近第一发光主体101的层,所述阳极103的反射面构成谐振腔的一个反射镜。所述阴极102同样采用具有反射性能的导电材料,所述阴极102可以采用镁银合金或者锂铝合金,也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ITO等,同样,所述阴极102可以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当所述阴极102包括金属层时,所述阴极102的反射面为所述阴极102中最靠近第一发光主体101的金属层;当所述阴极102只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时,所述阴极102的反射面为所述阴极102的最第一发光主体101的层,所述阴极102的反射面构成谐振腔的另一个反射镜。在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中,阳极通常包括金属导电材料,反射性能较强,而阴极通常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保证光的透过,具有半反射的性能。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阴极102和阳极103的反射面构成了第一发光单元100的反射镜谐振腔,也就是光学微腔,在叙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光学微腔的具体结构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光学微腔的光学长度的概念。
光学微腔的光学长度L的计算如(1)式:
L = λ 2 ( n eff Δn ) + Σ i n i d i + | Φ m λ 4 π | - - - ( 1 )
其中λ为自由空间波长,neff为DBR(布拉格分布反射镜)有效折射率,Δn为DBR的高低折射率,ni、di分别为光学微腔内的各个层的折射率和厚度,Φm为金属反射镜的相移。光学长度第一项为光相对DBR的有效隧穿深度,第二项为光学微腔的总光学厚度,第三项为光相对金属反射镜相移引起的光学长度。第一项、第三项与第二项相比往往很小,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光学微腔结构的设计时,可以不加以考虑。
因此,对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光学长度进行设计时,参考下面的(2)式:
L=Σinidi                   (2)
当光波波长满足关系式(3)时,才是允许存在于腔内的光学共振模:
m λ m 2 = L - - - ( 3 )
其中m为正整数,λm为微腔发射峰值波长,λm位于无微腔发射光谱范围之内,L即为光学微腔的光学长度。从式(3)可以看出,由于满足共振的波长往往并非与无微腔有机发光单元的峰值波长一致,因此峰值会发生移动。对于不同结构的光学微腔,可以通过采用适当项确定光学长度,并由(2)式和(3)式最终确定具有光学微腔的发光单元的发射波长。
可以将(2)式和(3)式合并为一个式子,如下(4)式:
Σ i n i d i = λ m 2 m - - - ( 4 )
设计合适的光学微腔的光学长度,可以使光学微腔发射的峰值波长在无光学微腔发射的光谱范围之内发生移动。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设计第一发光单元100发射蓝光,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发射的的峰值波长在蓝光的波长范围内,也就是在430nm至480nm之间。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阳极103和阴极102的反射面之间形成光学微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光学微腔满足以下公式:
Σ i n Bi d Bi = λ B 2 m B - - - ( 5 )
其中nBi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折射率,dBi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层厚,λB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所预定发出的蓝光的波长,mB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光学微腔中具有第一发光主体101,还可以包括的层有空穴注入层104、空穴传输层106、电子注入层105、电子传输层107,另外,阴极102反射面靠近第一发光主体101侧如果还包括透明导电层,或者阳极103反射面靠近第一发光主体101侧如果还包括透明导电层,这些透明导电层都应该计入光学微腔的光学腔长中。
另外,根据光学共振式(3)可知,微腔发射峰值波长要位于无微腔发射光谱范围之内,因此,式(5)中的λB应当在第一发光主体101的本征发射光谱的波长范围内。
mB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理论上,mB可以选择任意正整数,可以从工艺、器件寿命、效率、器件性能等角度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数值,在此不作具体的讨论。
第二发光单元的结构与第一发光单元相似,第二发光单元的阳极和阴极的反射面之间也形成光学微腔,区别在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设计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射绿光,即设计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射的峰值波长在500nm至560nm。由于所述第二发光主体的本征发射为黄光,也就是在无微腔的状态下,第二发光主体发出的光为黄光,在黄光的光谱范围内,存在绿光与红光的波长,因此,可以设计合适的光学微腔,使第二发光主体发出的黄光的峰值波长发生蓝移,使得第二发光单元最终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在绿光波长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满足以下(6)式:
Σ i n Gi d Gi = λ G 2 m G - - - ( 6 )
其中nGi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折射率,dGi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层厚,λG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预定发出的绿光的波长,mG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
同样,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具有第二发光主体,还可以包括的层有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另外,阴极反射面靠近第二发光主体侧如果还包括透明导电层,或者阳极反射面靠近第二发光主体侧如果还包括透明导电层,这些透明导电层都应该计入光学微腔的光学腔长中。
另外,根据光学共振式(3)可知,微腔发射峰值波长要位于无微腔发射光谱范围之内,因此,式(6)中的λG应当在第二发光主体的本征发射光谱的波长范围内。
mG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理论上,mG可以选择任意正整数,可以从工艺、器件寿命、效率、器件性能等角度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数值,在此不作具体的讨论。
第三发光单元的结构同样与第一发光单元相似,第三发光单元的阳极和阴极的反射面之间也形成光学微腔,区别在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设计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发射红光,即设计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发射的峰值波长在600nm至650nm。由于所述第三发光主体的本征发射为黄光,也就是在无微腔的状态下,第三发光主体发出的光为黄光,在黄光的光谱范围内,存在绿光与红光的波长,因此,可以设计合适的光学微腔,使第三发光主体发出的黄光的峰值波长发生红移,使得第三发光单元最终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在红光波长的范围内。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满足以下(7)式:
Σ i n Ri d Ri = λ R 2 m R - - - ( 7 )
其中nRi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折射率,dRi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层厚,λR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所预定发出的红光的波长,mR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
同样,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具有第三发光主体,还可以包括的层有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另外,阴极反射面靠近第三发光主体侧如果还包括透明导电层,或者阳极反射面靠近第三发光主体侧如果还包括透明导电层,这些透明导电层都应该计入光学微腔的光学腔长中。
另外,根据光学共振式(3)可知,微腔发射峰值波长要位于无微腔发射光谱范围之内,因此,式(7)中的λR应当在第三发光主体的本征发射光谱的波长范围内。
mR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理论上,mR可以选择任意正整数,可以从工艺、器件寿命、效率、器件性能等角度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数值,在此不作具体的讨论。
通过调整每个发光单元的结构,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实现了红、绿、蓝三基色混合得到白光,这样可获得全光谱发射,制备得到的白光有机发光器件发出的光颜色饱和,具有很高的显色指数CRI。并且,由于黄光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很高,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白光有机发光器件可以在保留发光效率高这一优点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红、绿、蓝三基色混合得到白光的优点。另外,各基色比例的调节自由度更大,可以得到的白光的色温范围更大。
以上分别讨论了各个发光单元的结构应当满足的条件,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第一发光单元100、第二发光单元200和第三发光单元300可以独立地采用不同材料制作。当然,为了工艺上的便利,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00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300的阳极共用,或者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00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300的阴极共用,或者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00、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00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300的空穴注入层采用相同的材料,或者各个发光单元的空穴传输层采用相同的材料,或者各个发光单元的电子注入层采用相同的材料,或者各个发光单元的电子传输层采用相同的材料。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截面示意图,参考图3,第一发光单元100、第二发光单元200和第三发光单元300的各层除发光主体外均进行了共用,依次堆叠在基底10上的各层分别为阳极403、空穴注入层405、空穴传输层407、发光主体、电子传输层406、电子注入层404和阴极402,其中第一发光主体101采用蓝色发光材料,与第二发光主体102、第三发光主体103采用的黄色发光材料不同,而第二发光主体102和第三发光主体103均采用黄色发光材料,因此,也可以进行材料共用。由于各个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光学长度有区别,因此,各个发光单元相对应的各层虽然可以进行材料的共用,但在层厚上会有所区别,未在图中示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以下给出一具体实施案例。
具体实施案例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在基底上的阳极、第一空穴注入层、第二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主体、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其中各个发光单元的阳极、第一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采用相同的材料且层厚相同,具体情况如下:
阳极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ITO层、Ag反射层和第二ITO层,厚度分别为厚度为15nm、100nm和15nm;
第一空穴注入层采用CuPc(铜钛菁)为材料形成,其厚度为30nm;
空穴传输层采用4,4'-环己基二[N,N-二(4-甲基苯基)苯胺](TAPC),其厚度为40nm;
电子传输层采用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其厚度为30nm;
电子注入层采用Liq(8-hydroxy-quinolinato lithium)(8-羟基喹啉-锂),其厚度为10nm;
阴极由镁和银共蒸形成,厚度为15nm。
各个发光单元的第二空穴注入层均采用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HAT-CN),但厚度不同,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厚度为60nm,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厚度为100nm,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二空穴注入层的厚度为140nm。
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发光主体采用5%掺杂的Firpic:mCP,即二(4,6-二氟苯基吡啶-C2,N)吡啶甲酰合铱:1,3-二-9-咔唑基苯,厚度为25nm。
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发光主体采用4%掺杂的Ir(2-phq)2(acac):CBP,即双(2-苯基喹啉)(乙酰丙酮)铱(Ⅲ):4,4'-二(9-咔唑)联苯,厚度为30nm。
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三发光主体同样采用4%掺杂的Ir(2-phq)2(acac):CBP,即双(2-苯基喹啉)(乙酰丙酮)铱(Ⅲ):4,4'-二(9-咔唑)联苯,厚度为40nm。
该具体实施案例所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中,第一发光单元发射的峰值波长为460nm,为蓝光;第二发光单元发射的峰值波长为550nm,为绿光;第三发光单元发射的峰值波长为630nm,为红光。三种颜色的光在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出光面混合,形成白光。
本发明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可用于照明设备,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的照明设备的发光效率高,器件稳定性更好,发出的白光的饱和度更好,并且对白光的色温的调节范围更大。

Claims (18)

1.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所述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包括: 
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主体,所述第一发光主体包括蓝色发光材料; 
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二发光主体,所述第二发光主体包括黄色发光材料; 
第三发光单元,包括第三发光主体,所述第三发光主体包括黄色发光材料;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并列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主体的蓝色发光材料本征发射光谱峰位范围在430nm至480nm之间,所述第二发光主体和第三发光主体的黄色发光材料本征发射光谱峰位范围在560nm至600nm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主体和所述第三发光主体包括相同的黄色发光材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均包括阴极和阳极,所述第一发光主体、所述第二发光主体和所述第三发光主体在所述阴极和所述阳极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包括金属导电层,所述阴极包括透明导电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还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射蓝光,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射的峰值波长在430nm至480nm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 单元的阳极和阴极的反射面之间形成光学微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满足以下公式: 
其中nBi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折射率,dBi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层厚,λB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所预定发出的蓝光的波长,mB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阳极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ITO层、Ag反射层和第二ITO层,厚度分别为厚度为15nm、100nm和15nm;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空穴注入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空穴注入层采用CuPc(铜钛菁),其厚度为30nm,和第二空穴注入层采用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HAT-CN),其厚度为60nm;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空穴传输层采用4,4'-环己基二[N,N-二(4-甲基苯基)苯胺](TAPC),其厚度为40nm;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电子传输层采用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其厚度为30nm;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电子注入层采用Liq(8-hydroxy-quinolinato lithium)(8-羟基喹啉-锂),其厚度为10nm;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阴极由镁和银共蒸形成,厚度为15nm;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发光主体采用5%掺杂的Firpic:mCP,即二(4,6-二氟苯基吡啶-C2,N)吡啶甲酰合铱:1,3-二-9-咔唑基苯,厚度为25nm。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 光单元的第二发光主体发出的黄光光谱发生蓝移,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射绿光,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射的峰值波长在500nm至560nm。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阳极和阴极的反射面之间形成光学微腔,所述光学微腔满足以下公式: 
其中nGi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折射率,dGi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层厚,λG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预定发出的绿光的波长,mG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阳极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ITO层、Ag反射层和第二ITO层,厚度分别为厚度为15nm、100nm和15nm;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空穴注入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空穴注入层采用CuPc(铜钛菁),其厚度为30nm,和第二空穴注入层采用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HAT-CN),其厚度为100nm;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空穴传输层采用4,4'-环己基二[N,N-二(4-甲基苯基)苯胺](TAPC),其厚度为40nm;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电子传输层采用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其厚度为30nm;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电子注入层采用Liq(8-hydroxy-quinolinato lithium)(8-羟基喹啉-锂),其厚度为10nm;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阴极由镁和银共蒸形成,厚度为15nm;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发光主体采用4%掺杂的Ir(2-phq)2(acac):CBP,即双(2-苯基喹啉)(乙酰丙酮)铱(Ⅲ):4,4'-二(9-咔唑)联苯,厚度为30nm。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二发光主体发出的黄光光谱发生红移,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发射红光,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发射的峰值波长在600nm至650nm。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阳极和阴极的反射面之间形成光学微腔,所述光学微腔满足以下公式: 
其中nRi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折射率,dRi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中的各层的层厚,λR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所预定发出的红光的波长,mR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光学微腔的模数,该模数为正整数。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阳极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ITO层、Ag反射层和第二ITO层,厚度分别为厚度为15nm、100nm和15nm;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空穴注入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空穴注入层采用CuPc(铜钛菁),其厚度为30nm,和第二空穴注入层采用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苯并菲(HAT-CN),其厚度为140nm;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空穴传输层采用4,4'-环己基二[N,N-二(4-甲基苯基)苯胺](TAPC),其厚度为40nm;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电子传输层采用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其厚度为30nm;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电子注入层采用Liq(8-hydroxy-quinolinato lithium)(8-羟基喹啉-锂),其厚度为10nm;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阴极由镁和银共蒸形成,厚度为15nm;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三发光主体采用4%掺杂的Ir(2-phq)2(acac):CBP,即双(2-苯基喹啉)(乙酰丙酮)铱(Ⅲ):4,4'-二(9-咔唑)联苯,厚度为40nm。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阳极共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阴极共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所述空穴注入层采用相同的材料,或者所述空穴传输层采用相同的材料,或者所述电子注入层采用相同的材料,或者所述电子传输层采用相同的材料。 
CN201410307561.6A 2014-06-30 2014-06-30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Pending CN1041128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7561.6A CN104112823A (zh) 2014-06-30 2014-06-30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US14/601,181 US9455303B2 (en) 2014-06-30 2015-01-20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DE102015205198.6A DE102015205198A1 (de) 2014-06-30 2015-03-23 Weißes Licht emittierendes organisches Bauele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7561.6A CN104112823A (zh) 2014-06-30 2014-06-30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2823A true CN104112823A (zh) 2014-10-22

Family

ID=51709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07561.6A Pending CN104112823A (zh) 2014-06-30 2014-06-30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55303B2 (zh)
CN (1) CN104112823A (zh)
DE (1) DE102015205198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3290A (zh) * 2015-12-31 2016-06-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17346A (zh) * 2016-01-27 2017-08-0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显示装置
CN107104128A (zh) * 2017-05-11 2017-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单元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7369771A (zh) * 2016-05-11 2017-11-2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
CN108305951A (zh) * 2018-01-02 2018-07-20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9461841A (zh) * 2018-11-02 2019-03-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085044A1 (zh) * 2017-10-30 2019-05-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73975A (zh) * 2019-07-29 2019-11-19 吉林大学 一种交流驱动的双微腔顶发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3410412A (zh) * 2021-06-17 2021-09-17 安徽熙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彩色硅基oled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5644B (zh) * 2015-10-28 2018-05-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单元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8807711A (zh) * 2018-07-13 2018-11-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8856A1 (en) * 2001-07-06 2004-12-02 Maekelae Tapio Method for forming an oled film and an oled film
CN1838427A (zh) * 2005-03-25 2006-09-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
US20070286944A1 (en) * 2006-06-13 2007-12-13 Itc Inc., Ltd. Fabrication of full-color oled panel using micro-cavity structure
US20080111474A1 (en) * 2006-11-10 2008-05-15 Yeun-Joo Su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CN101331800A (zh) * 2005-12-23 2008-12-24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
CN101409330A (zh) * 2007-10-10 2009-04-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白光有机发光器件及采用其的彩色显示设备
CN101821872A (zh) * 2007-09-28 2010-09-01 全球Oled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改善的光输出的led设备
CN103123926A (zh) * 2012-10-22 2013-05-2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CN103165821A (zh) * 2011-12-08 2013-06-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Oled显示模组封装结构
CN103647026A (zh) * 2013-11-27 2014-03-19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全彩化顶发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2424Y (zh) 2007-06-27 2008-09-10 东莞彩显有机发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白光器件
KR101434361B1 (ko) * 2007-10-16 2014-08-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컬러 디스플레이장치
DE102008063589A1 (de) * 2008-10-07 2010-04-08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Strahlungs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TWI466980B (zh) * 2009-02-27 2015-01-01 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 C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s
JP6542666B2 (ja) * 2012-08-09 2019-07-10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カルベン配位子を有する遷移金属錯体および前記錯体のoledにおける使用
US20140374715A1 (en) * 2013-06-21 2014-12-25 Postech Academy – Industry Foundatio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eparate patterns using organic fiber,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organic fiber
KR102131248B1 (ko) * 2013-07-04 2020-07-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8856A1 (en) * 2001-07-06 2004-12-02 Maekelae Tapio Method for forming an oled film and an oled film
CN1838427A (zh) * 2005-03-25 2006-09-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
CN101331800A (zh) * 2005-12-23 2008-12-24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
US20070286944A1 (en) * 2006-06-13 2007-12-13 Itc Inc., Ltd. Fabrication of full-color oled panel using micro-cavity structure
US20080111474A1 (en) * 2006-11-10 2008-05-15 Yeun-Joo Su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CN101821872A (zh) * 2007-09-28 2010-09-01 全球Oled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改善的光输出的led设备
CN101409330A (zh) * 2007-10-10 2009-04-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白光有机发光器件及采用其的彩色显示设备
CN103165821A (zh) * 2011-12-08 2013-06-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Oled显示模组封装结构
CN103123926A (zh) * 2012-10-22 2013-05-2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CN103647026A (zh) * 2013-11-27 2014-03-19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全彩化顶发射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3290A (zh) * 2015-12-31 2016-06-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17346A (zh) * 2016-01-27 2017-08-0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显示装置
CN107369771A (zh) * 2016-05-11 2017-11-2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
CN107369771B (zh) * 2016-05-11 2021-08-0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
CN107104128A (zh) * 2017-05-11 2017-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单元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19085044A1 (zh) * 2017-10-30 2019-05-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05951A (zh) * 2018-01-02 2018-07-20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9461841A (zh) * 2018-11-02 2019-03-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0930708B2 (en) 2018-11-02 2021-02-2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LED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CN110473975A (zh) * 2019-07-29 2019-11-19 吉林大学 一种交流驱动的双微腔顶发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3410412A (zh) * 2021-06-17 2021-09-17 安徽熙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彩色硅基oled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80468A1 (en) 2015-12-31
US9455303B2 (en) 2016-09-27
DE102015205198A1 (de) 2015-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2823A (zh) 一种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Chang et al.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for solid-state lighting
US2015027990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KR100957781B1 (ko) 하이브리드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355262B1 (ko) 유기 일렉트로 루미네선스 표시 장치
CN102281660B (zh) 白光电致发光元件
CN101507355B (zh) 具有可变色点的电致发光器件
EP3313587B1 (en) Band edge emission enhanc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a localized emitter
US9666644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KR20120088714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CN107170786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
TW201417260A (zh)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CN106449714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以及制作方法
CN102867920A (zh) 白色oled发光体
CN103477714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Miao et al. Tandem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stacked with two symmetrical emitting units simultaneously achieving superior efficiency/CRI/color stability
CN105140410A (zh) 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7403879A (zh) 阵列基板的制备方法、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3674210U (zh) 白光发光器件
US20120153318A1 (en) White light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KR20200043383A (ko) 유기전계 발광장치
JP201422541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201537802A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及使用其之顯示面板
KR20220068545A (ko)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378336A (zh) 一种彩色像素线偏振出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